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北美-2

话说有个老和尚,让他的徒弟去外面走走,看看有没有留下自己的脚印。有一天,小和尚在外面走了一圈回来说,这大好的天,我穿着草鞋,哪里会有脚印?老和尚说,那你就等天下雨再去。这小和尚在一个大雨如注的日子从外面回来说,雨水这样大怎么会留住我的脚印?老和尚没办法,带着他的徒弟到外面,走上了一条泥泞的小路。这时,小和尚立刻顿悟了!  第3章 从想象的美国走进现实的美国(13) 这个故事和孟子的话不谋而和。wWW。HAoShudu.Com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和思进确实走上了一条留学和求职路上的泥泞小道,遥远路途,每当回头时,总看见自己的许多脚印。路上的脚印越多,我们的心里便越欣喜。回首往事,我庆幸我们的人生路上曾与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为邻。 电话费/小玲/ 转眼间,克利夫兰进入了深冬时节。天气阴沉沉的,一连几天都不见太阳。我的情绪也低落得随着这天气由晴转阴。一个多星期没有收到上海的来信,思进明白我是想爸妈了,就劝我打个电话缓解一下乡愁之苦。 十几年前打电话对我来说是奢侈的。那时的电话公司就只AT&T一家,在全美国一枝独秀,独领*。打个国际长途电话到上海,第一分钟是五块三毛,接下来是每分钟一块多钱。一个三四分钟的电话加上税就要十来块,这就够我在Jennifer的快餐店里跑前跑后手脚不停地做上两个多小时,这钱也足以让我痛痛快快地和思进一起吃上一打的螃蟹。哪像现在电话公司不止一家,价格不断地一路下滑,电话卡也多如牛毛,打个电话到上海不用动脑筋,任由我海阔天空地和爸妈在电话里泡上一个多小时,别提有多痛快了。 在思进读书期间,情形就不同了,电话费是我们仅次于学费和房租的一项不小的开支,我一个月最多打两次,每次三到四分钟,由思进掐好时间。我好像总是有许多话要对我妈说,可有时电话一接通,我一声“妈”叫完后,竟冲着电话筒一个劲儿地傻笑,把事先想好的话统统忘在了脑后,思进就急得不停在边上打手势,催我赶紧说话。常常是电话那端爸妈急着轮流和我说话,而我这边却语无伦次地不知是该问还是该答。最后轮到思进出场,他狠下心来拿过话筒,毫不犹豫地便“卡嚓”挂断电话,然后再冲我笑咧咧地说:“对不起,时间到了。”我虽直呼不过瘾,但这样闹哄哄的来一下子,郁闷的心情也随即开朗了起来。 一天,思进兴冲冲地回家对我说:“小玲,今天听系里的一个同学讲,长途电话若不到一分钟,AT&T是不Charge(收费)的,他试过。”我一想,那我们为何不“化整为零”,一个个打呢?为什么不试一下?吃了晚饭,我怂恿思进与我合作,仍然由他掐好时间。我拨通了号码,嘿,这不花钱的电话说起话来可顺溜多了,短短不到一分钟,我居然不慌不忙,清清楚楚地告诉妈妈,这个电话是免费的,还解释了免费的前因后果。那一晚,我情绪高涨,不怕烦琐,前前后后一连拨打了十八个不到一分钟的电话。我说起话来手舞足蹈,思进也看着我呵呵地直乐。这样的好心情一直保持到我们收到电话账单之前。 账单的信封是思进打开的,我俩一看傻眼了。那一溜儿清一色的*数字五块三毛钱,由上往下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占了大半张纸。包括税和其他费用,总计是一百二十多块!我还没反应过来,思进已经拨通了那个同学的电话。我像犯了严重的错误,心虚地站在一旁听着他们的谈话。挂断电话,思进若有所思地对我说,“是我理解错了。其实是如果只打一个一分钟的电话,你可以告诉电话公司没有接通,他们会相信你而将通话记录Cancel(删除)掉的。可你一连打了十八个电话,怎么可能都不通呢?其实这欺骗电话公司的事儿我们原本就不该做。罢了,‘Nofreelunch’,算是个教训吧……” 这个花钱买来的教训让我们对美国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美国的服务行业、商业机构,乃至于司法部门所制定的法律,首先假定所有的人都是诚实和无罪的。这和我们老祖宗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颇有点相似。所以美国商店针对顾客制定的Policy是只要有正当的理由,东西买回家觉得不满意,就可以退掉,即使已经使用过。那时我们虽然还没有机会享受这样的权利(我们没有多余的闲钱),但我和思进却乖乖地为滥用这宝贵的社会资源,付出了昂贵的“学费”。 理想与现实/小玲/ 小时候,我们可能都写过以理想为题目的作文,诸如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我已不记得留在小学作业本上我那冠冕堂皇的理想,但我清晰地记得我一直想当一名文艺兵,为的是逃避下乡插队落户,还有就是向往那顶戴在头上令我飒爽英姿的军帽。为此,十三四岁的我,在别的孩子都还沉浸在梦乡里的时候,我已早早地起床在人民公园里踢腿、下腰、叫嗓子练功了。何曾想到十几年后,我会陪思进像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一样,不远万里,为了不同的目标来到美国,聚集在克利夫兰洋插队。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协助思进实现他的理想,而我们克利夫兰的朋友们呢?他们的理想与目标又是什么呢? 俗话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留学生背后也都有一个故事。我首先要讲的是我们的邻居程博士的故事,就是他给我讲了脚印的故事。程博士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城的一个小镇上,父母都是镇上的小学老师。父亲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同年全家都下放了。从此,他失去了完整系统的正规小学、中学教育,那仅有的一点点文化知识,都是他父母亲利用休息时间传授给他的。  第3章 从想象的美国走进现实的美国(14) 几年后,他随*的父亲回到镇上,插班进了中学。www_haoshudu_com 恏书读小说网谁知课堂的椅子还没坐热,他就响应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到了北大荒。他个子并不高,身板看上去也不特别硬朗,可干起活来不输人。由于他接受教育表现突出,因而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了一所大学的经济系。他感慨地对我说:“在大学里,我像海绵吸水那样拼命地吸收知识,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恶补英语、数学等基础课,我读书的机会实在是来得不易啊!”他是以一篇“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为题目的毕业论文,申请到全额奖学金来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的。 恶补的英文,给他留下了后遗症。英语托福他能考六百多分,却没办法与他的指导教授说话交流,他们只能通过笔谈进行交流。他的传奇式经历,令他的教授无法想象,并且啧啧称奇,而他优异的学习成绩,又令他的教授为他自豪。 十年的北大荒生活,使程博士身感自己身上的使命。他表示博士学位一拿到,就会回到生他、养他的祖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奉献出自己的所学。 在一次聚会上,我们认识了John温——数学系的一个博士生。我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倒不是因为他的名字和美国西部片电影名星JohnWayne的读音相像,而是他那特别忧郁的眼神。那天,他是带着一脸的忧伤来到了我们面前的。他一个人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无语地看着大家谈笑风生,眼睛却捕捉着每一个说话的人,有时谁说了逗人的笑话,他也会浅浅地跟着笑。显然,他是喜欢热闹的。为了尊重他,我不敢走近前去与他说话,生怕惊扰了他。以后聚会的次数多了,我和他才慢慢地熟了起来。 他是一个从福建山村里“考”出来的博士。从念小学起,第一名的称号似乎就没离开过他,山区、乡镇、省城、北京一路“搏杀”而来,他童年、少年的玩伴早已被他“考丢”了,伴随而来的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John眼看着大学里的同学都前前后后或自费或公派地出国走了,他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懈,最后以托福和GRE的高分,申请到了克利夫兰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大约是思进言语中不时对John流露出异常的羡慕,他才忍不住告诉我们:“你们相信吗,我曾想过自杀。一天晚上没有课,我翻遍了电话簿找不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人,我发誓:今晚十二点之前如果没有人打电话给我,我就自杀。”结果是同系的一个同学向他借笔记,给他打了电话,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以前,在杂志上曾读到过一篇文章,美国的很多老人要花钱找人说话聊天,他们的子女长大后都远走高飞打拼世界,无暇顾及寂寞退休的父母。想不到John会用打电话的方法来决定自己的生死。是什么原因使他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前景在我看来是那么光明,再有一年做完论文就可毕业。他学费全免,每个月有一千多块钱的生活费,可以无忧无虑地读书做学问。相对于没有奖学金的思进来说,他过的是贵族般的生活。以后,John对我们慢慢坦露了他那颗孤寂的心。 由于他长期以来远离亲人独自生活,过的是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生活,简直一点也不快乐。山区里贫困落后的家庭背景,激励他奋发向上,养成了不服输的个性,但同时也让他产生了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自卑。平常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聊天,他就逼迫自己看书学习,长此以往,同学们也渐渐离他远去。到了美国,John未曾听说有人往家里寄钱的,而他则必须每个月定期给家里汇钱。按理说,这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情,可是想法略偏一点,就变成了难以启齿的羞人之举,因为他担心别人看到自己总往国内汇钱,会认为自己家里很穷,从而被瞧不起。但是他从小到大“过五关、斩六将”所赢得的赞美声和别人羡慕的眼光,又使他滋生出强烈的自尊。自卑令John远离想接近他的男孩和女孩,自尊又促使他回到人群和大家相处。他一方面渴望友情与爱情,另一方面又怕自己受伤害。白天在图书馆和课堂里还好过一些,可是一想起晚上那漫漫长夜,实在无法忍受这份孤独与寂寞,这才有了自杀的念头。 正值一年之中的暑假,留在克利夫兰的同学们商定了个旅游地点——大西洋赌场。这是所谓的穷玩儿。大伙儿轮流开车,汽油费、养路费、餐饮费一律AA制,年年如此。他们一行八人,三对夫妇,两个单身汉,其中就有John。他们驾着两辆破车,浩浩荡荡地穿过宾夕法尼亚州朝着大西洋方向挺进。这时期,我和思进已到了纽约,因为要打工赚钱攒学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然而,这次的大西洋之行却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轨迹,那就是John。 听说John一开始手气特别好,在Blackjack,即二十一点牌桌上连连得手。他心情松弛,赌场得意,这让发牌的小姐略感紧张和吃惊。在边上观战的赌场经理也耐不住了,不到一根烟的功夫,换上了老练的发牌员。John一如继往地沉着应战,像是用他的数学脑子和赌场的发牌员斗智呢!第一天他赢了大约五千块。John大大方方地给同伴们开了房间,又带领大家在赌场的剧院里看了一场真人秀,他们吃吃喝喝一直玩到了深夜。假如John就这么收手了,第二天和大伙儿一起到了纽约,他可能会沿着他自己以前设计好的路走下去,成为一名数学家或数学分析师,再或者是一位数学老师。可他留在了金碧辉煌的赌场,留在了灯红酒绿、尽显人生百态的表演舞台。  第3章 从想象的美国走进现实的美国(15) 我们在纽约只迎来了七个朋友,其中一个掉队了。www.hAoSHUDU。COM在后来的电话中证实,John把那不服输的劲儿用到了赌场上,最后连下学期的奖学金也赌掉了。没有多久,John离开了克利夫兰去大西洋赌场做了发牌员,他喜欢那儿的紧张刺激、具有挑战性和对将来未知的生活方式。John的决定让我和思进颇感吃惊,也倍感可惜。