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们的生活中少一些断翅的白天鹅!希望更多的人能快快乐乐、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这个广袤的世界!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人剪断了翅膀上的一条筋,当开始想飞翔的时候,却怎么也无法振翅。---------------成长以放弃自我始--------------- 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我几年前就看过。前两天又重新看了一遍,李慕白最后的一句话突然撞击在我的心头——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为什么这段话现在让我砰然心动?因为它述说了一个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意识和心态:开放。我也是在最近两年的工作中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我其实没有多少外在的收获,工资没长、职位没加。但我却能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因为开放而竹子拔节般的“飕飕”的成长声。 人们经常谈到“开放”,却没有多少人去细想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我认为开放是一个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打开自己的头脑和心扉,收集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并朝着一个积极的目标前进。任何信息或方式都可以考虑,都可以借鉴,但又不能限制或固定于任何事物。头脑中有分析,有猜测,有试探,但始终没有定论,始终以静待变,不墨守陈规、也不墨守己规。开放首先要求放弃自我,能够诚恳听取别人的意见;开放更要求不简单听从和模仿,在客观的基础上主动地分析各种相关信息而自主得出积极的结论和决定,而这种决定又同样是开放的、随时会根据新的情况再做调整的。 开放很难,因为我们总是害怕失去一些东西;开放很难,因为我们对别人充满了不信任;开放很难,因为最爱我们的人是我们自己,最经常欺骗我们的人,也是我们自己,就是这个“自我”挡住了我们想要打开的心门。 但是开放几乎能够涵盖我们所需要的一切良好品质:独立、积极、勇敢、认真、负责、虚心、创新、勤奋等等。只有具备了开放的意识,我们才会不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功劳,不囿于自我的圈子(坦率地说,我认为我的圈子并不窄,而是很宽阔,宽阔到我怎么也转不出去,一直都在里面转圈圈还浑然不知);只有具备了开放的意识,才能够发现或接近事情的本质和规律而不会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和陶醉,不会被别人和自己欺骗;只有具备了开放的意识,才会根据对事物或形势的客观了解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也只有具备了开放的意识,我们才会一步步、一年年地成长而不是原地踏步或拔苗助长。 是的,当我痛苦地撕开自己给自己戴上的面具,正视自己的所思所想、优点缺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心门打开了;当我勇敢地向上级陈述详实的不同意见的时候,我看见有光照了进来;当我开始真切、清晰地感受到别人的快乐、痛苦和需求的时候,我打开了别人的心门。 所以,开放是必需的! 坦率地说,我认为我的圈子并不窄,而是很宽阔,宽阔到我怎么也转不出去,一直都在里面转圈圈却浑然不知---------------被自己摘下面具是一种胜利--------------- “被别人摘下面具是失败,被自己摘下面具则是胜利”。 ——雨果 你了解自己吗?你认识自己吗? 大家肯定会说:当然。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谈到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应聘的时候、培训的时候、工作总结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一说到自己的优缺点和目标打算,都会肯定的说:我了解,我知道。 什么是了解?我认为了解不是知道,而是“清楚地”知道,“确切地”知道。能够很确切地知道你想要的东西,该努力的方向,遇到问题会怎样地处理。能够很确切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知道如何扬长补短。而在实际生活中,优点似乎每个人都了解一些,而对于自己的缺点,经常是不知道或是不愿意知道。我们会用“懒惰”、“急躁”、“不上进”等等比较中性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缺点,却从来不会说自己“狭隘”、“自私”、“嫉妒”、“市侩”、“爱戴高帽子”……这类词只会被我们用来形容别人。但静下心来,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时候,你敢否认自己真的没有上述缺点吗? 最爱我们的人是谁?不是我们的父母、朋友,而是我们自己!