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和在孩子们身上投入时间的数量相比,投入时间的质量不是更重要的吗?我听说,真正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和孩子们玩儿。”这种说法不能说不正确。设想有这样两位母亲,其中一位虽然整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可是却只顾埋头做自己事情。而另外一位尽管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却能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如果将她们做一个对比的话,我想到底哪一位的做法更值得称赞是不言自明的。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需要有一定量的时间和自己的母亲在一起。也就是说,在讨论对孩子投入时间的数量和质量之前有一个前提条件:母亲一定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在我大儿子出生后18个月左右的时候,他突然开始经常啼哭,还动不动就使性子。刚开始的时候,我想可能过几天就会好。可是情况正好相反,过了几天,孩子不仅使性子,而且还发展到了动手打保姆、用脚踢保姆的地步。可是,不论我如何费尽心力地想,也找不出过去在什么地方有可能使孩子的心理上受到伤害的事情。虽然,我因为医院的事情整天忙个不停,但是,只要一回到家,我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孩子、和他一起玩耍。就是我在医院上班的时候,也要经常地给家里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正在我无论如何苦思冥想都找不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为期一周的休假机会,这样,每天就可以和孩子在一起了。在休假期间,虽然我并没有刻意地去为孩子做什么,但是我和孩子形影不离,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他。说来也怪,就这样经过两天以后,孩子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而在这之前,无论我们使用什么办法都不见效果。我并不怀疑我们雇佣的保姆已经尽了她最大的努力去看护孩子了,然而母亲和保姆毕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当孩子一到白天就发现,昨晚还和自己一起玩耍的妈妈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的时候,他的心理能不产生出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吗?我所忽视了的东西就是,母亲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样一个事实。与其试图去教孩子一些什么东西,还不如不要对孩子抱太多的期待,抽出一定的时间单纯地去和他玩儿,无条件地把自己的一片爱心投入到他的身上。通过连续抚养两个孩子,我深切地体会到:母子之间在一起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种教育啊。没有这种实际体验的人可能是不会了解这种“在一起”的伟大之处的。我的这一番话或许会让许多一边工作、一边抚养自己孩子的母亲感到自责。但是,就像我在前面所说的那样,只要你在心中时时记挂着孩子、关心着孩子,你就已经做好了一半。因为以我个人的经验,我体会到只要你具有这种关心,那么想办法抽出时间来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返回孩子在好妈妈心中处的位置“将来,我决不像妈妈那样生活。”从很小的时候,我母亲的学习就特别好,被大家公认为是将来很有前途的才女。可是,就因为她是女人,母亲就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同时,她还教育我说,作为一个女孩子不能显得太突出,太有个性。对于女人来说,更重要的事情与其说是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如说是找一个好丈夫。虽然,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奉献和爱心才使我得以健康成长,但是,在少女时代我根本不能理解妈妈的那些想法。那么,如果想要不依赖男人,自己也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独立地、挺起腰杆来生活的话,需要选择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呢?我之所以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是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对于这种选择,我感到非常满意。不过只有那么一次,我发生了动摇。它就发生在我生下大儿子之后。通常,不管是哪个女人,她都要面对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生孩子并抚养他长大。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和女性们的自我实现是完全矛盾的。如果你想要很好地抚育你的孩子,并使他健康成长的话,对每件事情你都要做出牺牲,对每件事情你都要加以忍耐,你必须有一颗彻底的利他之心。在医院,我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和专职医生,我可以提高自己的嗓音,可以不卑不亢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可是,一旦回到家里,听到儿子用他稚嫩的嗓音喊“妈妈,给我念一念这篇童话”,我就得在突然之间变成一个温柔、慈祥的母亲。这就使得你必须在这两种角色之间不断地进行思想斗争,最后你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呢?对于我,什么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呢?”