理想国-5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和我们无关了。现在,奥菲莉亚转交给我们的、由救国阵线那帮所谓“专家”制定的行动计划就被摊在桌上,我和戴维斯则坐在桌子旁边,仔细研究着这个将会关系到我们能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的计划。  “我敢保证,就是坎宁安将军坐潜艇跑到北非和自由法国的军官们开会那次,恐怕都比这个计划要安全一百倍。”在又一次认真仔细地阅读了整个行动详图、行动规划、时间安排、附加文件和备忘录之后,戴维斯得出了和上一次完全相同的结论,“这种疯狂的想法,恐怕只有儒勒.凡尔纳大人的脑子里才能想得出来!”  我双手一摊,苦笑道:“呵,那不是很好么?说明即使经过了核战的浩劫,人类的幻想天赋还是毫无减退。”是的,我不得不承认,假如把这份计划交到俄罗斯海军航空兵司令部,让那帮参谋们(好几个是我干爹的熟人)做个可行性评估的话,这个计划大概会被归为“不可能完成”一档去。但是,我们却已经别无选择了。  按照上面说的,救国阵线的一支敢死队已经潜伏在了新亚历山大港南边的一个渔村里。到了明天上午,会有一个“告密者”来到滨海基地,告诉我们一艘满载武器的走私船正向这里驶来,而我们就会带领一队“蜗牛”式水上飞机向南起飞,去追捕这艘由敢死队员们驾驶的小渔船改造成的所谓“走私船”。而“走私船”在遭到攻击后,会“慌不择路”地绕过西奈半岛南端,向东逃逸,我们则将紧追不舍。根据天气预报,一个印度洋上的大低压气团正在高速北移,在明天到后天,红海中部会有大风雨天气,这艘“走私船”为了躲避追击,会故意冲进雷雨区,而我们也要假装追击心切,跟着进入这个极其危险的区域——按照“专家”们的说法,理想国的国防军飞行员们个个都是兔子胆(这一点倒也有些靠谱),就算想跟上我们,也是有这个心没这个胆。接着,我们将驾机在风暴区的北部边缘绕一个圈,在汉志山脉以西跳伞或是干脆迫降。  这个计划看上去相当完美——首先,这样做至少可以让我们免于挨自己人的枪子——直到我们冲进雷雨区,都不会有人想到我们是“叛逃”了,而历史上叛逃失败的飞行员,一大半都是被发现异常的己方僚机或是地面防空火力干掉的。而且风暴产生的低压云团可以干扰亚欧社会共和国军队在阿拉伯半岛沿岸部署的米波预警雷达,让我们蒙混过关的机会大上好几个百分点,最后,当然也是最大的“好处”就是——如果我们能够从亚欧社会共和国回来(那样最好不过了),那么也不会面临军事法庭的起诉——我们完全可以“合情合理”地胡编乱造,说是因为恶劣天气被迫迫降,而无论是谁都没有理由来质疑这一点。因此,“专家”们在计划结尾处相当自恋地写道:“根据论证,该行的计划为历次行动计划中最完备、最安全、最严密的一次,成功可能性也较以往各次行动更大。”  “我呸!以前那些行动全都是以白白送命告终的,‘成功可能性较以往各次行动更大’?对,百分之一的成功率那也是更大!”戴维斯在看完那句画蛇添足的结语后,险些气得把这一叠纸扯个稀烂,“且不说我们这破飞机在风暴中幸存的可能性有多大,迷失方向的几率有多大,就算冲过风暴区,躲过远程预警雷达,难道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军队会没有防空搜索雷达?就算没有遇上巡逻的战斗机,我们这破飞机能飞多高、能飞多快?地面上肉眼都可以看到!哪怕我们飞过的地方有他妈一个高炮炮位,那我俩就得成烤肉了!”  我无奈地答道:“那你说怎么办?我俩可是众望所归的、过去世界来的大人物、救世主,你说不去能行吗?再说假扮走私船的敢死队都部署好了,到时候有人来‘告密’,你能不去?要是敢死队的朋友们冒死开船出海了,没有看到我们的飞机,我俩就真的是里外不是人了,以后还怎么混?”  “说来说去,看来只能指望到时候没有风暴了,否则我俩横竖都是死路一条啊。”戴维斯绝望地把计划收好,朝我挤出一个笑脸来,“算了,就算是找死,像我们这样戏剧性地去找死的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后无来者,但至少也是前无古人了。也许若干年后,我俩丧命的故事被公开后,还会被人改编成小说、剧本什么的呢。”  “那也算是永垂不朽吧?”我站起来,打开了被反锁着的办公室大门,“现在做准备也没什么意义了,我建议还是回去祈祷吧。也许我们就能撞上那百分之一的好运气呢?”  在出门的时候,我听到戴维斯在我背后咕哝着:“假如一件事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机会会让你丧命,那么那剩下的百分之一就是传奇了。”  第八十章 冒险出发  “砰砰砰——”有节奏的敲门声从办公室大门传来,接着,警卫那尖细得有些奇怪的的声音传来了:“指挥官,有一个线人自称知道一些重要线索,要来见你们。”  “噢,上帝啊,可怜可怜我这个遭逢不幸的家伙吧。”戴维斯按下了收音机的开关,像个念咒语的男巫似的低声咕哝道。我斜眼瞟了他一眼,以示鄙夷。这个家伙一口咬定了参加这种行动纯属地狱无门往里冲,今天一早起来就打开收音机,满指望能够听到诸如那个印度洋的热带低压已经消散了,或是顺着季风风向往东去了之类的“好”消息,但很可惜却听到了一句:“今天印度洋T11号热带低压中心风力继续加强,已经影响到红海海域,红海南部、中部将有6-7米大浪,局部地区将有10米巨浪,船只切勿离岸航行。风暴中心风速为40米。秒左右,边缘为29米。秒左右,请航线接近这一带的飞行器……”于是他就开始向着全能的上帝祈祷(这家伙自称左翼唯物主义者,居然信这个),希望救国阵线取消了这次行动。不过很可惜,看来上帝根本帮不上忙。  我走过去,把那扇里面已经被蛀虫搞成中空状态的木门打开,警卫和一个高个子男人出现在了门外,他们身后还有几名飞行中队长。我随手向警卫敬了一个礼,让他离开,然后对那位救国阵线敢死队员假扮的“线人”微微一笑:“先生,您好,感谢您为我们维稳部队提供宝贵信息,我们进来谈谈好吧?”  两小时后,我们——我、戴维斯和水上飞机中队的六名飞行员,就来到了基地靠海的小型港口,这个小港口原来是一个渔港,后来基地建设的时候,这儿又增添了一个水泥码头和一些港口仓储建筑,加上了灯塔,充作给空军基地运送物资的小港,同时也兼作为自由国家联合体红海分舰队的快艇训练基地。我们的“蜗牛”水上飞机就和十几艘油漆斑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出海的巡逻艇一起停在这儿。  按照计划,我和戴维斯同乘01号飞机。不过戴维斯今天的状态相当不好,这一点从他不断微微发抖的双手和擦了粉一样白的脸色上就能清楚地看出来,于是只好由我负责驾驶,让他坐在了投弹手兼无线电员的后座上。当然,这也不能怪他胆小,因为人不是扑火飞蛾,内心总是怕死的。就算是让查尔斯.林德伯格或是加兰德将军来驾驶这种破飞机干这差事,恐怕也免不了要心里发毛——想想看,驾驶一架85%的零件是木头做的、发动机功率只有190马力的玩具似的飞机,冲过一场不算弱的热带风暴,然后还要躲过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地基防空武器体系,最后还得争取在对方战机前来拦截前活着到达地面上,这本身就和在拉斯维加斯把自己全部家当当赌注押出去一样疯狂,更别说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我们还一知半解,虽说那也算是我的家乡,但是千秋之后,沧海桑田。连尼罗河三角洲都能改朝红海一边了,天知道上面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我们绝对会有“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感受。  不过我们可不能反悔了,于是我让戴维斯向整个机队发出命令:“全体起飞,在基地上空编队。”接着就把发动机功率开到最大,让这个木头疙瘩离开了水面。在我身后,另外三架飞机也鱼贯起飞,就像是一队离开水面的野鸭一样——说实在的,驾驶这种低技术飞机起飞反而要比驾驶EL-1那种技术不成熟的玩意感觉好得多——至少你不用担心发动机会突然空中停车、座舱盖会自动飞掉、燃料表的指针会突然转向零或是那台升力发动机无缘无故地冒烟起火。  我们在1000米高度编成了一个菱形队列,我的飞机在最前面,然后开始转向朝南,向着“线人”提供的“走私船”的航线飞去。远处的天空中,大片大片暗白色的云层绞扭在一起,就像面包房里被人挤压的结结实实的面团,把南方的天际挤得满满的,我心里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种奇怪的悲壮感——嘿嘿,还真是奇怪,我觉得自己现在仿佛是二战中达尔中校那支专门玩撞击战术的德国“野猪联队”的飞行员,而前面的云团就是巨大的B-17轰炸机群,现在我正义无反顾地撞上去。  当然,唯一的区别就是,当年野猪联队的FW-190可是经过特别加固、包了一层30毫米装甲的,而且还有相当可靠的降落伞。而我的这架“蜗牛”简直就是一堆木板拼装出来的玩具,要是在风暴里坠毁,也没有什么机会跳伞。  由于这种飞机上别说雷达,甚至没有什么像样的观测器材,因此我们一直将高度稳定在300米上下,以便于目视发现那艘所谓的“军火走私船”。不过奇怪的是,在飞了近半个小时,离岸已经六十公里远时,海面上居然一点异常也没有,只有几艘附近渔村里的单桅小渔船,张着灰白色的帆冒着被风暴袭击的危险在海上捕鱼,从空中看去,这些七八米长的小东西不比火柴棒大多少。后座上的戴维斯关掉了无线电,有些兴奋地问我:“喂,李笑云同志,我看这回不是我们违约,而是那帮敢死队胆子不够,没敢出来陪我们玩命,不如现在返航吧。”  “等等,等等。”我虽然也非常清楚此行的危险,但却已经处于一种“临战兴奋状态”,现在反而满心希望能够赶紧进行这次赌命式的冒险了。看着越来越接近的风暴云层,我能够清楚地感到自己的心跳和脉搏在渐渐加速,肾上腺素随着血流穿过全身,将神经细胞刺激得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现在要让我回去,还真有些不愿意。  果然,在我又一次张望海平面之后,终于发现了一个可疑物体出现在热带低压的风暴云层附近,在飞近一些后,这家伙的真面目一览无遗——那是一艘十多米长的机帆船,不过帆已经完全收起来了,甲板上放满了“可疑”的箱子(其实那是一箱箱石头,用来充作压舱物的)。现在,这艘“走私船”已经发现了我们,正在全速向着风暴区的北缘“逃逸”。  “嘿嘿,戴维斯,看来我们的朋友们可不胆小啊,系紧安全带,我们要舍命陪君子啦!”我将飞行方向左转30度,并稍微拉高了高度。  “哎呀,希望老天现在还不打算收走我俩的小命吧。”戴维斯知道这次已经是无路可退了,于是打开了无线电:“所有僚机注意,我们已经发现了走私船,位于东偏南29度,距离我机10海里以上,速度大约为8节,现在开始拦截!”  第八十一章 热带低压  在接到命令后,后面的三架飞机拉开了距离,变成了一条“一”字形跟在我们后面。我将发动机燃料注入速率调到最大,然后迅速拉近了与那艘满载“军火”的“走私船的距离。在仅仅十几公里外,热带低压形成的巨大气团如同一个白色的巨人,伫立在海天之间,白茫茫的又像是一座厚重的墙壁。只看一眼,就给人以一种泰山压顶式的巨大心理震慑感。我虽说飞行经验也不算少,但这般冲向一个风暴区那还是头一遭,一时间握着操纵杆的手心一阵发麻。不过我现在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无路可走,只能硬着头皮冲了上去。  “嘿,其他飞机刚刚通过无线电请求我们停止追踪,说是根据军事条例,在遇到灾难性气象条件时,可以放弃行动。”戴维斯关掉了无线电,“我告诉他们不想死的就快滚吧,我们要继续追击走私船。看来救国阵线那帮‘专家’至少有一点是对的:国防军的飞行员们确实没有俄国飞行员的胆量。”  这家伙,真不知道是在夸赞我呢还是在抱怨,但根据他昨天和今天早上的表现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明显较大。于是我故意顶了一句:“我说戴维斯同志啊,我李笑云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俄国人,但是俄罗斯军人的英勇无畏那是一脉相承的。不过么,这回我们可不是在玩儿‘巴伦支海手术刀’,不是胆大心细就能过得去的,关键还是看运气。要是待会风暴风速超过预计,或者咱们这架木头疙瘩出了点什么毛病,咱俩就有机会尝试一下在八级大风中自由落体的感觉了,到时候就是有弹射座椅都救不了你的命。知道么,强大的风力会直接压迫你的呼吸道,把你窒息,拧断你的颈椎骨,那滋味……”  戴维斯对此似乎不置可否,也没有答话。过了一会,我们已经来到了那艘在四五米高的巨浪间颠簸的“走私船”上空,我开始逐渐减速,他突然说道:“也许我们还算不上最玩命的,下面这帮兄弟比我们更玩命啊。”  这倒也是。那艘机帆船估计排水量不会超过20吨,在热带低压的外围暴风区就已经被巨浪打得左右颠簸,似乎随时都会倾覆,待会还要带领我们往巨浪滔天的风暴内部冲……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活着降落到陆地上,但至少还是比他们安全得多了,这支配合我们演戏的敢死队,其前途可是货真价实的“九死一生”。  “好了,我们的僚机已经开始掉头返航了,看来他们可没我们这个胆子,明知是死路一条还要往里撞。”戴维斯说,“我们现在离风暴云层最多还有五公里,风速和我们飞机的速度各是多少?”  我看了一眼仪表盘:“迎面风速三十米每秒,我们现在的时速是一百七十二公里,怎么,你有什么高招么?”  “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真的拿我们这两条命去做实验,尤其是这种几乎肯定失败的实验,”戴维斯指着远方正迅速朝我们靠拢的云墙,“我说,我们好歹也算是二十一世纪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犯不着这么死脑筋吧?我看三架僚机现在都已经离我们有相当的距离了,他们又没有尾部雷达,我们不如现在就转到正东方向,顺便通知下面船上的同志们回去,这样我们都不用玩命了。就算僚机发现我们逃走了,我想依你的水平,不至于连全身而退都做不到吧?要知道,他们虽然都已经服役了好几年,但是顶多在天上飞过不到五十小时……”  “停!”我听得有些不耐烦了,“你害怕了就直说,现在用无线电告诉他们飞机出了故障,然后跳伞下去,我想他们会通知救援船把你小子捞上来的。不过我可是一定要到风暴里去闯一趟,要知道,只有借着气旋的大片云团掩护,我们才能,或者说至少有可能躲过对面的预警雷达,而且要是我们现在转向,不排除还有被发现的可能。到时候逃倒是能逃掉,可是我们是来当信使的,不是跑过去享受荣华富贵的,按照计划以后还得回来!要是被定性为‘叛逃’而不是‘失事迫降’,我俩一离开亚欧大陆就得上军事法庭!到时候跑这一趟的意义就要降低一大半了。”  戴维斯总算被我说服了,至少他不再反对冲进风暴区:“得了吧,现在风暴可是在往北走,我要是现在跳伞,那肯定是死路一条,再说我可对这些BUB公司生产的降落伞没有任何信心。”  我将飞行高度拉升到了两千米,这个高度应该足以让我避开热带低压光线暗淡、风力最强的外围风雨区底部。一般来说,这种大型热带低压除了风力弱些,其结构大致与台风相去无几(事实上,台风就是进一步得到海面热能加强的热带低压)——都是一个巨大的气旋,底部空气螺旋状上升,最外面是积雨云密布、闪电交错的风雨区,靠里面一些则是气旋的主体部分,在中心则有一个绝对无风的台风眼。当然,按照计划,我并不需要进到风力强大的气旋深处,而只需要穿过相对“平静”的风暴北部边缘,就能安全地(至少从理论上来说)来到阿拉伯半岛的西海岸。  虽然“蜗牛”的速度并不算快,不过我们还是在几乎一眨眼的时间内就冲进了热带低压那富含水汽的外围云团。转瞬间,四周的大海、天空、远处的海岸就变得无影无踪,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成了单调的、虚无飘渺的一片乳白色。四周的风力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有越来越强的上升气流从下方和侧面冲击着“蜗牛”单薄的机翼,我不得不竭尽全力地稳定住飞机,以免被气流裹走——这不是不可能的,要知道,这架飞机质量小、速度慢,本身动能不大,一旦撞上强气流,很可能陷入失控状态甚至解体。  当然,更大的问题还不是这个。由于气旋云团中可见度为零,因此我只能进行盲飞。假如现在我驾驶的还是苏-33战机的话,也许这算不上特别严重的问题。可是,这架飞机一无雷达二没有无线电导航,所能仰仗的只有罗盘、高度表、空速计这寥寥几件机械仪表而已。而一旦在这里迷失方向,接近了气旋中心,那么我恐怕会死得相当难看——别说这架木头飞机,就算是C-17飞进去,也免不了粉身碎骨。  在尽量让飞机稳定之后,我又看了看罗盘,想要在这一团白色中保持航向,随时修正是必不可少的。孰料我却看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现在我们的航行方向居然已经变成了正南方,远远偏离了东偏南20度的预定航线!  第八十二章 这该死的罗盘  虽说我也知道在这种缺乏仪表支持的盲飞中,出现航向误差是肯定的。但是我一分钟前才看过一次罗盘,当时分明还在航线上,这怎么可能?  “戴维斯,我们有麻烦了。刚才我并没有转向,可是这个罗盘却自己向南转了25度,你觉得这是怎么回事?”