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确实遇见了比她高明的人,这个留言者就是一个“预言家”。多年以后,高倩进入哈佛,在校园里,她遇到了不少前一年或同年考上哈佛的朋友,他们就是当年天才少年中心的老同学,其中也有写下这段留言的那位朋友。 十几年过去了,一直到现在,女儿和很多当年CTY的老同学还一直保持着联系。从这些散布在全美各地的有理想、有追求的朋友们那里,女儿既得到了友谊,也得到了信息。他们在学习、理想、志向等方面互相勉励,使她见识到许多从身边的同学身上看不到的东西。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极大地拓展了她的视野,使她获得了丰富的人生启迪,对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暑假怎么度过(1) 从小开始,女儿暑假的活动都安排得满满的,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上课。写作、参加各类夏令营、做学生、做辅导员、上高中与大学的课,还可以到外地走走,见见世面,这是不应忽视的学习时间。暑假活动既丰富了生活、学习的内涵,也是著名大学录取学生必要的条件。 有人认为美国学生懒懒散散,学习轻松,没有压力。其实,在美国,许多中小学生不仅在学校时努力用功,甚至到了周末、假期,尤其是暑假,还要参加夏令营,参加暑期学校,把暑假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 女儿5岁来美国上学前班,头两年夏天,我没有给她安排什么大活动。1989年,上完二年级的暑假,我们驾车北上,一路带着女儿,走了许多地方,等于给她上了社会实践课,让理论联系了一下实际。 汽车开进孟菲斯,女儿说,这是田纳西州的第一大城,又是连接阿肯色、田纳西和密西西比三个州的重要交通要道。你知道,那一片大平原里种的是什么?她在考我们。她说,田纳西是农业州,不过美国农产品过剩,为了保护农产品价格,美国政府让一部分农民停耕,按人口给他们补贴,每人每月上千美元,条件是永远不再务农,请他们另谋职业。所以,那一望无际的肥田沃土里,种的可能只是青草。到了首都华盛顿,她对我们说,一定要去看越战纪念碑,纪念碑的设计者是一个华裔女孩,当时刚20出头。到了费城,她告诉我们,独立宣言就是在这儿签署的。至于纽约,在她4年以后写的《西方到东方》里提到,与北京做了比较。在波士顿,哈佛大学给她留下深深的记忆,后来写下了《哈佛梦》的文章,坚定了对伟大学府的向往。 暑假活动包括旅游、参加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参加暑期学校等。这些活动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得到学校教育无法提供的额外收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从1989年以后,女儿每个暑假都有非常丰富的活动项目:1990年暑假,到大学听大学代数课,背SAT单词;1991年暑假自学大学 ↓第一次参加夏令营 法语、西班牙语;1992年暑假继续学法语、西班牙语。同时,她自己从学校争取到了参加大学数学工程资优班的课程。此后,她养成了过繁忙暑假的习惯,不需要我设计,都是她自己提前安排。(见13年暑假活动表) 有人会说,就你女儿安排得特别紧,其他的美国学生未必那样。 其实,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有2500多个大型的夏令营和暑期学校向美国和全世界招收学员,这还不包括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学校开办的各种等级、学科的学习班。美国每年超过800万中小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夏令营和暑期学校的活动和学习,其中也包括做义工。不过,很多夏令营每期费用需要两三千甚至四五千美元,不是一般中产阶级家庭能够轻松承担得起的。 当然,美国也有许多暑期活动是免费的,有的费用不高,有的收费项目还可以申请到奖学金,而且对外国学生一视同仁。只要动脑筋,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美国夏令营和暑期学校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从大的分类,有野外探险、旅行;有义工服务;有强化某一技能的训练,比如电脑程序设计、飞机驾驶;有专门为了参加某项比赛的训练营;更多的是选修某些课程。有的在夏令营或暑期学校上的课程可以算大学学分,甚至很多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对中学生开放,让高中生暑期到那里选修大学课程,获得大学学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放给高中生的暑期课程,不仅可以得到大学学分,而且申请手续简便,费用较低。 无论哪种类型的暑期活动,都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的环境和交往空间,使他们能扩大视野,学到平时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在暑假,孩子如果只是呆在家里,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电脑游戏、看电视上,实在是辜负了这些美好的资源。 美国学生参加夏令营和各种暑期活动的目的各种各样,有的是为了学新知识,有的是为了增长见识,有的是为了增添生活色彩,也有的是为了很功利的原因。大学招生人员很看重学生有没有丰富的暑期活动,暑期活动已成为美国大学衡量学生的一条重要指标。每所著名大学的申请表里都有一个专项,要求学生详细填写高中期间每一个暑期的活动情况。暑假期间到大学选修课程,不仅可以获得大学学分,减少今后上大学的学时,还是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有的孩子在暑期去干艰苦的工作,却不一定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而是严厉的父母逼他们去“体验社会”,历练自己刻苦耐劳的品格。我的同事威廉博士出身富裕的中产阶级上层,是家里资助他上的私立名校杜克大学。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父亲让他去当修路工,他在烈日下“劳动改造”了两个多月,才从父亲那里领到支付大学学费的支票。 暑假怎么度过(2) 暑期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家庭忽视了这一点。美国大学对学生在暑假的活动具有很大的期望。实际上,有计划、有效率地安排漫长的暑假,对塑造孩子的人格、开拓知识面都有重大的影响。 13年暑假活动表 幼儿园到高中 1987~1999年,5~8月 高倩1986年10月来美国上学前班,1987年夏天是她在美国过的第一个暑假。