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很多出版商出的图书,可以把职业这个对孩子看起来很严肃的话题,写得十分生动有趣,如一本给六年级孩子阅读的工业工程类的书《亨利福特怎样制造汽车》,看起来是介绍福特汽车制造史,但是书中用极为精细的大幅图片,详细展示了整个汽车从铸造、加工、装配,一直到出厂的全过程,巧妙地将工程知识与职业技能融会在生动形象的文字和画面中。另一本也是给六年级学生看的《重建美国大城市》,介绍的是1991年开工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建筑现场——波士顿隧道工程。这本看起来不大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书,将丰富的照片和有趣的工程技术概念配合在一起,相当吸引人,可以让孩子具体了解工业工程这个专业领域和工业工程师的工作。 职业信息的获取是人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职业信息很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职业规划。许多人把职业信息的领域局限于招聘广告、薪水调查、毕业生就业数量和比例的报告上。其实,除此之外,职业信息还应该包括过去和现在看起来并不相关的信息。很多普通的图书,特别是人物传记,都可以被认为是职业信息的来源。不少人就是受人物传记的影响,树立了人生目标,从而立下自己的人生志向。有将近70年历史,专门出版职业和就业指导书籍的费格森出版公司,为幼儿班到二年级、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分别出版过两本一套的书,书名很长,其中一本叫作《小学生就业教育书籍:幼儿班至二年级,与〈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有关的就业教育儿童文学》。这是一本带有简要介绍的、推荐1018本儿童文学图书的书,是一本职业指导图书。书中介绍的每一本书,都可以被认为是职业信息,其中包含大量的人物传记。 // --------------- 早期人生设计(2) --------------- 目前,企事业单位为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情况还非常少见,至少,尚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团体、研究单位开始接受少量的人员来学习、做实验,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这种做“义工”或者有薪资的工作机会。实际上,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是对双方都很有好处的事,是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希望这种观念能够逐渐被社会大众接受,成为风气以后,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父母和孩子相结合为主,解决学生的自我认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学生一起,解决学生的知识教育,协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家长、教育者和全社会一起,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备的资源,解决职业规划问题。 让儿童从早期就开始进行人生设计、职业规划,是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使孩子成为能够主动认识自我,了解世界,不断努力,走向完美的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一定会获得认同和接纳。家长、孩子、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一起参与这一个共同的课题。 // *************** *目标与奋斗:从理想到必然 *************** 美国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经济等课程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美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注重于知识点,更注重广泛的涉及面,使学生具有综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优秀的教育,“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 --------------- 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1) --------------- 美国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经济等课程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美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注重于知识点,更注重广泛的涉及面,使学生具有综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优秀的教育,“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语)。这才是造就在未来社会既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又认真、严谨,而且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的人才的根基。 引导孩子规划未来、设计人生,并不意味着将孩子训练成面向就业、知识面狭窄的“高级知识工人”。相反的,应该为孩子提供全面的、广阔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他们的一生作准备,使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陆登庭说过:“大学教育并不专门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而应该为学生的一生和进一步学习作准备。一个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大学教育甚至都不是专门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的,何况中小学呢? 那种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指导下的只注重数理化的教育体系,自然无法培养出“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 与此相反,美国优秀的中小学在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方面,有其值得借鉴的一面,那就是:注重广泛的人文科学的教育。 如果对美国高中作一番研究,就会发现任何一所高中都会开设很多人文方面的课程。我曾经感叹女儿所在的高中能够为4个年级的学生开设217门课程。其中许多是我以前想象不到的,比如心理学、商业法律、社会学、经济学、美国政府等。 后来,一直到女儿上了哈佛,我认识了她的铁杆好友凯特琳以后,才使我对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丰富多彩有了全面的认识,这种丰富多彩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女儿进校半年以后,当上了哈佛商店的副经理,经理是比她高一届、后来上了纽约大学法学院的吉娜。凯特琳也比女儿高一届,当时担任完全由哈佛学生编辑出版的哈佛系列旅游指南Let’sGo(《走吧》)的中国分册Let’sGoChina(《走吧!去中国》)的副总编辑,后任2003年版本的总编辑。