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中央改变部署,叫九军团掩护十五师撤退.部队临时去,从午后打到天黑.打完仗往前走,有个小土坡路很滑,人又饿,人往上爬像背了几百斤重的东西一样.到了山上的凉亭里,战士们包括团长杨梅生都睡着了.我拿块竹板在墙上敲,好容易才把大家闹醒.山下就是敌人,又没有水喝.往前走,天又下雨,遇见前面掉队的战士抱枪不动,一叫不应,一摸已经死了.中央叫五军团来接应我们.刘伯承在山下等,左等右等不见来.天亮他跑上山一看,九军团战士正爬着往山下走,真是又渴又饿.七八点钟才和五军团接上,继续走路,掉队的,都顾不了.经过进入湖南后紧张的行军征战,二十二师人员已所剩无几,大约只有千把人.正值中央纵队抬机器的人也多半掉队,就把二十二师余下的人员调去抬机器.这样一来,九军团只剩下一个师(二十四师)了.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遭受到最惨重的损失,由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到三万人.罗炳辉的九军团损失了三分之二,只剩下三千余人.惨重的失败,严酷的处境,将全军指战员的愤怒推至沸点,几乎所有军团级的军政首长都强烈呼吁更换军事领导人,要求毛泽东重新出山.罗炳辉对军部同志说:五次反'围剿'以来憋在心里的话,我要全部倒出来,杀头我也要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红一、三、五军团首长都参加了会议,惟有九军团由于担任后卫任务,驻地离遵义较远,罗炳辉未能出席.在闲聊时,罗炳辉说:我猜这次会议非总结反第五次大'围剿'的情况不可.据我的看法,红军单纯打仗不行,失去了群众好比鱼失去了水,这样怎么能取胜呢?毛主席为红军规定的既要打仗又要做群众工作的任务还得恢复,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遵义会议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毛泽东发出了《告红军战士书》:为了有把握的求得胜利,我们必须寻找有利时机与地点.在不利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拒绝那种冒险的、没有把握的战斗.我们必须走大路,也必须走小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直路,也必须准备走弯路.熟悉的思想,熟悉的战术,熟悉的语言.罗炳辉读完《告红军战士书》,长舒一口气,对新任政委何长工说:好久没有这种打胜仗的感觉了.我看下一步,红军将在'走'字上破题.红九军团很有可能承担战略支队的任务.罗炳辉的预感很准.在整个长征途中,中央曾经三次赋予红九军团战略机动任务,说如果跟不上主力就单独行动,但每次都跟上了.其中时间跨度最长、最惊险的一次是乌江诱敌.毛泽东称四渡赤水是他军事指挥上的得意之笔,而帮助他在这段华彩乐章上划上休止符的人就是罗炳辉.1935年1月至3月,红军主力通过四次穿越赤水河,将国民党重兵吸引到贵州北部.3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以小股兵力伪装主力带着敌人往乌江东岸方向走,主力则迅速南下,趁虚渡过乌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毛泽东将诱敌的任务又一次交给了罗炳辉.诱敌能否成功,关系到整个军事行动的成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频繁打电报给罗炳辉,面授机宜.27日,中央来告,指示红九军团:以主力向长干山,一部向枫香坝佯攻,吸敌北上使其不能南下.28日,中央电告:继续佯攻,须在马鬃岭西北路上摆露天红标语,路侧放烟火扮炊烟,散消息,伪装我军主力将在此地区诱敌向北出击而歼灭之的模样,以便我军主力借此秘密迅速向南转移.罗炳辉令人啧啧称奇的地方就是他层出不穷、愈变愈新的伪装术.他知道蒋介石是疑心病很重的人,国民党内也有高人,于是每次诱敌都采取不同的策略,凡是过去用过的一概弃之不用.这次他重点采取置饵于民的办法.贵州北部,是国民党统治区,居民没有充分发动和组织起来,对于国共两党的行动多抱观望心理,而其中的保甲长和豪绅地主不少是保安团的坐探.针对这一特点,红九军团派出十几支部队,远伸到黔东北一带,黑汗水流地抢修工事,战壕、防空洞、交通沟密如蛛网.他们忙忙碌碌引起老乡的好奇:又是洞又是沟的干啥?战士们故作神秘:这是秘密,不能说.越是不说,老乡越好奇:说说嘛!说说嘛!战士们小声地说:我们要打大仗,要吃肥肉了!一招不够,罗炳辉再加两道保险.一是与军委联系,让红军总部暂时中止一切联络,红九军团电台以红星(中央纵队)、南昌(红一军团)等各种代号频繁发报;二是派出大批政工人员到老乡家调查,问经湄潭、凤冈到湘西的路线怎样?哪里能驻扎大部队?沿途集镇粮食供应情况如何?各段路程距离多少?乡公所发现红军没收了黔北各县和湘西的地图.有的豪绅说,红军战士以借书为名,将方志中黔湘边区的所有地图全部剪去.国民党追剿司令部通过这些迹象判断,红军主力流窜赤水河,无计可施,只得重走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老路.据此,蒋介石紧急抽调中央军、川军、滇军共约六个师参与防堵.红军主力趁机于3月29日至31日南渡乌江,将敌人丢在川南、黔北.按照中央军委的原定部署,红九军团在完成掩护主力南下的任务后,即就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但是,毛泽东舍不得罗炳辉和他的红九军团,又在渡江完毕后发电:九兵团务必于4月1日中午以前赶到乌江渡,随主力过江;如不能赶到,就留下来单独行动.由于长途转战,当时的基层指战员普遍有两怕,一是宁可牺牲也不愿意受伤,怕挂彩跟不上部队;二是宁可跑死也不愿意落单,怕脱离主力,孤军陷入重围.罗炳辉在马鬃岭接到渡江电令.马鬃岭距乌江渡口只有七八十里,按照九军团的脚力完全可以赶到.可是,他们不能白天赶路,怕暴露行迹,只能天黑行军,到了晚上,天公不作美,又下起大雨,山滑,坡滑,路滑,一路上跌跌撞撞,只走了三四十里,天明才到达沙土镇.沙土镇距乌江渡还有三十多里,均为陡坡悬崖,部队饥寒交迫,体力已至极限,眼看难以按期赶到.罗炳辉一面令部队打灶做饭,一面派侦察科长曹达兴率一连人赶往乌江渡,报告九军团行程.午后,曹达兴带回一个消息:由于误期,追敌逼近,守桥的战士已经炸毁浮桥,九军团被困在乌江北岸.天哪,九军团算是完了!军团个别领导人惊呆了,竟然不顾场合地喊了起来:这里南面是滔滔江水,北、西、东三面都是敌人,我们陷在困境里插翅难飞,革命到头了!他的绝望情绪很快感染了部分指战员,发起牢骚:我们长征以来,回回断后,次次被丢,这算什么?他们一过河就拆桥,难道就不能再等半天吗?在军心动摇之际,罗炳辉发出一声怒吼:不能过河,这能怪谁?怪中央?怪朱总司令,还是怪毛主席?罗炳辉登高而呼,声音有些发颤.指战员安静下来.中央改变了原来的部署,让我们追赶主力,又预留了时间,派人保护渡口,还要他们怎么做?是我们的腿子不争气,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赶到.要怪就怪我们自己.再说,难道我们都是熊包、软蛋,就不能想别的办法去与主力会合?罗炳辉与政委何长工召集军团干部商量,决定向北挺进,从此开始了历时五十二天、长达三千余里的单独行动.战争是一场奇妙的游戏,精心策划的奇招妙术常常不一定有效,而偶尔的失误、不经意的差错、预料之外的无奈之举却能发挥神奇的作用.红九军团的掉队,本来是一次差误,但是,这个差误却在客观上造成了红军夹江而阵的战略态势,使蒋介石左右为难,被迫分兵防堵江南、江北两股红军.渡过乌江后,红军主力仍然被滇军堵在金沙江以东,没有完全跳出铁桶阵.毛泽东匠心巧运,挥兵直逼蒋介石坐镇的贵阳,行了一招将军抽车.这时,蒋介石不敢从围追罗炳辉的东线、北线抽兵,只能就近从云南调兵救驾.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毛泽东大喜过望,立即挥军大踏步西进,进入云南,渡过金沙江.无意之中,罗炳辉又立下大功一件.在此后的五十二天里,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穿行于贵州、云南和四川三省交界地区,足迹遍及十七个县,打了许多恶仗,直到5月21日才在会昌西北与红三军团会合.缺乏友邻部队的支援,单独行军数千里,红九军团一定被拖垮了!中央军委的首长们作了最坏的预期,但是,出乎他们意料,红九军团不仅建制完好,兵员还增加了一千七百余人,全军服装整齐,战士手上武器全换成了三八式步枪.他们还向中央上交了几十匹骡马、三万块银元和几千两烟土.彭德怀、林彪、董振堂等兵团首长眼馋地说:老九,你们抖得很啊!十五师师长肖华等人揪住罗炳辉、黄火青,嚷道:老九!你们发洋财了,要请客,打牙祭!