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敌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事物,不要去强加在别人头上。战国时期,楚、梁两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空余土地里种了瓜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喜人;而楚国的亭卒懒惰,不务农事,瓜秧长得瘦弱,与梁亭瓜田有天壤之别。楚国的亭卒心生忌妒,于是在一天晚上乘着夜色,偷跑过境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自家的瓜秧全被人扯断了,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请示说也要过去把楚亭的瓜秧扭断。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好了。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县令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就照办了。第四讲 你头顶上的审判官 英国谚语中的“勿施于人”(2)渐渐地,楚亭的人发现自家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每天早上都发现瓜田被人浇过了,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和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自责,也用来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人往往是自私的,普通人大都有这样的通病:自己不愿意的事却推给别人。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理由和借口非公平地对待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往往会使你自食其果,因为相应地别人也会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第四讲 你头顶上的审判官 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南先生说,这就归结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概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自己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了,在心里马上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对;再过个把钟头,越想自己越对。人,就是这样,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学会换位思考,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一个人成大事和获取成功的关键。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当时曹军远不如袁军强大,但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忠言,一再坐失战机;曹操则富有谋略,善于用兵。结果,战事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打败袁绍后,曹军将士在袁军的帐篷里搜到了一些信件,是曹操手下的一些文臣武将与袁绍暗相勾结、示好献媚的信。有人建议曹操把这些写信的人全都抓起来杀掉。曹操不同意这样做。他说:“当初袁绍的力量十分强大,连我都感到难以自保,又怎么能责怪这些人呢?假如我站在他们的位置,当时也会这么做的。”于是,曹操下令把信件全部烧掉,对写信的人一概不予追究。那些原本惶恐不安的人一下子把心放到肚子里,从此对曹操更加忠心耿耿、卖力相助了。曹操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使他更多地赢得了人心,愿意投奔他并甘心为他效力的人越来越多。这样,曹操的力量便越来越强大,手下谋臣将士如云,他借此很快打败了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统一了中国北方。学会换位思考,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你的身边就会集聚更多的人,人们也更加愿意同你结交,你的交际圈会越来越广,你的事业和人生也会越来越顺利。第四讲 你头顶上的审判官 毁誉间的抉择:只要求自己像自己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听到别人毁人、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或者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要过分考虑。南先生说,过分的言辞,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原因、有问题。所以,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明辨。有时,人们过于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反而失去了自己。其实,每个人的判断都像我们自己的钟表,没有一只走得完全一样,有时一味听从他人的意见便会永远不知道时间,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麦克是一位年轻的画家,一次他画完一幅自己十分满意的杰作,拿到展厅去展出。为了能听取更多的意见,他特意在画作旁放上一支笔,请他人指正。这样一来,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败笔之处都可以直接用笔在上面圈点。当天晚上,麦克兴冲冲地去取画,却发现整个画面都被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的。他十分懊丧,深感失望。他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一位朋友,朋友告诉他不妨换一种方式试试。于是,麦克临摹了同样一张画拿去展出,但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之处标上记号。等到他再取回画时,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地方这次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他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奥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或许是美好的。”