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力(长谷川庆太郎)-2

我一直与朋友有往来,应该和工作的方式有关。我一有机会就往现场跑,前面已提过,我曾多次前往同一刹访单位,我觉得人与人的交往也是如此。  缘于采访而相识的人,后来虽无采访的需要,我仍然多次前往拜访请教。而且,还特别在几年之后再度采访。当然,如果不真诚待人,对方也不会与我持续交往。  当你积极与人保持往来,就逐渐和“活”的信息产生关联。 扩大信息的吸收面  每星期四的早晨,我参加“广角窥人生”(朝日电视系列)的电视节目演出。这个节目以两位主持人为主,并邀请三位评论员,大家就当天早报所刊载的一些报道进行讨论,题材不拘。节目从早上六点四十五分开始。我通常在早上五点就进入电视公司,大约六点半之前看报,讨论节目的内容。然后,在正式播出前五分钟进入摄影棚。  我非常热爱这个工作和节目。  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自己参与演出,就自吹自擂、大力推荐,而是这节目对信息的撷取方式十分可取。  我认为与信息往来的条件之一,就是不要把一切事物“僵化”。“广角窥人生”巧妙地消除了这个缺点。无论就思想、题材种类、媒体等层面,完全没有僵化的现象,信息变得非常多样化。  由于“广角窥人生”节目的特色对信息的接触、解读,有具体的参考价值,我想在此一一阐述:  一、不依赖特定媒体  看过“广角窥人生”的人应该都知道,此节目所处理的新闻取材广泛,从一般报纸、经济报纸,到体育报纸,可说是包罗万象。此外,取材既不限于特定的报社,也与报道的篇幅无关。  报社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假使只依赖某一份报纸,对事物的看法必然有所偏颇。久而久之,将习惯于只从一个角度观察事物。然而,对事物的看法当然不应只有一个。多阅读几份报纸,才能够从各个角度观察同一事件。  所以,平时只看一份报纸的人,从明天开始务必多读几份报纸。  以一般报纸及体育报纸作比较,体育报纸在车站书报摊的销路,比家庭订户还多。为了和其他报纸竞争,标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报道的内容,势必成为制胜的关键。因此,报道的手法必须生动而有趣。  同样一则新闻,各家报纸报道的内容或报道的手法均大不相同。如果能多读几份报纸,不仅可扩大解读信息的角度,还可了解到各大报系各自的立场和观点。  二、不局限于特定的信息领域  从政治、经济,到体育、影剧,“广角窥人生”谈论的题材涵盖了所有的领域。  其实,我参与这个节目之后,体会到不应拘泥于特定的信息领域。我发觉个人对题材的好恶,会窄化观察事物的角度。举例而言,我参加这个节目之后,才开始关心目前很畅销的CD唱片,以及哪些歌星受欢迎等话题。  不过,节目开始之初,导播时常对我发脾气。  “长谷川先生,谈到影剧的话题时,请不要把脸转到旁边。”  我每次一碰到影剧题材,就经常东张西望。事实上,我从前对影剧或体育的消息,可说完全不感兴趣。所以,不知不觉间就会表现出这种态度。  虽然我至今对娱乐和体育,比起政治、经济,仍然是兴趣不大,不过表面上与政治、经济无关的话题,毕竟不可完全忽视。经济所牵涉的领域相当广泛,如果忽视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无视它与经济的关系。  三、评论者百家争鸣  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早上播出的“广角窥人生”,每天都邀请不同的评论者。所以,针对相同的事件或事故,节目中所提出的评论,也不会有所偏颇。  我于星期四担任评论者,另一位评论者是黑田清。他是所谓的自由派,我则是保守派。将自由派与保守派的人凑在同一天实在不错。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事件,将使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更具多样性。  “广角窥人生”是连播十七年多的长寿节目,而且收视率在同一时段仅次于NHK,创下第二名的佳绩。节目持续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应该是评论者与工作人员“不断进出”的缘故。  实际上,我从1980年节目开播时开始参与演出,后来有几次退出。第一次是因电视台的关系而退出,后来又受邀请再度登场,其后又因病而不得不退出。不过,痊愈之后,就复出至今。  此外,负责本节目的导播也一样,曾几度退出节目,又再度回来。  但是,我认为这对节目的影响是正面的。  到外面接触新环境,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自然会带来崭新的想法与观点。工作人员的新陈代谢,将会带来信息的更新,使节目的气氛更具活力与生气。当我们想要提升个人信息力时,资讯的新陈代谢是非常重要的。  人与资讯一旦有了流动,节目将不会流于僵化,同时也将形成变化的原动力。然后,观众才能从节目中感受到新的讯息与气氛。 为什么我熟知最近发售的物业  前几天,我在电视台的摄影棚,和年轻的职员谈到高级公离。京王线芦花公园车站附近,正在兴建一栋高级公寓,这位年轻的同事有意购买。  “啊!如果是在芦花公园车站附近,进入公园前,就可看到目前正在兴建的高级公寓,一定是那个地方吧?那是大京建设公司兴建的……”  这栋高级公寓并未大力宣传,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注意,我随口说出,他吃惊地说:“是啊!就是那里,真的就在那儿。长谷川先生,为什么连这些事你也知道?”  老实说,有关首都周边的高级公寓,只要经常翻阅登载在报纸上的“预售屋地图”,就可立即掌握讯息。在横跨两页的不动产广告上,详细记载着哪家建设公司、在哪条地铁沿线或车站附近,有多大坪数的房屋准备出售。  虽然目前还不打算购屋,我还是会抽空翻阅这份“预售屋地图”。看到中意的,就会去现场看看。  那么,既然不打算购买,为什么还要这么用心阅读不动产的报道呢?因为,从中可发现到重要的“变化”。过去没有建屋的地方,突然盖了新的建筑物,就是重要的“变化”。  密切注意变化  实际上,在信息的搜集上,这个“变化”是非常重要而值得注意的。凡是信息呈现出“变化”,通常都隐藏着十分有用的东西。  举例而言,当孩子感冒了,为了不使小孩子的感冒恶化,最重要的是尽早注意其身体状况的变化。觉得孩子与平常有些不同,就立即添加衣服保暖,或马上让他服药,做过这些处置之后,感冒应该就不会再恶化下去。如果没有注意到身体状况的变化,继续让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感冒当然会恶化。  同样地,社会如果发生变化,也必须针对变化采取行动。  无论是面对消费者的观念转变,或商品对象的年筛层、性别变化,都应进一步扩大视野,并思考情势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与经营的策略转变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忽略或误判了这些变化,就可能会尝到苦头。  换句话说,为了掌握未来的正确行动方向,必须密切注意“变化”。不论任何企业或领域,密切观察“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时常用心观察变化率高的事物。例如,我时常前往店铺林立的街道,或小套房正在大量兴建的地方。“啊!这里又开了一家新餐厅”。或“便利商店增加,看来这附近单身贵族增多了”。我时常一面思考,一面闲逛着。  社会的变化通常并非大规模地发生,也非肉眼可见。社会的潮流也是如此,大多是以难以察觉的速度,缓缓向前迈进。  当人们注意到一些改变时,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了。