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传记百部-雨果-3

第二节  《悲惨世界》(中)雨果一生关心政治 ,投入政治斗争之中。但他过于天真纯朴,不谙政坛的翻云覆雨、尔诈我虞,不懂政客狡诈阴险、玩弄权术的阴谋手段。因此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总是节节败退,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是,当他用笔参与现实斗争,干预社会生活的时候,他找到了自己为人类正义、自由和进步而斗争的最佳位置和最有效手段。《欧那尼》是这样,《巴黎圣母院》是这样,《死囚末日记》还是这样;而《悲惨世界》更是这样。《悲惨世界》序言起首第一句声称 :“这是一部宗教性的著作 。”如果从宗教的终极性意义上来理解,这正是该书能够得到普天下读者的厚爱、并在法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能流传后世百年不衰的原因所在。正如作者自己所预言的: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雨果     87儿童赢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 ,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文学就是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服 务,创作就是要干预现实生活。雨果从来不隐讳自己的观点。谈到创作本书的目的,他在给拉马丁的信中写道:如果说作一个激进者意味着为理想服务的话 ,那么我便是激进派.....是的,允许贫苦存在的社会 ,允许地狱存在的宗教,允许战争存在的人类,在我看来是低劣的社会,低劣的人类和低劣的宗教,而我却是要追求崇高的社会,崇高的人类,崇高的宗教 ,即没有君主政体的崇高的社会,没有边界的崇高的人类,没有手写的教义的崇高的宗教。是的 ,我要和以谎言作为交易的神甫,以及践踏正义的法官做斗争......是的,只要一个人可以抱有希望 ,我便希望消灭笼罩在人类头上的恶运;我要痛斥奴隶制,我要消除贫困,根绝愚昧,我要治疗疾病,我要驱散黑暗,我要憎恶仇恨。这便是我的信念,这正是我要写《悲惨世界》的原因之所在。在写给《悲惨世界》意大利文译本的出版商达厄雨果     88利的信中,他坦率而又充满自豪地承认:“我写这部书确实是为了所有的人。凡是男人愚昧无知、陷于绝望的地方,凡是女人为了一块面包而卖身,以及儿童因为没有学习的书籍与取暖的火炉而痛苦的地方 ,  我的《悲惨世界》都会来敲门 ,说道:‘开门,我找你们来了!’”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出现了多达接近100的人物。有主教、神甫、修女,有法官、警察 、议员、将军,有绅士、商人、大学生和出版商,也有小偷、流氓、妓女,还有各种类型各种性格的穷人百姓和下层人民;小说中还有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的代表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拿破仑和威灵顿。通过这些人物所反映和表现的社会生活面是广阔而宏大的 ,它构成十九世纪法国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小说还描写了那一时代最突出、最重大的历史事件 ,如1815年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复辟王朝的反动,1830年复辟王朝的覆灭,七月王朝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1832年的共和党人起义,巴黎街头的街垒和巷战等等。其中,滑铁卢战役就占了小说第二部的整整一卷;而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和共和党人保卫街垒的战斗构成了小说最后两部的主体 。《悲惨世界》是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与丰富的历史内容的完美结合,因而,它具有史诗性的意义。雨果     89除了下面将要介绍的小说中人物典型的成功塑造外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出现的大段大段的抒情性议论或整章整章的历史事件描写。对此 ,雨果的出版商在该书出版之时就曾建议作者给以简化或压缩;该书出版后,它们也成为反对或批评者所诟病的主要目标。人们认为这种处理过于枝蔓和冗长,艰涩累赘,削弱了小说的情节结构 ,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但这种批评还是从纯艺术角度出发的。更多的批评却来自意识形态方面。例如 ,在当时刊载在《评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雨果先生写出的并非社会主义的论文,而是干了一件根据我们经验所知的危险得多的事情。这本书就其趋向而言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它不仅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而且还是一个人的行动,我甚至要说 ,是一个党派的行动;这是1848年的真正的示威 。”文章称雨果是“法国的头号蛊惑家 ”。还有的反动报刊攻击说,并没有雨果这个人存在,《悲惨世界》的真正作者是恶魔撒旦。连俄国沙皇也看到了此书潜在的革命意义,他认为该书对社会基础有害,因此阻挠《悲惨世界》的俄文本出版。雨果的创作是完全自觉的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写作真正目的。如果说在他文学出道之初 ,他就未曾想过要取悦观众或读者的话,那么,经过了本世纪巴黎革命的风风雨雨之后 ,他更不会去做一个媚俗的三流作雨果     90家了。因此,他拒绝了出版商的修改建议,并且斩钉截铁地回答说 :“一部迅速展开情节的轻松喜剧成功的寿命只有12个月 ,而一部思想深刻的戏剧的寿命却是12年 。”历史完全证明了他的预见。《悲惨世界》的情节离奇而惊险 ,极富戏剧性。但真正震撼人心、予人深刻印象的 ,是小说中的众多典型人物。他们有: 冉阿让、米里哀主教、芳汀、珂赛特、沙威、德纳第夫妇、马吕斯等。米里哀或卞福汝主教是“善”或“ 仁爱 ”的化身。他原是贵族出身 ,后来当了教士。他全身心地为贫苦的人们造福。他把豪华的住宅献出来充作医院 ,给穷人治病 ,而自己却搬进简陋的房子中居住;他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救济穷人 ,而本人却过着清贫的生活……当走投无路的冉阿让来到他门前时 ,他敞开房门迎接这位被社会遗弃的人;当冉阿让以怨报德,偷走主教家的银器而被警察逮回时,他解救了冉阿让,并送给他一对银烛台,从而感化了“猛兽”般的冉阿让。小说中的冉阿让是雨果着重塑造的主角。他的命运变迁及性格转化 ,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和社会理想。贫穷使冉阿让丧失理性而成为小偷;法律使他丧失人性而具有“凶狠残暴的为害欲 ”;仁爱却使他感化并大彻大悟从而转变成为拯世济贫的道德家。在他因偷窃面包而被判处五年苦役出狱后 ,他变得更雨果     91凶残了:他偷走收留他住宿的主教家的银器,又抢走路旁小孩的钱币。当他因卞福汝主教的感化而幡然悔悟后,他彻底获得了新生:他同情和帮助穷人 ,为小镇人民带来富足和安宁,为了不让别人代他受过,他放弃了一切而挺身自首……冉阿让在经过了由恶而至善并经历了为善的种种考验后,终于完成了人性的升华。任何读过小说的读者都不会忘记警探沙威 ,虽然他在小说中出现的场合不太多 ,但却象幽灵般始终萦绕在冉阿让的周围。他出生在监狱 ,是现代社会的弃儿,却成了现行秩序的维护者,当代法律的体现。他忠于职守 ,执行法律 ,锲而不舍地完成统治者交予的使命——不管这法律是否公正合理 ,不管这使命是否反过来危害了秩序本身。最后,在他良心发现,放走了他追捕一生的猎物冉阿让后 ,他以自己的死来了结他自认为欠下的法律宿债。道德最终战胜了无情的法律 ,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矛盾却无法调和!雨果正是以沙威的人格分裂悲剧来证明现代法律的荒谬以及现代文明秩序的反人性性质,从而弘扬了作者的道德理想。雨果不仅通过人物典型的塑造表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而且还通过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在小说最后两部关于人民起义和街垒战斗的描写中 ,作者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已经突破了他原有的人道主义观念 ,从而使作品的主题进入到一个新雨果     92的境界。例如 ,他透过马吕斯表达了他本人对战争的看法:“内战?这意味着什么 ?人与人之间所有的战争是不是就是兄弟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性质只能按它的目的来判断,既没有什么内战 ,也没有什么外战,只有非正义的战争与正义的战争 ,直到人类伟大的和约缔结那一天为止,战争,至少是那些代表着将来反对落后的过去的战争 ,都是不可少的。