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百科-101

上学以后的儿童非常容易因缺铁而引起贫血,应服用铁剂加以预防。588.先天性肠闭锁先天性肠闭锁是出生时肠道的一部分闭锁,喝进的奶在中途被阻塞的一种疾病。虽然这是很少见的畸形,但如果不及时处置,病儿的生命可能就超不过2 周。因此要解救这样的病儿必须在48 小时内手术。因肠道阻塞位置不同,症状出现的时间也不同。肠道阻塞部位越是靠上,呕吐出现越早。十二指肠近端阻塞时,出生后2~3 小时内还未开始进食便出现呕吐,吃奶后更是全部吐出。呕吐物中因含有胆汁而呈黄绿色。多数婴儿会出现心口窝肿胀。位于下方的回肠阻塞时,呕吐出现得比较迟,多在生后第1 天结束时或从第2 天起开始吐奶。呕吐物也是黄绿色。因婴儿出生后整个腹部很快肿胀,因此很易察觉到异常。虽然有胎便排出,但其后就再不见排便。最常见的先天性肠闭锁是回肠,其次是十二指肠、空肠,结肠闭锁几乎见不到。先天性肠闭锁的患儿并不是施行手术就能全部得救。早产儿、先天愚型及伴有各种畸形的情况,即使是在有新生儿外科的医院也未必能全部得救。有时会出现两处闭锁的情况,所以在用X 线进行检查时,除了用口服造影剂外,还要采用从肛门注射造影剂的方法(灌肠造影)。589.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这是一种先天的、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不能顺利生成而导致身体各种障碍的疾病。如果出生后服用激素,还是可以正常发育的。可的松生成出现障碍,是由于制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21-羟化酶不足造成的。可的松产生量过少,会刺激脑垂体分泌过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使肾上腺皮质增大,引起雄性激素过度分泌。在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的情况下,不同性别的男女患儿可引起完全不同的症状。女性患儿的症状表现为出生时阴蒂大,阴道和尿道合为一个开口,外观上很似男性的阴茎,即呈现半阴半阳的状态。如果不进行治疗,会长出阴毛,阴带也会逐渐增大。男性患儿出现异常的时间则相对晚一些,2 岁左右时阴茎开始变大,出现体毛。这些儿童与正常的发育快的儿童有所区别,很容易察觉出病态。21-羟化酶严重不足时,因患儿的体内失去盐分,生后3 周左右即开始出现不吃奶、呕吐、腹泻等症状,身体呈脱水状态。其特点是发病急,而且在没有检验出血清中钠、氯离子减少的情况下很难做出诊断。治疗的方法是补充体内不足的可的松。用药量的多少,要根据尿中17-酮类固醇含量以及患儿生长发育情况而定。女患儿在1 岁半之前要切除增大的阴蒂。590.体质“体质”这一词经常被使用。比如向医生请教“我家孩子为什么如此易患感冒”时,医生会回答“是体质决定的”。像湿疹、哮喘、荨麻疹这些比较棘手的疾病,一般都会被归结为体质问题。“体质”一词虽然常用,可它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医学辞典上解释:体质是个体的人所具有的由遗传决定的身体功能习惯的总和,它可根据环境因素而改变。有人认为“体质”虽然与生俱来,但可以通过治疗来改变它。,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遗传性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是由染色体所决定的。若能进一步明确染色体的遗传基因是如何构成人体体质的这个问题,也许就可以理解与“体质”相关的疾病了。所谓能够改变体质的药目前还没有发现。患哮喘的儿童,经过户外锻炼以后哮喘病不再发作,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体质得到改变的缘故。这一点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证实。对其他儿童有效的药物,在某个儿童身上却不发挥作用,或出现不良反应,这类情况,医生常常以体质有差异为借口来解释。591.先天愚型人体的细胞中有46 个染色体。当未受精的母亲的卵细胞在分裂时,由于某种原因(老化、病毒感染、放射线照射等),染色体分裂不好,就会使胎儿出现47 个染色体。称作21 号的染色体一般有2 个,现在变成了3 个。这种细胞异常引起的全身性变化称为先天愚型,是在1866 年首次被发现的。患儿出生时身材矮小,其中早产婴儿大约占20%。患儿的眼睛症状较明显,眼外侧上斜,内眦赘皮,硬腭窄小,舌常伸出口外,脸部皮肤发红,手指粗短,小指向内弯曲。不少患儿心脏及十二指肠也可发现异常。