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答:“没问题,在10/32进1000张。” 职员接:“现在买盘报10/32,卖盘报11/32。” 这时候,客户心里开始觉得有点“毛”了,原因是,债券价格每上升一个跳动点,他就得多付31.25美元。以1000张为单位的债券合约来讲,价格每升一个跳动点,买方的成本就增加3l250美元。因此,如果再上升几个跳动点,那他多付的成本就达6位数了。 于是,客户急着说:“好的,以11/32买进。” 职员又接:“买盘现在报11/32,成交在l2/32。” 到这个节骨眼,客户真的被惹毛了!于是,脱口而出:“妈的,你真是个蠢蛋(dick)!” 职员接着说:“再往上升一个跳动点(tick)?好的,你在12/32敲进。” 客户回答道:“你这个白痴,我没有说‘再升一个跳动点’,我说的是,‘你是个蠢蛋!”’ 年轻人一听,回答:“我也许是个蠢蛋,但你在12/32敲进了1000张!”于是,这个客户为了买进这1000张债券合约,多花了125000美元。不过,这年轻人运气不错,因为后来这个大客户还是赚了钱。 市场的心电图 常听人家说,人的心脏就像是时钟的震动器一样,不停地跳动着。的确,心脏要规律地跳动,生命的脉动才能维系下去。和时钟一样,当心脏不跳的时候,就表示时辰已尽!华尔街也有这么一个“震动器”,可以反映市场的脉搏,它就是市场的电脑自动报价系统,个股的行情和报价随时都会显示在上头。这东西也和心脏一样,如果突然停止不动,就表示某个地方一定是出了问题。 现在华尔街的报价系统完全是电脑化的,但和过去的报价方式比起来,不能说有什么不同,它仍然会把热门股的价格和成交量显示出来,并把重要的讯息传达给懂得看行情的人。就某些方面来看,报价系统就像是股票市场的心电图,而市场里的交易商,就像是医生了。市场里的交易商每隔几分钟就会注意报价系统,判断一下市场的体质。同时,他们也会根据上面所显示的状况,来采取一些预防或治疗的措施。 不过,和心电图一样,报价系统有时候也不容易看懂。要了解上面显示的讯息,就得非常了解报价系统使用的符号才行。这些符号是以三个或四个英文字母来代表个别的上市公司。通常上市公司的代表符号,是由英文名字里头的几个字母组成的,很容易辨认。例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在报价系统上的符号,就是IBM,这不奇怪。还有,玩具反斗城(Toys“R”Us)的代表符号,就是TOY。 在纽约证交所以及美国证交所这两个地方,报价系统所使用的符号是一个到三个英文字母,而那斯达克(NJLSlMLQ)场外市场的符号,则包括了四个英文字母,这使得比较有趣的符号也能用得上。例如,咖啡先生(Mr.Coffee)的符号是JAVA,而专为眼科手术制造镭射器材的高峰科技(SLDnmitTechnology),则是用BEAM来作为代表符号。在80年代的时候,内华达州的野马妓院(MustangRanch)成为上市公司,股票在那斯达克场外市场交易。想想看,如果妓院上市,那该用哪四个字母来代表,这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后来该公司使用的符号倒是很平淡无味,不过,华尔街的人想到其他可能的选择,就觉得很有意思。 现在,你应该知道大致的情况了。这些代表个别上市公司的符号会显示在报价系统上,而交易商就透过上头显示的讯息,来探知市场的脉动。如果交易商的脉搏和市场的脉搏被搞混了,那又会发生什么状况呢?艾慎(HaPveyEi删)想起过去真的闹过这样的臭事,结果差一点就成了悲剧。 艾慎在华尔街是最受敬重的基金经理人之一。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旅行家(TIralrellers)这家大型的保险和财务公司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该公司同时也拥有史密斯巴尼(SInith氏加ey)证券公司。 艾慎的工作生涯多姿多彩,因为他在华尔街工作的资历非常吃香。他毕业于密苏里大学,在60年代的时候进入华尔街。当时像卡尔(Fred山eCarr)和蔡宜(JerryTml)等几个所谓“重量级”的基金经理人,还在主导那些“高风险高报酬”的共同基金。那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对于共同基金的狂热程度正达到最高点。 艾慎到旅行家公司工作之前,也在目前已经不存在的蓝伯特公司(nre‘Kel勋mhamIJm山ert)和光耀美国(SunAmerica)这两家公司待过一段时间。 和大多数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人一样,艾慎也是从基层工作开始,一点一滴慢慢地学到一身本领的。当他还在交易室工作的时候,他对每家上市公司在报价系统上的符号都可以倒背如流。他回想那时候发生的一个状况,有个同事竟然把人命关天的求救讯息和报价系统的符号给混在一起了。 好几年前,有一天市场的交投特别热络,简直让人发狂,而这股压力终于也让交易室的人尝到了苦头。当时,交易商不断大声地叫喊着买卖报价,用尽吃奶的力气想办法帮客户撮合交易。 有个交易商叫着:“谁要以四分之一买进IBM?” 另一个则喊说:“我有50万股CAT(凯特彼勒,cate2pd比)要卖,报价1/2。”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有个交易商开始受不了市场的压力,觉得交投的速度太快,因此先是有点反胃,想吐,后来,情况更加恶化,心脏开始砰砰乱跳,而且觉得一阵晕眩,他害怕自己马上就要心脏病发作了,于是赶紧从椅子上站起来,然后高声地喊着:“这里有没有人懂得CPR(心费复苏术)?” 这时候,交易室里惟一听到的回答是:“等一下,不要动,我这里应该有人想买!”可怜的交易商,还是没有人来帮他。 结果,他果真两脚一软,昏倒在地,然后被救护车很快地送到了医院。还好,这个人后来没事,只不过是情绪太过焦虑,以及消化不良而造成的现象,这对他来讲,也算是件好事。唉!在交易商的脑袋中,三个英文字母组成的符号似乎只代表上市公司而已。五、WomenonWallStreet华尔街的女人 对女人来讲, 市场里头的日子可是不好应付的。 问题不只出在那些猥亵下流的笑话, 或是轻浮挑逗的举止而已, 身为女人, 为了想在这个最古老的男人世界里取得一席之地, 就得远比男人工作得更认真才行。 打从盘古开天以来,华尔街几乎就是女人的禁地。纽约的金融区等于是男人专属的天下,一直到了70年代,华尔街才开始看到女人慢慢地冒出头来。 今天,大多数华尔街的女性金融职业者都会告诉你,客户根本就不会管你的肤色是不是绿的,眼睛是不是蓝的,或是不是从另一个星球来的。重要的是你的表现绩效到底好不好。话虽如此,但情况可不是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过去有好长的一段期间,华尔街根本就不聘用女性。如果女人选择到金融业工作的话,要不就得忍受无数的羞辱,要不就是工作的时间要比男同事长得多,辛苦得多,而且还得被迫接受男人们关起门来在背后指指点点的心态。 特别是交易大厅,更是男人味最浓的一个竞技场。不过,有个女人还是成功地挑战了这个男人操控的世界,她就是人称华尔街女皇的席菠德(MurielSlebert)。她是头一个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会员席位的女人。这个资本主义的殿堂过去完全是由男人主导,但她在交易厅争取到这样的地位后,便永远改变了这个世界。 席菠德是华尔街新时代女性的开路先锋,在她的努力之下,女人的职务不再被局限在秘书工作,或是不重要的助理位置。在席菠德之后,陆续又出现了葛莎莉、柯涵(从byJ(x3ephCohen)以及博兰薇(贝imbethBrMnwell)等。这些女人其实凭着自己的实力,本来就有资格成为华尔街最有名气的投资专家或分析师。 不过,女人虽然敲开了华尔街的大门,但真正能够爬到公司最顶端,担任总裁等职务的,却还是凤毛麟角。席菠德是个例外,她自己创建了一家佣金较低的折扣经纪商,但除了她以外,还没有任何一位女性当过华尔街大型经纪商的头头。 毫无疑问的,这个现象慢慢也会改变。因为,在华尔街工作的女性,都是生气蓬勃,热力四射的人物,她们有很好的头脑和用不完的精力,足以在华尔街这个地方担当大任。 以下就是她们过去的一些回忆,看看她们是如何冲破藩篱,而成为华尔街百万富豪俱乐部的一员。 华农历女皇的故事 席菠德大学还没念完就辍学了,但她却拥有10个名誉学位。她和很多成功的人物一样,虽然少了那张毕业证书,但可不能说她没受过教育。她上学的地方,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也就是“社会大学”。从这个大学拿到的学位,等于是成功的保证,因为在那里学到的,远比象牙塔里所传授的理论还要实际得多,而且更有价值。 熟朋友和同事们都喜欢以她的小名“蜜姬”(Mickey)来叫她。蜜姬是个毅力很强的人,不会因为遇到阻碍就退缩。虽然出身寒微,但她却披荆斩棘,为女性在华尔街开拓了一片天空。不过,她在成为别人尊称的华尔街女皇之前,一路走来,可也是受过很多委屈,吃过不少苦头。华尔街的男人曾经多次想把她排斥在这个圈子之外,但都没有成功。蜜姬在华尔街交易大厅的乱军之中攻城掠地,在这个曾经是男人禁脔的战场,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滩头堡。 现在,她是席菠德公司(MHrielStebed&Co)的老板。这是一家提供折扣佣金的证券经纪商,蜜姬从零开始,自己一手创建起来。蜜姬有顽强的性格,个子虽矮,但看起来很有力量。她有着一头白金颜色的金发,声音沙哑而低沉,听起来有点刺耳,有点美国电影明星罗兰·白考尔(比urenBBcdl)的那种味道。她那有点粗线条的外形和独断的神态,只要一走进房间,你马上就知道谁是里头发号施令的人。 不过,她可不是一开始就是华尔街上流社会的成员。事实上,当这个来自俄亥俄州克里夫兰的新面孔初到华尔街的时候,甚至连最基层的位置都进不去。 她还在大学念书的时候,父亲因为癌症而过世了,死时才不过50多岁。蜜姬在他生前一直尽心尽力地予以照顾,但父亲除了疾病缠身以外,也因为50年代初期接受一些试验性的癌症手术而受了不少罪。由于父亲罹患癌症,因此蜜姬没办法完成学业。她经常为了探视父亲而翘课,花在课业上的时间也很少。她偶尔用心读书的时候,念的是会计。蜜姬发现,这是她惟一不用到教室听课,考试就能过关的课程。她天生对数字的感觉就很敏锐。后来,她不仅把这个天分用在事业的追求上,也发现这对她的另一个最爱也很有帮助,那就是桥牌。 她欠缺正式文凭的事实,确实减缓了进入华尔街的步调。不过,这个问题并不足以阻碍她想办法达成美国人的梦想。 刚开始的时候,蜜姬真是到处碰钉子,样样都不顺利。她应征过联合国的工作,但因为只会说一种语言,因此败兴而归。她有个表哥,名叫罗思曼(A1vinRD6ermm),担任过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过,他没办法给她从事外交工作所必备的条件,也就是大学文凭和第二外语的能力。 接着,她试着向华尔街叩关。当时最大的公司美林证券,也因为她没有文凭而浇了她一头冷水。于是,她决定要说谎,下一次找工作的时候,她就说自已是个大学毕业生。后来巴克公司(Ba山盼ndCc)m四叮)录用了她(该公司后来被普天寿证券给购并)。她一直到后来向纽约证券交易所申请会员席位的时候,才说破了当初撒的这个谎。那时候,她已经证明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和胆识,就算没有大学文凭,也照样可以在华尔街这个金融重镇出人头地。 她在1954年12月开始到巴克公司上班,担任实习分析师。在头6个月里,她学着为几种感觉起来很俗气的产业作财务分析,像是化学、铁道、巴士,以及货运业等。6个月的实习阶段结束后,她的努力得到公司的赏识,因此被升为资深分析师。虽然她必须多负担相当多的责任,但薪水却没有增加太多。 不过,蜜姬还算是够幸运了,她所负责分析的,都是当时成长很快的明星产业。要评估这些企业的获利状况,就得依赖传统的会计方法才行,而蜜姬在学校刚好就学过这方面的东西。事实上,从会计的角度来看,美国当时最受瞩目的新兴产业里,有三种是很难搞懂的,这三种产业是航空、电影、以及电视。它们用的会计方法很复杂,神秘兮兮的。不过,蜜姬觉得这几个新兴产业很有发展潜力,因此在平凡而乏味的50年代里,她就因为能够看准这些声色撩人的产业动态,而让自己声名大噪。她在巴克公司前后共待了3年,刚进去时的起薪是每周65美元,而离开的时候也不过是135美元。 在闯出一些名号以后,她陆陆续续在华尔街换了几个工作,而且往往因为性别的关系,拿的薪水都很低。后来她进了胥尔兹公司(Shlel此&G)nlpany,和现在华尔街的sheld5&Co.是不同的公司),他们给她的薪水是9000美元。这是她有3年工作经验之后所得的薪水。相对地,当时刚离开学校的男实习生,就可以拿到8500美元,蜜姬曾经三次因为薪水比男同事低而决定换工作。后来她自己出来开公司,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这方面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不过,在她工作的那段期间,倒是连续碰到好几次幸运的事,大部分都和客户有关,因为她帮他们赚了钱。在华尔街这个地方,没什么比帮客户赚钱更重要的事了。如果你做得到这点,你就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不少好处。一旦这样的关系建立了,那么你的性别是男是女,其实就不是个问题了。蜜姬厉害的地方,在于总是能帮客户赚到钱。 蜜姬从华尔街的男人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例如,她就从斐寇(DavidFlnkel).那儿,学会讲四个字母构成的骂人脏话。斐寇开了家叫做斐舍沃(Finkel,Seskus,Walsteder)的证券公司。蜜姬也在那儿待过一阵子。斐寇说起脏话来,就像柴娥朵(JuliaChild)做菜的时候使用香料的手法一样,又豪爽,又有大将之风。 有一次,斐寇问蜜姬有没有打电话给蔡宜,拉拉生意。蔡宜在60年代的时候,是个叱咤风云的基金经理人。蜜姬回答说,没有,而且她觉得没什么东西可以卖给蔡宜。 斐寇听了之后,很直接地回答:“谁鸟你有没有东西要卖给他,你打电话给蔡宜就对了。”后来,蜜姬打了这通电话,而且很快就学会了如何使用市场的语言。学会了这些,对蜜姬适应环境很有帮助。 蜜姬很努力地学习各方面的事情。她还记得,当时还必须学会男人拿酒杯的样子。在华尔街,很多生意都是在吃吃喝喝的时候做成的。于是,华尔街一大票的业务人员,除了要知道怎样把钱留在口袋里以外,也得知道如何把酒偷偷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就有这么一次,几位洛克希德(1Jckheed)公司的高级主管,在开完会后打算送蜜姬回家。不过,这群人前脚离开饭店,后脚就在马路右边第一家酒吧停了下来。出来以后,他们过了马路,又进了左手边的头一家酒吧。他们如此曲曲折折地过了10条街道,蜜姬才总算到了家。在外头和男人们辛苦地混了一个晚上以后,她终于得以摇摇晃晃地爬上床。好几年以后,洛克希德公司的营运遇到很大的麻烦,联邦政府被迫得想办法对这家飞机制造公司伸出援手。当时,蜜姬动手写了一份报告,除了分析该公司遭遇的问题以外,也谈到这个情况对整个航空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这份报告被送到国会,并影响了国会的决定,同意援助洛克希德公司。蜜姬帮的这个大忙,该公司一直都没有忘记。 对蜜姬来讲,这些都是她在闯入华尔街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枝节。由很多方面来看,她还颇能自得其乐。不过,从她述说往事的语气,还是可以让人感觉到她的无奈。蜜姬的心里应该是这么想的,如果当初进入这一行的时候,能够少遇到一些困难那就好了。 后来,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了这行的顶尖人物,也开了自己的公司。鼓励她向纽约证券交易所购买会员席位的,正是后来变成她朋友的蔡宜。他的看法是,法律并没有禁止女性成为交易所的会员。同时,如果她能在事业发展中向前迈出重要的这一步,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1967年的时候,她就真的向交易所提出了申请。 不过,可不是每个在华尔街的男人都像蔡宜那么地友善。纽约证交所的主管告诉蜜姬,只要她能找家银行写个信用保证函,那么他们非常乐于把会员席位卖给蜜姬。