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袁世凯

乱世奸雄治世能臣:牛人袁世凯 作者:冉闵大王小城大家(1)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初的一天深夜,光绪皇帝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一封奏折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究竟是怎样一封奏折呢?  这是一份保荐折子,也就是举荐别人当官、升官的折子。徐学士举荐的是谁呢?被举荐的人真是撞上了天大的运气,皇帝很感兴趣。徐学士在折子里说这个人出身将门,是个难得一见的杰出军事人才。老徐在折子里是极尽美辞地夸奖这位人才,那么是谁这么牛呢?  这个人是河南人,具体点说是河南项城人。  项城是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的一个小县城,这个从小县城走出的猛男名字叫袁世凯。  项城是个穷地方,至少在清朝是,直到19世纪中叶,项城的县城里仅仅有二三十家店铺,可以称得上是萧条。  越是穷的地方,贫富分化就越大,这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古已有之。据民国初年修订的《项城县志》记载,项城全县耕地大约9000多顷,九成以上是被所谓的“豪富之家”占有,一般的小老百姓也只有作雇农、长工的命了。租佃关系是传统社会围绕土地的常态人际关系,如果地租率不是高得离谱,一般这种人际关系还是基本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但是,项城这个地方的地主似乎有点歇斯底里,他们把地租居然定到五成以上,有的竟然是八成以上。  在如此竭泽而渔的经济运作方式下,一般的农民是没有什么好日子过的,仍然是县志上说的,他们是“终岁勤劳,节食,而常苦不足”。有句话叫作“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这话是既得利益者的放屁鬼话,刁民往往是恶官或不仁富人逼出来的。变态的经济压榨,导致这里的佃客、雇农时常用非常规手段对地主进行反抗,每当夏秋收获时节,佃户们就联合起来,抢收地主庄稼,这似乎有点抢劫的味道。地主们对这种抢劫行为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啊,他们就组织力量保护青苗,组织武装的“保田会”。你抢我保,这就会引起冲突啊,必须的嘛。每每夏收、秋收,小小的项城就会武斗频起,械斗屡发,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血战,堪比《古惑仔》的场景。民风就是这样炼成的,长期的械斗习惯,养成了项城人的“犷悍之习”和“斗狠之风”。  距项城城关东北十余里,有个地方叫作张营。清代中叶,这个张营出了一户姓袁的人家。经过几世经营,袁家渐渐发达起来。袁家有良田五十余顷,此外还在北京的天成亨钱庄和陈州府城的于家典当铺经营信贷业,可以说是当地的“豪富之家”了。袁家不只是有钱,人丁也很兴旺,袁家有三十多口人,四世同堂,是个典型的传统大家庭。  袁家有钱,但绝不是土财主、暴发户之流。用句文绉绉的话来讲,袁家是“耕读之家”。袁家世代都是读书人,都是科举事业的忠实追随者。嘉庆年间,袁家有个年轻人叫袁耀东的,是个好学上进的人,但运气却如范进一般,功名只到“庠生”,也就是个秀才。范进后来还中了举人,可这位耀东兄年纪不满四十就“勤学赍志以殁”,读书居然读死了。这个死鬼袁耀东就是后来的牛人袁世凯的曾祖父。  死鬼死读书,居然读死了小命。可怜他的老婆,年纪轻轻就做了未亡人。死鬼耀东的老婆姓郭,据说家庭也很牛,也是陈州府境内的“望族”。女人不哭,在掩埋好丈夫的尸体后,郭女士又继续坚强地生活了。袁耀东虽然勤于学习,但也没放松过造人运动,他给老婆留下了四个儿子:树三、甲三、凤三、重三。小城大家(2)郭女士系出名门,养儿子当然不会像养牲口那样仅仅是养活而已。她对儿子们是悉心培养,似乎是为了完成死鬼丈夫未竟的科举事业。  四个儿子也很是用功,也都取得了一定的功名。袁树三是廪贡生,曾“署陈留县训导兼摄教谕”,也就是县里的教育局局长。次子袁甲三是诸子中最有出息的,道光十五年中进士,以后就一直当京官了,当过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道光末年,袁甲三交了个京官好哥们,两人一起学习。这哥们是湖南人,叫曾国藩,当时官至侍郎,属于副部级高官。袁、曾二人跟了一位学问很牛的人研习理学,那人是蒙古人,叫倭仁,是晚清理学大师。袁凤三的功名只到庠生,官也只当到禹城县教育局局长。老四袁重三也只是个秀才,还没当过官。  袁家四子中,我要重点唠唠的是老大袁树三和老二袁甲三。老大袁树三自己虽然就只是个秀才,官也只是个九品小教谕,但他却是牛人袁世凯的亲爷爷。袁树三有两个儿子,长子叫袁保中,功名也就是个附贡生;次子叫袁保庆,中了个举人。老二袁甲三自己就很牛,官当得比较大,他的长子叫袁保恒,继承了他爹的基因,也中了进士,当了翰林院编修,估计文采很好。次子叫袁保龄,比他大哥差点,只是个举人。  袁树三的长子袁保中在袁家“保”字辈的兄弟中行次最大,功名只是秀才级别的。在捐纳之风盛行的晚清社会,袁家也是与时俱进,袁保中也捐过一个同知的虚衔,却未真正涉足过官场,他的主要志趣是在家经营田产,当好袁家的“管家人”。袁保中是程朱理学的虔诚笃行者,他一直致力于和族人、乡亲搞好关系,人缘也很好,颇有忠厚长者之风。袁家很牛,上头有人,而且很硬。因为有背景,袁保中在地方上也喜欢发表自己对地方政务的看法,他经常派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到县衙说事,大抵是告诉县太爷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县太爷对这样的主儿,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人家上头有人哦。袁保中的存在,或者说袁保中背后的家族势力,让河南官场中人一度视项城为畏途,当时在河南官员圈子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项城官难做”,“宜吊不宜贺”,就是说当上项城知县不是什么好事,是件好比家里死人的倒霉事。  袁保中不但参与政治的热情很高,而且肾功能也很强大。他先后娶过两个老婆,生了八个孩子:两个女儿,六个儿子。袁保中的第一个老婆姓刘,为他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长子叫袁世昌,不大点的时候就夭折了;次子叫袁世敦。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叫王庆霖的知州;次女嫁给了一个秀才,名叫周鸿儒。这位生了四个孩子的刘女士不幸在不老的时候就亡故了,袁保中又娶了一位夫人,还姓刘。小刘夫人也是很努力,她给袁保中连续生了四个儿子:世濂、世凯、世辅、世彤。小刘夫人真伟大,她的伟大不在于生了四个都是儿子,而在于她生了一个叫袁世凯的男孩!袁世凯生于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  袁世凯出生的时候不是什么好光景,大清王朝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岁月,老袁家也随着国势的变化而发生着剧变。  在袁世凯出生的三年前,也就是1856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场断断续续打了三四年的战争,让早已虚弱不堪的大清帝国蒙受着更大的屈辱!  苦命天子“屋漏偏逢连阴雨,船漏偏遇打头风”。19世纪后半叶的大清王朝,不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患,更可怕的内忧也赶上了。一个叫洪秀全的广东客家人,正在传播着一种山寨版的基督教,这种不正宗的宗教把这个帝国搅得天翻地覆。  洪秀全祖籍广东,也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他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乡试都是落榜,第三次落榜的时候已经是25岁了。老洪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洪秀全的这种心理感觉,估计是发了癔症,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妄想症,是精神分裂的前兆。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  此时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6年后的1843年春天再一次参加了广州的乡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  这时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别人给他一本叫《劝世良言》的基督教基础知识小册子,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幻觉对比,认为自己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竟然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这就是一山寨版的基督教。  在洪秀全看来,上帝耶和华是他爹,基督耶稣是他哥。这要是让真正的基督教徒看,不就是一派胡言吗?洪老师还自命是他爹和他哥派到凡间替天行道的天使呢!  洪秀全最初在广州附近传教,但别人都当他是二百五,没人理他。广州城市大,开化早,市民见识多,老洪也没好意思继续当“二皮脸”了。所以,1844年洪秀全和他的表弟兼粉丝冯云山就跑到迷信落后的广西紫荆山传教。洪秀全呆了没多久,大概是熬不住山区的艰苦,就跑回了广东,冯云山则留在的广西继续发展,在当地的信徒越来越多。  洪某人回到了广东老家也没闲着,他是回去搞理论的,1845年至1846年间,在家乡的洪秀全写下《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等山寨版神学作品。  洪秀全后来又跑到广西会合冯云山,表兄弟俩一起研究,设计出一套拜上帝教的规范和仪式。  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势力越搞越大,加上又是在传播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就与地方政府的矛盾日渐加深,官府打算要办他了!  洪秀全等人寻思来寻思去,决定干脆造反得了,于是放出飞鸽传书召集信徒前来会合,会众在1850下半年间陆续来到广西集中。在1851年1月,这位精神分裂的乡村塾师正式宣布造反了。  1851年初,洪秀全自称天王,建太平天国,他的信徒也都变成了军队——太平军。1852年太平军离开广西进入湖南,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  乖乖啊!一个精神分裂的村儒居然建立了与大清分庭抗礼的政权,真是奇迹的时代啊!  老洪在南京坐了龙椅后,还想北进,去彻底端掉满清的江山。