只有当战争扼杀公理、进步、理性、文明和真理的时候,它才是可耻的。”他还通过共和主义英雄安灼拉向人民发表的演说表现自己对人类未来的乐观信念:19世纪是伟大的,但20世纪将是幸福的……朋友们,我们所生活的和我向你们讲这番话的这个时刻是黑暗的时刻 ,但是,这正是为了将来而必须付出的可怕的代价,一次革命就是走向未来的通行税……死在这街垒上也就是死于未来的曙光中。《悲惨世界》达到了19世纪法国小说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同时 ,它又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完美结合。如前所述 ,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基础 ,但也获得了突出的渲染和浪漫的夸张。叙述的浮蔓和描写的夸张以及历史事件的详尽铺陈或许给人以冗赘啰嗦的感觉或印象 ,但正是通过雨果     93阅读这部小说,你会真正地理解:小说 ,就是时间的艺术;只有在《悲惨世界》的浩繁卷帙中 ,你才能体味到唯有这种史诗性的大著中方才具有的雄浑、阔大、深沉和壮美。雨果     94第三节  《悲惨世界》(下)《悲惨世界》共五部,各部下分若干卷,各卷下再列若干章。第一部《芳汀》。1815 年10月初的一个黄昏,在法国南部一个称作狄涅的小城里,来了一个疲惫不堪的陌生人。他体格健壮,身材中等,年约四十六七岁;他衣衫褴褛 ,身上背着一只装得鼓鼓囊囊的布袋,手里拄着一根多节的粗棍 ,浑身冒汗 ,显得狼狈而潦倒。这个人的到来,引起了小城的恐慌,人们对他猜疑纷纷。他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他出身贫困 ,自幼父母双亡 ,由姐姐抚养长大。在他成了一个靠剪树枝为生的农业工人后 ,姐夫不幸去世。他帮助姐姐养活她那七个可怜的孩子。有一年冬天 ,冉阿让突然失业了,眼看孩子们濒临饿死的边缘,他铤而走险 ,在一个夜晚,用拳头打破面包店的玻璃窗抓走了一块面包。他因此被捕 ,被判了五年苦役。他在狱中记挂着姐姐和她那7个穷苦的孩子,在第四年的年末越狱逃跑,但很快被抓了回来。其后,他又逃跑过三次,每次都被加判徒刑。19年后,当他从狱中释放出来时,他已由当初27岁的年轻人变成46岁的中年人了 ,此时已是雨果     951815年。他认为自己不是无罪的 ,但法律对他的处罚太重,这是不公正不平等的。怀着愤激的心情,他从监狱中出来。来到狄涅城时,他已整整走了四天了。由于他带着表明他是苦役犯的黄色身份证 ,所有的店铺、旅馆和酒店都拒绝收留他。他想去监狱觅一处栖身之地,但守门人不肯开门;他找了一个狗窝,但狗把他咬了出来;他想露宿野外 ,但天公也不成全他,雨云密布……走投无路之际 ,一个老婆婆指给他狄涅主教的家,他进去了。他将自己的身份告诉了主教,表示愿意付现金 ,只要有一间马房睡一宿就行。主教米里哀先生德高望重,慈爱为怀,他热情地款待了冉阿让 ,为后者提供了很好的住宿条件 :他称冉阿让为先生 ,给他的床上铺上白垫单和褥子,请他吃饭,还不用他付钱。冉阿让惊呆了。但尽管如此,在半夜里,他还是偷走了主教家的一篮子银质餐具。天亮时 ,他被警察抓住。当警察押着他前来主教家作证时 ,出乎他的意料 ,卞福汝主教竟迎上前来,大声地说:“我真高兴见到您。但是,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 他还对冉阿让说 :“冉阿让,我的兄弟,我赎的是您的灵魂 ,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主教的话语和行动给了冉阿身心以极大的震撼。他如雨果     96雷击顶,全身颤抖着,呐呐无语……拿着主教送给他的银烛台,他仓惶走出城外。心神恍惚之中,他又抢了一个穷孩子的钱币 ,那孩子哭着走了。冉阿让这时才突然醒悟过来,他后悔不已,泣不成声……他从此立志向善,重新做人。那年年底 ,他来到法国偏僻的小城蒙特猗。因为冲进火堆救出了警察队长的儿子 ,警方因此没有对他的身份证进行检验 ,他从此改名为马德兰。他在工厂中进行了技术发明和革新 ,并因此而成为当地的大富翁。他修建工厂,招聘工人,兴办慈善事业如幼儿园、小学、医院等等;从而促进了小城的繁荣。人们推举他作市长,尊敬地称他为马德兰老爹。不过,这时一个穿礼服、拄粗棍、头带平边帽的人已经牢牢地盯上他了。此人名叫沙威,是警察局的警探。一天早晨,一个名叫割风伯伯的老人被压在车下,马德兰悬赏请别人爬到车下去救老人;但无人敢冒此生命危险。马德兰最后自己趴了下去 ,用自己的身体将车子顶了起来。马德兰不仅救了割风老伯 ,还出钱给他治伤,并把他介绍到巴黎一个女修道院里做园丁。马德兰的工厂里有一个名叫芳汀的女工 ,曾遭一个大学生遗弃。她把私生女珂赛特寄养在孟费郡一个酒店主德纳第的家里 ,自己则来到蒙特猗做工。车间女管理员知道这个秘密后 ,就将她辞退了。为了应付雨果     97德纳第的勒索敲诈,她只得拼命干活,还将自己的头发、牙齿卖掉换成钱寄去。可就是这样 ,还满足不了贪得无厌的德纳第夫妇的要求。最后,她无路可走,被迫卖身做了妓女。当她在街上受到流氓的凌辱后 ,反而被警探沙威抓进警察局 ,要关她6个月的监禁。目睹事情发生过程的马德兰出面解救了她。在了解了芳汀的身世以后,他答应帮助芳汀,并准备把她的孩子接来。正在此时 ,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件。一个名叫商马第的工人 ,因为拾了道旁带苹果的树枝而被当作盗窃犯关进监狱。当局认为他就是冉阿让而要判他终身流刑。马德兰得悉此事后内心非常矛盾。为了不连累他人,最后他上法庭毅然自首。自首后,冉阿让回到蒙特猗看望重病中的芳汀。这时 ,沙威星夜赶来逮捕冉阿让;芳汀在惊恐之中死去。冉阿让在芳汀临死前向她保证 ,一定要把她的女儿抚养成人。沙威将冉阿让抓进了监狱。夜间,冉阿让设法逃出,回到自己的家中。他写下遗书 ,要求神父将他留下的财产交付诉讼费和芳汀的丧葬费,余款则捐给穷人。最后,冉阿让避过沙威的搜查,连夜离开小城,前往巴黎。第二部《 珂赛特》。作者以叙述者的口气首先凭吊了1815年的滑铁卢战场。整整一卷的篇幅是对滑铁卢战役的描写。在惊心动魄的厮杀之后 ,接着是卑鄙的小人勾当:滑铁卢战役结束了,一个盗尸者正在雨果     98搜括死者身上的财物。此人就是德纳第 ,他原本是一个法军中士。靠着盗尸所得 ,他在孟费郡开了一个小酒店。珂赛特就是寄养在他的家里 ,从此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冉阿让越狱后 ,从银行提取了巨款埋藏起来。正当他准备前往孟费郡去赎出珂赛特时,他又被捕了,并被判处终身苦役。后来他在救助海员时趁机跳入海中,遂逃出监狱。1823年圣诞节的晚上 ,他突然出现在珂赛特身边 ,当时这个八岁的小女孩正在吃力地提水。冉阿让以旅客的身份住进了德纳第的店子 ,并默默观察可怜的珂赛特在店中所经受的磨难。最后 ,他以重金赎走了珂赛特。冉阿让带着小女孩住进巴黎一个僻静的地方。他以全身心的慈爱照抚珂赛特,两人相依为命,过得极为快活。但好景不长 ,住宅中的二房东发现了冉阿让的一些秘密;而他行善的名声也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一天傍晚,冉阿让偶然发现,门前行乞的老头竟是沙威。冉阿让带着小珂赛特迅速转移,最后终于摆脱了追捕,逃进修道院中。在此他意外碰见了他曾救助过的割风老头,后者帮助他在修道院中安置下来,当了这里的一名园林工人,珂赛特也在修道院寄读学校免费读书。第三部《马吕斯 》。马吕斯的父亲彭眉胥原是拿破仑手下的上校,在滑铁卢战役中身负重伤,并被德纳雨果     99第盗去金表和钱包。波旁王朝复辟后,他政治失意,生活潦倒。儿子马吕斯由其外祖父吉诺曼抚养。吉诺曼是保王党,他不许马吕斯与其父接近,并拼命灌输保皇思想。但彭眉胥的去世教育了马吕斯 ,他开始崇拜拿破仑,并因此导致他与外祖父的决裂。他出走之后,与共和派大学生的秘密团体“人民之友”接触 ,并参加了其活动,从而促使他形成了共和主义的信仰。到了1831年。马吕斯经常在公园中遇见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少女散步 ,这是冉阿让和珂赛特。他们已经从修道院中出来,隐居在巴黎,并继续行善。马吕斯爱上了美丽的珂赛特,但冉阿让处事谨慎,立即小心地避开了他。冉阿让满怀同情地帮助穷困的容德雷特一家 ,却不料容德雷特就是德纳第。德纳第破产后流落到巴黎,隐姓埋名住在贫民窟,专以乞讨、行骗和偷盗为生。他发现这个慈善家就是当年的冉阿让 ,于是设下圈套准备敲诈冉阿让。马吕斯事先知悉此事 ,并通知了警方。正当德纳第和他的同伙快要得手之时 ,警方及时赶来;跟随而来的沙威因忙于对付这一群恶棍而未发现被勒索者正是他千方百计追捕的对象 ,冉阿让趁乱携珂赛特逃了出去。第四部《 卜吕梅街的儿女情与圣丹尼街的英雄血》。1832年的巴黎气氛十分紧张,这是共和党人起义 ,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冉阿让此时为了逃雨果    100避追捕,已迁居卜吕梅街。马吕斯又遇见了珂赛特,两人热烈地相爱了。马吕斯请求外祖父同意他们的婚姻,却遭到了严辞拒绝。这时爆发了人民起义 ,城市中洋溢着革命的气氛。马吕斯热烈拥护共和主义 ,同时受到爱情上的挫折 ,遂投入了圣丹尼街头的战斗。斗争十分惨烈,起义者的鲜血染红了街垒。在这一部中,雨果以大量的篇幅 ,满怀激情地再现了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的真实画面。