《走吧》这一系列书除了每个国家出一本外,世界几大旅游城市、几大旅游地区各出一本,总共出书63本。Let’sGo出版公司和哈佛商店都属于完全由哈佛学生办的集团公司“哈佛学生办事处”(HarvardStudentAgencies,即HSA)下属的10个公司之一。其中仅Let’sGo一个公司一年的营业额就有600万美元。公司每年招收250名学生作者,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每人预支5000美元报酬,暑假期间派往世界各地征收新资料,把这7个星期旅行期间写的内容发到编辑部,让留在学校的70名编辑作加工处理。这是全世界唯一的全套每一本、每年都更新版本的旅游指南,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旅游指南。《纽约时报》等对它们都有很高的评价。《走吧!去中国》这一册864页,内容生动,信息丰富,我有时回国还拿着它作参考,其中很多资讯比中国国内出版的旅游书要详细得多。 她们因为都是哈佛学生办事处HSA的同事,就互相认识了,以后又成了铁杆好朋友,凯特琳甚至在书前的小记中不忘将她们三人自比为美国电影《霹雳娇娃》中的三天使。当时,我很惊奇凯特琳以一个美国人,何以有能力当上中国旅游指南的总编辑。 后来,女儿告诉我,凯特琳在中学阶段就修过好几年中文课,多次去过中国。现在哈佛学的是东亚研究,下学期起还要到北京大学学习一年。 她家住新罕布什尔州,在我的模糊印象中,新罕布什尔州是个人口稀少的地方,也是富人养老的风景优美的乐土,至少不是大量华人移民聚居之地。白人群居地的私立学校竟开出中文课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短线的实用价值嘛。 后来特地去查了2000年新罕布什尔州的人口普查报告,我发现整个州73.7万多人口中一共只有1.5万多亚裔。可以想象,使用汉语的华人当然比这个数量还要少得多。 ↓她们自比“三天使” 带着疑问去查了凯特琳读过的学校,更是让我惊讶不已。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多姿多彩,也可以领略美国优秀的中等教育机构是如何注重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的。 凯特琳上的是颇有名气的菲利浦·埃克塞特学校(PhillipsExeterAcademy)。与其他美国高中一样,这是个四年制的高中,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从学校开设的350门看了令人头晕目眩的学术课程中(此外,还有几十门体育课程),我再次深刻领略了美国教育对基础的认识。 这个学校把400多门课程分门别类地分成16个学科,有现代语言、古典语言、英语、历史、宗教、人类学、心理学、经济、艺术、舞蹈、戏剧、音乐、体育等。“正正经经”的“基础课程”如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课程的总数量只占不到全部课程的25%。不过,即使是数理化课程,也有让人颇感意外的内容。在35门数学课程里,从一般中学的几何代数到大学的微积分直至离散数学、多变量微分方程、线性代数与常微分方程等大学高年级课程,应有尽有。自然科学的科目除了化学、物理之外,还有海洋生物、物理化学、分子基因学等大学的课程。无论是数理化还是人文学科的课程,都有高于全国大学统一考试课程的大学高年级课程。 // --------------- 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2) --------------- 在44门宗教课程中,除了有哲学、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的存在主义、社会伦理学之外,也有包括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在内的世界各大宗教,各自都作为独立的课程。英语课程有从小说到电视-电影技术、文学创作、文学浪漫主义与批判、戏剧文学等。历史类的课程,则有更广泛的人文内容,如资本主义与批判、妇女与当代西方社会、美国政治与国家政策、现代战争与和平、亚洲文明、现代中国等。在56门现代语言课程中,除了有汉、法、德、日、西、俄的语言课之外,甚至还有中国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法国戏剧,等等。至于艺术(即美术)、舞蹈、戏剧、音乐这几个学科的课程也是让人眼花缭乱。从雕塑到摄影,从舞蹈及其历史到舞蹈编导,从导演到电影制作,从音乐原理到高级作曲课程,从常见的室内乐到西非洲鼓乐,真是应有尽有,令人惊叹。 凯特琳就是在这样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基础教育理念所营造的环境下学会中文,并且对中国发生了浓厚兴趣。她在中学时期就曾经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在北京的学校学习一年。在那儿,她根据自己父姓的发音,取了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苏立明。她在中国期间,与寄住的一个中国家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认了中国干妈干爹。前几年干妈去世,她和父母从美国专程赶往北京参加葬礼。 她到哈佛的第三年是在中国学习的,一年以后,回到哈佛完成她的毕业论文。毕业后马上又去了中国,此后就留在北京工作。 在那样一个并非急功近利地训练谋生技能的数理化基础教育环境下,凯特琳,也就是苏立明所在的高中学校为她提供的教育也许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解释: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基础教育。从埃克塞特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基础教育是那么多姿多彩,它们的基础教育远远不只局限于“理工科”范畴的数理化,即使是外语课程,也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学习。 人们不难预测,埃克塞特学校优秀的基础教育终要结出丰硕的果实。该校仅2000届的251名毕业生中,就有整整100人进入常春藤大学学习!其中:哈佛大学20人、耶鲁大学16人、宾夕法尼亚大学21人、普林斯顿大学9人、哥伦比亚大学8人、康奈尔大学7人、达特茅斯大学11人、布朗大学8人。 这就是个人们常常无奈地、不无妒忌地笑说的那种哈佛进料器(Harvardfeeder),或是常春藤输送器(IvyLeaguefeeder)! 2000年,该校除了有100人进入常春藤大学之外,还有进入著名的斯坦福9人、乔治城12人、卡内基美联6人、塔夫斯7人、威廉姆斯8人、卫斯理5人等。 埃克塞特学校总资产5.3亿美元,目前在校的1017名学生享用着123栋建筑和全美国最大的高中图书馆,近15万册藏书;师生比为1∶5,200位教师中21%拥有博士学位、61%拥有硕士学位。人们也许对它的多姿多彩不以为然,尽管学校每年为它的学生提供730万美元的奖学金,但是,它所提供的也许并不是大多数平民孩子可以享受到的贵族教育。 女儿所在的高中和其他许多公立学校一样,是一个以州政府补助、当地纳税居民资助的公立学校,却也能开出包括16门大学AP课程在内的200多门课程,其中许多课程是非传统的“基础”课程。在她所修得的34个学分中,虽有9个学分之多是属于“理工科”的数、理、化、生(其中一门微积分、一门大学化学,各相当于大学两个学期的课程),但是,它们的比重还是只占了她所修的全部课程的1/4略强。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说:“我想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应该有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一段时间,教育是在传授一些知识点。它所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做乘法,如何拼写单词,知道不同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日期,如何掌握不同的物理公式,如何记住重要的书籍中人物的名字。