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要想抓住机遇,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一章二十几岁的你,从现在开始学习吧1要想成功,二十几岁时最需要的就是“学习”“如果能够回到你现在这个年龄,让我付多少个亿我都愿意。”还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一家大企业的老板曾经不无感慨地对我这样说。“如果能够功成名就,成为有钱人,我倒是求之不得呢。”当时我在心里还这样想过。然而,现在刚刚跨过人生转折点,我才终于明白那位老板彼时的心境。他享受了整个人生的过程,成功和名誉等等,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份赠品而已。即便没有成功,或者就算是回到原点,也有很多事情值得他去一一挑战。松下幸之助常说:“所谓青春,就是一颗年轻的心。”二十几岁,在任何人眼中都是那么年轻的年龄,仅此一点便具有好几亿的价值。二十几岁,前途不可限量,正因为如此,便蕴藏了种种可能。“有朝一日我也要做老总!”“至少也要做到部长!”“在公司努把力,将来要开自己的公司。”新进公司之初,你不也曾模模糊糊地怀有这种或大或小的野心吗?只要继续做好手头的工作,它终究会把自己带向某个未来。运气好的话,也许很快便会出人头地。正因为这样,就不能坐等馅儿饼从天而降,而应该行动起来创造机会。我想要说的就是:要时刻做好准备,迎接你大显身手的良机。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但是,事实上,有人能够抓住了机遇,而有的人却只能眼瞪瞪地看着机遇从自己面前跑掉,甚至有人已经错失良机而依旧浑然不觉。这种区别在哪里?在于一个人有没有做到万事俱备。重复强调一下:机遇会非常公平地来到每个人的面前,只有那些准备充分的人才能应声拿下。“现在还没准备好,等等我。”这样,就会错失第一次机会,而寄希望于下一次的机会;而当下一次机会到来,自己还是没有准备好的话,便又不得不放弃了事。抓住机遇的人,在很早的阶段,即第一次机会来临之际,就已经将机遇牢牢把握在手,这就是成功人士与非成功人士的不同之处。二十几岁的人生充满可能性,想成功就一定要学习过去,我曾经和大企业的人事部长们一起主持过关于人事教育的研究会。对于公司的晋升提拔问题做过调查之后发现:最成功的是那些二十几岁起就已经得到提拔的人。同期进公司的人成百上千,从第一次遴选到最终敲定,进入董事会的堪称凤毛麟角。这种场合下完全别指望有复活赛之类。职员的世界冷酷无情,公司规模越大,给职员的机会就越是只有一次。二十几岁,每个人都充满了可能。然而,那也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可能性是否真的存在?根本无人知晓。而两三年时间一过,便会泾渭分明。一望便知“他可以做到这一步。”“而他就这样儿了。”所谓“二十几岁的人充满了可能性”常常只是意味着起点相同而已,而如何扩展这种可能性则完全在于个人的努力。换言之,就是因“学习”情况不同而迥异。当然,进入公司之前的资历不同,其后的发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曾经不得不积累下许多经验。因为老是与上司对立,曾经五次换岗,每隔三、四个月,工作就要变换一次。正因为这样,我才得以积累下宝贵的资历。从销售到人事培训、企划开发、出版编辑、新的项目开发、信息开发、财务管理、系统开发,几乎全都做过。所以,我现在工作起来便得心应手。将我现在的工作分解开来,包括:平均要写两个单行本,编辑三册,连载七篇,《日经新闻》和《每日新闻》的网上连载三篇(均为每月);只有十天的时间去做作为本职工作的咨询;有七天时间要去企业、大学或者商业学校去讲课或是做讲演;两天时间主持研究会和学习会。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应付一些采访之类。能轻车熟路地完成这些,多亏了二十几岁时积累下来的宝贵经历。人分两种类型:将所有经历视为营养并加以活用的类型和虽有同样经历却不加以利用的类型。其中差别,自在天壤之间。既然已经被贬,经历过了一切,就要把这份经历加以利用。换句话说,一个人浪费他的资历证明他努力不够。因为并非真的过的很差,所以他不需要努力。《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要做个与时俱进的人2只要学习,谁都可以成为与时俱进、“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要做个与时俱进的人如今的日本,景气已经恢复,就业率也在一时之间迅猛上升。能够去做“NEET(notinemployment,educationortraining。无业人士)”“半退休”,是因为父母亲有可以养家糊口的资产和工作。然而,如果再次出现不景气,难免不会出现父子之间争抢工作的尴尬局面。