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常常会出现不同的待遇,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人世间每一个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尽一样。所以遇事要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所听到的或表面看到的一切,不要因为他人一时的批评而迷失自己。意大利著名女影星索菲娅·罗兰就是一个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的人,在自传《爱情与生活》中,她这样写道:“自我开始从影起,我就出于自然的本能知道什么样的化妆、发型、衣服和保健最适合我。我谁也不模仿,我从不去奴隶似的跟着时尚走。我只要求看上去就像我自己,非我莫属……衣服的原理亦然,我不认为你选这个式样,只是因为伊夫·圣罗朗或迪奥尔告诉你,该选这个式样。如果它合身,那很好。但如果还有疑问,那还是尊重你自己的鉴别力,拒绝它为好……衣服方面的高级趣味反映了一个人的健全的自我洞察力以及从新式样选出最符合个人特点的式样的能力……你唯一能依靠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就是你和你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你对自己的估计,以及你愿意成为哪一类人的估计。”索菲娅·罗兰谈的是化妆和穿衣一类的事,却深刻地触到了做人的一个原则,就是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不做别人毁誉的“奴隶”。第四讲 你头顶上的审判官 孔子,最早的健康养生倡导者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南怀瑾先生对这段话的理解与以往的儒学观点相差甚远,却见解独到。他认为,孔子并没有丝毫责怪宰予的意思,而是说:木头的内部本来就已经腐坏了,你再去在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没有用的;经蚂蚁等昆虫爬松了的泥巴墙,本身便是不牢固的,岌岌可危,这种里面不牢靠的墙外表粉刷得再漂亮也毫无用处。南先生的妙解,和千年以前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大相径庭。这种解读反而让人看到了孔子宽容、体恤他人的心灵。老人家说,宰予的身体不好,只好让他多休息一会儿,你们对他不要有太过的要求。健康是一切之本,身体垮了,学问、修养都无所依存,又有什么用呢?里奥·罗斯顿曾经是最胖的好莱坞影星,1936年在英国演出时,他因心肌衰竭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抢救人员用了最好的药,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仍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临终前,罗斯顿曾绝望地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哈默院长,作为胸外科专家,他流下了泪。为了表达对罗斯顿的敬意,同时也为了提醒体重超常的人,他让人把罗斯顿的遗言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1983年,一位叫费迪的美国人也因心肌衰竭住进了汤普森医院。他是位石油大亨,两伊战争使他的公司陷入危机。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停地往来于欧亚美之间,最后旧病复发,不得不住进医院。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了5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的《泰晤士报》是这样渲染的:汤普森医院——美洲的石油中心。费迪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他在这儿住了一个月就出院了。但是他没直接回美国,而是卖掉公司,在其多年前购买的一栋苏格兰乡下别墅里悠闲地生活。1998年,汤普森医院百年庆典邀请他参加。记者问他为什么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医院大楼上的那一行金字。后来有人在费迪的一本传记中发现这么一句话:“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也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孔子的言论中,有许多倡导饮食精洁的文章,虽然这些言论同其洁身自好的端正作风有关,但也不能不说与他崇尚健康生活的态度相一致。孔子的教育含有体育的因素,如射、御、郊游等等,都是有助于健康的。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终”是结果,“远”指远因。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结果,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因为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远因而来。南先生解释,在这一点上儒家与佛学上有共通之处。佛学中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圣贤之人都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所以,与其一味追求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人人都懂得了这个道理,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会归于厚道严谨。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因为他们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询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会转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3天半就走了出来。