我的答案是:我的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并不能断定谁对谁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随着个人主观的价值判断而不同。所以,我既不想把我的这种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会主张只有这种想法才是正确的。我只是想说,我自己领悟到:没有什么能比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更有价值的事情了。我对“母爱”这个词给出的定义不是别的,就是“水”这么一个字。“母性”就像水一样柔柔地渗入地下,使自己的形体消逝于无形,可是大地却因此而湿润,五谷因此而生长。母爱的这种意义不是用大脑、而是要用整个身心去体会的。“在女性身上,一定还有一种比实现自我更高的价值”。因此我下定决心,无论今后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都要把我的孩子们放在最中心的位置。在对自己的思想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整理之后,我顿时感到心情倍加舒畅。以前感到吃力的职业生活好像也变得更有意思了。在现在这种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激烈竞争的职业生活中,如果是在从前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绷紧自己的神经,做出对应的姿态。可是,自从我下了这个决心以后,我开始知道该如何从容地面对并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成了一个满足于自我小世界里的人,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相反,在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整理以后,我明白了,这不仅不会对自我的发展和实现产生有害的影响,反而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助力。过去我只懂得双眼紧盯前方,现在我还懂得了同时向旁边和向后看,以一种客观、从容、平和的心态去注视生活,并从中找到幸福和乐趣。我为众多母亲们提供心理咨询的时候,感觉到在她们的内心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苦恼和矛盾。因此,我建议她们就像我所做的那样,对积累下来的种种问题,按照它们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列。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问题的来源。不要以一种片面的视角看问题,更不能成为社会上一些固有观念的俘虏,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心灵体验去省查自己内心的问题。同时,要认真地想一想,什么才是对自己最为重要的。斯蒂芬·柯维在他的著作《与成功有约》一书中告诫人们,“首先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同时,他将事情的先后顺序按照以下的次序进行了排列。1 、重要而紧急的事2 、虽然重要但是并不紧急的事3 、不重要但是紧急的事4 、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那些能够找出最重要的事情并去认真完成它们的人,对于第2-4 项事情的处理也会比一般的人更快、更好。因为他们不必为不懂得放弃而产生的患得患失浪费时间。承担自己无力承担的事情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果你希望把抚育孩子的辛苦变成一种快乐,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那么请从现在开始,就好好的回顾并反省一下你的生活,从中找出你认为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来。返回父母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有一次,不知道是对什么不满意,我的大儿子突然大哭大闹了起来。好像是他正在玩儿的玩具出了什么故障的样子。可是,无论我如何哄他劝他,他就是不听。而且还变本加厉,见了玩具就乱扔、乱撕。我的火气也开始冒了出来。我放弃了对他好言相劝的念头,开始训斥起他来。如果再往前稍微发展一步的话,我很可能还会动手。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猜到了我的这种心理,他干脆躺在地上,到处打滚了。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我只好使出了最后一招。“景慕,坐到椅子上去反省!”孩子的脸上马上表现出了不满的神情,接着就放声大哭起来,作为他最后的反抗。但是,看到我脸上仍旧是一副严厉的表情,他知道不管再怎么闹都没有用了,只好很不情愿地坐到了椅子上。现在,虽然再也没有这种必要了,但是直到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在我们家的一个角落里还始终安放着一把“反省椅”。在孩子毫无原由地哭闹、耍性子的时候,如果哄劝、训斥等方法都不管用的话,它就会被派上用场。当孩子长到五岁左右的时候,你就可以和他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和对话了。在这之前,他对周围状况的思维能力还是非常不够的。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无论母亲多么冷静地用孩子最容易懂的话去劝慰他,只要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撒泼耍赖、使性子。我们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因此,我就想出了“反省椅”这么一个办法。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抱着“这样做管用吗”这样一种半信半疑的心理让孩子坐在椅子上的。