我认为,如果你看一看当今最成功的人,他们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综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因此,对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来说,他需要学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去思考,如何以富有创造性的而且又是非常严谨、认真的方式去思考。我认为,正是这种认真、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才是大学留给其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而只是受过哪怕是很强的“知识点”的训练,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和具有“认真、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的人呢? 从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大学对申请该大学的学生要求可以看到,哪怕是最顶尖的大学也不期望考生的数理化生等课程的比重超过全部课程的30%。 由此可以看到,中美社会对于基础的认知不一样。中国社会对“基础”的普遍认识侧重在数理化的范畴,这也许是受几十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人生哲理的影响。虽然语文以及近年来英文都是主课,然而,与美国的语文和外语教学中要求大量丰富的阅读,以及对伦理道德、社会问题的讨论有很大的差距。 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3) 中国教育在基础知识的认知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有偏重部分学科、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问题。几代人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社会的素质。显然,成年人也有进一步接受基础教育和进行自我素质提高的问题。 美国对基础的普遍定义是广阔的,除了包括数学和实验科学之外,还包括英文和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甚至——艺术!美国的基础教育对数、理、文、史、哲、艺兼顾并重。 美国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才是造就高素质学生的根基。 综合素质的“标准公式”(1) 素质教育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具备非凡的综合素质意味着被名校录取,甚至伴随着巨额奖学金。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乃至奢望。 什么是素质?是唱歌跳舞、弹琴武术,还是考级证书? 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观,他们也可能是综合素质很高的孩子。能打工,能说会道会写的具有高素质;会“应试”,无疑也是高素质的表现。发挥各自的特长、优点,都可以达到“优秀素质”的目标。某方面不足、不擅长的,可以在其他方面,以其他形式来弥补、平衡。 大学在人生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获得理想大学的录取是人生规划中的重要一步。人们一般相信,只有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才可能被美国名校录取。 但是,到底什么样的学生会被看作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由哪些“成分”组成?它们的比例又如何?有没有一个定性甚至定量的标准? 在美国,都说报考名牌大学不但学习成绩要好,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还要有领导才能,会写论文,有好的推荐信。 会打球、唱歌跳舞?会弹钢琴、吉他,会拉小提琴?会武术、书法?……要考多少级?参加多少比赛?得多少证书?获什么奖?参加什么活动?领导什么社团? 令许多家长和学生困惑的是,很多孩子竭尽所能,投入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最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美国大学录取学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美国著名大学录取学生是没有标准的。也有人认为,所谓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无法具体表述的。 美国是一个很制度化的国家,凡事都讲规范,都有游戏规则,尽管个中难免有漏洞、偏差。但是,总体而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996年开始,我注意到《普林斯顿评论》与《时代周刊》合编的年刊——《适合你的最佳大学》,此后一直到2002年,我每年都收藏一册。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指导读者怎样以升学顾问的眼光给自己评估,计算出自己的“录取竞争指数”。我认为,所谓“录取竞争指数”也就是个人的“综合素质”。 《普林斯顿评论》把美国1500多所大学以录取难易程度从60分到99分进行排列。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一流名校为99分,最低的学校60分。学生可以根据计算结果,比照该书列出的各大学的“录取竞争指数”,看看自己与哪些大学匹配,也就是可能被哪些大学录取。《适合你的最佳大学》声称,这个评估法可以较准确地估算出自己与哪些预想的学校相符。 该刊2002年出了最后一期就不再出版,《普林斯顿评论》现在把这个评估方法放在网站上,为上网者免费进行“评估”,在输入自己的各项指标后,网络会显示“匹配”的大学清单。不过,网上看不到各项指标的评分方法和标准,也不知道自己的各项指标能够得到多少分,哪项“素质”高,哪项“素质”不够高,难以对自己各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也无法知道自己的“综合素质”到底是多少。 我将这个评估方法归纳成一个虽然较长但很容易看懂的公式,括号中的数字是每个学生可能得到的分数范围。这个评估学生“整体素质”的总得分也叫作录取竞争指数(以下简称为录取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素质总分=就读的高中(0~4分)+课程难度(0~21分)+年级排名(-1~3分)+平均成绩(0~16分)+SAT成绩(6~25分)+全国荣誉学者(0~3分)+申请论文(-3~5分)+推荐信(-2~4分)+课外活动(-5~30分)+种族多元化(-3~5分)+体育活动(8~40分)+超级录取(40分)+[体育教练点名(5~10分)+家住远处(3分)+父母因素(5~8分)+多元化(3~5分)]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参与“综合素质”评分的项目主要有12项。显然,前面6项主要体现“学业素质”,后面6项体现与学业关系不直接的“其他素质”,在中括号里的其他4项是大多数人所不会有的附加项目。从表面上看,这个评估法“不公平”的地方实在太多。不过,我认为不妨先遵循美国大学申请的游戏规则,然后再去思考、议论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平合理性。 就学业素质而言,就读全美知名的高中和一般的高中的最大差别只有4分。选修课程的难度相差最高达21分,美国高中通常有普通课程、荣誉课程和AP课程,AP是在高中开设的大学课程,每年5月有一次全国AP统考,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上大学时可以将学分转到大学。如果在知名度高的高中上学,只选修容易的基本课程的学生,这一项只能得0分,而上了最多AP课的学生可能得到21分。 