但人还是要选择他自己感到快乐的生活,既然以前令人羡慕但近似苦行僧般寂寞的生活使John生不如死,那倒不如让他快乐地生活在令他起死回生的赌场里。我们力所能及地只能是祝福他一切如愿! 再来说何佳。何佳是我和思进离开克利夫兰前两个月认识的。刚好小邓的太太从国内来了,还带着个孩子,因嫌那个单间小点儿,于是不久他们就搬出去独居了,何佳就在那时和我们做了邻居。 何佳三十多岁,皮肤白皙、身材*,短短的头发衬托着秀气的五官,加上她性格开朗,做事雷厉风行,很快就和我们打成了一片。何佳的到来最高兴的人便是我,因为这清扫厨房、清洁卫生间的劳动就不会只是我一个人的事了,她是北京医学院妇产科毕业的,特别爱干净,职业养成的洗手习惯让我看了都心悸,生怕水把她的皮肤洗破了。 何佳是以公派的身份来美留学的,国家替她交学费,补足生活费,我对她是又佩服又羡慕。我还做过她的病人呢。她利用做实验的机会为我做过几个例行的妇科检查,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我一开始还不怎么信任何佳,觉得她那么年轻能行吗?她看出了我的疑虑,笑着对我说:“小看我了不是?在北京医院我还经常给病人做手术呢。”我张大了嘴巴看着她问道:“你给病人开过刀?”何佳瞧着我这吃惊的表情,悠悠然地说:“不信啊?不信拉倒。别说给病人开刀,我还给死人动过家伙呢。”于是她给我讲起了大学里上解剖课的情景。 她说上解剖课时不会害怕,但会紧张,明知躺在铁床上的尸体再也不会动弹了,当独自一个人走进去时,总感到脑袋瓜儿后面,会被哪一具尸体恶作剧般地拍一下。有一次考试前,为了沉着应战,何佳又一个人走进了停尸房,她正在考虑用哪具尸体做练习,只听见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她赶紧原地站停,冷静地观察着周围。结果发现原来是停留在窗外的几只鸽子,齐齐地向远方飞去所发出的声音。事后,何佳对自己当时的冷静态度不可置信。 我真是服了她,换了我,还不知道会闹得怎样的天翻地覆呢?我以为何佳就像我在上海医院门诊部见到的医生们一样,给病人量量体温,问问哪儿不舒服,然后开张化验单,要么给个处方,就这样把病人打发了。想不到她还动真格儿的。有这样的好医生给我做检查,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不然她怎么会被公派呢? 来了美国后才深深地体会到,健康的身体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我和思进无论谁要是生了病,都将使我们以往的努力功亏一篑。我们自费留学生是要自己掏腰包买医疗保险的,在付学费时一并交上,一个学期内有效。思进为了省下那几百块钱,在整个读书期间就没有买过一次医疗保险。我怎么能白白地失去让何佳给我做检查这样的机会呢? 临近学期结束的一天,我对何佳说了我们去纽约的决定。她也告诉我她将去加州了,因为她先生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他们的女儿要来了。由于她先生无法割舍他的研究项目,那就只有何佳放下这里所有的一切,到她先生的大学改读别的专业。再说,假如她继续用国家的钱念下去,以后就必须回国。她都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两个学期所花掉的学杂费。 我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啊呀,那你就当不成医生了,太可惜了!再考虑考虑吧。” 她无可奈何地对我说:“我们家三个人不能长期生活在各个不同的地方,总要有人做出牺牲。别忘了,我是母亲。” 我与何佳共处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就将各奔东西,真有点伤感。我找不出一句安慰她的话,也摆不出一条让她留下的理由,因为她已为*,做人母。 我无言以对! 展望未来/思进/ 不知不觉,小玲到美国近四个月了。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美国的生活,特别是我们周围留学生的生活,试图找寻出一条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 有人说: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我到美国不久,就实践了这个理论。 我连续变了两次。 第一次是我的中途转学。 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大陆人几乎都经历过“开门办学”、“半工半读”的学校生涯,但像我这样的留学生,全职在餐馆打工,同时又在学校全时间读书的“全工全读”的学习岁月恐怕很少。因为到“中华餐馆”打夜工后,睡眠明显不足,看书时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结果在工程力学的期中考试,我得了个不及格!数学是我的强项,GRE中的数学部分考了八百分(满分)。在美国上硕士生的数学课,我在大学时都学过。老师只要写一个公式,我就立刻明白了。结果,工程数学这门课倒几乎没花什么力气就拿了个A。英文课对我来说也不在话下。也许老师看我们班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倒也没怎么难为大家。我得了个B,轻轻松松地过去了。  第3章 从想象的美国走进现实的美国(16) 令我不安的是,工程力学期中考试得了个不及格——Fail!要在期末翻身很难。WwW。HAoshuDu.COm同学们建议我去申请“Iplete”(未完成),这样以后再修时就不用再付学费了。 我接受了同学的建议。 第一学期就这样在“全工全读”中过去了。 美国在不同的人眼里看出来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盲人摸象。有的人把美国想成遍地黄金的天堂。有的人把美国想成难以生存的地狱。而我眼中的美国,此刻还是非常模糊的,也就是眼下的所见所闻。 慢慢地,我有了一些体会。 首先是发现在我周围有不少“职业学生”。 住在我们楼上有一个“沈博士”,是上海来的。他到美国已经八年了,硕士读了一个,博士读了两个,都是全奖,但专业冷门。拿了学位却找不到工作,而不读书就没有合法的身份,只能一个学位接着一个学位地拿吧。 在美国,对留学生来说,只有热门的专业才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是热门专业又多半没有奖学金。 我渐渐领悟到,拿奖学金不是一条成功之路,而转到一个热门的专业倒是可行的。很多留学生不愿打工,怕吃苦,像“沈博士”那样就一个个博士读下去,读了这个专业再读下一个专业,读了这个学校再读那个学校,成了“职业学生”,好在美国的学校对此也无所谓。可那是浪费时间啊! 有些留学生则走上了另一条路,他们一来就打工,再读书时觉得将辛苦赚到的钱都付学费,太可惜了,又因为看到很多同学就是读了学位也找不到工作,于是索性一头扎进餐馆,不读书了,身份也不在乎了。有的几年后成了大厨师,有的甚至当了餐馆老板。但这又不是我出国的目的。 若干年后,我曾告诉朋友,自己刚到美国时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的。但是许多人出国前并没有吃苦的准备。我读过一篇文章,文章说,大陆新移民源源不绝地来临,但是,移民的路好像不是满地黄金。如何才能获得成功,是大家关心的事情。我觉得,成功在于心态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提出六大原则,与大家分享。 一是目标导向。 许多新移民来国外,是随潮流。出国变成时髦的事情,变成成功的标志,你来我也来,结果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心里想的与现实有巨大落差,移民之日,成了失落之时,成功地走出国门,失败地开始移民生涯。 可见,要让移民变成人生另一种辉煌的起点,就必须确立目标:是提升专业,还是改变方向,是提前退休,还是自己做老板。目标清楚,方向明白,生活自然有活力了。 二是价值导向。 移民到新的环境,自然有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许多移民身体来到北美,但是思维价值观都还是老一套,这样就形成了老观念看新问题的矛盾。 因此,要有成功的移民生活,就必须在价值导向上下功夫,比如遵守公共道德,比如学会做义工,比如参加政治,这些都是成为北美人的必要功课。 此外,不再死守“沉默是金”的原则,而是勇于推销自己,遇到问题积极申诉,这些都是与价值导向有关。 三是计划导向。 在北美生活,进入的是西方人具有理性程序的社会,一切是有计划的发展,不是东打一棒西砸一拳,样样都要,结果处处落空。浪费了岁月,蹉跎了时间,懈怠了斗志。 相反,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与大目标配合,良性积累,一步一个台阶,最后一定能进入成功的殿堂。 四是“忘记过去”。 不少新移民来北美,惦记的是自己过去的辉煌,忘记不了成功的日子,常常有“虎落平阳”的愤怒感和挫折感,结果高不成低不就,或者眼高手低,无法重新开始。 因此,善于“忘记过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生活在一张心理的白纸上描绘,那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五是甘于沉淀。 移民生活,是人生的新阶段,沉淀两三年,重新学习、装备、充电,然后再出发,是相当自然的事情。 但不少新移民,尤其是中年新移民,在年龄上已经成熟,也是出成果的时候,因此不甘心沉淀,耐不住寂寞,坐不下来,像热锅上的蚂蚁。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六是大胆尝试。 三思而后行,是中国人的美德,但三思而最后不行,则等于不思,也无益于移民生活。 其实,许多事情关键在于行动,在北美,新移民应该打破禁忌,大胆尝试,成功的大门可能为此而开。 每个新移民,都是潜在的龙凤,成功绝非遥不可及。 因为工程力学期中考试不及格,我便开始思考下一步。我觉得机械工程原本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既然如此,何不趁机转一个专业呢? 而周围的中国大陆同学,基本上都有奖学金的,可以专心读书。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呢? 我和在印书时认识的小张谈了这件事。 小张说:“你何不转到我现在所学的专业传播学(Counication)来呢?”他说,他这是第二个学期了。当初申请学校时就拿到了“TuitionWaiver”(免学费)。因为他第一个学期得了2个A,1个B,GPA(GradePoint*erage,平均成绩)超过了35(A为4,B为3。2A1B的GPA是367),升为“FullScholarship”(全额奖学金)。他还介绍道:“Counication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毕业后可以到新闻媒体工作。可以到公司从事公共关系,还可以去广告公司……”  第3章 从想象的美国走进现实的美国(17) 我一听就心动了。WoShUdu.cOM我一向就感到自己擅长游离于文理之间的。我的数学好,语文也不错。而新闻媒体、公共关系、广告公司这些行业也非常吸引我。 于是没多加考虑,就申请转系了。 还真没有想到,在美国转个专业是那么得容易。不到一星期,我的申请就批准了。 传播系系主任是个中年妇女,叫Nancy,很有风度,一看就是个女强人。我找她谈了一次。 我说:“IamfromChina!” 一听我来自中国,她很高兴:“Wee!Weeonboard!”(欢迎,欢迎加入我们的行列!) 她告诉我,她刚去过中国,“我们这个专业在中国刚起步,你学了之后在中国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小张也是中国来的,他的成绩很好,你也一定行!如果你这个学期的GPA达到33的话,我就免你的学费。若超过35,我就给你全奖。” 和她谈完后,我高兴了好几天,仿佛眼前一片光明。 后来,我才体会到她的那句话“你学了之后在中国是很有前途的!”的意思。其实,这是话里有话的。 1991年1月4日,星期五,又是一个“星期五”,我开始改修传播学。 我读了两个学期的传播学,读书本身倒没遇着什么大困难。由于和小张、锦惠做同学,得到他们的帮助。修什么课,修哪个教授的课,他们给了我方向。笔记、“考古题”也应有尽有。同时,这两个学期我们还一起上了概率统计学。这是我的强项。他们原来一直不敢拿,结果在我的帮助下,他们也都通过了。“团结就是力量!”我第一个学期的GPA就拿到33,第二个学期免学费。 可问题是,我想留在美国,在美国积累工作经验和解决身份。后来,我渐渐地了解到,像我们这样的留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在毕业后进入这个行业的。除了英语不是母语之外,最大的障碍是身份问题。传播学不是热门专业,在美国,这行业也不缺人才。不缺人才的行业是不能担保我办移民身份的。而没有身份就不能合法地工作。