我有些无奈地敲打着简陋的仪表盘,对戴维斯喊道。这架破飞机虽然性能不好,但是无论怎么说,罗盘这种只要保有磁性就可以运作的简单部件总不至于出现这种误差吧?何况以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现在,我却在最特殊、当然也是最需要罗盘的时候发现它可能已经不值得信任了,这感觉就像是消防队员赶到火场,却发现消防栓里面没有水一样荒谬。  戴维斯“啊啊啊——”地大叫了几声:“李笑云同志,感谢你的坚持,现在我们真是中头彩了!好吧,我们权且就当时在玩俄罗斯轮盘赌,你自己选一个吧,是信任自己的直觉,还是信任罗盘?反正现在我们离气旋中央区域还远着呢,可能飞进气旋内部的角度也就那么十几度,两条路总有一条是活路。”  “俄罗斯轮盘赌?那好歹是六分之五的生还几率,我们现在可是只有百分之五十!”我又看了一眼罗盘,愤怒地发现它居然又向南转了三度!噢,该死的,这罗盘是不是中邪了?我有些无奈地对戴维斯说:“似乎气旋中心有个巨大的磁体,在吸引我们的罗盘指针,要么就是我们一直在沿一条螺旋形航线飞行,而且现在在往北飞。”  戴维斯一时没答话,过了一会才有些不确定地低声道:“第一个可能比较大,因为现在无线电里充斥着杂音,而且要是我们被气旋裹着改变了航向的话,也应该在向南方飞行,毕竟我们现在处在风暴北缘。”  “天,这简直和百慕大那次如出一辙——电磁干扰,风暴云团,丧失航向……嗯,天知道下面是什么节目。”我将高度拉高了一些,以免在迷雾中撞上海面,戴维斯则掏出一发自卫手枪的子弹,一松手,机场里传来“咚”的一身轻响。还好,这至少说明我们暂时没有丧失海空位置感。  在一阵徒劳的四处左右张望后,戴维斯叹道:“和上次被吸进时空裂隙一样,四周全是云层,完全看不到天空或是海面,更别说任何地标了。”他顿了顿,突然傻笑道:“嘿嘿,也许我们这回又进了一个时空裂隙也说不定呢?或许我们待会看到海面的时候,就会发现符拉迪沃斯托克号或者福特号航空母舰就在脚下航行呢。”  “呵呵,那样的话,我们的军需官们肯定会掉眼泪的。一架苏-33飞出去,换了架‘蜗牛’回来。”我一边控制着飞机不在乱流冲击下失去平衡,一边故作轻松地笑道。不过这样一说笑,心里的恐惧倒也着实减轻了一些,心跳也不再那么急促了。  又直线飞行了几分钟之后,罗盘开始继续乱转,现在它的指针居然已经指到了南偏西六度的位置。更可恶的是,即使我们朝着罗盘指出的“南方”飞行,罗盘的指针仍然会继续转动,显然,要么49世纪的南磁极会自己移动,要么就是罗盘出了毛病。我现在非常清楚,这玩意已经派不上任何用场了,我们等同于两个瞎子,正在死亡的边缘以160公里的时速狂奔。  “亲爱的李笑云同志,我看咱们只有一个法子了。”戴维斯和我一样,也看出了情况不对,“我想这热带气旋的云层不至于太高,不如我们赌一把,把高度升到6000米试试?只要能脱离云层,看到太阳,我们就可以活命了。”  是的,那样也会非常方便对岸的预警雷达捕捉到我们的踪迹。不过继续在云层中盲飞(这下可是货真价实的“盲”飞),只有死路一条,就算一离开云层就会挨一发远程防空导弹,我也别无选择了——事到如今,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尽量离死亡远一点。  不料这云层似乎也是专门在和我们这两个过去时空的来客作对。为了赶紧脱离这种“不见天日”的情况,我一直冒险以最大爬升率向上飞行。孰料这云层的高度无穷无尽,直到高度表上的示数超过了7000米,我们头上居然还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连半缕阳光都未曾见到。这个时候,气温下降到了零下20度,云层中的水汽已经被冰晶取代,在我们面前四下飘飞。对于采用敞开式座舱的“蜗牛”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且不说机翼有结冰的可能,光我俩现在也很难受得了。我甚至觉得双手已经被冻麻了,握着操纵杆简直毫无感觉。  “不行了不行了,这是最高升限,再往上就只能准备变成冰雹了。”我对戴维斯抱怨道,“你不是说,热带低压的云层高度不算高么?怎么现在还没到顶?”  “我哪知道?看来这回是老天打算收了我俩啦!”戴维斯似乎也没料到云层高度会这么高,言语间也有些慌乱了,“不过我早就说过,就是要叛逃也要开一架有座舱盖的,开这木头破烂简直就是往地狱里跳!”  我重新将飞行角度改回水平方向,接着看了看机翼的情况,还好,上面暂时还只是结了薄薄的一层冰块。不过糟糕的是,燃料表的指针已经往左边转了大半圈,现在只剩下了不到七十升。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达阿拉伯半岛西海岸二十公里以内的话,那就没有机会完成行动了。  我现在索性不再管那疯狂乱转、等同废铁的罗盘,而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继续沿着既定方向飞行。反正飞机盲飞和人蒙着眼睛步行不同,只要不改变方向,那么飞的就一定是一条直线而不可能原地转圈,假如运气足够好的话,我还是有机会到达陆地的,哪怕我现在可能已经飞到曼德海峡以南了。不过这样的话,保持高度就是非常必要的,至少在燃料耗尽后,高度带来的重力势能转化成的动能,还可以让我滑翔一段距离。  不曾想,我们今天的运气似乎已经在以前的无数次幸运中被透支干净了,接踵而来的只有噩运。正当我决定孤注一掷,认准一个方向一头飞到黑,哪怕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时,一阵剧烈的横向气流毫无预兆地撞上了飞机的下方。接着,只听“咯拉——”一声,一个黑色的纺锤体物体从我面前迅速飞过,转眼就消失在了寒冷的云层之中,不见踪影。  直到这时,我那被一系列突发事件麻痹的神经嗨没有反应过来,是戴维斯提醒了我:“遭了,这下算完了,我们的浮筒被刮走了!”  第八十三章 在沙漠着陆  什……什么?浮筒飞走了?我花了足足一秒钟来想清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又花了十秒钟来惊慌失措——该死的!少了一个浮筒,那就意味着这架水上飞机无法安装既定计划在岸边着陆,然后我们再悠然自得地乘坐充气救生筏上岸了——假如我们现在强行在水上或沙漠上降落,飞机会迅速失去平衡,然后一侧机翼会接触水面或是地面,被自身的动能和海水或地面的阻力折断,而飞机一旦解体,我们自然是没有活路的。  不过,仅仅十秒钟后,我就不再惊慌了,原因相当简单——随着第二声脆响,又一个长长的黑色物体在我们眼前飞过,不消说,这是另一个浮筒。见此情景,我总算长出一口气——呵呵,没有浮筒的水上飞机总比只有一个浮筒的要好,至少前者等同于一架普通陆基飞机,只不过没有起落架而已;而后者,则完全是不能降落的。  更加令人庆幸的是,在燃料表就要见底的时候,那原本层层叠叠包裹着我们的“浓得化不开”的绵密白云居然开始变淡了,四周变得亮堂了起来。原本疯狂冲击着我们的飞机,仿佛誓要将我们撕碎方才罢休的强劲湍流也渐渐平息了下去,飞机不再像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操作逐渐容易了起来。  “哎呀,谢天谢地,这里是风暴的边缘!我们总算有活路了!”戴维斯注意到了这些变化,开始欣喜地呼喊起来。不过我却还不是完全放心——从机翼下越来越多的云层缝隙中,我只能看到一片浩渺无边的蓝色。由于没有定位以其,我不知道自己的确切方位,这里可能是西奈半岛的南岸,也可能是亚丁的西部海域,飞到亚丁湾不大可能,“蜗牛”没有那么长的航程。但是,我所期盼的浑黄色陆地却迟迟没有出现。当然,我们没有被那可怕的风暴吞噬,也算是和约拿一样幸运了,只是不知那支假扮走私船冲入风暴区的救国阵线敢死队是否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好运气呢?  “燃料马上就要耗尽了,我得尽量爬升高度。”我对戴维斯说,“现在我们可能离陆地还有三四十公里,也有可能就在阿拉伯半岛的边缘地带,为防万一,我得做好滑翔迫降的准备。”  戴维斯提议道:“不如我们打开无线电,从公用频道发个信号出去,就说我们没有恶意,你用俄语说一遍,我再用英语说一遍,这样的话,要是到了亚欧社会共和国的领海,我们说不定能免于被防空导弹亲屁股。”  “我看要是照着你说的做了,防空导弹才会来亲我俩的屁股呢。”我一边将操纵杆后拉,把发动机功率加大,以大角度向上飞行,一边驳斥戴维斯的馊主意,“记住,在我俩之前,已经有几十个志愿者驾机试图进入亚欧社会共和国了。既然参加这种任务,那就绝不可能是傻蛋或是呆瓜,这种伎俩肯定早就被用过了,而且肯定没有用。”  戴维斯被我驳得无言以对,有些阴阳怪气地咕哝道:“那是那是,我记得某国防空军就有随意击落一切进入领空飞行物的光荣传统,哪怕对方在无线电里大呼求饶也不肯放过。想来亚欧社会共和国的防空军也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不过话虽是这么说,他却没敢打开无线电,而是扭头开始检查背后的降落伞包。  “放心,”我笑道,“我李笑云的驾驶技术可是过硬的,至少比那个BUB军工公司生产的降落伞要来得可靠吧?”  两分钟后,飞机再次到达了7200米的高度。这个高度对于这种活塞式木壳飞机而言,已经是极限了,再向上就会突破它的机体承受的极限。现在,包含水汽的浓密的气旋云层已经被我们远远抛在了身后,久违的温暖阳光再度包裹住了我们——当然,这里的阳光比地面上要强烈得多,晒得我们脸上每一个毛孔都有些热辣辣地刺痒。  在这种高度上,地球表面曲率对我们视野的影响就大大减小了。我们欣喜地发现,在暗蓝色与褐色交杂的红海和气旋云团的东方,是一片黄褐色的巨大陆地,在极东的地方,可以看到一片南北走向暗褐色的影影绰绰的山脉,那应该就是汉志山了。  “到了到了!亚欧大陆!”死里逃生的激动、发现“新大陆”的快慰和一种奇怪的回到故乡的感觉交杂在一起,让我一时间变得极其兴奋。现在,我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踏在了亚欧大陆的土地上,即将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完全忘记了我们还坐在一架再过半分钟就要耗尽燃料、既无浮筒又无起落架且已经被剧烈的风暴推到解体边缘的木头飞机,也忘记了我们现在正在接近一个曾经无数次粗鲁地干掉访客的陌生大陆上空,而且现在很可能已经被哪台防空导弹系统的火控雷达锁定了。  不过戴维斯显然还没有忘记这些不利因素。他拍了拍我的背:“李笑云同志,我们现在过了第一关,不过如你所见,我们现在必须再过一关才行——我们得降落到亚欧大陆的地面上,而且越快越好,不然的话,天知道下一秒钟会不会有防空导弹或是高炮炮弹迎面飞来‘欢迎’我们。现在我们有三个选择:一,跳伞,二,在海上迫降,三,在沙漠上迫降,你打算选哪个?”  “我选三。”我在听到发动机的运转声迅速减小后,关闭了已经没有燃料的发动机,让飞机靠着自身动能滑翔,“要知道,没有浮筒的水上飞机在满布珊瑚礁的红海东海岸迫降,其危险程度和背着BUB公司生产的降落伞跳伞差不多。相对于这两个选项,我觉得还是沙漠安全得多。”  “和我想的差不多,”戴维斯道,“不过,在汉志的沙漠里迫降,就算迫降成功,我俩一根毫毛也没少,你确定我们有机会活着走到有人的地方?”  “你总要过了第二关,才有机会去挑战第三关吧。”我发现了一片看上去非常平坦的沙地,于是将飞行方向改为东北,开始准备在上面着陆了。  第八十四章 谢天谢地,总算着陆了  随着飞行高度逐渐降低,地面上的景物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在数千米高度看沙漠,所能看到的只有两种颜色:黑和黄。除了偶尔飘过的几缕白云外,整个视野里充填的都是些五光十色、深浅各异的黄色色块和狭长的黑灰色色块,间或有些黑色的斑点,显得相当的不真实,但是,当你将高度降到两百米以下时,一切就变得立体起来了。  原先那些如同毕加索画作一般的色块,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座沙丘、山崖、沙堆和沟壑,哦,不,其实它们一直都在你的视野里,只是你看到的是它们平时很少被人看到的一面,因此难以将那些平面色块和具体事物一一对应起来。当然,我也因此能够清楚地看见,原来那块“平坦”的沙地并不平整。  是的,我虽然在俄罗斯海军航空兵部队有四年飞行经验,又在伟大的理想国开了足足一年的各式各样的奇怪飞机,在航校中就被公认为“飞行奇才”(不是我自吹自擂),但是却根本没有在沙漠地区飞行的经验,更遑论在沙地上迫降了。因此,我在高空中并没有看出来这块淡黄色沙地上密布的细小沟壑——这“细小”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每一条沟壑的宽度都在两三米以上,所有沟谷都是从一片山脚下的三角形沙碛地延伸出来的,很显然,它们应该是不久前某次山洪的杰作。  “我想这个地方不适合降落!”戴维斯指着地面对我喊道。唉,那又有什么办法?难道让我再把高度拉升上去?现在,发动机已经停转了足足两分钟,飞机前面的螺旋桨早就停了下来,唯一的动力就是从高空滑翔下来时,高度给飞机带来的重力势能转化成的动能。不过现在的高度只剩下两百多米,再想要拉高无异于天方夜谭——不过这在理论上倒也不是完全做不到,假如沙漠上的一股上升热气流能够及时来到飞机下方,我倒是有把握像山间的老鹰一样借助热气流再度飞起来,可是现在虽然是白天,这片沙漠上却出奇地平静,连一丝风也没有,更不用说热气流了。  “戴维斯,我们现在别无选择,就是跳伞也来不及了,只能尽量试着在这个鬼地方降落。系紧你的安全带,做好准备!”我一边调整着飞行方向,一边无奈地说,“事到如今,我们只能把命运交给上天安排了。”  “噢,在热带低压的风暴云团中死里逃生,却要死在降落的时刻,这可真是讽刺!”戴维斯绝望地叫道,“真他妈够戏剧性的!”不过他话虽这么说,却还是手忙脚乱地从后座上的大堆物品中找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食品袋、水壶、饮水过滤器(这玩意是亚欧社会共和国的走私货)以及一个野外生存背包,以备飞机上的物资损毁之后在这片热得可以煎鸡蛋的沙海中生存下去。  已经没有动力的飞机又绕着这片沟壑纵横的沙地转了一圈,高度降到了100米以下。现在,我们在飞机上已经可以感受到沙漠表面那蒸腾的热气了——这种热气与温泉或是开水那种湿漉漉的热气不同,是一种纯粹的干热。我们脸上被这热风拂过,顿时感到了一阵干燥的滚烫,就像是被烘干机吹出的风迎面吹着一样,我心里这才开始忧虑起来:虽然我们携带了重达三十公斤、足够七天使用的野外求生物资——包括压缩食品、数个两升容量的水壶、滤水器、自卫武器、保暖睡袋、指南针(希望不要像那个破烂罗盘一样无用)和帐篷等,但能不能顶着五十多度的高温走出这片死亡区还是大有疑问。当然,我们可以寄希望于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军队或是居民能够发现我们,但这也未必十拿九稳——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见到哪怕一架起飞拦截的飞机,说不定这一带就根本没有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基地。噢,天知道我们那些倒霉的前辈是不是都恰好撞到了对方防御严密的地段……  我在这儿胡思乱想,戴维斯在后座上可没闲着。他也清楚,我们在下一分钟仍然活着的几率非常之低,因此已经开始忙不迭地向下投掷一个又一个的防水塑料布包裹了——这可不是像儒勒.凡尔纳《神秘岛》里的那群气球旅行者那样想要减轻重量,而是另有原因:在前天,奥菲莉亚来到滨海基地时,她除了交给我们那份很可能要了我们的命的计划外,还给了我们一个随身带来的大帆布包,嘱咐我们一起带上。那个大包里是数十个包装严密的小包裹,被一层层的防水布、厚棉布和塑料布裹着,装满了压缩胶卷。根据小包裹上面的标签,我们得知这是一份世界百科全书——当然,是不包括亚欧社会共和国的。里面涉及了各国的政治、军事、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状态等,以及数十封救国阵线和各反政府势力写给亚欧社会共和国的信件,甚至还有一封彻底自由党的“世界人民政府”递交给他们的国书!如果我们这回玩掉了小命,只要这些压缩胶卷被人捡到,那我俩也不算白死了。  在高速滑翔中,飞机离地面越来越近,似乎每一秒钟都有可能与沙漠来个“亲密接触”似的,我看了看空速表,发现时速已经达到了220公里。被水流冲击出的沟壑变得清晰可见,就像是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而我们这只小飞虫只要撞上任何一条蛛丝,都很可能落入死亡这只巨大蜘蛛的魔爪里。不过,这样也让我的心理得到了某种安慰:在这种地面上,有起落架或是浮筒反而容易被地形地物绊住,比我们目前这样以机腹着陆更加危险。  就在这时,遥远的南方传来了一阵低沉的引擎声。咦?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声音?我当即辨别了出来——在过去的多年飞行生涯中,我对这种声音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哦,太好了,虽然我看不到飞机在哪里,但至少这代表着我们在着陆后不至于被丢在沙漠里晒干了。  