职场也同泡沫经济时期一样,不可能存在一个可以让人从从容容工作的环境。很早以前开始,办公室里就已经开始以一个人的业绩来衡量一个员工。“我们公司还没有开始用业绩来衡量员工呢。”不能这么糊里糊涂过日子,有没有开始那样做,这些是不会大张旗鼓地宣扬的。那些业绩显著的职员受到好评、得到加级晋升,不就是用业绩衡量员工的最好证明吗?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真人不露相”。意思是说越是能力超强就越是要谦虚,实际上它也许还是一种免去后顾之忧的技巧。但是,当今之时,就要真人露相,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它还是一种手段,能使企业更加强大,并为自己带来扩展可能性的机会。如果在现在的公司无法办到这一点,跳槽就可以做到。只要是“能”者,跳槽不过是小菜一碟。也许有人会觉得:“现在还看不到什么前途,不可能从公司辞职吧。”但是,我有好几个朋友在今年都已经跳槽转行,并且一律得到升职加薪,在“能”的方面出类拔萃。所谓“捞钱能力”,真可谓千差万别。企业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广纳贤才,只要具有成为人才的能力,企业都会敞开门户并以优厚的条件迎接你的加盟。其中,会出现因为事业整体已经分崩离析致使整个事业部遭到裁减重组的情况。此时,那些全身心投入到事业部的工作之中,除了埋头工作之外别无他长的人就有遭到解雇的可能。如果拥有工程管理方面的技术,在其他的工厂依然可以发挥你的作用,不过,不会有什么重要的职位等着你。如此一来,与其说个人的能力如何如何,倒不如说要更加看重事业本身能否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存续下去,或者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选择现在这家公司到底是不是完全正确。无论如何,在过去一百年间,排名在前100位的企业已经看不到一家。“现在是名企,未来会怎样?”这一点,历史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证明。“企业的寿命为30年,一项事业的寿命为10年。”这种循环往复,在今后的年代,只会提前,不会滞后。《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要成为“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要成为“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能人的能力,就是商业能力。比如说,营销能力。但它绝不单单是会销售这么简单。无论哪个时代,创业型企业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很难构筑起它自己的店铺网络,而必须展开连锁经营。我的一个朋友被一家猎头公司看中让他去做负责组织工作方面的本部长,而在此之前他只不过是第一部股票上市企业中负责营销的干部。实际上他在去那家上市企业就职之前,曾经来我这里咨询过该如何做。我很轻松地建议他:“上市企业的干部之类,机会也很难得,那就把它当作一枚职员人生的勋章,干它一届吧。”一届干完,就真的觉得“够了”,于是去了前边提到的那家公司。另外一位朋友则被猎头公司看中去做了人事培训方面的负责人。这是一家外资的计算机公司,所以,他负责的那个领域的专业能力和他的外语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提到猎头,对于二十几岁你的来说,也许会觉得那是未来的事情,或者与自己毫无瓜葛,完全不是那样的。他们都是从二十几岁开始就一直磨练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希望磨练出高超的工作能力,而他们的磨练方式则是以成为“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为目标。因此,营销人员教育、推向全国的经验、人事培训手段、以及外语能力都可以超越行业而通用。真人即使不露相,也没法不显露出来。当一个人不再停留在只通行于自己一家公司的水准、成为真正的实力派以后,他就会超越所谓specialist(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或者generalist(全才),而被公认为真正的专家。二十几岁的你的奋斗目标就应该是这种包打天下的专家。最后胜出的,就只有专家。之所以特意向你介绍我的这两位朋友,并不是说二十几岁的你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而是因为我确信在你的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可能性。因为是从旁观察多年的我所说的,所以不会有错。