红九军团的指战员也十分自豪:跟着罗胖子、何跛子,不会吃亏.当时在党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代表中央军委专门召集九军团团以上干部会议,对红九军团追上主力表示祝贺.他热情洋溢地说:红九军团这次留在乌江以北,坚决执行了中央给你们作为别动队、单独行动的光荣使命,你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取得了老木孔战斗的重大胜利,并在瓢儿井、宣威、会泽、盐厂、东瓜坪等许多战斗中,消灭了敌人,壮大了自己.你们九军团在极端险恶和艰巨的环境中,全军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发挥了巨大的力量,好几次是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转变了危境,走向了胜利,在红军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你们这些胜利的行动,不仅达到了迷惑敌人,有力地配合主力行动的目的,同时也大大鼓舞了红一、红三、红五军团的指战员,他们都很敬佩你们,都表示要向你们学习.据有关党史部门统计,在整个红一、二、四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各部队中,红九军团走的路最长.一方面军大部分军团走了二万五千里左右,而罗炳辉的红九军团则至少在三万里以上,这包括在乌江北岸单独行军多走的三千里和被迫随四方面军三次穿越草地多走的几千里路.被迫跟随张国焘南下,是罗炳辉一生中最难堪的事,两头受气.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围绕北上与南下,张国焘与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展开激烈争论.1935年9月上旬,张国焘悍然率左路军和右路军中四方面军部队南下,另立中央,分裂红军.也是罗炳辉晦气,红九军团列在左路军的序列之中,在完全不知的情况下,南下川康,直到张国焘在卓儿基成立第二中央时,罗炳辉才醒过神来,但这时,已经迟了.他的部队(红九军团缩编为三十二军)面临三种前途:一是三十二军并入另外一个军,罗炳辉当空头军长;二是张国焘调一部分军队过来与三十二军混编,对罗炳辉等人加以监视;三是张国焘把不顺从他的干部(包括罗炳辉)调开,另外派人来控制部队.事实上,张国焘同时使用了这三种办法,将政委何长工、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供给部部长赵熔、宣传部长王透先后调走,派能够贯彻他意图的人来部队,同时采取合并、混编等方式,打乱全军原来体系.罗炳辉处境非常困难,找同样被逼南下的朱总司令诉苦.朱德告诉他一要坚信中央北上方针是对,二要顾全大局争取四方面军同志一起北上.罗炳辉吃了定心丸,相应采取措施,对于轮调干部明拖暗顶,能不换就不换,能缓调就尽量往后拖,对于已经派进来的政工干部和军事教员则多做思想工作,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为了保存这支部队,罗炳辉也说过一些违心的话,办过一些错事.由于这些违心的话和事,红九军团一些干部,包括曾经与罗炳辉患难与共的战友对他有看法,在他牺牲几十年后还因为这段历史而感到惋惜,如黄火青在回忆中说:罗炳辉将军英勇善战,尤其是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运用得很好,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在民主革命战争中立下了不杇功勋.但在对待张国焘反党问题上是犯了错误的.对于战友们的误解和批评,罗炳辉既负疚于心,又有苦难言.他后来曾反复作过检讨,表示吸取教训.但是,这件事仍然被时时提起.在他感到无助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站起来说话了.据何长工回忆:在延安,毛主席曾给我谈过两个下午的话.……主席反复强调:有关南下的事不怪你,也不怪罗炳辉同志,你们算老几?这是张国焘搞的鬼嘛!不要背包袱.周副主席也找我谈过话.他指出我们的不是,也充分肯定了九军团的成绩.周副主席说:跟着张南下,这也不能怪你和罗炳辉同志.张国焘要另立中央,分裂红军,实现他篡党篡军的个人的野心,你们有什么办法?张国焘他是总政委,你们不跟他走是要被杀头的呀!七大时,主席又对我说:你和罗炳辉同志在张国焘路线上不负责任,应由张国焘本人负责.这是历史了,我们要回顾历史是为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看问题不要离开当时的实际情况,与张国焘要斗争,但要顾及全军,要保存九军团的实力.朱总教导我们要团结四方面军的同志,争取回到陕北党中央身边.在陕北,罗炳辉传奇的经历和鲜明的性格引起了一位美丽的外国女记者的注意.她用特有的女性眼光透视他的人生,问了他一大串问题:关于他的家庭、身世和经历,关于他的信仰、爱好和特点,关于他的悲欢离合和感情世界……随着尼姆﹒威尔斯《红色中国内幕》风行世界,神行太保和巨人将军罗炳辉也被世人熟知.尼姆﹒威尔斯是海伦﹒福斯特的笔名.她长得十分漂亮,斯诺描绘道:她是一位希腊女神.走到哪里,都为人们所爱慕.她标致、健康,一双蓝眼睛总是跳来跳去,是美貌与智慧两者罕见的结晶.正是她的美丽与智慧,让埃德加﹒斯诺神魂颠倒,最后与她结为夫妇.也正是斯诺关于红色中国的描绘让海伦下定决心,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延安探求红色中国的内幕.在这里,她用四个多月的时间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政治领导人和一批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在众多的将军中,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性格鲜明的罗炳辉引起她的注意.巨人的体魄,快乐的面容和智勇双全的才智是罗炳辉给她的三个深刻印象.海伦用温馨而细腻的笔调写道:罗炳辉,一看就像个中国将军,怪不得十八岁的时候人们就称他为云南省的模范军人.他是我所见到的最魁梧的中国人,高个子,巨人般的腰围,浑身筋骨是铁打的.因此,他总是像个得胜的摔跤力士,带着刚刚把对方摔倒在垫子上呻吟时那种得意洋洋的神气.罗炳辉总是乐呵呵地,我和他谈话时也感到其乐无穷.他开朗的满月形脸使我想起了弥勒佛--不如说,更像北平团城里那座支那玉佛,它和印支人一样,有迷人的眼睛,眼的上沿不是弯的而是成一直线,事实上,罗炳辉是生在和印度支那为邻的云南省,那是中国最美的省份,有森林茂密的高山.就因为这些,罗司令员在西北光秃秃的沙漠黄土高原住了一阵子之后,未免害上点怀乡病.谈起云南的花草和清澈的溪流时,他显得有点闷闷不乐,引用冯玉祥谈起东北时最爱说的一句话还我河山.罗炳辉喜欢当兵,喜欢谈他打仗的事,谈他本人,兴之所至,无所不谈.三十八年来,他可活得够本儿,在中国走南闯北,到处打仗.他可真称得上中国的一条响当当的硬汉子,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为人们所热爱.他是中国人民热爱的那种关帝型的民族英雄,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他往往以智胜敌,敢于给敌人以重创.他所谈的智诱敌军的故事简直就像从三国里摘出来的一样--总有一天这些故事本身会成为民间英雄故事的.海伦兴致勃勃地提出一大堆问题,罗炳辉绘声绘色地予以回答.把他们的问答略为整理,就是一份出色的人生问卷.罗炳辉在此之后写过《我的经历》的自传,非常呆板、严肃和枯燥,缺少那种令人心醉的鲜活和灵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海伦的记叙向世界展示了一位红色将军的坦率、直率和风采.--你是行伍出身,为什么想当兵?我所以想当兵,主要是想取得自由,好向地主报仇.我起这个念头是因为我看见两个回到我们县的士兵把地主打了一顿,没有引起一点麻烦.--你跟随唐继尧将军时经管数千万元,可以过上豪侈的生活,你却选择了离开?我跟随唐将军时生活是很奢侈的,可是我不喜欢.从心理上说,我讨厌舒适的生活,喜欢艰苦的军人生活.--你一直是最有名的十个红军司令员之一,你认为哪几个司令员最能干?彭德怀和1932年在江西东固牺牲的黄公略.--为什么你的作战次数要比其他红军司令员要多?这是因为我的任务就是要主动向敌人挑衅,借以分散敌军的注意力,以免他们攻击我们的主力部队.三年战斗中,敌人的兵力往往超过我军十至二十倍,我的部队总是一支小小的流动部队.--你身材如此高大,是前线地面上最大的靶子,受过多少次伤?让我想想.他皱起眉头,停顿了一会,回答说:以前我从来没有算过受伤的次数.