此外,全年级成绩排名前25%的学生可得1分。平均成绩80分以上的可得12分,90~95分的可得15分。旧制SAT考试的最高分 是1600(对于新SAT,可以将成绩除以3后再乘以2),SAT考试成绩除以63得到SAT这一项得分,最高的为25分。如获选全国荣誉学者(类似于中国的三好学生)还可以加3分。 从以上可以看出,影响学业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在校选修难度高的课程和SAT获高分。 就“其他素质”而言,大学申请论文优劣的范围从-3分到5分,相差8分。论文是阐述思想,也是书面表达能力的象征,占有很大的比例是不难理解的。推荐信好坏有6分之差,起的作用很大,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会获得较好的推荐信。 综合素质的“标准公式”(2) 课外活动在“其他素质”里起了很大的作用,算上正负分数,这一项的差别竟有35分之多。值得注意的是,有报酬的工作也算在社会活动这一项里,每周工作20~30小时的学生可以得到22分。 种族多元化这一项,外国学生(比如中国学生)可以加5分,但是,在美的亚裔学生较吃亏,反要倒扣3分。也许是因为亚裔学生学业成绩普遍甚佳,为了体现“多元化”而受到集体“惩罚”。不过,女生报考工学院可以加3分,因为工科缺少女生。 在学校参加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大量加分,其范围为8~40分,如果是校主力队员并且投入很多精力的,可以得到13分,全美高中最优秀的运动员,如奥林匹克运动员,可以加40分。 最后是“超常”项,一拿就是40分,不过必须确实很“超常”,比如,获得英特尔科学比赛大奖、担任一部电影大片或系列电视剧的主角。此外,父母是大名人,给大学捐赠巨款也属这一项。 除了以上“综合素质”外,在公式的中括号里,被体育教练点名的学生可以被认为是个人“素质”好,“家住远处”如800公里以外的学生,也会被认为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而加分。 其他两项,“父母因素”和学校为了学生成分的“多元化”而加的分,都不是依靠学生个人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来,前面6项“学业素质”的最高总分为72分,后面5项最高分的总和为84分。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业素质”如何优秀,也无论“其他素质”如何了得,都不能得到很高的分数,最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是“学业素质”和多项“其他素质”的相结合才可以获得。 以上指数体现了美国大学招生中对学生个体的特别考虑,虽然无法为所有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它们目前广泛存在于美国大学招生实践中,华人移民家庭中习惯了以成绩论高低的学生必须改变观念,对以上的评估方法即使不表赞同,也不得不接受。因为它毕竟是美国大学招生现行的“游戏规则”。 我当初看到每周有薪工作20~30小时者,可以得到22分,与满分99分相比,占非常大的比重时,亦曾感到震惊,因为全年级第一名和年级排名中间的学生只差4分。初看起来实在没有道理,难道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念书?要全这样的话,大家都去打工不就得了,还念什么书?但是,认真想一想,要是每天放学以后,还要去打工,晚上10点才能坐下来念书、写作业,不正说明其有较大的潜力与优良的综合素质吗?打工是让孩子提前走进社会、感受人生的重要一课,能够考验学生承受现实社会压力的能力和承受超负荷的耐力。一边长期坚持工作,一边还能把书读好,说明学生在体力、精力、智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力,这不是整体素质是什么? 所以,不妨用这个公式算一算,你可以发现,“提高”素质可能也有很简单的办法。你甚至还会发现,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以往大家对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争议。从这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不仅在“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具有高素质,不在“重点”高中,但是选修很多最难课程的学生也具有很高的素质;善于“应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考试能够获高分,也具备高素质,因为“应试”也是一种素质。此外,善于准确地用书面形式表达思想,能够获得老师的大力推荐,是优秀素质的表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甚至打工,也是优秀素质的表现;少数族裔学生,因为文化背景和家庭的原因,需要较高的素质,才能完成其他学生同样的学习、工作;花大量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优秀的运动员,理所当然地也应当被认为具备极其优秀的素质。 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观,学习成绩不好,也可能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体育运动优秀,能打工,能说会道、能写会画的,都具备相当高的素质。 这个公式表达了利于公平竞争的理念,人才和素质不是单一类型的,大家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都可以被认为达到了非凡的“优秀素质”。某方面不足、不擅长的,可以用其他形式和内容来补偿、平衡。 从这个评估法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教育看中的是什么,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可能被认为“优秀”、“高素质”。无论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华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尤其是有心出国留学的孩子和家长,都可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评估,对各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具备各种各样特长和特点的孩子都能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不过,应该提醒注意的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尽管可以进入好大学,但是,却并不一定都能够实现特定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比如,“学业素质”不高,但是由于“其他素质”较高,使得整体“综合素质”提高的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依然无法提高“学业素质”,大学毕业后就难以进入对“学业素质”要求更高的医学院、法学院,也难以进入理工和商学院读研究生,尽管他们优秀的“综合素质”能够使他们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可能无法实现更高一层的既定的人生目标。 (本文原载美国《世界日报》2005年教育专刊) // 给她一个梦,点燃一把火(1) 女儿7岁那年暑假,我带她到哈佛大学去朝圣。跳到哈佛塑像前,她挺直身子说:“过10年,我再来的时候就不小了!” 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是很自然美好的愿望。先人们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鼓励并帮助他们以符合科学规律和社会规范的方法去努力,去奋斗,去实现对文化教育的追求,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对美好富足的生活的追求,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才有了今天社会的发展。