这些话只在这里说一下,如果按照本书所介绍的内容一一做到,你一定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职场上非常重视速度3职场关键词:速度职场上非常重视速度有句话叫做“时间就是金钱(Timeismoney)”。如今已是信息时代的最前沿,时间越来越变得有价值起来。我觉得与其说“时间就是金钱(Timeismoney)”,倒不如称为“时间就是成本(Timeiscost)”更合适,顾名思义,约见一个什么人,也要遵从这样的原则:“彼此都在交换有价值的时间,因此要把时间用得有意义。”加班证明了一个人是无能的,要培养干净利落的办事习惯。要有条不紊地完成一件工作,首先需要把握好先后次序,然后再按照先后次序考虑如何安排。工作内容相同的话就一并处理。当然,邮件的检查等等,要在上班时间之前完成。到了上班时间才启动自己的电脑的人,就不像话了。所谓“时间就是成本”,就是要提升速度。商场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断修正才是真正要做的。因此,有时间指手划脚、夸夸其谈,不如赶快行动起来,发现失误及时修正,或者干脆放弃,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速度。少花时间、少花成本,工作顺利则求大的发展,发现失误及时更正,这样就能做到多快好省。在描画蓝图的阶段,不要一味追求完美。越是追求完美,就越发会失去微调的作用。举例来说,买房子的时候,在那里扎下帐篷生活一阵很重要。那样你就可以清楚周围住了什么样的邻居,还可以了解到下雨的时候会不会有山洪暴发。强调提升速度,并非意味着要求一个人迅速走向成功,而是由于尽早发现失误和需要改善之处,从而能够迈向成功捷径。二十几岁的职员人生,与其为眼前的小小成功而欣喜,不如经历一些失误,受些打击,则对于将来必定有利。当然,失误也有大小之分,只要不是致命的失误,经历过后,对自己就会有百利而无一害。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几岁时的失误就是“交学费”。幸运的是,对于二十几岁的人所造成的失误,周围的人也都会宽容理解。但是如果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人犯下同样的错误,就会被认为是“作为职员很失职”,弄得不好还会落得个被解雇的悲惨结局。只有二十几岁的人造成的失误才会得到人们的谅解,所以可以这样说,日本企业中二十几岁的这一代受到了少年法的保护。《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速度重于完美速度重于完美无论什么工作都会有一个截止时间,没有截止时间的工作便不成其为工作,而只能是兴趣和爱好。所以,当你的上司吩咐你做一项工作的时候,一定会告诉你一个截止的时间:“在××号之前完成。”如果没有这样告诉你,那是上司忘记说了,你要自己主动确认。这里要奉劝一句:一定要赶在截止日期之前提前完成,哪怕是提前一天也好。与其遵守时日追求完美,不如提前迅速完成,哪怕是“拙速”也没有关系,这一点是关键。因为尽快提交给上司,得到上司的意见更为重要。此时你和上司之间的关系,便是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上司是你的主顾。对方是不是很满意?如果不满意,什么地方需要修改?认真理解这些之后,再按照对方的意思进行调整。算上这些修改的时间,也不要把工作拖到快要到规定时间的时候。如果拖到规定的时间才提交,上司虽然感到不满意也能过关,或者也许还会亲自动手修正一下。但不管怎样,都只会给上司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他怎么还没有交上来?”如果提前一两天提交,就会得到上司具体的指示:“这里和这里,我有些不满意。”然后只要更正一下被指出来的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你在上司眼中的印象就会得到好转:“这人做事很快!”重要的是,在本来应该做中期报告书的时候,心里就要有一种“已实际完成作品”的意识。然而,不管是二十几岁、三十几岁、还是四十几岁的人,为了彻底追求完美无缺,恰恰相反的是,一种更加重要的速度感却没有得到培养,这种人还为数不少。的确,工作的准确无误至关重要,但是必须把握好究竟该准确无误到什么程度。而且,工作这东西,速度加快了,反而会少出纰漏。《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有速度的人才能在职场上出人头地4思考加行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有速度的人才能在职场上出人头地“速度感”是习惯所至,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它以孩提时代的生活节奏感为基础,所以,虽然做了职员,也不会马上出现变化。我这个人,别人第一次见到我,觉得我很懒散,而了解我的人则说我是急性子。