在南京屁股刚刚坐热,他就派一支2万多人的部队北伐。1853年5月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虽然,这支北伐孤军并没有完成扫北的使命,但是却震撼了皖北、豫东南。  就在这1853年,太平军的部队占领了凤阳、怀远等皖北数个重镇。  乱世,草泽豪杰竞起!  淮河流域所经过的皖北、豫东地区,素来民风彪悍,百姓大都好勇斗狠,还有喜欢挑战规则和秩序的人。在明清时代的淮北一带,存在着一个方言词汇:“捻”,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  嘉庆末年,捻子集团越来越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河南、江苏﹑山东间贩运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来甚至会攻城夺地。  这种武装走私集团,在平常岁月里,也难以掀起什么大的风浪。但是,这是在风雨飘摇的19世纪中叶,一个小石块都可以让它澎湃。  精神分裂患者洪秀全带着他的人马横扫东南,还在南京坐了龙庭,这着实让私盐贩子们羡慕不已。你行,我也行!安徽﹑河南的捻众纷纷骚动起来。及至太平天国的北伐军经过时,他们更是联合起来,正当光明地攻城略地了。  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也是最大的私盐贩子张乐行被推为盟主。  皖北板荡!豫东板荡!  南有长毛,北有捻子。大清的咸丰皇上真是苦命!  一门荣耀万骨枯(1)为了*这波突起的私盐贩子,1853年朝廷派出了一个叫周天爵的兵部侍郎率领三千清兵进驻皖北重镇宿州。同时,又派出原籍安徽的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皖办理团练,协助周天爵的部队作战。朝廷给吕贤基配了一个助手。这个助手就是时任兵科给事中的袁家二老爷——袁甲三!  运气有时候真是造就牛人的必要条件!在朝廷的人力资源配置上,袁甲三仅仅是个帮衬的配角,给事中不过正四品,跟在人家副部级吕大人后面当然只是个小角色,何况还有个国防部的副部长周大人。运气就是运气!1854年,就是到安徽的第二年,这位周天爵大人居然病死了。能不死吗?周大人生于1772年,一个80多的老翁还要去战场上折腾,真是呜呼哀哉啊!后来不久,袁甲三的直接领导吕大人在镇守舒城的时候,城被捻军攻破了,吕大人投水为国捐躯了,享年52岁。  周大人和吕大人的不幸正给了袁甲三一个机会。皖北一带,大军一时无人统领。于是,朝廷命袁甲三接统宿州的清军,同时还接替了殉国的吕贤基大人担任督办安徽团练大臣。  袁甲三此时手握重兵,又有杀伐大权。他要大干一场了!不过,雄心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的,捻军的战斗力真的是很强大啊!袁甲三接连受挫,袁甲三越挫越强。在坚强意志的支配下,袁甲三的人马很快成为捻军的一支劲敌。  此时,袁甲三的一位老哥们——曾国藩,正带着他的湘军在长江中游和太平军激战。袁甲三在皖北担负着切断太平军和捻军联合作战的重任,使得曾国藩得以全力应付太平军,而无北顾之忧。两位学问上相互切磋的哥们,在血雨腥风中再次诠释了“友谊”的真谛!  残酷的战争把整个袁家都卷进来了。袁家可以说的上是个“书香门第”,这个家族对家国、君父有着虔敬的忠诚。太平军和捻军的造反行为在袁家人眼中就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的大逆之罪。袁家人决定用行动来捍卫他们的忠诚和理想。于是,在袁甲三的带领下,袁家的男人们全力投入到*捻军的战争中去。“保”字辈中的袁保恒和袁保庆都到袁甲三的军中带兵,转战皖北各地,据说是“出奇制胜”,身先士卒。袁甲三的次子袁保龄也到他爹的军营中当了个参谋副官,叫什么“从佐戎幕,赞画左右”。后来,袁甲三的侄儿袁保庆还被督办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调回故乡河南,负责组织训练河南各州县的团练武装,并多次率领骑兵在项城、沈丘、夏邑等县围攻捻军,战功卓著。  袁家的桑梓之地项城与安徽临泉县接壤,是捻军活动的重要地区。更可怕的是,项城距捻军的老巢安徽亳州雉河集仅仅只有一百多里。1858年(咸丰七年十二月),捻军的一个叫王庭桢的首领发动了项城、沈丘、新蔡、阜阳四县的捻众举事,占领了项城城关东边的新兴集、尚店等地,四出攻掠富户,还放话出来要拿下项城。王庭桢的动作太大了,住在张营的袁家感到了巨大的危险。袁家人未雨绸缪,把老弱妇孺等家眷都送到陈州府城去避难。男人们则留在了项城,他们选择了战斗!  这时袁家的当家人是袁保中,也就是后来牛人袁世凯的亲爹。袁家还有一个说话分量很重的人,他就是袁保中的四叔袁重三。这叔侄二人担负起了保卫桑梓的重任。一门荣耀万骨枯(2)袁氏叔侄双管齐下,一面利用袁家在地方上的声望,联合项城一带的富户大族,组织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团练武装;一面又在项城东北四十里找了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筑起了一座大堡寨。  “堡寨”这玩意在中国的历史那是相当地长了,大概起源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时候,很多有势力的大家族都找了些险要之地,修建城堡,聚族而居,训练家兵家将,抵抗来自任何势力的袭击,以后凡是乱世,这种堡寨就冒出来了。  袁家人倡议修建了这个堡寨,袁家的势力又很大,所以这个寨子就被称为“袁寨”。当时,小小的项城县境内也有堡寨一百七十多所。袁家的袁寨是最牛的,围墙敦厚坚固,四角和寨门上面耸立着“炮楼”,墙外有壕沟环绕,门前架设吊桥,防卫森严,远近闻名。  袁世凯出生不久,就被他爹和叔祖父带到了袁寨之中,过上了艰苦的城堡生活。他爹袁保中是袁寨的扛把子,手握生杀大权。  那时的捻军,多为淮水流域的走私贩子,常常是骑快马,闪电奔袭。每当捻军前来攻寨或从附近经过的时候,那场面是万马奔驰,犹如飚飞电掣。这阵势,袁家人也是心惊胆寒!袁保中不是吓大的,他下令让袁氏族人只要年满15岁的,四肢健全的男人都拿起武器登上城墙,鸣枪放炮,坚决抵抗进犯的捻军。  袁世凯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危机的动荡环境中度过的。不一样的童年铸就不一样的性格,小小的袁世凯远比一般的小孩要胆大得多。5岁那年,捻军进攻大袁寨附近,家中的大人把小袁世凯带到寨垣上眺望,小朋友居然毫无惧色,很镇定地看着寨子外面的厮杀。乖乖!这真不是寻常的小孩啊!他不牛,简直没天理了。  战争很残酷,因为它意味着杀戮,意味着白骨盈野,意味着流血漂橹。可是,对某些人而言,战争又是机遇,战争就会有战功,战功就会有发迹,发迹往往意味着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崛起。“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袁氏家族在这场与捻军的战争中实现了崛起,代价就是白骨盈野、流血漂橹。  1856年,袁甲三率军攻陷捻军巢穴雉河集,“擒斩逾三万,逼入涡阳河死者复数万”。  1859年,也就是袁世凯出生那年,袁甲三又率军攻陷临淮关,他居然下令“年七十以下、十五以上尽诛之”。  理学名臣原来也是个杀人狂。  老子能杀,子侄也不差!1863年,袁保庆攻陷项城尚店,将俘虏的千余捻军悉数杀光。  在外的能杀,留守的也能杀。1863年,袁保中和袁重三率领团练武装协助清兵攻陷西芦镇,这叔侄二人是大开杀戒,杀完之后的西芦房屋两千余间是全被夷为平地,尸骸枕籍,惨不可言。  杀戮,就是杀戮让生活在穷山恶水的袁氏家族崛起了,袁世凯的祖辈、父辈们的顶子被鲜血染红了。  袁甲三在1863年病逝前,已经被擢升为钦差大臣、漕运总督,一度还督办安徽、河南、江苏三省军务,多次得到皇帝传旨嘉奖,并赏戴花翎,穿黄马褂。  袁保恒先以翰林院侍读学士补用,后来又被提拔为内阁学士,累官至刑部左侍郎。  袁保龄当上了内阁中书。袁保庆则当上了道员。  袁家崛起了,可以说的上是累世勋阀。后来,袁世凯在给清帝的奏章里,总是说自己是“三世受国恩深重”,其实说的就是自己的家族很牛,三代煊赫了。  过继阔少(1)袁家在战争中牛起来,可是再牛的人家也会有烦心事儿,袁家也有。袁家的烦心事儿发生在袁树三家的老二袁保庆身上。保庆早年就娶了个老婆,姓牛,也是个大户人家的闺女。牛小姐过门后,肚子也很争气,先后给保庆生了两个儿子。命啊!有些人的命有时候就真的不好。保庆的两个儿子居然先后都夭折了!难道是杀人太多报应吗?  保庆夫妇很是难过,也很焦急,不能绝后啊!和那个时代的很多中国人一样,保庆相信风水、八字之类的玄妙事物,于是他请了陈州府城中的一位有名的算卦的来看了看。  先生看了保庆和他老婆的八字,掐指一算,头一晃,就对保庆说:“你这几年,年年都要克你老婆,但你命中应该不止一个老婆,不如先把剩下的老婆娶够数,这样或许能给你老婆消灾免难呢。”  在战场上的保庆虽然是个杀人狂,但对家人,对爱妻,他的感情是深厚而弥久的。他害怕老婆会有不幸,另外,他真的很需要一个儿子。在爱老婆的强烈情感驱动下,保庆纳了两个小妾,一个姓王,一个姓陈,据说长得都还可以。  两个美妾过门后,保庆的性生活很是频繁起来。保庆绝不是什么淫棍,保庆的目的是要儿子。两位美妾的肚子也先后有了反应。这下把保庆兴奋得很是可以。不过,很快这种兴奋就冷却了。王小妾先后生了两个女儿,陈小妾也随后生了一个女儿。盼儿子,盼儿子,最终还是没盼来带把的。保庆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好慨叹命中无子了!这年他已经过了四十了!  保庆想要个儿子那么困难,可他大哥袁保中咋就那么命好呢?大哥保中先后娶了两个老婆,生了八个孩子,六个儿子、两个女儿。人丁兴旺,命真好!于是,保庆就把心思放在他大哥的几个孩子身上了,他想要个侄子过继当儿子。保庆选中了他大哥的三儿子袁世凯。选袁世凯也是有原因的,这要从袁世凯刚出生说起了。袁世凯刚出生的时候,他妈咪,也就是袁保中的小刘夫人奶水不够了,大概是生得太多、太快所致。这时候,正好赶上保庆的老婆牛氏也是哺乳期,牛氏牛氏,真是人如其名,那奶水是相当地丰沛啊。于是,袁世凯就被爹地和妈咪抱到叔叔家,交给婶娘喂养。保庆和牛氏早就是盼儿心切,加上袁世凯生得是虎头虎脑,确实可爱,他们夫妇对世凯那是视若珍宝,疼得胜过亲生骨肉。既然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基础,保庆当然选择了世凯。保中一家看弟弟年逾四十还没有儿子,对世凯也真是疼爱,也就同意把世凯过继过去了。1864年(同治三年),袁世凯就正式过继给二叔袁保庆家当儿子了。  从此之后,小袁世凯就有两双父母了,双倍的疼爱,真让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儿一样。  1866年(同治五年),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混上了个候补知府,要前往山东济南等缺,他便带着一家老小赶赴济南。到了济南,保庆将家小安置妥当后,就聘请了当时在济南府一位很有名望的举人给小袁世凯当启蒙老师,此人名叫王志清,据说学问很牛,八股文做得很是了得。袁世凯此时年方七岁,也正是上学的时候了。  小童袁世凯似乎对学习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他整天想的就是怎么玩,什么上树、抓鸟、斗蛐蛐,都能强烈地吸引他,这些远比那些沉重的书本要强多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啊!