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无衔军事家-6

彭雪枫不等张太冲陈军长说完,便截住了,说:他是陈大队长,特务大队的.贺子谟本来就觉得陈毅一身绅士打扮十分抢眼,又有点别扭,听彭雪枫介绍说是特务大队的,也就不再怀疑了.彭雪枫本意是为陈毅着想,谁知这位贺子谟听信了他的话,真的把陈毅当作了随从.宴席上,贺厂长拿出几瓶珍藏多年的双沟陈酿,殷勤地给客人敬酒.他开口彭师长,闭口邓政委,顾不上照顾陈大队长.陈大队长虽然敬陪末座,主人不去搭理,但自酌自饮,倒也逍遥自在.筵席上,总是贺子谟敬彭雪枫、邓子恢,彭雪枫、邓子恢敬陈大队长.一顿酒下来,贺子谟总觉得有点不对头,心想:陈大队长虽然谈吐不俗,又是特务大队的,但水平再高,总还是彭师长、邓政委的部下吧,怎么彭、邓二位如此恭敬?送走客人后,他问县长:那位气度轩昂的陈大队长到底是什么来历?吃什么,喝多少,都是他说了算,他的谱怎么比师长还大?他管七个师长,你说他的谱大不大?开什么玩笑?哪有管七个师的大队长!一语甫出,贺子谟马上醒悟了,惊叫道:这陈大队长原来是陈毅.哎呀,刚才太失礼了!乘着酒兴,陈毅一行来到淮河与月牙河之间的冲积沙洲--大柳巷.这里俨如世外桃园,家家梨树扬花,处处柳丝吐烟.望着郁郁葱葱、宽敞平直的十里长堤,陈毅豪情大发,主动向彭雪枫挑战.雪枫,听说你在蒙古练过马?我在蒙古大草原上练的是没有鞍子的裸马.三个月下来,屁股上生了一层硬茧.策马越山跳涧,如履平地,那才叫功夫!彭雪枫说完嘴里还喳喳地回味.听说你吹牛皮,说新四军中你赛马无敌?不能说全军无敌.彭雪枫脖子一挺,朗声答道:只能说没有输过.陈毅问:你敢与我比试比试.比就比.两人牵马来到堤上,并排站着.开始!邓子恢一声令下,俩人翻身上马,挥鞭奔驰.陈毅骑的是匹枣红马,膘肥体壮,撒开四蹄,像一阵风似地从堤上飘过.彭雪枫骑的是匹青白马,越壕跨沟,像飞一样,彭雪枫称它为火车头.俩人较起劲来,顾不上客气谦让,心里只想战胜对方.枣红马与青白马交替领先.他们的赛马引起河中游客的注意.堤上八蹄翻飞,尘土飞场,堤下观者如堵,喝采声入云.开始,陈毅还能和彭雪枫一较高下,时间长了,便渐落下风.最后,竟被彭雪枫拉下一大截.赛马虽然输了,但陈毅兴致仍然不减.傍晚回城,看见夕阳斜照,满河跃金,无数江鸥时而低飞,时而高翔,心潮起伏,他口吟《试马》一诗,送给彭雪枫:淮水中分柳巷洲,平沙绿野柳丝抽;春郊试马优游甚,难得平生似白鸥.陈毅虽然与彭雪枫只数面之缘,但俩人却像老朋友一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陈毅的诗作中,竟有二十余首与彭雪枫有关.彭雪枫牺牲后,他和着血泪,写下了《哭彭八首》.这是他一生中写得最长的悼亡诗.大捷之后的一粒流弹击落了璀璨的星座,全党全军同悲.毛泽东亲题挽联.为彭雪枫遗腹子安全降生,邓子恢将死讯隐瞒林颖四个月之久.淮北百姓设灵祭祀时,祭品是一碗清水和一面明镜,敬重他清如水,明如镜.彭雪枫生平最大的耻辱是被汤恩伯挤出豫皖苏.四师大部分官兵都来自豫皖苏,指战员最大心愿就是尽快收复失地,重返家乡.1944年8月,复仇的日子终于到了.经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分会同意,彭雪枫亲自指挥四个主力团和一个骑兵团执行西进任务.在誓师大会上,彭雪枫心潮起伏,声泪俱下:同志们!三年前,我们忍痛撤出了豫皖苏路西阵地.从撤离路西的那天起,我们就发誓一定要收复豫皖苏边.君子报仇,三年不晚.现在,三年的时间到了.我们是豫皖苏人民的子弟兵,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家小,我们的兄弟姐妹.三年来,我们日夜盼望着早日恢复失去的根据地.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血染黄沙,战死疆场,也是心甘情愿的.从8月15日到9月10日,彭雪枫率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路西广大地区,歼灭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数千人,夺取萧县、永城、宿县.9月10日,部队准备攻打距夏邑县城三十华里的八里庄.彭雪枫决定亲率三个团攻打八里庄.参谋长张震提出异议:八里庄之敌李光明部装备精良,官兵多是老兵、惯匪,而且八里庄地形十分复杂,敌人碉堡、壕沟、暗堡三位一体,可攻可守.师长负有统辖西进兵团的重责,不必亲临一线,还是由我到主攻团去指挥.彭雪枫决心一下很难改变.晚上,十一旅旅长滕海清也来劝驾.师长,听说你要让我带三十一团到王白楼休息,而你自己亲自出马打八里庄.杀鸡焉用宰牛刀,派我和张参谋长去不就行了?彭雪枫一摆手,把滕海清的话截住,半开玩笑地说:在小朱庄,你们三十一团立了汗马功劳,可功劳不能老是你立呀!那样,别的团就要说我偏心了.你还是抓紧时间把三十一团整顿一下,大仗有你打的!说完,他就到前沿部署战斗去了.彭雪枫走后,滕海清跟张震嘀咕:西进以来,我总觉得师长有点心急.前些天,我还看见他挥刀上阵与骑兵团一起作战,这次又亲临火线指挥战斗,危险呀!11日凌晨4时,总攻开始,战斗进行得十分顺利,仅用一个多小时,就歼灭了李光明两个营,余兵退缩到小圩子,凭险顽抗.小圩子工事颇为坚固,圩外有壕沟围护,易守难攻.彭雪枫来到二十五团,指示停止强攻,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术,佯攻三面,网开一面,将主力预伏在敌人逃跑方向.从部署战斗到指挥追击,彭雪枫已经一连工作了好几天,眼睛布满血丝.张震和政治部主任吴芝圃劝他小憩一会.正当彭雪枫准备和衣而憩时,警卫员一阵风地从外面跑进来:师长,真神了,敌人按照你的安排突围了.走,咱们到前沿看看去!彭雪枫一翻身,掂起左轮手枪,与张震、吴芝圃来到圩墙上观察敌情.根据敌情的变化,他命令炮兵向开阔地前沿轰击,阻止逃敌逸出伏击圈,命令二十五团从后面发起追击,命令预伏部队收网,命令骑兵团投入最后的战斗.陷入重围的敌人像昏了头的苍蝇胡冲乱撞,盲目射击,散弹、流弹、冷枪,满天飞,彭雪枫全然不顾这些,仍然站在墙上高声呐喊:同志们冲啊!不要放跑一个敌人!警卫员看彭雪枫目标太暴露,劝他注意隐蔽.彭雪枫不肯下来.二十五团团长徐体山回头看见彭雪枫站在圩墙上向他招手,吓出一身冷汗,赶回来一把将他拉下圩墙,叫他到散兵坑去.彭雪枫从高处下来,在散兵坑还未站稳,就听远处一记冷枪破空而来,彭雪枫的身子微微一颤.警卫员以为师长没站稳,上前搀扶.谁知彭雪枫抓着警卫员的手紧抠着不放,稍顷,听他轻轻地哼了一声,颓然倒下.师长出事了!警卫员和徐团长惊呼起来.张震、吴芝圃闻声赶来.彭雪枫朝他们看一眼,瞳孔的光芒消逝.他俩赶紧撕开彭雪枫的上衣,没查到什么伤痕.医生赶来抢救,指着他左心房一个好像被小刺扎破的伤痕,说:师长中弹了.吴芝圃一边让医生打强心针,一边安慰自己:师长命大,不要紧,不要紧!由于事出突然,张震、吴芝圃急忙电告正在后方的邓子恢,请示善后事宜.祸从天降,令邓子恢十分震惊.他的勤务员宋德功回忆道:9月11日深夜,邓政委刚入睡不久,机要室就送来了一份急电.他看后沉思了很久很久,抑制不住热泪滚滚,用手帕轻轻地擦着眼镜上的泪水,自言自语地说:'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当时我们心里都明白,前方出了问题,但谁也不敢问.邓子恢冷静下来后,作出了秘不发丧的决定.原因有两条:一是为了不影响士气,二是为了已经身怀六甲的林颖.根据邓子恢的指示,滕海清派人到王白楼一户大地主家,用五百块银元买了副上好的棺材,将彭雪枫入敛,悄悄地用船送回路东,安放在成子湖边的柴滩上.女人的直觉是最灵敏的.彭雪枫牺牲的第二天,淮北区党委正召开群众工作大会,各县、区党委书记和工青妇负责人参加会议,情绪非常热烈.林颖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她惊异地发现主持会议的几位领导目光黯淡,心里一沉,感觉可能出了大事.她不敢往深处想.当晚,她在梦中大哭大叫.同屋的泗南县妇救会主任推醒她:林颖,怎么回事?雪枫可能出事了.林颖惊魂未定地说梦见彭雪枫满身血迹站在她面前.梦都是反的.妇救会主任安慰她说.林颖正要找有关部门打探消息时,又接到了彭雪枫给她发来的电报.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彭雪枫都要向她报平安,并询问腹中胎儿的情况.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因为战事动荡夭折,彭雪枫特别希望第二个小孩能平安降生.1944年12月23日,林颖在新四军军部黄花塘医院生下一名男婴,取名为小枫.1944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公布彭雪枫的死讯,并在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亲率延安各界代表一千余人来到会场,向彭雪枫的遗像鞠躬、默哀.礼堂门口,高悬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远在延安的陈毅含泪挥毫,写下《哭彭八首》,随后又为淮北举行的追悼大会发来挽联: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赢得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大英雄.2月2日清晨,淮北各界七千余人前往洪泽湖畔,恭迎彭雪枫灵柩.同日,邓子恢亲自将林颖母子接回到半城.林颖此日仍蒙在鼓里,她到岸后看见人们悲痛的表情,又不见彭雪枫来接她,既失望又疑惑.邓子恢不忍也不能再瞒下去了,鼓起勇气说:林颖同志,我现在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请你务必保持冷静.什么不幸的消息?林颖声音有些颤抖.邓子恢继续说:雪枫在去年9月11日八里庄战斗中光荣牺牲了.林颖头嗡地一声,身子摇晃一下,又硬自支撑:不!不可能,不可能!你说他五个月前就死了,可是这几个月来,我总能收到他发来的电报.邓子恢只得告诉她残酷的事实:这是张参谋长和吴主任的好意.他们怕你悲哀过度,怕伤了胎儿,所以想出这个法子,以雪枫同志的名义发电给你.希望你节哀,保重身体.林颖这下才彻底相信了,大叫一声雪枫,昏倒在地.从洪泽湖到半城,沿途数十公里,无论部队机关,还是平民士绅,都在灵柩经过之处设案致祭.他们不约而同地摆张桌子,上面放着两样东西:一碗清水,一面明镜.这是淮北人民的最高礼节,表示彭雪枫一生清如水,明如镜.灵柩运往墓地时,百姓成群结队地尾随在后面,哭声震天.不少年迈的老人拄着拐杖,在子孙的搀扶下,一步一哭.彭雪枫下葬后,淮北根据地各县群众自发地来到墓前拜祭.中共中央华中局代表曾山看到这些情景,感慨地说:一个领导同志牺牲后,出现这样动人的场面,过去是很少有的.可见彭雪枫多么伟大!碧血悲歌--许继慎原名许绍周,字谨生,安徽省六安县人.1924年6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团党代表、团长,在北伐战争中立下功勋.1930年春,奉调前往鄂豫皖边区,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兼任中共皖西北委军事委员会主席,为统一和发展鄂豫皖根据地作出突出贡献.1931年11月被张国焘诬以改组派、第三党、反革命等罪名杀害于河南省光山县新集,年仅三十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最早蒙冤遭难的一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才华出众,是一柄双刃剑,既能因聪慧卓越脱颖而出,建立一流的业绩,同时也可能因锋芒毕露,招来非议、嫉妒或阻力.