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2

“太累了,睡觉吧,明天再说。”曾广钧也许真的困了,一连打了两个哈欠。  “那不行,今夜不说出这三个条件,你就别想睡觉。我来给你赶瞌睡虫。”  杨度边说边起身,用手在曾广钧的腋窝里乱戳,搔得曾广钧忙告饶,只得匆匆说完。  “黑牡丹的第一个条件是:三十五岁以下的英俊后生。这个条件一出口,南天楼一片沸腾,掌声如暴风骤雨。青年汉子个个脸上红通通的,兴奋得热汗直流。黑牡丹接着又说出一个条件来:举人以上的功名出身。这下掌声大为稀落,绝大多数人泄了气。黑牡丹笑了起来,从衣袋里将那枚猫儿眼拿出,说,我这里有一颗左猫儿眼,谁符合上面两个条件,又能在三天之内将右猫儿眼给我配齐,我就嫁给谁。这第三个条件一说出,全场都哑了喉。识货的人都知道,一只猫儿眼少说也要值三千两银子,况且要在三天之内配对,更是难上加难。黑牡丹两天不上南天楼。到了第三天,她问有没有符合那三个条件的,请亮相。等了许久。不见人上台。这时湘绮先生不慌不忙地走上去,对着大家自我介绍:王闿运,三十三岁,咸丰乙卯科举人。说罢,将黑牡丹所赠的那颗右猫儿眼拿出。全场立即惊呆了,人们向先生投来各式各样的目光,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有赞赏的,有愤怒的。黑牡丹走过来,挽起先生的手,对众人说,这位先生正是我的如意郎君,今夜最后给大家唱一曲,谢谢各位这些年的捧场,明日起将息影山林,与这位先生结百年之好。这是三十年前一桩轰动广州的特大艳闻。有好事者作诗说:抚署一幕客,名动五羊城。也有的说:湘中一寒儒,势压八名府。后来,黑牡丹将那对猫儿眼变卖,先生用这笔钱在云湖桥老家重新建了一座大楼房,依然叫湘绮楼。”  “又一个杜十娘!一个命好的杜十娘!”夏寿田击掌叫道。  大家一齐笑起来,吹灯睡觉。  一直睡到中午,三个游客才醒过来。盥洗完毕,演珠又摆出一桌好斋席。吃完饭,演珠说:“重伯学士光临,贫僧欢喜不尽,两位孝廉也都是饱学之士,难得有此良机。昨日寒寺送松林方丈回寺,贫僧吟了一首诗送给他。不知要不要得,请诸位方家雅正。”  说着便把底稿拿出来。众人看时,那上面写的是一首古风:  三年前见山人来,锡杖挑云到法台。  参禅弟子环佛地,万松岭上天花坠。  今日又见山人归,白云常护麦苗依。  拈花童子合掌拜,水龙陆象齐下界。  异哉山人之来随云来,山人之去随云去。  要知山人真行藏,但看白云飞絮处。  大家看后都说好。杨度说:“一片天籁蕴禅机,自是出自无牵无碍之手,功名场中是作不出这种诗来的。”  演珠喜笑颜开,说:“阿弥陀佛,承各位硕才夸奖,贫僧今后作诗更有劲头了。今日幸会难再,请三位施主都留下墨宝,好为寒寺增光。”  说罢不由大家分说,便命小沙弥拿来笔墨纸砚。演珠亲自摊开纸:“哪位先写?”  曾广钧说:“这是碧云寺的寺规,违抗不得的。这次既是我带二位来的,我就先写吧!前几天与翰苑几个同寅游江亭,回家凑了一首七律,录出来请你们斧正。”  大家看他写的是:  节序惊人不可留,网丝檐角见牵牛。  寒砧和笛同清响,玉露兼风作素秋。  京洛酒痕消短褶,关河幽梦落渔钩。  雄心绮思成双遣,拚得红香委暮流。  演珠率先赞扬,杨、夏也说好。曾广钧说:“我是一个十足的俗人,只能写这样的诗。午贻能够作禅吟,今日写一首送演珠上人。”  演珠忙说:“请夏施主施舍。”  夏寿田笑道:“我哪里会作禅吟!重伯既把我逼上西天,只得胡乱作一篇了,还请上人莫笑话!”  夏寿田凝神片刻,写道:  青松八九树,结庐两三人。各有随缘意,俱成自在身。  渊明形赠影,临济主看宾。为问禅窠老,于中哪个亲?  演珠合十说:“阿弥陀佛!夏施主慧根深厚,这诗真正地写得好!”  曾广钧说:“晳子,看你的了!”  杨度说:“昨日游西山途中,断断续续地凑了一篇四言古风,还来不及推敲,正要请各位帮忙修正。”  大家看他先写诗题:西山篇,刺时也。接下去,龙飞凤舞地写着:  木落高台,草虫悲鸣。心之忧矣,当欲语谁?  白日西下,暮宿于野。我思河阳,怀忧用写。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念君之反,潸焉涕零。  月白乌啼,其飞薄天。匪乌伊雉,亦息于山。  借日执之,莫我能贤。如不执之,自坠于渊。  鸡鸣始旦,宫门视饭。列戟在庐,鼓钟在殿。  武骑彪彪,税于西苑。道之云阻,遏云能还。  凡百君子,胡新胡旧。哀今之政,惄焉如疚。  兰泽之风,芳于平林。野人作诵,以正帝心。  式讹尔室,以斥孔壬。  演珠读罢说:“这才真正是三百篇之遗风,诗之正宗,满篇忧国忧民之心,令贫僧敬佩。”  曾广钧道:“晳子诗果然不同凡响,回去之后再抄一份给我,我要将它遍示翰苑衮衮诸公。”  夏寿田也说:“幸而今天不是赛诗会,不然我们都输在晳子手下。”  三人辞别演珠,走出碧云寺,再四处看看秋山野景,便下山回城了。一路上夏寿田心想:看不出来,晳子平时和大家一样说说笑笑,其实心中这份对国事的忧虑竟然如此沉甸!杨度很少再说话了,他的一颗心,经曾广钧的撩拨,早已飞向南国,飞到了那个曾经胸怀奇志而又风流不羁的一代名师身边!四 王闿运不合时宜的举动:拒绝见陆抚台,倒屣迎张铁匠  号称“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群峰连绵,气势飞动,雄踞于洞庭湖之南。衡山山脉自南向北由七十二峰组成,最南者名曰回雁峰,所以古人赋诗:“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这回雁峰的名气,早在唐代即为世人所知。天才诗人王勃《 滕王阁序 》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使得历史的灰尘不能将它的盛名湮没。就在回雁峰下有一座城池,它因为在衡山之南,便依山命名,叫做衡阳。清代衡州府的府衙设在此,故人们都称它衡州府。衡州府有着两千年的悠久历史,素为湘南第一大镇。湘江从它的身边静静地流过,年年月月给它注以无穷的生命力,又为它不断洗刷去污垢尘痕,使古城得以生机勃勃,与时俱进。  离城南四五里的江面上,有一个长四百余丈、宽三十余丈的小岛,当地百姓叫它东洲。东洲上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和一棵参天白果树。  从洲上残存石碑的铁划银钩中,依稀可辨此建筑建于明宣德年间,名叫万圣宫,白果树就种植于建宫的同时。洲上向来只有三五户人家,全是渔民。