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老子-3

伯阳甫是西周末年周王朝的史官。老子对伯阳甫是熟悉而且敬仰的,曾为自己取号老阳子,表示要做伯阳甫那样的史官。伯阳甫用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冲突解释自然现象,并且用自然现象的变化来解释社会变化。他认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有一定的秩序,如果阴阳二气的关系失去了固有的秩序,就会引起动乱。当阳气蛰伏不能发出而阴气被胁迫不能升腾时,就会发生地震。这一观点对老子的影响是深刻的。用阴阳二气的矛盾冲突可以解释地震的发生,也可以解释其他的自然现象。老子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考察和分析,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背阴与向阳的统一体,是阴气与阳气均匀调和而构成的统一体;事物是一,又是二。整个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也就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说的混沌一气。混沌一气中同样包含着阴与阳两个方面,宇宙本源也就是一种最大最初的均匀调和的统一体。伯阳甫所说的“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是指天地一气是有规律的,称之为“道”——天地之气运行的道路和秩序。道在一气之中,主宰着一气,这应当老子传                       72叫做“道主一”。有规律(道)才使得阴阳二气均匀调和,宇宙自然才能不失序地变化,这也可以称作“道生一”。天是有秩序的,因而它是清明的;地是有秩序的(道),因而它是安宁的。天地合起来是二。它们是由阴阳混沌一气化生而来的,这应当叫做“一生二”。阴阳接,天地合,又形成和气,由此而产生万物,这应当叫做“二生三,三生万物”。混沌一气有始,是没有具体形状的,是无法给予其名称的,勉强称它为“道 ”,或者称为“大”。道虽然是无形无色的,但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先于天地万物而产生天地万物的存在。与现实相联系,“有”给人们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正是“无”处才有了房屋、碗罐的功能。冶铁用的风箱,其内部是空的,但正是由于它的空无,才能一张一收,从而鼓出了风,吹旺了火,才烧红了铁,打制出各种农具。宇宙不也像一个大风箱吗?天地为炉,造化为工,才产生了万物。是的,有与无的统一,阴与阳的统一,一切都是相反相成的。相反的两个方面的矛盾冲突,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反(否定)的力量是积极的,是运动的动力。几乎与《易》的八卦阴阳思想形成于同一时期的还有以五行作为宇宙万物生成本源的思想。我们的祖老子传                       73先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就已经找出了五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对五行思想,老子当然也是很熟悉的。老子进一步思考:五行中究竟哪一行是根本的东西呢?通过研究,老子发现管仲更主要地还是主张水为万物之本源。管仲曾说 :“水者,万物之准也……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 。”管仲的思想深得老子的认同。老子又进一步深化了对水的认识,他思考水能否作为万物之本源。“水几于道 ”,但水毕竟还是一种具体事物,而作为万物本源的东西必定是不同于万物的非具体事物,它只能是无形的一般,或者就是主宰于气中的道。老子探讨的结果,终于统一了从商末以来就已存在的五行本源说与阴阳混沌一气构成天地万物说这样两大系统,并以阴阳说为基础,吸取了五行说,尤其是水本源说的合理因素,在阴阳五行之上提出了更普遍更一般的范畴——道。通过对天道的探求,老子的思想升华到一个非常精纯高深的阶段。老子传                       744孔丘三访流行于当世的救世学说中,孔丘的学说是主要的一支。孔丘的思想世俗虚伪,却符合了世俗社会的需要。阅读孔丘的书籍,从中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些。孔丘一直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就决定到沛泽向老子求学。老子见到孔丘,说 :“你现在已经成为北方的圣贤,你也已经懂得了天道吗 ?”孔丘说 :“还没有懂得天道 。”老子问 :“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 ?”孔丘说 :“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五年还没有得到 。”老子问 :“你又是怎样去寻求呢 ?”孔丘说 :“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十二年了,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 :“是的。阴阳之道是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的,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它,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言辞去表达是不可能得道的。你十二年没寻找到道,那是当然的,你努力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老子传                       75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承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多取。