这时再急忙采取对策,可说为时已晚。而且,变化是不断发生的,当你看出明显的变化时,通常已经进入下一阶段的变化了。  对于身旁所发生的变化,即使是非常细微的转变也应用心注意。总之,我们对各种变化,应该培养敏锐的反应。  社会上的一些微妙变化,如过去尚未兴建房屋的地方,竟然开始兴建高级公寓,这些都蕴含着数年后或数十年后,产生重大变化的种子和要素。因此,一桩小事件或许可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的政治、经济动向,甚至可用来解读未来的世界情势将如何变化。 “变化”要透过反复观察来发现  我有多次前往同一采访地点的习惯。曾经采访过的地方,日后我会多次前往。我所采访过的人,日后大多能持续交往。  我这种行事作风,十分符合工业化社会的人性特征。农业社会通常都随着一年或季节的周期而发生变化。所以,农业社会的人,大多以较长的时间观察事物。相比之下,工业社会只要发生股票暴跌,在一瞬间的短暂周期内,整个社会就发生了结构性的重大改变。当然,这种变化与较长的周期也有关系。所以,我们应该密切注意长、短周期的变化,将会产生何种相乘效果。  也就是说,工业社会的人对“变化”更加敏感。  因此,我经常注意社会的变迁,也时常外出寻找变化。对于采访过的单位,后来也会多次前往。我总是反复观察、重复采访。在不知不觉中,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  我前面已说明过,“变化”是搜集信息的重点之一,但是发现“变化”的最佳方式就是“重复观灾”。  举例而言,为了得知土地的变化,最实际的做法就是前往现场观察。实际去当地采访,马上就能发现与一二年前或十年前有何不同,发生了何种变化。所以,我屡次前往同一地点采访。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屡次前往、多次观察。  如果能从现场发现一些变化、差异,应该就能得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果能观察到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并发现其背景因素何在,将可得到层次更高的信息。  重复观察所带来的最大效果,就是“多角度的观察”。对于一项信息,不可只从正面来了解,必须从各个角度,甚或旁敲侧击地来观察。不久,信息将会展现出不同的层面,或孕育出新的信息。换句话说,唯有在重复观察,并逐步发现到一些变化之后,才可能掌握到事物的本质。  惊人的观察力  过去我碰到过这样一件事。  这是我到某发电所采访时所发生的事。我过去曾访问过,当时算是第二次采访。所长带领我进入发电所内,他一边走一边回答我的问题。我大致绕过一遍之后,注意到设置在角落的消防栓,比从前增大了三倍左右。  “咦,消防栓变大了!”  听我这么说,所长露出怪异的表情。  “不,不可能的。”  在所长的记忆里,已不记得更换消防栓一事。可是,它显然比上次增大了二至三倍。  “咦,它确实变大了呀!”  “奇怪,应该没有这回事,我查查看。”  所长仍然是半信半疑,命节部下进行调查。  不久,奉命调查的部下回来了。原来十年前曾更换过消防栓,其记录至今仍保留着。根据记录,当时消防栓被更换为原来的二倍半大。  “先生,不要调查得这么清楚好吗?”  所长又惊又窘笑着对我说。他于七年前到这家发电所任职。然而,我第一次采访大约是在十年前。至于消防栓的更换,好像是在我采访过后不久的事。  “原来如此,难怪我不知道。”  所长松了一口气对我说道。  对我而言,发现消防栓的大小变化,再次改变了我对发电所的观察角度。因而能以崭新的角度访问所长,那次采访真是意义非凡。  因此,想要发现变化,反复多次观察即可。经过多次的观察,可能使一项信息提供更进一步的讯息。 “这会影响市场行情吗?”是我的判断基准  职业摄影家与业余摄影者所拍的照片,究竟有何差异呢?我想差别在于何者较能逼近被摄者。大体而言,职业摄影家能迅速逼近被摄的物体,业余摄影者却总是功亏一篑。  业余摄影者在决定的瞬间总是踌躇不前,职业摄影家却能迅速果断地按下快门,因此拍出扣人心弦的照片。  真正拥有信息的人,与未曾拥有信息的人,在某个层面上,其差别也表现在“果断”上。当你面对大量的讯息,能否明确区分出何者为必要、何者并非必要?这正是实力的分界点。  请看以下两则报道:  “1996年5月21日,大型渡轮于维多利亚湖沉没,大约有四百五十人死亡。”  “伊拉克的原油输出局部解禁!”  假设你取得这两项信息,将如何处理呢?就我而言,我会先将“渡轮沉没”视为不需要的信息而加以割舍,而将“伊拉克原油输出局部解禁”视为宝贵的信息。  其实,这时你所需要的是“果断”。换言之,当你得到信息时,必须有勇气当机立断,并知道该如何取舍选择。一碰到信息就照单全收,可说是解读信息的门外汉。  当然,这时需要建立信息的选择基准。即使是职业摄影家,也不可能全面逼近被摄体的每一细节。而是依照某个基准,改变与被摄体的距离。  以我个人而言,究竟是以什么为标准,判断信息是否必要呢?  我通常是以“这项信息是否会影响市场行情”作为判断的标准。相反地,不会影响市场行情的信息,对我则完全不重要。以这个标准而言,伊拉克原油输出的局部解禁,将会造成原油的期货市场下跌,对我来说这就是相当重要的讯息。另一方面,由于渡轮的沉没不会影响市场行情,我对这项消息完全没有兴趣。  总之,得到信息,要观察它是否会影响市场行情。确定信息将影响市场行情,则应密切注意;假使不致影响市场行情,不妨将之割舍。举例而言,苏联于1979年出兵阿富汗时,黄金价格涨到每盎司八百四十五美元,创下战争发生前后的最高价格。另外,在第四次以阿战争时,原油价格一口气上涨了四倍之多。像这些大幅影响市场行情的讯息,虽然很戏剧化,仍可作为现状分析的参考。  就某个层面而言,这种分辨信息的思考方式是非常冷酷无情的。例如,即使有许多人在某事故中殉难,如果这则消息不会影响市场行情,则应视为无用的讯息而将之割舍。当然,信息虽不致影响市场行情,也不可完全否定它的意义。因为,这项信息也足以促使非政府组织前往事件发生的现场。  当你观察世界的大趋势、思考今后社会的动向时,像导致许多人死亡这样的事故,如果不致影响市场行情,就属于不太重要的信息。相反地,真正重大的事件,一定会影响市场行情。  我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商品市场行情。其次是阅读金融市场的利率,并观察金融行情。然后再详细考察世界利率的变动,包括以日本和美国为中心的长、短期利率变动。  如果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便思考导致它变动的因素到底何在?这造成变动的因素是以何种关联、何种结果,影响市场行情。基于上述问题我开始搜集信息。  此外,得到信息时,先观察它是否会影响市场行情,经过判断之后,断然舍弃不致影响市场的信息。 顺应时代潮流,自我升级  举例来说,要出差一个月,得作各种准备,这时人们往往容易携带过多的行李。  行李中塞满工作的用具、馈赠亲友的礼物,一想到长达一个月不能回家,不可或缺的东西就多起来了。这个不带去,将会……人们经常会陷入这种难以取舍的情况。  不知不觉中,行李就越来越膨胀。一个人所能携带的行李是有限的,要将所有的东西都塞进去,势必得经过一番奋战。  但是,如果稍微改变想法,结果将会如何呢?  事实上,消耗品并不需事先准备,到当地购买即可。至于工作方面的资料,不妨请部属以电脑传送至出差地的公司;书籍方面,最好只带一本需要花时间阅读的书。  因此,只要稍微改变自己的想法,即可大幅减少行李的重量。最后,只携带精心挑选、真正不可或缺的行李上路。  在资讯泛滥的现代社会,就如出差时所携带的行李一般,信息将会不断增加。出差时想携带所有的行李,同样地,不需要的信息,人们往往也想全盘吸收。携带过多的行李,会造成行动不便,过度贪婪地吸收信息,也将会被信息所压垮。  求新求变  在泛滥的资讯中作选择时,首先应调查自己的想法。  如同行李减量一般,最好试着减少信息的摄取。