我想我受过六次轻伤一次重伤.好几次衣服被子弹打穿了,因为我距敌军阵地往往不过二十米远.有一次,我刚刚离开壕沟,一枚炸弹就落在我刚离开的地点.另一次,我躲在一个岩洞里,一枚空投的炸弹正落在岩洞里,可是没有爆炸.有好多次炸弹溅得我满身泥土,但从来没有被炸伤.--敌人对红军最大的威胁是什么?敌人不管对红军使用什么手段都没有给我们造成很多麻烦.空中轰炸固然可以造成军队的恐惧心理,但是我们很快跟敌军接触,他们就不敢轰炸自己的军队了.例如就在去年,在甘肃南部的漳县,飞机轰炸以掩护敌军退却.红军追了过去,结果飞机反而轰了他们自己的军队.罗炳辉喜欢谈军事细节,他经常说着说着就顺手拿起一张纸画地图.有一次,他干脆给海伦上起运动战的大课来,被海伦打断.他说话时,往往用手指追踪敌军,然后一下子跳到桌子的另一边,把敌军追回来.谈到得意时,常常用巨掌猛拍桌子,抹一抹眉毛,声音兴奋而嘶哑.--让我们来谈点政治问题吧?我的脑子有点笨.罗炳辉总是憨厚地一笑,或者干脆说我不知道.海伦感觉他对政治理论问题兴趣不大,或者有顾虑.--红军为什么比国民党军队优越?你在两种军队中都有很多经验,你应该知道.首先,我想是因为红军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其次,红军士兵有阶级觉悟;第三,红军的政治工作好,教育好;第四,军中有完全的民主--军官与士兵过同样的生活;第五,我们的战术比对方高明,因为它是从我们复杂处境、迫切需要中产生出来的.--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像你这样快活的人.你从来没有疲倦过吗?红军中所有人都快乐,精力饱满.罗炳辉毫不犹豫地说:因为我们有坚定的目标,而且每个人都知道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我们衣衫褴褛,有时吃的是猪和马都不肯吃的食物,有时也许只有草鞋穿,但是一年一年过去了,我们从不丧气.海伦发现罗炳辉十分爱护红小鬼,照了许多与小战士的合影,一边看照片,一边提问.--现在这些红小鬼在哪里?我带了五个到延安.罗炳辉指着相片上的小鬼说:这是我的警卫员唐子沛,他是一个很聪明的江西小孩,只有十八岁,跟了我五年.长征时期,我有两三百个小鬼,参加了每次行军.许多人甚至跟我参加了乌江战斗.他们大多数都能跟上队伍,也有一些落在后面,失踪了.他们从来不当逃兵,有许多还参加作战,都非常勇敢坚决.我有一个营长,也是小鬼出身,十八岁就阵亡了,他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孩子.罗炳辉表情逐渐凝重.--你有几个孩子,把他们也带在身边吗?我的孩子从不带在身边.罗炳辉流露出深深的思念:我有三个孩子,都留在江西,现在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我还有一个孩子在云南……罗炳辉没上过学,没进过军校,却以游击专家名噪全军.抗战时期,他别出心裁首创的梅花战术与徐向前等人发明的人山战术并称我军的军事瑰宝,日军称之为罗氏战法.他战前托孤,抱病上阵,在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炮声中去世.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奉命前往津浦铁路以西地区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和第二师副师长.到淮南不久,罗炳辉就成为全区瞩目的奇人,当地军民津津乐道他的三件轶事.一是他的枪法.罗炳辉的枪法出神入化.司令部对面山坡上满是灌木,树丛中一只山獾子入夜吱吱地叫唤,搅得人无法安眠.警卫排下药饵、埋夹子、挖陷阱、用钢锣敲直至用火铳轰,能用的办法都试过了,但这只獾子昼伏夜动,仍然每晚准时吱吱地尖叫.罗炳辉听说这件事后,笑了笑:赶个獾子还费这大劲?到了晚上,罗炳辉端起单打一的汉阳造步枪,来到灌木前,听声辨位.月色朦胧,树木茂密,獾子不停地窜动,叫声游移不定.罗炳辉听着听着,抬手就是一枪,然后对看热闹的参谋说:睡觉去吧.那晚寂静无声.第二天,战士们在山坡竹林中捡到一只山獾,子弹正中脑门.最为传奇的是罗炳辉打鬼子.一天,他带着警卫班到部队检查工作,经过一座木桥时迎面碰上一队日本鬼子.由于事出突然,警卫班的战士和日本鬼子都来不及做出反应,罗炳辉动作奇快,掏出手枪,信手一点.呯地一声,鬼子倒下了三个,其余的鬼子吓得调头狂奔.警卫班也奇怪:罗司令打了一枪,怎么会倒下三个?一检查,才发现子弹从第一个鬼子心窝穿过,贯穿第二个鬼子喉咙,然后钻入第三个鬼子脑门.第三个鬼子没有死,受了重伤.罗司令一枪打死两个半鬼子的故事很快在二师里传开,全师将士自发地苦练射击技术,涌现了几百名神枪手.战士们还创作了《罗炳辉射击手》的歌曲.歌中唱到:高高树上一只鸟,'呯通'一声把它打倒.谁是这样高妙的神枪手,罗炳辉是射击的好榜样!二是他的侠气.津浦路以西的淮宝地区是苏北粮仓,为兵家必争之地.开辟初期时,二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反动刀会的侵扰.这些刀会的会众主要是受欺骗的群众,他们被会首控制,疯狂地念咒语,吃朱砂,练武术,与新四军为敌,开始还只是偷袭落单的战士,到后来竟然纠集数千人公然进攻新四军正规部队.对于这些受蒙蔽的会众,不开枪不能阻止他们的进攻,但是交起火来,又会造成较大伤亡.二师首长为此伤透了脑筋.罗炳辉琢磨了几天,发现刀会会众崇拜武功高强的头目,这些头目也以刀枪不入炫耀.于是,罗炳辉派人俘获了全区武功最高、名气最大、会众最多的刀会头子,然后放风说,三天后要与刀会头子公开打赌定输赢.风声传出后,小刀会、大刀会和红枪会等组织相互转告,到约定的时间,操场上聚集了一万多人.会场上搭起高台.罗炳辉上台,喝令松绑.战士解下刀会头子身上的绳子.罗炳辉问:你真有刀枪不入的本事?刀会头目拍着胸脯,口沫四溅:只要我念咒运气,刀砍一条印,枪打不留痕!不要唬人!罗炳辉拿话吊他.刀会头子志得气满地说: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堆的,刀枪不入是我苦练的.好!现在就当着乡亲们的面试试.如果三枪打不死你,我罗炳辉拜你为师!台下的群众情绪上来了,附和道:试一试!刀会头子在台上做准备工作,念咒语,喝神砂,鼓气练功,然后点点头,朝台下喊:老少爷们,替我数数,开一枪就数一声!罗炳辉吩咐战士:开枪吧!呯的一枪,台下刚数第一枪,那个刀会头子就像稀泥一样地倒在台上,胸口一个酒杯大的枪眼,正汩汩地往外冒黑血.群众明白真相后,说:什么刀枪不入,原来都是骗人的.经过这场赌局,辅之以政治宣传和军事进攻,刀会组织土崩瓦解.刀会头目自我解嘲:罗司令有神符,有法宝,能破刀会.没办法,只好解散.三是他的身躯.老百姓惊讶罗炳辉的高大魁梧,称他为金刚罗汉.国民党顽固派则利用这一点,造谣生事,到处说:罗炳辉这样胖,是因为他每天要吃两个小孩.你们都要看紧自己的孩子!一时间,人心惶惶.罗炳辉付之一笑,不言不辩,把主要精力放在打鬼子上.三个月过去了,罗炳辉指挥部队连战连捷,消灭日伪军数千人,根据地的版图和部队的数量成倍增长,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到这时,他召开群众大会,风趣地问大家:有人说我一天要吃两个小孩,特别喜欢吃白白胖胖的童男童女.按照这个说法来算,我到这里已经三个月了,该吃掉一百八十个孩子了.但是,请问你们哪位乡亲家丢了孩子?群众都哄然大笑.罗炳辉不仅不吃孩子,还特别喜爱小孩,每到一地,他的马上、肩上和怀里都扒满了孩子,他开怀的笑声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为当时根据地的一景.三件轶事,令罗炳辉名声大噪.他成为抗日反顽的一面旗帜,成为胜利的象征.战士们打仗时一听说罗司令来了,格外有精神,仗打得特别漂亮.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是罗炳辉的老对头,经常趁二师攻打日军之机搞摩擦.一次,他集结一万多人,进攻津浦路以西,叫嚣活捉罗炳辉.二师发出《为击退反共军保卫路西告民众书》.告民众书写道:同胞们,中心区民众是抗战的民众,为什么要受烧杀的待遇?新四军是抗战最坚决的队伍,为什么要消灭他?罗副师长是全国最有名的抗战将领,是全路西人民的救星,当南京失陷、大军退却之后,皖东是匪伪蠢起的世界,要不是罗副师长率领新四军健儿,在这里打击日伪、剿灭土匪,恐皖东人民已逃难他乡,皖东土地已非中国所有,以这样功在国家的人,反共分子有什么理由要活捉他?在忍让不能使人民与抗战力量避免损失的情形下,我们只有坚决地进行自卫斗争,由反共分子一手所造成的自相残杀局面,那时应由反共分子负完全责任.皖东人民听说韩德勤要活捉罗炳辉,肺都气炸了.