其实,这样做最初的出发点与其说是为了让孩子反省,还不如说是为了先镇静一下自己被激怒的心情。在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常常会在某个瞬间被激怒,从而发起火来。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反而会把事态弄得更糟,更不要说解决问题了。有一次,一位患者的父亲打来电话。他大概是看了我在电视台做的关于人类暴力倾向的节目,才决定打这个电话的。我在那个节目中讲的主要内容大体是这样的:暴力倾向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本能。父母必须从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起就帮助他们,使他们学会对这种本能进行调节。为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必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成为孩子学习的模范。不管在孩子身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都不能生气,都要加以包容。那位父亲向我这样问道:“为什么必须只想着孩子?难道不能也让他们了解一下父母的一片苦心吗?”我可以理解这位父亲的心情。从父母的立场上看,要忍受的东西实在是没完没了,看不到尽头。在每个周末,本来应该呆在家里好好休息,可是不行,因为你是父母,所以你还要围着孩子跑前跑后;不管孩子的脾气有多么坏,父母都要一一忍受;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不好,父母都要用一张笑脸面对孩子……。父母也是人,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必须承受所有这一切呢?俗话说“人非圣贤”,让父母们经常这样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一边,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确实是非常之难。尽管如此,我还是要不断地告诫父母们:忍耐,再忍耐!这是因为,不管怎样,和发育还很不充分的子女相比,父母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了,所以在忍耐力上也更强一些。相反,对于孩子来说,则不具备这种忍耐力。如果强迫正在成长的孩子学习如何进行忍耐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感情的方法,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对于父母来说,因为他们已经是心理成熟的成年人,就不太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因此,应该让有忍耐能力的一方去忍耐,而不是相反。难道不是这样吗?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乔尼克,为了弄清3-6 个月的儿童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感情的,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先让母亲对着自己的孩子微笑,然后表情突然变得严厉起来,并将视线转向其他方向。不管孩子怎么向着妈妈看,妈妈始终不和他对眼神,只是表现出一幅很生气的样子。这些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们,先是把眼睛睁得圆圆的,脸上显得非常吃惊。然后脸上就变得毫无表情,并竭力回避别人投来的目光。三分钟后,妈妈又重新对孩子笑了,可是孩子毫无表情的脸孔却要一直持续好几个小时。可见,虽然孩子天生有一个在构造上和成年人相同的大脑,可是如果母亲不帮助他调节情绪的话,他很容易地就把这种生气的表情学会了,其程度之深有时会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那么,请想一想吧,女性们一旦和自己的丈夫吵架以后,夫妻间的冷战通常都要持续三、四天的时间。因此,在照看孩子的时候,这种不好的情绪也会从脸上流露出来。如果这种情形经常出现的话,孩子不是很自然就学会了吗?如果观察一下来医院治疗“少儿期忧郁症”的儿童,我们就会发现,在他们母亲的身上一般都存在上述的问题。在这种时候,母亲就要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如果母亲在接受治疗以后恢复了正常的话,孩子过不了几个月也会有明显的好转。因此,母亲们不仅要在照看孩子的时候,而且要在其他所有的生活场景中都要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感情。我常常这样叮嘱前来找我求治的母亲们、也叮嘱我自己:" 要经常反观自身,要经常检查自己情绪所处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对待孩子的大的原则:" 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绝对不责骂孩子。"既然我们每一位母亲都是普通的人,那么谁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有时候,我也会感到非常地忧郁和烦躁,非常讨厌去医院上班。像这样,当我的情绪状态亮起红灯的时候,不管孩子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还是又违背了向我许下的诺言,我都不会去管他。因为在这种时候,不论你如何试图和颜悦色地对待孩子,你的这种坏情绪还是会在脸上表现出来。等到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打个比方,如果说感情指数的最高值是10的话,起码要在达到7-8 以上的时候)你才可以开始对孩子说你想对他说的话。可是,大多数的父母一般都是不管自己的情绪好不好,都用目光去盯着孩子、去抱孩子、哄孩子,结果这样做着做着就发了火,甚至还会动手打孩子。这种过程在以后还会反复不断地出现。在火就要冒出来的时候,如何才能把它压制住?这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商或理性程度。