解读不断涌入的讯息,在分辨它是否必要时,只要稍微改变自己的想法,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相反地,假如永远执着于相同的想法,就如同一点也无法减少的行李,既无法改变既有的成见,也难以对事物的真相作进一步的探索。生活在资讯泛滥的时代,我们应具有“求新求变”的特质。  此外,全世界的信息在质量方面均不断提升。因特网的网页(Home Page),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例如,日本政府的首相官邸或各部会设立了网页之后,过去不对外开放的特殊信息已可轻易取得。虽然在内容上还有一些不完整,但是在防卫厅的首页上,已可看到航空自卫队的装备,而且在国土厅的网页中,还登载了首都机能移转的彩色预想图。  日本银行也设立了网页,最近并公布了“日银短期经济观测”等信息。  全世界的信息在质、量两方面,都以飞快的速度展现变化和进步,这是大家从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的。  但是,决不可忘记的是,变化和进步绝对不只局限于事物本身。当社会全体的信息,在质与量均产生大幅的变化和进步时,信息的使用者也必须随之调整。虽然信息的搜集日益方便,但是安于现状便是落伍。  今后,公家机关的网页如果能更加充实,目前如记者协会等组织,也将失去其存在意义。既然记者招待会都可在网上举行,记者和摄影师也没有必要特意前往会场。坦白说,新闻的意义将不断产生变化。仰赖记者协会工作的记者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存在价值。  以前如果需要日银的短期经济观测,就必须前往日本银行领取,当你想尽早确认一项重要的信息,就必须在消息发布时,和许多人在日银门口排队等候。  由于资讯在网上的公开,人的角色也将随之改变。今后不必再前往日银,透过因特网即可取得资讯。这时,不会使用个人电脑的人,在工作上或许将会被淘汰。  由此可知,由于资讯环境的进步,信息使用者也随之变化、进步,积极追求自我升级。如果还拘泥于过去的做法或想法,势必无法活用信息。  引进POS制度  在新的环境中必须改变的,并不只是信息的直接使用者,那些乍看似乎毫无关系的周边人士,也必须自我提升。  例如,伊藤公司为了实施商品的电脑化管理,在全国的商店引进POS制度(Point ofSalesSystem,销售点信息管理)。据说在机器上就投入了二百亿日元,在员工训练及软件上也投入二百亿日元,总共投资了四百亿日元。此一惊人的数字,不禁令人怀疑是否有其必要,但是引进POS制度的第一年,据说全国大约减少了二千亿日元的商品存货。  伊藤公司每家商店所贩卖的商品,包括尺寸大小等各种分类,高达六十万种。但是,由于POS制度的引进,六十万种商品的消售金额排名,立即一目了然。于是,伊藤公司下令各商店,销售额名列第六十万名的商品一律停止进货。这么一个小小的决定,就减少了大约二千亿日元的存货。  伊藤公司引进POS制度,使制造商必须改变过去的想法。  “最近这个商品总是卖不掉,暂时停止进货。”  店方对制造商这么说道。  “不要这样,让我再多放一个星期!”  过去,制造商只要这么说就过关了。  当商品的铺路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并不明确时,只要一句话就足以应付。甚至还可依赖和采购人员的交情。  但是,由于POS制度的引进,情况和过去大不相同了。  “贵公司的产品在所有的商品中,销售情况排名第六十万名,所以我们决定停止进货。”  事实如此,也只好照办。  商品制造者以过去的“马虎精神”行事,在现代社会是无法生存的。至少就现状考虑,无论如何都应设法进入第五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名。  以上就是在信息外围的人,也必须随之变化的实例。因此,当某处的情况处理方式升级,除了直接利用该信息的人,连外围的人士也会受到波及,必须调整过去的做法。  由于整个社会的信息质量均不断提升,为了顺应情势,自己的想法也必须随之提升。 日本战败的另一个原因  音乐、电影、电脑等方面的讯息,虽然大众媒体尚未大幅报道,有人的触角却十分敏锐,注意到其动向,也有人表现得很迟钝。  如果要灵活运用信息,在大众媒体尚未炒作之前,就必须加以注意。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做不到?  这些人的缺点在于过度拘泥于老旧的常识。人一旦拘泥于老旧的常识,就无法敏锐感受新事物。即使新的信息近在眼前,也丝毫未察觉或视为不重要。  “这饮料药味这么重,有谁要喝?”  可口可乐开始在日本贩卖时,有许多人如是想。  随身听开发之初,在索尼公司的内部,也产生过反对的声浪。  “有谁在外面还要边走路边听音乐呢?”  真正新的事物,乍看都会觉得格格不入,非常不踏实。因此,如果完全被旧有的常识所拘束,就难以接受新的事物。  建设航空基地  我很喜欢战争方面的书籍,而且还大量阅读。目前所阅读的书中,有一本《基地建设战》,是由曾担任鹿岛建设副总经理的佐用泰司所写的。书中主要描述二次大战时,他以海军营建队长的身份,前往新几内亚建设航空基地的经过。  根据他实地工作的经验,他认为日本不仅最后在战争上失败了,甚至连航空基地的建设,也完全输给美国。  乍看之下,或许会认为日本输给美国,是因为技术不如人。当时日本确实尚未拥有推土机或铲土机的技术,顶多只是运用十字镐、畚箕、手推车等工具罢了。  但是,在日美两军的基地建设竞争中,日本输给美国的真正原因,并非技术的差距。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相同,都在开战前后着手设立“营建队”。双方的出发点虽然相同,不过日美间的想法却有关键性的差异。  美国海军大力起用拥有专门技术、熟悉相关业务的民间人士负责基地建设的土木工程,并相当尊重专业的判断。相对地,日本海军处理基地建设这项需要专业知识的工作,却仍拘泥于传统的想法,由毕业于海军军校的兵科军官负责。  美国海军担任“营建队”主管的军官,一般都是在大学专攻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并且在民间营造公司具有土木、建筑工程等实地经验的技术者。而士官则采用在民间企业做过领班或熟悉土木、建筑工程的人。  但是,日本海军营建队的指挥官是兵科军官,其助理则采用一般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海军的预备学生。换言之,日本较不重视民间土木、建筑工程的实地经验,反而比较重视海军的经历。  日本海军在基地建设的竞争上输给美国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航空基地的设置地点这个决定性的因素。决定基地建设的地点时,必须调查用地是否平坦、干燥,土质是坚硬或柔软等等,因为这些会影响到施工进度。  日本海军完全忽视这些程序,仅以飞机在当地的上空侦察,以如此草率的方式做出结论。结果,在当地实际展开建设作业时,便面临许多意外的状况,虽然投入大量的机械,作业仍时常无法进行。  日本经济力原本就比较贫弱,用于基地建设的机械,远比美国逊色。如果连基地地点选择这么重要的事也失败,徒然浪费宝贵的资源,战败也就无话可说了。  同样地,日本海军除了基地建设输给美国,连战争也彻底失败,并不只是因为物力的差距。在军舰或飞机的数量上,生产力薄弱的日本均大幅落后美国。但是综观整个二次大战,在多次海战中,日本海军投入远比美国优势的兵力,却仍然常吃败仗。换言之,经济力、兵力的特殊虽为事实,然而作战方法的差异,即指挥能力的优劣,才是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  总之,日本囿于传统的老观念,因而失败。过度拘泥于僵硬、老旧的观念,则容易拒绝新的观念,这就是日本败北的主因。  认同新事物  能够掌握新信息的人,与不知为何总是慢半拍的人,其差异就在这里。