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给二师送粮草,运弹药,抬伤员,侦察情报,而对于韩德勤的部队则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很快,韩德勤大败而回,自己险些当了俘虏,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不该提活捉罗炳辉这句口号.罗炳辉从未上过军校,文化程度不高,字写得歪歪扭扭,但实战经验丰富,善于琢磨,经常能够创造一些新的战略战术.这一点,令那些从名校毕业的军官自叹不如.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主要在山区活动,形成了一整套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到了抗战时期,抗日武装远伸至华北、华中、华东,这里均为一望无垠的平原和密如蛛网的港汊,原来的游击战术受到限制.中共军事家各出高招,又创造出了许多套新战法.其中尤其以徐向前的人山战术和罗炳辉的梅花战术最为有名.梅花战术,阵形散而不乱,部队少而不薄,寓兵于民,静以制动,不动时云淡风轻,阵动时疾掠如火,舒卷随心,变化莫测.日本军官对这种战术伤透了脑筋,翻遍中外战术大师的经典著作找不到只言片语,最后只好命名为罗氏战术.梅花战术集游击战、运动阵与阵地战于一体,主要以伏击、纠缠、阻击、迟滞和侵扰敌军为主要内容,其特点是:1.部队宿营按三角形的部署,或正三角,或反三角,或斜三角,种类复杂的三角形组成一个内部严谨、外形松散的迷魂阵.遇敌袭击,因其松散,可以免遭集中攻击,使其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不能发挥作用,而且部队可以随时出击,能够对敌迅速实施反包围.2.部队利用平原地带人口、村落稠密为掩护,以疏散隐蔽为主,同时利用平原青纱和湖汊为掩护,经常实现移动,使部队始终处于有机的流动状态.3.对于来犯之敌,采取放进来的战略,待其深入到阵形之中,各个三角支撑点和侧边集中实施打击,或数点同时开火,或三、三面甚至四面逼迫,可以点射,也可以排射,还可以同时数面出动近身肉搏.梅花战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不规划性,阵地的布置和撤离,兵力的分散与集中,火力的设置与配备,战斗时间的长短与战斗目标的确定,全由新四军说了算,日军和伪军呆在城堡里万事大吉,如果伸出头去就只有挨打的份.战争原本是交战双方的角逐,梅花战术使之成为单方的游戏.抗日根据地原本是受击目标,梅花战术使之成为攻击的主体.只此一招,罗炳辉就改变了战争的规划,游击战争出现质的飞跃,经常有成百上千的日军、伪军被袭、被歼,日伪军伤亡数字呈几何数增加,敌军不敢出城、不敢下乡、不敢分散行动,根据地则迅速扩大.梅花战术得到新四军军部的高度评价.在华中局扩大会议上,面对新四军八个师的将领,刘少奇说:在目前敌强我弱、孤悬敌后的条件下,梅花是一种新的战术.罗炳辉同志在这方面的发明努力是一个模范.华中这些年来,也还只有罗炳辉同志搞了这个梅花战术!面寒如水,话重如鞭,抽得各路将领脸上火辣辣的.我完全同意少奇同志的意见.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还嫌刺激得不够,火上浇油:这个战术是罗炳辉同志以及二师负责同志具体研究出来的,并且经过部队的实战演习,再拿到部队做教育,这种精神是完全对的,要继续发挥.我们要反对对新事物拒绝的态度,要有实干的精神,这样我们的战术才更有进步.扩大会后,许多师请罗炳辉去讲课,讲带兵打仗的经验,讲训练常胜部队的秘诀.他说:治军先治将,各级干部如果能够身先士卒做到以下五条,就能无敌于天下.罗炳辉提出的五条标准是:勇敢、沉着、胆量、从容、技术.继首创梅花战术之后,罗炳辉撰写了《指挥员熟用手册》、《碉堡作战》、《民兵战术》、《关于三角式据点构筑和守备之要领》、《几打几不打》等著作,又提出了一系列对日作战的新战术原则.1943年2月,淮南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由罗炳辉任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长期的戎马岁月和艰苦的环境,终于拖垮了罗炳辉的身体.他患有胃病、高血压、便血等多种疾病,一直带病指挥战斗.他有一个理论:战斗是医治百病的良药,我的病一到战场就会好转.1945年8月9日夜,日军投降的消息传来,军营渡过了不眠之夜,指战员沉浸在欢乐之中.由于病情恶化,罗炳辉昏迷不醒,直到第二天才知道喜讯,大病顿时豁然而愈,立即翻身下床,指挥二师各部,分别向津浦路和淮南路沿线日军据点进击,准备接收蚌埠、合肥等大城市.短短的十多天内,二师部队收复了大片国土,使解放区人口达到三百三十万人,面积二万多平方公里,主力发展到三万多人,建立了十八个县级民主政权.其后,根据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他又率部离开淮南,进入山东解放区.1946年春,医生联名打报告给新四军军部,要求通过组织措施,强迫罗炳辉停止工作,治病休养.陈毅向中央致电,通报罗炳辉的病情.中央决定罗炳辉到苏联治疗.毛泽东还专门写信,嘱咐道:你身体有病,望多休养,留得青山,是很重要的.正在这时,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向苏、皖、鲁解放区大举发动进攻,山东解放区形势吃紧.罗炳辉毅然放弃出国治疗的机会,主动要求留下来协助陈毅工作.1946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组建山东军区,由新四军军长陈毅兼任军区司令员,罗炳辉任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6月初,枣庄前线告急,罗炳辉主动请缨赴鲁南指挥.临走之前,他带着女儿镇涛找到陈毅.我这次出征很有可能回不来,但我有信心打赢这一仗.如果我牺牲了,为人民而死是值得的,也是光荣的.我一生从没有为个人问题向党提出过任何要求,现在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女儿.罗炳辉将九岁的镇涛推到陈毅面前,怜惜地说:这孩子从出生起,就很少得到父母的抚爱,没有一个固定的环境让她学习,我总在前线忙碌,顾不上照顾她.倘若我不能活着回来,请你收养她,特别是要供她读书.我从小吃苦,饱尝没有文化的苦处.陈毅听了非常意外,握着罗炳辉的手,责怪道:炳辉同志,你怎么能这样想?你打完胜仗,一定要回来.你是个有名的常胜将军,我准备欢迎你凯旋归来.罗炳辉信赖地望着陈毅.他与陈毅结交于1930年,十几年来一直是好战友、好搭档,好朋友.陈毅停了一会,又说:炳辉同志,你放心去吧.退一万步说,如果你发生了意外,请相信我陈毅,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回到家里,罗炳辉把妻子张明秀和孩子们叫到身边,嘱咐道:如果我活不到全国解放那一天,你们一定要回云南老家去,替我为你们的祖父母扫墓.你们要告诉乡亲们,我罗炳辉心里最爱父母,最爱家乡.说完,罗炳辉站起身来,如释重负:好了,现在了无牵挂,可以专心打好这一仗!在妻儿的担忧中,罗炳辉走上了最后的行程.枣庄之战成为他最后的绝唱.在他的指挥下,仅用十一天就解放枣庄,扭转了鲁南一度十分被动的局势.16日,在攻克枣庄后,他又在峄县指挥所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作出新的战斗部署.会开到深夜.散会后,罗炳辉突然发烧,昏迷不醒.21日,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参谋长宋时轮护送罗炳辉离开峄县,向后方转移.途经兰陵镇时,罗炳辉出现虚脱的症状.韦国清等人商量后,将罗炳辉就近安置到兰陵酒厂后院进行抢救.下午五时许,罗炳辉的心脏停止跳动,逝世时年仅四十九岁.罗炳辉倒在了黎明前的晨曦之中,他和千千万万烈士一样,没有能听到共和国成立的隆隆礼炮,没有畅饮庆功的美酒,没有走上授衔的红地毯.但是,他们并不遗憾.他们虽然征战不归,马革裹尸,但走得充实,走得从容,走得安详.罗炳辉生前经常讲: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是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将星陨落,全党同悲.6月23日,中共中央给华东局、山东军区和罗炳辉家属发来唁电: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罗炳辉同志的病故,是我党我军与我国人民的重大损失.炳辉同志早岁加入滇军,参加护国北伐等革命战争.在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战争中,又于一九二九年冬领导江西吉安起义,为人民解放战争奋斗不懈.在抗日战争中,领导新四军第二师奋战皖东,创造皖东解放区,立功尤著.