第五部《冉阿让》。1848年6月,巴黎再次爆发革命。起义者与反动军队在街头对垒 ,战斗非常激烈。一个名叫伽弗洛什的少年 ,在枪林弹雨中跑来跑去。他一边唱着歌儿 ,一边提着篮子捡拾子弹。最后,他倒下了,罪恶的子弹夺走了他的生命 。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此时也加入了保卫街垒的战斗。沙威混进街垒被起义者抓住,由冉阿让负责处决;但冉阿让却将这个对他穷追不舍的死对头放走了。政府军队占居了绝对优势,起义即将失败;共和主义者纷纷倒下。冉阿让背着马吕斯从下水道逃出 ,却遇见了沙威。沙威再也不忍抓捕冉阿让,放走了他和马吕斯;但沙威自己则无法克服法律职责与道义良心之间的矛盾 ,最后投入塞纳河自尽。冉阿让将马吕斯送回他外祖父的家中 ,外祖父终于同意了外孙与珂赛特的婚事。冉阿让拿出全部存款雨果    101作为珂赛特的嫁妆 ,并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马吕斯;但却遭到了马吕斯的误解。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与冉阿让的关系日益冷淡 ,冉阿让在痛苦和孤独中重病缠身。德纳第察觉马吕斯的妻子就是当年寄养在他家的珂赛特,便向马吕斯告发了珂赛特与冉阿让的关系,企图以此勒索钱财。马吕斯得知事情的全部真相后 ,十分感动 ,同妻子一道去寻访恩人。当他们找到冉阿让时 ,后者已经生命垂危。他将珂赛特从前曾穿过的一套衣服和卞福汝主教送给他的一对银烛台留给了这一对年轻的夫妇,并在他们的怀抱中微笑着死去。雨果    102第四节  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悲惨世界》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曾心情激动地读过这部大著;它至今仍然受到世界各国包括中国读者的喜爱和赞赏。雨果的目的非常明确 :文学是人生的艺术,他是为人生而写作。不仅如此 ,雨果自己的人生也是艺术的人生 ,他用自身的实践去追求和履行自己创作中所努力倡导的精神;他也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即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经历和体验 ,融注于自己的人生的艺术即文学创作之中。这是他的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也是《悲惨世界》能够永久地载入世界文学宝库的秘密所在。《悲惨世界》陆续出版后不久 ,雨果又写出了长篇文论《莎士比亚论》(1864年出版)。在这本艺术著作中,雨果修正了自己过去的一些文学理论观点,给浪漫主义重新予以定义和阐释。他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对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给予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认识和评论。在浩如瀚海的莎学领域,雨果的《莎士比亚论》占有一席重要之地。雨果仍旧不断地参与现实人生斗争。他致信日内雨果    103瓦共和国要求废除死刑;他号召俄国军队不要与起义的波兰作战;他发表致培布拉捍卫者的公开信;他发表关于克里特战争的宣言……从1863年到1868年 ,在雨果的家庭生活中接连发生了两件悲痛的事件 :女儿小阿黛尔的出走和雨果夫人的去世。在此之前 ,雨果已经饱尝亲人逝去的痛苦。先是兄长阿贝尔的病逝。阿贝尔性格内向,年轻时与雨果一同爱上了阿黛尔,即后来的雨果夫人。当弟弟成婚的那天晚上 ,他精神失常了。从此一蹶不振,不久被送进精神疗养院 ,后来在那里悄然死去(1837年)。阿贝尔的精神失常多多少少与雨果有关,哥哥的早逝在雨果的心灵中罩下了一层阴影。更大的打击则是1843年长女莱奥波勒蒂娜与其丈夫的双双溺死。莱奥波勒蒂娜是他最喜爱的女儿。此事发生后雨果在很长的时间里沉溺在悲痛之中 ,恶劣的心境使他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停止了写作。小阿黛尔是趁母亲不在的时候突然离开格恩济岛的。她性格忧郁孤僻 ,却喜欢音乐。追求她的男子很多,但她却偏偏爱上了一个年轻的英国军官 。那时她还在泽西岛 ,她是在一个新年松树晚会上遇上她心目中的这位“白马王子”的。小阿黛尔从此固执地爱上了军官。这次,她是得知军官的驻地之后尾随而去的。她不久从加拿大给雨果写来了一封信。随后她又通知雨果    104父母 ,说她已在驻军所在地与军官举行了婚礼。郁郁寡欢、性格内向的姑娘往往一见钟情 ,但也多半是一厢情愿。事后雨果才得知 ,原来那英国军官并不爱小阿黛尔 ,并且在她追逐到加拿大后还好几次劝过她回家。他自己也已经结了婚 ,而且很快就要做父亲了。为了让小阿黛尔死心 ,他还特意带着妻子从小阿黛尔住处的窗前经过。可是小阿黛尔完全沉溺于幻想之中,于是就有了她与军官结婚的消息;雨果还因此特地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以洗刷女儿私奔的坏名声 。小阿黛尔后来一直没有回到父母身边 ,她执拗地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而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雨果夫人于1868 年 8月27日因脑溢血去世。死前她很幸福 ,这一点令雨果感到宽慰。他们共同经历了46年的风风雨雨,其间有过龃龉和矛盾;感情上也一度出现过危机。但他们毕竟挺过来了。雨果夫人后来也终于接纳了尤丽叶 ,让她象自家人一样来到家里。因为作为一个女人 ,她能够体会和理解那颗历经磨难而痴情不改的忠贞心灵 ,也看到了尤丽叶对雨果的宝贵价值——因为她明白,自己有的,尤丽叶未必没有;自己没有的,却正是尤丽叶所有的。作为雨果的结发妻子 ,她也爱着自己的丈夫。那天为妻子送葬时,雨果穿着一身黑色的丧服 。他发誓要永远穿着这身黑色的服装。雨果    105第五节  《海上劳工》在流亡海岛的日子里,他每天面对大海,同时也观察和体验着岛上渔民的生活。他渐渐熟悉了大海 ,熟悉了格恩济岛,也熟悉了岛上的人民 。他对英吉利海峡群岛的文化习俗和在渔民中口头流传的各种民间传说歌谣材料也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研究。他决心写一部长篇小说 ,献给他居住的格恩济岛的人民。这部书终于在1866年出版了。它就是《海上劳工 》。此书因其主题的新颖和笔调的浪漫而在雨果的创作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故事发生在格恩济岛。一个以捕鱼、种地为生的青年吉里亚特爱上了船主勒杰利的侄女苔莉雪特 ,那是在看到这位美丽乐观的少女在雪地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后开始的。但却遭到了勒杰利的反对。勒杰利在同别人合伙做生意时 ,被合伙人汉丹拐走了巨款。为了重振旗鼓 ,他购置了一条当时堪称先进的汽船跑运输生意 ,并雇了以忠厚老实出名的克里班当船长。汉丹卷款出逃时,被克里班持枪威胁抢走了巨款 。克里班为了独吞钱财,策划了汽船触礁的事故,并制造人船俱亡的假象,准备携款潜逃。但他在海岸受到章鱼侵袭,雨果    106结果葬身海底。勒杰利连连遭受打击,在绝望之余,宣称谁能将尚未受损害的机器从触礁的破船中搬出来 ,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吉里亚特为了得到她的爱 ,为了追求理想的婚姻,历尽种种磨难,来到孤岛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他终于将机器运了回来;并在与章鱼的殊死搏斗中 ,找回了苔莉雪特的7、5万法郎嫁妆费。在他的小船安全抵达岸边后 ,他迫不及待地上了岸。可是当吉里亚特悄悄走进勒杰利的花园 ,想看一眼自己为之以生命去冒险的心上人时 ,却发现苔莉雪特正与一位青年拥在一起 ,这位青年正是他不久前从大海中救起的神甫。勒杰利履行诺言 ,同意了吉里亚特与苔莉雪特的婚事。然而吉里亚特却主动地放弃了自己与苔莉雪特结婚的权利 ,成全她与青年神甫的婚事。在他们缔结婚姻时,他为之提供了帮助,还将他母亲留给他未来妻子的珍贵礼物赠给了苔莉雪特。在将这一对去欢度蜜月的新婚夫妇送往远方后 ,他忧伤地坐在海岸的岩石上 ,让自己淹没在渐渐涨潮的大海之中。雨果曾在该小说的序言中指出 :“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斗争  , 这三大斗争也是人类三大需要……生活中神秘莫测的困难艰险来自这三部类 ,人类面临着以迷信的形式、偏见的形式、自然原素的形式出现的障碍 ,有三种宿命压在我们身上 ,教义的宿雨果    107命 、法律的宿命和物质事物的宿命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揭示第一种宿命;在《悲惨世界》中 ,作者指出第二种宿命;而在本书中则要说明最后一种 。”吉里亚特正是作者创造的用以表现人类与自然斗争的代表。小说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大自然的险恶: 狂暴的海风、汹涌的波涛、凶残的章鱼、寒冷的夜晚、险峻的礁石 ,但它们最终都被吉里亚特战而胜之。