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9102951530-4

作为专业报道奥运的我读到这篇文章时如坠入云雾中,唐师曾作为国家通讯社驻外记者,究竟为我们申奥做了什么事情?是如何做到的?这篇文章在说到关键处语焉不详。我一直想当面向他请教。  那是2005年8月,和唐师曾约好了在他的新书——《我的诺曼底》签售会后采访。当我冒着大雨赶到中关村图书大厦的时候,发现会场里已经挤满了人,他笑容可掬地站在台上,与传说中的并无二致——光头、大眼镜片儿,美式军服,两块手表,用唐氏轻松幽默的语言介绍他的新书,和每一个认识的朋友打着招呼,滔滔不绝地回答大家的问题。等到他为每一位读者签完名,我们才得以坐下来交谈。  一、以记者的名义  在很多人眼里,唐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新华社第一个装备移动通讯装置、不畏刀剑现场采访突发事件的记者。徒步走过长城,在秦岭的雪山里拍野生大熊猫,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拍藏羚羊,在神农架找过野人,在海湾战争期间,独自潜入伊拉克辗转交战双方,独自驾车环绕美国,考察南极。洪水、地震、骚乱、瘟疫、战争……他多次冒生命危险亲临一线,采访、写作、摄影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  当我问起他在做新华社驻中东记者时究竟为中国申奥做过什么?唐师曾突然很神秘地盯着我说:“我说出来,你敢写吗?”我沉思了片刻,说:“也许你说的我不能全部写出来发表。但我会完全记录下来,因为这是一段历史。”  唐师曾显然对我的回答不太满意:“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国家在申办奥运会时候,都会派人联络那些散布在不同国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反复沟通、加强交流、通过各种途径做工作。当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长期驻中东国家,与中东各国政要、名人混得烂熟,于是当时的奥申委——主要是何振梁找到我,让我帮忙联络中东国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们还都比较认我。就这么简单。”  这个话题当时谈了很多,我也终于明白了申奥背后的复杂性。那时的中东就是一个火药桶,海湾战争狼烟四起。作为一个记者,他冒着生命危险活跃在战地上;作为一个积极的社会活动者,他为北京申奥四处奔走——联络国际奥委会中东国家一些委员,不遗余力地宣传北京。  2000年12月7日,唐师曾与周国平、葛剑雄、何怀宏等5位学者一同前往南极进行考察。  唐师曾说他在南极做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是为北京申奥进行宣传。南极建有几十个国家的科学考察站,唐师曾马不停蹄地拜访各国的科学家。通过交流,使外国科学家了解北京以及北京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所做的努力。每次拜访后,唐师曾都请外国科学家在他特制的“支持北京申奥”的旗子上签名。也许是唐师曾的口才过人,更是由于北京独特的魅力,他访问过的在南极考察的外国科学家都在他的旗子上签了字。北京申奥成功后,唐师曾利用自己在世界各地奔走的优势,向世界介绍北京2008年奥运会。有人曾经看到他身着球衣,在北美的沙滩上和一群不同肤色的人在一起喝酒,头上的帽子都画着中国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哥们儿要弄奥运会了。”唐师曾这样告诉他世界各地的朋友,“我通过这种民间的活动让他们了解中国,了解北京奥运会。”  二、唐老鸭的梦想  在圈子里,唐有一个尽人皆知的绰号——唐老鸭,他也很乐于别人这么叫他,显得很哥们儿。他是一只有梦想的鸭子。  1979年,唐师曾进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在北大图书馆,对军事的执著和对摄影的迷恋,使他很快认识了罗伯特·卡帕这位战地摄影记者,1987年,唐师曾进入新华社摄影部。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当时唐师曾正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探险。“中东要打仗了”。四年大学、四年教书的国际政治训练,让他立刻作出这个判断。他全部的神经都随着这个预感兴奋起来。在鸭绒睡袋里,他打着手电起草给新华社领导的电报稿,请求赴中东采访。唐师曾最终获准奔赴海湾,单枪匹马,带着300美元。1991年1月15日,是联合国安理会给伊拉克的最后期限。为了能留在巴格达,他竟然拒绝办理出境手续;以致1月14日中国使馆郑大使率最后一批中国人员撤离时,唐师曾差点在巴格达机场被扣下。当伊拉克袭击了以色列,所有的人都在往回撤的时候,在安曼待命的唐师曾越级上书北京总社,强烈要求去以色列。于是,他成为新华社用“特拉维夫”电头发稿的第一人。  “世界分成四类人:一类是爷爷级的,比如丘吉尔、沙龙,是制定规则的;第二类是爸爸辈的,巴顿、艾森豪威,他们执行规则;第三类是儿子辈的,他们遵守规则;第四类是孙子辈的,他们破坏规则。我认为我是属于爷爷级的,我一直在开辟一个东西,不是模仿谁,而是走一条自己新辟的路: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开辟了这样一种有美国有阿拉伯也有中国生活方式的人生”。这只鸭子,是不是有点狂?  突然问起唐师曾:“在您心目中,‘优秀记者’的标准是什么?  唐师曾回答:“勇敢、诚实、有良心、讲真话、不贪财、不怕死。古代有司马迁、玄奘,现代有卡帕、斯诺、萧乾。我希望我和他们血脉相连,我希望我身上有他们的基因。”  三、在路上远行  海湾战争成就了唐师曾的人生梦想,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度抑郁症”,让他的身体和心理备受折磨,但这并没有使他放慢脚步,他不停地行走,带着他的相机、手表、笔记本和越野车。从文明古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一路行来,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梦想。  采访那天,北京大雨如注,中关村图书大厦,人们排着队买他的书。可我的心情始终很沉重。唐师曾告诉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选择在今天签名售书吗?因为今天是我儿子的生日。本来今天想带儿子一起来的。可是没能带来——前妻不让。”、  我理解了这位挚爱儿子的40岁男人的痛苦。  记得第一眼看到《我的第三个愿望》,立刻被别具一格的封面所吸引。封皮上,“唐老鸭”与儿子亚述肌肤相亲,酣睡在一起,柔情浓浓,展现了这位著名的战地记者儿女情深的另一侧面。