这正是家庭和社会美好未来的希望所在。 人生总该有个梦,不妨给孩子一个梦想、一个目标,好让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在孩子的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人生设计最重要的第一步。 来美国3年后的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和好友李先生一家,驾车北上,进行了来美以后最长的一次旅行。途经主要城市有:首府华盛顿、费城、大西洋城、纽约、底特律、芝加哥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渥太华、多伦多等十几个城市。旅程共3个多星期,6000多公里。 启程时我们非常兴奋,一路高歌而去,沿途领略美国、加拿大的旖旎风光,如痴如醉。但我此行是醉翁之意在“哈佛”,抱着带女儿去朝圣,看哈佛,在她心中树丰碑、立壮志的想法。 哈佛,30年前在我的心中只是梦而已。从家父床底下的书箱里收藏的旧版书中,常常能看到哈佛的影子。除了某总统、某名人出身哈佛外,还有许多未必流芳百年的成功人士、风云人物也都出自哈佛。多少年来,哈佛,只是梦;其实,就是在梦中也没有到过,毕竟,太遥远了。 不想,十几年后,做梦一样地来到美国,离哈佛一下子近了许多,我竟然就做起了哈佛梦。不仅如此,与我在国内同一研究所的好友小尤,在哈佛攻读博士已两年多,他常来电催我到哈佛相见。 其实,不敢梦想那是以前的事,自从全家到美国,这哈佛梦就开始悄悄地做起来了。我常对女儿说: “哈佛是全世界最好的学校,你要上哈佛。” “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 “上哈佛,我要让你上哈佛,一定要上哈佛!” 变着几十种花样反复地讲,翻来覆去,就是那一句“上哈佛”。 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是很自然美好的愿望。先人们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鼓励并帮助他们以符合科学规律和社会规范的方法去努力,去奋斗,去实现对文化教育的追求,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对美好富足的生活的追求,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才有了今天社会的发展。 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对他们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绝不羞耻。其实,正是解放思想,呼吁“改革开放”,以国际化的思维和规范,让下一代人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奋斗,走向世界,参与竞争,实现前辈没有实现的理想和目标,才造成今天中国的繁荣富强。这不正是家庭和社会美好未来的希望所在吗?! 那种不对孩子寄予希望,对于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和愿望,悲观地认为孩子也不能实现,从而不要求和鼓励他们去实现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悲观的、消极的自我麻醉。 以前我在国内,梦想出国,但不敢让人知道,准备申请材料全是偷偷摸摸地进行,因为怕被别人冠以“出国迷”的“坏名”。 现在到了美国,我梦想让女儿上哈佛,一开始,也不敢嚷嚷,因为怕背上“哈佛迷”的笑名。不过,带女儿去看看哈佛总可以吧。 尤先生带着我们两家在哈佛大学里走了一圈,来到哈佛的塑像前停下。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树立着英俊的约翰·哈佛的铜像。哈佛坐像高大的底座上刻着3行字: “约翰·哈佛” “创建者” “1638年” 据说,这3行字里竟然隐藏了“3个著名的谎言”。10年以后,我重返哈佛,几次尾随一群群慕名而至的朝圣者,发现无论是哈佛学生还是旅行社导游,总是津津乐道地重述这有趣的“3个谎言”。 第一,这个雕像并不是按约翰·哈佛本人的模样雕塑的,因为哈佛从未留下照片给后人,后来建造雕像时,只好找来一个英俊的青年权作模特儿。第二,哈佛大学虽然以哈佛的名字命名,但约翰·哈佛本人并不是学校的创建者,只是当年身为查理斯城执行长的哈佛把自己的一半财产和260册图书捐给学校。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前身名为剑桥大学的学校,改名为“哈佛大学”。第三,哈佛建校是1636年,而不是1638年。 不过,无论如何,哈佛就是哈佛。 哈佛已经不是梦,我们走进了以往只能在梦里见到的圣地。 照张相吧! 高倩第一个跳到哈佛坐像的底座旁,等待着我揿动快门。 让她上哈佛是我的梦想,在我的长期灌输下,哈佛已经开始成为她的理想。她站在哈佛塑像的台阶上,直挺挺地立着,只是傻笑。 据说,摸摸哈佛左脚上的鞋,会有好运气。我可是在10年以后重游哈佛时才知道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这就是为什么常常看到有人拍摄手摸哈佛鞋子的照片。这座据说是全世界上照率最高的塑像,它左脚的鞋子总是焕发着与全身很不协调的铮铮亮光。不过,当时不到8岁的高倩就是仰头伸手也未必够得着。 给她一个梦,点燃一把火(2) - 不知有多少人,一代又一代地,带着他们的孩子来这里朝圣,心照不宣地祈盼他们的哈佛梦想成真。 这趟哈佛之行给高倩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哈佛在她幼小的心 →别看我这么小,过10年,我再来这儿的时候就不小了 灵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她5年之后写的随笔中,对这次哈佛之行清晰的记忆和细腻的描写,说明这趟旅行对她的人生志向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她写道: 我们决定哈佛该是首先必须造访的地方。尤先生住在离哈佛校园仅几分钟的路程之处,他开车把我们送到学校。 哈佛是美国最早建立的大学,她比美国具有更长久的伟大历史。 倾听尤先生的介绍,我发现自己已对这所学校痴迷。生长在一个自幼不断地给我灌输学习与成功的家庭里,我能够理解身临其境的这所学校的完整含义。 虽然当时我只有7岁,爸爸已经为我设计了我的未来,这所学校将是我今后人生中许多驿站中的一个。这次造访以后,哈佛大学作为我的一个家的想法已牢牢地在我心中留下烙印。 尤先生一边告诉我们哈佛的生活,一边带我们参观这个美丽的校园。由于是暑期,学校还没有开学,校园里没有学生,因此,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人在校园里游逛。不过,我能想象出开学以后充溢着整个学校的氛围。 我震颤着,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 离去之前,爸爸要我在校园里的哈佛塑像前留个影。大人们在一旁评论着,说我站在塑像旁看起来是那么小。 我不理睬他们的唠唠叨叨,对他们说: “得了,别看我现在这么小,过10年,我再来这儿的时候就不小了!” 大人们爆笑起来,他们对我的声明都很惊奇,不过我知道我是真的想要实现,并且有能力实现我的这个梦想。爸爸带着赞许的微笑,因为他知道尽管我只是个小小孩,但是我已经传承了他炽烈的热情与执著的灵魂。 那天随后的时间,我们还造访了其他许多地方,但是,只有这个我想在我的人生中度过最重要的4年学习时光的地方,才让我觉得足以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印记。爸爸对我所有的灌输总是汇集到这个目的地。这次造访,也让我在内心深处铭刻下这个他每每说教时最终总要强调的地方。 ↑像许许多多父亲那样,这个准哈佛爸爸带着4岁女儿来朝圣 自从这次访问哈佛以后,哈佛铭刻在了她的心中,成了她梦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和奋斗目标。