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3

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守。所活者亦数十人。此等事在公如反手耳。恃深契故不自外,不罪不罪,此外惟民自重。不宣。轼再拜。他自己还成立救儿组织,请附近诚实博爱的人担任会长。该会向富人捐得不少钱财,请他们一年各出十缗钱以上,用来买米、买布、买棉被。他们去乡村调查即将生产的妇女,只要他们肯养小孩,就送给她们钱、米、布。苏轼说:一年若能救下一百个婴儿,也就功德无量了。他自己虽然很穷,也每年捐钱十缗,救助婴儿。苏轼传                      68应该说苏轼现在过着快活的日子。黄州虽是贫瘠的小镇,但是万缕闲情,美妙的风光,诗人敏感的想象力,再加上月光美酒,这一切混合成强大的魅力,使苏轼活得很诗意。农田垦好,他衣食无忧。他有一大群朋友,大家都和他一样自由,一样口袋空空却悠闲无比。这是梦幻般的生活,苏轼说欧阳修这一首诗形容得最好: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他甚至有了闲情,把七岁时在家乡眉山见到一个老尼姑的旧事想起,当时那位尼姑讲起花蕊夫人的故事,背出一首词。苏轼只记下了其中两句,如今到黄州,他则把这首词自己补记了出来。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苏轼传                      69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苏轼的词,手笔的高超,情思的深婉,使人陶然心醉,使人渊然以思,爽然而又怅然,一时莫明其故安在。继而再思,始觉他于不知不觉中将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已然提到了你的面前,使你如梦之冉冉惊觉,如茗之永永回甘,真词家之圣手。最后终词之句,苏轼感叹人生不易常是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将来的美境。美境纵来,事亦随变,如此循环,永无止息——而流光不待,已在人们的期待中偷偷流逝了!当姓朱的老尼姑追忆幼年之事时,花蕊夫人早已不在;当苏轼写这首词时,老尼姑也早已作古;当后人读东坡的词时,他又在何处呢?……短短一首词,却令人悲欢交织,喜而又叹!从这首词,能令人充分体会到苏轼的才华,甚至觉得,非要把词分为“婉约 ” 、“豪放”派别,而把苏轼的词归入一类,实在贬低他了。在黄州期间,苏轼写了更多的诗词和散文,从风格及内容看,其思想更加成熟,运用词句信手拈来,苏轼传                      70而给读者以深深的心灵震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词的最好诠释,可以摘苏轼的《答李端叔书》的一段话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 ‘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 ”,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苏轼传                      71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 。”苏轼兼住农庄雪堂和城内的临皋亭,每天来回跑,他脱下文人的衣帽,换上普通农夫的衣裳,一般人并不认识他。他的生活离不开月夜和美酒。一夜,苏轼和太守在湖上饮酒,回去后,因敲门不开,立于江边,一时感慨写下一首《临江仙》词。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第二天谣言纷起,说苏轼到江畔写了这首告别词,就乘船逃走了。谣言传到太守那儿,他吓得要命,因为他有责任不让苏轼离开黄州。他立刻出去找,发现苏轼还在睡觉,鼾声如雷,最后这个谣言传到京师,连皇帝都听到了。当初任徐州知州时,苏轼曾写过一些描写自然景观的词,词中,呈现的大多是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到黄州后,苏轼心境发生很大变化,甚至在普通景物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这一点。比如一苏轼传                      72首《鹧鸪天》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通词一派幽狭的气氛。而同样是酒,不同的时间与心情的区别下,其味却也不同。到黄州后的第一个中秋佳节,皓月之下,苏轼手握酒盏,回首往事,瞻念前程,不免百感交集。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传                      73苏轼此时的心情,与初到黄州时可以说十分一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漂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个是在“缺月挂疏桐”的夜,一个是在中秋之夜,月有圆有缺,人,却是同样的冷清寂寞!不过,这两首词都是苏轼到黄州不久后所作,之后,自由的生活使他的心灵产生蜕变,又反映到作品中。刻薄的讽刺、尖锐的笔锋、一切激情与愤怒都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光辉、温暖、亲切、宽容的幽默感,绝对醇美,完全成熟。苏轼松弛自在的时候所写的小笔记最能表现出其成熟的幽默感。他开始在笔记中写下许多不连贯的短笺,不含道德训示,也没有什么作用,却非常受欢迎。有一篇故事提到两个乞丐: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苏轼传                      74尔。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 。”另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 。”苏轼对世人的贡献远超过他从世上收取的一切,他到处捕捉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他现在过的浪民生活很难视为一种惩罚或拘禁。他享受这种生活,写出四篇巨作:短词《大江东去》,两篇月夜访“赤壁”的文章,以及《承天夜游》。两篇月夜记游的文章以“赋”体写成,这两篇文章流传千古,因为短短几百个字就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同时又说明人在此生可以享受大自然无尽的盛宴,没有人写得比他更传神,虽然不押韵,只运用灵活的语言,他却创造出普遍的心境,无论读者读多少遍,还是具有催眠般的效果。此处道出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效果可比山水画。我们只看到一点点风景的细节,隐在空白的水天内,两个小人影在月夜闪亮的河上泛舟。从此,读者就迷失在那片气氛里。