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科全书-28

张俊  (1086~1154) 南宋武将。字伯英。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十六岁时充当弓箭手。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在与西夏作战及镇压山东、河北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升为下级军官。北宋末,曾随种师中援太原。康王赵构任兵马大元帅,他即率部往从。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建立御营司,任张俊为前军统制。南渡初,宋高宗被苗傅、刘正彦所废,他和韩世忠等受张俊节制,平定事变,因而升为御前右军都统制,拜节度使。绍兴初年(1131),出任江淮招讨使,镇压农民起义和叛将李成等部,并阻击伪齐刘豫南侵。后与岳飞、韩世忠合称三大将,所部称张家军。绍兴十年金军南侵,宋诸军迎击,都得胜利。张俊也派部将王德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亳州(今安徽亳州)。旋即撤兵,不支援岳飞。次年,他迎合朝廷对金议和的意向,自请解除兵权,授枢密使。又追随秦桧制造伪证,促成岳飞冤狱。后罢枢密使,进封清河郡王。张俊贪婪好财,大肆兼并土地,年收租米达六十万斛。宋高宗曾亲临其家,礼遇优厚,诸将都不能比。死后,追封循王。  (沈起炜) 张浚  张浚  (1097~1164) 南宋大臣。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宋徽宗赵佶时进士及第。宋高宗赵构初立,任御史,曾助权相黄潜善劾李纲专权。不久,升为礼部侍郎。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约文臣吕颐浩、武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使宋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他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建炎四年,张浚无视宿将曲端的正确意见,集结陕西五路军队,命刘锡为都统制,与金完颜宗辅、完颜宗弼、完颜娄室等在富平(今属陕西)会战。环庆经略使赵哲畏敌先逃,宋军溃败。浚得败报,自邠州(今陕西彬县)退驻兴州(今陕西略阳);杀赵哲,贬刘锡;又杀曲端,以推卸败军之责;用吴玠等坚守秦岭北麓。绍兴四年(1134),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五年,出任宰相,督岳飞镇压杨么起义(见钟相、杨么起义)绍兴七年,张浚力主罢黜骄惰怯战的大将刘光世,却又反对岳飞并统刘光世军,招致刘光世部将郦琼叛降伪齐,张浚因而罢相。从此谪居二十余年,仍上疏反对和议。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时,始再起用。宋孝宗时封为魏国公。隆兴元年(1163)任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派李显忠、邵宏渊率军渡淮北伐。宋军连克灵璧(今属安徽)、虹县(今安徽泗县)、宿州(今安徽宿州),旋即溃败。浚因此罢官,不久即死,谥忠献。著有《紫■易传》等。  (沈起炜) 张澜  张澜  (1872~1955) 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字表方。四川南充人。  1872年4月2日(清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五)生。其父张文倬是秀才,在乡村任塾师。张澜从小随父读书,1894年中秀才,不久补廪生。1902年入四川尊经书院深造。1903年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学习。次年因倡言慈禧太后应归政于光绪帝被押送回国。1909年起参加立宪运动。1911年任川汉铁路股东会副会长,参加并领导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后,任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1913年4月,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1915年在川西参加讨袁斗争。1917年11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次年离川留居北京。1919年五四运动中,张澜支持新文化运动,鼓励和支持川籍学生赴法勤工俭学。  1920年张澜回四川南充从事教育工作。1925年7月起,任成都大学校长。在校内提倡思想、学术研究自由,允许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国家主义派的惕社、国民党的健行社同时并存。学校办有《科学思想》刊物,邀请进步人士撰稿,宣扬科学与民主。在他的支持下,进步力量迅速发展,影响日益扩大。1930年为抗议国民党压制思想和学术研究自由,辞职回南充,继续从事中小学教育。1934年受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邀请,出任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四川,他同中国共产党人发生联系,促进地方实力派与红军达成联合反蒋协议,并同情和掩护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澜受聘为国民参政员,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1939年11月他与黄炎培、章伯钧等在重庆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其宗旨是促进团结,共同抗日,实施宪政。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任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继续担任主席。他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为民主、团结、抗战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43年他发表了《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一文,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假民主、真独裁的实质。  抗战胜利后,张澜代表民盟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同共产党密切合作,坚持政协决议,反对国民党破坏政协的行为。1946年11月蒋介石决定召开“国民大会”,张澜带动民盟坚决抵制,拒绝出席。随后民盟被国民党政府宣布为“非法团体”。张澜等被迫在1947年11月发表《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解散公告》。次年初,沈钧儒等在香港决定恢复总部,同共产党合作,实行新的政治路线。张澜不仅在政治上予以支持,还在经济上给予资助。1949年春国民党当局将他软禁在上海虹桥疗养院,企图劫持,加以杀害,后经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设法营救方得脱险。1949年6月,张澜等由上海到北平,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2月20日,在民盟一届五中全会上,继续当选为主席。1954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同年还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著有《说仁说义》、《四勉一戒》和《墨子贵义》等。  (郑则民) 张乐行  张乐行  见捻军。 张良  张良  (?~前186)  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字子房。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  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建立西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进据咸阳时,看到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很想留居宫中;张良说刚入秦就想贪图安乐,这是“助桀为虐”。刘邦听了,立即还军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拥护。