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生存[美]莫勒姆 普林斯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病者生存[美]莫勒姆 普林斯序开篇语 序:用宽容、感恩的心看待疾病 引言 生命不息——进化是永恒的主题(1) 引言 生命不息——进化是永恒的主题(2) 引言 生命不息——进化是永恒的主题(3) 查看最新章节第一章走出健康误区 血色病带来的思考 我们都需要铁元素 人体内也有不需要铁元素的地方 铁元素过多导致的感染(1) 铁元素过多导致的感染(2) “缺铁”也能增强免疫力 古老而有效的放血疗法(1) 古老而有效的放血疗法(2) 不宜盲目补铁 查看最新章节第二章重新认识疾病 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突如其来的冰河期对人类的考验(1) 突如其来的冰河期对人类的考验(2) 突如其来的冰河期对人类的考验(3) 对抗严寒,我们需要脂肪(1) 对抗严寒,我们需要脂肪(2) 超甜冰葡萄酒的提示 神奇林蛙的启发(1) 神奇林蛙的启发(2) 糖尿病帮助人类度过冰河期(1) 糖尿病帮助人类度过冰河期(2) 查看最新章节第三章不再惧怕高胆固醇 人体必不可少的胆固醇 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作用(1) 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作用(2) “酒后红脸”是机体的自我保护 不同的种族有着不同的特色疾病(1) 不同的种族有着不同的特色疾病(2) 踏上健康生活之路(1) 踏上健康生活之路(2) 查看最新章节第四章植物毒素 从蚕豆说起 身体里的清道夫 “致命”的蚕豆 来自大自然的避孕药 细数每天食用的“毒素”(1) 细数每天食用的“毒素”(2) 苦的东西不一定就有毒 警惕植物的化学武器 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压力(1) 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压力(2) 植物不仅仅给我们美食 结语 生命,就是一个奇迹 查看最新章节序 开篇语这是一本关于洪水猛兽和癫人痴语的书。它离经叛道、独辟蹊径,充满了奇思异想,如同梦呓之作。书中既有冰冷的铁、鲜红的血液,又有永不消融的冰雪。这是一本关于神秘世界和奇迹之谜的书。书中既有严谨的医学知识,又不乏推理臆断。这是一本关于人类生存和创造的书。书中问题迭出,既力求井 然有序,又不希望墨守成规。最为重要的,这是一本关于芸芸众生的书——你的、我的,及 普天之下所有生机勃勃的小精灵的。书中将回答我们如何形成今天的面目,我们将何去何从,我们将有何作为。欢迎参加我们神奇的生命探索之旅。序 序:用宽容、感恩的心看待疾病《病者生存》的英文原著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一口气读 完的,尽管体力上有些透支,但内心却如当时的春暖花开一般,豁然开朗。虽然身为学医之人,但疾病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一个个若即若离的医学名词和一张张布满愁容的面孔。“病魔”——魔者,必然是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小到感冒,大到癌症,疾病带给个体的必定是难受和不悦。但是放眼全人类,从古至今情况又是如何呢? 《病者生存》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原来疾病也是一道风景,而且是 如此多姿多彩、出人意料;原来在人类进化的漫漫旅途中,疾病曾与我们的先祖如影随形,一路走来……比如,目前糖尿病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虽说不上谈“糖”色变,但也绝对能让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是,在遥远的冰河 期,高血糖却为人类祖先提供了无微不至的保护,否则人类很有可 能已经在那场冰天雪地中全部覆没。也就是说,糖尿病曾经是人类的朋友,这对现代医学来说,无疑是一枚重型炸弹。其实不仅糖尿病,血色病、结核病、蚕豆病……莫不如此。我虽不笃信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但是《病者生存》却促使我思考,或许我们真应该“另眼”看疾病了。保持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频繁出现于媒体的口号,或许疾病也需要保持多样性。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没有魔镜,都不可能亲眼目睹千百年后的未来,今天看似没有价值、甚至有害的特性,或许明天就能派上用场,谁能保证不会再有下一个冰河期呢?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消极地对待疾病,而是教会我们用一种 更为宽容、更为感恩的心态看待疾病、看待人生。虽然面对病痛,面对死亡时,我们并不需要有“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的大义凛然,但是淡定坦然的心态却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更有意义。邵毓敏序 引言 生命不息——进化是永恒的主题(1)当我15岁时,我的祖父被诊断患了阿尔茨海默症,那年他71岁。正如大多数人所知道的,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令人讨厌的疾病。设想一下,你只有15岁光景,却眼见着一个本来强健的、生机勃勃的至亲在眼皮底下日渐衰弱,你不仅会觉得惨不忍睹,而且更难于接受。你需要答案,你想知道为什么。当时,祖父的一种爱好让我觉得颇为蹊跷———他热衷于献血。请注意,我指的是“热衷”。他喜欢献血带给他的感觉,那让他觉得活力焕发。事实上,大多数人参与献血,仅仅是为了从情感上体 味慷慨无私、乐于助人的愉悦。但对我的祖父而言,事情不是如此。献血不仅在情感上,同时能让他在身体中有一种良好感觉。他告诉我,无论他的身体受到了何种伤害,他所需要的仅仅是一次放血,便能驱散他的疼痛和苦恼。当时我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身体失去一些赖以生存的东西会让一个人感觉如此良好。我请教了高中生物学老师,还请教了家庭医生,没有人能给我答案。于是,我决定自己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我说服父亲把我带到了一个医学图书馆,在那里我度过了许多时光来寻找答案。虽然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在浩瀚的医学书籍中找到合理解释,但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我。无奈之下,我决定夜以继日地读遍所有与铁元素有关的书籍,因为那时我所知道的只是 每次祖父献血时,体内都将会失去一部分铁。难以置信的是,我在书里居然找到了一种以前闻所未闻的遗传性疾病——血色病。