能够即时、当场捕捉信息的人,不会拘泥于过去的知识,总是积极面对现实,并勇于接受现实。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打字机进化到电脑的文书处理,可说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拘泥于古老常识的人,可比喻为永远使用打字机的人。这些人不断强调:“文书处理可能比较方便,不过还是打字机有味道。”结果就这样拒绝了新的事物。  事实上,认同新事物在最初总会感到不习惯,但是却能在无意间改变自己的想法。认同新事物需要一些动力。拘泥于旧观念,通常都伴随着某种怀旧的感伤。  但是,社会在不断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取得更新的信息,应该更积极主动、舍弃感历,努力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要拘泥于古老的观念,应该勇于面对现实。进一步来看,这也是在追求更丰富的人生。第二章 何谓基础智力?第二章 何谓基础智力? 沉迷于全球性书报杂志的阅读  有一段时期,我非常努力研读经济学。  这里所指的研读,并不是到特殊的学校上课,而是前往当时称为“输出振兴会”,也就是现在的“财团法人日本贸易振兴会”。在那里,我饥渴地阅读世界各地的资料及杂志。  当时,我正好在大阪担任《产业新闻》记者。我前往“输出振兴会”,是进入《产业新闻》不久之后的事。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尚未来到东京的七年间,曾经非常努力地学习。  其实,当时的努力学习,对于目前的信息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孜孜不倦地学习,使我受益至今。  如前所述,我在《产业新闻》负责采访大阪地区的有色金属业。“当记者或许非常忙碌,但是要把握机会采访相关企业,一定要写出有趣的报道!”刚成为记者时,我确实充满干劲。  然而,我的记者生涯实际上非常悠闲。  大阪的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很小。我当时负责采访的单位并不多,只要稍微出去走一走,马上就完成工作。在大阪如此狭小的地方,并不常发生特殊的事件。如果再把范围缩小至有色金属业,可报道的题材就更有限。  因此,我每天都非常悠闲。我当时的悠闲,并不只是每周一天或一天中的几个钟头,而是每天都有大半的时间闲着。我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有一天,我路过“输出振兴会”的建筑物,就漫不经心走进去看看。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在“输出振兴会”到处摆着世界各地的报纸及杂志,真是前所未见,而且任何人都可自由取阅。当时,我喜欢的书并不是每本都买得下来,不久之后,我就成为全球性书报杂志的俘虏。  自从发现“输出振兴会”这个宝库以来,我几乎每天都去报到。不过,记者并非完全无事可做,我必须在中午前迅速完成分内的工作,然后从下午一点半到傍晚五点为止,就一直窝在那里。无论如何,在那里我可免费阅读无数的报纸及杂志。而且,那里还充满了日本报章杂志从未刊载的大量讯息。关于世界政治或经济的报道,更是可观。大多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讯息,简直是汗牛充栋。  掌握国际情势  在那里,我深入学习许多知识,包括伦敦金属交易所如何形成组织架构、如何从事买卖?纽约商品交易所究竟从事哪些买卖?从基本的知识,到日本的铜市场行情的上涨或下跌,主要由哪些因素控制等问题,都非常用心研究过。  同时,我还充分运用记者的身份,实地采访经济新闻,如前面提到的日银大阪分行,以及处理有色金属的工厂。我这么做不只是为了报道,同时也是受到好奇心的驱使。  由于当时还很年轻,我非常用心而努力地采访,并不断取得新的信息。  于是,我逐渐了解相关的经济事务,以及经济事务的“连锁效应”。同时,也开始了解具体的经济结构,以及包括日本在内,世界经济是如何运作的,也逐渐掌握国际情势的动向。  当时所累积的基本知识,成为目前的基础智力,同时也转化为个人信息力的基础,以及吸收崭新信息的利器。  比方说,要栽培某种植物时,首先要播种、整理土壤。有时则必须挖土,使水分完全浸入;有时要混合各种肥料,使种子吸收足够的营养。如此细心整理土壤,才能使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  信息也是一样,同样的信息,土壤如果作好保养,就可有效利用其价值,土壤如果没有作好保养,其价值就消失了。信息是死是活,完全随着土壤而改变。  以信息而言,土壤就是接受信息的利器,具体而言就是基础智力。换言之,为了更迅速地吸收信息,基础智力是不可或缺的。  扩展知识领域  我每次提到“要搜集信息,就请增强自己的智力”时,大多数人只想建立与工作有关的基础智力。这些人认为:“我是为了工作而吸收信息,所以加强的基础部分,只要与自己的工作有关。”  但是,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运作”。它不仅是日本国内的活动,也和世界上超过五十亿的人口目前正在想什么,如何行动、正在追求什么等问题息息相关。  既然自己从事经济事务,必然会和工作以外的事物产生关连。换言之,如果想要顺利搜集资讯,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政治动向、经济潮流、社会变迁、历史背景,甚至当今的社会趋势,就必须充实各种领域的基础智力。如果只选择和工作有关的信息,将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那么,信息的搜集可说是徒劳无功。  然而,想要增强自己的基础智力,唯一的方法就是勤奋地学习。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认为任何事物皆可速成,这种倾向越来越显著。  的确,有些东西按照一定的步骤,或许有可能速成。但是在培养信息力方面,其中基础智力的提升,并非根据学习手册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而是必须勤奋不懈地努力。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获致某种程度的基础智力之后,信息的搜集将成为非常轻松的事。这时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阅读报纸或杂志,只要一得到信息,就会觉得雀跃不已。累积基础智力之后,信息的取得方式也将完全改变。我持续在“输出振兴会”努力学习,不久之后,每天阅读报纸都觉得快乐无比。我从阅读中得到无限的乐趣。  那么,增强基础智力的捷径为何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勤奋学习。  从我过去的经验,在培养基础智力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几项重点。如果能掌握重点,将会吸收得更有效率,光靠孜孜不倦的努力是不够的。因此,本章将深入探索基础智力之必要性,以及建立基础智力的要诀。 拥有可成为自身利器的背景知识  某企业实施弹性上班制度,并将以下的讯息,以传真通知各往来客户。  “本公司即日起实施弹性上班,主要上班时间为早上十一时至下午四时,敬请多多指教。”  如此简短的讯息,却带给接受者各种不同的印象。“是这样子的啊!”有人将话岔开。  “这对该企业来说,可说是一项创举!”有人表示佩服。  换句话说,熟悉该企业文化(该企业人事干部想法僵硬,经营方式是由上而下)的人,只从一张传真就能推论出:“看来高级主管改变方针了,目前已采取由下而上的经营方式!”