如果加上嫉恶如仇、耿介直言的个性,在错误主张占据统治地位时就更加容易受到攻击.许继慎既具有过人的才华又始终坚持正道直行.由于这样的品行,他获得了正直人们的称赞,周恩来赞许他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徐向前称颂他为鄂豫皖红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样是由于这种品行,他得罪了像张国焘这样的奸邪之徒,备受打击与诬蔑,最后罹难于左倾黑手之下.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最早蒙冤衔屈的一位.性格即命运.许继慎像一块洁白的美玉,通体晶莹,不容许沾上半点污垢,不愿意与奸佞、伪善、邪恶为伍,他用短暂的生命捍卫了灵魂的圣洁,高尚的人们也用怀念和想往来延续他的生命.同门曰朋,同道曰友.许继慎与蒋先云、曹渊并称铁军三杰.他们同为黄埔一期的同窗好友,同是叶挺独立团的主要战将,同样具有过人的才华和高洁的品质.对于这批从东征和北伐中崭露头角的新一代将领,周恩来寄予无限期待.像国共两党众多名将一样,许继慎的军旅之路从黄埔开始.1924年春,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致力培养军事人才.中国共产党发出紧急通告,要求各级党部立即派遣党团员报考黄埔军校,在青年学生中掀起了投笔从戎的军旅热.当时,国民革命政府在上海设有考区,负责招收北方各省的学员.许继慎早就有从军的念头.从五四运动开始,他就一直从事学生运动,担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联络部长,参与领导了驱逐段祺瑞在皖爪牙的斗争,先后发动群众赶走了两任文官(省长李兆珍、许世英),当驱段斗争把矛头对准武官时,遇到了很大阻力.1921年6月2日,安徽督军倪嗣冲、旅长兼芜湖镇守使马联甲开枪镇压示威学生,打死两人,打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六二惨案.惨案发生后,安徽各界群众纷纷发表宣言、通电,举行集会、示威,一时间,愤怒的声音响彻云霄.可是,无论愤怒的吼声多么强烈,无论社会各界如何联合,倪嗣冲、马联甲的地位在声讨的浪潮中稳如磐石,依然杀人放火,胡作非为.这件事给许继慎很大刺激,促使他思考一个问题:赤手空拳能否对付武装到牙齿的反动军阀?经过思考,他认识到要打倒军阀必须拥有自己的武装.从这一天开始,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便成为他心中的梦想.听闻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后,许继慎兴奋不已,连夜收拾行装,买票上船,从家乡赶往上海参加考试.黄埔军校应考的条件和手续颇严.据在上海考区同时参加考试的徐向前元帅回忆:政治思想上要了解国民革命须速完成之必要,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学历上要旧制中学毕业或相当程度之中学毕业;身体条件要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及无肺病、花柳病、眼疾等.既有口试,又有笔试.笔试考作文、政治、数学;口试则观察学生对于三民主义的了解程度及个人志趣、品格、判断力之类.许继慎、徐向前等人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黄埔军校设在四面环水的广州黄埔岛上.6月16日,军校举行开学典礼,许继慎和四百七十多名学员聆听了孙中山的演讲.孙中山素有大炮之誉,演讲精辟有力,富有感染力.他有两句话给许继慎留下深刻印象,日后经常用来警示自己:黄埔同学们,你们应该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一个革命军人要有舍身精神,要不怕死.我敢说革命党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秘诀就是在不怕死.军校的课程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政治教育以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为主,军事课主要讲典范论和四大教程,如《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以及《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等.许继慎学习了从单兵动作到排连营协同等各种战术,成绩优异,教官经常让他给其他同学作示范.在军校,他与曹渊、蒋先云相识相知,成为最好的朋友.这三人都具有才智过人、政治上活泼和组织能力强等特点,日后同时成为叶挺独立团的主要战将,因此,人们称他们为铁军三杰.1925年底,许继慎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军校留在新编教导第二团担任排长,负责训练新兵.他的军事才能很快在两次东征中露出头角.第一次东征打击的对象是叛军林虎,战场在广东东江一带.东征军名义上以许崇智的粤军为主,讨伐主力实际上是由黄埔军校一、二期学生组成的教导一团和二团.这支新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尤其是斗志高昂,视死如归,常常一个冲锋就能把对方成团成营的部队冲得七零八落.许继慎在淡水、阿婆两次战斗中,指挥少量兵力打退数倍于己的敌军攻击,因功升为连党代表.在棉湖战斗中,林虎亲率一个师的兵力,突袭至二团团部附近,将指挥作战的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二团团长钱大钧团团围住,形势十分危急.许继慎一面派人向友邻部队求援,一面紧缩防线,扼守要道隘口,坚守不退,将林虎所部死死地拖住.不久曹渊带领一个连增援,经过数小时激战,终于将敌军击退,保证了团部的安全.战后,许继慎和曹渊都因作战英勇被擢升为连长.第二次东征打击对象是陈炯明.这时,黄埔军校学兵扩大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许继慎担任一军第三师七团党代表办公室少校干事.由于七团党代表蒋先云被周恩来任命为前线特派员,到一军其他部队督战,由许继慎代理七团党代表.兴宁之战,他带领七团两个连奉命增援,未到前线,就看见负责阻击任务的主力团团长骑马向后狂奔,一边跑,一边脱军装,样子十分狼狈.由于主官弃阵,主力团的官兵也纷纷后撤,敌军则趁机发起反攻.许继慎策马迎头拦住团长,一把攥住缰绳,喝斥道:你这是往哪里跑?许党代表,是你呀?团长惊魂未定,气喘嘘嘘地说:正面之敌至少有一个师,根本顶不住,快撤吧,迟了就没命了!不就是死吗?你忘记黄埔'不要钱,不怕死'的校训了.我已经带领增援部队上来了.许继慎劝道.你带了多少人?两个连.这点兵力有个屌用?放手!团长听见敌军的冲杀声越来越近,抡起马鞭,抽在许继慎手臂上,手臂上顿时抽出一道血痕.许继慎忍住火辣辣的疼痛,强行扭转马头,拖着团长并驾齐驱,朝前线奔去,边跑边喊:我后面还有大批援兵!主官重返战斗位置,加上许继慎带来两个连的生力军投入战斗,很快稳住了阵脚,此后援军陆续到达,敌军转而惊慌失措,最后被击溃.战后,主力团团长因战功晋升少将,他对在关键时刻立下逆转之功的许继慎只字不提.许继慎也缄口不语.当事双方都保持沉默,但亲眼目睹他们战场表现的七团官兵则抱打不平.蒋先云将兴宁之战中的情形向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在党内表扬了许继慎机智、勇敢和谦虚,赞扬他有金子一样的优秀品格.为尊者隐,为长者讳,许继慎宁可埋没自己的功劳.但是,当政治上的毒箭向共产党袭来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戳破那些尊者、长者虚伪的面具.1925年,蒋介石在潮州西湖公园召开连以上军政人员联席会议,授意国民党右派分子挑起事端,攻击共产党员不忠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许继慎是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之一,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缪斌、贺衷寒等右派分子大放厥词之后,许继慎沉着镇定地走上讲台发言:对革命忠实与否,不能光看他怎么说,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特别是在生死关头能否英勇无畏,舍身成仁.蒋先云党代表,是共产党党员,在第一次东征时,他两次负伤,至今伤口未愈,人所共睹.唐在刚营长,也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壮烈牺牲,现在忠骨未寒.在历次平叛战斗中,共产党的连、排长大量牺牲更属常见.即以我本人来说,攻惠州时,我不但立于城下指挥,而且亲自爬城.但是,攻城指挥官某团长却在敌人猛烈炮火下,从阵前逃走.这不仅是勇敢不勇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革命忠实不忠实的问题.掌声像惊雷从会场响起.在许继慎严密的逻辑和犀利的词锋面前,右派分子无言以对,败下仗来.蒋介石本想借这个机会打击共产党人的影响,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他气恼地对缪斌等人说:你们打仗不行,斗嘴也不行,一群人拿许继慎没有办法,真是窝囊!周恩来非常欣赏许继慎,说他军政兼长,作战勇敢,而且善于说理.1926年3月,蒋介石炮制中山舰事件,将共产党员赶出第一军,周恩来主办政治干部训练班,点将要许继慎到第二中队担任队长.三个月后,共产党决定加强叶挺独立团的指挥力量,周恩来派许继慎带领三十多名营、连级干部赶往湖南浏阳军中.叶挺任命许继慎为第二营营长.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许继慎脱颖而出,他善于捕捉战机的机敏和悍于攻坚撞硬的骠悍,令军坛为之一惊.北伐两湖的几次著名的战役中都闪烁着他智慧的光芒.在著名的汀泗桥战役中,叶挺独立团击破守桥之敌,衔尾急追.出击不到片刻,就接到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的一道命令:对敌追击不得超过15里!当时敌军全线处于慌乱之中,整个指挥系统和部队建制被打散,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击.叶挺不愿意失去大好战机,命令部队大胆追击.部队追至咸宁县城外,又遇到类似汀泗桥的地形,三面环水,只有一条铁路桥可过,守桥的直系军阀部队构筑了坚固的阻击阵地.追还是不追?前头部队停下脚步,向叶挺请示.叶挺也正在思忖.机不可失,冲过桥去!许继慎主动请缨:咸宁之敌甚为混乱,铁路桥可以通过,请速令机枪连掩护我营冲锋!叶挺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兄弟部队火力掩护下,许继慎亲率二营官兵,冒着敌人交叉火力,一直向前冲.