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Dilea哲学的两难问题。我也终于明白了Nancy为什么说:“你学了之后在中国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后来,小张回到中国,据说现在是深圳一家广告公司的公关经理。锦惠一毕业就回了台湾,嫁了个医生,现在只需和先生、小孩儿Counicate交流就行了。 第二次变是决定改学电脑,到纽约去。 在克利夫兰读了三个学期,我才发现机械工程和大众传播专业都不适合我。 什么才是真正适合我的专业呢?怎样才能在美国成功呢?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一问题。 美籍华人成功的不多。我当时崇拜的是“两王”——王安和王嘉廉。 “王安电脑”,众所周知。王安起步很早。可惜他的电脑技术没有更进一步的发明,很快被人赶上,现早已破产。 王嘉廉是CA(联合电脑)的老板。他抓住了机会,创立了“联合电脑”,专做适合大企业的软件,曾一度成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我在克利夫兰时读过一篇关于他的报道。把他的许多话都牢记在心中。如:“移民要在北美获得成功,有三点至关重要,English,EnglishandEnglish。”在谈到选专业时,他建议最好选新兴的专业,那样你就和别人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正是电脑的转型时期,从大型的主机型转向个人电脑,各行各业开始需要软件人才。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行业,有其不同于传统工业部门的显著特点。 信息技术可以向各行业突进和延伸,可以和现有几乎全部行业和技术实现嫁接;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仅限于通过产业前后向关联关系来实现,它能从面上对整个经济施展推动力;不仅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对引导居民需求、刺激消费增长作用尤其巨大;它对美国经济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量的迅速增长,更主要的是促进了美国经济结构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化,使美国经济更有效率和竞争力,为今后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信息产业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信息产业内部技术软硬件之间的依赖性非常紧密,行业内部的需求和互相拉动效应比以往其他工业部门都要大。只要资金条件允许,它可以靠行业内部的这种需求实现技术的不断跃进和长时间的增长。 九十年代大量国外直接投资、外国政府和个人购买美国金融资产,以及美国国内投资支持了高科技行业的超前发展。这是形成高科技工业、主要是信息产业高速增长、一枝独秀的原因。离开美国独有的这一规模巨大的资本市场和万千投资人,高科技产业很难创造九十年代大发展和促进美国经济长时间增长的奇迹。 于是,我开始萌发学电脑软件的想法。 我自问:“我行吗?”在来美国之前,我连电脑都没摸过。而且我已经三十三岁了!是否有点“这山望着那山高”? 小玲说我一定行。 “为什么?”我问。 她从各方面分析我具备学电脑的优势。说我的最大优势是有适合“编程”这种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一席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要不人们怎么常说知夫者莫如妻呢?要不人们怎么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呢?  第3章 从想象的美国走进现实的美国(18) 小玲最了解我了,每次到了关键时刻,都渴望有“新的突破”。oShuDu.cOm 于是我痛下决心:转学电脑专业。 人生的关键往往就在于几步。 终于,我在小玲的鼓励下,申请了王嘉廉曾经就读过的皇后学院,它属于纽约市立大学,学费低,而水准高,曾有十一位********的获得者出自这所学校,号称“穷人的哈佛”。 学校录取了我。 这是我的又一次转折。 这时,我又一次激动地从心里呼喊: “我就要去学习新的热门的专业了!” “我就要到我神往的纽约去生活了!” 这次真的是我的又一次转折。 一切又将是全新的开始! 我的“美国梦”又将多加一道新色彩! 就这样我们在1991年6月14日又是星期五的晚上,带着四个箱子,在十几个同学的送别下,离开克利夫兰,踏上了开往纽约的Greyhound“灰狗”大巴。 “再见啦!Cleveland!我来啦!NewYork!”——我叫喊着。 此时我真的激情满怀。 此刻我真的充满梦想。闯荡北美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1) 梦醒的地方/思进/ 我们终于来到了纽约,终于来到了自由女神的身边。Www.HAoShUDu。cOm 我们终于看到了世贸大厦,终于可以漫步在第五大道上。 灰狗(Greyhound)长途汽车,把我和小玲从克利夫兰送到了高楼林立的曼哈顿——我们耳熟能详的TimeSquare时代广场汽车站。这个在好莱坞电影里经常看到和听到的地名使我们感到莫名的喜悦。再看那与上海颇为相似的马路格局、商店,路上行色匆匆的人流和川流不息、急速行驶的黄色计程车,我们立刻喜欢上了纽约,它的节奏、它的动感和它的气息。 出发到纽约之前,我们首先从地图上认识了纽约。它共分五个区域:曼哈顿、布朗克斯、皇后区、布鲁克林区和斯坦登岛。纽约之大是我们在克利夫兰所无法想象的,它的公共交通也就此变得异常的发达。地铁线贯穿东西南北连接五个区域,共有二十五条线路,每条线路从头至尾单行一次至少一到两个小时。五个区域的公共汽车更是多得数也数不清,往返于曼哈顿和斯坦登岛的渡船来来回回不停地载客航行;长岛、上州、新泽西州的火车把成千上万的上班族带往曼哈顿。整个城市的节奏布局有条不紊得就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曼哈顿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银行、大投资机构总部都设在这里;大部分的商业、文化娱乐活动也都聚集在曼哈顿。百老汇、歌剧院、林肯中心、博物馆、苏豪区(SOHO),这些使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都离我们不远了。我和小玲沉浸在兴奋和对新生活的期待中。 我们按照胡叔叔(我爸爸的老战友)的电话指示很快就找到了七号地铁,直奔他在皇后区法拉盛的家。他带我们去了替我们事先租好的住处——姑妈家。所谓姑妈,也就是他的姐姐,我们称为姑妈。她住在皇后区的JamaicaEstates,是一个犹太人社区,环境很好,就是离曼哈顿远了点,坐地铁要一个多小时。 姑妈的那栋小洋楼,从外表看上去很漂亮。可是到了租给我们的房间一看,傻眼了!原来是个小阁楼,在三楼。房间只有十平方米见方,房顶是尖的,在尖顶的两端,人是站不直的,只有个小天窗透着亮。房租却要两百五十美元,比克利夫兰的租金贵了两倍多,而且离曼哈顿那么远,这就是我们夫妻将要立身的地方吗? 胡叔叔从我们的神情上看出了我们复杂的心情,就说:“这就是纽约。”他叹了口气,“这房子本来租三百的,因为我的关系,少算了五十……” 可我记得当初在电话里谈好是两百块的。人刚到,还没住进去立刻涨了五十。“这就是纽约!”这话说得对!怎么说我们一落脚就有地方住,还是仗着胡叔叔的面子和帮助,就不计较了,出外靠朋友嘛!钱总是赚得回来的。 可钱真的就这样好赚吗? 来纽约前,我以为到了纽约便有工可打,就可以过上不一样的生活,可以看几场百老汇歌舞剧,听几场音乐会,参观参观艺术展,到了纽约后我才发现情况不妙!找工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找工作!这仍然是到了一个新地方的交响曲中的主题序曲!于是《命运交响曲》又奏响了命运的敲门声—— 第二天,我们便开始忙于找工作,我必须在九月的开学之前凑足学费。 这回比刚到克利夫兰后有些经验了:先买一份《世界日报》看看!报上倒有一版“招工广告”,各种各样的工都有。我们先找餐馆类,打了几个电话。对方倒是都说国语,可是都说已经找到人了。 真让人纳闷。我问:“既然找到人了,为什么还要登广告呢?” 对方回答:“广告是一个星期前开始登的。我们第二天就找到了合适的人。而广告费是付了十天的,所以没有撤下来。对不起!” 另外几家也许也是这个情况。 于是只好低头到报纸的广告堆里去“掏金子”,想找到开门的芝麻。 呵!这里有一则广告:“大都会保险公司招聘业务代表。经验、身份不拘。公司提供培训,收入丰厚,前程远大!欢迎精通英语、国语或粤语的有志人士加入,请与某某经理联络。” 哇!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不就是在找陈思进先生我吗? 但转念一想,这么好的工作会轮得到我吗?说不定又像那些餐馆一样,早已找到人了。 但想找到工作的愿望是那么强烈,这个愿望驱使我不能不抓起电话去敲门撞大运。 接电话的小姐非常客气。 我问:“请问某某经理在吗?” 小姐说:“在,请问哪位?什么事情?”我告诉她我的姓名以及想按对方的广告要求应聘的事儿。 她把电话接了过去。 经理接了电话,问了一下我的基本状况,夸了声:“你的国语讲得真好!”接着又问道:“你在纽约的亲戚、朋友多吗?” 我说:“我住在姑妈家,还有一个姨婆住在唐人街,没有其他亲友了。” 经理一听这话,便说:“这样吧,我马上要去开个会,你留个电话,我回头再打给你。” 但是我等了一天,也没等到他的电话。我纳闷儿极了,同时又充满了期望。 到纽约的第三天,我去了住在中国城老人公寓的五姨婆家。这个姨婆是我外婆的表妹。当年她结婚时,我妈妈和舅舅是她的花童。1948年她离开大陆去了台湾,1958年她到了美国。四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回过大陆。我在国内时就一直听外婆提到她。出国前我曾想请她担保,但得知她住进了老人公寓,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2) 在克利夫兰时就和她通了好几个电话,知道了她的一些情况。wWW.hAoShUDU.cOM在海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她,那一口京腔居然一点儿都没变味儿。这次和她一见面,我感到格外亲切。 她看到我和小玲,兴奋得不得了:“哎呀!哎呀!我在海外那么多年,你们还是我见到的我在大陆的第一批亲人!” 她介绍说,五姨公已经去世了。“我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他们中有三个住在新泽西,有一个住在波士顿。”她说,“哎呀,儿女们都要我过去住,但我有自己的生活呀,住在子女家总有些不习惯。噢,光顾了说自己了,你们在纽约还好吧?” 我说:“找工不太顺利。” 她说:“是啊,在纽约工作不太好找呀,找不到工作生活就成问题。哎呀,你们一定缺钱吧!先从我这儿拿些去……” 我们忙说:“不缺!不缺!”过了会儿,我说起昨天给保险公司打电话找工作的事,我说:“那个经理说过会儿给我电话,可是怎么就一直不来电话呢?” “哎呀,”姨婆说,“你们不知道,这只是保险公司的一种手法,叫‘绞毛巾’。保险公司的竞争太厉害了,拉客户越来越难,于是就找一些所谓‘业务代表’,一天付十块钱车马费,让你去拉你周围的亲戚朋友,拉到的话,分你一些佣金。等到你的‘毛巾绞干了’,就是你把你的亲戚朋友都拉完了,他就不要你了!哎呀,像你这样在纽约没什么亲戚朋友的,他们当然就不要啦!……” 原来如此! 这类报上的招工广告让我想起了在克利夫兰时的一件事,这是我刚到美国才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我在《世界日报》上看到这么一则广告:“‘在家上班’,做手工活,毋须经验,报酬优厚。半职,每周三百至五百美元,全职,每周六百至一千美元。”这么好的事情!一个月可以挣四五千!又没有身份的限制,这才像美国! 再往下读:“有诚意者请寄五十美元至,收到汇款后就会立即与您联系。” 我一想,该不会有诈吧? 但又一想,《世界日报》是大报,应该不会公然为虎作伥吧!而且这又是在美国,是法制国家! 真是病急乱投医,第二天我就寄去了一张五十美元的支票。 信一寄出,我就后悔了,心想这回这封信及五十美元支票一定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了。 想不到没过几天我还真的收到了回信。我赶紧拆开一看,只见里面写道:“请照我的方法去做:租一个邮政信箱,每周花十美元;每周花广告费一百二十美元。如果一周收到十封来信你便可以赚三百七十美元(10×50-10-120=370)。” “出门不利,碰上瘌痢”——真的碰上了一个骗子! 不过,美国的骗子还真有“职业道德”,死也要让你死得明白。 反过来我再一想,当时我急昏了头。世上真有这么好的事,谁还愿意打工呢?! 