《我的第三个愿望》与唐师曾以往作品视角截然有别,书中主要记录和描述作者与家族、儿子、朋友之间发生的系列故事,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内情,以作者多年自拍的——呵护妻子、孕育儿子、儿子出生前后及成长的大量照片资料为主,穿插以独到而厚重的人生感悟和对儿子未来的期待。“为儿子写一本书,是有生以来投入感情最深的一本书,”“是儿子,使我几度摆脱生活和精神的绝境,” 为此“唐老鸭”日夜写作。行文风格保持了唐氏文章一贯的生动流畅、情深意长的特色,使人读之动容、思之泣下。  “当好记者、娶好姑娘、生好儿子,这是我人生的三个愿望,现在都一一实现了,足慰平生了。”  他说:“人活在世界上就是两个点:时间和空间,对我来说,时间就是手表,空间就是相机,然后就是活在中间的我,我开着车,戴着表拿着相机照相,然后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放到我的IBM里,整合了我所遇见的时空。加工成一本书,一捆捆放在那儿就成了过去,我再开始新的一切。”最终,《我从战场上归来》、《重返巴格达》、《我钻进了金字塔》、《我在美国当农民》、《我的第三个愿望》以及《我的诺曼底》先后出版,而且每本书都在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在《我的诺曼底》序言中引用了丘吉尔的一句话“我们都是虫,可我是只萤火虫”。他说,我不敢说我是一个灯塔去引导别人,只能说我是个萤火虫,至少可以发一点点光。于西蔓: 五彩人生 七彩世界于西蔓,世界最大色彩咨询机构CMB日本代表处的专业色彩顾问,她将 “色彩季节理论”及“色彩营销”概念引入中国。  “中国色彩第一人”为何建议市政府为北京“洗脸、化妆”?  “目前我最关注的除了人的形象,还有城市环境的形象,所以到哪里都会拍很多城市环境的照片,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和谐的街头广告配色,在今天的中国城市里面比比皆是。在沈阳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种叫做“丰城环路”的公共汽车,配色特别典雅和谐,特别国际化,堪称这座城市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为了多拍几张它的照片,差点跑到马路中间去了,只因为它的配色设计之美在全国都非常少见。现在大街上的公共汽车多数都被涂上了花花绿绿的广告,广告用色都是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看久了会产生视觉疲劳,让本来就浮躁的都市生活更加烦心。如果全国的公共汽车都能做到这么赏心悦目,人们行走在路上的摩擦必然会减少,生活变得更加和谐舒心,我们的政府机构又何乐而不为呢?”  ——西蔓博客  透过东方广场一间办公室的透明玻璃看下去,车水马龙的长安街和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尽收眼底。某个夏日的黄昏,夕阳不经意地点缀在这间办公室的花盆、沙发以及书桌上,色彩明亮而温馨,散发着芬芳。这间办公室的女主人叫于西蔓。她的西蔓色彩是全国第一家专业色彩咨询机构。  2001年1月,她的新书《西蔓美丽观点》问世,短短3个月已经再版4次,“我没有想到能得到大家如此的厚爱和认可,深感‘美丽警察”称号下的责任重大。有不少朋友反映新书中对男士朋友形象的建议太少,我打算再写出一本新书献给关注形象的男士朋友们。”她被爱美的人亲切地称为“美丽警察”  于西蔓是个有远见的女人。尤其是对色彩。尤其是对中国。  谈起她的工作,于西蔓说就是把色彩的知识及文化传播给广大人群,鼓励中国人先从个人的形象范围做起,然后再延伸到企业,甚至,延伸到整个城市或整个国家。“我的客户大体分两种:一类服务是普通的个人咨询,为顾客提供个人色彩诊断及建议参考、个人款式风格诊断及建议参考等;另一类服务是针对企业的,提供企业的色彩营销,可以是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橱窗设计的色彩主题,甚至是一个城市在建设上的色彩规划等。”  从1998年回国创办这家公司开始,于西蔓就成了积极的色彩“布道者”。  一、奥运会发现美丽  1999年,在国内色彩市场上摸打滚爬一年多的于西蔓,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突然有一天,一件意外的事情让她感到万分惊喜:当时的北京奥申委办公室找到她,于是她成为了北京申奥进程中城市改造专家组的28位专家之一。  2000年前后的北京,申办奥运会进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而作为有希望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北京,城市改造、城市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每天都是推土机的轰鸣声,每天都有新大楼拔地而起。  “也许当时奥申委在媒体上发现了我吧,我的色彩理念太超前了,当时国内还没有色彩观念。”回忆当年往事,于西蔓一脸自豪,“北京奥申委把我们这些专家召集在一起开会,有建筑、照明、民俗、美术等方面的专家,但色彩方面的专家却只有我一位。”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也是申办2008奥运会的主要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太重要了,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脸面,还直接决定申办成功与否,于西蔓谈起了当年给奥申委提议的情形:“北京是什么样的颜色,这是人家来北京最直观的印象,北京的色彩会告诉世界,北京是什么样的,崇尚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而北京每天都在搞建筑,假如把北京的城市建筑想象成一个油画,是不能任由建筑者随意涂抹的,必须精心设计色彩外观,才能给人以美感。”  “就像世界上每一个大城市一样,北京需要有自己的主色调。”它应该是由政府出面组织专家进行1—2年的考察,根据四季色彩的变幻对比、四季空气明亮度的对比、绿化在每个季节鲜亮程度的变化……考证许多东西后作出选择。”“这个专家组应该有建筑学家、历史学家、人文学家等,当然也要有色彩顾问。”“现在离那天还有3年时间,我们得抓紧点,能够让北京在2008年看起来更好!至于我,我愿意无偿地去做这件事!”二、源于那年那梦  “还记得有次在餐厅里见到一位老太太,特别震动。那时候我也就二十五六岁,没见过比我妈妈还好看、还会打扮的人,那老太太的穿着品位让我很羡慕。当时我想,我也挺爱美,要学着打扮可能更好看。”  “人不可能同时坐在两把分开的椅子上,天职,永远都是最适合你的椅子。我认定,色彩咨询顾问就是我一生的天职”。   年龄很小的时候,于西蔓就对美有特别的神往。出生于东北的她在文工团大院长大,这使得小时候的于西蔓特别爱美。