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她却碰到了一个非常吊诡的局面,因为她找银行帮她写保证信的时候,这些大银行都说,如果她能在纽约证交所拿到会员席位,那他们就可以提供这封保证信。 很多开路先锋都面临过这种难题,也就是别人虽然在表面上提供协助,但实际上根本不打算帮忙。他们给蜜姬出的难题,其实说穿了,就是故意不想让蜜姬打破界限,进入这个女人的禁地。不过,也和很多走在别人前头的人一样,蜜姬后来还是找到了出路。 还好,蜜姬有个在大通银行(C11asehnk)的朋友,是个男性,他愿意提供这封信用保证函以及所需的贷款。在华尔街开始有人出面争取女性参政权的时候,这个朋友就当是个匿名的支持者吧。后来,蜜姬付了44.5万美元(其中15万美元是蜜姬自己的钱)而成为头一位在纽约证交所买到会员席位的女性,在接下来的10年当中,她和1365个男性一起在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工作。后来还有位女性也成了交易所的会员,她名叫赖芬(JaneLarkln),是贺旭公司(15rsch&Co.)的合伙人,不过,和蜜姬不同的是,她在交易所前后只待了3个月而已。 在大通银行里面,有人为了好玩而互相打赌,看看银行会不会把钱借给蜜姬。讽刺的是,当初负责贷款的那位主管,连他都猜自己绝不会有机会把钱借给她。他想,纽约证交所要把席位卖给一个女性,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后来证明,他错了。 这个主管为了确定蜜姬有能力偿还贷款,于是下了蜜姬接到的头几笔买卖单。这些单子的金额并不小,而蜜姬从这几笔交易所能拿到的佣金,刚好等于她头几个月必须偿还给银行的钱,而且分毫不差。于是,蜜姬的生意就这么做起来了。 蜜姬在交易大厅里创造了历史。她穿着鲜鱼皮制成的皮鞋,走在大厅的旧木质地板上,完成了美国金融市场有史以来第一笔由女性执行的交易。 接下来的几年里,华尔街这个原属于男人的世界,也因为蜜姬的要求而不得不在其他地方作了让步。例如,纽约证交所必须增建女用厕所,以配合蜜姬的需要。另外,交易所也被迫改变原来不准女性进入餐厅、休息室,以及娱乐室的规定。这些改变都是在不心甘情愿的情形下作的。拜这位华尔街女皇之赐,今天连英国女皇也都可以在纽约证交所里头用餐了。 宝贝,你就直接脱了吧 对女人来讲,市场里头的日子可是不好应付的。问题不只出在那些猥亵下流的笑话,或是轻浮挑逗的举止而已,身为女人,为了想在这个最古老的男人世界里取得一席之地,就得远比男人工作得更认真才行。事实上,近15年来,女人在经纪和交易商的地位,才开始不被故意贬低,只能担当一些辅助性的角色。过去,女人只能做做秘书或文书的工作,在80年代之前,几乎没有女人曾经在华尔街提升到高阶的职位。回想70年代,女人为了成为华尔街的一员,不仅必须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有时候还得应付一些观念还没调整过来的男人,他们在心理上还没作好准备让女人来协助他们处理财务。 钟丝(CalhyJ皿朗)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她是普天寿证券的经济分析师,专门研究债券市场。她的办公室正位于芝加哥的市中心区,这里是个全然没有约束的地方,交易室的气氛有时候显得特别猥贱而具侵略性。不过,这些问题钟丝都可以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加以破解。她是个聪明的女人,看起来很机灵,戴着一副稍微大了点的眼镜。这样的外表,让人很难看出这个靠着搞数字维生的人,个性其实是蛮不驯的。她为人很风趣,对人生百态也有些特别敏锐的见解。 钟丝在华尔街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农产品分析师,对一个想要在华尔街站稳脚步的人来说,这倒是个很好的起步。70年代,她开始搞那些豆子、玉米、肉猪,以及家畜等农产品的数字。当时,商品期货市场在投资管道里算是个特别热门的商品,你也许还记得,70年代几乎都在谈通货膨胀的问题,当通膨压力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没有那个市场的表现像商品期货那么好。简单地说,钟丝跨入这行的时候,不仅占了地利之便,在时间上来讲也正是时候。 钟丝刚加入磐伟博公司时,主要是负责评估美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并对影响市场供需的因素提出分析。她的研究对象从肉猪、猪腩、一直到玉米和燕麦等,全都包括在内。在完成了评估之后,她还得把自己的看法告诉交易商和从事短线操作的投机客。这个职位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就市场分析这一行来讲,却是个很扎实的起步。 商品期货市场的震荡幅度有时候非常可怕,价格涨跌的速度快得让人吃惊,财富的得失往往在一瞬之间就决定了,简直快如闪电。因此,期货市场的交易商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且身手矫捷。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那种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环境里,他们必须机警而又灵活,才能在市场抢得先机。钟丝记得刚到期货市场工作没多久,有一回,她让母亲进来看看她们一大早开会的情况,但没想到却当场出了丑。当时的窘况,倒成了钟丝最喜欢告诉别人的一桩趣事。 当时的故事是这样的,在芝加哥期货市场里,猪脑算是交投非常热络的商品。这玩意儿平常是拿来制作培根用的,它和莴苣以及蕃茄的需求旺季,通常都在接近独立纪念日的时候开始。因此,到了这段期间,价格波动的速度会特别快,因为全国的杂货店为了因应夏季的市场需求,都会大量地补货。当这种季节性的热卖开始以后,市场需求大幅上升,价格往往也会跟着一飞冲天。话说当天市场的走势就是特别地强劲,而公司里有个名叫巴伯的分析师,正忙着把市场的状况告诉别人。 当时,钟丝正等着轮到她上台,把各种市场的研究结果向销售人员作个报告,不过,巴伯这个言行夸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却先被问到目前猪脯市场的战况。 “巴伯!巴伯,市场的走势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 巴伯回答说:“现在的市况就像度密月时的勃起,是怎么样都下不来的。” 这种单刀宜人的作风,大概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钟丝的妈妈算是很有风度,以后再也没和她提过这件事。不过,她的心里应该会对女儿所选的这门行业感到颇为担心吧。 这段丑事发生后不久,钟丝被公司派到外地出差。对这个年轻的专业妇女来讲,这种商务旅行还是生平第一遭,不过,这次经验却又让她脸红了一下,还好只是一下而已。 在钟丝这次因公出差之前,磐伟博公司刚购并了一家小型的证券经纪商,这是一家区域性的公司,主要的客户群是在美国的中西部。磐伟膊把它买下来以后,为了不想让原来的客户流失掉,于是很快地采取了行动。它派了一个三人小组,从芝加哥出发,到购并的公司在内布拉斯加州的三个办事处去实地走一趟。这时正是12月中旬,而钟丝就是三人小组之一(磐伟博在纽约的一些比较资深的主管,没有一个人想去,对芝加哥的同仁来讲,这可一点都不意外)。 钟丝和另外两个倒楣鬼要去的地方,分别是临肯(Unmn)、格兰岛(Grmdlsland),以及明登(肥nden)。这几个城市都在内布拉斯加州,如果你想了解冬麦收成的品质,那么这三个地方倒不失为很好的安排。但除了这个好处以外,这样的行程实在和钟丝心里想的商务旅行相差甚远,也不能利用出公差的机会好好地玩玩。 虽然如此,她还是得到这些地方绕一圈,让当地的经纪商和客户知道磐伟博的研究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对钟丝来讲,这是个发挥实力的大好机会,她一个一个地走过这些城市,最后到了明登。那是1979年12月的某个星期五,抵达的时候已经傍晚了。那天刚好是钟丝的生日,不巧的是,当地正遭逢大风雪的侵袭,积雪盈尺,钟丝一个人被困在这个内布拉斯加州的小镇里。外头风雪交加,寒气逼人,钟丝心里则感到十分孤单。她的同事已经先走了,留下这个刚满26岁的农业分析师在这里。她有任务在身,必须指导当地经纪商如何预测未来的市场行情,她觉得自己有点像是《绿野仙踪》(W2朋rdo/02)童话故事里头的陶乐丝,心里暗想着已经远离了家乡,周遭不再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了。 那天晚上,钟丝和当地的经纪商们约好要碰头,这是双方头一次会面。不过,由于外面的风雪实在太大,交通受到阻塞,因此钟丝赴会的时间受到了耽搁。钟丝急急忙忙赶到当地的一家旅馆,然后很快地跑向柜台,想知道会议举行的地点。他们告诉她是在林肯厅,于是她用最快的速度冲过去,而且边跑脑袋边想着她对农产品市场所作的预测。当她跺跺脚,把头上的雪清干净以后,心里已经完全作好准备了,马上可以把一些精辟的投资分析告诉里头那些人,相信一定会对他们未来的交易大有帮助。 她赶到门口的时候,有个叫做“汉克”的人来欢迎她,汉克急忙带着她进入房间,先帮她把外套脱了,然后接下了她的围巾和帽子。 她身上穿着的是一套西装,还系着一条领带,汉克一面仔细看着她的打扮,一面说着:“老天,真高兴看到你来了。” 钟丝先为她迟到的事连声道歉,然后一脚跳到了前面的台上。下面坐着的一群人都是男的,由汉克领头,个个聚精会神,以期盼的眼神盯着钟丝看,钟丝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小小的肢体动作都不放过。钟丝先从芝加哥肉品市场的短期行情说起,她提到了自己对下一季肉猪屠宰量所作的预测。 下头那群人依然正襟危坐着,脸上没什么表情,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一片静默,急切地抓住钟丝嘴里吐出来的每一个字。 最后,汉克跑到讲台那里,面露着些许困惑而又失望的表情。他要求她速度稍微加快一点,早点把这个部分讲完。 汉克向她说:“宝贝,你就直接表演重点吧。”并且暗示她说,不要再故意装着一副腼腆娇羞的样子,来逗她的观众了。 钟丝则一脸迷惑地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汉克问她:“你不是那个脱衣舞娘吗?” 汉克显然是被搞糊涂了,但他还是镇定下来,向她解释说今天是为了庆祝他结束单身生活而举行的派对,因此他对看着动作来凭空想像的游戏没兴趣,只想看看真枪实弹的表演。 钟丝听了,心想:“糟糕!跑错了房间。”这时,那批经纪商还在华盛顿厅等着她来报告农产品市场的预测呢。钟丝当时其实并没有远在天边,毕竟两个地方中间只隔了15位美国总统而已。 一直到今天,钟丝还是不确定那天晚上汉克到底有没有看到心里想看到的表演。 十年风水轮流转 柯涵的头衔,在纽约金融圈里可算是响挡挡的。她是高盛公司的投资策略委员会主席之一。这家公司在华尔街有很长的历史了,而且相当受业界的尊崇。该委员会另外还有一位主席,名叫叶宏(Steven团nhom),这两个人一起决定公司的大客户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股市,什么时候应该出场,投资组合应该有多少百分比放在债市,多少百分比放在商品期货。和席菠德以及葛莎莉一样,柯涵也是少数几位在华尔街成功地打破了性别限制的女性之一。 不过,她在冲破层层障碍的过程中,同样地也是搞得伤痕累累,才有今天的成绩。过去这些年来,她的表现在市场上留下极佳的口碑,因此再也不会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受到歧视了。在金融行情的预测能力方面,真正能被称为奇才的人是少之又少,而柯涵正是这么个投资专家。 在过去10年当中,她曾经两次在众人对盘势一片看空的时候,执意地反向作多。其中一次是在1987年股市崩盘之后,另一次则是在1990年10月大盘跌至低点之时。她刚入这行不久,就已经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周遭被空头包围的时候,要强力作多的确很难,但女人想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立足,则更是不容易。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对一位有意在职场上发展的年轻女性来讲,柯涵所拥有的学历是颇有看头的。她在大学时代专攻电脑和经济学,在70年代早期,兼修这两门学科的人并不多,但如果想进入就业市场,则是一个相当占优势的组合。她找的头一份工作,是在华盛顿特区的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RlESspre)担任经济分析师。在政府机关做了一阵子事情以后,她转到了民间机构工作,先是在总部设于巴尔的摩的罗普莱斯基金公司(T.风IvFePrice)负责经济预测的工作,然后又转到蓝伯特,最后才到高盛公司任职。她的升迁速度很快,在1990年的时候,就已经稳住了自己在高盛公司的地位。这家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华尔街最排斥女性的公司之一,但柯涵只花了短短15年时间,就爬上了原来只有男性才有机会坐得上的位置。不过,在她踏入纽约金融圈早期,男人们偶尔还是会想些办法来占她的便宜。 柯涵在罗普莱斯公司工作的时候,是担任数量分析师。华尔街的人私底下把这种人叫做“专搞数字的人”。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就是分析一大推让人很难弄懂的数字,然后根据这些数字来判断未来股市的走势或是经济的发展方向。这些人会运用利率、市盈率以及配股比率等指标,来看看股价究竟是高是低,以及经济的表现是强是弱。然后,他们再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投资方面的建议。 柯涵记得,有一天她到曼哈顿去,要在大学俱乐部(Unive响ty口ub)这个地方向公司的客户们报告她对经济和股市所作的分析。华尔街的上层精英经常到大学俱乐部去,不少有钱人把这里当成自己第二个家,就像哈佛俱乐部(HaWardClub)等组织一样。这些俱乐部的位置都分布在曼哈顿最高级的地段,里头设计得富丽堂皇,每个房间都铺着厚厚的绒毛地毯,窗户都用上好的原木镶嵌着。不过,这些专供上流社会人士工作后休闲的地方,平常几乎是不允许女性进入的,但这也成了柯涵执意要打破的一道关卡。 对投资人来讲,他们急切地想获得投资方面的讯息,他们不管提供资讯的人是男、是女,或是火星来的,只要资讯能让他们赚到钱就好。然而,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可不这么想。事实上,柯涵还记得那天到大学俱乐部的时候,门房硬是把她挡了下来,不想让她进去。 这个穿着制服的门房告诉她:“你不能进去。” 柯涵问他:“为什么不行?” 他回答说:“因为你是女的。” 柯涵不理会这一套,接着说:“你看着吧!”话没说完,她便大步地走了进去,门房在后面大声叫喊,并且威胁着要把警卫叫过来。 柯涵还是不管他,头也不回地进到门内,完成了她的工作。 在1995年的时候,柯涵再度回到这个俱乐部,因为她要为几位“很可爱,而且很重要的人”作个市场报告。这是她在70年代后期差点被门房挡驾之后,头一次再回到这个地方来。她走进这栋建筑的时候,偷偷地对自己笑了笑,并且在心里想着:“时代可真是不同了。” 柯涵若有所思地,又说了另外一段过去身为女人所受到的屈辱。那时候她还在巴尔的摩工作,也就是罗普莱斯公司总部所在地,这件事也发生在某个午宴的场合,当时柯涵负责主持一项聚会,白宫的首席经济顾问也获邀与会。时值盛夏,在巴尔的摩这个地方,到了这个时候会热得让人受不了。不仅如此,那儿的温度也很高,更让人觉得难熬。就在午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俱乐部的空调设备突然故障,每位与会的来宾在高达92F度的高温之下,热得简直快溶化了。不过,俱乐部的总管说什么都不愿意让这些人换到另一个比较凉快的地方,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柯涵这个女人在场。 现在,很少有人会用这种方式来侮辱柯涵了。就像某个香烟广告词里所讲的,“亲爱的,这一路走来可真是辛苦了!”六、GreedGaming,andTrickery尔虞我诈的华尔街1 大致说起来,华尔街的运作是诚实可信的。 市场的状况都还算公平, 而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变动, 通常也都很有效率地把各种因素反映出来。 