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 / 约翰·威尔伍.. 著 ]书籍介绍:  渴望完美的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然而,我们所经营的任何一份关系无不伤痕累累。这是几乎令每一个人都无可奈何的矛盾。本书意在为此开具特效药方,作者通过浅显易懂的说理以及丰富的案例故事,指导人们如何改善亲密关系。  完美之爱只可能从内心深处来,它安住在我们的天性之中;因此到关系中去寻找完美之爱,便是寻错了方向。人都有弱点和局限,贪图他人给予完美之爱,要么会因为求之不得而生怒气,要么会因为唯恐自己不被接纳而生怨气。所幸,如果说完美之爱像太阳,关系中的创伤只是暂时遮蔽了阳光的云层。正如太阳不可能消失,我们开放和温暖的本性也不会被不尽如意的关系瓦解。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与内心的完美之爱建立联结,疗愈创伤、悦纳自己、温暖他人。------章节内容开始-------正文 译者序:不松开紧握的拳头,如何手牵手(1)..2009-12-2 21:43:54 本章字数:1085跳脚,挥拳,威胁恐吓全天下,若失了真爱,你这颗心再怎么也活不下去了!——哈菲兹(Hafiz)译者序不松开紧握的拳头,如何手牵手拥抱当下的经验一年初春,在墨西哥尤卡坦(Yucat n)半岛旅游,逛到了历史古城梅里达(Merida),进入餐厅用晚餐。梅里达是一座老城,我从餐厅出来的时候,外面简直就是山河变色,热情的音乐流泻在向晚的空气中,古雅的街道顿时成了舞动的河,好似全城的人都挤到这里来跳舞了,街上跳不下的,就坐在街边随音乐扭动。我睁大眼睛欣赏这出奇欢乐的景象,赫然发现来跳舞的多是奇异的组合!高头大马的女人和矮小干瘦的男人捉对,抹着油亮发胶的小伙子和鸡皮鹤发的老太太成双,大鹰勾鼻的瘦高男子和腹围巨大的胖妇人……总之,就是找不出一对俊男美女的完美典型。可是谁管啦!瞧他们的肢体早已融化在音乐里,好像自信满满地对世界宣告:“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享受人生!”当慢板的情歌缓缓响起,他们彼此勾着肩、搂着腰,深情款款的眼神又好像在说:“这就是你!我就是这样享受与你同在的时光!”读到本书的那一刻,只觉得先前梅里达那一幕仿佛老早化为一则贴切的脚注,伫立在红毯的那一头,只等着本书翩翩步上红毯来共相携手,因为书中道尽梅里达之舞的美丽秘密:如果能拥抱当下的经验,不抗拒、不评断、不否定、不扭曲、不假饰;如果能放下所有“我应该如何”的概念;如果知道了你我他都不是固定的实体,而是当下活生生的动态经验,会在每一个崭新的时刻鲜活地绽放出来,那么,我们就会温柔地做我们自己,也让他人做他们自己。约翰·威尔伍德其人作者约翰·威尔伍德(JohnWelwood)为临床心理学家,也是执业心理治疗师。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前驱,又引领风潮,整合东方灵修传统与西方心理治疗。他1974年于芝加哥大学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学期间与聚焦疗法(Focusingtherapy)大师尤金·根德林(EugeneGendlin)密切合作,确定内心觉知能够有裨益于心理治疗。他原出身圣公会家庭,早年为日本禅所吸引,并受到艾伦·沃茨(AlanWatts)《东西方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East&West)一书的影响,开始对“心理治疗与禅宗开悟的互补关系”产生兴趣。三十五年来,不断接触佛法与东方各种禅观传承,兼及西方的灵修传统。正文 译者序:不松开紧握的拳头,如何手牵手(2)..2009-12-2 21:43:56 本章字数:1445目前他在旧金山湾区一面主持一个私人心理治疗工作室,一面任教于加州整合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ofIntegratedStudies),并担任《超个人心理学期刊》(JournalofTranspersonalPsychology)的助理编辑,同时他也为心理治疗师提供进修课程,内容多为“灵性框架中的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inaspiritualframework)与“无条件的存在的疗愈力量”(thehealingpowerofunconditionalpresence),并在世界各地带领“心理/灵性工作(psychospiritualwork)与自觉的关系(consciousrelationships)”工作坊。他已出版八部著作,包括知名的《心灵之旅》(JourneyoftheHeart)、《爱与觉醒》(LoveandAwakening)、《迈向觉醒的心理学》(TowardaPsychologyofAwakening)和《平凡的魔术》(OrdinaryMagic)等。本书是最新的著作,曾获颁2006年度“促进更美好人生之书”(BooksforaBetterLifeAward)以及“最佳佛教作品”(BestBuddhistWriting)等奖项。他刻画人类内心虽然渴慕完美无瑕的爱,但一旦展开人我互动,却往往溃不成军,哀鸿遍野的场景。他善用比喻和意象,以抒情的笔触,轻叩我们内心最不为人知的角落,虽说是心理学著作,从中却嗅得到散文的鲜香。有趣的是,作者时时现身书中,自身的疗愈与觉醒和他咨谈对象的经验平分秋色,与其说作者是心理治疗专家,倒不如说更像一位朋友。心理与灵性的对话由于作者独特的背景,他的写作跨越了传统心理学的藩篱,在心理治疗中引入大量的精神修持元素。他喜欢称自己从事的是“灵性情境中的心理学工作”(psychologicalworkinaspiritualcontext)或者“心理/灵性工作”(psychospiritualwork)。究竟什么是心理/灵性的角度呢?多年临床经验使作者发现,心理工作可以处理心理损伤的部分;灵性工作则可在深层本质上开发我们天性中无穷的资源,使我们活得更海阔天空。以夫妻咨商为例,他认为典型的美国式思考是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然后期待相安无事;有些问题固不妨这样解决,但若一味侧重“解决问题”,恐怕难免错失检视内心更深处的契机。我们尽可以贴上心理学膏药来解决病症,但如果不能探明并解决深层的病因,难保症候将来不会以另一种面目浮现出来。他的信念是,人我关系中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症状,显示你与内心更上游的源头的失联;每个心理困境也都是一个转机,助我们溯向心灵更深处;而许多用功修行的人士,在心理上其实仍是一名负伤者,因此他得出“觉醒需要伴随心理学,正如心理学需要伴随觉醒”的结论。实际上,西方心理学界很早就注意到东方的心灵修持,20世纪初期,弗罗姆(ErickFromm)便走入哲学、宗教乃至神秘主义寻求证悟者,沃茨、瓦雷拉(FranciscoJ.Varela)以及卡巴特-津恩(JohnKabat-Zinn)等学者,探索此一议题也都成绩斐然。幽闭的无爱之所矢志追求完美之爱的人们,不免要问:“我是不是在追寻不可能?”作者在书中道出如何化不可能为可能,同时彰显心理层面与灵性层面相互呼应之必要。正文 译者序:不松开紧握的拳头,如何手牵手(3)..2009-12-2 21:43:57 本章字数:1546由于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份爱的经验多来自他人,我们很自然以为爱来自人我关系,这使我们渴求别人的认同,以跻身于爱。一旦这份关系低于期望值,失望会导致我们认为自己是因为不够可爱才得不到爱和尊重。这种“无爱感”(moodofunlove)是心的创伤:与其为跛脚的自我形象而自责,不如设定出一个“可恶之人”,罗织对方的错处——“都是你害我……”将自己化为受害者,以寻求安慰与满足。自杀炸弹客的行为令人震惊;然而另一种无声无息而威力更为惊人的恐怖袭击更叫人战栗,那就是“无爱感”的引信,自我们内心一路延烧,烧出种种情绪性攻击,甚至烧出情绪自杀炸弹客。爱的相对论与绝对论无爱感因曲解爱与被爱而来。我们最熟悉的人对人的爱其实只是相对层面的爱,相对意味着一切随条件状况而变化。我们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身体、背景、个性、价值、观点、需要,也用独特的方式来对待生命,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将一直是二元、对立、不连续、不稳定的。然而进入生命的最深层,我们可以如实承认并接纳一切,毫无保留、要求、批判或操控,率直地面对自己的生命经验,也因此而有一颗开放而觉醒的心。这里没有你我的相对,任何时刻,都可能与任何生命——情人、孩子、朋友、在路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甚至动物——灵犀相通而流露温暖和开放。这种生命对生命的爱是绝对的、不设限的、无条件的爱,当绝对之爱在体内滚滚流动,我们看到生命有其基本的尊严和神圣,并不需要仰仗外界的认可,于是再不会为饥渴(爱的来临)和恐惧(爱的远去)所苦。在生命深刻的和谐中,我们知道自己从没受过伤,也不可能被伤害。我们绝大多数时候住在相对境界之中,相对之爱纵使不够完美,然而它拥有绝对之爱所没有的体温、肢体接触、话语和眼神,可以传达温柔和善意。尽管它使人我关系出现上下波动,但波峰和波谷各有其美!高点之后接着出现低潮,那是因为我们仍有学习的空间;低点之后高峰又现,那是因为受伤之后必有愈合,误会和隔绝的低点未始不可以是重新了解和契合的跳板。