在她10岁生日那天,我举着摄像机,问她,你想说什么,她对着镜头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要上哈佛,我要成为一名律师……我肯定,我行!”她瞪眼咬牙地发誓。 至今,我还保留着这盘十几年前拍摄的录像带,它帮我清晰地追忆起女儿十几年来的成长历程,是成功的童年人生设计的见证。 人生总该有梦想,给孩子一个梦想、一个目标,让她有自己的追求。 给孩子一个梦,在孩子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他们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人生设计最重要的第一步。 哈佛有什么错(1) 上不上名校,上哪所学校,对前途、职业目标是否有利是因人而异的。至少,目前在美国是这样的。 本科院校的选择可能影响终生的职业和前途。选择学校与自己的条件、实力、专业选择、人生目标、职业方向的设定密切相关。将来的目标是上著名的法、医、商学院的,本身有相当实力的学生,选择名校,选择哈佛,没有错。 在国内,一般说,没有人认为上名校有什么错。名校的招牌很重要,名校可能决定一切,决定是否可以找到好工作,甚至决定一生的前途命运。 我认为,在美国就不一定,上哪个学校,上不上名校,与今后的前途不一定十分相关,选校与自己的条件、专业选择、人生目标、职业方向有很大的关系,是因人而异的。我相信,今后,中国的选校思维也会朝这个方向变化。 有位律师告诉我,她的女儿上了普林斯顿大学,但是,因为基础不够好,大学本科成绩较差,成了无法改变的记录。因为著名法学院很重视考生的本科成绩,后来,她遗憾地上了一所普通的法学院。 女儿在全国性的活动中认识了与她同龄,家住佛罗里达州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是电影制作迷,在高中时期,她们自己编导并且摄制了一部据说很不错的电影。她们的理想就是成为专业电影编导。那年,两姐妹同时报考了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双双被两所学校录取。她们做了什么选择呢?哈佛,是世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南加州大学,差远了,综合排名30。不过,它的电影学院是全美最著名的,其辉煌成就包括每年至少有1位毕业生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自有电影以来,美国80%的电影作品出自该学院的毕业生之手。不言而喻,从小就决定从事电影事业的她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加州大学。如果她们去哈佛,也许就错了。 有位哈佛毕业生,来自得克萨斯州南部,紧靠墨西哥湾的科珀斯克里斯蒂市,这个城市有20多万人口,西班牙裔移民较多。虽然他高中毕业时在本校的500多名学生里排名第一,但是,到哈佛以后才知道,原来,各校各地的教育水平差别很大。他在哈佛第一年成绩惨不忍睹,自信心大受打击。因为基础较差,以后成绩一直上不去。毕业时,多少靠了哈佛的招牌,他申请到一所一般的大学读地质学博士,当时实在因为没有地方可去,没有事情可做,没有生活来源,迫不得已只好去研究石头,完全不是自己的兴趣。后来,他没有读完学位,到银行找了一份工作。他说,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上了哈佛,完全是自寻烦恼,把自己从顶峰摔到谷底。 我有位同事的儿子,体育很好,是校篮球队、美式足球队的主力,有少数族裔的背景,学习中上等,被麻省理工这个世界最难读的大学录取。不过,他不是学术型的学生,大学4年换了3个专业,2000年勉强毕业,靠了当时的强劲股市,在加州一家银行工作。同事当时曾对我说,希望他好好做,如果丢了这份工作,以后就不好找了。不久前,这位同事因为要搭我的车回家,才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汽车被儿子借走了,儿子因为“不喜欢”银行的工作,已经“下岗”3年了。因为大学成绩太差,申请读研究生根本没指望,找工作又高不成低不就,他至今失业在家。 有人认为上名校和非名校对学生的前途没有太大的影响,凡事都靠自己,是金子就会发光。实际上,有时上不上名校对前途影响巨大。比如,有很多著名投资银行和顾问公司特别喜欢到顶尖大学招收毕业生,无论他们学的是什么专业,只要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就优先录用,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名校的学生聪明,反应敏捷,学什么都快。他们连年派人到名校所在地,租下旅馆住下来,大批量地面试各种专业的学生。同时,对那些送上门的非名校学生的简历看都懒得看。投资银行和顾问公司到顶尖名校招收毕业生的数量是非名校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一边是拼命拉人,一边是点缀似的招几个。学业成绩好,综合素质强,有竞争力,有心毕业以后到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工作的学生,上名校绝对没有错。 也有人认为,大学的好坏不重要,读研究生或者读最后一个学位时学校和导师的名气才重要。其实,这话只对了一半。对于学理工科而言,这个观点也许不错,但是,对于学习人文社会学科而言,其结果可能会很不一样。 高中毕业之前,选择大学必须与本科毕业以后进一步的升学计划,乃至最终的职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这是科学地设计人生、规划未来的极为重要的步骤。 女儿高中毕业时,面临着选择大学的问题。她被6所大学录取,无论上哪所学校,都会有不错的前途,它们各有优势。不过,她一心想今后上法学院,读法学,当律师。上大学应该根据职业目标来决定,这一点没有异议。看看读哪个大学今后上著名法学院的几率高,就知道该作什么选择。 从当年仅能查到的耶鲁法学院公布的数据看,耶鲁法学院1998年录取的学生中,那6所大学的分布是:哈佛61人、普林斯顿22人、阿姆斯特学院11人、杜克大学14人、得州大学7人、莱斯大学4人。显然,这个统计数据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其实,当时我们还没有找到足够的统计数据。《华尔街日报》根据调查统计,制作出一个美国精英大学排行榜。这个排行榜是对2003年进入美国著名法学、医学和商学三大学院的5100多名学生的背景进行调查以后得出来的。调查的方法是,各选取5所顶尖的法、医、商学院,调查这15所学院录取的学生本科毕业于哪些大学。 哈佛有什么错(2) 哈佛大学在这个排名榜中稳居榜首,当年有21.4%的各届哈佛毕业生进入最顶尖的15所法、医、商学院,紧接哈佛之后的依序为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前面提到的杜克大学8.61%,排名第六,阿姆斯特学院7.66%,排名第九,莱斯大学3.8%,排名二十,得州大学,只有0.62%,排在五十名以后。 显然,对于目标是读著名的法、医、商学院的学生,只要努力进入高比例输送学生到三大学院的精英名校读本科,就能大大提高进入这些著名学院的机会。 从这个排行榜可以清楚地看出,本科院校的选择可能影响终生职业和前途。 统计信息是科学的人生决策的依据,掌握了可靠的统计数据后,你还没有踏入大学校门,就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大学毕业以后可能有什么样的前途,什么样的机会,有多大的几率能够成就自己的理想和职业目标。 该上哪个大学,不该上哪所学校,该不该上名校都是因人而异的,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对未来前途的规划,与职业目标的设定有密切关系。 将来的目标是上著名的法、医、商学院的,本身有相当实力的学生,选择名校,选择哈佛,没有错。 爱好、能力、价值观和发展(1) 选择职业,应在个人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物质期望、社会需求和个人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客观地找出平衡点和统一体。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也为了社会安定繁荣,每个人不但应该早早地问自己,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还应该方向明确地为学习、事业、职业、前途而认真规划,不懈奋斗。 