保庆忙于工作,也没有多少精力管教这个似乎有多动症的孩子;而家中的嗣母牛氏对这个袁世凯更是比亲生的还亲,疼爱到了溺爱的地步。过继阔少(2)“慈母多败儿”,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的溺爱,加之童年动荡不安的生活,让小袁世凯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浮嚣的性格,读书心不在焉,还经常托词逃课。或许是因为目睹了太多的血腥屠杀,还是孩童的小袁世凯就喜欢成群结伙地与人逞强斗殴。  济南府远比老家项城繁华得多,在这浮嚣的都市里,一切都是那么有诱惑力,书斋里的小小书桌已经安放不了小袁世凯那颗驿动的心了。  孩提时代的袁世凯,给大人们的最深刻印象就是“顽劣”,不能像大人们期待的那样循规蹈矩,认认真真地读书,这或许真是天性使然吧。  1867年,袁保庆在候补知府的位子上已经等了一年了,还是没等到空缺,不过官职倒是升了,从候补知府升为候补道员了。第二年,也就是1868年的时候,保庆的一位哥们当上了两江总督,这人在闹长毛的时候也在袁甲三的麾下混过事,后来功劳和运气都比保庆强不少,官也升得快了,这人叫马新贻。老马很念旧,看着老哥们在家闲着发慌,就想拉一把。于是马新贻就上奏朝廷把袁保庆调到南京当差,保庆到了南京,先是替老马管理手下的“左标兵”营务处。后来,老马又给保庆安排了个肥缺——署理江南盐巡道,督销官盐。盐巡道是个可以大把大把捞钱的肥缺,每年的公私进款都不少。老马对哥们还真是够意思!  小袁世凯跟着保庆到了南京。保庆捞了这么个大肥缺,袁世凯也跟着沾光,过上了锦衣玉食的阔家公子生活。  袁氏家族的老家项城,虽然是个穷地方,但是那旮旯的有钱人子弟却是很喜欢玩,玩得很疯。还是他们县志上说的:“豪富之家子弟娇生惯养,虽终年延师,而以读书为故事;稍长嗜好益深,游惰冶荡。”  家乡就有这个传统,袁家又是个“豪富”之家,袁世凯打小就喜欢玩,玩得疯。现在随着保庆来到南京这个六朝古都,更是目迷五色,心猿意马,不能自持和潜心向学了,小袁世凯喜欢骑马,喜欢交友,所以经常邀上一拨人骑着马到清凉山、雨花台、莫愁湖、太平湖等名胜地方闲逛胡闹,这完全是一副名士做派嘛。  袁保庆把小袁世凯带到南京,可不是带来HAPPY的,他看这小子这么贪玩,很是抓狂,于是乎又给他聘请家教了。保庆给世凯聘请的教师也是个举人,此人不但制艺文章写得不错,更还有身好功夫,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举人老师看小世凯实在并不是个读书的材料,于是就干脆教他拳脚功夫,没想到一学功夫,世凯马上勤奋很多。就在这几年,世凯打下了良好的武术基础。  小袁世凯读书确实不行,不光是不努力,其实资质也真的不怎么样,至多也就是个中等偏下。正如袁保庆在一封写给世凯生父,也就是袁保中的家书中说:“世凯虽笨,尚可念书”,一个“虽笨”透露出做父亲的多少无奈啊!  袁保庆官当得不大,但是始终觉得自己很牛,还喜欢慷慨激昂地议论天下大事。尤其是到了南京后,已经是两江总督的老马马新贻对他是倚之犹如左右手。   好哥们老马对袁家父子那是没说的,可惜啊,好人命歹啊!  1870年8月22日(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清早,老马到总督衙署右侧的箭道校阅操练,回署衙时遭一个叫张汶祥的刺客行刺,身受重伤,医治无效身亡。这一案件顿时轰动全国,朝廷是派人查来查去,最后也没个站得住脚的说法,那个刺客张汶祥倒是被凌迟处死。过继阔少(3)幸运的是,老马死后,历任上司仍然很倚重袁保庆。  中国旧式的官员、士大夫都有写东西的癖好,这大概就是他们讲的“立言”吧。袁保庆也想立言,他把自己多年做官、带兵的心得随手记录下来,大概有数百条,起了个名字叫《自乂琐言》。保庆经常拿自己这个心得录讲给还是少年的袁世凯听,小家伙听得也是似懂非懂。比如,保庆的小册子里说:“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得情景毕现,使闻者动心,观者流涕,官场如无此好角色,无此好做工,岂不为优人所窃笑乎?”教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怎么作秀,这种教法在小世凯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1873年的春夏之交,南京城发生了一种可怕的瘟疫,叫作霍乱,这在那个时代几乎就是不治之症。袁保庆很不幸地染上了这种瘟疫,1873年7月的某一天,袁保庆因霍乱死在了南京。  袁保庆的死,对袁世凯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想到十多年来,这位不是亲生父亲却胜过亲生父亲的嗣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教养苦心,少年袁世凯是泪如雨下。这年冬天,小世凯忍着无尽的悲痛,伴随着嗣母牛氏,扶着父亲的灵柩从纸醉金迷的南京城回到了故乡项城。  回到故乡了,家中还有亲生父母,大家族也是充满着亲情。可是,牛妈妈和小世凯毕竟是孤儿寡母,让人瞅着鼻子就发酸。  1874年,袁世凯15岁,进入了青春期。这年春天,那位著名的袁甲三总督的长子袁保恒回项城老家探亲,小世凯该叫他堂叔。此时的袁保恒已经官居户部左侍郎,奉旨到陕甘总督左宗棠军营办理西征粮台事宜,这次回家是顺道。保恒叔父回家自然是衣锦还乡,在荣耀之后,看到世凯母子也真是可怜,加之家中无人管束,小世凯的学业又要耽误了。为了世凯的未来,保恒叔父作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带世凯去北京,到京城聘请牛逼的家教来好好调教这个顽劣小侄儿。世凯随叔父到了京城后,保恒堂叔把小家伙交给了另一位叔父,就是袁甲三的次子,此时官至内阁中书的袁保龄看管。此外,保恒叔父不惜血本,给世凯聘请了三个学问很好的家教:教作诗的是周文溥举人,教写字的是张星炳进士,教八股文的是谢廷萱举人,这个谢老师据说很是严厉。  叔父确实尽心,老师确实尽责,可惜小世凯资质确实不咋地,而且很不用功。正如保恒叔父在给项城老家的信里说道:袁世凯“资分并不高,而浮动非常”,真是个问题严重的非主流少年,堪比现在的90后。  当时和袁世凯一起在北京读书的还有他一个本家的弟弟,叫袁世绳,这小子也是个贪玩的家伙,两个人搞到一起,还读个屁的书啊,不就是嬉笑打闹吗。  这下负责监督袁世凯读书的保龄堂叔就怒了,他马上想了个办法,把世凯的书桌安置在老师的案侧,把那个袁世绳安置在另一个房间,让这俩小子离得远远的,省得给他俩一起胡闹、扯淡的机会,让小世凯离老师近点坐,就是要好好管管他的“浮嚣之气”。光坐得近,保龄叔父觉得还是不够,晚上睡觉也得管。晚上不能让这小子睡卧室了,让他睡书房,书房和老师睡的客房挨着,老师晚上还可以监督他上晚自习。  为了让小世凯好好学习,两位叔父可谓是尽心尽力,用尽浑身解数了。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袁世凯同学就不是读书的料,虽然这么管着,学习还是不好,还是不知道怎么写那该死的八股文。  旅京读书的时候,袁世凯同学正是青春期,京城的灯红酒绿一点不比秦淮河畔差一丁点儿,加上锦衣玉食,营养过剩,小世凯发育得很早,性意识也开始萌动起来。当时,在京城有传说中的“八大胡同”。这些地界儿,对有钱人来说,真是好去处,发育良好的袁世凯同学,学习不甚努力,跑这些地方倒是很勤,北京真好,有happy的好地方啊!  就在袁世凯同学在北京过着痛并快乐着的生活的时候,项城老家又传来了噩耗,世凯的生父袁保中在1874年的11月病故了。在科举时代,如果谁死了父亲,那他就得在家守孝三年,这三年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袁世凯从小就过继给了二叔袁保庆,理论上就不再是袁保中的儿子了,所以袁世凯不用守这个孝了。  科场真让人郁闷1876年的秋天,三年一度的乡试就要举行了。袁世凯同学的户籍还是在河南,所以他要参试,就得回开封考试了。保恒叔父很期盼着这位大头大脑的侄儿能在科场上博个功名,尽管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于是保恒叔父把世凯送回了开封参加这年的乡试。  家族的显赫给世凯带来了光荣和很多实际的好处,可是祖辈、父辈的成功也给他心里留下了沉重的压力,他不喜欢读书,但又必须走上仕途,必须成功。  实力真的不怎么样,心理的压力竟是如此地大,失败似乎已成定局。18岁的惨绿少年,科场竟给他判了个死刑,落榜了。落榜虽然早已似乎是定局,但这给少年世凯的心灵留下的创伤是巨大的。  十八了,除了博取个功名,也该成个家了。光绪二年(1876年)岁末,雪过天晴,在家里的张罗下,袁世凯迎娶了陈州府城一位于姓大户人家的千金做妻子,两年后长子袁克定出生。  正当袁世凯科场失意,情场得意的时候,叔父保恒已经调任刑部左侍郎,可谓位高权重。尽管公务繁忙,保恒叔父对世凯的学业和举业还是很挂心的,在得知侄儿秋闱落第的消息后,便修书一封,谆谆教导这个不争气的小子,让他要苦读经史,专力于八股文章,以求在下届乡试能金榜高中。可是,经过了人生中这第一次落榜,袁世凯已经丧失信心,意志颓唐,况且他本性又并不是一个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根本受不了那种寒窗之苦,已经不指望能以文章博得功名,从黄卷青灯中捞个一官半职。  世凯不善于读书,但他绝对是个善于思考的人,科场的失败让他开始思索人生的出路。他看到,即便能考上个举人,走科举的路子,按年资升补,也未必能爬得多快,但如果能有蹊径,若有机会,说不定还能飞黄腾达呢。想想叔祖父袁甲三,不过一个四品给事中,一场战争让他能当上封疆大吏,和家里关系不错的曾湘乡不过一在籍侍郎,一场战争能让他成为一代名臣。想起这些牛逼先辈,世凯再看看这些八股文章,已经不愿意再多瞄一眼了。  1877年2月,袁世凯回到了北京保恒叔父的家里。大概是成婚之后,人也就成熟起来。这次返京,世凯稳重了很多,也有点羞耻意识了,保恒叔父是副部级大官,家里往来的客人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世凯二十了,还没有个一官半职,功名也没有,也不好意思那样去疯玩了。  稳重了很多的袁世凯在家做什么呢?第一是读书,当然他不怎么爱读那些八股文章,一读那些玩意儿,他就犯困,他爱读兵书,什么《孙子》、《尉缭子》之类的,都是在这个时候读的。世凯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跟着保恒、保龄两位叔父身边,帮他们跑腿、办事。清末的北京官场贪污纳贿,奸诈伪善,可以说是污秽不堪。世凯对这些东西是耳濡目染,很快学会了这套官场本领。两位堂叔对世凯的表现很是满意,总是在家书中夸这小子办事机敏,若能做官肯定是个“中上美材”。  官场见习生锻炼的机会来了。1877年的冬天,袁世凯返京还不到一年,故乡河南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几乎是赤地千里,老袁家的老家项城还发生了多年难遇的蝗灾,地里的庄稼几乎被蝗虫吃光了。当时在河南当巡抚的人叫李庆翱,这老兄是山东人,咸丰二年的进士,闹太平军的时候也是回老家办团练,靠战功上来了。老李是个耿直汉子,赶上了这大灾之年,他老兄居然奏请十万两白银解困,并自行截留漕米五万石以救灾民。这种似乎是越权的行为,就给了朝中一些不怀好意的言官们口实了,在这些人的运作下,老李被降三级调用。这位山东汉子干脆就辞官不干,回家跟人下棋、打牌了。  