你所宣传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且不是可以居住的。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定会遭受很多责难。“古时候的圣人,不过假借仁义之名,实际上是行自然之道。仁义只是可见的外形和手段,而他们的精神实质却遨游于逍遥之墟。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一切都是很简朴的,是不以施舍者自居也无所耗费的。“以财富为追求对象,便不肯让人以利禄;以荣誉为追求目标的,便不会让人以荣誉;迷恋权威的,便不肯给人以权柄。当这种人得到财富荣誉权势时,内心又战栗不安,惟恐失去它;当他们舍弃财富荣誉时,便又陷入忧伤之中。这种人心中实在一片漆黑,反视一下他们所不停追逐的东西,从自然无为的道理来看,他们就像受着刑戮的人似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怨、恩、取、与、谏、教、生、杀,是八种治理人的手段,但也只有去私寡欲的人才是正人。如果内心不能领悟大老子传                       76道,心灵活动便不通畅,便不会得天道 。”孔丘对老子关于仁义与功名问题的看法是不赞成的。但当他听老子说仁义是圣人的手段,并没有像从前那样把仁义一棍子打死,觉得老子确实把握了大道。他自己多年宣传的仁义学说,需要有理论为基础,而天道观能做为其仁义学说的基础,那是最理想的了。从老子处回到客栈,孔子三天沉思不语。弟子问他对老子有何规谏时,他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言,予又何规老聃哉 !”孔丘的学生子贡这时才二十岁,听老师如此形容老子的道,心中很不服气,便以孔丘的名义去拜见老子。老子正在堂中静坐,见子贡气昂昂地来了,便低声说 :“我已年迈了,你来,对我有什么指教吗 ?”子贡说 :“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固然不同,但同样都在历史上留下名声。听说先生您认为他们不是圣人,这是为什么呢 ?”老子说 :“年轻人你往前来一些,刚才你说三皇五帝治理方法不同,怎样的不同呢 ?”子贡答道 :“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治天下用辛劳而汤治天下用武力,文王顺从纣王而不敢违背,老子传                       77武王违逆纣王不肯顺从,以此来说他们治天下的方法是不同的 。”老子说 :“年轻人,你再往前来一些,让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情况。“黄帝治理天下,使民心淳和。有的人死了,亲人不哭而别人也不非议。尧治理天下,使民心相亲,有人为了亲近亲人而减免礼节的限制,别人也不非议。舜治理天下,使民心竞争,孕妇十个月生产,婴儿生下五个月就能说话,不等长成儿童就开始区分人我,人开始有短命的出现。禹治理天下,使民心多变,人们各怀心机而以用兵为顺事,认为杀盗不算杀人,自以为独尊而奴役天下的人,因此天下震惊,由此才有儒墨的兴起。“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开始时还有伦序,到现在却变成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你还有什么话来为之辩解?“我告诉你,三皇五帝兴理天下,虽说是治理,但实际弊乱可大了。“三皇依仗他们的心智,上而不见日月之光明,下而违反了山川的精华,中而破坏四时的运行。他们的心智毒如蝎子的尾端,连微小的动物,都得不到安定性命之情,却还自以为圣人,不是很可耻吗 ?”老子的话,子贡未尝听人说过,吓得惊慌失措。老子传                       78孔丘几日来一直心中不安。此行的目的是问大道,但他尚不明白。于是再来拜访,问老子 :“什么是天地间最根本的道 ?”老子说 :“一切显明可见可听可感的东西都是从不可见不可听不可感的冥暗之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的东西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形质是从精气中产生的,而万物都是按照不同的形体互相产生的。“所以九窍的动物都是胎生的,八窍的动物都是卵生的,道的来临没有痕迹,它的离去也没有界限,没有门径,没有归宿,四通八达,广大无边。一个人顺着道去做,就会四肢强健,思想发达,耳聪目明。他处事时用心并不劳苦,他接应外物从不拘执。道主宰一切,由于道,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运行,万物不得不昌盛 。”孔丘又问:“知识渊博了,岂不容易掌握大道吗?”老子说 :“擅长辩论的人不一定就具有真智慧,学问渊博的也不一定就能懂得大道。圣人早已摒弃那些所谓的辩术和知识了。得道的圣人总是保持一种体道的状态。道总是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它在运行中主宰着万物赋予万物以动力而永无穷尽。由此看来,君子所得之道,难道只在外表吗?“中国有人,处于天地之间,我们姑且称他为人。老子传                       79因为人总是返本归宗的。“有生命的物类,虽然各有长短,但都是俄顷而已,还值得分别尧与桀、是与非吗?人生于天地之间,像阳光掠过空隙那样短暂,忽然而已。人生而又死,会感到悲痛的,解开自然对人的束缚,毁坏自然对人的桎梏,生命功能的变化转移,精神将要消散,身体也随着衰亡,这正是返归根本 。”老子这一番关于天地万物生成变化之根本大道的宏论,给孔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孔丘很感慨地对其弟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孔丘从老子那里得到了万物以形相生的道理,并得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宇宙万物生成论的根本观点。但孔丘觉得这样的观点虽然精辟,却还不够具体,便在一天去问老子。