照片里我们最先看到的人是自己,试用钢笔时最先写的名字是自己,遇到矛盾、纠纷时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利益,取得成绩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功劳……是谁让我们懒惰,希望进取却总也不付出行动?是谁让我们心胸狭隘,对别人的成绩充满嫉妒?是谁让我们画地为牢,固步自封? 我们经常觉得环境不好,领导不公,同事无能。我们经常埋怨别人无法沟通、不可理喻,但是这样一个现象却始终存在着:当你一个手指头伸出去指责别人的时候,有三个指头必然指向的是自己! 我想,上帝肯定是想用这种方式提醒世人: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身的懦弱、懒惰、嫉妒阻碍了我们前进,阻碍了我们的自我发展! 我曾经看到几句名言,很有感触。歌德说:我们从未受过别人的骗,我们只是自己骗自己;富兰克林说:最经常欺骗我们的,除了自己,还有谁呢?是的,在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自己都只是虚构出来的或想象出来的而已,尽管很美,却不真实。就是这种不真实使得我们失去了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前提。 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正视自己的缺点时,感觉很是羞愧,甚至觉得自己很丑陋。我讨厌嫉妒,但我发现自己经常嫉妒别人;我憎恨虚伪,但我自己经常当着别人的面说着连自己也不相信的话。但是当撕开面具的阵痛过去后,发现心中的自己变得很清晰,周围的世界也格外明朗。我这才明白这种直接面对并不会导致不自信,相反,它会由于“直面”的勇敢而使你对自己非常清楚,由于清楚而对自己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非常确切。这种确切源于坚定的内心,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或旁人的各种态度——赞扬、嘲笑、讽刺而受到干扰和变化。这才是真正地了解自己! 其实生命的钥匙就在我们每个人手中!如果自己不去开启,我们的生命之船就无法发动引擎,而只能是外力推一步,走一步。而开启的方式就在于发现自己,然后否定自己,最后超越自己。 我们会用“懒惰”、“急躁”、“不上进”等等比较中性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缺点,却从来不会说自己“狭隘”、“自私”、“嫉妒”、“市侩”、“爱戴高帽子”……这类词只会被我们用来形容别人。---------------休止符,不意味着终止--------------- 在乐谱中有一种符号叫休止符。乐曲奏到休止符的时候就会完全停止,留下一段停顿和寂静。直到下一个音符重新开始。 喜爱音乐的人都知道,这往往是乐曲中最精彩、最令人回味之处。 我们的生命也如同一首乐曲,常常会出现休止符。 生命的休止符有很多种表现。 有的时候,是生活给予我们休止符。我们正兴致勃勃地奋斗在为自己设计好的道路上,突然前面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被迫停了下来。我们经常会以为这些休止符是我们的末路和尽头,一生就完毕于此。但是停了一段时间,我们或是发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或是发现原来似乎不可逾越的障碍已经不再那么可怕。于是,在休止符之后,生命的乐章便重新响起,一若中间并无什么间隔。 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给予自己一些休止符。从前有一位战士,从敌手逃生。半途发现马蹄铁坏了。敌情的紧迫告诉他要朝前飞奔,但智慧却要他停在路边一家铁匠的门口,花几分钟换好马蹄铁。尽管战士已经听见了敌人追赶的脚步,但他仍耐心等着马蹄铁换好。当仇敌和他只有一百码距离的时候,他一下子跃到马上,疾风般驰去,转眼间就脱离了危险。这位战士给予自己的休止符为他带来了更快的速度,脱离了追捕。 休止符带给我们的是静止,是安宁。在宁静中我们可以思考,可以憧憬,可以养精蓄锐。夜深人静的时候,花草叶子的气孔都张开了。这正是它们接受、吸收大自然的露珠的时候,也是我们在安静中搞明白生命的真谛、弄清楚存在的意义、确定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的时候。 前不久我的一个同事突然告诉我她要辞职去上学了。我以为她会和很多人一样,去读个英语、财会这类很热门、很实用的专业。她却告诉我要去四川读烹饪。我当时有点吃惊。在北京呆惯了的人跑到四川去读书,还是这么一个冷门专业,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她告诉我她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特别想学烹饪,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学。这段时间一直感觉很烦躁,也不明白将来的方向,就想通过学习,一来圆了自己以前的梦想,二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同时也思考一下以后的发展。 我真的很佩服这位同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常常让我们总是在奔跑,很少有机会停留,最多也就是停下来喝口水。