就在我这一分心的刹那,飞机机腹传来了一阵剧烈的抖动——着陆了!单调而缺乏标志物的沙漠会破坏人的高度感,因此我并没有想到着陆会来得这么快,一时间也无从做出反应,只能尽量将滑行方向转向看上去沟壑较少的地方。  这架被风暴折磨得破烂不堪的飞机在沙地上高速滑行着,一片片浑黄的沙尘被机首扬起,然后向两边散开,就像船只的船首波一样。很快,右侧机翼就在黄沙的阻力下“啪”地断裂了,然后向后飞了出去,飞机丧失了平衡,急转向右,重重地撞进了一个沙丘里。  在昏迷之前,我被冲击力从敞开式座舱里甩出,“砰——”地砸在了柔软而滚烫的沙堆上,沙粒从我的领口、靴子、袖口和裤口灌了进来,又烫又硬,硌得我非常难受。不过我并没有感到有内脏或是骨骼破裂的剧痛,还好,看来我至少暂时死不了——这是我的最后一个念头。  第八十五章 第一次接触  “哎哟疼啊……”在一阵模糊中,我终于恢复了一些知觉。虽然还睁不开眼睛,但是却可以感到眼前一片光亮——但是我脸上却没有感到任何热度。很显然,这不是沙漠里的阳光,也不会是月光,月光没有这么强烈。难道是灯光吗?  我努力试图睁开眼睛,但是眼皮却仿佛灌了铅,根本动都没法动一下。一种异样的疲惫感犹如蜘蛛丝一般层层叠叠地包裹着我,让我的手脚都动弹不得,大概是我在迫降时摔在沙丘上撞到了脑袋吧——但幸运的是,四肢都还有知觉,仅仅是没有力气而已,这至少说明,我并没有缺胳膊少腿,大概不至于因为这次着陆场的选择失误而落下残疾。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正躺在一堆织物上,似乎是棉布或是麻布。身上唯一不舒服的地方是那条多灾多难的右腿——小腿骨刺痛不已,大概是摔断了,腿上裹着一层厚厚的东西,感觉似乎是打着石膏。  咦?打着石膏?我努力动了动手,摸了一下那块异物,手感冷硬粗糙,果然是医用石膏。我顿感安心——现在我应该在一座建筑物内部,腿上打着石膏,说明我得到了基本的医疗照顾。这下好了!看来我不必担心在沙漠里渴死或是死于伤口感染,也不必担心被人打死了,虽然不知道亚欧社会共和国的人是否对我们持有敌意,但他们至少是有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想到这一点,我已经清楚地知道:这次任务成功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大了。  看来我是安全了,可是戴维斯怎么样了?我清楚地记得,在我被甩出飞机座舱时,戴维斯似乎还坐在后座上,不知道他是否受伤了?当然,飞机的油箱没有燃料,倒是不会起火的,但是被惯性硬生生地推撞在面前的仪表盘上,脸上的每一寸皮肤都受到几十公斤的压力,这可比摔进松软的沙堆要糟糕得多。  “您已经醒了?请不要乱动,您的右腿有轻度骨折,右侧第三根肋骨也折断了。您请放心,现在您已经安全了,这里是镐京城的中央医院里。”一个柔和的女性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接着,我的眼皮被人揭开了,一阵有些强烈的光线刺痛了我的眼球,看来是说话的人正在用强光手电检测我的瞳孔。  这并不突然的一句话可让我吃惊不小——这倒不是因为这句话的内容出乎我意料之外,事实上,任何一名医护人员对刚从昏迷中醒来的病人都会说诸如此类的话。我惊讶的是说话者使用的语言——居然是我孩提时代的母语,汉语。  “你好,那……我是……海军少校……嗯……李笑云,是……来自……西边大海……”我试图用汉语回答,但一张嘴,舌头就仿佛被胶水黏住了,虽然不断地在嘴里打转转,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噢,天哪,自从亲爹亲妈死于非命之后,由于身边没有一个讲汉语的人(干爹的汉语水平仅限于说几句“你好”“谢谢”),我已经快二十年不说汉语了,虽然听倒是听得懂,但是想要说出来就难上加难了。看来“乡音未改鬓毛衰”大概只是夸张的描写罢了,我现在一头黑发还是乌黑亮泽,但是却没法说母语了。  “咯咯咯咯……”那个对我说话的人发出了一串清脆的笑声,接着又用电筒检查了我的另一只眼睛。听到这笑声,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放在实验室笼子里的怪物、在街头被人围观的智障患者。李笑云啊李笑云,不会说就不要卖弄嘛,打手势也行啊。现在倒好,刚才说的话简直就像是个智力不健全的呆子说的。虽然我的双眼刚受到强光刺激,一时看不见东西,但我可以打包票,我的脸就算没红到脖子根,也肯定红到了下巴上。  对方似乎发现了我的窘迫,于是清了清嗓子,收住了笑声。“啊,对不起,是你的同伴告诉我们,说是用汉语对你说话会让你比较有些亲近感。”她这回已经换成了用流利的俄语说话,呵呵,真奇怪,听到俄语后,我反而有了些亲近感——是的,我除了细胞里的DNA之外,全身上下已经没有一丝一毫与我的故国有任何联系了。  在视觉逐渐恢复的过程中,她又把我浑身上下的伤痕检查了一遍,然后满意地说:“骨折愈合得很好,彻底断掉的肋骨上安装了一块固定不锈钢片,过一个月还要再进行一次手术取出来,创口没有感染的迹象。  我打量了一下四周,应该承认,这是一间相当不错的病房,各种仪器排列有序,不过大多数都没有打开,我辨认了一下,仪器上的标签似乎是使用基里尔字母标示的,不过却没有一个单词是我认识的——这感觉就像是中国人见到西夏文一样。墙壁似乎是用塑料或是别的什么高分子聚合物做的,反射着淡黄色的灯光。总之,要是把这间病房和21世纪莫斯科的大医院的病房做个对比,我想非专业认识大概很难分辨清楚二者的区别。  “对了,你刚才说我的‘同伴’,请问他叫戴维斯.诺顿么?”由于一贯的迟钝,我在听完这句话之后好一会儿,才从里面发现了这条重要信息,赶紧开口问道,“就是那个和我一起来的男人,他没有摔死吧?”  “喂!李笑云同志,你干嘛咒我去死?”熟悉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带着三分不满,我心中的担忧总算消失了——戴维斯现在坐在一辆轮椅上,鼻子上贴着一大块纱布,被一名医护人员推到了病房门口。  我长出一口气,将胸臆间的郁闷一呼而尽:“戴维斯同志,你这不是还没死么?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您应该知道诅咒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我一边说,一边试图撑起身来。不过腰部还是一点力气也没有,我努力了一会,还是躺回了床上。  “同志,请不要乱动,”那名刚才给我检查眼睛的护士柔声道,“您已经昏迷了52个小时没有运动,出现肌肉无力、酸痛是正常的,现在我先给你按摩一下,然后再扶您起来。”直到这时,我才发现右手手背上有些异样的感觉,仔细一看,原来上面插着一根输液管。唉,敢情我这两天多的时间,都是靠着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撑下来的。  我深吸一口气,乖乖地躺下来让护士帮我活动肌肉。唉,不知道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公众传媒体系是什么样的,不过我敢肯定,我一定已经成为了所有媒体的关注对象:整整两百年来头一个其他大陆的访客,与他们发生了第一次接触,这一事件的意义不亚于佩里在东京湾登陆,当然,与国际共和委员会各国相比,亚欧社会共和国其实更加类似于佩里的角色。  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门外又响起了脚步声,似乎是皮靴踏在地板上的声音。很快,一个军官模样的大胡子男人走了进来:“请问,你们就是那两位驾机闯入我国领空的飞行员么?”  “我们就是,”我随口回答,“是不是要指控我们非法侵入啊?”  “不,我们的领导想见见你们。”  第八十六章 两千年后的亚洲  “你们领导要见我?太好啦!请问这位领导是什么职务、什么级别的领导?什么时候安排和我们见面?”不得不承认,我这个人骨子里还是继承了我那当“倒爷”的爹妈的遗传基因,那股子中国式的趋炎附势思想一直埋在大脑深处。这下一听说“领导接见”,立马感觉自己成了个人物,就连说起话来都带上了三分自豪感。  戴维斯看不得我这份热心,在旁边泼凉水:“亲爱的李笑云同志,我看这位领导很可能是最高军事法院的军法官。要知道,我俩的行径,理论上已经犯下了非法入侵领空、非法降落、间谍罪、偷渡罪等等累累罪状,要是亚欧社会共和国还保留了死刑,我俩足够挨上三五百发枪子的。”  “你别说丧气话行不?”我对他的说法嗤之以鼻,然后又把期待的目光投到了那个军官身上。  “军法官?保留死刑?”那大胡子军官似乎不能完全理解戴维斯的一番话,他挠了挠头,想了一会,“嗯,我们这里确实有死刑,但是那只适用于叛国者、极其危害集体者或是反人类分子,你们说的那些罪状理论上不至于判死刑,再说了,你们两位是亚欧大陆人民的客人,我们会保证你们的安全的。”  我急于知道是谁想要见我们,忙道:“别听他胡言乱语,先说正事吧。请问到底是哪位领导打算接见我们呢?”  “领导就是领导,没有什么这位那位的。”听到那军官说出这句话,我才猛然醒悟过来——恐怕这“领导”不是泛指,而是一个职务名称!不过他没有注意我的表情,继续说:“至于什么时候见你们,我只能说:领导本人是很少露面的,要见面也得有所准备才行,何况你们的身体情况还不是很好,最好先休养一阵再说,我这次来,只是带来了一段领导同志的录音而已。”  我靠!没想到他们这么郑重其事地派人前来,就是为了给我们放一段录音!我见大胡子正在自顾自地拿出一台看上去很像苏联60年代小收音机的机器开始摆弄起来,有些不死心地问道:“难道我们不能和领导同志实时通信么?比如打个电话之类的。贵国的科技水平看上去也挺发达的,难道连手机也没有吗?”  “手机?哦,那是有的,不过领导同志不用也不许用,”军官答道,“根据军事规定,我国所有高级领导人都只准使用闭路电话、手写信件或是加密的无线电进行通讯,而至少现在领导同志不能用这些手段和你们联系。”  只准用闭路电话、手写信件和加密无线电?这倒真是够诡异的。要知道,至少在我的时代,通信限制一般都适用于那些在机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比如“白杨”导弹运载车司机或是“北风之神”级核潜艇的机械师等等,从没听说过有领导人的通信还受到限制的。我和坐在轮椅上的戴维斯对望一眼,他也是满脸的不解。由于心里怀着这个大大的疑问,因此我们并没有认真地听播放给我们的那段讲话。讲话不长,大意是欢迎我们的前来,并且对救国阵线、彻底自由党等“革命力量”致以崇高的问候等等,但是声音却平板单调,而且显得有些尖细,一点也不自然,让人感到一种极其怪异的神秘感。  在对方播完了录音后,我们礼节性地对他表示了感谢,接着就被医护人员推着轮椅离开了病房。按照大胡子的说法,我俩需要静养一段时间,直到身体恢复之后再安排下一步行程。当然,“静养”不是代表什么都不做,大胡子告诉我们,他会让人给我们送来一批关于亚欧社会共和国的资料文献,以便于我们了解他们“光荣的母亲”。  “嘿,戴维斯,你有没有觉得那个录音有些……有些不大对劲啊?”在被送到一间宽敞的病房后,医护人员离开了这里,我趁机小声对戴维斯说。  “我知道,像是人工合成的声音,或者……至少也是人工加工过的。”戴维斯的耳朵与我一样灵敏,自然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奇怪,如果说现在全世界有谁是最有权势的人的话,那肯定就是他们的领导同志了。就算是理想国的那个狗屁‘哲学王’——BUB公司的总裁,和这位领导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还不止啊。他为什么要刻意修改声音呢?难道还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么?”  “我不知道,现在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不要妄下结论。”我现在也被一系列的“反常情况”搞得有些摸不着头脑,只能这么回答他。  五分钟后,就有人送来了一大摞的资料,堆在了我们这间病房的桌上。这些资料种类看上去比较单一,除了卷起来的地图,就是一本本无论是大小还是封面和纸张颜色都极为相似的硬壳十六开图书。这情形像极了我刚穿越到理想国、住在苏紫云的那间别墅里看资料的那几天时间,只不过地点换到了亚欧大陆“镐京城”的病房里。当然,在理想国那会,那些摆在我面前的资料可是五花八门的:报纸、书籍、杂志、传单、小册子、地图……其丰富程度简直就像垃圾回收厂中的废纸堆,而这里提供的资料却只有整齐划一的地图和书本两种而已。难道亚欧社会共和国的传媒并不发达?我暗暗想道,抑或是因为这些资料是政府提供的,因此比救国阵线和“光明”组织那帮人提供得要正规、系统得多?  “快看看现在的亚欧大陆怎么样了,”戴维斯催道,“亚欧大陆可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快、最频繁的地方,人类历史百分之八十的重大事件都是在这片被称为‘旧大陆’的辽阔土地上发生的。我想,这两千多年过下来,这里肯定已经面目全非了。”  “那是当然。”我信手拿起一本《亚欧社会共和国地理简编》,稍稍一翻,看到目录和扉页上的大比例尺地图,不禁失声道:“这……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第八十七章 这就是我的故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作烂柯人。  这两句我从父母留下的一本《唐诗三百首》上偶然看到的诗句,大概最能体现我在看到公元4892年的亚洲地图时的感受吧。  当然,自从来到这个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时代之后,我早已对于亚欧大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是的,是的,两千多年的时光,加上那场让“日月换新天”的“赎罪之战”,足以把任何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从苍茫大地上抹得干干净净、不留痕迹,我也相信,这幅地图上不会出现彼得堡、莫斯科、梁赞或是摩尔曼斯克这些地名(当然,我还是觉得也许会出现一些“新”城),甚至也相信海岸线或是某些地形地貌细节会发生变化——在美洲就是这样的。  但是,这幅地图照样把我震惊了。亚欧大陆确实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天还是那个天,没有翻,只是“地覆”了而已。  在这幅绘制得相当细致的地图上,曾经的两河流域已经完全变了样,一个极其巨大的湖泊取代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漫漫黄尘,阿拉伯河足足延长了几百公里,旁边用蓝色的汉字标着:大幼发拉底水库。里海的范围小了一圈,中央部位生生冒出了一个大岛,足有上万平方千米,上面居然是一个重要化工城市:里海城,中南半岛南端也被一分为二,一条笔直的海峡取代了克拉地峡的位置。  在我的故国——中国,变化更是巨大:整个华北变成了一片相当巨大的阔叶林带,一些被称为“林业基地”或是“轻工业基地”的居民点星罗棋布散落其中,被道路网所联系起来,渤海则成了个淡水湖,被一条大坝和太平洋隔开——就像荷兰的须德海一样。季风水田和季风性落叶阔叶林区居然一直延伸到了河套平原——太行山已经被削去了大半。三峡上不但还有大坝,而且水库面积还大为增加、变成了一个近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大湖,巫山被淹没得成了孤岛——真是不敢想象,不借助山形地势,亚欧大陆的居民们是怎么把这么大的一滩水圈起来的,按照上面标的地名,这里现在叫“新文明海”。  我的另一个故乡——俄罗斯更是被变得面目全非:西伯利亚那横亘千里的泰加林已经消失了大半,取而代之的居然是——草原和小麦种植区!甚至连过去的“寒极”——奥伊里亚康周围也是这样,从伯朝拉河的河口到泰梅尔半岛南端,一条长长的针叶林带矗立在原来荒芜的苔原上。而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东西伯利亚竟然出现了一条狭长的海区,一直延伸到萨彦岭东端,贝加尔的海豹和鲨鱼们现在八成已经回老家了。当然,这片海区带来的海洋性气候也极大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让这片原本只有冻土和松树的“极北苦寒之地”成为了超级农业区。在漫无边际的农田中,密布着各种矿业城市。见此情景,我联想起小时候随干爹去西伯利亚旅游时,看到的无以计数的荒芜的村庄、废弃的城市、空荡荡的小镇、变成狐鼠丘墟的农庄和军事基地……这简直是……“哇——”我是在抑制不了这么巨大的沧桑感的冲击,脑袋里五味混杂,居然不能自控地哭了出来。  外面的几名医护人员闻声立即推门进来,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却看到我把脸贴在摊开的地图上,泪汪汪地不停哽咽着。还好这地图外面有一层塑料膜,不至于被我的眼泪打湿。