那么,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头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在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深处,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年轻人: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方天空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3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镇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人需要找到人生的指向标,我们做事的动机就如同内心有颗北斗星,指引着我们的行动和生活前进的方向。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与其一味追求好的结果不如省察自己的内心,确定好人生方向,让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好的开始。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礼节是最好的推荐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出门在外,人与人之间免不了接触,应该对任何一个人都要恭敬有礼,不能看不起任何人一个。看到任何一个人,都要像看到贵宾一样诚恳、尊重。“使民如承大祭”是讲做事的责任感,指为大家做事的时候要负起责任,担负责任的态度要“如承大祭”一般。南先生说,这也表现为一种对人对事的态度。礼节是一个人最佳的“推荐信”。判断一个人修养的高低,不是看他的学识和才华,而是看他是否能够以礼待人,在做事的时候是否能够做到“如承大祭”。40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能在20多名宇航员中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因为这个细节,加加林一下子赢得了主设计师的好感。罗廖夫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自己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他决定支持加加林执行这次飞行。德国有一句谚语叫“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礼节不一定总能为您带来好运,但没有礼节却往往使你与幸运擦肩而过。对于知礼守礼的人来说,成功的大门会向他们敞开。他们即使身无分文,也随时随地会受到人们热情的接待。假设有这么两个人,他们在其他方面都一样,只是在待人处世方面不同:一个谦和友善,助人为乐,举手投足无不具有绅士风范;而另一个举止粗鲁轻佻,对人总是吹毛求疵,没有一点合作精神。很显然,前者的事业会蒸蒸日上,后者只会江河日下。礼节是叩响成功之门的第一块金砖,它能使有礼节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胆量就会带有野蛮的色彩,而别人也必以野蛮相看待——学问就变成了迂气,才智就变成了滑稽,率直就变成了粗俗,温和就变成了谄媚。没有礼仪,无论什么美德都会变样。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节。按照洛克所说,所谓教养,是以美德为根基,而以礼节为藻饰的。如同钻石,经过琢磨和镶嵌之后,它就放出光彩来了。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也说过:“文明的举止,还有这背后所蕴藏的对人的体谅、关心,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不同的举止,可以使我们或者恼怒,或者平静;或者兴高采烈,或者羞愧难当;或者与禽兽为伍,或者与圣贤同列。这种东西好像是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一般,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润物细无声,天长日久却一点一滴地对我们产生作用。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执著于一念的气节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南先生认为,君子总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观点,而小人却总是人云亦云,不能执著到底。要做一个君子,必须矜而不争。“矜”是指绝不低头,是内心的傲,傲而不骄,傲在骨子里,有气节,穷困窘迫亦不为五斗米折腰。古语“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正是此意。“群”则是敬业乐群,彼此相处融洽,但不营私。提及矜而不争,不禁想起孔子十分推崇的伯夷和叔齐二人。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最初孤竹国国君临终遗命以三子叔齐为王位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谦恭礼让,坚持要大哥伯夷即位。伯夷不受,说:“叔齐即位是父亲的遗命,我不能违背父亲的遗愿!”于是离家出走。叔齐见大哥出走,也不肯当国君,打点行装追随伯夷而去。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孤竹国的大臣们只得拥立国君次子即位为君。后来伯夷和叔齐听闻周文王行善积德、礼贤下士,遂入周安身。再后来,文王逝世,武王用车载着文王的灵位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半路迎上拉住马的缰绳劝阻武王:“你的父亲死了你不用心去安排葬礼,却大动干戈,能说是孝吗?你身为商王的臣子而兴兵弑君,能说是仁吗?”武王左右的将士一听他俩说出这么一番话来,拿起长矛就刺。姜太公忙说:“这是两位仁义之士,不能杀!”就让人把他俩搀走了。周武王灭商后,众诸侯和百姓都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但伯夷和叔齐却以此为耻。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制止周武王这种不义之行,决定隐居首阳山,后不食周粟而亡。“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孔子赞叹伯夷和叔齐不放弃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的信念。伯夷、叔齐之死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也是不值得倡导的——在和平环境之下,为气节、信仰而必须在生死中抉择的极端处境,一般人也很难遇到。但现代人至少可以做到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对一个有正常情感的人来说,大概是不难做到的吧?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诚心是不可欺骗的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志”为“意志”之意,包括了思想、态度。