不过,倒不能说完全没有例外。 有时候,还是会有人想在股票市场里动点手脚, 就像古时候的情况一样, 有些人毫不留情地靠着剥削他人而致富。 很早就有人教我们,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华尔街是公司行号筹集资金的地方。不论是卖股票给投资人,或是为了借钱而发行债券,反正企业为了实施未来的扩张计划,都会到华尔街来取得资金。 在理想的世界里,整个程序就是这么单纯,完全不会有冲突发生,也不会有贪污或欺瞒造假的情况出现。但不说也知道,我们并不是活在理想的世界里。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华尔街本身就自成一个世界,而平常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各种因素,到了这里还会加倍扩大。在这个地方,真正具有驱动力的,并不是人们脑子里的理性思考,而是人心的贪婪和恐惧。 有些时候,华尔街的市场制度会被人误用,或故意加以扭曲。我们在这一章所讲的,就是几个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故意扭曲市场制度的例子。这些小故事虽然不像80年代那种大规模的违法事件来得那么夸张,但我们却能从这些故事里头,清楚地看到每个投资人在华尔街肆意而为的时候,都会面临到的冲突。 老王卖瓜 在华尔街,从事基金管理和投资顾问这一行的人,彼此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相当惨烈,不管投资环境是好是坏,投资人都不断地吵着要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这种操作业绩的压力,就像是新郎官在新婚之夜所面临的压力一样。这种压力一天24小时都紧紧地跟在基金经理人、交易商,以及投资人的身边。干这一行的专业人士,几乎一辈子都是活在操作业绩的压力之下。 有时候,专门搞投资的这些人在公布操作业绩时,多少会吹点牛,或在资料里头灌点水。有人声称他们的投资年年是好年,从来就没有表现不好的时候,也有人自我吹嘘为华尔街排名最高的基金管理人。有的时候,这些说词是真实的,有的时候,他们的说法只有一部分是对的;还有的时候,则几乎完全是欺骗社会的行为了。 有些专业经理人之所以必须为自己的表现灌点水,原因是他们永远都希望投资人能把更多的资金交给他们。这些人管理的基金规模越大,他们所收的管理费用就越高;他们的表现绩效越好,那么从门口流进来的钱也就越多。这种恶性的循环,迫使基金经理人必须让自己随时看起来都好像很好的样子,不论是短期的表现也好,长期的业绩也罢。 华尔街专业投资人的操作业绩,有好几种追踪和考察的方式。例如,每一季都会有人根据各基金的涨跌,来对这些经理人作“评级”。华尔街有份叫《机构投资者》(1仇Jx施加2Zon6ZJn肥阶)的杂志,就是专门针对产业分析师和专业投资人的表现来加以评比,如果能列名在这本杂志里头,就表示这位分析师是受到投资人欢迎的。另外在华尔街有很多专门写些市场消息和行情分析的人,其中就有这么一个,名字叫做郝伯特(MarkHulbert),他自己不仅撰写一些行情的分析,而且每个月还替其他撰写市场简讯的人作排名,然后发表在他的《郝氏金融文摘》(HMj6erzF2n622c肋助652)月刊上面。他所根据的,就是每个人对市场长短期走势所作的分析,看看谁的说法是对的,谁的预测比较正确。他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华尔街里姿态摆得最高,而又最会自吹自擂的人,根本都是名不符实的。 不过,奇怪的是,在这些自己公布的操作业绩里,最让人感到好奇的,却是来自于作风最谦虚的基金经理人之一。证券管理委员会后来还正式对这件事进行调查,一直到最近才解决。 这个人名叫李博(Stevenljeb),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他是全国各主要财经节目经常邀请的对象,而他发表的看法也常被《华尔街日报》(TA‘w过“5z肥b2J6MmoZ)等媒体所引述,同时,他撰写市场消息和行情分析的能力,在业界也是属一属二的高手。几年来,《个人理财》(只9r50920ZF222022c6)和《市场大势分析》(TA‘B25P2cMr6)这两份阅读人口众多的市场简讯,就一直是由他来负责编辑的。而他所写的市场简讯,全国的订户加起来就超过了10万个。他透过市场简讯把可靠的投资建议转达给订户,而他在行情的预测方面,有好几年都是表现最厉害的人物之一。 然而,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李博却碰上了麻烦。倒不是他的表现失灵,而是他所公布的业绩表现有问题。 在1993年的时候,帮李博发行刊物的几个人,很大胆地公布了一项李博的操作纪录,同时还公然对外提出挑战,看看谁有这个胆子来接受。首先,他们宣称李博所使用的“进出市场时机模式”,在1980年至1991年之间,把原来的1万美元变成了3900万美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的报酬率高达99%!接着,这几个发行人还提出了1万美元的奖金,如果有谁能够证明在这段时间的操作业绩比这个更好,就可以把钱抱回去。这种挑战,没有人会看了缩腿就跑的。 李博为了达到这么不可思议的操作业绩,使用的是一种可以把进出股票市场的时机计算出来的计量经济模型。这套模型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在金融市场里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富比士》(凡r6e5),在1993年2月15日出刊的那一期刊物里头,还这么说,“连巴菲特这么高竿的投资专家,都没办法在那10年当中,让自己的钱能够成长3900倍,而且离这个水准还差得远。”李博的发行人也公开表示。如果投资人在这段期间一直跟着李博的建议来操作的话,那么在短短的11年当中,就会变成巨富。 头一个对李博所宣称的业绩仔细检查的人,就是郝伯特。他细心调查的结果,马上就把李博的气球给戳破了。他首先指出,李博在这几年当中,曾经数次修正他的计量经济模型。因此,他在大肆吹嘘操作业绩时所说的模型,和他早先提出投资建议时所用的模型,根本就是两码事,完全不一样。同时,李博为了达到惊人的操作业绩,还回过头来重新测试那套模型,看看如果从1981年开始就用后来修正过的模型,那么操作的结果会是如何,郝伯特看破了李博手脚之后,大叫犯规。 李博真正提出过的投资建议,郝伯特一直都有追踪纪录。事实上,李博的建议和后来在广告宣传上所说的,根本就不相符。更糟糕的是,如果投资人真的想让自己的投资组合能够成长3900倍的话,就得在这段期间一直都作多500%。事实上,在过去这些年当中,李博真正提出过的建议,有一些和他在修正过的模型里所说的,根本就完全相反。更奇怪的是,李博真正的操作业绩其实一直都很好,并不真的需要用这些骗人的招术来加以粉饰,因为,就算是以他真正的投资建议来操作,他的投资回报率在整个华尔街也是属一属二的。根据郝伯特的说法,从1988年到1993年之间,李博的投资组合模型就增值了160%。李博可以炫耀的成绩,和差不多同时间进入这一行的人比起来,几乎可以说是没人比得上的。 李博自己的说法是,他并没有事先看过帮他发行短讯的公司所作的宣传广告。他说,他只负责编辑行情分析稿,根本就不怎么管公司其他的事情(李博和他的投资集团被控刊登不实广告,后来他们既不承认犯错,但也没加以否认,而在1996年1月的时候于庭外和解,付了30万美元给证券管理委员会)。 对投资人来讲,倒是可以从这件事得到一个教训:过去的表现如何(特别当这些表现是捏造出来的),并不表示未来的结果就会如何!至少,金融商品的广告都是这么说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大致说起来,华尔街的运作是诚实可信的。市场的状况都还算公平,而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变动,通常也都很有效率地把各种因素反映出来。不过,倒不能说完全没有例外。有时候,还是会有人想在股票市场里动点手脚,就像古时候的情况一样,有些人毫不留情地靠着剥削他人而致富。有些人在股市投机,还有些则是没有领牌的经纪商搞些短线的投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到哪个交易商因为违规交易而被逮个正着。其中,有的人是想非法哄抬股价,有的则打算故意打压行情,而目的无非都是想得到一点好处。除此以外,内线交易仍然是经常发生的事,而主管机关也还是无法完全根绝这些诈骗勾当、操纵及垄断市场的行为,还有些老江湖则根本就是耍些诡计,在市场上诈骗社会大众的钱。而这些案子的主管机关有时候也是束手无策,老实说,无论主管机关多么想规范市场,也不管市场参与者如何自我约束,只要市场存在一天,这些非法的行为就会存在一天,这就是华尔街。简单来讲,人的贪念和恐惧的心理实在是太普遍,非法行为就是根除不了。 在不算很久以前,那时候的状况比现在还糟。本世纪初,没有合法执照的市场掮客,就经常把民众辛苦赚来的钱硬生生地骗到自己的口袋里。这些人可以说是目前经纪商的雏形,但他们刺激的是市场的赌博心理,而不是正当的投资。那时候,这些非法的捐客会先把某档股票的价格拉高,故意吸引不知情的股民进场,然后在高价把持股脱手,让价值快速回挫,而当初盲目跟进的人,也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手里的钱消失无踪了。这些捐客一手操纵股价,另一手还没收投资人当初为了“买”这些股票而缴付的保证金。这些人光凭这些小把戏,就够他们赚得饱饱的。 在1993年6月,市场的主力回过头来取得了操控权,他们当时的作风并不像是90年代,反倒让人想起了20年代。这事是在那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五发生的。当天,华尔街有好几家大型的证券商联手进场,刻意把股价炒高,而目的就是要把数百万张股票抛给不知所以然的股民,让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当天的交投。 在讲当时的状况之前,我们先回顾一小段历史。对股票、期权,以及期货市场来说,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很重要的一天,那是股票期权到期的日子。股票期权是一种根据股价或股份指数所衍生出来的交易契约,如果买进了期权的买权(cdl叩tlons),就表示交易商有权在未来某一天以前,以事先决定的价格买进100张像IBM的股票,或是包含很多股票在内的标准—普尔100指数(Stan此rd&Pbor’s1001ndex)。相对地,期权的卖权(putoptions)则可以让交易商在未来的某一天之前,以事先决定好的价格卖出某些股票或是股价指数。 期权的买卖可以让投资人或交易商只缴付一点保证金,就得以控制相当多的股票。保证金的额度,通常都只要合约价格的5%。但如果投资人是以融资方式来买股票,那么保证金的额度就是股票价格的一半。由于买期权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投资人往往把它拿来当成投资股票的避险工具。买卖期权的地方在期权交易所,而期权合约每个月都会到期一次。除了个别股票有期权,股价指数也有期权。期货和期权的情况类似,但期货只能用在标准—普尔500等股价指数上面,如果交易商或投资人买进期货,同样的也可以控制指数所包含的股票,而且买进的成本低得多,只需要用到这些股票价格的一部分就成。 随着股票期权和期货的不断发展,有些复杂而又难懂的交易手法,也跟着应运而生。其中,包括以套利为主的电脑程序交易,以及所谓的投资组合保险。这些投资策略被认为是导致1987年股市发生崩盘的两大主凶。80年代,由于股票期权、股价指数期权,以及股价指数期货的交易相当盛行,因而使得期权和期货市场出现大量的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这些交易形式的产生,使得投资变得远比过去来得复杂得多,自此以后,市场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面貌了。 现在,把股票、期权、以及股价指数期货等拿来一起运用的策略,不仅非常复杂,而且还经常会让股市的震荡幅度扩大。刚刚说到投资组合保险,现在大家都知道这套东西是行不通的,但在1987年的时候,那东西的确对股市崩盘造成催化和加速的作用。这种操作手法在观念上其实很简单,也就是投资人可以毫无限制地在市场卖出股价指数期货,以这种方法来保障自己在股市的投资。当时有人认为,这种作法既可以让自己不致蒙受亏损,也不会对股市造成任何影响,但现在想起来,这种观念实在是颇为愚蠢。投资人在1987年10月19日那天,终于亲身体会到这种想法是错的。那一天的情况真是要命,股市如水银泄地般重挫,股价大幅缩水,投资人个个惊慌失措,只想到反手大卖指数期货,希望在这里放空能赚到一笔钱。然而,这种手法不但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还让情况变得更糟。当天收盘时,道·琼斯工业股价指数整整跌了508点,跌幅高达22%,这是市场有史以来单日最大的跌幅。这个事件显示,当时很多投资人并不了解衍生性金融产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那实在太复杂了。同时,他们也没想到这些玩意儿对股市的流动性竟然有那么大的震撼力。不过,有些交易商和投资人还是很懂得运用这些威力强大的工具,我们待会儿就知道。 股市崩盘以后,证券交易委员会、纽约证券交易所、芝加哥商业期货交易所,以及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hicagoBoardOpt沁nsExchange),都对很多涉及股票、期权,以及股价指数期货等复杂的交易方式,设下了层层的限制。这种作法迫使市场主力必须更清楚地把他们的进出状况说出来。而且,期权及期货在每个月或每一季结束前都会到期,而这些市场大户也得让别人知道打算如何回补手里的头寸。 股票及股价指数期权在每个月都会到期一次,这算是蛮平常的事,即使是在80年代电脑程式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还很盛行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不过,在每一季的第三个星期五,盘中的交投几乎都会比平常热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型的机构投资人原来对这三种投资工具所进行的交易金额都很大,而且又复杂,其中就有一些必须在当天进场回补,把手里的头寸结清。而这些交易,有的是在市场临收盘之前才完成的,也就是收盘前的最后那个小时,在80年代,最后的这一个小时被称为“三重压力时段”(TyipleWitchi吧!—Iour) 很多投资人操作的期权电脑程序交易,金额都相当庞大,因此,在最后的这一个小时里,他们必须把这些复杂的头寸结清掉,但也往往会让市场行情出现极大的波动。同时,由于有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交易必须在这个时候平仓,因此,股票、期权、以及期货的成交量在收盘前会明显地暴增。市场主力是利用这三种投资工具之间的价差来攫取利润,而在他们把手里的部位轧平之后,就可以把这一季所赚来的大笔利润放到口袋里了。在最后的这一个小时,这些人会像疯了似的把头寸轧平,赶快获利出场。这种狂热的气氛,有时候连华尔街经验最老道的交易商也会觉得恐怖。最后,市场在一阵狂乱之后,这三种工具的价格才逐渐趋于一致。 1987年股市崩盘以后,负责监督市场的主管机关想尽法子要缓和这类交易活动。他们后来想出来的办法是,由于市场大户为了在收盘前平仓而挂出的买卖金额往往非常庞大,为了不让市场参与者被这么大的交易单给吓到了,于是大户们得先让别人知道他们在收盘前必须买卖哪些股票,以及买卖单的额度有多大。 在公布打算买卖哪些股票的资讯以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专业会员就可以替这些数量庞大,整批丢出来的买卖单找到交易对象。交易所专业会员的工作,就是负责撮合股票的买方和卖方,而在碰到每一季第三个礼拜五的时候,由于大笔大笔的买卖单一下子全跑了出来,抢着快点成交,于是工作的困难度也就相对增加了。因此,主管机关之所以要求市场大户公布买卖股票的讯息,目的就是希望在期权到期和碰到三重压内的时候,市场的交易状况能变得有秩序一点。 