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项之间关系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良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汉二年(前205),刘邦在彭城一战中遭到惨败,张良又建议刘邦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起兵反楚,从而奠定了日后对项羽实行战略包围的基础。  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为了摆脱困境,曾一度想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复立六国之后,以牵制项羽。张良力陈其弊。刘邦顿时改变主意,这对楚汉战争以及此后的形势有重大影响。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他劝说刘邦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等。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田人隆) 张留孙  张留孙  (1248~1321)元朝道教领袖。字师汉。信州贵溪人。幼年入江西龙虎山,为正一道教掌教天师张宗演弟子。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亡,张宗演应元世祖忽必烈召去大都,留孙从行。次年,宗演还龙虎山,留孙留大都,忽必烈授以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之职。后来,他经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备受宠遇,历次加封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开府仪同三司。张留孙对元代道教的复兴起过很大作用。蒙古进入中原之初,全真道受到重视,势力日盛,后与佛教发生冲突,在蒙古统治者主持下,两教先后举行三次辩论。统治者偏袒佛教,道教受挫。十八年,忽必烈下令禁道书,这对道教是个沉重打击。张留孙通过太子真金向忽必烈进谏,此事才得以缓和。元成宗铁穆耳即位,张留孙积极活动,使道教重新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张留孙地位的不断上升,正是道教在元代政治生活中重新活跃起来的一个标志。他出自正一道,地位提高后,自立门户,称为玄教,得到元朝统治者的承认。张留孙死后,其弟子吴全节继任玄教大宗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继续受到优遇。元代中期以后,玄教成为道教中最显赫的一个派别。  (陈高华) 张骞  张骞  (?~前114) 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即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年余,娶妻生子,但却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经康居(今苏联锡尔河中游地带),抵达大月氏。大月氏先为匈奴所迫,辗转西迁,这时已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统领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决定在此安居乐业,无意报复匈奴。张骞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刘彻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为卫尉,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拜大行。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相传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皆为张骞自西域传入中土,未必尽然;但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张骞通西域图  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治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参见彩图插页第25页)  (马雍) 张全义  张全义  (852~926) 唐末五代时洛阳地区的长官。原名言(一作居言),唐昭宗赐名全义,后梁太祖朱晃又改全义名为宗奭。字国维。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出身农家。唐末,参加黄巢领导的起义军。义军入长安,任其为大齐政权的吏部尚书、水运使。巢败,全义降于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节度使诸葛爽,授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光化二年(899)爽卒,孙儒、李罕之先后占领河阳,罕之以全义为河南尹,镇守洛阳。从此经历唐、后梁、后唐,除一个短暂时期外,长期任河南尹,旧史说他:“历守太师、太傅、太尉、中书令,封王(先封魏王,后封齐王),邑万三千户;凡领方镇洛、郓、陕、滑、宋,三莅河阳,再领许州,内外官历二十九任,尹正河洛凡四(应作三)十年。”后唐同光四年(926),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发生乱事,他保荐李嗣源进讨,嗣源为部下劫持,亦反。全义忧惧不食而卒。  张全义初至洛阳,值兵燹之后,居民不满百户,田野无人耕种。他推行屯垦,招集流散人民,奖励生产,知道那一家蚕麦好,就亲自去慰劳,奖赏酒食布帛。他亲自巡视田亩,发现田中没有草的,必加奖赏,有草的必责罚。这样,几年之后,洛阳一带没有闲田,编户五六万,促进了洛阳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  (卞孝萱) 张群  张群  (1889~)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西南军政长官。字岳军。四川华阳人。  1889年5月9日(清光绪十五年四月初十)生。少时入塾馆读经书,后肄业于华阳中学堂。1906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赴日留学入振武学校,在保定和日本均与蒋介石同学。同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与蒋一起回国,参加光复上海之役。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再去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17年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参军。1924年任河南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次年10月随蒋介石访日。1928年6月任国民政府军政部政务次长兼兵工署长。1929年3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4月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一·二八”事变后与日本帝国主义周旋,压制市民抗日运动。嗣后在蒋介石“围剿”工农红军时,出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党政委员兼政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1933年7月调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5年12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协助蒋介石与日本直接谈判。1937年2月改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兼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辅佐蒋介石处理中枢事务及外交大事。他是国民党内“新政学系”主要成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群任军事委员会秘书长,1938年任行政院副院长,并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主任,主持抗战后方基地的筹设。1939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翌年任成都行辕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1945年抗战胜利后,参加国共重庆谈判。次年1月为执行停战协定,代表国民党参加三人军事小组。1947年国民政府准备由“训政”过渡为“宪政”,张被蒋任命为行政院长。1948年蒋介石任总统后,张任总统府资政,曾以总统代表身分出访日本。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濒临倾覆,张奉命任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嗣后改任西南军政长官,12月去台湾。  