但那时候她赶上的是一个没有色彩的年代,人们并不敢大胆地以色彩来表现自己,而她则尽可能地去发现搜罗颜色好看的衣服来穿,1987年,于西蔓经过严格的考试被公派去日本航空公司研修。1年后,她考取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和大部分留学生一样,于西蔓当时也异常艰难,高昂的学费、让她头疼的数学……  然而,不同于大多数留学生的是,艰苦的学习并没有让她放弃生活之乐。在学习之余,她挤出时间去参加化妆、插花、丝巾系法的学习班,并将很多钱花在买时尚杂志、丝巾、时装上。别人都觉得她这样做不可思议,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正是这些唯美的“奢侈”,一点一滴地积淀成她日后色彩事业的坚实基础。  美丽的梦想积聚起来,就成了人生的追求。1998年,她回国创业。她被众多媒体称之为“中国色彩第一人”。她把国际上流行的色彩咨询业引入中国,为个人、产品、企业,乃至一个城市,寻找与其匹配的色彩风格规律,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  “女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适合相夫教子,有的人只有在工作中才能燃烧。我是后一种人,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拿破仑说过,当你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城市,你就要研究它以期占领,因为战场永远和梦想一样辽阔。”  三、找到自己的颜色  这么多年,每一天她都觉得这个职业真好。“我现在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也有更多的动力和韧劲。”她说:“我可能是公司里精力最充沛的人、最爱笑的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想办法克服,白天嗓子累哑了,晚上还要给各种媒体写专稿,最近还集结出版了《女性个人色彩诊断》、《中国人形象规律》等五本系列丛书……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还是精神抖擞,因为工作让我有成就感。”  “布道”起步过程很艰难,当时西蔓还和手下的员工开玩笑说:“如果没有顾客上门,也没人打电话来咨询,你们千万别急着辞职呀。”她并没有像别的企业那样采用广告攻势开拓市场,而是先作了几场色彩理论的演讲,告诉人们怎么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第一场大庭广众之下的演讲是在王府井的世都百货,“西蔓色彩工作室”的大招牌早就摆出来了。准11点,她打扮利落走上台,却发现台阶前一个人都没有。拿着麦克风,她进退两难,当过大学老师留过学,但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就像个大街上卖鸡蛋的,必须自己吆喝。好不容易她开口了,对着假想的观众演讲。3分钟后来了三两个人,10分钟后有了一小堆人,过了半小时,台前挤得水泄不通……演讲结束后,掌声很热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她腿一软,趴在桌上眼泪就掉下来了。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  西蔓的第一个客人也是免费的——大学同班的一位女生。说服那个女生用足了力气,半年才扭正她的观念!那半年,西蔓总带她逛燕莎、赛特,还买衣服送给她,让她进到办公室每天都能听到“哇,好漂亮!”在西蔓的“强迫性实验”下,那个女生终于慢慢接受了色彩理论。  真正给顾客作色彩诊断,更难,真的就是观念冲撞!西蔓告诉在中国的第一位顾客,她的风格属于少年型,适合干练利落的中性化服装,对方简直从座位上蹦了起来:“我怎么能是少年型呢,我是女人啊!”好不容易她才接受建议:把烫的长发剪短,穿立领衬衫,宽幅的花裙子收起来……三天之后,她又来了,兴奋地说:我的朋友都说我越来越漂亮了!  战场就是这样打下来的:事先对开拓市场的困难估计,以及一直以来的韧劲,就是保证。  四、建议北京“洗脸”  “城市色彩是景观色彩,是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说到2008奥运会,于西蔓兴奋地说:“我希望鼓动政府再给北京市洗脸,目前北京市的整个基调还是灰色调,我希望经过布局后,2008年的时候会更好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每个中国人都希望为奥运会做点什么,而对于西蔓来说,北京奥运会不仅仅意味着商机,还为她的色彩事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她现在要努力做的是:能不能让古老的北京更漂亮一些,能不能让北京市民看起来更时尚一些?  设计北京的色彩,从眼下做起,她认为要分三个步骤:首先要进行色彩调查,摸清北京的“家底”,同时了解北京适合什么颜色。北京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每个季节都有适合自己的颜色,还要给现有的建筑“测色”,看是否与北京的整体色彩协调。北京是一个独有的城市,跟上海、东京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外观上,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这个阶段耗时耗力,也有很强的技术性,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但只要这个工作做好了,下面的工作就好做了。  其次,色彩设计阶段。以色彩调查为基础,把北京按照功能分区,比如高科技区、政府机关区、金融区、教育区等不同区域着色设计是不同的,可以确定整个北京色彩基调,以什么颜色为主,以什么颜色为辅,要组成一个由建筑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论证、模拟、设计,同时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  再次,应用调试阶段,设计出一些方案后,由城市规划部门出面协调,参考国外的城市色彩战略为北京“涂色”,由专家写出北京城市色彩指南,推广使用。于西蔓介绍说,巴黎被称为浪漫的色彩之都,不是偶然的,早在1973年,巴黎就完成了城市色彩规划。  “我希望2008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每一个来参观的外国人都会由衷地说,北京真美,中国真美!”这是美丽女人于西蔓的奥运之梦。王敏:从核心图形到奥运奖章 王敏,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北京奥运会核心图形和奖章设计者。  核心图形的设计能否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点睛之笔”?