我也知道自己是个急性子。比如说,没等对方问完便立刻作答,吃饭和走路的速度也特别快,就连急性子的大阪人也不由地大声提醒:“慢一点啦!”我这是从小就有的习惯,所以虽然想要悠哉悠哉一番,可就是悠哉不起来,不,是完全不可能做到。尽管说“不可能”的时候很轻松,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生意场上速度决定一切。观察一下你的周围,你就会发现,那些能干的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动作迅速。当然,他们是把握和判断好了先后次序之后才开始处理那些事务,所以看上去是那么的动作迅速。但是不管怎么说,工作过程中存在着某种令人舒心的节奏,这种节奏感让人觉得他是那么身手敏捷。这种节奏感来源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与其说那是他本人的责任,但我们追溯回去,就会觉得那也许是他的父母或者他的老师的责任了。然而,巧合或者不巧的是,明确来讲,人在商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急性子的人更容易出人头地。这是因为,“时间就是成本(Timeiscost)”、“时间就是金钱(Timeismoney)”,这就是商业社会的价值观。跟那些慢慢调查客户咨询意见之后再作回答的人相比,四处奔走时刻牢记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的人则要更胜一筹。在同一天进入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职员,由于这一性格上的差异,在现实当中实际上已经拉开了一两步的距离。在我的职员生活时代,每年都要注意几个新的职员。我非常清楚,同一起跑线的思维其实是一种错觉,他们之中,既有跑在最前边的,也有被人拉下了一大圈的,很少看到缩短过差距。如果能及早注意,还可以尽快纠正过来,但是没人注意到。《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边行动边思考,边思考边行动边行动边思考,边思考边行动这个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虽说如此,即便给了你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没有体现在具体行动上,那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我想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后再去做。”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那么终将一生碌碌无为。只不过收集了成堆的学习方法教科书,结果具体的学习从来没有过。只要觉得好,就立刻付诸行动,这就是果决精干,这一点至关重要。得到了启示,就要付诸实践。觉得没意思,放弃就是了。即便是三天打鱼,也算坚持了三天,就很了不起,总要强过那些成天只会吹嘘而无所事事的人。二十几岁的人,精力充沛,事事都想尝试一下,同时尝试两三种学习方法也不是不可能。无论是工匠还是工薪一族,能够做到炉火纯青的一流水准,都具有长于同时处理多件事务的能力。过去,负有一国之责的某领导人曾经大发雷霆:“别一股脑儿地说这说那,这么多事情我那能同时处理得了?”结果招致人们窃笑。这简直就是把自己的无能揭露出来给人看。我走上社会两个月后,曾经编写完成过《关西商法》,其中收录了位于大阪船场的某公司的经营理念和规章中的内容。即“思考中行动”。意即不仅是行动,而是“思考中行动”。才二十来岁的我觉得“真是很棒的说法!”从那以后,其中,本性中的性急也起了作用,我走过了“思考加行动”的人生,并一直以此为傲。当然,反复思考之后再采取行动也许能够减少差错,但是,生意场上瞬息万变,在你还在思考的时候,客户说不定已经跑掉了。也就是说,在你充分思考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商机。边行动,边思考,然后做出判断。这在生意场上尤为重要。可以说,大学生和已经走向社会的人之间显著的差别就在这里。学生时期,只在行动的时候行动,在思考的时候思考就可以了。但是,一个职员,要在拼杀中不断击倒对方,所以他必须在瞬间之内完成思考、判断和行动的过程,如此,他必须具备同时完成至少三件任务的能力。有的人学业成绩优秀,无所不懂,但却完成不了至为重要的手头工作,其原因就在于这一部分没有处理好。大学生们个个出类拔萃,但是作为职员却难成大器,就是由于他不懂得灵活的用脑方式。《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一边追逐机会一边精心准备第二章二十几岁,不断提升自己的“股价”的学习方法8要有提高自己“股价”的野心一边追逐机会一边精心准备“虽然眼下成绩平平,但是一定会有人发现我的潜力的。”