南先生举了一个生动通俗的例子:我们都曾经做过子女,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着父亲、师长的面,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从。所以,“父在观其志”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这就是孝子。当我们祭祖时要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诚敬、表里如一,才是肃穆庄敬的道理。假使自己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与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祭,这样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时也间接地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英语中,“正直”一词的基本词义指的是完整。在数学中,整数的概念表示一个数都不能被分开。同样,一个正直的人也不能把自己分成两半,他不会心口不一,想是一套,说是一套——因为他根本不会撒谎;他也不会表里不一,说是一套,干是一套——因为他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正是由于没有内心的矛盾,才给了一个人额外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使他必然地获得成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正直能够给人带来友谊、信任和尊重。人类之所以充满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对正直具有一种近于本能的识别能力,不可抗拒地为它所吸引。邓稼先是著名的科学家,是“两弹元勋”,为中国的科学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又都在美国学习物理,研究原子核。邓稼先毕业后不久返回祖国,支持祖国的科技建设,杨振宁则继续留在美国搞科学研究。1964年10月2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杨振宁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为祖国高兴,同时也很想知道好友邓稼先是否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但由于事关重大,他一直没有询问。1971年,杨振宁回国,阔别整整20年的老友再次重逢,由于邓稼先从事的工作属国家机密,两人的谈话总是点到为止。杨振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就绕着弯子问:“听说中国研究原子弹的专家中有美国人,有这么回事吗?”这个问题让邓稼先很为难。如果回答“没有”,就证明了自己很了解参加原子弹试验的成员,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自己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如果回答说“不知道”,又是在欺骗老朋友。于是他就想出一个既不泄密又不欺骗朋友的办法,说:“我以后再告诉你吧!”后来,邓稼先把这个问题向上级汇报,最终得到周总理的批准,他才如实地答复了朋友的问题。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诚实正直的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无论是对待国家还是朋友都以诚为本。正直与忠诚是一道绚烂的人性光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则是这道光环笼罩下的美丽风景,让你的人生永远充盈着发自内心的幸福与安宁。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履践”:实践论的始祖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总把实际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南先生进一步说,身为领导,自己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子路最怕听孔子讲话,因为他怕听了而做不到,有愧于为学。由此可知“履践”重要性。曾子也说,每天都会自省老师教导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自己有没有真正去实践。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每次出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能化险为夷,他驾驶的船只经历了数百次的风暴,每次都安全抵岸。正因为如此,人们都称其为“船王”。船王有个儿子,备受船王宠爱,他把所有的经验和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突发状况的应付都毫无保留地教导给了儿子。儿子也背得滚瓜烂熟,跟众人谈起航海经验来头头是道。后来,船王在一次出海时暴病身亡,众人一致推荐船王的儿子接任船长。这天,海上起了一场小风暴,船王的儿子努力回忆船王教导过的话,按船王教导的去做,可好像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很快,一个巨浪打来,船只沉没了。从古至今,因为缺乏实践而惨遭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赵括饱读兵书,对兵法了如指掌,但打起仗来却无法将兵法与战争实际融汇贯通,最终战死沙场。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是别人倾囊相授的,还是从书本上苦学而得的,仅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普通得连老农都知道的浅显道理。闻之,行之,才能事理合一,参透人生。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信”是命运的承重轴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说,为人处世、对朋友“信”是很重要的,无“信”绝对不可以。南先生说,尤其一些当主管的人,处理事情不多想想,骤然下决定,以致随时变更,使部下无所适从。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诺千金,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自己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高山流水有知音,春秋时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有一段一诺千金的佳话。