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自然风光优美可人,四季分明;加拿大的几座主要城市各具特色。wwW。HAOsHUDU。Com无论你何时踏上这片土地,它都会给你意外的惊喜。 五月里的加拿大,冰雪初融,乍暖还寒。春天的加拿大是百鸟争鸣、百花争妍的时节。天气渐暖,冬雪还未完全消融,人们在品尝枫树汁,观赏枫糖制作。听说,美丽迷人的枫树,除了观赏之外,还是加拿大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加拿大的糖枫树,树汁含糖量极高,熬制成枫糖浆,香甜如蜜,富含矿物质,是很有特色的营养佳品。初春三四月间,万千棵枫树开始流淌汁液,这是春天到来的第一个讯息。此时热闹红火的枫糖节也在各地拉开帷幕。枫树最多的魁北克和安大略两省还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届时,各地农场、乡间的糖厂都装点一新,迎接一批批参观者,并准备好了特色的枫糖食品,供客人品尝。 人们去高山区滑雪,去公园散步,享受清新的空气。加拿大的春季比较短暂,到了七月中旬,时间的车轮就将加拿大送入另一个生活、旅游的黄金季节——夏季。 夏季,我和小玲更要好好享受一下。因为和上海酷热的夏季形成强烈的反差,加拿大的夏天凉爽宜人,而且这样的天气持续较长,南部地区可达四个月之久,这是每一个饱尝过炎暑的人所深深向往的。无论生活、娱乐、旅游、观光都会令人感到悠闲惬意。明媚的阳光下,人们可以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和朋友一起泛舟、赛艇,也可以在绿草如茵的户外打网球,或者就只是悠闲地在露天享受日光浴。由于空气污染少,这里的天空总是湛蓝湛蓝的。人们会不禁感叹: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上帝真是偏爱加拿大! 到秋天,在多伦多看火红的枫叶,领略萧瑟秋风中的飘飘落叶,中秋一轮明月,令人遥想祖国……与冬季漫长的北国风光相映衬,加拿大的秋天更加迷人。举目四望,一片片红枫赤色如火。尤其在东南部的魁北克和安大略两省,大地身着色彩绚丽的新装,火红的枫叶染遍了广阔的原野,金色阳光在叶间熠熠闪烁,一幅美丽秋色图让人疑幻似真。 而到了冬季,加拿大的冬景驰名于世。每年约十一月中旬到次年三月中旬,加拿大境内便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处处银装素裹。勤劳智慧的加拿大人出于对冰雪的热爱,用不懈的努力,营造出一个雪国乐土。完备安全的取暖设施及除雪手段使得皑皑白雪无法侵扰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反,冰雪冬天成为加拿大人心中“最美的季节”。 冰雪铺盖的大地,到处都是天然的溜冰场、滑雪场,人们可以坐雪橇、进行雪野徒步旅行,还能欣赏到加拿大人最热衷的冰球比赛。冰球是加拿大的国球,连老人小孩都对它痴迷。在加拿大,比较高级的体育运动是Golf(高尔夫)和滑雪,大众项目是冰球。 除了这些运动之外,人们还能驱车去北部森林狩猎。南迁觅食的野羊、驯鹿,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囊中之物。这里的冬天没有阴沉与萧条,处处充满了欢乐与生机。 丰富、多样、开放的文化交融不仅是加拿大吸引中国移民也是吸引全世界移民的重要因素之一。加拿大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在这里,不仅能学习法文和英文,也可在学校里学到中文和中国文化传统。华人在加拿大逐渐增多、在大多伦多地区的三百多万人口中就有四十六万华裔、包括加入加拿大国籍的、拿到枫叶卡的,大陆和港台都算在内。因此,华人在加拿大的影响力也逐年提高。 华人现在很少住在唐人街(ChinaTown),因为唐人街一般在市中心,交通拥挤。这几年移民加拿大的大陆人并不好过,主要是经济不景气,不好找工作。华人大多都能吃苦,一般移民几年后生活就会好转起来。有人说:“十年前,在加拿大说普通话没人能听懂,但如今,在中国城或华人经营的商店里,人们都用国语交谈。” 加拿大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移民已跃居成为加拿大最主要的移民来源,在整个大多伦多地区就共有十三万六千多名在当地出生、会讲流利普通话的中国移民后裔,其人数比来自香港的粤语人口多出两万多名。定居在加拿大的中国移民人数首次超过百万,使其成为该国最庞大的少数民族。他们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点五,全国外来移民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六。 此外,加拿大还是一个干净、安全、热爱和平的国家。这里有发达、完备的教育体系。加拿大连续多年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世界宜居城市排名中,多伦多居第十二位。一家顾问公司发表报告说,温哥华市与维也纳市居全球最理想的工作及居住城市的第二位,而且温哥华是连续两年占全球优质生活城市排名榜第二名。加拿大受评级的所有城市皆在前三十位之列。渥太华及卡尔加利分别占二十及二十六位。苏黎世排名榜首。温哥华与苏黎世在各方面的评估成绩非常接近。例如温哥华在进出境自由方面得分很高,而苏黎世严格的就业规定及旅游签证要求使该地失去不少分数。评级标准以纽约为基础,比较因素包括政治稳定、国际关系、经济自由、文化、交通、教育与医疗。 加拿大采矿、飞机及汽车制造、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等都很发达。但这些工业很多是其他国家大公司在加拿大的工厂。加拿大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不过几乎所有美国和日本汽车公司在加拿大都设有工厂。 第5章 枫叶如花:迁移加拿大(6) 加拿大的服装和很多小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每年中国大额对加贸易顺差大部分是小商品赚的。Www。HAoShUdu。CoM同时,也可见到Haier(海尔)的冰箱在超市里卖。 加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一个人在通常情况下月薪大约两千加元。一加元大约合六元多人民币。夫妻二人如果月薪四千加元,生活就很不错了。一家三口,每月伙食费三百多加元,房租一千一百加元,两部汽车的保险和汽油花费五百多加元,主要花费就这些。 加拿大的社会福利很好。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以及全民医疗和药费都通过政府保险支付,对小孩政府每月有几百加元的补贴。即便这样,很多夫妇仍不愿要孩子,而宁愿养狗。这是真的。狗在加拿大人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绝大部分家庭都有狗。很多人家不要孩子,而把精力放在狗身上。在高速公路上经常看见夫妇开车带条狗去度假。 加拿大治安比美国好,但也有恶化的趋势。加拿大允许公民有枪,但枪支管理比美国严格得多。 加拿大公民一般对美国持不服气的态度,不愿受美国指使。对中国人比较友好。种族歧视不很严重。 加拿大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虽幅员辽阔,人口却很少。1997年,全国的人口为三千万,人口密度为三人/平方公里。同样是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国有近十三亿人口,人口密度为一百三十人/平方公里。加拿大的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与美国毗邻的南部地带,偌大的国土上,百分之八十九的地方长期无人居住,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尚待开发,这真是一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车行在高速公路上,周围是广袤的森林。森林、河流、湖泊,使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高速公路上经常有标志提醒你:注意穿越在公路上的鹿或狼。在非保护区或国家公园里,是允许打猎的。鹿和熊是两种最为常见的猎物。 横亘南北、巍巍高耸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加拿大段——落基山脉郁郁葱葱,充满生机。高山尽处,那连绵延展的是一望无垠的北美大平原。再往东去,矿藏宝库——拉布拉多高原的雄伟之姿同样是人们的驻目之地。雄奇的山脉、原野与潺的河流相伴,真有“高山流水”之妙。加拿大的河流众多,湖泊密布,著名的有圣劳伦斯河、斯基纳河、纳尔逊河、丘吉河、弗雷泽河及紧邻美国的五大湖,还有成千上万的小河小湖如众星捧月般闪烁其间。真是天赐奇景,美不胜收!由于加拿大实行景区公众开放政策,众多的河流湖泊已成为寻常人家冬季滑雪、溜冰,夏季游泳、赛艇的好去处。河湖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以其雄奇的丰姿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闻名世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便是一个代表…… 在我眼里,加拿大是个诗意盎然的加拿大。 回家/小玲/ 有了加拿大定居身份,我和思进就像孙悟空去掉了头上的紧箍咒,身心有如“大自在天神”,遨游于蓝天白云里,穿梭在无边无际的空间中。结束了纽约没有人“管”的自由飘忽、自生自灭的生活,置身于什么都有人“管”、什么都有的靠的富有国度。既便如此,总觉着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又好得有点儿不真实。我常在梦中追问着思进:“这是真的吗?我们真的可以回家了吗?”思进什么也不说,冲我露着诡异的笑。 为了证实什么都是真的,思进领着我踏着轻快的脚步,肩挎照相机,镜头对准多伦多这个美丽的花园城市,捕捉着她的一景一物。我们不停地走,不停地拍,要把这一切都用镜头记录下来。 我们大着胆子走进了西餐馆,追忆起久违了的在上海红房子里吃西餐的感觉。而此时,我们却坐在异国路边的咖啡厅里,享受着阳光的普照。我在心里大声疾呼:“我们不再是二等公民了!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做人了!” 六年了!六年来,我们远离亲人,怀着思乡之苦,抱着不成功,便不回的决心,走上了一条留学的不归路。此时,我归心似箭,一刻都不愿等,急切地想回家,回家看望爸和妈。 思进刚上班抽不开身,我趁开学前的空挡,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给亲人们的礼物,爸妈那边儿也倒计时地等待着我的归来。我列了一长串儿亲友名单,共七十多位,一边琢磨着每个人的喜好,一边来到了多伦多有名的大百货公司EatonCenter。我是看着这也好,那也新鲜,把憋了六年的WindowShopping(只看不买)的劲儿全使了出来,提留回大包小裹一批又一批的心爱物。将近一个月,我不停地整理着两个大箱子,开了关,关了开的,忙得不亦乐乎。 思进在一边儿瞧着,嫉妒得要命,他眨巴着原本就不大的眼睛,酸溜溜地说:“这下得意了吧,我看干脆把EatonCenter搬回去得了,那你多省心啊!” 我知道他也想回去,不忍心再刺激他,好言好语地宽慰他道:“别喝干醋了,我一定给你带几大包上海城隍庙五香豆。” 他不加思索地应道:“还要带淮海路的新长发良乡糖炒栗子、稻香春鸭胗肝、杭州小核桃……” 我这一挑头不打紧,他开出的那一连串小吃名儿,都是我俩在上海最爱吃的,我听了口水都快控制不住地流出来,赶紧地往下咽。这么些年,哪儿顾得上想那些东西,早把它们抛在脑后忘得差不多了。经他这一提醒,那还了得,以往爱吃的食物,由小吃到大菜,一样一样活灵活现地在眼前晃啊晃的。什么姜葱鲫鱼汤、清炒草头王、阳澄湖大闸蟹、小绍兴三黄鸡,连带着蹦个不停的虾仁都蹦到了我面前。啊呀,这回我可要开大荤啦!想想思进每天还得去上班,不能与我一起回家,了却思乡情,不由得心疼起他来。临走之前,我为他做了一大包饺子、一大包馄饨、一大锅炒素、一大碗红烧五花肉和二十来个茶叶蛋,还安排他包餐在离家不远的中餐馆。 第5章 枫叶如花:迁移加拿大(7) 人都坐在了飞机上,我还是不敢相信真的回家了,恍恍惚惚似睡非睡地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拉着。wWW.haOshUdu.cOm送上来的饮料拿来便喝,摆在面前的饭张嘴就吃,内急了站起来一转身地摸索着进了厕所。直到广播里航空小姐报出上海到了,我的梦游状态才告结束。上海这两个字刺激了我的大脑神经,爸妈还有弟弟一定都等在机场了。我既想早点儿见着他们,又怕我妈的眼泪,它会淹没我再次离开他们的决心。 我推着行李车,边走边朝着迎客群里搜索。猛听一声走了调子的叫喊:“小玲”。我寻声望去,爸爸正朝我兴奋地大招手呢。我加快了步子,立刻看见了似乎比以前更矮小的妈。弟弟和弟媳跑上来接过行李车,我冲到妈身边,叫了声“妈”,她抓住我的手,紧盯着我的脸心疼的不停地说:“瘦了,太瘦了,怎么这样瘦?饿得都脱形了,外国没有东西吃,真是苦了你了……”话还没说完,就哽咽了起来。爸一看不对劲儿,再不制止会没完没了了:“哎,哭什么?回家养养不就胖了,人减肥还减不下来呢,你忘了你家大小姐有多挑食了?”一句话提醒了妈,她曾经治过女儿挑食的坏毛病,现在却怪罪外国没东西吃,没有道理,要不外国人个个人高马大的?想到这里,她破涕为笑。 回家的感觉真好啊!俗话称“父母是天”。有他们遮风挡雨,疲惫不堪的身心才有了歇息处。我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尽情地享受爸妈的关爱。妈整天从厨房走进房间,再由房间去到厨房,放在餐桌上的全是我的最爱。妈已经不逼我吃她认为很营养的食物,只选我喜欢的菜做。按她的话说,她得抓紧我呆在家里的四十一天,好好儿地给我补补。我想让她老人家坐下和我说会儿话,她都不答应:“叫你爸陪吧!我得让你吃饱了。”于是,从前的一切又再现了。爸喝着老花雕,妈总是炒完菜最后一个坐下吃饭,筷子动得最少的菜她拼命吃,我们爱吃的菜她几乎不碰。我对弟弟使了个眼色,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又太咸了。妈大概早识破了这一招,瞪了我俩一眼,我们拿她没辙。 我在上海,思进在多伦多也不甘寂寞。他隔三差五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询问家里的情形,去了些什么地方,和什么人说话,谈了什么内容。杭州去了吗?西安电话打了吗?礼物都送到各家了吗?什么时候回来?他无聊到什么都要问。爸对我提抗议了:“六年了,你们整天在一起,才回来几天他就催你了,叫他把话存起来,回去再说吧!你现在是我们的。”哟,老爸居然也喝起了醋。 时差倒过来后,我就不愿在家呆着,继续让妈做“马大嫂”了(上海话的谐音:买、洗、烧)。在外边的世界转了一圈儿之后,已经无法心安理得地被爸妈娇惯了。我请爸妈在咖啡店坐坐,去新开的大百货公司转转,南京、苏州、杭州亲戚家走走,加上亲朋好友们轮番地今天你请客,明天他请客的,虽然省了妈不少心,可我们一家子谈话的时间又被挤走了。这样热热闹闹地轰来轰去,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临近回多伦多,当一家人围坐一桌儿独缺思进时,妈又不对劲儿了,眼睛红红的。我向她保证,明年我俩一准再回来看她。我得天天重复这样的话,免得她伤心。我和思进没有食言,第二年真的回上海了,那是1997年9月,我从学校毕业后,去医院上班前。我们全家终于来了个阖家大团圆。 沉思/思进/ 成了加拿大的永久居民,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回国了。 在美国,没有拿到绿卡之前是不能随便回国的,因为不能保证一定能回来。 那些留在美国没有移民到加拿大的同学朋友,有的一直等拿到了绿卡才回国去看看,一等就等了十多年! 有一个来自西安的同学,有一年妈妈生重病,爸爸来电话让她回去告别,看最后一眼,她怕一旦回国了,再回美国时签证签不出而前功尽弃,所以没有回去。想不到一个月后,妈妈就去世了。更可怜的是,她爸爸在她妈妈去世后的一周后,也去世了!她后悔极了,为不能替父母送终而抱憾终生!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开始了比较。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比较是小玲从上海返回多伦多,把上海的变化告诉我时开始的。小玲说,仅仅六年,上海就像换了人间一般,城市变化,浦东的兴起就不用提了。周围亲友的变化更令人震惊!单说那些银行的同事们,多半已至少是科长,住进了宽敞的公寓。小玲在出国之前是总务科的财务总管,是很有希望被提拔的,但是为了我出国而放弃了。她的同事有的已成了浦东分行的行长,住房不用说了,而且有了自己的专车…… 我从网站上查出上海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比如在纽约挣十八万美元,其生活与上海挣十二万人民币是相当的。 望着窗外的夜幕,望着那些闪烁着灯火的高楼,我暗想,怪不得那么多移民到这儿后非常后悔,他们原本在国内一年挣十几万人民币,算一下两万美金还不到,以为到了海外一年挣四五万美金,生活会好一倍以上。其实出国前没有把各地生活指数考虑进去。 在克利夫兰、纽约、多伦多都生活过,发现各地生活指数的确不一样。 第5章 枫叶如花:迁移加拿大(8) 每次回到上海、杭州,发现杭州一个月七千人民币的生活,和上海一万元人民币差不多,而上海一年十二万人民币的生活和纽约一年十八万美金或者多伦多的六万加币的生活差不多。WOSHUdu.CoM 在上海一年能挣十二万的人,若移民到多伦多,能找一份一年四万加币的工作就不错了。当然他的生活水平会大大下降!对新移民来说,想在纽约一年挣十八万,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为赚钱而出国的人,一定得深思啊! 但路是自己选择的,没有后悔药可吃。更何况苦难的经历也是一种资本,“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为什么要出国的疑问,此时又涌现在我的脑海! 当年手捧赴美签证时,心中的那个激动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再见了,父老乡亲,再见了,那些不顺心的人和事。我要去享受蓝天白云,呼吸自由的空气了!到国外,才知道不是那么的浪漫。住处,一找便是Basement(地下室)或者小阁楼,要拿一辈子的血汗钱,才能给只会说英语的子孙换套遮风挡雨的小洋楼。 找工作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哪怕是洗碗筷、刷盘子、做营业员。经验,是关口;语言,是关口;身份,是关口。能找到份像样的工作便是幸运了。 文化的隔阂是一辈子的事儿。海外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唐人街。狭小的门面散发着说不出是什么怪味的所谓超市,不知把人带到了什么年代。物品按照国内八十年代的标准是丰富的,鸡鸭鱼肉几乎都是冰冻的,为什么连蔬菜也是冰冻的呢! 一年又一年,打工学习找专业工作,无暇思索人生的意义,像一头嗅觉灵敏的饿得眼睛发绿的狼,哪里有一块肉或看上去好像有一块肉就扑向哪里。有些人即使开着还算不错的车也掩饰不住一身的疲惫和灵魂的空虚,忽然想起为什么出国,想不出确切的原因了,或许有很多的理由,可绝不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折腰,去换取一袋口粮。那是多少年前就早已解决的小儿科了。可我们究竟是为什么而出国?为什么? 无论如何,中国人还是中国人,记忆可以抹杀,然而社会文化的烙印却不可磨灭。