这样的想法只能是大错特错。没有人会关心你有没有什么潜力的。才能必须靠自己去展示,要通过你的工作和业绩摆到别人的面前。现在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商场上,都要求一个员工要有“生存能力”,如何生存?如何胜出?这一切都将意味着成功。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牢牢抓住那原本就很少的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办法。一是追逐机会。就像狩猎民族一样,要去寻找隐藏在某个地方的机会。另外一个就是准备好一切等待时机,就好比农耕民族,播种、植苗、收获果实,一旦时机一到,便迅速做出反应那样一般无二,做好一切准备。并不是说要你从这两种方法当中任选一种,而是要双管齐下,两种都用上。一边做好狩猎的工作,一边追逐机会做好一切准备,虎视眈眈,磨爪霍霍。“爪”就是职员的武器。意即掌握拿手技艺,磨练自己。拿会计人员来说,就要学习会计业务和税务知识等,如今会计标准日益世界标准化,那么可以考虑取得CPA(美国注册会计师)资格。会计法也已经得到大幅调整,可以去学一些LLP(有限责任合伙)的专业知识。如果想要创业,希望把握好现在,培养自己的技能、技术和人际关系。“才没有那样的野心呢。”再没有比没有野心的人更缺乏魅力的了。没意思,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工作,不知道人生到底该有什么作为,“还年轻呢”,这样注定会成为等待别人发出指令的乖乖族。无论你是二十岁还是五十岁,野心都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想要得到提拔。”“希望做好这份工作。”“希望让客户满意。”――所有这些都是野心。所谓野心,其实就是理想,就是目标。不管是为了自己也好,为了别人也罢,现在都还不是“我行我素”的时代。“要千方百计到达目的地”,应该树立这样的目标投入到工作中去。《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想要“美差”,用自己的股价来换吧想要“美差”,用自己的股价来换吧所有野心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股价,当股价上涨以后会怎样呢?①一份好的工作会落到你头上②更有发言权③因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④因此,可以挑战变幻无穷的工作股价上涨以后,一切都会走向良性循环。所谓好的工作,既可以理解为“自己想做的工作”、“做起来有价值的工作”,也可以理解成“肥水颇多的工作”。拿我来说,一到出版社上班就让我担任编辑的工作,而这正是许多新员工梦寐以求的。平日里打交道的全是作家、演员等文化人,说出去也好听,也就是说,是很体面的工作。但是,我自己却想做一些能与实业家打交道的工作,因此硬着头皮要求换了一下工作岗位。想做“好的工作”和“想做的工作”,如果自己不提,别人不会主动想到让你来做。但是,也不是你说一句“我想做这份工作”,对方就立刻把工作交到你的手上。只有在上司完全拿定注意之后,才会说“那就试试看吧”,然后把工作交到你的手上。大的项目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好的工作”。正因为这样,要想二十几岁这么年轻轻的时候得到重用,首先必须取得同事、前辈们的认可才行。“交给他的话,一定会做得好。”“要是交给他去完成也没办法。”周围的人会不会这么认为呢?这一切都要看你的股价如何了。当然,根据科长、部长这样的官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以支配的预算资金和权限,但是,比官职更能发挥效力的,依然还是你作为职员的股价。在营销方面,如果你的面子大过你的上司,那么所需经费的额度当然会由你的意见来决定。一旦股价上涨,别人对你就会另眼相看。如果股价下跌,就会被换下场去。所谓论资排辈,是一种忽略这种股价的制度。现在这种制度已经解体,转而重视个人实力,公司里采用“员工的股价”来评价每一个人。因此,为了提升自己的股价,首先要怀着一颗野心去工作。《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评价一个职员的真正标准是他的工作技能9让“股价”见涨的最好方法评价一个职员的真正标准是他的工作技能“每个人都是钻石。”松下幸之助总是这样说。从天资来说,确实如此。但是,由于这种天资未经雕琢磨砺,结果仍是顽石一块的情况屡见不鲜。要成为真正的钻石,磨砺不可或缺。二十几岁的你需要磨砺的乃是工作的技能,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首先是要彻底掌握所负责的业务,因为若是连这个都没有掌握的话,接下来就无法前行了。“精于宴会之道,在公司里很有人气。”“卡拉OK唱得不错!”