后面 我们将更为详尽的讨论血色病,但是简单说来,这是一种体内铁沉积过多的疾病,最后当铁过度沉积时,会损伤胰腺和肝脏等器官, 因此这种疾病也被称为“铁过度沉积症”。某些情况下,如果铁沉积于皮肤,就会出现终年不褪的色素沉着。当时认为放血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因为这可以有效减少体内铁的储存量。至此,我终于找到了祖父喜欢献血的原委,尽管他一无所知,但他正用这种方式治疗他的血色病。出于直觉,我意识到祖父的阿尔茨海默症和血色病间或许存在某种关联。既然铁沉积可以损伤其他器官,它会不会损伤大脑呢? 显然,不会有人把一个15岁孩子的推测当真。于是,我只能继续徜徉于图书馆,研究阿尔茨海默症,研究血色病,试图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数年后,当面临大学志愿选择时,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生物学。我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发现阿尔茨海默症和血色病之间的关联。毕业后不久,我便得知血色病的基因已被精确定位,我想是追寻直觉之路的时候了。于是我推迟了医学院的学习(美国的医学院入学制度为:必须先取得大学学士学位才可以申请医学院),加入了一个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博士生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囊括了来自不同实验室、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和医生。经过三年并肩作战,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虽然基因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但我们发现血色病和某种类型的阿尔茨海默症间确实存在关联。这一成功的发现让我喜忧参半。一方面我证实了自高中以来就有的直觉(同时为此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另一方面我的研究对祖父却毫无帮助。12年前,也就是罹患阿尔茨海默症5年后,他离开了我们,享年76岁。亲人离世的忧伤尽管难于抚平,但我知道这一发现可以惠及众人,这促使我毫不犹豫地继续投身到科学事业中。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要讨论到,与其他许多科学发现不同,我们的发现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在西欧的后裔中,血色病是最为常见的遗传病之一。如果你知道自己罹患了血色病,就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降低血液内的铁含量,从而阻止铁沉积对全身器官的损伤,方法之一就是我的祖父自己发现的放血疗法。而如果你自己还不清楚是否患血色病,那么首先需要确认的是家族 成员中是否有血色病患者。如果的确如此,那么你就有必要进行一 些简单的血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那么你就要定期进行放血治疗,同时控制饮食。但是,不必担心,你完全可以在和疾病的和睦共处中正常生活。我就是如此。18岁那年,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疼痛难忍”的滋味,这让我立刻意识到或许我也和祖父一样患上了“铁过度沉积症”。检查结果毫无悬念———阳性!这一结果让我陷入沉思:它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怎么就找上了我呢?而最让我困惑的是,明明进化是优胜劣汰,为什么这样讨厌的基因还能代代相传?为什么进化还要让这 种基因持续存在?序 引言 生命不息——进化是永恒的主题(2)这正是本书关注的问题。对基因的研究越是深入,我就越想知道“为什么”。为了解开疑团,我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同事一一求教。 这本书就是凡此种种“为什么”的产物,它为我的研究指明方向, 帮助我发现其中的某些内在联系。希望这本书也能为广大读者打开 一扇窗,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大千世界中,生命是多么的光怪陆离、美轮美奂。本书的初衷不仅是想让读者对疾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不但要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如何对付它们,还希望能揭示这些疾病的进化之谜,最终为人类获得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尽一份绵薄之力。我相信书中许多答案会使你茅塞顿开。比如关于遗传病。对研究进化生物学的科学家而言,遗传病真是令人着迷、耐人寻味。进化一方面帮助我们选择那些有助于生存和繁衍的遗传特征,另一方面也淘汰那些使我们更为脆弱,或直接威胁我们健康的遗传特征(尤其是那些在我们出生前就会影响健康的遗传特征)。对基因的优胜劣汰使我们获得生存和繁衍的优势,这被称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如果一种基因对应的特 征使物种难以生存和繁衍,那么这种基因及其相应的特征就将逐渐消亡,因为携带这种基因的个体难于生存和繁衍;反之,如果一种 基因对应的特征使物种更加强大、生生不息,那么这种基因及其相应的特征就会代代相传。同时,这种特征越具有优势,与之相应的基因就越容易在基因库中传播。由此看来,遗传病似乎丝毫不具备进化意义。那么,为什么历经数百万年,这些致病基因还会在基因库中持续存在?答案即将在本书中揭晓。此外,我们还将探究人类先祖生存的环境如何影响了他们的遗传密码,同时我们还将看到在与人类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中都发生了些什么。基于此,我们会先环视周围的世界,去看那些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或许我们能从它们的进化中得到启示。一直以来,我们都与这些万物众生共同进化,它们是昆虫、细菌、原生动物,以及准生物(包括寄生性病毒和我们称之为转座子和反转录转座子的基因)。当我们步入神奇的生命之旅时,我们将会为这个神奇星球上多姿多彩的芸芸众生而礼赞。对于我们来自何方,我们与谁共生共息,它们来自何方等问题,我们所知越多,就越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但是在继续阅读此书以前,你需要摒弃一些固有观念。首先,你并不孤独。无论躺在床上,还是坐在海滩边,都有不计其数的生物陪伴在你左右。这些细菌、真菌、植物、动物,或其 他不知名的生物与我们如影随形。它们中甚至有一些就存在于你的体内,你的消化系统中就定居着数以万计的细菌,它们为消化食物 提供了重要的环境。除非在实验室中,否则生物间总是相依相伴的。