对定力不够的人,到了艰难的时刻,就会丧失最起码的判断能力。 后来我才知道,美国的新闻媒体是不用对广告内容负责的。 “广告内容与本报立场无关。”在所有的报上都有类似这样的字句,不过都是印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 我没想到我的纽约梦破灭得如此之快。 “姑妈”/小玲/ 在胡叔叔的帮助和安排下,我和思进住进了姑妈家,我们称呼她的先生为姑父。虽然我俩住的房间还不如克利夫兰,但是非常安全,在纽约安全第一。 两位老人膝下有三个儿子,都非常地有成就。老大在加州的一个航天基地做事儿,是个“保密单位”,他的儿子也就是二老的孙子,学习成绩斐然,荣获过总统奖,受邀到白宫见过老布什。老二是新泽西一家*的高级工程师,全家都住在纽约的对岸。老三是二老最疼爱的,是纽约的注册会计师,因为没有结婚,常常回来看望二老,我们也就有机会见过他几回。 姑妈一家在我们眼里是台湾人,可在台湾,他们又被称作外省人。解放前夕,姑妈随姑父从大陆到了台湾,为了养家糊口,她毅然走出家庭,考出护士执照,作了一名白衣天使。她个子小小的,靠着勤劳善良、机智精明和省吃俭用,在美国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姑妈年已七十,每天照样挺直腰板,穿着得体,挎着一个包,带着自制的便当(午饭),搭乘地铁去医院上班。她用医院护士这份固定的收入,养育了她两个博士和一个会计师的儿子,完成了她拥有一栋花园洋房的愿望,成全了她在大陆所有兄弟姐妹们移民美国的梦想,也眷顾了她投资房地产的赢利。 姑妈的整幢小洋楼有三层,外加一个地下室。正门进去便可望见直通二楼和三楼的楼梯,左边是客厅带一个太阳房,紧挨着太阳房的是个小小的客房。正门的右边是饭厅,饭厅延伸进去是厨房,厨房靠边是姑父的卧室。姑妈的主卧室在二楼,是小洋楼里最好的房间,我和思进从来也没有进去过,连姑父都不敢随便进出。主卧室的斜对面是另一间卧室,租给了他们教会里的一个年轻“弟兄”(在教会里大家彼此称“弟兄姐妹”),这个“弟兄”是个白人老美。三楼也有两个房间,一间我们住,一间是另一个白人老美住。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3) 姑妈对租住在她小洋楼里的人都约法三章,管得很严。WWw。haOShudu.Com十二点以后就不能再自由地出来进去;客厅里的电视只是用来看新闻和天气预报的,其他节目一概不许看,很有我们大陆防止“精神污染”的意思;厨房用完后要立刻清洁,厕所要轮流定期打扫,名字和日期都贴在冰箱上,她会定期检查的。 一天,她发现了一只蟑螂在厨房周围转悠,便好似如临大敌。冰箱上立刻出现了一张用英语写的告示(Noticetoeverybody),大意是:请大家要注意卫生,蟑螂是有害的,这里是一瓶CockroachKiller,请你们合作去除害虫。我当时对英语是一概没有反应的,不知告示所云为何,走过去走过来地没有理会。但我总觉得这个早上姑妈看我的表情有点异样。中午她实在忍不住了,叫住我问:“小玲,你看见我写的便条吗?贴在冰箱上面!”我点点头说:“看见了,但不懂写了什么。”她盯着我像看外星人那样,说:“你不懂?那你为什么不学?还不趁年纪轻快点学?” 姑妈这两句话噎得我半天透不过气来,我愣在那儿,不知所措,心里还有点不服气,她怎么知道我没有学,我学不学英语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她犯得上跟我较劲儿吗?直到姑妈把一本字典递到了我手上,才使我回过神来。她说:“英语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勤翻字典,我就是这样学的。” 她平时不苟言笑,看见她我就心里发毛,我总是让思进打前锋与她“交手”,诸如交房租、水电费及电话费之类。我更乐意在姑父跟前问这问那的。此时我体味着姑妈中肯的话,语气是冲了点,她是为我着急,那里边儿包含着一片爱心呢!打那以后,每到电视新闻播放时间,她就一定会站在客厅,冲着楼梯口叫我下来。这练听力的时候到了。 在我没有找到工作的近一个月里,姑妈问我愿不愿意帮她做点杂事来换取报酬,每小时五美元。我正闷得发慌,哪有不愿意的。我就按照她的要求,每三天为她的前庭后院修剪树木、用除草机修平两片大草坪、拿吸尘器清扫客厅里和饭厅里的地毯、给太阳房里的植物花草浇水,还要擦拭掉所有家具上的灰尘。她对我所做的一切都非常满意,只要一有赚钱的机会就不会忘了我。我后来在袜厂的工作还是姑妈给介绍的。 一天早上,她让我跟着姑父去清扫她投资的公寓楼。那栋公寓上上下下大约有八个套间。要清理的是一个刚搬离的印度人家庭。一走进这个套间,浓烈刺鼻的咖喱味儿扑面而来,我赶紧屏住呼吸,打开所有的窗,朝着空房间喷起了香精油。姑父向我解释道:“这种味道恐怕几年都除不掉了。叫她不要租给印度人,偏偏不听。现在谁还会再住进来?这个老太太真是害人。” 我就说:“那就再租给印度人嘛。” 姑父苦笑道:“是可以啊,但是长期租给印度人住,以后再清理就要出大价钱了。这四面八方的墙壁都要打掉重新做,不然的话,整栋楼的人都要被熏死,以后楼都卖不掉。” 我没有想到一种食物的调味料竟会有如此厉害的杀伤力,我以后特别留意过,我的邻居里从来没有印度人。因为他们一天到晚的咖喱鸡、咖喱羊、咖喱鱼及咖喱蔬菜。连早餐都是咖喱馅饼,以至于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咖喱味儿。大多数的华裔房东都不愿租房子给他们住,姑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纽约呆久了,这个谜也就解开了。姑妈当初买这栋楼的目的是因为她那些来美国的大陆亲人们,她担心那么多人来了没地方住。想不到买下了楼以后房价就涨高了。房价高了,地税跟着也涨了,超过了她原先的预算,于是她只能硬着头皮做起了租房的生意。因为那个区就是个印度人居住区,那栋楼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单单租给中国新移民呢?姑父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不做中国人的生意,可以做印度人的生意,不都是赚钱吗? 她那些大陆的兄弟姐妹们都陆陆续续地来美国了,怎么办?这老太太倒想了一个更妙的招数。她奉送每对夫妇两张单程到美国的机票,外加免费在她的小洋房主卧室住三个月。三个月一到,立刻走人。给他们住好房间的目的,是激发他们有朝一日真正拥有这样的房子。三个月还没有能力自立的,可以暂时搬到她的公寓楼里,赚了钱后再付房租。这个办法使姑妈在大陆的亲人,共二十来口人,到了美国后都个个独立自主、丰衣足食,无一人去住那个公寓楼。这些事儿都是她的亲人们一点一滴透漏出来的。 姑妈出去做客吃饭也不忘带上我和思进。那次,姑妈的中学同学携同她那著名的画家夫婿,从大陆来纽约开画展,两人来到这里后住在她家。姑妈的大弟弟请他们四个人去吃饭,我还暗自庆幸我们总算可以自由自在的晚上没人管了。大约五点左右,姑妈在她的房门口叫了起来:“思进、小玲,走,吃饭去。”语气里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那天的饭菜可口自不待言,姑妈主要是介绍思进认识她的侄子,思进以后同校、同专业的同学和朋友——志清。 姑妈处理事情的原则完全美国化了。她的中学同学回大陆前和姑妈结清吃住费用,这让我感到吃惊。这和我妈待客的观念是多么的不同。我们家以前住在上海南京路后面的二马路上,穿过我们家后面的弄堂,再过一条马路,就是有名的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全国各地,加上本市区的亲朋好友,你来他往的多了去了。谁来了上海,或者路过南京路,都要上那儿去逛一逛,买点穿的用的,我家自然就成了落脚点儿了。渴了进来喝杯水,饿了随缘吃个便饭。印象中放学回家,老有客人的说笑声。妈妈总是尽地主之谊,用她的话说,“来者都是客,吃饭只是加一双筷子的事儿。”有外地客人来了,晚上我还要窝到奶奶的大床上挤挤,腾出我的小床给客人睡。客人走了,妈妈还乐此不疲地拆洗被单和被套,那时候还没有洗衣机呢!为了接待一个客人,妈要多出多少的家务事儿啊!想想我妈,再看看姑妈,我对姑妈的待客方式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通,多抹不开面啊!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4) 没有过多久,我们碰上了件为难之事。WWW。HaosHuDU.CoM我以前银行里的同事,定居多伦多的岚岚听说我们搬到了纽约,想和她的朋友来玩儿。由于遗传了我妈好客的习惯,我一口答应了。但立刻犯起了愁,让他们住在哪儿呢?姑妈是不允许我们随便留客过夜的。我不好意思开口请岚岚他们去住旅馆,但又没有地方让他们住。思进建议和姑妈商量商量,让他们二人住在她空闲的客房里,也就一个周末。姑妈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条件是将扣除我为她近一个月来清扫房间,打扫印度人公寓所挣的工钱。眼看着姑妈自自然然地做成了一笔生意,一点儿负担都没有,而我第一次领略了人情大如债的沉重。是沿袭坚守我妈的待客原则,还是去学姑妈的美国化方式?这令我内心挣扎、争斗。我最终没有学会姑妈的方式,虽然我非常欣赏,但从小耳濡目染存留在骨子里的东西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掉了。往后,无论在纽约的陋室,还是在我们多伦多舒适的家里,我迎来送往了许多亲友,习惯的仍然是我妈的待客原则。 二老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星期天他们都要去教堂,教堂就在他们家隔壁,这也是为什么姑妈会选择这所住宅居住的原因。每个星期四晚上有个查经会,在姑妈家的客厅举行,共十几来个人,人手一本圣经。我和思进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便参加。由于好奇心使然,我坐在二楼的楼梯口,偷偷听过他们怎么个查经。 他们先是轮流地读上一段圣经,然后根据圣经的内容,谈学习心得,多多少少每个人都有,一有心得就会联系到自身的所作所为。这好的行为就要发扬光大,坏的作为就要批判,一直批到痛心疾首,热泪盈眶,方肯罢休。最后由组长姑妈带头呼喊祷告口号,大家一齐跟着喊,这查经会到了这个光景也就接近了尾声。我听着听着,怎么觉得这个查经会和我小时候读红宝书、斗私批修的小组会学习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呢,只不过是主题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他们的教会活动有时候也带有一些社交性的意思。比如说,他们会传递这个主内弟兄和那个主内姐妹谈恋爱了的新闻。还有人会问姑妈有空房吗,有个主内弟兄要租房。说起来,思进在纽约的第一份工作,还是由姑妈发动群众找到的。那天查经会一结束,她赶紧把思进叫下楼,对众多的主内弟兄姐妹们说:“这位主外弟兄叫思进,要找工作,你们谁有办法就帮帮忙!”她的教友Michael洪第二天就来了电话,通知思进准备上班。他们不愿意说,这是事在人为,而管这个叫作把一切都交给主。主是无所不在的,只要祷告,主才会听见。 搬离姑妈家是出于不得已的缘故,因为思进上课和做工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路上。后来思进的父亲来到北美探亲考察,在纽约时,我们安排他住在姑妈家,一住就是半年。我们深知个性外冷内热的姑妈,会给思进的父亲一个安全温馨的居住环境的。 为生活而战/思进/ 到纽约大约十天后,姑妈的那个教友Michael洪——一家船运代理公司的老板问我:“有一家印度人开的贸易批发公司——StyleAsia,需要装卸工,你做不做?” 装卸工?那可是绝对的重体力强体力的活儿!像我这样的一介文弱书生,只干过轻便的体力活,还从没有干过这类的重活儿,干还是不干呢?我能干得了吗? 要是在国内,我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但这是在纽约,能找到一份工作就算不错了,哪还容得我挑挑拣拣的?干!当然干!为了学费,为了生活费,当然干!干不了也要干! 这个装卸工每天要干十个小时,一周要做六天,一个月八百美元。 我和另外三个来自非洲的人高马大的黑人阶级兄弟一起,我们这些来自亚非拉的“无产者”自觉地团结起来,把来自亚洲的货物从大货柜车上卸下来,搬进仓库,或把仓库里的货装上大货柜车。就这样,干了两个月就实在撑不住了,其间还扭伤了一次腰,至今一到阴雨天就酸痛。“泰山压顶不弯腰!”要不是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我早在“美帝国主义”门前累趴下了。 暑假快结束了,我还没有存够学费。怎么办呢?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位中国心理医生。对他说,我情绪不稳定,睡眠不佳。那医生收了我两百美金,开了一个病假证明,可以休学一个学期。这也是“前辈们”教的绝招,可以保住学生身份。 正好这时,洪先生的公司需要一个业务员,他让我试了一下,还行。于是我终于成了一个“小白领”,一个月九百元现金。 