张群于1952年在台湾创设“中日文化经济协会”,是台湾当局与日本方面合作的代表人物。1954年起,出任蒋介石“总统府”秘书长。1972年改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他长期居住在台北。著有《中日关系与美国》、《我与日本七十年》等书。  (严如平) 张柔  张柔  (1190~1268) 蒙古时期中原地方武装首领之一。字德刚。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人。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接着金都南迁,河北大乱。张柔聚集乡邻亲族数千家结寨自保,金任为定兴令,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复旧职,南下雄、易、安、保诸州。同年冬,徙治满城。次年又攻占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1225年,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1227年移镇保州(今河北保定),重建遭兵火破坏的城池衙舍,使之成为燕南一大都会。1232年,奉调伐金,随速不台围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守将降,张柔独至史馆运走《金实录》和秘府图书;又访耆旧望族,护送北归。1234年正月,从塔察儿攻克蔡州,金亡,于战俘中遇状元王鹗,将他接回保州礼养。同年,张柔入觐窝阔台汗,升万户,兼管军民,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1235年,蒙古军伐宋,张柔参与了枣阳、曹武(今湖北京山县东)、黄州、邳州等战役。1239年受命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1241年,保州升为顺天府,其辖地自成一路。1243年,大帅察罕调张柔镇杞县。1254年,移镇亳州。1259年从忽必烈攻鄂州。忽必烈北还,令张柔领蒙古汉军留驻白鹿矶待命。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诏班师。二年,张柔献《金实录》于朝廷,以年老致仕,受封为安肃公。至元三年(1266),又起用为判行工部事,营建大都。四年进封蔡国公,明年卒,子十一人。子弘略袭父职,任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李璮叛乱后被解除兵权;九子弘范,领益都淄莱万户,伐宋有功,官至蒙古汉军都元帅。  (黄时鉴) 张士诚  张士诚  (1321~1367) 元末割据江浙一带的武装首领。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西南白驹)人,出身盐户,以操舟运盐为业,平时多受富户欺凌。至正十三年(1353),在红巾军起义影响下,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杀富户,招集盐丁,起兵反元,攻克泰州,连克兴化、高邮,拥众万余。十四年正月,据高邮,称诚王,建国大周,改元天■。九月,元中书右丞相脱脱统大军出征高邮。十一月,高邮城破在即,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听信中书右丞哈麻等言,削脱脱兵权和官爵。由于临阵易将,元军大乱,张士诚乘机出击,大获全胜。百万元军,一时四散,无所从者,多投红巾军。高邮战役是元末农民战争的重要转折。十五年,淮东大饥,张士诚决定渡江南下,遣士德率军取通州(今江苏南通)。十六年正月,渡江克常熟。二月,取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诸路。张士诚改平江为隆平府,据以为都。七月,克杭州。当时,朱元璋已克集庆(今江苏南京),张、朱两军开战,张士诚连败于龙湾、常州。十七年,张士德被朱元璋部俘于常熟。张士诚势穷力迫,投降元朝,封为太尉。此后继续与朱元璋争夺地盘,互有胜负。  张士诚骄侈淫逸,怠于政事,大权操纵在搜罗来的地主文人和旧官吏手中。  张士诚铸造的货币“天佑通宝”  文武官员,竞相积聚财富,生活极端腐朽。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每年运粮十余万石到大都以支持元朝统治。又乘北方红巾军失败、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机,扩展地盘,势力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西达汝、颍、濠(在今安徽凤阳东北)、泗(在今江苏盱眙北),东至海,拥兵数十万。二十三年三月,遣吕珍袭击红巾军宋政权都城安丰(今安徽寿县),刘福通和小明王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以张士信为江浙行省左丞相,不再输粮至大都。  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灭陈友谅汉政权后,开始全面进攻张士诚,其方针是先取长江以北通、泰诸郡县,剪其羽翼,然后转取浙西。二十六年十二月,平江被围。次年九月,城破,张士诚被俘至应天(今江苏南京),自缢死。  (邱树森) 张世杰  张世杰  (?~1279) 南宋末抗元名将。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少时在蒙古将张柔部下当兵,驻防杞县(今属河南),逃奔南宋。宋将吕文德用为小校,逐渐升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后调援襄、樊。宋度宗赵禥咸淳九年(1273年、元至元十年)襄、樊陷落。次年,元军从襄阳出兵,张世杰守郢州(今湖北钟祥),设防甚固,元军攻城不克,遂绕道,沿汉水而下,直取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张世杰经江西等地,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受命总都督府诸军。他发兵收复浙西诸城,旋与刘师勇等率水军与元军在镇江焦山会战,失利。次年,元军迫临安,他和文天祥请背城决战,被宰相陈宜中所阻,乃提兵入海。临安陷落后,他在福建与陆秀夫、陈宜中立益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此后转战闽、粤沿海。景炎二年(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攻泉州不下。三年,帝昰死,又与陆秀夫等立卫王赵昺,改元祥兴,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祥兴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率苏刘义等,与元张弘范决战海上,大败。他率十余舰突围,退至螺岛(今广东阳江县以南海中),因台风毁船溺死,葬岛上,后人因改螺岛称海陵山。  (沈起炜) 张汤  张汤  (?~前115) 汉武帝时负责刑法事务的权臣。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早年学习律令,曾任长安吏和茂陵尉,后由丞相田蚡推荐,补侍御史。因在审理陈皇后巫蛊狱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事件中穷治根本,受到武帝赏识,累迁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刘彻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张汤是制订和实施这些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与赵禹共同编定法律,制订《越宫律》、《朝律》(见汉律)和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张汤用法苛刻严峻,又迎合武帝所好,以《春秋》古义治狱,审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为准绳。凡是武帝所欲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苛的属吏去办,武帝想开释的则交给执法宽缓的属吏去审理;又把武帝对于疑难案件的批示制定为律令程式,作为以后办案的依据。他还协助武帝改革币制,实施盐铁官营,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诛锄豪强兼并之家。当时,“天下事皆决汤”,张汤权势隆贵远在丞相之上,因此受到统治集团内部的嫉恨。元鼎二年(前115)由于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长史朱买臣以及赵王等人告发和诬陷张汤与属吏鲁谒居关系暧昧,疑有大奸,又与富商大贾互相勾结牟利等,张汤被迫自杀。他死后,家产不过五百金,皆得自俸赐。武帝知道张汤被陷害,又尽诛朱买臣等丞相三长史,丞相庄青翟也因咎自杀。  (杨祖希) 张廷玉  张廷玉  (1672~1755) 清代大臣。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深合世宗之意,又任《明史》总裁。