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海瑞

中国名人传记海 瑞 传目  录一、起家………………………………………004官宦世家………………………………………004母子相依………………………………………006少年志大………………………………………009郡庠求学………………………………………012圣贤再世………………………………………016乡试中举………………………………………019初论治黎………………………………………025再论治黎………………………………………028义救民女………………………………………031二、宰邑………………………………………034治学有道………………………………………034指点江山………………………………………038丈田平徭………………………………………043减政节支………………………………………046兴学筑城………………………………………051怒责恶少………………………………………054青祠首辅………………………………………057巧挡钦差………………………………………060无愧本职………………………………………064海瑞传                        2兴国发威………………………………………066三、断案………………………………………070砍柴伤人………………………………………070菜园石板………………………………………073兄弟争山………………………………………076盗鱼丧命………………………………………079三两白银………………………………………082争抢稻谷………………………………………085坟地归谁………………………………………088执法必严………………………………………091四、危言………………………………………095备棺上疏………………………………………095嘉靖初治………………………………………098大礼之争………………………………………102宫女造反………………………………………106方术皇帝………………………………………109争上符瑞………………………………………112誓死为国………………………………………115徐阶救臣………………………………………119复职出山………………………………………122五、抚吴………………………………………126徐阶退田………………………………………126行条鞭法………………………………………130海瑞传                        3疏通淞江………………………………………133禁绝迎送………………………………………136节约为本………………………………………141整饬军务………………………………………146重振民风………………………………………149千金劾海………………………………………154六、留宪………………………………………158居家赋闲………………………………………158重新出山………………………………………162执法惟重………………………………………165禁革应票………………………………………168进士申辩………………………………………171清白离世………………………………………175精神永存………………………………………179海瑞传                        4一、起  家官宦世家公元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广东琼山(今海南琼山)一个普通官宦人家里人来人往,忙碌异常。乡里的小官吏海瀚更是坐卧不宁。突然,一声响亮的啼哭从里间传出。接生婆走出门来,冲着海瀚老爷直作揖,“恭喜,恭喜,老爷得了个少爷 。”全家人一阵欢快的啧啧声,纷纷过来向老爷表示祝贺。数日后,海瀚同夫人一起商量如何给孩子取名。老爷说,中年得子,是我们的幸运,是个好兆头。孩子生下来眉目清秀,哭声响亮,看来将来会有出息。咱给他取个名叫瑞吧。瑞,吉祥的意思,寄托了海家对这个孩子的无限希望。海大人显然是期望这个孩子能够重振家业。他们还给孩子取了个字,叫汝贤,无非是让孩子全面掌握仁、义、礼、智、信的精髓,成为一个正人君子。他们没有想错,这个孩子不仅为海家争回了名声,还成了长久被人纪念、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宋朝时,海瑞的先祖海俅任军队的指挥,带兵从海瑞传                        5福建来到广东,以后就在这里安家,住在番禺。经过几代繁衍,到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73年),海瑞的太祖海答儿从军进驻海南,于是全家移居海南,逐步成为海南的望族。曾祖海福,就任福建松溪县知县。后来,祖父海宽也受人推荐,于明景泰十七年(公元1466年)来到他父亲任过职的松溪县当知县。海宽有三个儿子,大伯父海澄,明成化十四年中进士,当了四川道监察御史,是个相当于现在地区专员级的大官。二伯父海润,弘治五年中举人,成为当地名人。只有他父亲海瀚没有做过什么大官,只是一个廪生,是个吃官饭而又无实权的小闲官。相当于现在考场督察一类的官,负责核对应考人员的身份,防止替考等考场作弊行为。虽然官职不高,海瀚对工作却极为认真负责,坚持按章办事。这种秉直作风显然不应社会潮流,虽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却终不得重用。海瀚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去世,留下十几亩薄田 和一个贫寒的家。虽然海瑞对他的父亲没有什么印象,但他父亲耿直的秉性及严谨的处事作风,却对海瑞有深刻的影响。后来,海瑞出了名,他父亲也跟着沾光,被追封为承德郎尚宝司司丞,晋赠中宪大夫南京通政司右通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但这都是追封的谥号,人早已死了,只是个名声而已。海瑞传                        6母子相依《大学》、《中庸》、《孝经》等书,是过去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书。这些书所讲的,都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道理,无非是强调做人要有道。所谓道,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就是一切事物都要遵循“礼”。过去凡是有些文化的,都对这些书的内容有所了解。谢氏出身大户人家,耳濡目染,对儒家学说的了解较多,不单在自身修行方面,她严格地按照儒家的要求行事,对孩子的教育也极为规范和苛刻。一次,海瑞的母亲对孩子说起了《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大学》这本书所讲的道理在于向世人表明自己纯洁的天赋智慧、能力和品德,并用这个标准对待他人,使人人都能除去不良习气的污染,革新洗面,成为全新的人。有一点进步后不能停止不前,必须坚持不懈,直到将自己修炼得尽善尽美 。”话音刚落,站在她身边的小海瑞竟然念念有词起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仅听了一遍,竟然就能挺完整地将一长段内容复述得八九不离十。谢氏惊喜地抱起孩子,高兴地说:“好极了,咱们海家还有希望 。”丈夫的去世,使谢氏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那年海瑞传                        7她28岁,孩子才4岁。今后的日子怎么过,谢氏心里一点也没底。看到小海瑞这么聪明懂事,她重又燃起生活的希望。她选择了守节到终的道路,义无反顾地独自承担起掌管家庭的重任,把全部希望都放在海瑞身上。生活是艰难的,丈夫留下的十几亩薄田不足以糊口,她每天做针线活以贴补家用,总算勉强可以度日.对孩子的教育她从没有丝毫的放松.孩子对《大学》、《中庸》、《孝经》等书有天然的兴趣,她就经常给孩子讲解这些书.这些书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孝经》是讲解孝道,解释宗法制度和要求的论著。《大学》主要讲格物、致知、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中庸》则强调处理事情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谢氏认为,孩子成材,靠的就是多读书,多读有用之书,这些儒家基本著作,就成了她教育孩子的基本教材和标准。她性格刚烈,对孩子相当严格。时时处处注意小海瑞的一言一行,稍有出格,必大声呵斥,严厉教训。海瑞对自己的童年回忆没有很多的游戏、玩耍,却总想起母亲严厉教训的情景,可见印象之深。人们到海瑞家去串门,看到的是满屋子的书柜,却找不到一件供孩子玩耍的玩具。海瑞在这样的海瑞传                        8环境中成长,因此常常显得比较孤僻,不容易与他人共处合作。小海瑞渐渐长大了,谢氏开始为孩子张罗到私塾读书。谢氏尤其对孩子的品行关心备至。为了确保孩子不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她相当挑剔地选择老师,她总把老师的品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老师品行不好,她绝不把孩子往那里送。她一再关照老师要严格要求海瑞,发现老师有丝毫懈怠,她会毫不犹豫地另择高明。