二营不顾伤亡,拼命拉近与溃兵的距离,最后终于与溃逃的敌军相接.负责阻击的敌军桥头部队不敢扫射自己的人,发挥不出火力优势,遂被打败.二营乘胜占领咸宁县城.四军军部接到叶挺已追往咸宁的报告后,副军长陈可钰破口大骂:好胜鲁莽,过于急进.等到他得知吴佩孚正全力赶往咸宁城,又转而大赞:真是军事天才,能够见机进取.如果咸宁城被敌军先机占领,我们又要打一场'汀泗桥'战役.机敏灵动的许继慎还擅打恶仗.对手越强,战局越乱,他越生龙活虎.1927年春,叶挺调任第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汉卫戍司令,许继慎担任七十二团团长.4月,蒋介石集团叛变革命,成立了与武汉政府对立的南京政权.5月17日,在他的收买和唆使下,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率部发动叛乱,冒险奔袭武汉.当时,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集结在河南境内,正进行第二期北伐,武汉驻兵极度空虚,仅有3个团,而且处于分散状态.叛军从宜昌出发,沿途未遇任何阻拦,势如破竹,直抵距武昌只有30里的纸坊镇.三镇震悸,武汉国民政府的领袖人物料定空城难守,携带家眷和细软,纷纷逃亡.危难时刻,叶挺赶到七十二团,找到团长许继慎、副团长廖运铎:时间很紧迫,你们团为先头部队,立即紧急集合,投入战斗,一定要守住纸坊一线,等待增援部队上来!请师长放心,七十二团保证人在阵地在!许继慎立下军令状.七十二团奔赴前线,发动逆袭,将叛军驱出纸坊镇,并占领纸坊车站.叛军毕竟人数占优,侦知正面只有许继慎一个团后,集中三倍兵力进行反扑.双方激战一夜,第二天拂晓,叛军在巷战中步步推进,突破多处防线,七十二团团部遭到合围,形势岌岌可危.同志们,现在已处在生死关头!退也是死,进也是死,与敌死拼,还能杀出一条生路!大家跟我上!许继慎手执团旗,率领所有的预备部队--机关枪连、特务连、步兵连和团部工作人员、勤杂人员迎着叛军攻击方向冲去.在火红的团旗引导下,数百名战士像一股奔涌咆哮的洪流,杀入敌阵.攻击与逆袭,包围与破围,两股人流撞在一起,发出震耳欲聋的厮杀声.锋线上不断有人倒下,又不断有人填上,七十二团官兵抱着必死的决心,踏着血迹和尸体冲锋,所有的人,包括死去的烈士,都是面向敌人.在战斗中,许继慎始终冲在最前头.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不计生死的勇士,叛军胆怯了,开始动摇,出现溃退的迹象.许继慎当机立断,命令号兵吹响冲锋号,带领官兵发起全线追击,叛军阻击部队凭借预设阵地企图以密集火力掩护溃兵撤退.许继慎在追击中两处负伤,左右胁各中一弹,鲜血将军衣染透,成了一个血人,但他仍然坚守岗位,指挥作战.就这样,他用一个团的兵力打败了夏斗寅一个师的进攻,再次上演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他像一颗冉冉升空的将星,以惊人的速度、眩目的光芒和不可抑制的活力登上军事舞台.他的同志和敌人都相信许继慎今后的军事生涯将更加辉煌.在销声匿迹三年后,许继慎突然崛起于大别山之巅.他将三支各自为战的小股红军煅造为一支铁师劲旅,为红四方面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他和徐向前默契配合,在一年的时间内,指挥二千余人消灭一万五千余人的正规军,创造小蛇吞大象的军事神话,部队也扩大七倍以上.出人意料的是,在创造最初的奇迹后,许继慎仿佛从世界上蒸发了.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他无声无息.1927年8月,他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但是,在主官序列表上,没有他的名字.1927年12月,他的老上司叶挺组织了广州起义,也不见他的踪影.1928年到1930年,他的恩师周恩来在上海指挥中央特科,麾下聚集了一批黄埔师生,里面也没有许继慎.反常的寂静,引来许多猜度.有人说,他赋闲了,心灰意冷了,退出了国共争斗的是非圈.从表面上看,许继慎寓居上海,的确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他经常访朋问友,与安徽籍留居沪上的社会名流来往密切.由于仰慕他的才能,国民党派人拉拢他,邓演达的第三党争取他,他都婉言谢绝,摆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对于他的这种处事态度,党内有些同志不理解,指责他交游过广,敌我不分,还提出要对这种背景复杂的人保持警惕.其实,许继慎是个性情直率的人,平生最讨厌虚伪、奸诈,不习惯绵里藏针的外交辞令,他渴望生活在金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军旅之中.可是,人生中有许多事情,不由自己作主,因此也就生出了许多抱憾和无奈:南昌起义前,许继慎虽然重伤未愈,仍然追随部队来到南昌.前委为保存干部,作出凡受伤人员一律撤离南昌的决定,许继慎只好转赴上海养伤.两个多月后,他又接到叶挺令其火速归队的急电,立即乘船去汕头,希望能赶上南下潮汕的起义军.船到汕头时,该地已被粤军攻陷,无法登岸,只好暂栖香港.后来,他又听说叶挺在香港指挥广州起义,于是在港九各处寻找线索,希望能与老上司取得联系,结果还是劳而无功.辗转半载,许继慎只得回到上海,向中央军委报到,然后按照组织的指示,在政治上采取灰色立场,以个人交友的方式,利用乡土关系进行统战工作.这种工作性质与方式后来给许继慎招致杀身之祸.这是后话.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最了解许继慎心思的莫过于周恩来.他一直在为自己青睐的战将选择用武之地.1930年春节刚过,他就把许继慎找去,笑吟吟地说:中央军委决定任命你为红一军军长,前往鄂豫皖边区指挥作战.我等的就是这一天!许继慎喜出望外.你的担子很重.周恩来扳着指头,列举了一系列困难:以大别山为依托的鄂豫皖边境地区,创建了三小块根据地和三支小股红军,他们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统一指挥,自身发展较慢,这与他们处于中原腹心的战略地位很不相称,要尽快改变这种局面;目前影响三支红军统一的最大障碍是地方保守观念,这些主要出身于农民的士兵具有强烈的排外心理,把土生土长的子弟兵称为自己的部队,把其他红色区域的部队称为外来的部队,拒绝与友邻部队合作;三支红军部队之中,豫东南红三十二师战斗力虽强,但政治上比较薄弱,多次发生抵制党的组织领导,驱逐甚至枪杀上级派来的党代表事件;……在介绍情况后,周恩来对边区的发展方向、党的建设、红军改编、战略战术、组织领导等重大问题一一作了指示,鼓励他尽快完成统编红一军的艰巨任务.中央军委的同志摆酒为许继慎饯行.席间有位同志关切问道:你的家乡不是在皖西根据地吗?这次可以见到亲人了!早已家破人亡,到哪里找亲人!许继慎苦笑一声.他的弟弟许希孟组织农民暴动被捕,在皖西独山镇被国民党砍头示众;他的老母亲遭到地主保安团的迫害,背井离乡,至今下落不明;他的家乡六安正处在苏区与白区的交接地带,不断遭受清剿部队拉锯式扫荡,十室九空.想到家乡人民的苦难,他悲愤地说:此去大别山,我必为党、为革命、为死难受害的人民,同蒋介石、国民党决一死战,不获成功,决不生还!仲春四月,正是大别山的杜鹃含苞怒放的季节.烂漫的山花铺满群山,给苏区带来一抹嫣红、一缕喜庆.许继慎一行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北黄安,在七里坪召开根据地党和红军干部会议,宣布中共中央关于统一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的决定,成立以郭述申为书记的特委和以许继慎、徐向前为正副军长的红一军军部.红一军统辖三个师共计二千一百余人.这是根据地军民盼望已久的日子.早在1927年11月,黄麻暴动胜利后,当地领导人就提出从西到东逐段割据大别山脉的计划.第二年,中央巡视员曹壮父在听取鄂豫边特委意见后,向中央再次提出学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创造大别山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建议.上述建议虽然被上级否决,但执著的大别山人民并未停止尝试,他们在黄麻暴动的基础上,创建了鄂豫边根据地和红三十一师,首先在大别山西端打出了苏维埃的旗帜,接着在商南民团暴动的基础上,创建了豫东南根据地和红三十二师,点燃大别山中段的烽火,最后又发动六(安)霍(山)起义,创建皖西根据地和红三十三师,大别山东段也响彻了土地革命的风雷.至此,一个纵贯大别山脉的战略根据地已经隐约可见,它就像一个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巨婴,急需催产、接生和成长.许继慎的到来,引起军民的极大兴奋.他们急切地盼望许继慎能顺利地捏合三个山头的武装力量,同时也担忧这个困扰边区几年的难题会再次压垮新来的领导人.许继慎十分幸运,他在这里遇到了老同学徐向前.这是一对闻名不知面的老同学.他们都在上海报考黄埔军校,都在黄埔第一期学习,都参加过东征战役,由于分编在不同的连队,两人并不认识.对于在军校和北伐中名声大噪的许继慎,徐向前十分尊重.特殊的黄埔情结和共同的抱负,把他们这两个素未谋面的老同学变成了一对配合默契的搭档.红一军军部成立后,前委决定分头行动.许继慎率军部去商南、皖西传达中央关于整编工作的指示,徐向前则带领由红三十一师改编的红一师向京汉线出击.在出发的那天早晨,徐向前踏着露水来为军长送行,在他身后跟着五十名装备精良的彪形大汉.这是红一师最精锐的师部手枪队,徐向前最钟爱的尖刀部队.许继慎诧异地指着手枪队,问道这是……?东去商南,要经过灰白区和白区,沿途会有民团和敌军袭扰,红三十二师情况十分复杂,过去发生过杀自己人的事件,我看军部都是文职人员,带点精干武装,以防万一.徐向前解释道.平淡的语言之中蕴藏着关心和细致.许继慎和政委曹大骏都十分感动.东行非常顺利.许继慎利用他在家乡的巨大的威望,经过细致、周到的说服工作,先后在南溪和金家寨将红三十二师和红三十三师改编为红二师和红三师,接着,又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了一个独立旅和两个归地方领导的独立师.随后,他率领红二、三师向六霍地区进攻,首战流波潼,次战麻埠,三战霍山城,四战英山,连战连捷,特别是英山之战歼敌一个整旅,这是鄂豫皖红军从未有过的空前大捷.过去,红军从来没有攻击过整团的国民党正规军,更不用说成建制地消灭成旅的敌军.在奇迹的宝匣打开之后,一个又一个的令人振奋的胜利接踵而至.8月中旬,徐向前带领红一师遭到国民党戴民权师的追击,双方在黄安西北四姑墩一带展开激战,红一师顶住敌人猛攻后发起反击,正在拉锯较劲时,突然在敌军后面涌出两支红军部队,形成夹击之势.这一变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很快,红一师战士清醒过来,纵声欢呼:许军长回来了!许军长带着部队回来了!其实,许继慎根据侦察员的情报,早已获悉四姑墩的战场形势.为了取得更大的战果,他匠心巧运,没有正面增援兵力吃紧的红一师,而是挥兵迂回至敌阵后侧,形成夹击之势,一举夺取战场的主动权.两人指挥部队前后用劲,一夹一挤,就轻轻松松地击溃敌军两个旅.四姑墩之战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过去存着严重隔膜的三支红军第一次实现了协同作战.消息传开,军中士气高涨.