因为此地安静,明末书院盛行,此地也建起一个书院,取名东洲书院,少年王船山便在此读书,为日后博大精深的船山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咸同年间,衡阳出了一个名人,他就是湘军水师统领彭玉麟。光绪十二年,时为兵部尚书的彭玉麟捐赠重金,将东洲书院大为扩展,改名船山书院。  这东洲上自来野生着数千棵桃树。每到早春季节,桃花夭夭,灿若红霞,不但整个小岛成为桃花的世界,连湘江也被桃花映红了。待到暮春时光,桃花凋落,湘水上涨,那一片片落红漂浮在江中,仿佛给冰冷的江浪加了温,变成了暖人的桃浪。于是,东洲桃浪便成为衡州府的八景之一。当年王船山有首《摸鱼儿》,专道东洲桃浪的迷人处,甚为文人们所喜爱:  剪中流,白苹芳草,燕尾江分南浦。  盈盈待字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  留春住,笑浮萍,轻狂旧梦迷残絮,棠桡无数。  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  佳丽地,仙院迢遥烟雾,香飞上丹户,  醮坛珠斗疏灯映,共作一天花雨。  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风狂雨妒,  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  扩建后的船山书院,以它曾培养出大儒的名望和幽美绝俗的环境,很快便成为三湘名书院,不仅湘南学子视之为最高学府,甚至湘中、湘西,还有邻省江西、广东一带的莘莘学子也负笈前来。在书院任教的先生均为宿学老儒,主持书院的山长,则更非德高望重的硕才大老不可。去年,前山长致仕回籍的原内阁学士罗文辉谢世后,衡州知府窦世德亲到湘潭云湖桥,恭请王闿运老先生主持书院教务。壬秋先生一来感窦知府的盛情,二来他早年本求学于东洲书院,对此地极有感情,遂带着几个随从到了书院。自壬秋先生来后,船山书院更是名声大振,岳麓、城南、渌江等书院的高才学子纷纷南下,一时有学在船山之称。  这天上午,壬秋先生正在书房拟讲课大纲,他要给来书院较久的学子亲授一堂课,专讲何休注的《 春秋公羊传 》。王闿运对经学钻研极深。诸经中尤擅长《 春秋 》,于《 春秋 》更重《 公羊 》。他对《 公羊 》有独到见解,认为孔子述《 春秋 》,独《 公羊 》能传其精义。这时门房送来一个长大的信套。王闿运搁下笔,接过信套,见上面盖着一个长长的紫印:湖南巡抚衙门。他淡淡一笑,慢慢拆开,抽出一张精美的名刺来:钦赐进士及第出身巡抚湖南陆春江。他再看信套里面,却不见信。正纳闷之际,他翻转名刺,只见背面上写着一行小字:“壬秋先生:下官谨订于初八下午专程来书院拜访,请届时等候。”王闿运鼻子里轻轻地哼了一声,随手将名刺往废纸篓里一丢,沉下脸问站在一旁的门房:“谁送来的?”  门房见王老先生居然将巡抚的名刺扔在废纸篓里,正在惊骇中,忙战战兢兢回答:“是知府衙门的傅班头送来的。”  “陆春江好大的架子,到衡州府六七天了,这时才想起见我。信都没有一封,就在名刺背后写几个字。不知是哪个先生教出来的混账学生!老夫名震京师时,他怕还在穿开裆裤,在老夫面前摆什么款式!”  门房见山长如此不把抚台大人放在眼里,早吓得不知所措,想溜走又不敢。  “傅矮子还在那里吗?”  “在,在。”门房忙回答,“他还在等您老的回信哩!”  “你去告诉他,就说我不愿见陆春江,叫他不要来了。”王闿运对门房挥了挥手。  “是,是。”  门房答应着,赶紧走出了书房。见了傅班头,他到底不敢直说,扯了个谎:“王山长近日病得厉害,不能起床,请转告抚台大人,实在对不起。”  傅班头只得回府复命。谁知有一个人此时恰好从这里走过,听了此话,心里猛然一惊。这人便是伺候山长的贴身女人,婆家姓周,大家都叫她周妈。周妈也是湘潭人,三十八九岁年纪,长得矮矮胖胖,粗眉大眼,塌鼻梁,阔嘴巴。她的丈夫是个糊涂虫,既不会种田,又不会做手艺,成天只在醉乡中讨生活。周妈生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今年十八岁,儿子也有十六岁了。三年前,两公婆为家务事大打了一场。周妈一气之下,离家投靠王闿运府上,当了一名上房老妈子。谁知周妈这一投,真好比韩信投了汉高祖,从此一帆风顺,步步高升了。原来,王闿运的妻子蔡夫人、妾莫六云都在他六十岁以前辞世了,而六十岁的王闿运老当益壮,依然豪健风流不减当年。他也不再续娶,把家中几个老妈子当老婆使唤:白天做粗事,晚上为他热被窝。府内府外,人言啧啧,王闿运却秉六朝名士的风采,我行我素,并不在乎。周妈一来,就大得老先生的宠爱,渐渐地颇有点宠专房的味道,使得另外几个老妈子肚子里打翻了一坛醋,却又发作不得。  按理说,周妈这样丑陋粗俗的老妈子与王闿运的身份相差不啻天壤,老名士怎么会喜爱她呢?原来,这周妈貌虽难看,心里却很灵泛。她有几大长处。一是能干。经她操持的家务琐事,样样干得利利索索,熨熨帖帖,旁人都没有什么可挑剔的,老头子服了她。二是善解人意,对老头子的脾性摸得一清二楚。老头子一动眉一眨眼,她就能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于是便顺着他的心意说话办事,使得老头子有她在身边就舒心,无她在身边便不称意。三是有心计。她虽不识字,但对老头子所读的书、所写的文章心里都有数。王闿运读书作文章,常把书房弄得一塌糊涂,每天傍晚,周妈都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第二天早上,王闿运要昨天读的书、写的文章,周妈立时给他找来,并不错乱。老头子常称赞她有陈平之才。  因为有这三大才干,王闿运便一天都离不开周妈了,而周妈也慢慢地以王府女主人自命。王闿运的众多儿女虽老大不舒服,但看在父亲的面上,有时也让她三分,于是周妈便更得意。去年王闿运就任船山书院山长,周妈自然也跟着来了东洲。前几天,花药寺住持先觉来东洲找王闿运,正遇着山长在给学子们授课,周妈便出来接待。先觉说,临江盐行起仓库,占用了花药寺的菜地,官司打了两年多,衡州府一直不处理。听说陆抚台到了衡州府,过两天要来拜访王山长。求王山长在抚台面前替花药寺说几句公道话,把寺里的菜地要回来。说完,先觉从怀里掏出二百两银子来,请周妈转给王山长。  周妈见了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喜得笑眯了眼,忙接过来藏起,对和尚说:“你只管放心好了,抚台大人是老头子的学生,只要老头子一开口,他就得照办。