钟子期病危,请求父母将其葬于离家数十里的马鞍山的江边,这是为了信守与好友俞伯牙的诺约。前一年中秋,二人偶遇甚为相得,临别时约定,今年中秋仍在江边相见。一转眼,到了日子。俞伯牙向晋主告假,赶在八月十五日夜里来到马鞍山去年停船遇见钟子期的地方。俞伯牙心情激动地站立船头四处张望,可是没有望见钟子期的身影。他坐在船头抚琴等待,从月在中天直弹到东方露红,也未见人来。俞伯牙了解钟子期不会无缘无故爽约,便起身往钟子期家走去。走出十余里,俞伯牙迎面遇到一龙钟老者,问路攀谈中得知他就是钟子期的父亲。钟父老泪横流,哽咽着说:“你来的路上,离江边不远的新坟就是他的,他说在那里接你!”俞伯牙跟随钟父来到子期坟前,放声痛哭;又将瑶琴取出,盘膝坐于坟前挥泪抚琴。一曲弹完,俞伯牙双手举琴向坟前的祭台用力摔去——知音没了,这辈子再不弹了。“大车无,小车无。”和都是车子上的关键所在。做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有如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一个人失去信义便无所依托,长此以往,别人对其只会敬而远之。信口开河、言而无信,只会让自己失去做人的从容与真挚,失去别人的真诚以待。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勇者在必要时才勇敢(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南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中国文化讲孝道,敬祖宗,鬼在这里是指祖宗的灵魂。拜人家的祖宗就是谄媚,不知从何说起。“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是没有勇气的人。生活中有许多人见义不为,对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多半推说没有办法而不敢做,“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孔子认为,一个人看到自己该做的事情立即去做,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勇敢,这样的行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义举。1993年8月17日上午,从云南彝良开出的一辆长途公共汽车行驶到四川筠连县巡司锁附近时发生抢劫案,伪装成乘客的劫匪任永林向一位年轻妇女公然勒索钱财。当遭到拒绝后,这家伙凶相毕露,动手就抢她腕上的手表,并在同伴的怂恿助威下,一把撕裂这位妇女的上衣,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着,光天化日之下对妇女进行侮辱。被害人拼命反抗。任永林用力卡住她的脖子往车窗乱撞,企图把她从飞驶的汽车上推下去!车上的人惊呆了,一时竟无人出面干涉。这时,刚刚结束探亲、乘车返回部队的济南军区某团通信连班长徐洪刚挺身而出。歹徒们吓了一跳,再见对方只是孤身一个人,马上恢复了嚣张气焰,一面动手殴打徐洪刚,一面恶狠狠地向受害人扑去。绝不能让歹徒继续行凶,伤害无辜的乘客!凭着在部队练就的一身硬功夫,徐洪刚一脚踹翻任永林,挥拳重重击向另一个歹徒,转眼两个家伙便趴倒在一旁。这时候,另外两个歹徒突然从车厢后面蹿上来,紧紧抱住徐洪刚,一面拳打脚踢,一面狂叫着:“快!捅了他!”任永林从怀里拔出匕首,连连向徐洪刚刺去,血一下染红了座椅和地板,徐洪刚倒下了!他胸口、腹部和臂部的14处刀孔汩汩地冒着鲜血,肠子流出了体外。全车人被震撼了,大家都愤怒地一步步逼向持刀歹徒。几个歹徒惊恐万状,跳下车四散奔逃。血泊中的徐洪刚艰难爬了起来,用背心兜住肠子,奋力跃出车窗,向歹徒逃窜的方向踉踉跄跄地追赶,一步、两步……身后50米的路面上,留下一条长长的血迹!在过路车辆的协助下,严重失血的徐洪刚被及时送到县医院抢救过来。根据群众的举报,公安机关及时将罪恶的凶手绳之以法。在这个变得越来越漠然的世界,“见义勇为”已经成为一个稀缺的名词。南怀瑾先生赋予“见义勇为”以丰富的内涵,其实这种“勇”不仅仅是指格斗,还有对是非的明晰判断和正当反应。《狮子王》里的老狮子对儿子说:“我只是在必要时才勇敢。”这个“必要”就是指明晰的是非判断。左拉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勇于坚持正义的人。1897年的一天,左拉和几位朋友聚在一起聊天,他听朋友讲起了多雷弗斯事件。多雷弗斯是一位法国军官,他被军方怀疑是德国的秘密间谍,遭到秘密逮捕,被判处终身监禁。虽然多雷弗斯一直否认,可于事无补。后来,军方发现,他们一直寻找的间谍并不是多雷福斯,而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另外一个军官。当时,皮卡尔上校负责这件案子,在发现错误之后,他很快就把这件事向上级作了详细报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级拒绝纠正这一冤案,理由很简单:需要维护军队威信。与此同时,他们还把皮卡尔调往突尼斯,并要求他不得泄露相关情况。虽然如此,皮卡尔在离任前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一位律师朋友。左拉听说这件事之后当时就火了,他很是气愤:“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不会容忍这种事情发生!我一定要用行动来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左拉当天夜里就挥笔写出了名为《我控诉》的公开信,在新闻媒体上发表出来。在信中,左拉对军方的做法提出尖锐的批评,呼吁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帮助多雷弗斯讨回清白。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勇者在必要时才勇敢(2)在左拉和一些正义人士的奔走下,多雷弗斯终于在1906年7月12日被宣布无罪释放,并恢复了军职。这是正义的力量。正直的人与义举有天然的联系。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给他人机会,为自己添分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南先生认为,仁是指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孔子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其修养无人可以比拟;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算是达到“仁”的境界。有时,一个恶人经历一次或几次宽容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善人的善举有时可以感化罪恶。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方设法把他改变过来,这才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同样是以“不仁”的心理对待他人。