据记录,截至上大学那年(1999年)为止的13个暑假,都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和活动,这对她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是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前班做数学题、看书、看电视。 一年级用打字机学打字,做数学题、看书。 二年级随父母驾车北上3周,游历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共十几座 大中城市。做数学练习题(舒尔蒙成人教育系列《初等数学 习题集》,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习题共2500道)。阅读英 文版的中外小说,包括《青春之歌》、《红岩》、《子夜》。三年级到大学课堂跟班上《大学代数》,后退出,改为自学。背 诵SAT/GRE词汇词典。大量阅读英文版的中外经典文学原著, 包括中国作品《红楼梦》等。自学汉语(用北京语言学院编 《实用汉语课本》,1981年版)。 四年级同时自学法语、西班牙语(使用大学课本)。第二次重背 SAT/GRE词汇词典。大量阅读英美经典文学名著。 五年级继续自学大学法语、西班牙语。获选参加得克萨斯A&M大 学工学院为优秀小学生开设的暑期课程。再次重背SAT/GRE 词汇词典。 六年级写作《西方到东方》。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奖学金,参 加天才少年中心暑期课程《数学物理之困惑》。 七年级获选参加得州A&M大学为优秀中学生开设的数学课程。八年级选修计入高中学分的代数课程。 九年级获奖学金参加贝勒大学钢琴夏令营。到北京的中学学习两 周。随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到中国北京、西安、福州、福建山区 农村拍摄纪录片《长大》,前后共4周。 十年级参加暑假州长荣誉项目3周。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在美拍摄 《东方女孩》。担任交响乐夏令营辅导员。 十一年级担任州长荣誉项目辅导员3周。在得克萨斯A&M大学 选修具有大学学分的经济学课程。 十二年级高中毕业。白天在得克萨斯A&M大学地质学院当会计 助理(全职,每周40小时),晚上到中国饭馆当服务员(每 周工作30小时)。阅读有关法学院的学习和申请的书籍,自 学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习题,“超前”为4年后上法学院作 准备。 和大人在一起(1) 每个家庭或家长难免会在他们生活中和知识上存在着局限性。让孩子与不同背景的成年人广泛接触、交流,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陷,使孩子的思想更成熟。认识不到这一点,可能就大大浪费了近在咫尺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我曾是大学里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活跃分子,我们家也是留学人员经常聚会的场所,因此朋友很多。由于女儿活泼而且时常登台表演,因此在这个社区里小有名气,也有大人缘,很多人没把她当小孩,能够和她平等交流。 她从10岁开始就能帮大人做点事了,因为她的英文是“童子功”,所以有时还能帮大人修改文稿。联谊会一年举办一两次大型演出,为了让美国朋友也能了解中国文化,节目单里的每个节目都有用英文写的背景简介和歌词简写。我常常把写作、编辑节目单的活揽回来,让女儿去做。有几次大型活动主持人的英文稿和大会主席的正式讲演稿也是她起草的。从12岁念六年级开始,她就不时做这些工作。 因为有机会认识很多留学生,她成为联谊会舞台上的常任演员和留学生中的“红人”。为了“用人”方便,在她上高中的那几年, ←读九年级时在大学国际文化周的中国展台上服务 ←口述笔录歌唱家的演唱曲目介绍 这个以研究生为主的联谊会在她顽强固执的坚持下,“封”了她“一官半职”。这对她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大大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越干越有劲。她14岁时,身高已经超过1.6米,像个大人了。很多留学生的活动都有她一份,比如和研究生们同台表演舞蹈、服装秀等;15岁那年她还当过有上千名观众的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 1992年初中央歌舞团首次组团赴美演出。演员中有大明星如韦唯、殷秀梅等。那一次,我和女儿一起到休斯敦机场接机,演出时我协助舞台监督,她陪着演出团既当翻译,又当向导,穿梭于几个大明星之间,轻而易举就“追”上了“巨星”,和她们单独拍了很多合影,羡煞一批追星族。这次经历,除了让她了解中国的“星况”外,也进一步促进和加深了她对中国艺术的感受和热爱。 早年留学生多少都有不平常的经历,他们有时来我家交流美国生活的甜酸苦辣,高倩都在一旁倾听。这些经历对她幼小的心灵起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对她发奋努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记得一位从上海来的学生,是靠早年移民美国做劳工的爷爷奶奶为他做经济担保来美国的,刚来时才读初中。由于爷爷奶奶年岁已高且经济基础不好,实际上不能给他任何经济上的帮助,他要完全靠自己打工维持生活。 我认识他时,他在美国已经上完了高中,正在大学读电机系。上大学本科不易拿到奖学金,外国学生一年学费也要好几千美元。那时中国一般公务员每月只有几十元人民币的工资,指望国内的父母给他寄学费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自己拼命打工挣钱。我和他认识后1年多时间,他的头发都是我帮他理的,一张报纸中间挖个洞,套在头上就理起来。有一次帮他搬家,我特意让女儿陪我一块儿去“见世面”,见识另一个“美国社会”。这位学生住在一个相当简陋的木屋里,为了省电他从不开空调。得克萨斯州的夏天不开空调要闷死人的,不过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图书馆和饭馆里,过半夜才回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来美国已经五六年,从初中上到大学,所有的家当,连书在内,一共只有四五个纸箱。回来的路上,女儿一路唏嘘,十分感慨。不过,她说,他的命运很快就会改变,只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会有美好的前途。当时不到10岁的孩子有这样的感悟是很不容易的。从小在留学生圈子里,与成人们来往接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她的思想较早成熟。 有一次,旅美歌唱家宋杨开专场演唱会,我负责接待,乘机为女儿“揽活”,让她为宋先生的演唱做钢琴伴奏。