朝廷又调了一个大吏去河南赈灾,这个人叫李鹤年,官居河道总督。这年的12月,刑部左侍郎袁保恒被派往河南协助李鹤年总督办理赈灾事务。这回袁保恒去开封把侄儿袁世凯也带在了身边,叔叔是打算好好历练历练他。到了开封后,保恒叔父把很多公务上的事情都交给袁世凯办理,从多方面培养他做官的才能。袁世凯同学也是很用心用力地去办差,认真学习办事的本事,这次河南实习让年轻的袁世凯学会了很多行政经验,增长了见识,历练了才干。  1878年的4月份,世凯亲爱的牛妈妈身染重病,孝顺的世凯跟叔父告了假,便从省城开封飞奔故乡项城袁寨看望牛妈妈。  不幸往往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就在世凯在牛妈妈身边端茶倒水尽孝的时候,开封的保恒叔父在这年5月份也感染上了一种严重的瘟疫,与叔父感情深厚的世凯又急忙赶回开封。上苍无眼啊!正当世凯赶回开封的时候,叔父保恒已经撒手人寰,还没来得及见上最后一眼啊!等到保龄叔父和保恒叔父的儿子袁世勋赶来开封后,三人一起料理完保恒的后事。保恒叔父的亡故,让世凯悲痛万分,他不知道还呆在开封做什么,茫然无所依靠的他,回到了老家项城袁寨。  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世凯已经无法适应袁寨那种城堡式的生活方式了,那里的一切让他觉得乏味。他选择去了陈州府城,陈州是河南东部的交通要冲,在当时是很繁华的地界儿。老袁家在陈州城里有座大宅子,是早年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购置的,现在是空着的。于是,袁世凯告别了家族众人,带着老婆于氏住进了陈州城里的大宅子。1878年的12月,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出生在陈州。  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让人觉得其乐融融,不过这人多了,问题也就多了,矛盾、纷争不可避免。四世同堂的袁家,人口众多,久而久之,矛盾丛生,什么样的人都有,据说袁家已经是“人人坐食,而兼习嗜好”,甚至有的人已经沦为废人,坐吃山空。长此以往,袁家还不得吃光分净吗?还是在1878年,袁家分家了。所有的田产分成了12份,按“保”字辈的兄弟人数分了家。袁世凯是袁保庆的嗣子,他继承了袁保庆应得的一份不菲的家产。  结了婚,生了子,意味着是成人了。分得了一份家产,成了一家之主了,意味着自己有权力支配自己的生活了。现在的袁世凯犹如一匹无羁的野马,越发*不羁,整日呼朋唤友,酒食征逐。  袁世凯读书不怎么样,文章也写得有点糟糕,但是文人的嗜好他是一个都不少。说是附庸风雅也好,说是文学青年的热情也罢,小袁同志还张罗一帮秀才成立了“丽泽山房”、“勿欺山房”两个文社,过起诗酒文人的生活。小袁是发起人,又有钱,自然当了两个文社的盟主。有钱,也喜欢花钱,文社的一切开销都是他包了,于是“慷慨好施”的美名就传开了。  一天,文学青年袁世凯正在家中的仰山堂读书,门房忽然来报说有个秀才想进来欣赏袁家的园林。世凯对读书人有本能的好感,于是就让下人把那秀才领进来了。两人一见面,都发现眼前的小伙长得真帅,两人马上聊起来,是越聊越投机,简直是相见恨晚,最后这俩小伙干脆烧黄纸结拜兄弟了。那哥们是1855年生人,小袁该叫大哥。这位大哥老家是直隶天津的,生在河南卫辉,后来又随家人搬到开封,祖上也是做官的,后来家道中落了。大哥现在陈州府城当教书先生混饭吃。大哥是个锐意功名的人,只是现在还没路费北上参加顺天乡试。小袁一听这情况,就说:“大哥你别愁了,钱不是问题,咱不差钱。”  小袁解囊赠款,大哥这才得以北上考试。大哥出手,自然不凡,1882年中举,1886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做了天子近臣。这位大哥名叫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徐世昌以后成了袁世凯一生的挚友和谋士。袁世凯经常对人说:“菊人兄妙才也!”  袁家的能量和势力很大,袁世凯自己又是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于是他经常出入官府,和当时陈州地界儿上的一把手知府吴重熹也成了哥们儿。  1879年,世凯的一位姑父,当了道台的张向宸奉命办理河南赈捐。姑父看到袁世凯还在家晃荡,就让袁世凯办理陈州府的赈捐事务。小袁人缘好,人头熟,最后得来的捐款竟然是各府最多的。姑父一看,这小子真行,于是托人给袁世凯弄了个“中书科中书”的虚衔。虚衔虽是虚衔,品级也才是从七品,不过好歹有个衔了啊。在这一年的秋天,又到了乡试的日子了。经过几年的磨砺,小袁这次是踌躇满志,可惜天不遂人愿,他再次落榜了。跟着他在文社混的两个哥们儿居然中举了。一怒之下的袁世凯将过去所作的诗文付之一炬,狂啸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邪!  烧完书的袁世凯决定走另外一条路!成功的路并不只有科举一条!  青楼奇女子对科举既痛恨又绝望的袁世凯,决定走自己的路。  做人要懂得利用自己的长处!袁世凯的长处是什么呢?别的不知道,有钱肯定是一个长处。袁世凯决定利用手里的钱,实现自己的梦想。  虽然,姑父曾经帮着捐了个中书科中书的虚衔,但那毕竟只是个虚的,不顶个事儿。现在,袁世凯想拿钱捐个实职,混个官当当。袁世凯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赞同,亲娘刘妈妈和嗣母牛妈妈为了宝贝儿子的前程,甚至拿出私房钱给他去谋官职。  1880年春,踌躇满志的袁世凯辞别母亲、妻儿,兴冲冲奔到京城跑门子。  京城繁华依旧,躁动不安的袁世凯又被眼前的繁华迷住了心智。八大胡同的秦楼楚馆是那么有吸引力啊,酒肆茶楼的牌九桌是那么诱人啊!白花花银子流水般花出去,官却没捐上,行囊空空,钱袋瘪瘪。  欲哭无泪,走投无路,袁世凯在京城街头茫然孤踱。这时有辆马车擦身而过,在他前面不远处停住,帘掀处探出一张脸来,四目痴对许久,才异口同声叫了声:“真的是你呀!”  车上坐的竟是烧过黄纸的大哥徐菊人徐世昌。  当年,这位菊人兄一肚子好才学,却窘迫得没盘缠进京赶考。多亏袁世凯慷慨解囊,送他几百两银子,使他得以启程。进京后,徐世昌果然大有出息,中举人,中进士,入翰林院做了天子近臣。现在看到袁世凯穷途落魄,大哥心里也不是滋味儿。  大哥很重情义,很快就凑了三百两银子,劝袁世凯别在北京虚度时日了,回家再凑些银子,到天高皇帝远的南方找叔祖、叔父的老关系去捐官,说罢雇了辆马车送这位宝贝义弟返乡。   故乡一个月后,袁世凯带着七拼八凑的几千两银子,再次背井离乡,按照徐世昌指点,奔赴南京寻求前程。然而,盘桓十几天,跑遍亲朋故旧宅邸,袁世凯还是没捞到一官半职。  南京求职的失败,让这个大头大脑的年轻人又陷入了颓丧的心境之中。有人借酒浇愁,有人文章抒怀。袁世凯呢?他逛窑子减压!平素好色的袁世凯,沮丧之时便在秦淮河的烟花巷里寻求解脱。  暮色苍茫,袁世凯很本能地走入了红灯区,那里是妓院,螺蛳一样附在门口的热辣辣的风尘女子,给他带来一时的慰藉。一连十几天,他一家接一家地逛着秦淮河畔的青楼花巷,领略江南女子的万种风情。  唉!哥逛的不是窑子,是寂寞!  有天夜里,郁闷的袁世凯又来到一家挂红灯笼的妓院,也没抬头看看招牌上写的是什么“院”就闯了进去,像职业嫖客那样娴熟地向鸨母扔去一张银票,在鸨母随之唤出的一长排姑娘中,点了一个俊脸蛋上没媚笑的娇小丫头。那小女子很特别,进了房掩上门,也不张嘴要银子,也不像别的职业性工作者那样生猛地*服,而是给他敬上一杯香茗,斯斯文文地坐在床沿上看着他,轻言细语与他拉家常。  说话间,袁世凯得知这位姑娘姓沈,是江苏崇明人。沈小姐从袁世凯的长相和口音就看出他是“北方大哥”。姑娘问:“大哥一表人才,玉树临风,一看就是个读书人,怎么也到这种乱糟糟的地方来?”  袁世凯顿时语塞,无言以对。沈姑娘察觉到眼前的帅哥可能是运气不好,失意了,说:“像您这般眉宇间英气逼人的栋梁之材,即便科场不济,也是有千条路万条路可走的。我看大哥绝非平庸之辈,岂能与那班瘪三一个样子,在这乱糟糟的地方埋没自己!”  沈姑娘的一席话触到袁世凯的心痛之处,使他回想起生父、嗣父、叔父对他的殷殷期待和苦心栽培,羞赧不已,心想自己功不成名不就,竟跑到这种地方醉生梦死,岂非形同禽兽。  眼前的青楼女子竟然有如此慧眼和见识,这真令袁世凯刮目相看。他爱上了这个江南小女子,打开的话匣子再也合不上。一连三天,两人说呀说,仿佛有说不尽的话。  第四日凌晨,沈姑娘将自己全部积蓄包进袁世凯衣服里,一字一顿地说:哥哥今日一走,小女子就下洗衣房干活,从此不再出台,等攒够了钱赎了身子,就一心专等哥哥。只盼哥哥早日成就功名,来接小女子。小女子愿做牛做马,服侍哥哥一辈子。  袁世凯听着不禁流了泪,没有山誓海盟,只是把她搂得紧紧的。  这个沈姑娘就是日后袁世凯的大姨太,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秦淮河畔的红颜知己,这位沈姓小女子,宛如袁世凯人生中的一盏航标灯,使他从滔天浊浪中浮出来,振作精神重新走上寻求高官厚禄之路。  军中崭露头角(1)告别了沈姑娘后,袁世凯又回到了陈州家中。相较于小沈姑娘那般善解人意,那般温柔体贴,家中的生活似乎显得很是乏味。  就这样,乏味着将近一年的时间,机会来了。有佳音自山东来!就在袁世凯百无聊赖之际,正在山东登州帮办海防的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写信给他,让他到军中来学习办差。  这吴长庆是何许人也呢?为何会拉小袁一把呢?这故事要从几十年前说起。  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县南乡沙湖山人。父吴廷香,是县里的教育局局长。太平军闹到安徽的时候,吴廷香在家乡招募团练。1854年9月的时候,太平军已经占领了安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吴家所在的庐江县的县城。吴廷香大概是想建个奇功,率三千乡勇乘长毛不备,一举收复庐江城。占据了庐江城,吴廷香自以为成功,谁知庐江已成一座孤城,他和他的子弟兵陷入了太平军的重围之中。此时,吴家兵的粮饷也将耗尽,庐江危矣!吴廷香派出儿子吴长庆潜出城去,飞马到正驻扎在皖北的袁甲三军中求援。袁甲三得知庐江情况后,召集子侄开会研究对策。当时,袁保恒认为强敌当前,不可分兵;而袁保庆则认为孤城垂危,必须力救。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最后战机贻误,庐江城破,吴廷香阵亡。  事后,吴长庆对袁保恒心有埋怨,但是对力主营救的袁保庆则心怀感激,两人也是十分投机,所以也就烧了黄纸,磕了头,认了把兄弟。后来,这吴长庆继承父志,统兵与太平军血战,1861年的时候,吴长庆奉曾国藩之命组建“庆字营”,加入李鸿章的淮军系列。吴长庆作战勇敢,所以官升得也比较快。太平军平定以后,老马马新贻当上两江总督的时候,吴长庆和袁保庆同在南京当差,两人来往更加频繁,关系更为密切,所以也就认识了保庆家的世凯少爷。袁保庆病故后,吴长庆还代为治丧,足见二人情谊之深厚。  吴长庆后来官升得挺快,1880年(光绪六年)1月,老吴升为浙江提督,10月又调任广州水师提督。当时,正在打中法战争,还没来得及到广州履新,老吴和庆字营就被连人带枪派到了山东登州搞海防。  到了登州后,老吴时常想起死去的兄弟袁保庆,想起人家对自己的深情厚谊。于是,想起了那个还在家闲逛,没事喜欢嫖嫖妓的贤侄袁世凯。想到故人旧事,老吴立马修书一封,叫那世凯贤侄来军中混混,好歹有份工作啊!  接到老吴大叔的信后,袁世凯是欣喜若狂,终于有效命疆场的机会了。他也知道嗣父袁保庆和人老吴大叔的关系不一般,老吴大叔肯定会提携自己的,将来的前程肯定不错。