看到有人进来,我自觉失态,脸上一阵发热,连忙挥手道:“呵呵,没事没事,我刚才只是有点……呃……激动而已。”  “喂,喂,李笑云同志,你怎么了?”戴维斯见我一反常态地哭了出来,倒也吓了一跳,“近乡情怯也不至于这样吧?喂?喂?是不是你老家没了,所以这么难过?”  “去你的!”戴维斯这家伙虽然不怎么能体察别人的心思,是个典型的“技术动物”加美式愣头青,但最后一句话倒也差点把我逗笑了。呵呵,我自己都不知道哪儿该算是我的老家呢。于是我将那份地图递给他:“你自己看看吧,不过要做好心理准备。”  不出我所料,戴维斯在拿到地图时,还是一副好奇中带着无所谓的神态,不过不出一会,他脸上的神态就渐渐转为了惊愕之情,嘴巴张得老大,差点就要流下口水来了。我摇头笑道:“戴维斯同志,您能从这上面看出2016年的影子么?”  “我的天,这些东西居然是人力完成的,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戴维斯深吸一口气,长叹道,“特别是东西伯利亚的那条狭长内陆海,我敢打赌只有可能是人工开凿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们肯定是凿开了东西伯利亚的海岸山系,把海水引进了勒拿河和叶尼塞河的沿岸低地!要知道,无论是地质作用还是核武器,都不可能搞得这么恰到好处!还有渤海湖、克拉海峡……这些都是人工完成的!我的天!”  是的,是的,虽然这些工程确实极为浩大,但假如放在2016年,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程技术,倒也未必不能完成。但是现在是公元4892年!是一个一直被我们认为是半蛮荒时代的年份!在看够了理想国、自由国家联合体那落后荒凉或是虚假繁荣的鸟样、被各种随时随地可能要你命的低技术劣质机械折腾得够呛后,再看到如此宏伟的“改天换地”的工程,那感觉就如同穿越回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后发现原始人建造了楼房一样。  我摇摇头,把目光投向了那一叠叠历史书:“戴维斯,看了那些地图,我现在对这个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历史倒是越来越感兴趣了。”  “唉,希望他们的历史书里写的是真实历史吧,”戴维斯有点阴阳怪气地答道,“我可不想看写给小孩子的童话故事,”  第八十八章 完全不同的世界  平淡而有规律的日子,往往是过得最快的。因为你非常清楚、极其肯定,下一分钟、下一个小时会发生什么,你又会做什么。一切都是被钟表和钉在墙上的时间表支配的,没有突发事件、自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刺激可言。与我们在之前的一整年中度过的那种充满了“惊喜”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突发事件、一天到晚命悬一线的日子相比,住在安静的病房里简直不亚于关禁闭。平常人们喜欢用“似水流年”来形容时间,大概就说的是这种白开水一般的日子吧。  在镐京的医院康复病房里,我和戴维斯住了整整半个月之久。在这期间,除了阅读那堆资料外,我俩无事可干。我几乎认熟了这里的每一个医护人员,当然,也和他们交谈过很多次。  在交谈以及他们提供的资料中,我大概知道了亚欧社会共和国的现状:这是一个有点类似斯巴达的军事化国家,各级行政单位是与军队编制单位相对应的。全国没有货币、没有市场或是商业,一切物资都是统一分配、统一回收的——这一点情有可原,毕竟亚欧大陆不可再生资源极端匮乏,完全没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生条件,何况大部分资源都要优先供给军队。但是,与斯大林体系不同,这里的物资分配体系似乎相当高效、社会生产率也并不低,科学技术更是遥遥领先其它三个大国——就在我来这儿的第三天,收音机里就播出了一条消息——他们刚刚将一枚分辨率为2米的侦查卫星送上650公里的低轨道。  这里的人的精神面貌,则很容易让我联想起六七十年代的苏联人,不,他们甚至更好一些——乐观、自信、相信世界会更好。根本没有像理想国那样无休无止地抱怨和诅咒、也没有圣约翰斯顿港外区里随处可见的对社会的仇恨和愤慨,更别说有谁会想着要朝市中心发射火箭弹来“抗议”了,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令我们失望的是,虽然他们提供的书籍数量相当不少,但是里面偏偏没有哪怕一本专门的编年史。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一个疏漏,但在询问了别人之后我又得知:亚欧社会共和国从来没有“编年史”这个概念,而是将其分为诸如建设史、科技发展史、社会发展史等,分别隶属于各个研究领域。本姑娘只能发挥自己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上中学时俄罗斯文学课可是及格了的),从其他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里,甚至是它们的引言、注释里,挑出七零八碎的历史片段,再拼凑成一幅大概的年表。  在很多书籍中,都会用一些笔墨来“追思”过去的历史,特别是在序言啊结束语啊之类的地方。从这些片段中,我们大概知道了以下情况:在两千多年前那场报销一切文明成果的“赎罪之战”后,由于亚欧大陆受创最为严重,而且没有足够不可再生资源,文明重建异常缓慢。因此这片大陆内部的人们又一次过上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沿海的居民则像俄罗斯留里克王朝建立之前一样,住在一个个部族式城邦里,历史整整停顿了一千多年。后来,美洲大陆再度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BUB公司这个怪胎逐渐成形,亚欧大陆又成了人力资源输出地和原材料产地(当然是农林牧副渔这些第一产业的原材料),并像非洲大陆一样,拼凑了一个所谓的“亚欧联邦”,当时的亚欧大陆,大体上似乎和现在的自由国家联合体一个鸟样——社会混乱、经济凋敝、文化几乎是一片空白(当然,自从来到49世纪之后,我还没看到过什么像样的文化成果)。这些记述和奥菲莉亚收藏的那些历史书里,对还没有完全与世隔绝的亚欧大陆的描写大同小异,也就为这些书增加了不少可信度。  不过,在两百年前,这中混帐状态突然发现了巨大的改变。人民社会党——也就是现在亚欧大陆的执政党,突然像耶稣基督降生一样,毫无预兆地出现在了这片文明的光辉久已黯淡的大陆上,接着,一切就彻底改变了。  党说:要团结,于是就有了亚欧社会共和国;党看到被BUB公司控制是不好的,于是亚欧社会共和国就走上了完全独立的、与世隔绝的发展道路。  是的,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曾经记下那段岁月的细节,也没有谁谈及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以说,这个人民社会党就像古代的奥尔梅克文明一样,简直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就连他们的党史,也几乎将全部笔墨都用在了“武装独立化”建设(也就是BUB公司宣传喉舌们天天嚷嚷的“穷兵黩武、拒绝全球化”)和二十多个十年计划上。是的,这段两百多年的历史本身确实也够精彩,但对于那场意义重大的转折,他们仅仅在开头处写了一段话:  “公元4679年,人民社会党在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出现。由于旗帜鲜明地宣称‘建设统一亚洲、恢复昔日文明’,迅速得到人民的支持。4680年,亚欧联邦首都黄河城居民发动起义,迅速发展到全国,驻扎在各大城市、重要农业、林业地区的BUB公司卫队很快被人民驱逐,联邦倒台,新共和国成立。”  除此之外,别无一语。  当然,其他资料倒是非常详细。早在来到这里之后,我就对亚欧社会共和国如何完成那些惊世骇俗的浩大工程极感兴趣,而这些书里则非常详细地记述了这些令人骄傲的成就的建设过程。在读到那些文字时,我在敬佩亚欧大陆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时,心中也不由自主地感到了强烈的自豪感——毕竟我也是这里的人嘛。  在这个科技水平低下的年代,建设这些巨型工程,从理论上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亚欧大陆的居民们却办到了这一点,靠的是最寻常不过的三样东西:庞大的人力、漫长的时间和一定水平的工程技术与规划。根据这些书上的记录,像是渤海的淡水湖改造工程、西伯利亚人造海洋等工程,动员的人力均超过数百万,耗时都在七八十年以上!  换句话说,这些工程之所以令人惊讶,实际上是让人惊讶于亚欧社会共和国的组织规划能力——在过去的俄罗斯,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工程,也会出无计其数的岔子,在为新闻媒体提供绝好的材料的同时,顺便让你厌烦透顶,更不能想象进行一场场延绵近一个世界的工程了——确切地说,任何国家如果拥有如此的长远规划和动员能力,也可以在同样技术水平下做到这些,但没有谁能办到。且不说这些工程时间跨度之长已经接近了一般政权更迭的时间、进行近一个世纪远期规划规划的艰巨性;就算能够做到这些,也很难保证工程建设计划的完美无缺——这么巨大的工程,一旦出现任何错误,都有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但是他们似乎根本没有出错。  是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  就这样,我花了十天的时间大略看完了所有资料,然后花了五天用来纳闷。期间又动了个小手术,取出了肋骨上的固定钢片,医生说:再修养两天,我的身体就恢复得差不多了。  不过,还没等到两天后,那个大胡子军官就又出来了,他一进门就对我们说:“领导同志要见你们。”  “是不是又是录音带?”我问道,“赶紧放吧。”  “不,不,领导同志亲自来了,”大胡子军官有些激动地告诉我们,“你们现在就跟我来吧。”  第八十九章 领导同志接见!  领导亲自来了?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要知道,我俩冒着变成红海里黄鲷鱼的饲料的危险,穿过风暴区来到这里,可不是为了来学习这些亚欧社会共和国的资料的。我们的主要使命在救国阵线的那份文件中就写得清清楚楚:与亚欧社会共和国取得联系,设法说服该国政府与人民同情并支持各国反政府、反BUB公司的运动,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开出任何条件以争取该国的军事干涉。很显然,呆在病房里看书听收音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医生告诉我,你们已经可以活动了,对吧?”大胡子军官在看到我们点头后说,“那么我们现在就乘车去机场吧。”  我们现在就乘车去机场?我有点糊涂了:“喂,刚才你不是说领导同志亲自来见我们吗?为什么要我们坐飞机去见他?”  “这个……怎么说呢?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的,”大胡子军官挠了挠头,又挠了挠浓密的黑色胡子,活像一只正在浑身上下抓痒的大猩猩,“总之你们跟我来上车就是了。还有,你们来时携带的那些文件已经被整理好了,到时候我们会一起转交给领导同志。”  我更加奇怪了:“什么?我们带来的那些文件还没有交给领导?我们可是已经来了整整半个月了!”戴维斯也相当不满:“你们这是什么办事效率?既然一天之内可以把我们从阿拉伯半岛送到中原地区,为什么上交几份外交文件都要拖这么久?难不成你们那位领导是住在南极洲或是新地岛的?”  军官摇了摇被胡子遮住大半的脑袋:“不,领导同志不住在任何地方。”他顿了一下,又说:“快走吧,现在已经十五时二十五分了,我们得在十六时之前到达机场。”  在乘着有些破旧、散发着氯酸味的电梯下到一楼后,我们总算是头一次走出了这座医院,同时也头一次看到了镐京城的街景(我们的病房窗户只能看到医院的后院)。这座城市里没有中央商务区,也没有什么显眼的高楼,一排排街区排列得非常整齐,哦,不,整齐得有些过了头了。怎么说呢?用我们军队的话来讲,这些街区很是“模块化”——五层高的、类似于以前“赫鲁晓夫大楼”的灰黄色住宅楼极其整齐地排在一起,每栋楼房都毫无差别,就像是一排排行道树;物资供应站、机械修理所等公共建筑非常规律地夹杂在住宅区之间,所有小区都是一个样,就像是同一个小区的无数个复制品。当然,我也注意到,这些房屋似乎面积都很狭小,每户的住宅面积不会大于五十平方米,可以想象,住在里面一定很是憋屈。  接我们去机场的吉普车就停在医院门外的沥青马路上。这辆吉普车的外形可以说就是缩短了一些的中国“北京”吉普——一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玩意。不过其前部、特别是引擎盖和前灯的布置却有些二战中德制吉普车的样子,当然,在这个时代能够见到这种水平的车辆,我已经知足了。比起我们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狂奔时乘坐的那辆动不动就要抛锚的破烂小卡,这玩意还算是先进的。  大胡子军官打开车门坐在了驾驶室里,我俩则坐在后座上。这种车的座椅垫有些硬,坐起来不太舒服。直到这时,我们才注意到,这辆车没有别的乘员,大概是大胡子自己开来的。于是我半开玩笑地问道:“同志,您现在混到什么级别了?是不是官不够大,所以要自己开车啊?”  “我是领导同志对外办公室的副主任,准将军衔,”大胡子很认真地回答道,“在你们俩被送到医院后,领导就把我派到这里来了。”  应该说,虽然同是百万人口的大型城市,但是镐京城的市容市貌与圣约翰斯顿港或是中心城的市容市貌简直就是两个彻底相反的极端。后者的街道弯弯曲曲、不断绕开一片片形状毫无规律的居民区,并且被隔离墙切成几段。街上满是小摊小贩、残疾乞丐、打架斗殴的帮派分子、兜售家伙的混蛋、背着步枪成群结队巡逻的武装警察和公司卫队,在几栋高楼大厦下面,就是遍地的贫民区,如同巨树下厚实的的草地。那些鬼地方是实实在在的黑暗森林,想看到阳光都难。  而在镐京城,一切显得极其有条理:所有道路都是一个宽度,将完全相同的模块化小区分隔出相同的宽度。街道上看不到什么行人,除了乘着涂有暗黄色迷彩的履带式步兵战车巡逻的士兵外,就只有一些排成整齐队列来来往往、运送着物资的半履带卡车队了。所有道路都完全相同,互相呈直角相交,从十字路口的指示牌可以看出,甚至这些道路都是用数字和字母编号命名的。怎么说呢?这整个布局就像是我们用来定位的坐标系一样,由道路织成的经线和纬线将城区分隔成一张大网,处处透着理性的严整的美感。  镐京城的街上似乎不怎么堵车。在接近机场时,我注意了一下吉普车仪表盘上的时钟,发现我们仅仅用了六分钟,就从市中心到达了五公里外的机场附近,这在别的大城市里可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当然,亚欧社会共和国的民用车辆数量不多,大概也是个重要原因吧。与我想象中的大型机场不同,虽然这座“A1号机场”也算是全国最大的几个军民两用机场了,但是四周却只有一条地面出口——据大胡子说,其他通道都建在地下,以防在战时遭到破坏。就连这条公路也是另有用处——一旦机场跑道被毁,它可以用作临时跑道。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谁能有本事瘫痪亚欧社会共和国腹地的机场呢?”我在听完他的介绍后,转而对戴维斯道,“想想看,凭理想国国防军的武器装备,就算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军队完全不进行拦截,他们的飞机也没法飞过来啊,有什么必要这样干呢?”  “还不都是对外不了解惹的祸呗,”戴维斯一摊双手,“所以说,我俩必须要来这儿一趟,告诉他们的头儿:外面那帮家伙都是一帮废物,你们只要吹一口气,就能让他们滚出这个地球去。要是亚欧社会共和国早点干预别的国家……”  吉普车在机场中停了下来,戴维斯也随即闭上了话匣子。大胡子军官首先跳下了车,指着我们前方的一架涂成绿色的大型运输机道:“同志们,那就是我们领导的座机了。”  我看了看四周,发现除了一些全副武装的警卫人员之外,机场上空荡荡的,完全没有“欢迎领导莅临”的感觉,着实有些奇怪。于是问道:“请问,领导同志什么时候下飞机?”  “不,他不下飞机,”大胡子答道,“我们上去。”  第九十章 特别专机  以我这位短短一生中阅“机”无数的准航空专家的眼光来看,这架亚欧社会共和国领导同志的专机的技术水平大概和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安-22的后期型号不相上下,其外观、机翼后掠角度、机身形状、长宽比都酷似安-22。只不过,这架飞机的尺寸可要比安-22大得多,几乎与B-52是同一个量级的,而机翼下安装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总数足有八个之多,想来“分量”肯定不小。  