我们跟着一群人努力地跑了半天,气喘吁吁,却经常发现前面好像并不是自己要追求的目标。在迷失中,我们忘记了休止符,忘记了安静,也忘记了奔跑的方向。 让我们看音乐家是如何对付这些休止符的——过了一拍之后,音乐就要重新响起。****************编后记*************** 一个辉煌的成功是由一个个小成功组成的,当你不知道你的付出是为什么的时候,就把它看成你成功金字塔的基石。---------------编后记--------------- 七月份公司组织了一个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个高中生聚集首都听课、游览。很久没有接触比自己小这么多的学生,也仿佛已将那个年代匆匆遗弃。好奇地发现他们竟是那么一致的具有叛逆精神——也许在那个年龄我也曾经因为自以为是而惹妈妈生气,并坚守一套“造反有理”的理论依据。 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要做的事情。如今的我竟也开始策划出书,仿佛儿时的护神在远方回应。还在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就梦想着将来要“办”一份杂志或是书什么的,因为文字通过这些载体竟能给人带来那么多快乐、鼓励和慰藉。长大后知道这种朴素的愿望来自于前人总结的“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便是计算一下身边需要你的人是多是少”之语。 也喜欢开个小店的感觉,并不在乎“有聚终有散”的宿命结局,只是喜欢时常人流不息,各色的人聚在一起,然后满足的离去。也许骨子里是非常传统的人,渴望成就感、喜欢热闹,注重亲情、友情和义气。固执着地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将志同道合的人凝结在一起,痛快地交友、投入地聊天、共话灿烂的明天。 也许某一天,因了某个主意或活动,你我他聚集在一起,从此互相扶持着走向目的地。我们这个年龄是需要勤奋奠基的年龄。早在开始做编辑时,就一本正经地向男友表态,“这几年我一定会非常的辛苦,加班会是家常便饭,更会三朋四友常聚,为了我们的将来,你一定要理解!”如今终于体会到创作的快乐,也仿佛憧憬的生活触手可及。仅希望这份快乐和自信能够传递出去,给这个纷繁的世界一点清凉之气。 得甘甜无比。 一个辉煌的成功是由一个个小成功组成的,当你不知道你的付出是为什么的时候,就把它看成你成功金字塔的基石。昆仑山显示了一种不断向西北迁扩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但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天地地理观念的不断扩大,而且这里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这就是,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昆仑山不仅是天地中心之山,而且是黄河河源所出之山。昆仑山的西北迁移,是与古人追索黄河之源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写此书时,我注意到历史学家何幼琦先生在《海经新探》一文中,根据对古昆仑山地理方位的考察,得出了和我相同的看法。他也认为古昆仑山就是今日的泰山。他指出:《海经》讲的地区,中心是一座大山,名为昆仑虚。山的周围有几条大川,分别流入附近的几个大海。这该是探讨《海经》的关键。要想确认昆仑虚的具体地望,首先必须排除各种误解的干扰。由于《海经》有“河水出昆仑虚东北隅”的记载,曾引起一些误解:最先是汉武帝根据使者调查报告的错误理解,把于田南山定名为昆仑。其后是历代探研“河源”的人,莫不把自己主观判断的河源之山,当做《海经》的昆仑。②按,《海内西经》:昆仑之虚……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东北隅。这实际上表明,在中国古人的地理观念中,曾经认为昆仑山——泰山是黄河的出源山。《淮南子·地形训》中说昆仑山下有赤泉、黄泉,这显然也反映了古代人的地理观念。按,甲骨文中泉、源同字。赤泉、黄泉本义应是指赤水、黄河之源。但是在《淮南子》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远古的这种地理观念,已经被汉人根据五行观念加以改变,所以又增益附会出了所谓“青、黑、白”三色泉③。但也应当指出,这种附会虽然出于五行观念,但就其深层结构而言,却并非全无根据。因为:“齐多甘泉,甲于天下。从地质构造看,泰山山区北部,在中上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分布的丘陵,特别是其边缘地带,源源泉水,纷纷涌露。这一带泉多水盛,皆为岩溶泉。”①前引何幼琦先生不仅指出古昆仑就是今日泰山,而且试图以对泰山周围地理水文的考察论证这一论点。这是卓有见地的。因为实际上,这就为解开古昆仑所在地这一老大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角度。审读《山海经》所记昆仑山周围地理形势,有如下几点最须注意:1.昆仑虚东北有一大水即黄河(“河水”)。东南有一大水名赤水。2.昆仑虚周围多流沙: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②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③3.昆仑虚周围多大泽。如西有丹泽④,东有巨野泽⑤。4.