不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有的有益,有的有害,有的则益害各半。其次,进化并不会自行发生。大千世界,生物多样,令人目不暇接。每种生物,无论是最简单的(例如教科书中的经典例子阿米巴原虫),还是最复杂的(如你、我等人类),都有两种最基本的需求———生存和繁衍。当生物体力求扩大生存和繁衍范围时,进化便 发生了。某些时候,一种生物的生存意味着对另一种生物宣判了死 刑,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通常会给其他成千上万的物种造成进化压力。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何种景象。再者,突变并非总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并非只有X战警才能从中获益(《X战警》是美国科幻片系列,剧中有一群具备特异功能的另类人物,他们出生时都带有突变的基因)。突变仅仅意味着改变,当其有害无益时,它难以维系;当其有所裨益时,它将引发进化。确保这一筛选过程顺利进行的机制便是自然选择。当然,有害或有益只能从某一方的角度定义,例如一种突变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对我们而言显然无益,但对细菌却是好事。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基因尽管能使人的生命初步成形,但是它并不能注定我们的一生,我们的父母、生活环境和后天的选择都会使这种作用荡然无存。我们的基因是周围各种生物进化的产物, 源自父母,但可一直追溯到物种起源。我们的遗传密码中蕴涵着波澜起伏的故事,每一场瘟疫,每一个掠夺者,每一种寄生虫,每一 次星球剧变,都书写着祖先奋力抗争的传奇。无论是突变,还是改 变,都是为了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著名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有一首诗专门描述了生命的希望和进程,其中进化是永恒的主题:序 引言 生命不息——进化是永恒的主题(3)山巅的烈火,闪电和暴雨,上帝的声音从天而降。生灵侧耳倾听,于是生死轮回,生命不息。第一章 走出健康误区阿瑞·戈登天生就是成功者。他不仅是一名金融才俊,同时还是一个运动健将,6岁时就已经是游泳高手,此外还擅长长跑。 1984年他第一次参加了马拉松比赛,数年以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马拉松赛事的最高峰———“沙漠马拉松赛”,全程约240千米,须横穿撒哈拉沙漠,炎炎烈日和漫漫黄沙对每位选手的耐力都是严峻 的考验。这次当他投身训练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的身体不堪重负,总是感觉疲惫不堪,还不时感到关节疼痛、心跳加速。他对队友说他似乎很难坚持训练,不能继续跑下去了。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于医生。尽管他遍寻名医,但他们都不能找出病因所在,或者给出的是错误的结论。病情使阿瑞·戈登情绪低落,医生们却告诉他这可能 是压力过大的表现,并建议他看心理医生。后来当血液化验提示他 可能存在肝脏疾病时,医生们又告诫他不要过量饮酒。最终,三年以后,医生们才找到了病因。新的检查显示他的血液和肝脏中铁含量远高于正常值,他患上了血色病。此时,阿瑞·戈登已病入膏肓。第一章 走出健康误区阿瑞·戈登天生就是成功者。他不仅是一名金融才俊,同时还是一个运动健将,6岁时就已经是游泳高手,此外还擅长长跑。 1984年他第一次参加了马拉松比赛,数年以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马拉松赛事的最高峰———“沙漠马拉松赛”,全程约240千米,须横穿撒哈拉沙漠,炎炎烈日和漫漫黄沙对每位选手的耐力都是严峻 的考验。这次当他投身训练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的身体不堪重负,总是感觉疲惫不堪,还不时感到关节疼痛、心跳加速。他对队友说他似乎很难坚持训练,不能继续跑下去了。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于医生。尽管他遍寻名医,但他们都不能找出病因所在,或者给出的是错误的结论。病情使阿瑞·戈登情绪低落,医生们却告诉他这可能 是压力过大的表现,并建议他看心理医生。后来当血液化验提示他 可能存在肝脏疾病时,医生们又告诫他不要过量饮酒。最终,三年以后,医生们才找到了病因。新的检查显示他的血液和肝脏中铁含量远高于正常值,他患上了血色病。此时,阿瑞·戈登已病入膏肓。第一章 我们都需要铁元素世间万物都需要铁元素,人类新陈代谢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 它。在血液中铁元素负责携带氧,将其从肺转运到身体中需要氧气 的各个部位。酶是体内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参与解毒和能量转换,而铁元素是各种酶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贫血是一种红细 胞减少性疾病,其常见症状为疲乏、气短,甚至心力衰竭,而饮食中铁元素摄入不足和其他缺铁性因素是导致贫血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每月失血所导致的铁缺乏,20%的育龄妇女都患有缺铁性贫血症。同时,高达一半的妊娠妇女也有缺铁性贫血,因为腹中胎儿对铁元素的需求量甚大)。体内铁元素缺乏时,免疫功能就会下降,皮肤苍白,而且感觉精神不振、眩晕、畏寒、异常疲乏等。而铁元素是如此有趣,它能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某些海域蔚蓝剔透却生命罕至,另一些海域晶莹碧绿却物种丰富。因为当来自陆地的沙尘被吹落入海时,沙尘中的铁也随之被带到海水中。 对于风少的海域,如太平洋的一些地方,浮游植物势必减少;而浮游植物处在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底层,没有浮游植物就没有浮游动物,进而也就不会有凤尾鱼,当然也不会有处在食物链更上层的金枪鱼。但是在北大西洋海域,来自撒哈拉沙漠的含铁丰富的风沙正 好途经此处,于是便形成了绚烂缤纷的绿色海洋世界。为解决全球 温室效应,科研人员受此启发提出了巨力多方案(巨力多是一种治 疗缺铁性贫血的营养补充剂)。该方案的基本理论是将不计其数的 铁溶液倒入海中,以刺激植物的生长,从而吸收人类因燃烧汽油而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为了验证这一方案,1995年科研人员曾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海域进行了试验,倾倒铁溶液后仅仅一夜,由于大量浮游生物的繁殖,海水就由蔚蓝色变成了墨绿色。因为铁元素是如此重要,所以医学研究大多将目光锁定在了铁 元素缺乏的人群中。一些医生和营养学家甚至得出结论,铁元素越多越好。目前无论面粉、谷类早餐,还是婴儿食品中均添加了铁元素。可是,往往物极必反。