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被称为很有理性的人,随随便便地对待自己的孩子,由着自己的情绪去处理问题。要想对感情进行很好的调节,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大量的训练是不太可能的。虽然也有一少部分人天生就非常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但是因为抚育孩子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忍耐和牺牲,所以母亲们个人的努力还是非常必要的。我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为了调节我的情绪,我选择了欣赏音乐的方法。平时我是非常喜欢爬山的,可是并不是经常能有这样的条件,因此作为一种替代的方法,我选择了欣赏音乐。在听过一些轻松的音乐以后,我能感觉到我的情绪开始逐步地平稳并镇静了下来。在听音乐也不管用的时候,我干脆就回避和孩子见面。比如说可以留在医院里做功课、或者读书来消磨时间,一直到很晚的时候再回去。尽管我也知道孩子在等着妈妈回来,可是与其心情沉重地回去向孩子皱眉头,还不如晚一点回去的好。但是,人是一种感情的动物,通过努力就可以完美地调节自己感情的人并不是很多。与其试图在每时每刻都想做到完美无暇,还不如从做错了以后能够马上察觉并立即改正开始做起。虽说想要在一两天里取得大的进步不太可能,但是,你能知道你在对待孩子时做的不对,总比你在做错了以后还无知无觉(更不知道这种失误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好的多。有时候,我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发火,过后才猛然醒悟到“哎哟,又做错了!”这时,我就会对孩子说:“景慕,刚才是妈妈做的不对,对不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会生这么大的气。”这时孩子反而会劝慰我说:“是不是因为妈妈做的事情太多了?是这样吧?”孩子已经在隐隐约约中看出了我的这种努力和心理。所以,我想向母亲们呼吁:“就像考虑你们应该穿什么样的内衣那样,认真地思考一下,该如何调节好你们的感情吧。”我曾经在前面讲到过,孩子的潜力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爆发。因此,在孩子的某些能力发育显得有些迟缓的时候,你也要经常拿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丧失自信心,才会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完成自己的发展。可是,如果父母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的话,不但不会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反而会使他们经常不断地向后退缩。因此,如果你不想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话,从现在起就学习一下调节自己感情的方法吧。返回父母要善于和孩子进行协商" 如果这样做的话,不是会使孩子们养成不少坏毛病吗?"我经常可以从前来找我咨询的母亲们那里听到这样的问题。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如何去掉孩子们身上的坏毛病,一直是母亲们的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如果就那样放任不管的话,他会长成一个浑身都是坏毛病的孩子”,“如果以后他长成一个根本不听父母话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就这样任其发展的话,今后他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吗?”……我们的母亲们不仅有以上种种对坏毛病的担心,而且还采取了实际的行动来防止这些坏毛病的发生。没有一个母亲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墙上、家具上到处乱写乱画时会放任不管。在吃饭的时候,她们惟恐孩子把手伸到碗里,只要他稍有这样的企图,母亲马上就会伸手打他的手背,并用眼睛瞪他。就这样,我们的母亲们患上了一种试图对孩子进行“训育”的强迫症。这是一种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老毛病。我们不是一直都有“严教出贵子”这样一种育儿传统吗?这种传统已经在无意识中深深地扎根于母亲们的脑海中。同时,在韩国社会特别强调礼仪。但是,我却发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仪的名义下扼杀了孩子的自然成长。有些事情对孩子来说明明是太严厉、太过分了,可是父母却说他们只是在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存在类似情况的另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近邻日本。他们那种“不给别人增添麻烦”的固有观念,几乎成了日本特色的代名词。但是,这种观念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是绝对不可以强加给孩子们的。因为,对孩子们进行的强迫和惩罚,实在可以说是在幼年时期扼杀他们自我意识的“捷径”。因此,在今天的日本,母子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从母亲的立场上讲,有时也很有纠正孩子一些行为的必要。因为幼年时节对孩子行为的纠正不仅仅是对孩子某个行为本身的纠正,同时还包含有使孩子“适应现实”这样一个课题。但是,父母决不能因此就动手打骂孩子。我想对母亲们说:不要动不动就“训育”孩子,而是要和孩子进行协商。也就是说,要在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和孩子达成一定的妥协。有一次,我和孩子一起去百货商店购物。本来,那天孩子已经和我说好只是出去转转,不买任何东西。可是,当他看到一套价格超过10万韩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700 元左右)的机器人玩具后,就开始缠着我,让我给他买。