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苏轼和两个朋友从雪堂出来,要到临皋亭去。路上经过黄泥坂。地上洒满白霜,树枝光秃秃的,他们看到地上的人影,抬头望见明月,竟被夜色迷住了,开始轮流唱歌。后来他们回去弄了些酒菜,又乘船到赤壁之下。水位下降了些,江面的石头一一露了出来,赤壁高高耸立在岸边。苏轼兴致勃勃地登上赤壁,仰天长啸。到午夜,苏轼传                      75四顾寂寥。两只孤鹤由东方飞来,白色的羽毛有如仙人的白衣。鸟儿戛然长叫,由舟顶向西飞,苏轼不知是什么预兆,不久各自回家,上床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道士身穿羽衣,认出是他,就问他赤壁之游如何,苏轼问他们的姓名,他们不肯说。东坡说 :“鸟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笑笑,苏轼就醒了。他开门看看,眼前只见空空的一片,什么也没有。由这篇文章看,苏轼建立气氛的方法,是提出了另一个世界——仙境。就是这一时期,苏轼写过一篇月夜漫游的短记,描写他有一夜睡不着,起身到临皋亭附近的承天寺漫步赏月的事。这篇文章已列为经典之作,其漫不经心似的魅力颇受赞赏。记承天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本文奇短,却是瞬间佳境最敏感的记录。我们若相信苏轼文体天成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文风只是心灵自然的流露,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先得有那份心境,才能写出完美安祥、单纯自足的作品。苏轼传                      76赤壁赋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徐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苏轼传                      77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因为还有一篇《 后赤壁赋》,所以人们习惯称上文为《前赤壁赋》。文章从开头到“望美人兮天一方”,先写其“乐”。这种“乐 ”,既是“苦中作乐 ”,也表现了他作为士大夫文人所怀的怡情山水之雅趣。时令正值七月十六,苏轼得与友朋泛舟遨游,心情正如那“不系之舟”一般,是恬淡闲适的,故而下文之写景,既无一不点明初秋月夜景致清幽凉爽的特点,又处处借着这“人化”了的“自然”,反衬出自己“飘飘欲仙”的舒坦情绪。但是,且慢,正如杜甫说过的那样: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苏轼之游赤壁,是属苦中作乐,故而一曲“望美人兮天一方”未终,便又从此中感怀“美人不见”的失望心情而进一步引出忧患于整个人生的哀思来。接应着这种情绪转换的,是那位同行者的洞箫声,苏轼传                      78借箫声,作者抒写了他的一腔忧思哀绪。紧接着又有“今安在”的一段问句和人生无常、渺小的一番感叹,前文的“乐 ”,至此已经烟消云散。这说明,最初那种恬淡闲适的“乐 ”,其实还只是一种比较浅弱的思想感情,它经不起忧患意识的袭击。或者也可以说: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本自包含着不同的感情侧面,在清风明月、水光接天的静谧夜景“感召”之下,一时间诱发了他娱情山水的乐趣;而现在,在思古幽情触发之下,隐伏在心灵深处的那种忧患意识和忧患情绪却又油然勃发,顿时就掩盖了、淹没了刚才的“乐”绪。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运的乖舛、生活的困苦,纷纷涌上心头。情绪由喜变悲,却并未终结,到这里,作者机智地采用了“变换角度“的相对主义方法论,从而得出了尽管宇宙不断变化而人类与天地却同样永存的结论,解释了疑问,又重新由悲而喜了。行云流水般的散文笔调和优美如画的诗歌意境的完美结合,令人赏心悦目中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前人认为它标志着宋代散文赋的最高成就,这也言之有理。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苏轼传                      79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府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二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前、后赤壁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苏轼的《念奴娇》词,则更是广为传诵。念奴娇苏轼传                      80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清代词论家评论东坡此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概的代表作,恐怕要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了。这篇词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苏轼传                      81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旷达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三国时代东吴名将周瑜,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首词,也是苏轼豪放派别的代表作。南宋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中,有一段评婉约与豪放词的话,便列出了“大江东去”作为例子:“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永)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过去的词论家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个对立的流派。婉约派讲求词的婉丽,是指唐五代以来就已形成的一个派别。在苏轼以前,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散文和诗歌方面,都已取得了很大成就,惟独在词苏轼传                      82的方面,没有多大的改变。当时少数作家的一些作品,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写塞外风光和羁旅乡思;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感慨朋友聚散匆匆,后会难期;柳永的《满江红》(暮雨初收)写游宦行役之苦,已表现出同花间派不同的面貌。