不过,等到我们从高达六米多的舷梯进入飞机后部舱门,看到的景象却令人大失所望:我们原以为,像这种与“空军一号”同一级别的最高级专机,飞机内部不消说肯定是相当宽敞豪华的。有没有“空军一号”那种多功能起居设施不知道,但至少也应该拥有成套的通讯设备、家具、起居室之类的吧。但是,这架飞机内部却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当然,不是没有东西。整个机舱后部都被当做了货舱,满满当当地装载着五花八门的盆盆罐罐,从大集装箱到各种小型包裹一应俱全,与我以前见过的那些为基地运送生活物资的伊尔-76的货舱简直毫无二致。  “我们……我们不会上错飞机了吧?”戴维斯抢在我之前说出了我俩的疑问。确实,这架飞机看上去更像是一架大型运输机,而不是世界第一大国的领导同志的座机。  “哦,没错没错,这里是货舱,这些都是领导同志和他的工作人员所携带的物品。”大胡子军官解释道。不过也用不着他继续解释了,因为货舱前部的一个不太起眼的小舱门已经打开,两名穿着暗绿色迷彩制服、戴着暗蓝色钢盔的警卫模样的工作人员走了出来:“请问,是两位外国同志吗?”  “是的,我就是李笑云少校,这位是戴维斯,我们是救国阵线派来的信使。”我自我介绍道。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我刚才对这个货舱的长度估计有误——大概是因为这里放了很多物件、遮住了墙壁,使得我的距离感发生了错觉,才会以为这个货舱占了飞机的大部分体积吧。  警卫们刚才的那句问话显然只是礼节性的。因为我还没自我介绍完,他们就忙着说道:“欢迎两位同志远道而来,领导同志就在前面的会客室里,请随我们去见他。”  在走进那个从货舱看去并不起眼的小舱门时,我才发现隔开飞机中部工作区和后部货舱的舱壁相当厚实,足有半米以上,而那间舱门事实上是一扇气密门。整块舱壁涂着一层暗蓝色的油漆,也看不出是不是一整块铸件。戴维斯伸出一根手指敲了敲,舱壁发出“嗵嗵——”的低声闷响——很显然,这是实心的。  不过警卫立即制止了他:“戴维斯同志,请不要随便乱碰这些国家财物。”戴维斯只得罢手,乖乖地跟在他们后面往里走。  “噢,对了,请问领导同志的转机为什么要携带这么多东西?”在过道里前行的时候,我忍不住问其中一个警卫。实际上,在从前的俄罗斯,在自己专机或是军队所有的飞机上装满各种大包小包、盆盆罐罐的“领导”们倒是很不少,本姑娘就曾经亲眼见过不下五十次。据说,那是领导们“补贴家用”的一种方式。不过彼“领导”非此“领导”,再说这亚欧社会共和国也没有商业存在,真不知道这架飞机带那十多吨东西干什么?总不至于是害怕遇上乱流而携带的压舱物吧?  警卫对这个问题似乎很是感到奇怪:“您不知道?那些都是必需要携带的物资啊。不过没关系。待会见到领导同志,你们就清楚了。”  领导同志的移动办公室就在飞机驾驶舱后面的一个大舱室里,大约相当于21世纪客机上头等舱的位置。警卫将我们带到由几名手持突击步枪、戴着防毒面具的穿褐色迷彩作训服的卫兵守卫的舱门前,然后向他们出示了一份文件。虽然看不清上面写了些什么,不过我倒是清清楚楚地看见,我们俩的大头照赫然被印在文件最上方。照片上的我俩像死鱼似的瞪着大眼睛,一脸茫然的表情。  咦?我们来这里之后,只拍过X光片,似乎根本没有照过相啊?我过了片刻才想起,这其实是我俩军官证上的照片!哎呀妈呀,这下丢人死了,天知道领导在看到这张照片后,对我俩是什么印象,希望不要把我们当作呆板的傻瓜或是冷着脸、一副公事公办模样的小职员式人物,那可对接下来的交流大为不利。唉,早知道那时我们就把照片拍好看点,也好给人家一点良好印象。  于是乎,我就这么怀着自己也说不清的乱糟糟的心情走进了这间办公室。实际上,这里就是一块用厚重的防弹钢板从飞机内部隔出来的区域,里面布置非常简洁,只有一个摆满文件夹的柜子、一张矮桌、三张椅子(很显然是让我们坐的)、一些通讯器材,当然,还有领导同志本人。  领导同志似乎已经等待了我们很长时间了,这是一个看上去不下五十岁的中年人,暗黄色皮肤、半白的头发,黑色眼珠像两颗年深日久的檀木念珠似的,似乎蕴藏着些什么东西。他的皮肤上有一些不算浅的皱纹,让人联想起一道道刀疤,给这张脸增添了不少坚毅的感觉。额头上的头发已经完全花白了。总的来说,他更像是一位在养老院里颐养天年的老军人,或是18世纪那些在木屋的篝火边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年迈的开拓者。  一见我们进门,领导就微笑着向挥手,用听起来带有浓厚鼻音的、有些不熟练的英式英语说:“啊哈,两位已经到了?很好。我代表亚欧大陆全体人民欢迎两位,你们是两百年来首次来到这块全世界最大的陆地上的人。”他顿了一下,又忙道:“请坐吧,你们是贵客,用不着一直站着。”  这话可没什么意义,因为我身边的戴维斯同志已经一屁股坐在了一张椅子上。很显然,他可是把自己当做“贵客”的。我客套两句,也在他身边坐了下来。甫一坐定,我就急切地问道:“领导同志,请问您是否已经收到了我们所带来的外交文件?还有,您是否同意救国阵线所代表的全世界人民希望与贵国联合,一起消灭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BUB公司及其同伙的提议?”  飞机的发动机开始发出越来越大的轰鸣声,似乎是要起飞了。领导呵呵一笑:“李笑云同志,你们不必管我叫‘领导’,听起来多生分啊,就管我叫以利马什同志好了。”他将放在办公桌边上的一摞文件挪到了我们面前,“你说的是这些吗?”  以利马什同志?这个名字似乎有些熟悉,不过我却记不得在哪儿听过了。算了,我决定忽略这点,因为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问——这个问题已经憋了半个月了,现在话到嘴边,心口居然都怦怦直跳:“那么,以利马什同志,请问您是否赞成这些建议?”  “我当然很赞成这些,实际上,我们这两百多年与世隔绝,奉行武装孤立政策。要不是你们来走一趟,我们甚至还不知道外面已经落入了如此悲哀的现状。”以利马什一脸的悲天悯人,重重地叹了口气,“不过,我个人可做不了主,至少还要‘他’同意才行。”  “他是谁?”  第九十一章 卡维尔盐漠  以利马什似乎早就料到我们会问这个问题,他,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双手一摊:“总而言之,我只有指挥人民革命军抵抗外敌入侵的权力,要调动人民革命军到国外协助你们革命,那可是一件大事,别说我或是其他任何个人,就是整个人民社会党也没有这个权力,更担当不起这个责任。”  “那‘他’就能担当这个责任?”戴维斯追问道,“‘他’不也属于‘任何个人’吗?为什么就能担当责任?”呵呵,戴维斯这家伙不愧是从小听着选举的电视辩论长大的知识分子,非常善于逐字逐句地抠字眼,然后再对对方进行反问或是驳斥。  “其实,‘他’也算不上一个人。”以利马什说,“当然,这不是指‘他’是很多人,其实‘他’是一个单个的个体,同样也是我们党的最高机密。当然,这次我来见你们,也是因为‘他’很像和你们谈谈,以决定是否插手外部世界。”  好家伙,以利马什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个“他”,直接把我与生俱来的浓烈好奇心给勾了起来,真是巴不得赶紧能见到这个“他”,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但是戴维斯却冷哼了一声:“照这样说,这里还是独裁统治,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共和国。”  “不,也不是这么回事。这个……反正你们很快就知道了。”以利马什摇头道,看上去似乎是为如何表达他想要说的意思而犯难。唉,看来这位领导同志大概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我们之间就这么出现了一阵尴尬的沉默。  最后,还是我首先打破了沉默:“以利马什同志,请问这飞机现在要飞向哪儿啊?”  “哦,是卡维尔盐漠里的T190基地。在那里你们可以下飞机去见‘他’,而飞机送你们到了那儿之后就会离开。”  “那您要飞到哪儿呢?”我这句话刚一出口,就开始为自己旺盛的好奇心后悔了:李笑云啊李笑云,像是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国家机密,你这样口无遮拦地随便乱问,简直就是在破坏人家对你的信任感嘛。  没想到,以利马什却并不见怪:“我们的这架飞机没有最终目的地。”  这句话着实把我雷到了——没有最终目的地?虽然我小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法国总统出访回国时为了睡个安稳觉,故意让座机多飞行12小时的事情,但是要说哪架领导人专机没有目的地,那倒是闻所未闻。于是我再度被自己过于旺盛的好奇心所绑架了:“以利马什同志,请问什么叫‘没有最终目的地’?”  “呵呵呵,这个就说来话长了,”以利马什撑着半边脸,似乎思考了一下措辞,然后说,“当然,这不是说这架飞机是在盲目地乱飞,实际上,专机是按计划飞行的,会降落到各个机场,补充燃料、进行维护然后再离开,可不是像你们两位来的亚欧大陆时那样,毫无方向地随机乱飞。”  我听到这句话,心里一阵愤懑:“那事就别提了,天知道BUB公司的产品质量已经糟糕到了什么地步——连一个最简单的罗盘都能出这种……”  “不是罗盘,”以利马什摇摇头,“是你们的手枪的问题。”  “手枪?”  “正是。你们的防身手枪的套筒似乎在加工时有些问题,居然带有不小的磁性。你们的罗盘之所以丧失方向,发生偏移,其实就是手枪套筒的磁性在作怪。”  嗯,好极了。我和戴维斯对望一眼,相视无语。呵呵,对于BUB军工公司的枪械,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无故走火、击锤松脱、弹夹自动掉落,呵呵,在亲自遇到这么多情况之后,再被残留有磁性的套筒耍弄一遍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我俩没缺胳膊少腿,已经算是万幸了。  以利马什似乎对我俩的表情变化不太能够理解,于是继续往下说道:“好了,现在还是说刚才的那个问题吧。事实上,你们在共和国首都镐京城住院休养时,应该看见病房墙上的市区地图了吧。”  “是的。”我确实看过一遍市区地图,那张地图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大而简单。整个城市平面布局就像是个缺乏变化的直角坐标系,大街就是X轴和Y轴,市中心的革命广场则是坐标原点,所有布局都是严整对称的,有点像我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古代长安城的布局模式,当然,这座城市比长安布局更严密。  以利马什点头道:“有没有注意到什么不寻常的地方?”  不寻常的地方?我那略显迟钝的脑筋又开始转动起来。不寻常?根本看不出来,这城市压根就一放大版的苏联远东城市啊,有什么……我还没理出个头绪来,戴维斯就喊道:“我知道了!是没有政府部门!”  “没错!虽然镐京是我们的首都,但是只是象征性的。我国政府部门都分散在各个主要城市下的地堡里,彼此间往往相距千里,而最重要的部门——社会革命军最高统帅部,则是没有固定地点的。”  “这就是说……”我突然间有了头绪。  以利马什拍了拍飞机的舱壁:“这里就是最高统帅部的位置,当然,也许过几天又会转移到其他的飞机上,或是转移到某个车队、某列列车上,也有可能会在某个地堡里,总之,我,和我的参谋人员们,从来不在同一个地方连续过两个夜晚。”  他看着我们不能理解的神情,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不敢相信?对吗?呵,这也是‘他’给我们的建议。据说,在上古时代的战例中,大洋彼岸的敌人惯用‘斩首’战术打掉我们的指挥中枢,所以‘他’特意做了这种安排。”  “那你们以后似乎用不着这样了,”我笑道,“现在理想国最好的飞机要想飞到镐京城还是个挑战呢,一百年内都没有跑来‘斩首’的可能。”  由于以利马什宣称自己不能对谈判负责,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小时航程中,只是谈了些别的事情。他一直询问我俩在理想国的生活和战斗经历,我和戴维斯则将那些“光辉”经历添油加醋一番,然后再“声情并茂”地讲给他听。每讲完一个故事,我们都会一起拍着桌子痛骂理想国、哲学王、国家共和委员会,当然,还有伟大的BUB公司。虽然不知道讲述这些故事到底有什么用处,但至少把我憋了好久的一口恶气给发泄了出来,心里都觉得轻松了不少。  在从兴都库什山南麓飞过之后,从舷窗往下望去,我们脚下寸草不生的荒漠开始逐渐变成了花白色的盐漠。按照航行时间估算,这里大概就是卡维尔盐漠了。不远处的空中,几个黑影正迅速赶来,不用说,这应该是附近空军基地起飞的护航战斗机。  我对这个科技发达的国家的战机长什么样一直非常好奇,连忙瞪大了眼睛盯着那些渐渐变大的黑影。这些战斗机的外型似乎有些熟悉:圆锥形机首、两翼进气道、单发动机,而且似乎还是明显的变后掠翼……等等,这也太熟悉了吧!  “戴维斯!快看那是什么?”我一把把戴维斯拖到舷窗边上,指着那些与专机并排飞行的战斗机。戴维斯被我的举动吓了一跳:“喂,不就是护航战斗机吗?有什么好怕的?我们又不是山本五十六……”  他只是往外望了一眼,脸上的表情马上就变得比我还要震惊:“这……这……米格-23?今年是……”  “今年可是4892年呀!”  第九十二章 T-190基地  “嘿,你们大惊小怪地干什么呀?”由于我俩的来历只有奥菲莉亚等极个别人知情,因此以利马什并不知道我们的特殊经历,因此听到我们的惊呼声,完全是一头雾水,“你们说什么?什么‘米格-23’?那是我们的M-23战斗机。”  M-23?这下轮到我俩有些糊涂了。我擦擦眼睛,不对,这些战斗机明显是米格-23MF,一点不差!特别是那种外形特别的变后掠翼,在这个时代的飞机上是根本见不到一点影子的。虽然到我和戴维斯参军的时候,这飞机在俄国和美国(当然是他们的那支假想敌部队里)早八辈子就退役了,但是我们在航空博物馆里可是没少见过这家伙,一点不假,这就是如假包换的米格-23。  我想了想,心里突然灵机一动,向以利马什问道:“你们这种M-23战斗机的设计图,是不是也是‘他’提供给你们的?”  “正是,你怎么知道?”以利马什非常惊讶,就连戴维斯也有点不可思议地看着我。  哼哼,本姑娘冰雪聪明,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既然这个“他”手头有米格-23的设计图,那么这事情似乎有些了眉目。下面就等着到基地里与这位老兄面对面再进行确认了。  T-190基地的主体部分位于卡维尔盐漠厚厚盐壳的下方,上面是一个用于躲避空中侦察而特意设立的工业用盐采盐场。当然,在我看来,这纯属多此一举——要是哪架外国飞机能够飞到这里还不被人民革命军的空军或是防空军击落,那么这位飞行员大可以去理想国买彩票,保准得一亿元大奖——奥菲莉亚曾经告诉过我,BUB彩票公司发行的所有彩票,实际上真正被兑现的不过是些几千元的微末小奖罢了,价值50000元以上的奖项,一律是发给虚构的人物的。  体型巨大的运输机在一条黑色的沥青跑道上降落。这条跑道在一片茫茫的花白中非常显眼,为了掩人耳目,被刻意涂上了许多直升机降落标志,伪装成了采盐场的直升机停机坪(当然,这种伪装是毫无必要的)。而进入T190基地的地下入口之一,就在跑道旁边的一座“直升机机库”里。  我们刚被卫兵送下飞机,一个穿着白色大褂的人就带着一班工作人员在机场上候着了。“两位同志,欢迎你们冒险远道而来,”他相当热情地朝我们挥手致意,“我是T190基地的首席科学家埃阿斯,下面就由我带你们去与‘他’见面吧。”  首席科学家?不过我看这位仁兄倒是一点也没有“科学家”的样子,反而更像是莫斯科小诊所里的那些没有执照的牙医:“您说您是科学家?请问这个基地是个科研基地吗?”  “不,不是。怎么说呢?这个基地是有‘特殊用途’的,即不是军事基地,也不是科研或是航天基地,总之,你们待会就知道了。”埃阿斯伸出手,做了个“请”的手势,“两位同志,现在请随我乘电梯下到基地里吧。”  T-190基地的底部位于卡维尔盐漠表面下275米处,虽然电梯的速度不算慢,但是我们还是花了足足一分钟才算是下到了底。电梯门打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狭长的通道,这种通道看上去很像是苏联50年代建造的用来防御北约核武器攻击的防空洞。整条通道开凿在岩层内部,被一重重气密门隔开,空气里并没有普通地下坑道里那种地下水的湿气——很显然,这些墙壁的气密性相当好,白色的照明灯嵌在通道的水泥壁上,照亮了这片逼狭的空间。  埃阿斯走到涂着绿漆的气密门前,先是向那里的卫兵出示了证件,然后又由卫兵用钥匙打开了墙上的一块小隔板,下面是一个数字键盘。接着,埃阿斯用他粗短的手指在上面滴滴答答地输入了不下三十位密码,大门才轰然洞开。不过,大门的后面并没有出现我们所想象的布满仪器、人员密集的大厅或是布置优雅的会客室,而是另一扇位于十多米外的大门。  在通过气密门时,我注意到,这些钢铁大门的厚度居然达到了超乎想象的七十厘米以上,而且里面还裹着一层灰色的夹层,大概是铅,铅层两侧似乎还有电磁波隔断夹层。也就是说,这些大门不仅是设计用来防核生化打击,甚至可以用于防范电磁脉冲武器。