想想老袁家两代都是在刀口上混得了高官厚禄,自己肯定也是这个命,基因使然!  1881年的10月,袁世凯先到了天津,见了已经升为道员,在北洋帮办海防营务的堂叔袁保龄,然后乘船去了山东登州。  老吴大叔看到故人之子,自然是倍感亲切。一番寒暄后,就把世凯贤侄安置府中最好的客房,还派了两个勤务兵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老吴大叔把袁世凯叫到军营,最初的目的是要给他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这位贤侄能够潜心读书,好在科场上博个功名,也好告慰故去的兄弟袁保庆。老吴大叔对袁世凯真是没的说,给他在文案上挂了个名,领了一份干薪,点卯都不用点卯,简直比现在的公务员还爽。军中崭露头角(2)老吴大叔虽然是一介武夫,但却十分爱好学术,也喜欢和文人学者打成一片,素有“儒将”之称。当时,在老吴的幕府中有不少名气不小的学者,其中最牛的就是江苏南通人张謇,就是后来高中状元,又办企业的那位,这时候的张謇还是个四处讨生活的文人,据说文章写得很好,素有“才子”之称。1876年,张謇就跟老吴混了。老吴对张謇是十分欣赏,而且倚重,让小张参与不少军机大事,庆字营中不少重要函牍都是出自张謇手笔。小张的文章写得好,于是老吴还让自己的儿子吴保初跟着小张作学生。袁世凯来了之后,老吴大叔出于为小袁同志学业着想的角度,也让小袁拜张謇为师,学习诗文。  小袁到老吴这里来,原本是满怀希望谋个差使,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哪曾料到,老吴大叔是打算让自己还去科场打拼,这多让人闹心啊!袁世凯内心有一百二十个不愿意,可是又不能驳了人家老吴大叔的面子,让人说自己不求上进啊,于是又硬着头皮捧起了书本。  早年的经历早已证明袁世凯实在不是读书的材料,学问没有什么基础,文章也写得乱七八糟。张謇给他当老师也是头疼得很,对袁世凯写的文章,往往是“文字芜秽,不能成篇”,都到了无从删改的地步,最后索性扔到一边,看都不看。世凯也是个有自尊心的人,为此痛苦不堪,心情抑郁,还大病了一场。  过得如此憋屈,袁世凯不能再忍受下去了。于是,小袁同志向张老师表*迹,说自己真的志不在举业,也并不是读书的材料,如果再不能混个差使干干,就打算回河南老家了。张謇虽然看不上袁世凯的笔头功夫,但一段时间的接触,张老师也发现袁世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做不了学术,可以去搞搞行政嘛。现在,小袁的决心又这么坚决。于是,张謇决定帮助小袁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和另外一位幕僚朱铭盘一起去到老吴那当说客,说服老吴让小袁当差。老吴一看小袁是铁了心要从戎,内心也是很欢喜的,毕竟自己也是武夫嘛。于是,老吴马上任命袁世凯为庆字营营务处帮办。  这营务处负责军营行政,大概相当于参谋部和教导队合而为一的机构。  小袁同学终于是得偿所望了,心情自然是大不同啊大不同,简直是高兴得无以复加,晚上出门,他都让手下小兵打着大书“帮办营务处袁”的辉煌衔灯,意气风发,趾高气扬。说老实话,小袁有点大头症了。  袁家从袁甲三开始都是从刀口上讨生活的,紫袍玉带都是人头换来的。但是,现在的袁世凯同学是没有打过一次仗的,岁数又才这么点大,一下子靠门子、关系得了这么个重要的位置,自然有人不服气。  老吴大帅麾下的军官都是从庐江老家跟着一路厮杀过来的,这些人资格老,一向骄纵惯了,尤其不愿受袁世凯这毛孩子管束。小袁同学深知在这混差事是有难度的,为了立定脚跟,树立威信,小袁不仅利用各种机会认真观察学习,很快掌握了点名、操演、巡更、放哨等各种营规,而且办事勤快,任劳任怨,小心谨慎,严于律己,对河南老家的人也不庇护,执法是毫不徇私。  小袁的办事能力和工作态度让老吴大叔很是满意,相当赏识,待他更是优礼有加。小袁同学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感戴老吴大叔的提拔重用之恩,更加地用心办差,卖力工作。  1882年的春节,老吴军营中发生了件事故让小袁得以崭露头角。新年到了,大兵们也放假了。那时候当兵的放假,也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又上不了网。他们很无聊,无聊就得找点乐子啊,他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就是耍钱,那个刺激啊。赌场无父子,何况大家都是兵。就在这场赌博中,两拨大兵发生了先是语言然后是肢体的冲突,最后竟酿成双方各有几十人参与的互相开枪射击的火拼事件,居然还挂掉几个人!出人命了,这不是开玩笑的了!总不能说是“躲猫猫”撞死的吧?  当时正值过年,各营营官都回家团聚了,这些大兵是无法无天了。袁世凯得知消息后,立即带亲兵赶往出事地点,他考虑到若不即时处理就会无法收拾,所以他当即假传吴大帅号令,将几个带头闹事的士兵当场正法,这才弹压住了局面。事后,小袁向老吴汇报了处理经过,并主动请罪,请吴大帅治他“专擅杀人”之罪。老吴大叔怎么会怪罪这位办事果断有魄力的贤侄呢,非但未加责怪,反而大大夸奖小袁同学富有应变之才。  朝鲜出事了!(1)袁世凯当是属于乱世的。平静的生活将他淹没,沧海横流的汹涌波涛却将他高高托举。若没有乱世的机会,小袁恐怕也就得在老吴军营中按部就班地往上走了,将来最多也就是个厅局级。现在,机会来了。机会自东方来。朝鲜出事了!  早在大清开国之初,李朝朝鲜就当了大清的藩属国。尽管朝鲜人从骨子里看不上这满洲人建立的朝廷,但在实力面前也乖乖做了二百多年的属国。进入近代,朝鲜仍然是大清的小弟弟,有关朝鲜的问题,一般由总理衙门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处理,也就是归李鸿章李中堂管了。  当时的朝鲜国王叫李熙,是个昏聩无能的主儿。若是论血统,李熙是没有资格当国王的,但是当时立国460年的李朝已经尽显末世景象,王室虚弱到连儿子也生不出的地步,在长达50年间,王宫中未闻婴儿啼哭声。  国王生不出儿子,有宗室血统的人就该寻思、惦记了。有个人蠢蠢欲动了,他叫李昰应,这人是个支系王族,封号兴宣君。李昰应天分很高,但年轻时名声不佳。在他青年时代,为在王室势力倾轧中求得自保,他故意装作胸无大志、浪荡不羁的样子,整日“竹杖芒鞋”,与市井无赖交相冶游。  1863年,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昪去世了,没有留下继位的儿子,国王宝座便处于真空状态。时机到了,李昰应立即显示其非凡本色。他暗中结交各派势力,频频展开“公关”活动,终于使其子——12岁的李熙入承大统,他就是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高宗。  于是,李昰应自然而然地入朝摄政。按规定,以旁系入承大统的国王的亲爹能得个“大院君”的名号,原先这李昰应已有了个“兴宣君”的名号,故历史上管他叫兴宣大院君。  大院君执政后立即使出霹雳手段。他改组政府,消除控制政权的戚族势力,打击党争,加强王权。  大院君虽是个极有雄略的人,但眼界和意识仍然停留在中世纪的水平。此人对西方事物极为抵触,对一切变革深恶痛绝。  大院君的专擅让很多人不满,其中最为不满的就是他那野心勃勃的儿媳妇王妃闵氏,这个女人不简单。  其实闵妃这个对手是大院君自己一手培养的。  1866年,李熙已经即位三年了,他15岁了,还只是个孩子,但在王室看来却已到大婚的年龄。执政的大院君根据多年来外戚专政的教训,他这回想找的儿媳妇,家里人必须少,不用担心什么外戚专政,姑娘自己还要温顺贤淑,别有什么参政欲望。这样一来,众多的豪门闺秀便被划到了圈外,因为豪门望族哪家男人不是三妻四妾、儿孙满堂?  寻来觅去,他的视线盯住了他自己老婆家族远支的一个孤女。这位姑娘年方二八,姓闵,8岁就死了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孤苦零丁的闵氏女为生活所迫,很小年纪便到京城几家亲戚家走动求助,自然对世态炎凉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这好像有点像大长今。这种处境造就了她机巧多思、从容处事的本领,这多少又有点像大院君。这也可能就是她进入大院君视野后立即被选中的原因。然而,其中也隐伏着二人难以兼容的宿命结局。  1866年3月,朝鲜国王要大婚。闵氏女正式成为王妃,这年她16岁,国王李熙15岁。  入宫最初三年,闵妃严守国母仪制,恪尽为媳孝道,很得翁婆满意。但令她不安的是,她的小丈夫对她有点敬而远之,而对另一个女人李尚宫却显示出情窦初开的少男热情。其实这是很自然的,太没有女人味的女人的确让人感觉乏味。于是“金枝欲孽”的活剧开始了。帝王家的后宫争宠总是弥漫着血腥味。朝鲜出事了!(2)闵妃内心产生了隐隐的危机感。但她从小炼就的遇事泰然自若的功夫使她从来不把内心的忧虑和忌恨挂在脸上。她埋头读书,排遣内心的郁闷,她将《春秋左氏传》及其他一些帝王治世经典读得烂熟于心,为日后弄权御国打下了基础。  闵妃埋头读书,国王和李尚宫一对青春男女打得火热,不久便有了享乐的结晶:李氏得子。这是1868年4月的事。高宗国王高兴得手舞足蹈,其父大院君更是满脸喜色溢于言表。因为长孙出世,在大院君看来,这是王族血脉复旺、国祚延绵的显示。于是,在一片欢呼声中,这个婴儿被赐号完和君,看来未来的东宫世子肯定就是这个小婴儿了。  这对闵妃是一个沉重打击。熟读本朝故事的闵妃,每每想起那些成为宫廷阴谋牺牲品的女人,就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要想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自己手中就要有决定命运的权力。而此时大权在握、一言九鼎的大院君因得庶孙而欢喜若狂的情景在刺激着闵妃,她暗下决心,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懦弱丈夫的王位,她一定要夺权。为此她开始悄悄地行动了。  她组织自己的人马,不动声色地把闵氏子弟安插到政府各个部门,再拉拢大院君的亲旧部下,又结交清议寻找“枪手”,请些大学者在“百家讲坛”上指桑骂槐地说说大院君的不是。  这样,一度被大院君视为后宫小女子的闵妃,就在他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反对派势力。  1871年闵妃终于得子,她兴奋异常,认为这下可有以嫡夺庶、清除头上阴影的机会了。谁知此婴儿一连数日大便不畅,大院君献上山参医治,服药三天后竟然夭折,这使闵妃的期望顿时化作了青烟。她痛不欲生,更加坚定地认为这是大院君有意所为,恨得牙齿都吱吱响。  闵妃要出手了!她首先离间国王父子关系,说服20岁的李熙临朝亲政,然后鼓动言官臣僚上疏弹劾大院君,在朝野掀起一股强劲的倒大院君风潮。  大院君被这突如其来的波涛打得不知所措,一时难以找到说得过去的理由阻止业已成年的国王亲政,只得隐退了。这样,大院君苦心经营了十年的政权,竟突然被尚是小女子的儿媳颠覆了,是年闵妃23岁。  大院君被迫放弃摄政以后,懦弱的李熙根本承担不起国王的重任,权力便自然地落到了闵妃头上。这时,这个小女人开始真正体会到号令全国、生杀予夺的权力真真是个好东西。  少妇闵妃弄权确是一把好手,但是执政水平竟比大院君还糟糕。女人当国,任用外戚是不可避免的铁律,但滥用就是愚蠢了。闵妃就是这样愚蠢的人,闵氏族人不论是傻子还是瘸子都能给个一官半职。女人贪财,当权的女人更贪财。闵妃除了任用私人之外,还大量卖官鬻爵,横征暴敛。  朝鲜官场污浊不堪!  