读书回来, 谢氏总要督促检查,不使他有一点松懈的机会。这种近乎苛刻的管教,养成了海瑞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干什么事都不愿意跟在别人后面,更不会人云亦云。海瑞的母亲后来几乎一直同海瑞住在一起,80多岁才去世。后被追封为四品恭人。她对海瑞的影响是终生的。海瑞后来曾对人说 :“勉自修饬若非冲年背父者,母氏之力为多 。”海瑞传                        9少年志大海瑞10多岁了,成了个颀秀挺拔的少年。他开始对世界,对人生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立下了大志,要成为孔子孟子一样的圣贤之人。一次,他同几个朋友一起聊天说 :“谓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识其真心。率其真而终身行之,便是圣贤 。”意思是说,孔子孟子讲了许多道理,关键是要能够真正按照他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如果能够持之以恒、真心实意地按照孔孟之道去做,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圣贤。海瑞非常卑视凡夫俗子的市侩作风,说“昧其真而馁其浩然之气,不免与俗相为浮沉者,乡原也,非圣贤也”。在他看来,如果不能言行一致地履行孔孟的教诲,则必会堕入市侩的行列,那这辈子也甭想成为什么圣贤之士了。可惜,“今天惟乡原之教,入人最深”。在世风日下的世道里,海瑞发誓要当圣贤而不当乡原,不当市侩俗子。这位年仅13岁的少年已经立志成为孔孟一样的圣贤了。他为自己立下了一份座佑铭 :“瑞乎,汝知汝之托形于天地间者乎?天会完节,汝须完之。毋宫室妻妾动心;毋凶凶易操;毋财帛世界,而中流不砥;毋对人语雄,而愧影愧衾;毋质冕裳、参狐貉,而有媚心;毋疚中而气馁;毋矜能而讳医;毋海瑞传                        10自许穷天地互古今而不顾者,而终或不然。有一于此,不如遄死 。”其意思大约是,海瑞啊,你自己要记住,你是天地作合的产物,应该还给苍天一个完美无缺。即使有机会得到美女豪舍也不要动心;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立下的行为准则;不要被世间财富所诱惑而放弃原则;不能光说不干,结果看见自己的影子甚至晚上睡觉都不能踏实;不要看见别人穿着华丽服饰就自觉寒伧;不要无端自我贬低,说话没有底气;不要违疾忌医;不能连顶天立地的事想都不肯想一下;凡犯有以上一条,不如一死为快。这一段言语,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海瑞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海瑞人生观的写照。海瑞将这个座佑铭终生诵读。海瑞时时处处以圣贤所立下的规矩行事。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各项礼序从不错乱。与仆人,老死不相往来;与兄弟姐妹相处,则长幼有序,坐立不乱,跪拜有度,循规蹈矩;与同学们在一起,只要同学比自己年长,他必老老实实地站在一旁,不在那些年长的同学旁边大声喧哗,从不会在班级内把自己应处的位置摆错;骑马外出,如果路上遇到年长者,则勒马站在道旁等候;与年长者同坐,自己仅坐在长凳的一角,尽可能让年长者坐得更踏实、更舒服一些。长者有什么吩咐,无不唯唯诺诺;若有长者要求自己外出办事,更是马不停蹄,一路小跑。海瑞对别人说,这海瑞传                         11不单是表明自己对他人的尊敬,更是遵道而循的始然。一切都要遵礼而行,乱了理,则输了理。对长者要尊敬,对年幼者也不能倨傲。过去,孔夫子就曾批评原壤不爱护自己的弟弟。孔子说,这是各种错误中最不应该有的首过。海瑞对圣人的教诲铭记心中,始终规规矩矩,堪称守道的模范。海瑞传                         12郡庠求学在我国封建社会,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青少年教育主要靠私塾。由于社会教育不发达,念过几年私塾的人就是社会上有知识的人了。私塾教育能够满足一般人掌握一定识字明理的要求,却不能满足一些人们更高的求知欲望。一方面,私塾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主要方法是让人死记硬背,学做八股文章;另一方面,私塾老师自己的水平也有限,不可能传授更为丰富的知识。海瑞逐渐长大了,私塾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同时,仅仅在私塾读书无法找到做官为仕的途径。28岁,海瑞来到郡庠读书。郡庠是明代的官学,即政府兴办的学校。与当代普及教育的概念不同,那时官学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官吏。官学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其出现的背景,是政府在组织社会运行的过程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最初的官学学生几乎全部是封建领主贵族子弟。到了明朝,官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由于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打天下和坐天下时,对于人才的缺乏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在兴办官学方面又有比较大的突破。一是学校数量大为增加,基本做到了每个州、县和部门都有兴办,全国办起大约2000个学校。二海瑞传                         13是学生身份限制的突破,可以招收普通人家的子弟入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瑞才能够报考郡庠。报考郡庠的人统称“童生”。报考并不容易,朝廷规定,考生年龄必须在15岁以上,并且读过“四书”。报考的人很多,因此要经过两轮淘汰。第一轮是参加由守令亲自主持的考试,第二轮提学官面试,两关都闯过后才算是正式录取,获得“生员”资格。好在海瑞天资聪明,顺利地通过两关,成为郡庠的正式生员。明代郡庠所教授的内容比早期的“官学”充实了许多。过去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明代学校的教育内容除了比较完整的经史课,还有以礼、律、书为一科和以乐、射、算为另一科的两科辅助课程。经史课包括“九经、四书、三史、通鉴、旁及庄老韬略 ”,是最主要的课程,由教授、学正、教谕主讲(教授、学正、教谕是府学、州学、县学的校长,由朝廷任命,算是朝廷命官,一般都由学问较高的人担任)。精力充沛的学生,在学完以上课程之余,还可以选修诏诰、笺表、碑版、传记等应用文的写作。对经史课,要求必须读完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同时要求选读九经中的一经(九经指《易》、《书》、《诗》、《春秋》、《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海瑞传                         14这些教材比较完整地包括了儒家学说基本内容,海瑞系统地学习了这些教材,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在以后政务活动中,海瑞处处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思想,经常引经据典地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可见,郡庠时期的训练,对他的影响十分深刻。郡庠的学习相当紧张,每月都要举行一次考试,考试成绩记入“文薄 ”,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每三年举行一次岁考和一次科考。校方按岁考的结果将生员分为六等,依等次决定生员地位的升降。科考也分为六等,考到一、二等,才能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由于乡试有名额限制,科考的名额也受到限制,其比例,往往为生员的1/30,可见竞争相当激烈。海瑞的学习非常努力,因此岁考和科考的名次都不错。后来参加乡试,据说得了乡试的第一名。明代有严格的学规和考核奖惩条例。海瑞所在的学校,经常组织生员学习刻在石碑上的“禁例十二条”。这“禁例十二条”是明太祖朱元璋搞出来的,以后明朝的所有学校都将其刻在石碑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卧碑”。卧碑规定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不准生员参与或干预地方政府的行政事务,不得参与直接关系到自己家庭的诉讼,除非有特殊情况,如“邻近亲或全家人被人残害,无人申诉者”等等。