辨明了爱有绝对、相对的分野,就不会到跟我们一样不完美的人身上寻求完美之爱,同时能够拥抱自己和他人的“不可能完美”。因为我们了解到,不完美标示着努力的过程,是弥足珍贵的心灵资产。个人与群体的疗愈本书既是有关爱与人我关系的,扉页却题着“本书为世界和平而作”,这两者有何关联?九一一事件引发作者撰写本书的动机,他再一次确定外在动乱行为不过是内在动乱心理的外显症状。无爱感是普世创伤,自个人内心延烧至婚姻和家庭、学校和职场、政治和宗教,弄得烽烟四起。在群体层面,我们看到“怨恨政治”,政治选战操弄人们的不满和愤怒来赢得选票;又有所谓“选择性创伤”(chosentrauma),有些种族和国家视自己为历史错误和威权压制的受害者,所作所为不断触发另一族群的敌意反应,你来我往,永无宁日;还有所谓“对抗恐怖主义的战争”,更是一个荒谬而矛盾的命题,因为战争只会制造更多恐怖。集体议题仍须自消弭每个人内心的无爱感做起——不松开紧握的拳头,如何手牵手?无瑕之爱做一个完整真实的人,意味着稳稳站在相对和绝对两个次元,愿意全心开放并接纳我们当下所有的生命经验,深掘生命存在的实相,促成生命的质变。因此我们须学着走出情绪反应的惯性模式,在相对之爱中成长(growingup),同时努力于觉醒(wakingup),以契入绝对之爱。从下一页开始,在耶稣基督的诫命、佛陀的教法、苏菲诗人的吟唱声中,威尔伍德将带领读者走进隐蔽在我们自身之内的幽暗地下室,他开了一扇窗,让开阔的蓝天和暖滋滋的阳光流泻进来,就像音乐流泻在梅里达人们舞动的臂膀上。正文 引言“我爱你”的真义(1)2009-12-2 21:43:58 本章字数:1301引言“我爱你”的真义一宿谈着痛心的话题,那是我最守不住的秘密:一切都跟爱与不爱有关。——鲁米(Rumi)“我爱你”这三个字,在由衷地感激、赞叹、关怀之际被吐露出来,展现出内心最完美纯净的本质——一种毫无犹疑敞开自己并作出承诺的心量。这个自我完全敞开的时刻,将引领我们无比贴近天赋的完美。而发自内心的那种热情灿烂的承诺是无懈可击的,如同太阳,能为万物带来生机、滋养人性。然而奇怪的是,尽管我们曾经瞥见心中有着纯洁而光明的爱,它却难以在我们周遭的世界中体现出来,尤其是在碰上与它最要紧的事物——人我关系。的确,在今日,对许多人来说,对爱情关系下注,既叫人心惊肉跳,又注定带来巨大痛苦,蹂躏我们的情绪。我们这个迷恋性与浪漫情史的文化,若刮去表层,将让许多人感到幻灭,就像流行歌曲中唱的,觉得“爱情逊毙了”。又如我工作坊的一位年轻女子所言:“如果爱是伟大的,为什么经营一份感情关系会那么难?别再叫我要打开心灵,我的心已经打得太开,我可不要一再受伤了。”所以,爱的完美真相伴随着另一个更棘手的事实——充满缺陷、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际关系,我们目之所及尽是巨大的挫折感、悲伤与愤怒。前一分钟你还感受到心中的爱——觉得敞开、关怀与契合,但下一分钟,在你还没回过神来时,却已经和所爱的人卷入了冲突或误解,结果竟是沟通无门,翻脸无情。纵使我们的爱是发自内心且真真实实的,似乎也无法经常在人际关系中全然、完美地展开。“我爱你,但我不能跟你住在同一个屋檐下”,这是最经典的对话,描绘出我们心中纯洁的爱与纠结的人际关系间的痛苦鸿沟。这个落差凸显了一个令人抓狂的谜团,正如D.H.劳伦斯说的,我们每个人必须“去解答,不然就会被撕成碎片”。这一则谜题往往乔装成多种面目出现。即使爱一而再再而三来临,大部分人还是觉得缺乏爱,好比在丰衣足食的国度中忍饥挨饿;爱能带来巨大的喜悦,爱情生涯却带来最大的痛苦;虽然没有比内心的温暖更简单、更直接的事了,然而“叫一个人去爱另一个人,是我们最艰巨的任务”,诗人里尔克如是说。就某种意义来说,爱可以征服一切,然而,战争却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主控的角色。孤独和匮乏的感觉折磨着许多人,这并不是由于爱的补给不足,因为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爱,只是面目不同:你遇见别人时交换的每一个微笑、大部分的话语和眼神,多多少少总含有一些爱的成分,以兴趣、感激、体谅、温馨或慈善的形式流露出来。将每天你和别人的这种交流汇总起来,你会看到一种交互契入的流动维系着你的生命,这就表示爱在运作。诗人里尔克说:“世上除了爱,没有别的力量。”但是,如果爱是地球上最伟大且维系生命的力量——就某种意义而言,它当然是的,那为什么爱所射出的光热还没能驱走这席卷世界的黑暗,将地球转化得更为美好?为什么爱那么难以渗入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如果爱是快乐和喜悦最大的源头,为什么向爱完全敞开、让爱统理我们的生命有那么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正文 引言“我爱你”的真义(2)2009-12-2 21:43:59 本章字数:1284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世界被重新推向战争,我认为这些问题尤显迫切。美国为了报复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攻击事件,让阿富汗弹如雨下,我感觉世界特别的危脆,几为仇恨和暴力所倾覆。美国政治领袖发动了一场难以善了的战争,我认为实在不得不重新检视,为什么人类最美好的一部分——内心的温暖和良善——在这世界上想取得一席之地竟有这么难。我写过两本有关在人际关系中觉醒的书:《心灵之旅》(JourneyoftheHeart)和《爱与觉醒》(LoveandAwakening)——叙述如何拥抱并处理人际关系的挑战,视其为个人转化和性灵觉醒的契机。本书策略迥异,着重于探讨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本成因:“所有人际问题之母”——相对爱来说,我们的关系伤痕累累。无爱感坊间有上百种书籍谈到各种修复人际关系的方法,有些技巧的确有用,但到某个地步,大部分修补技巧就像石灰补墙,涂抹上去又剥落了,因为它们没谈到所有人际冲突和误解的根源——无论是配偶、家人、朋友、同事,乃至世界上不同的种族之间,所有人际关系中棘手的问题都可追溯到我所谓的无爱感——一种深植大部分人心中的疑虑:深怕我们的真实面目没人爱,也不值得爱。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我们难以信任自己、信任别人、信任生命。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天生就被爱着,也值得爱,就不能尽情付出爱、接受爱,这是产生人际冲突以及常见的大小纠葛之致命根源。难以信任他人,害怕被利用或遭拒绝,隐匿嫉妒或怀恨的情绪,因防卫而退缩,争论或证明我们是对的,容易受伤,容易被冒犯,怪别人造成我们的痛苦——这只是因为我们怕没人爱或不值得爱而自然呈现的几种面目。无爱感往往出现在我们以为遭受轻蔑或糟蹋时,怒气突然一飞冲天,如同饱含猜疑和憎恶的水库,只等着泄洪,一丁点小事也会误开闸门。即使富于关怀和慈悲的人们,内心也藏有不少无爱感和理直气壮的怨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一触即发。有些夫妻爆发较早,几次口角下来,便搞砸了正在萌芽的关系。另一些夫妻的婚姻看起来颇为美满,无爱感一时尚未宣泄,直到有一天,一方或双方忽然醒转过来,就会发现对方眼中并没有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相处多年的夫妻,妻子说“我知道老公爱我,但不知怎的,我就是感受不到被爱”,并非少见。有时无爱感也表现为不停地斗嘴和斗气,好像双方老找理由来生气:“你为什么不多爱我一点?”举例来说,我辅导过一对夫妻,他们为以下小事可以赌一星期的气。太太替先生沏茶,先生气她在茶里加牛奶:“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替我放牛奶,我喜欢把茶先多泡一下吗?”要了解何以如此小事便能掀起轩然大波,就得去找出她的行为在先生那里所代表的意义:在先生眼中,这再一次显示她的步调没有跟他个人和他的需要一致——从他母亲算起,他生命中所有的女人都一样。对太太而言,即使帮他泡茶这种小事都会遭到责难和怨怼,则又一次显示不管她做什么,都永远无法赢得他的爱。在这种芝麻绿豆小事之下,潜藏着多年来未获关怀、不被感激的痛苦,双方只是将其再次照本演出。正文 引言“我爱你”的真义(3)2009-12-2 21:44:01 本章字数:1313人对无爱感执迷不悟、绝不妥协,引起我这个执业心理治疗师的兴趣。尽管许多证据显示事实其实刚好相反(我们生命中有很多人真的爱我们),尽管经过多少年心理治疗或灵修,这种感觉就是在心性中挥之不去。更糟的是,一旦有爱在场,这种无爱感就能抵制、蔑视、破坏爱;我们即使有人爱,也总是觉得不理想——不够多、不够好、不是我们要的那种;我们就是不能相信我们真有人爱,也值得爱。这无爱感——预设他人绝不会欢迎我们或接纳我们——叫我们拒绝让爱进入生命,纵使爱明明可以让我们挣脱出无爱感的掌心。于是,门肯(H.L.Mencken)以挖苦的黑色幽默夸张地写道:“生命有两种选择:保持单身,过得惨兮兮;或者结婚,希望自己死掉算了。”在人际关系工作坊念出这段话,总会赢得响亮的笑声,人们听到有人一语道破这进退失据的共同困局,都松了一口气。在无爱的魔咒下,独居不免凄惨,因为觉得少了什么,像是被人遗弃了;但婚姻也不能药到病除,因为与人共住会增强缺爱的感觉,更加恐怖。我们这些心碎的人儿如何才能愈合世代相传的爱的创伤,从充满口角、争执的世界中挣脱出来?这是人生——无论个人或群体——最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本书的焦点。