从1988年到1993年的9月,市场大户们曾经好几次在最后一小时内交易当中,把他们当天的计划公布出来,让市场知道他们必须买多少股票,或者卖多少股票。同时,纽约证交所也会把每笔超过5万股的买卖单列在一张单子上。有时候,某些券商在收盘时还会有几百万股的威名商场(Wal—Mart)、或是通用电器(GerlelralElectric)和埃克森石油(Ex朋n)等公司的股票要买进或卖出。在收盘前一个小时里,交易所的专业会员就必须用到那张名单,来撮合这些大批的买卖单,并缓和市场的波动。否则,那么大笔的交易通常都会让行情出现大幅震荡。 在这么做了几年以后,有些交易商发现他们可以利用收盘前大家急着完成交易的机会,好好地发一笔横财。他们的做法是,假定某个交易商知道有很多机构投资人在当天收盘前必须买进100万股威名商场的股票,那么他就可以先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然后在后来买盘将股价明显推高以后,再趁机逢高出货。有些股票价格就因为收盘前的买盘涌现,而在最后1分钟跳升1美元。相对地,假如某家公司的股票在收盘前还有好几百万股要抛售的话,那么最后1分钟跌个1美元也不令人奇怪。 基本上,在市场里跟着别人鼻子走的人,往往都是看市场主力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主力卖什么就跟着卖什么。在90年代初期,有些散户投资人还会在收盘前一个小时看看主力有什么动向(先是透过金融电视新闻台,后来则透过CNBC来了解状况),然后就跟着主力做,这样还是可以赚点小钱。 不过,这么轻松就可以赚钱的事,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1993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五,市场主力们就决定要从这些小人物的口袋里捞回一点钱,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交易商一直在利用期权到期的机会趁势赚上一笔,做无本的生意。 那天,华尔街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天的情况和过去一样,不会有什么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市场主力会在收盘前一小时把复杂的交易轧平,并且会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3点一过,就公布他们当天要买进或卖出的股票。吊诡的是,期权和期货到期的事,到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变成例行公事了。交易所的专业会员会善尽职责,把买卖方撮合在一起,而原来因为大笔交易而出现的波幅震荡现象,也开始趋于淡化了。 不过,这一天可有些不同,有人正打算好好地操纵一下行情。好几家大型的机构投资人挂出了假的买单,打算买进数百万股威名商场、默克(Merck,大型制药厂)以及埃克森石油的股票,不少看似机灵的交易商,以及聪明过了头的散户,果然急着跳进去买这几档股票,希望等到大户在收盘前为了回补部位而把价位拉高,然后就趁机出货,大赚一票。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这种短暂的推升力道可以在最后一个小时的交易里,把个股的价位拉高1美元以上,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轻轻松松地赚1块钱,这种投资报酬率倒是不错,即使对这些小散户来讲也是如此。不过,市场主力毕竟还是棋高一着,在最后那个小时开始几分钟以后,他们公布了假的买进标的和金额,而市场上追价的人也把这几档股票的价格进一步往上推升。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大户们反而开始大卖股票,而市场原来以为他们应该是要买进才对,投资人受了骗,上了当,手里还握着一大堆大户们打算卖出的股票,而不是要买进的股票!这种出乎意料的举动,使得道·琼斯工业股价指数在收盘前1分钟下挫了20点,市场原来认为这时候会出现的买盘竞意外地消失,而且还出现了庞大的卖压。 可以想见的,发生了这种状况之后,投资人可火大了,有人打电话到CNBC,对这种欺骗的行为大加抱怨。投资人尝到了苦头,手里还抱着一大堆被套牢的股票,他们觉得市场主力故意“陷害”他们,这么做实在没有道理。 有个CNBC的主播接到了几通民众打来的抱怨电话,于是想对这件事情做个调查。他拨了个电话给一位纽约证交所的朋友,想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朋友名叫凯胜,是磐伟博公司的经纪商,在交易所里头算是个老鸟了。他偷偷地把实际的情况告诉这位电视主播,并且把这件事说成是有人“故意玩弄一下市场”。这个主播一听,马上对纽约证交所的乌龙事件作了几个报道,美国著名的财经周刊《贝伦》(5b削92,5)有个叫做柯克隆(1、omCochrM)的记者,也报道了这件事情。后来,纽约证交所因为发生了这种事情,而修改了期权到期的相关规定。新的作法是,市场大户在每季第三个星期五那天,只能有一次机会来公布他们在收盘前必须买卖的股票,免得再藉机欺骗投资大众,而过去他们在当天是可以公布好几次的。 在那次事件发生后,就再也没有人以类似的手法来操控市场了。有个在华尔街资历很深的老江湖,过去在市场上也看过几次这种把戏,他倒是有个很妙的说法:“游戏的玩法从来就没有变过,只不过是玩游戏的人换了而已。” 威鲸闯天关 在学术象牙塔里,有一些专门研究财务和金融理论的教授,长期以来一直想把股票市场的秘密挖掘出来。他们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埋首工作,绞尽脑汁地建立各种市场模型,目的就是想知道股市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他们把搞出来的理论公诸于世时,总会大张旗鼓,自鸣得意一番,因为终于弄懂股市为什么会动了。虽然有这些个理论来解释华尔街的运作,但还是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每种说法都有人赞成,但也都有人嗤之以鼻。 这些关于市场的理论,大部分都无聊的要命,而且一点都不像实际的金融市场那样充满动感。其中有种理论认为,股市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理性的,但也有一种说法是,长期来讲,投资行为不过是随机漫步罢了,并没有什么既定的目标可言。不管你赞成效率市场假设也好,或是随机漫步理论也罢,反正有关华尔街的学术研究,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大多数关在象牙塔里的那些财经教授,根本一点都不清楚华尔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么说(特别是认为股市很有效率,而且永远都非常理性的人,更是如此)。 很多年以前,海洋世界(SeaWodd)还是股票上市公司。该公司位于加州南部,是以水上活动为主题的游乐园。很多父母在周末天气好的时候,都会带着孩子来这里玩,相当受到民众的欢迎。这个游乐园有几个主打的表演节目,主角有两个,一个名叫夏沐(Shamu),是一只杀人鲸,另一个叫做欧卡(orM),也是一个杀手级的家伙。这些节目如果受民众欢迎,公司的股价就会上扬,如果观众不喜欢,那么股价就会下跌。这里和其他的娱乐业一样,到这儿来玩的游客人数多寡,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润。今天,海洋世界已经成了某家大公司的一小部分而已。不过,我们刚刚说过,这家公司在好几年前是独立经营的。 故事是这样的,在70年代中期,华尔街有几个交易商对海洋世界的经营并不看好,因此他们就对该公司的股票看空。他们认为,来主题游乐园的游客不断减少,可见里头的表演节目已经是老套了,越来越不能吸引人。对短线交易商来讲,如果对上市公司的营运情况看坏,就会对公司的股票“放空”。意思就是说,这个交易商会借股票来卖,然后希望过几天股价下跌的时候,能以较低的价格把它们买回来。而这两个价位之间的差别,就是交易商放到口袋里的利润。 话说这两个交易商因为不看好海洋世界的前景,对该公司的股票也没好感,于是就在市场上卖空了5万股该公司股票,他们心里想,希望这笔交易能让自己嫌到钱。不幸的是,该公司的股份在很短的时间里竟然大幅翻升,也就是市场的走势突然变了方向。于是,这两个交易商马上就面临了大量的亏损。事实上,有一天该公司的股价竟向上跳升了4美元,让他们在一天里头就损失了20万美元。于是,其中有个交易商赶紧拨了个电话给他的伙伴,因为交易出现了亏损,急着需要求救。 他在电话里说:“喂,彼得,我们卖空了5万股海洋世界,今天涨了4块钱,妈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彼得回答:“等一下,我待会儿回你电话。” 话刚说完,彼得拿起电话,打给一个认识多年的老朋友,这个朋友在华尔街的一家经纪商做事,海洋世界的股票过去就是由他的公司负责承销的。 打完后,彼得回电话给伙伴,只丢下一句话,“欧卡病了!”说完马上挂掉电话,等着看市场的反应。果然,市场有了反应,而且情况颇为夸张,海洋世界的股价像海里的鱼群急着抢食般地快速下跌,市场一片慌乱,股价原来还大涨4美元,但一下子突然由红翻黑,反倒下挫了5美元。 彼得的伙伴这时候又打了电话过来:“我们回补丁空头部位,但在底部又买了2万股,现在该怎么办?” 彼得听了,回说,“等一下”然后又挂掉电话。过了一下子,他打回给他的伙伴,告诉他:“糟了,有坏消息,欧卡的情况好了。” 话刚说完,股价果然开始急速反弹,当天收盘的时候,海洋世界是以红盘作收,而彼得和伙伴两个人当然也赚了钱。 记住,下次听到人家说市场是很有效率的时候,就把它当成是华尔街的一个笑话吧。六、GreedGaming,andTrickery尔虞我诈的华尔街2 鱼与熊掌 投资银行业(inveshentbanki26)是一种靠人际关系来维持的行业。从事这一行的人,虽然必须依赖经纪商和交易商来做生意,但彼此之间毕竟是不同的。投资银行所做的业务,主要是协助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进行企业购并计划,调整公司的营运结构,并提供各式各样的金融服务给客户。他们可以在华尔街呼风唤雨,因此算是里头的灵魂人物。 在华尔街,人和人之间经常是处于敌我分明的对立状态,当投资银行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双方就会壁垒分明,没有妥协的余地。举例来说,假定有家银行想拉某个客户来作生意,但这家银行恰巧又和这个客户最大的竞争对手有生意上的往来,那么,这家银行想拉新客户来增加收益的想法,就很可能无法达到了。有时候,客户曾指名某家银行来处理业务上的计划,但偏偏这家银行接下这笔生意的话,经常就会失去原来的重要客户。简单来讲,华尔街先天上就存在着很多冲突,而且不管如何解决,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感到满意。 我们来看个实际的例子。在1995年的时候,拉斯维加斯的亿万富豪柯寇瑞(NrtKerkorim)有意购并整个克莱斯勒(ChvslerO四Dration)集团。这个商业巨子是靠经营赌场和投资电影而发了财,他看上了贝尔斯第思斯和其他几家纽约的大型商业银行,希望能透过它们来为这笔高达228亿美元的计划找到财源。如果作成这笔交易,那么这件并购克莱斯勒的案子,将是美国有史以来规模第二大的购并案,金额之大,和当初科魁罗集团(Kohlberg,Kravis&肋berts)以250亿美元购并纳贝斯克(刃RN咖肥)的案子几乎不相上下。不过,根据报道指出,克莱斯勒当时就很清楚地把话讲明了,谁帮柯寇瑞的忙,谁就是克莱斯勒的敌人,并且会切掉和他们的生意关系。克莱斯勒是全美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因此和投资银行有关的业务量十分惊人。毫无疑问,华尔街有一大票银行想把那么庞大的购并计划抢过来作,原因很简单,除了收取的费用会多得让人吓一跳以外,完成计划之后,对公司的声望也是大有帮助,等于是免费作了广告。不过,贝尔斯第恩斯和纽约的银行却都打了退堂鼓,因为他们不希望因为接下这个案子,而和克莱斯勒那么有权有势的客户扯破脸。其实,当时73岁的传奇人物艾科卡(LeeI枷c吩)也被柯寇瑞请来帮忙,但还是没有银行想和克莱斯勒作对。 有位摩根史坦利的主管也说了一段类似的故事,这件事和福特汽车(Ford)以及通用汽车(GenerdME01hrs)之间的冲突有关,而摩根史坦利这家历史悠久的公司,则硬是被夹在中间,如果想知道华尔街究竟是怎么运作的,那倒是可以从这个故事看到不少端倪。 这个主管回想着那时候的情况,故事是发生在50年代。当时福特汽车是全美第二大的汽车制造商,但仍然不是股票上市公司。这家公司虽然一直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象征,但在亨利福特(HenryFord)发明大量生产的方法以后,将近4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让股票上市。50年代,福特家族的人仍然控制着大量的股权,但他们打算把一部分股票卖给大众,以便享受一下祖先辛勤工作所获得的成果。如果能把部分股票卖掉,那么福特基金会(F、ord勋undation)就可以把过去投资的心血,变成实际拿在手里的钱。换句话说,他们可以透过首次公开发行的计划而募集到很大的一笔钱。于是,福特基金会找上了摩根史坦利这家在华尔街首屈一指的投资银行,希望由他们来协助完成这项计划。 那个时候,摩根史坦利大致都是作通用汽车的生意,而平常帮福特汽车负责投资银行业务的,则是高盛公司。由于福特基金会想把一些股票卖掉,因此希望能找到最顶尖的银行来负责整个承销计划。 于是,摩根史坦利的负责人杨格(JoknYoung)便打了个电话给通用汽车的老板唐纳(Fred0)nlner)。 杨格在电话里说:“小唐,福特基金会想卖股票。小唐,是基金会想卖,不是福特公司。当然,福特公司会和基金会合作,但卖股票的是福特基金会,他们希望由我们来负责帮忙承销。”他接着问:“这对你们来讲会不会有问题?” 唐纳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了回来,语调倒很冷静,他说:“小杨,这对我们不会是个问题,但可能会让你们碰到问题。” 因此,摩根史坦利就这样退出了福特基金会的公开发行计划,就这么简单。通用汽车的主管只简单地回答了一句话,就让摩根史坦利决定不介入金额如此庞大的承销计划,而原因,就是因为这两家公司在市场上是竞争对手,这些事情就是这么搞的。就像这位摩根史坦利的主管说的,如果能和全美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的继承人作成生意,那会是件很棒的事情,但通用汽车却也招惹不起,因为他们的规模比福特更大,就是这么回事。 老实树的下场 在证券经纪这个行业里,真的是处处都有冲突存在。从这行成立以来,就一直有人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应该以客户的利益为先,还是应该以公司本身的利益为重?也就是说,经纪商真的和客户站在同一方,或者应该想办法让客户把钱全部掏空,然后自己趁机致富?在华尔街,不管是券商、客户,或是市场的监督机关,以及财经媒体等,每一天都在问这个问题。 在华尔街工作的男男女女,虽然从事的是一种偶尔不怎么老实的职业,但大致来讲,这些人都还算是正直而有廉耻心。就像其他行业的人一样,有些人会取巧,走捷径,有些人一心只想快速致富,但也有人为客户着想,并且协助他们累积财富。不过,在证券经纪这一行,客户和公司之间一直有冲突存在着,而且一直都没能解决。 罗福门(M比vinRoffmm)现在是罗密证券公司(R()fflnanMiller)的老板。这家公司位于费城(Philadelphia),专做经纪和自营方面的业务。客户主要是投资散户,从上流社会的人物,到只想在理财上得到一些协助的寻常百姓都有。罗福门会照应到小市民的实际需要,不过,他可不是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在不算很久以前,他还是费城的杰蒙时证券公司(JmneyMontg()nlerySDtt)研究部门的副主管。当时,他在公司担任的是分析师的工作,而他负责研究的产业是经营赌场的公司,以及旅馆、赌场和休闲娱乐业等。 赌场的经营,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行业。他们把赌场的“胜率”计算出来,也亲自看着新的赌场完工,把大型游艇上的娱乐设施弄好。