因此,吉里亚特是人类劳动的伟大代表,是“约伯与普罗米修斯的结合 ”。同鲁宾逊一样 ,他以劳动创造了奇迹,通过劳动来克服自然的种种巨大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吉里亚特本身就是一个真实具体的劳动者,因此 ,本书实际上是一首讴歌人类伟大劳动的颂歌 ,一首劳动者的颂歌。不仅如此。吉里亚特的勇敢、智慧和力量来源于爱,来源于他对美的追求。因为爱 ,他出生入死,不避艰险;因为爱,他舍弃一切,成人之美 ,包括牺牲自己的幸福。因此,《海上劳工》又是一首爱的伟大颂歌:爱能战胜一切,爱能改造一切 。雨果通过“爱”的桥梁,把人们引向他崇奉的人道主义的核心。小说中的汉丹、克里班等恶棍也给人以很深的印象。他们与吉里亚特的高尚纯洁适成对照。汉丹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的流氓。政治上,他朝三暮四,投机取巧,参加共济会,却又假装信奉天主教,同时雨果    108拥护王政复辟;生活中,为了攫取财富 ,他不惜犯罪杀人 ,卷款潜逃。克里班则是伪善的典型。他的生活信条是:“虚伪是一种投资,魔鬼会付给利息 。”靠着伪装忠厚老实,他终于觅得良机,如愿以偿。但这两个人的阴谋最终都未能得逞 ,并得到了“恶有恶报”的可耻下场。作者通过对汉丹等人物形象的塑造 ,谴责了邪恶的人性,同时通过他们与统治者千丝万缕的联系,间接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及其统治者。雨果    109第六节  “我笑,这意思是我在哭”从1866年起,雨果开始收集素材,准备写一部揭露封建政治制度的小说。他拥护共和政体 ,因此觉得有必要将专制政体的残酷和罪恶加以清算。他找来了大量资料,阅读了不少关于英国的历史著作,通过想象和虚构,终于在第三年完成了这部作品,并于1869年5月出版。经过良久的思索 ,他给这部书取了个名字:《笑面人》。故事的背景是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安娜女王统治时期的英国。1690年一月的一个黄昏 ,一伙人贩子匆匆登上一艘海船,逃离英国,行前他们将一个10岁的小男孩丢弃在荒凉的海滩上。但船只出海不久就遇上了风暴,轮船快要沉没了,这伙歹徒意识到这是上帝对自己恶行的惩罚。为了表示忏悔 ,他们将那个被抛弃的小男孩的身世来龙去脉写在羊皮纸上 ,并同有关文件证明一起放在一个葫芦里封好 ,然后将葫芦放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原来 ,这个男孩本是英国贵族克朗查理的合法的财产和爵位继承人。克朗查理坚持共和主义立场 ,在查理二世复辟后不肯与王朝妥协,被迫外逃,最后客死雨果    110他乡。克朗查理有一个私生子 ,名叫大卫弟利摩瓦,颇受前国王詹姆士的青睐。克朗查理死后,国王剥夺了他的真正合法儿子的财产和爵位继承权 ,将其划归大卫弟利摩瓦 ,并打算将自己的私生女约瑟安娜许配给大卫。因此 ,在克朗查理的合法儿子还只两岁之时 ,就将他卖给了专门从事儿童买卖的人贩子。人贩子用手术将他的脸变成畸形。毁了容后 ,他的嘴裂到耳边,露出牙齿,剔除了鼻骨的鼻子塌陷 ,眼睛则成了一道细缝 ,就象戴上了一副笑的面具。这就是丑怪的“笑面人”。人贩子带着他到处流浪,充当他们的小丑。他们把他叫做格温普兰。被扔在海岸上的格温普兰最后逃出了旷无人烟的海边,被一个卖艺人“熊”收留了,并向“熊”学艺卖艺。同时被收留的还有格温普兰在雪地上一个死去的女乞丐怀中救出的盲女婴。“熊”亲切地照料他们,带着他们四处卖艺为生。15年过去了 ,格温普兰和取名为“女神”的女孩已经长大成人 ,他们彼此相爱。1705年 ,他们来到伦敦卖艺 ,格温普兰的“笑面人”像貌轰动了全伦敦。这时 ,英国皇家海军从海里打捞到了当年那伙人贩子放入大海中的葫芦。当局将格温普兰秘密带进监狱 ,以便与囚禁多年的唯一知情人对证 ,从而最后证实了格温普兰的真正身份。当今的女皇是前国王詹姆士的女儿安娜 ,她嫉妒私生女妹雨果    111妹约瑟安娜比自己长得漂亮 ,同时嫉恨她还有一个漂亮的未婚夫,为了对她进行打击,她借此机会宣布格温普兰是克朗查理的合法继承人 ,恢复了他的爵位和上议员资格,并命令约瑟安娜嫁给格温普兰 。当晚格温普兰去上议院出席会议。在议会表决增加人民的赋税和提高贵族的薪俸时,他挺身而出表示反对,他发表演说,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愤怒的谴责 。但格温普兰的举动遭到了贵族们的嘲笑和侮辱。格温普兰不屑与这些贵族老爷为伍,他毅然放弃了一切特权,重新回到底层社会。在他找到亲人时 ,“女神”已经由于他的离去而一病不起,在见到格温普兰后她很快就去世了。“女神”的死使格温普兰不再眷恋尘世生命,他追随着她,从容地跳进大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笑面人》中 ,雨果仍然是用对照的方式表达他的创作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表现了两个世界的生活与人物:一个是“极度贫贱”的下层社会,一个是“极度富贵”的上流社会。但真正善良美好的人们却恰恰出自贫贱的底层。“熊”外表粗暴,但却内心善良。他经济拮据,靠卖艺为生,但却收留了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他多才多艺,但却饱受磨难。通过“熊”这个人物形象 ,雨果谴责了社会的不公不正及其荒谬本质。“女神”是小说中的美的化身 。她外表和内心的美是统一的。她天真纯洁 ,她的眼睛看不见世间有雨果    112形的事物 ,但却能看清世上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人们把笑面人格温普兰看作小丑,拿他取乐逗笑;格温普兰也坦诚地告诉她自己长得很丑。她回答说 :“长得丑,这是什么?这就是做坏事。格温普兰只做好事,他长得挺美 。”作者将她处理成盲眼的姑娘 ,这是颇有寓意的。因为她只看见美 ,而看不见世上的污浊和丑恶。本书主人公格温普兰虽是贵族的后代 ,但却是在苦难的人民中长大;他自小即不畏艰难 ,勇于救人;长大成人后,更是专做好事;他品德高尚,忠于爱情 ,拒受公爵小姐的诱惑。在命运改变了他的地位 ,将他推上权力高峰时,他不为利欲所动,充当了人民的代言人。而上流社会的人们却一个赛一个地卑鄙无耻、污浊下流。格温普兰的命运变迁就是统治阶级尔诈我虞、相互倾轧的结果。大卫弟利摩瓦是一个贵族恶少,他奢侈浪费,无恶不作,却因善于察言观色、巴结奉承而深得国王欢心 ,成为王室宠臣。约瑟安娜外表规规矩矩,却内藏邪恶,为了欺骗平民 ,她本是天主教徒 ,但却假装信奉新教;为了追求刺激 ,她还跑到街头去引诱卖艺的小丑。至于那些贵族官吏 ,一边骑在人民头上享受特权,一边用苦役、赋税 、断头台来对付人民。小说正是通过这种种描写 ,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讽刺和鞭挞 ,对正义和美德给予了讴歌和赞美 ,从而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改造人类的人道主义理想。¥雨果    113第六章  永远辉煌第一节  重返巴黎如果只剩下一千人,我定是其中之一;万一只剩下一百个人,我还是不放下武器;如果只剩下十个人,我就是那第十个人;如果只剩下一个人,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人!这是雨果在诗集《惩罚集》中《最后的话》里发出的誓言。它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宁作逐客,而不愿回国、接受统治者的宽恕的决绝态度。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同年9月1日,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8、3万法军在色当被普鲁士军队包围,被迫投降,拿破仑三世沦为阶下囚。9月4日 ,法国成立了共和国 ,资产阶级共和党人掌握了临时政府的大权。“我将在重建共和国之日返回祖国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雨果立即踏上了前往祖国的旅程。去时有内忧 ,返时是外患。雨果返国受到了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但他此次回国 ,不是接受鲜花和微雨果    114笑,而是要与祖国同忧戚,共患难,抵御外侮,抗击普军。他欲投笔从戎,去做一名普通的国民自卫军战士,可他已年近七旬,力不能支;这样,他便责无旁贷地选择了口和笔。于是,当《马赛曲》的乐声响彻法国的上空,伴随着战士奔赴前线的步伐时 ,雨果的战斗檄文《致法国人》也传遍了共和国的城镇山野:起来!起来!别喘息,别休息,别睡觉。专制正向自由进攻。德国企图侵犯法国。让我国大地上悲愤的烈火象融化冰雪一样,把这支庞大的军队熔化掉吧 。要寸土必争 ,步步为营。让我们奋起投入这场保卫祖国的严酷的战斗吧。前进,自由的射手!穿过密林,越过激流,在黑黑的暮色掩护下前进,爬过沟壑,滑行,攀登,瞄准,射击,消灭侵略者。英勇顽强,奋不顾身 ,满怀深情地捍卫法兰西吧……他向德国人民呼吁,只有帝国才要战争,进攻另一个兄弟民族获得的胜利只是耻辱;他向巴黎人民呼吁,号召人们坚守城市,艰苦斗争,拯救祖国。法国人民起来了。无论老人、青年,还是城市市民、郊野农民,都自愿拿起武器,奔赴战场。但侵略者仍然在顽强地推进。法国统治者的特点是内战内行 ,外战外行。