如果有一技之长能够在接待老主顾的场合发挥作用,那么对于业务的贡献可谓大矣。若非如此,就得不到好的评价,甚至连成为人事评定的参考都不可能。至多算一个受欢迎的人而已。然而,受到这种光环效应(受到某个闪光点的影响,而得出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这样的判断)影响的情况也确实存在。去常常光顾的一家酒吧喝上一杯的时候,见到一个很会自弹自唱的钢琴手,当时就特别向往:“要是自己也能那样该多好!”有时候去和“差点(Handicap)”在10以下的实业家打上一轮高尔夫球,很是羡慕:“打得真棒!”然而,这是有区别的。那家酒吧的老板娘就劝慰我:“干那一行的当然很棒啦。人家就靠这个吃饭呢。”高尔夫球场那边则说:“高尔夫球打得再好,经营也不见有什么起色。”听到这些,如梦初醒。确实如此。对一个职员的评价,要看他的工作做得如何。一个实业家要看他经营得怎么样。这些才是评价的内容,歌唱得好,高尔夫球打得出色,不能为你带来任何的加分。二十几岁的你也是如此,虽然一技之长不算什么坏事,但是也算不上什么好事。人越往上走,方方面面就会受到关注。二十几岁的你仅靠工作水平(当然,也包括你的工作态度)即能获得评价。《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周围人是左右你“股价”的投资者周围人是左右你“股价”的投资者评价越高,股价越高。评价一低,股价跟着走低。直接评价你的股价的是你的直属上司,但是,你的同事、长辈、晚辈这些你周围的人也会对你的股价作出评价。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一直把周围的人当作左右我的股价的“投资者(赞助人)”。买我这支股票的人越多,股价就会见涨。而一声“我要卖出!”,遭到大家的抛弃的话,股票就会应声大跌。如何才能让他们买我的股票呢?我觉得,尽快掌握自己的工作自不必说,认真听取重要的股东他们的建议也同样重要。尽管有时候会出乎情理之外,脑子里要首先想到那是自己的上司、自己的长辈,“是股东在开口说话。”这么一想,就可以想通了。经过13年的上班族生活,加上5年的时间从事公司经营和担任顾问等,我见过形形色色的职员。越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惹上司生气发火的人,在他三十几岁的时候就越是成长很快。这是超越商社、制造商和金融机构等行业而存在的共通法则。上司也是人,即使生气发火也要看对象。对于那些即使对他们发脾气,对方也无动于衷的人,根本没想要对他们发什么脾气。而挨上一顿训斥便默不作声、精神方面敏感脆弱的部下,也只好口下留情。“他是条汉子。说他一下不会有什么事儿的。”上司的怒火只会喷向这种已经得到承认的部下。据说,巨人军棒球队全盛时期的监督川上哲治曾经代表长岛茂雄经常对大家大加训斥。上司在训人的时候,会自己斟酌如何去训斥人家,以及训斥对象。经常挨剋,并不代表你有很多错。上司批评下属,是有心想要栽培他,是疼爱下属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哪怕他是一个上司,绝对不会制造机会和他讨厌的部下对话。发脾气、训斥人是一对一的关系,因此是上司牺牲掉自己的时间来面对你。对此应该充满感激才对。面对一位找你索赔的顾客,如果认真接待,一定会得到顾客的喜爱。上司和部下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上司觉得“你是以为善于听取意见的人”,一定会把他积累下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要在上班族中出人头地,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和上司的引领。因此,与上司之间成为敌我关系是极不明智的行为。要把上司当作大股东,认真听取这位大股东的意见,这样就一定会提升你自己的股价。《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欧美企业常以“时价”论英雄10在以“时价”论英雄的时代,能力比什么都重要欧美企业常以“时价”论英雄所谓股价,即使是面额50日元(约合人民币3元多――译者),认购者越多,股价就越高。反之,抛出者越多,股价就越跌。也就是说,评价随着时价的变动而上下波动。你的股价也是这样。论资排辈这种传统的日本企业体制,是根据工龄长短来对个人进行评价的系统。当然,在欧美社会,是不存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的。我有个亲戚,从美国的大学毕业,然后在美国直接参加了工作。对于他这种在纯粹的外资企业上班的人来说,职员评价以“时价”而论便顺理成章。就工资来说,不是月薪制,而是分成日薪、周薪、双周薪和年薪。当然,越是靠后,评价就越高。工作第一年上班是见习期,如果不行立刻走人。但是,如果很顺利,得到很好的评价,获得五到十倍的年薪也毫不足奇。