如此就能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反地,对于该企业背景一无所知的人则认为:“采取弹性上班制度,现在也不算稀奇呀!”对问题的看法仅止于此,无法再作深入的探究。  同样的讯息,对于具有和不具有背景知识的人,其价值就有很大的差异。  其实,不论是哪个领域的资讯,道理都一样。  对于得来不易的信息,你是否了解其背景知识、发生影响的历史以及发挥作用的机制,均足以决定信息的死活。  于是,增强信息的周边知识,就是对基础智力的磨练。最理想的情况是当你得到一项资讯时,你所具备的背景知识马上就可以派上用场。  因此,我们应努力充实基础智力,并扩大摄取的范围。换言之,必须先把土壤整理好,才能正确分析信息。  瑞雪兆丰年  为了理解基础智力的重要性,我们来看具体的实例。  “今年冬天,俄罗斯的平均气温升高了。”你得到这项讯息。  此时,如果你具有“气象是足以影响经济的机制”的观念,马上就可了解“如此一来,世界各地的大、小麦价格可能会受到影响”!那么,为什么“俄罗斯的冬天平均气温升高”的讯息,会导致“全球的大、小麦价格将受影响”的结论呢?  这与俄罗斯的土地、气候有关。  俄罗斯冬季严寒。为了抵抗寒冬,俄罗斯的农作物之中,秋天播种的作物大约占百分之七十五,春天播种的作物只占百分之二十五。  小麦、大麦及黑麦于秋天播种,播种之后,冬天期间只发出小小的新芽,新芽上面还会积雪。俄罗斯的冬天之所以如此寒冷,主要因为来自西伯利亚的马洛斯大寒流,带来零下三十至四十度的低温,使冷风吹向俄罗斯的大地。如果雪如往年般降下,如斗篷般覆盖着谷物的新芽,便形成保护作用,使它不致受到冷风的直接吹袭。谷物的新芽在雪的覆盖下,静静等待春天的来临。  但是,平均气温仅相差一度,降雪量就减少了。不下雪,新芽将赤裸裸承受冷风吹袭。新芽将因而受冻,最后冻死了,如此小麦、大麦便无法结成果实。  此外,俄罗斯广大地区变干燥,也是一大影响要素。日本的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一千七百至一千八百毫米,而俄罗斯却只有八百毫米,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冬季的降雪。  如果不下雪,将会造成土地干燥。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将会不足,而发生“干旱”。在适台谷物生长的春天,将导致极端严重的水量不足。谷物的生长受到妨碍,收获量将大幅下降。像俄罗斯如此干燥的地区,降水量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干旱”将导致歉收,“充足的降水”则会带来丰收。  因此,俄罗斯的大地如果不下雪,将导致小麦或大麦的歉收。假使通晓有关气象机制的知识,只要掌握“俄罗斯的冬季平均温度将升高”这项讯息,就会联想到“世界的谷物价格将如何改变,对俄罗斯的国民经济将有何影响”等问题。  如果不具备相关知识,有人或许会得出:“经常下雪很难过,看来今年会舒服一点。”这样的结论,可说与事实完全相反。  从“俄罗斯大、小麦歉收”这个论点,可以进一步推论出“国际石油市场将会走软”。  俄罗斯如果发生谷物大歉收,当然必须从世界各国进口谷物。此时,对俄罗斯而言,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如何筹措进口谷物的资金。假设进口五千万吨的谷物,其货款大约是七十亿美元。  虽然,俄罗斯是世界第二位的黄金生产国,但大概不会以抛售黄金的方式筹措资金,抛售钻石也不可行。于是,剩下的手段唯有依赖原油,因为俄罗斯的原油产量号称世界第一。每天所生产的一千二百六十万桶原油,如果能将其中的百分之五六便宜卖出,一年之内应可筹措大约七十亿美元的资金。俄罗斯果真采取这项做法,对石油市场应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只从“俄罗斯的降雪量变少”这样的讯息,就能预测上述的各种状况。可见能否预测一项讯息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信息力。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基础智力。  从一则讯息能解读到什么,与接受者的基础智力可说是息息相关。换言之,基础智力将是自己判断情势时的武器或工具。我们必须时时充实这项工具,以便随时派上用场。如果要提升信息力,逐步建立基础智力是很重要的。 培养信息力的个人读书术  我从过去就手不释卷,并养成一有空就看书的习惯。在电车或寝室内,自然不用说,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也不放弃阅读。家人对我这个习惯,也已经习以为常。但是,有一天朋友到我家过夜,翌日早晨,他看到我一边吃早餐、一边看书,竟然大吃一惊。  “吃饭时,干吗这样猛看书呢?吃饭应该细嚼慢咽才好!”  我读书已成习惯了,对他的反应和质问,我反而“嗯”了一声,并做出吃惊的表情。  于是,对方看到我的表情,又吓了一大跳。  犹如重度的酒精中毒患者,我并不自觉已中毒了。“书虫”沉迷于书中时,对自己的沉迷也毫不自觉。所以对朋友的质问,我感到不可思议。  一面吃饭、一面读书,对我而言,已如家常便饭,直到现在仍未改变。对我而言,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读书。因此,我经常大量阅读。如果以金额计算,我每年大约花费一千万日元购书。  我的基础智力大部分从书本得来,然后再以基础智力,逐步培养信息力。事实上,要从书本得到最新信息并不容易,但是书中塞满了解读最新信息所不可剪缺的基础知识。因此,为了增强信息力,书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所以,我想具体列举一些读书的要诀。当然,读书的方式因人而异,各位不必完全接收,不过以下的几点意见,可提供大家参考:  一、不要限定读书的时间  有人太忙而无法读书。事实上,这些人并未妥善利用生活中的空档。阅读并不需要特别订出时间。举凡等车、等人或就寝前,白常生活中的零碎时间俯拾皆是。充分利用时间,即可享受读书的乐趣。  我每天阅读大量的书籍,即使只有一二分钟的时间,我也想用来读书。因此,我无论去任何地方,都会带着书本。读书不必事先摆好架势,利用零碎时间即可读书。  二、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为了学习而阅读,往往所得有限。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只会妨碍读书的乐趣。当你一心想要抓住什么时,反而什么也掌握不到。而且,如果以学习的心态来读书,将无法持之以恒。读书终究只是趣味而已,只要觉得有趣,即可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从浏览开始  书中不免掺杂了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然而,不论是好书或是坏书,不看就无法了解其好坏。当你读到内容贫乏的书,为了不浪费时间,最好先浏览一遍。旦可能大量阅读书籍。翻阅的过程中,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加以精读。遇到与自己灵犀相通的书,则有必要多次重复阅读。  四、集中精神阅读  读书时,必须集中精神。心无旁鹜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即使读书的时间只有十分钟,在这十分钟内,也必须完全集中精神读书。所以,我读书时,一向不做画线、折页的事。有时为了工作上的需要,而在书面粘上便利贴,工作完成之后,就立即将它撕掉。