先天愚型的患儿智能及身体发育迟缓,大多数到1 岁左右才会坐起,3 岁才开始走步。尽管如此,这类儿童的性格却特别善良,不攻击别人,因此很受人喜爱。虽不擅长数数字,但有记忆力,善于模仿别人,只要耐心进行教育,他的才能会得到发展。我不赞成把他们同智力比自己低下的儿童放在一起教育的做法,这是为了防止他们盲目效仿从而影响发育。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必须补给激素。这类患儿牙齿变坏的很多,因此,要尽早使其习惯到牙科看病。粗略估计,先天愚型的出生率在母亲年龄为35~39 岁时是0.4%,在40~44 岁时为1.2%,45 岁以上为4%。至于第2 个孩子是否会发生同样问题,母亲35 岁时的危险率为1/150。40~45 岁时为1/40 左右。母亲在35 岁以下时,检测上个孩子的染色体,如果具有47 个染色体,就会出现与上述同样的情况。偶尔也会出现具有46 个染色体的先天愚型儿童,这种情况,是由于D 群(13 号~15 号)染色体和21 号染色体发生错位造成,出现下个婴儿先天愚型的可能性为20%。先天愚型的病人平均寿命在逐渐延长,有的可能活到50 岁。男性没有生育能力,女性有的可以妊娠,但有一半会生出同样病症的儿童。如果担心生出先天愚型儿,可检测孕妇血中甲胎蛋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雌三醇,然后再通过羊水或绒毛诊断确定,若发现异常就要施行人工流产。592.脱水现在,有关脱水的知识不断发展和普及,可以说父母和医生都已经能够处理了。最常见的脱水是在婴儿急性腹泻、吐乳时发生。婴儿呕吐时不要经口给予任何液体食物,这一原则是100 年前德国的儿科医生首次提出的。对于“急性消化不良”,在呕吐及腹泻停止前要停止喂食,水分的补充要通过注射,以使肠道得到休息。可是,这个遵循了100 多年的规则在发展中国家却行不通。这是因为,世界卫生组织中的青年医生们为消灭当地的儿童疫病尽职尽责,他们消灭了天花,用预防接种的办法减少了许多传染病。然而,对于缺乏合适疫苗的急性腹泻,他们却感到非常为难。因为在这些国家里,让病儿住院治疗,通过注射补给水分的做法是不实际的,不但医院供不应求,而且静点用品也不够。他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做法,即使病儿在呕吐、腹泻,也让母亲试着用勺子喂水给病儿,结果患儿很快好转过来。更值得高兴的是,经口给予营养的患儿,比住院打点滴的患儿恢复更快。发达国家的医生,看到的多是已处于脱水状态而被抬进医院的患儿,因此对脱水状态的类型、点滴补液的成分等研究较多,而对呕吐、腹泻等症状则始终不太关注。对在发展中国家治疗脱水的医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经口补给的液体成分中,糖与钠的比例要适当,糖分绝不可过多(超过2 倍)。世界卫生组织针对脱水的治疗,对糖和电解质的比例做了明确的规定。现在市场上出售的运动饮品就是据此标准生产的。马拉松选手在比赛途中喝的便是这种饮料。美国儿科学会也告诫其会员,对急性腹泻,应尽早经口补给营养。可是尽管这个提议已过了多年,1989 年为止美国的儿科医生仍有70%还是坚持给患儿断奶1 天,通过输液补充营养。他们对这种脱水状态的输液治疗方法已形成固定的观念。对脱水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因此,当出现急性腹泻时,即使呕吐也不要停止补充营养,母亲可用勺子给孩子喂少量的饮料(上述的标准比例饮品)。如果孩子有食欲,腹泻没好也没关系,适当地喂一些母乳或牛奶也是可以的。593.大便失禁排便是指粪便在大肠贮积后,产生便意,起着关闭作用的肛门括约肌松弛,再增加腹压使粪便排出的这样一个过程。如果粪便滞留在大肠里不能排出去,大肠总是处于扩张状态,就会导致产生便意的神经变得迟钝。排便时,肛门周围的肌肉要进行非常巧妙的协调配合。可是大肠扩张以后,肛周肌就不能很好地协调动作,关闭肛门的肌肉任意松弛,从而导致大便无法控制,这就是大便失禁,即遗粪症。形成粪便滞留的原因不同,有的是生来就有便秘,也有的是因为害怕上厕所而使粪便贮积。害怕上厕所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母亲为早些进行排便教育,强行带孩子上厕所,孩子不排便就进行严厉的体罚,使得孩子每次上厕所时都害怕得直哭。此外,很多便秘的孩子粪便干硬,不易排出,肛门裂口后,排便时感到疼痛,因此不愿意上厕所。这些讨厌上厕所的孩子多在夜里睡着后出现反射性排便。有时像尿床一样,一夜便2~3 次。治愈的方法,首先进行灌肠,持续3~4 天以彻底清除滞留粪便。坚硬的粪结可用手指伸入肛门,将其掏出。不要强制孩子排便,应让孩子养成自觉的排便习惯(每次饭后30 分钟内,上厕所5 分钟)。如果排便成功就予以鼓励,在墙上贴上“小星星”。此外,按照能排出便的药量,每天服用1~2 次缓泻剂。