在外国侵略者的凶恶挑衅面雨果    115前,他们总是节节败退。外交部长悄悄地溜去德国,与德国首相俾斯麦秘密会晤;梯也尔根据政府的密令,也在格外亢奋地延续这种谈判。前方不断传来军队将领和政府要人的叛卖行径的丑闻。巴黎已经陷入四面包围之中。10月20日,雨果的《 惩罚集》再版了。这部诗集的出现适逢其时,它发挥了自己的应有作用 。试看下引《月亮》一诗:呵,法兰西,虽说你已沉睡,我们仍然向你呼唤,我们这些逐客。黑夜不是没有耳朵,沉渊也会发出呼喊。残酷而可耻的暴政,力图使失望的人民窒息,它将错误和谬见那座沉重的黑色铁门牢牢关起,又把坚定的思想家和英雄,一群群地将他们捉进监狱。但当“思想”奋翼展翅,就会把这些牢固的铁栏毁弃,并且如同九一年一样,再一次高高盘旋飞翔;雨果    116欲打破一只铜制鸟笼,这对铁鸟并非难事一桩。黑暗笼罩着整个世界,但“思想”毕竟放射出光芒;在漆黑昏暗的夜空中,处处可见洁白的天光。它是一盏孤独的港口明灯,放射出神圣辉煌的光霰;它是地上的一柄灯烛,指向天空才能燃起火焰。它使受难的灵魂获得安慰,它引导生命,安息死亡;它给邪恶的人指出深渊,给正直的人指明舶碇的海港。……呵,全世界的各个民族,注视着这个尊严的“思想”吧!它的巨额此刻正顶着一朵圆光,为的是在明天照亮你们的道路!这首诗写于1853年7月 ,那时雨果正在泽西岛上过着流亡的生活。它表达了诗人维护思想的独立、自由和尊严的坚定信念。此时,在祖国处于危险时刻,雨果    117它同样具有动员人民起来维护民族尊严、保护祖国安全,阻止本国的叛徒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阻止外来的暴政夺去自己的独立自由权利的积极意义。夜晚,在围困的巴黎,几乎每个剧场都在演出雨果的诗歌和戏剧。文学家的价值和意义 ,此时此刻得到了最广泛的承认和最辉煌的体现。雨果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这场抵御侵略者的战斗中 ,为了保卫城市 ,雨果将《惩罚集》的稿酬和剧院演出的收入全部捐献出来,购买了三门大炮,其中两门分别被命名为“惩罚”和“维克多雨果”。但是 ,左派共和党人再也无法容忍政府的软弱无能状态。他们发动了起义 ,将政府首脑特罗胥抓了起来。正当他们在争执着究竟由谁来执掌政权时 ,特罗胥逃走了。他很快率领着军队开回来 ,还在争吵的共和党人被关进了监狱,法国政权恢复了原有状态。次年1月 ,布朗基等左派共和党人又发动了一次起义,这次还争取到了国民自卫军的参加 。但因为军队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同样被镇压下去了。在放弃权利以挽救国家利益或者放弃国家利益而保住权利之间 ,几乎没有一个专制政权不是舍弃前者而选择后者的。法国统治者发现政权不稳 ,而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于是加快了卖国投降的步伐。法国政府答应了德国人提出的苛刻条件:雨果    118赔款50亿法郎 ,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因为和约必须由国民议会代表批准 ,于是他们紧急宣布了国民议会的选举。雨果以第二多数的票数当选为巴黎选区的代表。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和操纵国民议会的代表 ,将会议地址特意选在远离具有革命传统的巴黎的地方——波尔多。雨果携全家前往波尔多。议会中 ,右派议员明显占了上风。雨果在信中告诉友人 ,左派议员与右派议员的人数之比是50比700。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为左派领袖的雨果 ,他尽其所能,在委员会力陈己见,明确宣布反对和约的立场:巴黎与其可耻地牺牲法国 ,不如殉难……占领并不就是统治……阿尔萨斯和洛林希望仍然是法国的领土。它们将一如既往,永远是法国的,因为法兰西是共和与文明的化身。……今天我们已经听到了威严的脚步声——我们无往而不胜的未来在前进。是的 ,明天一切都将结束,明天的法兰西将只有一个意念:恢复神志,获得精神的平衡,摆脱绝望的恶梦 ,在儿童的心间播下神圣的愤怒的种子……巩固,强大,复兴 ,再做一个1792年那样的法兰西,伟大的法兰西,用思想武装起来的法兰西,用利剑武装起来的法兰西 ……在一雨果    119个美好的日子里,她将突然挺身而起!然而,雨果毕竟力薄势单,他的努力无济于事。3月8日,在讨论意大利人加里波第的代表资格时,大多数议员表示反对。雨果惊诧人们居然如此健忘 ,抱有如此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观点 ,竟不能容忍一个异国的战士 ,连曾经为危难的法国而奋斗过的功臣也要抛弃!他宣布与议会决裂,愤而辞去了议员职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就是雨果参与政治活动的最高原则。雨果    120第二节  家门为公社社员敞开人民起来了。1871年3月18日 ,巴黎的工人阶级对卖国政府的不满怒火终于爆发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起义者占领了蒙马特尔高地,到晚上,红旗已经在巴黎市政厅的上空高高飘扬——起义者占领了整个城市。3月26日 ,巴黎举行了公社委员会的选举;随即 ,巴黎公社掌握了政权。这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它的影响将延续到以后的数个世纪。巴黎开始沸腾起来。工人阶级第一次当家作主 ,人民群众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公社公布了自己的法律 ,并宣布建立人民军队。劳动妇女也积极参加到了政治斗争的行列之中。但公社的起义者们过于宽宏大量。起义之初 ,他们没有去缉捕那些旧政权的要员们 ,同时放任政府军队逃跑。不甘失败的原政府统治者们聚集在凡尔赛 ,当喘息刚定,他们立即向巴黎公社发动了进攻。巴黎被团团包围住了。 法国政府的将军抗击外国侵略是懦夫,而镇压本国的人民却是行家里手。军队调雨果    121集了大炮轰击巴黎 ,巴黎城内血流成河。巴黎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第一次为自己的命运进行了一场注定失 败的圣战 。男人、妇女、儿童、老人 ,纷纷拿起武器 ,顽强驻守着每一条街口 ,每一座楼房 ,寸土必争,寸步不让……5月28日,巴黎失陷了,梯也尔及法国前政府的官员们又耀武扬威地回到巴黎重掌政权。疯狂的报复立即接踵而来。一批批的公社社员以及老人、妇女和儿童被拉到城墙边不经审讯即被枪毙;很多伤员甚至被政府军队用枪托活活砸死……仅仅被凡尔赛军队枪杀的俘虏就达6000人之多!白色恐怖弥漫着巴黎城和全法国。当雨果在国民议会宣布辞职 ,并收拾行装准备回巴黎时,传来了他的长子夏尔突患脑溢血去世的噩耗。雨果满怀悲痛将儿子殡葬后 ,随即返回布鲁塞尔处理善后事务。就在这时,爆发了巴黎公社起义。因此,在巴黎工人阶级革命的日子里 ,雨果并没有能给予就近观察,更没有亲身参与这场斗争。事实上,雨果对巴黎公社革命是不太理解的。他一贯主张和平、人道 ,不愿看到流血和战争 ,更不愿看到本国同胞的相互拼杀和屠戮。他不赞成公社的暴力行为 ,同时也反对凡尔赛政府的残酷报复。他曾说过:“简而言之,国民议会多残忍,公社就多疯狂。双方都丧失了理智 。”雨果    122然而,当巴黎公社起义失败,法国政府大肆搜捕和剿杀公社社员,法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时,他勇敢地在比利时的《比利时独立报》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 ,宣布欢迎公社社员到他家来避难 。他在信中写道:“我不曾和他们在一起,但我接受公社的原则,尽管我不赞成它的领袖……我要为逃亡者敞开我的大门 ,只要他是无辜的或确实是无意识犯罪的…… ”“为了维护正义,一个被路易 波拿巴放逐的共和国的人站在被凡尔赛国民议会战败的公社人们一边 。”就在公开信发表的当晚 ,一群恶棍袭击了布鲁塞尔街垒广场四号——雨果的住宅。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被石头砸坏了,他们还想闯进住宅。直到天亮时,这群害怕阳光的鬼魅魍魉才悻悻离去。此事本来是法国现政权的支持者对坚持正义的作家的恶意警告和报复 ,或许背后正是法国政府所授意的。但它却恰恰给了比利时当局以合谋迫害的口实。或许此事早有预谋 ,因为比利时的司法机关事后并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当局立即宣布将雨果驱逐出境:勒令维克多雨果先生(男,文学家,现年69岁)立即离开比利时王国,且着即今后不得返回。雨果不得不率全家于当年6月1日离开比利时 ,雨果    123前往卢森堡,在一个名叫维安登的小城镇中住了下来。不久 ,雨果收到了一个公社社员的遗孀玛丽梅尔蒂埃的来信。玛丽的丈夫被反动派杀害了 ,她请求到雨果家中避难,并请作家为她提供一个工作 。雨果答应了,并向她发出了邀请 。18岁的玛丽住进了雨果的家里。她为他带来了有关巴黎的最新消息 ,同时向他讲述了她自身的遭遇以及在巴黎公社起义的日子里的所见所闻。玛丽讲述的故事给了诗人以创作的灵感。