这道鸿沟已经存在,勉强的改变只会让人迷失本性,想来,大部分人赞同的是保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风格,而后酌情去融合新的环境。 为什么常有西方人问:既然都说中国很不错,吃了饭还有余钱,为什么还要来美国?为什么还要来加拿大?又是一个为什么。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这海外一游,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知道了老侨胞有过更加惨然的搏斗,知道了绝大多数华人为什么那么向往祖国,盼她强大,知道了许多的侨胞归国探亲是承受生活的艰辛换取片刻的荣耀,知道了今生今世,我从里到外只能是活生生一个中国人。 比较就这样开始了。在北美生活了七八年,不仅比较了中外,而且我们还不知不觉地比较起加拿大和美国的区别来。 美国确实有相当的*和严格的法律。但是,存一己私利的党派之争,当然也是有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违法乱纪营私舞弊也是有的,层层官员中一些人作风不正也是存在的。但是,所有这些事情一旦暴露,法律和公众舆论就会给予毫不留情的鞭挞,直至当事人受到适当的惩罚为止。 一切大方案及规划都确确实实地由公众投票决定。连刑事犯的判刑年限也基本由民众组成的陪审团决出,绝无由少数人独断专行之理。在购买东西时有清楚的退货说明,极少假冒伪劣。在这样的社会里,老百姓有安全感,人人做事有章可循,有法可据。虽然未必绝对人人平等,但确实只要肯干、能干、规规矩矩地干,就有无限前途。加拿大和美国在这些方面几乎是一样的,法律的制定都是UnderCoonLow,从英国的法律延续下来的。 在美国和加拿大,买了东西可以随便退货的确不错,这样买东西时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不过每次搬家时却总是发现好些东西买了以后从来都没用过,小玲买的好些衣服鞋子也几乎从来没穿过。 另外,对契约的遵守方面,普通人不必在信用卡公司或银行存钱就可以拿卡,个人支票可以用于支付各项开支。而这些在港台未必通行。但是,在美国,你不能搞欺骗。一旦被发现,一切都完,一个污点会毁掉一个人终身,找工作、贷款都没人理睬。 美国自有它的好处,但在两国都生活过的我,却更想说加拿大的好话。加拿大先进发达,又有点儿遗世独立的桃源味道,种族关系比较和缓,社会安定,与中国的关系也不是忽冷忽热。这方面对中国移民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母国和所生活的移民国发生了战争,那么我们这些像Sandwich(三明治)一样被夹在中间的人,应该倾向哪一方? 再以办理美国投资移民为例,申请人投资金额为五十万到一百万美元,不能是借款;企业必须雇佣十个美国工人(包括美国公民、永久居民,或其他可合法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但不包括外国投资人的直系亲属)。 完全办妥加拿大“投资移民”,只需二百万元人民币。国内的事业可以选择遥控,更可以自己在加拿大办公司,然后公司反派自己回国内,这样就可以避免国内事业无人打理了。特别是加拿大的教育发达,对孩子有利。更让人心满意足的是,在加拿大处处都可以看到中国移民的身影。子女教育、财产或者家人的人身安全,以及灰色的第一桶金,都是国内企业家们移民海外的动力,给他们在国际商业投资带来方便。事实上,为了在国外生活,将自己的事业全部搬到国外而移民的老板并不多,大多数移民海外的老板仍然是“月是故乡明”的。 第5章 枫叶如花:迁移加拿大(9) 企业老板热衷的去向国依次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wwW。HaOShUDu。Com前三个国家的移民手续比较简便,虽然美国是最有吸引力的,但去美国的条件高、过程复杂,成功率也低。面对这一波移民加拿大的浪潮,我们早年留学美国的学生们,也从中得到了实惠,除了我和小玲以外,更有我周围许多同学朋友。 父母来探亲/小玲/ 1998年5月,为了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爸妈从上海飞到多伦多。这个日子距离我出国将近八年。八年里我和他们聚少离多,我们相聚在一起的时间总共只有九个星期,那是我两次回上海探亲加在一起的时间。当他们拿到加拿大移民局的签证时,足足兴奋了一晚上。妈是高兴能和我在一起多生活几个月,爸是想见识一下北美,好对它有个感性认识。 第一个周末他们调时差,我和思进带爸妈随意地就近走走。无论到哪儿,爸赞叹不已的是市中心高楼前、房屋后那大片大片的绿地。爸小时候随他外婆在乡村生活过一段日子,对绿草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欣赏草的不择贵贱高下、自生自长的精神。五月的多伦多最慰人心目的莫过于草色青青,草丛边儿的鲜花要到六月才开始争奇斗妍呢。更令爸兴奋的是,他从多伦多的今天,看到了上海的未来。他告诉我们,上海市政府规定,今后房地产商必须保证每座楼前有一定面积的绿化区,多伦多的今天不就是上海的明天吗? 我们家对面就是加拿大的六大名校之一——多伦多大学。它的校园是开放式的,没有围墙,门口也没有警卫把守,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爸妈一开始根本没意识到那是一所大学,除了零落排布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外,它看上去更像个公园。晚饭后,我们几乎天天在那一带散步,爸看上了那个地点作为他每天早锻炼的场所。一天下班回家,妈高兴地对我说:“今天我们有新鲜的荠菜馄饨吃了。”我听了挺纳闷儿的,在北美哪来的荠菜啊?我看了一眼表情神秘兮兮的爸,嘴里品尝着久违了的荠菜馄饨,那味道真是鲜美极了。我一口气吃了十来个后,才问是哪儿弄来的荠菜。原来,多伦多大学的大草坪里长满了野荠菜,是爸在早锻炼回家的路上无意中发现的。他像得着宝贝似的跑回家叫上妈,摘了满满的一塑料袋。爸说以前上海郊外也有很多野荠菜,现在由于城市扩建都变成高楼大厦了。我跟着爸妈也学会了辨认这种野菜。可说来也奇怪,自从爸妈回了上海后,我就再也没看见过野荠菜。是那里的草坪里从此不长野菜了呢,还是我离开了爸妈后丧失了辨别能力?反正最直接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再享受这样的美味了。 爸妈的到来,爱热闹的思进午饭都改为回家吃了,有爸陪他聊国内外形势,有妈为他准备精致可口的饭菜,饭后再百步回到公司,他真是乐开了花。有一天,爸悄悄地拉我在一旁,告诉我个秘密:思进要是觉得饭菜不合口味儿,他准说“我吃不下了”,然后到晚上一边看电视一边使劲儿地吃零食。我一想就明白了,他的习惯是不能一连两天吃相同的菜,菜式要多,量要少,量一多他看了就饱。妈总是怕我们饿着,却因此而适得其反,他还没吃就已经饱了。结果等爸妈回上海,思进的体重增加了十磅。 爸妈很快就接替了我俩买菜的任务,每隔三四天推着一辆小车溜达到唐人街,到了晚上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如数家珍似的讲给我们听。诸如为什么马路边的咖啡馆和餐厅都门洞大开,很多座位设在人行道上,而老外们(明明他们自己是老外,还管当地人叫老外)总喜欢坐在那里喝咖啡用餐。唐人街餐馆龙虾标价十五加币可买两只,和肉的价格差不多,而华人超市里的馒头却比法式面包还要贵。公共厕所用纸又软又厚又结实还不收钱,比上海的擦手纸还要好。商店门口坐地上讨饭的大多是年轻人,女孩子漂亮,男孩子很帅,有的身边还养条狗,陪着他们一起要饭。他们好好的为什么要讨饭?别说爸妈不明白,我至今还没搞明白呢! 每个星期五晚上,思进就对着地图安排周末的游玩路线,我们称为“坐车看景日”。通常我们会买两张家庭票,每张四加元,两个大人带三个孩子,一天的地铁、公车随便坐。我们总是先坐地铁到达郊外,然后换坐公车到景点。多伦多的公园、植物园大多数为开放型,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绿草地更是大片大片的。有一个公园里的大草坪,据爸估计有六个足球场那样大,还不见几个人影。公园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设施也配备得很齐全,饿了上小食店买点吃的,渴了喝一口路边的过滤水,走累了在长椅上坐一坐。妈发现几乎每条长椅的椅背上,都钉有巴掌大的铁牌子,上面刻了英文字母。一天她终于忍不住问我们那是什么意思。思进迫不及待地解释给妈听,那上面刻的是椅子捐献人的姓名。妈听后感叹地说:“这三五步之内就是一条长椅,那么多公园那么多的椅子,那得有多少人做这样的善事啊!” 每个周末玩郊外的公园,玩着玩着,就玩出了件趣事。爸眼力很好,一天,他居然发现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梢上,结着两只白白的大蘑菇。也不知道他那天怎么会在走路时就抬头向上看的。不发现还好,发现了就舍不得放弃,得想办法摘下来呀!思进胆小怕死,估摸着没能耐爬树,站在一边不出声。老爸是童心大发,跃跃欲试地号称自己是爬树大王。妈在一旁着急地劝爸少惹事,年龄不饶人,别给人添麻烦。我对爸倒是挺有信心,心想考验他童子功的时候到了,他这个文武小生十年功不会白练的,我也不出声。就在大家各自寻思的工夫,只见爸手脚配合默契地噌噌噌几下子,很轻松地爬上了树,轻轻地摘下那两只讨人喜欢的大蘑菇,每一个都和他的手一般大。这时思进一个劲地夸爸如何如何的有功夫,妈则谢天谢地地松了口气,我为爸的好身手感到骄傲。回家后,妈洗了蘑菇,清炒出盆后放上餐桌,由谁来尝这第一筷子?我和思进冷静地考虑到,蘑菇有毒吃了会送命,还是不要冒险,扔了吧。毕竟摘蘑菇只是为了好玩,弄出人命来就不好玩了。这时,爸妈却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他们声称对这种野蘑菇有一定的认识,这对“宝贝”绝没问题。爸又自告奋勇地想经受一次考验:第一口由他来尝,十分钟后没事的话,我们再吃。顿时,吃野蘑菇倒成了带点悲壮意味的举动。现在我还常常后怕呢。 第5章 枫叶如花:迁移加拿大(10) 在我们家周围还保留着几条像上海三十年代那样的有轨电车线,爸妈见了无不啧啧称羡,对这座城市又多了一层亲切感。wWw。HAOsHudU.COm上海的有轨电车已经走进了历史,想不到在多伦多倒坐上了。更让他们称羡的是司机们碰到坐轮椅的残疾人,马上在后门放下一块板,并跑下车协助将轮椅顺利推进车厢。他还发现每家商店门口,都有一条斜坡道,以方便开轮椅车的人进去办事或购物。电影院的座位、商场里的厕所间,以及商场外的停车场,都为残疾人留了专用位子。爸称赞加拿大政府想得可真周到,生活在这儿的残疾人不会感到不方便。我对爸妈说,你们看见的还是表面现象,在美国和加拿大,税法对残疾人也是优惠的。比如,长得矮小的侏儒,由于家里的一切家具用品都是以特殊尺寸做成的,因此,这些花钱请人工制作的特殊费用,可以在年底报税时冲抵所得税收入。公司如果聘用残疾人,税法上也是有特殊优惠的。我们平常看不见人们在公共场所给手有残疾的人传递东西,或是搀扶着双目失明的人横穿马路。是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残疾人和正常人一样,人格是独立的,他们不需要带有怜悯和同情的帮助,他们在政府部门设立的特殊学校里,经过专门训练,具备日常生活的能力。这些费用都由纳税人支付。落下残疾并不是他们的错,全社会应该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怀。 我的朋友小莺是爸妈看着长大的,周末特意从纽约赶来看他们。思进租了一辆带司机的车,我们一起去尼加拉瓜大瀑布游玩。大瀑布的美景自不待言,回来的路上,爸唠唠叨叨地埋怨加拿大政府不会赚钱,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风景区,就这样敞开着让人观赏游览,不收门票。小莺说:“小玲爸爸,你不知道,我们刚刚玩的赌场,政府抽税很厉害的,比收门票利润大,足够维持大瀑布的各项开销了。”爸第一次领略了生意也可以是这样做的。第二天,我们领他们去了全世界有名的CNTower电视塔,它高耸入云,飘逸秀丽。从三百六十度旋转餐厅的观赏台望出去,白云不在天边,仿佛就在咫尺的蓝天旁。远处重重叠叠的绿色树群,围裹着宝石般的安大略湖,覆盖着若隐若现的红顶小楼,绿色湖泊上,白帆点点,疏疏密密的荡漾着。这般美轮美奂的景致,令爸妈流连忘返,赞叹不已,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上海有句俗话叫:“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加拿大的多伦多再漂亮、再好,也是人家的,最后还是要牵挂自己的家。参加完我的毕业典礼,看我顺顺当当地找到了一份理想的会计工作,爸妈想回家了,怎么留都留不住。两位老人在这里,既没有朋友可串门聊天,整天憋在家里像坐牢,也看不懂电视里的节目,因为不是英语就是粤语。他们除了上唐人街买个菜,就盼着周末能和我们多呆会儿。爸刚来时的新鲜劲,呆三个月就过了。妈好说歹说劝他无论如何得住满了六个月,帮帮我们再走。就这样,在与我们朝夕相处了整整六个月后,我和思进将他们送上了回家的飞机,结束了那段被爸妈尽心照顾、令我们倍感温馨的日子。 两地分居/思进/ 我在纽约皇后学院读书时,周围从大陆来的单身男子至少有六位,单身女子也有六位。不像在美国中部的大学,大陆来的学生中男多女少,因而被我们叫作“狼多肉少”。这些单身男女粗看上去至少可以配个两三对的。其中确实有几位还做了RmMate,不是在一间屋,是指Share(分享)一层地下室之类的。可一直到1994年毕业时,不知为什么,那六个光棍还是“王老五”。 Lewis是“王老五”中的一个。他在拿到了绿卡后,立刻回国相亲。回来后向大家描述了一番他相亲的情景。Lewis说在国内,他成了“钻石王老五”。回去之前,他的亲友们已经给他安排了至少十几位相亲的对象。亲友们之间还互相拆台,说我介绍的那个女孩儿怎么怎么好,人又漂亮,心眼又好;你介绍的不是中看不中用,就是中用不中看。Lewis倒是对所有的亲友一视同仁,每位都看。他对我们说:“这叫做‘广种薄收’嘛。”他父母家在上海附近的一个城市,于是他把相亲活动全安排在了上海。为了给女方留下好印象,他一“咬牙”在上海的五星级宾馆住了一天,两百美金一晚,相当于他当时在美国一个月的房租。从当天中午CheckIn(登记)开始,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CheckOut(结账),除了睡觉,差不多一个小时“面试”一位。那十几位姑娘各个年轻貌美,燕瘦环肥,他到了最后真不知如何取舍了。 Lewis把带回来的一大堆照片放在桌上,让大家参考参考。另几位“钻石王老五”看得眼睛发直。“心动不如行动”,这几位老兄也开始如法炮制一番。于是半年之内,他们穿梭在美中之间,如走马灯一般。开始时,他们的书桌上、墙上挂满了不同女孩儿的照片。渐渐地,照片的数目不减,女孩儿的数目则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一个。不久Lewis第一个宣布喜讯:“我要回去结婚了!”然后,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回国结婚。我们还真吃到了他们发的一盒盒喜糖。 单身的生活结束了,可他们还是一个人过。因为按美国移民的速度,绿卡持有者配偶团聚,从申请到批准,至少三年以上。那怎么办,这婚不是白结了吗?!天无绝人之路。与美国相邻的加拿大正好开放了对中国公民的直接移民。他们不约而同都想到了一个“曲线救国”之招。 第5章 枫叶如花:迁移加拿大(11) 申请加国独立移民,最久不过半年。Www.HaoShUDU。COm况且,一人申请,全家移民。如果将老婆办到加拿大,不是随时都可以相见了吗?!说干就干。于是半年之内,他们的太太们便一个个从祖国的“五湖四海”,聚集到了离纽约最近的加拿大城市——多伦多。 他们自己原本也是可以搬到加拿大的,不过那时他们都只想申请美国绿卡身份,而政府规定,申请者必须每年在美国居住半年以上,加之加拿大的工资比纽约又差了好大一截儿,于是先生们都留在了纽约,太太们聚集在多伦多等待美国的绿卡。这样的状态保持了四年之久。 在这四年之间,每逢周末,先生们便组成个“探太太团”,倾巢出动,租个车浩浩荡荡向多伦多进发。倒不是那些先生们自己没有车,只是租个Van(厢式货车),几个先生Share一下,轮流开车又快又省力,而且还省钱,关键是解闷,何乐不为。 一年后,他们的“种子”渐渐地开花结果。为了和太太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般都是星期五下班后从纽约出发,半夜一二点赶到多伦多。星期天晚上又开夜车回到纽约,一早便直接去公司上班。苦中作乐的甜蜜,使他们乐此不疲。 我和小玲已定居在多伦多。平时我们和太太们常来常往,有事儿相互关照一下。先生们每次来,我们都聚在一起,或打牌,或聚餐。记得那天在Lewis的家里打牌,我们留学生最喜欢玩儿的“八十分”。Lewis的太太已“身怀六甲”。牌打得正起劲,到了相持不下之际。 “我不行了!”Lewis的太太突然叫了起来。 “什么不行了?”Lewis忙问。 “他要出来了!快打911!” Lewis赶紧抄起电话:“我太太要生了!Pleaseassnaspossible!”(快来,越快越好!) 电话那端问道:“Wheredoyoulive?”(你们住哪儿?) Lewis一愣,忙问太太:“Wheredowelive?”(我们住哪儿?) 这话让911那头听到了:“Areyouhersband?”(你是她的老公吗?) “Ofcourse!”(那当然!)Lewis回答道。 “Butwhyyoudontknowyourownaddress?(那你怎么连自己的地址都不知道?)” 一阵解释…… 过了十分钟,救护车来了,将Lewis的太太送到医院。半小时后,一个大胖小子哭着降生了。Lewis那时不愿放弃纽约的高薪,只能立刻将自己的岳父母接了过来。我们那局“八十分”至今都还没有打完呢。 每次聚会,我都会让他们谈谈纽约的情况。那时DOTCOM正热,他们在纽约如鱼得水,大赚特赚。我们在多伦多虽然生活舒适,可收入实在是不能和他们同日而语,心里总是“痒痒的”。我也和他们的太太一样,真希望尽快结束“移民监”的生活,早日回到纽约。 四年后,他们的太太一个个都迁居到纽约,结束了那段两地分居的日子。至今我们聚会时还常提起那不平常的往事。先生们都说那段日子是他们婚姻生活里的“GoldenTime”(黄金时代),每次都是“小别胜新婚”。现在,天天生活在一起,有时还真希望回到那段幸福时光。不知是说笑,还是真心话…… 教育背景与个人前程/思进/ 来到多伦多后,工作稳定了,我们不再感觉动荡不安,这才有闲暇去总结北美的教育体制对于个人前程的影响。 我看到,由于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八十年代以后赴美留学的中国人大多数最后都成了教授、工程师或是医生等。他们进入了中产阶级阶层,住着独门独院的洋房,开着宝马奔驰等名车。这样的生活如果原封不动地搬到国内,也应该算得上是人上人的生活了。但在美国,距离上流社会的标准还有一大截呢。这里总的在于教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纽约上班的亲戚(五姨婆的儿女)告诉我,在公司工作,免不了会与美国同事相处,这里提的相处,并不是工作上的,而是日常的共处。很多华人会在工作中表现得积极努力,但一提到社交,实在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的差异是最大的鸿沟,勤奋学习的中国人,可以努力学习,取得很高的学位;可以积极工作,得到高职厚薪;然而,文化的差异可能是一辈子也无法去弥补的。 美国人在一起闲谈的话题,少不了音乐、电影、电视、书籍、星座、食物、度假等。其实,从这方面来看,他们生活更多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少听他们深谈自己儿女的教育、房屋汽车的价格、国家的政治,这与华人关心的问题很不同。其实,他们并非不关心,只是在一些非常放松的场合,便没有必要去谈起这些沉重的话题了吧。在群体讨论着这些轻松话题的时候,这些对美国文化、娱乐并不是有那么深刻了解的外国人来说,的确是有理解的困难的。 