成为医生、职业经理人、律师是很多优秀美国学生从小的梦想,这三种职业都享有高尚的社会地位和可观的收入。当医生的必经之路是上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MD学位;上商学院读MBA已逐渐成为企业主管的必经之路;有志于当律师的人,必须上法学院读法学博士JD学位。 在美国,医生是一个地位崇高、令人尊敬的职业,它象征着学识、地位、荣耀和财富。很多美国孩子从小就怀着美好的梦想,立下当医生的志向。不过,这些学生并不知道,在美国,当医生是非常辛苦的。一个医学生,从进入医学院算起,还需历经漫长、艰辛的道路,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医生。 读商学院,当企业主管,拥有钱财和地位,不仅是很多美国孩子从小就有的梦想,如今也是很多中国孩子的理想。工商管理硕士MBA近年成了家喻户晓的“绩优股”。不过,MBA光辉前景的背后还暗藏着危机,职业经理人在经济低潮时总是首当其冲地惨遭裁员,因为他们的收入高,是企业压缩开支时最需要精简的那一部分人。此外,读普通学校的MBA可以说是高风险投资,前途堪虑。 在美国,有一道风景线,富人的孩子当律师,律师的孩子当律师,穷人的孩子也想当律师。美国已故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他的堂兄弟西奥多·罗斯福出身世家,他们都是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法律。已故总统尼克松和前总统克林顿均出身贫寒人家,他们大学毕业后,分别踏进杜克法学院和耶鲁法学院,从此平步青云,为叱咤政坛,成为今后有影响力的人物打下了基础。 律师是一个具有很大权力的群体,有人说律师是美国政治体制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因为律师的存在和他们的作用,保证了美国法律的实施,对美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保证和推动作用。远的不说,就说我们家的房子,四处没有院墙,20扇大玻璃窗不设防盗网,完全“对外开放”了十多年,什么事都没出过。除了整体的社会素质较高外,这也许跟美国律师的无所不在有着无形的关系。 在美国想当律师就要上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JD学位。读法学院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学习非常辛苦,平均每天上课学习加起来达12小时以上。如果觉得承受不了,想轻松一点,像读哲学博士那样拉长学制,根本就没门儿,只有在苦熬和离开之间作选择。他们比其他专业的研究生都要紧张,什么个人兴趣爱好、课外活动统统放弃,以致有的学生在第一年就被吓跑,退学。 家长在引导和协助孩子设计人生、选择职业目标的时候,应该协助孩子了解各种职业的薪酬,对各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甚至今后的考研升级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评估。让孩子自己知道,他们成为某种职业人才之后,将获得什么样的待遇,具有怎样的生活条件。美国劳工部统计局常年公布各种职业的收入统计数据,就是为了让公民在择业之前明确各种职业的待遇,这是一个人人必须关注的问题。由600多所美国大学和公司组成的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每季度定期公布全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也说明了教育界普遍认为,作为教育的最终成果,有必要让学生在走向职业市场前,对“钱途”有清楚的认识。 从美国全国大学和雇主协会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很多没有经过认真调查的想当然的看法,与实际情况悬殊甚大。比如化学和化工专业看起来是很相近的专业,但是化工专业的年起薪52500美元,化学专业的起薪只有37000美元。生物和药剂专业对个人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看起来很相似,生物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的起薪只有29600美元,可毕业以后当药剂师的药剂专业本科大学生的平均起薪为75000美元!健康与医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又只有34000美元。同样能力和知识背景的人,选择了仅凭个人想象的专业和职业,就会产生非常不同的经济后果。有不少人就是因为对教育的投资回报没有提前作认真的了解和评估,不但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甚至终生都笼罩在阴影中。 在考虑职业目标的时候,要对职业和专业的联系作一定的研究。很多人喜欢某一种职业,但是,并不明白这个职业的学术基础是什么专业,不知道这个专业学的是什么具体课程。很多中小学老师、家长甚至教育管理人员,对于各种专业不但没有深入的了解,甚至常常抱有错误的认识。即使美国中学和大学里专职的咨询人员,也并不是对各个专业都有很深的了解,因此,很多研究工作要靠自己去做。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深奥,只要平时多读有关职业知识的书籍、杂志,就会找到答案。目前在中国,以中小学生选择职业方向和职业考虑为视角的书籍还几乎是空白,在美国已经非常之多。相信并希望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国际化”。不少人对某种职业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客观的了解,虽然有“理想”,有职业目标,但是,没有提前进行足够的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进了大学以后,无法有优异的表现,难以脱颖而出,达到预定目标。 // 爱好、能力、价值观和发展(2) 具有优厚的薪酬、高尚的社会地位的职业是很多人向往的。但是,在选择这个职业之前,这些人最好及早认识到,在高薪、高尚社会地位的后面是巨大的辛劳和付出。这一点道理似乎很多人都懂,然而,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份付出的程度。比如,投资银行的工作,除了高薪外,发展前途也很好。不过,投资银行要求员工每周80~100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工作。我看到一位哈佛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纽约华尔街投资银行,由于无法忍受超长时间和超高强度的工作,一年以后,在还没有找到另一份工作,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的情况下,“愤”而辞职。实际上,对于像他那样,规划自己今后读商学院MBA的人,中途退出投资银行,对他今后申请商学院会是致命的伤害。如果他以前对投资银行工作的疯狂性作过深入的研究,就不会处于这么尴尬的境地。其实,很多职业介绍的书对此都有深入细致的描述。 有位在纽约投资银行工作的毕业生,工作后已经好几个月周末都没有休假。有一回,他提前几个星期与朋友约好一个周末飞到佛罗里达州一起度假。但是,刚下飞机就接到老板电话,银行有一个急件需要立即处理,已经用快件发到该银行在佛罗里达州的分部。没有商量的余地,他第二天一早就去那家银行,无奈地在异地银行的办公室里“度”了两天“假”。 美国有的医生无论走到哪里,24小时都要带着呼叫器,准备接受咨询或者随时赶回医院。美国的律师通常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晚上8点以前回不了家,有的常常要工作到半夜。选择当医生、律师之前,要好好想一想,那样的生活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人生。美国NOVA电视台曾经跟踪一组哈佛医学院的学生14年,拍出了3部共7小时的电视纪录片,分别为《这么说,你想当医生?》、《MD:当个医生》和《生还者:MD》。