另外,生海瑞传                         15员不应该为社会上的闲杂琐事分心,生员要做的事情,惟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若十恶之事,有于朝政,实迹可验者,许诸生赴京面奏”。卧碑同时明确了教官的职业道德:“体先贤之道, 竭忠教训, 以导蒙 。”教师的地位应该受到尊重,生员要“尊敬先生 ”,“诚心听受”。对这些纪律和要求,海瑞心领神会,自觉遵守。他排斥一切世俗陋习的干扰,绝不参与请客送礼或无意义的闲聊玩耍活动,把时间都用在苦读圣贤之书上,并时常与同学探讨经书、道德方面的问题,言必称圣贤,语必引孔孟,脱俗的生活态度及学究气度,使他得了个外号“道学先生 ”,他听了只是淡然一笑。这些规矩以及在郡庠的训练,对海瑞以后的从政生涯,特别是当校长的生涯有重要影响。海瑞传                         16圣贤再世一般人入郡庠求学,目的都在参加科举考试,图个中举做官,因此学习总是点到而已,不求深入。海瑞当然也想做官。但他更觉得要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做官,凭自己的能力谋职。他把郡庠当成了学习知识,认识社会,掌握本领的极好时机。他时时关心时局的变化,经常邀好友纵论天下大事。在求学问、学知识的同时,他更关心的是学做人。他多次坦露自己的人生态度 :“现在我们在这里攻读学问,固然是要参加科考以求功名。但做人不能只靠背诵书本上的警句,而是要学习圣贤的真谛。因此,要真正钻进去,细细品味出圣贤所说的道理,才能学有所成。孔子从没有对身着布衣旧袍而感到不好意思,孟子对所谓的大人物一贯不屑一顾,伯夷敢于否定圣贤的话,这些精神才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原文是:今之为学者,决状元进士于科第,人恒壮之。此学奚自而来哉?圣贤以认真诲人,其说务在方策,惟宜潜心玩味而踊跃于讽诵。时举仲由之不耻温袍,孟子之藐大人,伯夷之敢于非圣,服之心胸,往来不轩,或者充养有机耳)。”海瑞为人坦荡,待人诚恳,不媚俗、不趋炎的特殊品格已开始形成。他给自己取了个“字 ”,叫刚峰,海瑞传                         17其意在于刚直不阿,宁折不弯。他在权贵或恶势力面前,决不低头,但对待百姓,海瑞则一直十分尊重。他认为,圣贤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做事总是以他人为重,而从不把自己放在前面。有一段时间,海瑞和督学林公的儿子同学,两个年轻人同岁,非常要好,经常同睡同起,同吃同行,每天一起去拜见林公夫妇。那时海瑞不到20岁,但说话时总那么正儿八经、引经据典,每每外出,总要事先禀报。因此,林公非常喜欢他。经过多年的刻苦攻读,海瑞已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一次,林公偶然看到他的文章,顿时刮目相看,大为欣赏。听到人们夸海瑞是一个正人君子,林公更是高兴,于是多次褒奖海瑞。一日,一个妇女来告状,说海瑞做事不地道,欠她的钱不还。林公立即召来海瑞查问缘由。海瑞并没有为自己多加申辩,只是告诉林公,该妇女的丈夫去世不久,心里痛苦,值得同情。事后,海瑞到处张罗,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对象,帮助这个寡妇重新组织起家庭,还为他们提供了不少银两。林公看到这些,更是对海瑞倍加敬重。一直在寻机让海瑞出来做官。后来,林公的儿子林鹏终于为海瑞谋到一个官职,这是后话。督学蔡公也非常欣赏海瑞的才华。蔡公在琼州搞过一次会考,试题为“不曰白乎”等二句,不少人参海瑞传                         18加了考试。蔡公拿到海瑞的试卷,不觉眼睛一亮,立即将这份试卷留下带在身边,不时拿出读上一遍,真是爱不释卷。后打听到海瑞竟是个无任何官阶的平民,不由感叹到“此所谓涅而不淄者乎 ”,没想到这世道还真有坚持操守、不为世风所乱的人。海瑞几个叔伯都做了官,这对他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海瑞自幼关心时事,经常和朋友一起探讨执政之道,他经常憧憬能有机会一展宏图。但海瑞的自命不凡,孤傲颠狂,又时时对他的仕途形成障碍。他的这一性格与郡庠的治学要求产生了矛盾。在郡庠,教师讲授时不得自由发挥,“务要依先圣先贤格言教诲后进,使之成材,以务作用。敢有妄生异议,乖其良心者,诛其本身,全家迁发化外”。对生员文字的要求,则必须做到“只用散文,不许为四六 ”,“敢有肆为怪诞,不遵旧式者,提学官即行革退”。可见,朝廷对学校的教学组织活动和生员的学习控制相当严厉。朝廷所要培养的,是俯首贴耳的官吏,不希望这些干部有太多的所谓独立见解。海瑞却总是批评时政,认为办事最关键的是遵循孔孟的教诲。这肯定不得上司的喜欢。这恐怕是他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的重要原因。30多岁了,他还没有找到有效的为国尽忠之路,多次赶考,一再落榜,不免有些失落。海瑞传                         19乡试中举明朝走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是科考。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人事制度。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人事制度是门阀制度,即以豪门贵族为基础的地主豪强制。门第显赫的官僚大地主掌握国家政权,这些家族的后代也跟着身居高位,享受各种优厚待遇。门阀制度推行的结果,是这些豪门贵族的家族势力空前膨胀。在门阀制度的保护下,家族成员可以不再依赖其他任何条件,只要他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就可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可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在这里,以功名而获褒奖、得进取,反而被认为家族的耻辱。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门第不够显赫的人,才需要通过立功来提高社会地位。逐渐地,士族大户以优闲为荣,不屑接触实际的风气盛行,最后堕落到毫无涉政能力的地步。社会管理层的核心力量腐败到这样地步,管理混乱、民不聊生是其必然结果。那一时期国家之间纷争不断,改朝换代频繁,与此直接相关。当然,这也迫使社会将变法改革提上日程。何况,由于出身高贵的人愿图功名,不愿做官,希望每天都那么悠闲自在。即使做官,也只愿做文官而不愿做武官,武官毕竟要付出生命和鲜血。因此,海瑞传                         20事实上当时许多出身寒门的武官已经进入政权机关。这部分官吏对改革变法非常支持,他们不愿意忍受那些不学无术、无功受禄的达官显贵的白眼。于是,通过一定程序,在社会范围内招纳合格人选补充干部队伍的制度被提了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到了明代,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当时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是统一的。非生员、监生(指“大学 ”,即中央一级官学——国子监的学生)一般不准参加科举考试。所以,“童生试”就成了科举的初级考试。在童生试以上,则是直省的乡试和中央的会试、殿试。海瑞于嘉靖二十八年参加的乡试,是一种由朝廷派员主持,分直省举行的中级考试。这种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场设在各省省会,当时的朝廷严格规定,各省的参考人员只准在本省参加考试。海瑞当时就是在海南参加考试的。另外,北京、南京也分别设有考场。海瑞参加考试时是在明朝中叶,考试制度还相当规范。因此,考试的管理非常严格。每个考场都设主考二人,同考四人,统称“内帘官”。考官都是皇帝临时任命的,一般由进士出身的京官和教官担任。主考大多是翰林,即在过去科考中选拔出来留在翰林院的人员,称之为翰林官。翰林官都是较有发展前途的人员,一旦哪个部门或地方重要官职出缺,朝廷就可以选派翰林官前去顶替。因此,翰林院实际上是一个海瑞传                         21后备干部储备基地。明代翰林官在平时还要从事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性工作。派翰林出任低级科考的主考,说明朝廷对科考的重视。科考时,布政司或京府出还要委派一名相当级别的官员任提调官,负责行政事务的处理和后勤保证工作。按察司或都察院派两名司官或御史担任监试,负责监督考试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向上汇报.提调、监视统称“外帘官”。外帘官虽然级别不低,但没有权力干预考官判卷录取工作,更不准侵夺考官的权力。乡试在八月初到八月中举行,七天之内连考三场,每场一天。第一场考经义四道,四书义三道。根据明代科场文字格式的规定,考经义、四书义时,考官“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一经命题取士”。