当美国同事兴奋地谈论着他们喜欢的作家、他们儿时的学校、他们看的第一出歌剧,当几百个不同的名字出现在他们的谈论之中,就算英文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插得进这些话题。 五姨婆的大儿子,我叫大表舅,一次对我说:“有时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按照自己二三十年的习惯看中文报纸、电视、关心中国,还是索性狠心,让自己重活一回,参加只有美国人的聚会,看歌剧、读美国史、能回答电视台《百万富翁》节目里的所有文化题目,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第5章 枫叶如花:迁移加拿大(12) 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圈子里的人必定是有钱人。wwW.haoshUdU。COM但有钱人是否真正能够进入美国的“上流社会”则还要看他的钱是“旧钱”(OldMoney,指经几代经营得来的钱)还是“新钱”(NewMoney,指靠自我奋斗,一下子暴富得来的钱)。如果他手中的钱属于“新钱”,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属于按家庭经济状况划分的“上层阶级”,暂时还算不上是“上流社会”的人。处于经济上层阶级的人是否能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就要看他如何将自己的“新钱”加速折旧变为“旧钱”——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上流社会”的人是否接纳你。 来自美国上流社会的人除在言谈、举止、穿戴、休闲方式、居住地域、个人价值观与普通人不同之外,还应拥有一些被社会公认的共同“背景”。比如,上流社会的子弟一般在少年时都进入有名望的私立寄宿学校接受教育。这些有名望的私立寄宿学校(又称私校)大多位于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其中多数又属于美国主教派教会(又称基督教圣公会教派)办的教会学校。 每天早上,在纽约的上东区街道上,你能见到由家庭教师陪伴的穿着洁净校服的学童去私校上学。当年,小肯尼迪就读的私校就是位于东八十九街的圣·戴维中学,这是一座建于1919年的乔治亚式古典建筑。上流社会的子弟在经过这些学校的预科学习后,直接进入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常春藤名校。 随着“朝阳工业”的兴起、“夕阳工业”的没落,南部阳光地带(石油产业)和中西部高科技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新钱”不断地向东北部地区的“旧钱”挑战。伴随着金钱产出方向的改变,南部和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学习东部地区,相继建立了一些“私校”。 在美国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开始建立起来。在私校中,出自同一家庭背景的学生以及他们共同接受的教育已经让他们结下了“神圣同盟”。 美国的“社会精英”有三种: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技术精英。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精英”可以与家庭背景有关系,但更多的还是靠自我奋斗以及接受完美的教育而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有人曾经考察美国的《社会名人录》,发现美国大公司的董事多数出自上流社会,而美国的政治家、高级军事将领、宗教领导人则更多地出自中产阶级家庭。这些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接受完美的教育而成为“社会精英”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政府的决策集团以及中央情报局、司法部门,大多从社会的上层阶级中吸收高级决策人员。许多上流社会的家庭成员还直接参与政治竞选,如肯尼迪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 通过个人奋斗取得财富早已成为美国式的神话,这种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体现了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新教的道德伦理观。 回顾历史,乘着“五月花”号轮最早来到新英格兰地区的欧洲移民就是那些躲避欧洲宗教*的清教徒。清教类似加尔文的新教,把财富的积累看作上帝恩宠的表现。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最早发迹的商人和制造业主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清教徒。如美国垄断财阀保罗·梅隆的祖父托马斯·梅隆从小就接受清教徒的伦理观“赚钱乃是上帝的旨意”。他在拜访了一位富有的实业家后就立志要与这些阔佬“平起平坐”,这成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在美国,赚钱是一种美德,赚了钱后究竟该干些什么事情?《圣经》中有一段记载,耶稣曾对他的门徒说:富人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换言之,富人进天堂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散尽钱财。这与美国上流社会的一些人热衷于慈善事业是有关联的。另外,美国的新教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富人只是上帝的管家,不管有多少钱,都是属于主人的(上帝的),富人不过是暂时帮上帝管理着。富人一旦逝去,这些钱就要回馈到社会。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起步时一无所有,去世时总共捐献了三点五亿美元。美国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也是试图通过对艺术的捐献来摆脱自己出身贫穷的阴影。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夫人一起创建了比尔和梅琳达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的捐款金额超过了十亿美元,用于资助医疗、保健事业。 在欧洲,有贵族封号的人不仅意味着他的血统纯正,还意味着他的举止、教养、风度甚至道德方面都为人楷模(当然历朝历代的贵族阶层都有丑闻缠身也是不争的事实)。 同样,在美国一个人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富,但他决不可能一夜之间迈入受人尊敬者的行列。要赢得世人的尊重、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还需要练“内功”。卡内基音乐厅、杜克大学、福特基金会等名字似乎都在提醒人们注意,现在处在美国上流社会的人士在********的同时还有事业成功后回馈社会的另一面。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1) 学校二三事/小玲/ 美国公立学校对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进大学,是优惠待遇下的普及制度。wwW。HAOSHUdU.COM高中毕业后,只要有上大学的愿望,通过考试,一般都能如愿以偿。外国学生入大学的要求和本国人不一样,申请学校需要托福成绩,进了学校还要参加数学和英语的评估考试(Asses*entTest)。然后,根据评估考试的分数,再决定上哪一级的英语和数学课。纽约有个美国最大的公立大学,叫“纽约市立大学”(CityUniversityofNewYork,简称CUNY)。它由二十四个学院组成,有的学院是二年制的(相当于国内的大专),有的学院是四年制的(相当于国内的本科)。有些学院还设有研究生院,例如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就读的“城市学院”、中国画家陈逸飞就读的“亨特学院”、联合电脑公司老板王嘉廉就读的“皇后学院”等,就是“纽约市立大学”四年制的学院。整个CUNY系统还有提供博士生课程,授予博士学位的,如GraduateCenter。CUNY由于学费相对于私立学校来说比较低廉,教育质量又不低,而且其教授学生还曾多次获********,素有“穷人的哈佛”的美称。 上大学是美国穷人和新移民步入中产阶级的必经之路。穷人上大学可以申请政府补助,补助的款项包括:免学费和书杂费,发给交通费和餐饮费。视贫困程度不同,得到相应不等的补贴。我的很多同学是靠政府资助进的学校。学生暑假打工所得,在年底报税时,可以享受税务优惠。对不算穷也还未踏入中等收入家庭的子女,因享受不到政府资助,他们可以在读书期间申请无息贷款。待大学毕业六个月后,再支付尚未付清的贷款。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子女的一部分学费,在年底报税时可以抵销所得税。连坐轮椅的,听力有障碍的和眼疾患者等,一视同仁都可以上大学。未婚妈妈和单亲妈妈们也不用犯愁,大学里还有托儿所,专门照顾学生们的小孩子。美国政府想尽了办法,让大多数的美国人能进学校,以壮大中产阶级的队伍。 而我们这些外国大学生,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不但什么都不可以免,学费起码高出本地人三分之一。像思进在皇后学院攻读硕士时,学费比本地人高了一倍。在纽约,凡在当地交税的外国人家庭,学费和当地人享受同等待遇。我读大学的时候,思进已经开始上班,算纳税人了。我的学费比思进做学生时要便宜一半儿还多。然而,对大多数的外国学生来说,有一个省学费的办法,就是每个学期多修一两门课。美国大学规定,一学期最多修六门课,修四门课以上,就可免去第五、六门课的学费。第六门课则必须根据GPA的好坏,来决定是否有能力一学期拿六门课。我一般都修五门课,以确保好成绩。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才大着胆子修了六门课,还好成绩都挺理想的。 读大学除了学费之外,书费也是学生的一项不小的开支。按一个学期修四五门课来算,一本书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美元,怎么样都要三四百美元的书费。我的学习条件比思进好多了,思进是约好了同学一起印书,我用的基本上都是新书。思进是“全工全读”,而我是“全读不工”。我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环境,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最好门门课都拿A,好像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付出去的昂贵学费。 我的学校二三事,得从读大学前,如何开始学英语说起。记录这段经历,主要是鼓励想学英语的朋友们,连我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不信的话,请看下面的小插曲。学校放假,我回国探亲。亲朋好友都知道我是以陪读身份来美国的。思进上班了,我的陪读打工生涯也随之结束了。他们很自然地问我在美国忙些什么,我回答在大学读会计学位。听完我的答复,他们几乎都会千篇一律地问我:“你读大学是用英语,还是用中文?”难道在美国还有用中文读大学的吗?可见在他们心目中,我出国前的英语程度了。自学英语 打工阶段往返于纽约的地铁里,我多么羡慕手捧一本英语,或者一份《纽约时报》,悠悠然地坐定在那儿的中国人。他们翻报纸的沙沙声,沉浸在故事里的专注神情,真是羡煞站在他们身边的我。我曾幻想用我的一口上海方言,来换取他们的英文。思进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国语,而不太会说上海话,那时他的英文已很流利了。我曾傻里傻气地问他愿不愿意和我换。他看我为学英语焦急烦恼,急于求成的模样,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天背十个英语单词,就当赚了一百美元。一年下来也为数可观了。” 靠打工赚来的钱,少得只能维持我们最低的生活水平,心里非常不平衡,总想读书拿学位多挣点钱。那时我们多缺钱啊!哪怕就是思进说的这种赚钱方法,也挺有刺激性的。刺激我学英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不想成为一辈子只能生活在纽约唐人街的中国人。看不懂美国电影,不懂得欣赏百老汇歌剧,读不了英语报刊和杂志,你就根本无法了解和融入主流社会。每天早上一觉醒来,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来美国只是为了一日三餐,抛却了一切文化生活,那还有意义吗?哪怕今后我不在美国定居,学会一门语言,与人与己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收获。为此,我为自己制定了一套学习方案。每天背十个单词,晚上看两小时电视。电视节目里电影、新闻,以及广告词里的生活用品和用语,都成了我学习的活教材。三年多下来,我累积了相当可观的词汇量。渐渐地,电视里的节目、马路边吹进耳边的说话声,变得悦耳动听起来。信箱里的信件、账单,以及各种广告单,不用等思进回来,我都能一一处理了。我在老板馨华的公司里,看见老美来订货,不再心里发毛,害怕和他们交流,反而总是没话找话地和他们东拉西扯。办公室的电话铃一响,我赶紧抢着接。顿时,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我的眼前展开了。我会听、会说、会读英语了。我那几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为了甩掉陪读的帽子,不再成为思进的影子,为了能进学校接受新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我开始踏着“前人”的足迹,整天抱着思进留下的托福六百分单词、英语语法书籍,做习题,练听力,准备考托福了。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2) 当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一刹那,心情是复杂的。WwW.HaosHuDU。cOm我从听不懂、说不全一句简单英语,到可以像思进那样上大学,做留学生,我付出了许多牺牲和辛勤的汗水。我牺牲了阅读中文书籍、逛商场和朋友聊天的时间,好不容易换回这么薄薄的一张纸。这张纸,为我打开了通往理想的路:做一个利己利人的专业人员。我意识到,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这仅仅是跨出了第一步。我会为另一张纸——学位证书,做出更多的努力和牺牲。读大学学位,得修满120个学分。每门课平均三个学分,一年两个学期,每次拿四门课,加上暑假允许修两门课,满打满算也需要四年才修完。我总是这样鼓励自己,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只要肯播种,就会有收获。 英语写作课 进了大学才知道,考托福,对英语阅读和听力有相当大的帮助,对写作,就看不出有多大的优势了。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根据评估的成绩,我被分配在初级英语写作班里。我当时还特别地庆幸,没有被分在比我要低一班的ESL的课堂里。如果顺利,我第二个学期就可以修英语101的写作课了。这样,我也就可以选修相应的专业课,大大地加快了我累积学分的速度。中国同学在大学里最怕的不是专业课,而是英语写作课。写作课要求学生有即兴写作能力。特别是纽约市长朱利安尼为了提高公立大学的教学质量,规定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后,要参加统一考试。即:在三小时的时间里,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即兴写作。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共有三次考试机会。如果第三次还不能过关,就毕不了业,只能算肄业了。很多中国新移民和陪读太太,放弃念大学的打算,怕的就是英语写作过不了关,拿不到学位。 我们写作课的老师叫苏珊杨(SusanYong),是个金发碧眼的大美女。她高挑儿的身材,长发披肩,颀长的腿,总是穿着紧身牛仔裤。她走起路来像一阵风,金发也会跟着她的脚步有节奏地摆动飘扬。在人群里,她显得很出众。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老师。第一堂课,苏珊简单地介绍了写作课的要求,然后,在黑板上刷刷刷地写了几行字。我一看,心里直发虚,这好像是作文摸底考试。心里正打着鼓,苏珊说话了:“请大家自选黑板上的一道题,写篇短文。文章要求结构严谨,语句通顺,分五个段落,少犯语法错误,写完后,从头到尾再读一遍,即:PrfReading。”[我对(PrfReading改错)印象深刻。在以后各种各样的写作课上,老师们走了一茬,又来了一茬,这一条PrfReading却从来都是不换的。]我盯着黑板看了半天,无法确定自己究竟写哪一个题目。眼看时间不等人,就抓阄儿般地选了一个。在个把小时里完成一篇短文,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初学英语写作,还没学会用英语来思维,总是习惯先用中文想好句子,再把它翻译成英文。这样一来,往往就不知道用哪一个字合适。我对很多单词的一字多义性,尚处在一知半解的程度。考托福时死记硬背下来的词组和语法,在这紧急关头,根本发挥不了作用。语法里的转折句、祈使句、条件句、从句、主动语态、被动语态等等,慌乱之下都忘了。而时间嘀嗒嘀嗒地走得飞快,我左右两边的同学们,全在和时间赛跑,手不停地写啊写的。我眼睛就这么一扫,他们的本子上,已经是累牍连篇黑压压的一大片了。我晕晕乎乎地都不知道乱涂了些什么,苏珊便开始为我们掐时间了:“还有十分钟,PrfReading。”唉,考砸了。 第二天,苏珊把作文簿发还给了我们。我本子上的红杠杠和短语,显然比我的蓝笔墨还多。在我文章的结尾处,还有红笔留下的一行字,那是苏珊让我下课后去她的办公室,她有事儿和我谈。我想,这下完了,起码要降一级到ESL班,那就意味着可能晚一个学期毕业,选专业课是随着英语写作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可选性。这不是费钱费时又费力吗!面对自己的写作本,我也确实没有信心继续下去了,这和她的要求相差太远。那节课讲的什么,我一点都听不进去。 我情绪糟糕。面对苏珊,我真有无地自容的感觉。水平这么差,简直没脸见人了。只听苏珊说:“你的文章内容不错,我能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但思维方式需要改。请你来是想和你商量,能否到我教的另一个班,课时多了半小时,学生也少,加上你共九个人,我可以多花时间辅导你。你愿意吗?”我一听,想都没想,立刻应承了下来。这个建议,比我胡思乱想的结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我悬着的心,放下了。 接下来的每堂课,苏珊给了我们大量的阅读文章,教我们主题思想的表达方式,帮我们分析语法结构、句子结构、段落之间的关系等。每星期必有一次即兴写作。