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奥运色彩”?奥运奖章“金镶玉”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一本名为《奥林匹克100年》的书中写道:“奥运会不仅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创造最好的成绩,而且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创造出最伟大的作品。”那么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这个举世瞩目的舞台上,设计师能创造出什么样伟大的“作品”呢?  “海归”王敏就是这样一个设计大师。作为中央美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奥运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带领着他的团队,相继为北京奥运会设计出核心图形、奥运奖章,中外人士对其赞誉有加。  然而2003年,47岁的王敏从世界著名图像处理软件公司阿多比(Adobe)的设计总监这个很少华人企及的位子辞职,携妻女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做了“海归派”时,很多美国的同事都好心地劝阻他不要回来。王敏倒觉得,国内艺术设计的空间很广阔,在奥运会内景下,一切变得皆有可能。  一、北京奥运会的“点睛之笔”  “我们目前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北京奥运会核心图形的设计”,看到我一脸迷惑,王敏解释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从各类标识到吉祥物,从环境色到核心图形,从单项体育标识到各类宣传品,所有的奥运景观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才能突出奥运会的整体形象,奥运从准备到举行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很多活动,也有很多材料要设计,需要一个视觉形象来将所有的奥运视觉元素连接在一起,这就是奥运会的核心图形。雅典奥运会就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核心形象,并自始至终都在用这个核心图形来塑造一个完美的、和谐的奥运形象。”  “核心图形和吉祥物等一样,都是奥运会视觉元素的一部分。”奥运艺术研究中心李沐泽设计师说,“原来人们普遍称之为辅助图形,主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起辅助作用,是为了突出奥运会会徽、吉祥物等标识。但随着对奥运会视觉元素认识的深化,该图形在奥运会整体视觉元素中不是单纯的辅助作用,而是能够覆盖奥运会整体形象的设计,比如使街道的布置、相关商品的开发等都有一个统一的形象。”王敏为我们举了雅典奥运会作为一个成功运用核心图形的范例,希腊是西方文明和奥林匹克文明的发源地,因此,雅典奥运会的主办理念为“文化奥运”,主题是“回到故乡,共享希腊文明和奥林匹克文化”,雅典奥运会视觉形象的设计围绕着文化发源这一主题进行设计,有效地使雅典奥运的设计理念“遗产、人本、参与、庆典”自然地绽放出来!雅典奥运会组委会成立了由优秀设计师和出色的设计管理者组成的形象设计团队,他们设计的核心图形来源于希腊自然地貌、自然环境以及日常生活所常见的形态、运动形象,古希腊石头上所刻的文字、波浪和大地的图案等。这些基本元素组成的核心图形带来了动人的奥运景观,也为雅典奥运会形象中其他设计提供了基础,如:吉祥物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的玩偶,取名为Athena(雅典娜)与Phevos(费沃斯),代表希腊悠久的文化和雅典城市形象;35个体育项目的标识设计灵感主要来自古希腊的艺术,核心图形和色彩在视觉形象的应用元素中得到综合性运用,这些要素的来源在它们的博物馆中都能找到,把这些要素应用在奥运会宣传画、景观布置、事务和办公用品、服装、纪念品等方面变换出既丰富多彩又主题统一的视觉形象,并在开、闭幕式中得到进一步诠释。雅典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借鉴。  王敏认为,设计成功的核心图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意义很大——不仅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北京的国际形象,还可以推动市场开发的顺利进行,同时推进中国设计文明的进程,提高城市艺术品位、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因此,核心图形设计目标既要表现永恒的奥林匹克运动的追求,也要表现出中国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独特理解,要捕捉到并表现出中国、北京的独特形象与精神,还要体现具有悠久历史的北京正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新世纪的决心,传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会主题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  二、北京需要何种“奥运色彩”  在王敏他们奥运艺术研究中心已经完成的成果中,为北京2008奥运会提供的专用色彩系统设计方案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作为北京奥运会形象的基础元素之一,专用色彩系统的作用是确定北京奥运会的基础色彩、辅助色彩及主要色调,营造北京奥运会形象与景观的独特视觉环境。“奥运色彩的运用,既要体现我国优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凸现生机勃勃的国家形象,又要体现现代化、国际化、人性化的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同时要充满动感,要突出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王敏这样谈到对“奥运色彩”的理解。在奥运艺术研究中心,王敏在两位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亲自操作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他们设计的“奥运色彩”,让人惊叹于色彩组合带来的美,在专用色彩上,他们选择了以下几种:  中国红: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红色是北京的颜色,也是北京的象征。