爱的本质与意义爱可以定义得非常简单:一种“开放”和“温暖”的强力组合,叫人真正去接触,将喜悦带进生命并心怀感恩,自足于自己、他人和生命本身。开放——心中纯洁而且无条件地肯定——是爱的本质;温暖则是爱的基本表现方式,从这个肯定自然延伸出来——想要探伸出去并且接触、契入、滋养我们的所爱。如果爱的开放性像清朗无云的天空,它的温暖就像自天空直射而下的阳光,放射出彩虹般的光谱,包括诸如热情、喜悦、接触、共享、仁慈、关怀、谅解、服务、奉献、献身,等等。圣人和神秘主义者说,爱是我们的组成要素;我们被温暖和开放形塑而成。我们不需要成圣才能理解这回事,只需诚实地看看是什么使生命充满价值。一旦爱在我们内在活起来、动起来,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我们的生命无疑是正中目标、充满意义。我们觉得保持了联系(intouch),连接上了比小我更加开阔的境界,卸下了肩头隔绝和疏离的担子,充满着平静和美;当爱缺席的时候,即使身处顺境,我们仍觉得悲哀、不对劲、失落,也找不到喜悦,轻易成为虚无、焦虑、绝望的爪下猎物。这简单的道理也得到神经科学研究的肯定,与他人的联系会影响到健康发展、大脑机能、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以及情绪平衡。总之,爱是维系生命、让生命运作的力量,用印度圣哲尼萨伽达塔(NisargadattaMaharaji)的话来说就是:“生命是爱,爱是生命。”女性通常认同爱在一切事物中的核心地位,男性则比较不愿意承认这点。“请别把什么事都归到这一点上。”我能听到很多男性读者发出不平之鸣了:“感受被爱?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但试想一下,畅销书作家、赢得选举的政治家、获得升迁或赢得合约的企业家,都很满意自己,这不外是因为有些许爱流过来,以认可、赞美、感谢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使一位意外在股市获利的交易商也会觉得上帝在对他微笑呢。正文 引言“我爱你”的真义(4)2009-12-2 21:44:02 本章字数:1279事实上,我们全力以赴去争取的那些东西——安全感、成功、财富、地位、权力、赏识、认可、赞美,多数都被我们用来填补自身内在的空洞——与爱失散才形成的空洞。这些替代性的满足感不过是我们想要间接赢得爱的手段,并不能真正滋养我们,因为它们并未带给我们真实的东西,从这点来看,它们有如垃圾食品,不但不能滋养我们,反而加深了内在的饥渴,驱策我们像天竺鼠一样跑上追求成功的旋转轮,拼命想去赢得一些使自己能够感到满足的奖励。既然爱对于“我的定位”(whoIam)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和爱隔得远远的?各种灵修传统对于人们为什么彼此交恶、世界为什么一团糟的疑问提出种种不同的解释,比如无明、恶业、原罪、自我中心或者不明了爱即是天性。但是这种折磨究竟来自何处?心的创伤如果我们诚实向内注视,可能会发现心的周围有一圈防护层。有些人的防护层就像是厚厚的、穿不透的栅栏;有些人的则像是稍薄、稍轻的护盾,或者他们只是在面临威胁时采取退缩姿态。没有比我们以上讨论过的疑虑(没人会爱、会接受真实的我)更能引发这种威胁感的了。我们常麻痹或关闭心灵,只不过想逃避这种痛苦。如果我们不知道真实的自己就值得爱,便无法对爱赋以信任,这导致我们背弃生命,怀疑生命的慈悲。我们也许会告诉自己:这世上找不到爱。但更深层的真相是:我们不信任爱,以致难以打开胸怀,让爱完全进入心门。这样我们便切断与自己内心的联系,加深了缺爱的感觉。与爱断线,常常是由于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全然的接纳——或被漠视,或缺乏调和感,或受虐,我们若没有感到被爱的手臂环绕,就会堕入恐惧的魔掌。不恰当的爱和养育,直接影响孩子敏感的神经系统,由此造成的某种程度的震撼或创伤,会影响他们一辈子。有时候,被爱斫伤、与爱分离的感觉,会通过比较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些父母看起来很爱子女,实际上却是在暗暗地或不自觉地用控制或操纵的方式施与爱。还有些父母从不视孩子为不同于自己的个体或另一位独立存在的人。这样一来,孩子可能会感觉爱是靠自己的某些特质赢来,而不是以真实面目得来。由于他们需要取悦父母,他们会逐渐把爱看作身外之物,只有符合一定标准方能得到。孩子天生懂得保护自己,避免不恰当的爱所造成的痛苦,于是他们学着退缩或封闭,以远离痛苦的源头,心理学术语称为“解离”(dissociation)。所谓解离,就是指我们的内心在拒绝痛苦、敏感、对爱的需要以及因爱的匮乏而产生的悲伤和怒气,同时它也在拒绝我们的身体,因为身体是这些感受发生的地方。解离是儿童各种防卫策略中最基本、最有效的一个,但它存在一个严重弊病,它阻塞并关闭了身体上两个主要区域的入口:位于腹部的生命中枢——这里是欲求能量、性爱、生命力、直观认知的源头;以及心灵中枢——这里是对爱进行回应并且对事物感觉最深刻的地方。我们若抵触缺爱的痛苦,便会阻挡爱流入身体,无法吸收使生命旺盛的养料,从而切断与生命的连接。正文 引言“我爱你”的真义(5)2009-12-2 21:44:03 本章字数:1269于是我们就把自己置于一个怪异而痛苦的两难之境:一方面不由自主地对爱感到饥渴,另一方面却因为不信任爱而抗拒爱,拒绝对它全然开放。这整个模式——因为不知道真实的我就能得到爱,接着为了防止痛苦而令心麻木,结果阻挡了爱流入并贯穿我们——就是心的创伤。虽然这道爱的伤口从童年的因缘而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成为更大的灵性问题——与我们爱的开放本性失去联系。这个人类的普世创伤,在个人身体上表现为空虚、焦虑、创伤或忧郁;在人我关系上,则显现为缺爱的感觉,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安全感、警戒防护、不信任和怨恨。所有人我关系的问题都从这里产生。爱和心的伤口总是手牵手出现,如光影相随,无论我们爱一个人多深,我们还是难以长期克服惧怕和不信任感。的确,另外一个人把我们点得愈亮,心的创伤愈容易现出阴影,愈发显眼。只要冲突、误解、失望一生起,不安全感便从心的幽暗角落涌出,轻声地对我们说:“瞧,根本没人爱你。”在集体的层次,人类性灵上的深度创伤,使整个世界为争斗、压力、异议所毁坏,每一层次的社群和社会组织——婚姻、家庭、学校、教会、公司、国家——都脱序、对立,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战争、贫穷、经济不公义、生态恶化——都源于我们不能相互信任、尊重差异、相待以礼地对话、寻求双向的了解。所以,这世界上所有的美丽和恐怖都系出同门:有爱还是没有爱?唯一的创伤就是感受不到被爱,打心底这样认定,这使我们残疾、凋萎、退缩。因此,除了少数生化系统失衡、神经疾病之外,名为DSM的心理创伤的诊断手册大概会这样开头:“此书内容是描写当人们不知道他们有人爱,而感受到、表现出的种种悲惨状态。”所有对己对人的憎恨,所有的恐惧、自我中心、沟通问题、性的不安全感,世界上所有的病状、神经衰弱症、毁灭性行为,整个历史血腥残酷的噩梦,都指向一个简单的事实:因为不知道我们有人爱,也值得爱,我们的心变得冷酷,人类生命的许多悲剧就打这里开始。人们若不知道他们被爱着,性灵上就形成一个冰冷的黑洞,他们开始相信,自己不具意义、不重要、不美丽、不良善,这冰冷的恐惧之地就是各种恐怖攻击生起之处——不只是炸弹爆炸,还有我们内心和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情绪性攻击。外在的恐怖行为不过是内在的恐怖心理的外显症状,当人们感觉得不到爱、被糟蹋,便要找人来责怪、出气。虽然战事和恐怖主义一般被认为是政治议题,实际上,有爱在体内畅流无碍的人是不会扔炸弹的。恐怖主义是与爱失联的症状,全世界都染上了这个病,跟战争一样。除非我们治愈世代相传的无爱感来清除这个瘟疫,否则这地球上司空见惯的恐惧和恐怖事件将永远不能消除。“对抗恐怖主义的战争”是矛盾的修饰语、子虚乌有之事,因为战争不可能消除恐怖主义,只会制造更多恐怖,我们只有处于爱的环境,才会真正觉得安全,无惧攻击。W.H.奥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诗中这么写着:“我们必须相爱,不然会死。”正文 引言“我爱你”的真义(6)2009-12-2 21:44:05 本章字数:1131我知道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将爱的真理带入战争、恐怖主义等政治议题,未免天真、不切实际。战争、种族冲突、社会不公义当然需要以政治手段解决,但从另一方面看,各方缺乏衷心的关切和尊重,则终究不能成事,反而会引发新的冲突。宗教、社会领袖人士都懂得好战是与爱分离的病症,因此经常强调:要解决问题,爱是个中关键。举例来说,马丁·路德·金认识到怨恨促使战争发生,疾呼唯爱能治愈斯疾:“世界上的人们早晚必须找到和平共处之道……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人类冲突中进化出一种拒绝复仇、侵略、报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础就是爱。”这是神圣的情操,但人类如何实际戒除对暴力的瘾、停止对爱的嘲讽?我在本书中指出,战争由怨气而来,这怨气又由爱的创伤而来——于是我们责难他人,拿他人出气。本书铺陈出实际路径,以求深度理解并处理人类的这个核心问题。爱与怨得知2001年恐怖攻击及其所引发的战争热,我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和义愤,但我马上看到自己的反应正是困扰我的普世问题。