在饮食上,可给予乳酸饮料或含纤维多的食物。大便失禁的治愈一般需要3 个月时间。594.智力障碍儿童智力发育迟缓有多种原因。遗传性的脑障碍有先天愚型、小头症等;代谢障碍导致大脑受到侵犯的疾病有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血症等。此外,在胎内时受到梅毒、风疹病毒、弓形体等的感染,以及母亲酗酒等原因,都可造成儿童的智力低下。出生时出现重症黄疸、持续缺氧等情况,使大脑受到损害的患儿也不少见。医学发展到今天,虽然已经能够挽救以前无法挽救的早产儿的生命,但还不能降低早产儿日后出现各种障碍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不只是智力低下,还可能并发小儿脑性瘫痪。因难产而造成脑内出血时,也会导致同样结果。正常出生的婴儿,如果后天大脑受到损伤,比如脑膜炎、脑炎(除日本脑炎外,还有麻疹后遗症)、铅或水银中毒、外伤等。,也会出现智力发育迟缓。当然,也有发病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儿。因为脑细胞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复原,因此,不要企盼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通过吃药或手术恢复正常的智力。尽管如此,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仍然可以依靠周围人的力量,作为1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给予弱者帮助,这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的职责。可是如今,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就不断地进行各种考试,分出孩子的类别。为了将来能进入有权力的政府机关或有名的企业工作,大家都在拼命,这已成为人类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主要目的。因而也就忽略了那些需要关照的有身体障碍的人群。由此人们陷于一种错觉中,认为只有智商高的人才具有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权力。必须知道,只要是人,都有生存的权力,这是基本的人权。现在国家及各级部门给予残疾儿童的援助,就是尊重他们基本人权的一种行为。然而,有智障孩子的家长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及各级部门从法律上的保护,因为对这些残疾儿童的这种公共援助在各种社会福利中是最落后的。靠他人的同情来补偿不足是不会成功的。由于常年陪伴在孩子身旁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情绪、照顾程度及耐心方面表现出不同,因此总是无法达到一致。拯救孩子只能靠父母的力量。父母应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这个任务,此外别无选择。周围的人从父母的顽强斗争中感受到人类的力量、美德及纯洁,受到感动,认识到这不只是父母的责任,而是社会所有人的问题。这种新产生的共同责任感不同于第三者的同情心。那些为智力缺陷儿童筹备设施、积极参与救助的志愿者们,正是带着这种共同的责任感而活动的。我们知道期待智力障碍儿的父母做出巨大努力是非常残酷的。但正是由于这些父母的英雄行为使很多人受到了感染。结果现在社会上给予这些儿童的公共援助在不断增多。也有父母这样想,为什么与其他孩子的父母不同,自己偏偏要遭受如此痛苦?甚至有的想带孩子一起去死。可是要知道,不管智力发育如何迟缓的孩子都有其优点,即使现在未体现出来,以后肯定会体现出来的。要相信人的能力,这一点任何时候也不要忘记。如果社会上的人们没有共同的责任感,智力有缺陷的儿童就无法养育。可是非常遗憾,现在这类儿童只能进入尚未受应试教育制度影响的保育园和幼儿园,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不受歧视。在没有考试的幼儿园中,其他儿童很容易发现智障儿童的优点。他们不歧视这类儿童,将这类儿童作为朋友一起玩耍。在快乐的游戏中,智障儿童能逐渐成长起来。由于在游戏中担任了适合自己的角色,使得他们增强了自信,觉得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因此,应该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在集体中协调合作的机会。可是这些儿童一上小学,情况马上就不同了。