昆仑虚东南临近两个大海——渤海和南海: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⑥按,这种地理形势,与今日中国西北地区的昆仑山形势绝不相合,这是毫无可疑的(所言“流沙”实别有含义,非指沙漠,详见下论)。但它与泰山周围的地理构造和形势却基本相合。关于这一点,何幼琦先生文中已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论据(特别是对于黄河河源问题,何先生作了精彩的解释)⑦。我这里可以再作一些补充。近人在一部研究泰山地理的书中指出:泰山的位置,在山东省境内。山之北属古代的齐国,山之南属古代的鲁国。所以,“齐鲁青未了”也正好道出了泰山位置的特征。这里,离海很近,向东南约二百里遥,就是烟波浩渺的黄海。它的北面、西面和西南面,均为辽阔坦荡的黄、淮、海平原所环抱。源远流长的黄河,就在近处奔腾东泻。纵览我国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独占鳌头,居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①请看今日泰山地区的一张略图(见图53)。由图中可以看出,泰山水系分为两大脉络。北系汇于黄河、小清河——这就解释了古书中所说的河水出昆仑虚东北隅的含义。南系则汇于汶河,而“汶河沿泰山南麓西流,注入东平湖”②。参照《淮南子·地形训》中所说: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可以推断,古“赤水”应就是今日“汶河”,而古“丹泽”应也就是在泰山西南的今日之“东平湖”。这里最可注意的一点是,昆仑虚周围多“流沙”,又有所谓“弱水”的问题。过去人们多认为,所谓“流沙”就是沙漠,所谓“弱水”也就是《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西弱水。这实际上是以后世的观念不自觉地误解古人的一个事例。而这一误解,长期以来却一直是支持古昆仑山位于大西北说的一个主要论据。实际上,《山海经》所记“流沙”的真相,是来自于泰山山区所特有的一种奇特地理现象。这种地理现象,今日泰山人仍称之为“沙河”:《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3)所谓沙河,是当地居民的一种习称。由于泰山地区降水集中,坡降陡峻,林木稀少,河流多属暴流性质,具有季节性的异常洪水和异常枯水的极端现象。每逢夏秋暴雨之后,河水猛涨,奔腾澎湃,汇为巨流,山洪挟带大量泥沙砾石汹涌前进,但历时很短,水位即迅速下落,于是所携沙砾,也纷纷停积下来(何按,此即所谓“流沙”)。而平时,只剩下涓涓细流,且往往潜流于河底堆积物中,在宽浅的河床上,唯有累累沙石。①这种大面积的沙砾堆积物和涓涓细流,应就是古书中所记昆仑虚周围的“流沙”和“弱水”。而《淮南子·地形训》中所记“弱水出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②,《山海经·西次三经》“不周之山……东望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沧沧”,《山海经·东山经》记泰山“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及兖州地方志:兖州,古名“沙丘”,又名“瑕丘”。由此可知,古代传说一直认为泰山周围有流沙——实际也就是枯水季节潜行沙下的河流。根据古书中所记的昆仑虚地理形势与泰山地理水文的以上比较,我们得出“古昆仑山就是今日泰山”的结论,可能并不算很孟浪吧?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把泰山及其所在的齐鲁之区看做天地之中心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考察一下上古时代华夏民族活动的地理区域。古华夏文明所肇源的地区,是一个扇面状的大三角平原地域,这一地域以中部的嵩山为顶点,东部面向黄淮河三大水系入海处(见图54)。由图中可以看出,这个三角形北顶点在燕山角下,南顶点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杭州湾,东部掩有今日山东、江苏两省海岸线的全部,以及河北浙江海岸线的一部分。西顶点位置靠近华山、嵩山和三门峡。其面积包括今日山东、河南、江苏的全部以及河北、安徽、浙江的部分。这个三角块,其周围几乎完全被山岳和大海所环绕——其北面有燕山,南面有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西面有太行山、秦岭、大巴山,东面是山东丘陵和大海。这个大三角区域,就是中国古史上著名的中州——中原地区,亦即古代人心目中所谓“中国”的所在地(见图55)。环绕中州的三面群山,加上矗立在山东半岛滨海东端的群山丘陵,就是上古史上著名的“四岳”之所在①(《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也是“四渎”之所在②。这块大平原的总面积约略为三十万平方公里,中华民族的父母之黄河、长江纵贯其中。古华夏的民族和文化,就是在这块平原的怀抱中孕育而成的。在这块大平原的西北边缘,沿黄河上溯,穿过稷山、中条山口,可以进入一个曲折的狭长平原小区(图中未标出),此就是汾渭平原和秦晋高原(古周原)。其南侧为崤山山脉,西连秦岭,黄河傍有乾山。这里是中国古史上夏族(晋)和秦文化的孕育地,陇山、秦岭、吕梁、太岳、太行、泰山环居若屏障然。而由大平原的南顶点河南南阳出发,循汉水南下,穿过伏牛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诸山口,就可以进入又一块小平原区——江汉、两湖平原。