恐怖分子理所当然怨恨美国,美国政府理所当然怨恨恐怖分子。跟敌对的各方一样,我也理所当然怨恨——怨恨世界对战争和复仇上了瘾,怨恨各方的仇恨贩子。我虽然热切冀望世界和平,但只要我视恐怖分子和好战分子是敌人,心怀恨意,我不啻也穿上了战争的外衣。我看见自己如何加深怨气,跟世界上推动仇恨和暴力的力量如出一辙,这促使我投入一连串灵魂探索和内在发掘。我想要理解爱如何由金变成了铅,于是强迫自己用心长时间观察怨气,探究自己如何穿仇戴怨,怨气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运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因设定了一个对象——跟我作对的某人或某事——而在内心找到极大的满足感,然后罗织对方错处,同时在理所当然的裁判下,把自己化为受伤的一方。我得承认,这就是不能不心怀怨气的根由。放眼望去,我们会发现人们沉浸在这种怨恨的心态中,我们的婚姻和家庭、学校和职场,都化作战场,人们砸下大笔宝贵的生命能量相互争战、责难并讨要公道。还有“怨恨政治”,政治选战操弄人们的不满和愤怒,顺手打击代罪羔羊来赢得选票。同时,在世界舞台上,不同的宗教和种族也不断交相责难、报复。这种设定敌方来满足自己的倾向,也在我们内心发生。也许你每天跟自己的工作打仗,视其为要吃掉你的贪食怪兽;又也许你跟预定要做的事、生活中各种压力、交通状况、天气、如影随形的沉重感觉,甚至生命本身奋战。而最痛苦的,莫过于当你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或者成了坏人时,身心之中的内在交战。这会产生巨大的情绪压力和自我仇视,一些人甚至敌视自己,以至于必须杀掉内心想象出来的怪物一样的自己。正文 引言“我爱你”的真义(7)2009-12-2 21:44:06 本章字数:1099为什么即使会毁了自己和周遭的人,我们还非要制造敌人、培养怨气不可?在恐怖攻击的余波中,我层层筛出自己对世界的怨气,辨识出一种熟悉的感觉:我不属于这世界。这种感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童年,在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像个外人,因为周围的大人似乎比较有兴趣把我塞入他们的想法中,而不去发掘我可能是什么样的人。我母亲不让我做自己,因此我必须把她推得远远的。所以,我自幼就将自己与爱切割,提防着爱。如此一来,我学着发展我的知性能力——至少是某种程度地——以便脱离与爱分离的痛苦。我需要写作,需要成就感,需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更深层的却是不假修饰、简单明了、让我羞愧又无可抵赖的渴望:我必须承认,追根究底,我最想要的就是去爱和被爱。我在这疯狂世界的怨气底层,找到一个无助的孩子,他还不知道爱是唾手可得又安全可靠。虽然我生命中似乎拥有很多爱,而且多年探索并写作关于人际亲密关系的书,但我还是在心中挖掘出一个隐藏的黑暗角落:我不完全信任爱。我看见这就是怨气生根之处——在这里,世界看起来并不友善,我便与之对立起来。心中与毒害世界的怨气面对面、硬碰硬,这种怨气酝酿出所有责备和诘难,最终导致暴力、离婚、家族仇杀、战争,我一旦认识到自身无爱感和怨恨之间的关系,便更了解为什么爱总是在人际关系中被扭曲。我还想继续发掘,决定把怨气问题带到我教的班上,当时恐怖攻击发生未久,恐惧和愤怒仍然高亢。一开始我要求他们专注思维生命中一个面临压力的情况,然后我要求他们检视目前的压力如何与他们设定为敌对的一方搭上关系。一些人选择人际关系或工作状况来思维,另一些人则选取恐怖行动、政府的反应或世界的混乱。学生面对他们设定的敌对事物,每一次心生排斥,就产生紧张压力,让他们很受启发。接下来,我要求他们看看在交战中是否发现对别人有种一直存在的、熟悉的怨气,然后我要求他们用一句话来形容这种怨气,用现在时态,以“你……”开头。这里是一些他们想出来的怨气宣言:“你想占我便宜。”“你不重视我真正是什么样子。”“你不关心我;你只对自己感兴趣。”“你想控制我。”“你不把我放在眼里。”“你不尊重我。”“你想毁了我。”“你不接纳我,除非我委曲求全迁就你。”“你为自己好,就利用我。”“你不肯对我付出时间和关心。”“你让我想要点什么都有罪恶感。”“你从不肯定我的长处。”正文 引言“我爱你”的真义(8)2009-12-2 21:44:07 本章字数:1292当学生轮流描述他们的怨气时,我们清楚地看出它们都是同一抱怨的不同面目,最根本的悲哀就是:你不爱我,更精确地说,你不爱我之为我。这就是在世界上点燃争战的普世创伤。爱是对美的肯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知道并确信自己内在是美与善。尤其在孩提时代,我们需要别人看到我们灵魂内的美,然后像面镜子一样映像出来,如此,我们才可以看见并且欣赏自己。而当真我之美没有被肯定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没有爱,我们的身心系统便进入休克并且关闭。我们凭直观认定、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成功,却被我们看不透的原因——或许别人,或许上帝,或许生命本身——给否定了,真令人发狂!我们知道爱本来就属于我们,我们需要与爱和谐相处,需要感觉爱充满、浸透我们……说也说不完。真该怪那个人或那件事!于是我们萌生怨气,怨别人或生命本身不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爱,或者怨我们自己赢得不了那份爱。伟大的爱没错,我们理当得到完美的爱,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但问题是,我们找爱却找错了地方——到身外去找,到在不完美的人我关系中跟我们一样负伤、不完美的人身上去找,所以不免沮丧和失望。即使某些时刻,人我关系中完美之爱灵光乍现,我们还是不可能在他人身上找到爱的稳定泉源。虽然人类的爱往往看起来并不完美,但有另一次元的爱是完美、完整、常备的,它由终极的泉源直接流入心中——我们称它上帝也好,道也好,佛性也好,事实上,这伟大、绝对的爱——纯净、无条件的开放和温暖——就安住在我们天性之中。如果说大爱像太阳,我们的伤痕就是云层暂时遮蔽了阳光,幸运的是,正如太阳不可能被云层破坏,我们本然开放和温暖的心量也不会被摧毁。因此,治疗内心创伤并不是修复坏损。负伤的心灵更像是迷路——迷失在云层中,暂时接近不了普照的太阳。虽然我们可能整个人生都迷失在云层中,但这并不代表太阳也迷了路或遭受破坏。要治愈爱的创伤,就必须接触太阳,如此爱方能完成它天生该做的事:照耀在我们身上。让爱进来大部分宗教劝诫我们要博爱,以矫治人类无爱的问题,他们说:要想被爱,先得去爱。“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施比受更有福”。这些灵性生活的核心原则当然蕴涵深刻真理,但另一个真理也正与之靠拢:我们无法给予我们没有能力接受的东西。正因为大地能够接受和吸收(从太阳来的光、从天空来的雨水),所以是丰饶的;我们能够接受爱、浸润于爱、滋养于爱,才能大量付出;如果我们内在无法感受爱,我们怎能真心爱人?如果我们的伤口阻止爱进入,我们又能付出多少?“爱如同照亮”,里尔克写道,而“被爱如同燃烧”。谁说燃烧不如照亮神圣?如果我们没有燃烧起来,如何照亮?所以,爱的关键就是更加沉浸在爱里,让爱完全进入我们内在,爱才可以彻底地活起来,开始呼吸。即使我们相信上帝就是爱,我们的道德责任是要爱我们的邻人,但如果我们的“入口通道”关闭或堵塞了,大爱不能无碍地流进我们、穿过我们,这种信仰也不太可能奏效。正文 引言“我爱你”的真义(9)2009-12-2 21:44:09 本章字数:1135数不清的书籍都教我们如何爱得更好,本书不同,它将协助你专注于接纳爱的心量,以及如何开启这种心量。我们常忽略人类之爱的一个秘密:接受爱比付出爱更可怕、更具威胁。在你的一生中,有多少次你不让别人的爱进来,而向外推?多少次我们宣告我们希望真心被爱,却常常害怕被爱,难以打开心怀,让爱完全进来?夫妻因害怕接受爱,往往形成两极——一方积极追求,另一方退避三舍。看起来好像是冷漠的那人害怕让爱进来,事实上双方都希望操控自己接受爱的方式。积极的一方用要求、引诱、追求来达成控制——他们就可以不必融化、开放,他们常常害怕接受和响应,所以他们宁愿追求;冷漠的一方用扣压感情来取得控制。当彼此在抱怨对方时,事实上他们采取的是相同的策略:避免对爱完全敞开的风险。心理灵性的角度我在临床心理治疗师的执业过程中,发现将心理和灵性原则引入治疗和成长的过程,成效卓著。心理工作着重损坏的那部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怎样受伤,怎样处理伤口;灵性工作比较着重在本质上怎样才正确:如何开发我们天性中无穷的资源,活得更海阔天空。如果说心理工作使云层变薄,灵性工作则召唤太阳。本书兼具二者,从心理/灵性(psychospiritual)的角度来转化心灵的创伤。在心理层次,本书提供一套独特理解和实践的方法来处理爱的创伤,释放陈年怨气,让爱尽情流入你、穿过你;在灵性层次,本书帮助你开放、在充满爱的空间里拥抱最困难的经验,更有甚者,能够让你契入本性中的绝对之爱,让爱注入你的生命,由内照射出来。在这两个层次上努力——处理心理创伤,并学习接触大爱——会帮助你用更宽大而开放的心胸,与自己、他人、生命接轨。你会发现你的创伤不是过错、不是缺陷,而是导向罗盘,引领我们走向更伟大的人我契合,于是在爱天赋的完美和人际关系不可避免的不完美之间所产生的张力之中,你会活得更有创造性。本书所有想法和方法都取材我的个人经验和研究以及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中。