战士们俏皮地说:军中又来了许神仙,什么敌人都不怕了!在此之前,徐向前由于善打游击被指战员誉为徐神仙.许继慎、徐向前都是追求一流成绩的人.他们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不仅组建了统一的红一军,还使红军部队在战略战术上出现了质的飞跃.徐向前有一段精彩的语言总结了许继慎给部队带来的变化:从六月到八月,红一军三个师分东西两线出击,连战皆捷,先后共歼敌七千余人.自身兵力扩展到五千余人,增加了一倍以上.特别重要的是,红军的战术有了新的发展.可以说,开始了从小规模的游击战向较大规模运动战的过渡.过去只能跑圈子,伏击、袭击小股敌人,消灭国民党正规军的个把排和连;现在不同了,能主动调动大股敌军,在运动中整团整团地歼灭.过去只能攻打小的民团据点,缴获也少;现在不同了,能打下县城和重镇,缴获大批枪弹和轻重机枪、迫击炮,武装自己.战术多样,机动灵活:英山战斗,攻占据点与打援相结合;杨平口战斗,诱敌伏击;花园战斗,远距离奔袭;四姑墩战斗,诱敌深入,迂回包围.战斗中,并能注意开展政治攻势,战场喊话,瓦解敌军.总之,部队战术思想有了新的提高,战斗力大大增强,标志着鄂豫皖的红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一片喝采声中,许继慎心中潜藏着一层隐忧.三支红军虽然名义上合编了,但组织系统基本上没有触动,地方主义意识还影响很深.从抵达根据地的那一天开始,他就主张将部队打乱建制进行混编,但是,多数同志认为条件不成熟,迟迟未能实行.他担心地方主义的毒瘤一旦释放出来,会影响整个部队的团结.会师不久,许继慎的担心成为事实.8月末,红一、二师奉命奔袭广水.敌军早有准备,凭坚固守,袭击变成了强攻.根据许继慎的命令,徐向前率一师从北面仰攻,部队前仆后继,死伤惨重,而按照计划应该同时出击的红二师却按兵不动.徐向前被迫撤出战斗,闯进军部,大声质问:这打的是什么鸟仗?红二师为什么不遵守命令?我最好的营长高汉初就这样冤枉牺牲了?许继慎正为红二师保存实力的做法而恼怒,也在气头上,脑门一热,两人吵了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吵架,也是最后一次吵架.事后,两人冷静下来,忍不住笑了:他们吵架找错了对象.在前委会议上,许继慎再次提出混编的建议.他说:鄂豫皖根据地已经被中央确定为全国六大战略根据地之一,而部队还未完全融为一体,这是非常危险的.从半年的实践看,只有从组织上打乱部队建制,才能从老根上铲平山头.混编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利于打破地方观念.三个师过去来自三个地区,基本上是按地区系统形成建制的.有人动不动就说:'这一师是我们的,那一师是他们的.'甚至相互瞧不起,闹矛盾,妨碍部队的团结和统一.二是便于形成拳头.三个师建立的时间有先有后,实战经验、战斗作风、武器装备都不一样.红一师成立早,底子厚,人多武器好,战斗力最强.相对说来,其他两个师就显得弱些.混编后把红一师的干部和武器多调些给二、三师,就能进一步加强这两个师,使全军的力量相对平衡,形成有力的拳头.同时通过混编,各部队亦能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许继慎说服了大家.在徐向前的支持下,前委通过混编方案,红一师由三个团合编为两个团,红二、三师合编为第二师,将军部直属的独立旅与黄麻补充营、皖西独立第一师合编为第三师,其中第一、二师各抽五个连进行对调.与此同时,在部队中大力健全各级党组织,军部设前委会,师、团设党委会,营、连设党支部,班、排设党小组,另外还组建了士兵委员会和各级俱乐部.经过混编,全军实现了统一领导、统一意志、统一作风、统一纪律,形成了狠、硬、快、猛、活的战斗风格.对于许继慎开创性的工作,周恩来给予很高的评价:许继慎政治上很强,很能打仗,他把叶挺独立团的战斗作风带到了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也在回忆录中反复强调许继慎把三个师捏在一块,他有很大功劳.更为难得的是,许继慎主管红一军军事期间,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抵制了立三路线的错误.当时,立三路线指导下的中央和长江局不断发布命令,要求红一军切断平汉路,进逼武汉.边区特委决定组织以城市为中心的地方总暴动,提出了打到武汉过中秋的口号.前委讲论上级指示时,许继慎尖锐地指出:三年前,我打过武汉.当时集中了三四个军共计十多万人,花了一个多月才拿下武汉三镇.要攻克武汉这样的大城市,没有几个军是不行的.这样的军事常识都没有,还作什么决定!作计划,给任务,不审时度势,不掂量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一味地叫嚷'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这不是雄心壮志,而是主观主义、冒险主义!前委多数成员也认为:我们名义上是一个军,实际上只有几千人,就这么点力量,怎么个打法?我看,能打到外线上去,搞一两千条枪就不错了!根据多数同志的意见,许继慎没有率部向武汉进攻,而是出击平汉线,在遭受几次小挫折后,又改变行军方向,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根据地上.为此,他遭到地方负责同志的责难,军中也有人指责他屡次违背上级命令.10月中旬,红一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按照立三路线的标准衡量军队的工作,批评军部在进攻敌人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时作战不力,存在着消极的右倾机会主义倾向.许多人把火力对准了许继慎,在改选红一军前委时,把他排斥在外.许继慎不为所动,仍然执行稳妥的军事战略.11月,他率部奔袭新洲,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国民党郭汝栋第二混成旅包了饺子,缴获大批枪支和军需物资.这时,中央关于纠正立三路线的指示传达到红一军.前委成员听了传达,不约而同地把钦佩和愧疚的目光投向军长.新洲之战后,许继慎考虑到由于主力出击平汉线,皖西根据地大部被敌侵占,约有二百余名干部和万余名群众遭到杀害,于是果断决定回师皖西.12月上旬,部队夜袭金家寨,歼敌四十六师一个团,然后进逼六安,诱使国民党重兵出援.12月30日,援敌分三路向红一军驻地麻埠进逼,被红军包围于东、西香火岭,共歼敌三个团.在恢复皖西根据地后,许继慎又率部赶往鄂豫边地区,在二道河击溃敌三十师一个旅.在二道河,许继慎率领的红一军与蔡申熙带领的红十五军会合,两军根据中央指示正式合编为红四军,由中央派来的旷继勋任军长,原来的两个军长蔡申熙、许继慎分别改任红十师和红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没有因为职务上的下调而影响情绪,依然全身心地投入战斗.1931年春,他和蔡申熙带领红十、十一师密切配合,在广水双桥镇地区全歼国民党第三十四师,生俘师长岳维峻以下五千余人.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歼敌整师的胜利.新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任曾中生十分看重许继慎、徐向前、蔡申熙过人的军事才能,把他们视为主要助手.这四人都是黄埔军校出身,日后都成为了共和国的军事家,但每个人都独具特色.曾中生大局意识强,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许继慎心思敏捷,机智果断,遇事有魄力,关键时刻善于决断;徐向前厚重慎密,作风踏实,既能独当一面,又乐于做副手和高参;蔡申熙长于进行战略思维和协调工作.曾、许、徐、蔡的搭配本是难得一遇的黄金组合,但是,命运多乖,他们刚刚联手写下第一页辉煌,就被张国焘的黑手折断.耿介、直率的许继慎多次揭穿张国焘的老底,率先向左倾错误开火.在伸出的橄榄枝被拒绝后,张国焘嫉恨丛生,组织了一系列的围攻和诬陷,但仍然折不断硬汉子的脊梁.一场军事战略上的分歧愈演愈烈,将党内斗争推到摊牌的境地.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为灵修之故也.屈原是许继慎心中的楷模.他不仅对三闾大夫的千古名篇《离骚》倒背如流,更崇敬屈原正道直行、九死不悔的性格.坦诚,直率,不平则鸣,有话直言,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践行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准则,这是许继慎的禀性.他深知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的道理,但是,他不屑去做违背良知的事情,更不愿意戴着假面具做人.他的这种耿介、狂狷的性格使他很快与新任钦差大臣--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发生激烈冲突.1931年春,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为了推行其左倾政策,中央先后派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到鄂豫皖根据地,成立中央分局和省委,进行所谓改造党和红军的工作.当时,许继慎正指挥所部在皖西作战,与先行入皖的沈泽民发生激烈争论.沈泽民比张国焘先到苏区一个月.这位年仅二十六岁的省委书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左得历害.徐向前对他有个准确的评价:工作热情积极,是个好同志,但军事上一窍不通,又缺乏领导经验.连与他交情密切的张国焘也说:他也许是受莫斯科影响太深了,往往拿联共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山区的'土共'.他是缺乏工作经验的书生,只会背诵马列主义的教条,而当地游击好汉却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懂得甚至不多理会什么马列主义,所以这两者间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1931年3月下旬,沈泽民进入皖西苏区.所见所闻,与他的心目中的布尔什维克标准大相径庭,这里的老百姓甚至连苏维埃的准确含义都不清楚.一次,他与普通党员讨论这件事时,有的猜测着说:苏维埃就是苏兆征的别号,苏兆征是广州暴动中政府主席,因而我们的政府以苏兆征的别号来命名.另一位则反驳道:苏兆征同志已经死了,苏维埃是他的儿子.沈泽民费尽口舌,解释说苏维埃是俄文翻译过来的,不是人名,与苏兆征同志也没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工农兵代表大会,但是听的人仍然一头雾水.沈泽民拿苏联的模式去套正在创建之中的苏区,就发现许多惊人的所谓问题:苏区弥漫着立三路线的残余和调和主义倾向,整个工作自上而下陷于无秩序状态;苏区党组织指导机关形同虚设,集体领导完全不能存在;苏区政权内钻入了大批富农、地主和豪绅残余分子,执行的是富农路线;红军行动方针不是由政治任务决定,而是被筹粮左右;…………他的结论是:皖西根据地目前的发展状态,纯粹是群众自发斗争的结果,苏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和红军组织,现有的组织要么充斥着大量的阶级异己分子,要么是些没有觉悟的农民,因此,需要推倒重来.