恰逢老子刚沐浴完,头发披散着待干,精神正沉浸在舒适超逸的感觉中。待老子休息后,孔丘才说:“是我眼花了,还是真的?我刚才见到了先生的形体直立不动如同枯木,似乎超然物外离人而独立自存。”老子说:“刚才我的精神沉思于万物的本源状态。”孔丘说 :“请您说得仔细一些 !”老子说 :“浴后,我倦得很,精神困倦不能知道得很明白,口倦而不能畅说。我试着说一下大概吧。老子传                       80“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阴阳交融而化生万物。万物运行死生之中,道时隐时现,无时不在作用。生死始终相反而又循环无端,因而不知它的穷尽。如果不是道,又有谁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呢 ?”孔丘说 :“请问精神沉思于万物本始境界时的状况 。”老子说 :“这是至美至乐的境界。能体味到至美而游于至乐的人,称为至人 。”孔丘感到大开眼界。他继续向老子问有关五行的情况,老子说 :“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时而育,化成五物,其神谓之五帝 。”孔丘在回鲁路上说 :“我过去对大道的了解多么像瓮中的小飞虫!如果不是老子以大道启发我,我真不知道天地的根本道理 。”但孔丘又说:“天既生我,就应当努力修身立业。仁义是救世之主,是不可须臾舍弃的,这是我与老子始终不同的。但行仁义,亦需懂得天道 。”老子传                       815去凡尘隐生关外孔丘走后,老子不断地叹惜。孔丘十余年来热心救治天下,游说诸侯,可惜不得道本,不了解周制已无法挽救,硬要以仁义治天下,只会越治越乱。诸侯越战越乱,天下失道而运行。他料理完家事,骑着一头青牛向西缓缓行走。路经函谷关,老子拜访了老友关尹子。关尹原居郑国,有一位徒弟名叫列御寇,人称列子。关尹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气功大师。其气功理论非常精纯。他曾对列子说 :“酒醉的人从车上坠下,虽然受伤却不会摔死。他们的骨节和别人的骨节完全一样而伤害却大大不同,这是因为他的精神凝聚,虽乘车而不知道乘车,也不知道从车上坠下来,死生惊惧都进不了他的心胸,所以他触撞外物而不惊惧 。”这其中体现着气功学的原理。关尹盛情款待老子,两位老友切磋学术观点。关尹对老子的思想进展非常感兴趣,建议老子把它写下来传给后世。按老子的本意是不想留文字的,但经不住关尹的劝说,终于决定把自己的学术观点总结一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老子写出了五千言,分上下篇。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老子传                       82首,被后人称为“道篇”;下篇以“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其以无德”开头,被后人称为“德篇 ”,合称《道德经》。这部五千言的《道德经》由关尹保留,经过列子传诸后代,至庄子时,《道德经》的观点才得到流传。老子入秦游历秦国各地名山大川,了解风俗人情和历史传说,后隐居于扶风一带,高寿而终。庄子写完老子之死一段文字后,写下了一句含义十分深刻的话 :“蜡烛和柴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传承下来,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 。”老子的思想两千年来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讹解者甚多。正本清源,观现世而用,却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的。老子传                       83第五章  悟道与证道之一——人生的出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是老子对“道”与自己为人顺道的描述。意思为“‘道’是不可见的虚体,然而作用却无穷无尽。像渊那样的深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世人都那么光耀自炫,唯独我这么昏昏昧昧。世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我独与世人不同的,关键在于我得到了‘道’ 。”“道”是朴实的,当你理解了它的时候。“道”也是玄奥的,当你无法接近它的时候。通过对老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人生背景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老子的普通与平凡,也知道了老子思想的精纯与深刻。然而老子传                       84真正将老子的思想完全理解,还需要更具体更实在的过程。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印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在此后的三章里,我们将结合社会现实,将“悟”与“印证”两种必要的过程结合起来,进一步来了解老子的“道”的深沉含义,并思考我们的社会和人生,将老子的思想用诸于适当之处。人生俄顷,如闪电划空。然而在这俄顷之间,却受到各种束缚,常使我们痛苦不堪。短短的生命,却要受到如此的束缚,这是违背自然与人性,摧残我们自己的。我们像挣扎于笼中的鸟儿,渴望自由飞翔的蓝天。而我们的束缚者们——有意的或无意的人或东西——却极想让我们误认为笼中空间即是蓝天,而笼中之外便是地狱。我们或多或少地遭受着愚弄与束缚,我们在寻找着人生的出路,找出一条合乎人性利于人类的人生之路。老子传                       851世俗的山谷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无不为了一个目的:使人类生活得越来越幸福。今天我们拥有的物质财富是以往任何时代所不能相比的。然而我们问一问自己,我们是不是有了幸福呢?