这是一种规模庞大而又光鲜亮丽的行业,但相对的投资金额也很庞大,必须冒较大的风险。经营这种行业的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像是魏安(SteveWynn)、川普(比naIdTlur叩)以及柯寇瑞等。如果把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那保证精彩绝伦,如果写成小说,一定也是引人人胜。 有好几年的时间,罗福门对这份工作还颇能自得其乐,他觉得自己可以好好地观察赌场经营这一行。在这段期间,他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到过一些千奇百怪的地方,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拉斯维加斯去玩玩。不过,日子并不全都是好玩而有趣的,事实上,在罗福门和川普集团有过一次传奇性的交手经验之后,他这种“既好玩又有趣”的日子,就彻底宣告结束了。 罗福门所说的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华尔街一直存在着的利益冲突。当时,他是个受人敬重的研究分析师,而他们的职责就在于不让投资人在选择股票或债券的时候,因为没有可靠的依据,而只能像掷骰子一样,完全凭运气。话虽如此,但就是出现了这么一次例外。 1989年的时候,曾经被视为美国企业大亨的川普,开始对他在大西洋城(Atl抓ticGty)兴建“泰姬玛哈陵”(TaJMahal)赌场的计划大肆宣传。他宣称这将是当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广告宣传的说法是,这个睹场会盖得像皇宫一样地宫丽堂皇,一定能吸引赌客成群结队地到美国东部的这个拉斯维加斯来玩。根据川普的估计,这项计划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但对罗福门来说,这整个计划只有一样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为这项兴建计划而发行的债券,到时候会没办法付出本息。 泰姬玛哈陵的计划耗资庞大,川普打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利率高达14%。罗福门认为这么高的利率根本就付不出来,于是便提高了分贝,公开对川普提出质疑。在对这项融资计划作过完整的分析后,罗福门更确定这座赌场在完工后,一定没办法又偿还债券本息,而又能在没有赤字的情况下维持营运。因此,1989年6月的时候,他决定不将泰姬玛哈陵的债券列入杰蒙时推荐给客户的名单里。不仅如此,他还告诉《华尔街日报》,这批债券应该被列在“卖出”的名单上。根据该项投资计划的资料来看,财务的分析显得很异常,因此川普根本连第一次利息都会付不出来。 《华尔街日报》在1990年3月报道了罗福门对这项计划的负面看法。这个报道一出来,除了马上在华尔街引起震撼外,也在川普的办公室挑起了轩然大波。不巧的是,罗福门在新闻见报当天,偏偏约好了要和某个川普公司的主管见面,而这个人正好就是大西洋城赌场的负责人。于是,他一踏进川普的公司,马上就被轰了出来,而这还只是个开头而已。 整件事情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这里。川普看了那篇报道之后,不禁怒火中烧,威胁要控告杰蒙时公司,并要求罗福门为他所作的财务分析公开道歉。川普大叫不公平,他宣称罗福门的分析有瑕疵,而泰姬玛哈陵马上就能做到广告词里承诺的投资条件。 不过,罗福门说什么也不肯撤销原来的说法。他仍然坚信泰姬玛哈陵的债券压根儿是个失败的计划。 但罗福门的老板却不这么想,他站在川普那一边,并且认为罗福门的分析夸大其词,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他要求罗福门撤回他的说法,推荐那批债券,告诉投资人它们具有投资价值。除此以外,他还要求罗福门向销售人员提出一项由别人完稿的报告,以吸引投资人买进这批债券。 同时,罗福门的老板还要求他在一份报告上签字背书,那份报告宣称泰姬玛哈陵的计划将创造出史无前例的耀人成绩。到了这个关头,罗福门的主管问了他一个问题。 “小罗,你能接受这样的报告吗?” 罗福门的回答是:“接受它?怎么可能,那些债券根本连利息都会付不出来!” 这个主管干脆再问清楚一点:“我没问你那个,我问的是,你能不能接受这个东西?” 罗福门回想当时的情况,他说,这位主管就是希望整个争议能很快地过去,而且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做到这点,也就是罗福门不再坚持己见,并且回过头来把这些债券推荐给客户。他们虽然担心客户可能会因为买川普的债券而赔钱,但他们更害怕川普的影响力。 罗福门还记得这位曾经当过他主管的人,那个时候是这么对他提出警告的: “杰蒙时是百分之百由宾州共同寿险公司(PiennMutualUfeInsurmcebI叩any)拥有的子公司。保险公司不喜欢坏了的东西,不喜欢负面的东西,也不喜欢有人要提出法律诉讼的事。因此,我不想再看到任何负面的东西了!” 然后,这位主管还威胁着说,除非罗福门能照着川普的话来做,否则就解除他研究赌场业的职务。 但罗福门还是不愿意让步。川普知道以后,暴跳如雷,再度威胁要告这家公司,于是,罗福门遭到开除的命运。 在1990年10月15日那天,泰姬玛哈陵计划果然付不出头一次的债券利息,而后来也终于宣告破产,并且被迫重新调整债务结构,把利率调低到比较容易应付的水准。 罗福门后来对杰蒙时公司提出了控告,并且在法院仲裁的时候获得了一笔庞大的和解金。他同时也到法院告了川普,后来双方同意在庭外和解,但和解的金额并没有对外透露。他从这两次法律诉讼所得到的钱,够他创立自己的公司,同时也能舒服地过着创业家的生活。 第二个老实树的故事 包伦(R皿致以)n)是华尔街最知名的基金经理人之一。他手头上帮人家操作的基金规模,就超过8亿美元,而且全部都投资在股票市场。他的头发有点斑白,但体格仍然很精瘦,和年轻的时候一样,包伦和金融圈几乎就像是连体婴,形影不离。他的名字常出现在《贝伦》这本财经杂志上,而且两者的英文名字刚好有共通之处。和罗福门一样,包伦也曾经在杰蒙时证券公司工作过,在他刚踏人这一行的时候,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毛遂自荐,而在杰蒙时谋到一个职位,并且帮这家券商成立了头一个研究部门。70年代的时候,杰蒙时公司雇用了250位证券经纪人,但却没有研究部门,因此没有数据资料可以帮他们把股票卖给投资大众。当时,整个公司只有一个名叫汤培乐(TonyTabell)的人在搞分析研究,他们分析股市的技术线图,也就是利用过去的股价走势,来判断未来的行情会怎么走,而且个股和大盘都看。不过,在那个时间,杰蒙时公司里还没有任何人对公司买进或卖出的股票进行基本面的分析,而头一个这么做的人就是包伦。 他进了公司之后,第一件被指派的任务,就是每个礼拜到全国各地来回奔走,到客户可能会投资的上市公司去实地看看,熟悉一下他们的营运状况。因此,每个星期一他都得搭上飞机,到某个不知名的地方,然后从那儿带回来两三家上市公司的相关资料。同时,他每个星期也会写一封信给公司的经纪商,分析一下这些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然后由他们想办法把股票推销给急着进场的投资人。 今天,整个的制度也就是这么运作的,就像25年前一样。事实上,研究工作虽然不能说永远都很客观,但就专业投资这一行来讲,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工具。华尔街有相当多颇受敬重的分析师,这些人和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一样,在工作上总会碰到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但大致来讲,他们在工作上的确有很不错的表现,并没有在这里打混。现在,有些研究分析师每年的所得就超过100万美元。相对地,他们也帮公司把这些研究结果卖给客户。通常销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个别独立的研究报告卖给专业的基金经理人,另一种则是透过投资建议的方式,让阿公阿婆等一般投资人也能获得这些研究成果。华尔街分析师的研究越受到客户欢迎,他们的收入也就越高。 包伦过了一年这样的生活,到各地旅行,收集研究资料,回来后再把他的基本面研究和同事汤培乐的技术分析整合起来。一年之后,包伦大胆地放手一搏,但得由自己来承担后果。当时有家叫做大众开发(G9nLgalDevelopment,GD)的不动产开发公司,包伦已经注意这家公司很久了,而且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摸清了这家公司的发展状况,很笃定地认为它的获利很快就会转坏,而股价也会跟着暴跌。当公司的前景看坏的时候,股价通常都会大幅下挫,对券商来讲,如果能事先知道上市公司的营运状况恶化,那对下头的投资人真是莫大的帮助,因为他们可以在股价急跌之前,先将股票脱手,退场观望。 包伦相信大众开发的情况正急速恶化,于是动手写了份报告,把这家公司营运出问题的情况分析了一下,然后发给每一个经纪商,人手一份,甚至还把它传给了《贝伦》财经周刊。而大家都知道这份周刊对股市行情有很大的影响力。 包伦回想当时的情况,他说,《贝伦》周刊后来根据他的分析报告,而在《华尔街每周短评》(TA‘W乙“56r6ec7、r6925cnp*)里对该公司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份杂志是在周末出刊,到了周一上午,大众开发的股价果然大跌,每股跌了3块左右,成为34美元。当天,包伦走进办公室的时候,每个人嘴里都叽叽喳喳地谈着这件事。大众开发在营运碰上了麻烦,而未来的发展又不明朗,不过,他却是杰蒙时公司的大客户。 他一到办公室,就有人告诉他有个电话在等着,是大众开发的董事长打来的。不用说,包伦赶紧拿起了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你到底在讲什么东西?你不知道你在干什么……”接下来还说了一些不适合刊载的话,这个主席在电话里对包伦大声咆哮,因为他竟然对该公司作了这样的分析,而且还被刊在《华尔街每周短评》上头。他像连珠炮似地在电话里破口大驾,怒气未消,啪地一声挂掉了电话,但猛烈的攻势还没结束。主席挂了电话以后,大众开发的总裁接着也打了过来,同样的破口大骂,同样的结果——对方啪地一声也挂掉了电话。 这个时候,包伦办公室附近都骚动了起来,气氛显得非常不安。他记得那时候一下子听到有人用力关门,一下子有人用力挂电话,乒乒乓乓不绝于耳,好像协奏曲一样。那种展耳欲聋的声音,就像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的开头,总让人有种坏兆头的感觉。当时,整个杰蒙时的办公室到处是砰砰,砰砰的声音,不断有人开门,也不断有人重重地把门关上。 过了一阵子后,包伦被叫到史卡德(Ed8arSDtt)的办公室里,他是杰蒙时公司的总裁。 他说:“小包,我们都很喜欢你,也觉得你的工作做得很棒。但我们正要参与大众开发的一个承销计划,而你把这事儿给搞砸了。你对公司的客户写了一篇负面的分析报告。现在,他们威胁要控告我们,我们没办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因此必须把你开除,你在中午之前必须离开这里。” 包伦尽责地警告公司的客户,要他们注意大众开发的最新状况,但却落得这样的下场。不过,从某个角度来看,包伦和罗福门一样,也是最后得到胜利的那个人,后来,大众开发果真宣告破产,但包伦并没再回到这家公司,而在别的地方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话说过了19年以后,包伦随手翻开报纸,刚好看到了报道,知道罗福门在杰蒙时这家过去待过的公司,碰到了类似的命运。于是,他打了个电话给罗福门,对其遭遇表示同情。不久后,罗福门的律师和包伦通了电话,而他们的对话,对罗福门后来能得到大笔的和解金帮助很大。 华尔街的情况,有时候就像赌场里的输盘一样,怎么过去,就怎么回来,真是风水轮流转。 口说无凭,写下来才算 人在一生中所能学到最好的东西,往往都是不用花钱的。至少,在新工作开始起步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如此。对包伦来讲,他在交易方面所学到的头一件事,就没花他什么钱,而且也是他学过的最好的东西。包伦现在是华尔街颇具知名度的人物,他的专长并不在进出股市时机的判断,也就是说,他关心的不是股票到底处于多头或是空头行情。他精通的地方在于选股,最擅长个股分析,而且因为能选对股票而颇为自豪。他买的股票,都是他认为在3年内会涨1倍的股票(我们不也都是如此看待我们自己所买的股票吗?)。 他大学一毕业就先进了法学院。不过,后来他觉得华尔街要比法学院有趣得多,于是就在华尔街开始了职业生涯。他当时的想法是,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似乎有点假道学,而且,要研读那么多的判例,还得为当事人写一大堆答辩书,这应该不是他愿意一辈子投入的事业。不过,上法学院倒是有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不用当兵。在60年代后期,如果不留在学校的话,几乎每个人都会被征召到部队里去学点东西。 在征兵的事完全过去以后,包伦马上转到华尔街。他有个叔叔,过去曾经推荐他看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书,这是他对金融市场产生兴趣的原因,这些书现在都已经成了经典著作。其中,有一本是由著名的技术分析师葛瑞福(JoeGranville)所写的。60年代的时候,葛瑞福在技术分析方面的功力,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名气。技术分析师所做的,就是根据过去股价的表现,来判断未来的行情会怎么走。薄薄的一本书,竞可以教人如何轻松地致富,于是,包伦马上就着迷了。 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他刚到华尔街的时候,为了找工作倒花了不少力气。当时,他口袋里只有600美元现金,但因为跑去念法学院,因此有1300美元的负债。对一个后来靠分析资产负债表来过活的人而言,这样的财务状况实在不怎么高明。 还好,后来包伦终于找到了一份研究助理的差事,而且很快就在这方面变得很高明。连一些华尔街顶尖的投资人,也得靠他和一位老伙伴来提供个股的分析资料。由于这两个人的技术实在高明,于是在1975年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券商以金钱、工作补贴和职位等好处来引诱他们,希望他们跳槽。其中有一家和时证券公司(Her3feldandStem,H&S),挖墙脚的动作特别积极,用尽各种方法来说服他们带枪投靠。 和时证券有一位叫做塞登(S1e1肥nSeiden)的资深主管,就不断捧着各种好处来引诱他们。他每天打电话到他们办公室,也打到家里,连午夜的时候也打,向他们保证转换跑道后会有甜头等着他们。 塞登也经常派高级大轿车,来接包伦和伙伴到他的办公室,并且以对待上宾的方式来款待这两位明日之星。连续好几个星期,塞登硬是用这种方法来讨好他们,希望能把他们挖过来。请他们来总公司吃午饭,几乎已经成了例行公事。大轿车和专用司机也是一样。同时,塞登也时时刻刻都夸赞他们,说他们对股票的分析极有见地,而且拥有那么多权大势大的客户,他们受到的款待,大概只有皇室才能享受得到。这么殷勤的挖角攻势终于奏了效,在连续几个月的轿车接送和密集的讨好之下,这两个分析师不再抗拒诱惑,决定接受和时证券的请求。 于是,包伦打了个电话给塞登,好把这桩事给敲定下来。 他兑:“好吧,老塞,我们决定加入。我们会到和时证券来,6月开始上班。” 塞登对他们的决定感到非常高兴。再一次地,大轿车等在那里,准备接这两个分析师去他们的新办公室,在一些必要的文件上签字。事实上,在整个挖角的过程里,大轿车和司机已经成了固定的安排。这两个人觉得这些都会定时出现,因此以为在接下了新的工作以后,这些安排也会一直维持下去,他们心里想,自己既然成了华尔街的明星人物,就把这些当成是额外的津贴吧,毕竟感觉起来还蛮相配的。 在他们前往和时证券的时候,这两个人一方面觉得很兴奋,另方面也因为受到这种明星级的待遇而沾沾自喜。他们到了新公司以后,被引导到资深合伙人柯恩(PaulCohen)的办公室,这地方感觉起来很隐密,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且处处都是最高级的陈设。 