人类与铁元素的关系远比我们目前所认识的要复杂。虽然铁元素不可或缺,但它同任何物质一样,也绝非多多益善。除了极少数细菌不需要铁,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铁。找寻、控制、利用铁元素就意味着生存,因此寄生虫拼命攫取我们体内的铁,肿瘤细胞也毫不留情。对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而言,人类的 血液和组织无异于一座富含铁元素的金矿。如果体内铁元素过多, 则是为它们提供了饕餮大餐。第一章 我们都需要铁元素世间万物都需要铁元素,人类新陈代谢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 它。在血液中铁元素负责携带氧,将其从肺转运到身体中需要氧气 的各个部位。酶是体内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参与解毒和能量转换,而铁元素是各种酶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贫血是一种红细 胞减少性疾病,其常见症状为疲乏、气短,甚至心力衰竭,而饮食中铁元素摄入不足和其他缺铁性因素是导致贫血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每月失血所导致的铁缺乏,20%的育龄妇女都患有缺铁性贫血症。同时,高达一半的妊娠妇女也有缺铁性贫血,因为腹中胎儿对铁元素的需求量甚大)。体内铁元素缺乏时,免疫功能就会下降,皮肤苍白,而且感觉精神不振、眩晕、畏寒、异常疲乏等。而铁元素是如此有趣,它能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某些海域蔚蓝剔透却生命罕至,另一些海域晶莹碧绿却物种丰富。因为当来自陆地的沙尘被吹落入海时,沙尘中的铁也随之被带到海水中。 对于风少的海域,如太平洋的一些地方,浮游植物势必减少;而浮游植物处在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底层,没有浮游植物就没有浮游动物,进而也就不会有凤尾鱼,当然也不会有处在食物链更上层的金枪鱼。但是在北大西洋海域,来自撒哈拉沙漠的含铁丰富的风沙正 好途经此处,于是便形成了绚烂缤纷的绿色海洋世界。为解决全球 温室效应,科研人员受此启发提出了巨力多方案(巨力多是一种治 疗缺铁性贫血的营养补充剂)。该方案的基本理论是将不计其数的 铁溶液倒入海中,以刺激植物的生长,从而吸收人类因燃烧汽油而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为了验证这一方案,1995年科研人员曾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海域进行了试验,倾倒铁溶液后仅仅一夜,由于大量浮游生物的繁殖,海水就由蔚蓝色变成了墨绿色。因为铁元素是如此重要,所以医学研究大多将目光锁定在了铁 元素缺乏的人群中。一些医生和营养学家甚至得出结论,铁元素越多越好。目前无论面粉、谷类早餐,还是婴儿食品中均添加了铁元素。可是,往往物极必反。人类与铁元素的关系远比我们目前所认识的要复杂。虽然铁元素不可或缺,但它同任何物质一样,也绝非多多益善。除了极少数细菌不需要铁,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铁。找寻、控制、利用铁元素就意味着生存,因此寄生虫拼命攫取我们体内的铁,肿瘤细胞也毫不留情。对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而言,人类的 血液和组织无异于一座富含铁元素的金矿。如果体内铁元素过多, 则是为它们提供了饕餮大餐。第一章 铁元素过多导致的感染(1)在重新讨论阿瑞·戈登和血色病以前,我们有必要继续绕道而行,来到14世纪中期的欧洲,这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时期。在1347年后的数年间,鼠疫横扫欧洲,到处横尸遍野。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传染病像鼠疫一样,导致的死亡人数如此之众;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于这场瘟疫,人数超过2 500万。我相信这样的悲剧一定是空前绝后的。鼠疫是一种令人恨之入骨的疾病。最常见的感染方式是鼠疫的致病菌定植于人体的淋巴系统中,从而导致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最终这些肿大的淋巴结会逐一侵及皮肤。如果不加以治疗,鼠疫患者的存活率只有三分之一。这还只是感染淋巴系统的腺型鼠疫。当鼠疫杆菌侵入肺脏,并通过空气传播时,不仅致病性更强,同时传染性也更高,其患者死亡率高达90%。1347年秋,停泊于意大利墨西拿的热那亚商船舰队被认为是欧洲鼠疫的罪魁祸首。当一些船舶到达港口时,大多数船员已经命归西天或奄奄一息;另一些船舶则在最后一名船员也因为虚弱过度 而无法驾驶时,最终未能到达港口,在海岸附近就沉没了。抢夺者从这些沉船残骸中获益颇丰,但同时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也收获了 瘟疫。1348年,一个叫做加布里埃勒·马斯的公证人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鼠疫是如何从船舶蔓延到海港,并最终肆虐整个欧洲大陆的。啊,我们的船已驶入港口,但是千余名船员中只剩下寥寥数人。我们回到家中,族人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看望我们。但是不幸 的是,我们送给他们的却是死亡令牌……他们回到家后,瘟疫也随 之在他们的家族中蔓延,三天后所有人都将命归西天,共葬一墓。瘟疫在各处的蔓延让人们无比恐慌。他们点燃篝火,诚心祈祷,教堂中人头攒动。他们希望能找到罪魁祸首,于是首先想到了犹太人,其次是女巫。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即使将这些“罪人”团团围住,活活烧死,也不能阻止瘟疫的疯狂蔓延。有趣的是,“逾越节”庆典却帮助犹太人免受了瘟疫侵袭。逾 越节是一个为期一周的节日,用以纪念犹太人从埃及的奴役下解放 出来。作为庆典内容之一,犹太人在这几天不允许吃发酵面包,甚 至家中也不能存放。在全球很多地方,尤其是欧洲,逾越节时小麦 等谷物,甚至豆类都是禁品。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内科教授马丁·J. 布莱泽博士认为,因为以谷物为食物的鼠类携带有鼠疫病菌,而这 种对谷物的“连根清除”可能有效地杜绝了病菌传播,从而使犹太 人免受瘟疫之灾。当时,患者和医生对致病原因都一无所知,政府也因为需要掩 埋大量尸体而不堪重负。同时,由于瘟疫的不断蔓延,老鼠开始以 感染的尸体为食,而鼠虱又以感染的老鼠为食,最后幸存的人也因 感染鼠虱而致病。1348年,一名叫做阿格诺罗·突瑞的锡耶纳人 (锡耶纳是意大利中西部的一个城市)写到:父亲埋葬了孩子,妻子埋葬了丈夫,兄弟一个接着一个死去。似乎只要呼吸一下,或者看上一眼,就会感染上瘟疫。尽管金钱诱 人,友谊万岁,也没有人会去埋葬死者。无奈之下只能将死去的亲 人扔进沟渠中,没有牧师,也没有超度……活着的人挖出大坑,将 不计其数的死者深埋其中。