这个结论点燃了皖西特委的怒火.他们拒绝与沈泽民讨论问题,也不邀请他参加特委会议.许继慎从没遇到过像这样下车伊始、非批即训的中央领导.他几次找沈泽民交换意见,指出由于处于反围剿的作战时期,根据地有经验的干部基本上都集中到了红军中,地方干部有许多是新近提拔起来的年轻人,对他们要耐心地帮助.他还好心地建议沈泽民多同驻军商量,因为根据地主要是红军开创的,这里的地方干部对红军十分信赖.他的这些建议根本不为沈泽民采纳.1931年4月中旬,张国焘由鄂豫边专程赶到皖西与许继慎见面.他到根据地十几天,发现许继慎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许继慎是红四军中最能干的师长;曾中生指挥军事工作,非常重视听取许继慎和徐向前的意见,其信任程度可以用言听计从四个字形容;在皖西根据地,许继慎的威望高于党和苏维埃之上.为了取得许继慎的支持,张国焘伸出橄榄枝.许继慎与张国焘相识已久,最早见面是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当时,张国焘作为中央代表来到广州,执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政策,强迫在粤中央委员接受蒋介石所有条件,强制周恩来、许继慎等几百名共产党员从第一军退出.许继慎对张国焘的印象很坏,经常私下揭他的老底,说他是老机(机会主义).接风的宴席上,张国焘有意提起两人的交往:继慎同志,你还记得南昌暴动吗?你有伤在身,是我作出的决定,在暴动前夕将所有受伤人员全部转移到外地.起义军南下后遭受大失败,两万人的队伍打得只剩下千把人,十死九伤.能够保住性命的寥寥无几.他的意思是说,许继慎能够活到今天,应该感谢他的照顾.不能参加南昌暴动,是我终身的遗憾!许继慎坦率地说:军人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为荣,何况是这样一件震惊世界的伟大事件.你当时如果不把我送走该多好!张国焘换过话题,继续给许继慎戴高帽子:我一路从鄂东北过来,边走边看,发现皖西比鄂豫边繁荣,沿途农舍和茶园没有遭受严重的毁坏,各个集镇生意兴隆,粮食也很丰裕,特别是还能保持与外面的贸易往来,真是开了眼界.这里的情况,就像民谚里唱的:'金麻埠,银独山,苏家埠就是金銮殿'.你是这里的主要领导人,功劳不小,我听说你在军事上能力很强,曾中生指挥打仗主要靠你们许(徐),我希望你像支持曾中生一样支持我.两人就全局性的问题交换意见.随着交谈的深入,两人的神情都起了变化.许继慎认为边区执行的路线是正确的,苏区根本不存在所谓立三主义残余或调和主义的问题;根据地党政军和群团组织都是土地革命过程中诞生和壮大起来的,是纯洁和可以信赖的,不存在从头做起或进行彻底改造的问题;中央代表应该尊重和团结根据地的领导人,不能盛气凌人,动辄扣帽子、打棍子;红军部队要波浪式地向外发展,在发展中解决根据地面临的问题,不能固守不出;土地政策要切合当地情况,要对地主、富农采取给出路的政策……张国焘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许继慎虽然批评的是沈泽民,但锋芒却深深地刺痛了张国焘,因为张国焘与沈泽民所持的都是相同的观点,他们的使命就是贯彻执行许继慎所反对的政策.令张国焘反感的还有一点,就是许继慎爱谈政治问题.不仅爱谈,还十分在行.张国焘最欣赏的将领是埋头打仗、不插手政治的军官.失望的张国焘意识到许继慎不仅不是可以倚重的同路人,而且还是坚定的反对派.他对沈泽民等人说:许继慎是个才华毕露的人,爱谈政治,他的观点要不得.张国焘、沈泽民虽然都把许继慎视为推行左倾政策的主要障碍,都想削弱其权威,但是,两人的策略完全不一样.沈泽民虽然左得出奇,但为人正派,希望通过正常的党内思想斗争,采取辩论、说服甚至是交锋的方式,公开地纠正他认为不正确的行为或倾向.他的问题主要出自教条主义上.张国焘坏在人品上,他在党内的资历老,他不老实名声和擅耍权术的特点也是人所共知.他早就盘算过了,自己和沈泽民一样,在军事上一窍不通,如果在军事方针、行军作战、部队训练上攻击许继慎,那是自取其辱.在政治上寻找突破口同样行不通,许继慎是老党员,经历过历次党内斗争,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而且他所坚持的一些观点代表了苏区大部分干部的意见.张国焘出人意料地把攻击方向定在了许继慎的所谓个人生活作风上,因为这是最容易败坏一个人形象和最说不清的事情.他有意将一些子虚乌有的所谓事例通报给沈泽民,要求沈泽民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带头开火.由张国焘导演的总攻击在苏区党员代表大会上达到高潮.1931年6月下旬,在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全区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军队连以上干部和地方负责人共有九百余人出席会议.这次会议实际是张国焘到根据地后主持召开的一次全区干部大会.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根据地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同志们,不要把视线全部集中到军事战略和政策、法令这些所谓大问题上.其实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鸡毛蒜皮的小毛病,如果不及时解决也会酿成大错,比方说,部队中的游击习气、生活作风等.张国焘有意抛出话题.沈泽民推上炮弹就开火:说到部队中的军阀作风、土匪习气,许继慎同志应当反省自己.别的方面不说,单就对待妇女的态度,你就做的不好.他逐一转述张国焘说的那些事例,然后厉声质问道:有人反映,你有许多姘头.在你的姘头中,是否有有夫之妇?是否有被强迫的?这种行为是否破坏纪律?这是不是土匪的享乐主义?又是不是军阀横霸的习气?这配做一个中共党员和苏区的高级将领吗?对于突如其来的攻击,许继慎始料未及.他一一驳斥所谓的事例,反复强调:我是老党员,又是北伐老战士,对于党纪军规向来是严格遵守的.说我强奸妇女或乱搞姘头,纯属诬蔑,我要求组织澄清这些问题,如果证实是我所为,请给我处罚.在党的大会上以虚假的事例公开指斥高级将领,这在鄂豫皖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会议像泼了水的油锅,顿时乱成一团.一些不明真相的干部纷纷发言,提出批评意见.会议揭批的对象越来越广,许多师级干部被点名,军委分会主席曾中生和军政委余笃三被指为有纵容之责.这正是张国焘的意图.他就是要打击以曾中生、许继慎为代表的党内抵制左倾政策的反对派.与此同时,沈泽民等人随意诋毁高级将领的做法,也引起了绝大多数主持公道干部的义愤.他们向张国焘提意见,要求公开说明许继慎等人被冤的实情、公开批评沈泽民,纠正党内斗争中这种极为恶劣的先例.挑起事端的张国焘在整个批斗过程中始终保持超然的姿态.他让沈泽民、陈昌浩等人打头炮,而自己默不作声.在初步打击许继慎之后,他又出来做好人,拉着蔡申熙找许继慎、曾中生谈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曾中生一向态度鲜明,这次也不例外.他直截了当地说:这次会议出现了很不好的苗头.沈泽民闭着眼睛念经,根本不了解苏区的实际,他所提的见解都是照抄照搬的教科书,特别是他在党内动辄给人戴帽子、打棍子,已经引起本地干部的强烈不满.他脱离这次会议的主题,收集道听途说的传闻来攻击许继慎,应该公开批评.党内不能开此先河!张国焘见曾中生批沈泽民偏离会议主题,也拿会议主题做文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立三路线'和'右倾政策',不应当转移目标去批评沈泽民.他最多不过是缺乏经验,说话有时不完全恰当,这是可以谅解的.目前大敌当前,应该一致对外,希望继慎同志不要心存介蒂.许继慎心里明白,把炮放得山响的沈泽民只是书生意气,而不动声色的幕后主使则是这位钦差大臣.为了红军的事业,他决定忍辱负重,表态说:自参加革命那天开始,我就将个人的生死荣誉抛在脑后.对于泽民同志、国焘同志,有意见我还是会提的,但组织的决议我保证无条件地执行.我现在只想一件事,就是上前线,打胜仗.1931年夏,中央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正处于最紧张的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各战略区域的主力红军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援助中央根据地.7月上旬,鄂豫皖苏区军事委员会在商城余家集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红四军行动方针,史称余家集会议.会议在余家集一个祠堂举行,十几张条凳围着一张八仙桌.张国焘坐在正中的一张太师椅,发表高见:援助江西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斗争是我们当前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大的任务定下来后,现在要讨论的就是如何援助.我考虑了几天,可以说忧心如焚、寝食难安,我想起了孙子的一句名言:'击敌之所必救',也就是说要想办法让围攻中央苏区的敌军回撤.怎么才能迫敌回撤呢?攻击蒋介石的老巢--南京.我的计划是这样,红四军先打英山,然后出潜山、太湖,打下安庆,再进击南京,抄蒋介石的老窝!项英走着走着,感到不对头,通往茂林的道路虽然泥泞难行,但肯定不是越来越深的水田.他赶到前头,喝令带队干部:你确信这是到茂林的路吗?带队干部带着哭腔说:天这么黑,我也糊涂了.项英生气地抽了他一耳光,命令全军折回出发点,重新向茂林进发.这次,他亲自带路,他对什么人都信不过了.重新出发还是不顺利.路虽然没有走错,但部队通过章家渡青弋江时,浮桥又发生了故障.先是水涨江宽,原来的浮桥短了,两端淹没在深水中,部队只得临时修桥.浮桥加长后,由于部队拥挤,仅过了一千余人,浮桥断为两截,战士们只好涉渡寒冷刺骨的江水.从云岭到茂林,短短的二十公里路程.新四军竟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1月5日下午3时才到达距茂林镇一里远的潘村.在潘村,项英和叶挺下出了致命的一招恶手.他们看到浑身透湿在风雨中哆嗦的战士,顿生恻隐之心,决定部队在茂林地区休息一天.这一决定虽然可使指战员消除疲劳,但又给急速合围之中的国民党军队一昼夜的宝贵时间.1月6日下午,叶挺、项英召开各纵队首长会议,决定兵分三路通过球岭、丕岭、薄刀岭和高岭,向榔桥、星潭方向前进.战斗在黄昏时分打响.国民党第四十师和五十二师利用新四军在茂林休息的时间,赶到榔桥、星潭一带抢筑工事,以逸待劳,突然向行进间的新四军开火.经过一夜激战,新四军三个纵队和总预备队第五团于7日上午抵达星潭一线,与占据高山隘口的敌四十师形成对峙.项英和叶挺迎来了第二次宝贵的机会,这就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果断突破正面四十师星潭防线,破围而出.交战双方的领袖都看到了这步棋.上官云相打电报给四十师师长方日英,转达蒋介石的三点指示:1.你们已在下面堵住了叶挺,达到了预期战斗目的.2.