我发现在我班上和工作坊分享这些素材,在改善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方面极具成效。在教学中,实地练习可以让人具体而个别化地将这些素材应用于生活中,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但若将这些练习穿插于本文,恐破坏文气的流动。所以除少数重要的练习外,我把自己整理的这些练习放在每章之末,如果你有意,每章读毕,不妨翻到练习部分,自行练习,将会助你整合、结合一路读来所获得的想法。愿所有众生幸福自在。愿我们知悉自己被爱拥抱着,而能在自身中发现无尽的喜悦,与周遭世界分享。愿我们体察到我们真实的本性是充满喜悦、发光发热的爱。正文 引言“我爱你”的真义(10)2009-12-2 21:44:10 本章字数:674练习本书中的所有练习证实对参加过我工作坊和训练班的学员很有帮助。许多练习牵涉到向内心检视并回答关键性的问题,你可以用写笔记或观想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我建议在每一项练习开始前,你先花一点时间安顿下来,深呼吸几次,并感觉你在自己身体内存在。认识你的怨气这个练习可以帮助你辨认出在生命和人我关系中的主要怨气模式,从中解放的第一步,就是将这敌意的怨气模式带到意识层面。1.心中想一个目前在人我关系中感到困难、压力或痛苦的情况——与朋友、情人、配偶、同事或家人。2.当你想到这困难的情况,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它如何影响你?3.当我们和别人冲突,我们常和他们对立起来。你怎样视对方为敌人?注意一下这敌对的立场如何影响你的神经系统。(举例来说,你觉得焦虑、紧缩或沉重吗?)4.问你自己是否又在打一场老旧、熟悉的仗,打了一辈子的仗?它有什么熟悉之处?它怎样带你回到过去?在这个情况下你对对方的什么怨气又跑了出来?用一句话说明,用现在式,以“你……”开头,并想象你对着那人说。(举例来说,如“你不了解我”、“你对我并不公平”、“你只想占我便宜”。)5.一旦说出了这怨气,看看它如何联结到一种老旧、熟悉的“你不爱(了解、欣赏、知道)我的真实面目”的感觉。6.承认这种没被爱的老怨气,看看它仍在你内心活着,影响自他互动。它像什么?注意不要去批判,只是将它带出来,摊开来,并辨识它,看看是什么感觉。正文 目录2009-12-2 21:44:11 本章字数:843译者序不松开紧握的拳头,如何手牵手 001引言“我爱你”的真义 001序曲被爱拥抱 001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 011绝对之爱012相对之爱015创伤的创世记024找寻爱的来源029爱我们的人性034第二章怨气 041怨气之为害042解析怨气044可恶之人046怨气横冲直撞053加深怨气054第三章放下怨气 061将怨气融化为悲伤062在无爱之所,面对自己063体验愤怒和仇恨068善心的理解073别耿耿于怀075慈心077第四章从自怨自艾到自爱自重 087本性的良善与羞愧088用创伤出气092亲身体验097当你自己101肯定你自己104友善地谅解自己108欣赏你之为你110第五章圣洁的向往 120让渴望透明122渴望的光谱125可爱之人和圣洁之你129无限的热情134敞开自己来接纳138爱也渴望你139第六章爱让你自由 143绝对之爱,此地此时144活在爱里149人我关系的劳作与享用153人我关系的劳作155人我关系的享用158关怀他人160为爱而活164尾声谁在拥抱你 170正文 序曲被爱拥抱(1)2009-12-2 21:44:12 本章字数:1248序曲被爱拥抱戴维本身糅合许多有趣的特质:年约四十,是位颇具魅力的男士,非常渴望坦诚直接地接触异性和性,但他也活在创伤的阴影之下。他有生以来有一大串情史,却都维持不了多久。他要找条件不错的女子根本就不成问题,然而故事总是大同小异:他最后不是挑三拣四,把她们赶跑,就是向后撤,直到她们知难而退。他想爱想疯了,他承认回顾一生中和他分手的女人,有好几个都会是很好的终生伴侣,但在当时,他总可以找到理由不满意对方,然后抽身。他来接受心理治疗,想弄清楚他的爱情生涯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六个月之前,他开始了一段新的爱情关系,他爱这位女子远比以前的经验来得更狂野、强烈,他们感情十分契合,谈话异常投机,性关系也极为协调,但到了某一地步,他抽出身来,和林恩一刀两断,因为他无法信任她,害怕她会伤他伤得太深。在我们刚开始的几次咨询中,戴维总在谈论林恩,谈她如何不值得信任,但我最终将焦点转移到他个人的内心。他成长过程中,母亲是一个飘忽不定、抑郁、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的人,即使在家,也很少对孩子付出感情,无论戴维怎么做——从生气到退缩——都赢不来他想要的关注和爱,结果他根本不相信爱是与他有份的,或是做他自己仍可以得到爱。他必须让女人另眼相看来证明自我价值,同时又埋怨她们害他非这样做不可。戴维的魅力外表之下,有一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怨气暗潮汹涌,但是不会形诸于外,因为在他家里,愤怒是罪大恶极,所以就转变为排斥,因此他表现愤怒的方式就是谁近身就推开谁。基本上他在对所有喜欢他的异性说:“走开,我不相信你会对我感兴趣,我不相信我会吸引你,因为你不会真的爱我。”他不信任林恩的感觉,回荡在他整个过去生命的长廊中,他一生从未感受到充分被爱、被拥抱。戴维向我咨询了几周,努力了解并处理自己的创伤之后,又恢复了对林恩的兴趣,虽然感觉有一点危险,但还是想再约她。当他想到这些时,一个美好时刻乍现,他抬头,有如凝视天堂,近乎文绉绉地问:“就是这样吗?你爱一个人,把自己打开,感到有点任人宰割,你让他们进到心里来,于是他们变得非常重要,然后他们爱怎样就怎样——走掉、伤害你、对你说谎——你就没辙了,爱就是这么一回事吗?”戴维直率的话触动了我的心弦,在我心头产生共鸣,他提到的事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经验,不禁对他会心一笑。我想到当你真心想和他人深层契合,当热情自内心深处涌出,如同无法驾驭的波涛,就这样把你冲撞开来,你不但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涌动,也不能控制对方的反应。我想到自己也曾有那样原始、直接的经验,以及随之而来的害怕、想保护自己的本能。“当我对一个人敞得这么开,真的感受到那种深度和力度,”戴维继续说,“我知道这就是我真正希望从对方身上得到的,这就是生命力的所在。”他是说爱的力量一路引领我们,直到濒临投降的甜蜜边缘,让我们敞开心怀,不想脚踩刹车,“但感觉那么危险,好像会丢掉老命一样”。正文 序曲被爱拥抱(2)2009-12-2 21:44:14 本章字数:1186戴维踩在剃刀边缘,拿不定主意是不再抗拒林恩的吸引力——但感觉风险重重,还是靠后站稳当些。我问他:“如果你在这份爱情关系中可以要什么有什么,你想拥有什么呢?”从他嘴里说出的第一句话听起来蛮悲哀的:“我不知道。”我鼓励他把问题放在心中好好酝酿一下,注视内在,让答案从内心深处流出来。停了一会儿,他说:“我希望我能信任她,而且知道自己真正被爱着。”话才出口,他马上澄清,“这个要求大概太过分了。”我问:“如果感到这样被爱,会是什么样子,会带给你什么?”这次他停顿得更久了,然后说:“感觉被接纳,人家珍视我之为我。”我下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感觉被接纳、受珍视,会带给你什么?”更久之后,他幽幽地说:“我厌倦了分离和孤独,我真想和人灵犀相通……”戴维常提到一再生起的孤绝,好似在这世界上迷了路,找不到归属。这是他第一次直接承认渴望灵犀相通。我可以感觉到他心里还在翻搅,我请他继续追查这个问题,就问他灵犀相通的感觉会带给他什么。这次的答案倒是出来得很快,他想都没想就说:“一种归属的感觉,就像有人珍爱真实的我——虽然我不太确定那会是怎么一回事,因为,你知道,我从没经历过。”说完这席话,戴维脸色红赧起来,我知道他迈出了多大的一步。我们又继续谈了一会儿,我承认要男性辨识出他渴望归属和珍爱有多困难,尤其在另一位男性面前承认,的确更属少见,因为更容易受到责难。戴维在我脸上搜寻不屑的神色,我便让他知道我充分了解他,也感激他和我分享这些。我们静默地坐了一会儿,两个人都在咀嚼着他坦承渴望被爱是什么感觉。我有一点想在这里停下来,剩下的交给他处理,但已经走到这一步,我感觉有些东西需要进一步探索。我确定他可以继续了,于是说:“想象着被人珍爱,会给你内心带来什么,让你内在经验到什么。”他闭目一会儿,然后说:“它像被别人爱的臂弯拥抱着……事实上我现在可以感觉到一点点了。”戴维和我两个人同时明显地放松下来,戴维感受到温暖、澄澈、踏实充满了整个房间。戴维从孩提时代就觉得和家庭接不上轨,现在却愿意承认他需要归属、被珍爱、被搂在爱里,表明他在疗愈疏离感上跨出了重要的一大步。戴维坦率承认这些深刻的需要,正视它们的存在,等于正用温暖和开放将自己的经验拥起。这让他尝到被爱和接纳拥抱是什么滋味——这正是他找寻的。我们一路走来,我再一次想就这么结束。突然,毫无预警地,问题从我唇间迸出:“你是什么感觉——感觉那样被爱拥着?对你身体有什么影响?”这次答案呼之即出,因为戴维已经身在其中了:“像降落到地上,被大地拥起。我的胸部是温暖的,我的腹部是饱满的。”“你继续保持腹部和胸部的感觉,会有什么现象?”“很放松,内在有些东西放下了。”正文 序曲被爱拥抱(3)2009-12-2 21:44:16 本章字数:1012我鼓励他在这种状态下继续放松,因为这是一种全新又强力的经验,应该让他的身体完全了解。过了一会儿,他说:“有一种温暖的喜悦感传遍全身,好像渗入所有细胞。”