日本人想捞一把这时的日本对外侵略活动日趋猖獗,1871年日本始染指中国另一属邦琉球,1875年武力强迫琉球王国停止对大清的朝贡,四年后干脆废了琉球国改成了冲绳县,堂而皇之地吞并了中国的属邦。搞琉球的同时,小日本也没忘了打朝鲜的主意。1876年2月,日本人在刚刚带着刚刚引进来的坚船利炮威逼朝鲜缔结了《江华岛条约》,朝鲜国门被打开了。  日本人如此挑衅让朝鲜人很不爽。不少人都觉得国家多难就是因为女人在当国,闵妃该对这些灾难负责,一些人开始怀念大院君的“斥倭锁国”政策。  一些人密谋拥戴大院君长子李载先,废黜李熙,拥大院君复出执政。他们预定1881年起事,但尚在准备阶段便为闵妃知道了,小女人便开始动手。首要分子30余人被抓起来砍了脑袋,李载先因为是国王的胞兄而有自尽的优待。在长达两个多月的*运动中,闵妃一石二鸟,借机捕杀、罢斥大院君残余势力,清除*。  小女人认为用高压手段就能压服反对势力。她错了,众怒不可犯!  1882年朝鲜大旱,人心浮动。这年六月,朝鲜京城卫戍部队5000人,因为好几个月没拿到粮饷了,一再向朝廷哀求发饷,当政的闵家却置若罔闻。连军饷都敢拒付,闵妃的脑袋大概坏掉了!愤怒的士兵开始聚集起来,围攻王宫,汉城的一部分老百姓也参加进来,骚乱和杀戮开始了,整个汉城顿时陷入了一片血腥混乱之中,这就是历史所说的“壬午兵变”。  七月初,愤怒而又疯狂的变兵民众闯入宫中,要杀掉闵妃。机敏的闵妃见势不妙,立即化装成宫女出逃,避难于忠清道族人闵应植家中。如果这小少妇没逃走,那么遭到的可能不只是杀戮了,花姑娘面前,暴徒会更疯狂的。杀红了眼的变兵民众转袭日本公使馆,纵火焚烧使馆,日公使花房议质率馆员突围跑到了济物浦,就是现在韩国的仁川。  由于闵妃出走,闵氏家族的人被杀得不少,中央政府瘫痪,李熙只好请大院君出台主政,大院君第二次上台。  复出后的大院君立即改编军队和政府,恢复旧制,将闵妃势力从各要职中剔除,建立起以他为中心的统治机构。为了防止闵妃集团再起,大院君宣布闵妃已死于乱军,并煞有介事地筹备为闵妃举行隆重国葬。看来这公公挺会作秀!  其实,这儿媳妇正在酝酿反击!  此时闵妃正在避难所秘密召集侧近商讨对策。她派员潜入汉城,告诉国王说:你老婆我没死!然后通知驻在天津的亲信大臣金允植、鱼允中,令他们以国王名义请求宗主国大清朝出兵靖难。    此时,清政府已从多种渠道了解到朝鲜的*。正当清朝大佬们考虑是否要出兵的时候,另一个危险的邻居日本也在想着趁火打劫。  为防止日本借机入侵朝鲜,清廷决定依制出兵朝鲜。清廷决定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三艘军舰前往,同去的还有以能干著称的候补道员马建忠。  果然,数日后日本借*中日使馆被烧、数人死伤为由,强行派兵入侵朝鲜,强迫大院君政府接受其提出的六项要求,否则开战。大院君无法应对,只好写信给此时已随清军到达仁川的马建忠,请他出面调停。  此前马建忠和丁汝昌已得到闵妃集团汇报,称此次事变中重臣被杀,国王被囚,日人寻机入侵,朝鲜处境危险,这一切都是该死的老头大院君所策划,恳请清军采取果断措施。这样,马建忠、丁汝昌在朝鲜翁媳争权中开始偏向闵妃。  清政府照会日本,称朝鲜为中国属邦,日使馆在朝受惊,中国理应护持,日本不要对朝采取激烈行动。但日本视此为侵朝良机,坚持出兵朝鲜,其军舰已先中国军队到达月尾岛。看来,倭寇是真的想捞一把啊!  马建忠和丁汝昌看到日本人这么无耻,立即电秉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李鸿章丁忧在家,两广总督张树声代其职责),建议在小日本采取行动之前解决朝鲜问题。  李鸿章幕中干才薛福成也对张总督说,目前大院君虽对日强硬,但这老小子没有什么实力,估计撑不了多久,一旦他不耐压力而投降,或被日本人掳去,都可能造成朝鲜事实上听命于日本的局面,那将对中国大为不利,因此作为紧急措施,也是为了永除后患,咱们应该抢先罢黜大院君。  张总督听了这个建议,马上下令命正在山东登州驻防的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率所部六营勇兵乘北洋三艘军舰军入朝,勘定叛乱,并牵制日本。  这个少爷不简单1882年夏天朝鲜的形势很危急,生活在危急状态中的人很痛苦。局外人往往感觉不到这些,所谓人对于他人的痛苦只能想象,无法体会,痛苦是私人化的东西。对于别人的痛苦,很多人就像是出来“打酱油”的感觉。  此时,有的人非但没有感知到痛苦,而且有种躁动的兴奋之情。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1882年8月8日,庆字营大帅吴长庆奉命到天津接受东渡的任务。吴长庆随后命令麾下首席幕僚张謇筹划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委任袁世凯去前敌指挥部工作,负责军需供应,勘探行军路线。  1882年8月23日,吴长庆率本部人马,乘运兵船从山东登州启程,向朝鲜进发。年近23岁的袁世凯十分豪迈,凭海临风,屹立船头,放眼远眺,大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感。  听到要往朝鲜平乱的消息,袁世凯兴奋得睡不着觉。他在写给兄长的信中说:“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他还说,“既建功业,不愁朝王李熙之不我用。”他断定,“李熙,庸主耳,无能为,夺其政权归我掌握,犹反手也。”  很难相信,这些话出自一个20出头的青年之口。这话说出来,让人觉得不止是大头,更有种是发癔症的感觉。但是,小袁敢这么说话,是因为他是政治嗅觉要比常人敏锐得多,毕竟是“官二代”嘛!  乘船东渡以后,小袁同志是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无论是勘探登陆地点还是行军,小袁都表现得相当勇敢。  小袁同志是个出身官宦世家的“富二代”,也荒唐了不少年,但是这次去朝鲜,小袁的表现让很多人改变了对他那种吃不了苦,干不了活的纨绔少爷印象。据一本叫《容庵弟子记》的书中记载:  七月(光绪八年)偕水师统领丁公汝昌率各船团回防济师,复偕丁公先赴韩境沿海一带汤杉板探查陆兵下岸处,中途潮退舟胶于滩,公(袁世凯)及丁公赤足履砂石行里许,迨登岸两足皆破裂。丁公笑曰:绔绔少年亦能若是耶?  赤着脚在沙石地里走了一里多,脚都磨破了,这对安徽老农出身的丁汝昌来说不算什么,但这对世凯少爷绝对是个磨砺。这次经历让丁汝昌等淮军将领对这个昔日的纨绔少爷刮目相看了。  吴长庆带去的这些大兵,由于长期缺乏严格训练,多年也没打过仗了,军纪是异常地松弛。这样的兵带到境外,肯定会丢“天朝上国”脸面的。吴家军进入朝鲜后,抢掠财物,甚至和朝鲜妇女做做“俯卧撑”的事情经常发生,影响是极为恶劣。  袁世凯虽然也是个纨绔子弟,但却从不乱来,他看到这些污七八糟、玷辱国体的丑事也很厌恶。于是,小袁将军主动向吴大帅请命,担当整肃军纪的任务。吴长庆很赞同袁世凯的想法,立即授予他整肃军纪的全权,并颁给令箭。有了令箭就有正法权啊!  小袁将军决定要立威了,为大清,也为自己!  非常时刻,当用非常手段。且看小袁是如何以非常胆略行非常手段的。  一日,老吴大帅和张大才子刚从外面溜达回来,一进入他们下榻的行馆,小袁将军就进来说:“现在有要事禀报大帅!”吴大帅就说:“大侄子,你有啥事就说吧。”小袁说:“咱们带来的官兵有些人跑到人家朝鲜人屯子里打劫去了,还抢回来好些鸡鸭鱼肉,还有几个大兵临时性*了人家朝鲜花姑娘。”老吴一听就火了,厉声说道:“老子不让你严肃军纪吗?这你还来问我?为什么不严办这帮狗日的?”小袁这才回答说:“我当时已经请出您给我的令箭,剁掉了7个人的脑袋,现在我让人在门外捧着7 个人头,等您查验。”老吴一看,心想:好小子,厉害啊,老子真没看错人。于是,吴大帅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小子真不愧为将门虎子啊!像你爹!”  小袁的这般霹雳手段让他老吴大叔更是大大地欣赏了,这小子真是个牛人啊!于是,老吴大叔干脆让袁世凯总理前敌营务处,当营务处的一把手,还给了他整肃军纪,便宜行事的特权。这就是说小袁以后没有令箭也能法办人了。乖乖!真牛啊!  有了尚方宝剑,袁世凯的胆子更壮了。他不久就雷厉风行地处置了犯法的士兵,查办了约束士兵不严的军官,军队的纪律因之大为改观。小袁将军在军营中的地位和声望也渐渐高了起来,没有人敢把他看成一般的纨绔子弟了。老吴大帅对这小子也越发地赏识了,甚至对手下旧将、家人说:“你们最好别犯事儿,一旦犯了,落在袁世凯手里,我都救不了。”  人活在世上,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小袁为严肃军纪,执法如山,手段霹雳,老吴大帅对他满意,张老师应该也满意,军中老实安分的官兵也会满意,受苦受难的朝鲜人民更是满意。可是,肯定有人不满意,谁呢?老吴大帅幕下的那帮秀才们可能不满意,他们看着小袁爬得有点快,眼睛红得要流血了。于是,有个酸秀才就做了首歪诗来挖苦小袁:  本是中州假秀才,  中书借得不须猜。  今朝大展经纶手,  杀得人头七个来。  这首歪诗是在挖小袁的老底,讽刺他没有正儿八经的功名,还含沙射影地说他杀人是为了媚上,往上爬。  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有看你不顺眼的,对你冷嘲热讽的。但是,你要牢记,不必在乎所有人的看法,只需在乎关键人物的看法就可以了。对当时的小袁而言,老吴大帅就是关键人物。既然老吴大帅支持自己治骄兵用重典,那么那些酸秀才的牢骚不就等于白扯废话吗!  袁世凯继续前进!  摆平兵变纷乱的朝鲜,袁世凯的雄心,这一切是如此地和谐啊!  由于美少妇闵妃抢先向大清朝打了小报告,大清君臣早就认定她公公大院君是个害人精,决定要搞掉这个烦人老头。  所以,吴长庆的军队到达朝鲜后,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时已重掌政权的大院君诱捕到中国,扶持国王李熙及闵妃集团重新执政,二是平息兵变。  1882年8月25日,吴长庆的军队进抵汉城南郊,吴大帅就立即和丁汝昌、马建忠二位密商了一条诱捕大院君李昰应的妙计。  第二天,吴长庆、丁汝昌、马建忠三位将军入城拜会大院君。会谈时,气氛融洽。吴、丁、马三个滑头家伙肯定把李老头哄得心花怒放,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在完全不设防的心态之下,大院君答应了次日亲到兵营,回访中国诸将。  27日,大院君如约回访。曾经也是个牛人的老李头,这次算到了开头却没算到结尾,等待他的是一场精心设计好的“鸿门宴”。只不过,对手不是项羽,他也没有刘邦那般幸运。结果,大院君老李头被清军生擒。抓他的人,就是袁世凯!可怜的大院君马上就被丁汝昌火速护送到马山浦,押上军舰,解往天津,后来李老头又被送到保定李鸿章总督的眼皮底下看着。  28日早晨,吴大帅又派小袁去和马建忠大人商量如何剿除大院君李昰应的残余势力,毕竟老李头也是经营了很多年。小袁去和马建忠谈了谈,听了听马大人的意见,又立即回到吴大帅营中汇报了一下,然后又去和马大人商议。这一去一返,小袁居然就对马建忠说:“这件事包在我身上,一切交给我指挥,不就几个蟊贼乱党吗,毛毛雨啦。”这话说得有点过了。一个刚刚有点成绩的年轻人,确实不应该在资历比自己老的人面前大言不惭,这给人很轻浮的感觉,小袁有点犯大头症了。这马建忠何许人也啊?这人可是牛人,而且是属于那种相当牛的牛人。  马建忠是江苏镇江人,在当时也是个牛牛的大学问家了,有名的《马氏文通》就是此人的大作,这可是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大牛人学贯中西,通晓西洋几国文字,还去法兰西留过学,拿过巴黎政治私立学校(巴黎政治学院前身)法学学位。  