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死者接连不断…… 一个个大坑被填满,旋即又有一个个大坑被挖掘……我,阿格诺 罗·突瑞,绰号“胖子”,就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五个骨肉。有的死 者由于埋得不够深,被狗给拖了出来,满城都是它们饱餐后留下的 残骸。没有人为死者哭泣,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将是谁。死者如此之 众,人们悲哀地认为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了。但是世界末日并未来临,这场瘟疫并没有夺去所有欧洲人的生 命。即使感染者也有人幸免。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人死了,而 另外一些人却活下来了?这或许也与铁元素有关。阿瑞·戈登最终不也发现他的健康问题与这种元素密切相关吗?新的研究表明,一些人群的铁含量越高,越容易感染瘟疫。过去,健康的成年男性比其他任何人患病的 风险都高,因为儿童和老人常常由于营养不良导致铁含量不足,而成年妇女由于月经、妊娠和哺乳,也会周期性地丢失铁元素。第一章 铁元素过多导致的感染(2)目前尽管没有非常可靠的档案记录14世纪的鼠疫死亡率,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处于人生巅峰时期的男性最容易受到死亡威胁。在那以后,但仍然是很久以前,又爆发了腺鼠疫,这次有可靠 的死亡记录表明,确实是成年男性最容易受到感染。1625年,博托尔夫斯·帕里什对瘟疫感染者的研究表明,15~44岁的男性与 同年龄段的女性相比,死亡比为2∶1。第一章 “缺铁”也能增强免疫力现在我们该回到血色病了。罹患这种疾病的患者体内有大量的铁,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特别是感染瘟疫呢?答案是否定的。你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铁螯合反应吧,研究表明血色病患者中铁螯合的状态持续存在。体内过多的铁元素分布于全身,但并非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当大多数细胞因为铁过量而死亡时,另外一些特定的细胞却因为铁含量低于正常值而死亡,比如有一种名为巨噬细胞的白细胞就会出现铁缺乏情况。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巡警,它们在我们的体内来回巡逻,一旦发现不速之客,就立刻将其 团团包围,力图征服或消灭它们,并将其带回淋巴结候审。在正常人群中,巨噬细胞含有大量的铁。许多病原菌,如结核 杆菌都能利用巨噬细胞中的铁生存、繁衍(这正是机体试图通过铁 螯合反应进行阻断的过程),因此,当巨噬细胞吞噬了某些病原菌 以保护机体时,它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将“特洛伊木马”赠予了病原 菌,让它们变得更为强大。当巨噬细胞到达淋巴结时,入侵者尽管 被武装包围,但它们依然是“恐怖分子”,会随着淋巴系统周游全 身。这正是腺鼠疫发生时的情形:肿胀的淋巴结就是细菌将人体淋 巴系统据为己用的直接后果。当然巨噬细胞中病原菌获取铁元素的能力不尽相同,这使得某些细胞内的感染能置人于死地,而另外一些却是自限性的。我们的免疫系统能通过吞噬病原菌来阻止感染扩散,这种作用维持时间越长,我们就越容易找到其他途径,如用抗生素战胜病原菌。而如果 你是血色病患者,由于巨噬细胞中缺乏铁元素,它们除了能有效隔绝感染源,使其不再侵及身体的其他区域外,还能将病原菌活活饿死。新的研究表明,缺乏铁的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真正的“李小龙”。人们将来自于血色病患者和正常人的巨噬细胞放入不同的培 养皿中,观察它们对同种细菌的杀伤能力。结果显示,来自于血色病患者的巨噬细胞能将细菌一举歼灭,因为它们能限制细菌对铁元素的利用,所以比正常巨噬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力。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这样一种基因,让我们在步入中年时因为体内的铁元素过量而死亡?答案出来了,因为这种基因能保护我们不至于在中年以前就过早死亡。第一章 古老而有效的放血疗法(1)血色病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毫无疑问,在瘟疫爆发以前它就 已经存在。近期的研究表明它最早见于维京人,并随着他们在欧洲 海岸线定居而在北欧地区蔓延。这种基因突变可能是荒芜地区中营 养不良人群应对铁缺乏的一种身体保护机制。当维京人在欧洲海岸定居以后,这种变异的发生频率日渐升 高,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建立者效应”。如果一小群人在与世隔绝、 人迹罕至的地方建立部落,那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以近亲繁殖的 方式进行婚配,而这种婚配方式使得那些能让人安然度过生育年龄 的基因在人群中广泛存在。1347年,瘟疫开始横扫欧洲。携带血色病基因突变的人群因 为有缺乏铁的巨噬细胞,所以对感染拥有特别的抵抗力。诚然,这种突变基因将在数年后夺走他们的性命,但是至少当时会帮助他们逃离瘟疫,进行生存繁衍,并将这种突变的基因传给子孙。大多数 人因为瘟疫不能迈入中年,而一种能在中年时置人于死地的遗传特 性却使某些人得以朝着那个目标而活着。原因究竟何在?一种被称为黑死病的传染病是鼠疫中最有名、同时也是最致命的发病形式,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腺鼠疫。历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直到18~19世纪这种疾病还一直在欧洲周期性地爆发。如果 说血色病帮助第一代突变基因携带者度过了瘟疫,那么伴随着人群中突变频率的倍增,连续不断的瘟疫爆发更扩大了这种突变的作用。因此在随后的300年间,伴随着瘟疫的不断卷土重来,这种突变最终影响到了北欧人和西欧人。血色病基因携带者的比例不断增 加,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没再出现过类似1347~1350年间那场可怕的瘟疫大流行。对血色病、感染和铁元素的全新认识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两 种治疗方法:一种是年代久远、令人质疑的放血疗法;另一种是相 对较新、被奉为经典的补充铁剂法,特别是当患者被诊断贫血时。放血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存有记录的疗法比其更古老、更复杂的。3 000年前的埃及第一次记录了这种疗法。放血疗法在19世纪到达巅峰,直至近几百年它才被认为是残忍、愚钝的行为。史书记载200多年前叙利亚医生用水蛭进行放血,还有12世纪著名的犹太学者迈蒙尼德用放血疗法为埃及苏丹 撒拉丁治疗。