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3

正文 10、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2)更新时间:2010-12-10 12:09:37 本章字数:697魏泽鲍姆把他的软件程序命名为ELIZA,取自英国作家萧伯纳《卖花女》中的伦敦女孩伊莱扎的名字。在小说中,伊莱扎在傲慢的语言学教授亨利•希金斯辅导下,学说正确的英语。为了让模拟交谈更有趣,魏泽鲍姆还给这个人工谈话者安排了一个角色——心理医生罗杰斯。根据魏泽鲍姆后来发表的文章中的解释,选择这个名字是有现实意义的。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开发了一套心理治疗技术。采用罗氏治疗法治疗心理疾病时,心理医生在跟病人交谈的过程中,假装自己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只是简单模仿病人的说法,以开放式的陈词滥调回应病人。知道心理医师的无知是假装的之后,病人就不会把“各种各样的背景知识、深刻洞见和推理能力”归因于他们的治疗师了。魏泽鲍姆认识到,罗氏治疗法中的医师角色对ELIZA具有“至关重要的心理效用”:它表明程序的虚无性会掩盖某些真正的智能。魏泽鲍姆为我们提供了一段谈话记录,这是一位女士对ELIZA进行早期测试时的部分交谈内容(楷体部分是计算机的回答):天下的男人都很相似。怎么相似的?他们总是会用这样那样的事情烦扰我们。你能举个实例吗?嗯,我男朋友让我产生这样的想法。你男朋友让你这么想的啊。他说我大部分时间都情绪低落。听到你说情绪低落,我很难过。是这样的,我不快乐。你觉得到这儿来会对你有所帮助,让你不那么不快乐吗?正文 10、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3)更新时间:2010-12-10 12:09:38 本章字数:581我需要帮助,这是肯定的。如果得到帮助,你会怎样呢?或许我能学会如何跟妈妈相处吧。说说你的家庭情况吧。我妈妈对我关爱有加。家里还有别人关爱你吗?我爸爸。你爸爸。你在某些方面挺像我爸爸的。你看到什么相似之处呢?你不是那么咄咄逼人,不过我想你不愿意让我注意到这一点。是什么让你认为我不是那么咄咄逼人的呢?你不跟我争论。为什么你觉得我不跟你争论呢?你怕我。你认为我怕你,这样会让你感到高兴吗?我爸爸谁都怕。魏泽鲍姆承认,自己的创造对自然语言处理这个新兴领域贡献不大,甚至可以说无济于事。他评论说,计算机程序员可以轻而易举地让机器的“行为令人啧啧称奇,即便是经验最丰富的观察家也经常因此而目瞪口呆”。不过,他继续说道,程序的“内部工作机制一旦被解释得明明白白,程序的神奇魔力马上就消失了,剩下的只不过是一些计算机程序的集合,而这些程序都很容易理解。观察家会在心里说‘这样的程序我也能写’”。这个程序随即会被“从标着‘聪明才智’字样的货架上拿下,放在摆放古董的位置上”。正文 10、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4)更新时间:2010-12-10 12:09:40 本章字数:982无独有偶,魏泽鲍姆就像亨利•希金斯教授一样,很快发现自己的平静生活被打乱了。ELIZA在麻省理工学院声名大噪,迅速变成了计算机理论和分时系统方面授课和讲座的主要内容。ELIZA以一种外行一望便知的方式,向人们证明了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超高速度,它是最早做到这一点的软件程序之一。你跟ELIZA聊天,完全不需要数学背景,更用不着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知识。ELIZA程序在其他学校也广受欢迎,并且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注意,按照魏泽鲍姆后来的说法,ELIZA成了“全国性的玩具”。尽管公众对这套程序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让魏泽鲍姆十分惊异,可是真正让他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使用这一软件的那些人是那么迅速、那么深入地“对计算机动了感情”,他们跟它谈话时仿佛那就是一个真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之后,尽管我一再解释,但他们还是会坚持认为机器真的理解他们。”魏泽鲍姆的秘书曾经目睹他为ELIZA编写程序的过程,她“肯定知道那仅仅是个计算机程序”,可是连她都被征服了。在魏泽鲍姆办公室的计算机终端上使用了一段时间交谈程序之后,这位秘书请求教授离开房间,因为谈话的隐私性让她感到难为情。魏泽鲍姆说:“我以前没有意识到,在一个相对简单的计算机程序面前暴露极为短暂的时间,竟然会诱使一个十分正常的人产生强烈的虚幻思想。”更奇怪的事情还在后头。声望卓著的心理学家和计算机学家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提出,在实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计算机程序可以发挥很有价值的作用。三位一流精神病理学家在《神经与精神疾病杂志》(JournalofNervousandMentalDisease)上撰文写道,ELIZA只要略作调整,就能成为“广泛应用于饱受心理治疗医师短缺之苦的精神病院和心理咨询中心的治疗工具”。由于“现代及未来的计算机具有分时运行功能,针对这种目的设计的计算机系统一小时就能诊治几百个病人”。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CarlSagan)在《博物学》(NaturalHistory)杂志上发表文章,对ELIZA的巨大潜能表达了同样激动的心情。