小玲也在姑妈的介绍下进了一家台湾人开的公司,给女老板做秘书,一小时五美元,一干就是三年。虽然没能干上想象中的waiter(侍者),但是我俩挣的钱总算可以支撑我的学费了。这使我们的心情稍稍好了一些。 1992年2月4日,那天正好是农历新年的大年初一,我进入了所谓“穷人的哈佛”——纽约市立大学的皇后学院,开始读电脑科学硕士学位,主攻软件设计。因为我不是电脑学士,要学硕士,课前必须先补五门学士的课程,而五门中又必须先修两门,才能上其他三门课。所以我第一个学期先修两门课。 皇后学院离我当时住的地方虽然不远,都同在皇后区,但很不方便,没有直达的地铁,需绕着圈子走,每天来回两个多小时。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5) 我每天要有九个小时在船运公司上班,一个来回也要三个小时,结果我这样“有头有脸”的电脑硕士研究生,每天就有十二个小时花在打工和路上。wWw。HAoSHudu。coM 这样,虽然第一个学期只需修两门课,但我仍然没有多少时间用在读书上。我学的202“汇编语言”的第一个考试便不及格! 这样下去怎么行?必须立刻搬家! 报上的房屋出租广告不少,我和小玲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去看了几处。学校附近的房屋并不便宜,一个小屋动辄四五百。而我们当时每月的收入只能维持三百以下的房租。 有一天我看到一则广告:“雅房单间出租,靠近皇后学院,法拉盛。家具一应俱全,适合单身及夫妇,两百六一个月。” 法拉盛当时已经具备了小唐人街的规模,中餐馆、中国人的超市应有尽有,对于我俩的学习、生活都相当方便。 于是我们立刻与房东通了电话,我们要求马上去看。 到那儿一看,还是一栋外表不错的小洋楼,离学校还真不远,一辆公车,十分钟便可到达。房间在三楼,也算是阁楼,但比姑妈家那个阁楼大了许多,而且家俱齐全,床还是新的。要知道,我们到美国后还没睡过新床呢! 在交谈中了解到,房东是个香港人,是一个教会的长老。他有三四栋这样的房子,全靠房租为生。 他说当年他也是留学生过来的,了解自费留学生的苦境。 他还问,“搬家要帮忙吗?我可以开车帮你们搬过来……” 总算又碰到好人了! 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付了一个月的定金,连价都不还,并且还约好了搬家的时间。 回家后立刻告诉姑妈我们马上要搬家了,她不怎么高兴地对我们说:“按规定搬家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否则一个月定金就不还了。可看在我弟弟的面子上,就算了吧。祝你们好运。” 按约定,第三天晚上,那新房东就来接我们,帮我们搬了过去。 这个地方真不错,离学校和打工的地方都不远,而且一路上可以骑自行车。 我们在这儿一住就是四年半,一直住到离开纽约去多伦多。 有了船运公司的工作,又有了学习时间,第二个学期我的三门课中拿了一个A+,一个A,一个A-。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充分证明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的伟大、光荣、正确。 凭着这些成绩,我申请到了两个学期的“ScholarshipfromPing-HouWangFamilyGraduateStudentFoundation”,这是一个华裔企业家设立的奖学金,每学期的金额两千五百美元,正好付学费。 我们的生活开始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馨华/小玲/ 馨华是我的第二个老板,大我整整十岁,那时还未婚。她的父亲是国民党立法委员,她和姑妈一样,也来自台湾,是台湾人眼里的外省人。 馨华所经营的是一个高级时尚袜子加工厂,就座落在布鲁克林的工厂区。我第一天摸着去找这间工厂,还费了一番周折,这叫万事开头难。 我要从皇后区的JamaicaEstates,即F车的底站一直坐到JacksonHeights,换G车到布鲁克林的Metropolitan*enue下车,然后弯弯曲曲地穿大街,走小路,过个桥,沿街对照门牌号,找到馨华电话里所指的那栋楼。事后馨华告诉我,如果我能按时或提前到达工厂,她就要我了,这对我是个考验。多亏了思进前一晚帮我对着地铁图解说了一遍,使我牢牢地记下了站名。毕竟这是来了纽约后我第一次独立地坐地铁。 想不到纽约还有这样的地方。沿街两边的楼差不多都有五六层那样的高,一溜儿的紧挨着。暗红色的砖墙,透着斑驳陆离的陈迹;没有玻璃的窗子,像一个个密密匝匝的无底黑洞,一眼望不到尽头;那些老旧的大铁皮门,病病歪歪的,有的关着,有的开着。废纸、空酒瓶及压扁的可乐罐,稀稀拉拉地躺在空空荡荡的马路上。可真是满目疮痍啊!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有过的繁荣和昌盛呢? 馨华的工厂就在其中一个楼的第三层,长方形的,有六百平方米大小。里边分前后左右四个部分。最前面靠窗的是馨华的办公室,最后面靠窗的是男女厕所。中间部分的左边儿,倚墙拦出两条走廊式的货物堆放处。右边就是女工们做活儿的场所,整整齐齐地十排长方形桌椅,可供二十几个人同时开动烫熨机器加工产品。 馨华在曼哈顿的第五大道三十七街上,还有个Showrm(展品室),典雅大方。经过她精心设计和布置,那些个花型、款式及颜色各异的Pantyhose(连裤袜),套在栩栩如生般的假腿上,个个摆着优雅的Pose(姿势),等待着客户们参观和定货。通常,馨华会根据大公司下的定单和加工要求,雇些手巧的女工来工厂,用特制的耐高温光滑板,穿进Pantyhose里,把绒布花卉图案纸轻巧地盖在印花部位,然后烫熨机器往下一压,大约一分钟左右,图案便印到Pantyhose上了,这时必须得再有技巧地撕去那张废纸,抽出光滑板,一件产品就算加工完成了。整个过程中最关键性的要点,是不能让Pantyhose抽丝。否则的话,就算图案印得再完美无缺,那双Pantyhose也还是报废品。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6) 曼哈顿的那间Showrm是馨华跻身于纺织品加工这一行的醒目标志。wwW.hAOsHudU。coM无论是外出做Show还是印制产品的Catalogs(目录),公司名称后面打上曼哈顿中城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档次和级别就不一样了。可惜,我没有赶上那定单像雪片一样飘来的辉煌年月,听说那时的女工一个月可以赚很多钱。 馨华大多数的朋友是女的,她们不是服装工厂的老板,就是毛衣针织品公司的业主。常常说同行是冤家,与馨华在这行熬了十五六年的难姐难妹们,受大陆纺织品崛起的冲击,生意是越做越清淡,而她们的交情却越来越浓厚。常常听她们在电话里互叹苦境、互相勉励。馨华的结束语永远是:“好了,好了,收起你的苦瓜脸吧!什么时候出来喝杯咖啡?Takecare(保重)!” 如果说我是先从电影里和书本上认识了纽约,而馨华便是第一个带着我真正走进了纽约的人。她的一大乐趣,是把对纽约那痴迷的爱,在吃喝玩乐中毫无保留地灌输给我,颇有点“寓教于乐”的意思。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她带着我和思进参观了座落在中央公园边上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她要求我带上笔记本儿,可以随时随地记下博物馆里那些不常见的、难背的英语单词,这是她的体会。她说看见了真实的物体,再比照它的词,容易帮助记忆,叫象形记忆法。途中馨华还真的示范了一次。下了地铁,走在大街上,她环顾四周,指着一家店面的招牌问思进和我:“这Café是什么意思?” 我自作聪明地抢着回答:“那不就是一家咖啡馆吗?” 她再看看思进。 思进可能也吃不透这个字的含义,没有任何表示。 馨华就笑着对我们娓娓道来:“这是个法国字,意思是小餐馆,只卖饭不卖酒的那种。在英国,Café又可以理解为茶馆(TeaShop,喝下午茶的地方。这个字用到了美国就变成了自助餐馆了,是Cafeteria的简写,不信我们去看看?” 说走就走,我们三个人转身进了这家Café自助餐馆。我一看里面,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个塑料托盘。他们或动手往托盘里放三明治、色拉,或自己用勺盛汤,等收银员收了钱后就可以坐下享受了。 馨华得意地冲我俩点点头,说:“怎么样,要不要来杯咖啡?我请客。” 我和思进这才第一次亲身体验了在Café的自助餐馆里,喝自己动手冲的咖啡。不受别人摆布地自己控制糖和奶的多少,感受到了自助的乐趣。 从此,我每每逛街看见Café的自助餐馆,在学校的Cafeteria里用午餐,便会想起馨华。更重要的,是她的那套学习英语的方法。 那一阵子,公司里的生意比较清淡,她提议带我去SOHO(苏豪区)看艺术画廊,好好儿地休闲休闲。人们口头上、电影里经常性地提起这个词,使得我真想见识见识这个著名的地方。平时我都是两点一线的——打工和回家,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方式。思进是读书打工非常忙,很少有机会陪我忙里偷闲去曼哈顿逍遥自在一番。我们也不知道具体要到哪里才算SOHO。现在,一经她邀请,我马上应和。 馨华告诉我,曼哈顿下城和百老汇街交界处的HoustonStreet以南朝西叫SOHO,HoustonStreet以北靠东叫NOHO。至于SOHO是怎样形成的,是我若干年以后,在HunterCollege上写作课的时候了解到的。我和SOHO的第一次直接接触,还是通过馨华。 她的家就住在曼哈顿中国城的孔子大厦里。那天,我们一路沿着中国城的CanalStreet走到百老汇街,往右拐走几步,就到了馨华所指的SOHO区。穿过了GrandStreet,我的眼前便豁然开朗了起来。 百老汇街上斑斓万千的商店,丰富多彩的橱窗设计,像五彩纷呈的玻璃盒,镶嵌在一幢幢高高坚实的青砖大厦里。写有品牌名字的布条,彩旗般地挂在了各个商店的高处,迎风起舞。不断有穿着个性化的男男女女,三三两两地招摇过市,熙熙攘攘的人流,川流不息的车辆,赋予了SOHO区的活力和灵气。 这里能买到刘德华所钟情的Levis牛仔服系列,就是在衣服上抠一个洞,或者贴一块补丁,再稀里哗啦洒上点颜色的那类牛仔服,按时尚的说法,酷毙了!当然,女孩子们也可以“淘”到她们偏爱的奇装异服。喜欢收藏千奇百怪皮鞋的女士们,这里就更是她们该来的地方,全世界的皮鞋任由她们挑选。SOHO是年轻设计师们的聚焦点,处处充满着新鲜的创意。 SpringStreet的摊位上,留下了艺术家们富有创意的才艺结晶。那里有鱼骨做成的耳环、手镯、项链;有价格不菲,用手工操作完成的,非常别致的问候卡、日记本儿、手饰盒及手绘瓷盆儿。作品表现得不是华丽高贵,也不是清雅脱俗,而是艺术家气质里面的特立独行和桀骜不驯。 馨华又带我朝着SpringStreet以西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缓缓而行。路经一家画廊,我们抬腿往里走。画廊里人不多,她边看边对我轻声说:“我一到换季的时候,就要出来走走看看,捕捉流行色,要赶上潮流。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拿不到定单,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和大陆的商人联合起来做呢?你这里拿定单,下给他们做,省去很多人工费。”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7) 她说:“这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wwW。HaOsHuDU.COm现在的大陆人胃口很大,我也接触过,他们未必会把我放在眼里,就像十年前我也不把他们放在心上一样,谈不拢的。” 看着说着,我们站定在一幅画前。画面上,昏暗的底色,衬托着四个女性肥硕的、富有弹性的、浑圆的臀部。它们背对着我们,使我们看不见她们其他的任何部位,只有臀部。我和馨华相视一笑。 我问她:“看得懂吗?” 她意味深长地笑笑:“看不懂也可以猜猜嘛。其实,臀部是女人最重要的部位。有没有听过,看女人生育力强不强,就看她的臀部丰不丰满。很显然,这几个女人都是能生能养的,没看她们多壮实啊!这个画家大概是想歌功颂德女人的伟大吧!” 我对艺术是没有什么鉴赏力的。她这么一说,我觉得挺有道理,能说得通。女人的伟大之处就是能传宗接代,世界上有哪一个伟人不是从娘胎里爬出来的?可现代的女人已经不甘于只做生育机器,她们有着更高的理想与追求。像馨华拼命地创业,连男朋友都没有定下来,这是不是又有点儿过了呢? 走出画廊,馨华领我去了她最喜欢的一家咖啡店。我俩还未到店里,咖啡的溢香便扑鼻而来,弥漫在店门前的走道上。小小的咖啡屋里,两个人一桌,四个人一群的已经快满座了。馨华和我对坐在屋中间靠墙的小圆桌旁,倒也舒适。我欣赏着挂在墙上的画布,店堂里那看似随意的摆设,都无不渗透着SOHO那独特的艺术特征。感觉上屋子里的每个角角落落,旮旮旯旯,都散发着SOHO的气息。那天我第一次品尝了Cappuccino(卡布其诺),它名字的浪漫远远胜过了咖啡本身的滋味儿,点缀在咖啡上的VanillaWhippedCream是应该用来看的,而不该一口一口地吸进嘴里。那是思进的最爱,而不是我的。 