如果特别优秀,会有猎头公司寻上门来,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打听到的。提到猎头公司,会让人一下子联想到年富力强的三、四十岁的职员们。二十几岁的职员比比皆是,就连进公司第二年的职员也是再平常不过。裁员也是家常便饭。某个早上,突然被告知已经被解雇,在金鱼缸(用透明玻璃隔开的单间)外,人事部门的职员已经为你结算好工资、养老金等等,去职后所需文件也一应齐备,为了整理行李,就连搬运公司的人也已经整装待发。某一天突然年薪跳级,某一天又突然被解雇。薪水越高,成本及对公司的贡献大小都会遭到苛刻评价。当然,员工也有他的评价,评价“公司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不满意,那么跳槽就是了。在外资企业,无论你是老板还是普通员工,大家都是平等的。评价如此波动巨大,职衔自然也会瞬息万变。因此,实际上一般会直呼其名,而不以职务称呼人。外资企业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凭依“时价”而生存。不仅是员工,就连企业本身、事业本身也都受“时价”左右,而被买来卖去。《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靠“时价”评价的时代已经来临对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靠“时价”评价的时代已经来临即使在日本企业,猎头现象也已经习以为常。尤其以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金融不稳定为契机,最近,变卖企业、事业的情形等屡见不鲜,某一天“不断有员工调职(此时应该说成跑过去吧)到竞争对手的公司”,这样的事态也在频频发生。几家商社曾经视对方为竞争对手,针锋相对过,突然听说要合并,几家商社的职员们都会为之错愕不已。城市银行等等,已经无法再合并下去了。是全体员工整体调入曾经是竞争对手的公司,这可不是简单的搬迁。对于员工而言,也会觉得始料不及。对方的企业文化完全不同,从单据的填写到差旅结算方式,无一明了。热爱公司的精神、对于公司的忠诚等等不但无济于事,反而还会起到阻碍作用。今后,变卖企业或者事业的情形还会不断增加,日本大型汽车制造商N公司把自己卖给了外资企业,日本最大的重型电机制造商也将它的事业部门转让给了别家公司。一心想要摆脱不盈利部门的企业层出不穷,所以,抛售事业部门的情况还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当然,这些部门所属的职员就会遭到解雇或者另谋出路。而到了此时,即便想要说“我不愿意”,也说不出口了。即便面临这种状况,我也不会觉得如何不幸。当然,那些被一起抛售出去的员工们,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不幸吧。相反,他们也许会松一口气:“太幸运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本来是要被裁员被解雇的。这一点我很清楚。与其失业流落街头,不如继续自己做惯了的工作,谁都会这么想的。不要以为这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不管你是不是二十几岁,公司的命运如何,谁也不清楚。对于一个职员而言,热爱公司的精神也好,如何忠于自己的公司也好,与其抱有这样的幻想,不如忠于自己现在手头的这份工作吧,这比什么都重要得多。更何况,工龄再长,也没有什么价值。不管你的工作内容曾经如何充实,也不管你持有多高的“股值”,日本的公司都会朝着美式企业转型,而这一切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缺乏在外资企业生存的技巧和迎难而上的训练,那么就只能与失败者为伍。因为从二十几岁开始裁员就已经开始。“去年业绩提高了,所以可以安心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去年做过的事情在去年已经得到了评价,所以,今年的你只能说已经破产。这就是“时价”评价。《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首先要向“股价高的人”学习11首先要主动向“股价高的人”学习首先要向“股价高的人”学习要提高股价,首先要从你的周围寻找“股价高的人是谁?”。这个人既可以是你的前辈也可以是你的上司。找到一个大家公认的“很厉害的能人”。然后,重要的是完全复制他(她)的做法。常言道:学习来自模仿。希望早日出人头地,只有去复制理想的榜样。学生舞弊万万不可,而走向社会后的舞弊则受人赏识。公司也会期望你那么去做。具体榜样近在眼前,则复制其一举手一投足。运气好的话,分在同一科室自然再好不过,即便不在同一科室而在其他科室,亦无大碍。总之要以身边的人为假想榜样,然后树立“先做到这一步吧”的目标,努力工作。他(她)可以成为一把尺子,可以丈量出每天有多少进步?接近到那个阶段了?