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神,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书本的珍惜。  五、详细浏览目录  遇到特别厚重的书,最好不要从第一页规规矩矩读下去。以我个人而言,首先详细浏览目录,并掌握书籍大纲,然后再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详读目录的优点在于,日后若有需要,马上可取出来阅读。  六、阅读外文书籍  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书,可说是落后国家。以日文出版的书籍,内容偏颇的东西不少,其中有许多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够完整,这就是目前的出版现状。因此,还是必须依赖外文书籍。  我想以最近阅读的三本外文书籍为例,作进一步的探讨。  第一本书是《石油与战争》(Goralski andFreeburgWorrow)。这本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与日本之所以会战败,原因在石油。本书详细分析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日本空军所使用的石油。看了本书之后,将可更深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幕。  第二本书是《Vom Einzelschuss Zur Feuer-walze》( HansLimenkohl)。Einzelschuss的意思是“单发”,Feuerwalze的意思是“散弹射击”,换言之,本书的书名为《从单发子弹到散弹射击》,详细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的机关枪、步枪、大炮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关于日俄战争的教训,也有详实的记载。这本书也常出现日本人的名字,真是非常有趣。  第三本书是《Das Deutsche Reish Und DerZweiteWeltkrieg》,即《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套书预定出版十册,本书为其中的第六册。这套书制作一册,需费时两年,全系列的完成需费时二十年。如此彻底的投入,在日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像这三本书一样深入分析问题的书,日本目前可说是没有。而且,从外文书中,往往可发现许多日本至今仍未注意的题材或观点。如果要进一步增强信息力,应该多阅读外文书籍。  七、选择固定的书店经常光顾  发现好书的方法之一,就是经常逛书店。在巧妙利用书店之前,最好先选出自己喜爱的书店。尽可能选择一家书籍种类繁多的大型书店!熟悉一家书店之后,就会记得各种书籍的摆放位置,使用时也比较方便,而且,对于书店的哪个角落值得注意,也能逐渐掌握。  就我个人而言,特别喜欢位于东京车站的八重洲书屋。这里拥有各种书籍,种类十分丰富。由于书店彻底实施库存管理,找书时非常方便,店员对客人也很亲切,当你选购的书籍达到某一数量,就能要求代客送货,真是非常方便。  至于西洋书籍,我常利用日本桥的丸善书店。只要将书单交给书店,他们就会派人为你寻找。举例来说,我要寻找某一本德文书时,因书店备有《德国出版年鉴》,上面详列当年出版的德文书籍,所以相当方便。我常将需要的部分复印下来,再带回家中挑选。  以上是我在读书时亲身实践的一些做法。 以《国富论》如何研读为例  年轻时,我常阅读所谓的经典著作。经济方面,我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至于金融方面,则阅读19世纪的白芝浩(WalterBagehot)所写的《伦巴德街》(Lombard Street)。  特别是《伦巴德街》既易读又有趣。有关19世纪英国的金融市场如何运作、有何问题、中央银行具有何种权威等全部记载在其中。  如果想要在年轻时读完这些经典著作,就必须拚命阅读。此外,当我勉励大家为培养基础智力而多方涉猎时,常被问到:“请推荐一些必读书籍。”  我对此相当困扰。事实上,这个问题只能自己去解答。我想除了浏览群书、逐册加以检讨之外,并无其他捷径。  那么,如何活用书籍得来的知识呢?在某种程度上,任何书籍都可归纳出共同的做法。在此,我进一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从书本学到的事物是原理原则。  例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直接展现事物的原理原则,并述及过去的事例,读者必须再从这些事例导引出新的原理原则。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后者除了必须彻底读通全书之外,还需参照其他相关书籍。  此外,一般人把书读完就算了,也就是说,人往往只学到原理原则就满足了,但是重头戏还在后面。  书读完而理解原理原则之后,不要就此结束,接着自己必须再加以“思考”。无论再怎么认真读书,读完就置之不理,从书中所得到的知识,是无法被活用的。  分工体制  《国富论》就是显著的例子。  《国富论》提出了“分工”的观念,并以大头针的制造为例,说明分工体制如何提升生产效率,进而降低商品的成本。  读到这里,当你有所领悟之后,不要就此结束,要再进一步思考:“那么,分工制度在当代有何转变呢?”  《国富论》指出分工体制的优点,其实只有成本的削减。然而现在也是如此玛?  若进一步探讨目前分工体制的优点,除了生产力的提升之外,还可发现许多好处,例如它可避免不合格品、不良品,并保持商品的统一性。由此看来,攸关关众多劳工权益的分工体制是合理的。  更进一步探讨,通过分工,劳动者可熟悉范围狭小的工作。不仅可在短期内熟悉工作,劳动技术的品质也将随之提升。换句话说,透过分工体制,也可提升品质。  如此一来,我们发现分工体制的巧妙运用,诸如“生产力提升”与“品质改善”等,即所谓成本与品质相对立的成见,均借由分工体制而被打破了。  如此,借由读书所得到的知识,激发自己思考,将会有新的发现。面对新知时,如果能加上自己的思考,则蕴藏着产生更多知识的可能性。所以,“读完后置之不理”是不明智的。  但是,这与真正的活用知识,还有一段距离。此外,从书本得到的知识,对照具体的事例是很重要的。最好能实际前往现场,以自己的眼睛,确认从书本学来的原理如何被应用。能够做到这个地步,知识才开始成为自己的东西,并真正被活用。  提高附加价值  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采访炼钢厂时,也曾让我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动。当时我一边参观工厂,一边听着炼钢厂的兴建过程。  生产钢铁必须经过几项制造程序。一般人也许认为,建造炼钢厂时,只要依照制程的顺序建造即可。我原本也这么想。但是,日本炼钢厂的建造正好相反,据说该厂是从工程的最后步骤所需的厂房开始建造的。  所以实际上是从最后制程的冷轧工厂开始兴建。冷轧工厂兴建完毕时,便使这部分单独运转。  然后,才接着建造热轧工厂,它制造热线圈以供应冷轧工厂。热轧工厂完成之后,热轧工厂与冷轧工厂便互相配合运转。  在此情形下,日本炼钢厂所采取的顺序,和一般炼钢厂依分解工厂、制钢工厂、高炉等制程,可说是完全相反。  那么,炼钢厂为什么要采取完全相反的制程呢?其目的在于“有效运用少量的资金和资源”。  为了尽快从投资回收获利,确实有必要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才从附加价值最高的最终工程着手兴建。从最初至最终工程的兴建完成,需要费时五至七年。