花药寺的菜地,要不了多久盐行就会归还的。”  其实所谓学生云云,纯粹是周妈的信口开河。先觉也不是个老实人,临走又加了句:“若是事情没办好,这二百两银子还请退给我。”周妈满口答应。她想起女儿到了要办嫁妆的时候了,儿子过两年也得说亲,都要银子用,于是把这二百两银子私自瞒了下来,只对王闿运说先觉求他在陆抚台面前说两句话,把菜地要回来。谁知王闿运不愿意,说先觉那家伙刁钻,菜地是不是花药寺的很难说,此事不能插手。周妈一听急了,好说歹说,软缠软磨,好不容易说得老头子勉强答应了。不料他连抚台大人的面都不见,这事不就吹了吗?到手的二百两银子再退出去,周妈哪情愿?她想了想,有了个主意。  周妈走进厨房熬了一碗冰糖莲子羹,又切两片薄薄的人参放在汤面上。她端起这碗羹汤来到书房,格外甜蜜地笑道:“老头子,歇会,喝了这碗汤吧!”  王闿运放下笔,端起碗来,看见人参片,问:“你怎么放了这东西?”  周妈说:“我看你这些日子太累,精神没有先前的好了,给你提提神。”  周妈走到老头子的背后,给他揉脖子,掐肩膀,捶背擦腰。老头子立时觉得通体舒服,问:“你哪来的钱买人参?”  周妈答:“就是上次花药寺的那个先觉和尚,硬要塞二百两银子,说是孝敬你。我想你只要对陆抚台说句话,还怕他不听?这件事一定办得了,就收下了。”  “你为何事先不跟我说?”老头子扭过脸来,显然有些不悦。  周妈忙笑着说:“不告诉你,都是为你好呀!我晓得你爱崽女爱得很,崽女们又不晓得疼你。过两天七小姐就要出嫁了,你若早晓得有这二百两银子,又要拿去为七小姐添嫁妆了。我所以不做声,拿这笔银子在敬一堂买了一斤最好的人参,昨天下午伙计刚送来,打算为你每天放两片。没想到老头子你不愿见陆抚台,先觉以后来讨银子,我如何对付呢?”  见王闿运不答腔,周妈按摩得更殷勤。过一会,又试探着说:“老头子,你倒是拿个主意呀!要不,把那还未切的一半退给敬一堂。不过,敬一堂那萧老板向来是卖出去的药不收回的呀!”  王闿运默默地听着,不发一声,心里一直在盘算。他出身寒素,家里并无祖业,目前这份家产,全是他一人挣来的。蔡夫人生了四子四女,莫六云生了六个女儿。长子代功、三子代舆均成家生子,但二人都还在念书,不能为家庭增一丝收入。次子代丰前些年病逝,媳妇带着嗣子守寡在家。四子代懿未娶亲,跟着他在书院读书。十个女儿嫁出去了六个,还有四个在家。子、女、媳、孙等十多个人,全部吃的老头子一人的舌耕所获。另外男仆女佣尚有十一人,外加终年不断的客人、打抽丰的亲戚,尽管老头子名气很大,每年的聘金、润笔费以及那些当官发财的阔门生的孝敬费用等等,各项收入加起来也不少,但开支实在过于庞大,他常常要为家里的银钱发愁。周妈一片好心为自己买下的人参,岂有再退回去的道理?一时也拿不出二百两银子来弥补这个亏空,何况先觉为人奸诈,他的银子也是装神弄鬼骗来的不义之财,花了他的心里不愧。想到这里,王闿运对周妈说:“你去叫门房进来。”  周妈知老头子有了主意,忙颠起两只小脚,快步向大门口奔去。当门房走进书房时,王闿运指了指书桌上一张刚写好的字条说:“花药寺的先觉和尚来时,你可出示此纸条给他看。”  门房拿起字条,念道:“本山长向来不与出家人往来,若僧尼有事求,须贽敬现银二百两。”  周妈一听,笑得圆胖脸上堆满了肉。  傍晚时分,王闿运照例由周妈陪着在桃林中散步,身后常常跟着一群学子,今天也不例外。他生性机敏善辩,老来更是倚老卖老,逍遥旷达。他在权贵面前有时清高傲岸,对恶人也喜玩点机巧,捉弄一下,图点快意,然在莘莘学子面前,却是一个蔼然长者,平易近人,一团和气。尤其对那些贫困而有上进心的青年,他更是尽力帮助,对其中的卓异者,他不惜降尊纡贵,与之订忘年交。正因为此,学子们敬重他,喜欢他,在他的面前,可以无拘无束地东拉西扯,也可以随意发表各种议论,哪怕惊世骇俗也不要紧。他常说自己就有许多惊世骇俗的举动,人活着,第一要适意,不要受世俗清规戒律的过多约束。  “湘绮先生,您老年轻时与曾文正公等人交往,有许多好听的故事,讲两个给我们听听吧!”说话的是近日来东洲游学的一位诗僧,四十多岁的年纪,也是湘潭人,俗家姓黄,名读山,出家后法号敬安,字寄禅,又因曾在舍利塔前烧去二指,世称八指头陀。寄禅幼年失去父母,为人拾粪牧牛。有次避雨私塾檐下,闻塾中小儿读唐诗“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潸然泪下。塾师怜其孤贫好学,以煮饭烧水为条件,收其为徒。没有多久塾师死了,他也离开私塾。以后白天为人佣工,夜晚在灯下读书。偶见桃花为风雨摧败,感人世无常,遂出家为僧,然心中常悲苦。寄禅在寺中偷偷地养了一只狗,有次正在喂狗食,长老来了,他怕责骂,将狗驱开,自己把残食全吃了。到半夜,他想起白天的事来,很觉恶心,大吐起来。吐后他猛然悟到:白天吃狗剩饭不觉难,夜晚想起当时情景反而难受,可见美丑善恶,均只在一念之间。从那以后,敬安对人生大彻大悟,不再自为悲苦,以念经礼佛、吟诗访友为终生乐事。寄禅初以一句“洞庭波送一僧来”引起当时湖南诗坛的青睐,后来遍游名山宝刹,与各方诗人唱和,诗也越写越好,成为一个著名的诗僧。但寄禅自知根柢浅薄,佩服王闿运的博学鸿才,常常到王门请教。王闿运赏识他的诗,收他做弟子。前些日子,他从浙江宁波天童寺讲学回湘,听说王闿运任教衡州府,便赶来东洲,与壬秋先生谈诗讲文。  王闿运听了敬安问话后,心里舒畅。他喜欢别人问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交往,这是他毕生引以自豪的历史。他略微想了下,笑着说:“我讲一个吧!”  学子们听说山长要讲中兴时期故事了,顿时兴趣大增,后面的都走上前来,将他团团围住。周妈像个贴身侍卫似的,紧靠着老头子身边,呵斥着:“不要挤着先生了!”  “不要紧的。”王闿运乐不可支,以他特有的洪亮口音说,“那年我从山东到安徽祁门。当时安庆、金陵都还在长毛手里,曾文正刚被授两江总督,督署衙门没地方摆,曾文正选了祁门为驻节之地。我一到祁门,便看出那地方不宜扎老营,因为它处于丛山之中,出山之路一旦被长毛切断,便会与外面失去联系,只好坐以待毙。我跟曾文正说了,他没有听我的。他不听我也没有办法,说了一次不再说了。”  曾国藩死后谥文正,当时人们都称他曾文正公,以示尊敬,而王闿运则只称曾文正,不再加“公”字,他这样做,意在表明他与曾国藩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无须格外的尊敬。  “先生,听说李中堂也跟曾文正公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学子插话。  “那是以后的事了,李少荃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趁着为李元度说情不准而离开祁门的。李少荃那人向来乖巧。”王闿运笑了一声,继续说下去,“祁门幕府熟人很多,晚上无事,大家在一起随便聊天。有次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笑话:人们都知道孔夫子门下有个弟子叫公冶长,却不知道公冶长有个兄弟叫公冶短。公冶短去看哥哥公冶长,见洙泗河畔弦歌不绝,书声琅琅,尔雅温文,心里很是羡慕,便也想投在孔夫子门下求学。公冶长带着弟弟谒见夫子。夫子那时正在用餐,两兄弟席地坐在旁边。公冶长说明来意,并代弟弟呈上束脩,夫子答应了。他问公冶短,你哥哥通鸟语,你也通吗?公冶短恭恭敬敬地回答,门生不通鸟语,却通犬语。夫子听了很满意。此时恰好有两只狗在餐桌下争一块肉骨头,争得很起劲,发出汪汪的叫声。夫子问公冶短,你知道这两只狗在说什么吗?公冶短侧耳听了一下回答,一只狗正在啃骨头,嘴里说的是好吃,好吃。另一只去抢,嘴里说你吃得,我也吃得。”  王闿运用很重的湘潭土音,把“吃”念成“恰”,大大增强了幽默感,引得四周的学子们哈哈大笑。  “谁知道这笑话闯了祸。”见学生们笑得痛快,先生也很快活,“第二天传到曾文正耳中,他大为不快。后来我才知道,前几天九帅的部下与鲍超的部下争战利品,鲍超发脾气说,老九的人拿得,我的人为什么拿不得?曾文正说我是讽刺他的兄弟和部属。其实这是冤枉,我事先一点也不晓得。”  “难怪曾文正公没有留您老在幕府,恐怕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寄禅笑道。  “曾文正网罗了三湘才俊,就是不用我,原因很多,恐怕这也是一个吧!”  “先生,听别人说,文正公死后,您老送的挽联,曾惠敏公没有挂出来,有这事吗?”  问话的人三十来岁,名叫张登寿,是壬秋先生门下另一个奇特的学生。两年以前,张登寿还是湘潭乌石山下一个铁匠。他打铁时,不像一般铁匠那样,在炉火上悬一个饭锅,他是高高地悬一本书,一边打铁,一边读书,居然在熊熊炉火之旁读完了四书五经。这位张铁匠尤爱诗词歌赋,常常作些诗,在炉旁吟诵,自我欣赏。别人对他说,要想诗有长进,必须投壬秋先生门下。一个大雪天,张铁匠戴着斗笠,支着木屐,穿着破旧的衣服,冒着雨雪走了三十多里,来到湘绮先生任教的昭潭书院。这时王正在宴客,湘潭县的官绅名流济济一堂。门房见张皮肤糙黑,衣裳破旧,便不让他进。张瞪起大眼说:“我是乌石山张铁匠,非见先生不可!你不让我进,就把我这本诗稿送给先生看。”门房见张面色凶恶,有点怕,便代他将诗稿送进去。王闿运早已风闻张铁匠之名,遂在席上翻看诗稿,才读了几首,便叹道:“果然是吾乡一位真正的诗人。”于是倒屣出门,将张铁匠迎了进来,请他上座。那些官绅生怕铁匠身上的泥水污坏了他们的狐皮袍子,都离得远远的。从那以后,张铁匠不再打铁,跟着王闿运吟诗填词。  “我那副挽联,曾劼刚的确没挂,他认为我对他父亲褒扬不够,其实我说的话最公允,后人会有裁评的。唉!”王闿运微微叹了一口气,“曾文正的胸襟本来就不宽,他的哲嗣比他还不如。”  “倒是前几年您老挽彭刚直公的那副联,彭永钊把它挂在最显著的地位。”寄禅插话。  王闿运笑道:“那都是说的好话,给他那样的脸面,他如何不挂?”  一个学子说:“八指头陀,先生的挽联是怎么写的,念出来让我们学习学习。”  寄禅说:“先生的挽联是这样写的:诗德自名家,更勋业灿然,长增画苑梅花价;楼船欲横海,叹英雄老矣,忍说江南血战功。时人评论,都说此联为彭刚直公的数百副挽联中第一副。”  王闿运微笑着眺望江面上晚归的小渔船,心情十分舒惬。  那问话的学子叹道:“先生才华真是横绝一世,再没有人比得上的。”  张登寿说:“昨夜月光明亮,我吟先生咏月诗,胸中备觉清澄明洁,烦琐之事,一扫而空,尤其是‘夜月明如玉,空山不辨花,云来一庭暗,风去百枝斜’数句,其传神之处,唐贤都不及。”  “张铁匠,你过奖了!还是你的咏月诗自然率真,我不及呀!”王闿运突然转过脸来插话,“天上清高月,知无好色心,夭桃今献媚,流盼情何深。大家听听,这才真叫传神哩!”  “哈哈哈!”四周学子一阵大笑,笑得张铁匠不好意思起来。  “父亲大人。”代懿急急忙忙地分开众人,走近来说,“夏抚台的大公子来了。”  “哦,午贻来了,我去见见他。” 三 新政给古城长沙带来了生机  回到东洲后,杨度一头栽进《 大周秘史 》中。由于吴永桢三十多年间一直参与吴三桂机密,对于吴三桂及其部属如何与满洲联络导致了清兵顺利入关,如何为清廷开拓西南疆域,逼杀永历帝,扑灭南明王朝,又如何处心积虑密谋造反叛乱,以及如何策划用兵打仗,攻城略地,到最后如何应付危局,又如何儿戏般的登基称帝,安排后事等等,他都写得十分细致生动。且因为这已是完全失败后的闭门著述,从下笔那天起,他就抱着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的宗旨,故这部书稿没有所有公开刻印的那些正史野史的通病: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而有意无意地篡改历史。  吴永桢以对天地神明负责的悲壮情怀,秉笔直书,不做任何掩饰。一部三十多万言的稿本,把两百多年前那桩移鼎之变记录得再真实不过了,其中尤以满洲皇室与吴三桂之间或公开或隐蔽的互相利用互相猜忌勾心斗角倾轧诡秘的活动写得更为丰富,超过了历代任何一部史书。杨度从《 大周秘史 》中所获得的帝王之学、纵横之术,也远远超过了从经史典籍、稗官野史里所获得的这方面的知识。从那以后,明杏斋逢五之夜的特殊课程,基本上是师生二人对这部奇书的研讨。王闿运凭着渊博的学问,并结合己身的实践经验,往往又能对该书及吴三桂事件发出许多杨度想不到的宏论,时常给他以深刻的启迪。春花开,秋月落,一年又过去了,怀抱壮志的年轻举人于帝王之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这期间,康有为和他的弟子梁启超已把维新启蒙运动推行得红红火火轰轰烈烈,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广西等省都出现了新气象,其中尤以湖南的新政最为引人注目。  正当《 马关条约 》签订的时候,江西义宁人陈宝箴由直隶布政使任上升调湖南巡抚。陈宝箴学问优长,为官干练明识有胆魄,是晚清极有作为的官吏,只因出身乙榜,故而一直沉沦下僚。直到五十多岁才为朝廷看中,擢升浙江按察使,又调湖北按察使,再升为直隶布政使。