宋先生在中国获得音乐硕士,在美国获声乐博士,是得过国际比赛大奖的歌唱家,还在美国大学当兼职教授,他曾受邀参加克林顿总统的白宫就职庆典演出和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演唱。以他的专业水平,当时才15岁的女儿为他伴奏,确实沾了很大的光。他很痛快地和女儿合作演出了4首歌曲。在演出时,他一上台就很客气地介绍说:“今天很荣幸,请到了高倩小姐为我伴奏。” 演出前,根据他的口述讲解,高倩做笔录,为他演出的曲目撰写英文介绍。有意思的是,连排练伴奏、笔录和撰写曲目介绍,以及整个节目单的版式设计在内,高倩只用了半天时间就高效率地完成了。 以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家长让孩子与自己的同事或朋友接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每个家庭和家长难免会有他们生活和知识的局限性,让孩子与不同背景的成年人广泛接触、交流,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陷,使孩子的思想更加成熟。 和大人在一起(2) 成人们如果能够多与邻家的孩子们接触,哪怕只是和别人家的孩子们聊聊天、说说话,对他们都是非常有益的。我非常感谢女儿成长过程中在美国得州A&M大学留学的朋友们和其他中美人士,包括中美的平民、学者、教授、高官。他们为我女儿提供了很多不寻常的机会和鼓励,有的把我14岁的女儿和大留学生编排在一起,表演舞蹈、服装秀;有的和我不到10岁的女儿谈他们自己的家庭故事,谈他们的生活;有的阅读我11岁女儿写的书稿,给予鼓励,参加她的签名售书,发表演讲,甚至为她写书评,写推荐信。他们在我女儿从七八岁到十六七岁的近10年里对我女儿的平等、宽容、豁达、慷慨和呵护,都是造就她今天成功的因素,我对那些朋友们心存永远的感激。 在女儿成长的重要时期,生活在得州A&M大学那个特定的环境里,她有机会接触很多比她大的成年人,使她的思想很快成熟。在她受教育过程中是一种非常幸运的经历。中国的人口密度比我们居住的小城要高得多,让孩子接触成年人的机会也多得多,容易得多,可惜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教育和成熟与他们和各种各样成年人的广泛接触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可能就大大浪费了近在咫尺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做义工和打工(1) 当义工和打工都是让孩子提前走进社会、感受人生的重要一课。义工衡量的是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打工则是考验学生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和超负荷工作的潜力。它们都是为走向社会,为就业作准备。 美国高中生课余到校外工作是很普遍的。没有收入或公益性的工作叫作义工,这种工作一般而言比较宽松,无论是工作时间、强度和对个人的要求都较低,工作弹性较大。义工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说,可以不定期地去高速公路捡垃圾,为环保做贡献;也可以不定时地到老人院去和老人聊天、做伴;还可以利用周末帮助低收入的家庭油漆、修补房子。 女儿的很多同学都有五花八门的义工工作。有的在医院里做辅助性的工作;有的去老人院陪伴老人读书,为老人拉琴,义务表演;也有的为癌症协会的捐款去挨家挨户地敲门求人。 做义工在美国社会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无论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甚至已经工作的人,都会为社会无偿奉献。以学生群体来说,在学校和社会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了必须做义工的观念;另一方面,大学在录取过程中对学生参加社会工作的重视,也使部分学生出于功利的原因寻找做义工的机会。 因为太多人到处找机会当义工,所以做义工的机会并不好找。女儿曾经找过当地一家医院,院方告诉她,已经有了一份长长的候补名单,不少一年前登记的高中生,到现在还没有排上队。她也想过到刚刚建成的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当义工,后来发现,那里也已经有太多人在等待候补,根本就没希望排上。 博爱屋是一个全球性的慈善组织,这个组织的义工们义务提供劳力建造住房,完成以后,将房屋以材料成本费卖给低收入的家庭。 美国前总统卡特20多年来一直是这个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他不但利用他的号召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这一爱心活动,并且亲自拿锤子干活。2000年夏天他带领数千名义工,在非洲两个月内为200户家庭盖起了200座新房。 我的朋友桑塔德所在的教会有个博爱屋小组,周末常去参加劳动,其中还有不少大学生。有一次,有位学生一不小心把大腿钻了个洞,送到医院,上了药,包扎以后,若无其事地又回来。不巧,下午把手又扎了一下,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是却没有因伤离开。爱说笑话的桑塔德告诉我,参加义工的人可真多,有时油漆一堵墙,干活的人却挤成了两堵墙,一不小心,就刷到别人背上去了。虽然是笑话,也可以说明,做义工是多么普遍的一种活动。 那年秋天,我带中国高中生去参加这项劳动。到了工地才发现,从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到大学教授、大学职员、公司雇员、退休人员,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一座房子的屋顶上蹲着二三十个学生,那是在上瓦片。隔壁的一座房子还在搭框架,一位教授唱的是主角,快速熟练地用电锯将木料切割成各种角度,在学生们的帮助下,将它们一块块安上,钉牢。在工地上,我和几位老义工交谈,感觉他们的心态十分超脱,完全没有功利的杂念。这里没有记者、没有摄像机、没有必要作秀。有的人一星期来一个周末,有的人一星期来好几天,问他们为什么,只回答一个字,Fun(好玩)。这就是助 ↑为低收入家庭盖房子的义工们在屋顶工作 人为乐,是爱的奉献,是良好社会风气的结晶。 我的朋友李教授告诉我,他儿子学校里很多孩子参加博爱屋劳动,他们上三年级的孩子也吵着要去Fun,所以他们陪着去了几次。义工活动就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感染、潜移默化中普及开来,成为一种极其自然的、范围广泛的社会活动。 