办事聪明练达,慎密周详,文思敏捷,才干出众,故为世宗所倚任。军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其手。雍正四年(1726),晋大学士。七年,参赞军务。时为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手定。世宗死,与鄂尔泰同受顾命,遗诏命其日后配享太庙。乾隆初为总理大臣辅政,任《世宗实录》总裁官。三年(1738),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如故。旋进封三等勒宣伯,与鄂尔泰同为三朝老臣,屡主顺天乡试及会试。姻亲子侄,门生故吏,布列中外,以此受高宗之忌,对其时加裁抑。朝中在事诸臣及言官也屡加参劾,高宗遂对其日渐疏远,兼之年老,乃于乾隆十三年自请致仕,并求按世宗遗诏,死后配享太庙。高宗许之。旋即以其未亲至宫门谢恩,严辞诘责,并削伯爵,罢配享之命。复以其姻亲犯法,追缴历来赏赐诸物。二十年三月卒,谥文和,仍命配享太庙。在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只张廷玉一人。  (罗明) 张献忠起义  张献忠起义  明末清初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卫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家贫,曾在延安府(今属陕西)充捕快手,继投边营。崇祯三年(1630),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是年十月。农民军首领王嘉胤据府谷,破河曲。献忠率米脂十八寨农民应之,自号八大王,人称“黄虎”。翌年,献忠已成为农民军三十六营中的一营之首,转战陕豫。八年,东征皖北,众逾万人。九年闯王高迎祥被俘死,献忠一军称最强。同年秋,献忠义军自均州(今湖北均县)与老回回马守应等攻襄阳(今湖北襄樊),又联合罗汝才、刘国能等人东下,与久据皖中英山、霍山的贺一龙、贺锦合营,转战至淮阳。十年春,转战太湖、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黄州(今湖北黄冈)、安庆等地,破和州(今安徽和县)、含山、定远,众至二十万。同年秋,明军集中兵力,加强部署,进行反扑。起义军连遭失利,先走麻城,后西退至谷城。为保存实力,献忠于十一年五月伪降于明总理六省军务兼兵部尚书熊文灿。  献忠伪降后,名义上归明朝节制,实际惟向熊文灿催索饷银,屯兵数万于谷城,打造武器,训练士卒,为再举义旗进行准备。十二年五月,再起,夺取库藏,释放狱囚,诛杀地方官吏,谷城、房县所驻明军多投降起义军。七月于房县西之罗■山败明军左良玉部,斩获甚巨。熊文灿因此弃市,左良玉降秩三级。献忠军威名大震。十月,明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师至襄阳,部领各路兵几十万,以“四正六隅”之策进剿起义军。十三年春,玛瑙山等役义军连败,退于兴归山区,收集散亡,后转战于湖广、四川、  张献忠起义  陕西三省交界地带,数月后连破新宁(今四川开江)、大竹、大昌(今四川巫山北)、开县,寻连克川东各州县。又针对杨嗣昌围剿战略,采取“以走致敌”之计,自十三年七月至十四年一月,北起广元,南至泸州、南溪;西起成都、东至巫山、夔门(今四川奉节),义军足迹几遍全蜀。明军疲于奔命,只得尾随其后,问其所向。十四年二月,献忠突然率军出川入楚,攻占襄阳,杀明襄王朱翊铭,发库藏银赈济饥民。杨嗣昌被迫自缢,其围剿战略彻底失败。张献忠起义军开始进入极盛时期;转战河南、湖北及皖中北部各州县。十六年,又在蕲黄一带号召农民参军,队伍迅速扩大,五月取武昌,执明楚王朱华奎以王府所存银钱散济贫民。改武昌为天授府,以为京都,称大西王。建制置官,开科取士,蕲、黄一带二十一州县悉附。八月,弃武昌西进,复南下蒲圻、嘉鱼,克长沙。又攻占常德、宝庆(今湖南邵阳)等府。分兵进攻江西。十月,连破永新、吉安、萍乡、袁州(今江西宜春)、安福、万载等城。十一月克建昌(今江西南城),继下抚州(今江西临川)、南丰。起义军在楚赣之间进兵神速,所至辄破,每使敌军猝不及防。当时,湖南大部、湖北中南部、江西中部、广东北部以及广西全州已皆在农民军控制之下。  农民军占领长沙后,于所克州县设置官吏,传檄远近,令所属州县民众照常营业,宣布钱粮三年免征。同时严肃军纪,严禁杀掠。农民军还在常德刑杀宗室贵族及横暴官绅,并将杨嗣昌家霸占的土地还给农民。故湖南、江西农民群起响应。  十六年岁末,张献忠决计入川建立基业,遂率军打进四川。十七年正月下夔州、万县、涪州(今四川涪陵)。继由江津顺流东下,六月克重庆,执杀明四川巡抚陈士奇。八月克成都后,分兵略地,先后下四川州县五六十。十月,以成都为西京,建立政权,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崇祯十七年为大顺元年,并设置内阁和六部,对前明投顺官吏加以任用。以汪兆龄为内阁大学士兼左丞相,严锡命为大学士兼右丞相。胡默为吏部尚书,王国宁为户部尚书,吴继善(一云江鼎镇)为礼部尚书,龚定敬为兵部尚书,李时英为刑部尚书,王应龙为工部尚书。还建置各院监寺科道,委派官吏。地方政权分府、州、县,分设知府、知州、知县等官。同时统一军制,共编一百二十营,营设总兵。最高武官为将军,有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次有都督多人。为收罗人材,还开科取士,所取进士举人分别选授中央及地方官吏。为吸取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聘请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为“天学国师”,询问西方各国政事、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二人曾为献忠制作天球仪、地球仪和日晷等。  张献忠在四川严厉镇压横暴地方的官绅和地主,但措施过激,波及面过宽。起义军内部则严格约束士卒,不许淫掠。对违纪者有由“捆打”至“枭示”的处罚,但往往禁而不止。还释放狱囚,散府库金银赈济贫穷。在起义军占领时期,过去曾受官绅地主压迫的奴仆或纷起暴动响应献忠,或向起义军地方官府告发故主罪状,使其受到制裁。起义军尤注意团结少数民族,派人到各地招抚各少数民族,免其三年租赋。除个别部族外,四川少数民族多行归附。为保持过去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茶马贸易。献忠还任命雅州(今四川雅安)知州王国臣为茶马御史,以司其事。  献忠占据四川时期,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已在清军进攻下逐渐败亡(见李自成起义)。清军占领黄河流域各省后,分兵南下。清顺治二年,派人入川向献忠招降,献忠严加拒绝,并召集诸将计议征伐。三年八月,清兵逾剑阁(即剑门关)入阆中。献忠率军迎击,至西充的凤凰山,清兵猝至,因疏于防备,未及战斗,献忠已被清兵射死,起义军大败。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南下云贵,联合南明永明王共同抗清,康熙元年(1662)最后失败。  (李文治) 张秀眉  张秀眉  见苗民起义。 张学良  张学良  (1901~  ) 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发动者。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生。辽宁省海城县人。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1919年7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授陆军炮兵上校衔。1920年6月升任奉军旅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协助张作霖整军。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在山海关一带作战。1925年春,率部进驻天津,升任陆军上将。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张学良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2月,他不顾日本的压力,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他被任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军边防司令长官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1930年6月受蒋介石任命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9月通电反对阎锡山、冯玉祥,并派东北军入关,支持蒋介石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见蒋阎冯大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三省很快被日本关东军占领。11月任国民党四届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3年4月,被迫辞职,赴意大利考察。