这样绝不一般的牛人,袁世凯在他面前装大拿,不是有点过分吗?何况人家还是李中堂身边的红人呢?所以,小袁的狂言妄语让马牛人很是厌恶,他觉得眼前这轻薄的年轻人真的难成大事。不过这次,牛人看走了眼。  这一天的晚上十点,闵妃手下的亲信大臣金允植来拜会马建忠和袁世凯。马建忠做事很稳当,他觉得必须师出有名,他催促这个金允植火速进王宫,让国王李熙亲手写封求助信,求助大清出兵戡乱。金允植听了马学者的话,立马去了王宫,向国王李熙说明原委,李熙立即撕了一块白手绢,写下了致吴长庆、马建忠二位将军请求出兵*乱党的信。金允植带着国王手书,回到了吴大帅的军中,老吴立即下令展开军事进剿。大院君被抓,原本就是乌合之众的叛军更是群龙无首。老吴的军队四处袭击叛军,终于将这场兵变平息下来。  在这场围剿战中,袁世凯没有实现包揽一切军务的奢望,但是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袁是个很会钻营的人,虽然有的时候犯大头症,大多数时候还是会抓住时机的。大院君的势力被*了,窝囊男人李熙似乎恢复了权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他那生猛老婆回宫。闵妃回来了!袁世凯抢在众将之前,第一个前往宫中道贺。这一步走得好!这给李熙两口子留下了深刻的好感,这印象分一下子蹭蹭往上窜。  数日后,那个窝窝囊囊的国王李熙为了向大清军队表示感谢,就准备了一次盛大的宴席招待中国来的将领,吴长庆、张謇、袁世凯受到邀请入席,其后,李熙又两次单独召见了袁世凯。你看人家小袁混得多好!  小袁的出色表现也得到了老吴大叔的高度赞赏,他说小袁是“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替他上报请求嘉奖。10月10日,已经丁完母忧回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的李鸿章李中堂向朝廷上奏保举在朝鲜问题上立功的人员时,对袁世凯的评价是“治军严肃,剿抚应机”,请求朝廷升袁世凯为候补同知,并赏给顶戴花翎。12日,朝廷就批准了李中堂的保举建议,袁世凯就被升为同知。这个同知为明清两代的文官官名,在清朝的位阶大约是正五品,而职能通常是协助知府干点杂活儿。当然,袁世凯的这个“同知”还只是候补的,等着有缺的时候才能去落个实职。  兵变虽然*下去了,大院君也被抓了。但是,大清朝廷的大佬们仍然觉得朝鲜是块麻烦的地方,他们担心窝囊的李熙镇不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局势,所以决定在朝鲜驻军。吴大帅的庆字营部队就奉命留在了朝鲜,意气风发的袁世凯也就随吴大帅一起留在了朝鲜。  假如袁世凯能在中国练兵在这场所谓的壬午兵变中,朝鲜的政府军“精锐”——京城禁军竟然在也不过是乌合之众的叛军面前一触即溃,这么差的战斗力让少妇闵妃觉得这些酒囊饭袋简直没什么用了。  闵妃想练兵!她把目光投向了对她有再造之恩的大清。1882年的10月,闵妃派出了一个大臣到北京谢恩,顺带着请求大清派人到帮着朝鲜练兵。大清虽然在西方列强面前一败再败,但在朝鲜人眼中仍然是很牛的。老佛爷和朝廷也很乐意帮助朝鲜人,马上就吩咐吴长庆安排人手帮助朝鲜训练新军。  11月初,吴长庆接到北京方面的命令后,立即着手安排练兵的事儿。铁腕少妇闵妃和她那窝囊丈夫李熙高兴得是不得了,立即选拔壮丁五百人,编为新建亲军一营,请吴长庆派人调教,老吴立即就派了袁世凯和总兵王得功一起训练这五百朴实的农民。后来,闵妃又选了五百壮丁,交给庆字营提督朱先民训练。  其实,让中国军官训练朝鲜军队的主意就是袁世凯出的,只不过后来借闵妃两口子的嘴说了出来而已。小袁老早就在朝鲜官员中间说大清的自强运动是多么牛,大清李中堂的淮军是多么能打,游说朝鲜人聘请中国军官来训练朝鲜军队。小袁的话在当时来看绝不是吹牛。自强运动二十多年,大清确实建立了几支初步近代化的军队,还有貌似很吓人的海军舰队。何况在朝鲜内乱中,朝鲜君臣也是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小袁不是雷锋,他为啥要费心费力帮着朝鲜练兵呢?小袁有目的,小袁的目的就是要制造机会让自己崭露头角,在众多驻朝军官中脱颖而出。现在朝廷就要这么干了,袁世凯的机会又来了。  事实上,练兵这件事,主导者也是袁世凯。小袁和朝鲜协助练兵的大臣金允植一起,将李熙和闵妃交给他们的一千壮丁编成了所谓的“新建亲军”,分成左右两营。这新建亲军使用的武器装备,比如说十尊铜开花大炮、一千杆来福枪及大量弹药等,都是大清朝廷白送的。这左右两营新建亲军都是完全采用淮军的操练办法训练的。袁世凯在训练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忙里忙外,制定章程、制度、督促训练,真是尽心尽责,忙得是不亦乐乎。  认真和努力就会有成效的。小袁的努力工作、尽忠职守,很快就收到效果了。  在袁世凯的组织和推动下,新军训练工作进展迅速,到了12月初,朝鲜国王李熙和老婆闵妃一起去检阅了新建亲军左营,李熙和闵妃都发现这些新兵现在是步伐整齐,放枪也很熟练,俨然成了一支“威武之师”。闵妃一看,眼前这位个子不高的河南年轻人还真挺牛,于是又从旧禁军中调五百人,改编为”镇抚营”,交给袁世凯训练。必须承认的是,袁世凯的确很有眼光和水平!湘、淮军的训练方法,的确比当时中国旧式绿营军的操法要先进得多,但是相比于西方强国的军队,那是差得远了。所以,小袁对这个新建的“镇抚营”采取的是更先进的英、德式训练方法。  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的撰述者往往愿意用一种“如果”的心态去回忆过往的一切。我在这里未能免俗地说说,如果在1880年代,大清能够从基层发现袁世凯,能够起用他训练中国自己的军队,那么十多年后的甲午一役,结果未必是那样的了。读书人掩卷沉思,提笔时已是泪浸方寸。  疯狂的计划(1)1880年代,那对大清而言,是一个表面上得以苟安一时,实际上却是危机四伏的年代,朝贡体系下的四邻藩属都被狼子野心的列强盯上了,包括刚刚阔起来的蕞尔小邦日本。日本人从还没阔起来的丰臣秀吉时代就在打朝鲜的主意,甚至想打中国的主意。  日本人盯上了朝鲜,那么大清的龙兴之地东北就有点危险了。大清朝廷老佛爷和李鸿章并非一点戒备之心都没有,为了加强东北边防,1884年5月,李鸿章调吴长庆率庆字营中三个营回国,驻防奉天金州,就是现在大连一带。庆字营其余三营仍然驻汉城,朝廷命记名提督吴兆有代理统领,并且直接统帅一营;袁世凯总理庆字营和朝鲜国王的亲军营两营的营务处,并和朝鲜人会办朝鲜防务,同时直接统帅庆字副营;剩下一营由总兵张光前统帅。这种安排让袁世凯在朝鲜成为握有军事实权的重量级人物。此后,因为军务繁忙,袁世凯没有精力再担任训练朝鲜军队的工作,所以就把训练朝鲜军队这摊活儿辞了。  老吴这一走,大清在朝鲜的驻屯军就没有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老大了。老吴留在朝鲜的部队一分为三,三个人统率,那谁该听谁的呢?这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若论资历,吴兆有和张光前都算是老人儿了。但是,若论能力和功绩,袁世凯不比这两位老前辈差。事实上, 在朝鲜的工作中,小袁比他俩都还略胜一筹。人在上升的时候往往都容易犯大头症,小袁的这种症状又要比常人更甚一点儿。老吴对小袁而言,知遇之恩是比天高,比海深的。但是,小袁的家族又是那样的牛,他的那位保龄堂叔父很早也跟着李中堂混了。小袁觉得自己上面有人,而且很硬,所以可以抖一抖了。  小袁做事出位,很张扬,有的时候张扬得甚至让老吴的面子都下不来。小袁的狂妄有时候很吓人,不过也有点很傻很天真。小袁觉着自己牛了,对张謇的称呼从一开始的“老师”、“先生”到后来发展成“某翁”最后竟然喊张謇“老兄”。张謇是1853年生人,袁世凯是1859年生人。按理说,小袁喊张謇“老兄”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不过,这两人之间存在着那么一段时间的师生关系,中国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小袁对张老师是正式拜过师的,这师生的名分是肯定不能更改的。因此,小袁的这种称呼让大才子张謇很是恼火。文笔很牛的张謇又拉了幕府中的两个老儒一起给小袁发了一封公开信,信的大体意思是这样:  你姓袁的小子现在好像自我感觉挺良好的,觉着自己挺牛的。我们希望你小子能平心静气地看看我们以前让你读的书,比如《呻吟语》、《近思录》、《格言联璧》这些修养心性的简单读物,复杂了的你也看不明白。你别以为自己很牛,天下人都是傻子,别那么不知天高地厚,把你家叔祖父、堂叔,还有你爹的好名声都丢尽了,也别把吴大帅对你的知遇之恩都糟蹋了。如果我们突然不像以前称呼你那样称呼你小子,你小子心里会怎么想呢?事情就这么个事情,情况就这么个情况,听不听由你,望你好自为之。  袁世凯看了这火药味十足的公开信,心火腾升,上老火了。身边又没有清火去热颗粒,这下把他急的,差点没背过去。小袁是个好面子的人,张老师等人这么说他,他也没在外人面前服个软,竟然一怒之下和自己的老师张謇绝交。疯狂的计划(2)正当小袁和他的朋友们在为一些称呼啊、礼貌啊之类的鸡毛蒜皮的事情争执不休的时候。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朝鲜早已是暗流涌动,问题丛生了。  人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但是如果不从犯过的错误中汲取教训,那就是极度的愚蠢了。闵妃就是这样一个极度愚蠢的人。我说过,女人当权可以用外戚,但是滥用外戚就是蠢女人了。闵妃重新执政后,还是大用特用娘家人。看来,壬午兵变中闵家人没被杀绝啊。闵妃一回来就启用自己的哥哥闵泳骏当宰相,又把她娘家那些没死的青年男性都整到朝廷来当个什么官的,一切大权都落在闵妃兄弟手中。  愚蠢的执政者在愚蠢地执政,必然就会出现反对派。这回,闵妃的反对派不再是大院君那种老成持重的勋旧*了,而是一帮年轻人。他们是一帮对国家、对民族有着满腔热血的青年贵族,他们对落后、守旧的朝鲜王朝极为不满,对*无能的闵氏家族痛恨无比,他们希望刷新政治,振兴朝鲜。这群年轻人把目光投向了一衣带水的邻居日本,在那里他们看到了曙光。  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基本都去日本见识过人家的那种蒸蒸日上的朝气。回到国内后,他们面对裹足不前让人心灰的闵氏外戚,都在思索着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王朝!年轻人脾气急。为了振兴,他们满腔热血,不惜一切代价!  这些年轻人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集团,叫“开化党”,意思就是要效法日本,开化进步。这帮人里以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徐光范为骨干,其中金玉均是领袖。  “开化党”这帮激情有余、智慧不足的年轻人,满脑子就是如何振兴祖国,如何让自己的三千里山河也能像人家日本一样“脱贫致富”,在大国面前把腰板直起来。人一上火就容易缺心眼,“开化党”人就缺了。一缺心眼,坏人就容易钻空子。现在,钻了“开化党”人空子的是日本人。  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大清作为宗主国出兵平叛是理所应当,但是日本人也出了兵,理由是保护侨民。  当时日本驻朝鲜的公使叫竹添进一,是个激进的扩张主义者。