柯恩表示欢迎他们加入,他说:“这里能有你们两个小伙子真好,我们会一起合作,努力把事情做好,这个公司是最适合你们的!” 他们签了合约,然后被送到门口,但他们下楼之后,发现大轿车竟然不见了,四处都找不到。 包伦当场就学到了一个教训,那就是没用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东西,就不会是你的,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重要,都没有用。 从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除非是刚好碰到假期,否则美国政府在每个星期一都得向别人借钱。而借钱的方式,是公开发行3个月和6个月期的国库券。平均来说,美国财政部每周都会卖出23亿到26亿美元的国库券,以配合进行中的政府计划。这些国库券会付利息给持有人。和国债不同的是,这些利息并不会真的寄给投资人,财政部的作法是,在发行国库券的时候,就会根据面额,以折扣价格把它们卖给投资人,用这种方式把实际的利率反映出来。举例来说,假定国库券的利率是5%,那么面值为100美元的国库券,财政部会以95美元的价格把它卖出,而到期的时候,财政部偿还100美元,投资人所赚的,就是这5%的利率。至于时间的长短,则视到期日而定。有的是30天,有的是60天,有的则是90天,就这么简单。 很多专业的交易商和投资人,都把国库券当成投资的临时避风港。以3个月期的政府债券来讲,不管怎么看,都是一种没有风险的投资,更何况就短期资金的运用而言,这样的投资报酬率也算合理。因此,不少大型的投机客,或是投资人、交易商,甚至于散户投资人,在还没决定怎样作比较长期的投资之前,都会先买些国库券,让资金有个暂时安置的地方。同时,他们在这段期间还能赚个3%、4%,或是5%,而且完全不用担心会亏损半毛钱。 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没有哪个投资人真正摸过国库券了。在过去,投资人在购买国库券以后,会拿到财政部发给他们的国库凭证,现在这种凭证已经看不到了,再也没有人可以把这种设计得很复杂的国库凭证拿在手里。 事实上,现在如果真的持有国库券,那反而变成了违法的事情。班汉(Jimbnham)是一位著名的基金经理人,他负责操作一组彼此可以相互移转的共同基金,他解释了为什么情况会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不过,你大概也猜到了,一定是发生过什么精心策划的诈骗案件,才会让国库凭证从民众的手上消失。 我们先说说班汉这个人的背景,他负责操作的那组共同基金,现在是由另外一家大型的富兰克林基金公司(FI.mlklinRlzs)urces)所拥有。他进入这行没多久,就离开了美林证券,并且一切从零开始,创建了自己的基金公司。经过了将近20年的努力,这家公司在华尔街已经成为势力庞大的投资机构。该公司的客户,都是想买债券或债券基金的个人投资者。由于消费者都希望缴付很少的费用就能购买共同基金,因此班汉利用了这种心理来扩大自己的霸业。他运用低价策略来销售金融产品,并靠着这种方法赚了钱。同时,由于他满足了广大客户群的需要,因此公司不断地成长,资产总值一度达到140亿美元。后来,他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公司卖给了富兰克林基金公司,至于他自己的资产嘛,根据报道,应该有1亿美元。 他是一个话不多,但很有自信的人,而且在金融市场和经济方面的学习能力很强。为了增加自己对债市投资环境的了解,他会细心地研究债券的技术线型,以及通货膨胀的趋势和各种经济指标。如果你因此认为他只知道工作而不知道玩乐,是个非常枯燥乏味的人,那你就错了。事实上,他是个蛮有天分的音乐家。好几年来,他一直是信念与声誉乐团(FullFaith肌dCrditOrchgtra)的首席伸缩喇叭手。那是一个以即兴表演为主的爵士乐团。 另外,班汉也是个很喜欢说故事的人,他随时都可以讲些笑话来缓和周遭的气氛。如果各地的交易所有什么新的趣事传出来,他也会毫不吝音地说给客户或记者们听。同时,他对金融市场的历史也是如数家珍,令人赞叹。而且不少过去的往事,也和华尔街刚出炉的笑话一样,都会达到令人喷饭的效果。这里就有这么一个例子,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今天没有人能真的把国库凭证拿在手里了。 美国政府是从1976年开始,不再把国库券的凭证发给投资人,原因是,持有国库券的人,很容易就可以从中搞鬼。班汉回忆说,如果投资人的诡计得逞的话,那么他们从国库券得到的利息收入,就可以完全不用缴税。 对财力雄厚的投资人,或有意买进大笔国库券的人来讲,这种避税的把戏其实很简单。他们只要在买了国库券之后,再买张机票飞到瑞士就成了。过去,凡是透过政府每星期的发行来购买国库券的人,财政部就会发一张长宽分别是8.5英寸和11英寸的凭证给他们,这些凭证的票面价值刚开始的时候是1万美元,接着变成10万美元,后来又变成1000万美元。这些凭证都是不记名的,任何人到期都可以拿去兑现。脑筋动得快的投资人,对当时的税法都搞得很清楚,他们会先把这些不记名的国库券放在一个信封里,在信封上写好自己的名字和地址,然后再把信封塞在上衣口袋里,就可以到机场去了。接下来,他们想办法搭上飞机前往苏黎世,在瑞士找家银行开一个号码账户(上头只有一个号码,不用把开户者的名字列在上面)然后由这家银行来收取国库券支付的本息,这些钱会直接转到瑞士银行的户头里,而且没办法追查开户的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因此,这些聪明的美国投资人利用这种方法,从来就没有被政府课到税。 美国过去是不准民众公开把大笔的金钱移转到国外的,而国库券持有人这种取巧的作法,却可以规避这条法律的限制。因为放在信封里的国库券在通过海关人员的时候,并不会触动侦测器,投资人经常可以顺利地带着这些东西潜离国境,而不被发现。这实在是桩不错的买卖,以1000万美元的国库券来讲,如果是3个月期,利率5%,那么以年利率来计算,只要90天就可以得到50万美元的收益,而且完全不用缴税。班汉还记得,除了这种不法的勾当之外,当时另外还有一种取巧的手法,也让聪明的投资人可以得到国库券的利息收入,而又不必缴税。作法是这样的,投资人必须到二级市场去买国库券,而不是在政府发行的时候购买,买到国库券后,他们会继续持有,等着看它们的价值逐日增加,一直到接近到期日的时候为止。这时候,国库券的持有人才需要因为利息收人而缴税,但在此之前,这些口袋有钱的投资人,就已经先一步把它们卖掉了。这么做,既可以拿到大部分的利息,而又不必付任何的税。 要了解这个程序的话,记得美国财政部在每个星期一都会发行3个月和6个月期的国库券。投资人可以直接向财政部或联邦储备委员会购买。国库券支付的利率水准还算合理,过去一直都在3%一10%之间。财政部发售国库券的时候,是以折价的方式卖出。也就是说,利率在当场就从面额里头给扣掉了。举例来说,假如投资人买一张3个月期,面额为100美元的国库券,利率是5%,那么投资人在买的时候,只需要付95美元就行,等国库券到期的时候,投资人可以拿到100美元,赚到5%的利率。班汉的说法是,国库券就像电梯一样,买的时候只花了95美元,但它的价值会逐步增加,而到期的时候就刚好是100美元。 在70年代以及更早以前,根据美国税法的规定,在距离国库券到期还剩10天的时候,谁持有这张国库券,谁就有义务要为利息收人缴税。于是,聪明的投资人想到了一招,可以在距离到期日11天的时候把国库券卖掉。所以,他们会到二级市场去购买国库券,以避免留下任何正式的购买记录。记住,越接近到期日,国库券的价值就越高,而在距离到期11天的时候,它们的价值其实已经很接近面额了。这些机伶的投资人在第89天卖掉国库券,这样子一毛钱的税都不必付。 下次你去买国库券的时候,不妨要求经纪商把凭证拿给你,当他说对不起,不能给你的时候,问他为什么不行,就当作好玩吧。七、Investors'Tales投资人的故事1 当情况坏到不能再坏的时候, 他们会进场投资, 当股票没有人要的时候, 他们会把它们买下来, 他们拒绝被市场的群众心理给蒙骗了, 他们从来就不向人多的地方靠拢, 也从来不跟着趋势走, 他们不会盲目地跟着集体行动, 他们是先锋部队, 是趋势的创造者, 他们比别人早一步买, 也比别人早一步卖。 投资人和交易商是不同的,就像外科医生和医疗助手不同是一样的道理。投资人以长期的观点来看问题,他们对短期的刺激因素不会太在意,他们买进股票或期货之后,就会一直抱着,不会像短线交易商那样,有时候像个疯子,有时候又像个小丑。虽然这两种人不是同一个妈生的,但他们却像远亲一样,彼此必须相互依赖,才能把事情办好。 具有传奇色彩的投资人,有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接下来的故事里面,你会看到一些有史以来最威风的投资悍将,他们的亲身经历,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的故事不像交易圈子那样有低俗的趣味,但对有心想学点什么的读者来讲,则或许会比较有内容。 在金融市场里,真正的赢家实在没几个,我们透过这些人对过去的回忆,多少可以知道这些投资奇才的脑子到底是怎么想问题的。 好莱坞式的华尔街 戴登(L1amDalton)是华尔街急速窜起的明星之一。他目前是金律基金公司(Axi帅Partnels)的负责人,手下管理的基金规模有四五亿美元。他在华尔街年轻一辈的投资人当中,可以算是成就属一属二的。他拥有一张电影明星般的脸孔,以及一位担任模特儿的太太,他靠着基金管理的事业,不仅为自己建立了名号,也让自己享受着很棒的生活。而且,等到一切都归于尘土以后,他很可能还会被视为这一行里的顶尖人物。事实上,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戴登所过的生活,简直就是每一个在华尔街的人所梦寐以求的。 戴登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体会过金融市场的核心是什么感觉。他念高中的那几年,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做跑单子的小弟。他念完大学以后,在1983年加入了贝尔斯第思斯公司,从此开始了华尔街的职业生涯。和其他刚人这行的新手一样,他也是从散户经纪人开始做起,平常的工作包括照着电话簿,挨家挨户地打电话拉生意,建立自己的客户群,想办法在市场上打响名号。接着,他在贝尔斯负责管理一部分基金,并且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就成了该公司的合伙人。对一个离开学校没多久的年轻人来说,这实在是相当惊人的成绩。在1988年,也就是他成为公司合伙人的第三年,他开始着手创立自己的基金公司,自此以后,他一直都做得相当顺利。 不过,戴登总是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似的。他是在1985年被升为贝尔斯第恩斯的合伙人,从那一年开始,有个对他来讲极为亲密的东西不见了——也就是他的注册商标,一条红色的吊裤带。 虽然他在同业里算是很年轻的,但他才加入贝尔斯第恩斯不久,就已经被公认为是华尔街最具生产力的人了。就在那一年,有一天他接到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TwentiethCeRtllvFox)打来的电话。当时,这家电影公司正打算拍一部以华尔街为背景的新片,因此希望戴登能提供一些技术性的协助。在他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以后,接下来就是带着查理辛(CharlLeSlte(Zn)在交易室里四处绕绕,这位影星要在奥利佛·史东(01iverStone)主导的电影《华尔街》(仍F6“5zr6以)里头担任主角,而戴登的工作,就是协助他把这个角色演好。 后来,查理辛的准备工作开始紧锣密鼓,他每星期都会花个三天或四天,待在戴登的交易室里,一方面看他怎么做交易,另方面也学点华尔街的门道。不过,这种嗜杂骚动的气氛,经常会使戴登分心,让他没办法专心应付沉重的市场压力。同时,每次这位未婚的好莱坞当红小生一出现,办公室一大票秘书小姐就会围过来看,嘴里还不时因为太过兴奋而惊呼尖叫。查理辛在交易室的研究工作,前后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完了之后,他就拍电影去了。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戴登把一条红色的吊裤带借给了查理辛。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查理辛在电影里绑在裤子上头的,就是这条吊裤带。一直到现在,这玩意儿还没还给戴登呢!不久前,戴登刚好在肯毕山(CanbyRi如)的滑雪场碰到查理辛,查理辛说他找不到这条吊裤带,但戴登可不这么想。 查理,如果你在看这本书的话,请把那条吊裤带送回纽约的金律基金公司,戴登想把它要回来! 彼得·林奇的成功之道 彼得·林奇(PeterLynch)是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MichaelJordan)对篮球的贡献,或是蒙大拿(J既Montana)对美式足球的贡献一样——他把整个比赛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彼得·林奇还有一个地方和乔丹及蒙大拿相同,那就是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而且紧紧地抓住全国每一个投资人和储蓄者的注意力。当然,他也抓住了一点钱。不过,就像任何伟大的表演家一样,金钱只不过是因为演出精湛而得到的副产品而已。 彼得·林奇和乔丹相同,也是在自己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毅然地宣布退休。当时,他还是市场上最抢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1991年,彼得·林奇决定放弃人人钦羡的职位,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他受够了每周工作80个小时的生活,只想多花点时间陪陪太太及女儿,他把一切都放开了。当时,有很多媒体报道说,彼得·林奇的父亲因为心脏病发作,很年轻就过世了,因此他希望这种压力所造成的悲剧不要重演。于是,和其他伟大的交易商或投资人一样,彼得·林奇带着赚来的钱,干干脆脆地离了场。 不过,彼得·林奇也和乔丹一样,完完全全退休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现在他只能算是在半退休的状态,因为他还在富达投资顾问公司(FidelityInYghnent)担任受托人(tmstee)的职务。彼得·林奇当年就在富达投顾创立了大名鼎鼎的富达麦哲伦基金(nd办tyMagellanFund)。他目前除了担任受托人以外,还负责指导好几位富达投顾的年轻新秀。同时,他平常在家教导自己的小女儿之余,也在居住的波士顿郊区为很多家境很差的小孩提供就学上的协助。他目前相当积极地投入波士顿地区的天主教学校体制,到处募集资金,让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简单地说,彼得·林奇依然是个大忙人。 从外表看起来,彼得·林奇和安迪·霍尔(AndyWDll01)有点像是多年失去联络的兄弟。他有一头银白而又蓬松的乱发,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看起来,他和安迪·霍尔好像是从出娘胎就被拆散了的样子。和安迪·霍尔一样,他在金融圈所享有的名气,可不只是昙花一现而已。不过,两个人相似的地方也仅只于此。彼得·林奇是个安静,不喜欢出风头,而且不摆架子的人,他甚至还有点害羞。他的谦虚平和气质和安迪·霍尔的粗暴无礼比起来,简直是强烈的对比。 彼得·林奇之所以成为全球知名的人物,是因为他把富达投顾的麦哲伦基金,从原来只有2000万美元的规模,逐步扩大到140亿美元。现在,这个共同基金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全国个别的开户数加起来有110万个。麦哲伦基金目前的资产高达537亿美元(至1996年1月2日止)o被得·林奇离开仅仅4年,资产就已经增加了300亿美元,可见彼得·林奇当时已经为这个基金建立了良好的声誉。现在麦哲伦基金是由魏倪格(Jeffrey认nik)来负责管理,他和彼得·林奇可以算是同门师兄弟,我们待会儿就会说到这个人。