从古至今,北京的生活中充满红色的装饰主题。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红色是民俗与文化。因此红色构成了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颜色的主色。  琉璃黄:黄色的琉璃瓦,金秋的树叶和丰收的农田,是北京最亮丽的色彩。“琉璃黄”代表着北京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人文与历史的精彩和辉煌。黄色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将在奥运会专用色彩系统中扮演明亮与欢快的角色。  还有“长城灰”、“青花蓝”、“国槐绿”等,以灰色为例,北京整体城市色彩以无彩色的灰色调构成,该色调一是能够体现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四合院民居;二是能衬托皇家“红墙黄瓦”,从而将北京的历史地位展示得更加突出、鲜明;三是使北京具有浓郁的现代感,灰色是北京奥运会色彩系统中独具魅力的元素。  原来奥运会可以如此美丽。我不禁惊叹起来。  三、奥运奖章“金镶玉”  当无数人猜测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上将雕刻“龙”还是“故宫”时,王敏所领导的奖牌设计团队却别出心裁地将“玉”这一特色材质运用进来。“这个设计确实能让人眼前一亮。关键是,它较之历届奥运会都不同。”王敏向我们回忆起此前的诸多设计方案:“团队的许多预选作品都各有千秋。每个设计的风格也差别甚远。最后敲定‘佩玉’方案,就是因为它前无古人的突破性。”  据透露,在奖牌设计过程中,王敏和他领导的设计团队无不在“外国人如何才能领悟”、“如何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这些问题上苦苦推敲。王敏说,用本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去大胆地实践,体验前所未有的设计,是这次奥运奖牌之所以获得各界认可的关键。  2006年10月,王敏作为奖牌设计的发言人向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做过陈述。他说:“在奖牌里嵌入玉是我们的首创,我很担心奥委会出于奖牌金属识别性的考虑而拒绝方案。但出乎意料的是,奥委会成员对这个设计非常喜欢,都竖起了大拇指。”  “‘中国特色’不仅是表层文化元素的做秀。外国人看到一个大灯笼,或者一帖书法,并不能明白什么。民族的东西要让别人认可,就要用对方能够接受的语气对中华文化精髓娓娓道来。一定要简洁、要有强烈的时代感。” 随后,与奖牌同时配发的证书还处于后期完善中,每样材质的敲定都是一次考验。王敏透露,证书中用到的绢就取材于“绢锦名城”杭州。从中国极富历史传承特色的城市取材,这显示了奥运奖牌的至高尊荣。  攻克了奖牌设计这个大难关,王敏所在的团队还将面临奥运官方海报、门票、指示系统等设计重任。“前方尽管压力重重,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举多得的。”  四、海归设计师的人生故事  “2001年北京申奥时,我作为申奥团队的一员去过莫斯科,主要负责申奥陈述中的多媒体资料设计。”王敏动情地与我们聊起他与奥运的一段渊源。“那时我在美国,但是我已经向奥申委有关负责人承诺,一旦申奥成功,我将回国工作,尽我能力为奥运会出谋划策。”  原籍山东的王敏早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1983年留学德国,1986年考上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成为自1949年后该学院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生。王敏毕业后留校任教。早在2001年,王敏就与北京奥运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北京申奥多媒体陈述报告的主要设计师,王敏为北京成功申奥贡献了很多个不眠之夜与他的才华。  在海外,他深感中国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不相匹配——外国人眼中的中华文化往往就是中餐;制造业中,“三来一补”产品的比例相当高;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形象设计、品牌宣传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大。但随经济发展,他相信,中国自主生产的产品会增多,有关产品的创意宣传要求势必提高。  他的老同事萨姆纳·斯通曾向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介绍说,王敏是一位极其难得的优秀设计师。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简捷、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又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他把东西方美学思想熔为一炉,并通过现代科技良好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的设计语言。 在阿多比公司工作期间,他还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系任教八年。他说,实在想把自己在耶鲁的一些教学经验带回国。国内的设计教育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我真觉得,回国任教是件有意义的事。”妻子申晓红和王敏一样,也特“事业”。她当过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回国后将在北京大学下属的一个基金会工作,帮助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中文。尹智君:京味儿 中国茶 尹智君,北京老舍茶馆总经理,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作为“国饮”,中国茶能否承载悠久的中文文明走向世界?“大碗茶”里装着什么样的奥运梦?  京城的大小茶馆有五六百家,为什么只有老舍茶馆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誉?一是因为它由于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是改革开放以后,京城开的第一家新式茶馆。二是因为茶馆以“老舍”命名,老舍先生是京味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很高的知名度。