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南先生认为,“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是孔子假设的话。仁是很难的修养,人本来有爱人之心,一个小孩子同情他人的时候特别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人对事的厌恶也越来越大,仁心反而被掩盖。所以,孔子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及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其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然而,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的。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内讼: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南先生说,这句话是孔子在感慨:算了吧,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人能随时检讨自己的过错,而且在检讨过错后还能在内心进行自我审判。如何审判?就是自己内心打天理与人欲之争的官司,如何善用理智平衡冲动的感情。傅雷说,情感与理性平衡最美,因为这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和生活艺术。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这两重灵性的发达与天赋不一定是均衡的。有些人是理智胜于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于理智。常人与哲人有关理智与情感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常人问:“人生需要的到底是理智还是情感?”哲人回答:“人生如黑暗中大海上的航船,理智是茫茫海面上的灯塔,情感则是推动航船的风力。”理智无法解决人生的方向,它控制情感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选择是由理性化、情感化的生存意志决定的。常人又问:“当情感与理智冲突时,该如何取舍?”哲人说:“理智一旦与情感相悖,不是将心灵撕碎,就是将心灵窒息。”理智与情感和谐一致才将造就伟大的心灵,理智驱逐情感时,一方面会使人深刻,令人敬畏,另一方面也让人深感冰冷般的可怕。正如泰戈尔所说:“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剑,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常人又问:“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理智和情感呢?”哲人说:“情感是生命的内容。”生命如大河,情感就如河中之水。尽管有时河水泛滥,但离开水,河则非河。理智就犹如水利工程,必须顺势而为,与水共长。对人们而言,情感更真实,是第一位的,是生命的内容,是幸福的主要依据,因为人就生活在“亲情—友情—爱情—亲情”这个无限循环的圈子里。但对外界而言,理智则是第一位的,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生命成就的可能所在。但情感与理智又必须是相互联系并统一于一体。人往往在不了解、不思考、无理智、无耐心、不体谅、不反省的情况下,任凭感情的冲动控制自己。人生随时随地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愿做,但与欲望一起,就压不下去,理智难以克服情欲。因此,为人处世重在内讼和自省。过于理智与过于感性的人都会丧失许多东西,如何在理性和感性间寻求一个平衡?答案: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在真实体会感觉的同时还能攻防有序、收放自如,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然而,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十分不易,需要一个很长的人生过程来沉淀复杂的心绪,真正认清自己。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也许你永远无法接近真相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能准确知道它的内容。南先生说,这并不是一句推卸责任的话,事实上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学以致用,真正的学问要和做人做事相结合。对一件事,有一点还不了解,还无法判断时,不要随便下断语,不要随便批评。真正了解内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到它的存在。”真理往往细弱如丝,混杂在一堆假象里,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碍我们去敲响真理的门,对不了解的事,对尚未为人所知的领域作出错误的判断。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房里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铺床时,年龄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第二天晚上,两人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食物拿出来款待,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那头奶牛死了。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贫穷却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前一天晚上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古代人藏于此的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眼睛偶尔也会欺骗我们的心灵,有时事情的表面会与真相背道而驰,如果不经过检验就对事情妄下结论,那我们难免就会犯错。有一个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的故事: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妻子因为难产死去了,孩子活下来了。男人一个人既工作又照顾孩子,有些忙不过来,也找不到合适的保姆照看孩子。于是他训练了一只狗,那只狗既听话又聪明,可以帮他照看孩子。有一天,男人要外出,像往日一样让狗照看孩子。