馨华又开始对我唠叨起咖啡的各种风味(Fl*or)。她在我的笔记本里记下了Colombia,FrenchVanilla,Hazelnut,BreakfastBlend,及FrenchRoast等品种,叮嘱我冬天喝CrèmeBrulee最感温暖!春天喝PecanTorte会增添好心情!夏天里喝BlueberryCrème最沁人心脾! 我对馨华说:“你写那么多有什么用?我什么时候才有可能去实现这种超级的享受啊!” 她说:“你老公这样聪明又勤奋,对不对?很快会实现的啦!” 难得她把我当作知音,向我倾吐着她的悲,她的欢和她的离愁。我在纽约还没有朋友,自然也把她当作知己。她经历了三次失败的恋爱,非常羡慕我有一个奋发向上的好丈夫,以及我们恩爱有加、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而我则羡慕她的定居身份、事业、一口漂亮的美语及在纽约有众多的亲友。我们彼此互相羡慕,说着知心话,咖啡的醇香时不时地飘散过来,品尝着咖啡,我们真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 那天回家后,我对思进喋喋不休地描绘着白天的所见所闻,他羡慕得眼睛都发绿了。我马上向他保证,一定做他的向导,带他游一遍SOHO。只是这个保证是在四年后,临离开纽约去多伦多前才兑现的。 和中国城MottStreet紧邻的一条街叫MulberryStreet,街的两边儿全是大大小小的意大利餐馆、咖啡馆和杂货铺。沿着这条街再往北走到尽头,就是俗称的小意大利区,它正好夹在Chinatown(中国城)和NOHO的中间,好莱坞经典电影《GodFather》的很多景点就取之于此。MulberryStreet是小意大利区在中国城的窗口,但凡到中国城,就会注意到这条街,我对意大利文化和饮食的偏爱,是馨华通过这个窗口向我展示的。一次偶然谈起的话题,竟让她特别领我去了那条MulberryStreet的意大利餐馆,享受干净环境下的文明就餐。 那个话题是从她对办公室整洁度的要求谈开的。我觉得她爱干净有点儿过了头,像洁癖,就劝她说:“馨华,中华民族是最勤劳、最爱干净的民族,从你身上都明明白白地体现了出来。你太爱干净了。” 她马上纠正我:“No,说我爱干净我不否认,但中华民族不能算是最爱干净的民族。你不知道意大利人多爱干净,不信我带你去看看!”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正值夏天,走到MulberryStreet,两边的地都是干干净净的。有的餐馆干脆将餐桌摆放在人行道上,看上去一切都井然有序,绿色的植物和花草很雅致地装饰着四周,似有久行沙漠遇见绿洲的清凉。再回想中国餐馆门前的人行道上,臭污水遍地流淌,垃圾沥沥落落的随处可见,引得苍蝇满天飞。作为中国人,我真感到羞愧难当。为什么我们的“地盘儿”就不能像意大利街那样干净呢? 馨华告诉我,她每天下班经过MulberryStreet,总会看见餐馆门前的意大利人,拿Ajax(一种去污粉)清洗人行道,那股认真劲儿,比她在家里拖地板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中国人往往把自己的家居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有的人家进门还要脱鞋子,但决不会像爱护家一样的爱护公共场所。她很忧心中国城会变成其他族裔人眼里“脏乱差”的代名词。 受馨华的影响,在公共场所,我每做一件事儿,总会先考虑是不是有损中国人的脸面,时刻紧记不能让我们的老祖宗丢份儿。因为不管我的身份怎么改,都无法改变我这张炎黄子孙的脸。在这个国际大都市里,我的一言一行所代表的就是中国,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美国花样溜冰运动员Michelle邝(MichelleKwan)的经历,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8) Michelle是第二代华人移民。好书读小说网为您提供最快、最新、最全的小说阅读和下载 m她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根据美国宪法,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当Michelle与第二代俄罗斯移民TaraLipinski争夺1998年NaganoWinterOlympics的冠亚军赛上,报纸上居然登了这样一个大标题:“AmericanBeatChinese”(美国人打败中国人)。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他们都希望Michelle落选,让TaraLipinski能当上冠军。因为Michelle邝是中国人,TaraLipinski是美国人,尽管后者是七岁随同她母亲来美国后才开始当上的美国人。美国终究是白人主导的社会,他们是主流,他们是根据脸型和肤色来确定谁是美国人的,所以我们总可以听见主流社会或主流媒体等名词。 随着和馨华友谊的加深,我走进了馨华的大家庭,参加了她大妹妹美华的婚礼。这是海峡两岸同胞的联姻,美华嫁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陆人,留美学生,他们婚后美满幸福。两年后,馨华又多了两个叫她姨妈的小辈。 我是在一个特别大的雪天告别了馨华的公司,准备到大学去读书了。离开她的公司是伤感的,能去读书又是梦寐以求的。馨华对我亦师、亦友的关怀,超过了一般的雇佣关系。三年的春去秋来,和她相处的点点滴滴,清晰如昨日,至今都无法忘记!我感谢馨华,感谢她让我在避风港里停留了不算短的三年!令我没有其他打工族那样的动荡。三年里,我的心情是开朗的,心绪是平静的,收入也是稳定的。这间接帮助我稳定了思进对茫茫前程的焦虑与不安,并使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为在北美的继续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和馨华自然地走到了一起,给予我帮助曾经是她最大的快乐,而倾听她的心曲则是我唯一能做的。当我一步一步走向自立,她无法再给予时,她对我的诉说也渐渐地停止了。她那颗孤寂的心是高傲的,她不愿只索取而不付出。对此,我变得无能为力。 记得馨华为我们去多伦多前夕的践行晚餐上,她送了我一条银制手链做纪念,我一看便知是SOHO买的。纤细的链子上还缀着好几颗银色的心形。因为它太可爱了,几年后被我小时候的朋友硬拿了去。物件虽没有继续留在我身边,可我牵挂她的心却从没有停止过。我多么希望馨华也能像美华那样,早日寻回她的另一半,过上她所想往的、甜蜜的家居生活! 我的“汽车梦”/思进/ 我搬到纽约后,在那家船运公司上班时,一天,洪老板问我会开车吗?我说会,不过没有驾照。洪老板说:“这样吧,你去考一个驾照,我送你一辆车,你以后可以帮着送单子,我一个月加你三百。”我一想,行!又有车开,又可以多挣钱,Whynot!在美国开车,对我而言这次并非第一次。 在国内,那时司机开的车几乎都是公家的,开私家车的是凤毛麟角。我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到美国的第一件事,或至少是重要的事之一是搞一辆车开开,感觉一下开车的滋味儿,感受一下美国。在国内时就已知道美国是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而且听说二手车很便宜。到了克利夫兰之后,问了几位开车的“前辈”,得知开车前先要考一个驾照,而考驾照还先要考笔试,通过笔试后考路试。二手车的确便宜,可是买了车后还要买保险,维修等等。听上去还挺烦的。于是就把这个念头搁在一边了。 三个多月后的一天,同学小邓突然问我有没有兴趣与他合买一辆车?他说他班上的老顾有一辆车要卖,说是看在大家都是“穷同学”的份儿上,便宜点儿,两百五十美元。“我们一人出一百二十五块。就当是玩玩儿,好吗?”我问他:“我们没有驾照,怎么开?”。他说:“没事儿!老顾会带我们几次。我们小心点儿。只要不出事儿,没人会查的。”我经不起“诱惑”同意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都没课。门铃一响,赶紧开门。一看,老顾将那辆车开来了,美国车,1977年生产的Old*obile,好像还行。我们坐上车,老顾说带我们去一个停车场,地方大,可以练一练。老顾将车一启动,我们听到了一阵轰鸣声,好似拖拉机的声音。老顾忙说:“刚启动时是这样的,开起来就好了。”真的,一开快,声音就渐渐地小了。坐在一半属于我的车上,心跳上了100次/分钟!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一个空旷的停车场。老顾问我们:“你们哪个先来?”我忍了一下:“小邓,你先来吧?”小邓坐上司机的座位。老顾讲了一下基本的操作方法。这是辆自排档的车,容易极了。不到十分钟,小邓已开稳了。轮到我了。因为已经知道了油门、刹车、离合器等,我几乎一坐上就会开了。我们轮流练了一会儿,便已感到停车场太小了,于是我们便开上了高速公路。 车开在高速公路上的感觉真是太棒了。眼睛直视着前方,双手紧握着方向盘,脚踩油门,勇往直前,一切的烦恼忧愁顿时都抛在了脑后,好像我就是世界的主宰。真有点天高任鸟飞的痛快。 接着下来,我们每天上高速过把瘾,可我渐渐地有些腻了。 一天,车不能启动了。小邓检查了一下,找不出原因。请老顾看了一下,也不行。只能推到一个修车的地方。我俩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车推到老顾介绍的一个中国人开的修车行。那个师傅一查,口气好像医生宣布病人的病情一般,说十几个零件要换,否则就不能开了。一问价,一千五百美元!我和小邓面面相觑。我们是不可能花一千五百美元的。我们商量了一下,算了,不要了,就当花钱过了把瘾,也知道开车是怎么回事了,算是感受了一下美国吧!我上前和那位修车师傅说:“算了,车我们不要了。一百块卖给你吧。”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9) “一百块卖给我?!有没有搞错,谁要那破车?!你们赶快找拖车公司拖到废车场吧。WwW.HaosHuDU。cOm”修车师傅说。 “什么,找拖车公司?” “你们是刚到美国的吧?汽车是不能乱扔的。警察查到的话要罚的。你们是学生吧?这样吧,拖车公司至少要Charge一百五十美元。你们给我五十,我帮你们处理吧。” 无奈,我就这样结束了我的无照驾车史…… 现在又有车了,可必须考驾照。考驾照可比一般开车难多了。好些新移民在母国时都会开车,但到了美国考三四次都考不过。听朋友说最好请一个有经验的师傅辅导一下。于是我花了两百二十美元,请了一个专教考驾照的王师傅。一共十次,一次一个小时。我先去考了笔试,拿了一个“学生证”,凭这个证,只要身边坐一个有驾照的就可以开车了。跟着王师傅学了三四课的“UTurn”,“ParallelParking”及一些路考时的注意事项,他就说我行了。可学费一次性付了,后面几次就权当再继续“过瘾”吧。 路试一次通过。第二天便去一家保险公司买了半年的“Liability”出车祸时只保对方不保自己的车保险,四百六十美元。 记得1992年2月4日,洪老板真的送了我一辆车!那原是他儿子Frank开的,是一辆十年前生产的旧的日本Honda。那天是个特别的日子:第一,那天正好是大年初一;第二,那天是我攻读电脑硕士的第一天;第三,那天是第一天开上了自己的车。 没想到“美国梦”中的“汽车梦”那么容易就实现了。记得第一堂课是晚上六点十分。五点一过,我便坐上了那辆车往学校开去。一路上的感觉非常好,那是我到美国一年半年来第二次心情那么好。第一次是1990年12月7日小玲来美国团圆时。 快开到学校了。在过一个街口时,突然绿灯转红灯,我赶紧刹车,但好像感觉撞上了前面的车。停下一看,果然,把前面那辆车的车门擦了一条痕。后来才知道这辆车的刹车装置不是很好。只见那辆车上跳下一个白人,我心定了一下。因为听说如果是黑人的话就麻烦了。可那白人是一脸的怒气冲下车,气呼呼地抄下了我的驾照号码和车牌号。还要打电话找警察来。我忙向他解释说我是第一天开车,而且是第一天上课。他看了我的驾照,果然是刚拿到不久。又得知我是皇后学院的学生。他平静了下来。他告诉我,那辆车是他妈妈的遗物,所以他特别在意。不过他也是皇后学院毕业的,因此也算校友吧。他说这样吧,我去修一下车,不管多少,就算你一百吧,届时我把修车的单据寄给你,你付我支票就行了。 我继续开着车去学校。因为这事一耽搁,我到学校已经六点十五分了,于是赶紧找了一个停车的地方下了车。下课后却看到了车上一张罚单,说我停错了地方。我仔细一看电线杆上的停车告示牌,果然写道晚上七点到十点不能停车。没办法,我只得接受这张四十元的罚单。过了一周,又接到了那个白人的修车单据,上面是两百五十元。我寄了一百元去。这样开车的第一周一百四十美元就没了。 以后的日子里,平均一周一张罚单,不是违反这条就是违反那条,罚款金额从四十到七十五元不等。这样一算,在纽约养一辆车,平均下来至少七八百一个月,包括保险、汽油、罚单、维修、停车费等等,看来我多挣那三百元是远远不够的。和小玲商量了一下,是不是还要继续开车。小玲说,“再看看吧,说不定再过些日子等你开熟了就不会吃罚单了,毕竟有车的感觉好像不错。”听小玲的没错。于是我仍继续开车。好像罚单是渐渐地少了,从一周一张降到了两三周一张。