雨果满怀激情,写出了大量的诗歌:歌颂为抗击普鲁士军队侵略而阵亡的法军将士,歌颂奋起保卫巴黎的人民;歌颂巴黎起义的英雄;描写反动当局的镇压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抗议政府的罪行……其中的《国殇》、《在街垒上》等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后来,这些诗歌结集为《 凶年集 》出版。在《 凶年集 》中 ,还收集了诗人在这一时期写作的另一些诗歌佳作 ,如其悼念长子的《悲哀》等。玛丽本人也给了雨果以青春的激情。在玛丽面前,他觉得自己返老还童了。9月底,雨果回到了巴黎。物事人非,他再也没有受到象去年那样隆重的欢迎。政府和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们将他视为眼中钉,恨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快;另一阵营的人们已经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 ,同时亦因此失雨果    124去了往日的热情。但公社社员的家属亲眷和朋友们很快找上门来 。他们早就读到了作家在《 比利时独立报》上发表的公开声明 ,因此纷纷请他给予帮助。雨果的处境已大不如前,他自身就活得很艰难;但他仍然尽其所能帮助受难的公社社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他在《召唤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 ,要求当局对起义的战士予以赦免 ,呼吁人们为挽救法国而斗争。1871年12月2日,他在《南方民主报》上写道:我突然想起,今天是12月2日。20年前,正是在这个时候,我被放逐,有人警告我,说如果我被抓住,就把我枪毙 ,但我还是为反对犯罪而进行了斗争。一切都挺过去了,我还将继续进行斗争!雨果虽然没有参加巴黎公社的斗争 ,也并不完全赞同公社的原则 ,但他却始终站在人道和正义的立场上;并在巴黎革命失败后冒着生命危险向受害者伸出援手 。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作家,这是难能可贵的。秉着良心处事 ,堂堂正正做人 ,这就是雨果的人生原则 ,这也是一个作家( 不论其政治倾向、思想信仰如何)最可宝贵的地方。雨果    125第三节  《九三年》(上)雨果早就想写一部反映第一次法国大革命的小说。他的父亲曾经参加过当年平定旺岱保王党叛乱的战役,那如火如荼的年代自幼就在他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他酷爱创作那些具有史诗意义的重大题材 ,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只有在风口浪尖遨游 ,方能显英雄本色。10年前,也就是1862年,雨果便开始为这件事着手准备了;如今,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分。1872年8月,雨果携全家再度离开巴黎,前往当年他曾被放逐过的格恩济岛。离开了喧闹的巴黎 ,他终于能静心创作了。除了继续写作有关《历代传说》的有关片断和其他文学作品外 ,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九三年》的创作之中。到第二年夏天,雨果终于完成了这部大著 。该书于1874年出版。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789年 ,那是近代世界文明史上第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激烈的暴力斗争形式推翻现存封建统治的大革命。其意义非同凡响 ,影响深远。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中 ,巴黎人民攻陷雨果    126巴士底狱,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绞刑架,同时宣告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法国封建势力不甘失败,他们与由欧洲君主专制国家如奥地利 、普鲁士、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组成的反革命同盟沆瀣一气,在国内煽动叛乱,对新生的共和国进行疯狂的反扑。在1793年,法国的83个郡中,有60个郡里出现反革命暴乱 ,尤以发生在法国南部旺岱森林地区有10万农民参加的叛乱最危险、最具威胁性。处在危急中的共和国临时政府采取果断措施 ,派出共和国军队,大力平定了旺岱叛乱,从而挽救了革命 ,挽救了共和国政权。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中的关键时刻 ,这一年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大决战 ,最终决定了法国自身的前途——它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雨果选择了这一年作为小说的标题 ,并将共和国军队与旺岱保王党势力的斗争作为故事的背景和主线,是具有深刻的意义的。而这部小说的成功 ,不仅进一步奠定了雨果作为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 ,而且使世界文学宝库中有了一部生动表现法国大革命的最出色的杰作。《九三年》共分三部,分别为《在海上》、《 在巴黎》和《在旺岱 》。故事情节也分别在上述标题标明的三种环境中展开。雨果    1271793年5月 ,一支由30人组成的辖属于巴黎志愿兵红帽子联队的小分队正在布列塔尼的一个森林中进行紧张的搜索。他们在丛林深处发现了农妇米舍尔佛莱莎和她带着的3个小孩。佛莱莎在大革命前深受封建统治之苦,战乱发生后,她的房子焚于战火,丈夫死于战争,她只好带着3个孩子东躲西藏,其中最大的孩子还只四岁。曹长杜拉和他的士兵们对佛莱莎母子的不幸深表同情,他们收留了这一家子,并宣布这3个小孩是联队的孩子。同年6月1日傍晚 ,一艘英国军舰悄悄驶往旺岱方向。这艘军舰上载有30尊大炮 ,更载着一个著名的保王党头子 ,这就是布列塔尼亲王朗德纳克侯爵。当时旺岱的叛军在共和国军的沉重打击下节节败退 ,分崩离析 ,朗德纳克此次赴法的任务就是要重新整合旺岱的叛军力量,统率全境叛军的行动 。军舰在行进中出现了事故,大炮大都撞坏了,还死了好几个炮手。为此 ,朗德纳克下令将那个失职的水手就地处决。这艘军舰后来遭到共和国军的八只战舰的截击包围 ,但朗德纳克在水手阿尔马罗的帮助下乘舢板逃离险境 ,并成功抵达布列塔尼。阿尔马罗就是被朗德纳克处决的那个水手的兄弟,他本来打算为哥哥报仇,但却被朗德纳克的人格力量所征服 ,同时也为朗德纳克的宗教宣传所感动。他放弃了复仇意愿 ,死心塌地地追随朗雨果    128德纳克行动。他拿着朗德纳克交给他的绿绶带 ,去布列塔尼各地联络叛军 ,传达朗德纳克的命令。而朗德纳克则独自行动。当时到处张贴着共和国军缉拿他本人的布告,但他却得到了一位老乞丐的帮助 。朗德纳克后来顺利地找到了旺岱的一支7000人的叛军 ,他率领他们烧杀掳掠,袭击共和国军。朗德纳克极其冷酷凶残,他不仅下令杀死伤兵俘虏,还下令将女人也一并杀掉 。最后叛军向孩子的母亲佛莱莎开了枪 ,并将3个孩子作为人质劫走。此时,在巴黎的革命统帅机关——国民公会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的分歧。共和国三执政中的罗伯斯庇尔认为平定内乱是当务之急 ,因为旺岱的保王党已经有了统一的领袖,布列塔尼就要成为国王的势力范围;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的看法正好相反 ,他认为共和国的危险来自外来侵略,普鲁士是对法国的真正威胁;而三执政中的最后一个马拉却认为真正的危险是革命内部的腐败、投机和宽容。三个人互相攻讦,争论不休 。这时,西穆尔登教士出现了 。他与罗伯斯庇尔看法相同,认为一个旺岱比十个德国更可怕。最后,三执政一致决定 ,派出贵族出身的青年指挥员郭文负责追剿旺岱叛乱;同时,由于朗德纳克是郭文的叔祖父 ,委派西穆尔登任公安委员会驻郭文司令部的全权代表 ,由他雨果    129去监督郭文。如果郭文对敌人宽容而放走保王党领袖,西穆尔登有权处死他 。西穆尔登听明白后脸色变了。因为革命前他曾在朗德纳克家中任家庭教师 ,郭文是他心爱的学生,他将郭文视同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有着深厚的感情。保王党用死刑威胁逼迫布列塔尼地区的农民参加叛乱,因而被裹挟到旺岱叛乱中的人数达50万之众。在道尔 ,蓝军(共和国军)与白军(保王党叛军)正在进行一场敌众我寡的生死决战。蓝军的将领是年轻的郭文 ,而白军的头目是70多岁的朗德纳克。蓝军是为祖国而战的志愿兵,而白军则是浑浑噩噩的乌合之众。在郭文的精明指挥下,蓝军用计攻进城内,一举击溃了白军;朗德纳克只好率领残兵败将逃进祖传的杜尔格城堡之中。郭文将城堡紧紧围住 ,限令叛军24小时内无条件投降。保王党军拒绝投降 ,他们提出用三个小孩作交换,让他们安全离开,否则就把3个孩子烧死。郭文下令强攻,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 。朗德纳克最后只剩下7个人了。这时,城堡已经被攻破,朗德纳克束手待毙。正在此时 ,曾经救过朗德纳克一命的阿尔马罗从暗道中进来了 ,他领着朗德纳克等人从秘密地道中逃走。堡垒开始着火了。