1934年2月回国,主张拥蒋介石为领袖以复兴中国,被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1935年3月任军事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10月,任西北“剿共”副总司令。此时,日本侵华猖獗,蒋介石一再妥协,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剿共”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所觉悟,认识到联共抗日才是唯一出路。1936年4月他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会晤,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催逼张学良出兵“剿共”,否则将东北军调往福建,西北军调往安徽。张学良多次直言苦谏,要求蒋介石抗日,均被拒绝。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西安绥靖主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及其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同时电请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到西安共商救国大计。14日,张、杨宣布撤销西北“剿共”总司令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经过中共代表周恩来等的调解并同宋子文、宋美龄等的谈判,于12月24日达成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协议。蒋介石承认六项协议,声称愿以人格担保。12月25日,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押软禁,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次年1月4日在蒋介石授意下虽宣布“特赦”,但“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从此过着无限期的软禁生活。先后囚禁于浙江奉化、贵州、重庆、台湾新竹等地。后移居台北。  参考书目  方正、俞兴茂等编:《张学良和东北军》,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1986。  (蔡钊珍)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  1917年7月清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十二天的事件,由于此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张勋(1854~1923),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仍然留着发辫,表示效忠清室。1913年,他因率军镇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统率两万军队驻扎在徐州一带。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争持不下。黎下令解除段的职务。段到天津后,即策动北洋各省督军在徐州集会示威。会后,一些省宣布独立,不承认北京政府。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领三千军队于6月14日入京。经过一番秘密策划,于6月30日晚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复辟,恢复清帝国。深夜,张勋派兵占据火车站、邮电局等要地。同时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7月1日凌晨,张勋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党,拥十二岁的溥仪登极。当天发布八道上谕,把民国六年改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恢复清末官制,封官受爵。张勋自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参见彩图插页第129页)。复辟消息传出后,全国舆论一致声讨。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各大城市群众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要求讨伐张勋。黎元洪拒绝与复辟分子合作,逃入日本使馆避难。握有军事实力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援,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组成“讨逆军”,誓师讨伐张勋。“讨逆军”很快攻入北京,张的军队一触即溃。7月12日,张勋仓皇逃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段祺瑞于7月14日到北京,重掌政府大权。  (李宗一) 张仪  张仪  (?~前310)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张仪为魏人,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齧桑相会,随即晚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310)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战国策》记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讦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之卒在苏秦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轸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张仪在当时名声颇大。《孟子·滕文公》引用景春之语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有些人看来,张仪是能左右天下局势的大人物。《荀子·臣道》则认为他和苏秦皆巧敏佞说,善取宠于上。司马迁一方面称张仪有“言纵衡强奉”之功,一方面也说他是通于权变的“倾危之士”。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此书汉以后已亡佚。在传世的战国铜兵器中,有一铜戈之上刻有“十三年相邦仪之造”和“咸阳工师”之类的铭文,当是秦惠王十三年张仪任相邦时所作。  (吴荣曾) 张议潮  张议潮  (799~872) 唐后期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沙州归义军节度使。一作张义潮。沙州燉煌(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人。自安史之乱后,吐蕃贵族乘虚攻占河西、陇右地区,当地人民长期对吐蕃贵族的奴役进行反抗。唐后期,吐蕃统治集团内部连年发生乱事,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领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此后一二年间,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收复甘(今甘肃张掖)、肃(今甘肃酒泉)二州。三年,秦(今甘肃秦安北)、原(今宁夏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宁东南)三州和石门(今宁夏海原东南)等七关人民,在唐军的配合下,也摆脱吐蕃统治,以其地归唐。五年正月,议潮所遣告捷的使者到达长安,宣宗任命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八月,议潮兄议谭入朝,献上沙、瓜(今甘肃安西东南)、伊(今新疆哈密)、肃、鄯(今青海乐都)、甘、河(令甘肃东乡西南)、西(今新疆吐鲁番东)、兰(今属甘肃)、岷(今甘肃岷县)、廓(今甘肃化隆西)十一州图籍。  张议潮出巡图 甘肃敦煌莫高窟唐第156窟  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领沙、瓜等十一州,以议潮为节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大中十一年,在议潮的影响下,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渭二州蕃部归唐,唐以尚延心为河、渭等州都游奕使。懿宗咸通二年(861),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今甘肃武威);七年,北庭回鹘首领仆固俊战败吐蕃,以西州归议潮。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诏授(检校)司徒、右神武大将军(一称统军),并赐庄宅。