只能用四书五经中的文句,不得自创题目,也不能从其他典籍中出题。应该说,考题的范围并不大,考生容易押题。当时判卷,主要看考生八股文的水平,考生答题,一律用八股格式“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八股是一种固定的文章格式,要求作文章必须分成八个层次,首先是“破题 ”,要求用两句话阐明题要旨。其次是“承题 ”,要求用三句话进一步解释题意。在第三段“起讲”中开始发议论,不许再涉及题意。到第四段“入手”转入正式议论,所有的议论必须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四海瑞传                         22段中讲完,而议论的重点必须落在中股,各股文字必须排比对偶,通篇字数不得超过700,也不能少于300。就海瑞的才华而言,应付这样的考试应该不在话下。但他28岁入郡庠,到36岁才中举。看来,对考生议论时政的限制对他是一大障碍。明初洪武年间,还允许考生“各抒己见,任陈论国家时事”。到明中叶,考试规则已被修改为“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就是说,要议论,也只能议论过去的事,对当前时事,一概不许乱说。甚至连语气都要模仿古人的,美之名曰“代圣贤立言”。海瑞的强项在批评时政,让他发议论,却又不能议论当前的事,对于他实在是一件难事。恐怕这也是他到36岁才考个举人的原因之一。乡试中举后就可以做官,但一般只能做个位卑俸薄的郡县学教官,所以绝大多数举人愿意参加会试,以博取更高的功名。海瑞也不例外,中举后,他又两次参加了会试。会试和殿试是朝廷直接主持的高级考试。会试于乡试的次年举行。考场设在京城。一些古典戏文、小说中常说的“赶考 ”,就是指那些通过乡试的举人赴京城参加考试的事。古时交通不便,举人赴京费时费力,因此常会演绎出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来。明中期,会考设正主考和副主考各1人及同考2海瑞传                         23人。正主考由翰林出身的大学士担任,副主考由翰林院或詹事府的长官担任。任同考的20人中,12人是翰林,另科、部官各4人。按惯例,会试的提调官由礼部官员担任。会试设监试官2人,由监察御史担任。这样高层次的官员参加会考工作,说明会考在当时社会中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会考通过者被称为进士,进士还要参加殿试。考试内容为一道时务策,即评点时事的议论文,要求“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殿试不实行淘汰,只是排出名次。前三名的名次由皇帝亲自定夺,即状元、榜眼、探花,归入一甲,称之为“进士及第”。一甲进士直接授官,二、三甲(第四名及以后名次的进士)到京师各衙门观政(实习),然后授官。明代文官的主要来源,“进士为一途,举贡等为一途,吏员等为一途,所谓三途并用也 ”,其中,进士得官为最高。得了状元,直接授予六品官,榜眼、探花,也可得到正七品官,排名在最后的进士,授官时也可得到正八品的官。难怪会考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考了进士就可以做官,并且可以做比较大的官。通过科考,朝廷确实发现并选拔了不少才华横溢的能人。但这干部选拔作用体制的缺陷也很明显,一些出了名的贪官,如严蒿,也是进士出身,说明这一体制不能有效地评价人的品德。明代后期,科考、办学都陷于混乱,科举海瑞传                         24制已不起什么积极作用,这是后话。不管怎么说,在海瑞那一时期,参加会考是一条更为直接的做官途径。海瑞对会考本身也没有什么异议,并积极地参加,以图实现自身发展更宏伟的目标。可惜,两次会考,均未成功。最终,他放弃了继续参加会考的念头,说 :“成才的路很多,何必非要在科举这一条路上撞死呢 ?”海瑞传                         25初论治黎公元1549年,明嘉靖二十八年秋,36岁的海瑞参加乡试科考,终于中举。海瑞在科考时所作《治黎策》成为传诵一时的范文。《治黎策》是专门论述平息海南民族矛盾,促使海南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天下之事,图之固贵于有其法,而尤在得其人。何谓法?经划而条理之,卓有成绪可考者,法之谓也。何谓人?所以经划而条理之,卓以成绩自许者,人之谓也”。37岁的海瑞已是满腹经纶,成竹在胸。他明确指出,要治理天下事,一方面在于有法,有规矩。另一方面在于人,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我们能见到的海瑞最早的政论文章之一,这时的海瑞已经能够如此缜密地进行分析并一语中的,充分显示了海瑞的才华。“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当时,海南的黎族与汉族的矛盾相当尖锐,黎人躲在深山老林里,经常外出骚扰,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武装。政府多次调兵弹压,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果。海瑞在文中详细分析了黎患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的对策。海瑞指出,那种企图采取彻底消灭黎人的办法海瑞传                         26是不可取的,因为根本不可能彻底消灭他们。黎人占据有利地形,没有任何一支外来部队可以深入山林与黎人作战,所以重兵镇压不起作用。弹压和封锁的办法也不行,在这样的山区,黎人可以在任意一个缝隙渗透出来。况且,封锁则会断了黎民的生路,导致他们铤而走险,引起更大的社会不安。黎患又不可不治,因为现在他们已经给地方造成了相当的不安宁,长期下去,百姓不答应。海瑞提出全方位综合治理的设想。一方面,要给黎人以休养生息的出路,可以专辟土地给黎民耕种。另一方面,要打击贪官污吏和奸商,维持正常的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关键,是要将黎民的人心收服。做到这一点,琼州才可能得到长久的太平。海瑞提出了一个方案,即在海岛的中部开辟十字形道路,在不同区域组织更有效的管理形式。海瑞指出,要治理黎患,必须能够有效地对黎人进行教化。但现在黎人都住在深山老林里面,根本没有办法组织教育。开道立县,则交通方便,管理容易,教育才比较好办。而一旦教育目标实现了,则黎患从根本上解决了。这是他初次提出开道立县的方案,以后他一直坚持这一方案。海瑞把加强管理和思想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认为治事的重要一条是立规矩,画方圆。有了规矩,事情的运作就可以比较顺利。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水平,海瑞传                         27加强全面管理,要重视民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办事的规矩立好了,人心得到了,治理天下就不难。治事要立规矩,成了海瑞终生信守的信念。《治黎策》被人抄录下来,传了出去,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人们竞相传阅。海瑞的才华开始被社会所认识。可惜当时海瑞还无任何官职,所提出的主张没有被朝廷所接受,致使海南的民族矛盾延续多年未平。海瑞传                         28再论治黎明代郡庠管理制度中有一条重要规定,凡年满30岁而又愿意出来当官者,可以写一篇论述安邦治国方略的文章,转呈朝廷。由皇帝或大臣面试,“如果真才实学,不待选举,即行录用”。海瑞是想做官的,既然写文章也有可能做官,他就要利用它再争取一次机会。何况,《治黎策》毕竟是在科考时所作的文章,做得再好,与时局的实际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海瑞要试试自己的方案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更想找个机会快些出来做官。于是,37岁那年,他又作了一篇《平黎策》,专程进京,呈交朝廷。《平黎策》的内容也是如何平息海南黎人之乱的对策。海瑞在文中指出,黎岐是海南岛的心腹之患,平时的清剿不说,仅弘治十四年、嘉靖二十年和嘉靖二十九年三次大规模进剿,就动用了官兵10多万,费银数十万两。花如此大的力量,却没有解决问题,这黎患依然每年每月都有发生。说明,如此的进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是,文昌县、琼山县的黎人就不成害。因为,这两个县的黎人都有比较充足的土地,几年前县府在大军进剿之后,划给黎人不少田地,准予他们耕种养家。结果,黎人有了安身之地,海瑞传                         29有了发展余地,再不成患。显然,解决黎患,需要从更长远角度看问题,需要站在黎人自身的角度多想一想。于是,海瑞再次提出开道立县的主张。山区内的肥沃土地不少,完全有条件设置县城。有了中心道路,每一县区都能够方便地到达海边和大道。