她批改后发还的文章,都做了详细的批注。假如同学们对她给的评分不满意,可以重新写,再交上去,苏珊会给个新分数。我通常都会这样做,看自己有多少进步。三个多月循序渐进的练习过后,我们迎来了大考。 我自信满满,做了充分的准备。再说了,英语是我的第二语言,进大学填表格的时候,有一栏专门是这样问的。评分时总该有些照顾吧?要不然,连问都是多余的。我平时的作业经过修改后,大多数拿B,有一回还得了个A-,相信可以拿个好成绩。想不到,成绩公布下来,我竟得了个C。我的期望和我的成绩,简直是南辕北辙。怎么说我都可以拿个B-,或者C+吧?我心存不甘,闯入了苏珊的办公室,对她说明了来由。苏珊笑眯眯地说:“如果让我把你当成外国人,我可以把你的成绩改为B。可我对你的标准和本地人一样。能力是重要的,成绩好坏是次要的。你很努力,写作水平比刚来时已有大大的提高。继续你的写作练习,愿意的话,请拿来与我分享。”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3) 我这才意识到,不但我的写作思维是中国式的,连看问题也还保留着中国人的方式。wWw。haoShudU。COM在美国,没人把我们当成外国人。听、说、读、写英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要是不会,那才叫咄咄怪事。在中国就不一样,假如碰上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讲一口流利的中文,那准定就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稀罕地成了宝贝,享受的也肯定是特殊待遇。我没要求苏珊改成绩,在我那张漂亮的大学成绩单里,只有这孤零零的一个C,将永远地留在那儿。因为我不想做个特殊的人。 乔希 乔希是个犹太裔男孩,是我修“戏剧创作”(CreativeDrama)课时的同学。他高大挺拔,有着一头略微卷曲的黑棕色头发。他话很多,说起来慢吞吞的。而且逢人就说他是读兽医的,也不管别人爱不爱听,一个劲儿地介绍这个专业怎么怎么的好。人们稍显得不耐烦,他便会眨巴着一双黑棕色的大眼睛,显得特无辜,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这表情未免和传说中精明能干的犹太人,相去甚远。为此,我很疑惑。 在课堂里,我发现老师对乔希有点儿特殊。比如,他经常提一些奇奇怪怪的可笑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些问题都很幼稚,老师却不厌其烦地回答得很详细。戏剧创作课除了戏剧理论考试,还要求学生自编自演,包括独幕剧、双人剧,以及角色众多的舞台剧。这门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我非常喜欢。我们通常在教室里自己编个短短的小段子,当众表演,老师当场解说和评分。每当大家都各自编写短剧的时候,乔希却像个天之骄子,在老师手把手地帮助下,才倒数第一个完成了他的作业。 期中考试前的一堂课,老师在讲台上布置考题,是自选搭档的双人剧。还没有等老师讲完,乔希就举手主动提出和我搭档。老师用征询的眼神看着我。我心想,和谁一组都一样,就同意了。老师继续讲着要求:搭档们首先得确定选题,共同创作,再排练,然后再是演出考试。一下课,我就急急地找乔希商量选什么样的题材。他一副慢悠悠的态度,不紧不慢地说:“我相信你,听你的。”因为是回家编写,我很自信能胜任。 第二天,我拿着草稿找到乔希,希望他能提些建议,顺便再看看有什么语法错误。他煞有介事地读了一遍,仍然是那副不急不慢的神情,说:“你说什么时候排练,我听你的。写得真好。”我说不上什么他的不是,可就是有那么点不舒服,觉着他多少要有些参与吧!什么意见也不提,都我一个人说了算。这不是犹太人的精明,是什么?我没好气地对他说:“好,一切听我的,到时候拿不到好成绩,别怪我。”乔希不气不恼,真的像个乖孩子似的,什么都听我的。排练时间说好几点,就是几点,从不迟到。排练时,他虽然看上去有点儿笨拙,但很认真。期中表演考试我们配合得很好,得了个A。我的气也平了。 一天,乔希下课后,问我能不能把我们双人剧的稿子,就是上面有个红笔A字的那份,借给他带回家,他妈妈特别想看。我一听,便自作聪明地想:这小子肯定在他妈面前吹嘘稿子是他写的,得着好成绩是他的功劳。我就偏偏不给,看你怎么吹。我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告诉乔希不能给他那份卷子。谁让他不编写,又不提意见,除了与我一起表演,什么也没做。这是我的创作,只能属于我。我心肠硬硬地瞧着他一脸委屈地走开了。 事隔几天,我已经把这件事儿全忘干净了。那天上课,只见乔希穿了一套黑色西服。我很好奇平常穿着色彩多样的他,怎么穿得像去开追悼会?便问他:“嘿,乔希,发生什么事了?” 他说:“我妈妈去世了!” 我听了一愣,马上问:“什么时候?” “前天。” “怎么这样突然?” “是心肌梗塞。” 我立刻想起了那份考卷。我想象着乔希的妈妈在临走前,想看一眼儿子得了好成绩的卷子,因为我的小肚鸡肠,没有完成心愿,双眼一闭,带着遗憾走了。而乔希坐在他妈妈的床边,对我有没有一点恨意呢?如果说这是他妈妈的遗憾,还不如说那是留在我心中隐隐的痛。我为什么不能宽厚一点待人呢?什么叫作“追悔莫及”,我对这个词组真正地有了深切的体会。我面带谦意地说:“乔希,真对不起!我应该把那份卷子给你妈看的,好让她为你而自豪。” “我妈很高兴你愿意和我合作。她说中国女孩儿就是好,还说要谢谢你呢!”乔希诚恳地对我说。我脸红了。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好事,值得他们的感谢。假如乔希狠狠地骂我几句,我心里或许会舒服一点。然而,他没有。 直到临近大考,我才弄明白,原来乔希患有轻微的迟钝症,英语叫“Slow”。除了我,老师同学都知道。我当时只知道Slow的中文解释为“缓慢的”,并不知道第二含义为“迟钝的”。我回忆起当乔希受到老师“优待”时,我曾听其他同学说起过这个字。我始终以为是他说话速度比别人慢的缘故。我不禁自问:如果我早知道乔希有点儿迟钝,我还会同意与他合作吗?恐怕不会。那时,我是一个得失心那么重的人,情操不会高到冒险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可有时,我又庆幸我的英语水平差了那么一点儿,没理解透Slow这个字的全部含义,才偶然与乔西成了一对考试搭档。他们母子像一面镜子,使我看清了自己所缺乏的宽厚容忍的大家风度。这件事已经过去那么多年,我越是想忘,就越忘不了。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4) 原来无法弥补的遗憾,是这样的难以忘怀啊! 安娜 在学校置身于一群年轻人中间,这令我兴奋。wwW.hAoSHUDu。CoM特别是那些刚跨出高中、进入大学的少男少女们,他们个个精神焕发,透着健康美。我仿佛感到自己也年轻了起来。这些移民的后代,来自世界各国。他们年轻,年轻得令我羡慕。虽说大家同坐一间教室,可境遇是那样的不同。我必须付出很多辛劳换来的东西,他们却得来全不费功夫。由此也看出了我们学习态度截然不一样。我相当注重成绩的好坏,他们无所谓,只要过关就行。这令我想起了我在他们这种年龄时,也不在乎成绩。上课时偷偷地阅读,自修课溜出去看电影,考试前靠强记。而班里的历届生“历届生”是指在“*”时没有机会上大学,直到恢复高考后才能上大学的历届中学毕业生。思进就是一例:他是1974年中学毕业的,可直到“*”结束后在1978年才开始读大学,他在大学里就属于“历届生”。就很不一样,他们多半在工厂、农村呆过,读书的机会得来不易,所以特别认真。现在的我,不就像当年我们财经学校里的那帮历届生吗?时过境迁,不经历是无法体会的。 在课堂里或休息室里,时不时地,我耳边会传来女孩子议论他们父母们的欢颜笑语。一次,有个女孩说:“我妈妈昨天四十岁生日,我来不及看书,一定考砸了。”我赶紧寻声望去,想看看这女孩究竟有多大?心想,不知不觉中,我的岁数竟和她妈妈差不多一般了,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重返大学时的兴奋,在感叹岁月蹉跎的日子里,化为了自怜与惆怅。 转眼间,又开学了。我的第一堂课是《妇女法》。我们年轻的女教授自我介绍了一番后,又给大家介绍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同学,她的名字叫安娜。只见满头银发,脸上布满皱纹的安娜站起来对全班同学说:“我叫安娜,今年八十五岁。”没想到,我们学校居然还有比我年龄更大的学生,与她相比,我简直太年轻了。这样的年纪拿了学位,难道还想找工作不成?带着这样的疑问,下了课我便向她走去。我实在是太好奇了,我问道:“安娜,可以告诉我是什么动力让您在这样的年龄进大学吗?”她笑着说:“接受大学教育一直是我的梦想,我正努力实现我的梦。” 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每次来上课时,安娜总是穿着得很整齐,很精神,令人不得不对她格外注目。而且,安娜健谈、风趣,不管走到哪里,很容易地就和大伙儿成为好朋友。我和她也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安娜告诉我,她全家是二战期间从波兰逃出来的犹太人,她在美国结婚不久,丈夫就病逝了,留下三个儿子需要她抚养。她怕委屈了孩子就没有再婚。三个儿子先后一个个大学毕业、成家、生孩子,等该忙的一切都忙完了,她才想圆自己的梦。她对我说:“财富、地位全是身外之物,只有知识在自己的脑子里,谁都无法剥夺。” 几个学期后,安娜便成为学校里勇于进取的楷模。一天,学校蓝球队有个赛前聚餐,她被邀请去演讲。安娜一步一步地走上讲台,可能由于紧张,准备好了的几张卡片,有三张从手里掉在了地上,她带着一点点的困窘,说:“我戒啤酒是为了四旬斋(基督教的大斋期),这威士忌又差点儿要了我的命。”众人笑了起来,她清了清喉咙,接着说:“看来我没办法按顺序讲了,那就讲我所知道的。我们可不能因为老,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了;一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我们可就真的老了。要保持年轻只有两个秘诀:保持幸福感和不断追求成功。而且要时刻寻找幽默,并开心地笑着。人一定要有梦想。当一个人失去了梦想,那这个人就已经逝去了。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其实早已逝去,可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渐渐地老去’和‘渐渐地成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即便你现在只有十九岁,可你要是睡一年什么都不干,明年你虽二十岁,但那就和八十五岁的我,躺在床上一年什么都不干,到明年成了八十六岁一样,不需要任何天分和才能。成长的要点是不断去寻找机会。人生一定要无怨无悔。老年人常常后悔的不是我们都做了些什么,而是有什么事我们没有去做。只有那些有遗憾的人才会怕死。”最后,她唱着动听的歌,结束了演讲。 安娜的话,激励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去学习怎样把愉快的心情带到日常生活中去。经过几年的辛苦付出,安娜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大学的学位。毕业典礼之后的一个星期,安娜平静地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两千多个学生参加了她的追悼会,为纪念一个平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追求梦想的实现,是永远也不会太晚的。老是必然的,而成长是有选择的;靠所得我们活着,靠给与我们铸造人生。当我们从从容容、准备好一切的时候,我们便不会惧怕慢慢地老去和死亡。 忙里偷闲的乐趣 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美国上大学,思进为我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我的每一天都过得那样的踏实。每天,我背着一只沉甸甸的书包,手上还夹着一本四五磅重的书,坐在地铁里,也煞有介事地沙沙沙地翻起了书本。一开始,我确有那么点为了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所表现出来的夸张:我也可以“啃”比砖头还厚的英语书了。久而久之,坐地铁看书便成了一种习惯,不想随便浪费时间。纽约太大了,坐地铁去学校,需要个把小时。一天才二十四小时,地铁里的两小时也变得非常珍贵,被我利用了起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总是在地铁里完成。偶尔,我也会放纵一下自己,奢侈地来点课外读物。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5) 其实,纽约人都这样,为自己精打细算着时间。wWw。haOsHuDU.CoM我的虚荣心是表现给自己看的,纽约人哪里有功夫理会这么多呢!地铁的每一节车厢里,随处可见手捧一本书或杂志的阅读者。我曾经仔细观察过,他们阅读的内容五花八门。烹饪、庭院、服装、体育、、电影,以及房屋装饰等等。纽约人是离不开书店和图书馆的,那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乏的精神食粮。嗜书如命的纽约客,平均每人每年要购买十九本书,从图书馆借出的书不计其数。逛书店是纽约人的消遣活动。周末,坐在书店的咖啡厅,选几本心爱的书籍,一边儿品尝咖啡,一边儿捧本新书在手,慢慢悠悠地一本接着一本翻阅,那是何等的享受。实在爱不释手,就毫不客气地买回家。我和思进既然居住在纽约,算半个纽约人,也染上了逛书店的爱好。 曼哈顿第五大道上就有好几家连锁书店,叫Barnes&Noble。除了*书刊,书店里什么书都有。在里面翻翻看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新书往往刚上柜,就已经打折销售了。特别是传记文学,像前一阵子克林顿、希拉里,以及最近姚明的传记,都是百分之七十打折扣地促销。一阵风刮过,马上就从书架上消失,不见了踪影。新书周转地非常快。第五大道上图书馆也有好几家,像四十二街、五十三街,我和思进经常到里面去转悠。公共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是每个纳税人可以充分享受的社会财富,我们岂有浪费之理?正应了句名言:“WheninRome,doasRomansdo.”入乡随俗既然身在纽约,就做个地地道道忙里偷闲的纽约人吧! 冷酷的华尔街/思进/ 那年回国,我在父亲的会客室看见墙上挂着名书法家写的对联:“莫嫌老圃秋容淡,且喜黄花晚节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的确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至今觉得自己和父亲还差一大截。我在国外所遇到的一切困难,与他当年以“戴罪之身”去拼搏相比,简直不成其为困难。我不能小安则喜,还需追求更大的目标。在加拿大,我们已发展到了瓶颈,很难再有突破。回国?时机未到。几次回国都特地了解了国内的金融软件发展情况,由于目前的体制不同,金融领域的服务产品太少,此时回去,还没有用武之地。于是我决定先回纽约,再进华尔街干几年,同时再读一个金融学位,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小玲在美国大学读个会计学位,在中国加入WTO后,是需要这类人才的。 这时美国股市已跌了一年。自1997年以来的“DOTCOM”和高科技泡沫破灭后,许多公司都在裁员。在这种情况下,周围的朋友们都劝我们暂时不要动。一些朋友说,同美国相比,所有其他西方国家,钱挣得少,税又交得多,东西又贵。如果挣多挣少无所谓,最好呆在加拿大,污染少、风景好、街道干净、犯罪率低。还有人说:为了求生存,为了求上进,还是应该打入美国主流社会。 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劝,我们还是决定再回纽约! 定居多伦多四年了,有几家公司紧盯住我不放,一心想把我挖过去。这次一和它们联系,就不断催促我赶紧从加拿大到纽约来上班。不到一个月我就拿到三份聘书,我从中间选择了一家公司——BRUTECN,是华尔街的五大ECN之一。BRUT的股票交易量是整个NASDAQ的7%以上。那时BRUT与TheBeastCo.的一个合约项目,就在纽约世贸中心八十层的8067室。 2001年6月30日一大早,我们租了两辆面包车跨过大瀑布的彩虹桥,回到了纽约。这是离开纽约后第一次回来,数年不见,看纽约的眼光又变得新鲜而好奇了,还带有一丝卷土重来,挑战她的意味儿。 7月2日,我便开始在BRUTECN上班。 那天一大早,我乘地铁N车从居住的布鲁克林区上车,到曼哈顿下城第一站的Whitehall街出来。此刻离上班时间尚早,我便决定到街头随便走一走,看一看久违了的纽约。我慢慢地溜达到世贸大厦前,面对一百多层楼高的两座姊妹大楼,心想不知有多少人,梦想在这里拥有一间自己的写字间,即使在这里为别人打工,也是靠自己的努力加实力。现如今,我要在大厦里上班了,一种成功的喜悦,让我感到一些快意。 进门须出示自己的证件,这是一张胸卡,我把它挂在胸前,对保安点点头,礼貌地打个招呼:“GdMorning!”入口处,一个身着警卫制服的彪形大汉,站在一排旋转栏杆门后面,他手持对讲机,打量着一个个鱼贯而入的人。 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觉得自己穿得还算体面。我把上次在美国找正式工时购买的高价西装穿在身上,显得很派头。几个与我一样穿西装的人,在电梯里谈论着股票行情或者一个还没来得及解决的技术难题。电梯无声无息,速度极快,不到一会儿,就到七十八层,再转一次电梯,便到了我办公的第八十层。其他员工还没有到。开了门,我走到自己的座位前,把手表习惯地摘下来,搁在桌上。踱到窗前,我贪婪地从高高的窗口望出去,想把纽约的景色都捕捉在眼底。坐在这里一边欣赏着纽约的景色,一边工作,有点儿人上人的感觉了! 我们部门的主要业务是开发华尔街股票交易软件,这是一项高尖端技术工作。我将负责一个新的股票交易系统“BrutWorkstation”简称“BWS”的软件设计。我坐下来打开电脑,感到有几分自足。昨天公司的头儿还和我通了个电话,问我是否在纽约安顿了下来,并对我的加入表示了十分的欢迎。在公司眼里,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美国、加拿大做了多年的金融软件开发,我已是个专家,早熟门熟路了。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6) 按下电话留言,是小玲的声音:“思进,到办公室了吗?新工作还好吧?” 我快速回拨了小玲的电话,兴奋地对她说:“什么时候你到世贸大厦来看看?我这儿可以看到曼哈顿的整个景色,哈!云在下面飘,这些云还带着雨水呢!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抓到这些云呢!真的,我这样的证件,是可以带一个人上来的!下次我一定要把你带进来看看!” 放下电话,坐在电脑前敲打了几下,数秒钟后,面前十九英寸的显示器慢慢地从睡眠状态苏醒过来,显示出多个视窗。wWw。hAOSHuDU.Com我轻轻敲击键盘,查看了一些资料,以便为今天的工作做一个准备。我脱下外套,挽起袖口,准备大干了,看看表,八点十五分。这么早来到这儿,是因为我非常敬业,工作就得像个工作的样子。 就这样,我每天早晨来到这儿,一直到下午下班。 直到911…… 911那天的经历,让我感到更重要的,是生命和时间。我甚至有些神经质地对每个人说:并不总是有明天的!要抓紧生命,要抓紧时间快快干啊! 我在911中成为幸存者,并在随后的裁员中,再一次成为幸存者。美国的股市在2000年3月达到顶峰,随之开始下跌。 在911之前,美国的经济便已开始衰退。911事件更使华尔街雪上加霜。普通投资人已离开股市,交易量大幅下降。