从最终工程进行兴建,完成的部分立即进行生产作业,此部分可先赚钱并折旧,以此收益可兴建下一工程。这是为了降低总体成本而采取的做法。我从采访得知这种降低成本的方式。  诸如此类的说明,通常不会出现在书本上。你必须前往现场,才能听到这些讯息。而且,前往现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确认,知识才会成为自己的。  当然,从书本得到的知识,要完全在现场确认是不可能的。所以,平常从书本吸收知识,一有机会就前往现场。到了现场之后,再逐一印证平时所得到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才可活用书本得来的知识。 重视“活的构想”  学生时代,为了写毕业论文,时常前往大阪北边的CIE(民间资讯教育局)。C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改革日本教育制度,由GHQ(联合国总司韦部)所设立的机构,在那里可阅览各种领域的美国书籍。  其中,我所需要的资料,是由美国化学工业协会每月出版的《化学文摘》文献集。每册佣有数十贞丰富内容,为了阅读文献集,我每天前往 CIE。  当时复印机还不是很普遍,所需资料必须全部以英文打字机整理出来。再小心翼翼将资料带回家,并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拟定毕业论文的研究计划。  为了调查一件事,而铆足全力搜集相关文献,许多作家也尝试过这种做法。我很喜欢司马廖太郎的作品,并且曾大量阅读他的著作。我发现他的写作方式,似乎也是先决定主题,然后尽可能搜集相关的书籍,再进行阅读、调查。据说,作家森鸥外等人也采取相同的作法。依据主题而搜集资料,再执笔写作,这或许是小说家的共同做法吧。  我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也采取类似的做法,但是现在已经改变方式了。  因为,我的工作对象是“活的经济”。我的职责就是面对“活的经济”,明确指出明天的行动方针。  为了理解、获得“活的经济”,必须努力接近现场。换言之,对崭新构想的重视,应该胜于对既存资料及书籍的倚重。所以,从书本得到知识之后,还要设法前往现场,实际感受书籍与活的构想之间的差异。  有关书籍的探讨,即将告一段落。最后,我想介绍几本必读的书。  首先是《白皮书》。例如有关经济的《经济白皮书》、《贸易白皮书》、《科学白皮书》等,最好能粗略看一遍。《白皮书》是政府每年花费庞大经费整理而成的资料。应该仔细读一遍,对《白皮书》所提出的问题有粗浅的认识。  第二是《公司史》。日本拥有形形色色的企业,其公司史格外重要。如果能事先阅读,一旦需要时,将很有帮助。如有机会取得,请妥善保存,千万不可随意丢弃。  此外,值得深入阅读的书,还包括前述的《国富论》和《伦巴德街》等经典名著。但是,这些列入参考书的书籍,我认为不必拘泥于书中的理论或想法。  然而最重要的是,包括我在此所写的,一切书籍最终仍必须和“活的构想”产生关联。甚至阅读时,也应以此为前提。如此,反而更能活用书本知识。  对信息的好奇心可提高英语能力  以下,我想介绍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由于信息在国际间交流互动,世界的共同语言——英语的重要性,也随之提升。使用过因特网的人,更可深切感受学习英语的重要。没有英语能力就无法搜集信息的时代已经来来临了。  换句话说,为了提升信息力,英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要在资讯化社会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增强英语能力。  目前我精通英文、德文,并能阅读简单的俄文。但是,我学会上述的语文,都是在大学毕业之后。特别是俄文,更是毕业多年之后才学的。  我常在经营者聚会的场合,提及学习英语的重要,但是有许多人表示:“我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而踌躇不前。事实上,只要有心学习,语言随时皆可学会。希望各位不要在意年龄,而要不断向前挑战。  直接阅读外文资讯  至于我个人是如何学会语言的呢?首先,应从大量阅读着手。  即便如此,我阅读并不是为了“学习英语”,而是出于“对书籍内容的兴趣”。我如果阅读一本研究德国军事的书,就是为了解德国的军事状况。  假使你所读的是厚重的书,请先仔细阅读目录,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由于所阅读的不是教科书,不必从头开始,只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即可,不感兴趣的地方则可略过。当你需要用到书中资料,因为已详细读过目录,将来凭印象就可迅速翻开书页。  当然,读书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不了解的单字或短语,但是请不要介意,继续阅读下去。必要时,再翻开字典查阅单字或短语。即使有不懂之处,无论如何也要试着阅读完毕。如此才可掌握到一本书的内容。  就我个人而言,我就是以这种方式阅读,才逐渐掌握外语。日后也因采访之故,一有机会使用英语或德语,我就不断向对方发问。有时我也会听不懂,也曾经沟通失败,但是我都将之视为成功的代价。总之,语言必须不断运用。  如此,阅读自己真正想读的书,当你有机会使用时,就不会再恐俱失败,语言能力自然就进步了。所以,我学习外语并未刻意安排时间,事实上,语言并不需要特意学习。换句话说,从学校毕业之后,不论年龄多大,每个人都有学会语言的潜力。  但是,实际上很多想学英语的人,却采取了相反的方法。一般人大多是从英文单字、短语、句子结构等逐步展开。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不懂英语字母的初学者,应该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在学校已多少学过英语的人,则非常没有效率。  以英语而言,无论是单字、短语,或者是句子结构,其数量是无限的。虽然在某个程度之内,我们可将之记下来。然而这样下去,不知道何时才能阅读原文书。即使有人不吝惜长时间投入,但是这个社会并不是缓缓流动的。信息的流通速度,正不断在增加中。  所以,直接从阅读资讯开始吧!即使不懂某些单字或短语也无妨。总之,你必须先尝试阅读。当必要的单字或句子出现时,再用心将它记下来。  同时,请不要为了“学习英语”而背诵单字,应该要为“理解资讯”而记忆,这样才能得到更丰硕的成果。  培养国际视野  这和先前提到的炼钢厂的兴建方式,出自同一想法。炼钢厂为了提升运作效率,反而从最终工程开始建造。然后,一边活用已兴建完成的设备,一边以回溯的方式,不断朝前迈进。  同样地,如果想学会英语,先彻底运用自己目前的英语能力,反而是比较有效率的做法。从“阅读资讯”的最终阶段开始,然后逐步学习必要的单字或句子结构,应该是比较好的方式。  所以,语言的学习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也毋需特别的准备。总之,从自己需要的信息着手,就是最好的方式。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我在演讲时常说的:“不要以为光靠日文,就能获得真正重要的信息。”  培养英语能力的重要性,除了和全球的信息流通现况有关,日本大众媒体的特质更是关键因素。  总之,日本人通常只阅读日文信息。但是,我在后面将会详细说明,以日文书写的资讯,事实上绝非万能。  为了正确解读当前的事态,必须更实际地观察事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在日本国内发生的事,如果只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仍然无法正确掌握事态。