但这只是凤毛麟角,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的词,基本上仍然是沿袭唐五代的遗风。作家们都把词当作遣兴娱宾的工具,还没有摆脱“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作品除了描绘恬静闲适的享受生活,绝大多数都是写男欢女爱,别恨相思。“倚红偎翠 ” 、“浅斟低唱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就是这个时期词作内容的形象概括。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词,基本上仍然是以歌妓舞女为中心——词的创作主要是供她们歌唱,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她们的思想和生活,风格纤艳柔脆,有些作品甚至是淫秽之作。直到苏轼出来,才如旱天惊雷,震撼词坛。他一扫五代遗风,使词的创作发生了一个伟大的变革。他把词从绣幌舞筵、从个人的小天地引向整个社会,扩大了词的境界,改变了词的柔靡风格,大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他不仅用词写景抒情,还用词发议论、谈哲理,甚至还以词代替书信。吊古,纪游,言志,抒怀,思乡,怀人,悼亡,留别,送别,记事,记梦,咏物,题赠,唱和,等等,几乎所有诗的传统题材,苏轼传                      83在他的词中都能看到;从社会生活,到个人日常起居的思想感情,一切所见所闻所遇所感,他都可以写入词中。清人刘熙载说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也 。”并非夸张之论。特别是他把社会生活引入词中,为词的内容开辟一个新的广阔的天地,直接影响了后代无数作家,尤其具有重大意义。钱塘江潮的奇伟壮观和弄潮儿的矫健形象,密州出猎的壮丽场面和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农村人民的生活图景,对祖国河山、对英雄人物的热情颂赞和壮志未酬的慨叹,这些内容,在靡靡之音仍然占统治地位的北宋词坛,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相反,描写男女情事的作品,在三百四十多首苏词中,总共只占四五十首,已退居非常次要的地位。这是词自产生以来,从来没有出现的情况。苏轼把议论引进词中,这是他的一个功绩。比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十分精彩。在苏轼以前,词被视为“小道”,地位不高。“文章豪杰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写了词不愿留存,要“自扫其迹”,好像是不光彩的事。苏轼以一代文宗,大量写词,这就提高了词的身价,使它取得了同诗一样的地位,词的创作越来越繁荣。专门以词闻名的作者,在苏轼以苏轼传                      84前不多,苏轼以后则指不胜屈。宋词的成就高出同时的诗、文,成为宋代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与唐诗并列,这同苏轼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关系。苏轼性格豪放,思想旷达,学识丰富,闻见广博,才华横溢。这些因素,使得他的词雄奇瑰丽,热情奔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无论是写景、抒情、叙事,他都能做到意新、境新、词新,天地万物,经史子集,口语俗谚,无不任其驱使,又有一股雄放不羁的气势贯注其间,如江河奔流,一往无前,因而把前人和同时代的人远远抛在后边,使人读之,顿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慨。宋代的词,无论婉约派,还是豪放派,虽各有各的风格特点,但各家之间,往往又有一些相近相似之处,界限并不那么截然分明。只有苏轼和辛弃疾,却如巨岳柱尺,迥非他人能仿佛于万一。苏、辛虽同为豪放词人,而“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 》),风格也并不相同。个性,正是苏词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宋代王灼云:苏轼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碧鸡漫志》),王若虚云 :“公(苏轼)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与流佑争胜哉?盖天资不凡,辞气豪迈,故落笔处皆绝尘耳”(《滹南诗话》),清代王士慎说 :“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东坡词当作如是观”(《花草蒙拾》),近代苏轼传                      85王运鹏说 :“唯苏文忠(即苏轼)之清雄, 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半塘遗稿》)都是讲的这个特点。应当指出的是,这个特点不仅体现在他描写社会生活、抒发个人感慨以及赠别念远的作品里,也体现在某些写男女事情的作品中。那首千古绝唱的悼亡词《江城子》不用说,就是写男女恋情的另一首《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的“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的“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这些句子,也都感情激越,笔势流走,与周、姜等人写男女之情的作品,很不一样。当然,苏轼也写过一些清新婉丽的作品,前人早已指出,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绝不在柳永、周邦彦、秦观等婉约派诸大家之下。读苏轼的词,还会有一个突出的感觉:他的词是从内心自然“流”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体现的是自然美,不是雕琢美。他曾说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矣 。”他不是苦吟派,其作品如苏轼传                      86行云流水,无半点呆板相。苏轼同李白一样,感情极丰富,心胸极坦荡,最不隐瞒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政治上是如此,即使因此而外放、遭贬,始终不改初衷。在文学创作上也是如此: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没有半点顾忌和矫饰。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做到这样的作家并不多,非天才杰出者,根本无法达到如此境界。