现在东南西北各方面的部队正在赶往预定地点,合围的态势已成,估计8日下午可以封闭缺口.3.你一定要想尽办法将叶挺拖住,不要让他跑了,拖到8号,他想跑也跑不了.同日,毛泽东、朱德打电报给叶挺、项英,指出:你们在茂林地区不宜久留,只要宜城、宁国一带情况明了后,即宜东进,乘顽军布置未就,突过其包围线为有利.星潭地方不大,仅有十余户人家,但它是丕岭的出口咽喉,是从莽莽群峰中跳出去的必经之地.7日近午,叶挺、周子昆到前沿阵地视察情况,交换意见,都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机就是不顾一切地攻克星潭.7日下午2时,项英在军部临时驻地百户坑召开紧急会议.叶挺看见星潭主攻部队新三团的政治部主任阙中一也在会场,忙吩咐说:星潭先头部队受阻,北面敌人已向我们追来,左右纵队也已打响.我们现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天亮前,你团要肃清星潭外围之敌,占领星潭.阙中一得令赶回前线.会议在一个木棚内召开,军部领导和纵队首长围坐在一块大石头周围,石头上摊放着军事地图.叶挺提出,选择三个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正面仰攻星潭,突围顽军防线,向上官云相总部后方挺进,调动顽军回援,然后转向江南,与陈(毅)粟(裕)部队会合,伺机再渡长江.叶挺话音刚落,就遭到项英反对:我军向来不打硬仗,如果硬拼,会引起重大伤亡,这是拿战士生命冒险.现在不是冒险不冒险的问题,更不是过去三年游击战争的时代,可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叶挺情绪激动地喊了起来:现在是我们被顽军重重包围,同时又是大部队作战,你想走也走不了.只有坚决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去,才能保住这支部队.二支队政委黄火青、一支队司令周桂生、三支队司令纷纷发言,支持军长的意见.项英厉声诘问道:占领星潭,就能保住这支部队?星潭之前,还有很宽的徽河,徽河之前是三里路的平原开阔地带,再向前则是鸡公寨和毛山岗,谈何容易!项英主持的紧急会议足足开了7个小时.会上提出了五六种方案,每种方案都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由于战事紧张,与会者进进出出,会议断断续续,从下午开到黄昏,从黄昏开到深黑,到凌晨竟然还是没有结论.叶挺睁着一双充满血丝眼睛,焦灼地说:政委,不能这样清谈下去了,要有决断.时间拖不起呀!我的态度,错误的决断我也服从.现在请下决心,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ZW()叶超:《皖南事变中的叶挺军长》.〖ZW〗〗参加会议的首长都被会议拖得疲惫不堪,一迭声地要求下命令.项英一拍脑袋,下令循原路返回,走里潭仓抢占高岭,出太平,到黄山,然后伺机从铜、繁渡江到无为.会议结束时,已经到了8日.由于毫无意义地浪费7个小时,国民党军队已经封闭了包围圈.皖南新四军想跑也跑不了,现在的问题是能否避免全军覆没.项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背着叶挺给各支队、各团党委发指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埋掉电台,准备上山打游击.这一指示与全军整体突围自相矛盾,实际上暗示突围行动已告失败,军心由此大乱.8日中午,叶挺、项英率军部向南开进,准备与占领高岭的第五团会合.就在这时,奇怪的事又发生了,专门请来给军部引路的向导在一个三岔路口走错了路,把军部带到了濂岭,等叶项等人转向高岭时,三支队司令张振坤报告,五团坚守高岭期间遭到顽军反击,得不到后续部队支援,已弃守高岭.无奈之下,军部只好再折回里潭仓.大部队在崎岖的山岭间折腾了一夜,早已筋疲力尽,叶项决定休息一夜,第二天改向茂林方向突围.9日凌晨,叶挺率部队到达高坦时,稍作休息.这时,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竟然离队独自行动.叶挺马上找饶漱石商量,决定上报中原局刘少奇请示对策.刘少奇接到电报后,当即回电,指定军事上由叶挺负责,政治上由饶漱石负责,要求他们相互扶持,渡过难关.同时,他还致电中央:项、袁等人在紧急关头已离开部队,提议中央明令撤项职.叶挺临危受命,所能做的就是在国民党十二万顽军的铁桶阵中多撑几日.为了挽救自己的部属,叶挺想出了以身赎命的办法.他致信蒋介石,提出恳准判挺以死刑,而将所部被俘干部不论党籍何属,概予释放,复其自由.叶挺知道蒋介石一向标榜最重人格,想用信誉操守来打动他:挺闻之,凡自爱其人格者,必能尊重他人之人格,凡宝贵自己政治节操者,必能尊重他人之政治节操.今委座方以尊重道义人格为天下倡,且执政党亦应以宽大为群伦楷模,则挺愿以一死为部属赎命,谅不至斥为矫情钓誉也.蒋介石接到信后,仰天大笑:希夷真是可爱,天真得像个孩子.这是政治问题,与人格没有关系.他命令上官云相发起总攻.1月12日下午,顽军猛攻新四军坚守的最后一个阵地石井坑,部队弹尽粮绝.当晚,叶挺、饶漱石决定分批向北突围.军部首长很快便在黑夜中失散.此后,除饶漱石等二千余人安全突出重围外,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袁国平等六千余人牺牲.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按照叶挺的禀性,他宁愿与敌亡,也不愿意在面临覆灭时去与敌人谈判.饶漱石说:你与顾祝同是老朋友,下山去谈谈,也许能找条出路.在这样的情况下,与他谈判根本没有条件.我是坚决不能去的.叶挺恳切地说:大革命失败后,我离开党已经十年,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不是你自己要去的,是党派你去的.我自应向党中央汇报……饶漱石劝逼道.如果是党派我去的,我就服从.叶挺无奈,只好带着叶育英、叶钦和等几名随同下山,一下山即被国民党扣留.在狱中,蒋介石亲自诱降:尔觉得共产党对,尔就到那里去;尔觉得国民党对,尔就到国民党来,没有中立的地方.叶挺作《囚歌》以明志,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五年后,他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可惜四八空难阻断了他的归程.四八空难,疑云重重,周恩来一直怀疑是国民党做了手脚.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后,宣布新四军为叛军,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革职.国民党军事法庭最后判处叶挺无期徒刑.〖ZW(〗《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1941年1月17日)〖ZW)〗蒋介石十分欣赏叶挺的才情.1942年5月,他亲自在重庆接见叶挺.下面一段对话,就是当时国民党书记员的实录:蒋:身体还好吧?叶:还好.蒋:一年来休养怎样?有什么反省觉悟的地方?这几年没有很好地让尔做点事.叶:屡经挫折失败,自觉能力薄弱,无法应付环境.蒋:尔这个人太老实,上了人家的当还不觉悟.人家叫尔回去,尔就回去;叫尔打就打,人家利用完了尔还会杀了尔.前年(1939年辞职后)为什么不来见我就跑回去,人家要尔回去,尔就回去.叶:我军奉命北移而遭围攻.我们不善逃命,而至遭受灭亡,这是我对部下不起.现在上饶还监禁几百干部,我对他们应该负责.我处置失当,我愿受军法审判.蒋:(大声)尔的部下就是共产党!他们破坏抗战,搅乱后方,尔上了当还不觉悟,还对他们负责!这样我关了一百多人,难道我关错了么?叶:(大声)如果这样说,新四军开始就不应该成立了!蒋:(生气)话就说到这里为止!再说就不好听了,尔是不是共产党?叶:到现在为止,我没有任何党籍.蒋:尔觉得共产党对,尔就到那里去;尔觉得国民党对,尔就到国民党来,没有中立的地方.我指示尔一条正路,尔能绝对服从我,跟我走,尔一定可以得到成功,不然尔就算完了.叶:我早已决定我已经完了!蒋:也不是那样意思.我叫尔(离开监狱)到六战区好好休养,尔的前途是光明的.叶:如果照这样做,大家一定说我自私,怕法律处置,我不能这样做.蒋介石本来带支票来见叶挺的,只要他写一个声明,说皖南事变是共产党或者是项英的责任,就可以委任他担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甚至司令长官也行.谁知一年多的囚禁生活非但没有消磨叶挺的意志,反而令他骨头更硬.蒋介石对顾祝同、上官云相、陈诚说:我给了你们面子,是你们的老同学不给你们面子,他喜欢坐牢就让他坐到底!面对同窗故友不理解的目光,叶挺写下一首《囚歌》以明心志,这首短诗很快传遍重庆,成为新四军受难将士的正气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尔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为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五年的牢狱生活,最富裕的是时间.叶挺利用这一段时间,反复回顾大半生军旅生涯,包括反思他与项英的冲突,突然觉察到自己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这就是蒋介石说的在国共两党的激烈较量中,没有中立的地方.叶挺以为自己以无党派的身份出任军长,可以避免陷入政治旋涡,专心致志地指挥军事.结果,不仅国民党设圈套、下毒手,就是在坚持党指挥枪的新四军里,他也因为非党身份而工作不便.在国民党的牢房里,叶挺心中涌起一个不可抑制的愿望:他要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要重新披挂上阵,驰骋战场!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当面向蒋介石提出释放叶挺.经过反复交涉,1946年3月4日傍晚,叶挺获释.国民党当局派专人到牢房给他送来一套呢制将军服,要他换下那身破烂不堪的灰布军装.叶挺鄙夷地说:我不换!我要穿着新四军发给我的军衣回去.叶挺直接回到了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住所.第二天,他就致电毛泽东,申请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请求中央审查他的历史是否合格.3月7日,中央正式复电:亲爱的叶挺同志: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峻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收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慰问与欢迎之忱.周恩来闻讯立即从延安飞赴重庆,迎接久别的战友.叶挺见面后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周恩来赶快与国民党交涉,释放那些还被关在狱中的新四军被俘人员.正在华东作战的老部下陈毅、张云逸、饶漱石、李一氓听闻叶挺出狱,函电纷驰,敦促军长早日返部主持大局.4月8日,叶挺奉命赴延安参加中央整军会议.延安城沸腾了,几乎是万人空巷,人们成群结队赶往飞机场,希望一睹叶挺的风采.