这里正是中国历史上楚文化的孕育地。从古地理学的观点看,这块大平原出现在距今约一亿年前,是由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泥沙堆积而成。在整个呈三角状的大冲积平原上,地势均极为平坦。只有这个三角地域的中部略偏东北的地区,矗立着一座高山,这就是古称中岳,也被看做位于天地之正中的泰山①——上古中国人心目中的昆仑山。为什么泰山是昆仑山,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从地理位置上作了论述。以下再从名称的考证和昆仑山——泰山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两个方面提出证明(古中原地势较今低,故泰山显得更高)。古人称山为“垣”,《尔雅·释山》:大山,垣。垣转音即岳()。故泰山古称“大岳”、“岱岳”或“泰岳”。《尚书·尧典》说:“四岳:岱宗、南岳、西岳、北岳。”将泰山作为“岱宗”而列居众岳之首。《风俗通》说: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者,始(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阳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封禅书》:“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地主”即“地柱”。由此可见,泰山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具有一种非常神秘和神圣的地位。这一点也反映在它的命名上(见图56)。泰山,古又记作“太山”。太、大、天三字古代通用(太、大古音相同。而在甲骨文中天、大通用)。所以泰山就是大山②,也就是天山。这个名称表示了它具有上通天帝的意义。而“昆仑”二字,在古代也正是“天”的称号。扬雄《太玄·法言》:昆仑旁薄幽。注文说:“昆仑,天也。”旁薄是双声联绵词,古称浩大为“旁溥”。幽,即玄远幽深。扬雄作《太玄》,好用古义僻字。在这里,他所使用的,显然也是“昆仑”一词的古义,即天。昆仑之所以是天的名称,是因为昆仑通作混沦,亦即混沌和浑沦。岑仲勉《西周文史论丛》引王友《侍行记》(卷五)说:“考昆仑者当衡以理勿求诸语。上古地名多用方言,昆仑乃胡人语,译其声无定字。或称昆陵(东方朔《十洲记》)、混沦(郑康成《周礼注》)、祈沦(王嘉《拾遗记》)。要之为胡语‘喀喇’之转音,犹言黑也。”按,此说甚确。察《晋书·李太后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4)《旧唐书·地理志》:“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遂号为昆仑。”隋末称“茄”为昆仑紫瓜(连雅堂《台湾通史·域地志》)。由此正可以印证上说,并了解古昆仑一词的确切语义:形体高大而黑即称作昆仑。准此,则昆仑正与今语中的“混沦”、“混沌”或“浑沦”诸词意义相同。虽然混沦、浑沦一语的语源究竟何在,今已不可深考,但《庄子》、《汉书·古今人表》及《帝王世纪》中均有“浑沌氏”。古人观念中常认为有天地之前的状态为“浑沌”、“混沦”。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十六经》:“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列子》描述天地开辟前的状态:“万物混沌而未相离也。”屈原《天问》:“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蒙暗,谁能极之?”凡此所言,正是混沦——浑沌一词的原始语义。而混沌一团又是云气的写照。所以在古语中,混沌——昆仑也成为天体和云气的一种称号。《西次二经》:“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魄。”按,“魂魄”二字乃浅人妄改,古本应作“魂魂”。魂与云音义均同,故“其气魂魂”,亦即“其气云云”。在今日泰山岱顶有一巨大建筑群,系建于宋代,称作“碧霞灵佑宫”,所祀之神名“碧霞元君”,乃是传说中的泰山主神。对此神的来历,异说颇纷纭。实际上,碧霞元君也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云神“红光”。而由上述又可知,古人所称昆仑山,可能有三个意义:1.“昆仑”象征这座山在天地未开混沌之时即已存在,形容其来历之古老。2.以“昆仑”象征此山顶天立地,云气缭绕(混沌)。3.以“昆仑”称颂其山之高。《水经注·河水》:三成(层)为昆仑丘。郝懿行《山海经疏》: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又,《通典》卷四五引郑玄说:“昆仑即是土地高著之称。”综上诸义,可以看出昆仑山的名号均与“天”和“大”有关。所以可确定,昆仑山的含义也就是天山和大同,而此与“泰山”一词的含义又正相切合。这当然不是偶然的。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关于古昆仑山和泰山的种种传说,看看二者是否相合。