智力发育程度太差的儿童入学时会遭到学校的拒绝,稍好一些的也会被编人低智儿班级。把智力发育不正常的儿童同普通的儿童隔离开来,送到远离城市、人们看不到的偏远的保育所。幼儿园和保育园的孩子们知道自己伙伴中有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但高中生和大学生们却完全不知世上还有智力缺陷的人存在。这些学生将来要在政府或企业担任职务,而那些智力低下的人就会被社会忽视。为使低智力的人也能在社会上生活,就要停止这种隔离主义的行为。只要不是严重的智力障碍,就应让他们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让他们同正常的儿童一起交往。保育设施及职业培训所要尽可能建在城市中,使他们在不断地与人交往中得到成长,也可以让他们学会如何适应社会。对待智力低下的儿童要有责任心,无论如何都不能歧视。现行的以成绩名次选拔人才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595.中耳炎中耳炎是细菌侵入鼓膜内的中耳引起的疾病。症状为患儿身体发热,感觉疼痛。婴儿在发病时只是哭闹,无法判定是否是中耳炎,一般是发现鼓膜变红以后才开始注意到。因发热来医院的婴儿,如果医生不用耳镜观察鼓膜,是诊断不出中耳炎的。婴儿的中耳炎一般在不知不觉中痊愈,这是因为使用了抗生素。多数医生习惯了对发热的婴儿使用抗生素,因此,即使未诊断出中耳炎,患儿也会好转。仔细检查耳部的五官科医生在诊断为中耳炎后,也不像以前那样马上切开鼓膜,而是首先使用10 天左右的抗生素。大多数中耳炎患儿使用抗生素后会痊愈,但有的患儿过10 天后再检查时会发现中耳室积液。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通到中耳室的咽鼓管(连接鼻咽部至中耳室的管道)某处阻塞,使原本与外界气压相同的中耳室压力变低了。即使不导致中耳炎,很多咽鼓管阻塞的儿童也会因中耳室负压而出现积液。中耳室积液、鼓膜变得不透明时,称为渗出性中耳炎。以往由于这类患儿的发热、疼痛症状消退,一般不会再带到五官科医生那里进行检查,所以这种病很少被发现。渗出性中耳炎比以前有所增多,是因为发明了从鼓膜外可发现积液的耳道镜。发现小儿听力不好带到五官科检查时,用这种仪器便可对渗出性中耳炎做出诊断。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对渗出性中耳炎进行治疗。因大约一半的患儿在检查中耳积液时发现了细菌,因此采用抗生素疗法;另一种疗法是考虑到中耳室负压这个原因,采用向咽鼓管吹入空气,或手术切除入口腺样增生,或施行全身麻醉后向鼓膜插管等方法以打开堵塞的咽鼓管。可是这些疗法是否真的有效无法确定。因为即使不做任何处置,半数的患儿也能在3个月左右自然痊愈。过了幼儿期,近10 岁以后,就不会再发生渗出性中耳炎了。如果存在妨碍正常生活的听力困难,可以施行插管方法。596.阑尾炎阑尾长在盲肠末端,像蚯蚓一样突起。俗称的盲肠炎,就是指阑尾的炎症。阑尾位于右下腹部,但儿童患阑尾炎时一般不说右下腹痛。虽然2 岁以下的幼儿患阑尾炎的极少,但幼儿阑尾炎误诊率却很高。幼儿阑尾炎重症之所以非常多,是因为轻症时不能做出正确诊断,待穿孔后形成腹膜炎才被发现。为什么幼儿阑尾炎容易误诊呢?阑尾炎通常发热不高(37.5℃左右),以呕吐、腹痛为症状开始发病。这些症状也可见于其他疾病。检查时,医生通常是让患者躺下,用暖手按压腹部,询问疼痛的部位和剧烈的程度,确定是否有阑尾压痛,以此对阑尾炎进行诊断。这时,患者要配合医生的检查才行。可是,由于许多医生平时经常用打针来吓唬幼儿,所以幼儿一进诊室便哭喊不止,总想逃跑。这样就无法进行诊断。开始出现发热、呕吐症状时,一般会被认为是消化不良,进行打针治疗。但病情逐渐恶化,腹痛加重,不久阑尾穿孔。当炎症蔓延至全腹腔时,就会出现体温升高,全身无力。这种状态再去看医生,就很容易诊断了,医院会马上进行手术。平时不呕吐的孩子,如果出现呕吐并大叫肚子痛,体温达到37.5℃时,必须马上去看医生,确诊是否为阑尾炎。儿童阑尾炎未必都有腹痛的主诉。上小学以后很少来儿科看病的孩子更多见的是头痛、恶心等症状,而不是腹痛。同时有轻度的发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与厌学的孩子是不同的。如果仔细检查腹部,可以发现阑尾部有压痛。当病情不是很明确时,医生会检测白细胞。如果白细胞值有增高,尿无异常,腹痛加重时,就要被送到外科。发病早期,也有白细胞不增多的情况。对此应进行跟踪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不断增多。以前一般认为阑尾炎手术最适合在外科进行,但后来外科医生们发现,轻症阑尾炎用抗生素很容易治愈。不过,这是指大人发生阑尾炎的情况。