中共中央谨以悲痛的心情哀悼他的逝世,并向你们致以亲切慰唁.23日下午,新四军军部暨山东党、政、军和各人民团体十万人,在临沂举行隆重的葬殓仪式,陈毅亲手将一面绣着中共两个金色大字的红旗盖在罗炳辉的灵柩上.在灵前,他含着热泪,历算罗炳辉为革命忠勇奋斗的一生,号召全体军民用胜利来祭奠一代名将的英灵.文武全才--彭雪枫彭雪枫(1907--1944)原名彭修道,河南镇平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革命时期投身五卅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调到红军部队,历任红三军团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政委、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担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新四军第四师师长.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与日伪军作战胜利后,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年仅三十七岁.彭雪枫智勇双全,善于创造奇迹.在乐安,他月下追叛军,单枪匹马地带回被师长裹胁叛逃的部队,毛泽东亲自给虎胆英雄授勋.请缨豫皖苏,他与三百七十三名壮士出征,六个月壮大到近二万人.捷报送至中央时,首长们谁也不信,以为他多写了两个零.先是批评,后是赞叹,全军为之瞠目.彭雪枫是个传奇人物.也许是命运的偏爱,也许是天资颖慧,他总是能够捕捉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彭雪枫崭露头角是在乐安事变中.乐安事变,是指著名的红军模范师师长郭炳生率部叛逃事件.郭炳生,湖南湘潭人,早年追随彭德怀参加平江起义,因战功提升为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是三军团屈指可数的猛将之一.郭炳生打仗勇敢,但军阀作风严重,老子天下第一,动辄打骂士兵.下级指挥员也学着师长的样子训斥士兵.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彭德怀派彭雪枫到第六师任政治委员.彭雪枫到任后,深入基层,与红军战士和各级指战员交心谈心,从改善官兵关系着手,消除军阀作风和影响.他每次找军事指挥员谈心时,总是用一句话开头:我可以向你讲一个道理吗?久而久之,战士给他起了个外号讲道理的,愿意跟他说心里话.很快,红六师精神面貌和战斗力出现质的变化,荣获模范师和铁师的称号.对于彭雪枫与日俱增的威望,郭炳生心怀妒忌,但又无可奈何.与此同时,他对反围剿的前途发生动摇.1932年8月,红六师在乐安地区分散休整时,遭到国民党陈诚、罗卓英纵队的突然攻击,各团被敌隔断.彭雪枫带领师部直属队和第七团转移到江西军区驻地凤岗圩,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带领第五团边打边撤,在巴山与郭炳生带领的师部特务连会合.郭炳生召集干部会议,突然宣布: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彭政委牺牲了.红军干部异常震惊,纷纷发问:彭政委什么时候牺牲的?消息是否属实?郭炳生很镇定地回答:彭政委是在突围时中弹牺牲的,他就死在我的通讯员怀里.真是天妒英才,他是那么有才华,又是那么年轻!他临死前嘱咐我们要服从江西军区司令部的命令,坚决完成直插赣江以西的任务.特务连和五团战士悲愤之下,顾不上细想,纷纷表示要用胜利来为彭政委报仇.部队随即向赣江急进.五团之中也有干部对郭炳生的话持怀疑态度,悄悄派出侦察员到江西军区了解情况.侦察员在凤岗圩遇见彭雪枫时,吓得脸都青了:彭政委,师长不是说你牺牲了吗?当时担任江西军区司令的陈毅感到奇怪,递给侦察员一杯开水,说:先喝口热水,压压惊.说慢点,发生了什么事?侦察员把事情原委详细地说了一遍.陈毅脸色一沉:坏了,郭炳生无中生有,显然有阴谋.闹得不好,他是想胁众叛逃.我去把部队追回来.彭雪枫站起来,一掸衣服就往外走.郭炳生这小子向来心狠手辣,你去追他,逼急了,他会杀了你的.陈毅犹豫不决.彭雪枫胸有成竹地说:我谅郭炳生没有这个胆.陈毅说:那就多带点人去.一定要抢在郭炳生过赣江进入白区之前将部队截住,我一个人就够了.彭雪枫真的单枪匹马,跟踪追行,经过五天五夜的急行军,在靠近抚州的崇仁县赶上了部队.模范师的战士们,都给我站住!彭雪枫高声呐喊.战士们听见彭雪枫熟悉的声音,都停住了脚步.郭炳生毕竟久经风波,惊惶之中还能保持镇定:彭政委,你还活着?我什么时候死了?彭雪枫问得他无言以对.广大指战员明白是郭炳生在搞鬼.晚上,彭雪枫主持召开五团支部大会,说明中央军委和江西军区希望六师官兵返回原来的战斗位置.郭炳生见大势已去,想杀掉彭雪枫继续裹胁部队西进,可又没胆下手,只好当夜带着特务连逃入乐安县城,投降国民党.彭雪枫则带领五团与主力会合.彭雪枫在乐安事变中的优异表现,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他亲自将一枚红星奖章挂在彭雪枫胸前,夸奖道:彭雪枫一身都是胆,是赵子龙式的虎胆英雄.此后,他一直将彭雪枫带在身边,任命他先后担任军委纵队第一梯队司令、中革军委作战局局长,西安事变后,又派他作为毛泽东特使同国民党地方大员于学忠、阎锡山、傅作义进行统战工作.彭雪枫再次成为全军关注的焦点是在抗日战争初期.1938年9月初,毛泽东电示当时担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的彭雪枫:开封失守后,河南东部大片国土沦入敌手,现在应该趁日寇立足未稳、国民党仓皇撤退之机,火速西进,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从月初到中旬,毛泽东不断催促彭雪枫起程.军委参谋好心地提醒道:彭雪枫现在手上不到四百人,跟光杆司令差不多,还是让他多准备一段时间吧!毛泽东说:你蠢嘛!等你准备好了,日本人也站稳脚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彭雪枫是个喜欢挑战的人,越困难干劲越大.9月29日,彭雪枫带领三百七十三名战士,毅然出发东征.10月8日,中秋节的晚上,他们到达豫东西华县,与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游击第三支队和肖望东率领的新四军先遣大队会合.接着,继续东进,在睢州、杞县、太康地区,东征战士看到了沦陷区的悲惨情况.黄色的土地上长满荒草,盐碱的沟河里浮尸发出腥臭,到处是倒塌的房屋、飘着孝幡的新坟和拦路哭诉的百姓.彭雪枫报请中央批准,指挥部队以睢杞太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他的战略战术就三个字:打(专拣日本鬼子和汉奸部队打)、拉(收编争取当地武装)、防(提防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挑衅).依靠这三个字,东征部队不断取得对日军作战的胜利,赢得百姓的爱戴和当地士绅的拥护,大批地方武装投靠新四军,主动接受彭雪枫的指挥或改编.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彭雪枫的部队人数成几何级数增长,由出发时的三百七十三人剧增至近二万人,初步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彭部人数报到延安,军委机要局猜测报务员出了差错.他们分析道:彭雪枫部开辟新区,少不了要打仗,部队减员是常事.彭部现在的人数最多也就一二百人,可能是报务员粗心,多加了两个零.中央首长也对彭部人数剧增感到怀疑,要求彭部详细上报各部人数.彭雪枫亲自电复中央,前次统计无误.这下,延安沸腾了,毛泽东得意地问那个军委参谋:我说嘛!越困难,彭雪枫就越有劲头.1939年4月,毛泽东用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专门介绍了彭雪枫所创造的奇迹,号召新四军各部向他学习.1941年,彭雪枫就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年仅三十三岁,是新四军中最年轻的师长.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陈军长不能办到的事,彭师长手到擒来.韩德勤做俘虏上了瘾,赶都赶不走.彭雪枫怪招、绝招,层出不穷,打得蒋介石和血吞牙,驯得韩德勤服服帖帖.韩德勤是彭雪枫的老对手.红军时期,他曾两次被俘,第一次谎称是文书,骗了三块银元的路费,溜之大吉,第二次被擒,对天发誓,决不与彭雪枫为敌.