不过,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我连核弹都没见过一枚,为什么这些大门会如此设计呢?  在埃阿斯去费时费力地打开下一扇气密门时,我贴着戴维斯的耳朵低声说出了自己的疑虑,这个神经粗大的家伙双手一摊:“天知道,也许这些人以为BUB公司手里有EMP炸弹也说不定呢。”  这倒也算是个合理解释,但是我还是不太相信。要知道,卡维尔盐漠的陆相沉积岩下面可是玄武岩层,几百米玄武岩对电磁脉冲的吸收能力已经很强了,我敢保证,就是这上面爆一枚10万吨当量的氢弹,我们在下面大概也能互相打手机,犯不着搞得这么严密吧?  在连续经过了四道气密门之后,我们总算走过了这条狭窄的通道。从电梯井到基地主大厅这不到两百米,硬是花了一刻钟才走完。更奇怪的是,在中央大厅里,我并没有看到多少值得重点防护的电子设备。实际上,这里更像是一个大型机修厂:四四方方的地下大厅里飘散着电焊和塑料的气味,平滑的大理石地板上错落有序地摆满了各种备件箱、维修装置,一些穿着蓝色连体裤的工程师正在四下忙碌,整盒整盒的电路板和花花绿绿的导线、接头被堆放在小推车上运走。戴维斯咂咂嘴,拍了一下埃阿斯的肩膀:“我说埃阿斯同志,你们这个基地到底是做什么的啊?难道是计算机组装厂不成?还有,你不是说要带我们去见那个人的吗?‘他’在哪里?”  “‘他’可算不上人,”埃阿斯说道,“这里只是中央维修室,要见到‘他’,我们还要向下走一段路呢。”  这“一段路”可不算短,我们在一众工作人员的注视下穿过大厅,然后通过一个气密门,又沿着从岩石上直接凿出的阶梯向前走了好几百米。我注意到,这一点的通道似乎是直接开凿的,墙壁上还可以看出岩石的纹路,不像外面那一段是光洁的水泥墙壁。一根根装满电缆的塑料管子在我们头顶上蜿蜒前行,就像是老树的根系一般。就连照明的灯光,也变成了挂在石壁上的白炽灯,而不是先前那些嵌入墙体的氖光灯。我心中不禁暗暗奇怪:按理说,基地的核心部位应该是设施建设最完善的,怎么这里反而越往里越简陋了呢?  在这如同《阿拉丁神灯》中的地道似的通道里走了许久,埃阿斯终于打开了一扇由足足一个班的步兵守卫的装甲大门,在开门时,我注意到门下方有些文字,似乎是阿拉伯文或是波斯文的字母。  “请进,”埃阿斯指了指大门里面,门内空间极大,而且似乎灯火通明,我俩的眼睛被灯光晃了一下,差点看不到东西,“我们的领袖,共和国的心脏,就在里面了。”  第九十三章 伊玛目十二号  用什么形容词能描述我在4892年5月16日那一天进入T-190地下基地核心部分后的感受呢?惊愕?恐怕不止,恐惧?也谈不上多恐惧,震惊是有的,但不完全是震惊,欣喜?也未必。大概用“感慨”这个词稍微恰当一点吧,是的,就是令人感慨。  在这块从岩层中硬生生开凿出来的巨大空间里,蛛网般盘绕着无数的电缆电线,各种我这个飞行员根本看不懂的显示器、指示灯正在明明灭灭地闪动,巨大的柜子般的寄存器被排成了一行又一行,就像图书馆里的一排排书架。在大厅的正中央,一个巨大的白色方尖塔式建筑物矗立着,但是,我仍然可以从方尖塔表面的反光看出它是金属制品。许多显示器环绕在塔身上——这幅景象和科幻电影里的描述相差无几,但是在这个瞬间,我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  “这些东西,绝不可能是49世纪的产物。”一旁的戴维斯先一步将我的想法说了出来,“这只有可能是……”  “我的生日是公元2065年10月4日。”一个浑厚的电子合成音用非常标准、类似于教学磁带上的声音的英语说道。我连忙四下张望一圈,发现声音是从一个位于我们头上的方形扬声器里传出的。  天,这更像是科幻电影了。我捏了自己的小臂一把,确定不是在做梦:“你……你说什么?”  “呵,听说过人工智能么,人工智能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工产生自我意识,”那个声音不紧不慢地自我介绍道,“我是伊玛目十二号,名叫马赫迪。现在地球上最大的,当然也是仅存的一个人工智能体。”  伊玛目……十二号……马赫迪?我怎么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呢?噢,对了!这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的说法,看来当年制造这台电脑的人,是存了心要让它成为复兴人类文明的“救世主”了?不过照这样说,难道“赎罪之战”不是突然爆发的?之前人们已经知道了人类文明不可避免地将毁灭?抑或是人们预见到了可能的危险,所以未雨绸缪地造出了这个大家伙?  似乎是看出了我们的疑虑,伊玛目十二号,或者说马赫迪超级电脑发话了:“两位,我知道你们冒死飞过红海是为了什么,同样也对在你们之前不幸丧生的那些勇士们、以及为了配合你们而冒险驾船冲入风暴的敢死队员们表示衷心的敬佩,但是你们要知道,‘武装独立’和闭关自守也是我们的无奈之举,还请见谅。”  “呃……没关系,现在反正也不会再误会了。”我在脑袋里整理了一下措辞,“既然……既然你已经看过我们带来的材料了,想必……嗯……应该已经对我们的建议有了基本的……想法吧?”  电子合成声再次响起:“是的,我已经有了具体行动草案,并且进行了验证,可行性非常大。不过,在我们讨论正事之前,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个世界过去的故事呢?”  “非常乐意。”  “在21世纪中叶,上一轮人类文明事实上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哦,那已经是两千七百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想来,也只是弹指一挥间,”马赫迪换上了一个沉重的男性声音,低沉地在我们耳边回响着,“当然,这么多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关机状态,大概也是一个原因吧。你们可能想象么?一眨眼,周围的一切就完全改变了,连一点熟悉的痕迹都看不到,这是什么感受。”  嘿嘿,要论这个,我们的感受可比你还要真切呢。我心里暗想道。要知道,我俩可是直接从2016年的圣诞节穿越到这个诡异荒凉的未来的。不过我和戴维斯对视一眼,没有说话——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不要把这些事情说出来为好。  虽然马赫迪的摄像机一直在捕捉着我俩的一举一动,但是很显然,他并没有注意到我们的这些细微神情,当然,也有可能他在被建造时就没有载入这么高级的表情分析软件吧。低沉的声音还在继续:“虽然在21世纪初,人类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环保运动,绿色燃料。绿色工业……总之什么东西都贴上了‘绿色’标签,但是,由于全球资本主义的贪婪,环境保护最终也只是成为了极少数人牟利的手段,呵,想想看,一个家伙坐着碳排放巨大的‘空中客车’千里迢迢跑到一座城市里,就为了在一个毫无用处的会议上说几句同样无意义的废话,这也能算是‘环保’的举措。一些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爬上世界最高峰清扫垃圾,但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制造的垃圾比清扫的还要多,唉,你们说,这怎么能成?”  “唉……”我俩也跟着马赫迪一起叹气,这些故事在2016年可是充塞了所有新闻媒体,比过江之鲫还要多好几倍,在两千多年后重新听到,倒真是让人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  马赫迪大概是觉得他的话打动了我们,于是用更加深沉的声音说道:“是的,所有环境保护事业,无论开始吹得多么响亮,最后统统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半途而废。在2045年,委内瑞拉和阿拉伯半岛的大型油田就差不多见底了——当然,这不是说钻不出油来,只是想要弄到井底的残油,你得灌下去两倍的水才行。  “呵呵,一直靠出口钒、铱、钪、钯等等现在极其难得的稀土金属的中国人,不得不以二十倍出口价以上的价格购买矿石粉,讽刺的是,那些矿石粉是他们在上个世纪卖出去的。全球百分之七的陆地都沉入了汪洋大海,灾难性的疾病、飓风和火灾开始变成了家常便饭,那是一个逐步丧失一切的时代。”  哎呀,没想到我们的未来这么“光明”。听到这里,我心里突然感到了一种庆幸:老天爷保佑,让我和戴维斯在2016年就穿越到了现在,假如继续留在原来的时空里,那我的未来……不说别的,晚景肯定要比干爹凄凉十倍不止。  “那么,赎罪之战就是因为资源而爆发的了?”我试探着问道,“是不是某些大国为了争夺为数不多的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引发了核大战?”  “大概是吧。”马赫迪答道,“在2060年以后,当时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都已经看出,这一轮文明实际上已经失败了,只有那些利令智昏的超级跨国公司和一些大国政府的领导层还看不到这一点。因此,一些人开始为了在浩劫过后保存文明的火种而努力,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被一些善良的穆斯林科学家建造的。为了躲过环境灾难和可能爆发的大战,他们以建造地下中微子天文台为名,将我封存在了卡维尔盐漠下的岩层中。在我建成后三年不到的时候,地面上的通讯就突然消失了,我猜测,这一轮人类文明已经毁于不可抗力因素,于是按照预定程序检查了内存,在确定一切完整后就进入了两千多年的关机状态。”  听到这里,我已经是感到脊背发冷了——天啊,上一次文明居然在2068年就迎来了它的审判日!看来我“及时”穿越到4892年,简直就是天大的幸运,否则的话,我很有可能在寿终正寝之前亲身体会一下核爆冲击波或是光辐射的滋味——新西伯利亚这种规模的城市,十成十是在俄罗斯的潜在敌国的弹道导弹打击序列之类的。  我身边的戴维斯自然也是一脸的庆幸——他家可是住在纽约。一旦开战,这座超级大城受到的“照顾”比新西伯利亚只多不少,上次被彻底自由党绑架时看到的华盛顿废墟现在还历历在目,虽然这个时代也不是什么升平盛世,但至少没有什么核武器。  马赫迪的声音暂时沉默了,也许他以为我俩被这些故事所震撼,需要一些时间来慢慢平息心中百味杂陈的感受吧。突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对了,马赫迪,你说你被造出来之后,就被封存在了盐漠下数百米处?”  “正是,那些穆斯林科学家封死了所有出入口,以免我受到损害。”  “那么,经过这么漫长的时光,一切地面痕迹肯定已经消失,而你在历史记录上仅仅是一座‘中微子天文台’——这么说,现在的亚欧社会共和国的人是怎么发现你的呢?”  第九十四章 回顾过去,筹划未来  “哈,我的设计者们也算是那个时代最优秀而高尚的人了,你当他们会想不到如果我一直不被发现,就只能成为红铁矿来源这一点吗?”马赫迪对我的疑问显得不以为然,“实际上,在我还是电脑里的三维设计图的时候,他们就想好了这个问题。”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戴维斯问道。  随着一阵机械的响动声,似乎是一个投影仪在我们面前的空气中投射出了一幅三维图像,我立即就明白过来,那是T-190基地的结构图。绿色的线条勾画出了整个基地的三维形态,但是中央部分却是红色的——很明显,红色区域是那些穆斯林科学家当年开凿出来的、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略显粗陋的岩石甬道,而绿色区域则是后来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工程部队建造的基地。  在红色部位的中心,有一个黄色的立方体空间,看样子似乎就在我们脑袋上方十几米。马赫迪说:“看到那个黄色区域了吗?我的接收系统就在那里。它们的质量非常不错,可以接收从红外光到无线电在内的各个波长的辐射,而且还可以感应到远处的辐射能——哪怕你在卡维尔盐漠地面上用对讲机说话,我这儿也能探查得到。”  他见我们没有说话,又继续说起了自己的故事:“在两百年前,我的接收系统发现了地面上的有规律辐射——不是太阳磁暴或是自然磁体那种单调杂乱的电波,而是人造的无线电波。那是一支探矿队,领头的是个怀才不遇的工程师,名叫阿卜杜勒.法尤姆,由于受到亚欧联邦愚蠢官僚的排挤,他和一些有相同遭遇者一起,自制了工程机械,来到这块连苍蝇都见不着几个的荒地上,梦想着找到赤铁矿。嘿,他们确实通过磁性探测仪发现了地表下的大量铁质,不过那可比铁矿有用多了——我联系上了他。”  “然后,你就利用你那近乎无穷的知识与智慧帮助那些人建立了人民社会党和亚欧社会共和国?对吗?”我试探性地问道。  “差不多吧。”马赫迪斟酌了一下,“所谓‘亚欧联邦’,其实就是个巨大的空壳子,里面蠕动着各种各样的蛆虫,在那里窃取人民的利益,而这种政治局面一盘散沙、社会混乱而充满怨气的情形正是最适合发动革命的情形,在我的帮助下,他们依靠着我提供的先进军事技术和反复验证的周密策划,轻而易举地就让人民社会党控制了重要的聚落和资源丰富的地区,不过最后他们还是靠全民公决上台的——亚欧联邦那群和中世纪封建主差不多的呆鸟们,甚至在强迫自己领地上的居民全数给自己投赞成票的情况下,还是连百分之十的支持率都没有达到,而人民革命军用手里的突击步枪保证了这一公决结果的顺利落实。”  呼,这算是我们目前听到的唯一一个“好消息”吧。我正想问关于救国阵线与人民社会党联盟的正事,马赫迪就先一步发话了:“好了,历史课上完了,我想你们大概也很想知道我们对于联合革命事宜的看法吧?  什么“我们”?不就是你一个吗?我看着这台上一轮人类文明留下的最后智慧结晶,忽然心生感慨——人类用自己的知识与技术建造的东西,却反过来成为了人类后代的领导者,反过来向人类传授知识与技术。虽说历史可能有很多奇妙的循环,但这种循环也太富于戏剧性了吧——就像是传说中那条吃自己尾巴的蛇一样。  “我已经将你们带来的资料全部输入了我的资料库,根据和无人侦察机、武器走私小队侦察到的已知情况对照,是完全属实的。但是,我无法确认很多不能验证的信息,比如那个‘理想国’国防军和公司卫队的编制以及其驻防地点、兵力兵器,按理说这些都是难以得到的机密,不知二位、或者说你们救国阵线是如何得到的?能否保证真实性?”马赫迪以一种谨慎的语气问道,听上去活像是在论文答辩中那些信心不足的研究生一样。  戴维斯给了他一个有点夸张的笑容:“伟大的救世主,您应该知道,虽然这些东西‘按理说’是难以得到的。不过在理想国,一切皆有可能。”  马赫迪发出一阵带着升调的滴滴嘟嘟的电子音,表示无法理解戴维斯的话:“什么叫‘一切皆有可能’?”  “关于这一点,您完全可以看看我们带来的其它资料,”我听到这一问一答,险些忍俊不禁笑出声来——对于一个来自上一轮文明的智能体而言,理想国简直不像是个现代国家,而更像一个巨大的滑稽剧,“总之,我们可以确保这些资料的大体正确,我以全世界人民的良心发誓。”  “李笑云同志,您什么时候成了全世界人民代表了?还是你以为全世界就你一个人有良心吗?”戴维斯插嘴道,不过我打断了他:“好了,马赫迪,现在可以说说你的结论了么?”  马赫迪又一次打开了投影仪,我发现上面是现在的世界地图,大片大片的鲜红色箭头和圆圈密集在亚欧大陆上,而东南亚和澳洲布满了绿色标志、非洲是暗黄色标志、美洲和南极则是冰蓝色标志,很明显,这是他按照资料绘制的全世界军事力量分布图——当然,这也是49世纪的第一张世界军力分布图。  “如图,我们共同的敌人,是伪国际共和委员会及其幕后操纵者——BUB公司,按照你们的资料,他们可以动用的军队计有陆军310个师共277万人,公司卫队32万人,装备有各式坦克和装甲车辆近万辆,各式火炮三万门,空军有85个大队计1440架飞机,海军有包括三艘航母在内的四百余艘舰艇,65万吨位,还有海军航空兵的290架飞机,如果开战,至少可以动员4500万民兵……”  “我要补充一点,”我举手打断了马赫迪的话语,“技术兵器的实际数目请按总数55%计算,弹药储备数目按总数30%计算,正规军人数请按75%计算,民兵可能动员数量请按0%计算,并将其中10%算作我方盟军,这一点资料里没讲,但我要提醒你,谢谢。”  这下该马赫迪发傻了:“什……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有依据吗?”  “有,我在美洲和非洲亲眼见到的一切都是这样的,请相信我的经验。”我叉着腰,像是教训小孩的幼儿园老师似的以笃定的口气回答。  “好,我相信你,”马赫迪立即重设了一大堆数据,然后说道,“按照原来的数据,在不计入质量差距的情况下,敌我双方兵力兵器数目大致对等,我方坦克装甲车辆略微多出3000辆,火炮多出一万门,海军吨位多出30万吨,但总兵力只有两百万。原推算结论是一年内结束战争。但是按照你的算法,我方就是全面的绝对优势了,战争很可能三个月内就能基本结束,获胜几率约为99.975%。”  这个计算结果完全不出所料,我喜道:“那就是说,你们同意武力干涉了?这真是太好了,我代表全世界人民……”  “不。”马赫迪的扬声器里突然吐出了这个词。  “什么?你……你的使命不就是复兴人类文明吗?