华尔街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交易费。 1994年美国股市市值总规模是万亿美元,到高潮的2000年第一季度,市值总规模达到万亿美元。市值占GDP的比例,由1995年的50%,在五年之内翻到150%,但同期公司利润仅上升了412%。而早在1982年到1995年十三年间,美国股市市值占GDP的比例才从25%升到50%,同时公司利润在这一期间增长了160%。显然,股市泡沫是铁定的事实。遗憾的是,在股市高涨期间,却没有人把这触目惊心的数据公布出来。 投入股市的资本主要来源于部门间融资、各种养老保险互助基金、美国居民个人储蓄、外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外国政府和个人购买美国股票,以及债券等金融资产等。外来投资流动性最大、最活跃,对股市的推波助澜作用也最大。据估计,股市暴涨期间,美国家庭平均将四分之一的储蓄投入了股市。 1995~2001年间,外国在美拥有的资产净增额合计高达万亿美元,其中外国跨国公司在美直接投资净额合计达2732亿美元(流入投资总额112,978亿减去美国对外投资总额85,679亿),外国政府和外国个人购买美国股票、债券及其他动产和不动产总额达136万亿美元。这是世界各国的投资人对美国经济的直接贡献。另据世界银行的《世界投资报告》用回归方法计算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即FDI,指投在非金融债券类资产上的资本)数据,在1995~2000年期间,美国对外投资总额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7%,流入美国的直接投资占世界的比例为24%,美国显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跨国公司投资活动的主要场所。日本五年间对外净投资额达1242亿美元,欧洲对外净投资额为9154亿美元,是主要的资本净输出地区。由于世界外来投资的70%和对外投资的80%发生在发达国家间,即欧美和日本,显然美国的外来净投资主要是欧洲和日本的贡献。其中英国又是欧洲最大资本输出国,五年间对外净投资1018亿美元,大部分投在了美国。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英国在外交政策上紧跟美国的原因了。国际跨国公司和外国个人都选择美国作为主要投资场所,这是导致股市膨胀的主要外部助推力量。华尔街有一句话:“不怕牛市,不怕熊市,就怕猪市。”1996年至2000年3月是华尔街一百多年来最旺的牛市。2000年3月开始进入熊市,股市大跌,但交易量还是很大。在高科技工业的带动下,美国经济在九十年代获得了快速发展,创造了战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又一奇迹。从2000年第一季度开始,高科技工业由盛转衰,导致美国经济滑坡,股市狂泻,高科技“泡沫”崩裂,华尔街经纪人成为投资者和新闻媒体口诛笔伐的罪人。 911后,股市继续大跌,同时交易量大幅度下降,进入了熊市加猪市。企业为了生存,每天都有兼并、裁员的事发生。 2002年8月21日,裁员的事发生到了我所在的公司,正像去年911事件发生到了我身边一样,我非常震惊。 那天像往常一样,我照常来到公司上班。一到达办公室,就看见地板上堆着无数空的计算机箱子,楼下停了十多辆黄色的出租车。从八点三十开始,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接到电话,被通知“你被裁员了”!我盯着桌上的电话机,屏住呼吸,希望老天保佑。每隔五分钟,就有一部电话响起铃声,接着就是某位同事站起来,开始收拾他的东西,离开。有人开始哭了起来。这一天,公司总共有二十个同事接到了电话。是我们公司总人数的25%啊!上午十点,人力资源部经理进来,走动着通知剩余的人下午一点三十开会。他让我们搜集所有家庭成员的个人情况,比如社安号、生日什么的,然后准备签署一大堆文件。那一刻,我们这些留下的人感觉就像幸存者。这天,SunGrad兼并了BRUTECN。所幸的是,我未被裁到。公司随之开会,宣布不会再裁了。SunGrad的“接收大员”还对我们开发的BWS系统赞赏不已,并说我所在的部门不但不会裁员,还将准备投入资金、人力,继续把产品开发成SunGrad的旗舰产品。SunGrad还让我签了一份所谓“StayPay”的文件,大意是如果能在年底之前不跳槽的话,就可以获得五千美元!这五千美元,令我变得麻痹大意。他们跟我签的这个文件,使我误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7) 随后,继续不断有同事被裁,但都是其他部门的,没有引起我的注意。WwW。hAoSHudU.CoM我们如常开发着系统,直到十一月底,还Release了一个新版。2002年12月16日一大早,我收到HR人力资源部的一个Email。Email通知我所在部门全体员工共十五个人于十时开会。有几个同事马上感到不妙,但也不敢多想。十点,我们来到会议室。只见HR的经理Colleen拿了一大叠信封坐在那里,神情严肃。 十点零五分,SunGrad的一个副总裁Mike走了进来。 他问Colleen:“人到齐了吗?”Colleen点点头。 于是Mike就对大家说:“我不绕圈子了。SunGrad已决定将BWS停下,你们都被LayOff辞退了!除了两个再留两周以外,其余的马上离开吧!” 大家如五雷轰顶,愣在那里。 随后Colleen说道:“Steven(我的英文名字)和Adrian留到年底,可以回去继续工作。” 离开会场,回到了办公室,我呆呆地坐在桌前,脑子里一片空白! “灾难”再次降临到头上了。 911事件令我感到恐怖,华尔街严竣的态势使我有点手足无措! 一个新雇来做客户支撑的小伙子,站在办公室中间喃喃地自言自语,像说梦话一般:“今天是我来上班的第一天,怎么还没开始上班就被裁了?” 这让人更加心烦意乱。 12月16日已近年底,本来,大家都正准备过圣诞节和新年,我所在部门有两个同事已经开始休假,一个去了欧洲,一个回了印度。其他人也都请好了休假。显然没有一个人料到会在这个时候被裁。 同事们回到办公桌前,他们的电脑已被停机,地上放着十几个纸箱,大家默默地整理着自己的东西,然后,一个个地离去…… 被裁员了,那该如何迎接圣诞节和新年啊?! 进退之间/小玲/ 回到纽约后的生活确如我们预料的那样,曲折坎坷。先是911差点儿搭上思进的性命,然后又碰上他们公司合并之后的大裁员。前者还惊魂未定,后者便接踵而至。 2002年12月16日中午,我在家里复习功课,准备着我在纽约亨特大学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电话铃响了,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大事不妙。以往的经验使我对中午的来电特别敏感,它不是个好兆头。果然是思进,他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小玲,我们整个部门将被连锅端了。”虽说来纽约之前做足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怎么能想到厄运会接二连三地降落在我俩头上。早上,我刚在学校设立的网站注册完下一学期的课,看来要调整计划了。我在电话里宽慰思进:“回来吧!回家我们再详细谈,不要紧,没了工作咱再找,说不定前面还有更好的在等你呢!”我一边儿安慰着他,脑子却飞快地想着下一步的对策。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停一个学期,在他找工阶段我出去挣钱。有了对策,我的心平静多了。可找工作的滋味儿并不是那么好受的,每次都剥思进一层皮。想着幸运的人们将欢欢喜喜地过新年,而我们却要饱受失学和失去工作的煎熬,不禁悲从中来。我们的命运为何那么多舛?每当稍稍喘口气,接下来的一棍子总会把我们又打晕了。尽管我在思进跟前表现得很坦然镇定,但睡到半夜三更,总会冷不丁地惊醒,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他真的失业了吗?前两天不还是好好儿的吗?回多伦多?停了下学期的课?”我的心空落落的,真是“福近易知,祸远难见”啊!白天的强作镇静,在黑夜里简直虚弱得不堪一击。911之后自我反省的问题又困扰在我的心头:“是不是我们太不知足了?上天想给我们一点颜色看看?”我难受,却掉不出一滴泪,胡思乱想直到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为止。 那个学期,我修了四门课:“高等数学”、“统计”、“中国文明史”和“美国历史”。其中分量最重的要数美国历史了。我修这一门课,却花了至少两门课的力气。教这门课的教授叫AddieCompton,她布置的课外作业之多,是我在大学期间所有的教授都无法与之相比的。首先,每两周要阅读六篇历史相关资料,篇幅长短不等,平均四页;还要求写六篇读后感,不能少于千字。我们班四十来个同学,只有那么一份资料,我怕万一人多时候借不到,就先去图书馆将这些资料复印留底,做到随要随有。(想不到,我这个既费钱、又费时的笨办法,在期中还救了我们全班同学的驾。)然后,每个人还要写两篇调查报告:一篇是MuseumPaper(参观博物馆的写实报告),另一篇是BibliographyPaper(文献目录报告)。人物传记和博物馆自己挑选,但都必须是课本里的人和事件。期中和期末考试,得先做完八十道她出的相关问答题,自己在书中找答案。一道题要求回答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的定义和这起事件在历史上的意义。答案的对错她不批改,考试的分数下来后,才知道自己做得如何。她在课堂上的语速快得像飞。我的“左邻右舍”的课桌上都摆放着录音机。我则采用课前把她要教的内容先阅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她说得有多快,我下笔的速度就有多快;课后再复习一遍,整理好课堂笔记。看起来我比别人多花了时间,其实通过阅读我已经把重点都记下了。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8) 最初读完她发下的教学大纲和作业(Assignments),我着实吓傻了,准备换另一门课,改到下学期上别的教授开的“美国历史”。WWW。HAOSHuDU。cOM可惜,课时不对,没法换。还有个办法,在堂课里找个中国同学,大家好歹有个照应。好不容易在堂课里看见个亚裔脸,偏偏又是个ABC(AmericanBornChinese)。他还要靠我。没别的办法,只有咬着牙上。假如这门课能拿个A,剩下的几十门课就难不倒我了。我眼前似乎看到了戴着毕业帽、穿着毕业礼服的我,双手接过毕业证书时的情景。 将近三个多月,我沉浸在美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参观博物馆,跑校外图书馆,我一头扎了进去,收获颇丰。两篇调查报告我挑选的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华盛顿是我最崇拜的美国历史人物,因为他在美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为今天美国的*政治奠定了稳固的基石。我的写作过程也变得其乐无穷。我在曼哈顿第五大道四十二街最大的“ReferenceLibrary”(不外借图书的参考书阅览室)里,影印到华盛顿亲笔手书的信件。这些信件属于珍贵资料,一般只限于给专做研究华盛顿的研究员所用。里面的工作人员对我格外地开恩,只须我出示学生证,说明用处,便使我如愿以偿。伟大人物真有那么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的手书很多字看起来龙飞凤舞,我却感动万分,有着无可名状的亲切感。基于华盛顿的人格吸引力和我的努力,我的两篇调查报告均得A。每两周的千字文读后感我也得A,期中考试八十道题,我背得滚瓜烂熟,得97分。眼看大考在即,还得考八十道题,我总不能功亏一篑吧?思进坚忍不拔、充满自信的个性,给我的最后冲刺以莫大的精神力量。他坚决不同意我停学,一停就是三个多月。他相信三个月,他一定能找到工作。思进说:“遇到困难,只能进,没有退路。”我一想他说得没错,这门历史课,从开始的四十个学生,到了大考只剩下三十个人,我没有打退堂鼓,不也坚持到最后了吗?而那些没坚持下来的,却在他们决定放弃这门课的学习之前,差点儿害了我们大家。因为课外作业太重,有些同学竟然把图书馆里的那份资料毁了一大部分,这样便有借口不写千字文了。Ms.Compton得知情况后气坏了,在课堂里当众宣布,如果不把这部分资料补齐全,所有的人都将拿不到成绩,也就是说,得重修一遍这门课。这不是一粒鼠屎坏了一锅汤吗?教室里立刻沸沸扬扬地吵闹开了。有的责骂那些破坏者,有的责怪老师不公平。我马上举手发言,报告全班同学我有整套的资料,请他们放心。下课后,同学们纷纷过来感谢我。那十来个没有为这门课付出辛劳的同学,则退出了课堂。 在进退之间,我和思进选择了进。他在一片裁员声中,以两个月零十四天的最快速度,找到了新工作。而我则以四门课全A,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裁员潮/思进/ 经济不景气,最无奈的是公司里没有靠山的小人物。在那些日子里,我不断从媒体上看到“美国就业市场二十年来最糟,企业裁员动作迄今仍无歇止迹象”的报道,在美国的华人要遭受像我一样被LayOff的厄运,然后又去四处找工作的艰难历程。 《纽约时报》报道,根据美国劳工部近期修正的统计资料显示,当前的失业景况比九十年代初的失业型复苏还糟。这一波景气衰退已让美国逾两百万人失业,就业人数下滑15%,劣于十年前相同情况的13%。那些失业者非但无工作可做,也放弃找工作。2002年12月失业率维持在6%,但实际为失业所苦的人是更多的。因为所谓“失业率”只是指每周申请领失业金的人数比例,而失业金只能领半年,过了半年,还在失业的人就不统计在失业率之中了。 电脑、家具、钢铁等耐久制造业的裁员规模最大,每九人就有一人卷铺盖走路。航空公司、证券、服饰纺织业至少裁减掉十分之一的员工。公家机关是持续增员的极少数例外,但不少州政府为缩小预算赤字,已开始祭出裁员手段。企业主管纷纷表示,由于上一年景气复苏之路不甚顺遂,让他们对大举聘雇新人的计划不免多次打退堂鼓。此外,美伊可能开战和煤价随之飙高,加深了企业增员的顾虑,不少企业有人力需求,却不敢聘用新人,往往采取新技术和运用管理方法来提高产能。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波音、道琼公司、柯达、麦当劳、美林等大企业也发起另一波裁员行动。大多数分析师认为,纵然油价延续上扬走势,但因景气指数持续缓步回升,未来数月的裁员情况可望减缓。然而,企业目前增聘新人的信心指数仍嫌不足。 更严峻的是所谓的Outsourcing,即大量的高科技项目被转包到第三世界。据统计,到2015年,美国将有三百万份IT职位转移到印度、中国和俄国。这对中国倒是一大利好! 这时候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不过此时我对这个笑话一点儿也不感到好笑—— “一个日本人正在夸耀本国医学技术先进。他说:‘我们把一个人的肺取出来,进行手术。然后再放回到那个人的胸腔里去,那个人四个星期后就可以去工作了。’一个英国人说:‘我们国家的医学技术比你们的更先进。我们把一个人的心脏取出来,进行手术,再放到那个人的胸腔里去,只要三个星期,那个人就可以去找工作了。’一个爱尔兰人说:‘那算什么?我们能把一个人的肾取出来,放进另一个人的身体中去,只要两个星期,他就可以去找工作了。’一个美国人说:‘噢,那算什么?我们把一个白痴从得克萨斯州请进白宫去,现在,半个国家的人都在找工作!’”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9) 这个笑话道出了在克林顿当政的时候,特别是1997年到2000年间,高科技专业人士是“香饽饽”,不是“人找工”,而是“工找人”。WwW.haosHudu.COM跳个工至少涨一万。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校时就被大公司“抢去”。起薪就是五六万,不到两年就可以升到七八万。可是现在呢? 我平均每周听到两个朋友、同学,或朋友、同学周围的人被裁。大都是搞电脑的,也就是IT吧。前几年,IT成为热门行业,十个留学生中至少七个学电脑。1994年之前,都是像我这样读学位的。1997年以后,高科技的泡沫吹起来了,不用学位就可以找到工作,只要进那些TrainingSchl修个两三门课,考个MSCD、MSCE之类的证书就可以了。有的甚至学会编个网页就能挣个六七万一年,真好似遍地黄金。在美国,一个教授一年也不过六七万,还必须是名牌大学的。于是不知有多少留学生放弃了硕士、博士学位,“杀向”IT。那时不是“人求事”,而是“事求人”。各个公司拼命“抢”人。只要和电脑沾一些边就行。这些进入IT的人也以为自己是“香饽饽”,这辈子都可以朝南坐了。没想到2000年一过,突然间情况急转直下,先是DOTCOM破灭,然后是大批网站倒闭,一下子几十万人失去了工作。正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所描绘的那样,这些人的“奶酪”没了。有些人便像“嗅嗅”、“匆匆”那样,赶紧回学校或回到自己原来的行业。 就像所谓的“B2B”、“B2C”这些网络的流行术语所指的那样。“B2C”原先是“BusinesstoCustomer”,那时则成了“BusinesstoCollege”(回到学校)。而“B2B”原先是“BusinesstoBusiness”,那时则成了“BacktoBank”(回到银行)。因为好些人原先是在银行做事,工作虽稳定,但薪水不高。受DOTCOM的诱惑,去了网络公司上班。但绝大多数人还以为“奶酪”还在,便像“哼哼”、“唧唧”那样。 当高科技泡沫还暂时没破之前,很多人只知道工作难找了,至少工资要降一些,待遇也差一些。再后来,高科技泡沫也破了,又加上911,大批裁员开始了。于是在IT业,先是没有什么经验的被裁,再是技术含量不高被裁,如只能写些程序,但不能设计的。再后来,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电脑学位的,不到五年经验的,光懂IT,不懂业务的一大批一大批地下来了!我的朋友、同学中有25%的人已在家中“疗养”! 当年在BankersTrust公司和那些金融分析师们在一起做项目时,开始时很难合作。有时是因为我不懂金融,而无法准确地实现他们那些金融分析师的模型;有时又因为他们不懂怎样编程序,提出根本就无法实现的方案。我常想,如果我也懂金融该多好。于是就开始学。当时那个项目是做(蒙特卡罗MonteCarlo)引擎的,涉及股票期权Options。渐渐地我知道他们想做什么了,有时甚至还能发现那些金融分析师设计的模型中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们非常吃惊。记得有个叫Joe金融分析师的说道:“Comeon!Steven,dontbeso*,Igutofmyjob!”Steven,别介!你可千万别那么聪明。要是你能做我做的事,那我干什么呀! 现在,还真需要那么聪明,否则可就真没事儿可干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所在的部门就剩下两个人,每天不知做些什么。 还有一个星期的假期,二十三日我就开始休假,一直到新年后。 2003年1月6日,我正式离开了BrutofSunGrad。从感情上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公司,这里的业务、同事、工作环境,特别是技术,是一流的。 后来才听说,我们之所以被裁,是因为我们开发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SunGrad有个现成的系统UMA,虽然老旧,技术落后,但还能用。在经济不景气时公司为了降低开支,一般就不开发了。这同时也成了以后找工作特别难的原因。单靠行业内部的需求是产生不出最终利润的。投入的巨额资金在一定时期后必须看到利润,否则这些资金宁肯放在国债上,或者根本就不会流入美国。 高科技工业由盛转衰,正是由于投资人不再追加投资,使亏本经营的高科技企业无法继续维持而引发连锁破产开始的。