他在赴汝州途中,在泗州塔下沐浴,写了两首《如梦令 》,借别人给他搓背为由,以禅寓意,发了一通牢骚,说他 “无垢”。这样的题材 ,“正经”的作家,大概是不会写的。这样任情挥洒 ,“不择地而出 ”,不怎么考虑“文章作法 ”,并不是说苏词不讲究篇章结构、文字凝炼,而是说,因为他性格豪迈,加以才气过人,无论写景、抒情、叙事,往往信手拈来,便成绝唱。此即元好问说的“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 ”,此与周邦彦、姜夔等人之搜索枯肠、精雕细刻,简直有天壤之别。正因为苏词是性情的流露,具有一种天趣,个性特别鲜明,非任何人所能模拟,所以清人陈廷焯说:“太白之诗,东坡之词,皆是异样出色,只是人不能学,乌得议其非正声。”王国维说:“无二人(指苏轼、辛弃疾)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这话可以说极有见地。在苏轼词中,还有一种非常可贵的东西:始终响苏轼传                      87彻着乐观主义的声音。苏轼一生,虽然大部分在政治失意中度过,但他以顺处逆,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中,在文学创作中,在朋友交情中,在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世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 ”,始终乐观。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作品中,催人自强的爽健歌曲,体现执着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作品,随处可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苏轼传                      88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前面曾提到凝炼的小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在黄州期间,还有一首《西江月》词,其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记承天寺夜游》相媲美。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苏轼传                      89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曾说 :“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 。”他在黄州期间,开始研究佛家和道家思想。佛道解脱始于心灵的自律,要得到精神的宁静,必须先克服恐惧、愤怒、忧愁等情绪。苏轼潜心于灵魂的奥秘。他还练气功、打坐。到黄州之后,苏轼除了勤读佛经,还在道观中闭关了四十九天,他的一首诗中提到他在临皋亭炼丹的事。他给朋友王巩、张方平等人和给苏辙的许多书信中,都曾提到过练功修行的感受。一封给张方平的信中,他介绍自己的修行法,内容如下:“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观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赤为火,光明洞澈,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帷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液,未得咽。复前法团息内观。纳心丹田,调息漱律,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苏轼传                      90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径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脊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皆令极热。仍案捉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苏轼直到老还在寻找炼丹的方法,不过他对人长生不老的问题始终保持相当的理智。他曾说除非见到真正长生不老的人,否则各种有关仙人的传说都只是传说而已。他由古书上摘取了几条生活规则来作为简化生活的常识观,他写道:1.无事以当贵2.早寝以当富3.安步以当车4.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弃也。若此可谓善处穷矣。然而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哉。车与肉犹荐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他有田要种,有风景要欣赏,有佛经要读,有丹要炼,有酒要喝,有诗词要作,是颇不寂寞了,不过,他做一切事情,都离不开脾气相投、患难与共的朋友,他的诗词文,若少去赠友的内容,也就少了许多光辉。苏轼传                      91下面两首赠友词中,就充满了友情的光辉。满庭芳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宁肯过吾邦?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定风波王定国(王巩)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苏轼传                      92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王巩字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南)监盐酒税,宾州当时属岭南地区,僻远荒凉,生活艰苦。王巩赴岭南时,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元丰五年即1082年)王巩北归,到苏轼处,柔奴出来劝酒,苏轼作此词。到元丰六年(1083年)时,皇帝似乎开始后悔对反对派的责罚,李常回到京师,连王巩也获赦回到北方,苏轼正要定下心来快快乐乐隐居,过“淡而有味”的生活,却突然被调离谪居地,再度卷入政治纠纷中。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2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3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4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苏轼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