为居住在不同区域的黎人划定生活居住区,每一区都保证足够的耕种土地,黎人的生活即可安定下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治理黎患将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有了道路,倘若发生什么变故,调兵遣将也相当容易。海瑞说,如果在弘治十四年就实行开道立县的办法,后两次的征讨都可以免去。当然,过去的事我们不用多去议论,但今天距最后一次征讨才三年,当时进剿的威慑作用还没有消失,因此,现在立即实行开道立县的办法是可行的。不然,几年后形势就会起不可预料的变化,那时再想治理的办法就晚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在送上《平黎策》的同时,海瑞作了一份地图一并送上。这份地图,将建议开辟的道路路线及所设各县城的位置都画得十分清楚。这样,他提出的建议就更具说服力了。显然,海瑞做过充分调查,这篇《平黎策》比之《治黎策》的说理显得更为充分,提出的办法也更为现实。海瑞对于工作一丝不苟的作风,在此已经显露。虽然那时他还只是个平民百姓,却能够通过综合的论海瑞传                         30证,指出过去认识的误区和措施的偏差,反映了海瑞关心时事的作风,展示了他处理政务的才能。这份《平黎策》被皇帝批到兵部复议,但没有引起兵部的兴趣,海瑞又一次受到冷落。会试不第,呈文不果,海瑞终于下了决心,接受了一个非常卑微的职务,到福建南平县当了个教谕,海瑞从政生涯自此开始。海瑞传                         31义救民女关于海瑞进京赴考的故事不少,海瑞的才华不浅,却没有中第,这是令人奇怪的。对此,人们有许多解释,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贪官严蒿压制说。严蒿是当朝首辅,海瑞是赶考的举子,两人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两人发生直接交往,是为了一个普通的民女。海瑞赴京赶考,到京后,为节省盘缠,在一个豆腐店住下,每天刻苦复习准备。那天,海瑞正在里间苦读,忽被外间吵闹声惊扰,出来一看,却是当朝首辅严蒿的管家严二正在纠缠。这严蒿是明世宗年间出了名的贪官,严蒿身居要职,地位显赫,严二于是仗势欺人,飞扬跋扈,为非作歹,无人敢惹。海瑞看见这严二正举着鞭子抽打豆腐店老板,忙问是怎么回事。老板告诉他说,这严二前一天来,硬把30两银子放在桌子上,说是借给我用,我知道这严二的厉害,哪里敢要。可这严二留下银子就走了。我只好将这银子包得严严实实放在这里,没敢动一丝一毫。可今天严二又来,说这30两银子连本带利得3000两银子。他说,如果还不出,可以让我的女儿嫁给他。原来,这严二看上了老板的那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想出一个恶招,想逼民女就范。海瑞传                         32海瑞听了,义愤填膺,他上前挺身挡住严二的鞭子,不客气地要求严二赔偿老板的损失和药费,并向老板赔礼道歉。严二不干了,仗着他是严蒿家的管家,平时蛮横惯了,一般大臣见到他都要客气三分,今天这么个赶考的举子竟敢对他出言不逊,于是他冲着海瑞破口大骂。海瑞怒不可遏,狠狠打了严二一个嘴巴。海瑞从小干粗活,这一下子把个严二打得不轻。严二晕了半天才醒过味儿来,却没敢当场拿海瑞怎么样。因为他也知道,如果打赶考的举子,会被朝廷判重罪。于是,严二一溜烟儿地跑到宛平城,来个恶人先告状,让县令来收拾这个海瑞。宛平县令张骏风虽然胆小,却也是个清官。他收到严二的诉状后,把豆腐店老板和海瑞一起拘到大堂,当场问明情况,很快弄明白这是严二的诬告。于是,原告变被告,张县令再次升堂,在海瑞的帮助下,反把严二拿下用刑,并问得口供。严二吃了大亏,回府后向严蒿告状。严蒿老奸巨滑,发现这海瑞是个人才,于是让严二再到县大堂外,公开向县令道歉,并让严二想办法把海瑞请到严府。严蒿有自己的如意算盘,有如此才能的人,如果今后能为我所用,必有助于严家地位的稳固。严二到县府道歉时,严蒿躲在观望的人群中,想暗中看看海瑞。却不料海瑞根本不吃严二的那一套,反使严二罪加一海瑞传                         33等,再次用刑。严蒿只好亲自出马。由于他身着百姓服装,张县令和海瑞假装不认识这位大人,以冒名扰乱公堂的名义,把个严蒿也狠狠地整了一顿。这是严蒿首次领教海瑞的厉害。严蒿当然不会善罢甘休,派人暗中杀害了张县令,又买通了考场工作人员,在海瑞喝的茶中放了安眠药,使海瑞在考试期间精神恍惚,到收卷的时候还没有答完,终于落第。后来,海瑞知道这是严蒿搞的名堂,进一步了解了严蒿其人,下定决心要为朝廷彻底清除这些败类。那豆腐店的姑娘,却被皇帝看上,接进宫中作了妃子。这是海瑞与严蒿的一次正面交锋,海瑞救了民女一命,自己却遭到严蒿的暗算。海瑞对此没有丝毫的后悔。他认为,为百姓干事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虽然自己还没有权力,但只要决心实践圣贤之道,就可以在任何场合找到为民服务的机会。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说明人们对清官的爱戴及对腐败现象的痛恨。一般百姓地位低下,说话的影响力有限。于是编出不少有关清官的故事,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任何年代,任何社会,清官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的。海瑞传                         34二、宰  邑治学有道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海瑞来到福建南平县,任郡庠教谕(校长)。明代的郡庠是朝廷选拔培养干部的基地,也可以算是当时的党校或干部学校。海瑞由此步入政界。是年,他41岁。海瑞到任,即颁布了他的《教约》。开明宗义地指出:“照得当职虽尝有志于圣贤之学,而质鲁力薄,终未能至于其间。……本职钦承明命,请以严师自处。诸弟子今有一日之雅,当以从命自尽,一一遵信而强行之,本职籍成以免尸旷之责,本职境也。如其不然,变岂敢以姑息从事。轻则威行夏楚,重则兼请黜降,是亦今日事也。为教弛日久,诸弟子之不信吾说也,先为诸弟子严之 。”海瑞首先向诸生员声明,他一直立志成为一个圣贤,但修炼还不够,至今不敢说自己已经是一个圣贤。虽然是自谦之词,但这句话实际是为引导出以后对生员的训导作准备的。海瑞一直以孔孟言行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对学校,从事教育培养人的工作,很自然地提出用圣贤之道培养生员的原则。既然要贯彻自己的教学原则,就要立下规矩。海瑞在郡庠海瑞传                         35多年,对此深有体会。何况,在调查中他已经发现,很多学校的管理松弛,纪律涣散。因此,他要从自己的学校干起,坚决地整肃纲纪。他告诫众生员,他是朝廷命官,以严师自居,大家要好自为之。希望在本校不发生各种违纪事件,这样大家都好。如果发生违反校规校纪事件,一概严惩不贷。海瑞以《平黎策》在乡试中举,他在那篇文章里提出了立规章、拢人心的思想。这次他成了一个学校的一把手,终于有机会亲自实践自己的思想了.在《教约》中,他总共提出了16条规则,要求生员认真研读应该读完的各科学问,还要认真实践所学到的各条理论。因此,《教约》几乎对生员在郡庠期间的所有生活细节都作出具体规定。如规定生员必须住校,遇有婚丧嫁娶事宜,必须按礼行事等。郡庠不同于私塾,教官是吃官俸的,其职责是为朝廷培养人才,不是乡间教师爷。因此,他免去了通行的拜见教官时的送礼规矩。郡庠不是官府,并不处理政务。因此,在处理政务时的一些必须礼节也必须革除。如,过去有上级官员来校视察时,学校教官和生员总是迎出门外,跪拜欢迎。他认为大可不必,规定今后再有上级官员视察工作,只需在明伦堂两侧站立不跪,送也不送到门外。同一上司见过一次后,同日再见不再行大礼。这些规矩相当不合时宜,结果遇海瑞传                         36上了麻烦。一日,郡守诸大夫来视学,海瑞带人在学校明伦堂迎候。督学一行进来后,其他人长跪不起,惟他一人挺立不跪。这种出格举止引起督学及诸大夫的不满,奚落他为“安所得山字笔架来”。海瑞是校长,站在中间。别人都趴下了,惟他站在那时,像个山字笔架。海瑞因此得了个“笔架博士”的外号。督学的态度惹恼了海瑞。海瑞想,我的行为是为了恢复应有的道行,宏扬孔孟学说。一个高级官员对我的这一点小事都不能体谅和理解,反出语伤人,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海瑞提出了入仕后的第一次辞呈。海瑞以后多次提出辞职申请,都是因为他与上级长官的冲突。这至少说明他的许多做法是反潮流的。辞呈交了上去,一位素来敬重海瑞的县官感到了不安。他认为海瑞的行为并无不妥,“彼所执竟是,吾误也”。因此将情况反映到福建学宪(省里管理郡庠事务的最高官员)朱镇山那里。朱得知后,将海瑞叫到他那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最后说 :“你学了一肚子学问是为了什么,决定出来干事又是为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与这一跪过不去吗?”终于说服了海瑞。又一次,海瑞接到通知,说按院要来视察。海瑞带领诸生员在大门迎候。