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回答是否定的。财富使人富裕,并没有相应地使人幸福。我们在精神上是穷光蛋,而更多的人仍然追求金钱,希望通过金钱来解除空虚找到幸福。古今相比,我们今天的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超过了古代神话的水平。然而,我们并没有变成神,在对幸福和感受的体验上,我们还比不上物质贫乏技术落后的古人。人们对生活的目的茫然无知,对生活无能为力。人们一方面用机器征服了自然,另一方面又沦为机器的牺牲品;一方面创造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又沦为财富的奴隶;一方面发现了许多真理,另一方面又对什么都不相信。一个当代诗人有一首诗表现了当代人的空虚: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老子传                       86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种可怕的怀疑情绪,说明我们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人生态度。人们已变成了空心人。另一个当代诗人说:我们是一些空心的,像是制成的标本,我们互相靠在一起,头脑中填满了草梗!从他们的诗中,可以真切地体验到当代人的空虚苦恼,也会体验到诗人对现在人的活法的怀疑和控诉。空虚的根源在于我们失去了生命的根基,如同汽车失去了方向盘,轮船失去了指南针。没有确定不移的终极的人生目标,大家跟着潮流东奔西撞,被生活折磨得疲惫不堪,以至于失去了人的本性,甚至于否定了人有本性。人变得像一架机器。市场经济的兴起,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还值得进一步商榷。随着“服装市场”、“食品市场”、“农货市场”等老子传                       87市场的兴起,现在也有了“劳务市场”、“人才市场”。人进入了流通领域,于是很容易使不明白人的价值的人形成这样的观点:人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然而,这种人算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吗?人能成为商品吗?对人的价值缺乏真正的认识,是很容易被一些现象所迷惑的。不自觉地把自己体验为商品,已经感觉不到和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而只能了解自己在市场上的交换价值。人的价值,被畸型认为是是否在人才市场上“抢手 ”,是否能赚大钱。至于其感情是否丰富,有没有健全的人格、有没有道德水准,是不是忠厚老实,都是不重要的。这种对人的理解,实质是已失去了人的本义,悖于人的本性。孩子从小,就被有意识地要培养成为摇钱树。学生考学,也选择能赚钱的专业。以至于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找不到第一志愿报考者。现代人对职业的选择绝大多数没有自我主动,只是被动地随市场变动。这种恶性的现象,循环于人际、家庭之中,导致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苦恼。人的个性被泯杀.现代人不可能有自己的个性,任何属于个人而不合群的东西都是污点。像商品一样人们都尽量把自己“装潢”得富有吸引力。人们按流行老子传                       88的标准装好“开朗”、“乐观”、“诚实”、“进取”、“灵活”……什么样的个性畅销,就把自己装潢成什么样的个性。人必须像机器零件一样,符合“标准”才受人欢迎。常用的模式有“标准的男子汉”、“标准的东方女性”、“典型的现代女郎”等。这些模式的确令人喜爱,但只是一种大众的观点而已。在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可人的人生状态。把标准仅限于大众之中,把自己塑成大众标准,岂不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人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精神愉快,而是关心自己的“销路”。过多的私欲使人失去了真正的自我。那些自认为是自己的个性,实际上是社会期望的个性,自认为是自己的那些人格,实际上是社会的人格。这将使个人失去个人,社会也将失去社会,所有的活力,都将被抹杀。这是人类当前社会面临的可怕境地。我们的本性逐渐要完全丧失在世俗的山谷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在山谷里追逐,找不到出口。虽偶有痛苦,却总能从社会中或个人的经验中找到托辞。原因在于:我们不明“道 ”,这个朴素而又真实的东西。谬误与真理只有一步之遥,而我们为什么却总不愿跨出这一步?是安于谬误的宁静,还是畏于跋涉的老子传                       89痛苦?是出于智慧的局限,还是没有人类的灵感。世俗的山谷,总有瓦解的一天。做为进取的人,我们应该尽早地摆脱愚昧,找回本性,瓦解这个使人失本性、徒痛苦的世俗山谷。老子传                       902灭外欲,存人性之所以有的人甘愿把自己作为商品推销出去,有智力地出卖智力,没有智力地出卖体力,其根源是想以此交换金钱物质和虚名,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历史上曾出现的“灭人欲 ”,是一种摧残人性的残酷修行办法。真正的修行,是自然而然的修行。自己做个小笼子把自己装进去,在笼子里残害了追求自然天地的人性,进而认可了笼子就是自然天地的“灭人欲 ”,是不值得效法和采纳的。在今天,我们应当面对缤乱的世界,找到合适的办法,灭掉使我们迷失本性的贪婪欲望,保存和发展那种使人自然而然又获得自我的人性。老子曾指出过追逐外物必然丧失自己的本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说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老子传                       91乐声,使人听觉失灵;丰美的食品,使人口舌不知其味。