按照他的预测,“能治疗精神疾病的电脑终端网络”将会不断发展,“这个网络就像许许多多的电话亭排成的阵列一样,人们每次在这里花上几美元,就能跟一个专注、合格而且不会对你发号施令的心理治疗医师对谈”。正文 10、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5)更新时间:2010-12-10 12:09:41 本章字数:1076图灵曾经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探讨过“机器会思考吗”这个问题。如何判断计算机是否有智能,他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方案,他把这个方案称为“模仿游戏”,不过人们很快就把这个实验叫做图灵测试。测试的时候,让一个人作为“审问者”,坐在一个房间里的计算机终端面前,跟其他房间里的“两个人”通过打字进行交谈,其中一个是真人,另一个则是假装成人的计算机。图灵认为,如果审问者无法区分计算机和真人,那么就可以认为计算机具有智能。通过语言魔术般地变出一个可信的自己,这样的能力就是真正会思考的机器出现的标志。跟ELIZA交谈是图灵测试的变通。可是魏泽鲍姆惊讶地发现,跟他的这个计算机程序“谈话”的那些人几乎没有任何兴趣对ELIZA的身份进行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愿意相信ELIZA就是一台会思考的机器,他们愿意以人的素质影响ELIZA——即便他们十分清楚ELIZA不过是按照简单而明显的指令执行任务的计算机程序。事实证明,图灵测试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测试作用丝毫不亚于对机器思维方式的测试功效。那三位精神病理学家在《神经与精神疾病杂志》发表的文章中,不仅提出ELIZA可以用来替代真人治疗医师,而且还拐弯抹角地提出心理治疗医师本质上就是一种计算机:“可以把真人治疗师视为一个有一套跟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密切相关的决策规则的信息处理器和决策者。”ELIZA在模拟人的时候尽管有些笨拙,但它却鼓励人类把自己看成是对计算机的模拟。人们对ELIZA这一软件的反应让魏泽鲍姆心力交瘁,这个现象在他头脑当中埋下了一个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但是后来困扰他很多年的问题:“人就是一种能言善辩的能力达到了新水平的机器,对于给我们带来这种观点的计算机,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在ELIZA问世10年之后,魏泽鲍姆于1976年在他的著作《计算机威力与人类理性》(ComputerPowerandHumanReason)中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提出,要想理解计算机带来的影响,就必须在诸如地图和钟表之类能改造自然并改变“人对现实的认知”的众多智力技术的背景下看待这种机器。这样的技术变成了“人们用来构建自己世界的部分原料”。这些技术一经采用,就永远不会被抛弃。起码只要不让人类社会陷入“极度混乱”,这些技术就不会废弃。魏泽鲍姆写道,一项智力技术“与社会结构融合得浑然一体,在各种各样至关重要的基础结构中根深蒂固,除非彻底破坏整个社会结构,否则再也无法把这项技术分离出来。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智力技术就成了任何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件”。正文 10、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6)更新时间:2010-12-10 12:09:43 本章字数:1068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数字式计算机发明以来,我们对它的依赖与日俱增,而且这种趋势似乎无法动摇。魏泽鲍姆所说的那个几乎是“同义反复”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一现象。“计算机似乎成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生存的先决条件。美国政府、企业和产业界中那些最‘进步’的分子对计算机不加鉴别地热烈拥抱,使得它在形式上成了社会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似乎计算机本身一直在帮助我们塑造现代文明社会。”魏泽鲍姆通过自己在分时网络方面的经验知道,计算机发挥的作用必将不断扩展,绝不会止步于政府管理流程和工业生产流程的自动化。计算机将会逐步成为定义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活动的仲裁者——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怎样进行社会活动。他发出警告,智力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把计算机引入某些复杂的人类活动,可能就是让我们作出无法反悔的承诺。”我们的智力生活和社会生活可能也会像我们的工业流程一样,逐步成为计算机强加给我们的种种内容的反映形式。魏泽鲍姆最终相信,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大特点恰恰就是人最不可能计算机化的部分——我们思想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塑造我们记忆和思维的经验,我们具有丰富情感的能力。