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赤脚走出来的黄金路 一、千元起家到《福布斯》排行榜首富刘永好,一个拥有众多头衔的风云人物: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希望集团总裁,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西部乳业发展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乳业协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早在1982年,31岁的刘永好与自己的三位兄长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一道,毅然作出决定,辞去他们在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公职,到四川成都新津县农村创业。他们变卖手表、自行车等家产,筹集1000元人民币,作为创业初期的投入。从种植业和养殖业起步,历经磨难,坚持不懈,经过6年时间,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1000万元。1000元变成1000万元,二哥刘永行有个本子,里面记载了他们创业伊始每笔生意的收益,都是几毛钱或几块钱。从1987年开始,他们把这1000万元全部投入到产业链的下游——饲料的研发和生产中。经过短短4年时间的发展,到1991年,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使企业滚雪球式地发展,创出了中国最大的本土饲料企业集团——希望集团。1995年10月7日,希望集团荣获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名和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第一名。2007年1月21日下午,“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图为年度“三农人物”获得者刘永好(右)与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总裁杨文俊合影。在艰苦创业的20多年中,刘永好先后荣获中国十佳民营企业家、中国改革开放风云人物、中国十大扶贫状元、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CCTV经济人物、光彩人物、三农人物等。对此,刘永好曾说,头衔多了,要求就比较高,压力就比较大。不过,在所有的头衔中,他非常在意的是十大扶贫状元,因为这个头衔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1996年6月7日,希望集团被美国《福布斯》财经杂志排在大陆私营企业榜榜首;2001年10月26日,在《福布斯》个人财富排行榜上,刘永好兄弟以净资产83亿元人民币,位居中国大陆富豪榜榜首,在随后的几年中,均位居前10。除此而外,在1999~2008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刘永好兄弟始终榜上有名。此类“常胜将军”只有3人,其他两位为中信泰富集团主席荣智健(家族)和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楼忠福。刘永好在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蝉联胡润金融排行榜榜首。2001年底,在《实话实说》节目访谈中,当主持人崔永元问到刘永好当上首富的感觉时,刘永好率真地说:“我很高兴当上首富,我的每一桶金都是很阳光的。”新希望集团从一家带着泥土气息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之一,暗合了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逐步走向城市的蹒跚步伐,刘永好作为搞了20多年农牧产业化的农村改革标杆性人物,其发家的方式实际上践行了中国人传统的“实业兴国”之路。刘永好是西部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在20岁之前这段人生的黄金时期,他几乎是赤脚走过,他双脚的脚印深深地印在农村的田坎上。随着岁月的流逝,留在农村田坎上的脚印早已消失殆尽,但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中国西部走过来的创业之路却是永存的,这个脚印还在向前方迈进,刘永好的企业将会越做越大。第一章 赤脚走出来的黄金路 二、多元化经营:要做就做到极致经济学家*认为,李嘉诚经商数十年,仍能平稳发展的其中一个“法宝”就是业务多元化。李嘉诚经商五十余年,先从制造业到地产业,再到港口业、电信业,随后又进入零售业、互联网行业。并且每个行业都能后来居上,最终做成该行业中的数一数二的人物。刘永好心目中的榜样就是李嘉诚。在刘永好看来,李嘉诚是超人!他认为如果李嘉诚一直只做塑料花的话,他顶多成为世界塑料花大王,但不会成为超人。但后来,他进入房地产、港口、货运等行业后,几乎没有过失败的记录。李嘉诚常胜的秘诀,就在于他能时刻把握住机会,并不断调整方向进行创新发展。靠饲料发家的刘永好,在饲料行业利润越来越微薄的情况下,自然会从李嘉诚的成功经验受到启迪,并找到自己发展的突破口。刘永好为自己的“永好系”王国做过这样的设想,他说,他要造一架“飞机”:新希望的总部是这架飞机的头,确定方向和实施决策;饲料业是这架飞机的身子,处于主要产业的位置;金融业是飞机的左翼,房地产是飞机的右翼;而正在初步踏入的高科技等领域是飞机的尾翼。旅游业则可以看做是这架“永好号”巨型飞机的豪华装饰。刘永好不追赶潮流,相反,他的判断总是与潮流存在一个时间差,比如当掀起发展多元化的潮流时,他则专注于把饲料业做大,而当人们开始倾向于专业化发展时,他又开始向房地产、金融甚至高科技领域渗透。当房地产是暴利行业时,他拒绝加入,而当房地产开始转入买方市场的“微利时代”,当别人感到房地产这碗饭越来越难吃的时候,他却意识到机会的存在,他认为房地产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他果断地跻身于房地产行业,而且一出手就是成都最大的房地产项目。刘永好曾在一次谈话中对他的以上动作进行揭秘:“实际上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专业,我们在主导行业取得一定成就,新希望集团46家工厂分布在南方各省,每隔10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工厂。