在亚洲、欧洲、美洲,医生和巫师都采用放血疗法为 患者治病,他们使用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既有尖锐的树枝、锋利 的牙齿,又有特制的弓箭。在西方医学史中,希腊医生盖伦被尊奉为医学的鼻祖,他提出 了著名的四体液学说,四种体液是指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 汁。根据他及其传人的论述,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这四种体液失去 平衡所致,而医生的职责就是通过禁食、清肠和放血等疗法使这四 种体液维持平衡。大量的古代医学书都记载了如何放血、在何处放血及放多少血 的方法。1506年的一本医书中就提到,人体有43处可以用于放血,其中14处在头部。 在西方,过去的数个世纪中,人们大多在理发店中进行放血治疗。理发行业的柱状标志就起源于放血之举:顶端的黄铜水池用于盛放水蛭,底端的水池用于收集血液;而柱子上的红色和白色条纹则源于中世纪时理发师将洗过的绷带悬挂于柱子上吹干的举动,风中这些绷带相互扭转,缠绕着柱子。你或许会纳闷:为什么理发师扮演了今天外科医生的角色?那是因为他们的手中握有剃刀。18~19世纪,根据当时的医书记载,如果因为发热、浮肿、 血压高就诊,患者会被放血;如果因为炎症、脑卒中、神经系统疾 病就诊,患者也会被放血;如果因为醉酒、咳嗽、气短、头痛、眩 晕、风湿、瘫痪就诊,人们还是会被放血。难以想象,放血疗法在 当时盛行到何种程度。即使患者正在出血,医生也会义无反顾地实 施放血疗法。现代医学对放血疗法提出了诸多置疑和抨击。批评者指出在 18~19世纪放血疗法完全被当作一种能包治百病的“万金油”疗法。当乔治·华盛顿患上咽喉炎后,医生给他实施了放血疗法,仅 仅24小时内就至少放血4次。华盛顿究竟是死于感染,还是失血 性休克,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但在19世纪,医生把放血当成一 种常规治疗,直至患者奄奄一息,他们认为才是放血足够的征象。第一章 古老而有效的放血疗法(2)经过几百年的兴盛期,放血疗法最终在20世纪伊始步入衰亡。医学界,甚至普通老百姓,都认识到放血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治疗方法。而现在,新的研究表明我们不应该对放血疗法一概否定,而应该以一种更公正的态度看待它。首先,对血色病患者而言,放血是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定期放血能使血色病患者体内的铁含量恢复正常,减少组织器官内 由于铁蓄积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其次,医生和研究者认为,放血对心脏病、高血压和肺水肿也有缓解作用。因此,如果放血适量,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疗法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加拿大生理学家诺曼·卡斯汀发现,放血能促进动物血管的加 压素释放,从而使它们的体温下降,免疫系统处于更高的应激状 态。这种相关性尚未在人体中得到证实,但是史料中确实有大量关 于放血和体温下降相关性的记载。另外,放血能减少病原菌赖以生 存的铁元素,这有助于抵御感染。事实上,当机体识别到病原菌的 存在后,会自动做出隐藏铁元素的天然反应。在人类历史中,放血疗法能历经千年并且席卷全球,这说明它 的确有积极作用。如果每个接受放血的人都死去,那么这种疗法必 将迅速从历史舞台上消失。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一种被“现代”医学摒弃的古老疗 法并非一无是处。我们需要获取的教训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认识到 我们尚未认识的远比已经认识的多得多。第一章 不宜盲目补铁在一些人的观念中铁元素是个好东西,因此应该多多益善。但 是迄今为止,医学界并未完全认同这种观点。正如我们所知道的, 普天之下所有的好东西,包括铁元素,无不是过犹不及的。约翰·默里医生和他的妻子曾经在索马里难民营中工作,他们 发现对很多难民而言,尽管普遍存在贫血,各种病原菌包括疟疾、 结核和布氏杆菌也无处不在、反复来袭,但是在这些难民身上却很 少能看到感染的征象。起初,在给患者诊断出贫血后,默里医生就 给他们补充铁剂来治疗,但很快患者遭受感染成为棘手的问题。在 接受铁剂治疗的患者中,感染的发生率直线飙升。索马里难民对感 染没有天然的抵抗力,贫血或许是他们的防御途径之一。30多年前,新西兰医生会给毛利人(新西兰土著人)的婴儿 常规补充铁元素。他们认为毛利人饮食欠佳,铁含量不足,因此婴儿容易患贫血。但是结果事与愿违,毛利人的婴儿在注射了铁元素 后常常发生致命的感染,患败血症(血源性感染)和脑膜炎的风险 比其他婴儿高7倍。和成人一样,婴儿体内也有许多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能致病的细菌。医生给婴儿们补充铁 元素就是条件之一,它们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原料,后果不堪设想。不仅是注射剂型的铁剂会促进感染,添加了铁元素的食物也会成为细菌的美味。许多婴儿的肠道中存在肉毒杆菌孢子(这种孢子也存在于蜂蜜中,因此建议父母不要给婴儿喂食蜂蜜,特别是一岁以前),如果孢子进行生长,后果极其严重。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69例婴儿肉毒杆菌感染的调查发现,致死性病例和非致死性病例 间存在一个显著的差别,那就是喂食添加了铁剂配方食物的婴儿与 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发病年龄更早,同时更易患病。10例不幸夭折的婴儿均是以添加了铁剂配方食物进行喂养的。在人类基因库中,血色病和贫血不是人体唯一用来抵御外敌入 侵的遗传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并不全与铁元素有关。紧随血色病之 后,欧洲第二常见的遗传病是囊性纤维化。这是一种可侵及多个脏 器的严重疾病,许多患者在年轻时就因为肺部疾患而死亡。囊性纤 维化是由CFTR基因突变所致。当突变出现在两个等位基因上时 就会致病,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而当其仅出现在一个等位基因 上时,这类人群被称作携带者,他们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欧洲后 裔中至少有2%的人属于携带者,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来看,这种突 变也非常普遍。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突变对抵御结核的作用确切无 疑。结核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患者最终被其彻底“掏空”、虚弱不 堪。据估计1600~1900年间有20%的欧洲人死于这种疾病。