只从日本人的角度观察事物,就好像只从侧面看茶叶罐,就断定它是长方形的,而并未察觉到它是圆柱形的。为了得知茶叶罐实为圆柱形,就必须从各种角度观察,换言之,必须培养更宽广的视野。同样地,若要正确把握事态,就应该以国际视野来观察一切事物。  但是,在现有的日文信息中,以国际视野书写的,可说是凤毛麟角。从英语圈发出的信息之中,大多能立足国际,提供丰富讯息。所以,如果想要正确把握事物的状况,英语的信息是不可或缺的。  换句话说,日本人无论如何都必须增强英语的能力,这是十分迫切的。为了克服这项课题,应该先从阅读英语资讯开始做起。 “历史”是不可免的必修科目  隔海遥远的国家正在进行战争,其影像清楚而逼真地传送至日本。破裂的玻漓窗、倒塌的家园、横卧在路上负伤的士兵、惊慌失措的大人以及泪汪汪的孩子……  看到这些经由电视传送的资讯,许多人不禁感叹:“好可惜,战争若能结束该多好!”  人皆有恻隐之心,我们同情他人的悲惨遭遇,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如果只觉得“好可惜,战争能结束该多好”,就等于不了解实际状况,而随意发表意见。  战争的背后,必定有一段缘起。翻开历史,一定会发现为何非战不可的原因。了解来龙去脉,就可体认到同情是不够的,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  看了反映悲惨实况的影像之后,如果只能发出同情的叹息,将无法深入理解整个事件。  比方说,有关巴勒斯坦的问题,若仅从日本人的观点来看,终究无法理解为何伊斯兰教徒与犹太教徒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对立?对立的根源究竟是什么?犹太人为何一定要建国?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都有必要一一加以检视。相对地,如果能回顾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现状将可逐渐理解。  事实上,培养基础智力的重点之一是“研习历史”。  历史隐藏着许多解读时事的智慧。借由对历史或过去事例的研究,将更能解读当前的资讯。所以,为了增强信息力、提升基础智力,历史是不可或缺的必修科目。  两种观点  在此,我以琉球的美军基地为例,作进一步的探讨。  琉球的美军基地问题之所以闹出轩然大波,缘自基地租约到期,被称为“反战地主”的地主们,以合约到期为由要求归还土地。  问题是我们从这个事件,了解到什么讯息呢?  二十年的使用期限到期了,地主有权拒绝续约,没有必要牺牲个人权益,这是一种观点。  另一方面,基地内有一楚边(地名)通信所,可接收到整个东亚区域的信息。小至以一瓦特电力发出的讯息,换言之,甚至连以移动电话发出的无线电,它都能接收得到。但因契约到期不续约,这通信所也将随之关闭。因此,这不仅事关个人,是否也应将足以影响全亚洲的通信也一并纳入考虑呢?这又是另一种观点。  但是,这两种观点均不够深入。  深入探讨历史,便会发现“日本在战后的处理方针”这个问题。  如果先道出结论,则可说琉球基地问题和战争有关。日本在二次大战中,尽管是以“国家总体战”的形态参战,事实上却自认为以“日俄战争”的形态参战,琉球的基地问题和这种观念息息相关。  所谓日俄战争型的战争,只是军人、军中文职人员的战争。尽管依照卫兵制,国民有义务投身于战场,并以增税的方式负担战争经费,但是他们并未成为战争的主体。  所谓国家总体战,则是指国土全部沦为战场,全体国民均被视为战斗员。除了军人、军中文职人员之外,一般国民也因战争而受伤、死亡,并蒙受财产的损失。  因此,战争形态上的差异,就会造成战后赔偿的不同。  以国家总体战而言,国民只要曾经遭受战祸,均有权求偿。如果是日俄战争型的战争,国家只要赔偿军人、军中文职人员即可。事实上,日本在二次大战中,应该是以国家总体战的形式作战的。日本的国土烧焦了,除了军人、军中文职人员之外,一般国民也在战争中负伤、战死。但是,此种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日本政府并不允许国民有此认识,因此日本人不得不放弃二次大战实为国家总体战的观念。残留在日本人意识中的,仅剩“二次大战是以日俄战争的形态作战”的想法。  所以,战后得到赔偿的日本人,只限于在战争中殉职的军人、军中文职人员,或是丧失工作能力的人。日本本土因战祸死亡的三十万国民,以及在琉球地面战死的一般国民都没有得到赔偿。  在这方面,德国的做法完全不同。战争结束后的十年左右,“德国在二次大战中是以国家总体战的方式作战”的意识,早已深入一般国民心中。  当然,战争赔偿需要庞大的财源。也就是说,使国民产生国家总体战的认识之后,同时也要使他们接受一项观念,即对战争牺牲者的赔偿,应该由全体国民平均负担。  然而,德国毕竟完成了这件大事。  首先,德国制定了“负担均衡法”,在战争中幸免于难的国民,在战争结束时,必须将所有财产的二分之一作为赔偿的负担之用。这项法律的实施,不仅对国家预算有很大的帮助,无论是一般受害者、归国者,或在空袭中战死者的眷属等,都与军人或军中文职人员一视同仁,得到应有的赔偿。而且,对犹太人的赔偿,也从这笔预算提拨出来。  余波荡漾  那么,姑且不论其是否以国家总体战力作战,日本为什么会把二次大战视为日俄战争型的战争呢?  这里潜藏着战后东京审判的历史观问题。如果这场战争属于国家总体战,交战国之间应没有善恶的区别。如同人和人之间同时犯了相同的罪恶,却要判定胜者是正义的,败者是十恶不赦的,这是难以成立的。  但是,战胜国通过东京审判,认为胜利的一方即盟军,是正义的化身,而将日本视为罪恶的。如此日本在二次大战中是以国家总体战作战的观念,当然无法被接受。结果,日本人只好将二次大战视为日俄战争的形态。  这件事直到现在仍然余波荡漾。琉球基地的问题,就是从此衍生出来的事件之一。  经过历史背景的解析之后,有关琉球的基地问题为何如此严重,就能够发现潜藏的因素了。  换言之,在历史的洪流中,必定潜藏着事件的种子。如果要完全掌握事件的发展,一定要回顾历史,并深入思考其成因。  为了正确解读信息,了解历史非常重要。面对相同的信息,拥有历史知识与没有历史背景的人,所解读出来的内容将有极大的差异。为了培养信息力,深入研究历史,似乎已成为必要条件。 历史的研习从广泛的阅读开始  令人意外的是,研读历史总是困难重重。特别是对日本而言,目前正缺乏有分量的历史教科书。  提到历史的研究,仍以掌握现代史的发展为第一目标。尤其应该大量阅读现代政治、国内情势、国际情势的文章,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整理史实的能力,最后当你大致能自行编写历史教科书,就已累积了足够的知识。事实上,一个人是否具备历史知识,往往左右了其信息力的高低。  具体而言,二次大战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世界各国而言,这已经是定论。这与前述的说明,乍听之下或许互相矛盾,但是以外国人的眼光看来,二次大战显然是侵略战争。然而,许多日本人并无此认识。日本人如果无此认识,即使有机会与外国人讨论,彼此也难有交流。对历史的看法有所偏差,当然就无法搜集正确的信息。  以日文研习历史,除了精读大量书籍之外,并无其他方法,因此,选书时不要有太多的限制,最好能反复阅读。如果一本书内容贫乏,就马上放弃。相反地,若被书中的内容所触动,请再读一次。若发现自己所需的资料,也再读一次。重复地读,才能搜寻到自己所需的事物。总之,再三阅读是必要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信息力(长谷川庆太郎)
信息力(长谷川庆太郎)-2
信息力(长谷川庆太郎)-3
信息力(长谷川庆太郎)-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信息力
信息力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