三是因为老舍茶馆有味儿。什么味儿?当然是京味儿了。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伴随他度过了那儿时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它饱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欲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儿豆腐,京味儿真美,我带着那童心,带着思念么再来一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  北京前门大碗茶,熟悉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大碗茶与冰糖葫芦、兔儿爷一样成为了京俗京韵的象征。  茶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那么中国茶叶能否借助2008年奥运东风走向世界?  这个问题,关心中国茶的人都想知道。从事茶这个领域的经营经营者更想知道。老舍茶馆的现任掌门尹智君,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线。  一、大碗茶的奥运梦  老舍茶馆1988年创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北京的首家茶馆。这家开业之初就以“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为己任的中国传统文化窗口,从1992年开始先后接待了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德国前总理科尔等44位国家政要。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之行,就专门去老舍茶馆品茶。  连战大陆行之后,台湾媒体大都对老舍茶馆这样一个京味儿十足、传统气息浓郁的茶馆竟然由一个文弱女子掌管而感到惊奇。其实少年时期的尹智君也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认同并投入到父亲的茶水事业当中。1979年父亲尹盛喜贷款创建青年茶社,卖2分钱的大碗茶。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青年茶社已经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大碗茶商贸公司,而此时西方文化浪潮席卷中国,民族艺术开始失去自己的舞台和观众。尹盛喜决心创办一个茶馆,为传统文化搭建舞台,老舍茶馆由此诞生,继而踏上文化坚守之旅。  2003年,一场大难骤然降临在老舍茶馆头上,“非典”肆虐,茶馆停业,总经理尹盛喜病逝,职工几个月没发工资,尹智君就在这样的时刻被推选为总经理,她靠推销茶叶渡过了难关。作为茶叶生意的延伸产业,茶馆不仅是传承茶文化的场所,也是茶叶流通的加速器。所以,对于茶馆的经营者来说,怎样能拿到质美价廉的茶叶就非常关键。从2002年开始,尹智君和父亲就开始到茶产区去找这样的茶,他们的目标锁定了无名新秀——浙江新昌大佛龙井。在老舍茶馆2004年和2005年举办的两届茶文化节中,大佛龙井都成为主角,而且此次连战来老舍茶馆喝到的第一道茶也是大佛龙井,老舍茶馆在为大佛龙井打出名气的同时,也为自己打造了又一条盈利途径。  “你想过没有,作为北京茶文化的代表,借助奥运东风,走向世界?” 在一个周末,我和尹智君这样面对面地开始了交谈。  “我天天想啊,我在想怎样切进去。奥运会是我们千载难逢的历史,不抓住这个机会太遗憾了。”尹智君语气中透出焦急。  但要销售作为奥运商品销售谈何容易!在交谈中,尹智君很清楚这一点:“先要获得奥运会组委会战略合作伙伴、赞助商、独家供应商、供应商四种身份中的一种。而且,具体卖什么产品,也要事先向奥组委申报、经过严格审批。截至2006年8月底,在茶叶与饮料方面,可口可乐公司已捷足先登。也就是说,这条路走不通了。  当然,绝大多数茶企业与其他领域的企业一样,也拿不到奥运会独家供应商及供应商资格,因为供应商的起点价格是1600万元人民币,中国茶企业大多分散,规模、资金无法达到。但也不意味着无所作为。除了争取成为奥运会指定消费场所等外,非奥运标识产品的营销与服务市场空间非常大。”比如,我们老舍茶馆主动与奥运会某相关供应商合作,在店内设立奥运产品专柜,代销奥运标识产品,苦干加巧干,效果也不错。”说到这里,尹智君显得有些无奈。其他著名茶企业,如更香、御茶园、茶枕工坊、绿雪芽、碧露轩、五福、碧水丹山、圣淘沙、明慧茶院、茗都、茗香、清香林等也可适当借鉴。二、“国饮”与中国独特的茶馆文化  泱泱华夏,炎黄子孙,国人与茶有着五千年的情缘。茶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出神农。”从唐宋遗风,到明清兴盛,茶文化已悄然铭上深深的民族烙印。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就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陪伴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但今天,一亩茶园都没有的英国在茶业方面收入最多;日本在唐宋时代是中国茶的学生,而在当代,日本学生超过了中国先生。中国茶产业能不能围绕北京奥运会做一番事业,能不能培育出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中国著名茶业品牌,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茶艺形象代言人,能不能多创造一些奥运茶艺的服务金牌、销售金牌。这一切,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整合好中国茶业资源,能不能把握好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  自明清起,北京城就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北京茶馆之多,北京人爱喝茶都是出了名的,因此茶文化成了京味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点燃了京城茶界的“奥运情结”,他们希望古老的中国茶艺能为奥运增光添彩,同时借助奥运东风重振雄威。  一个令尹智君受到启发的事例是: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让更多人认识了日本寿司,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让韩国的泡菜扬名天下。那么2008北京奥运会,也隐含着一种可能,中国茶变得有更多的“世界味”。  “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宣传、推广中国茶文化的最好机会。”