议潮既留居长安,即以族子淮深守归义军。咸通十三年(872),议潮卒。  参考书目  罗振玉:《补唐书张义潮传》,永丰乡人杂著本,1922。  向达:《罗叔言〈补唐书张义潮传〉补正》,三联书店,北京,1957。  (卞孝萱) 张昭  张昭  (156~236) 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习《左传》,博览群书,有声名。察孝廉,举茂才,均不就。汉末大乱,为避难渡江南下。孙策起事于江东,任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全委他处理,比为管仲。孙策临终时嘱其辅佐弟孙权。孙策死,人心浮动,张昭率群僚竭诚拥立并辅佐策弟权,绥抚百姓,大局方定。张昭仍任长史,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因系旧臣,待遇尤重。赤壁战前,张昭畏惧曹操力量,主张迎降,遭鲁肃、周瑜反对。孙权因此对昭不满,称帝后,不以其为相,拜辅吴将军。昭敢于直言谏诤,如辽东割据势力公孙渊向吴称藩,孙权派使臣去辽东拜渊为燕王,张昭疑渊无诚意,力谏,孙权大怒,按刀斥昭。不久,公孙渊果杀孙吴使臣,孙权悔之无及。张昭以辅吴将军、娄侯终。  (祝总斌) 张之洞  张之洞  (1837~1909) 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  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澂、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  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为任封疆大吏之始。以后政治态度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在广东筹建官办新式企业,设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立水师学堂。1889年,调湖广总督。以后十八年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一直久于此任。他将在广东向外国订购的机器移设湖北,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包括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开办大冶铁矿、内河船运和电讯事业,力促兴筑芦汉、粤汉、川汉等铁路。1894~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后又以之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为培养洋务人才,尤注重广办学校,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普通教育、师范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在举办洋务事业中,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政府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  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颇得一部分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好感,并任用其中一些人充当幕僚。戊戌变法时期,起先以支持维新活动的面目出现。1895年秋京师强学会成立时,捐金五千为助;未几上海强学分会成立,被推为会长,并派旧属汪康年助办《时务报》;同时对湖南南学会和《湘学新报》亦颇表赞助。但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即表明与维新派的分歧,登报声明自除会长之名,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并严斥积极支持变法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学政徐仁铸等。1898年4月,撰《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攻击维新思想,反对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主张“安内乃可攘外”,多次上书清廷,要求对义和团严加镇压。是年夏,八国联军进逼京津,清政府对外宣战,乃于地方拥兵自重,并在英国策动下,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联络东南各省督抚,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九条,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治安秩序由各省督抚负责。8月间,在汉口通过英国领事,破获设于英租界的自立军机关,捕杀唐才常等人。随后又在鄂、湘、皖镇压了由维新派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联络长江中下游哥老会发动的自立军起义。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设督办政务处,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及调整中法关系十二事,采用西法十一事,为“新政”活动的重要蓝本。1903年,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商办学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在东南地区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因此受到社会进步舆论的强烈谴责。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受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参考书目  胡钧:《张文襄公年谱》,北京天华印书馆,1939;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李文海) 张治中  张治中  (1890~1969)爱国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原名本尧,字文白。生于1890年10月27日(清光绪十六年九月十四)。安徽巢县人。  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张治中六岁入塾,读书十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1912年进入陆军第二预备学堂。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历任驻粤滇军连长、营长、驻粤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和桂军军校参谋长等职。1924年初,对孙中山确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拥护。6月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团团长,同时兼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谋长,广州卫戍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与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密切合作,结成深厚友谊。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后曾一度到欧美进行考察。1928年7月后历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同时兼任教导第二师师长,参加蒋介石对冯玉祥、阎锡山等的战争。1932年1月兼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军以沉重打击。1933年12月任国民党第四军总指挥,率军入闽,参与围攻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主张和平解决。