美国学生打工很普遍,有的是为了赚点零花钱,使自己用钱更自由,还可以买些不便向父母张口要的东西;有的因为家庭生活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赚零花钱而打工的孩子,虽然非常普遍,但是打工对他们一般没有什么压力,工时也不多,做着玩儿罢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打工补贴家用的孩子,我见过。那是一位白人孩子,单亲母亲带两个孩子,这个孩子每周末在麦当劳整整打两天工。每周工作16小时,足以支付个人的最低生活费。这个孩子后来考上斯坦福大学,虽然拿到了奖学金,但是与另外一所专业学院提供的荣誉奖学金相比,仍然觉得不够充足,因而选择了后者。 女儿从小并没有打工的经验,我和她从来都没有想到,她在非常繁忙的日程中还要挤时间去打工。零花钱我们都能满足她的需求,她也没有特别离谱的消费,从经济上,可以说完全没有打工的必要。 使女儿决定找有薪的工作,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由于看到一份哈佛大学的申请表。我在她高中毕业前两年多就弄到一份哈佛大学的申请表,和她一起逐项研究,探讨各项都该填些什么。发现“工作经历”这一栏,除了要填写工作类型、工作单位外,还要填写每年的收入情况。哈佛的申请表上有收入情况这一项,说明学校对有否薪水、工作状况如何,是有区分、是认真看待的,与做义工并不相提并论。 做义工和打工(2) 另外,我们看了《时代周刊》与《普林斯顿评论》合编的《适合你的最佳大学》,知道了怎样以升学顾问的眼光给自己评估,计算出自己的大学“录取竞争指数”。每周有薪工作20~30小时者,可以得到22分,与满分99分相比,占很大的比重。既然这是社会的游戏潜规则,就只能按这个规则玩儿。女儿看到这些资料以后,没有多说,就开始找工作,从十一年级开始,除了课外活动之外,她找了两三份有薪水的工作,每周20小时,说是接受新的“挑战”。 无论初始目的和动机如何,当义工和打工都是让孩子提前走进社会、感受人生的重要一课。义工衡量的是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打工则是考验学生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和超负荷工作的潜力。 人生设计在童年 *研究性学习 女儿赴美后第一次回国寻根之旅,对她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历史性”活动。回国以前,我要求她把这一切完整地记录下来,写成一份长篇报告。我认为,如果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了解可能是肤浅的。但是,如果把它写下来,对许多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就不得不做细致的观察,在写作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对一时不明白、不理解的,还会进一步研究。这样,对她的成长、思想的成熟有很大的帮助。 --------------- 写作带动思考(1) ——纪录寻根之旅 来美6年以后第一次回国探亲,女儿一路上每天记笔记,回来后整理写成报告。通过自己的观察、记录,再翻书、查资料、作研究、分析、总结,较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了事物。 通过写作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这是一种可提倡的研究型的学习方法。 女儿赴美后第一次回国寻根之旅,对她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历史性”活动。回国以前,我要求她把这一切完整地记录下来,写成一份长篇报告。我认为,如果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了解可能是肤浅的。但是,如果把它写下来,对许多看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就不得不做细致的观察,在写作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对一时不明白、不理解的,还会进一步研究。这样,对她的成长、思想的成熟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一路途经香港、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福州,果然,每到一地她都掏出笔记本做记录。回到美国后,无论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圆明园遗址,还是故宫午门以及长城,各个年代的演变女儿都能明确清楚地说出来,并能付诸文字。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女儿经历了细致的观察和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从困惑不解到理性思考的过程。这种用“实践课题”带动的学习,是很好的开创性思维活动,也是培养研究能力的学习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令人高兴的是,她自己也乐此不疲。日记的第一篇是在启程前一天写的,在这开篇第一段中,她已难掩急不可耐的心情,写道: 啊,痛苦、激动、忧虑和伤感,这么多情感怎么会这么猛烈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就像正发生在我身上那样呢?现在,我明白了,这种情况会发生的。因为我此时此刻正在亲身感受到这一切。自从我们决定要去中国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一天一天地掐算着上飞机的日子。今天是日历上的最后一天,我早已迫不及待了! ↓11岁的寻根之旅 为了让她可以好好地、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这40天的旅行,我只安排了两周时间在家乡福州,其他时间到香港、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由于行程安排得满满的,事实上,到达第一站香港以后两天,她的日记就已经无法坚持写下去了,因为每天都要到将近午夜才可以休息。她只好把每天的活动简要地记下来,从中国旅行回到美国后才开始补写“日记”。 作调查研究。在写作中,为了准确无误地做出地理、历史的描述,女儿特地到图书馆借了几本参考书。由于前期读了一些书,也初步作了一些研究,使她对诸如香港的地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圆明园遗址、故宫午门、长城的历史变迁,等等,都能作出准确清晰的文字描述。 香港到1997年为止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她位于珠江三角洲口,珠江三角洲在澳门的紧北部。香港由香港岛和230多个大多数无人居住的小群岛组成。我们飞机降落的九龙,紧靠香港岛。 …… 在中国,孙逸仙是一位受尊敬的伟人,他也叫孙文和孙中山。