只要看看这些片名,就知道不太妙。这些片子反映了一群学生从考入医学院,历经漫长的过程最终成为医生的经历。多年磨炼,幸存下来的,才能成为医生。这一套影片多少吓跑了一批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学生。 我曾经问过一位法官,为什么要当法官,而不继续当他的律师。因为法官是公职人员,与有的高收入律师比起来,收入有限。这位法官简单地对我说,他当法官的收入虽然远远没有他当律师时那么高,但是,当律师在周末还要昼夜不停地读文件、准备案子的时候,他和家人却在轻松地享受生活。我相信,他的话是坦诚的。其实,在美国,法官的地位和荣誉是非常崇高的,比大多数律师高,而且普遍受人尊重。虽然他的解释也许不是全部的理由,但是,由此可以看到,选择职业,金钱不是唯一的,除了个人兴趣、爱好、能力之外,还和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相关。很多著名法学院的名教授,都能够成为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年收入可以达到百万美元以上。然而,他们就是喜欢待在学校里,教书作研究,著书立说,拿的是少得多的薪水,就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对各种职业的收入进行研究,对职业和专业的关系作深入的探讨,对价值观、个人兴趣、能力进行客观充分的认识和评估,应该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通过不断评估,不断学习,增加知识,改进知识结构,提高个人能力,就能获得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当人们对自己进行了充分的自我认识和评估之后,就可以在各方面调整自己,逐步确定一个理想的稳定的职业目标。 为了个人和家庭生活美满,也为了社会安定繁荣,每个人不但应该早早地问自己,“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还应该在个人物质期望、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社会需求以及个人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客观地找出平衡点和统一体,目标清晰地为学习、事业、职业、前途而认真规划,不懈奋斗。 优化人生路线图(1) 投资银行是精英向往的地方,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几。投资银行青睐的是什么?商业、经济专业的背景?不是。 当数学助教,当实验助教,时薪17美元的工作;另一份无薪无酬。你的选择是哪个? 她选择了无薪的工作。 她的职业目标是成为商业主管,学的却是电子工程。她可以转到名校,却选择留在原校。读研对她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大学本科的她却在大公司、投资银行之间转来转去。 优异的成绩是基本条件,个人素质是成功的基础,重中之重,优化的人生职业发展路线,才是造就成功的关键。 2001年夏天,我到休斯敦机场接一位深圳的高中生,这是一个学业优秀、性格开朗、雄心勃勃的17岁小女生。途中,小女生说,准备第一个学期就修24个学分,一学期后转学到斯坦福大学。我见过不少优秀的学生,但是,如此轻狂者倒不多见。 小女生认为得克萨斯A&M大学名气不够响,甚至还有人叫她“农机”大学,很多中国学生就因为这令人哭笑不得的校名,怕“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对它望而却步。实际上,这是一所世界著名的超巨型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全校4.5万学生里,2001年入学的新生中有171人是国家荣誉学者,总数居全美大学第六位。 还怕没有对手?只怕你自己不够强! 学校的名声不够响,问问你自己,上大学,为的是什么? 我说,上大学,接受教育,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为了获得理想的职业,达到美好的人生目标。 你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是什么? 小女生是我见过的少有的、有理想抱负和宏大目标的中国高中生,满脑子的生意经。她准备学习生物化学,将来组建自己的生化技术公司。不难理解,这几年媒体对生物技术的爆炒,使很多人产生这样轻松的想法。她的理想是用学到的技术经商,而不是搞研究。她在国内曾获得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数理化基础皆好。不过,我说,学化学、生化,只读个硕士不算啥,如果读博士,从大学本科算起,到工作,拿绿卡,得经历十多年。 小女生大喊,晕了,晕了,那还不得熬成个老太太才出头?罢了,罢了。 她的母亲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医院的科主任,父亲是成功的电子商人。第一学期末,父母来探望,讨论孩子的未来。母亲认为,辛辛苦苦来留学,一定要读个博士,最好还要个博士后——据说,在国内博士后甚至被当作最高学历,能进博士后实验室的,名声就响当当。父亲经商,注册公司的名称都用女儿的名字,可见他的期待。他直问我,有什么意见。 我的意见? 转学的事就别提了。强手如林的斯坦福,初来乍到的外国小女子,准备去垫底?要在那里“脱颖而出”谈何容易。我担保,只要你自己够优秀,这个大学足够你翻腾,足以帮你达到任何目标。 快别学化学,赶紧转电机。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头上都贴着“智慧”的标签,人人对你另眼看待。华尔街、商学院要的是高智商的 人,根本不在乎你的专业是“商业”,还是“经济”。 最有成就感的莫过于5个小时的“持久战”,一直到半夜,我硬是狠心粉碎了高知慈母的博士情结:博士,读不得,读博无异于自毁她的理想、前程,那绝不是通往华尔街的“捷径”! 接着,再细画路线图:大学毕业,千万别读研,大公司的工作经历远远强过研究生的招牌,最好去投资银行、顾问公司。优秀学生个个可以读研究生,华尔街却只在优秀学生中百里挑一。找份好工作,先干两年,再读MBA,这是通向顶尖商学院的最佳“捷径”。 修课要悠着点,千万别自我陶醉,第一年成绩很重要,没有好成绩,什么都没希望;只有好成绩,还缺一大半,社会活动很重要,没有工作经历,没有工作经验,什么好事都轮不上,想都不要想;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有了一份工,就要找下一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要出头,先得“下地狱”,美国机会均等,但是绝对不养懒人。 这份“计划书”、这张“路线图”,当然是根据小女生已经具备的优秀素质和她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她绘制的。 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她以一个大学本科生,不但担任数学系初级微积分的助教,还当上了化学系25个学生实验课的助教,时薪17美元。她得意地来报喜,我吝惜地只轻轻给她一句赞扬,紧接着就大泼冷水。这有啥稀罕?暑期在哈佛大学修8个学分的化学已经拿了A,成绩单上一直保持的4.0,早已证明了你的学业能力。可是,上次物理比赛,1200人参加,你得了第一,教授同意让你进设备昂贵的大型磁场实验室当助手。因为没有工钱,自己还要开车,一直就没想去。本科大学生,能挤进实验室,给教授当助手是最稀罕的,不挣钱也罢!有限的时间应该拿去做最震撼人的事,挣钱的日子在后头嘛! 不想,她真听了我的——这个很多家长常常听不进去的古怪建议,她能接受,真是难得。她还真舍得辞了那两份“高薪”工作,钻进教授的实验室,做分文不挣的实验助理。这是一个专门研究运用于高能电子加速器超导磁铁的实验室,全美国只有3个类似的实验室。这位教授曾任得州加速器中心主任,现任加速器技术公司总裁。能够进入这样的实验室,说明很多问题:高智商、研究精神、耐心、成熟……她在不断更新的简历上,把这个经历摆在工作经验栏的第一位。几个月后,她找到了第一份暑期工,在一个生产电气阀门的公司做设计,月薪3500美元,还有加班费。 优化人生路线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