纵情打猎获取动物,使人心发狂;稀有的货物,使人偷或抢。因此,高尚的人只求安饱而不贪求声色之娱,所以摒弃后者取前者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略有不足之处,似乎有只追求安饱与天道、不求更高生活条件之嫌。但理解老子的思想,要与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相联系,取其在现代社会运用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书在前几章介绍老子所贯穿的目的之一。以老子的思想为镜子,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人们之所以拼命攒钱,只看重动物性的满足发泄,全部身心沉浸在财富追求和放纵感官追求刺激之中,是因为有过多贪婪外物的愿望。这样的后果是,追求的财富越多心灵越空虚,本性丧失得也越厉害,精神也越贫乏,生命表现也越少。对外物的贪欲莫不使人丧失本性。小人牺牲自己去求财宝,读书人牺牲自己去求名声,当官的牺牲自己为了家庭,极权者牺牲自己去求天下。这几种人名声各异,但其牺牲自己丧失本性却是一样的。隐士伯夷为了名声好听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金钱财富而被人打死在东陵山上,这两个人死的原因虽然是一个为名一个为利,却同样残害了生命丧失了本性。老子传                       92天下丧失本性的人多了,这些丧失本性的人便有了无本性状态下的亚本性。于是很可能会形成一定的舆论,以无本性的亚本性为美。历史上有许多赞美伯夷的学派和个人,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不能堕入与他们同样的失本性状态。许多人为了金、财、官、色、味,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得到后还洋洋自得。更有许多人以之为榜样,如蝇逐臭,令人叹息。消灭贪婪外物的欲望,并不是说人们只应安于温饱。人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本性。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骚客,包括当代的许多文人们,把老子的思想单纯理解为消极无为,甘于落后,是因为他们没有体悟到老子思想的精髓,不了解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老子思想的人生目的是追求自然而然符合天道的生活,只安于温饱,不是现代社会的天道。老子也曾说过“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话,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是不合适的,但对于老子时代的社会来说,的确是一种顺乎天道的自然生活。所以,理解老子的思想了解其历史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要掌握其思想的精髓和正确的相对思考方法。既要以当代人的眼光去观察理解,又要结合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去考察。所以说,我们在消灭贪婪欲望的同时,也要搞好老子传                       93人的生存建设。这种生活的支撑点,就是正确的人生根基——道。顺应大道追求人的自然生活,恢复、发扬人的本性。人生没有根基,生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便会黯然无光,以至畸型、枯萎而死。有了钱,可以当慈善家,也可以当恶棍,就看你有没有人生的根基、有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了。老子传                       943找回自我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根基。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离开了水就很快丧命;树木在沃土里茁壮地成长,离开了提供养分的土壤就要干枯。人的根基是什么?人既是大自然的动物,又是社会动物。其生存的支柱和根基,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我们正处在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的新旧交接点上,传统的人生观受到了怀疑和动摇,而新的人生观又没有确立,大家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找不到行为的准则是什么,心中全然没有主见,思想、行为和语言都模仿着电视广告。即便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何尝不是这样。所不同的是有相当的一部分还是有人生目标的——灭人性的伯夷、盗跖式的人生目标,这是更大的人生悲剧。在现在的生活中,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爱什么、恨什么、需要什么、干什么。即便是像谈恋爱这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也被潮流化了。大家总是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而所干的许多事情不是出于个人主动的选择,而是随大流的结果。我国几乎一年就有一个或几个“热 ”,如“出国老子传                       95热”、“学历热”、“宠物热”、“房地产热”、“经商热”、“股票热”、“慧芳热”、“张艺谋热”、“王朔热”等等。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没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不知道“我应该干什么”,而是“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人家怎样我也怎样”。