不过,当初是彼得·林奇把麦哲伦基金的名号给打响的,他为麦哲伦基金掌舵的期间所创下的投资报酬率,在股市的历史里,几乎是无人能出其右。 万事起头难 披得·林奇回想麦哲伦基金刚创立的那段日子,最有趣的事情之一,是和当初基金的推销计划有关。麦哲伦基金原来是不开放给一般大众投资的,彼得·林奇把管理权接下来的时候,该基金的规模仍然很小,差不多只有2000万美元。后来,富达投顾的创办人约翰逊(NedJohn删)施展了几招精明的功夫,才把它和埃塞克斯(E肥x)和萨伦(Sadem)这两个面临困境的基金给合并了起来。这两个基金是60年代那种“高风险,高报酬”的年代残存下来的,他们之所以值得拿来作为合并的对象,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可以在税负方面享有很多损失后延(tax—losscarIyforvrards)的好处。这是一种会计上的东西,意思是说,当买方将别家公司并购过来以后,可以把该公司原来的亏损,拿来抵减母公司未来的盈余,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结果。这项合并计划,使得麦哲伦基金的规模一下子扩大到1亿美元。这个时候,富达投顾将它开放给大众来投资,后来,这个基金成了全美最有名气的共同基金。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申购麦哲伦基金的人非常少,于是富达投顾为了稍稍挑起投资人对它的兴趣,就用了一招百分之百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干脆免费赠送。富达所用的行销花招是,在麦哲伦基金开放给大众申购的头90天里,将不收取任何申购费用。换句话说,投资人原来透过共同基金的方式,请专业经理人来帮他们管理资金,通常是要缴付一笔费用的,但现在为了促销,于是这笔费用就免了,奇怪的是,当时似乎没有人对这种免费的基金有兴趣。 因此,富达这批人就决定把申购费用调到2%。突然,申购的单子开始出现了,接着,申购费用很快地调高到3%。这时候,投资人忽然出现一阵狂热,在恐慌中疯了似的抢购麦哲伦基金,害怕申购的费用还会调得更高,但后来并没有再往上调。结果,全美头一个收取低费用的共同基金,就这样宣告诞生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购买麦哲伦基金的投资人都得到了相当丰厚的报偿。但信不信由你,这个有史以来表现绩效第一名的基金,曾经还是免费赠送的,只不过很多人错失了机会罢了,想像不到吧。 近水楼台先得月 彼得·林奇一直是以他的选股能力而著称。他精通的地方不在进出场时机的判断,他觉得这种技术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行情永远都是涨涨跌跌的。彼得·林奇认为,如果投资人在正确的时机选对好的股票,就能在市场行情不好时耐心等待,然后在走势翻多的时候,获得很高的投资报酬率,这是让他闻名于世的本领。彼得·林奇写的书,让各地的投资人知道怎样才能买到好的股票,以及如何作长期的投资。如果能够耐心地注意每个细节,并且愿意把钱拿来投资自己真正了解的公司,那么你所得到的投资报酬率会让人吓一跳,而且保证可以过着舒适的退休生活。 彼得·林奇就靠着这种有名的投资方式,而选过几档华尔街股市的超级大赢家。其中包括克莱斯勒汽车、聊邦抵押贷款协会(F;de谢Nat沁跑L40rtg邮As3Iciatlon,FaMieMae),以及唐叔叔甜甜圈(EhnkinDDrIuts)等。彼得·林奇通常都能在对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场里的最爱,他对营运地点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别有偏好。 不过,彼得·林奇承认,有时候他之所以没抓到一些大飙股,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在他居住的波士顿地区营业。事实上,在他没有投资的股票里头,有很多和他挑上的股票一样地有趣。 他承认从来没有买过威名商场的股票,该公司现在是全美最大的零售业者。这家以折扣价格来吸引顾客的连锁店,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000亿美元。如果从威名商场上市以来就买进该公司的股票,那么投资人已经整整赚了投资金额的35倍。不过,彼得·林奇倒是从来没买过它的股票,该公司并不是新英格兰地区零售业的佼佼者,彼得·林奇从来没去过威名商场,因此也就从来没买过该公司的股票。他并不会因为这样而觉得懊恼,因为他一向都切实遵守自己的投资信条,也就是买你所熟悉的股票,了解你所买的股票。彼得·林奇并不了解威名商场。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家用货仓(HDnteDept)这家公司。这是一家专卖低价的家庭及办公室用品供应商,该公司一直到最近才把营业据点扩大到美国的东北部地区。这家窜升速度很快的连锁业者,已经在家庭用品的供应市场上独占鳌头,竞争对手都被打得落花流水。而该公司的股票,长期下来也让投资人收获甚丰。但彼得·林奇说,他连飞利浦的螺丝起子和松子有什么不同都看不出来,就像他常说的,如果你不了解这门行业,或不了解这家公司,就不要买他们的股票,这句话应该记得。 麦哲伦故事续集 魏倪格今年36岁,目前在富达投资顾问公司负责管理麦哲伦基金。这是该公司的主力基金,也是全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麦哲伦目前的资产高达530亿美元左右,而当初是在彼得·林奇担任基金经理人的时候打响了知名度。从规模来讲,其他的基金和麦哲伦比起来,都是相距十万八千里,根本没得比。在操作绩效方面,有几个基金的表现在过去几年来已经接近麦哲伦的水准,但数量并不多。纯粹从规模来看,富达麦哲伦基金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巨兽,而且很可能是史上最庞大的共同基金。 至于魏倪格这号人物,他是一个工作很努力的人,在投资方面采取的是“由下而上”(bot血x6up)的策略,也就是说,他不会试图在市场走多头行情的时候,才进场买股票。事实上,他比较重视个股的表现,而不是大盘走势。在很多方面,他的投资风格和他的前辈彼得·林奇很像。 魏倪格在1992年接下麦哲伦基金的时候,前面只有两个人干过这个差事,而他是第三个。在他之前的是史密思(M比TisSrnith),也就是接替彼得·林奇的人。史密思的运气不佳,没办法赶上彼得·林奇过去的表现绩效。他在1991年中接下彼得·林奇的棒子,但因为时机不对而成了牺牲品。和很多传奇人物的继任者是一样的命运,他开始操作麦哲伦基金之时,刚好碰上了近年来行情最坏的时候。差不多一年后,他就打包行李,带着家人搬到以色列去了。 不过,魏倪格的状况可不同,他延续了彼得·林奇的精神,而且表现相当杰出。在1995年的时候,他对高科技股票下了大注,结果押对了宝,这些股票在该年的前半年成了股市走势最强的主流。因此,他虽然在1994年遇到一些棘手的状况,并且还让绩效倒退了4%,但1995年的表现则完全扫除了前一年的阴霜。 魏倪格在过去大部分时间里,其实对股市是不感兴趣的。他在大学念的是工程,脑袋里装的都是数学方面的东西,因此不会去想到华尔街的事情,反而还比较接近一般人所关心的。不过,有一年暑假,他到爸爸的公司去打工,而这次的实习经验很快地改变了他的想法。他父亲是个交易商,也就是拿别人的钱来投资的人。没想到这个打工的机会,意外地让魏倪格投身华尔街,并启动了他对金融操作的兴趣,而且一辈子都将持续下去。就这样,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地往前迈进,而成了史上最大的共同基金经理人。但这可不是一夜之间就发生的事。他念完大学后,先在几个投资机构那儿学了不少东西,“后来才进入富达投顾。他曾经在高值投资顾问公司(VdlueUne)担任过分析师。高值投资顾问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颇具声望的研究机构,专门研究股票市场的动向,并且针对个股来作分析。接着,他也在唐鲁杰证券公司的交易室呆过。最后,魏倪格才在富达投顾当上基金经理人。他先负责操作富达的抗势基金(ContraFwd)和富达成长基金(HddityG2D1刑handlnD2neFund)。这两个基金都是在市场上冲劲十足,野心勃勃的基金。后来,由于魏倪格的表现极为突出,于是在1992年接替了史密思的位置,开始掌管麦哲伦基金。 和彼得·林奇一样,魏倪格也是一个安静而又不喜欢出风头的人。他每天都得看大量的财务报告,和大量的企业主管谈话,然后作大量的投资。他外表看起来有点像是众议院议长金瑞契(NewtQnghch),只不过头发是黑的,而且还戴了副眼镜。同时,他也没有金瑞契那种夸张的个性——至少在公开场合不是如此。魏倪格的脾气看起来很温和,但是根据文字的报道,他在交易室里头可像只脱缰的野马,出手快如闪电,急如星火,为了调整麦哲伦基金的持股部位,而在市场上杀进杀出。 现在的麦哲伦基金和彼得·林奇当初建立和管理的时候,已经有所不同。它目前的持股大概包含了800档不同的股票,几乎是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1/3!从彼得·林奇离开以后,基金的规模差不多增加了400亿美元,这样的成长态势实在是惊人。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魏倪格对于投资的想法,的确和华尔街的传统理念有点反其道而行。首先,他认为没有任何一条法则可以完全主导华尔街的走势,虽然他会从过去的历史里,去寻找和目前类似的状况,但他也会注意彼此的重大差异。这些不同之处,很可能就会改变市场过去出现过的模式,甚至还可能让他在投资上取得优势。和彼得·林奇一样,魏倪格在选股方面,也是高手中的高手,他专找营业收入可能会出现爆炸性成长的公司,因为股价也会跟着大幅拉高。 说到这里,他认为后来成为大飙股的公司,都是一直被华尔街忽视的,也就是还没有被太多人持有或注意的公司。换句话说,魏倪格想找的,是营运状况令人赞赏,但还没被华尔街的分析师认同的公司。他经常会把资金拿来投资这些股票,然后等着看他们成为市场上的大黑马。最后,当华尔街发现了这些公司的实力之后,股票迟早会被过多人持有,也会被过度地注意。通常,当投资人蜂拥而人的时候,也就是行情已经走完了的讯号。 不过,魏倪格倒未必会在这些公司受到高度追捧时,就把持股卖掉。他只会在公司的营运发生变化时,才会把股票卖掉。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公司没办法达到市场的高度预期,就是抛掉持股的时候了,他就是运用这样的选股策略,经常让自己的绩效超越大盘,这种手法让他在操作抗势基金的时候,发掘到专做运动用品的洛城动力(L.A.GtM)这匹黑马;在操作麦哲伦基金时,也挖到了摩托罗拉(NtotoroLa)这座金矿。魏倪格在华尔街的作风虽然逆势而行,但终究能引领潮流,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两家公司带来的利润,都远远超过了投资人的预期,而且还维持了一段颇长的时间。 从很多方面来看,魏倪格是个喜欢反向操作的投资人。他买的股票,是市场上很少人认同的股票,而在太多人知道这些股票的优点时,他就把持股卖掉。对于这种投资策略,西方投资顾问公司(WestCourshpital)的分析师艾隆史坦(她ch的Aronstein)有一句话说得好,“从本质来看,所谓的传统理念,本来就是毫无用处的。” 不过,逆向操作型的投资人或交易商,可不是那种喜欢和人作对的人。他们不会在市场上故意向其他交易商挑衅,不会“为反对而反对”。他们相信,在华尔街,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是最难挨的。因此,当情况坏到不能再坏的时候,他们会进场投资,当股票没有人要的时候,他们会把它们买下来,他们拒绝被市场的群众心理给蒙骗了,他们从来就不向人多的地方靠拢,也从来不跟着趋势走,他们不会盲目地跟着集体行动,他们是先锋部队,是趋势的创造者,他们比别人早一步买,也比别人早一步卖。如果他们的本事够,那么这种独行侠的作风,可以为他们带来巨额的利润。 多数时候,魏倪格是这种逆势操作型的投资人。他回想过去发生的几个故事,让我们知道这种投资方法怎样才会成功,怎样可能会失败。一个反向操作型的投资人,必须能分辨群众什么时候是对的,以及什么时候快要是错的。只有在确定群众错了的时候,才是进场的时机。 80年代中期,原油价格下挫至10多年以来的低点。油价在1986年下跌的速度,就像在1979年上涨的时候那么快。而前一次的石油危机就是在1979年出现的。由于油价下挫,因此在1986年时,国内石油业者的景况急速恶化。美国的石油公司,不管是大公司或小公司,都被迫将某些地区的小型油田暂时关闭。油价下跌固然让石油业者觉得苦不堪言,但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则因为汽油价格降低而大大地松了口气。我们都还记得汽油价格在1986年大幅调降的情形。虽然只是暂时的现象,但当时的降幅实在很大。当时,每加仑汽油跌到大约75美分的水准,反映了原油价格每桶还不到10美元的窘况。 当时原油价格之所以崩跌,主要是因为沙特阿拉伯决定大量增产原油。而沙特的用意,则是要惩罚其他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的成员,因为他们的原油产量一直都超过配额的限制。沙特是该组织里最具影响力的生产者。该国曾经为了支持全球的油价,而大量地削减自己的原油产量,但后来终于忍不住。因此,为了教训另外12个成员国,当时担任沙特石油部长的雅曼尼(AhmedZakiYgnani)决定把闸门打开,任由油价一路跌到谷底。 这种作法固然教训了那12个“作弊”的组织成员,但也让美国的石油业者受到了重创。小型的油田纷纷关闭,国内的探油和生产计划也变得无利可图。美国的石油业者个个无计可施,而提供钻油器材和油田设备等的公司,也面临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德州磐铎公司(TemsPanhandle)甚至还宣告破产。 那个时候,魏倪格刚好在富达投顾负责研究石油业。由于他必须了解业界的实际状况,因此他得亲自跑到德州,和当地大型的石油公司主管会面,由他们来向他作业务简报。魏倪格回想当时的情况,实在是惨不忍睹。好几次在双方的会面结束后,这些大公司主管还得自个儿起身把灯关掉,并且把门锁上,因为根本就没有秘书或是其他行政部门的人在旁边。换句话说,这些老板等于是“校长兼工友”,公司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得自己来。不过,情况并没有再严重地恶化下去。根据魏倪格的反向操作原则来看,这应该是石油业已经触及谷底的迹象,而且是买他们股票的时机。不过,情况并非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情况还是继续恶化,石油业者仍在困境中极力挣扎,想把亏损降下来,业者后来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渡过了这段通货紧缩的苦日了。几年下来,他们终于能收支平衡,并且开始有盈余出来。在这段期间里,整个华尔街几乎都对石油类股的走势看跌,而他们是对的。 真正的反转点,到了后来才出现。魏倪格还记得,那是一个分析师聚会,时间是80年代的后半期,地点在纽约。话说当时有个大型石油公司的主管,到纽约证券分析师协会(NewYorkSodetyofSecu6tyA创ysts)来,为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作业务报告。这种报告在华尔街算是例行公事,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午餐聚会。公司主管会到这里来,谈谈业界的情况,也说说自己公司的情形。在这次聚会里,这位石油公司的主管在听众前面站了起来,然后用下面这句话来作为开场白: “如果有人会买我们这个行业的股票,那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 这是一种彻底投降的迹象,但也是最重要的买进讯号。连公司最高层的主管,都认为自己的营运将永远无法改善。魏倪格回忆说,该公司的股价在次年就涨了1倍。当一切希望看起来似乎都落空的时候,股份反而上扬了100%。这就是反向操作策略的效用,而对全美最大的共同基金经理人来讲,这也正是他的赚钱之道。七、Investors'Tales投资人的故事2 世事无绝对 艾隆史坦在华尔街算是思考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他在哈佛大学念书的时候,主修的是哲学和历史。