他生于1866年,1925年过世。他上大学时曾经学过医,由于不久就认识到从医不能解救自己的国家,他放弃从医,组织了政党,最后领导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推翻清王朝后,他成为新共和的总统,但是,几个月后,袁世凯逼他让出总统的位子。孙中山愤于新总统的政策,于1913年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逃到了日本。 …… 中国的长城据说是可以从月球上用肉眼看到的唯一的建筑物。有些书提出了反驳的观点。不过当我亲眼看到长城以后,我更相信这一种观点。 长城的修筑起始于楚国,那时楚国先建造了一座防护墙,接着,其他各国也学着建了,有些城墙修了几千里长。 到了秦始皇时期,把它扩修成了万里长,万里长城就是这样得名的。万里长城的意义就是有1万里长的城墙。自那以后人们就把它叫作中国万里长城。 到了汉朝,长城延长到了戈壁沙漠,因为人们要保卫他们的远疆。不过不仅仅秦朝和汉朝建了长城,在金朝和明朝长城都得到加固和进一步延伸。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长城的大部分是在明朝改建的。现在的长城是砖结构的,但是在明朝以前都还是泥建的。 对于一个5岁离开中国,在美国生活了6年的孩子,写下以上的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靠什么,除了沿途收集资料外,还靠事后作资料整理和研究。回到美国以后,她跑到大学的图书馆,借了不少有关的资料。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有关书籍而得来。这些信息,家长如果不查资料,有的数字也未必准确。家长即使可以告诉孩子,也绝对没有通过自己研究得到的那样珍惜、记忆深刻和具有成就感。这是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的时候。家长插手,反而弄巧成拙。 写作带动思考(2) - “理论”联系“实际”。她在写作的过程中,结合以前从书本上读到的、电视剧上看到的,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尽情发挥,不管是否准确,总是调动了自己的思维,“理论”联系了“实际”。 另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景点就是一座像庙一样的房子,是当年慈禧太后监禁她儿子光绪皇帝的地方。 慈禧太后把光绪皇帝关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围墙像花岗岩那样坚固,就像个牢房。光绪皇帝领导一个变革运动,这个运动威胁到了慈禧太后的权力。然而,变革运动失败了,慈禧太后把皇上关了起来,自己掌握了最高的权力。 …… 明陵是安葬明朝皇帝的地方,每一位皇帝都有一座独立的陵园。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其中13位安葬在这儿。在十三陵里,只有长陵和定陵对外开放。 我们只去看定陵。因为定陵是在地底下的,我们得走下许多层台阶。下到最底层时,看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一个巨大的石门,石门虽然是大开着的,但它还是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 据说当年皇上下旨建造这座地下宫殿时,令工匠们在墙后装上暗箭,如果有人想进入并且果真闯入殿门的话,一支支死亡之箭就将射向他。我总在想第一个打开殿门的人到底怎么啦,有没有被暗箭射倒了?他是不是死了? …… 穿过紫禁城前面的大门午门,我们进了紫禁城。这时,我们看到的第一样东西就是5座大理石桥。桥下并没有湖泊、流水。这些桥只是装饰物!站在太和殿前,我们看到一片大型石雕坡道,一直通向太和殿的殿堂,坡道的两旁是两排阶梯。 我可以只凭想象,就知道皇上是怎样坐在他的轿椅上从坡道上经过,而抬轿人走在它两旁的阶梯上。坡道上雕刻着象征皇上的龙。如果有人不小心踏在了坡道上,就要被推出午门斩首。现在,因为没有皇帝砍他们的头,小孩子们正在上面发狂地跑来跑去。 整个故宫在我看起来那么假。由于历代皇帝皇后的利己,使那么多人死在这里。紫禁城给我留下的只是一个坏印象,就似那个旧时代及其阴影正环绕密布在我的心头。 …… 爸爸和我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他在拍照的时候,我则在努力想象,如果我是领导人的话,站在那儿是什么感觉。 …… 在写作中,她自然地把景物、历史、思想和积极的人生观都结合在一起。这都是独立思考,并把它和书本知识、实际考察联系起来的结果。 困惑和思考。当然,对于生活在美国的孩子,要想通过一次短暂的旅行,了解清楚中国社会是不切实际的。不过,有了问题,就会激发进一步的思考,也许当时就在思考,也许留给以后思考。孩子的智力是通过不断思考而开发的。 我们登上楼梯到剧场入座。剧名叫小井胡同,就是有一口井的小街道。这是什么剧,该不是讲关于一口井的传说吧。 接着,灯光开始慢慢变暗。 起先,我看到一个小女孩、一个老人、一棵树和一口井。随着剧情发展,终于能跟踪到剧情了。这是一个关于住在一条胡同上的几家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变迁史。 虽然我搞明白了这剧演的是什么,我却仍然对他们说什么毫无所知,他们用的词对我来说都太复杂了。在他们说的10句话里,我只能听懂几个发音、几个名词。爸爸也告诉我,听不懂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用了很多怪异难懂的词,这些词在“文化大革命”时是被普遍运用的。爸爸妈妈和其他人都听得懂,因为他们经历了那场运动。 …… 逛完了整个颐和园,我们从边门走出去吃午饭。 店主兼服务员站在门前热情地把我们迎了进去。小屋里只有几张桌子,饭菜并不十分美味,不过店主人的殷勤接待却弥补了不足。 店主给我们说关于她的故事。她才27岁,1年前开了这家饭馆。引得我们大笑的是,她的丈夫是个军人。在中国,共产党和资本主义是相互对立的。军人应该为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而任何类型的企业家应该算是资本主义的。怎么能想象共产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的婚姻呢? 生活在美国的高倩,阅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作品,讲述的都是些至少发生在二三十年以前的故事。她也曾读过描写无情的政治运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书。那样的时代背景,怎能有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浪漫故事呢。要不是回来亲眼看看,哪能知道历经大难的中国,猛醒过来之后,正在改革的大道上飞奔。这时候带着她进行全国“大串联”,让她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中国的这一历史巨变。