经济萧条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产品过剩导致的危机,只是当今过剩的不是大量的物质产品,而是高科技服务过剩、物化了资本和知识的软件产品的过剩、高技术人才的过剩。造成过剩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产业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信息产品的外部市场并没有成熟或成长起来,使得其他行业的应用没有跟上来或有能力吸纳高科技产品。 另一方面,就是投机心切,生怕误了这班车而良莠不择、疯狂下注催生的结果。这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重复投资、饿狼争食,从而导致信用膨胀、供给过剩而最终产生经济危机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制度的内在缺陷不因冠上“高科技”而避免,不因时代变迁而消失。*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伟人们的理论不是万能钥匙,却常常是特效药! 其实,高科技“泡沫”并未损害美国的国民利益,也未伤及美国经济的筋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的优势产业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迅猛发展,非优势产业逐步退出经济主流。美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化得以完成,形成了完整的高新经济产业链和庞大的高新经济产业集群。美国的尖端技术水平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和主导地位。美国的军火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在经济和军事上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能力得到空前加强,世界资源供给和金融体系更牢固地拴在了美国的坦克车上。美国已俨然成为一个“新经济帝国”。“敌人”一个个倒下去,世界大部分的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变得比以前更紧密,更具有依赖性。与萧条中的美国经济相比,欧日各国经济状况远较美国恶劣,民众生活远比美国人艰难,美国经济对世界流动资本的吸引力未减。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10) 股市被认为是经济好坏的晴雨表。wWw。HaOShUDu.CoM但股票价格有无限缩放的功能,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实际价值。股市低迷,并不说明美国经济一团糟。相反,美国企业通过紧缩开支,整理资产,会变得更有竞争力,管理得更好。 2001年华尔街估计,高科技“泡沫”鲸吞了投资人五万亿资产,2002年根据股市落幅更新的估计,股市缩水使七万亿投资蒸发。那些资本哪里去了呢?投入股市的资本通过银行转化为产业投资,各类公司齐开张,老板赚了钱,雇佣者拿了高工资,政府收了税,社会财富增加了,各项福利事业得到改善,军火工业继续研发新武器,科研部门向新的技术难关进攻……2000年联邦预算收入中,个人收入税高达一万亿,占预算总收入的一半。预算支出中大于一半的钱用于社会福利支出,还给了民众。国防预算支出约三千亿,占总支出的165%,政府还有预算盈余两千三百六十四亿美元。所谓若干万亿的养老保险基金随“泡沫”破裂而消失的说法并不安当,其实没有高科技“泡沫”,美国政府和个人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世界各国都关注就业问题。西方各国中,美国的就业状况始终是最好的。近二十年中,美国失业率最高的年份是1982年,达57%,经济状况最好的年份是2000年,失业率保持在4%左右。从2001年起经济回落,失业率升至48%,2002年上半年平均失业率仍低于6%。失业率低,政府的社会负担就小,就有能力实施支持结构性调整的经济政策和扩张性外交政策,为下一步经济回升和未来经济发展打基础。这次失业的主要是IT高科技人员,而在北美,50%以上的IT高科技人员是像我这样的新移民,所以他们的感受特别深! EClub/小玲/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往往会停留在不同的驿站,让疲惫的身心稍事歇息,然后再从新的起点出发,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人们披荆斩棘,穿山越岭,途中难免会碰到沟沟坎坎。这时若遇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搀扶相伴走完一程,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我和思进在重返纽约后,便有幸遇到了这样的一群朋友,他们给予了我们精神上的慰籍,令我们在跌跌撞撞、曲曲折折的旅途中,不再感到孤独无助。这群朋友组成了一个俱乐部,它的名字叫——EClub。 为什么在俱乐部名称的前面加上E字而不是其它字母?我曾问过我们俱乐部的“部长”南茜。南茜是俱乐部的发起人和每次活动的组织安排者。她解释说,我们俱乐部的主要活动是娱乐(Entertainment),俱乐部的成员利用周末时间,自愿地、热切地(Eagerly)渴望参加到这个集体中来,大家随和地相处(EasilyGetAlongWith)在一个充满温暖和友爱的“大家庭”里,或郊游、听歌剧,或饮酒畅谈,并发挥各自唱歌跳舞、吟诗挥毫的专长(Expert),来调节、松弛由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使我们以身心愉快的(Enjoyable)姿态,重新投入日常的工作。而那些个关键词,在英语里都是用E打头的,活动内容又多半是用电邮(EMail)通知大伙儿,所以称为EClub。 正当思进被公司裁员的消息一闷棍打得头昏眼花的时候,南茜的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通过EMail飘然而至,让我们周末去她家涮羊肉。这份邀请来得真是时候,对思进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就像一份快乐可以和很多朋友分享那样,一份忧虑也将被切割成许多份,在对朋友们的娓娓倾诉里,一点一点地得到释放和分解。这不禁使我想起了第一次加入EClub活动时的情景。 那是星期六晚上,911后的第四天。我和思进按时来到“东兴楼”中餐馆,与俱乐部的成员们聚餐。当时到饭店的夫妇有:南茜和理查,莉莉和戴维,莱拉和柯里斯,左翠和江融,雨晖的先生那天有事儿,她一人如约前来,连同我和思进共十一个人。席间,除了左翠和江融是我熟悉的,面对那么多陌生的脸,我心生羞涩,几乎没发一言。而思进则像祥林嫂一样,对这些新朋友重复着他911的恐怖经历。他无意中一遍又一遍地诉说,宣泄了积压在心里的惊恐和后怕。饭后我们来到南茜家饮晚茶。主人南茜和理查为我们准备了各色风味儿的甜点、水果、咖啡和茗茶。在南茜的倡议下,大家围坐在铺着精致台布的大餐桌旁,理查调暗了水晶吊灯的光线。我们十一个人手拉着手,神情肃穆地为911的死难者默哀一分钟。接着,我们的话题全围绕着911:有夸奖市长朱利安尼的,有敬佩消防队员和警察的,有赞叹纽约市民的,有为死难者家属惋惜的。大家都庆幸思进逃离灾难,并期许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那晚,大伙儿离开南茜家时,已是凌晨一点。心与心的交谈,顷刻间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思进也仿佛走出了黎明前的黑暗,期待着阳光的普照。 然而此刻,将要失去工作的思进,又一次面临严竣的考验。朋友们的友谊之手,再一次伸向我们。在南茜家的涮羊肉火锅餐上,使思进受益匪浅的,是戴维关于“球”的一席话:“人生有五个‘球’构成:爱情、亲情、友情、健康和事业。其中事业这个球是橡胶制的,其他四个球都是玻璃的。玻璃球一旦掉在地上很可能就会破碎得无法修复,因此必须精心呵护;而事业这个橡胶球,每落在地面上一次,它总会比前一次弹得更高!”这番话让我俩不宁的心绪豁然开朗。回首我们所走过的路,印证了戴维给我们的形象化描述。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11) EClub成员第一次镇住我和思进的,是他们的才艺和幽默感。wwW.haoshUdu.Com那次,俱乐部的十几个人在雨晖的安排下,到座落于长岛的一家中餐馆里聚餐。菜上齐后,我正慢慢地品尝着美味佳肴。不知谁说了一声,怎么没人唱歌啊?还没等我回过神来,莉莉和理查已经放开歌喉,声情并茂地唱起了一首男女声二重唱《松花江上》。他们具有专业水准的演唱令我大吃一惊。莉莉低沉浑厚的和音,衬托着理查的高亢激昂,听上去是那么的和谐悦耳。我边吃边欣赏着。只见南茜不声不响地走上前,为他俩一人围上一条冬天戴的长围巾,歌词正好唱到:“九一八,九一八……”这时的莉莉和理查,抗日青年的形象,立刻显现在大家面前,简直与大型歌舞剧《东方红》里的人物的像极了。饭桌上的我们笑开了怀,但又相继捂着嘴不想再笑出声,大家潜意识里感到这是一首严肃的歌。南茜精心策划的节目,收到了忍俊不禁的效果,是我和思进意想不到的。餐后大家应雨晖夫妇的邀请,驱车前往她的家。她家的小洋楼,影影绰绰地掩映在前院的树丛里,像她的名字似梦幻般的富有诗意。置身在古朴典雅的客厅,坐在古色古香的红木椅子里,我们品着清淡芳香的绿茶,倾听着理查——这位天津著名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谈古论今:“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百年是何等细微的一个点。每个人就像蚂蚁一样渺小而微不足道……”那晚,我们又是凌晨过后才离开雨晖的家。 自多伦多回到纽约后,我和思进几乎每个周末不停地从这栋小洋楼换到那座小洋楼,有时则转到莉莉和戴维的现代化高级公寓里聚会。我们在他们家二十楼高的阳台上做美国式烧烤;在底楼的俱乐部里打桌球、乒乓球;在他们家里卡拉OK自娱自乐。莉莉——曾经的北京某歌舞团独唱演员,奉献给我们一曲《我爱你中国》,她那低沉浑厚的音色,纯净得犹如文艺百花园中的百合花,缕缕地散发出阵阵优雅的清香。而戴维——世界排名前十大公司的主管,在我们聚会时,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重任。比起管理成年人,和孩子们在一起,他可以褪去谨慎、揖让、规行矩步的礼貌盔甲,俨然孩子王一般与小朋友们玩成一团。 真是聚也依依,散也依依。EClub的成员们无不惋惜地送别了莱拉和柯里斯,他们因为工作而迁移到了别的城市。而在联合国工作的左翠和我们EClub里的“张学友”——业余摄影师江融,为了孩子的教育,也暂时离开了我们的队伍。但是,为庆贺我大学毕业而举行的SurprisingParty上,新鲜血液也随时地添加了进来,比如陶昶和万玲、老邢和小侯夫妇。那天,我被他们十几个人蒙在鼓里,在思进的“拐带和诱骗”下,走进了喜来登大酒店。大堂的服务员也被他们“收买”了,一听思进报完大名,她赶紧地跑去里面“通风报信”了。当两个人的庆贺突然地变成了十几个人时,我由于吃惊而感动。我感动身边飘飘浮浮悬着的大气球,感动象征着毕业的大蛋糕,感动献给我的鲜艳夺目的玫瑰花,更感动他们那份真诚的友情。我还因为感动而吃惊,吃惊老邢美食家般敏感的味蕾,舌尖上立显优劣三六九等。 那年夏天,我们驾驶四辆车承载五个家庭共十三个人,一大早便前往纽约上州的小城镇——泰瑞镇(TerryTown),开始了两夜三日游。我和思进搭坐在理查他们的车里,一路上谈笑风生。手机的好处在这会儿是最显而易见的。但凡不确定由哪条出口下高速,但凡有事需要通知大家了,一机在手,万事大吉。南茜用手机通告大伙儿,午饭得到了目的地再吃;晚餐不用担心,由老邢安排。我不由得为老邢捏了把汗,那么多人众口难调,他将准备什么样的食物来喂饱我们呢?特别是我最麻烦,从小不吃肉。不食肉,出门做客,郊游聚餐,是很不方便的。为此,每逢聚餐,EClub的朋友们总要为我特别准备一份菜肴,我常常感到内心不安。老邢不愧为美食家,他“擅自作主”,在小侯的协助下,到曼哈顿上城有名的ZABAR’S,一家犹太人开的熟食店,采购来人人爱吃的Picnic的美酒和佳肴。傍晚时分,我们十三个人坐在树荫底下的草地上,既享受着美食带来的乐趣,又听老邢讲述着欧·亨利描写的一个经典故事;他侃侃而谈,像品尝美味那样,品评着欧美文学。中文系毕业的陶昶,岂能容老邢一个人专美于前?充满书香气的家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陶昶成了我们俱乐部里随问随答的典故专家,那晚我们分享着他所拥有的中国文学宝库的精华……然而,第二天采取*的方式来商讨吃什么样的晚餐时,我们十来个人,却有几十个主意。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来,商量去的,四个小时竟没有一个结果。先商议是吃中国餐还是外国菜;再到选哪一家餐馆儿好,是大型的、中型的,还是小型的;等好不容易确定了地点,一查看地图又觉得太远不合适,真是热闹非凡。最后是怎样定下的餐馆我已经不记得了,思进也想不起来了,而我们无法忘却和享受到的,是人人参与讨论的有趣过程。 当然,我们也有步调一致的时候。那是一次与赌场斗智和考验我们自律意识的“赌场一日游”。纽约州的法律是禁止纽约开赌场的。被禁止的,正是人强烈愿望的。纽约周围的几家赌场,不知道赚走了多少人的血汗钱。嫌钱赚得还不够多的赌场老板,为了吸引纽约客们去狂豪滥赌,在各个社区开辟了赌场专车,还赠送每人价值三十五美元的赌场优惠券,其中十五元可以用来在赌场的自助餐厅免费午餐,剩余的作为赌资。挑战人性的弱点是EClub这次活动的主题。我们商定不能从自己的口袋里蹦出一文钱在赌场里,并且要在那里吃好、玩好和消遣好。星期六一大早,坐着赌场的专车,我们出发了。到了“金城大赌场”里才知道,想把优惠券换成真正的筹码,必须在轮盘转的赌台上先赢,而那里早已围着好几层跃跃欲试的人们。陶昶和思进抱着早赌完早离开的念头,十分钟不到,便把赌资“还”回去了。理查则索性把他的赌资全交给了南茜,脑筋都懒得动,任由她碰运气地给输掉了。手里还紧攥着赌资的女士们,不肯再轻易下注了。大家决定先去用餐吧!坐在宽敞明亮、干净漂亮的西式自助餐厅里,我们悠哉游哉地开始了边吃边聊。除了酒需另付钱外,饮料咖啡,甜点蛋糕,蔬菜萨拉,海鲜牛肉,水果冰激凌,可以免费随意地享用,真是应有尽有。我们调侃道,要是赌场老板整天碰到我们这样的主,只吃喝,不下注,运气好再赢点钱回去,那不是亏大了吗?可像我们这样的人毕竟不多呀!思进对他们说起了克利夫兰的朋友John温的故事,叹息他大好前程葬送在赌场里了。可这些人听了却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们身边也曾遇见过这样的人。吃饱喝足总结完失败的经验,男士们为女士们出谋划策了。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把十元一注的赌资分两次,押在一、二和五字上,这些数字在轮盘上有百之九十以上的概率,联合起来准赢。走出餐厅,我们兵分两路。男士们去了酒吧间继续高谈阔论,女士们则去赌台把该赢的钱取了回来,他们的策略分毫不差。可惜,赢回来的筹码,转眼间,被我们试运气的行为又吃进了“老虎机”里。南茜、万玲和我在面面相觑的一瞬间,从对方的眼睛里读到了:要不,再试一试?仅此一刹那就足以证明我们并非圣贤!我们也向往瞬即致富,只不过理智促使我们怀着大功即将告成的心情,和男士们在酒吧里会合。回家的时间快到了。坐在流水潺潺、美轮美奂的酒吧间休息大堂,抬头仰望模拟的星夜天空,想象着宇宙苍穹的浩瀚无边,我们不禁问:“在大自然万物中,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物?”EClub的成员们在聚会时,常常讨论类似的问题,自赌场回来后,便更渴望对人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12) “人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动物。WWw。HAOshuDU。CoM这才使得赌场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明知会输也不惜一搏。” “人性厌恶单调、重复性的生活。这才使得人们乐此不疲地去追求刺激性的活动,而赌场恰好能让这种刺激、兴奋和沮丧达到最极致。” “人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追求安稳、固定,另一方面又寻求变化、时时翻新。人性喜新厌旧。” “人是非常个体化和孤独的动物,生老病死都必须自己去承受,无人替代。他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他需要朋友的理解、支持与帮助。” 人期望获得友情使自己快乐,正像理查所言:“首先要使你周围的人先高兴快乐,要先舍后得。即:舍得。”这也是精心呵护四个玻璃球不掉在地上摔碎的前提。 我们中国的道家哲学不是有这样一说:“有德之人,天地所爱;无德之人,天地所怨。”假如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国家都遵循这样的哲理,和谐幸福离我们便不远了。 罗斯福岛/小玲/ 重返纽约后,我和思进不停地寻觅着我们的“窝”。在诺大的纽约要找到自己喜欢和合适的地方,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人是有惰性的,在所有的朋友中,我和思进算是折腾得比较厉害的一对。我们搬家,不仅仅是一个区搬到另一个区,不仅仅是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我们是跨越国界地来回倒腾。从多伦多来纽约前,小莺给我们在布鲁克林找了一套在二楼的房子,作为落脚的地方。房租850美元一个月。我们在那儿的头三个月,没买任何家具,连煤气也没申请,每天用微波炉炊煮,就是想着尽快地搬走。那时我还没有开始读书,买了一张地铁月票,整天整日地找公寓。几个好的地段:曼哈顿、布鲁克林高地、皇后区的森林小丘,都被我转遍了。但不是离思进上班的地点太远,就是嫌租金太高。比如,曼哈顿一间四十平方米,里面为Studio(客厅连睡房)的公寓,租金一千六百美元;一房一厅竟然要价三千,贵得下不了手。没办法,我只能去世贸双子楼对岸的新泽西州新港(NewPort),排队三天等待那里的公寓空出。思进那时在双子楼上班,住那儿算是最方便了。然而,911的一声巨响加上我重返了学校,把我们找房子的计划推迟了两年。这两年里,我们的房东每年租金上涨100块,超过了10%,高得有点儿离谱。 在一次EClub的聚会时,我们又谈起了这事儿。朋友翠西问道:“去过罗斯福岛吗?我们刚来纽约时,在岛上住过两星期。那儿有几栋联合国的公寓楼,现在好像‘对外’了。为何不去看看?” 人们都知道,曼哈顿是一个岛,可有多少人知道在曼哈顿这个岛里面,还另有一个岛呢?这个岛位于纽约的东河,在曼哈顿和皇后区之间,它叫罗斯福岛。我和思进在纽约前后住了不下七年,却还真没有踏上过罗斯福岛,也不知道这个岛上还有公寓楼出租。 于是,2003年夏天,我们以旅游者的身份,在曼哈顿第二大道六十街,坐上了通向罗斯福岛的电缆车,三分钟就到了。岛上空气清新,绿树成荫,凉风习习;草丛间,小松鼠活泼地跳来窜去,一刻都不消停;漫步在大石块铺就的河堤岸,听着河水涌动的拍浪声,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度假胜地。一条长长的河流,竟神奇地隔绝了对岸曼哈顿的繁华喧闹,使罗斯福岛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的心静了下来。看着加拿大候鸟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我俩当时的烦恼和不安,似乎随着鸟儿一起飞远了。