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好恶,没有自己的追求,举国上下成为随风而动的墙头草。在这样的缺乏自我的国家里,很容易掀起各种热来,表面看来的热情,实际上却是一种愚昧。国人堕入一种可悲的被动生存境地。我们的出路,是努力找回自己的归宿,找回自己生存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才会有主见,有了主见的人才称其为人,有了活生生的人的国家才会充满活力向前发展。找到人生的根基、找回自我,是多么意义深远的大事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个“天公 ”,就是我们自己,这个“人才 ”,也是出自我们自己。在老子的思想中,顺应自然、普存于万物之中的途径和秩序,是道,也是我们生存的规律所在。人生的根基即是“道 ”,一种其实并不玄奥,却又极为深刻的东西。依道而行,找回自我,艰辛而又受益无穷。人活着,就要做一个真正的人,这不是过分的要求,而是老子传                       96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前人也许活得太不值了,因为他们大多不算是真正意义的人。而我们,一定要超越以前的愚昧状态。老子传                       974做人的根本“道”是万事万物的开端,也是做人的根本。《老子》这部书又称《道德经 》,上篇称为“道经 ”,下篇称为“德经 ”。当“道”落实到现实生活的层面时便是“德”,“德”是道之用也是道的显现。“道”是指没有掺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德”是指虽然掺入了人为因素,却又返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所说的“ 道德 ”同儒家创始人孔丘所说的“道德”不同。孔丘的道德强调人们行为的伦理因素,仁义是孔孟道德的主要内容,所以儒家把“道德仁义”并称。老子反对儒家的“道德”说,认为“失去‘道’而后才有‘德’,失去‘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之后才有义,失去了义之后才有礼”。仁义这些东西是人为,是对道的破坏。老子的“道”是万物的本原或因素“德”是事物从它的“母”那儿得到的特性。老子说:“‘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道与德是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据。老子“道德”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 ”,他的“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是老子思想的特性,也是他倡导的一种老子传                       98人生境界和生活态度。“无为”是“自然”的延伸,一切人为的东西都不自然,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为人处事也应该顺应自然,办任何事情都不可凭主观欲望胡做非为。“无为”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不是坐以待毙,而是顺应自然的更大程度更高境界的有为。有的人把“无为”理解为消极等待,这是完全不懂老子的“无为”的。譬如说大江泛滥,在急流之中硬要建坝堵水,这种“有为”是徒劳无益,逆自然而行的。在江水正大时暂时逃避,在江水逐渐平静以后再聚力筑坝,以防水患更大或再次泛滥,这就是称为“无为”。顺自然而为,即为“无为 ”,即循道而为。“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的致虚、贵柔、守静、不争、取活等思想,都是围绕“自然无为”展开的。然而,真正做到“自然无为”也并非很容易的事。首先我们在崇尚有为的环境中成长,思想已被打上了世俗的烙印,其次,我们对“道”的理解还不够,“自然无为”是建立在“明道”的基础上,否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再次,世俗的环境会对“自然无为”做出种种刁难,因为他们认为“与众不同”是颓废的、不应该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追求完美生命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把“ 道 ”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在现实中用老子传                       99“道”。隐居世外顺道而生也是我们所不提倡的。老子隐居关外修道是为了追求更纯更精的道,况且据说到了关外,他也在人群中生活,与周邻形成了非常好的关系。如果一提到“ 道 ”就想到隐居,是不正确的。“道”无处不在,即使在世俗社会中,“道”也是无处不在的。所不同的是,在世俗社会中的“道”更难把握而已。以“道”为人生指导,在自然无为中生活,可谓明道而又行道,达到了“无为”境界。老子传                      1005最高的境界以自然的人生态度处世,就不难达到最高的人生境界。然而不以自然的人生态度处事,后果却是可悲的。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心智日渐进化和完整,自然本性也随之远走高飞了,于是猜忌、陷害、诽谤、中伤、冷酷、自私、虚伪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人类。再也不能从一个人的脸上看到他的内心,再也没有那种不带功利的友情了。人们的举止日益优美,行为也有礼貌,谈吐讲究风雅,衣着注重华贵,然而,这些东西事实上成了一套套的假面具,把每一个人的真性情包裹了起来。