可是,1943年3月,在蒋介石的指使下,身为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苏鲁战区副司令的韩德勤又率领数千人侵入淮北抗日根据地.陈毅闻讯,立即派人交涉:一个月前,我们两家达成了共同对日作战的协议.白纸黑字,现在墨汁还没风干,你韩主席就突然出兵袭占彭雪枫的地盘,请问作何解释?韩德勤一脸痞子相:苏北好比是我韩德勤的家,你们新四军硬挤到我的床上睡觉,还不准我回屋.你们想干什么,想占我婆娘吗?什么?说老子想占他的婆娘?真是岂有此理!陈毅怒气冲冲地对彭雪枫说:你给老子狠狠地教训这个龟儿子一顿,要他今后一听新四军三个字就腿子发筛.收拾韩德勤,小菜一碟.彭雪枫轻松地说.陈毅想了想,又把准备出门的彭雪枫叫住:给你增加点难度.这次作战要确保三条:第一,彻底打垮韩部.第二,消灭王光夏等顽固分子.第三,确保韩德勤的生命安全.彭雪枫胸有成竹地说:这也难不倒我!3月17日,彭雪枫率领四师主力和二师五旅、三师七旅潜至山子头,入夜,狂风骤起,大雨如注.韩部官兵都在雨声中呼呼大睡.我军风卷落叶,穿插分割敌人,逐步肃清外围据点,直逼韩德勤总部所在地.总攻的枪声把韩德勤惊醒,完了,完了,这回又要当俘虏了.当新四军将他的指挥部团团围住时,韩德勤命令第三纵队司令王光夏出去谈判.韩主席,我上有老,下有小,再说,我还亲手杀过新四军干部,他们饶不了我.还是换一个人去吧.王光夏可怜巴巴地哀求道.混账!这屋里只剩下你和我两个人了.你不去,难道还要我去?韩德勤气急败坏,眼睛瞪得牛卵子大.王光夏被逼无奈,只好一边出门,一边大声地吆喝:我是王光夏,韩主席请你们……守在门口的战士听见王光夏三个字就冒火,没等他吆喝完,便是一梭子,将他打成血筛子,然后冲进指挥部,俘虏韩德勤.山子头之役,新四军消灭了韩部五个团.零星战斗还未结束时,九旅旅长韦国清报告说,已占领韩德勤总部,缴获了一部电台及密码.彭雪枫听到报告后,灵机一动,大叫:韦国清,快给老蒋发捷报.什么捷报?韦国清一时还没想明白.冒充韩德勤给蒋介石发战报,蒙老蒋一回,让他无话可说.经彭雪枫一点,韦国清心里透亮,禁不住赞叹:妙,的确是神来之笔.韩德勤是一省之长,又位列国民党上将,新四军将他一网成擒,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蒋介石一定会诬蔑共产党破坏抗日大局,借机发动反共高潮.如果能拿到他与韩德勤密谋反共的证据,他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四师报务员立即以韩德勤的名义,拟好一份向蒋介石的报捷电:奉委员长密令,率命袭击彭师师部,已获大捷,缴获无数,正在追击中.彭雪枫接过电文,将彭师师部四个字改为彭匪师部.他问报务员:明白了吗?报务员红着脸回答:不改匪,骗不过蒋介石.电报发出后不久,电台就接到蒋介石甚好甚慰的回电.指挥所一片欢腾:老蒋中计了!一天后,蒋介石接到韩德勤被俘的情报,明白自己上了当,但是已经晚了.他只好打掉牙齿和血吞,根本不敢声张.他盼望陈毅、彭雪枫把败军之将韩德勤杀掉,给他一个扩大事态的机会.陈毅是何等聪明的人.战斗刚结束,他就打电报给延安:毛主席:韩德勤已于18日晨被擒.其大部歼灭,韩被押,我们装着不认识.拟即混在俘虏中释放.如何?请立复.两个小时后,毛泽东、刘少奇联名复电:同意释放韩德勤.陈毅想给韩德勤一个台阶下,偏偏韩德勤不领情.当九旅一十六团八连指导员孙长兴把他推入一堆俘虏中宣布集体释放时,他站出来高声叫道:孙指导员,我是韩德勤,要见你们陈军长、彭师长.孙长兴一下呆眼,急不择言地说:韩德勤,你不要给脸不要脸,敬酒不吃吃罚酒.你算什么韩德勤?他早跑了.你不要胡闹,快走吧!我真是韩德勤.韩德勤不知那根筋盘岔了,指天咒地发誓说自己是江苏省政府主席,俘虏们也纷纷作证.孙长兴没法,只好将韩德勤押往位于半城的师部.陈毅接到报告后,气得直骂娘,他要彭雪枫一要保证韩德勤的生命安全,二要搞清他不愿回去的理由.韩德勤当俘虏有经验,晓得共产党有不准虐待俘虏的纪律,他最担心的是失去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于是,一向贪生怕死的韩德勤突然坚贞起来,故意当着战士们的面吃火柴,摆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势.负责看守的小战士惊慌地将火柴夺下,又仔细地搜身,防止他再寻短见.彭雪枫听了报告,不禁大笑:别人不了解韩德勤,我还不了解.他是有胆量自杀的人吗!我教你一个方法,管教他丑剧演不下去.他低声交待了几句.翌晨,小战士向韩德勤道歉,还递给他满满的一盒火柴:对不起,昨天我不该搜身,犯了纪律.我买了一盒新火柴,赔你.韩德勤故伎重施,一面做出吃火柴的样子,一面观察小战士的表情.小战士看韩德勤动作了半天也没吃下一根火柴,便劝道:你想吃就吃吧,反正彭师长说了,新四军没有什么好招待的,火柴还供应得起.外面走廊上,我还放了一大箱呢!说完,小战士调皮地做了个鬼脸.韩德勤知道彭雪枫识破了自己的诡计,气得将火柴洒了一地.接着,他又玩起了新花样--绝食.第一天,饭菜放在桌子上,原封未动.小战士以为韩德勤嫌饭菜不好,第二天加了个好菜送去,他仍然一口未动.第三天,韩德勤还是没有吃的意思.小战士憋不住了,急忙向彭雪枫汇报.师部参谋们吃不准,纷纷议论:韩德勤葫芦里倒底装的是什么药?难道他真的不想活了?试一试不就出来了?彭雪枫又在小战士耳边嘀咕了几句.第四天,小战士提着个沉甸甸的军用水壶,来到韩德勤房间:我们彭师长说,你是绝食,并不绝水,他叫我送一壶水给你,这样可以多绝食几天,也好让大家知道你韩主席是条汉子.韩德勤二话没说,接到水壶就喝,舌滑喉润,满嘴生香,禁不住道一声:好香啊!原来,这壶里灌的是鸡汤.韩德勤品出了水的味道,也明白彭雪枫知道了他的用意,索性敞开肚子灌,将一壶鸡汤喝了个底朝天.看到时机成熟了,彭雪枫来找韩德勤,开门见山地说:韩将军背弃盟约,偷袭我军,不当座上宾,要做阶下囚,这是咎由自取.我们准备宽大为怀,放将军回去,不知将军今后有什么打算?韩德勤感激涕零,还流出了几滴眼泪:彭将军高情隆意,我韩某人永世不忘,今后决不与新四军为敌.彭雪枫讥笑道:你韩将军哪次不发誓,哪一次又是算话了的呢!韩德勤立正,敬礼,拍着胸膛:这次保证算数.那好,你就走吧!彭雪枫要送客.韩德勤又哭丧着脸,可怜兮兮地说:彭将军,这样我回不去呀!你想,我片甲不留地回去,怎么交待?我回去无立足之地,怎么守约?我不挂省政府的牌子,哪有资格再和你们打交道?3月25日,陈毅赶到半城.彭雪枫汇报后,提出:韩德勤目前已经成了一只拔了牙的老虎.为便于今后的统战工作,可以给韩一点地盘、一些枪支、一点名誉.乱世出怪.这韩德勤硬是做俘虏做出经验来了,还敢讲价还价.陈毅听了哈哈大笑,夸奖道:还是你有办法,治住了这个老滑头.只要韩德勤今后不再搞磨擦,作出点妥协也是值得的.雪枫,你这出《捉放曹》唱得好哇!惊天大案竟因一根胸针引起,连环投药案乃因小便作祟.彭雪枫夜接求救信,明断淮中案,阻止抢救失足者运动在根据地蔓延.有人向康生告状,指证彭雪枫是内奸.邓子恢说他不是内奸而是包公.彭雪枫插手淮中案纯属偶然.1944年2月,淮北行署主任刘端龙因公出差,请彭雪枫帮他代审几天淮中案.淮中案发生在淮北中学,起因是一个十七岁的女学生孙某偷了同学五十元钱,后来演变成所谓的反革命案件,全校二百余名师生已有四分之一牵扯入案,人数还在滚雪球式的激增.受淮中案的影响,根据地还出现了离奇的连环投药案.一时间,被侦破出来的特务组织多如牛毛,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彭雪枫对于工作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做好.他看了审讯记录后,发现特务组织主要负责人、淮北中学教师陈秉惠没有口供记录,觉得奇怪:怎么主要人犯没有交待?他派人到公安局去提审犯人.公安局的人回答说:现在日伪军正在扫荡,形势吃紧,押解犯人转移困难,我们已经下达了枪毙陈秉惠的命令!事实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就这样草率地杀人呢?什么反扫荡看押犯人困难?你们这么多人,连一个女人都看不住?!彭雪枫立即命令警卫员火速去把枪毙的命令追回来.幸亏警卫员的马跑得快,迟半步陈秉惠就没命了.彭雪枫坐堂主审,单刀直入:你为什么不交待问题?我有什么错?我有什么可交待的!你们共产党怎么跟国民党一样!陈秉惠并不知道眼前坐的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她年轻气盛,经多次刑讯已是满腔怒火.参审人员见陈秉惠如此无理,上前就要动手,被彭雪枫制止.你说错了,我们和国民党不一样,我们讲究实事求是.如果错了,我们会纠正;如果你有问题不交待,也要受到严肃处理.花上半天的时间,连七岁小孩都能弄清白的事情,你们为什么拖了这么长的时间?陈秉惠仍然满肚子不服气.彭雪枫让陈秉惠冷静下来,问道:有人供出你参加了CC特务组织,是否属实?陈秉惠态度强硬:我没有参加任何的特务组织.这些人的口供都是拷打出来的.彭雪枫拿起一枚鸡心胸针:这枚C字鸡心胸针怎么解释?