我们立刻做出决定,把我俩的“窝”挪过来,这儿的一切太让人着迷了。我们决定沿着小岛好好走走,这一走还真发现不少东西。 在岛的西边河水里,我们看见了艺术作品遍布纽约各地的雕刻艺术大师,汤姆·奥特尼斯(TomOtterness)的“金钱和不动产的婚姻”TheMarriageofMoneyandRealEstate的系列雕刻作品。被拟人化了的小女孩儿“金钱”和男孩子“不动产”,随着河水潮汐的涨涨落落,时而露出水面欢愉地戏耍着,时而又好像被无情的河水呛得奄奄一息濒临死亡。艺术家对这组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寓意,给居住在这座寸金寸土的国际化金融大都市的人们,暗示了什么呢? 再往前行,我们来到了最北端,一座灯塔矗立在岛的顶端边缘旁。从四面八方过来游玩、烧烤和垂钓的人们,或在大草坪上打球,或就着音乐载歌载舞,或把刚刚钓上来的鱼,立刻放在烤炉上烧烤,真是其乐无穷。我和思进则站在顶端的栏杆边,这里三面环水,颇像是站在船头的甲板上,迎着风,踏着浪,船在不停地向前航行。以后我们才知道,这里叫“灯塔公园”,曾有一个叫汤姆斯·麦克瑟(ThomasMaxey)的人,是当年被关在岛上第一所“八边形”疯人院里的病人,他在人们载歌载舞玩乐的地方,独自建造了一座小炮台。1872年,设计师杰姆斯·芮卫克(JamesRenwick),让岛上服刑的居民推倒了炮台,在原址造起了一座高50英尺的中世纪歌德式灯塔。它由坚固的青石块和灰色的片麻岩筑建而成。如今,这座灯塔已经列为美国国家级历史保护文物。 从北端我们往南行,来到了岛的主要街道——正街(MainStreet)。正街的路面不是水泥地,是由暗红色的小砖块铺就而成;人行道完完全全地隐藏在两边的公寓楼里。我想即使阴雨连绵、大雪纷飞的日子,走在这样的人行道上,会使人浑然不觉那封闭式的幽暗;岛的本身四面环水,敞亮的曼哈顿和皇后区的街景,反而给人在静谧里看落雪和听雨声的享受。这条街道,让我想起了加拿大素有小巴黎之称的魁北克,同样有着欧洲格调的浪漫。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13) 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教堂可以说随处可见。wwW。HAOSHudU.COm可岛上有座教堂,有点儿特别。这座罗斯福岛最古老的教堂,从前方看,有点儿像城堡,圆顶圆身,而中间和后面,却和普通教堂没多大区别。我和思进以后每次路过这座小巧典雅、用青石红砖砌成的“耶稣礼拜堂”时,都不由地对它多看两眼。它是由英国建筑师弗雷德·威瑟斯(FrederickC.Withers)于1889年设计建造的,并由新开发商修复后,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新对外开放。威瑟斯也是曼哈顿第六大道杰弗逊·马克特法院(JeffersonMarketCourthouse)的设计者。 在岛上参观游览了一下午,我们太满意了。邮局、超市、餐馆和酒店,都近在咫尺,应有尽有。思进立刻走进翠西提到的公寓楼群——“曼哈顿公园”里(ManhattanPark)。它占地五英亩,属豪华型。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套间,原来仅仅租给世界各国常驻联合国的大使、参赞和秘书们,签约年限一次为两年。2002年,大楼开始面向社会市场化经营。思进找到了大楼管理处,填了申请表,还交了75美元的背景信用审查费。 三个月后,我们通过了严格的审查,由管理处的丹尼斯陪我们参观大楼设施和挑选空出的房间。我们楼里有个免费的健身房,一个室外游泳池,顶楼还有个可以观赏美国国庆庆典时一年一度在东河河面上放焰火的大阳台。假如有兴趣,花十美元买一张票,可以在罗斯福岛南端的观礼台看焰火,确保一览无余,每年的观众达2500之多。丹尼斯还介绍,罗斯福岛有一个俱乐部,采取会员制,需缴年费,岛上居民都可以参加。俱乐部里有一个专业网球场、室内游泳馆、小卖部和儿童乐园。网球场地是非常正规的。美国网球中心大本营比赛场地的设计师——戴维·斯贝克特(D*idSpecter),担任了罗斯福岛网球场的设计,还开设了打网球的课程。我们前后看了两个月,最后选中一个坐北朝南的单位,一房一厅,70多平方米,月租1850美元,比对岸房价至少便宜600美元一个月。我们一签就是两年。 2004年的元旦,我和思进有幸成为罗斯福岛的居民了。成为“岛民”的思进还没等家具放置稳当,第二天就对全岛进行了大侦查。侦查下来的结果,他手中的钥匙圈里多了一张小塑胶片,这是纽约图书馆的借书证。住在布鲁克林的时候,我们苦于周围没有一家图书馆,借阅书籍都得在周末跑去曼哈顿。现在方便了,离开家里走五分钟的路,就可借电影DVD、录像带,还可以电脑上网,免费印资料。如果想借阅新书,也可以直接上网搜寻预定,EMail会通知我们何时到图书馆去取。周全的服务可把思进给乐坏了。不过因为岛上中国居民少,至今没有中文书。没关系,我们常常在曼哈顿的第五大道上逛街,累了就拐进53街的大图书馆,坐在那里借阅中文书籍。书借回家看完后,交还给在岛上纽约市图书馆的分馆即可,而不必舍近求远的再特意跑去曼哈顿归还。 搬进新家的第三天,恰巧是星期六。早上思进去扔掉我整理好的垃圾袋,却意外地发现门的把手上,挂着个透明的扁塑料袋,里面装了一份报纸:《TheMainStreetWIRE》。我们都很好奇,哪里来的?并且也从没听说过这份报纸。思进再探头往走廊里一看,好像每家的门把上都挂着同样的袋子。住了几个星期才知道,这份报原来是岛上社区办的一份周报。它是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岛上最早交付使用的四座公寓楼——Westview、IslandHouse、Rivercross和Eastwd的头一个字母缩写构成WIRE,而岛上的主要街道叫正街(MainStreet),这就有了报纸的名字。正巧英文字WIRE有电报的意思,它向人们表明,任何岛内的新闻消息,很快地就能见诸于报端,就像电报的速度。我们就是从这份报纸上得到了很多信息。比如每年的四月底到五月初,粉红色的樱桃花,将大片大片地在岛上的河堤两旁盛开。我和思进在美丽的樱花树下,摄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画面:那些不忍用手触碰的**的樱花,在时节里开满了枝头;花瓣儿纷纷扬扬地点缀在碧绿碧绿的草地上;对岸蓝天白云下的摩天大楼,仿佛就矗立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央,一幅现代的世外桃源画面,尽收眼底,使人不忍离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他的太太也曾居住在“曼哈顿公园”。安南的太太声称:“这个纽约地区的世外桃源,给我和安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迁居到“曼哈顿公园”不久,周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岛上的艺术画廊,将有摄影图片展览,介绍罗斯福岛的历史。于是,我和思进毫不犹豫地前往参观。 罗斯福岛南北走向全长两英里,最宽处八百英尺,共占地一百四十七英亩。1637年,当时的州长荷兰人沃特·梵·忒勒(WouterVanTwiller),从两个凯纳斯土著部落(CanarsieTribe)的首领手中买下了这个岛。几经易手,这个岛的名字也随之而变。美国土著人称这个岛为“一个最美好的居住地方”(Minnehanak);而荷兰人则因为岛上曾饲养过猪,他们叫它“猪岛”(HogIsland)。1666年,英国海军上校约翰·曼宁(JohnManning)成为岛上第一个永久居民,所以一度称为曼宁岛。二十年后他去世,便由他的女儿女婿继承了这个岛。又因为女婿姓布莱克维尔(Blackwell),布莱克维尔岛的名字一直被人们叫了235年,到了1921年以后,才被改为康乐岛(WelfareIsland)。岛上至今还保留着布莱克维尔家族在1796年建造的房子。1973年,为了纪念在纽约出生的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纽约市政府打算在康乐岛的最南端,建造一个纪念公园。但最终因为设计师的去世而中途告吹。于是,市政府索性决定把岛的名字改成罗斯福岛,把通向皇后区的康乐桥,改名为罗斯福桥,给后人纪念他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比单单建造一个纪念公园来得更有意义,便有了今天的罗斯福岛。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14) 971年起,大约有8300人将自己的家安顿在这个巨大的城市中央像小镇一样的岛上。wwW.haOsHUdU。com电缆车于1976年开始穿越在曼哈顿第二大道六十街和罗斯福岛之间,每天乘载着上千人的上班族。电缆车原本只是作为短暂用途,地铁一通车,它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谁都没想到,它一“发”不可收,立刻成了纽约的旅游点。游客们喜爱坐着电缆车,俯视东河和错落有致的曼哈顿建筑群。电缆车变成了罗斯福岛的象征。好莱坞大片《蜘蛛侠》里的一段恐怖情节,就是在电缆车上完成的。而在这之前,想要进入罗斯福岛,就只有从皇后区的三十六大道过一座桥,这座桥原来叫康乐桥,现在叫罗斯福桥,1955年才建成。至今,只有通过这座桥,才可使汽车和货车直接开进岛上。这座桥还有一个特点,到了夏天,为了使带有高高桅杆的游艇和船只能顺利地通行,要将桥面从中间打开升直。我和思进还曾亲眼目睹了桥面升直的景观,实在是令人无奈。因为为了船只航行的方便,行人却要在桥头上顶着大太阳等半个钟点。真正为岛上居民打开方便之门的,是十三年后的1989年,地铁F车的开通。它使岛上的居民能直接坐车,任意地来往于曼哈顿或者皇后区。 1828年以后是该岛相继不停地缔建公共机构和医院的年月,纽约市政府从布莱克维尔家族手里买下了岛。今天岛上为人所知的希腊语“TheOctagon”(八边形)建筑,是由八个面构成,青灰的底色,顶部呈八面圆形。事实上,这是布莱克维尔岛的第一所疯人院。它建于1839年,1841年开始正式使用。疯人院座落在岛上南面公园靠近北方的尾端,由于年久失修,曾一度处于即将倒塌的境地。1994年,美国建筑师大声呼吁要保护这座“八边形”建筑,这是前人留给现代建筑艺术的丰富遗产。如今,它已然和新建的公寓楼连成一体,对外开放出租。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曾访问过这个岛,详细地描写过疯人院触目惊心的不人道状况。1856年以“天花”命名的医院,以及1858年以管理极差著称的医院——“城市医院”先后开张了。在以后的十七年间,医院相继收容了患有天花、癫痫,以及瘫痪的病人。这些人已经无法再回到社会上,布莱克维尔岛也因此而出了名。如今,“金水纪念医院”(GoldwaterMemorialHospital)和“库勒医院”(BirdS.ColerHospital),是岛上现存的两大慢性病治疗和看护齐全的设施机构。它们的床位加起来共有两千张左右。怪不得,我们常常会看见接送护士们的车辆,在岛上巡回穿行。 布莱克维尔岛被命名为康乐岛后,就成了关押重罪犯人的州监狱。四面环水,完全闭塞的这块古怪的、被人疏忽的封地,俨然是一所天然的监狱。湍急的河水,使歹徒们无法逃跑,只能活在肮脏环境的包围下。百老汇的名演员梅·魏斯特(MaeWest),1926年因为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部百老汇歌舞剧“Sex”(性)而被定罪,在当时的康乐岛服役十天,罪名为“猥亵、*”。她成了第一个呆在这个岛上的知名人士。这样的罪名放到现在,是不需要法官定罪判决的。梅·魏斯特是不是有点儿生不逢时呢?这座州监狱在1936年迁移到了一个叫瑞克丝(RikersIsland)的岛上。 了解了罗斯福岛的历史,再漫步于岛上,我和思进的心情,都带着些许的沉重。想不到这片人间乐土,竟然处处都留有辛酸、悲惨、壮丽的历史故事。我们无法改变历史。珍惜现在,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是我们现代人的使命。带着这样的使命感,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意义。 过五关,斩六将/思进/ 我又开始了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式的征程。 新年刚过,对我来说,就是找工作的开始。 如以往那样发出了一批履历,但都是石沉大海,除了猎头来了几个电话,就没有任何音讯了。这是以往不曾有过的,我感到不对劲儿了!后来看到一份统计,才知道目前35%的公司在裁员、60%的公司人事冻结,而那5%招工的公司又大都通过内部招聘,如员工的介绍等,这对我这样的第一代移民是最不利的,因为社会关系太少了。 看来这次单按以往的方式,即通过猎头的方式不行。 我立刻将失业的消息告诉所有认识的人,过去的同学、同事、朋友,等等。同时直接登录那些用人公司的网站,绕过猎头。 从一月中旬开始,渐渐地有了面谈。 第一个是HSBC,即汇丰银行,是个不错的地方,可一谈下来,他们那个部门的业务我从来没有做过,这在过去是没有关系的,只要电脑技术强就行了,可现在不行。现在的市场上什么人才都有,不怕找不到100%合适的。于是我将履历改了一下,加上了金融的内容,同时恶补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二月开始,面谈多了,平均一周两三个,许多的大公司。其中有:BancoSantender,这是一家西班牙语系最大的银行;BOA美洲集团MerrillLynch美林证券。这三家都是好公司,但因人事冻结,只是短期合同,三到六个月。我将这些面谈作为练兵而已。 除此以外就是:AuroraSoftware、MIAC、Suit。 这三家是软件公司,和INEA一样,技术不差,但他们显然是趁目前“人求事”的市场来捡便宜的,开口就是“25%PayCut”(即只肯付比市场还低25%的工资)。他们的目标是找还需要担保的人。这显然也不合适于我。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15) 国内把找工作的面谈称为“面试”,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用人公司单方面的挑人,我认为“面试”一词用得不好。WWW。HAOshuDu。com在我看来,找工作和找对象的道理是一样的:“Notlkingforthebest,lkingforthebestfit.”(不是找最好的,而是找最合适的),是双方互相在挑选。英语叫“Interview”,就是“互相看”的意思。港台地区叫“见工”,也可以。 这次的所有面谈中有三家是很合适的,无论在技术上、业务上都和我以往的经验很吻合: 第一家CIBC——就是我刚到多伦多时,在那里做过几个月的加拿大银行,让我感到很有亲切感。他们的招聘广告刚刚登在《纽约时报》上,据说在那上面登广告会收到成千上万的申请,而回复率不到2%。我就在这2%之中。他们先和我通了两次电话,然后让我去Interview。一谈下来非常对路,按我以往的经验,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过了几天收到他们的一个Email:“Steven:duetomarketconditionswearenothiringatthis,Dennis.”(大意是:由于市场的情况,我们目前不添人手了。待今后情况变化之后再与您联系)。 第二家UBS——这是瑞士的第一大财团,他们先给了我一个“PhoneInterview”(即电话面谈。因为现在好些公司因为履历收到太多,所以他们先用电话交谈刷一批。新移民往往吃亏。我特别花了很多精力在准备电话面谈,像演戏的彩排一样)。然后到公司面谈。双方都很满意。但问题是他们不在纽约,在康州。一旦去那里上班,就要面临搬家的问题,自己倒没什么关系,小玲因读书在纽约,不方便搬家,这是个问题。 第三家CSFB——这是瑞士的第二大财团(全球第五大财团)属下的投资银行,在2002年的世界五百强中排名三十一,有近一百六十年历史。 这个Position(工作),是CSFB委托一个猎头公司帮他们找人的。 那天,我接到个电话,一个自称Don的人开口的第一个问题便问我:“你是不是在找工作?知道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方在哪儿吗?” 我回答旧金山。 “那么哪里的生活水平最高呢?”他接着问。 “当然是日本东京啦。”我答道。 “那德国人最爱开什么车?”,“日本人开私家车的多,还是乘公车的多?”他一个接着一个地问我这些与找工不相关的问题。我真纳闷儿。以后才明白,他清楚中国人的技术不成问题,可通常是交流成问题。 Don就这样成了我的朋友,他告诉我,他们公司一共收到四百多份履历。从中挑出八十份先通电话(这算第一轮),选出三十个人面谈(还只是和猎头公司的面谈,算第二轮),再选出十八个送到CSFB面谈(第三轮)。 真是过五关斩六将。我2月12日上午第一次去CSFB面谈,见了一个小组经理Erik和两个技术骨干Jim、Mike,感觉非常好。第二天Don就告诉我通过了,进入前六名,而且名列第一! 2月26日上午去CSFB第二次面谈,是和他们的部门经理Richard谈,这是第四轮了。感觉又很好。第二天Don就告诉我进入了前两名。而我还是名列第一! 3月14日第三次面谈(第五轮!),是和人事部门的经理Robin谈。真够巧的,Robin在Insti做过七年,BRUT曾是Insti的一个分支,Robin一问起BRUT的同事,大家都认识,非常亲切。 当天下午她就给了一个口头的Offer!工资和我在BRUT时一样,我当然毫不犹豫就接受了。 一星期后,接到了翘首以待的正式聘书,惊奇和感叹,比BRUT的薪金还多出五千! CSFBCreditSuisseFirstBoston是什么背景? CreditSuisse集团成立于1856年,总部在瑞士苏黎世,是全球第五大财团,经营个人、公司金融服务、银行产品及退休金、保险服务等。我将去工作的CSFB是CreditSuisse的分公司,是个投资银行,在五十多个国家有分公司,共八万左右员工。公司总投资为两百四十五亿美元,管理财产为一万一千九百五十三亿瑞士法郎。 我的技术职称为SeniorDeveloper/Analyst(高级软件开发分析师),公司内的Title为*P(助理副总裁)。我将开始参与公司业务的分析及管理。CSFB在中国刚刚起步,目前在上海、北京有分公司。我看到了我的未来…… 同时,我所在的CSFB分公司属于华尔街十大证券商之一。前些日子刚帮助中国保险公司和石油公司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找到工作后,我的心情也随之而变,又有了几分自豪感。 加拿大和美国的关系像兄弟,加拿大人到美国或美国人到加拿大是不用签证的,来去自由,想呆多久都可以。大多数美国人潜意识里把加拿大当作美国的一个州。不过加拿大人想在美国工作或美国人想在加拿大工作则需办一个TNStatus,一般学士以上学位、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就可以申请。一年内有效,到时延期,一直可以做到退休。不过每次换新工作需要重新申请。申请TN很容易,带上学位证书、公司聘书及一些相关文件去美加边境的移民局,当场就可以拿到。据统计,有一百万加拿大人在美国工作,同时也有五十万美国人在加拿大工作。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16) 我在美国上班就属于这个情况。WWw.hAoshudU.coM我以往一直去尼亚加拉瀑布的彩虹桥办理。彩虹桥是尼亚加拉瀑布处横跨美加的一座桥。一半属于美国,一半属于加拿大。在桥的两端就有各自的移民局,处理各种签证。我们每次去那里一方面办事,一方面旅游,一举两得,从来也没什么麻烦。 2003年4月份的一个星期五(又是星期五!),我坐上了晚上10:45的灰狗大巴(Greyhound,从Cleveland搬到纽约时也是乘它)。第二天一大早来到瀑布边。 这天早上,天气格外地阴冷,刮着大风,下着大雨。我一出车站便打了个寒颤,突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七点三刻来到彩虹桥上的美国移民局,他们正在换班。