对她来说,这一趟中国行,胜读十年书。 写作带动思考(3) 高倩在我的鼓励下,从小就比较喜欢阅读。阅读可以启发思考,不过,启发更高层次思考的是写作。鼓励孩子从小写作,并且以写作带动思考,是培养孩子从小具有独立思维、走向成熟的方法。著名旅美文学评论家陈瑞琳女士写过《一双十一岁姑娘的眼睛——读高倩同学的新书〈少女中国行〉》(见附录),从这篇书评可以看出,由孩子自己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到多么丰富的收获和深刻的体会。 在孩子的写作过程中,家长既不必过多地指手画脚,也不要漠不关心。面对孩子的“新思想”和“胡言乱语”要冷静,不可过于纵容夸大,也不可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指导”,或者干脆为孩子捉刀代笔,为他们修改增删。一定要让他们写的文章真正反映出自己的思想,成为他们自己观察研究的结果。家长可以和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应该看到,家长的思想也会由于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具有局限性。 把鼓励写作作为训练孩子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批判的一种方法,除了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情感修养和文字表达水平,还可以增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 说教没必要(1) 不给予先入为主的“正面”“教育”,让孩子自己先从书本中去了解,再到实践中去体验。吸取丰富文学营养的孩子会自己感受世界,而且常常比大人灌输的更易接受,理解得也更深刻。 在美国,很多华人家长因为孩子对中国文化不认同而大伤脑筋,忙着给孩子讲“五千年历史”,甚至有些家长还不惜夸大其词,我看实在没有必要。有句名言说“太好,就不真实”。无论生活在中国的孩子还是生活在美国的孩子,都不是漂浮在真空里,家长大可不必只给他们灌输“正面”的东西,而应该把他们看作大人,和他们展开平等、真诚的讨论。不要因为自己“爱国”就只给孩子“完美”的爱国教育,那是不科学、不实际的,往往适得其反。我觉得,无论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政治问题都可以和孩子坦诚讨论。 小时候,女儿读过我们家藏的英文版经典长篇,如《子夜》、《家》、《春》、《秋》、《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也读过其他近现代作品,包括影响我们那一两代人的文学作品,如《青春之歌》、《红岩》,我也给她看过反映“文化大革命”的一些书。 我不仅仅只给孩子介绍祖国美好的一面,也让她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中不幸的那一面。有人以为,孩子来到美国,远离祖国,应该多给他们“正面”的引导;孩子现在还不懂事,就编出这样那样的话糊弄孩子。实际上,用片面思维培养出来的孩子,难以辩证地看待社会。片面化的教育愚弄了孩子,使孩子或者思想单纯,脱离社会现实,或者认为父母一直在欺骗他们,要么就是怀疑父母愚蠢得什么都不懂。无论得出哪一种结论,都很可悲,都会造成无可弥补的不信任感,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我尽可能将收集到的有关中国的书给她看,让她从阅读中自己去了解祖国,偶尔给她解释有关的历史背景。她自己阅读得到的信息也许有些偏差,但是随着逐渐长大、思想日益成熟、阅历不断丰富,看到越来越多开放的信息以后,自然会有一个客观、完整的认识。这样的想法也许过于乐观,不过我确实一直是那样做的,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这样的“教育导向”使她在11岁的时候思想已经很成熟,完全不同于其他同龄的孩子那样,对中国的看法只局限于“好”或“不好”。实际上,有时候,她可能比我们还要“传统”。她在《西方到东方》一书里,这样写道: 三轮车工人说前门饭店的京剧好。事实上,他说这是那晚能看到京剧的唯一地方,所以爸爸让他带我们上那儿去。 到了剧场,我们直接就往里奔去。剧场内有一个围起的舞台,舞台的下面摆满了桌子、椅子,整个剧场看起来像个夜总会。只有几个外国人坐在这些桌子旁,一边饮茶一边看演出。我极其失望,中国人不喜欢京剧了吗? 我喜欢极了,京剧是真正令人赏心悦目的。演员穿着明亮的、丰富多彩、色彩鲜明的服装,脸上画得就像假面罩。他们一边唱一边跳,在我一生中从来都没见过这样的表演——演员们不停地翻筋斗、跳跃。这和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其他任何歌剧都不一样。对我来说,觉得真是百看不厌的。很可惜,不过20分钟,演出就结束了。 我开始相信中国人已经不喜欢中国文化了。我认为京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然而,中国人好像只是对那些新出的电影感兴趣。 中国看来正在朝着她的现代化的目标进步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正在慢慢地消失,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历史,如果被忽视,它就将被人慢慢地遗忘。 在书店里,我想找一些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爸爸也想找这类的中文书。他甚至比我还更没运气。他对我说,他看到的都是些通俗畅销书,恐怖、情爱、凶杀侦探,等等。 中国是不是在缓缓地走下坡路?人们不再记得他们所生存的国家的历史了吗?他们不再热爱他们古老的传统了吗?有些人认为老的就是坏的。这是瞎扯淡。我喜欢畅销书,但我也喜欢读那些教我各种文化历史的书。我喜欢电影,但我也热衷于京剧。 每当我读到十几年前,11岁的女儿写的这一段,联系今天中国的文化现状,真是感慨良多。 尽管我非常希望她深入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欣赏中国文化,但是,说教是绝对不行的。她在美国长大,许多年没有回过中国。在美国这几年里,我确实给她灌输了一些中国的伟大,但是毫不掩饰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在高倩的寻根之旅之前并没有作任何“正面”的引导和说教,只想让她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让她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为父母,这才是负责的态度,孩子懂得不少,如果我们不负责任地乱引导,就会在孩子心里失去信誉,后果得不偿失。 