他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所以当晚没有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急忙往家里赶,狗听到主人的声音摇着尾巴出来迎接。男人发现狗满口是血,打开房门一看,屋里也到处是血,孩子不在床上……他血一下子都涌到头上,心想一定是狗的兽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盛怒之下,他拿起刀来把狗杀死了。就在他悲愤交加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的声音,然后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男人感到很奇怪。他再仔细看了看狗的尸体,这才发现狗后腿上一大块肉没有了,而屋门的后面还有一只狼的尸体。原来,是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个故事实在令人感慨,假象会误导人;然而,假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容易被狂热所挟裹的人心。第五讲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守信誉不可便宜行事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南先生对“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解释将尽心尽力与以礼约束结合在一起。孔子曾说“事君能致其身”,不论朋友或同事,有求于你,你既已答应帮忙完成,便要尽心尽力、言而有信,否则便不要轻易答应。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可以表面上愿意帮忙,作出很恭敬的样子,背地里却丝毫不放在心上。对自己的职务应该绝对诚敬而不厌倦,从政则一切尽心尽力而忘记了自己。纵观历代王朝,凡国治皆因执政者勤于政。诸葛亮鞠躬尽瘁,使弱势蜀国国治民安,敢于大国抗衡,使魏人不敢窥伺。在国事上,诸葛亮真正做到了“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五出祁山时,诸葛亮鉴于前几次的久战兵疲,采纳了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兵力分为两部,轮番出击。第一批兵力率先出征,过了100天再由第二批兵力替回,第二批兵力出征100天后,再由经过休整的第一批兵力替回,如此循环轮换,保证了军队士气的持久。为使轮番出击的战术得以顺利实施,诸葛亮明令规定:“违限者按军法处治。”兵出祁山后,后方粮草屡催不到,营中乏粮。诸葛亮攻下卤城后施计抢割陇上麦,以充军粮。然后,又在卤城外设伏兵击败魏军的偷袭。司马懿发檄文征调雍、凉二州的20万人马前来助战。此时,蜀兵轮换期已到,后方汉中的兵马已出川口,送来公文,只待会兵交换;诸葛亮传令前线军兵返回后方,征战百日的士兵们各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正在这时,雍、凉人马20万已经来到,与郭淮会合去袭剑阁,企图截断蜀兵归路。司马懿亲自引兵攻打卤城。蜀兵听后很惊恐,形势危急。杨仪建议诸葛亮变通一下,先留下旧兵退敌,待新兵来到再换班。诸葛亮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依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绝不留他。”随即传令归兵当日起程。众军得知,万分感激,异口同声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诸葛亮对众人说:“尔等该还家,岂可复留于此?”军兵们却执意要出战,不愿回家。于是,诸葛亮下令人马出城列阵。魏军兵马长途远征,人困马乏,刚要安营,蜀兵齐出,人人奋勇,将锐兵骁,杀得魏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尽心尽力,言而有信,对自己的职务诚敬而不厌倦,全力以赴而不存懈怠,便可以无愧于心了。第六讲 做上级与做下级的学问 以身作则方能服众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南先生说,假如本身公正,去从政,当然是好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作榜样,那怎么可以辅正别人呢?三国时的曹操曾被人称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古今向来褒贬不一。他在治国治军方面深得将士尊重,因为他深谙管理之道,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百姓因害怕都躲到村外,无人敢回家收割小麦。曹操得知后,派人挨家挨户告诉百姓和各级官吏,他是奉旨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收时节,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以儆效尤。百姓心存疑虑,都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曹操的军队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百姓看见了,无不称颂。当曹操骑马经过麦田之时,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坐骑受惊,一下子蹿入麦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为服众立即唤来随行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之罪。手下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言道:“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他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阻。此时,幕僚郭嘉走上前说:“《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付的重任,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发也是很重的惩罚了。曹操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要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则才能约束他人。第六讲 做上级与做下级的学问 也说“沉默是金”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南先生风趣地解释道,干禄就是如何拿到禄位。