可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在下班后去学校的路上,经过一家比萨店,我在那个街口下车,进去吃了一片比萨,喝了一杯可乐。十分钟出来一看,车不见了!再一看,另外也有三四个人像我一样在焦急地东张西望。我上去一问,他们的车也不见了。不一会儿,一个交通警走了过来,递给我们每人一张单子。他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的车停了不该停的地方,已经被拖走了!那单子上有地址电话,自己去联系吧。第二天,我仍去洪老板那里上班,并将车被拖走的事告诉了Frank。Frank一听,立刻说:“那你还不马上去搞回来,放在那儿每天都要收停车费的!”啊!我大吃一惊!赶紧打电话联络,得知我的车停在LongIslandCity,皇后区靠近曼哈顿的地方。我请了半天假赶到那儿,车果然在。那里一个工作人员拿出一份文件,在计算器上打了一会儿,“七百八十五。” “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向我很耐心地解释了每一笔费用,什么拖车费,管理费,停车费…… 我说我是穷学生,能不能便宜一些。 他说,“对不起,这价格是政府定的,你开不起车就别开吗,纽约交通那么方便,何苦呢。” 我说:“车我不要了,能不能不罚了。” “不行,两码事儿,罚归罚,车不要的话,再交一百五十,我帮你送到废车场去” 我没辄了,开了一张支票,把车开回家。看来这车是怎么样也养不起了。第二天,我就把它还给了洪老板,结束了我的‘汽车梦’。 Lucy刘/小玲/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10) 我很明显地感到,纽约的生活节奏比起克利夫兰是快多了。wWw。haoShudU。COM每天一大早出门赶地铁去公司,到摸着黑路过超市带点菜回家,一直等饭菜上桌吃好了饭,然后洗洗涮涮收拾完毕,再去解乏冲个凉后,就差不多已经是临睡前的晚间新闻时间了。平平淡淡的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一天天地过去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休学,思进又继续上课了,我们的生活也恢复到了原先设想的轨迹。开学不久,思进的电话渐渐地多了起来,我从电话里开始认识了他的许多同学朋友,却没有机会像克利夫兰那样,通过聚会大家“吃喝玩乐”靠近在一起。这也不奇怪,在这儿的同学都是没有奖学金的,大多数人都得“全工全读”,实在是腾不出那闲工夫。 在一个快节奏的都市,放慢脚步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是每一个单身的真情儿女都热切渴望的。纽约就是这样一个快节奏的都市。纽约向所有张开双臂拥抱它的人,毫不吝啬地赠送着两大礼物:孤独和隐私。隐私权是人人钟爱的,而孤独就不是那样受青睐了。寂寞难耐的孤独男女,前赴后继、不顾一切地追寻着他们感情的归宿,无怨无悔,直到尘埃落地。在思进的同学中,就不乏这样的男男女女。Lucy刘是这群男男女女中最可爱、最勇敢、也是最值得敬佩的女孩儿。 Lucy是个来自北京的姑娘。在思进的一个女同学的结婚Party上,我终于难得有机会从声音里辨认出了他的许多朋友,Lucy就是其中之一。那天,Lucy高高兴兴地领来了她现在的丈夫,那时的男友D*id给我们大家认识。一听她清脆悦耳的笑声和那双看着D*id脉脉含情的眼睛,就知道她又陷入情网了。 那天的Party,他们都很尽兴。毕竟同学两年,平时大家散居在纽约各处,难得一聚。碰上这样的大喜事儿,哪能不借着机会疯狂一下儿。就在他们吃吃喝喝的间隙,这个跑过去调侃一下新娘子,那个又不忘出个坏点子使个花招,整治整治新郎官儿。热热闹闹的场面,让我回想起了我和思进结婚时的情景。 突然,闹哄哄的声音停止了,耳边传来了小提琴奏出的哀婉幽怨、拖着长长尾音的优美乐曲,是大家所熟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小提琴曲只演奏了几小节,就被人叫停了。选择拉这支曲目的人是想赞美爱情的忠贞不渝。叫停的理由,是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美好的爱情,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在婚礼上表演这首曲子,似乎不吉利、不完美。 Lucy就是那个叫停的人。 熟悉Lucy的人,都知道她有过一段凄惨悲壮的爱情故事,并且常常被人传颂,有点儿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结局不是Lucy所要的。她渴望的,是像所有普普通通的女人一样,与自己相爱的人结婚、生子,踏踏实实地过平平安安的生活,但偏偏事与愿违。故事要从她刚到美国的那天说起。 Lucy的妈妈是朝鲜人。Lucy获得美国签证,完全是因为她舅舅在韩国显赫的地位和身份。她是1990年6月,靠舅舅的经济担保,以读语言学校的方式来到美国的。这是个奇迹。给她签证的是个老美犹太人,她当时还真没想到这辈子会和犹太人结下不解之缘。 Lucy先是到美国中部肯塔基州的一个小城市读英语。虽然她舅舅是这样的有钱有势,可经济担保也只是名义上的。出国前她带出了父母所有的积蓄,先读了一个学期的英语,同时申请了CUNY的电脑硕士她有国内的学士学位。1991年,Lucy来到纽约,比思进早两个学期进的QueensCollege读电脑专业。因为她没有通过托福考试,还要再补两个学期的英语。Lucy,也是“全工全读”,这对一个男生来说,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对一个女孩子而言了。 就在餐馆打工时,Lucy认识了来自上海的留学生小曹。小伙子一表人材,健硕的体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得Lucy的好感。他是美国一流学府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年年以优异的成绩得全奖。在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因为找不到工作,暂时屈就在餐馆做waiter,以维持生计。久而久之,曙光不再,暂时屈就似乎成了永远。漫漫长路,何去何从,难道做waiter就是来美国的追求?他茫然了,无所适从了。他读书时的优越感和美国梦,全被现实生活撕碎了,揉烂了。他情绪变得低落不堪,寡言少语,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 此时,Lucy却是满怀希望。她带着对实现梦想的热情,和小曹在同一家餐馆相遇了。她到底是在北方长大的姑娘,身上又糅合了高丽人的血液,坚忍不拔,快人快语的。她娇小却不失丰满,一双会说话的眼睛透亮透亮的,浑身充满着自信与朝气。Lucy的个性和特质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了小曹,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孤独悸动的心,很快擦出了爱的火花。不久他们就搬到了一块儿。 两年多的同居生活是和谐幸福的。Lucy尽情地享受着小曹的细心照顾和体贴,而Lucy的开朗活泼和自信,就像一股清泉,慢慢地流淌滋润着小曹干枯的心田,这无疑增添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1993年底,Lucy还有两个学期就可以毕业了。他俩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圣诞节到加州去结婚。小曹的姑妈在那儿,姑妈待小曹如儿子一般。他们一个月前就订好了去加州的机票,由姑妈代替小曹的父母张罗婚礼,她还包下了一半的结婚费用。姑妈把一切都准备得妥妥帖帖,只等着他们抵达加州了。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11) 就在动身前的一个晚上,小曹突然叫了起来:“Lucy,我头晕,一个耳朵听不见了!” 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Lucy的全身,这种感觉是以前从来也没有过的。WWw。hAOshuDu。coM 为了保证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婚礼,他们急急忙忙连夜赶到医院,想查看个究竟。不幸的是,穷人生病被抬进急诊室,要等五六个小时才能就医。Lucy眼看小曹快撑不住了,连哭带哀求地请护士让他们先到医生的诊断室。当Lucy从医生手中接过小曹的化验报告,诊断结果是血癌晚期!小曹的白血球是正常人的三倍。 那份诊断报告给Lucy当头一棒,令她说不出话来,胸口堵得快闷死过去了。要不要告诉小曹?她犹豫着。医生似乎看出了她的疑虑,劝她不必隐瞒,病人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敏感的小曹从Lucy的脸上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得知真相后,他使出浑身的力气,歇斯底里地吼叫着:“不可能,不可能!他们搞错了,他们的仪器出了问题。”无助的他,被判死刑般地扣留在了医院里。他们来时是两个人,回的时候,就只Lucy孤孤单单一个人了。她整个人就像被掏空般,飘飘然的,无着无落的,没了魂似的,回到了曾经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家。 这熟悉的家,带给她温暖的家,没有了他,那还会是往常那个温馨的家吗?Lucy抚摸着小曹挂在椅子背上的夹克衫,看着房门口他随意摆放的Nike鞋,想着他以后可能都用不到这些了,心一酸,眼泪就再也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Lucy肝肠寸断,绝望地流了整整一夜的泪,直到天明。她哭他的不幸,也哭老天爷对她的不公,她固执地任由眼泪在那一晚,彻彻底底地流了个干净,下决心今后无论如何不能在小曹面前流泪。 擦干眼泪的第一件事儿,Lucy就利落地打了几个电话,将不幸的消息通知餐馆老板还有好朋友们,她委托思进全权处理学校的事宜。接下来在小曹最早的室友的陪伴下,他们去了公立医院,办理小曹转院的手续,他被转到了专治血癌的私人医院,条件相当好,有自己的医科大学。 再见到小曹的时候,他躺在一张高而洁白的铁床上,并没有Lucy想得那样脆弱,除了脸色比较苍白以外,没有什么特殊的病象。小曹的医生对他们如实说了血液病的发展过程。到了晚期阶段,必须常常输血,化疗期间,可能出现一系列的感染症状,必要的时候还要做换骨髓手术。 当得知小曹没有医疗保险,他的主治医生立刻关起房门,教他们如何申请政府的医疗保险,那样所有的医疗费用便可以全免。他们打工的餐馆、朋友们以及朋友的朋友兴起了一场募捐活动。大家的帮助使Lucy不再感到孤单,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温暖着她。在思进的帮助下,Lucy顺利地得到学校批准,停修了一个学期的课。她天天陪在小曹身边,照顾他的一切。开始的一个月,小曹的情绪还算稳定。后来,就时好时坏的,那都是药物的作用。Lucy总是说一些安慰他的话,那种骗人的谎话说多了,连她自己都觉得可恶。 送进医院的第五个月,小曹的病情不稳定了,医生决定做换骨髓手术,这是最后的希望,也是最险的一招。经过严格的血型比对,比小曹年轻十岁的小弟弟,刚满十九岁的曹鹰被获准来了美国。曹鹰的第一次签证被拒绝了。第二次,在万般无奈下,Lucy请求社会工作者打电话到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当地时间的凌晨四点,经由值班人员接通领事家里的电话。听完社会工作者说明原由后,领事当机立断,通知办事员立刻让曹鹰去签证。就这样,曹鹰以最快的速度飞到了他哥哥的身边。 小曹的朋友们也常来看他,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马上可以申请美国绿卡了。他们的本意为的是激发他与病魔搏斗的决心,有了绿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这个好消息对于小曹来说就不怎么好了,至少Lucy是这样认为的。她早就知道这个消息了,但却没有告诉他。 他的病情开始恶化了,身体各个部位都鼓起了一个个的瘤,药物反应也加强了。换了骨髓后,尽管被隔离在无菌室,他手臂上的皮肤还是出现了感染,必须每天换药,这些事儿Lucy都请求亲自做。她看着他的皮肤颜色,由浅而深,到了后来都变成黑色了。每天揭开他手臂上的沙布换药,就等于撕去他一层皮。Lucy心痛地躲在病房外偷偷地哭,不想让他活受罪了,死对于他是一种肉体上的解脱。可是,小曹顽强地想活得久一点,不为自己,而是为了Lucy。他想让Lucy跟着他一起拿绿卡,为她做最后一件事儿。他俩心里都明白,他们所剩的时间不多了。到了这个份儿上,死是容易的,而活着就太难,太折磨人了。 小曹坚强地撑了九个月,最终还是丢下他心爱的人,带着遗憾去了! Lucy陪伴着小曹,走完了一段最艰难的人生路。 