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和彭德怀等高级将领等候在机场.从早晨到中午,又从中午又到日斜,人们翘望天空,不见飞机的踪影.黄昏时分,西安方面传来不幸的消息:午后二时许,叶挺乘坐的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雾,触山焚毁,叶挺与其妻李秀文以及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等人同机遇难.叶挺去世时,年仅五十岁.一代名将殒落,全党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人们把这次空难称为四八事件.对于这次空难,当时党内许多人产生怀疑.当年参加清理失事工作的顾逸之回忆道:根据飞机出事现场的调查和向当地各方面群众的询问,我在给党中央的书面报告中曾做了以下分析:第一,飞机确实是在黑茶山上失事的,不是在空中爆炸而坠毁的.因为飞机撞在黑茶山侧峰巨石上面的撞痕非常清楚明显,飞机是撞山后才爆炸和起火的.第二,从4月8日当天黑茶山地区天气情况的调查来看,天上云雾很浓,山上下雪,山下下雨,驾驶人员可能是在这种天气中,因能见度太差,看不清山川地貌而撞山失事的.如果飞机再飞高一些,也不会撞在巨石上.第三,(略)……第四,这架飞机本来是在西安机场降落加油,稍事停留后才起飞来延安的.西安到延安是一直向北飞行的,为什么竟飞到东北方向来了,甚至飞到黄河以东黑茶山来了呢?其中原因我们至今都不清楚,也无法分析.后来听谭局长讲,在遗物中有一份迷失方向的电报稿.但当时西安北上沿途及延安的天气并不坏,美方机长又是佩带飞虎臂章的飞行员.这样,一直在我内心存疑,成为一个不解之谜.〖ZW(〗顾逸之:《对四八坠机事件的回忆》.〖ZW)〗同样的疑虑也一直存在周恩来心里.1951年6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家中设宴款待叶挺的儿子叶正大.席间,他说:关于你爸爸的座机为什么会失事,过去是说浓雾撞山失事.今天我可以告诉你们,肯定是有人做了手脚.机上的乘客全是我们的人,其中还有我们党的王若飞、秦邦宪、邓发这样的重要负责同志,当然还有你们的父亲叶挺同志.国民党关了他五年,出狱的第二天就给党中央写报告要加入共产党,这就触犯了蒋介石.蒋介石是什么人?我跟他打交道已经好长的时间了,可以说对他的个性我基本了解.这个人排除政敌无所不用其极.他利用特务在飞机仪表上做点手脚很容易.当时延安只一点小雨,飞机已到了延安上空,我们已听到飞机的声音了,为什么一转眼就飞向黑茶山?这不是国民党特务做了手脚又是什么!〖ZW(〗叶正大:《周伯伯和我谈叶挺空难》,载《炎黄春秋》2004年第四期.〖ZW)〗叶正大问:当时为什么不揭露?周恩来回答:没有真凭实据,没有人证、物证,蒋介石是绝对不会承认的.当时全面内战还没有爆发,两党谈判还在进行,党中央处理一切事情,都需要考虑各种背景.如果拿不出真凭实据,去和国民党交涉提抗议,那将会给当时反对内战、争取和平谈判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和国民党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啊!沉默了好久,周恩来又说:我们打一仗总得总结一次经验和教训.这一次坐飞机的都是共产党人和美国人,并且主要是共产党的重要干部.一出事情就是我们党的重大损失,国民党则没有动一根毫毛,这太不合情理,太不公平.不能让国民党特务为所欲为!这次失事后,为了防止国民党特务继续破坏,我们采取了一个相应的措施,我们向国民党政府和军调处提出一个要求:以后凡是我党中央委员和高级将领坐你们的飞机,一定要有一位国民党的将军陪同.他们都答应了.又过五年,在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举行前,战功卓著的元帅聚集在休息室,等待毛泽东颁发授衔令.休息室内,不断传出欢快的笑声.突然,一个念头几乎同时涌进元帅们的脑海.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起一个早逝的战友--叶挺.聂荣臻对叶剑英说:如果希夷活在那该多好,共和国就有两位姓叶的元帅了!叶剑英唏嘘不已:如果不是那次意外……如果不是意外,贺龙接过话:他会和我们一样,在这里等候大帅的接见.贺龙把毛泽东称为大帅.性格豪爽的陈毅说:如果老军长健在,我一定让贤,他是我们新四军的代表!哲者已逝,思念常存.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他的领导、战友、部下,还有历史学者又赠给叶挺一个称号--无衔元帅.铁血儒将--曾中生曾中生(1900--1935),原名曾钟圣,字化生,湖南省兴宁县人.1920年投笔从戎,因机智勇敢提升为参谋.1923年毅然离开军阀部队,接触革命理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前敌总指挥部组织科科长.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回国后任军委参谋科科长、中央军委委员会委员、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红四军政委、西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1935年8月,由于反对张国焘军阀主义、分裂主义,他被张国焘秘密杀害,年仅三十五岁.1945年,中共中央在七大为曾中生平反昭雪.1989年11月,曾中生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军事家.他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开始军事生涯较早的一位,也是军事论著最丰富的一位.曾中生身上笼罩着一层神奇的色彩: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富裕生活,可是他却带着弟弟曾希圣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和家庭,走上了为泥脚杆子打天下的叛逆之路.他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凭着胆识和才干,深得军阀沈鸿英和唐生智欣赏,被委以重任,授以要职,当他看清反动军阀沆瀣一气的本质后,面斥其过,弃之而去,军中同僚称他为狂徒.他是黄埔第四期的学生,由于学业优秀、立场坚定、组织能力强,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斗垮了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将多数进步青年军官团结在中共周围,由于孙文主义学会的负责人和骨干王柏龄、缪斌等人都是黄埔头几期的毕业生,有的甚至是教官,这场斗争被形容为小弟斗败了大哥、学生打倒了老师.他是著名的丘八妙笔,北伐军攻占武汉不久,他辞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总指挥部政治组织科长之职,奉调到《汉口民国日报》工作.一时间舆论哗然,报界人士疑怪:丘八只能操刀,焉敢动笔?曾中生不仅能操刀,而且善动笔,他知识广博,文笔老辣,常常在谈天说地、嬉笑怒骂之中露出犀利的锋芒.凡是接触过他的人或是拜读过他的文章的人,不论朋友或是对手,都承认曾中生文武双全.他从未到过井冈山和中央苏区,但对朱毛创建发展根据地和红军的经验了如指掌.1928年冬,他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回到国内,分配到中央军委工作,有机会看到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其他重要报告、文件,对朱毛游击战争和武装割据的思想尤其佩服.后来,他到鄂豫皖苏区后,把朱毛游击战争的十六诀广为宣传、推广,又用丰富的实践为毛泽东提炼中国革命的战略战术提供鲜活的素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谦和的曾中生把个人得失、荣辱甚至生死抛诸脑后,一生只为救国救民而驱驰,他心目中最神圣的字眼真理.为了军队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卫他心中圣洁的真理,无论前面是刀丛剑林还是万丈深渊,他都会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凭着过人的才华,他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军事奇迹;凭着高尚的品格,他建树起后世景仰的人格丰碑.苦手,围棋上指屡遭其困厄、封杀的强大对手.张国焘所以成为曾中生政治上的苦手,并不是他具有特殊的魄力和才能,而是他阴毒的手腕.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张国焘沿用其打倒你,我起来伎俩,企图按倒在苏区具有崇高威望的曾中生.为人谦和的曾中生在一再退让、等待之后,终于发出怒吼:我素来以为国焘同志雄才大略,没想他对军事问题一窍不通!雅洁的兰草,要穿越黑暗厚重的泥土才能绽苞吐蕊;高翱的雄鹰,要经历无数次摔打才能练就钢铁般的翅膀;坚韧的菜青虫,要忍受撕肝裂胆的皮肉分离才能蜕变为彩蝶.同样,作为军事怪杰,曾中生在横空出世之前,也要经历一段泥泞的小路.他人生的泥泞小路就是横亘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脉.1930年11月,中共中央派曾中生赶赴鄂豫边,担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这对曾中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在此之前,他虽然履历丰富,又以干练著称,但一直长期从事行政和政治工作,即使是在军队里,也是政工干部,从未直接指挥过军事斗争.而他上任之初面临的军事形势又是那样严峻,即使是能征惯战的骁将也会望而却步.1930年冬,国民党集结十万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连续发起第一、二次围剿,根据地主力红军--红一军只有一万余人,敌我兵力之比为一比十.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主力部队也由于当时情报失误,被旷继勋、徐向前带往皖西,鄂豫边红色区域只剩下三百余人枪的脱产武装和地方游击队.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曾中生单枪匹马,来到鄂豫边,当机立断,下令停止执行冒险主义的军事计划,解散集体农庄,取消立三左倾经济政策,撤销根据地内部军队与地方两个平行领导机关,恢复和建立特委和军委的统一领导,及时提出战争第一的口号,组织边区地方武装,利用人民游击战争与敌周旋,苦苦支撑着岌岌可危的局面,然后飞调主力回援,采取飘忽战略,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人,最后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边区渡过了危局,曾中生也赢得了根据地军民的信赖,他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深刻透彻的分析能力、平易近人的亲和能力给军政干部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许继慎、蔡申熙、徐向前,这三个黄埔一期生,都对晚他们三届的学弟心悦诚服.