据说它是CC特务组织的标志和联络信物.真是笑话!陈秉惠露出鄙夷的神情,这是我在上海读书时一个同学送给我的礼物,因为我姓陈,所以他送给我一个C字胸针.彭雪枫没有计较陈秉惠的态度,耐着性子问:上海的胸针还有其他的字母吗?所有的字母都有,遍街都是.彭雪枫吩咐将陈秉惠带下去.参加审问的人按捺不住了,说彭师长太客气了,不像个审案的样子,就冲陈秉惠的态度就该煞煞她的嚣张.彭雪枫本来就对他们搞逼供信不满,吼道:你们是审案子还是审态度!我是不行,你们有能耐上哇!彭雪枫疑窦重重地去找来自上海的地下干部陈旭东了解情况.陈旭东听到有人把C字胸针说成是特务证物,也是一阵大笑:这种胸针在上海大小商店都有卖的,人们按姓氏选择别针,别在衣服上,有一段时间戴这种胸针几乎成了时髦.你不信,我也有一枚这样的胸针.说罢,她也掏出一枚C字鸡心胸针.与此同时,彭雪枫还接到由几十名在押学生联名的求救信.他们在信中详述淮北中学大搞逼供信的做法.综合各种情况,彭雪枫初步判断淮中案有重大疑点:1.陈秉惠没有口供,淮中送来的物证不能成立;2.在审问过程中,发现存在严重的逼供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口供很不可靠;3.淮中案存在串供的现象;4.口供中有明显的漏洞.区党委听取彭雪枫的汇报后,决定由他彻查此案.在乱如麻团的案情中,聪明的彭雪枫就抓一条主线:陈秉惠是如何被检举出来的?经过重新审查,他搞清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在整风运动后期,根据地发起抢救失足者运动.淮北中学张副校长和教员周某认为,要挖出潜伏的敌特,一定要派人打入敌特内部.正在这时,发生孙某偷窃事件,孙某为推掉责任,嫁祸于人,编造说是一个姓胡的女特务指使她这样做的.张副校长和周某闻言大喜,立即派孙某作为内线打入敌特组织,定期提供情况.孙某不得不继续编造谎言,伪造特务头头的批示.根据孙某的内部情况,周某突审学生靳某,不说就吊起来打,吊断了三根绳子后,靳某实在熬不过,违心地说特务组织负责人是两个男教师.周诱导说:再想想,是男的还是女的?靳某只得说:对,是女同学.周又提醒道:想清楚,是女同学还是女教师?靳某只好说:是女教师.全校只有两个女教师,一个是正在审讯的周某,剩下一个姓陈.靳某补充说:是姓陈的,有两个小辫的先生.有两个小辫的姓陈的女教师就是陈秉惠.在讨论案件时,审理委员会发生激烈争论.有人认为淮北根据地应该贯彻中央关于抢救失足运动的方针政策,继续将清查的重点放在知识分子,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投奔新四军的城市青年、大学生和文艺工作者身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反对推翻淮中案的审理结果,并指责彭雪枫的屁股坐错了板凳,把知识分子当成了心肝宝贝.彭雪枫针锋相对说:你们说的不错,这些知识分子是我彭雪枫的心肝宝贝.每来一批,我都要带部队去迎接,生怕他们遭到损失.但是我问在座的一个问题.他们离开繁华的城市、富有的家庭,冲破道道封锁线,有的还丢掉了性命,来我们淮北这个穷地方受苦,图的是什么?他们是奔着共产党来的,是跟着我彭雪枫抗日的.这是他们的主流和本质.他们之中,也可能有国民党派遣的特务,但那只是极少数,不能像淮北中学那样,敌特占全校师生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这符合实际情况吗?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我们的根据地不就成了敌特的根据地吗?周某不同意彭雪枫的看法,坚持认为淮北中学的这些失足者不是特务便是三青团.你拿出证据呀!没有证据,光猜测怎么行?彭雪枫放缓语气,尽量做说服工作.淮北公安局一位干部发誓说:某某如不是特务,砍下我的头给你当球踢.彭雪枫一笑:是不是特务,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事实说了算,证据说了算.她不是特务,也砍不了你头.彭雪枫决定重新清查根据地所谓的特务案件,一些新的疑点又浮了出来.其中轰动一时的五路毒药汇淮中也是一桩典型的冤案.淮北中学说学生靳某曾被敌人抓住,后来叛变,其母受敌人指使,带着大批毒药(霍乱菌)到根据地,准备投毒谋害党政干部和新四军战士.靳母到校后,害怕了,便将药倒掉了.有人听到倒药声,报告了学校,因此破获了该案.审理此案的人声称,敌人共派了五路投毒者,靳母只是其中的一路.彭雪枫找当时做鉴定的校医问情况.校医说:学校派人将倒药地点的泥土挖回来,我鉴定的结论是无阿摩尼亚气味,但校方坚持认为泥土里贮的是霍乱菌.你认为那泥土贮的是什么?彭师长,那泥土跟普通的泥土没什么区别,就是……就是什么,不要顾虑.就是泥土里有一股尿溲气.扯蛋!彭雪枫没好气地骂了一句,重新提审靳母,还真如校医所说,靳母那天晚上在屋外小便,被人听见.这人第二天在报上看太行根据地麻田镇投毒案的报道后,联想到昨晚的溪溪怪声,把小便声与倒药声混为一谈,炮制出投毒案.中共淮北区党委认真听取了彭雪枫的汇报,根据他的建议作出决定,给在抢救失足者运动中受过冤屈的人彻底平反.区党委还严厉批评了淮北中学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淮北中学张副校长心怀不满,到处对人说:彭雪枫公开对抗康生同志的指示,是内奸的行为.我要到华中局、党中央去告他.彭雪枫派人把张副校长叫来:你想告我?很好,我给你开路条!彭雪枫坚持真理、秉公明断的魂力和智慧,给根据地军民留下深刻印象,人们称他为包公.美男子彭雪枫公开发誓而立之前不谈儿女私情.三十三岁时,他谢绝邓颖超当红娘,自己寻找意中人,留下情书八十封.洞房之夜,新婚夫妻因被子窄小,一宿难眠.彭雪枫是军中少有的美男子,人长得高大、英俊,才华横溢,谈吐高雅,曾引来无数明眸皓齿追慕的目光,但均遭婉言拒绝.早在中央苏区时,好心的邓颖超就劝他不要眼界太高.彭雪枫笑着解释道:小超大姐,这与眼界没有关系.大丈夫当以四海为家,革命为重.孔子云,三十而立,而立之前,我绝不谈论个人感情.彭雪枫果然说到做到,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不与异性交往.他身边的战友,包括许多部下,都先后找到意中人,喜结良缘,惟独他仍然形只影单,光棍一个.这下急坏了他的父母.彭父写信,要他赶快成家,彭雪枫总是回复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彭父一急之下,自己作主给他找了一个叫秀芹的小脚姑娘,并千里迢迢赶到部队,劝说儿子同意这门婚事.彭雪枫被逼无奈,心生一计,对父亲说:要我同意这门婚事也行,得答应我一个条件.彭父一看有门,应允道:中.彭雪枫说: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不久我要赶赴豫东、皖北前线,不是行军,就是打仗.如果您能把秀芹的小脚变成大脚,跟得上队伍行军打仗,我立即前去迎娶,否则儿恕难从命.彭父无法将秀芹的小脚变成大脚,婚事自然告吹.一晃,彭雪枫到了三十三岁.远在重庆的邓颖超又写信来,谈及个人问题,欲当红娘,帮他找一位般配的姑娘.彭雪枫赶忙复信:特向大姐郑重声明,我个人的问题并未解决,也不打算解决.海阔天空,独来独往,岂不惬意?已经老了,已经老了!邓颖超收到信后,对周恩来说:雪枫真是个怪人,才三十三岁便说老了,他难道想一辈子打光棍.周恩来想了一会,心有所悟:雪枫可能已经心有所属了.周恩来料事如神,彭雪枫真的心动了,一位姑娘翩若惊鸿的倩影悄悄闯入他的心扉.这位姑娘名叫林颖,二十一岁,湖北襄樊人,大眼睛,长睫毛,脸庞白里透红,一身戎装穿在她修长婀娜的身上,既有几份战士的豪气,又洋溢着女性的娇美.彭雪枫对林颖怀有好感,一时找不到突破口,心里烦躁,便信手在纸上一连写了几十个林枫.警卫员疑惑不解,到处打听谁叫林枫.这事被淮北区党委书记刘子久和行署主任刘瑞龙知道了.刘子久嘀咕道:看样子,彭师长动了凡心.这个林枫准是他的梦中情人.但是淮北区没有人叫林枫呀?刘瑞龙脑子灵光:彭师长与我们朝夕共处,他看中的人,我们一定认识.想一想姓林的漂亮姑娘.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林颖.刘瑞龙决定试探一下彭雪枫.彭师长,你三十多岁的人了,不能再搞什么独身主义了.组织上想帮你解决个人问题,你说说看,有什么标准?彭雪枫这回不推辞,说:标准不高,八个字:纯洁,忠诚,坚定,豪爽.就不想漂亮一点?刘瑞龙打趣道.彭雪枫脱口而出:漂亮一点当然更好.刘瑞龙问:林颖怎么样?就不知人家怎么样?你都同意了,人家还有什么问题.刘瑞龙暗自得意自己判断正确,既然剃头挑子已经热了一头,那就趁火打铁吧.他策马找到林颖,说明来意,谁知竟碰了一个软钉子.林颖两颊涌起一团红晕,矜持地说:感谢你的好意.我还不太了解彭师长,等我们接触一段,看看彼此的感情能否发展再说.其实林颖一直深深地挚爱着彭雪枫.两年前当林颖第一次见到彭雪枫时,就被他英俊的相貌、脱俗的气质和出色的口才所吸引.