按院的助手分道先到一步,进院后看见海瑞长揖不拜,于是问怎么回事。旁边人告诉他这是校长,他于是让人告诉海瑞赶快出去接按海瑞传                         37院,并说明接按院时应有的礼节。正说着,按院已经进来。却见海瑞依然长揖不拜,把个分道吓得直吐舌头,感叹到 :“如今怎么还有这样的教官?”海瑞却无动于衷。海瑞坚持守道,任校长的四年中,从没有给来检查工作的上级官员跪下过。他说,这个规矩是先圣立下的,后人太俗,破坏了圣贤的规矩。既然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为什么不带头恢复传统呢。这么一说,虽然那些讲排场的官员们觉得他不恭,却又拿他没有办法。海瑞这种行为于世风不合,许多人觉得惊异不解和滑稽怪诞,但时间一长,了解他的人越来越多,钦佩他的人也多了起来。海瑞的人品好,知识面挺广,好发议论,与人交往从没有耍滑弄奸之气,不少地方官员愿意和他交朋友,政务中遇有难题,也喜欢与海瑞先行切磋一番,然后再作定夺。海瑞传                         38指点江山海瑞满腹经纶,一旦有机会,就会对时政大发议论。一次,福建掌管地方治安的吴检事邀请海瑞,商谈解决困扰地方多年的驿传问题。明朝中叶,由于交通的发达,地方政府的负担也日益沉重,原因是明朝的财政制度并没有差旅费开支这一项内容。结果,全国1040个驿站,名义上是由兵部掌管, 实际上一切费用,包括过境官员本人及其随行人员所需的食物、马匹和船轿挑夫等相应费用,都要由地方财政承担。兵部只是发给出行官员一纸公文,地方政府就必须按相应级别标准保证供应。在明朝初期,这一矛盾并不突出,因为当时的政府机构还不庞大,官员出巡的次数也不多。到明朝中叶,政府机构急剧膨胀,繁文缛节搞得政务运行相当复杂,仅正常的公务往来就多得不得了,加上一些作风不正的官员借机盘剥,地方官员被搞得焦头烂额。海瑞对此当然一清二楚。既然有人问他,他就无所顾忌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说,驿递问题被搞得喘不过气,其根子在于近年的关文泛滥,文山会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三个办法,分为上、中、下三策。海瑞传                         39上策为治本,即裁减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精兵简政,恢复本朝开山之祖立下的五马三驴之法,从根本上减少迎来送往的机会。这五马三驴之法究竟是什么内容,我们现在已经不能了解得十分清楚,但根据有关材料的分析,可以推测出这种办法大概是指每一驿站的配置。在每一驿站配五匹马,三头驴。有信使或官员路过驿站时,若要到较远地方去的,可以乘马,近途的则只配驴。明初,朱元璋实行严格的集权管理,因此政府机构比较精简干练,官员外出及公文传递也要少得多。朱元璋规定五马三驴法,其实也是为了限制各级官员滋长不良风气。海瑞认为,只有恢复祖宗之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举例说,现在地方就如同一匹可以拉1000斤的马,如果只让它拉1000斤,那它可能走得十分轻松。但如果硬要让他驮上1万斤东西,那这匹马可能连蹄子都抬不起来,立时就会被压垮。现在各县就如同能拉千斤的马,驿站的负担如果超过“千斤 ”,则各县的经济就可能被搞垮,那就很难再恢复起来。因此,必须想办法减轻各县的负担。当然,上策的执行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那就实行中策。中策是指按照过往官员的职级规定必要的接待标准,不执行公务的官员绕道而行,本县驿站概不接待,这是中策。实在做不到,亦可先出下策,即接海瑞传                         40待任何官员都不搞迎送程序,仅安排必要食宿。海瑞指出,按他的理想,应该全面恢复明朝初期的各项严格规定,提出的这几条对策,仅仅是为了当前解决实际问题。建议县令乃至巡抚(相当地区专员)择上策而行之。海瑞提出的这些主意,当时是否为吴检事所接受我们不得而知。但后来海瑞出任淳安县令,是坚决地实施了当年提出的这些治理良策的。海瑞就任南平教谕期间,对自己家乡的时局一直非常关心。家乡局势不好,黎汉之争不断,使海瑞坐卧不宁。于是,他特意致函海南道陈双山,再次陈述自己治理黎汉之乱的设想。信中,他反复阐述当年所撰《治黎疏》、《平黎疏》两文的内容。海瑞说,开道制县的办法其实很好,它可以彻底消除几万黎人所带来的不安,为几十万百姓创造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这样的事为什么没有一任政府官员去做呢?海瑞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根本没有在海南长呆的打算,到任后就想着快点提升离开,认为治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三年五载则完不成,因此根本不想沾上此事;二是自己没有调查研究,听人说黎人不得了,什么百发百中,什么武艺超群,自己没有一身本事,不敢与之对抗;三是在读书进爵的过程中,只想着如何应付考试,而没有真正读懂经书,不知方略海瑞传                         41之策。从政后,被一般民间事务缠得脱不开身,更不懂得用兵布阵之事,因此对这样的事想都不敢想;四是虽有立功建业的志气,但又顾虑自己立下的功劳被别人掠走,自己吃力不讨好。看来,经过一段校长生涯的实践,海瑞对世间的炎凉,官场的腐败已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但他从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他还想激励陈双山能够振作精神,彻底解除黎患的干扰。他向陈双山坦言,说明了自己的主张屡遭冷遇的原因。他认为,有三个原因导致了平黎之策不被接受,一是不了解海南的地势险要,如果要举兵剿黎将会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不相信一个书生能提出什么治世良策来;二是盲目地认为平黎只不过是举手之功的事,实际根本没有掌握事态的关键,说话不着边际,因此也不可能将任何计划有效地付诸实施;三是只会纸上谈兵,遇事久拖不决,优柔寡断,当然办不成大事。海瑞激励陈双山,说此事对于大人来说易如反掌。在海南当朝一任,能够建立留芳万世的功名,为什么不决心干上一番呢!海瑞还急切地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进一步咨询的,可以在他回乡省亲时再作深一步讨论。这再一次说明海瑞有一股韧劲,总想找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这种作风在当时社会十分少见,而且也很难兑现。他向朝廷呈交的《治黎策》、《平黎海瑞传                         42策》受到冷遇,于是想可能地方官员可以利用现成条件实现这些设想。事实证明他的想法过于天真了。在那样的社会制度条件下,仅靠局部的谋略、措施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他给陈双山的信如石沉大海,无疑给海瑞又上了一课。海瑞任教谕四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礼为教,认真讲道论德,解释经义治事,作风实事求是,行为脱俗,实为难得。四年中,将郡庠治理得有条有理,业绩突出,受到肯定。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他被提升为浙江淳安县县令。海瑞传                         43丈田平徭淳安山多地少,田里不长东西,山上只出茶、竹、杉、柏,少有别的树木,相当贫穷。海瑞刚到任时查户口登记册,发现当时流亡在外的竟有千人之多。海瑞从小和穷人在一起,知道农民不到过不下去时,绝不会外出逃荒。在视察中,他不断地为老百姓的赤贫所震惊。他深入百姓调查研究,发现地主和农民的土地占有很不合理。明朝时,农民的税赋是根据土地占有的数量确定的。在核定各户的土地时,地主依仗自己的势力,把好地都据为己有,分给农民就只能是那些偏远、零散和贫脊的土地。后来,一些农民破产外逃,地主就私自移动界桩,把农民的地都划到自己的范围之内。还有些地主组织开荒,新开出大片土地而不交税。因此,一些地主占有很多土地,多的达几百亩上千亩,却只要交很少的税。而贫农土地少,更没有什么好地,却不得不交很多税。于是富的愈富,穷的愈穷。徭役的情况也类似。每丁少的要出一两二钱银子,多的要10几两。富绅们往往有办法为自己找到减免的途径,穷苦农民却只能默默忍受,弄得“小民不胜,憔悴日甚”。海瑞为贪官污吏的为非作歹行为痛恨不海瑞传                         44已。他气愤地说 :“天下事都被秀才官作坏了。这些混账官员岂只是没有才干,更是贪残刻削,私充官囊,即知自爱者亦不免为乡愿义得交战胸中,穷竭膏脂,博交延誉。乃辄归咎朝廷征赋烦不可为,何也?征赋即烦,各有定额,去什一未远,而额外可省不省,朝廷为之,抑诸臣为之耶 ?”