徐向前,这位同样具有非凡军事才能的著名军事领袖,多次深情地追忆当年的老领导:曾中生同志来担任鄂豫皖特委书记、军委主席,相当得力.这位同志,有战略头脑,工作实际,善于总结经验,也能团结同志.在反围剿的关键时刻到来,掌握全局,开展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地远离党中央,独立性大,主要领导人的选择特别重要.后来拿掉曾中生换上张国焘,是失策的.1931年4月15日,这是曾中生政治厄梦开始的日子.这天,他与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首次见面.张国焘给包括曾中生在内的苏区军民第一印象并不好.老红军余正旺用传神的文字描述了张国焘与红军将领见面的情景:当时,我们正在吃饭,只见门外抬进一个台椅,台椅上坐着一个人,白白胖胖的,穿着漂白的大褂子,光着个脑壳,手里拿着把大蒲扇,神气不大正.台椅两旁跟着几个挂匣子枪的红军战士.我想,这一定是打土豪抓来的一个活宝,是这个家伙装死不走路,才抬来的.我们感到对这个老财太宽待了,就纷纷议论起来.那副台椅放在廊沿下,台椅上的那个家伙也没有动身,兀自勾着头想心思.红军战士送水,他也不喝,送饭,他也不吃,后来煮了只鸡,他才拿起一只鸡腿,还没有啃两口又扔了.我们真有点生气了,骂这个家伙顽固,不知好歹.我们的议论被红军战士听见了,战士赶紧制止我们说:莫胡说!这是我们的张主席.我们才明白,他就是张国焘.这时,门外一阵杂沓的马蹄声,接着风尘仆仆走进几个红军首长.张国焘连身子都没有欠,坐在那里伸手和首长们握手,有气无力地说了几句,然后呶呶嘴,示意抬台椅的人动手走路.张国焘被前呼后拥走出了门,临走时才看了看院里的人.曾中生日夜兼程从豫南前线赶回后方迎接中央代表,没想到见到的却是这样一副慵怠、傲慢、居高临下的模样.开始他还以为张国焘只是架子大、娇气,很快就发现来者不善.张国焘到鄂豫皖根据地确实担负着特殊的任务.1931年春,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扶持下,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为推行所谓国际路线,中央分别派出代表团和中央代表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六大战略根据地.张国焘与陈昌浩、沈泽民奉命来到仅次中央苏区的鄂豫皖,负着改造党、政府和红军的使命.下车伊始,张国焘就把矛头对准了深受军民拥戴的曾中生.其实,这是张国焘的拿手戏.同是党的一大代表,后来受张国焘排挤愤而脱党的李达曾经有段评述:张国焘原是官僚地主家庭,带着旧官僚的作风,投机到党里来.他只知道个人利益,不顾党的利益,他眼霎眉动,诡计多端,若与别人有利害冲突,就遇事倾轧.'打倒你,我起来',这是他惟一的本事.4月中旬,在听完曾中生的情况汇报后,张国焘无视苏区军民粉碎国民党两次围剿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共鄂豫皖特委命令主义、惩罚主义流行,一切领导机关没有经常的工作;地方党部放弃改造红军的根本任务;苏维埃包藏着许多富农分子、地主豪绅及反动组织残余.总之,一句话,特委执行了富农路线,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5月12日,张国焘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撤销中共鄂豫皖特委,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鄂豫皖根据地军事委员会.他指责曾中生对许继慎采取宽待纵容态度,实行党内和平主义,宣布撤销其军委主席之职.对曾中生的围攻在6月中央分局扩大会议上达到高潮.到会者数十人,均是根据地高级干部.张国焘首先发言.他说话很慢,脸上从来看不出春夏秋冬,只能从内容中看出其用意之深.从表面看,曾中生同志来后,似乎团结了整个干部而得到当地一些同志信任,实质上党、苏维埃及红军中暗藏着许多危机和反革命的大活动.他的话引起骚动,会场传来激愤的议论声.有的同志可能会不以为然,这是思想觉悟不高的表现.张国焘继续说:不错,三中全会后,曾中生同志来到苏区,是起了一些积极作用,主要是对付敌人的围剿取得了一些成绩.其次是未经斗争的纠正了一些立三路线最明显的错误.但是,他对当时的党和红军没有进行政治斗争,却盛行一些无原则的私人意气斗争,采取了一种家长制度下的调和手段,对内实行向群众借粮借钱,因此放松了阶级敌人,对外优容对白区群众的掳掠行为.对于张国焘的无理指责,曾中生列举事实一一进行驳斥.随后,根据地领导人也表示对曾中生的支持.蔡升熙委婉地说:我们党实行集体领导,如果说过去工作有错误,也不是曾中生一人的过失,我也有责任.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的危急情况恐怕现在能够体会的人并不多.许继慎尖锐地指出:要说尊敬人,团结人,曾中生同志算是做得好的,不像有人动辄训人.要说他有家长作风,简直是笑话!曾中生同志当书记时大家都敢说话,写文章.可是现在就不同了.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陈定侯举例说:我写一篇关于工会的文章,结果戴上极端右倾的帽子,现在搞得谁也不敢做文章,因为做文章受打击.许多基层负责干部纷纷发言:中央分局督促太严,批评太过.像曾中生这样有水平的大知识分子都被批得一无是处,普通党员以后怎么还敢讲话、做事.面对众口一辞的不平之声,张国焘没有硬顶,而是动员沈泽民、陈昌浩反击.沈泽民是茅盾(沈雁冰)的弟弟,曾任中央宣传部长,长于理论宣传,肚子里的书本知识一套一套的,可惜就是没有实践经验.他已经内定为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发言上纲上线,列举出曾中生的三条罪状:第一,鄂豫皖特委接受四中全会决议时,对中央批评鄂豫皖红军曾受失败公开表示不同意,发展下去有走上取消四中全会决议的倾向;第二,在鄂豫皖特区第二次党代会上没有对自己采取的调和路线与边区实际工作进行检讨;第三,抱着出击长江的战略不放,其所犯错误不是立三残余的问题,而是标准的立三路线.陈昌浩系湖北汉川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成归国,到苏区担任青年团书记.他年仅二十五岁,有能力,有魄力,年轻气盛,一向惟张国焘马首是瞻.他强调党内斗争的基本原则是无情斗争,残酷打击,批评曾中生过去一团和气,现在也仍然采取外交手段,对抗中央分局和国焘同志的帮助.在沈、陈的鼓动下,部分被张国焘中央代表身份迷惑的同志对曾中生进行了长达两天的围攻.扩大会议作出一系列组织决定:原鄂豫边特委负责人徐朋人因反对春耕时节平分土地被扣上不可救药的右倾小组织分子被开除党籍;原军政治部主任陈定侯因反对不切实际地提高工人工资被指责为破坏工农联盟,调往后方考察;原皖西特委书记方英因反对沈泽民的粗暴指责被说成有历史问题,中止其分局成员资格,接受调查.对于曾中生,由于其威信太高、拥护的人太多,尤其是他深得军心,张国焘还保持克制态度.在得到曾中生保证贯彻中央路线的表态后,鄂豫皖军委决定将他派往红四军担任政治委员.6月30日,在会议结束时,张国焘望着曾中生,敲山震虎:今后,凡是党委成员之间发生争论,一律以书记的意见为准;工农干部犯错误,罪减三分,知识分子犯错误,罪加三分!张国焘不懂军事,但这并不妨碍他发号施令.早在6月初,曾中生鉴于外线敌人暂处守势,而根据地粮食供应十分紧张,向分局建议主力南下,出击蕲(春)黄(梅)广(济),恢复根据地,可以一举三得:解决粮食问题,恢复老区,牵制国民党准备派往中央苏区的兵力.什么一举三得?这是企图脱离根据地的单纯军事思想,是立三路线的残余!张国焘不加思索地否决,命令红军主力开往鄂豫交界的商城南部,消灭顾敬之反动民团.顾敬之长期盘踞商南地区,在与共产党交锋中学会了一些游击战术,也搞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次见红军大军压境,便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裹胁群众,一逃而空.红军用牛刀杀鸡,举巨锤砸蚊,虽有排山之力、填海之能,却无用武之地.红军所到之处,食无粮,住无房,供给发生严重困难,还经常遭到民团的袭扰.因此,在六月下旬举行的中央分局扩大会议上,曾中生、旷继勋、余笃山等红四军将领再次建议南下,得到与会多数人员的支持.沈泽民激烈反对,由于他对军事一窍不通,说话没有力量.张国焘也暂时放弃了原来的主张,同意南下.7月,中央根据地战事更加危急.国民党集结了三十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的战术,分三路突入根据地,朱德、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一退再退,被压缩至根据地底部狭窄地带.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各战略区发出紧急呼吁,要求他们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支援中央红军.商城余家集,一座宽敞的祠堂内,围坐着红四军全体将领.张国焘主持召开鄂豫皖军委会议,讨论具体行动部署.这已是7月上旬.目前红四军的当务之急是援助中央红军,我们与中央根据地远隔千里,无法实行战术配合,只能采取战略配合.张国焘的思路还是很明确的,这番话说得中规中矩.所谓战略配合,我的理解就是牵制敌人的兵力,最好是能吸引或抽调敌人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迫使敌人分兵的办法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围魏救赵,攻敌之所必救.张国焘将精心准备的计划掏了出来:集中全部红军主力实行东征,攻英山,出潜(山)太(湖),进逼安庆,威胁南京,通过攻打大城市来调动敌人.东征计划遭到两位军委副主席的反对.旷继勋冷笑一声,不客气地说:国焘同志总是指责我们存在什么'立三路线的残余',那么请问,这种集中主力进攻敌人大城市的计划与真正的立三路线有何差别?这样幼稚的计划张'中央'也拿得出手?曾中生忍不住喟然长叹:我素来以为国焘同志雄才大略,一定有办法取得军事上惊人的胜利,没想到会提出这样的方案.孤军远出,奔袭四百里开外的大城市,我们能有多大胜算.与其劳师袭远,不如波浪式地发展根据地,以进攻牵引敌军回援.他坚持南下蕲黄广的计划.会议上形成了两派意见.沈泽民、陈昌浩等支持东征方案,大多数军队将领赞同南下方案.张国焘最后拍板:在军委成员发生意见分歧时,主席有最后决定权.我决定了,执行东征计划.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中共无衔军事家
中共无衔军事家-2
中共无衔军事家-3
中共无衔军事家-4
中共无衔军事家-5
中共无衔军事家-6
中共无衔军事家-7
中共无衔军事家-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共无衔军事家
中共无衔军事家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