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付磊博士建议北京奥组委,希望将闻名世界的中国茶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许商品。在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举行的一份奥运特许商品调查报告中,食品和茶叶排第一,纪念品和工艺品排第二,服装和丝绸排第三,瓷器和陶器排第四。可见,茶在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热力。利用奥运推广中国的茶文化,是再合适不过的。  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就有一个巧妙营销的案例。当时,生产相机的柯达公司是东京奥运会的赞助商,而富士公司则没有入围,但该公司却抓住奥运的大好时机,在奥运期间举办送一次性富士相机的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茶研究所陆尧秘书长认为,我国的茶企也可以准备一些以茶文化为主题,带有企业品牌标识的礼品,送给各参赛国的领队,由其分发给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另外,还有中华茶艺、茶食品、紫砂壶等都可以另辟蹊径,达到推广品牌的效果。  尹智君说:“茶文化的核心与人文奥运的灵魂天然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搭乘人文奥运的列车,将茶叶品牌的树立和推广做好,做实,做强。”  北京奥运商机的确诱人,但中国茶与其他行业的多数企业一样难以成为赞助商,而中国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对外国朋友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关键是,中国的茶企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埃里克:奥运将会改变中国埃里克,曾任《世界报》主编,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专栏作家。现任法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  我们能否看见这样一条路径:奥运会将改变中国,中国将改变世界?  中国属于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在不断地改变,这种改变本身就是在改变世界,所以说,中国一直在改变世界。从逻辑上讲是这样,而我们要关注的是,中国在多大程度上,中国在影响别的地方。  《当中国改变世界》的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引用了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中国使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但依然有光明可寻,去寻找吧。”《当中国改变世界》就是他“寻找中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坦言:“虽说我不是中国问题的专家,但我不可能不观察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我注意到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就是中国经济的崛起。”  中国将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一个法国人,凭他对中国30年的追踪观察,写出了一本畅销书,引起了世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经济学博士、法国《回声报》副主编、法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这本书就是《当中国改变世界》,2005年2月在法国出版,短短一个月内即登上法国畅销书排行榜,5个月后其中文版在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亮相。  一、“不懂政治”的中国问题专家  2005年12月19日,圣诞节前夕,京城商场店铺已经有了浓郁的圣诞和新年氛围。来北京为新书做宣传的埃里克博士住在东三环京广中心,这里曾是京城第一高楼,很方便俯瞰“皇城根”的全貌。在一楼大厅,埃里克博士西装革履,很悠闲地泡上一杯咖啡,操着熟练的英语,一边跟我漫无边际地聊中国经济,聊即将到来的奥运会,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该回家过圣诞节啦。”  和埃里克谈话是很轻松,这个中年法国人具有幽默的气质。  记者:“您曾经是一名记者,从事新闻报道27年,而且主要是经济报道,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有兴趣呢?”  埃里克:“在人类的经济史中,还从来没有过一个如此巨大的国家(13亿人口),在一个如此短的时期里(25年),有过如此迅速的增长(每年8%)。这一成功理应使人欢欣。在过去1/4世纪的时间里,世界曾改变了中国。今天,中国就要改变世界。正因为如此,才使当今最有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不得不断言‘中国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好的发展成功的案例。’如果用动物打比喻的话,今天的中国就像一头闯进世界经济瓷器店的大象,为了给大象腾出地方,人们需要对瓷器店进行重新改造。为了使大象找到自己的位置,还需要对它进行驯化。任何操之过急都是危险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举足轻重的大国地位,不得不令每个中国人感到光荣和自豪。”  “我不是汉学家,不懂政治,也不想教育什么人,我甚至不会说汉语。我只是一个经济记者。……我每年至少来一次中国,每次都目睹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中国经济腾飞已经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我不能不关注中国,任何研究经济、报道经济的人不能不关注中国,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不能不关注中国。”  记者:“感谢您对中国的关注。