儿童阑尾炎,特别是幼儿阑尾炎,早期发现相当困难,知道是阑尾炎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最近有些人听说阑尾炎手术不好,要求医生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这种做法不太妥当。如果确实患上了阑尾炎,最好还是请技术熟练的外科医生来做决定。597.直肠息肉息肉是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蕈状息肉,表面光滑,形状像蘑菇。这种息肉长在直肠上。多见于3~4 岁儿童,婴儿不发病。母亲最初发现是在孩子排便后,新鲜的血贴在粪便表面,或从肛门滴下,而孩子却一点儿也不感觉痛,也没有任何症状。这种情况每次排便时都发生。有时,长大的息肉在排便时露出体外,像紫色的虫子一样。多数情况是孩子大便出血后慌忙去医院看病,经内窥镜检查后发现有息肉。持续出血可引起贫血。息肉长大后有时还会引起肠套叠。15 岁以后不发病。大概是小时候的息肉长大后自然脱落的缘故吧。因此,只要不大量出血,就没有必要一定切除。不宜用内窥镜进行手术的深部息肉,是经腹切除还是等待自然痊愈,要由医生决定。家族性多发息肉的特征是许多腺状息肉集中在直肠上,常在十几岁以后出现,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因极易发生癌变,故必须连同该处直肠一起切除。此病为显性遗传。598.吸收不良综合征(脂肪泻)这是日本很少见的疾病,是因小肠黏膜对小麦中的麦胶蛋白过敏而引起的腹泻。多在婴儿开始吃面包或面条等断奶食物以后发病。这样的婴儿天生就易产生对麦胶蛋白的抗体,在这种免疫作用下,小肠黏膜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活化,使肠黏膜受到破坏,从而失去消化吸收功能。症状为腹泻,排恶臭便,虽见消瘦但腹部却明显膨隆,身高不见长,有的还出现食欲下降、便秘等。多发于l 岁左右的孩子。最近由于有了可以检测麦胶蛋白和肌肉膜的抗体,诊断变得更容易了,甚至发现了无症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为预防此病发生,提倡控制饮食。但这种措施要长期坚持却是非常困难的。治疗方法是不要给吃含麸质的食物(如面包、饼干、蛋糕、通心粉、面条等)。可以吃白米、玉米、水果、牛奶、鸡蛋、肉、鱼、蔬菜、奶油、砂糖等。此病也有可能是因为小肠对脂肪的吸收不好而引起,因此可以补充些维生素A 和D。599.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免疫系统先天就异常的小儿是非常少见的。对反复发作的中耳炎、肺炎、支气管炎患儿,也许有的医生会怀疑是否有其他病。但发育正常、玩耍很好的婴幼儿,大多数免疫功能是正常的。2 岁为止经常感冒、感染化脓的孩子,有的是因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G。由于体内辅助T 淋巴细胞尚未成熟,产生免疫球蛋白G 的B 细胞不发挥作用(虽然血中有B 细胞)。这种情况2 岁以后会自然好转。X 染色体性低(无)免疫球蛋白血症是在血液中找不到B 细胞(骨髓中是存在的),免疫球蛋白很少或根本没有。婴儿出生6 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 消失,便开始出现症状(化脓、肺炎、副鼻窦炎、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发育也迟缓。治疗方法是每月注射1 次免疫球蛋白。患有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 缺乏症的小儿虽然很多,但不少患儿没有任何症状,并能正常生活。少数患儿出现副鼻窦炎、肺炎,还有的出现腹泻。虽然免疫球蛋白A 缺乏,但免疫球蛋白G、M、E 都正常,具有产生抗体的能力,此时如果注射免疫球蛋白,会产生相对免疫球蛋白A 的抗体,多次注射后反而会引起休克。可用抗生素治疗各种感染。600.隐睾一侧或双侧睾丸不再阴囊内,而是停留在腹股沟区或腹腔中,这种病症称隐睾。睾儿虽未在阴囊内,但身体变暖(洗澡后)用手推按,很容易使其降入阴囊内,这种称移动性睾丸。一般认为到青春期以后这种睾丸能降入阴囊中,不需手术。但实际上有半数不能,需手术治疗。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主张每年进行检查,根据情况尽早手术,以使睾丸固定于阴囊。医生仔细检查仍不能摸到腹股沟处有鼓起的睾丸,那就是睾丸进入腹腔了。在腹股沟区的不能推按至阴囊内的睾丸,以及隐藏在腹腔内的睾丸,必须做手术使其下降并固定于阴囊中。以前认为,青春期后在产生的大量性激素作用下,隐睾会自然下降到阴囊内。