在纷繁浩瀚的基因库中,能帮助人类远离结核的基因确实不同寻常。当阿瑞·戈登为“沙漠马拉松赛”这项长达240千米、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比赛备战时,他第一次出现了血色病的症状,其后的三 年间他的病情不断恶化。日复一日的检查、各种各样的误诊不断困 扰着阿瑞·戈登,直到三年之后他才找到了真正的病因所在。否 则,如果无法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他将只能再活五年。 由此,我们已经知道阿瑞患的是血色病,一种欧洲人最为常见 的遗传性疾病,也是一种曾帮助我们的先人躲过瘟疫的疾病。 现在,放血这一古老的疗法挽救了阿瑞,使其生命得以延续。由此,对于人体、铁元素和感染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血色病和 贫血间的关系,我们的认识已更为深入。那些企图置我们于死地,却最终未能得逞的东西反而让我们变得更加坚不可摧。第二章 重新认识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现有1.71亿糖尿病患者,到2030年这 一数字还将翻一番。糖尿病,其英文原意是“穿过芬芳的蜂蜜”,这种疾病的一大 临床特点就是“尿糖”。几千年前,人们就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闻起来芬芳四溢。在古代中国,医生正是通过观察蚂蚁是否会被某人的尿液所吸引来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并监测病情变化的。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机制受到了破坏,所以导致血液 中的糖含量异常升高。如果不加以治疗,异常升高的血糖就可能迅 速导致脱水、昏迷和死亡。即使糖尿病暂时得到了控制,仍然可能 引发包括失明、心脏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在内的长期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坏疽甚至截肢。根据发病年龄不同,糖尿病主要分为: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也被称为青少年型糖尿病和成人型糖尿病。(随着肥胖儿童的增加,儿童中Ⅱ型糖尿病的比例也随之迅猛增加,因此成人型糖尿病的提法已有失准确。)有研究者认为,Ⅰ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天然存在的防御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某些细胞当作外来入侵者,并且给予摧毁。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受到攻击的细胞无一例外都是胰腺中 参与胰岛素合成的细胞,而胰岛素缺乏就意味着体内血糖调节会出 现障碍。时至今日,每天补充胰岛素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的唯一方 法,具体操作尽管可以通过手术植入胰岛素泵,但最常用的还是自 己注射。除了每天补充胰岛素外,对Ⅰ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密切监 测血糖水平、严格控制饮食、适度运动也至关重要。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腺仍然可以产生胰岛素,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最终胰岛素水平却变得极低;另 一种可能是体内其他组织对胰岛素产生了耐受性,从而造成血糖的 吸收和转化功能受损。由于某些患病个体仍然可以正常产生胰岛 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并非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服用药物、控制饮 食、运动、减肥和监测血糖的联合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效果。除上述两类外,还有一种存在于妊娠妇女中的糖尿病,被称为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可以是一过性的,患者在妊娠结束后 便恢复正常。在美国,有4%的妊娠妇女患有这种疾病,估计每年 大约有10万名患者。由于母亲血液中额外的葡萄糖可以通过胎盘 滋养胎儿,因此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很容易产下“大胖小子”, 医学上称为巨大儿。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可能是胎 儿由于饥饿而寻找食物的一种“有意识”的反应,他们希望妈妈能为他们准备“一大桌可口的甜点”。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对此,我们还不完全明了。遗传、感染、饮食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最终致病。尽管还充满未知,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无论是Ⅰ型糖尿病,还是Ⅱ型 糖尿病,遗传因素都是重要的致病因子。在遗传因素的作用下,我 们将何去何从,谜底即将揭晓。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 发病情况存在巨大差异。虽然在Ⅱ型糖尿病的发病中遗传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仍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85%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 是肥胖者。在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大量进食高热量、低营养的垃圾食品,因此肥胖者更多,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人类对Ⅱ型 糖尿病普遍易感,但在发达国家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更高。肥胖无疑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在某些特定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更是出奇的高。例如,在美国西南部的皮马族印第安人中糖尿病的发 病率简直就是骇人听闻,几乎一半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相对于世代以碳水化合物和含糖丰富的食物为主的欧洲农民,印第安人以打猎采摘为生的生活习惯可能使他们更适应于阿特金斯食谱(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产生了更为适应的代谢途径。