他不像是会在华尔街这么混乱的地方出没的人。他穿的是卡其色的长裤,斜纹软呢料子的西装上衣,而且还打了个领结,看起来很有学者气质,像个大学教授。他认为市场是个教学相长的地方,因此总希望能从市场上学到新的东西。在这方面,他是非常谦虚的。不过,当话题转到整体情势的时候,他对自己就充满自信了。他和交易商以及选股专家不同,他是运用“由上而下”(邮—山川m)的方法来进行投资。过去那么多年以来,这种操作策略对他来讲还蛮好用的。 所谓由上而下的操作方法,就是投资人必须观察国际经济动态,并且评估全球利率、经济成长、以及通货膨胀的走向。同时,他还得比较一下金融资产和有形资产,看看哪一种投资比较具有吸引力。在把这些都搞清楚以后,采用这种方式的投资人,就会从所有的投资渠道里作个选择,然后对着上帝祷告,希望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在80年代,艾隆史坦是著名的坎博投资顾问公司(0)nlsLo山Partners)的股东,他拥有1/3的股权。这家公司是由几个曾经在美林证券担任分析师的人建立的。这几个人后来决定自己出来闯,希望能像19世纪的坎氏(G)nDt州2k)一样,挖到丰沛的矿脉。不过,他们后来不是靠银矿来发财,他们靠的是美国国债。80年代中期,这家公司手里操控的30年期长期国债,一度占市场所有的流通筹码的2%。有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的资金由他们来掌理。除了艾隆史坦以外,公司的另外两个股东是萨维森(St抓肋vi8Mn)和阂德(Chglie她nter)。他们之所以买进大量国债,是因为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在经历了80年代那种既强劲而又有投资味道的扩张之后,将会进入紧缩期,而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之下,债券的购买力和价值都会上升。 在作了整体的分析和历史研究之后,他们认为美国在80年代的经济状况,和20年代那个时候非常相像,利率不但低,而且是非常低。由于钱实在太便宜,因此更助长了经济成长的功能。其力道之强,在近代很难找到第二个例子。然而,这种状况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却被认为是温和的,因为它是反映在不动产价格、股票价格、以及债券价格上面。这种通货膨胀,并没有多少人会感到担心。例如,道琼工业股价指数就连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在1986年和1987年,走势更是强劲。同时,企业的获利也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尽情地享受经济带来的欢乐,并且大肆地扩张信用,其狂热的气氛几乎史无前例。此外,美国的不动产价格也是一飞冲天。20年代如此,80年代也是一样。然而,这种泡沫经济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虽然债券市场在1982年已经走过了大多头行情,不过,当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候,债券依然会是最佳的投资选择。坎博投资顾对债市所下的大注,到了80年代中期证明是押对了宝,因而让他们获利颇丰。 另外,坎博的这批人也在1987年股市大崩盘之前,就先退出了股市。当时,这些人在华尔街可真是最热门的抢手货。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们一直都像希腊神话里的麦德斯(Mid朋)一样,拥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事实上,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他们的表现就不怎么高明。 这几个人后来对于“由上而下”的见解,在理念上有了争议。于是艾隆史坦在几年前离开了坎博,自己在外头开了一家西方投资顾问公司。这家公司的规模不大,目前手里管理的资金大约是1亿美元。艾隆史坦在华尔街仍然是思想上最有深度的投资人之一,有趣的是,他认为自己学到的最好教训,不是从赚到很多钱的经验里学来的,反而是从赔钱的经验中得到。幸运的是,这些教训大都是在他出道初期时学到的,因此冒的风险没那么大。 艾隆史坦在投资和交易方面,出道的时间很早。他从哈佛毕业以后,就参加了美林证券的培训计划。从那时候开始,这个主修哲学的年轻人就在金融市场找到了他的信仰。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年薪是1万美元。等到训练结业之后,一年的薪水增加到12000美元。他的办公室过去是卫佑德(WyattWeld)专用的。这个人过去在美林证券是个颇为知名的人物。至此,艾隆史坦已经作好了准备,马上要在华尔街大显身手。 艾隆史坦很快就溶入了华尔街的工作步调。和其他的证券公司一样,美林证券的职员每天上午的头一件事,就是召开晨间会议。经济学家、分析师,以及交易商,都会在开会的时候把他们对当日走势的评估提出来。他们也会预测利率的动向,并且把新的热门股消息,或是当天股市的开盘预期告诉销售部门的人员。在艾隆史坦开始工作几个月以后,有个美林证券的技术分析师在晨间会议里,从技术线型的角度对个股提出了分析,艾隆史坦回想当时这个分析师所说的话,就像是昨天晚上才在鸡尾酒会里听到的一样。 “我告诉你,我发现了一档股票,是我所见过最强而有力的东西。” 艾隆史坦还记得,那位分析师说完以后,整个办公室一片静默。经纪商和交易商都爱死了百分之百确定的东西。因此,当有人发现了这样的东西,整个办公室里的人都正襟危坐,拿出纸笔把重点写下来。美林的职员们也都把咖啡杯放了下来。这时候,这位分析师开始描述这档股票的情况。 “目前的价位是44.375,看起来在42美元有绝对强而有力的底部支撑,这玩意儿的走势看起来不会停下来,就像个火车头一样”。 那个时候,艾隆史坦不过25岁,以一个领固定薪水的年轻人来说,他存下的钱已经不算少。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头,他就攒下了1000美元,相当于六或七个星期扣税后的薪水。他决定把这笔积蓄拿来投资那位分析师强力推荐的股票。他心里想,一定可以很快就大捞一笔。 于是,他根据这个分析师的建议,买进了世奇科技(StorageTecho吨y)的买入期权,这家公司是个电脑记忆体制造商。买进价值是45美元,买入期权的意思,就是投资人在未来一定的期限之内,有权以某个事先决定的价格,把这档股票买进来。如果这档股票的价格上扬,那么买入期权的价值也会跟着增加。以艾隆史坦的例子来看,每一张期权合约,可以让他在未来的到期日以前,以每股45美元的价位买进100股世奇科技的股票。每买100张合约,他得付7/8点的费用。因此,整个加起来,包括佣金在内,这项投资总共花了他937美元。也就是说,他把6个星期的薪水拿来当成赌注,就押这一档股票。以他那时候身上所有的钱来讲,这笔投资所占的百分比是相当大的。 不幸的是,世奇科技再也没升至44.735美元,它的股价头也不回地连续跌了整整15年。艾隆史坦的期权头寸只维持了5个星期,就因为到期没执行而失效了。于是,他在自己的头一笔大买卖里,就赔掉了身上所有钱的一半,但他以后再也没赔过那么多了。 不过,他从这次的教训里,学到了人类几千年来早就知道的事情。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百分之百确定的,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税赋。他同时也了解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老谚语之所以会成为老谚语,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事情看起来太好,好到不像是真的,那么这事儿就不是真的。 计程车司机的明牌 瑟土(MartinSass)在证券投资这一行,已经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了。70年代的时候,他曾经在亚哥斯公司(吨usRe测rch)担任过分析师,专门分析“热门股”。现在他自己开了一家瑟土投资顾问(M.D.Sa朋&Co.)公司,手下管理的资产有20亿美元,瑟士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很风流潇洒,样子有点像是杰科(Gc的皿Gekko),也就是奥利佛·史东导演的《华尔街》电影里的那个坏蛋。不过,瑟士可一点也没有杰科那种恶毒的坏心眼,也没有电影里坏人都有的坏习惯。他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做什么都一副从容的样子,一点都不急。他最擅长把市价过低或过高的股票给找出来,他在这方面的本事,在华尔街可是属一属二的。 开始的时候,他也是从基层的工作做起。现在,则已经成了华尔街最受尊重的投资人之一了。他经常受邀在电视的商业频道上担任嘉宾,各种财经媒体也常在报道里引用他的话。他目前最专精的,是把一些原来经营岌岌可危的公司买下来,然后想办法让它们的营运重新上轨道,并且能有盈余。不过,他当初能在业界把自己的名号打响,凭藉的却是刚好相反的本事。他是在市场上发现了价位过高的股票,然后要投资人把持股抛掉。他那次让他一炮而红的过程,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在60年代初,瑟士就是个志向很高,而又积极进取的年轻小伙子。他在布鲁克林学院(Br01dynbll职)念的是会计,毕业后就在华尔街找到第一份工作。1963年开始在亚哥斯公司做事,担任的是初级分析师,每星期的薪水是60美元。对一个梦想着过好日子而又精明干练的年轻人来讲,这样的收入实在不算什么大钱。他当时新婚不久,太太是他高中时候的女朋友。因此,这年轻人不能再过着“一人吃饱,全家吃饱”的日子,更让他急着想闯出点名堂来。 现在让我们打开一页沧桑史,回到60年代初期。当时,看电视几乎已经成了全国民众最重要的休闲活动,对二战后出生的那一代来讲,生活正快速步向繁荣,电视节目抓住了他们的心,抓住了他们的头脑,也抓住了不少的广告预算。电视的黄金时代现在已经算是过去式了,但在60年代,电视仍是在初期发展的阶段。它不断渗透到老百姓家里,一户接着一户,直到全国每个家庭都装了电视为止。电视不仅让人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影像,当时虽然还是黑白电视的时代,但活生生的影像仍然深入到全国的每一个家庭里。 就在电视节目全面渗透各个角落之际,电视机的销售也逐渐进人了成熟期,当家家户户都装了黑白电视之后,接着又发生了另一次的革命。彩色电视机的出现,马上就让黑白电视变得过时而且没有人要。 瑟士是个很快就能看准机会的人。因此,他要求亚哥斯公司的主管让他来负责分析彩色电视的行业。那个时候,家里有彩色电视机的比例,占全美国家庭的3%,而有黑白电视机的比例则是100%。当时民众最喜欢的节目,包括《苏利文剧场》(EdSM她2D22SAmo)在内。瑟土认为,彩色电视机应该很快就会成为下一个消费性电器产品的主流。因此,他研究的对象,就是未来在这个行业可能成为领导者的公司。那时候,在彩色电视具主导地位的美国公司,有摩托罗拉、RCA,以及增你智(Ze血th)等。 于是,瑟士开始去熟悉这些公司。他到工厂实地访问,也把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拿来仔细研究,他做的事情,就像是个财务分析师一样。有一天,他和摩托罗拉的主管约好要见个面,于是飞到芝加哥。这趟旅行对瑟士来讲,后来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次出击。该公司设计制造了一款取名为“星球”(QuaRr)的电视机,并且在电视上大作广告。瑟士想知道这批电视的销售状况,以及制造商还有多少库存等。他可以藉着这些点点滴滴的资讯,来判断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未来有多大的获利潜力。 后来,瑟士在彩色电视机的生产方面,的确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过,发现这些状况的地方,倒不是在公司主管的办公室里,而是在一部计程车的后座。话说瑟土抵达芝加哥欧海尔机场(O,H跳)以后,随手叫了部出租车。这趟车程对他来讲实在重要,一辈子大概只能碰到一次这样的机会。说来真巧,这个出租车司机原来就在摩托罗拉的生产部门做事,但后来被资遣了。原因是,该公司生产过量,制造了一大堆彩色电视机摆在那里,而当时买的人还很少。于是,工人们在工厂里闲置了一段时间后,就被迫离开了。那个时候,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一样,已经在市场上出现饱和的现象。因此,虽然这种产品仍在萌芽阶段,但销售量还是不可避免地降了下来。对瑟士来说,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说法是一个警讯,如果销售减缓的消息传了出去,那么满怀雄心壮志的彩色电视机制造商,只怕马上会在华尔街摔得鼻青脸肿。 到了以后,他谢谢这位出租车司机,然后下了车,和摩托罗拉的主管会面去了。瑟士记得那次会谈的情况。公司的主管们都认为,所谓的生产过量,以及东西卖不出去导致库存大增的说法,实在是小题大作(没错,东西没有人要只是暂时的现象,但却足以改变市场对公司盈余的预期)。瑟士在和摩托罗拉的主管会面之后,对他们的回答感到不满意。他心里原来对彩色电视机的未来还存着些许疑惑,但现在已经确认,最坏的情况就要发生了。 瑟士心想,想真正了解状况的话,除了附近的一些机构可去之外,当地的酒吧也是个不错的起步。如果出租车司机的说法是真的,那么一定还有其他找不到事情做的工人会到那里打发时间。果然,酒吧里有几个失业的工人证实了出租车司机的说法。摩托罗拉的仓库里堆放了大量的彩色电视机,因为销售的速度并没有原来预期的那么快。瑟士发现,美国彩色电视机制造商的好日子,很快就要和他们说拜拜了。事实上,不久之后,日本的竞争对手便开始在彩色电视机的市场上打败美国的制造商,而且杀得片甲不留。原本美国的电视机制造业还曾经相当风光过,现在则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了。 于是,瑟士赶紧跳上飞机,回到华尔街,并且把讯息传给投资人,建议他们把整个电视制造业都列为“卖出”的对象。摩托罗拉很快地发布了新闻稿,对瑟士的动作加以反驳。不过,这份新闻稿却阻挡不了市场的卖压,卖盘很快地蜂拥而出,电视制造商的股价应声重挫,而瑟士也因为这次成功的出击,而在华尔街一举成名。 [作者注:摩托罗拉目前仍然是充满活力的公司,主要的产品是半导钵和移动电话。它已经不生产电视机了。事实上,美国过去生产电视机的公司,现在都已经不做了。BCA在1985年的时候,被奇异电器(Gf肥rdEletric)给买了下来。奇异后来把它的电视部门卖给了法国的汤母笙公司(nD22uon,S.A.)。最后一家在美国生产电视机的增你智公司,也已经把所有的生产线都移到国外去了。] 江山易改致,本性难移 在华尔街里头,各式各样的人都有。那儿有经纪商、交易商、投机商,以及投资人。经纪商负责帮客户接单;交易商在市场上杀进杀出,每次赚个一毛两毛,一天进出无数次。他们是藉着市场的短线波动来从中获利。投资人则不同,他们大多在买进股票之后,就持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他们投入的大笔资金,长期来讲,会让他们有满意的报酬。至于避险基金的投机客,则是什么都做。有时候跑跑短线,赚点小利。有时候则会下大注,为自己带来可观的收益,或是亏损。 辜柏勉(L删G哪旧man)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既是个长线的投资人,也是个避险基金的投机客。他过去是个相当成功的长期投资分析师,但近年来则一直算是市场的投机客。在华尔街这个地方,就像在丛林野地一样,花豹想改变身上的斑点是很难的事情。辜柏勉最近就体会到了这个现实,毕竟要改变自己的本性还真不容易。 辜柏勉相信,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都会有几个很捧的想法在脑子里出现。而一个人的成功之道,就是当这些机会向你叩门的时候,你能马上掌握住这些机会,并且好好地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