可是,给小儿注射男性激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此后,也进行了各种性激素疗法的研究,但最终还是不能代替手术。手术时间正在逐渐提前,这是担心过了10 岁隐藏在腹腔内的睾丸会癌变。此外,可避免上学的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取笑而产生自卑感。睾丸是位于体外、需要保持低温的器官。如果睾丸存留在腹股沟区,4~5 岁以后睾丸发育就会减慢。因此,专家建议隐睾手术最好在2 岁前做。有报告说,2 岁前做手术的幼儿长大后87%具有生育能力,而3~4 岁做手术的,比率则下降到57%。如果在手术之前进行一个阶段的激素治疗,离阴囊较近的隐睾会下降到阴囊,即使不下降,也有利于手术。阴囊变大,睾丸也容易植入。青春期后存留于阴囊以外的睾丸易癌变,因此主张切除加以预防。隐睾多伴有腹股沟疝,因此,做疝气手术时一并做隐睾手术的情况很多。另外,存留于腹股沟的睾丸发生扭转时会引起剧痛。因此当隐睾的孩子突然剧烈哭闹时,要马上检查腹股沟部是否有异常。601.癫痫一般认为,癫痫是一种平时看起来正常,发病时突然意识丧失并伴抽搐的疾病。实际上癫痫有许多类型,有的发病时意识清楚,有的不是全身而是身体局部抽搐,有的不发作抽搐,而是表现为身体发抖或感觉异常。此病的特点是反复发作,且发作结束后恢复与以前一样的正常状态。脑电图检查虽然可以区分癫痫的种类,但也使误诊的发生不断增多。未看到癫痫发作,只凭脑电图异常就诊断为癫痫是不可靠的。亲自看到发作时的情况后做出诊断是最确切的,但医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到。虽然可采取拍摄录相的方法对病人跟踪观察,但对于那些1 年只发作1 次的患者却无济于事。最终还是要依据陪伴在病人身边的父母的叙述来诊断病情,因此,父母必须仔细观察发作时的情况,如:有没有失去意识,抽搐发作时先从身体的哪一部分开始等等。不要认为脑电图异常就可以诊断为癫痫,健康者中也有l0%~15%脑电图是异常的。即使确实是癫痫,通过1 次检查而发现异常的也只有50%左右。因此不要只凭1 次的脑电图异常就开始进行治疗,因为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在不发热的情况下出现抽搐的儿童,不要马上进行治疗,因为有的孩子一生中只发作1次,因此最好从第2 次发作后再开始治疗。6 个月左右的婴儿发作的点头痉挛综合征,其症状为突然尖叫,头部前屈,双臂向上伸直或回屈,像抱自己一样,膝部屈曲等。每次发作只2~3 秒钟,但也有5~6 分钟内反复发作10~20 次的。此时脑电波显示异常紊乱。这不是一种单纯性的疾病,而是脑部存在多种严重障碍而引起的异常。注射3~4 周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可以抑制发作,但长大以后会出现多种癫痫症状。其特征是药物无法控制、智能障碍、脑电波紊乱等。到了2~5 岁时,有的就会转变成伦诺克斯一加斯托(Lennox-Gastaut)综合征。这种综合征的特点是突然向前跌倒,面部受伤,有的失去意识。跌倒是因为躯体及下肢肌肉突然收缩。发作只有数秒。这种病症也像点头痉挛综合征一样,大多用药物无法控制,并出现智力障碍。超过10 岁后,发作形式改变,多为全身抽搐。4~10 岁期间发作的一种癫痫通常为小发作。其症状为身体保持平衡的状态下,有数秒钟失去意识,像电影中途停止一样,患儿眼神发呆,眨眼,有时咂嘴并发出异样的声音。多在深呼吸后发生,脑电图有特殊图像(两侧同步,每秒3 个棘慢复合波)。这种病药物有效,长大以后会转好。但并不排除变成真性癫痫的可能性。3 岁时少有发生,但从10 岁开始逐渐增多的癫痫称为颞叶癫痫,这是精神运动癫痫的别名,症状为不抽搐,以行为异常为主。虽然症状轻,不易充分表现出来,但还是可以感觉到孩子有些异常。可能因恐怖,或其他不舒服的气味、味道以及腹痛、耳鸣等原因,患儿常用手掩住耳朵或按压胃部。发作可持续30 秒至数分钟,出现上下动下颚、吹哨、眨眼等,也有突然不会说话、又笑又哭等异常的表现。这种突然发作的行为异常没有成人患者那样多。脑电图检查发现,此病的发作起点位于大脑的颞叶,原因是海马角发生病变,是分娩时缺氧或持续抽搐引起的后果。如果是神经胶质瘤引起的,做手术便可治愈。只见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癫痫为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属于容易治愈的癫痫。发病时,原本智力发育正常、没有脑性麻痹症状的孩子突然嘴不好使,半边脸抽搐,流口水。患儿欲向父母表述,但用手指着嘴却不能说出话来。这种症状可以持续数秒到2 分钟。也有的夜里睡觉时发生全身抽搐。脑电图显示一侧颞叶中存在异常。此症到青春期以后就好了。心脏病引发的癫痫虽然极其少见,但有癫痫发作史的儿童还是应有所准备,事先准备好心电图病历,一旦发病可以首先进行心脏病的治疗。