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十分纯真,高兴就大笑,不高兴就大哭,爱就表示亲热,恨就流露厌恶,自己的天性没有任何扭曲、压抑和摧残。然而长大成人以后,见惯了世事的不公,经历了人事的打击,成熟了因而也世故了。失去了早年的幼稚,也失去了早年的那种天真。当今的人际交往中,敷衍和说谎成了主要手段,而且成为某种涵养的主要标志。说真话的被认为幼稚,甚至被认为傻,而所谓的修养,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思老子传                      101想隐瞒起来的技能。于是,虚伪就可以招摇过市,直率反而畏畏缩缩地不敢出门。大家都彼此礼貌周全地欺骗,都温文尔雅地敷衍。人们为此而痛苦,许多人为此而走向自由化的极端。人性被压抑的痛苦,是人一生的痛苦。归回原始状态,归回儿童状态,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原始的状态,毕竟有太多的愚昧;儿童的天真,是无知的天真,而非自然而然超然的天真。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而然处世的人生。唯有循道而行,才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如果逆道而行,只能使人类堕入永久的痛苦。什么样的人才是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呢?这种人不欺侮弱者,不欺侮少数,不自恃成功,不筹划坏事。如果这样,错过了时机不后悔,抓住了机会也不得意,一切都听从自然的安排。因而,登高不发抖,下水不怕湿,入火不觉热。只有精神达到与自然之道相合的人才能这样。这样的人不发愁,饮食不讲求精美,呼吸来得深沉均匀。以自然之道处世的人呼吸直通脚跟,而普通的人呼吸只用咽喉。凡是对世俗的欲望太高的人,自然的本能就退化了。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出老子传                      102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不知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与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真的人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详平静。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萧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的变化随遇而安,他的胸襟非常之广大。这种人与大家合得来却不结党营私,个性坚定沉着却不固执,志向远大却不浮夸,神情欢畅却不轻率,一举一动都合乎自然之道。这种人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超脱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了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老子传                      1036挣脱世俗的压力人们创造了许多制度、礼仪、行为规范,本来是为人类自身服务的,后来人反而成为这些东西的奴隶,成了自己创造物的牺牲品。为了尊重父母而提倡孝道,目的是鼓励人们孝敬长辈,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后来孝子受尊重,汉代孝子还可被推荐做官。于是,为了功利,不知多少人成了假孝子。在父母生前忤逆不孝,在父母死后却几年蓬头垢面,伴坟过上几年。在守孝期里明里酒肉不沾,暗中酒肉不断。历史上曾有不拘礼节追求自然人生的名士,为后人所称道,当然也免不了受伪“君子”的谩骂。晋代名士阮籍,主张做人应该诚实自然,也就是主张“返本归真”。阮籍是一个孝子,在他母亲刚死时悲伤得昏了几次,但是悲伤之后,他照样酒肉不误。这并非是无情,而是看清了生死纯属自然,哭只是为失去母亲而伤心罢了。稍加冷静,便不以之为悲了。古代礼节叔嫂之间不能太亲近,《曲礼》说:“叔嫂不通问 。”阮籍才不理这一套。他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他尊重他嫂子,同时对她也很亲热。每次嫂子回娘家,阮籍总要帮她提包袱送很远。那些礼义之老子传                      104士讥笑他说 :“你嫂子回娘家,你送得这么亲热干什么 ?”阮籍说 :“让那些虚假的礼节见鬼去吧!这些东西不是为我而设的 。”魏晋许多文人厌恶正经的礼仪君子,要求抛弃一切压抑人性的礼节,让每一个人能真实地表现自我,高兴时就放声大笑,痛苦时就嚎啕大哭。为了反抗礼法嘲弄传统,他们的行为的确惊世骇俗。阮籍邻居的一个少妇美艳惊人,是一家酒馆的女管家,常在酒炉旁卖酒。阮籍与其友王安丰一有空就上她那儿饮酒,喝醉了就睡在少妇身边。少妇的丈夫开始怀疑阮籍有什么歪心思,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后,见阮籍没有恶意,也就放心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老子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老子-2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老子-3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老子-4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老子-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老子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老子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