九个月后,Lucy又回到了学校。她人略显消瘦,眼睛变得暗淡了,以往的活泼劲儿,消失地无影无踪了,唯一没变的是那股子韧劲儿。她搬了家,又开始了全工全读的生活。她用忙忙碌碌来替代胡思乱想。由于在医院里整天说英语,她的口语大有长进。只是从此再也没有交过中国男朋友。大家都知道她的事儿,大家都很同情她,但就是不愿意和她做那种朋友了。而老美犹太人D*id,每天中午都到她的餐馆,每天都坐在她招呼的桌面儿上,带给她朋友般的关怀。D*id也认识小曹,也知道他们的故事。D*id对Lucy由钦佩到仰慕;从请她喝咖啡到吃午饭,再到吃晚餐。渐渐地,他们相爱了。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12) 1995年6月,她终于毕业了,比思进晚了一年。WwW.haoshUDU。cOM毕业后,她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得体的穿着和自信,很顺利地找到了专业工作。从1995年底开始,Lucy和D*id搬到了一处。在和D*id相处期间,Lucy压根儿就没有感到D*id是个美国人,他的很多价值观念和中国人非常接近,像是一个讲英语的上海人。比如,他买东西喜欢货比三家,就像小曹。这是Lucy潜意识里对他们作的比较。D*id的家庭观念很重,时常领着Lucy去看望父母。D*id的父母待Lucy也很好。他们还“偷偷地”告诉Lucy,过去D*id曾有过好些白人女友,后来都因为她们“不懂”怎样过日子而告吹。D*id的父母特别喜欢Lucy,由此,也认定中国女孩儿会持家,会“过日子”,在亲戚朋友那儿到处现宝似地吹。 但是,这些年来美国人越来越怕结婚,相爱的人同居就行了,何必要那一纸婚约呢?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今天,有时同居比结婚反而时间还长久,更经得起爱的考验。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少,好莱坞著名电影明星GoldieHawn和她老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们同居至今二十几年,都添了孙子辈,也没有感情出轨。相反,倒常常听到结了婚的双双对对,很快又离了。D*id就是持这种观念的人。 可是,Lucy想结婚。在这点上,她不想妥协。婚姻是对相爱双方的一种感情承诺,逃避婚姻就是对这段感情没有把握,难道说D*id还在三心二意吗?Lucy觉得不能被动等待,她要主动出击。怎么主动呢?Lucy还没有绿卡,由她首先提出这个问题,D*id就很自然会怀疑她对他的爱,会怀疑Lucy和他在一起是冲着身份。这是美国人最犯忌的。他们叫作“Takeadvantageofme”。为了能让D*id向她求婚,Lucy绞尽了脑汁,使出了浑身解数。直到1996年底,D*id还是没有反应。1997年初,Lucy使出了最后一招,激将法。 那时我和思进已经搬到了多伦多。一天,接到Lucy来的电话,说她要到多伦多玩儿几天,想来我们家住。那时,我们刚搬家,住进了豪华公寓,有条件好好儿地接待她,当然欢迎。可反过来一想,又很纳闷儿,为何她要来多伦多,而且是一个人来?等Lucy在我们家住定了之后,才知道,此次她到多伦多的目的,就是要“刺激”D*id,激他立刻和她结婚。 在多伦多的几天,她每天和D*id通电话,时不时地“放风”说她很喜欢加拿大,喜欢多伦多平静的生活,准备移民过来。 D*id急了,对她说:“美国也很好呀,如果不喜欢纽约的紧张生活,我们可以搬到其他州去。” Lucy说:“那我的工作怎么办?再找吗?很麻烦的。” 那几天,她的激将法好像并没有显灵。D*id没有向她求婚。她还真的仔细询问了办理加拿大身份的细节,做好了移民的准备。 眼看Lucy就要回纽约了。临行前思进对她说:“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是D*id还是不和你结婚,就来多伦多,我们还可以做个邻居呢!” 谁知,到了纽约,下了飞机,D*id和他的父亲早就在机场等候着她了。D*id手上捧了一大束红玫瑰,看到Lucy时,三步并作两步迎了上去,向她奉上鲜花,同时单腿下跪,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打开后,说道:“Willyoumarryme?” Lucy看着盒子里的戒指,一阵惊喜!D*id是在向她求婚呢!她的激将法成功了。她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盼了那么久,终于等来了,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了!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Yes,Yes!” 此情此景,如果小曹地下有知,也会为Lucy感到欣慰的。 Lucy和D*id搬离了繁华的纽约,他们现在住在维州,靠近首都华盛顿特区。他们婚后生了个儿子,非常聪明可爱,像Lucy,也像D*id。一家人快快乐乐地过着平平静静的生活。 这就是Lucy刘的爱情故事,你们喜欢这个大团圆结局吗?我喜欢!那么,你呢? 与毒贩共舞/思进/ 993年底,我实际上只剩下一门课了。如果毕业,就马上要找正式工作,即ProfessionalJob。但找正式工作需要用许多钱,大约要五千美元,其中包括面谈时穿的西装至少要两套,每套在五百美元以上的,还需要到电脑职业学校修几门新的技术课,每门课又都是要花一千美元左右。 我最后一个学期还申请到了“GraduateAssistantshipfromResearchFoundationofCUNY”(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基金)的资助,但为了多挣一些钱,我还是在1993年的暑假期间,在一家名为“川霸王”的餐馆里打了三个月的短工——撒单。不管日晒雨淋,每天把餐馆的菜单挨家挨户地猫着腰从门缝里塞进去。三个月后回到学校,一些不明原因的台湾同学问我度假去了哪里,皮肤都晒成了古铜色,这是有钱人出外度假的象征。我开玩笑地告诉他们,我每天挨着门缝给人“塞钱”哪。那猫着的腰要有好一阵子才能直起来啊! 到了年底,我找了一份送外卖的工作。那是一家福州人开的外卖餐店,叫“郑家源”。按说送外卖这活儿一般也轮不到我们这些学生。因为从福建偷渡过来的福州人在纽约有十几万,一般像送外卖这种不用英语、收入也不错的工都是他们的。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13) 巧的是,我住的地方是贩毒区,送外卖的一会儿遭抢,一会儿被打,没人敢干。wWw.HaoShudU.COM 起初我并不知道这些情况,否则我也是不敢的。“郑家源”就在我家隔壁,我常去买个酸辣汤什么的,跟郑老板认识。 有一天,他问我要不要送外卖,每周三个晚上,一小时可以挣十元以上。我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正缺钱呢! 我们住的地方是贩毒区,这是我们搬来的一个月后才得知的。那时我们正为房租便宜,家具齐全,而且又离学校近而得意呢!哪儿知道是个贩毒区。 我们家周围的电线上常常吊着一只只新鞋,我后来才知道那是“有货”的标志。 附近的南美人非常多,还时常听到枪声。不过听人说,这用不着怕,你不惹他们,他们也不惹你,所谓井水不犯河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嘛! 再说,我们常在外打工,在学校读书,在家的时间很短,这样,倒也平平安安地在这个贩毒区住了几年。 但是送外卖就不一样了。以前那些送外卖的常常被打,多半是因为送外卖的不懂英语,那些贩毒者是很敏感的。如果他们向你打招呼,同你聊天,而你不理他们,他们就会以为你瞧不起他们,他们当然就要找你的岔儿了! 我在“郑家源”送了九个多月外卖,非但没有挨打,而且还认识了一些毒贩子,并且和他们称兄道弟,结果我的小费是最多的,平均一小时可以挣十五美元,一个月一千多块,解决了我的大问题。这都是因为我的英语水平在送外卖的人当中算是好的缘故。 纽约送外卖是用自行车。我从九岁开始学骑车,在国内骑了二十多年,没想到在美国可以靠它赚钱!一般的外卖是七元以上一单。小费一般是一块钱或百分之十一单。 如果骑车技术不好,一次只能送一单的话,一小时平均三次,四到六块小费,加两块底薪,也就七八块一小时。我骑车的水平当然不用说了,双手脱把都行,一次可以顺路送多达三个单子。一小时三次的话,可以平均到达七单,七到十块小费。 毒贩子的出手特别大方,有时七块钱的单子,他会给我五块小费。小气的客人也有。曾遇到一个印度人,九块九毛九的单子,给一块钱,还说:“Keepthechange!”(请留下找头!作为小费的意思。)于是我拿出一个五分,对他也反说一句:“Keepthechange!”(请留下找头!)我是在损他。 除了毒贩子,黑人的出手也很大方。只要他有钱,常常是七块一单,给三块小费。而白人和东方人一般按常规给,不多不少。 那九个多月,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找专业工作,周五至周日的晚上六点到十二点送外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角色:面谈时穿着HugoBoss的高级西装,送外卖时穿牛仔服,NIKE鞋,真有意思! “生活是一出戏,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我是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 记得有一次用小费跟老板换了整钱,在回家的路上我发现少了一张二十美元的,我心疼得厉害!这可是送十几单才能挣到的钱啊! 我很不甘心就这样掉二十美元,便一路回去找,找了一个小时也没找到。 等我快到家时,远远看见小玲在门口等我,她很是焦急,还以为我在外面出事了呢! 这就是我在纽约的“上流生活”! 自由女神就在不远处,但我总看不见她。每当我想象着海湾里的自由女神在远处隐约地高举着灯塔,我就想,美国真是个自由王国吗? 我不知道她是否保佑着我们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但我知道我每天这样没命地干,全是在为自由、为自由女神而干,为自由女神而战! 我爱纽约曼哈顿/小玲/ 我爱纽约,更爱纽约的曼哈顿。 曼哈顿的大街是直直的,楼群是高耸入云的,人流是熙熙攘攘的,马路上是嘈杂的,街灯和树干是数也数不过来的,计程车是横冲直撞的,纽约的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纽约客是缺乏耐心和自顾自的,地铁轨道里的老鼠总是贼溜溜地到处觅食的。纽约的好,纽约的坏,我都兼容,我对曼哈顿是情有独钟的。 如果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那纽约就是幸运者的天堂。纽约能够成就一个人,它也能毁了一个人,这全都视打拼者的幸运度而言。如果说我是没有选择的生在上海、长在上海,那客居纽约是我和思进深思熟虑后的第一选择。我们就像赌徒那样,把输赢的赌注押在了纽约,即便输了,也只能是一声叹息,自认倒霉。无法选择的偶然,注定了有选择的必然。曼哈顿影影绰绰有着许多上海的影子,出于对上海那挥之不去的情结,我们不断地到曼哈顿去探寻、去挖掘。我们爱上海,就必然会爱上纽约的曼哈顿。 说曼哈顿高楼林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那密密麻麻高低不均的楼,就像上海外滩那一带的建筑群,风格迥异,气势磅礴,充满生命力的覆盖着整个曼哈顿岛。虽然不是出自同一个设计师,也不是建造于同一个时期,但它们的建筑格调是统一的,整个建筑轮廓线也是协调的。有巴洛克式、哥特式、埃及式、希腊式、法国古典式,以及意大利、英国、法国文艺复兴式。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把曼哈顿十四街以上的大道,分隔成线条分明,几近于笔直的南北走向的十二条大道,外加莱克辛敦大道Lexington*enue,派克大道Park*enue,以及麦德逊大道Madison*enue。其中最著名和我们最为熟悉的高楼,莫过于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Center,帝国大厦EmpireStateBuilding,及皇家旅馆ThePlazaHotel。而中央公园CentralPark则是令人惊叹的一道山水风景,像沙漠中的绿洲,点缀在宏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把五十九街到一百一十街,从中间平均分成东西两半儿。  第4章 纽约——勇者的角斗场(14)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闯荡北美
闯荡北美-2
闯荡北美-3
闯荡北美-4
闯荡北美-5
闯荡北美-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闯荡北美
闯荡北美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