海战失败,屈辱条约的签订,强烈地刺激了陈宝箴的爱国之心。久处官场,他对于国家的弊病也看得很清楚,深知大清要从衰败中走出来,非大变祖宗成法不可。为此他十分欣赏康有为的维新学说,认定康的一系列变法措施是救国良方。他上疏光绪帝,称赞康有为和他的弟子梁启超博学多才,议论宏通,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敢为,实大清朝的忠臣,请皇上破格提拔,委以重任。疏上不久,就奉旨调任湖南巡抚。他心里很清楚,这说明皇上赏识他的这番见解,赋予他方面之权,鼓励他在所辖之境实行新政。六十四岁的陈宝箴感激皇上的信任,决心在须发皆白的垂暮之年好好地干一番实事。  布政使俞廉三体弱多病,不大多管事。署按察使黄遵宪四十多岁,是个颇有名气的学者诗人。他多年来出任海外,在日本、美国、英国做过参赞、总领事等职,熟悉西方各国情况,尤其对日本的明治维新研究有素,急切盼望自己的国家也能像日本一样,通过变法而迅速富强起来。学政江标还只有三十多岁,功名顺遂,年纪轻轻便中进士点翰林。他器识明远,雄心勃勃,目睹国家现状,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陈宝箴、黄遵宪、江标志同道合,一腔热血,遂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在湖南率先推行维新事业。陈宝箴年轻有为的儿子陈三立前年中的进士,如今在吏部任主事,常常把京师的动向通报老父,为湖南的变革出谋划策。在这场震古烁今的变革中,陈宝箴还得力于一个著名人物的襄助。此人即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壮烈的英雄谭嗣同。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其父谭继恂官居湖北巡抚。谭嗣同博览群书,识见高远,鄙视科举,好经世致用之学。他只身游历大半个中国,观察风土人情,结交名士豪杰,常发“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叹。他愤而著《 仁学 》,发挥王船山的道器观念,认为“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力倡变法,尖锐抨击纲常名教,发誓要冲决一切罗网,并决心为此而献身。谭嗣同不仅思想深刻,更兼武功高强,慷慨豪放,是当时声动朝野的名公子,有很大的号召力。  陈宝箴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两年多时间里,在三湘四水大力推行新政。设矿务局、官钱局、铸造局,又设电报局、轮船公司,修筑湘粤铁路,创办南学会、算学馆、湘报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制造公司,发行《 湘学报 》《 湘学新报 》,又专从上海购进维新派的重要刊物《 时务报 》,免费分发各州县。尽管遭到了以王先谦、叶德辉为代表的顽固守旧派的反对、诋毁,但维新运动仍在全省各地广泛开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湖南所有新政中,办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时务学堂。  陈宝箴任命熊希龄为时务学堂的提调。熊希龄还只有二十七岁,湘西凤凰人,与陈三立同年中进士,他有幸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时正在湖南。陈宝箴接受儿子的建议,礼聘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谭嗣同又荐举自己的挚友唐才常任中文分教习。熊、梁、唐均一时人杰,更兼梁启超名满天下,遂把一个临时搭起来的时务学堂办得有声有色,引得一批热血热肠的湖湘子弟纷纷投奔,还有不少湖北、江西、广西的年轻士子也慕名前来。  船山书院有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也是湘潭人,名叫刘揆一,字霖生。其父刘方峣早年也是湘军中的小头目,后因仗义放走了太平军的一个总制,怕上司追查,便离开湘军回到湘潭老家躲了起来,直到金陵打下后再出来办事,经朋友介绍在湘潭县衙门做了一名小小的衙吏。刘方峣慕王闿运的大名,送已中秀才的长子揆一拜在王氏门下。王闿运到东洲任教,身边的一群弟子也追随来到东洲,刘揆一即为其中之一。刘揆一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办事能干,在士子中颇有威信。他对时务学堂的教学甚是仰慕,认为国乱民危之际不是潜心故纸堆的时候,要的是能够拯救社会的真才实学,而时务学堂恰是培养如此人才的摇篮。他在士子中一宣传,便有一批人都听他的。终于有一天,他领着几个最为知心的朋友,悄悄地在渡口边坐上一艘小火轮,鸣笛鼓浪奔向长沙,临走前托门房转交一封信给老师。  王闿运看了这封信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并没有指责刘揆一。过了几天,又有几个士子走了。王代懿也有点坐不住了,常常对杨度和夏寿田嘀咕,埋怨老父亲主持下的船山书院没有生气,总是老一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夏寿田是一心一意遵父教,要在明春名登金榜,不管外面闹得如何轰轰烈烈,时务学堂如何名震海内,王代懿如何嘀咕,他都雷打不动,天天焚膏继晷,孜孜不倦地埋首于四书文试帖诗中。杨度本是一个热衷于时务的人,也早就想去长沙看看了,何况梁启超又是故人!  “先生,我想日内到长沙去一趟。”杨度和代懿商量了两天,做出了决定。代懿怕父亲骂他,不敢出面,怂恿杨度先去探探口风。  “晳子,你是不是也要去投奔时务学堂?”王闿运停住手中的笔,颇为惊讶地问。王闿运自己有一门特殊的功课 —— 抄书。从十六七岁开始,他便立志将所有他认为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不论经史子集,不论厚薄,也不论家中是否有,以及今后买不买得起,他都手抄一部。他认为经自己手抄后能记得更牢,领会更深。近五十年来,寒冬不停,酷暑不辍,闲时多抄,忙起少抄,凭着坚强的毅力,他抄了将近三千万字的书,仅这一点,王闿运也堪称当时学界一绝,令天下读书人倾倒。