海瑞看穿了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指出这不单是地方官员的无能,其实是不法官员作官只知中饱私囊,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即使一些尚存良心的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或名份,不惜牺牲百姓的利益。百姓搞得这么苦,大家都说是朝廷税赋所致。其实,朝廷所定税赋有明确规定,该减免的不减免,该节省的不节省,这不是朝廷所为,这其实是地方官员的问题。海瑞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新丈量各家土地,重新核定各家应该承担的徭役。在丈量土地的过程中,他又发现仅根据土地面积来衡量各家的经济实力是不确切的。有的人家田地很多但却不富,因为他们可能占据了很多贫瘠的土地。而有的人家虽然占的田地不多,却占了大量山林,因此这样的人家倒可能比较富裕。经过反复调查,海瑞确定了淳安的四家大户,以他们为标准下推,根据实有土地面积及各家实力核定各家应该承担的税赋和徭役。有力量就多承担,无力量就少承担或免承担。根据朝廷的有关规定,海瑞颁布了海瑞传                         45各级官员的优惠标准,其用意十分清楚,无非是杜绝各种超标准的享受。如,规定一品官可免粮30石,人丁30丁;二品免 粮24石,人丁24丁,……七品免粮10石,人丁10丁;八品免粮8石,人丁8丁;九品免粮6 石,人丁6丁。京外官员减半执行。县府里的各级工作人员,也各有明确减免标准,如教官 、监生、举人、生员各免粮2石,人丁2丁;杂职、省祭官、承差、知印、吏典各免粮1石 ,人丁1丁。以礼致仕者免其7/10,犯赃革职者不在优免之例,云云。标准一出,任何 人不得随意改变。并且标准公诸于众,百姓心中明白,谁要从中搞鬼也不容易。一系列措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淳安县经济很快复苏,生产蒸蒸日上,出现了安居乐业的好形势。但是,海瑞此举得罪了大地主,后来这些大地主联合起来攻击海瑞,给海瑞找了不少麻烦。海瑞传                         46减政节支淳安县既然很穷,就要想办法节省各项开支。海瑞在节省开支方面主要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削减接待费用,二是精兵减政。海瑞对本县官员说,大家都说百姓确实可怜,但为了节省而得罪路过官员则不可。百姓口小,有意见也成不了什么大问题,路过官员的口大,稍有不如意的地方便会颠倒是非,蛊惑人心,造成的影响可就太大了。海瑞说,其实,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行为办事的指导思想,厚待过客其实是出于利心,厚待百姓则是出于义心,这是理性和欲念之争。在长久的理欲之争中,理往往不能胜欲,厚百姓之举因此常常不能坚持。这是因为现在大多数人还是“乡原”而已,“乡原”的行为绝不是尧舜之道。对那些为讨上司一时欢心而鱼肉百姓的人,历史终会作出定论。这一席话即使是今天读起来仍很有针对性。当我们的干部每天沉溺于朱门酒肉之中时,有没有想过百姓会怎么说,历史会怎么写?海瑞为支应路过的官员,作出了细致的规定。比如,规定“过往使客下和,每副定银三钱。若亲临上司,加鹅一只,计银八分;火腿一只,计银一钱二分。海瑞传                         47余蔬菜时加银五六分。若乡宦是大九卿,加如上司之数。小乡宦减去银七八分,止用二钱二三分”等等。海瑞在《兴革条例》中还特意指出,如果县政府的支应预算已经超支,则不再追加。如果遇到特别同情百姓的上司,则争取再多节省一些。海瑞说,本人不过一个县令而已,上不能杜绝贺礼之仪,下不能裁减过往官员人数,自己再不节省一点,实在感到对不起本县百姓。海瑞一心为百姓着想,处处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这种精神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为实现精兵简政,海瑞注意先统一本县工作人员的思想。他说,“何为知县,知县就是知一县之事也。在上面的朝廷是我的父母,在中层的各级官员是我的兄弟,下级的吏、书、里和老百姓,则是我的子民。各层人士均有其道,均应该按照规矩办事。正人必须先正己。己不正而想正人,当然无法行得通,还会引来各方不满。有人说办事不可太认真,太较真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显然是违背朝廷的规矩的,把自己等同于乡原了。以乡愿之道苟且偷生,以乡愿之道对待我的兄弟、我的子民,骗取功名官爵,不合本人的原则 。”海瑞接着对本县各级干部提出了任职要求。要求所有行政人员各守其职,各尽其责。阴阳医官、以及老人、里长、生员、吏书,皆须做到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俸薪以外,丝毫不侵。他还是坚持以尧舜海瑞传                         48之道来实现施政目标。一席讲话中,既体现了君臣有道,行为有序的原则,又表达了行为处事以“道”为出发点的思想。海瑞依据这一原则就任淳安县令,取得了明显的政绩。为了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海瑞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县府机构编制计划,一个部门配几个人,用多少房子,配多少物品,其中包括毯子几条、被褥几套等等,规定得非常细致。这既反映了海瑞抓廉政的决心,又说明海瑞的工作相当严谨。海瑞一个岗位一个岗位地了解情况,一个一个岗位地进行工作评价,提出工作要求。最后,拿出了岗位设置、人员编制和相应待遇的规定。我们仅举一例即可看出海瑞工作的细致与严格。他发现原刑属的机兵听差,因使娼妇诱引良家子弟,酒色无度,于是干脆尽数革去不用。刑属原升堂时,堂上两边要各立四位当差,海瑞将其尽全部取消,如夜晚需要点灯,则由各衙安排皂隶执灯,或自行将灯悬在堂内。晚上外出,不再安排太多的灯笼火把,月光好干脆不用,夜黑则仅点两把。原规定的县令夜晚出行各家要点灯照亮,也被海瑞一并撤销。他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将冗员裁减下来的。既提出要求,自己就首先带头。海瑞在淳安期间真正做到了克勤克俭,以身作则。他的前任到京城办事,每次都要花上千两白银,这些银两除了食宿,大海瑞传                         49多用在了公关上。海瑞在任期内两次进京,总共只花了50余两白银。他食宿都取最低标准,完全革除了打点朝廷各部门各关节的费用。海瑞把家僮和妻妾一起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我们到淳安做官,是为了履行朝廷的条律。为进一步节约开支,今后打扫卫生,上山打柴,均由我们自己来干。此后,海瑞让夫人每天下厨作饭,还让仆人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星空地种菜,把伙食费都省下来了。作出这个决定后,他经常严格检查。海瑞有一个家僮,跟随他多年,颇得海瑞的喜欢。一次,他发现家僮外出打柴,竟然很快就回来了,所打的柴非常干燥。海瑞从小干粗活,打柴种地都是行家,知道新打下的柴不可能这么干燥,于是把家僮叫来质问。家僮不敢隐瞒,据实坦白说是到街头饭馆要来的柴禾。海瑞当即把饭馆老板请来,告诉他家僮违反规矩干了不应该的事,并当众用鞭子抽打家僮以示教训。可见其家法十分严厉。他对一般工作人员说,现在困难,我们不再发各种补贴,大家的收入会有所减少,生活可能遇到困难。但平时衙门里事并不多,大家可以在公务清闲时外出打工,或做些小本买卖,以挣些银两贴补家用。又堵又疏,大家心服口服。海瑞把过去官府里公关应酬的开支全部革除。有海瑞传                         50人提醒说这些应酬是惯例,否则得罪人,事情难办。他说,我们现在自己都这么困难,拿什么来应酬。这些应酬,有能力就办,没有能力就不办。一次省里的抚按来县里视察,事先派秘书打招呼。秘书对海瑞说,如果不应酬一下恐难免祸事。海瑞坦然地说 :“即使是被发配充军甚至被判死罪都在所不辞,但绝不为此而破了规矩 !”坚决地回绝了无理过分的要求。海瑞为老百姓办事尽心尽力。这同他幼年时期家境比较贫寒有关,他深知穷困意味着什么。可贵的是他当了官以后,没有忘记老百姓,一直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老百姓办事。海瑞在淳安实在没有得到什么私利,在离开淳安的那年冬天,他到京城去汇报工作,虽然天气很冷,他仍穿得非常破旧和单薄,他的朋友、工部的朱镇山批评他说,不管怎么穷,置一官服总还是应该的。他这才买了一块黄布,制作了一套比较像样的官服。海瑞传                         51兴学筑城淳安学校少而祠堂庙宇多,海瑞对此大为不满,深感焦虑,他下令毁祠堂而建学校,并根据他在南平的经验,确立了严格的校规,明确要求各校要以圣贤之道为根本教授内容,要求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他提出,教官掌管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这个地区的事业是否兴旺,有赖于这个地区居民内在素质的陶冶。本县学校所教育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庸才俗子,而是将成大器的俊杰之才。