在成人中经常发作的以前熟知的真性癫痫在婴儿期看不到,而幼儿中却存在(发作前有异常感觉,突然意识丧失而摔倒,全身僵硬,不久开始抽搐,二便失禁,口吐泡沫,持续数分后开始缓解,随即进入沉睡)。在临近青春期少年出现的肌阵挛发作(刚起床或睡眠不足时发生,主要特点是上肢颤抖)是全身强直性发作的前兆。癫痫药必须长期服用,因此首先要考虑它的不良反应。医生不能经常跟在身边观察,所以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只得靠父母了。最近治疗方法有了进步,主张单一药物治疗。即始终使用某一种特定的药,在用药过程中经常测定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并据此调节药物剂量以保持最适宜的血药浓度。而以前经常是在给药还未达到最适宜浓度的情况下就判断此药无效,然后改用其他药。采取单一药物治疗时不良反应表现较为明显。以前认为癫痫4 年不发作即可停药,但现在,主张2 年停药的逐渐多起来。还有的只用药2~3 个月。但是,对于那些有智力障碍、脑电波异常、2 岁以前发病、发作次数在30次以上的病人,最好不要急于停药。癫痫病儿的照顾随年龄增长也越来越难。过分地保护会妨碍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如果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就会使孩子的孤独感增加。治愈癫痫不仅仅依靠药物,为使孩子经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青春期,顺利过渡到成年,生活在周围的人必须做好各种准备。1997 年起,美国食品药物总局批准使用可埋人大脑内、起刺激脑迷走神经作用的发电机。当癫痫开始发作时,患者本人按下按钮便可阻止发作。据说对药物无效的癫痫病很有效,但目前尚在试验中。通过手术可以治愈的癫痫,是颞叶中存在肿瘤或血管异常,抽搐从特定的部位扩散到全身的癫痫类型。为使患者从不幸的孤独感中解脱出来,便于患儿的父母及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成立了有关的全国性协会。602.传染性红斑在幼儿园及学龄儿童中间有时会流行传染性红斑。这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因出疹时脸颊呈淡红色,故又称苹果病。此病症状非常轻,不发热或偶有微热,最高只有37.5℃。有时可引起关节炎(膝、踝、手腕等处)。皮疹最初出现于脸部,而后依次向上肢、下肢、躯干、臀部蔓延,有轻度瘙痒感。隔大约半个月左右,晒太阳或洗热水澡后,消失的皮疹可再次出现。从感染到出疹需20 天左右。不必让孩子为此请假。成人患此病则很严重。怀孕时如被传染,可能会导致死胎。60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虽然多发生于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但婴幼儿也可发病。由于出现持续发热、嗓子红肿,故常被作为“扁桃体炎”进行治疗。但过了5~6 天,体温仍不下降,而且又出现头痛、食欲不振、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通过血象检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特征为血液中淋巴细胞异常增多,形态也与正常不同。除了从外部可触到淋巴结肿大外,还可见脾肿大。有的还有类似麻疹的发疹。为准确诊断,应进行血清嗜异性凝集反应。这是一种发现病人血清中有无使豚鼠红细胞凝集的抗体的一种试验方法。此病90%是由EB 病毒引起。EB 病毒原本是在伯基特淋巴瘤中发现的,但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也可见EB 病毒的抗体。近来,偶尔可发现感染了EB 病毒后不易治愈,症状持续1 年以上的病人。一般称慢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或慢性活动性EB 病毒感染症,或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儿童中也可见到。因为在几乎所有成年人的血液中都发现有EB 病毒抗体,因此可以认为病毒无处不在。也许是由于口腔内的病毒通过唾液传染而造成的。年青人之间大概多半是通过接吻互相传染的。此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儿童一般在2~3 周内自然痊愈。肾和骨髓移植儿童有因感染EB 病毒而发病的。