到了船山书院后,他又开始了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 明史 》的抄写。此刻,正在抄张居正列传。他放下笔,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周妈为他泡好的冰糖红枣茶。  “不是。”杨度赶忙回答,“到长沙去,一来是想见见梁启超。那年在北京时,我和他交了朋友,他来长沙好几个月了,我不去看看他,心中不安。二来我也想劝劝刘霖生他们,想让他们早点回到先生身边来。”  “哦,是这样的!”王闿运放下茶杯,脸上露出浅浅的笑容,说,“梁启超是个难得的人才。我虽然不赞同他的所谓民主民权,但我佩服他的文章写得好,很有煽动性,此人是一个很好的鼓动家。你有这样一个朋友,理应去会会。至于刘揆一等人,你大可不必劝说,人各有志嘛,我王某人难道还缺弟子吗?”  王闿运把左手边一叠已抄好的纸拢了下,顺手拿起一块龟形黑色大理石镇纸压在上面,问杨度:“几时启程,一个人去吗?”  “先生既然同意了,我明天就动身,代懿和我一道去。”杨度见书桌上砚台里的墨汁干了,便从旁边一个精致的小瓷瓶里倒出一匙清水来,拿起那支径长一寸粗的徽墨,为先生轻轻地磨起墨来。  “代懿也去,他为什么不自己来跟我说?”  “他怕先生不准他去,骂他。”  王闿运望着杨度手中慢慢转动的墨柱,心中陡然沉重起来。儿子想出远门,竟然自己都不敢说,要托别人来讲,已过花甲的老父亲心里很是难过。代懿是他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人长得跟父亲年轻时一样的风度翩翩,但意志较脆弱,读书不用功,心思不沉静,至今还只是个秀才,王闿运不大喜欢他。前些年蔡夫人在,代懿尚不觉什么。蔡夫人死后,王闿运跟周妈关系亲密,代懿和他的哥哥姐姐妹妹们一样,腹中有非议,加之父亲又不太关心,他虽也来到东洲,但平时很少去明杏斋,父子感情越来越疏淡了。王闿运想起了夫人临死时的情形。那一刻,夫人从昏迷中醒过来,死死地握着他的手,反反复复地说,“我所生的四子四女,仅只有代懿未成亲了,你一定要为他找一个贤惠的姑娘。”王闿运尽管娶了莫六云为妾,但对夫人的挚爱并未少衰。他始终感激夫人在他贫贱时所奉献的纯洁爱情。  四十年前,王闿运还只是一个穷秀才,城南书院的山长丁取忠赏识他的才华,欲把亡友的女儿蔡艺生许配给他。丁把此意跟蔡母商量。蔡母说:“把王生带到我家里来看看。”王闿运来了,蔡母仔细审看了小伙子,又和他谈了一席话。王闿运走后,丁取忠问:“这后生子如何?”蔡母说:“王生长相谈吐都不错,就是家里太贫寒了。”丁取忠尚未来得及劝说,蔡艺生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红着脸对母亲说:“贫寒要么子紧!”说罢羞得赶紧躲进闺房。丁取忠大笑道:“小姐自己都同意了,你还怕她吃苦哩!”蔡母本来就对王闿运满意,见女儿不嫌他穷,就定下了这门亲事。洞房花烛之夜,王闿运笑着对妻子说:“见你的前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汉代的大孝女缇萦,这是一个好梦。我以后就叫你梦缇吧!”妻子含笑点头。四十年恩恩爱爱、苦乐与共的岁月一溜烟过去了,莫六云先走,梦缇也跟着走了,如今只剩下自己一个孤老头子。此刻,夫人临终前的嘱托又浮起,他深为自己这两年对代懿关心不够而负疚,决心要尽快地为儿子寻一门好亲。  “你要代懿到我这里来一下,我给他五十两银子,你帮他在长沙买一套像样的衣帽,过两年做新郎倌时好穿。”  “好!”杨度十分高兴,看看墨也磨好了,便说,“我这便去告诉代懿。”  “慢点。”王闿运从博古架上取出一函书稿来,说,“这是叶德辉撰写的《 经学通诂 》,上个月打发仆人送来,要我给他做篇序。叶德辉这人虽然脾气古怪,人也长得丑,满脸铁丝麻,但做学问却肯下功夫。这部《 经学通诂 》的确不是覆瓿之作,你在路上可以翻翻。”  “是。”杨度答。  “我叫你送书给叶德辉,还有一层用意,你知道吗?”王闿运捧着书稿,不忙交出来。  “知道。”杨度答,“先生是要我借这个机会认识叶先生,日后好向他请教。”  “正是,正是。”王闿运高兴地直点头,“老杜说转益多师是吾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叶德辉精于版本目录之学,这方面的学问,我便不及他,他也可在这点上充当你的老师。他住在赐闲湖,早几年代懿跟着我到他家去过,代懿找得到。”  王闿运说着把书稿递了过来,杨度双手接过。  “先生,我去了。”  “去吧,路上多注意安全,代懿不懂事,你多留点心。叶德辉讲过这篇序言,他要送我二百两银子,你叫代懿收下莫讲客气。叶麻子的老子做过大生意,家里有的是冤枉钱。”  杨度和王代懿一到长沙,就为江面上兴旺的内河航运业所吸引。码头上人声鼎沸,装货的卸货的上船的登岸的,把个零乱的河岸闹得热火朝天。时序虽是初冬,那情景让人看得似要热出汗来。他们在小西门码头上了岸,穿过下河街,从南正街进入闹市区。  街市上各色各样的公司、厂矿、局所招牌照得行人眼花缭乱,商店里货物充塞。往年冬季长沙城里所缺乏的香菇、玉兰片、红薯粉,现在填满了市场。平素稀罕的鱼翅、鲍鱼、干墨鱼、对虾等海味,也能在寻常南货店里见到。尤其是煤炭,以往一到冬季便令长沙市民发愁,煤炭既少又差且贵。此时杨度在南正街上看到两家煤炭店,堆得小山似的煤炭乌黑发亮。店门竖着黑漆大牌子,用白粉写着“耒阳白煤”四个大字,买煤的人也不拥挤。他们试探着问了几家伙铺,店家都摇头说客满。问哪来的这么多客人,回答说让各地来省城办矿产议修铁路的人包了。杨度感触极深地对代懿说:“想不到右铭中丞的新政给长沙带来如此生机!”  走完了南正街就到了又一村,又一村乃巡抚衙门所在地。过去,这里的气象严肃阴冷,老百姓宁肯绕道走,也不愿意通过衙门前那块空荡的大坪,惟恐遇到什么倒霉的事。今天杨度看到这里的行人不少,脸上并无惧色。高大仪门两旁的木栅栏上,挂上了四块五尺见方的大木牌,上面用红漆刷上四个宋体巨字“有耻立志”。杨度早就听说,这是抚台大人为时务学堂创办典礼的题词,不料竟以这样隆重的规格移到巡抚衙门的前门。这四个大字犹如四把烈火,日日夜夜在长沙城里燃烧,象征着爱国复仇之火永不熄灭;这四个大字又如四道警钟,早早晚晚在官吏缙绅士农工商心里长鸣不止,警告大家莫忘国耻,立志兴邦。杨度又在心中感叹:“倘若十八省的巡抚都像右铭中丞这样,大清帝国的中兴真正是指日可待了。”  正在这时,他看见大坪的一角围了一堆人。