说教没必要(2) 她在《西方到东方》中,描写刚刚从香港乘火车进入广州,在火车站看到的景象: 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地上丢满了垃圾,站台的味道就像马桶,各种各样的人蜂群似的挤在一起,所有人和物看起来都是乱糟糟的。 天是灰蒙蒙的天,污染使天空烟雾弥漫,车辆横冲直撞,马路上到处是人,所有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恶心,那么不同,那么危险。我真想马上逃回香港。 据说,有位记者看到这里,读不下去,忍无可忍,气得找出版社的编辑理论。 不过,再读下去,发现在3个星期以后的日记里,她写道: 坐在三轮车上……我背往后靠着,看着外面,现在的一切在我看起来变得很熟悉、亲切。拥挤的人群、堵塞的交通、轿车、公共汽车和其他的一切,在我看起来就像家的感觉。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所有这一切让中国变得更加有意思,更加令人惊叹,更加特别,还有更多更多的更加。他们就像一片片的五彩拼图,把它们拼到一起,就变成了叫作“中国”的国家。所有这一切让中国显得那么独特。 多年前,有个孩子的家长想让孩子暑假期间跟随中文学校的夏令营去中国,那个孩子觉得中国“不好”,不想去,读了《西方到东方》后发现中国“好玩”,改变了主意,起到了父母“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 高倩的书出版以后,哈里斯博士在一封推荐信里写道:“她对中国的观察,不受政治议题的影响,对与东西方交汇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家庭和生活层面的描述,将会受到广大家长们和跟她同辈少年的喜爱。她的深刻的洞察力之结果可以很大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于改进人际关系的作用要远比政治团体的努力意义深远得多。它让我夫人和我本人深信,这样的纪实作品在当今世界对人类锲而不舍地追求的相互理解做出多么重要的贡献。《西方到东方》的作者作为模范将鼓舞年轻人投身到这场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活动中去。” 社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即使孩子尚小,也应该让他们多了解,和他们讨论社会现象。高倩通过自己的观察写成的《西方到东方》,以孩子的眼光,谈论了很多社会问题。她写的事情,有的有答案,有的没答案;有的有一定深度,有的很肤浅。但是,这毕竟是她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只有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的人才。 一个头脑里装满了文学的孩子,哪怕很小,也会有思想,有分辨力,有良知,这一点可能很多大人还没有意识到。很多人认为优秀孩子的成长只是完全得益于大人长期耐心的“素质教育”式的说教。人们没有认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大多是积极的、深刻的,对孩子也一样,让孩子们吸取丰富的文学营养,自己体验和感受世界,常常比大人灌输的要更容易接受,理解也更深刻。 读书人要“读书”(1) 博览群书使人渊博,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 ——弗朗西斯·培根 有多少学生被训练成不读课外书,不善言谈,不爱思考,也不会写作的解题高手呢?!培养重复的技能,还是培养严谨的思考能力,积累广阔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该做何抉择?我们自己该如何面对? 一个优秀的人才,其阅读面应该是很广泛的,仅仅读教科书是绝对培养不出精英的。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读书人不读书”的一页,这是读书人的耻辱,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以前,我有个想法,咱们是中国人,不管怎么说,数学总得比别人强吧。女儿一来美国,我就给她加“小灶”,一本一本地做数学题集。这在华人家教中很普遍,既非首创,更非独家。 我以自己的经验,对多做习题就能“成功”感受至深。我小学毕业时的目标是考重点中学。我们数学老师有高招,他编了很多套数学应用题,手刻蜡纸、油印,密密麻麻的小字,每套题一页、40道题,每人每天带一页回家做,第二天上交,再发一页,如此练习几个月。小学数学有多少内容?很多题目是相似的,无非是某人从甲村到乙村,每小时走几里,共走了若干小时,求甲乙村距离;或者把走路换成乘船,甲乙村变为张庄李庄,等等。一学期下来做几千道题,熟练得根本不用想,一考,不得了,轻易就上了名校福州三中。 女儿参加比赛频频得奖,激发了她的很大兴趣。上六七年级时,应她要求,我帮她买过《数学大赛真题》,此后再没有安排她练数学,反而提醒她,数学不会让她出人头地,大量地阅读、思考和写作,才是光明之道。 以“题海”方法练数学,靠的主要是记忆和熟练,并不需要多少创造性和研究性的思维。费尔兹奖是全世界最高荣誉的数学大奖,有人将它称作数学诺贝尔奖。自1936年以来,至今共有43人获奖,其中有11位本土美国人获奖,仅有的1位华人获奖者是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丘教授当年是在香港的乡下学校上的中小学。 不少人津津乐道美国学生的数学有多差,却没有人去研究为什么数学基础“声名狼藉”的美国人,竟有11人获得费尔兹奖?接受“严格”的数学“基础教育”,从小在奥赛中泡大的中国中小学生,总数是美国学生的10倍,参加奥赛的学生甚至可能是美国学生的数百倍,为什么几十年来,竟没有一人最终获得费尔兹奖! 更加发人深省的是,数学奥赛在美国不但不是家喻户晓,就是在美国的很多中小学里都是罕为人知!甚至想在书店找到数学奥赛的参考书简直就难于上青天,与中国书店铺天盖地的数学奥赛资料形成巨大反差。再与费尔兹奖结合起来分析,不难得出一个投入产出比极低的、“劳动密集型”的教育典型。 从另一方面来说,靠“多做题”、题海战术来获得的成功是暂时的,过多的“劳动密集型”训练虽然可以让孩子“技术”熟练,但是由于占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无暇扩大涉猎面,以致不少青少年知识狭隘、头脑简单、缺少丰富的情感和爱心,社会活动能力低下。其结果不仅耽误了孩子,长远来说也将“遗祸”于社会,渐渐削弱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如果津津乐道于“基础教育”的“成果”、没完没了地训练那些“技术”能力,而忘记必须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的话,培养出来的孩子将缺少文化修养,久而久之,还会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丘成桐教授说过,他念小学时数学常常考不好,到了中学二年级,碰上一位良师,常常介绍有趣的题目,数学的背景,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的发展等,使他逐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是哲学教授,他认为父亲的文学、哲学素养对他的影响最大。