被叛军打伤的农妇米舍勒佛莱莎在乞丐退尔马克的照料下已经治愈 ,她日夜跋涉,来到城堡前面,这时她从楼堡开着的窗子里发现雨果    130了自己正在寻找的3个孩子 ,眼见熟睡中的3个孩子就要被烈火吞噬,本可团聚的骨肉却只能是生离死别,她发出了绝望而悲痛的呼号。已经脱险的朗德纳克受到这种痛苦的母性爱的呼号的感动 ,毅然回转身子进入城堡楼上,将3个孩子救出火海;他自己也因此被捕。朗德纳克将被审判处死。郭文得悉此消息后思想上产生了激烈斗争。他认为朗德纳克因为营救三个孩子而被捕,杀死他是不人道的;他也想到自己的家族关系,觉得愧对祖父亡魂。但他又想到祖国,觉得放了朗德纳克无异放虎归山,共和国又将面临旺岱的威胁 。最后,他私自将朗德纳克放走,自己则留在了牢中。西穆尔登发现此事后如雷贯顶,震惊非常 。他召开军事法庭审判郭文。郭文承认自己有罪 ,要求判处死刑。表决时,杜拉主张释放,而另一名法官主张判处死刑;西穆尔登投了决定性的一票 ,郭文的死刑将在次日进行。郭文的部队闻讯后全都表示反对 ,西穆尔登内心也很痛苦。夜里 ,他去看望囚在土牢中的郭文 ,师生两人为了各自的理想热烈地争辩起来。西穆尔登最终没能说服郭文,他黯然神伤地退了出去。第二天早上 ,郭文走上了绞刑架。他的士兵们呜咽着替他求情 ,有的甚至要求代他而死。但西穆尔登铁面无私地坚持执行死刑 。 郭文引刀就戮前喊出了“共和国万岁 !”的口号。当郭文人头落地时 ,断头雨果    131台下响起了手枪声:西穆尔登开枪自杀了。小说的基本情节大体如此。雨果    132第四节  《九三年》(下)《九三年》中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有两个 :一是在母亲佛莱莎撕心裂肺的绝叫声中 ,杀人恶魔朗德纳克返身冲入火海救出3个小孩,自己因此被捕;一是郭文放走朗德纳克而代其受死 ,西穆尔登在亲自宣判并监斩了自己的学生后而饮弹自尽。可以说 ,作者意欲在《九三年》中注入的全部意义因为这两个情节而获得升华,这部小说所以成为不朽,在很大意义上也应归功于此。如果说诗有诗眼,画有画韵的话,《九三年》这部描写伟大的法兰西革命的史诗的诗眼就在这两个情节之中,这幅巨大的历史画面含蕴的意韵亦在其中。农妇米舍尔佛莱莎是战争苦难的象征;也是伟大母爱的象征。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 ,但却因战争和封建专制统治而饱受折磨和苦难。战争几乎使她失去了一切:房屋家产、丈夫、还有失踪的孩子 。伟大的母爱使她不辞辛劳,四处寻找自己的孩子;她那伟大的母爱最终也使奇迹出现 ,给她带来灾难的元凶最后救出了她的孩子,她们母子终于获得团圆。因此,可以说是母爱使佛莱莎能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保全了自己的孩子 ,是母爱在无情的较量中唤醒了敌猷泯灭的雨果    133人性。朗德纳克是暴虐与凶残的代表 ,是战争与苦难的渊薮。他出现在哪里,那里就有罪行发生 。他在本小说中的第一次出场 ,就是命令处决那位失职的水手。在他到了布列塔尼以后,那里迅即变成血与火的战场。他杀人成性,连妇女小孩也不放过 。但他本人又极其狡猾,善于玩弄欺骗伎俩,因而能够驱使愚昧的农民为他效命疆场。城堡前与革命军的较量证明他是死不改悔的,他是正义的不共戴天的敌人 。他懂得利用宗教信仰,也确实不乏人格感召力,这是一个具有理性色彩的充满兽性的对手。但是 ,烈火之中传来的母性的呼喊声和熟睡的孩童的可怜状貌 ,却使他在这一特殊的情形下人格行为发生了突变 ,成了冒死救人的英雄。在人性与兽性、战争与母爱的较量中 ,人性战胜了兽性 ,母爱战胜了战争。通过这一情节和上述两个人物的行为及命运 ,作者雨果表达了谴责战争和讴歌母爱的人道主义主题。郭文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崇高的人道主义者。他有“高尚的思想和动机”,他年轻有为,机智果敢 ,忠于革命,为正义而战。在大革命爆发后,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地位,投入共和国的阵营。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他相信真理、正义在共和国一边。但他同时还抱有人道主义的理想。他认为“恕”字是“人类语言中最美好雨果    134的一个字”;“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宽恕,那么胜利也就不值得争取了。”因此,在封建专制和推翻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反革命与革命的较量中 ,他站在了推翻封建专制和革命的一边;但在他所信奉的人道主义理想和他正在从事的革命事业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 ,他却站在了人道的一边。他坚信“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所以,他放跑了革命的敌人朗德纳克;而他也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革命的惩罚,坦然走上断头台。西穆尔登是法国大革命中激进派的代表。他无私正直 ,“满身都是道德和真诚”。他出身贫苦,当过乡村教士,因此能够理解人民,表达人民的意愿和感情。他忠于原则,坚持法纪,但同时也体现了最高的人性规范。他坚定地指出:“革命有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就是旧社会,革命对这个敌人是毫不仁慈的 。”在战场上,他无所畏惧,当一个匪兵举刀砍向郭文时,他冲上去打倒匪兵,自己却因此受了重伤;在军事法庭上 ,他公私分明,坚决维护革命法治的尊严,将违纪的学生送上了断头台。他的死,既出人意料,又感人至深。从他同郭文的关系看,这一种结局是合情合理的,同时更突出了他忠义两全的崇高品质 ,也强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伦理道德与革命暴力 、善与恶之间有一种既对应又矛盾的关系 ,使用暴力往往是触雨果    135犯道德的 ,但道德的秩序常常只有通过暴力的形式才能实现;纵恶并不能为善,并且违反了善的本意 ,因为与一人为善往往使更多的人受恶 ,结果反变成行善即行恶。但是,在个人处理这种复杂关系时,往往因行善而在另一层次行了恶 ,在维护革命原则的同时却违背了伦理原则,这种情节本身即蕴含着悲剧性因素 。为了弥合这种矛盾 ,便只能以人物自身的悲剧结局予以解决。而这样一来 ,恰恰突出了人物的高尚人格——这正是《九三年》的感人之处 :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试金石上,人人褒贬清晰;而在人性和兽性的分水岭前 ,也是个个泾渭分明。因此 ,《九三年》既是一部革命史诗,又是一部闪烁着人格魅力的道德童话。《九三年》与雨果的其他小说不同的地方 ,亦即这部小说的突出之处,是作家引入了人伦冲突。作家将人伦关系与阶级关系结合在一起 ,人伦冲突在阶级冲突的基础上和大背景中展开。小说的上述三个主要人物或为亲属关系,或为师生关系;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又分别构成敌我关系或原则冲突。小说的这种处理使情节的发展更为复杂而激动人心,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也增加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九三年》是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同时也是他一生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雨果    136第五节  活到老,战斗到老雨果在完成了《九三年》的写作后 ,于1873年7月31日返回巴黎。这年年底 ,雨果的第二个儿子弗朗索瓦维克多病逝。他的家人中,他的长女、夫人、长子相继去世,每次都给老人以沉重的打击;而这一次的打击 ,更甚于从前 。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一生中又一次的灾难 ,而且是最大的一次灾难……”但老雨果并没有颓唐,他仍然是那么坚毅、沉着,仍然继续为人类的事业而斗争。1874年1月 ,他同一位朋友谈话时说道:“我像一座森林,虽经多少次砍伐,而嫩枝却更加茁壮成长。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在用诗歌和散文来表达我的思想 ,但我觉得我还没有能够将我头脑中千分之一的思想表达出来……”他为实现人类的和平而呼吁。在给1874年及1875年召开的两次世界和平代表大会的致词中 ,他谴责普鲁士帝国的所谓胜利,要求恢复法律 , 实现和平。他在致词中写道 :“有日出才有白昼 ,有法律才有和平 。”他一如既往地要求取消死刑。1875年2月 ,雨果    137他为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士兵布朗辩护 ,要求予以重新判决;最后,布朗被改判为服刑五年。1876年1月 ,德高望重的雨果冲破保皇党人和教权主义者的重重阻挠 ,当选为参议院的议员。他不失时机地利用议会讲坛 ,顽强地为巴黎公社社员辩护,要求实行大赦。当年3月,在参议院的会议上 ,他登上讲台,发表演讲,要求“全面彻底地赦免所有与3月18日事件有关的人和事 ”,不加任何附加条件。但他失败了,只有寥寥十票赞成他的提案。