有一个人站在人堆中间,高出大家一个头,像是站在凳子上,正不时地把手臂挥舞着。杨度和代懿都是好热闹的人,便朝人堆走去。  “晳子你看,那不正是刘霖生吗?”王代懿惊奇地指着人堆中高出众人的那个人说。  杨度一看,不错,那正是他们要找的同窗刘揆一!只见他站在一条长凳上,往日胖胖的孩子脸上流露着严肃的神色,此刻正弯腰与旁边一个年轻人在说话。  “我们叫他一声吧!”王代懿说着便要喊。  “慢点,看霖生说些什么。”杨度制止王代懿,牵着他的手挤进人圈中。  “父老乡亲们!”刘揆一昂起头来,响起洪亮激越的湘潭官话,“我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刚才李君对我说,江学台已奉调即将进京,皇上要与他商议全国变法大计。”  “江学台一定要高升了。”  “皇上英明!”  一旁听演讲的人纷纷议论着。  “江学台是个大有作为的好官,此番进京,皇上必定会有大的委任。百年大计,人才第一。江学台在我们湖南办起了时务学堂,为湖南的教育事业打开了新路子。我和李君进时务学堂还只有几天,就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新知识。我希望有志报国的年轻兄弟们,都到时务学堂去听听课。”  “请问,去时务学堂听课要交学费吗?”听众中有个十八九岁的后生子发问。  “只要不住学堂里,旁听不交学费。”站在刘揆一身边的李君回答。  “时务学堂收学生有什么要求吗?童生收不收?”又一个青年提问。  “收。时务学堂收学生不论出身,只要有志向学,一概收。”李君又答,“秀才、举人编高班,童生编低班。”  杨度拉着代懿的手说:“我们走吧!”  “霖生就在这里,我们跟他说几句话吧!问问他是不是还回东洲。”代懿急着说。  “还问他做什么?”杨度浅浅一笑,“他正在为时务学堂做宣传拉学生,自己还会回东洲吗?我们还是先到时务学堂去吧,晚上再去见他。”五、听说杨度非韩薄柳,王闓运欣喜地说:孺子可教也  「门生拜见夫子大人!」夏寿田推开书房门,见王闓运端坐在太师椅上,忙趋前两步,行一跪三叩之礼。  「快起来,不必这样。」王闓运离座,亲手扶起夏寿田,把他细细端详一番,笑著说:「比前几年结实多了,老成多了。坐下吧,坐下说话。娶亲了吗?」  夏寿田挨著王闓运身边坐下,红著脸说:「大前年完的婚。」  「娶的是哪家的小姐呀?」王闓运慈祥地问。  「陈侍郎公的侄孙女。」  陈侍郎就是陈士杰。他是曾国藩筹建湘军初期的重要幕僚,后来做到了吏部侍郎。他也是桂阳人,与夏寿田同乡。  「哦,原来与俊臣家结了亲戚,好,好!」王闓运连连点头,「那年我第一次见曾文正的时候,他身边真正的幕僚,就只俊臣一人。」  五年前,夏寿田的父亲江西巡抚夏时礼聘王闓运主讲豫章书院,又把自己三个儿子都送到书院拜王为师。夏时对王很尊敬,彼此关系融洽。夏寿田聪明好学,也深得王的喜欢。但王与豫章书院的其他先生们合不来,只在南昌待了一年便回湘潭了。半个月前,王闓运接到夏时的亲笔信,信上说,犬子会试告罢,已命他回湘重拜在夫子门下,望夫子念旧日师生之情收下玉成为荷。王闓运虽拒湖南巡抚陆春江于门外,但他决不是一个不与官场往来的人。事实上,他倒是热衷于官场周旋,不过这得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与他交往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在他面前如同一个受业的门生似的。否则,不管资格多老、职位多高,他都可以做出极不礼貌的事来。同治十年他去江宁拜访曾国藩,恰遇曾有事未见他,第二天打发人来请他赴宴。他对来人说:「请转告相国,王某人不是为一餐饭而去见他的。」说完便乘船离开江宁了。前任巡抚吴大澂去湘潭拜会他,他设宴招待。席间,吴大澂颇以巡抚高位自得。王闓运说:「这几十年来做官很容易,想做什么官,都可以做得到。」又指著环立一侧的僕役对吴大澂说:「这些人一旦乘时都可以为督抚。」他也不顾抚台大人脸上的尴尬,一个劲地说某某过去是个帮人打短工的,只因为投湘军打了十几年仗,结果做到了山西巡抚;某某过去是个无业流氓,也因为投了水师,后来做到了陕甘总督。说得抚台大人灰溜溜的,未终席便匆匆告辞。夏时虽身为巡抚,却从不在王闓运面前装大,总是一口一声「先生」、「夫子」地称呼,故王闓运也拿他当巡抚看待。  夏寿田告诉老师,这次会试虽未获隽,但在京师得益不少。王闓运安慰他,说年纪轻轻,不必计较这些,多进几次京,多几番历练,对今后大有好处。师生亲亲热热聊了很久,夏寿田突然问:「先生,杨度来了吗?」  「哪个杨度?」王闓运觉得奇怪。  夏寿田知道杨度尚未来东洲,颇为纳闷:长江边分手时说得好好的,回家住几天就去投湘绮先生,怎么还没来呢?他对王闓运说:「杨度是先生的同邑,家在石塘铺。祖父名叫杨礼堂,当年在李忠武公麾下当哨长,后在三河之役阵亡。伯父杨瑞生做归德镇总兵,父亲杨懿生病故多年了。」  王闓运点点头说:「杨瑞生我知道,听说他把兄弟的遗孤都接到归德镇去了。」  「没有全部接去,接去的是大侄儿和侄女。大侄儿就是杨度,字皙子。」  这时周妈进来了,端来一杯茶和一碟糕点放在夏寿田面前,满脸堆笑地说:「哟,这就是夏抚台的大公子吧!长得好秀气,脸白嫩得跟大姑娘一样!」  夏寿田不认得周妈,见她这副模样,说起话来又不知高低分寸,正不知怎样与她打招呼才好。  「她就是周妈。」王闓运坦然地介绍,「以后有什么事,见不到我时,可以跟她说。」  夏寿田在心裡掂量著:先生这两句话,说来似乎不经意,但份量不轻,看来此人不同寻常。他站起身,客气地叫一声:「周妈。」  「哎呀,好孩子,真懂事,快坐下,快坐下,还没吃夜饭吧,我给你做去!」夏寿田此举给了周妈很大的面子,她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王闓运见周妈说话不成体统,便顺水推舟地对她说:「你去厨房做饭吧!」接著又问夏寿田:「杨度能接他祖父、伯父的脚吗?」  「门生这些年结识过不少有为的朋友,私下认为,还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过杨度的。杨度的前程必定远在其祖父、伯父之上。门生看他真有点像贾太傅、谢东山一类人,若能得到先生的栽培熏陶,今后一定可以成为国家的柱石。」  「我们湘潭真出了一个这样的人才吗?」王闓运似问非问地自言自语。  「先生,门生和杨度在黄鹤楼下分手时,他送了我一首长诗,我很爱诗,随身带著。先生你看看这首诗,就知道杨度其人。」  夏寿田从衣袋裡掏出一个信套。