孔子告诉子张,想做一个好干部,要知识渊博,宜多听、多看、多经验,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则保留,等着请教他人,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对于模棱两可的事,随时随地都用得到古人的两句话:“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这样处世就少后悔,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皇帝十分高兴。但是小国的使臣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思来想去,试了许多办法,还请来工匠仔细检查,称重量,看做工,没有发现有任何区别。怎么办?皇帝十分苦恼,使节还在宫中等着答案。泱泱大国,如果连这种小事都无法解答,实在有失上邦之仪。最后,一位老大臣想到了方法。皇帝将使节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从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从金人的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是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中,没有任何响动。老臣当即说道: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节默默无语,点头称是。做人,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谨言慎行,不要随便发表议论。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与祸从口出的人都不会成为职场的胜利者。只有多闻慎言,多见阙殆,凡事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第六讲 做上级与做下级的学问 了解其愿望才能引领他们(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南先生解释说,“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必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追随你的人只有以你为坐标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众志成城朝着事业的巅峰迈进。一曲《敖包相会》使得蒙古的敖包大名远扬。去过内蒙古的人就会知道,原来此“敖包”并非是蒙古包,而是一种由大小石块堆积而成的圆形的实心的包状建筑物。“敖包”就是“堆”的意思。它通常建立在山顶、湖畔或者草原中醒目之处。据说,围着敖包绕三圈,然后再捡三块石头丢到上面,就会得到神灵的庇佑。每年农历六月举行的“祭敖包”活动也是蒙古人最隆重的仪式之一。经过考证,敖包先于神学的意义则是一种草原中的导向标志。按理说,建造路标是人人受益的事情,牧民每次遇到路标时奉献几块石头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放牧时还要留意石块并一路携带直到遇到路标,的确是件辛苦的活儿;更何况已有那么多人贡献,某一个人的几块石头也就无足轻重了。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么路标建设成本的分担就变得棘手了,谁都需要路标,但是谁都指望别人去添砖加瓦,自己却坐享其成,最终好事难成。聪明的蒙古人解决方案让人拍案叫绝,他们赋予了功能性的路标以宗教的意义,让路过的每个人都自觉地对发挥路标功能的敖包进行建设,在祈福中完成了自己的贡献。上下同欲,才能够战无不胜。一个领导者的梦想不管如何伟大,假如没有下属的认同与支持,梦想依然只是梦想。领导者要赢得下属的爱戴就要认同下属的感受,找出他们的渴望,引导他们奔向共同的目标。一位知名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假如说领导者需要具备什么特殊天赋的话,那就是感受他人目的的能力。领导者只有凭借了解下属、倾听他们、读懂他们、采纳他们的建议,才能够说得出下属的感觉,能够站在他们面前信心十足地说:‘这就是我所听到的你的愿望,这就是你的需求与抱负,只要你跟着我朝着正确方向走,这一切就都能在我们共同目标的实施中获得实现。’”认真做一件事即为“敬事”,对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然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而“信”是使人绝对信服。要想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说过了的话一定要兑现。“节用而爱人”,对经济要能够节省,而节用的目的不是为中饱私囊,而是为“爱人”。以南先生的观点,子夏教学生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一方面是讲如何做领导,另一方面是讲如何做下属。一个君子要指挥下面的人、需要他们做事的时候,必须先要建立起来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当他们对自己有了信任,然后要他们做事,虽然没有告诉他们所以然,他们仍会做到。当部下对自己还没有信任的时候,要求他们过多,他们会以为是找他们麻烦。一个领导在与下属之间没有建立信任以前,即使是为了下属的利益而想的办法和措施,也会使属下反而误会在利用他们而损害他们的权益。因此,作为领导者,若想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想赢得下属的支持,就要积极走进下属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与他们多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为、所急,与下属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一家化工厂聘请了一位有特殊管理专长却在专业技术方面并不是很强的厂长。因为前任厂长在专业技术方面十分专精,再加上多年的相处和工作习惯,所以厂内的员工对于新任的厂长并不十分的心服,不但对于新的管理改革方案不热心地配合,而且看到他就远远地躲开,不愿亲近。第六讲 做上级与做下级的学问 了解其愿望才能引领他们(2)新任厂长看到这个情形,暗自思量怎么样才能凝聚这个团体的向心力,和大家打成一片。这个新任厂长想了一些妙招让自己融入这个群体。一个月来他经常带一些小礼物在晚间到两位主管的家里,和他们及其家人谈天说笑,后来几乎是无话不谈,包括主管们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缺点,例如不爱洗澡、袜子穿一个礼拜不洗、怕老婆等等,他将这些听到的事情都记在心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青春的敌人》
《青春的敌人》-2
《青春的敌人》-3
《青春的敌人》-4
《青春的敌人》-5
《青春的敌人》-6
《青春的敌人》-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青春的敌人
青春的敌人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