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1940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向蒋介石上书,主张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5月在国民党六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营救过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他曾多次代表国民党去延安同共产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国民党参加军调处三人小组,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1949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此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他毅然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同年9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张治中回忆录》等。  (蔡钊珍) 张仲景  张仲景  东汉后期的医学家。名机。著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据该书自序题“汉长沙守南阳张机著”,知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曾任长沙太守。他撰书时期在公元2世纪末以后。后人将《伤寒杂病论》改编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前者论伤寒诸症,后者论杂病。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即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决定治病原则的一些理论,世称八纲辨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记载了三百多方,方中列举了汤剂、丸剂、散剂等十余种做法,开后世方剂学的先河。  (严敦杰) 张自忠  张自忠  (1891~1940) 抗日名将。字荩忱。1891年8月11日(光绪十七年七月初七)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先后在天津法政学堂、济南法政学校肄业。  1914年在奉天从军,曾参加国民军起义及北伐诸战役,由排长升至西北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后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1933年长城抗战,任前敌总指挥,亲率所部在喜峰口抗击日军。1935年任察哈尔省(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主席,次年5月任天津市长。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留北平与日军周旋,后乃设法脱离虎口,辗转到南京,任代理第五十九军军长。1938年率部参加徐州会战,2月增援淮北,与日军激战于淝水;3月临沂之役,与号称“铁军”的日军板垣师团鏖战,终获大胜,粉碎了板垣、矶谷两师团会师台儿庄的计划,受到国民政府传令嘉奖,升第二十七军团长,仍兼第五十九军军长。9月参加武汉保卫战,在潢川阻击日军十二天,后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转战豫南鄂北。1939年4月鄂西钟祥之战,截击日军于田家集,歼敌一部。1940年5月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日军集重兵由信阳、随县、钟祥三路进攻襄樊,张亲率三个团由宜城渡过襄河(汉水),直趋枣阳截击日军。临行前,致第三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一信,说:“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下了死战的决心。渡河后,与日军奋战九昼夜,在追击中陷入重围,身负重伤,仍坚持作战,于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壮烈殉国。国民政府明令追晋为陆军上将。  (齐福霖) 张作霖  张作霖  (1875~1928) 奉系军阀首领。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出身贫苦农家。少时曾入塾,后改学兽医,开小兽医庄医治马病。曾投身绿林,纠集数十人组织团练,号称保险队,在黑山南赵家庙一带劫掠。1902年经官府收编,任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但仍时出掳掠。1906年任巡防营前路统领,驻防辽源一带。1911年武昌起义后,奉天仍效忠清廷,张应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之召,率部星夜兼程进省,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旋兼中路巡防统领,协同打击革命力量。嗣后被袁世凯任命为第二十七师师长,统率前、中巡防营兵马,镇压反袁的国民党人。袁称帝时,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袁死后,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  1917年初因拥段祺瑞反黎元洪及助其武力统一政策有功,1918年9月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在日本帮助下完全控制了辽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  此后,张作霖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前,即暗中与直系结成反皖八省联盟,接着率奉军入关助直倒皖,与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1921年5月兼蒙疆经略使,节制热、察、绥三都统。同年12月支持梁士诒组阁,竭力控制北京政府,与直系矛盾激化,次年4月爆发直奉战争。失败后撤回关外,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布东北三省“独立”、“自治”,锐意整军备战,并与孙中山、段祺瑞结成反直三角同盟,于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经过两年经营,奉军战斗力有所提高,又有日本出枪派兵,使吴佩孚陷于困境;10月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直军迅速溃败。张作霖成为北方最有势力的军阀。嗣后奉军大举入关,沿津浦线南下,占据山东,一度扩展到苏、皖,直至上海。1925年11月,所部郭松龄反戈,迅占锦州、新民等地,沈阳告急。张以牺牲南满、东蒙的权益换取了日本的出兵干涉,得以转危为安。事后与吴佩孚弃嫌修好,又联合阎锡山、张宗昌等,合力对冯玉祥国民军作战,重占天津、北京。  当吴佩孚、孙传芳遭到北伐军沉重打击,势颓力衰之时,张作霖在北方拥兵自重,于1926年12月任安国军总司令,宣言“反共讨赤”,镇压革命运动,封闭进步报馆,袭击苏联大使馆,杀害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称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企图分化南方阵营,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  1928年初,蒋介石统率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路军北上,在各条战线上对奉军展开了强大攻势,直逼京、津。张作霖眼看大势已去,于5月30日下总退却令。由于张慑于东北人民维护民族权益的反日浪潮,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图谋侵占满蒙权益、控制东北局势的种种要求,未予全部承诺;同时又同美国势力勾结,招致日本方面恼恨。6月4日清晨,张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逝世。  (严如平) 章炳麟  章炳麟  (1869~1936) 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家、学者。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1869年1月12日(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曾受过严格的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教育,在杭州西湖“诂经精舍”从朴学大师俞樾受业。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投身变法运动,并参加强学会,又到上海任《时务报》撰述。其政治思想倾向虽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相似,但他不同意康有为神化孔子、建立孔教的言论,对时人称康为“教主”、“南海圣人”尤其不满;再加上在学术上他是古文经学派,康、梁是今文经学派,门户之见,有如冰炭,不久就分道扬镳。  