当戴维正在体验让爱尽情流过他,我鼓励他继续浸润在这种全身的喜悦感里,然后提出最后一个问题:“那像什么——让爱从内在通过?”“像从天而降,然后安顿下来……像深度休息……像我整个人都在当下。”“现在不需要证明自己什么了。”“不,没什么要证明,我可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探到了追寻的底层,他降落在唯一可以着陆的地方——他的本性,开放和温暖的境界,我们称其为爱、善、美。并且他从身体上感受到了,腹部饱满,内心开放。这是戴维最深的愿望:不必靠证明自己来赢得爱,而是可以放松安心地做他自己,重新跟生命中枢和内心取得联系。他一旦看到这一点,立即沐浴在深刻的平静中,他就安住那里——在自己之内,为自己存在,与自己同在。这是我们俩一起努力以来的重大转折点。戴维一生在孤绝的沙漠徘徊,终于发掘出一泓清澈的流泉,他可以从内心更坚固踏实的地方出发,用全新的方式去处理与林恩的关系。爱是扶持的环境在这次咨询中,最重要的时刻发生在戴维认识到自己深深需要被爱拥抱,而且尝到了被拥抱的滋味,让他能放松、放下、安顿自己。戴维不信任母亲,致使他一生害怕并怨恨女人。但在更深的层面,他的创伤显示他不信任生命,没有认识到他整个生命其实是被更广大的、值得信任的东西扶持着。我们需要的扶持,本质到底是什么?想想宇宙中所有事物都被更广大的事物扶持着,地球被虚空扶持着,这是围绕着它、让它自由自在移动并转动的环境;DNA被细胞扶持,细胞被大些的组织和器官扶持;树叶被大树扶持,大树被地球扶持;成长中的孩子被家庭环境扶持。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D.W.Winnicott)将家庭定义为“扶持的环境”(holdingenvironment)——能支持儿童健康成长。除了对儿童很重要的身体扶持之外,温尼科特的扶持观念主要指家庭可以提供的良性的情绪环境。什么样的扶持对人类成长最重要?想象用手托起一只落巢的鸟宝宝,如果握得太紧,会压扁它;如果握得太松,它又会掉下地,所以你要用手做成摇篮圈起它,同时不要压得太用力。正文 序曲被爱拥抱(4)2009-12-2 21:44:21 本章字数:1120这就是扶持最重要的两方面:接触和空间。接触包括会见、了解、触碰、和谐、契合、照顾,儿童若有良性接触,较易发展自信、内在的自我支持、自我接纳。但仅有良性接触还不够,还要给儿童空间——做他们自己的空间。没有空间的接触,会非常具侵犯性,令人有狭室恐怖感,透不过气来。温尼科特强调让婴儿安住在他们自己的“非结构性存在”(unstructuredbeing)中,不要常常入侵。若父母不能提供这种空间感,儿童会觉得窒息、受制,然后他们会极力取悦父母,迁就父母的设计,于是与自己的生命断了联系。父母若不具侵犯性,而且认识、尊重孩子个人的节奏和需要,并尊重孩子的空间,不常侵扰孩子“自我运作”(going-on-being)(温尼科特的说法),便可以帮助孩子在自我中悠然安住。当然,如果这空间感未能和良性接触取得平衡,也会造成问题,孩子会觉得遭到遗弃。这样说来,爱大致会造成两类创伤,使人害怕亲密关系:父母若过多侵入,未能提供足够空间,孩子长大了会害怕亲密接触,以防被卷入、受控制、受操纵、遭妨害;父母若未能提供温暖的感情接触,孩子长大了会害怕遭弃、失落、匮乏。若害怕卷入纠葛,通常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撤退;若害怕遭弃,会造成依附他人,当然这两类创伤也会显示为其他症状。许多人两类各占一点,造成“拉锯”的人际关系,对方开拔走人的话,他必穷追不舍;而当对方迎上前来,他反而缩头缩脑起来。父母一旦提供了足够的接触和空间,便创造出一个扶持的环境,滋养健康的身心成长和人际关系。在这种友善的环境中,儿童可以放胆去放松、放下、信任,并因而能够打开心轮,经验其细微的敏感性。扶持的这两个面向(接触和空间,规范步调和顺其自然)和爱的两种核心特质(温暖和开放)是相应的,是在我们的生命中本有的。温暖是我们天生的动力,自然想向外探伸、碰触、接触,想欢迎、拥抱、邀喜悦进来;开放是我们能够以温和、空阔的方式,顺其自然,允许他人显现他们的真实面目并接纳之,不去掌控或按照我们的意志任意揉捏他人,这种顺其自然是我们给予所爱之人最大的仁慈。开放加温暖,让我们认识、感谢每件事物和每个人最核心的本然之美——简言之,就是爱。虽然这两种特质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还是需要第一朵火花来点燃。对孩子来说,那朵火花就是知道自己被爱。孩子一旦感到真的被扶持着,也就是说,当父母给予温暖的接触和温柔的空间,让孩子做他们自己,他们就会觉得被爱。我们能感到被爱扶持,便可放下我们的防护盔甲,一如戴维的情形。这样我们才能学习放松,让爱流过我们,安住在我们敞开的内心中。正文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1)2009-12-2 21:44:23 本章字数:1214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想靠别人获得喜悦,我溃不成军。——作者的诗如果说爱的纯然本质像太阳高挂在无云晴空,这清朗明亮的光,在人我关系的开始与结束两个时刻照射得特别耀眼。当小宝宝出生时,如此可爱的小生命可谓恩赐,你毫无保留、毫无要求、毫无评断地全心响应他;当你初次坠入情网,对方全然的美打开了你的心门,你既惊异又欢欣,一时之间,所有的爱如明亮的阳光倾力注下,你简直可以融化在喜悦中;同样的,当朋友或所爱之人面临死亡,你们之间的所有争吵或歪理都消失无踪了,你只剩下对他(她)的感谢,感谢他(她)在这世上和你共处的这一段短短的时日。只要人们把自我——一己的要求和算计——放到一边,相互完全开放,纯然、无条件的爱就遍洒大地。绝对之爱(absolutelove)不是我们得去——甚至可以——编造或杜撰的,当我们——对他人、对自己、对生命——完全开放,它就自然而然显现在我们身上。在与另外一个人的关系上,它显示为无私的关怀;在与我们自己的关系上,它表现为内在信心、自我接纳,让我们自内至外温暖起来;在与生命的关系上,它示现为安宁、感谢、生之喜悦。绝对之爱我们若从另一个人那里感受到这种开放和温暖,就得到了重要的养分:帮助我们体验自己的温暖和开放,让我们认识到天性中的美善。无条件之爱的光芒照醒了冬眠的心灵种子,助它们成熟,开花结果,使我们得以实现这一生独一无二的价值。若我们从他人处接受到纯粹之爱、关怀和赏识,便得到了最佳的祝福:纯粹之爱接受我之为我,让我们肯定自己。两个人若了解并欣赏彼此的真实面目,他们便分享着马丁·布伯(MartinBuber)所谓“吾汝关联”(I-Thourecognition)的时刻。布伯认为这种肯定提供了重要的确认:帮助我们了解并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最肯定的感觉其实还不是感觉被爱,而是我们以真实面目被爱。真实面目意味着我们的真实存在,绝对之爱就是对真实存在之爱。在我们的个性、痛苦、迷惑之下的更深层,是我们动态开放的真实面目,它在我们感觉安顿、稳妥、契入自己时才会出现。爱若扎根于此,便会毫无阻碍地流过我们,使我们对他人更加敞开。当两个人在毫无保留的境界中相遇,他们共享的是绝对之爱的完美时刻。然而,一个极重要的观点是:人的个性并非这绝对之爱的源头,相反的,绝对之爱超越我们的局限,从它最终极的源头照射我们。我们是这光热流过的通道,它在流过我们之时,也在我们内在找到了家,作为我们的内心本质(heart-essence)安住下来。我们和这种完美养分有亲近的血缘,它也是我们最深层的本质,我们的生命之血。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位小宝宝一出生就本能地急切寻求它,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我们的天性。正文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2)2009-12-2 21:44:24 本章字数:1158我们一旦认识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美妙,便可放松、放下、安住在自己之内。放松会带来开放;开放让我们对流过的生命透明无隐,像是一扇刚打开的窗户,清新的微风立即吹入室内,带来安宁的感觉、真实的力量,D.H.劳伦斯视这为“生命冲进我们”。马丁·布伯视“吾汝关联”的时刻为蜕去一层老旧、保护的皮,如同蝴蝶从蛹化现而出。我们一旦尝到纯粹、无条件之爱,会觉得做自己很好,活着也很好,我们想展翅高飞。这种生命力的河道汇流在我们身上时,将会生出无上的喜悦。这样一来,无条件之爱让我们安住在自己当中、安住在生命喜悦之流中,就如戴维·斯坦德尔-拉斯特兄弟(BrotherDavidSteindl-Rast)对这种深刻契合情形的描述:“一时之间,我们只是知道,一切都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属于一切。”这是人类之爱最伟大的价值,它引领我们进入比人类相对性更为广阔的境界,它在帮助我们契入内在发光发热的生命力之时,流露出美妙和力量,在那里,因为我们对生命完全率直无隐,我们便与生命本身合而为一。若生命属于你,你也属于生命,你便再也不会饥渴和恐惧,你感到生命有其基本的尊严和神圣,并不需要仰望别人的同意或认可,在这种生命深刻的和谐中,你了解到你没有负伤,从没受过伤,也不可能被伤害。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真义:绝对之爱帮助我们契入我们的真实面目,所以不可一日无它。相对之爱虽然人心是大爱流向世界的通道,这个心的通道却常常阻塞——由于不知道我们被爱而产生紧张不安、防御的行为模式。