现在世界上到处都是一片黑暗蒙昧,你为什么不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大吃一惊,连话都险些说不清了。  “因为规则,”马赫迪用无奈的声音答道,“因为我在被设计时,就受到了一些规则的约束。”  第九十五章 种瓜得豆  不行?开什么玩笑?世上最让人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你在付出极大的努力,正对某件事情的成功充满希望时,却突然得知这只不过是白费功夫,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心碎的感觉。我冒着在红海喂鱼、摔死在沙漠里的危险跑到这里,可不是为历史学家们搜集亚欧社会共和国近代史史料的!  我用右手按住胸口,努力平息下心里正在翻腾的想要砸掉面前这台破电脑的冲动,不死心地问道:“马赫迪,请问你受到什么规则制约,以至于必须在这儿坐视亚欧大陆以外的七亿人民受苦受难,陷于蒙昧与仇恨之中而不作为?难道你的设计者……”  “我没有不作为,至少我已经尽力在规则的范围内做了些事情,”马赫迪没等我说完就开始辩驳道,“你们应该知道,我已经尽力向亚欧大陆以外提供武器弹药和各种军需品,让那里的人对抗公司和政府。但是,更多的事情我是没法做的,这个规则在我的程序里有最高优先级,我不能违背。”  “那是什么?难道是机器人三原则?”戴维斯在一边胡乱猜测道。这个脑筋简单(至少与本姑娘相比)的家伙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也许就限于阿西莫夫的小说和《星球大战》了,他也不想想,且不说马赫迪未必算是机器人,就算是,他的使命也不能受这三原则制约——比方说,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建立,本身就依靠了暴力手段,要是马赫迪不能伤害人类或是见到人类被伤害而坐视不管,那么这个国家根本就不能建立起来,因此,我认定这“规则”肯定是别的什么东西。  很快,马赫迪就停止了我们无意义的盲目猜测:“算了,我不知道你们是从哪听来的‘机器人三原则’这个旧词,但是我得告诉你们,这些原则从来没有被输入过带自我意识的机器人的程序当中,它们仅仅适用于那些低级的人工智能,我的程序里的规则可比这些复杂得多了。”  “那……那科学家们就不怕机器人,呃,我说的是那些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们叛乱吗?戴维斯对此相当吃惊,“如果没有机器人三原则,谁知道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会不会把枪口顶到人的肚子上?”  “不,”马赫迪答道,“每个有独立行动能力的带自主意识的智能机器人都有一个不能自行关闭的‘安全控制程序’。这个程序能够检索机器人的意识——喏,你,还有李笑云同志,你们的意识归根结底是大脑生物电行为的产物。同理,我们自主意识人工智能的意识也只是芯片和导线间流动的电子流罢了。一旦‘安全控制程序’出现被认定为主观邪恶的思维,就会自行融毁中央处理器。”他顿了顿,以满怀歉意的口气道:“很抱歉,我的创造者在设计我的程序时,曾经担心我会将人类带入下一次毁灭,因此严禁我组织任何被认定为‘侵略’的行为,对不起,我真的是对你们爱莫能助。”  我靠!这是什么破烂程序!我现在又一次有了揪着头发满地打滚的冲动。这帮迂腐的科学家,干嘛画蛇添足地输入这种程序?我看这肯定是哪个瑞士人搞出来的!完了,完了,我们的努力白费了……等等!脑袋里突然灵光一闪,连忙问道:“马赫迪,既然你不被允许组织对外国的进攻,那么你可不可以不插手此事,放手让亚欧社会共和国的领导人们策划对外干涉?”  “对啊对啊,以利马什他们都已经表过态了,支持我们的建议。反正贵国的军事力量是绝对优势,就算您不亲自指挥,胜利的可能性也是百分之一百二十!”戴维斯赶紧附和道,这家伙充事后诸葛的本事倒是不错。  没想到,马赫迪又一次击碎了我刚刚看到的一线希望:“对不起,不行。我的程序还规定,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我不能在明知发生侵略的情况下不进行制止,无论是谁侵略谁。因此我无法允许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军政领袖们擅自决定进攻任何国家。”  “又是规定……”我终于彻底绝望了。怪不得亚欧社会共和国拥有如此先进的军事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却一直在闭关自守,想来就是这个原因了。原本一脸严肃的戴维斯,到了这时也成了泄了气的皮球,要不是及时撑住墙壁,可能就直接瘫坐在水泥地板上了。  看到我们这副神情,马赫迪那电子大脑里似乎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换上了一副低沉柔和的男声劝道:“二位倒也不必沮丧,虽然我的程序限制了我对你们的帮助,但我还是可以在规则限度内帮助你们的。比如,我可以向你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免费武器装备。”  “唔?提供军火?这倒是个不错的补偿办法。”我这句话说完后,自己都觉得有些过分——这听起来就像是马赫迪和亚欧社会共和国欠我们一样。好在马赫迪的程序大概不会拘泥于这中细节,他继续说道:“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与自由国家联合体交界处的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海峡,还有与南方联盟交界处的马六甲海峡向你们提供轻武器,比如冲锋枪、反坦克火箭、手枪、突击步枪、通用机枪或是塑化成型炸药块之类的,还会供应你们便携式无线电、轻型防弹衣以及热像仪和高倍望远镜之类的装备,无论需要多少,我们都会尽其所能地提供。”  听到这话,我和戴维斯交换了一个“胜利”的眼神——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而救国阵线则拥有几乎无穷的兵源——数以亿计的基地人、公社人、废墟居民以及其他难以生活的人,只要解决了武器供应的难题,秏也能把BUB公司耗死。我估算了一下:“依我的经验看来,不用多,一年只要提供武装两到三万人的武器装备,救国阵线就可以把全世界闹个天翻地覆了。不过,我们的无线电频率和你们这儿使用的不同,以后能不能专门开通救国阵线和公社人内部通信时常用的几个频率,以便随时联系?”  “当然可以。”马赫迪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至于你们回去的事嘛,我已经大概拟定了一份计划,应该足以让你们应付可能受到的质问和审查。不过你们要提前接受一些必要的训练。好了,你们在接下来几天里可以在我国的任意地点随处参观,也可以带走想要带走的任何资料。”  戴维斯问道:“那么,你们的军事基地之类的保密地点可以参观吗?”  “同志之间用不着保密。”马赫迪答道。  “那,我们希望在走之前参观一下你们的空军基地。”  第九十六章 重返理想国  浓郁的牛肉香味在不算宽敞的驾驶舱内弥漫着,位于我头顶仪表盘之间的气窗吹出加压空气,将这些香味稍稍吹散了些,不过它们还是阴魂不散地绕着气流四处蔓延。在飞机前方不远的地方,一片暗绿色的、起伏不定的地平线正在延伸着,就像是有人在扭曲地平线一样。我瞥了一眼主仪表盘上的电子钟,发现现在时间是5月10日下午一点二十分,距我们出发只有三个半小时而已。  “啊,我们都快到纽芬兰了!这么快!”戴维斯端着一个方便食品纸碗走了进来,很明显,他也看到了前方的陆地。现在,这家伙嘴里含着满满的米饭和牛肉粒,口齿不清地说道,“这次可是我第二次飞过这条与本人同名的海峡呢,上次是2014年12月,那时我驾驶的还是……”  “少说废话啦,赶紧出去吃完东西再进来!”我没好气地打断了他的话语,“现在导航雷达显示,我们离圣查尔斯角还有十五公里,不过这一带上空可能有较强的湍流。你要是在机舱里失手把汤洒在航电系统上,那就不好玩了。”  见本姑娘态度如此坚决,戴维斯也不好说什么了。他只能像那些赶时间的上班族一样,一边吃着自热牛肉米饭一边往外走,末了还不忘说上一句:“要是把航点系统弄坏了也好啊,免得BUB航空公司仿制出来,有碍革命。”  “闭嘴!你想咒死我们吗?”戴维斯听见我这声大吼,吓得浑身一个哆嗦,赶紧溜了出去。  实际上,W-27运输机根本用不着太专心地操作。这种飞机的原型很可能是苏联的安-16运输机,但是具体设计已经修改了不少。比方说,这种飞机的机身长径比变得更大、襟翼和机首的气动外形也做了些修改。其动力装置是两台螺旋桨发动机,虽说看上去有些老旧,但是非常可靠。对于我这种“全能”型的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而言,之前接受的短暂训练已经足以让我很好地操作这种飞机了。  在结束了对亚欧社会共和国的“访问”后,如何回国就摆上了我们的议程。很显然,这也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由于完全不信任国际共和委员会中的各国政府(当然,我们带去的那些资料明显加深了这种不信任感),因此亚欧社会共和国方面不打算派人随同我们一起回来,这也就意味着,除非我们打算把自己装进他们的弹道导弹的战斗部里发射回去,否则就只能自己操纵交通工具了,无论我们决定开什么。  一开始,以利马什建议把我俩那架飞机重新修好,然后再驾机飞越红海返回。其理由很充分:如果这样做,我们在回国后就可以宣称,自己是驾机迷失方向后迫降在了汉志山脉以西的沙漠里,然后花了近一个月时间修好飞机又逃了回去。不过可惜的是,自从在那场风暴中死里逃生后,我们已经对红海上空产生了心理恐惧感,说什么也不打算再飞一遍了。况且这个说法也不可能被人接受——汉志一带的沙漠干旱酷热,属于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没人能单独在里面生活一个月,更别说在一无工具二无备件的情况下修复飞机了。  于是,就由马赫迪提出了这个方案:让我们驾驶一架W-27从不列颠岛北部的空军基地起飞,沿北纬60度线横穿大西洋,然后折向南飞,在圣约翰斯顿港附近的机场降落。我还记得当时我好奇地问他,让我们驾驶一架运输机回去,他们就不怕泄露技术吗?马赫迪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  “无所谓,当你已经有了枪的时候,把手里的弓箭送给别人一张又有什么关系呢?”  飞机在纽芬兰岛上空8000米高度平稳地飞行着,我可以看到一整队的野鸭正在我们下方向南飞行似乎要和我们比赛速度。不过它们很快就被速度达到0.4马赫的W-27抛在了身后。这座大岛以东的海域以前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所在地,,现在也仍然如此,不过由于是中午的缘故,所以我没能看到纽芬兰渔场著名的海雾,只有一些融化得差不多的冰山还在海上被拉布拉多寒流静静地带向南方。  据我所知,纽芬兰岛也是理想国的东北方向上重要的军事基地,这里驻扎了一个巡逻舰队、一个航空大队、数个预警雷达站,当然,还有一票为数不少的公司卫队在守卫着岛上那些属于BUB公司的林场、油砂矿场、采石场和渔港。可是,我们在飞越全岛的过程中,却始终没有看到哪怕一架战斗机起飞拦截——按理说,我们这种个头不小的目标,应该在五六十公里外就被预警雷达发现了,但偏偏却连一个无线电询问信号也接不到。一开始我们还以为是岛上的战斗机都被撤走了,可是飞过维尔拉机场时,我却清清楚楚地看到跑道和停机坪上满是机身短胖的F-30喷气式战斗机,如同一群在海滩上晒太阳的海豹般挤在一起。不过大部分都盖着防水篷布,看不清楚。  我们就这么一路大摇大摆地飞过了纽芬兰岛,就像是一次常规飞行任务一样。接着,我转向朝南飞行,北美大陆出现在了我们的脚下。  在哈利法克斯城的废墟上空,我们的预警雷达发现了两架迎面飞来的飞机。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些飞机是升空拦截我们这“不明入侵者”的,于是手忙脚乱地调整无线电频率,准备在公共频道说明我们的身份。不过我刚刚调完频段,就发现这一行为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两架F30居然径直从我们右侧数百米处飞过,它们做工粗劣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发出的巨响吵得我们头晕脑胀。接下来,我们惊讶地看着这两架飞机就这么大摇大摆地飞走了,完全视我们如无物。我当即有了一种冲动,恨不得立即打开无线电,对这些混蛋大喊一声:“喂,我们是非法入侵者,快滚回来!”不过这也只是冲动而已,毕竟安全地返回圣约翰斯顿港才是最重要的。  在接下来的飞行中,我们再也没有遇到过国防军的军用飞机,只是遥遥看见了一架小型螺旋桨客机从远处云层上飞过——很明显,在理想国乘坐客机的,只有BUB公司高层的那帮家伙。在圣约翰斯顿港外海,我还看到了不少海军的舰艇,不过它们照样也对我们的来临毫无反应,仿佛这架W-27运输机已经实现了光学隐形似的。  “戴维斯,看来这里似乎已经知道了我们要回来呢,”在飞过高楼林立的绿区上空时,我半开玩笑地说道,“居然没有任何人来拦截我们。”  不料这话刚一出口,无线电的公共频道里就响起了一个呆板的男人声音:“不明身份飞机,你们已经侵入了神圣的理想国领空,请立即按照地面航空管制中心语音引导,在机场降落,否则将予以击落,这是第一次警告!”  “我们自己知道路,不用提醒!”我笑着回答道,“通知奥图夫空军基地,把跑道给我清出来,我十分钟后就在那里降落。我们这架飞机有点分量,滑跑距离可是不能低于1200米的。”  第九十七章 奥图夫基地,我回来了!  圣约翰斯顿港的绿区虽然面积不小,但是以每秒100米速度飞行的W-27运输机还是在短短十几秒内就横穿了这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处处透着无穷无尽的虚假繁荣的地方。巨大的高层建筑迅速从机翼下掠过,接着,随着一道墙的出现,地面景物完全变了模样。  这道高大的水泥墙是内区隔离墙,墙外就是成片成片布置毫无规律的低矮红砖楼,很像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城市里的那种用于出租的小楼。没有铺设路面的街道如同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般在杂乱无章的房屋间左拐右绕,一些路段上搭起了各色各样的棚户——这里是内区,工人和小职员们、还有各色市民阶层的居住地。比起亚欧社会共和国的城市,这地方的脏乱简直就和神话中的奥吉亚斯牛圈差不多,不过和下一道墙之外相比,这里还算是个美丽而有序的地方。  在继续向西飞行一段距离后,我们看到了第三道墙——这是外区隔离墙。在这道高墙之外,完全又是另一片天地了——这片面积庞大的新月形地带简直不能算是城镇,而且也不同于过去里约热内卢或是孟买的贫民窟——在无穷无尽的棚户、窝棚、帐篷和简易木板屋的海洋中,一座座被围墙包围着的建筑群像岛屿般矗立着——这可是我头一次在空中俯瞰外区的公社,说实在的,它们和我过去在《世界地理》杂志上看到的中国客家土楼或是南美洲扬莫阿诺印第安人的航拍照片非常相似。一些大煞风景的破败砖楼七零八落地耸立着,就像这灰褐色海洋中的暗红色礁石。  直到这个时候,预警雷达才发现了两架升空跟踪监视的国防军战斗机从前方飞来。唉,这帮吃饭基本不管事的家伙的反应速度也太有点……说不过去了吧。想想看,如果这是一架战略轰炸机的话,我们早就已经把BUB公司总部炸成了一堆砖瓦砾,然后在绿区上空飞行一圈默哀完毕了。  “对了,戴维斯,”看着雷达屏幕上的闪光,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认真地对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戴维斯问道,“你觉得,待会我们降落之后,是不是应该把这些电子设备统统砸掉,免得被BUB公司白捡便宜?”  “你想学普韦布洛号上那帮家伙的事迹吗?”戴维斯摇摇头,“我看这纯属多虑。我敢以我的飞行员资格打包票,就凭BUB航空公司和电子公司那点技术水准,能不能正确拆解这架飞机的雷达罩还是个大大的问题呢,仿制?想想看,你给青铜器时代的人一把M-16突击步枪,他们也许能学会打开保险,扣下扳机,把子弹上膛,甚至能把环状准星的原理应用到弩箭上,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再要进一步仿制M-16本身是不可能的。”  我稍微降低了速度,让空速表指针指向230千米。时,并将机载无线电调到了理想国国防军常用的频道上:“各位,请不要攻击,我们没有敌意,现在将在奥图夫空军基地降落,麻烦你们通知当局派人到那里,我们会向他们慢慢解释的。”  “我们不能让你们降落,”在转到我们的飞机后方之后,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答道,“重复,现在不能降落,我们刚刚通知当局这件事,公司卫队和警察要到达奥图夫基地还需要……”  戴维斯虽然没有戴上无线电的耳机,但也很清楚地从我不悦的表情上估计到了对方恐怕说的不是什么好话。