《水经注·河水》说:《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大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晋张华《博物志》引《河图括地象》: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百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淮南子·地形训》:昆仑丘“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由此可知,古人认为昆仑山是一座通天之山,是一座仙人所居的神山,是有天宫的上帝之山。而在古传说中,泰山也正是这样一座山。《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会鬼神于泰山之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风俗通义·五岳》:东方泰山……尊曰岱宗。岱者始也,……万物之始,……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太山镜铭》:上太山,见神人,食玉英,见沣泉,驾交龙,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长命,寿万年。(见罗振玉《辽居杂著》)由上引诸文可见,在中国古代观念中,泰山乃是伏羲、黄帝及众神仙所住之山,是一座通天之山。而这正与昆仑山的神话相合。但是,古昆仑山不仅是一座通天的神山,而且是一座死神之山,是传说中的“下都”(幽都),即阴曹地府。昆仑之丘,实唯帝之下都。其神陆吾①,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畴。②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③《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疑疑些。幽都,也就是地府、冥国。古人认为人死后所归之处在幽都。又《淮南子·地形训》说:禹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层)城九重……旁有九井……是其蔬圃。蔬圃之池,浸浸黄水。黄水三回复其源泉。此昆仑山地下之黄水泉,也就是古传说中所谓黄泉。《左传》隐公元年引郑庄公誓词云:“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杨伯峻注:“黄泉,地下之泉,此二句犹言不死不相见也。”以是可知,古以黄泉为死地,而黄泉正是位于昆仑山下。郭璞注《山海经·西次三经》:《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5)玉山,《穆天子传》说之群玉之山,司天之厉及五残。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残厉”是古代传说中的刑杀之神④,而玉山也是昆仑山(详见后文)。据此可见,死神、杀神居住在玉山即昆仑山上。此外前已指出,昆仑山是西王母所在之山。我们在关于女娲、西王母的讨论中已指出,在中国神话中,西王母正是一位死神。凡此皆可证,古昆仑山在传说中既是一座神山和通天山,又是一座鬼山和死神之山。值得注意的是,古泰山恰恰也是这样一座“主生又主死”的山,在中国古神话中,与昆仑山完全相同:一方面,泰山是天山、神山;另一方面,泰山又是鬼山,是阴曹地府所在之山。《帝王世纪》中有“太山稽鬼”之说。马王堆出土帛书《十六经》中,记黄帝有臣名“太山稽”。按,“太山稽”,即“太山姬”,亦即西王母,正是中国神话中的死神。清人赵翼《陔余丛考·泰山治鬼》说:东岳主发生,乃世间相传多治死者。……其实后汉时已有此语。《后汉书·乌桓传》:其俗谓人死则神游赤山,如中国人死者魂归泰山也。又《许曼传》:曼少尝疾病,乃谒太山请命。干宝《搜神记》:胡母班死,往见泰山府君,为之致书于河伯。《三国志·管辂传》:谓其弟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博物志》: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人生命。《古乐府》:齐度游四方,名系泰山。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是泰山治鬼之说,汉魏间已盛行。又,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泰山治鬼”条云:尝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自哀平之际而谶纬之书出,然后有如《遁甲开山图》所云:“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泰山主死。”《博物志》云:“泰山一曰天孙,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长短者。”《后汉书·乌桓传》谓:“中国人死者魂魄归泰山。”《史记·封禅书》记齐人所祀八神,其中有地主,祭于泰山梁父。“地主”应当就是《楚辞·招魂》中所说的治鬼之“土伯”,也就是后世所谓“土地爷”。但这里应当指出:自顾炎武以下旧论咸以为泰山治鬼之说起于汉初,这是不对的。殊不知此说实脱胎于昆仑山下有幽都、黄泉和西王母的神话。而考其起源,则可以追溯到古华夏文明的肇始之处。《三国志·魏书·乌桓传》:中国人以生死之神归泰山也。《白虎通义》:王者易姓而起必刊封泰山,行教告之义也。《五经通义》: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文选》李善注引《博物志》:“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人生命。”东方万物始者,犹言为万物母也。