我们要干的事情很多,教官决不可懈怠松弛。应该认真地向学生讲解经书、性鉴、史、诸集等,让众弟子朝夕习读,月日会课,切磋琢磨,使他们能够明义理,纯心性。他日走上仕途之路,写文章做事情皆从道德原理出发,则说明他们已经学有所成了。这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海瑞非常重视教官自身的素质,“师道立,善人多必矣 。”他始终坚持这一信念,只要有过得硬的教师,就能教出好的学生。他要让更多的淳安英才深入全面地掌握圣贤道义。他相信,如此能够保证淳安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对一些教官不负责任,只知和学生一起喝酒唱歌,搞那些庸俗不堪的无聊事情的现象,海瑞非常痛恨。他批评说,这些人对经义治事的要求,忠臣孝子海瑞传                         52的规矩,都懵然罔闻,这样,如何能教出合格的学生来。而收下学生的见面礼,对于搞好教学又有什么用处。这样的人,不配做教官。由于海瑞的重视,使得淳安的学校很快发展起来,教学质量逐步提高。那时,中国东南沿海常受外敌侵扰。这些烧杀抢掠的海盗就是倭寇。倭寇自明朝初就开始骚扰我国海上渔民和沿海居民。但明初朱元璋站稳脚跟以后,国力开始强盛,海上防范也比较严密,倭寇的侵扰尚未构成严重事态。明中期,国力渐衰,海防松弛,倭患日益严重起来。在所谓倭寇中,有很多是我国沿海流民。这些当地盗贼逃到海上,与倭人联合起来。由于他们对我国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由于其中有不少是徽州(即今天安徽歙县)一带的人,因此,他们上岸回徽歙老家时,途中必然要经过淳安,搞得淳安居民心惊肉跳。每次闻有倭寇来犯,淳安民众即四处逃生避难,十分苦恼。海瑞问他人,淳安有城墙,为什么不进行抵抗。县吏告诉他说,淳安只有土城墙,低矮破旧,虽然隔几年就要修一次,但雨水一冲就垮了,没什么用处。想要修坚固一点的城墙,却又没钱。于是,海瑞召集乡绅反复商量,决定稍多花一些钱,修建一座砖石城墙,以求一劳永逸。海瑞向知府和参政反复申请,终于获得批准。尚缺的海瑞传                         53一点钱则由本县居民分摊,大户出五两,小户出三两,可以分两年偿付,并不增加百姓太多的负担。经过众人的共同努力,终于修成了一座新城。新城筑高一丈七尺,垛高五尺,共高二丈二尺,下阔一丈三尺,上阔九尺。砖石砌成,坚固耐用。为了保证筑城的质量,海瑞合理组织施工队伍,不同方向的城墙分由相应区域的居民为主施工,并明确责任,不管是哪一段城墙出了问题,都由该部分的施工负责人承担责任。海瑞自己也始终在施工现场督察,以确保新城的质量。新城修好后,倭寇再没有到这里来骚扰过,本县百姓得以解除倭患之扰,无不拍手称快。当然,后来戚继光的戚家军同各路平倭部队一起荡平了倭寇,确保了沿海的安宁,淳安就再没有后患了。海瑞传                         54怒责恶少淳安虽穷,却是往来三省的交通枢纽,因此来往官员非常多。海瑞在淳安从政,有两件事广为传诵。一是惩办胡宗宪的恶少,二是挡了鄢懋林的驾。这两件事都与往来的官员有关。胡宗宪是统管江浙等七省的总督,权力极大。且得当朝首辅严蒿的宠信,红极一时。他飞扬跋扈,贪赃枉法,无所不为,是个很坏的大官。胡宗宪的儿子仗势欺人,到处敲诈。各地的官员慑于胡宗宪的权势,不得不委屈应付。海瑞到淳安后,已经命令各驿站按低标准接待过往人员。胡宗宪的儿子到了淳安,驿站依然照章办事,不料触怒了这位大公子。他把驿站的工作人员捆起来毒打,还把他的首足倒置地吊起来示众。海瑞知道了,带领衙役赶到现场,当即把那位大公子的随从抓了起来,痛斥了胡公子一顿并把他关了起来,没收了胡公子随带的几千两银子。事后,他立即写信给胡宗宪,信中说,“大人曾经巡视地方,命令各州县一定要节俭,有官员路过不许迎送,不许铺张浪费。今天淳安县遇到了一个过路官员,为没有受到高规格接待而大发淫威,竟毒打驿吏。此人自称姓胡,冒充是胡大人的公子,我当然海瑞传                         55不信。我已没收了此人的钱款。现将此人送到大人处,请大人亲自处理 。”此信送到胡宗宪的手中,胡大人满肚子恼火,却又抓不住海瑞的把柄,吃了一个哑巴亏。最后,不得不说了一句,“海瑞做的还是对的 。”事实上,胡宗宪在江南一带还是做过一些好事的。平倭就是其中重要一件。明中叶,东南沿海的倭寇十分猖獗,朝廷多次组织力量平剿,收效都不理想。作为浙直总督,胡宗宪对此不能不当成一件大事来办。为了彻底荡平倭寇,胡宗宪推荐28岁的戚继光担任参将,负责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一带)三府。戚继光上任不久,就同总兵俞大猷一起,在龙山所一带同倭寇打了一仗,大获全胜,名声大振。以后,胡宗宪又支持戚继光练兵。戚继光招募了大量浙江籍兵丁,并强化训练,严格纪律。他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创造了著名的鸳鸯阵。经过严格训练的部队,纪律观念强,组织严明,加上先进的作战方法,战斗力大为增强,人们称这支军队为戚家军。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戚家军无往不胜,同各路平倭部队一起,终于彻底消灭了倭寇,使得东南沿海的百姓过上了比较安宁的日子。不管怎么说,胡宗宪支持戚继光还是做得对的。但是,人们还是不喜欢他,主要是因为他与有名的奸臣严蒿搞在了一起,对自己的儿子又放纵不管。海瑞传                         56同时,在讨好皇上时,他可以不顾百姓的死活,拿着百姓的血汗去上贡,在这一点上,与海瑞有天壤之别。海瑞与他作对,当然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海瑞传                         57青祠首辅说胡宗宪和鄢懋林是严蒿的人,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下严蒿。严蒿,(1480~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县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中进士,颇有文采,其填词作赋定文章在当时都小有名气。中了进士后,他先做了几年官,后来身体不好,回家休息了十年,又读了不少书。严蒿人品很糟,特会逢迎拍马,讨好上峰。当上了礼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副部长一级的官员)后,与皇帝接触的机会多了,能直接揣摩皇帝的心思了,于是更是投其所好,百倍邀宠。一次皇帝命他去祭告世宗父亲的陵墓。他回来编了一个故事,说是在去祭奠的路上,天还在下雨,可祭奠刚刚开始,天气突然晴朗起来,群鹳飞舞,这是天意神明。这个故事把个相信迷信的皇帝迷糊得满心喜欢,马上下令,严蒿官职连升两级。后来,严蒿更是极尽吹牛拍马之能事,一步一步爬到了首辅的位置。严蒿知道皇帝重视斋醮(即祭天的仪式),而斋醮必须要用青祠。这青祠是一种写给“天神”的奏章表文,一般为骈俪体,因用原笔写于青藤纸上,故称“青祠”。严蒿知道皇帝重视青祠,就花很大力量去研究,每天晚海瑞传                         58上看得很晚。他知道暗中监视他的人会把这一情况告诉皇帝,皇帝一定会高兴;同时,把青祠研究透了,他就可以为皇帝拟文邀宠。后来,皇帝两次要求众臣为他拟稿,他的文稿果然被皇帝看中。皇帝让人将这两篇文章存入史馆。以后斋醮,皇帝往往看不上别人写的青祠,而只用严蒿的,严蒿由此得了个“青祠宰相”的外号。其实,嘉靖时期几乎所有首辅,特别是中后期的首辅,差不多都是“青祠首辅 ”,如果不会青祠,根本没有可能担任如此要职。这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段。严蒿靠吹牛拍马和阴谋诡计当上了首辅。当了首辅,他不为国家办事,不为人民谋利,而是变本加厉地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盘剥百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千方百计地打击、排斥正直的同僚,极力培植死党,安插亲信到各个要害部门掌权。他的儿子严世蕃是他的代言人,他岁数大了以后,日常公务都是由严世蕃执掌的。客观地说,严世蕃在处理一般公务方面还是有能力的,他代父亲所写的公文也多次受到皇帝的好评。但严世蕃的人品比之其父是更加差劲,手段也更为狠毒,从普通老百姓到朝廷重臣,很多人都非常恨这父子二人。严蒿在各地都有很多亲信和死党,胡宗宪和鄢懋林都在其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海瑞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海瑞-2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海瑞-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海瑞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海瑞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