然而,老雨果并没有气馁。四年后,在1880年7月3日,他在参议院旧话重提 ,要求通过赦免公社社员的议案来迎接攻占巴士底狱的周年纪念日。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以颤巍巍的语调动情地说道:我第一次在法国的讲台上发表演说 ,是在三十四年前 ,也就是在现在站立的这个讲台上。秉着上帝的意志 ,我当时演讲的内容是捍卫进步和真理;同样秉承上帝的意志 ,我今天演讲的内容是捍卫仁慈和正义——如果考虑到我的年龄关系,或许,这是最后一次。雨果的赦免法案终于被通过了。老雨果用口的同时 ,并没有忘记用笔来配合他的现实战斗。察觉到法国存在着专制复辟、君主政变的雨果    138危险 ,他将1852年写作的《一个罪行的始末》及时发表了(1877年10月出版)。在这部书中 ,他谴责了路易波拿巴发动的反动政变。此时此刻 ,连同道明主旨的序言一道发表,足以警醒世人,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他继续进行创作。在晚年的写作生涯中 ,他先后出版了《历代传说》第二集( 1877年 )和第三集(1883年);诗集《做祖父的艺术》(1877年 )和《精神的四种风向》(1881年) 。《历代传说》是雨果老人以随笔的形式对他一生经历和智慧的记录,它给人以启迪和借鉴 ;《做祖父的艺术》则是一位满怀爱心的慈祥老人与天真稚嫩的儿童的亲切对话以及同他们的心灵沟通 ,它同样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和赞赏。当这部诗集第一次出版时 ,几天之内被一抢而空;诗集中的小主人翁成为巴黎街头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继续发表演说。1876年6月 ,在给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送葬的墓前葬礼中 ,他在悼词中说道:“她留下了数不清的杰作精品……现在,法兰西正在遭受凌辱 ,特别需要有人挺身而出 ,为祖国争取荣誉.....”(雨果本人未出席葬礼 ,其亲笔悼词请别人代念。)1878年5月30日,在纪念伟大思想家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大会上,他指出,十八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是启蒙者的世纪,而“十八世纪开始的运动,雨果    139十九世纪正在完成 ”;他号召一切希望创作出人类优秀作品的作家,应该把宣传真理 、谴责战争作为自己真正的战场。他在巴黎召开的世界文学家代表大会上大力弘扬文学对人类的进步作用。他指出 ,文学永远是“人类的理智迈向进步顶峰的进军 ”;他大声疾呼:“光明!永远是光明!处处是光明!所有的人都需要光明!光明存在于书籍中。把书本翻开吧。让它有可能放射出光明,让它发挥自己的作用吧 。”雨果    140第六节  日月同光伟大的人物往往生前倍受冷落 ,雨果却是一个例外。虽然他历尽坎坷,饱尝苦难,但同时也获得了人们的崇敬和爱戴。1881年2月26日 ,是雨果八十岁诞辰。全法国的人们将这一天作为国家的盛大节日予以庆祝。所有的中小学都放了假,并取消了对学生的处分 。在埃洛大街的雨果寓所门前 ,人们搭起了一座凯旋门。从这天中午起,人们手捧一束束鲜花,川流不息地走过雨果的窗下,向这位一生笔耕不辍 、除恶扬善的“人类良心”和“大海老人”表示由衷的敬意。在他们中间,有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的巴黎公社社员及其家人;有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类智慧养料的世界各国的代表;有聆听过他的激动人心的演讲从而获得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的来自法国各个角落的人民;连法国政府总理也亲登门表示祝贺……这一天 ,从老雨果的窗下经过的游行队伍整整行进了六个小时 ,其人数达六十万人之巨。没有任何人的事前组织和策划 ,没有任何政府部门的行政指令和规定。完全是自发而来 ,出自内心!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这就是以心换心、以真诚雨果    141换真诚的结果!《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罗曼罗兰后来写道:“对我们来说,老雨果的名字总是和共和国联系在一起的。在所有的作家和艺术家中 ,他是唯一获得永远活在法国人民心中这种荣誉的人 。”年过八旬,老雨果的精力和体魄渐渐不如从前了。尤利叶德鲁埃的去世 ,更加速了他的衰弱。尤利叶死于1883年5月11日,享年77岁 。她追随雨果50年,与雨果相爱50年,虽然从未享有妻子的名份,但却是真正风雨同舟的爱人 。在雨果的几乎所有重要书稿中,都洒有她辛勤劳作的汗水;在雨果最艰难、最危险的日子里,总是她伴随在雨果的身边 。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虚伪礼仪规范 ,却只能让她处于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尊荣的窘迫地位 。当雨果走上讲坛和舞台接受鲜花和欢呼时 ,她只能远远地站在人群边上默默露出欣慰的微笑……但她毕竟是幸福的。就在她去世前的这一年2月 ,老雨果将一张签有自己亲笔题词的照片赠送给她,以纪念他俩50年相爱的珍贵情感。那张照片的背面题写着如下的字句:“相爱50年,这就是最美满的伉俪 。”如今,尤利叶先他而去了,老雨果感到了生命的迫力和精神的孤独。他在诗中吐露心曲:雨果    142再也看不到她了,叫我怎么活?往后的岁月是一副沉重的负担,主啊,我求你,一天也别让我等待,请你快快召唤,快快把我召去吧!他仍然照常参加平时的各种活动 ,照常在自己的红色沙龙里接待各种客人,但他往往保持沉默,他那深邃的眼神常常注视着某个未知的深处……他开始日益关注身边子女和亲人的生活 ,他更加关注穷人的生活。早在流亡时期 ,他就将日常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资助周围的穷人;从1862年起,他每周招待圣皮埃尔港的40个穷苦儿童一顿晚餐。两年前,他就立下遗嘱,留下4万法郎给穷人 ,并将自己的全部文稿献给巴黎国家图书馆;并希望死后用装载穷人的灵车将他送往公墓埋葬。尤利叶死后 ,他进一步修改了遗嘱,把留给穷人的钱增加到5万法郎,并重申了用穷人的灵车送葬的要求 ,拒绝任何教会为其葬礼服务。1885年5月15日 ,雨果感染了肺炎——这是一种最易使老人丧生的疾病。他预感到了死神的降临。他唤来了孙子乔治和孙女让娜 ,向他们告别。他用嘶哑的声音说道 :“我看见了漆黑的光 。”这是他生前最后的一句话。雨果    1435月22日夜晚,据罗曼罗兰记载,当夜巴黎上空暴雨大作,电闪雷鸣,冰雹倾盆而下。就在这一天夜里,在暴风雨最激烈的时刻,维克多雨果溘然长逝 ,终年83岁。次日,法国宣布为雨果进行国葬 。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全体代表为之休会,以示哀悼;埃洛大街和埃洛广场被以雨果的名字重新命名;参众两院迅速通过了雨果灵柩安葬先贤祠的决议。5月31日夜里 ,人们在巴黎凯旋门附近的明星广场上搭起了灵台,12个青年诗人组成了仪仗队,无数的人们在为不朽的诗人守灵 ,每一个人都在朗诵雨果的诗歌;到处堆满了鲜花和花圈,到处闪烁着盔甲和灯光。6月1日清晨,伴随着隆隆的鸣炮声,“几辆平板车和一辆只有两个白玫瑰小花环的未加装饰的黑色灵车”出现了。没有牧师,没有主教,没有唱诗班;但是在黑色灵车的后面,却有两百万送葬的人们……伟大的死者七年前曾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大会上发表过下面一段演辞 ,精辟地概括了那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的战斗一生。就让我们以它来作为对诗人自己的盖棺论定 ,并借此表达对这位终身以信奉真理、光明、正义和良心为上帝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崇敬之情:雨果    144他虽死犹生。他离开了我们。他经历了长年的忧患,饱尝了创作的艰辛,肩负着最光荣而又最危险的责任,即他预先提出并主动承担的 、力图将人们的良心引向正道所负的责任。他离去了 ,伴随着他的是诅咒和祝福——过去时代的诅咒 ,未来时代的祝福。这是体现光荣的两种很好的形式。他在弥留之际所听见的,一方面是同代人和后辈人的热烈欢呼 ,另一方面则是无情的过去时代发泄在与其作斗争的人们身上的那种仇恨的狂叫和咆哮……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雨果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雨果-2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雨果-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雨果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雨果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