打开信套,将一张折迭的白宣纸抽出来,展开递了上去。  王闓运接过纸,立时眼睛一亮。未读诗之前,满纸书法先就吸引了他。那字体端正稳重,英气勃发,亦隶亦碑,笔力厚实。单从这字来看,就为他四十年来上千门生弟子中所少见。诗是歌行体,题作黄鹤楼送夏大之江右。他饶有兴致地读著:  少年怀一刺,遨游向京邑。  朱门招致不肯临,海内贤豪尽相识。  与君中原初一见,沥胆相要无所变。  玉辔同行踏落花,琼筵醉舞惊栖燕。  金貂换酒不自惜,玉管银箫咨荒宴。  征歌夜饮石头坊,对策晨驱保和殿。  友朋纷入金马门,我辈怀珠空自珍。  相如作赋谁能荐,贾谊成书未肯陈。  人生得失岂足论,且倾绿酒娱清辰。  閒来碧云寺裡聚,西山日暮风萧飒。  倦鸟低随木叶飞,夕阳深被青云合。  偶然一啸当空发,万里孤鸿应声泣。  山川萧条不称情,长铗归来事蓑笠,  著书欲写于陵子,耕田且效陶彭泽。  遥传别后相思句,廓落天涯梦魂接。  云散风流不自恃,金樽共醉信有期。  黄鹤楼头望海隅,今日山河非昔时。  辽东半岛血染红,烽火青青焚白骨。  君今向何方,东见陈孺子。  问我东山高卧时,苍生忧乱应思起。  桥边石,感人深。送君去,为君吟。  东行若过彭泽口,为问陶令是底心。  夏寿田被周妈招去吃夜饭了。王闓运看著摆在书桌上的诗,陷入了沉思。王闓运思维敏捷,别人殚精竭思得来的收穫,对他来说可以不要费多大的力气便可得到,他因此而没有沉思的习惯,今日是少有的例外。凭著学者的识见,诗人的灵感,老人的阅历,他已看出作这首诗的杨度不是凡夫俗子。  王闓运自幼起便发愤苦读,朝所习者不成诵不食,夕所诵者不得解不寝,十五明训估,十八通章句,二十而言礼,知三代之制度,详品物之体用,进而述《春秋》微言,博通诸经,二十一岁中举,后参曾氏幕,游京师,以布衣而动公卿。他不以文人学者自限,自青年时代起就十分留意海内鼎柱人物的动向,欲辅佐其人以成非常之业,自己也随之而名垂青史,百代不朽。他先是看淮了曾国藩,以为他能建光复汉人江山的伟业,结果遭到了曾氏的冷遇。后转而投靠肃顺,将肃顺视为定满人乾坤的人物,但肃顺太刚愎自用,使他失望。咸丰帝死后,他洞悉肃顺已处于危境,一方面为了远离是非之地,保全性命,另一方面也为了拯救肃顺,他离京师南下,赶到安庆,劝曾国藩起勤王之师,进京劝阻不合祖制的垂帘听政,支持先帝亲定的八大顾命大臣,谁知遭到曾氏的拒绝。后来宫廷发生政变,那拉氏与奕訢携手废除顾命制,弃肃顺于市,曾氏受到空前未有的信任。事实证明王闓运以书生意气插手最高层政治,是何等的幼稚浅薄!王闓运灰心已极,从此不再过问官场之事,潜心于经史研究,肆力于诗文创作。他从庄子学说中领悟到逍遥处世的秘诀,表面上以一个佯狂玩世的风流才子自处,其实内心裡一刻也没有放弃自己青年时代的初衷。他一面精心探求文化典籍中的帝王之学,一面在众多的弟子中注意物色传人,以便将自己一生中的真实学问传授其人。令他遗憾的是,几十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在弟子中看到自己年轻时代的影子。他想起几天前做的一个怪梦。  那是一个夏夜,明月当空,清风送爽,他坐在湘绮楼上,把卷吟诗,自得其乐。忽然,他看到楼房东边山中衝出一束亮光,如同那裡藏著一块稀世之宝似的。出于好奇,他下了湘绮楼,朝著亮光走去。进山后,看见一间茅屋,茅屋窗口边有一盏极明亮的灯。王闓运想,原来亮光就是这灯火,怎么这样亮呢?再一看,屋裡有两个人:一个年纪轻轻,长相十分英俊;另一个是老者,鹤髮银鬚,袍服华丽。那老者似乎有点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裡见过。他紧贴窗口,听他们说些什么。只听年轻的说:「老先生,您是一代帝师,您收下我做一个门生吧!」老者说:「我虽然教过朱洪武的太子,但太子并没有登位,我不能算一个真正的帝师。」  「教过朱洪武的太子」!王闓运听后大吃了一惊,再细细一看,啊,原来是宋濂,怪不得面熟!他继续听下去。年轻人又说:「您老过谦了。太子虽未登位,但太子的儿子还是做了皇帝。太子拿您老教的学问教子,您老自然也就是帝师了。况且您老辅佐朱洪武的功绩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老者叹口气说:「有什么功绩可言啊,到头来遭贬还乡,如果没有马皇后的贤慧,头都被砍了。」年轻人说:「自古伴君如伴虎,遭君主贬谪,甚至杀害的良臣举不胜举,但千年史册仍有他们的一页,这却是不可能演没的。倘若能承老先生所学,做一番大事业,就是今后不得善终,我也心甘情愿。」老者捋鬚大笑:「痴儿可爱。我不能当你的老师,自会有做你老师的人。你看,他不就在窗外!」  王闓运没有料到自己的行踪被宋濂识破,大为惭愧,赶紧离开,不小心被一根野籐绊住脚,跌了一跤,醒过来了。  一连几天他都在想这个怪梦。和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王闓运深受孔子梦周公的影响,相信那些非同寻常的梦一定有所徵兆。二十一岁的年轻举人诗写得如此卓荦不凡,特别是「君今向何方,东见陈孺子。问我东山高卧时,苍生忧乱应思起」,这几句诗强烈地打动了他的心。石塘铺正是在云湖桥的东方。王闓运当然知道,「东山」用的是谢安隐居东山的旧典,但也奇妙地与云湖桥之东相吻合。莫非此人就是梦境中的那个年轻人?而自己就是宋濂已点明那个年轻人的老师?年轻人向宋濂孜孜以求辅佐学问,这不是自己多年来所寻找的帝王之学的传人吗?天示异兆,不可等閒视之!王闓运想到这裡,异常兴奋起来。  「先生。」夏寿田吃完饭后走进书房,见老师面有喜色,知道他欣赏杨度的诗,便说:「这诗写得还可以吧!」  「写得好!很有点李谪仙的豪气。此子才情识见都非比一般。」王闓运显得十分兴奋,又补充一句,「书法也是上乘。」  见老师如此讚赏,夏寿田也很高兴,说:「杨度的确有大器之才,只可惜一直未遇名师点拨,蹉跎了岁月,他对先生崇敬不已,先生收下他吧!」  王闓运微微地笑了,问:「此人有没有什么怪脾气?」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7
正序
倒序
上卷
上卷-2
上卷-3
上卷-4
上卷-5
上卷-6
上卷-7
上卷-8
上卷-9
上卷-10
上卷-11
上卷-12
上卷-13
上卷-14
上卷-15
上卷-16
上卷-1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杨度(上)
杨度(上)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