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情 况则有所不同,该类疾病在北欧后裔中更为常见。在全球范围内芬兰青年的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瑞典紧随其后,英国和挪威并列第三。地球越往南的区域,发病率逐渐降低,在非洲、亚洲和西班牙后裔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最低。如果遗传因素是一种疾病因子,那么通常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 某些特定人群中就会更高。这时,千万别忘记我们前面提到的进化观点,我们得多问个为什么,因为这些发病情况的特殊性通常说明 导致该病的某些特点曾帮助我们的先祖在历史上度过了难关。如前所述,血色病能阻断细菌对铁元素的利用,帮助其携带者 免受瘟疫之灾,那么糖尿病对我们有何益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 题,我们将开始一次溯源之旅,而这一次的时间坐标不再是百年, 而是千年。现在,让我们穿上滑雪服,慢慢退回到冰河期。第二章 突如其来的冰河期对人类的考验(1)大约50年前,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家仍普遍认为,大规 模的气候变化是逐渐进行的,气候变化需要历经数千年,甚至数十万年。当然,这并不表示科学家们不接受冰川曾覆盖北半球的观点, 他们只是肯定了冰川是缓慢移动的,这一过程从远古时候就开始 了,我们只需要把冰河期开始的时间往后推移即可。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被超速的冰川碾碎,因为如果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将带领我 们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期,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几十万年的时间做点事 情以免遭受灭顶之灾。虽然,历史上有些人并不同意上述观点,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科学界对于这些反对意见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安德鲁·埃利科特·道 格拉斯是一名天文学家,1895年他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通过对树木年轮的检查,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太阳活动,即太阳黑子。尽管他自 己还一无所知,但是实际上他已经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树木年轮学,这种方法是通过研究年轮来推断过去。他最早的发现之一就 是树木年轮在寒冷或干旱的年份较细,而在温暖或潮湿的年份较 宽,每年形成一个年轮,依此类推。从中他发现17世纪前后曾有过一次显著的降温过程,持续时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科学界对此 非常震惊,但大家当时所关心的只是当道格拉斯在森林中砍倒大树时,是否有其他人在场作证。哥伦比亚大学的劳埃德·波克博士发现,正是长达一个世纪的寒冷时期造就许多优美的乐器这一有趣现 象。这一现象似乎证明道格拉斯的发现和推断应该是正确的。包括 斯特拉迪瓦里在内的许多欧洲伟大小提琴工匠,都用生长于这一时期的树木制作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波克博士发现,这些著名的小 提琴之所以能演奏出美妙绝伦的音乐,正是因为其制作木料具有很 高的密度。而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寒冷时期,由于树木生长缓慢、年 轮细窄,因此造就了紧密的木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存在气候突然变化的可能性。在瑞典,科 学家们通过对湖底泥土层的研究发现,地球气候曾经出现过剧烈变 化,其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任何想象。他们发现泥土中沉积了大量12 000年前的北极野花,这种野花被称为宽叶仙女木,通常生长在 北极,只有在非常寒冷的时期才会在整个欧洲大陆盛行。而那时它 们在瑞典的繁盛,似乎表明在上一个冰河期后的温暖时期里曾出现过一个迅速的气温回落过程。基于这些信息,科学家们将这次回落 称为晚冰期。当然,主流学派认为这次“迅速的回落”也持续了1 000年左右。其他传统的观点对于科学界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地质学家认为,理解现在是认识过去的关键:如果现在的气候如此,那么过去 的气候也应该是同理可得。这种被科学家们视为具有指导原则的观 点叫均变论。正如物理学家斯潘塞·威尔特2003年在他的著作《全球变暖的发现》中指出的那样:整个20世纪,均变论被地质学家们奉为圭臬。根据人类的经 验,在过去的近千年中,温度显然没有剧烈地升高或降低,那么均 变论就意味着这样的变化是不可能发生在更早以前的。如果你认同了一种观点的正确性,那么你还会竭尽所能地去寻 找新的答案吗?由于大家都肯定全球气候变化至少需要上千年时间, 因此很少有人会去注意那些可能揭示了气候快速变化的证据。比如 研究湖底沉积的瑞典科学家们,他们距首次提出的一千年内温度存 在快速变化的假说其实就近在咫尺。他们注意到了跨越数世纪的大 范围泥土沉积,却没有看到可以证实这次快速变化的小部分。北半 球晚冰期生物的迅速繁衍其实就证实了温度的变化比他们想象的快, 而尽管这些证据近在眼前,他们却被自己的假定蒙蔽了双眼。直到1950年前后,当科学家们认识到可能的灾难性事件可以 导致迅速的变化时,均变论才开始受到怀疑,或者说至少不再被奉 为真理。1950年末,戴夫·富尔茨在芝加哥大学利用旋转流体的 方法模拟了大气中多种气体的行为,成功地复制了地球大气层。果不其然,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流体趋于稳定、重复的模式,但即 使是最小的干扰都可以在气流中产生巨大的变化。尽管证明这个试 验存在一定难度,但它的结果却强有力地说明,大气中极易发生巨 大的变化。同时其他科学家也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快速变化是可能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病者生存[美]莫勒姆 普林斯
病者生存[美]莫勒姆 普林斯-2
病者生存[美]莫勒姆 普林斯-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病者生存
病者生存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