小鬼子竹添睡觉都盼着朝鲜内乱,他寻思着只要朝鲜一乱,日本就可浑水摸鱼,扶持朝鲜独立,而朝鲜一旦宣布独立,脱离中国,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日本的囊中之物了。  朝鲜那帮开化党少爷们还很配合日本人,他们做梦都想让自己的国家像日本那样强大起来。亲日力量自然形成,金玉均、朴永孝、洪英植、徐光范、徐载弼等人皆为“开化”中坚,也就是亲日中坚。  另一方面,以闵妃为核心的闵氏外戚集团认为是背靠大清好乘凉,对大清的“洋务运动”是五体投地,什么都跟大清学,其实袁世凯在朝鲜搞的不就是克隆了大清的洋务运动的一部分吗?闵妃这帮人包括闵家的闵泳骏、闵永翊、闵永穆,还包括一直跟着闵妃娘娘混的金允植和赵宁夏两位大人。他们这边的人被称为守旧党。  两派水火不容!  1884年,这一年是光绪十年,从天干地支上讲是甲申年,这一年中法战争爆发,给慈禧太后五十寿辰增添了几层阴云。这一年太后被法国弄得焦头烂额。就在太后老佛爷还在为法国、越南的事情愁得要命的时候,东方的朝鲜又将在日本的策划之下,发生一场不小的纷乱了。  1884年的11月的一天,小鬼子竹添把金玉均和朴泳孝两位约到了日本公使馆吃饭。疯狂的计划(3)吃饭是名头,谈事儿才是目的。  鬼子公使告诉这两个年轻人,眼下清国正和法国人在打仗,大清这老大废物,肯定得战败。朝鲜跟着它混,迟早也要跟着完蛋。  年轻人一听这话,就吓傻了,忙问咋办。  竹添诡秘一笑,说出了一个极为阴毒的计划,他撺掇开化党人发动政变。这小鬼子拍着胸脯保证日本肯定会出兵协助,一定会帮朝鲜走上独立自主、富强文明的金光大道!  在阴险的日本人策动之下,“开化党”这帮冲动的年轻人就要干一些很冲动的疯狂事儿了。他们可能不知道冲动是会有惩罚的。  咱们大清驻朝鲜的牛人袁世凯可不是吃素的,他练兵的同时,布下了众多耳目,监视朝鲜朝野各方势力的动向。他深知要想在异邦站住脚跟,就必须“倾听”各方面动静。  尽管前途凶险,失去理智的金玉均仍然决定将疯狂进行到底!  据说,国王李熙知道这帮年轻人要干的事情,还暗中给过金玉均一张“便宜行事”的密旨。  懦弱无能的李熙这次怎么会这么大胆呢?李熙固然是个庸主,但是不代表他自己没有想法。他看到大权都让老婆霸占着,难免会有失落感,他难道不想夺回来吗?毕竟也是人主啊!所以,借助日本人搞掉亲华的闵妃集团,对李熙也是有好处的。  李熙的这道密旨,对“开化党”又产生了极强的刺激作用,国王的鼓励更让他们有种道德上的优越感。  疯狂即将上演!  1844年12月4日,汉城典洞邮政局举行开业典礼,局长(当时叫总办)就是“开化党”人洪英植。因老爸洪淳穆是部级干部,所以很多守旧派大员前来祝贺。金玉均想借机把他们一网打尽,计划先在宫内纵火,再引他们去救援,然后半路截杀。  当天下午,开化党人去了日本公使馆。  密谋已经完成!  当天晚上六点多的时候,宴会按时开始了,高朋满座,各国使节都来捧场。不过,日本公使那个小鬼子竹添进一郎却没有来,据说是病了,其实是在使馆等着起事的信号。  等饭局开始后,洪英植一面吩咐厨房尽量拖延时间,玩命上菜;一面等待宫中起火的信号。可左等也没有,右等也不见。  金玉均等不了,他索性让人把紧挨邮局的民房给点了,想把这些守旧派大佬引出去动手。  结果,就闵妃的兄弟闵泳翊一个人冲出去救火,跑到门外就被金玉均手下的刀斧手连砍数刀。  奇怪的是,这位国舅爷居然没死,满身是血,还跑回宴会大厅。如此场面,大臣们顿时吓得一哄而散,开化党人的一网打尽计划落空了。  到了这步田地,金玉均决定蛮干了!  邮局这边现在是乱成了一锅粥,达官贵人们是豕突狼奔般地乱窜。  此时,国王李熙居住的昌德宫内接连爆炸(宫中内应早先埋炸弹了),宫禁岂能有这动静,李熙和闵妃都被吓了一跳。  疯狂的金玉均闯进了王宫,他忽悠李熙和闵妃说是清军兵变,要攻打王宫。李熙被小金忽悠住了,竟然下旨让日本兵来保护王室移驾景佑宫。如此一来,日军和“开化党”就将这傻蛋国王软禁了。  控制住了宫廷之后,小金还背着李熙,发了一道矫诏,让那些守旧派大臣进宫护驾。这帮大佬哪知道宫里发生了啥事啊,当然是遵旨进宫啊。结果,八位大臣先后被日军斩杀!  李熙糊涂,他老婆却不糊涂!第二天早晨,这女人叫吵着要回寝宫。开化党人这回可没惯着她,立马杀狗吓主人,把闵妃最宠信的大太监柳在贤给宰了。闵妃怕怕了!  不久,金玉均这伙人宣布大改革,重组政府,把各个部门都换上了他们这些疯狂少年来当家。  整个“开化党”沉浸在大权独揽的狂喜之中。那一天平安无事,只是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闵妃!她要反击了!  12月6日清晨,“开化党”组织的新政府召开了首次新闻发布会,宣布朝鲜独立,不再是大清的藩属国了。同时,还公布了一揽子的革新计划。  开化党人要改革弊政,实现自强,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看看站在他们身边的日本公使和端着枪的日军,这帮年轻人的爱国激情和救国主张都显得那么苍白和滑稽!  一场闹剧的收场开化党人和小鬼子们闹得正欢的时候,心里也在犯嘀咕,清军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12月6日下午,小袁将军派人给李熙送了一封信,说:“前天听见宫内传出爆炸声,把我们吓坏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幸好这几天平静下来,京城周边都还安定,您放心吧。”  小袁傻掉了吗?这么大的事情,他难道真不知道吗?  非也!  原来12月4日那天晚上,吴兆有就得到政变的情报。吴提督很谨慎,没贸然行动,只是派兵悄悄地绕着景佑宫的围墙巡逻,监控里面的信息。  等到5日早晨,开化党那帮愤青宰了八大臣之后,军民骚动,人心惶惶。吴兆有心急如焚,和总兵张光前、帮办袁世凯共同商议对策。  6日清晨,朝鲜旧派大臣等不了,他们都跑到清军军营来哭哭啼啼,请求王师出兵戡乱。  谨慎的吴兆有还想等李中堂的指示,可那时候朝鲜和中国的电报线还没通,要等李中堂的指示就得靠书信。等信?那黄花菜不都凉了啊!  袁世凯觉得不能等了,他费尽唇舌说服了吴兆有。吴兆有终于同意动手了,吴兆有自己率军从左门进攻,袁世凯从前门进攻,张光前断后策应。  此时,王宫里有一小队鬼子兵在守卫。  日本兵见中国军队进入宫内,踞高楼射击,极为猛烈。此时朴泳孝带着朝鲜前后两营来帮着小鬼子抵抗。清军奋勇酣战,朴泳孝的前营或死或逃,仅存50余人;后营剩下的百余人倒戈,朴泳孝逃走。  鬼子兵一看大势已去,也弃戈遁去。清军则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撵着打,日本兵又回头再战。吴、张两军冲其左右,咱们的小袁将军则率亲兵迎战日军前锋。霎时间,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任你哭爹喊娘,只有刀枪会说话!  这是近代以来中日两军的首次较量,结果中国军队取得完胜!  被打得大败的竹添进一只好逃之夭夭,可怜的愤青金玉均也只好挟持着傻蛋国王李熙跟着跑。有国王在手上,似乎就多了点安全感。确实也是,清军也怕伤着李熙,不敢继续开枪放炮,收队回营了。  汉城那么大,国王究竟被他们带到哪儿去了呢?袁世凯派人四处打探,最后查明可怜的李熙被挟持到汉城北门内关帝庙,饭都吃不上了。  开化党愤青洪英植正带着卫队看押着国王李熙呢。袁世凯派人去和小洪谈判,劝他弃暗投明,保证会向朝廷求情,留他一条小命。洪英植一听这话就动心了,跟着小袁的手下出了关帝庙,准备去向袁世凯投降。谁能料到,他自己手下的那些朝鲜兵早就恨他入骨,恨他做出这种害人害己的蠢事。倒霉的小洪一出门,就被自己的卫兵乱刀砍死。  国王得救了!  闵妃哪里去了,她失踪了吗?原来闵妃那天从景佑宫溜出来后,早就被一个叫柳东根的低级军官用轿子护送到汉城东门外15里的村落,并和袁世凯将军随时保持联系。  12月10日,国王回宫,由袁世凯带一营兵护送入内。第二天,闵妃也被中国军队护送回了王宫。  重新回到大清怀抱的李熙殿下自然要知道该怎么做,很快他发布了一封诏书,痛斥了金玉均一伙人的背主叛国行径,热情歌颂了大清军队的再造之恩。  所谓的甲申政变,怎么看都更像一场闹剧,仅“三日天下”就谢幕了。这场政变使朝鲜元气大伤,股肱重臣惨死庙堂,开化元勋亡命日本。国王李熙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它使中日更加紧了在朝鲜的争夺,其结果只能给这个王朝造成更深的内伤,加速其灭亡。  从朝鲜民族的角度来看,“甲申政变”是一场内耗的悲剧。但是,从这场政变最后的结局来看,有个人是最大的赢家,他就是年仅26岁的袁世凯。青年袁世凯在危急时刻,能够力排众议,果断出手,保住了大清在朝鲜的宗主地位,也为朝鲜人保住了这个懦弱糊涂的国王李熙,当然这也是袁世凯本人扬名立万的开始。谁曾想到,困顿科场,郁郁不得志的袁世凯此时能在异邦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呢?国王李熙是袁世凯带兵送回王宫的,所以他不只有救驾之功,简直有再造朝鲜的功德。袁世凯本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也就是以王室保护人自居了。国王李熙回宫之后,袁世凯居然也搬进了王宫,住在偏殿楼下,和国王李熙的卧室就只有一墙之隔。小袁的目的就是要亲自监督这个耳朵根子很软的国王,免得又让他乱发什么密旨。小袁更过分的地方就是让朝鲜各部大臣,每天向他袁世凯汇报工作。26岁的年轻人袁世凯竟然像人家朝鲜国家的监国大员了。  什么是成功男人?袁世凯这样的就是!  被人打了小报告“甲申政变”是袁世凯在政坛崛起的开始,可以说他是这场流产的政变中最大的赢家。  在平定政变后不久,小袁就给李鸿章大人上书说:当下的朝鲜问题,是战还是和,咱们大清说了算;但是现在的世界大势是西洋人越来越牛,西洋鬼子肯定不怀好胎,将来肯定有什么奸谋,咱们恐怕是干不过他们。不如趁现在朝鲜人挺感激钦服咱们的时候,咱朝廷立即派人在朝鲜设立监国,驻扎重兵,把他们的内政外交都包办得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中堂大人您一定要下手了啊!  小袁的算盘打得挺好,他想监国的人选肯定是非己莫属啊!  李中堂不是袁世凯,他的眼光不是仅仅局限在三韩之地的,当时中法战争还在打着。老李担心这么高调的行动会刺激到日本,构起兵祸。  “监国”的建议没有得到李中堂的赞成,但这并不妨碍小袁自己给自己升职当监国。他不照样搬进人家王宫里住着,还监视着人家国王,吆喝着人家文武百官吗?  按理说,小袁在*这次政变中真是居功至伟,本该受到奖赏,但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却搞得他灰头土脸。  首先,在平定政变后,小袁竟然自作主张挪用大清军队的军费,抚恤被开化党杀害的朝鲜大臣的家属,事后还上书要求李中堂把这笔钱给报销了。李中堂一看就火了,给他扔了回去,说他拿银子笼络朝鲜人,纯属十三点!老李还下令让吴兆有责令小袁自掏腰包把这笔钱赔了。  其次,小袁上位的心太迫切,一心想独揽驻朝清军的军权,这就和老前辈级别的吴兆有发生了剧烈冲突,两人就闹翻了。吴兆有就找人告了袁世凯贪污军饷,不管有没有真的贪污,反正这够小袁喝一壶的。小袁这时才20多岁啊,初涉官场,顿时气得大骂:“官运恶极!”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牛人袁世凯
牛人袁世凯-2
牛人袁世凯-3
牛人袁世凯-4
牛人袁世凯-5
牛人袁世凯-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乱世奸雄治世能臣:牛人袁世凯
乱世奸雄治世能臣:牛人袁世凯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