等了一会到八点,刚换上班的一个老美过来问我们申请什么。我一边告诉他申请TN,一边把准备好的材料递给他,聘书放在最上面。 当他看到聘书上给我的基本工资及奖金一行时,突然神经质地叫了起来:“Idontcarehowmuchyoumake,yourbasesalaryandyourbonus!”(我不在乎你赚多少钱,什么工资奖金!) 然后他看到了我的毕业文凭。又询问到:“你在美国读书时是什么身份?” 我说:“是F1(学生签证)。” “那么那时你还不是加拿大公民?” “不是。” “那你怎么成为加拿大公民的?” “我申请的。” 他又问了一些与TN完全无关的问题,弄得我莫名其妙。 接着他拿走了所有的材料,说研究一下。 等了一个小时,他才走出来,只见他在我的聘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东西。 他说:“经过研究,我暂时不能批准你的申请。因为你这份材料不符合要求。”随即他就一二三四讲了一通。 我感到非常震惊!但他是移民官,是不能与他争执的。只能另想办法。我当时只问了他一句:“申请TN的条件有没有改变?” “没有。你是符合条件的,只是这聘书要让CSFB改一下,要改成给我们移民局的。”然后他就煞有介事地解释怎么修改。 我和小玲都懵了!这是没有料到的。不知如何是好! 我怎能让CSFB改聘书呢。要知道申请TN是我向移民局申请,而并不是CSFB向移民局申请。 申请TN的方式并没有改变,但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要公司给移民局写什么申请;最糟糕的是,这份聘书是正本的。给他这样涂改之后,我再去其他的边境申请就麻烦了! 最后他说了一句:“你们为何不坐飞机去多伦多,在机场就可以办呢?当天来回。”我们非常丧气地离开彩虹桥。只能先回纽约想办法。 回纽约的车是下午两点的,只好先找个地方吃一点东西。彩虹桥对面是一家HolidayInn(假日酒店),去年来时还在那里住了一晚。进去在里面的餐厅坐下,叫了两份早点。 我当时已经晕晕乎乎,连这份早餐是怎么下咽的都忘了! 小玲开始分析。她感觉这绝对是一个例外,绝对是碰上了有意刁难的老美。从他对聘书的第一反应看,他是极度心态不平衡的。美国的政府官员,特别像他这样一个小职员的收入是不高的。面对我这样一个收入可能比他高两三倍的新移民,他失去了常态。 绝大多数美国官员是按章办事的。即使心中不满、不平衡,事情还归事情,而他则是用职权先拒绝我。这一点从一开始他对我的询问中,便可以确定。 另外,他提到让我坐飞机去多伦多办,更证明了上面的判断。美国的机票若不是事先预订的话,到任何地方至少都是上千美元一张。他是存心让我破财,弥补一下他的不平衡。他在我聘书正本上乱写一气,弄得我暂时不能去其他边境办理。只能先回纽约,再做打算。 我们坐了当天下午两点的车,第二天凌晨两点到的家。 一路上我们反复分析,过去就听说彩虹桥是最难办手续的地方。那里的移民官主要是对付非法移民偷渡的,对办理TN这类签证专业性不强。遇到的这个老美绝对是个例外,也算是“一劫”,好事多磨吧。 我们决定歇息一下立即坐飞机去多伦多。 睡了三个小时,五点起床。为了防止这类事件再发生,我们赶到中国城的小莺那里将所有的正本文件复印了一份。然后八点半赶到机场。买了当天的来回机票。结果1033美元一张,共2066美元,比回中国的机票还贵30%!但我们等不了。坐上上午十点半的飞机,十一点半到达多伦多。 定了一下神,我们来到美国移民局。美国的移民局在多伦多机场有一层,负责从加拿大到美国的出境检查。一旦通过那里的出境检查,就等于到了美国,再到美国境内时就不用检查了。我们以前也来过,但那时只是路过美国,不用签证,没留意这里有几百个美国移民官员。这里非常正规,我一说办TN,他们只要毕业文凭和聘书(幸好还有一份正本)及护照。几分钟后,收了五十美金,搞定!紧接着我们乘下午三点的飞机回到纽约。原本想到多伦多探望朋友,但因为那里正流行SARS(非典),只好作罢! 原来我对北美是很有感情的,虽然吃了那么多年的苦,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此时此刻,在海外十三年的游子情绪一下涌上心头,真有点想故乡了。 第6章 弃安图进重返美国(17) 留下,还是回去? “归来吧,归来吧!别再四处漂泊……”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又一次在我的耳边响起…… “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遍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这是1994年********江涛演唱的歌。 “身在异国,常有错托终身之感。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语出《红楼梦》王伯庆之关山难越。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的句子。 这一切,都纷至沓来,涌上心头。 早知过五关斩六将后是这样的结局,我还会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吗?闯荡北美 第7章 漂泊北美“归来吟”(1) 何年何月是归期/思进/ 小时候背诗词,背到“每逢佳节倍思亲”时,不明白。Www。HAoSHUDu.CoM“佳节”多好,最好天天过!为什么要“倍思亲”呢?想见谁了,一个城市的,一个电话,当天准来!外地的也好办,正好让大人带我去一趟,坐火车才好玩儿呢。 在北美生活了那么多年,才真有了体会!刚来时,忙于求学、打工,别说回国探亲,电话都不敢打,十分钟的电话得打半天工!那时候,互联网在北美才刚兴起,还不知道Email是什么东西呢,只能用书信。一封信来回一个多月,去信时是这样的状况,等收到回信时又是另一个状况了。难怪国内的亲友常说我们的“变化比计划还快。”有时算算该有回信,可多等了几天还不来,是不是丢了?真着急!每次收到家信,都会反反复复看上几遍,这就感受到“家书抵万金”的含义了。看来能传下来的好诗一定都是有感而发的。 到北美的头几年,为生存而疲于奔命,几乎忘了春节这个日子。而且,为了尽快提高英语水准,我和小玲以看英语电视、电影,听英语广播、歌曲,读英语书、看英语报为主。直到1995年春节后的一天,我们去中国城,突然听到一段异常亲切、熟悉而久违了的旋律,是李谷一演唱的《难忘今宵》!循着音乐,我们来到一家唱片店,电视里正在放文艺节目,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哇!真是久违了。五年没有看春节联欢晚会了!记得它曾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为了看它,每年的除夕都在电视前“守岁”。但后来好像节目一年不如一年,在出国前时,我已不那么热衷了。五年过去了。尽管听了无数最“动听”的欧美音乐,竟然没有一首比这首更“沁人心脾”!我上前问店员能不能借回家看。他说:“当然可以。两块钱。”我们立刻赶回家,将那租来的录像带插入录像机。五年来第一次从我们的电视里传出了乡音。有熟悉的董文华、彭丽媛、殷秀梅、马季、姜昆……还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新演员。看着他们表演的歌舞、小品、相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中国。此刻我们才知道,无论好莱坞的电影多么精彩,欧美的古典音乐多么动听,无论是莫扎特、巴赫,还是KennyG、Yanni,对我们心灵的震撼永远比不上我们“自己”的乡音! 1995年开始,春节联欢晚会又成了我们每年所期盼的、过春节的“保留节目”。搬到多伦多后,我们装了闭路电视,其中有一个是中文频道。虽然开始时每天只有一小时的国语节目,其他都是粤语,但好像也比英语动听。后来随着国语移民的增多,国语节目也越来越多。回到纽约后,我们的闭路电视有两个中文台,而且大都是国语节目,春节联欢晚会是实况直播的。尽管另外还有一百多个台,但我们看电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那两个中文台上。再后来,发现国内的电视剧越来越精彩,可电视台每天只播一集,真不过瘾。于是我们便租来看,常常一看就是一个通宵。出国的头五年,我们是真恨不能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想尽快成为“老美”。时间久了才明白,无论如何,我们这辈子就只能是中国人了!渐渐地,毕业了,上班了,电话费也降了。想家了,抄起电话就打,可问题是越打越想见亲人。再后来,身份也解决了,不但自己可以回国探亲,还可以担保亲人移民。可没想到国内这十多年突飞猛进,亲人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谁都不想再移民来这里,反倒时常劝我回去做个“海龟”,我也只好“常回家看看”吧。1997年以来,虽然回国三次,但每次假期有限,来去匆匆,反倒使我更想回去。 第一次回国是在出国的七年后——1997年10月。小玲在1996年已回过上海一次,从她那里得知短短六年上海发生了天翻地覆地变化。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看一看,我是怎样也想象不到那变化究竟有多大。而且,出国前在国内呆了三十来年,都没什么大变化。七年时间,怎么可能有什么大的变化呢?然而在北美的我,这七年来的变化倒真是挺大的,虽说尝尽艰辛,几经周折,可收获不小:获得了硕士学位,当上了华尔街的高级金融软件分析师,还拥有了加拿大的永久居留权。因此,我还真想国内的亲友,想回家看看,过把“荣归故里”的瘾。 选了十月金秋,向老板请了三周假,登上了加航。飞了十几个小时,从多伦多飞到日本东京机场转机,换上了中国民航。一看飞机上的空姐全是中国人,乘客90%也都是中国人,感觉上已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两小时后到达上海虹桥机场。小玲的父母和弟弟一家已在机场等候多时。回家的路上我不停地和大家说话,半小时后,小玲父亲说:“到了。”到了?我向窗外望去,不像,再仔细一看,原来上海的乌鲁木齐北路拓宽了,我们家对面新造了四五栋摩天大楼,还有什么“钱柜”夜总会,霓虹灯耀眼,一时真认不出了。 我们的至亲都分别居住在好几个不同的城市,接下来的日子里,便马不停蹄地跑了五个地方:杭州、温州、西安、苏州和南京。平均三天一个地方。只记得不停地上车下车,不停地说话,不停地吃。还没等缓过劲儿,三周已一晃而过,连见同学朋友的时间都没有。第一次回国就这样结束了,真不过瘾!回到加拿大,多伦多的安静和国内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反差,一时只感到心里空空的,虽然人回到了北美,可心却好似仍留在国内。好几个星期后才身心合一。 第7章 漂泊北美“归来吟”(2) 1998年初,我所在的INEA和加拿大第一大银行皇家银行签署了一份合同,由他们投资三千万美元将原先仅在皇家银行内部使用的INEA软件,在三年内开发成一个适合所有全球银行的金融产品。WWW。HAoshudU。COm这个项目,委托INEA来完成。因此,INEA“鸟枪换炮”,开始招兵买马了。我被提拔为小组长,负责一个核心技术组。INEA那时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请假不能超过一周。于是从1998年到2000年,我没办法回国了,只能将每年三周的休假化整为零,游遍了加拿大。而那三年里,周围朋友同学们不断地来来回回,有的还成了“海龟”,弄得我也心里痒痒的。 第二次回国是在2001年。那时INEA的产品初步完成,已被好几家北美跨国大银行采用。我父亲在3月要过七十大寿,让我无论如何回去一次。我和老板商量了一下,他“特许”我三周假期。在这次回国之前,我已和大学的几个同学恢复了联系。从他们那里得知大学同学中有几个成了大型国企的老总,如上海烟草集团、缝纫机集团、英雄集团等;有的成了民营企业CEO、CTO;还有两个“大款儿”,一个在上海,是股市“大户”,一个在深圳开一家工厂,有上千名员工。还有一个同学Karen开了一家“猎头”公司,她介绍了国内IT行业的几个朋友给我。那时我和小玲已成为加拿大公民,恢复了自由之身。这次我决定集中时间,只去杭州和上海,好好地和他们聚一聚,探索一下海归的可能。我是搞金融软件的,首先要了解一下国内这方面的情况。 和第一次不同,我们这一次是在上海浦东机场下飞机。还是小玲全家等候在机场。国内的一个同事大陈也开了车来接我。他当上了上海财政局的处长,说和浦东开发区的一个老总是哥们儿,已安排了我们马上见面。于是小玲跟家人回家,我和大陈去金茂大厦顶楼餐厅。在开往金茂的高速公路上,我四处张望。要不是路牌上的中文字,我真感觉不到已经回国了,好似是从多伦多机场的回家路上。上了金茂顶楼餐厅,四下望去,又好似在多伦多的CNTower上一般。不同的是,陆家嘴的楼群比多伦多DownTown看上去气势更大一些。不过,和浦东的那位老总的谈话好像并不投机。他一个劲地向我介绍他的公司情况。说他公司里80%以上是海归,他已将他们的许多专利变成了产品,又把他们带来的好几个项目“孵化”成熟,成功推上了市场,还说他帮了多少海外的投资赚回大钱等等。当得知我只是一个高级电脑工程师,一无专利,二无现成项目,三无资金可投资,就好像没什么可聊的了。到买单时,我想显示一下海外“成功人士”的气派,抢先掏出了皮夹,因为还没有人民币,拿出一张Amex金卡。大陈手一推:“别!我早就结了账。你在外面赚钱不容易,怎么能让你付呢?!”由于好奇,问了一下多少钱,“不贵,我有贵宾卡,可以打九折,还不到三千。”“三千?!”好像没吃什么呀,一瓶红酒,几个菜而已…… 第三天我们就去了杭州庆祝我父亲的七十大寿。那时他的房地产事业正如日中天,我弟弟家叠就是个“海龟”,事业也蒸蒸日上。从温州前来祝寿的一帮堂兄弟们更是个个有自己的企业,和他们在一起非常兴奋。他们个个要我“赶快回来”,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不过看我爸爸七十高龄仍在奋斗,我已暗自决定至少不能再在加拿大“享福”了。 一周后回到上海,和同学们的聚会是我盼望已久的。十几年没有见面了,人人变化巨大。在十几个出国的同学中,我好像已算是最成功的一个。但是和留在国内的老总、CEO、CTO、企业家、“大款”们一比,感觉到“差距太大”。因为只有我一个是“外面的”,他们先问了一下我的情况。好几个老同学谈了他们出国考查的观感,说知道我们在外面不容易,很辛苦的,能“混”到我这样就算不错了。接着他们聊起了其他话题。一听,一串串我似懂非懂的词语从他们的嘴里冒了出来,什么“资产重组”,什么“分红送配”,什么“争取先上二版”。我不禁想起我们北美同学朋友们聚会时的话题:不是换了辆新车,就是买了栋新房;不是儿子上“公文数学”,就是女儿钢琴考级。真是大不相同。和他们提到我想回国发展,大家分析了我的情况,好像又一时找不到合适我的位置。又过了几天,和Karen介绍的几个IT行业的朋友聚会。从他们那里了解了中国软件业,特别是金融软件的大致情况,得知一是国内的金融业和国际尚未接轨,北美绝大多数金融产品在国内还没有;二是在国内超过三十岁的再搞纯技术的已不多了。 不像第一次回国到哪儿都是“前呼后拥”,这次回国,我找了一个机会一个人上街走走。那是回国两周后的一天,小玲和她原来银行的同事们聚会去了。我一人到静安寺逛逛。在过南京西路时,先是红灯,可我周围的行人好像并不领会,仍在来往的车辆中自在地穿行,只留下我一人还站在原处。等到绿灯时,我向马路对面走去,但来往的车辆好像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有一辆车甚至直朝我冲来,我吃惊的停下了脚步,可这辆车一直冲到离我一公分的地方才刹车。司机探出头,像看外星人一般看着我:“想什么呢?!你怎么不动呀?!”出国十几年,我突然明白我在国内连马路都不会过了,还是先回纽约吧…… 第7章 漂泊北美“归来吟”(3) 回纽约不久就经历了911,这又重新激起我回国的欲望。www.HAOshuDm作为一个幸存者,好似领悟了生活的真谛:第一,活着真好!第二,不一定会有明天!只要还活着,该做什么,就应该抓紧时间去做!虽然目前还不是回去的最佳时机,但从目前国内发展的速度看,应该还是有我可以发展的空间。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我一定会找到我在国内的“Niche”合适自己发展的位置的。 希望这一天早日来到! 回国感想/小玲/ 过大年 来到北美闯荡,在不知不觉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对我来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无法时常和亲人们聚在一起,特别是不能凑到个准日子,和思进一起回家,陪伴我们的父母们过一个团团圆圆的新年。 我和思进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是在克利夫兰度过的。那是1991年2月15日,我刚到美国两个多月。我的头等大事儿是打工赚钱,帮着思进攒学费。他下学期的学费还没有凑齐,哪有余钱来庆贺春节呢?那天思进眼睛一睁开,就随意地、不着调地哼了一句:“今天是大年初一!”我还嘲笑他把大年初一唱得那么离谱。谁能想到,这样离谱的一句话,在以后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谁先醒来,就由谁来哼,一哼便是十几年。那天一放工,我们便应邀来到朋友陈静和车庐的家,他们那时都已经硕士毕业,正处在找工作的阶段,假如一年内工作无着落,他们就要打道回府。我们一共四对夫妇,下饺子喝片儿汤,“八十分”的牌局一直开到大年初二。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地过了个穷开心的春节。如今想来,我和思进离家在外无亲无故,仗着年轻,浑身是胆;我们坚信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名言,是经过了许多挫折后慢慢咀嚼、消化后才切身体会到的。 搬到纽约以后,我打全工,思进全工全读,春节也不例外,生活节奏骤然加快了。我们的同学和朋友们都散居各处;有的朋友的孩子还小,留在了大陆,节日里只能对着全家福相片,伤心落泪而无心聚会;有的朋友“单枪匹马”,索性打工挣钱,有泪也往肚里咽;大家很难像在克利夫兰那样聚在一起欢度春节了。没有了喜气洋洋办年货的忙碌过程,没有了除夕夜的“********”,没有了亲朋好友间的串门子拜年,没有了假日,我和思进除了睁开眼的那句不着调的“歌”以外,春节和往日的任何一天没什么两样。节日的气氛离我们是越来越遥远了,而我们渴望和亲人们团聚的心却越来越强烈。直到1995年以后,我们各方面的压力都稍稍缓解了一点儿,这才想起到纽约的中国城欢度春节。 纽约不愧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大熔炉。各个国家的移民在这里安居乐业,相互包容,和平相处,为实现各自心目中的美国梦而辛勤耕耘。随着中国移民大量地移居纽约,华裔族群参政意识不断加强。因此,纽约市政府不敢忽略华人,也开始聆听他们的声音了。从2002年起,政府规定,每逢大年初一,华裔员工可以不去公司上班,曼哈顿的中国城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放鞭炮,庆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纽约人都知道LunarNewYear(阴历中国新年)。大年初一的中国城,大街小巷拥挤不堪,人紧挨着人,要靠警察们来维护秩序。老美们成群结队地赶来凑热闹,很多大人领着孩子来到放烟花的地段,标价十美元的一个烟花筒,他们一买就是两三个;大人和孩子们一起放一起乐。这些无火药的特制烟花,窜到了上空便似天女散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五颜六色的彩纸,把街道装点得色彩斑斓。老美们满脸喜气地参加各种庆祝活动:舞狮团的队伍里有他们,扭秧歌的*队伍里面有他们,看热闹的人群里有他们,卖灯笼的摊贩前有他们,坐在中餐馆里吃饭的,就更少不了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