1898年戊戌政变后,章炳麟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春,他把自己有关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音韵等方面的散论辑成《訄书》,成为近代文化思想的名著。同年夏,东渡日本,同孙中山相识。继而返回上海,参与《东亚日报》编务。1900年7月,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因反对既“排满”又“勤王”的宗旨,当场“宣言脱社,割辫与绝”,从此脱离改良派,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1902年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讨论中国的土地、赋税以及革命成功以后的政治和建都等问题,受到很大鼓舞。为了宣传“排满”民族革命思想,和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号召留日学生“雪涕来会,以志亡国”。1903年3月,重至上海,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同年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对康有为的言论逐条批驳,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对革命则大加赞颂,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拉开了序幕。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发表后,清朝统治者和上海租界的工部局相勾结,查封《苏报》,逮捕章炳麟。章函告邹容,邹容不愿让章独遭迫害,亲到巡捕房投案,结果邹容被判监禁两年,章炳麟被判监禁三年。1904年章与狱外蔡元培等人联络,1904年在上海发起成立光复会。邹容在狱中病逝。1906年章刑满出狱,由孙中山派人接到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并被委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积极参加与改良派论战。1908年,《民报》被日本政府查禁,他严词抗议无效,乃专事讲学和著书。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章炳麟和孙中山在思想上的分歧日益明显。他同意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政纲,但对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都有不同看法,很快就和孙中山发生了分裂。1910年他和陶成章在东京重组光复会,并担任会长,从此在组织上和同盟会脱离关系。  武昌起义爆发后归国,他与黎元洪及立宪官僚广通声气,其言论行动大都对革命不利。公然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并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出任会长。1912年3月,中华民国联合会改为统一党,他任理事,表示拥护袁世凯当大总统,建都北京。他先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直到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的案件发生后才南返,宣布辞职,参与筹划讨袁。从1913年8月起,章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1917年7月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他往来于香港、广州、云南、贵州等地,想争取西南军阀的支持。旋因护法军内部矛盾重重,失去信心,于1918年10月退隐上海,后迁苏州设国学讲习所。此时,章炳麟的思想日趋保守,他反对新文化运动,鼓吹“尊孔读经有千利而无一弊”;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更为一些军阀歌功颂德。章毕竟是个爱国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强烈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同时,他还拖着老病之躯,努力著书讲学,以肩荷民族文化为己任。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章炳麟一生著述甚丰,被尊为经学大师,著作版本繁多,后辑为《章太炎全集》,现已陆续出版。  (陈旭麓) 章惇  章惇  (1035~1105) 北宋改革家。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举进士第,为商洛(今陕西丹凤西北)县令。神宗熙宁初,王安石变法,章惇任编修三司条例官,后历任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等职。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为荆湖路察访,开梅山,经制南、北江,籍户搜田,贷给牛种,设立郡县,妥善地调整了宋廷与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熙宁七年至八年,任三司使,是新法派中的一名重要人物。元丰三年(1080),任参知政事,后又出任地方官。五年,拜门下侍郎。  哲宗即位,章惇任知枢密院事。时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宰相,全部罢废新法,举朝无敢言者。章惇独自上疏,逐条分析免役、差役二法的利弊,驳斥司马光对免役法的攻击,并同司马光在帘前争论。守旧派在辩论失败后,利用台谏官对章惇进行攻击,章惇被贬官知汝州(今河南临汝)。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章惇以“绍述”为己任,恢复青苗、免役诸法,并起用新法派的蔡卞、曾布等人,对守旧派进行打击,使部分新法得以继续推行。他力主对西夏作战,筑堡开边,取得胜利。章惇任相期间,“不肯以官爵私所亲”,为世所称。哲宗死后,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向太后主张立端王(即宋徽宗赵佶),章惇提出异议,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因此,在赵佶即位后,章惇被贬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接着又连遭贬逐,最后死于睦州(今浙江建德东)。  (周宝珠) 章嘉呼图克图  章嘉呼图克图  清代掌管内蒙古地区喇嘛教的大活佛。原出于青海廓隆寺,第一世名扎巴悦色,生于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张家村,由此而得名“张家活佛”。后改“张家”为“章嘉”。第二世名阿旺罗桑曲丹,入藏学经,师事达赖五世,曾任哲蚌寺果莽扎仓堪布,著有全集。康熙三十二年(1693)受封为札萨克(jasak,旗主)喇嘛,四十四年封为呼图克图(长生不老之人)、大国师,颁金印,并委以总管内蒙古佛教事务,深得朝廷信用。第三世名茄贝多吉,八岁入京,驻梅■寺,移嵩祝寺,与诸王子同学。十八岁精通汉、满、蒙、藏文字,著有全集。清世宗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奉旨护送七世达赖返藏,后冬住北京,夏往多伦。其辖下有多伦汇宗、善因等寺,北京嵩祝、法渊等寺,西宁廓隆、广济等寺,五台镇海、普乐等寺。乾隆元年(1736)授以“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名号,遂成定制。五十七年,清政府规定其转世须经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决定。四世名益西丹贝监参,五世名益西丹贝尼玛,六世名罗桑丹贝嘉错。七世名益西多吉,均以内蒙古喇嘛寺院为主要宣化对象,驻牧有年。  (王尧) 章开沅  章开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9
正序
倒序
中国百科全书
中国百科全书-2
中国百科全书-3
中国百科全书-4
中国百科全书-5
中国百科全书-6
中国百科全书-7
中国百科全书-8
中国百科全书-9
中国百科全书-10
中国百科全书-11
中国百科全书-12
中国百科全书-13
中国百科全书-14
中国百科全书-15
中国百科全书-16
中国百科全书-17
中国百科全书-18
中国百科全书-19
中国百科全书-20
中国百科全书-21
中国百科全书-22
中国百科全书-23
中国百科全书-24
中国百科全书-25
中国百科全书-26
中国百科全书-27
中国百科全书-28
中国百科全书-29
中国百科全书-30
中国百科全书-31
中国百科全书-32
中国百科全书-33
中国百科全书-34
中国百科全书-35
中国百科全书-36
中国百科全书-37
中国百科全书-38
中国百科全书-39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百科全书
中国百科全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