注意到您在《当中国改变世界》这本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论述了申奥成功带给中国的变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请您谈谈北京2008年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新变化?”  埃里克:“‘从现在起到2008年,我们将为奥运会做好一切准备。首都的全部居民都将会讲英语!’这是北京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我们解释2008年奥运会准备工作的进展。现在,首都的基础工程进展得非常顺利:十多个场馆正在建设中。到处都在平整土地、重建,紫禁城也被粉饰一新,城市将变得很干净。有关官员保证说,奥运会的准备工作是国家大事,他们会很好地完成,完全可以令人放心。”  “奥运会将改变中国。当然,我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的。综观这些年来各国举办的奥运会,特别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只要操作得当,一般都会带给举办国经济腾飞发展的契机。”  “1964年,全世界惊奇地发现飞来了一只新的稀有大鸟——正在起飞中的经济大国日本。国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很快动员起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在世界经济增长的竞赛中已摘到了金牌(年增长率为8%—10%)。当年的东京奥运会成了首次展示日本新生工业经济的橱窗,其运作极为成功。然而,运动会还是有个缺陷:所有外国人都曾迷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道路没有标志牌,奥运场馆只有日语指向牌,当地居民也难以给外国人提供帮助,他们能讲的外语太有限了。”“北京不会重复东京的错误,所有的北京人都在学英语。对于中国来说,2008奥运会也是向世界展示它的新面孔的机会。”  记者:“作为一名记者、经济学家,有机会发现经济发展中的新趋势,您是怎样从不同的方式来解读中国自身的变化及其带给世界的影响?”  埃里克:“我发现中国是新兴的经济力量,而且是独特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她的发展变化给世界带来了很多不同,中国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所有方方面面,它的影响力很大。而相比之下,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影响力的。”  “1990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遍及中国各地的旅程。我收集了很多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同时我也与很多不同的人见面、交流。”  “记者的身份使人有一个很好的位置,成为很好的观察者。尤其是对于财经记者来说,他们有机会看到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告诉读者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就我自己而言,我努力看到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而当我发现中国经济的发展时,我意识到这是对于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  二、中国将改变世界  今天,生活在急剧变化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更多的时候是在享受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实惠,而对中国的这种变化带给世界的影响,显然就没有外国人的感受那么深、那么直接而清晰了。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作为法国排名第一的专业财经报纸《回声报》的副主编和法国国家经济委员会的成员,与欧洲和世界许多重要企业的高层人士有着密切的往来与合作。因此,他对中国今天及未来发展实力的分析,就更加引人注目。在他看来,中国的崛起已经不只是自家的事情。“在过去1/4的世纪里,世界改变了中国,今天中国要改变世界。明天,中国可能将是位居美国之前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由于它广阔的幅员和饕餮的胃口,中国动摇了石油、钢铁、黄金、小麦、技术、劳务等所有市场的稳定。它的冲击影响着全世界。”  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对中国发展作出的判断并非主观臆测,而是基于对大量事实的客观分析,因而是可信的,非常有说服力的。他在书中以清晰的笔触回顾了20世纪末以来最为重大的经济事件,用大量实例阐述了中国如何改变全世界人的生活,向西方读者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讲述中国选择改革开放道路的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所经历的重要阶段,中国的竞争和市场对全球经济格局带来的主要影响。他强调,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的并不仅仅是残酷的竞争,它将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培育充裕的人力资源和发展的机遇,而这些将使世界从中受益。今天,在“中国制造”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前,在中国市场和资源的巨大诱惑力面前,世界其他国家不可能熟视无睹,唯有重新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适应中国的“胃口”,才能实现共赢。这是中国发展的最大比较优势,也是中国手中的一张强硬“王牌”。  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北京之下,放在世界几十亿人日益关注的目光里,我们仿佛隐约可见一条路径:奥运会将改变中国,中国将改变世界。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20161019102951530
20161019102951530-2
20161019102951530-3
20161019102951530-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奥运中国:中外名人解读北京奥运
奥运中国:中外名人解读北京奥运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