他父亲引导他读不同的书,中国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熏陶对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影响深远,这些经史子集渗透进了自己的潜意识,左右了自己的想法。 中学二年级以前数学不好,最终成为国际数学大师,靠的竟是文学、历史、哲学的启发及其在潜意识中的影响。这就是研习文史哲的力量! 这个力量在过去多年来,被中国教育大大忽视,一个学生在整个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甚至不要求阅读一本文学原著!很多学生也从来不读任何题材的全本课外书。学生们成了只做题、不读书的“读书人”。在美国一个好的学校,不仅英文课要求学生每学期阅读几本原著的全本,即使是外语课,高中阶段也要求阅读长篇小说原著,并且还要写论文、读后感。与美国好的教育相比,这个差距是巨大的。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博览群书使人渊博,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可惜,有多少学生被训练成不读文学、历史,不善言谈,不爱思考,缺乏情感也不会写作的解题高手呢?! 读书人要“读书”(2) 童年少年时代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知识”的教育,应当及早地尽量多地接受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伦理和理想的教育。否则,今后即使“成才”,培养出来的也不过是生物型的“机器人”。在引导孩子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析作品,把感想表达出来,对自己的思想观、社会观、道德观进行反思、提高,这才是现代教育所应该注意的。 ↑既读书也写书的读书人,签名赠书给学校图书馆 一个优秀的人才,其阅读面还应该是很广泛的,仅仅读教科书是绝对培养不出精英人才的。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读书人不读书”的一页,这是读书人的耻辱,是应该予以彻底纠正的。 无论孩子的志向目标是什么,涉猎广泛的好书是实施“超前”教育理念的条件。阅读和写作远远比求解各种各样的习题重要得多。以牺牲宝贵的时间、牺牲摄取广阔的知识为代价,换取应试技术是不值得的,是与具有良好教育的人所应掌握的知识结构不相称的,也是不“国际化”的。 // --------------- 文学作品要“早读”(1) 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在少年时读,成年时重读,老年时再读;就如美丽的建筑应该分别在晨曦、中午和月光下观赏一样。 ——罗伯逊·戴维斯 从小阅读名著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懂得如何分析复杂事物。因为很多古典作品比较含蓄,有时一字一句就起了起承转合、牵动全局的作用,需要阅读者细心体会琢磨。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教诲,有批判,有鞭挞,有唾弃,有颂扬,有歌唱。让心灵一片空白的孩子从小就浸渍在这样的文化营养里,慢慢地吸收,慢慢地渗透到内心深处,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方法。 高倩上四年级时,有一次,我去参加学校开放日,她的英文老师对我说,高倩看书,一本又一本,换得特别快,看得也很投入,我总怕她撞了墙。 美国的学校,学生上不同的课要换教室,老师不动学生动,老师固定在一个教室。老师对我说,在课间,你常常可以看到高倩一边低头看书一边换教室。老师有时开玩笑地提醒她:“嘿,小心,别撞墙。” 我们家虽然离学校不远,但是因为校车停靠许多站,单程也要40分钟,这么长的时间,她当然也抓紧利用。 我偶尔侵犯她的隐私权,打开书包,查一查有无“违禁品”。书包满满的,里面总有三四本课外书,我问她,这么多书?你看得了吗?她说,我每天都要看三四本。如果是一二百页的小说,那么痴迷、投入,也许一天能看三四本。但是我至今仍然存疑,看名著也能那么快? 有朋友来我们家做客,看到我女儿三四年级就捧读古典英美文学名著,赞赏之余,表示困惑:“这么小的年纪,看得懂吗?”这个问题不但我的朋友问,老师也犯嘀咕。 老师有一次对我说,她现在看《战争与和平》,也许早了点。这本书特别厚,我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看的。老实说,当时看,只知情节,不知所云。 我观察高倩从小学到初中这段时期,有的书反复看了好几遍,比如《红楼梦》、《青春之歌》、《子夜》都看过多遍,阅读期间也和我交流一下感想,我感觉她每次读后都有不同的想法。在不同年龄依靠自己的眼光去理解,虽不能求得完美,但毕竟是自己的感受,印象比较深刻。 一部《红楼梦》形成了红学,几十年来红学研究搞得轰轰烈烈。既然有研究,就说明有很多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所以,我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并不见得要待人们把什么都弄明白了,再告诉你怎么读这本书。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一样,与解数学题也不一样。一道数学题可能有几种解法,但是只会有一种答案。人文学科的很多问题可能也会有几种解法,但不见得有固定的、标准的答案,而是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看书也一样,让别人看了后再告诉你答案,这真是扼杀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人认为名著看不懂就是白看。我认为,看不懂也可以看,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慢慢品尝,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阅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现在的孩子让家长操太多心,家长说教也很费劲,很多人动不动就说是“独生子女”造成的问题。可是,一些独生子女并没有问题呀!我看倒是家长和教育界的认识出了问题。很多孩子“不懂事”是由于没有思想,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特别是名著的熏陶,人长得牛高马大却思想幼稚。经过长期文学熏陶的孩子,就会了解世事,有思想,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