他试探着问道:“怎么,是不是哪个混蛋在空军基地里搞生日庆典,所以不打算让出跑道?”  “这倒不是,不过那帮家伙坚持要等到警察和公司卫队到达奥图夫空军基地后才允许我们降落,大概是怕我们着陆后溜走,”我在说这话时,已经能够看到东方阿巴拉契亚山脉青山环抱间的奥图夫基地那长长的灰白色跑道了,这还是我头一次见到绿色的阿巴拉契亚山——去年初冬在这里开始海军航空兵训练,结果被彻底自由党“请”去客串直升机飞行员的事,现在已经恍如隔世,我突然感到了一种类似于常年在外的旅人急切希望回家看看的感觉,“戴维斯,我可不打算像白痴一样配合那些家伙,现在我就说飞机没燃料了,必须立即降落,看他们能怎么样?”  “好极了!这么干我喜欢!”戴维斯本来就对理想国的一切都横竖看不顺眼,这次去亚欧社会共和国“旅游”一圈,回来后更是表现出莫名地厌恶国防军、圣约翰斯顿港、BUB公司。当然,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也是人之常情,何况这鬼地方连“水”都没几滴。  在我发出“燃料耗尽,如果不准降落将直接在绿区中央经贸大街迫降”这一明显的威胁信号后,跟在我们后面的战斗机飞行员果然不敢反对了。不过,这两位大概是向有关方面通报了些什么,反正在我们到达机场上空时,绵长的防空警报已经在山谷间回响了,好像我们是前来空袭的敌机。  不过,这也是地面上所作出的唯一反应了。整个空军基地静悄悄的,仿佛什么事都没有一样。不过,想要在奥图夫基地明显长度不足的跑道上停稳,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跑道最先是为螺旋桨运输机起降而建造的,后来改为EL-1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训练场,总长度只有1060米,比W-27的理论最小降落滑跑距离正好长了10米,这就意味着我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就得在家门口栽倒了。  为了能够平安降落,我先是关掉了引擎,而后又打开了飞机减速板,但这却差点导致了失速,为了避免撞上那些起伏不定的山头,我又不得不重新打开引擎,然后尽量对准狭窄的跑道,慢慢降低高度,争取在跑道的末端着陆。  一阵剧烈震动从我的身下传来,就像是有人朝着我的屁股猛踢了一脚似的。要不是我早就系紧了安全带,可能就有机会和头顶三十厘米开外的仪表板来个“亲密接触”了——很明显,我到底还是估算得不够准确,飞机起落架很可能接触到了跑道前两三米处的碎石地面,这额外多出的摩擦力险些导致飞机失控,幸亏我还是及时地控制住了这个大家伙。  不过,接下来的情形才是最“赏心悦目”的——飞机在长长的跑道上高速滑行了没多远,左侧机翼就“啪”的一声撞上了什么东西。哦,想起来了,那肯定是航空指挥台,这狭窄的跑道可不是为翼展32米的飞机设计的。随着这轻轻的一声响动,我们的飞机也就开始了一场酷似多米诺骨牌的连环撞击——先是一头撞中了一辆停在跑道边的加油车(幸好那是一辆车),接着右侧机翼又横扫了两架螺旋桨教练机,将它们变成了一堆废铁和木板,最后,W-27巨大的机体正中1号机库大门,并在机库厚实的水泥墙上磕掉了两块机翼,机身则整个撞进了机库内部才停了下来,仿佛它正呆在里面等待大修一样。  “我靠!这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落地方式了!”戴维斯率先掀开驾驶舱舱门,双手抓住舱门底部翻了下去,接着就头也不回地向机库外狂奔,我也赶紧跟了上去——我已经闻到了一股什么东西起火的味道,很可能是哪个电子元件已经烧了起来。这架运输机可是有机翼油箱的,在机翼被撞掉后,燃料流得遍地都是,随便哪个火星就能把我俩连同这座机库一起炸上天去。  我们就这么拼命地向前冲刺,直到浑身沐浴在北美洲夏日的阳光中,才算是松了一口气。直到这时我才发现,除了股骨疼痛不已外,自己全身上下居然奇迹般地没有任何伤痕!好,很好,李笑云,看来你又过了一关,真是可喜可贺。  我现在只觉得浑身无力,直想躺下来睡上一会,把身边的一切都抛到脑后,不过这行不通——一队人影已经从远处的停机坪上朝我们这边过来了,但是我的眼睛刚刚受到了阳光的刺激,一时间酸痛不止,因此只能看见来了一队黑影,却看不清来人的相貌,不过我可以肯定,这些家伙十有八九是机场里的卫兵。  “我们没有武器!”我解下腰间的手枪枪套丢到一边,举起了双手,“我们没有敌意,不要……”  话没说完,一个熟悉之极、每次我在重要场合都能听到的声音就从面前不远处传来了:“李笑云同志,我知道你没有敌意。你这才出去几天,怎么就不认得自家人了?”  第九十八章 成为明星的李笑云  “又是你啊,消息真够及时的,这么快就来了,”我用力地揉了揉眼睛,但是没用,面前还是一片模糊。不过我已经从声音判断了出来,刚才叫我的肯定是奥菲莉亚无疑,也只有她才算是我们的“自家人”了,“我们好像已经形成一个惯例了,每次我搞出了什么大事回来,你总会第一时间到场。”  奥菲莉亚对我这句半开玩笑的话不以为意:“我们已经在这里等你们好久了。交代你们的事先不提了,现在我先送你们去医院检查一下。”  “我不要去医院,”戴维斯抱怨道,“我现在浑身上下健康得不得了,至少比BUB公司那帮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挺着大肚子的酒囊饭袋要健康得多。”  “扑哧——”在场众人闻言,大都忍俊不禁,捂着嘴笑了起来。我的眼睛在闭了好一阵之后,已经逐渐适应了北美夏日午后的阳光,终于可以睁开来看东西了。目光所及之处,机场上一片狼藉——那些被我们的W-27运输机撞到一边去的战斗机、被压碎的教练机、被撞翻的油罐车还有被撞成零件状态的直升机,都以一种扭曲怪异的姿态在机库门口附近挤压在一起,如同一堆被某个小孩随意组装的麦高积木,显得诡异之极。  我们的飞机现在还呆在机库里,半透明的燃料无声无息地在跑道上形成了一条条流速缓慢的小溪,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燃烧或是爆炸的迹象——这样也好,要知道我们从亚欧大陆带回来的资料都放在上面,要是和这架飞机一起报销就不好玩了。  “哦,对了,你是怎么这么及时赶到的?别告诉我是你靠‘神力’预测到的。”在估计飞机暂时不会爆炸后,我让奥菲莉亚的几名随从人员回去拿出那些用防水文件夹装着的材料,然后跟着她往机场外走去。机场的卫兵和工作人员们直到这时才从四面八方冒了出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机场,惊奇地瞪着大大小小的眼睛。  奥菲莉亚点点头:“不,这次确实是我用天赋预见到的。”她指了指我们那架机身和机翼分离的飞机道,“自从你们来的这个时代之后,我的‘神巫’能力就一直没有出现过。直到昨天早上,我突然预见到了两个场景,其中一个是你们在这个时候驾着一架我从未见过的飞机在奥图夫基地降落——我是靠太阳与地面的夹角判断时间的,另一个则应该是以后的事情了。”  “另一个,是什么?”我好奇地问道。不过奥菲莉亚摇了摇头:“另一个景象比较长,一眼难尽。过几天有空我再抽时间告诉你们。不过,我倒是可以预言一件事情。”  “什么事?”  奥菲莉亚指着基地的大门方向,朝我露齿一笑:“李笑云同志,我敢保证,你在走出那座大门之后,马上就会成为大明星!”  仅仅十几分钟之后,事实就雄辩地证明了奥菲莉亚这句话的正确。当我站在航站楼顶部的玻璃窗后,将钢质双筒望远镜从眼前挪开时,手心中已经是冷汗涔涔——在空军基地的大门后面,不少于三千到四千人正密密麻麻地挤成一团,看上去就像是一群发现了糖块的蚂蚁——当然,吸引这群蚂蚁的糖块自然就是我和戴维斯了——也许还有我们那架现在已经被机场消防人员用上千升消防泡沫盖住的W-27运输机。  在望远镜中,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寥寥可数的武装警察、机场卫兵(他们可是我的老朋友了)已经用红色绳索拦住了大门,稀稀拉拉地排成一线,手里端着没有装弹夹也没上刺刀的G-10半自动步枪,总人数勉强达到了两位数。而他们的对面,则是十倍于己的手持“长枪短炮”的家伙——这都是拿着摄影器材和话筒的记者们,正贴着警戒线形成一个半包围态势,望眼欲穿地等着基地里有人出来。我不禁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直接出去,否则肯定会落入这帮家伙的包围中,到时候不被折腾个半死才怪。  虽然BUB报业分公司早在两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完全垄断了大半个世界的平面传媒行业,而所有国际共和委员会成员国都只有一份合法的报纸——《自由民主报》。但是,这种“八分广告、两分牛皮的狗皮膏药”(这是公社人和基地人对该报的一致观点,也是提到该报时最常用的赞美语句)根本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毕竟,你买报纸可不是为了看今天有什么蔬菜打折,于是乎,根据需求引导市场发展的经济学定律,当合法商业不能满足消费者时,黑市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这在传媒业上的表现结果就是:无以计数的非法小报充斥了每一座大城市的传媒市场。  据说,BUB公司一开始时还使用各种手段去打击这些非法报纸——比如收购、威胁、起诉,实在不行就派公司卫队用暴力手段去砸它们的报社。可惜在理想国要办一份报纸实在太简单啦——只要有印刷机、排版工具、有油墨和纸张,在城市内区租上一座破烂不堪的小阁楼,凑上几个家伙就是了。它们甚至可以不要正规记者——只要花上几张钞票,你可以从那些在棚户区里晃荡的无业游民嘴里挖出不少“震撼性”新闻,照片则完全可以伪造。由于绝大多数人口的贫困和教育水准的极端低下(感谢BUB公司把教育产业变得和医疗产业一样,只有7%的人能担负得起),极端贫乏的精神世界成了这些小报的最佳滋生土壤。结果,BUB公司最终认识到了这点,开始转为向它们按天出售“传媒权”——或者说,收保护费,这么一来倒也收入不菲。  不过那些小报就不那么高兴了——它们本来就是小本生意,这保护费一交,那还有多少利润?在百物腾贵的伟大的理想国,它们唯一的生存途径就是“轰动、轰动、再轰动。”21世纪讲究“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些家伙那是连人咬狗都看不上了,平时动不动就是千年僵尸开口讲话,外星人入侵地球,连戴维斯穿越过来时坠毁的那架F-18E,也被生生吹成了“外星飞船”,这事我俩都还记忆犹新。至于今天的情况,根据奥菲莉亚他们的说法,我们的飞机刚到达城市上空,这帮家伙的记者们就注意到了,比防空部队的雷达还灵,我们前脚刚降落,这些家伙后脚就跟到了空军基地——看这阵势也知道,我绝不能从正门出去,否则在这些混蛋无休止的逼问下,就算是钢铁意志也得被熔成钢水。  “我们……怎么出去?”我下意识地搓着汗水淋漓的双手,无比紧张地向奥菲莉亚问道,“我可不想走进这些家伙中间,然后被盘问得当场精神崩溃。”  “你精神崩溃倒还是小事,要是泄露了我们的机密就不好办了。”戴维斯在一边点出了事情的重点,“那些该死的记者,盘问人的本事比任何警察局里的审讯员都有高上一大截,我们有把握混过军方的审查,但是绝对没把握混过这些家伙。”  “放心,我早就准备好了。”一个女人在旁边答道,却不是奥菲莉亚的声音,过了片刻,我才反应过来——那是海军航空工程师、我的老朋友苏紫云,说实话,今天我的精神过度亢奋,刚才居然没有注意到她也来了。苏紫云走上来和我拥抱了一下:“其实,奥菲莉亚在预见到今天的景象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按照计划,我们可以乘飞机离开,当然,不是乘基地里的军用飞机——私自动用军用飞机的影响可不好,而是我们自己的。我们的H-12A直升机就在停机坪上,待会我去应付外面的家伙,你可以去……喂,喂,你这表情是什么意思?”  在听到“直升机”和“停机坪”两个词之后,我不由得心中一震:“苏紫云同志,你刚才说的是哪个停机坪?”  “2号停机坪,就在……”  “那就完蛋了!”我一脸沮丧,眼泪都险些流下来,“ 刚才我们在降落的时候,正好把那架直升机撞成了零件!”  第九十九章 向组织汇报  老旧的“雷石F”轿车在柏油马路上“吱嘎——”一声刹住,惯性转化成的动能使得我和戴维斯一道毫无防备地用脸颊亲密接触了前面的人造革座椅靠垫,然后从二十个小时没有睡眠导致的极度疲惫中部分清醒过来了。  是的,我们只是“部分”清醒过来了。当那个坐在副驾驶座上、背着走私进来的CF40冲锋枪的保镖跑来殷勤地为我俩打开车门时,我踏出车外的脚步简直就像踏在海绵垫上——这种感觉只有在头一次进行特技飞行动作练习之后才有过。  “海景大厦?我还以为是去苏紫云的别墅呢。”跟着我走出车外的戴维斯瞥了一眼面前的高大建筑物,有点含糊不清地嘟哝道,“怎么,是奥菲莉亚要见我们?”  “不,上尉同志,”保镖的脸上露出了职业化的笑脸,这位同志以前肯定干过宾馆服务员或是酒店招待,要么就兼而有之,“所有领导同志都在里面。只是A将军希望你们能够早点完成报告,以便尽早回去休息,所以安排你们到海景大厦的地下室来做汇报。”  说实在的,我们在今天经历的事情之多,使得我甚至对自己的记忆产生了一种虚假感——早晨我们还在新爱丁堡的基地里与送别的人民革命军将领们告辞(同时也想方设法地朝他们脑袋里灌输对BUB公司的仇恨情绪),到了下午就已经坐在国防军军令部的办公室里,面对臃肿肥胖的本.杰夫斯上将,想尽办法地忽悠这个脑袋里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的家伙——这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不是因为杰夫斯脑子有多灵光——相反,这个出身于BUB公司第二显赫的世袭董事家族的家伙很难理解我们忽悠他的那些说辞里的内容,害得我花了数倍于此的时间进行解释,顺便窝了一肚子气。  当然,我们能够在下午三点半就到达军令部大楼,本身也是一件近乎奇迹的事情。由于在降落时未能把握好滑跑距离,我们的运输机像一台失控的推土机一样,将那架本来用于将我俩安全运走的私人直升机给部分送回了备件箱,另一部分照顾废铁回收站的生意(还好,奥菲莉亚非常大度地宣称,我们在赔偿时可以打三折)。这一事件的结果就是,我们不可能按照原计划那样潇洒地飞过成群结队的记者和围观群众头顶,把遗憾和郁闷留给他们了。  不过么,我们革命队伍里还是有不少能人的,就在我一边抓狂,一边在脑子里紧急构思用来搪塞外面那帮人的说辞时,一个跟着奥菲莉亚一起来的海军上尉出了个主意:他从医务室弄来一堆绷带把我俩裹得像是重度烧伤病人一样,然后用防水大衣裹得严严实实,宣称我们在海的那一边染上了不明烈性传染病。这招非比寻常地见效——在他大声向门外那些望穿秋水的家伙宣布这个消息时,他们立即像变戏法似的在两分钟内消失殆尽了。  直到到了军令部大门外,我才想起这位“救命恩人”的身份——他在几个月之前还曾经和我一起朝着绿区发射过火箭弹,那时他的绰号是“刺猬”,当然,在夜闯军港事件后,他就被奥菲莉亚变成了尼克斯海军中尉——现在是上尉了,而且还成了军令部的人事科科长。在他的帮助下,我俩总算不用在杰夫斯上将到来之前按照军规被关在禁闭室里,而是悠然地在大厅上喝咖啡——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一切皆有可能。  在六个月前,我在军港事件后曾经和戴维斯和刺猬,不,尼克斯同志一起来过这座全市第二高的建筑物(最高的是公司总部自由大厦),那次我们还在奥菲莉亚在楼顶的小花园里下过象棋。不过,今天海景大厦的气氛和以前相比,可是大变样了——在平时,这儿是个气氛轻松和谐的地方,很多公司高层的家伙特别喜欢到大厦上层的观景餐厅里去搞派对或是宴会什么的,门口的停车场里也满是高档车。不过现在就不同了:也许是因为救国阵线的高级领袖们都到齐了的原因,大厦周边到处都是穿着大衣“闲逛”的家伙——很明显,这些人大衣下面都藏着自动手枪或是拆掉钢质枪托的冲锋枪。门口也增加了不少警卫人员,顶楼的窗户里似乎也有人在走动——不是我们的狙击手就是拿着望远镜的观察员,而楼顶花园旁的平台上,停放着好几架H-12直升机,大概是准备在必要时刻撤离人员用的。。  “不知怎么回事,反正我觉得这儿让人浑身上下都不舒服,”在跟着刺猬,或者说尼克斯上尉走进通往地下室的楼梯间时,戴维斯朝我低声道,同时让过一队正在大厦内部巡逻的救国阵线卫兵。他回头看了看那些人消失在楼道尽头的身影,“虽然这些人是保护我们的。”  在尼克斯上尉的带领下,我们沿着“之”字型楼梯一直向下。说实话,这些楼梯设计得不算是很好,每一级都太窄了。让人有一种如临深渊的恐惧感。在走到了地下三层时(这座大厦的设计图上只有两层地下室),我赫然发现一队穿着国防军宪兵部队制服的人正排成一排,站在一扇大铁门前!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理想国
理想国-2
理想国-3
理想国-4
理想国-5
理想国-6
理想国-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理想国
理想国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