她开始收集彭雪枫的文章,爱听彭雪枫的故事,不放过彭雪枫每次演讲.但是,一旦心中的偶像将变为生活中的伴侣时,林颖迟疑了.她从富有的家庭偷跑出来投奔根据地是为了抗日,做一番大事,如果嫁给了彭雪枫,成了他的妻室,生儿育女,那不就失去个性了吗?那还能干什么事业?当刘瑞龙垂头丧气地回来时,刘子久、彭雪枫都感到意外.了解原因后,彭雪枫被林颖自尊自爱的个性所震撼,感情更加炽烈:她就是我理想中的妻子.看我彭雪枫三封信解决问题!刘瑞龙撇撇嘴巴,吹牛!第一封信非常平凡.彭雪枫称林颖为同志,信中写道: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共产党员,有许多缺点,很需要一位超过同志关系的女同志,更多地了解我,更多地帮助我.彭雪枫请求林颖能够及时复信.林颖看了,暗自发笑,对女友说:原来彭师长谈朋友是为了克服自己的缺点.第二封信内容非同一般,话题已经由克服缺点推进到了婚姻问题.彭雪枫写道:至于结婚的日子,一概听从你的决定,正如你所说的,我们不能像一些人那样单纯地为了'性的问题',我知道你不是那样的女子,你也知道我不是那样的男子.我想,我们的结合是为了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安慰,是为了使我们的事业取得更大的收获.第三封信长达四千多字,称呼由林颖同志改称她的小名楠.彭雪枫坦率地介绍了自己的弱点,说自己脾气急躁,爱激动,对人对物有时过于尖刻,对干部有时过于严肃,希望林颖在将来的共同生活中能时刻提醒自己,督促自己尽快改正这些毛病.彭雪枫真挚、坦诚的情愫像一条炽热的暖流汹涌澎湃,回旋激荡,冲开了林颖感情的闸门,驱散了她的重重顾虑,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一起.1941年9月24日,司令部人喧马嘶,前线指挥员纷纷赶回后方参加师长的婚礼.彭雪枫用自己的津贴和稿费买了糖果、香烟,招待这些前来闹洞房的战友.这夜,所有的人都喜气洋洋,师部供给处管理员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在布置新房时,管理员看到彭雪枫的被子又破又旧、补丁垒着补丁,很不雅观,最要命的是,这条被子还特别窄小,睡一个人还马马虎虎,两人合着盖根本不够用,想给师长换床新的大被褥.他试探着说:师长,你看这被子是不是该换换了?彭雪枫最反对铺张浪费,还没听明白便批评道:我个人的婚事是小事,只能因陋就简.你是个老同志了,怎么能拿公家的东西送人情呢!管理员当众闹了个大花脸,嘿嘿地笑了两声,心想:看你们俩今晚如何因陋就简.第二天,管理员起了个大早,发现师长正在操场边溜达,好奇地凑上去,看见彭雪枫满眼血丝,故意问:怎么,师长没有睡好?你还好意思说?彭雪枫黑着脸批评道:你是怎么布置新房的?那床被子又窄又短,盖一个人露一个人,怎么睡?管理员忍住笑,忙说:今晚就换.林颖是个要强的女人,婚后三天,便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她不愿做一根依附在参天大树上的藤蔓.彭雪枫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家如夜月圆时少,人似流云散处多.这是战争年代他们夫妻生活的生动写照.陈毅的夫人张茜很关心彭雪枫的家事.她问:雪枫,你经常给林颖写信吗?彭雪枫老实地回答:经常写.张茜又问:她呢?不算很多.彭雪枫有些难为情,还为此生过林颖的闷气,但林颖就是不改.为什么?彭雪枫敷衍道:大概她工作忙吧.她的工作比你还忙?张茜感到好笑.她特地将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托彭雪枫转交给林颖.林颖收到书,明白了张茜的用意,回信变得及时了.彭雪枫大喜,经常通过鸿雁传书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和关怀.从1941年9月到1944年7月,他写给林颖的信件共达八十余封,解放后曾被编为《彭雪枫家书》出版,受到读者的喜爱.军部明令给师级干部开小灶,彭雪枫抗命不遵.双沟镇酒厂的老板把陈毅当作彭师长的随从,殷勤敬酒,彭雪枫安之若泰.与军长赛马,彭雪枫把陈毅拉得无影无踪.陈毅说他喜欢的就是彭雪枫霁月风怀,一身傲骨.雪酿寒石苍皆白,枫竞霜后叶先红.这是淮北名士李耀庭送给彭雪枫的对联.这副对联不仅把雪枫的名字嵌进了对联中,还点化出彭雪枫的人格形象.像白雪一样纯净,像红叶一样火热,这纯净和火热既不是稍垢即污的初雪,也不是随风凋谢的秋叶,而是经过风寒霜冻的白玉红枫,是没有任何雕饰的天然本色.彭雪枫给林颖的家书最爱用的署名是白雪红叶.他给人的感受也是这样,真诚,坦荡,自信,亲和,同时棱角嶙峋,刚硬至猛.邓子恢说他身上找不到一丝媚态.彭雪枫听后,高兴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邓兄.他们后来成为一对亲密无间的搭档.在根据地,人们经常能听到彭雪枫的诙谐故事.彭雪枫能文善诗,又重视宣传工作,亲自把机关报抓在手里,《拂晓报》成为他的三宝之一.但是,他常为报纸上的错别字头痛.一次,有个编辑编稿时将欺骗字误写为欺驴.彭雪枫找到这位编辑,劈头就问:同志,有人报告说你将老乡的驴揍了一顿,为啥?编辑吓了一跳,忙说:没有这事,你听谁说的?我们可以对质.还要对质吗?这事我自己也亲眼看到了.彭雪枫表情十分严肃.彭师长,我冤枉啊,真的没有揍驴.编辑感到浑身长嘴巴也说不清楚,汗都下来了.彭雪枫拿出《拂晓报》,指着其中一处文字,一本正经地说: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不是你自己写的'欺驴'吗?这个故事很快流传开了,自此以后,报纸的编校质量大为提高.彭雪枫对下级战士随和,对上级领导和同级干部真诚.他经常把做人诚恳是不会失败的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抗战初期毛泽东送他到山西做统战工作时的一句赠语.遇到有同志对他产生误会或不理解时,他坚守三个原则:一不辩驳,二不迎击,三不伤神.这种敞亮豁达的处事之道得到陈毅的高度赞赏.陈毅特别欣赏彭雪枫不卑不亢、傲岸自许的风骨.他常说:君子如水,小人如油.与雪枫相处,如浴春风,如沐清水,令人神清气爽.陈毅第一次视察四师时,就发现彭雪枫与众不同.当时,新四军为保护干部,决定给旅以上的干部开小灶,伙食从优.各师都认真地执行了.惟独四师抗命不遵,原因是彭雪枫认为,官兵一致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越是条件艰苦,干部就越应该与群众打成一片.陈毅到四师司令部的第一餐就是吃的大灶,照例是白菜、萝卜、土豆丝和烧豆腐.小鬼,你们师领导每天吃啥子饭哟?每餐都和今天一样?陈毅来到炊事班了解情况.小战士说:我们吃什么,师首长就吃什么,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陈毅找彭雪枫谈心:雪枫同志,你和战士们同生死、共甘苦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你要考虑军部党委决定旅以上干部吃小灶为的是什么?是为了照顾老干部的身体健康,是为了克服平均主义.你们师领导在过去的战斗岁月里都受过伤,目前斗争又这么艰苦,你们身体的好坏,不是你们个人的事.彭雪枫如实地说:接到军部通知,我没在意.邓子恢政委也对我说了,我也没有执行.我觉得官兵一起吃大灶还热闹些.陈毅很严肃地说:这不是什么热闹不热闹的问题.军令如山,你要马上执行.彭雪枫只得遵令开小灶,但他还是想不通.他对妻子发牢骚:我现在很矛盾.师部开小灶,这在别人是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对我却是一件压在心头的大事.陈军长来,非要这样做不可.司令部只有四人,每餐都是大米饭、白面馍,有时甚至还有饺子,两菜一汤,可谓舒服,但是,除了把人养胖养骄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陈毅走后,一到吃饭时,彭雪枫便端着空碗来到战士们中间.其他首长一见这种情况,也都下到大灶,小灶名存实亡.陈毅听说后,只好自我解嘲:这彭雪枫是个犟头.冬去春来,洪泽湖春意盎然.陈毅再次视察淮北,彭雪枫设宴双沟镇.泗南县双沟镇是淮北名镇,紧靠淮河,岸边樯桅林立,风帆如鳞,十里青石长街,两侧店坊挤挤挨挨,透出千年古镇的繁华、质朴.这里是全国闻名的酒乡,双沟大曲就出自该镇.镇上最大的酒厂--全聚德酒厂厂长是开明绅士、县参议员贺子谟,听泗南县县长张太冲说来了贵宾,亲自迎接.一身戎装的彭雪枫、邓子恢和衣著随便的闻名记者范长江,贺子谟都认识,他只对陈毅感到陌生.陈毅当日头戴西瓜帽,身穿深蓝色的大褂,手提一根文明棍.张县长,这位是……贺子谟朝陈毅一拱手,问张太冲.张太冲张口就报:这位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