结果,我们虽偶尝短暂、喜悦的灵犀相通,但爱天赋的真诚开放却难以完全渗入我们的人际关系。的确,两个人愈敞开,障碍——他们最深最暗的创伤、绝望和不信任、最直接的情绪引爆点——就愈容易浮出水面,就像太阳的温暖刺激地球释放湿气而产生云朵,纯粹开放的爱会启动我们情绪创伤的积云,那是我们紧闭、活在恐惧中并抗拒爱的地方。这并不稀奇:在我们变成无碍的信道,让爱得以畅流之前,创伤必须暴露出来。被治疗的事物必须当下立现,爱才能发挥疗效;若隐藏起来,只会生脓溃烂。这就是相对之爱:阳光般的绝对之爱被我们的局限性人格及其防卫模式——恐惧、不信任、被动反应、不诚实、攻击性、扭曲的视角——所过滤。如同多云的天空,相对之爱不完全、不恒常、不完美,它是光影的交替演出。绝对之爱所散发的光热,只在瞬间闪耀。如果你密切观察人际关系中的自己,你会发现自己时退时进,游移在开放和关闭、晴空和乌云之间。如果对方很有反应,注意聆听,说你爱听的话,你的内心便自然开放;反之,对方若没有反应,听不见你,说了不中听的话,你将会立即收紧,开始退却。正文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3)2009-12-2 21:44:26 本章字数:1113我们会随着情况起伏不定,难以全心肯定另一个人,往往要依照我们每个人能够付出和接受多少、彼此之间的默契、我们的局限和条件反应模式、个人成长的程度、有多少觉知和灵活度、沟通程度、身处的环境甚至前一天晚上睡了多少觉来决定。相对就意味着一切视时间和状况而定。一般人类的爱都是相对的,从没有恒常的绝对性。如同天气一样,相对的爱是连续的、动态的变化,不断生起退去、盈满亏缺,外观和强度皆与时俱变。说到这里,许多理论可说再清楚不过了,但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障碍:我想象别人(当然是我之外的某人)应该不断地爱着我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他们是完美之爱的来源。由于我们第一次爱的经验通常都来自别人,我们很自然以为人际关系就是爱的主要来源,一旦这份关系无法营造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关系,我们就以为有什么不对劲了,这种失望一再启动心的创伤,就会产生对他人的怨气。因此,了解绝对之爱和相对之爱的重要分野,是疗愈伤口、解脱怨气的第一步。在我们生命的最深层——所有众生共同的内在圣性——并没有你我的分隔,任何时刻,都可能与任何生命——情人、孩子、朋友、在路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甚至小狗——灵犀相通而产生温暖和开放。一旦我们能欣赏另一生命之美,心轮便打开了,绝对之爱的火花通过我们。在这契合的时刻,我们不再分离或孤绝,而是快乐地分享众生心中最可爱、最温柔的部分。但同时,在相对的层面,我们一直是分离、隔开的,我们占据不同的身体,有不同的过去、背景、家庭、个性、价值、喜好、观点,最终还有不同的命运,我们每一个人看待事物、对事物的反应都不同,也用我们独特的方式来对待生命。是的,我们当然体验过人我合一的感觉,但这只在生命对生命契合时才可能发生,因为在纯然生命和纯然开放的层次,我们是一。你我的开放性并无不同,因为开放性没有坚实的形式,所以不会有分隔你我的界线。因此当我们在绝对之爱的时刻相遇,以生命对生命,就像水倒入水中。对比之下,相对的爱是有形层次的交流:人对人。每一个人,如同世界上的每一片雪花、每一棵树木、每一处地方、每一个环境,彼此都不相同,都有独特的性格和表现的方式,跟其他人不一样。两个人在纯然开放的领域,可以知道他们是一,在有形的领域,无论如何必然是二。也许前一天晚上,你和一个人深深地契合,对他打开了心门,爱恋着、倾心着,但第二天早上,尽管你仍感受着爱意,可是前一晚敞开心房的感觉却被乌云笼罩了,你开始考虑:向这个人打开心门是否妥当?我能接受这个人完全是另外一个人吗?他(她)能了解我多深?我们是绝配吗?正文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4)2009-12-2 21:44:27 本章字数:1292融合为一的感觉,是与绝对之爱幸福结合的时刻。这是伟大爱情神话的开始,是纯粹的发现与交遇,经常发生在不寻常的时空。但相对之爱的挑战又将恋人带回地面,迫使他们不断面对、处理他们的二元性,如果他们不尊重对方的相异性,不探索如何横越相异性去发掘对方,恋人的结合终将失去热情和活力,且以不健康的情绪相互影响,或产生相互依赖的危险关系。两人通常首先寻找共同基础,但由于两人的相异性将他们拉至不同的方向,地基于是从他们脚下松动,关系就这样在两人之间不断摆动。既想在此时此刻交遇,却又被记忆、期望、过去创伤的潮起潮落卷得团团转。在一元和二元、相聚和分离、新鲜的发现和旧有的联想等种种紧张的状态下,相对之爱实难稳固和稳定。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期望和现实相左,才会产生问题。我们总是以为爱应该是稳定的,这种期望使我们无法欣赏相对之爱所给予的“人我之间的亲密”。亲密——在相异中分享彼此之为彼此——只有在伴侣和我以二元的状态相遇,我视对方纯粹是另一个人同时又不完全是另一个人时,才会发生。二元和一元的交替虽然可以点燃好奇和热情的火花,但同时也摆明了亲密关系顶多也不过是断断续续的。在亲密的时刻里,我们横越相异的高墙来相遇,但仅仅是片刻而已,而不能持续。最佳状况下,相对之爱本身很美,两人在差异和变化中欣赏对方、享受对方;而最糟的情况,则是演成一出肥皂剧或悲剧。如果你指望别人永远与你步调一致,你就会陷自己于沮丧、失望和痛苦中,因为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每个人只能跟随自己内在的法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感觉,你永远无法期待别人步调与你一致,你无可避免会和所爱的人不同步,因为你们一直在不同的时间想要从彼此身上或从生活中获得不同的事物。结果无可避免,和声变成走音,了解变成误解,造成伤害和隔绝。即使最亲近的婚姻伴侣有时候也感到误解、失联、彻底的孤绝。即使有人想跟我们步调完全一致,也不可能,因为他(她)永远不能预卜我们每一时刻想要什么。我们也许现在想要亲近,于是情人挨近我们,不久我们可能又想要有自我空间。我们连自己每个时刻要什么、内在发生了什么事都弄不清楚,而且心意还不断改变。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怎能期望另一个人与我们步调永远一致,尤其是他人只能依据他们自己不同的观点、节奏、需要来行事?不但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需要和观点,我们还想要以独特的方式被爱——它能够抚慰过去带来的情绪创伤。这真是高要求!因为它假设别人应不断调整他们爱的风格,来配合我们。举例来说,如果你有被遗弃的恐惧,你可能会逼你的伴侣多作口头保证,结果超过了他的限度。你听了固然欣慰,知道有一个人陪伴在身旁,不幸的是,这些期望可能触发他(她)被承诺限制的恐惧,因为一旦被逼得依照你的时间表保证,他(她)可能觉得受制于人。你的伴侣不见得像你,他(她)要有个人空间才觉得被爱,如果你期望伴侣用你认为恰到好处的方式爱你,他(她)可能会想撒腿逃跑,结果反而牵引出你被遗弃的恐惧。两人再怎样努力,往往还是不得已触痛了彼此的创伤。正文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5)2009-12-2 21:44:30 本章字数:1364虽然没有人能够和我们步调永远一致,我们仍紧抱期望,怪罪别人:“你没给我我该得的。”印度老师普拉吉难帕(SwamiPrajnanpad)如此描述该情况:“每个人都正在通过这深沉的心理煎熬,为什么?因为他想要得到,又没得到,他相信他应该得到,也可以得到,但他没有,这就是引起这种剧苦的原因”。其中的问题是,当我们试图叫别人用我们认为他们应该的方式来爱我们,我们的行动中有爱吗?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在两人关系中,期望常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从这些情况看来,相对的爱的确颇为坎坷。在我与你亲密交心之后,我们不可避免又回到视所爱之人为“他物”,某一个“在那里”的人,一个被需求、反应和设计的对象。“这是我们命运中深远的忧郁症。”布伯这样写道:“我们世界中每一个‘你’都会变成‘它’……真正的观照从不持久,纯粹之爱从不能维持,世界上每一个‘你’都注定变成一件东西,或一次又一次变成某种东西。”虽然纯粹之爱也许是我们内心的本质,它外显的面目却不断受到过去的因缘和现在的情况的制约。母亲虽然无条件爱孩子,但如果她被孩子做的事惹恼了,或某一天接二连三发生不顺心的事,她也可能对孩子毫不留情。这是我们躲不掉的命运,这命运陷我们于隔绝,在隔绝中我们将自己和所爱的一切投射成期望和恐惧的对象,于是人际关系便不断偏离人我合一的喜悦,陷入二元的动乱——喜欢或不喜欢、同意或不同意、亲近或冷漠。你先生今天可能仁慈而有耐心,但明天又可能冒出一肚子怒火来。这一刻,你所爱的人眼中闪烁着纯然之爱的火花,下一刻,你说了逆耳的话,他(她)又狠狠瞪你一眼。纯粹之爱在绝对的平台上运作,喜欢或不喜欢则在另一不同的层次上,也就是相对、个人的平台上进行。我们若了解自己同时活在两个层次上,就可以减轻“我爱你,但此时此刻我受不了你”的困惑。我们很难不喜欢他人合乎我们品位和喜好的地方,但我们又不喜欢他们碍着我们的地方。只有在高层次的灵性发展中,人类才能自喜欢或不喜欢的拉扯中超脱出来。这意味着,相对之爱不可避免含有爱恨并存、说不清的情绪。夫妻、亲子、朋友之间永远不可能维持稳定及和谐的沟通。