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丧失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魏泽鲍姆写道,避免这种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和无畏胆识,拒绝把我们精神活动和智力追求中最“人性化”的工作,尤其是“需要智慧”的任务委派给计算机。魏泽鲍姆的《计算机威力与人类理性》是一本有关计算机及软件工作机理的学术专著,除此之外,它还是作者的大声疾呼,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员满腔热情,有时甚至是自以为是地对自己职业所具有的局限性的检讨。这本书并没有让作者跟同行们拉近关系。该书出版之后,魏泽鲍姆被视为那个领域的异端,遭到了主流计算机科学家,尤其是对人工智能孜孜以求的那些人的批判。达特茅斯人工智能会议组织者之一约翰•麦卡锡以嘲讽的口吻告诉很多技术专家,他把《计算机威力与人类理性》当做“一本不讲道理的书”弃置一旁,并且斥责魏泽鲍姆在进行伪科学的“道德说教”。在计算机数据处理领域之外,这本书只是激起了一层涟漪。该书问世之时,正赶上第一代个人电脑从业余爱好者的工作台一跃变成大众产品。社会大众整装待发,正在准备迎接一股即将把计算机带入大部分单位、家庭和学校的抢购狂潮,他们根本没有心情去考虑一位变节者的疑问。正文 10、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7)更新时间:2010-12-10 12:09:44 本章字数:1176木匠拿起锤子的时候,只要不是心不在焉,锤子就成了手的一部分。战士举起望远镜的时候,大脑就会通过一双新的眼睛去看东西,它能立刻适应截然不同的视野。在会使用钳子的猴子身上所做的实验表明,具有可塑性的灵长类动物大脑可以轻易地把工具融入自己的感觉图谱中,使人工工具感觉非常自然。在人的大脑中,这种能力进化得远远超过跟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表现出来的情形。我们能跟形形色色的工具融为一体,这是最能把我们区分为一个单独物种的属性之一。这种能力与我们高超的认知技能相结合,使我们擅长使用新技术。这种能力也使得我们擅长发明新技术。在新设备出现之前,我们的大脑就能想象出它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新设备所能带来的好处。美国俄勒冈大学神经学家斯科特•弗瑞(ScottFrey)说,让内在和外在、人体和工具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这是进化给我们带来的非凡心智能力,“毫无疑问,这是技术发展过程的一个基础步骤”。我们和工具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是双向的。就在技术成为我们自身的外延时,我们也成了技术的外延。木匠把锤子拿在手中的时候,他用手能做的只有锤子能做的事情。那只手变成了钉钉子和拔钉子的工具。战士把望远镜放在眼前的时候,他能看到的只有镜头允许他看到的东西。他的视野变远了,却对近处的景象视而不见了。尼采使用打字机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证,可以说明技术对我们发挥影响力的方式。这位哲学家不仅逐渐认为他的球形打字机是个“像我一样的东西”,而且他还感到自己正在变成像它一样的东西,也就是说他的打字机正在塑造他的思想。艾略特在放弃手写诗词散文而改用打字机的时候,也有类似的体验。他在1916年致康拉德•艾肯的信中写道:“用打字机写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正在抛弃过去钟爱的长句。简短,不连贯,就像现代法语散文似的。打字机有利于文章清晰明朗,不过我可不敢肯定它会使行文微妙深奥。”所有工具在开创种种可能性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限制。工具用得越多,工具的形式和功能对我们本身的影响就越大。用了一段时间的计算机文字处理程序之后,我就开始丧失在纸质文本上书写、编辑的灵巧性,以上道理可以解释个中原因。我后来知道,自己的经历一点也不稀奇。诺尔曼•道伊奇报告指出,“习惯于用电脑写作的人不得不用手写字时,经常会不知所措”。就在他们逐渐习惯敲击键盘、观看魔术般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的过程中,他们“把思想转换成手写文字”的能力衰退了。如今,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使用键盘,学校也不再开设书法课,有足够的证明表明,手写能力正在从我们的文化中彻底消失。书写正在变成一种失落的艺术。基督教牧师兼传媒学者约翰•卡尔金(JohnCulkin)在1967年说道:“我们塑造工具,然后工具塑造我们。”正文 10、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8)更新时间:2010-12-10 12:09:46 本章字数:674麦克卢汉是卡尔金的良师益友,他阐明了技术立竿见影地强化和侵蚀我们的方式。在《理解传媒》一书最具洞察力的一段中,麦克卢汉写道,我们的工具“增强”了人体的哪个部分,哪个部分最终就会“麻木”。当我们用人工方式延展我们自身的某些部分时,我们同时也在让自己远离那个被增强的部分以及这个部分所具有的自然技能。动力织布机发明之后,织布工人一天生产出来的布匹远远超过手工织布时的产量,可是他们牺牲了一些手工操作的灵巧性,更不要说他们对纺织品的某些“感觉”了。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他们的手指变得麻木了。