成人EB 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引起鼻咽癌。604.糖原累积病这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作为营养从肠道吸收的葡萄糖在体内合成糖原,再根据身体需要分解成葡萄糖。这种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分别需经过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特定的酶发挥作用。可是,如果这些酶有先天异常,合成和分解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从而使糖原在肝脏、心脏、肌肉等处贮积。这种情况称糖原病或糖原累积症。根据酶异常的不同,此病可分为十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糖原贮积于肝脏、肾脏、肠黏膜的吉尔克病(Gierke dis-ease)。此病由于肝脏增大,不能形成葡萄糖,导致血糖下降。血糖降到一定程度引起抽搐,长时间的抽搐会侵犯脑组织。因血糖下降常在空腹时发生,故抽搐多在夜间发作。患此病时,抵抗力下降,经常患感冒。因为是先天性的酶缺乏,很难治愈。但如果儿童时期能很好地克服此病,患儿可活到成年。主要疗法为食物疗法,但需入院检查,以决定摄取哪些食物更为合理。每天给含蛋白质高的食物4~5 次,最后1 次应安排在深夜,以避免夜里因血糖下降而发病。由于此病是终生疾病,因此必须慎重诊断。做肝组织活检,确定糖原是否有增加以及6-磷酸葡萄糖酶活性是否有下降。吉尔克病多在出生1 年后发现,但心脏糖原贮积型的患儿,在生后3~4 周便出现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生命超不过1 年。605.糖尿病成人糖尿病的特征是肥胖者慢性发病,而儿童糖尿病特征为瘦孩子急性发病。肥胖儿虽然也有像成人一样的糖尿病(Ⅱ型),但一般为幼年型糖尿病(I 型)。约有十万分之一的儿童患此病,因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正因如此,内科医生常常忽略此病,导致悲剧的发生。幼年型糖尿病发作突然,病情变化急剧,如不早期诊断、进行适当治疗,就会危及生命。发病时,一直正常的孩子突然口渴难耐,大量饮水,而且夜里常常尿床。如果从不尿床的孩子突然尿床,一定要检测尿糖。大一点的孩子自己喝水,所以父母很难发觉。女孩子可能会因阴部出现溃疡去看医生。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5
正序
倒序
育儿百科
育儿百科-2
育儿百科-3
育儿百科-4
育儿百科-5
育儿百科-6
育儿百科-7
育儿百科-8
育儿百科-9
育儿百科-10
育儿百科-11
育儿百科-12
育儿百科-13
育儿百科-14
育儿百科-15
育儿百科-16
育儿百科-17
育儿百科-18
育儿百科-19
育儿百科-20
育儿百科-21
育儿百科-22
育儿百科-23
育儿百科-24
育儿百科-25
育儿百科-26
育儿百科-27
育儿百科-28
育儿百科-29
育儿百科-30
育儿百科-31
育儿百科-32
育儿百科-33
育儿百科-34
育儿百科-35
育儿百科-36
育儿百科-37
育儿百科-38
育儿百科-39
育儿百科-40
育儿百科-41
育儿百科-42
育儿百科-43
育儿百科-44
育儿百科-45
育儿百科-46
育儿百科-47
育儿百科-48
育儿百科-49
育儿百科-50
育儿百科-51
育儿百科-52
育儿百科-53
育儿百科-54
育儿百科-55
育儿百科-56
育儿百科-57
育儿百科-58
育儿百科-59
育儿百科-60
育儿百科-61
育儿百科-62
育儿百科-63
育儿百科-64
育儿百科-65
育儿百科-66
育儿百科-67
育儿百科-68
育儿百科-69
育儿百科-70
育儿百科-71
育儿百科-72
育儿百科-73
育儿百科-74
育儿百科-75
育儿百科-76
育儿百科-77
育儿百科-78
育儿百科-79
育儿百科-80
育儿百科-81
育儿百科-82
育儿百科-83
育儿百科-84
育儿百科-85
育儿百科-86
育儿百科-87
育儿百科-88
育儿百科-89
育儿百科-90
育儿百科-91
育儿百科-92
育儿百科-93
育儿百科-94
育儿百科-95
育儿百科-96
育儿百科-97
育儿百科-98
育儿百科-99
育儿百科-100
育儿百科-101
育儿百科-102
育儿百科-103
育儿百科-104
育儿百科-10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育儿百科
育儿百科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