这就是必然规律:每一个相聚的时刻之后,接着就是离散。这并非爱、人类或宇宙在设计上的缺憾或错误造成的,也不意味着你不好,别人不好,生命不公平这类的事。生命的脉动永远在循环中,上下、来回、扩展和收缩、协同和消耗(synergyandentropy),诸如此类。能量呈波动式的运行,波动包含波峰和波谷,若非波谷,哪来波峰?先有离散,方有聚合;只有在缺乏了解之后,才有了解可言。的确,人际关系若不是这样高低起伏,它就是淤塞和监禁,而不是动感的舞蹈了。人类的相对之爱不完美也不恒常,像地球上其他一切事物;人生经验往往是生涩、粗糙、混乱的。没有事物可以持久,没有事物一成不变,没有一旦花好月圆就一劳永逸的事,一切事物都会改变。新鲜爱情的喜悦达到高点之后,接着就产生冲突和受苦的低点,我们常觉得是场灾难,不应该发生。如果我们能认识到低点是相对之爱不可避免的波谷,那么误会和隔绝就可以是重新了解和契合的跳板。正文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6)2009-12-2 21:44:31 本章字数:1188假使我们诚实地注视生活,我们会看到不可能有一个人完全可靠、始终不渝对我们好,虽然我们可能想象在某人、某处那里——也许是电影明星或灵修的人——存在理想的人际关系,但这仍以幻想成分居多。如果更为仔细地注视,我们会看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盲点、私密、不安全感、侵略和操纵的倾向、情绪引爆点——这会阻塞让爱畅流无阻的通道。我们虽然都想用一颗纯洁的心来爱,但我们的局限不免使我们的爱上下波动、左右摇摆。我们对完美之爱、完美结合的渴望,自有其重要和美妙之处,我们因直觉地知道心底藏着一份完美而产生这渴望,它便指向超凡的境地。我们渴望愈合隔绝——我们和生命、上帝、自心的隔绝,只要我们正确理解这种渴望,我们将超越自我。全心付出自我,用这样的灵性去生活,我们会看到,它是绝对之爱进入我们的钥匙。但如果我们将这种思慕转嫁到另一个人身上,可就麻烦了。这就是要分辨绝对之爱和相对之爱的理由——如此我们就不会到不完美的情况中寻求完美之爱。虽然亲密的契合可以闪耀出绝对的人我合一的光芒,但我们可不能完全指望它,完美之爱唯有在完美的境界中——生命核心中的开放、觉醒的心——寻求。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完美的结合,也就是“我们属于一切,因为一切也属于我们”的心境。在人际关系中寻求完美,只会感觉背叛、气馁和不平。创伤的创世记驾驭人际关系的浪头是很难的,特别是在误解、不和谐、隔绝的波谷触动我们心底的创伤,激荡起童年的挫折和伤害的时刻。在我们生命最初的几个月,父母通常竭尽所能地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和奉献。我们还是小宝宝时是非常可爱的,有这样珍贵、可爱的小生命降临到他们生命中来,父母大概觉得幸运极了。如果我们够幸运,有一位母亲——“过得去”(goodenough)的母亲——照顾我们,这也许是我们首次沐浴在爱的纯洁无碍的阳光中。当小宝宝被母亲爱的手臂拥着,他便在喜悦的暖流中放松了,因为绝对之爱无碍地流经他们身上。母亲的照顾是外在条件,让小宝宝体验他生命中爱和喜悦的本质,有了母亲的爱,小宝宝便在自己温暖开放的天性中软化下来、安定下来。神经心理学研究显示,婴儿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对培养婴儿身心发展至为重要。起初,母亲的身体接触和照顾,帮助小宝宝学习安抚、调节神经系统,健康的恋母意识则培育孩子认知、行为、身体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大脑边缘系统(limbicbrain)的发育,这是主管人际和情绪反应的部分,甚至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也都攸关早期恋母与否。婴儿若能感知母亲的存在及照料,便可调节自己的神经系统,这比他们与生命的契合更为具体、更易感知。既然母子结合对婴儿身心各方面发展扮演重大角色,婴儿自然视母亲为爱的来源,在世界某些地方,比如印度,母亲则近乎神祇了。正文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7)2009-12-2 21:44:32 本章字数:1312但这也给人类带来最根本的妄想:快乐安宁的来源在我们之外,在他人的接纳、认可、照顾之中。在孩提时代,的确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生命几乎全部仰赖他人。在理想的情况下,父母的爱应逐渐内化到我们内心深处,让我们感觉到与爱的内在契合。但我们的真实面目愈没有为人所爱,我们愈不能安顿自心,这使我们总是从他人处寻求心灵契合——殊不知最浑然天成的适从感和喜悦感,其实根植于我们内心。一旦孩子发展成另一个独立的个体,早期母子合一的喜悦便消退了,我们不再是外层空间掉下来的惊喜小生命,相反的,对父母而言,我们变成“他们的孩子”,他们期望和恐惧的对象。他们的接纳和支持与否,要看我们是否合乎他们的期望。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动摇了我们的信任:于己,我们不相信真实面目可被接纳;于人,我们不相信他人了解、珍视真实的自己;于爱,我们不相信爱是始终不渝的。即使父母在内心最深处无条件地爱我们,由于他们身为人类的局限,也不可能每时每刻向我们表现出爱。这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说他们是不称职的父母或坏人,他们像每个人一样,也有他们的恐惧、忧心、耿耿于怀、重担,还有爱的创伤;像所有人一样,他们是盛载完美之爱的不完美之器。孩子进入这个世界,自然希望世界以无条件之肯定来迎接他,并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即使父母可提供这种肯定到某一程度,却不能持久。这也容易理解,因为每个人都难以开放并肯定自己和生命,能维持无条件之肯定是人类高层次的能力,只有经由不移的信愿和精神修持方能达到。我们的父母无法完全开放,自然不能传达无条件之爱给我们。但当儿童发现爱有条件、不可靠、有操纵性,会在心中形成恐惧的结,因为他们只能得出“我没有真正被爱”的结论,这造成恐慌或“惊吓”(freak-out),使身心僵固。这种爱的心理创伤,以心理分析的语言来说就是“自恋性的创伤”(narcissisticinjury),因为它伤害我们的自我感觉,使我们不再觉得自己好,我们会怀疑我们是否值得爱,进而影响我们整个自我定位。埃米莉·狄更生(EmilyDickinson)在诗中形容这种普遍的创伤:“伤痛如此剧厉,把一切都吞噬了。”一旦伤口痛成这样,儿童当然想把它推出意识之外,最后形成一个心灵的疙瘩,也就是我们的怨气。它对他人的怨气有防御作用,可以使我们麻木不仁,不会感受到没有被爱的痛苦。我们带着隔绝、失联的自我长大,自我的核心是巨大的伤口、惊吓和封闭。所有这些都被怨气覆盖,变成我们防卫军械库中的一件武器。伤口不能愈合,是因为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本来就很可爱而且值得爱,却以为别人掌握着关键。我们常常在人类的相对之爱中期望绝对,期待相对之爱源源不绝地流出和谐以及无条件的接纳和了解。情况若非如此,我们就耿耿于怀,觉得谁错了——我们错的话,就是我们不够好,别人错的话,就是不够爱我们。其实我们父母(或其他人)的不完美之爱,无关乎爱值不值得信任、我们值不值得爱,这跟我们的真实面目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只是凡夫俗子的局限,如此而已。别人不可能超越他们的性格局限来爱我们。正文 第一章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8)2009-12-2 21:44:33 本章字数:1042找寻爱的来源幸运的是,我们的人际风暴毁灭不了,也撼动不了稳固的大爱境界——绝对之爱,它一直存在于生命基调中。即使天空乌云密布,太阳也始终照耀。当然,通常看起来可不是这样的,光热的境界常被痛苦、误解、背叛、如噩梦初醒的乌云所遮掩,虽然太阳比任何一朵云都有力多了,这厚厚的一层云仍会暂时阻绝暖洋洋的阳光。相对真实是指当自我与其本质基础——开放与爱的境界——失联时,事物所显现出来的样子;更广阔的绝对真实,则如同太阳,从不亏蚀、从不闪动,阳光之所以看起来闪动,只因有云朵横飘过去。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察看,当我们感到被爱时,身体究竟有什么变化。在我这里做治疗的一位中年女子,强烈希望赢得别人的认可和钦慕——以至因为拼命证明自己,又担心别人不尊重她,而把自己累病。有一天我问安娜,当她设法赢得了别人的认可和赞美时,身体实际发生了什么变化。“感觉很棒。”安娜说。“再体会看看身体究竟是什么感觉?”“我很放松,觉得自己更重要一些。”她一边说着,一边在头后方举起手肘并伸展开来。“身体哪一部分最放松、最舒展?”“就在这里。”她放低手臂,用一只手将她胸前中央圈起来。“你的心里。”“是的。”“所以有人欣赏你,你就感觉到你的心。”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
正序
倒序
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
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
完美的爱,不完美的关系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