他一边对我说隔壁家的孩子已经买到了,为什么不给他买,一边热切地盯着我看。当时我想,现在是到了要进行协商的时候了。孩子提出的协商方案是,“我想买”这么一个简单直接的要求。或许有母亲会问,这也能算什么协商方案吗?但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上看,这表明他除了“我想买”这个要求以外,已经没有其他任何具有正当性的协商方案了。我提出的协商方案则是“太贵了,暂时不能买。”在孩子的幼年时节,类似“我想买”这样的要求是形成其自我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我都会答应他们的要求。但是,当孩子长到五岁的时候,这个阶段就过去了。从这时候开始,孩子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开始逐步形成,因此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孩子适用“做这些事情不行”这样的禁止性标准。当时,我已经感觉到,有必要教给孩子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你不做任何努力的话,你就不可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既然双方都拿出了各自的协商方案,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试着达成妥协了。可是怎么对孩子讲比较好呢?首先,我不想把孩子“我想要”的这种要求一笔抹杀,因此我必须找出一些可以缓解他这种要求的理由。“买来玩儿当然很好,可是好归好,它的价格太贵了,你知道要花多少钱吗?”孩子说不知道,我就把价格告诉了孩子,接着对他说:" 景慕,爸爸挣来的钱,我们既要用它来买米,也要用它来买衣服穿呢。如果都用来给你买玩具,那么我们家就没饭吃了。没饭吃也没关系吗?"“没有10万韩元,这些就都做不成了吗?”孩子开始询问钱的价值了。因此,我就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对他说明,“10万韩元是非常大的一笔钱。”孩子的脸上显得有些为难,这表示他已经开始有些理解了。过了一会儿他又问:“那隔壁孩子的妈妈为什么给他买呢?”“隔壁家可能比我们家富裕。另外,说不定那个玩具是他妈妈在他过生日的时候给他买的。你每年过生日和圣诞节的时候,不是也会收到很多好的礼物吗?"“啊,那么如果现在要买的话,爸爸还要挣更多更多的钱呢。”虽然感到有些遗憾,但是孩子的脸上已经出现了能够理解的神情。这就说明,双方可以协商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千万不可以强硬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因为,如果你这样做了的话,等到下一次需要和孩子进行协商的时候,孩子就有可能完全关闭和你进行对话的窗口。“景慕,如果你想得到这个很贵很贵的礼物的话,你是不能什么也不做的。你知道吗,世界上是没有免费的东西的。你是不是也要做一件让妈妈喜欢的事情呢?”当时,正在上幼儿园的景慕有一些很不好的习惯,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会不由分说地把饭吐出来,会突然坚持不去幼儿园,使性子、撒泼耍赖等。于是,我就举出了其中的几个坏毛病,问他是不是可以改掉其中的一个。同时,我还对他说如果他能完全改正的话,我可以花几个月的时间攒一笔钱为他买想要的新玩具。在这种努力持续的过程中,我们家的孩子开始学会大量地问“为什么”。如果我对他们说明什么不可以的话,他们不会仅仅是“哎,嘻……”这样表示惋惜,而是要问“妈妈,为什么不行?”然后,就会认真地听我给他们进行解释和说明。我也同样如此。如果想让孩子们做一些什么事情的话,我要向他们说明那样做的正当理由。比如当看到保姆在收拾房间,我就会对孩子们说:“干活的奶奶是不是非常累呀?你们这样到处乱扔玩具是不是给奶奶添了很多麻烦呢?另外,你们以后再想找它们出来玩儿的话,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呢?”但是,在我向他们说明这些理由的时候,孩子也会提出他们自己的一套理由加以拒绝。比如“现在我很困,过一会儿我会做的”,“现在我正在看一个很有意思的电影。电影完了以后我就做”等等。孩子们一旦像这样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理由之后,尽管它们很可能都是一些借口,但我还是会答应他们,然后看他们是否能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样做不仅要比不由分说地训斥孩子效果好得多,同时还能使孩子学到不少东西。比如说,他们可以学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不管你如何期望都是得不到的这样一个道理;他们还会知道,如果你想得到什么东西的话,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还会学会,在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加以适当地协调。难道仅仅就是这些吗?为了提出一个妥当的协商方案,孩子们还得有逻辑性地思考其中的理由,还要学会通过话语把它们表达出来的方法。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最基本的一些道德意识,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和母亲们所希望得到的高智商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方面看,我的小儿子经常会让我感到吃惊。有时候,我甚至会开玩笑地把他称为“协商天才”。我的小儿子非常喜欢和他的朋友们一块儿玩儿,和其中的一个孩子尤其要好。经常在那个孩子家玩到天黑才回家。从那家孩子的角度看,在一起玩儿当然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可是,在那家母亲的眼里看来则未必如此。我也一直在为这个问题费神,心想在什么时候要去拜访一下这位母亲。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对方打来了电话。我想终于找上门来了!可是,没想到对方的话音却非常明朗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