无独有偶,农民开始使用机器犁地、耙地的时候,他们也失去了对土壤的感觉。在今天的工业化农场中,农业工人坐在庞大拖拉机上方装有空调的驾驶室里,已经很少接触到土壤了——尽管他一天耕种的地,使用锄头的先人一个月也耕不完。开着汽车,我们可以到达的地方会比步行能够抵达的地方远得多,可是我们失去了步行者跟大地之间的亲密接触。麦克卢汉承认,自己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技术带来麻木效应的人。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思想,《圣经•旧约全书》中的赞美诗对此作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表达:他们的偶像,是金的,银的,是人手所造的。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有耳却不能听,有鼻却不能闻。有手却不能摸,有脚却不能走。有喉咙也不能出声。造他的要和他一样。凡靠他的也要如此。正文 10、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9)更新时间:2010-12-10 12:09:47 本章字数:1380为了利用技术的力量,我们付出的代价是疏离。使用智力技术的时候,代价尤其高昂。智力工具增强同时也麻痹了我们自然能力中最本质、最人性化的部分——用于推理、领悟、记忆和情感的能力。尽管机械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可是它也让我们远离了时间的自然流逝。刘易斯•芒福德在描述钟表如何“帮助人们创立一种信念,认为独立世界是可以用数学方法测量的序列”的同时,他也强调了钟表造成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把“时间跟人类活动割裂开来”。在芒福德所持观点的基础上,魏泽鲍姆提出,从计时仪器中形成的世界观念“当时是并且一直都是旧观念的简单翻版,因为这一观念仍然建立在拒绝接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而正是这些直接经验形成了旧的现实世界的基础,并且也正是这些直接经验构成了旧的现实世界”。在决定何时吃饭、何时工作、何时睡觉、何时起床时,我们不再听命于自己的感觉,而是开始服从钟表。我们变得科学多了,可是我们同时也变得更机械了。即便是像地图这样一种看起来很简单、很有利的工具,同样也会产生麻木效应。地图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导航能力。人们第一次满怀信心地穿行于以前从未到过的地方——这一进步刺激了探险、贸易及战争的历史性扩张。但是,他们领略自然风光的能力、在头脑中为周边环境绘制地图的能力衰退了。地图对空间的二维抽象表现使其成为使用地图的人及其对现实环境的认知的媒介。我们根据近来的大脑研究结论可以推断,上述能力的丧失必定对应着物理上的改变。在人们逐渐依赖地图而不是自己的方位感判断位置的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大脑中专门负责空间解析功能的海马状突起的萎缩。这种麻木肯定也会出现在他们的神经细胞当中。今天,我们开始依靠以计算机为基础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可能又将经历一个这样的适应过程。牵头开展伦敦出租车司机大脑研究的神经学家埃莉诺•马圭尔(EleanorMaguire)担心,卫星导航系统会对出租车司机的神经元造成“很大影响”。她在代表研究团队发言时说:“我们非常希望他们不要使用导航系统。我们认为,出租车司机大脑内的海马状突起的体积增大,是由于他们需要记住大量信息。如果开始使用导航系统,这种知识库将遭到削弱,并且可能带来我们预见的大脑变化。”出租车司机将会从牢记城市道路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可是他们同时也会失去这种训练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智力优势。技术会让它们所增强的那种能力麻木,甚至完全丧失。麦克卢汉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把社会浪漫化为人类发明地图、钟表、动力织布机之前的那种情形。他明白,疏离是技术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不管我们在什么时候使用能对外部世界施加极大控制力的工具,我们都会改变自己跟世界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是施加控制的前提。有些情况下,疏离恰恰就是工具的价值所在。我们之所以建造房屋、缝制衣服,是因为我们想要远离风吹雨淋,远离寒冷侵袭。我们之所以建造排污管道,是因为我们想要远离自己的排泄物,希望跟它们保持健康的距离。自然不是我们的敌人,但它也不是我们的朋友。麦克卢汉的观点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任何一项新技术,或者一项新的进展,需要对所失和所得具有同样的敏感性。我们不应该允许技术的荣耀蒙住内心的双眼,完全无视我们自身某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将陷入麻木状态的可能。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浅薄
浅薄-2
浅薄-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浅薄
浅薄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