也许,你和他(她)之间确实存在着天壤之别,换言之,他(她)是你的对手,所以,就要把工作中他(她)策划了的、处理过的事务,你也思考出一个不同的方案来。要常常思考:“要是换我来做的话,我就会如此这般。”这一点非常重要。不需要公诸于众,而且也不可能给你公诸于众的机会,自己磨砺动脑筋的习惯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缺乏这种训练,你就会沦落为“等待指令一族”。等待指令一族总是常见于那些在优秀上司的手下做事的员工当中,与其说是上司拿下属当工具使用,倒不如说员工自己完全依赖这位优秀的上司,主动放弃了自我思考,常常就是这样的情况。因此,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有什么发展。因为没有发展,所以永远成不了上司。因为成不了上司,所以就会落后于在其他部门工作的同龄人。结果,转来转去,陷入裁员境地的往往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然而,经常思考出不同方案的人,虽然水平有高下之分,实际上是在处理着与上司一般无二的事务。可以称之为“为了成为上司的一种训练”。所以,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被提拔为可以代行上司职责的角色。《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自己寻找学习榜样自己寻找学习榜样凡是职员,都会受到最先被分配的部门的上司和前辈的影响。同时分到某部门的一位朋友,过去不到一个礼拜,从接听电话时的口气到走路的模样,都与他的顶头上司如出一辙。而且别人听他说话总觉得有些怪,原来是这位虽然是江户男儿的仁兄,竟然模仿了他那出身乡下的顶头上司的方言,虽然有些怪异也还能听懂他在说什么。而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进入公司的新员工自己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二十几岁的新职员会变成什么样?其受周围环境影响之大竟至于此。部下无法选择自己的上司。因此,上班族的人生成功与否,几乎在分配下去的那一瞬间,即在什么样的上司手下学习,差不多就已经决定。正因为这样,依靠自己的双眼去寻找理想的榜样才至关重要。一个上司或者前辈如果出类拔萃,那么他的部下也会认认真真、有条不紊地工作。遇上差劲的上司,根本不可能学会如何去工作。在我的上班族时代,这种情况见得太多太多了。我刚刚开始新职员生活的时候,我分门别类地找好了自己要学习的榜样,接听电话向A前辈学习,工作的安排方面向B前辈请教,策划能力方面学习C前辈,而营造氛围方面以D前辈为榜样,流行方面则拜E前辈为师。一个人总有其一技之长。欣赏和注意他的这种长处,然后复制到自己的身上来。此时,自然会有前辈给你指出:“你说话越来越像A君了!”然而,对于这些,自是心照不宣,依旧堂而皇之地复制下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样可以让你早日正确地完成你的工作。也就是说,这是提高自身股价的最好捷径。自成一派当然很重要,但是损失也会很多。而且,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境地。差劲的职员、差劲的厨师、差劲的实业家身上常见的通病就是这种所谓的自成一派。而且毫无基础,随心所欲、自以为是,损失多多,失分连连,错误百出。而他本人却浑然不觉,这就是没有师傅教诲的弱点之所在。工作这东西,基础最重要。如果在二十几岁的时候,遇上一位要求严格的上司,时刻训斥你“那个不对!”“这个要这么做!”再没有比得到这种手把手的指导更为幸福的了。只要基础扎实,应用起来便不费吹灰之力。认真学习周围人,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受到年龄的限制。“都三十几岁的人了,怎么连这个也不懂?”二十几岁的人不用担心对方会这么说自己而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无法开口请教。二十几岁的人,自己不懂的,可以堂而皇之地向人请教。仅此一点,就对自己非常有利。《20几岁,痴迷于学习吧》 第一部分 成为影响别人的人12想法高人一筹,成为影响别人的人将来要做领导的人,在他二十几岁时就已经显示出领导才能了!“要做老板的人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是老板。”这是我向来的观点。长期以来,通过自己观察无数的职员发现,成为领导的人,从他二十几岁开始就已经彰显出他的优秀领导才能了。这里,人们容易误解的一点就是,一提到领导才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种猛打猛冲的“跟我来!”类型的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