所有这些,都记述了中国人所固有的所谓“慎终追远”的文化观念。而这种观念之所以集中在对泰山的崇拜上,又是具有深刻原因的。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看,位于中国东部以泰山曲阜为中心的泰沂山区,乃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起源地之一。1965年以来,在沂源县土门千人洞,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1981年,此地又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化石。1966年,在泰山东部新泰县乌珠台,发现了一颗少女牙齿化石,经鉴定,距今也已有五万多年的历史①。凡此均证明了,在泰沂山系地区,远在五十万到四十万年以前,就已有人类生存和活动了。至旧、新石器时代,此地的文化遗迹就更多了。20世纪初叶,在章丘龙山镇发现了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以其上承仰韶而不同于仰韶的独特文化风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相继在泰沂山系及其周围,发现了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其荦荦大者,如泰安凌阳河大汶口、日照东海峪、诸城前寨等,宛如群星辉烁。其文物之灿烂与文化发展水平之高,我国其他地域的同期文化遗址,盖无能望其项背者。而这一地域,却正是古传说中黄帝族起源的主要区域,也是在中国上古史上迸发出夺目光彩的殷商王朝崛起的重要根据地。许多材料表明,崇拜太阳的黄帝族不仅起源于泰山地区②,而且把泰山看做他们本族的神山、天山——昆仑山。因此,他们也把这座大山看做祖先世代所居的圣山。由此遂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影响至为深远的一种“木高千丈,叶落归根”的观念。无论在怎样的流离迁徙中死去,先民们也仍然怀有这样的心愿——把骸骨归葬于泰山下,使千秋万载后,魂魄归返于故园。据古书中的记载,泰山有两座辅山:一为梁父山,一为长白山③,其中的梁父(又作梁甫)是一座著名的古墓地。《遁甲开山图》:亢父知生,梁父知死。陆机《泰山吟》: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途延万鬼,神房集百灵。诗中所说的“蒿里”,是泰山侧的另一座小山,也是一座古墓地①。汉刘伯平镇墓券:“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汉简:“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第302页)《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6)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泰山具有不同于任何其他山的神圣意义。它被看做天地之中,历代帝王登基者都要到此朝拜、封禅,而封祭天就称作“升中”②。至今泰山顶上有南天门和玉皇殿。而登泰山者向来有观东海日出之俗。根据我们的考证,这种习俗实际上可以一直追溯到起源于黄帝时代的日神和泰山崇拜上。其由来真可谓久矣!除此之外,泰山在古代又一直是一座死神之山,是中国人魂魄所归的故国家山。《山海经·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岳山”或作“羽山”,据说夏祖鲧死于羽山。岳山也就是作为众岳之首的泰山。那么由此看来,中国上古史中的有虞、陶唐、夏、商、周之祖,竟无一不葬于泰山者。归纳以上所论诸点,根据:1.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泰山是天山,昆仑山也是天山;2.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古人认为泰山位于天下正中,昆仑山也位于天地正中;3.从神话和宗教的角度看,古人认为泰山是神山、通天之山、成仙之山,昆仑山也是神山、通天之山、成仙之山。古人认为泰山是死神之山,是幽都——地府所在之地,昆仑山也如此。我们当可确凿无疑地论定,古昆仑山其地望与今日西北的祁连、昆仑二山毫无关系。实际上,它就是华夏民族一直视为神圣之山的泰山。由此我们还可以解开古史中的一个大疑谜,这就是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的秘密。③其实,轩辕丘也就是昆仑山。轩辕古音Kuānglún①,其对音正是昆仑。又昆仑山在《吕氏春秋·古乐》中记作“阮”山②。昆古音近川、犬③,所以昆仑——阮——轩辕正是一声之转。昆仑山又有别名叫“员丘”: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有赤泉,饮之不老。多大蛇,为人言,不得居也。(《博物志》)而员丘也就是轩辕丘。(今山东半岛有喻陀山,又有昆嵛山。疑皆是昆仑一语的变名。)又,从语音通转关系看,昆仑即浑沦,浑沦又是圆之联绵词(亦即今俗语中的“囫囵”)。《尔雅·释地》:“方丘圆丘,丘形之方圆者也。”所以浑沦丘——昆仑丘也正可称作“圆丘”或“圜丘”。黄帝国号轩辕,此二字纯为象声词,历代注家从无认为其有实义者。而从史事考证,轩辕本字似当作“玄云”。“轩”通作“玄”。玄,天也。辕、员古通用。而古文中“员”字,也就是“云”字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