但是饲料业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快速发展,如果我还在不断地建新厂,就会造成自己跟自己竞争,就会限制企业发展。”饲料行业在发展初期非常吃香,但随着竞争的加剧,饲料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刘永好越来越感觉到适度多元化的紧迫性。“1998年我们几乎有两三个亿沉淀在银行里,再加上两亿的股本金,就是将近5亿元,我们在主导行业短期内不可能投资大量资金再建50家工厂,就必须为这5亿元找一个出路,我们就要开始探讨一条专业化和有限多元化结合的新路。”在意识到传统产业的局限性后,刘永好就开始构筑他的第二、第三个平台。他谨小慎微地进行选择。经过两年时间的慎重论证,他认为自己基本上具备进入房地产的条件,并联合岷江新希望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成都投资10亿元,开发了成都市最大的房地产项目“锦官新城”,取得了3天收款1亿元的好成绩。与此同时,他多次对民生银行注资,成为民生银行的最大股东之一。金融、房地产构成了他的第二个产业平台。此外,刘永好也在构筑第三个产业平台,他在北京成立了永好科技公司,一方面与成都电子科大组建一个公司,准备拓展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同时向网络工程、财务软件方向发展。如果要问刘永好怎么会有如此好的精力经营如此大的产业?刘永好会回答说,首要的问题是要把投资和经营分开。新希望的饲料业是一步步做起来的,是一种经营行为;而银行、保险都是有专业的团队进行管理,只需要研究投资行为,把握机会,不需要做太多的经营管理方面的事情;新希望投资房地产,则既需要投资,也需要运作。新希望的每一项产业都是需要组建专业的团队来进行操作的,刘永好本人只是作为一个投资战略的决策者,更多的是依靠管理团队,听他们的意见。刘永好认为,是否能够多元化发展,关键要看个人的能力和企业的基础,要看企业是否有较强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是否有稳健的管理团队、较为坚实的企业文化基础,是否有一个人才培养的体系以及企业管理机制是否完整健全。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扩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称呼刘永好的方式很多,比如饲料大王、养猪大王、地产大亨、金融大鳄等,但是刘永好觉得这些称呼都不太合适,他比较喜欢别人称他为企业家。他说:“叫我‘企业家’比较好,一个既做农业,又在房地产、金融等方面也略有涉足的企业家。改革开放后,我们抓住‘吃’这个问题,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得到回报。现在,‘吃’解决了,‘住’的问题提上了日程。13亿人,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这又是个大市场。金融投资,是更高层面的投资。我们投资金融企业,是以饲料业以及农产品为基础的。所以,我倾向于叫我‘企业家’。”第一章 赤脚走出来的黄金路 三、学习和专注:成功的两大法宝(1)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非常重视学习新知识。在他看来,知识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只有不断掌握新知识的人,才能在商海中捕捉到新的发展机会。他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刘永好和李嘉诚有非常相似的一点,就是刘永好也非常热爱学习,他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不断接受新信息,不管是行业内的,还是行业外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信息。他有个随身携带笔和本子的习惯,凡找人谈话或接受采访,只要对方说得有道理,他就记下来,他每年都要用掉十几个大本子,他记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能看懂。他有一个秘书班子,专门为他搜集各种信息,他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时间来阅读了解这些信息,看精华,看标题,这样使他始终能够跟得上社会和行业的发展。有时候,刘永好也会跟非常有名的专家交流,以弥补自己认识上的缺陷。他说每天都在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因为做企业,做商业,必须学行业的知识,要了解宏观经济的格局,要了解国家的政策,要了解社会,还要了解怎么样去管理企业,不光要学习书本里的内容,还要勇于实践。对于一个有很大规模的企业来说,紧跟社会发展非常重要,而作为企业领袖需要不断去学习新的东西,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更好地掌舵企业。事实上,下海前刘永好就非常爱学习,非常爱看报刊杂志,以了解国际国内时事。他在学校教书的时候,他个人订的报纸杂志几乎和学校订的一样多,负责收发报纸的同事有时会和他开玩笑,要求他付给一半的工资。正是通过广泛阅读,使他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趋势,使他在日后能毅然决然地做出脱公服下海经商的决定,并且在下海经商后,能够看清形势,使企业迅速崛起,并将其做大做强。在刘永好身上,始终体现出两项特质:第一,爱学习。刘永好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大环境和企业小环境的变化,才能够增强应对来自各方面挑战的能力和知识;第二,做事专注。他一直把农业确定为主业,并在这个领域不断深耕、精种。用他的说法就是,中国的农民数量庞大,他帮助农民兄弟挣钱,然后再挣他们的钱。正是这两项特质的充分发挥,最终成就了这位内地首富。以下是刘永好自创业以来一直坚持的8项原则,从中,可以看出他热爱学习和做事专注这两项特质:第一,集中原则。无数企业的经营实践证明,多元化在国外很少有成功的例子,在中国更难以取得成功。而刘永好尽管在创业过程中也走多元化的道路,但他在做每一项业务的时候都非常专注和投入。在创业初期,养鹌鹑就是养鹌鹑,做饲料时则专心做饲料。养鹌鹑时成为世界鹌鹑大王,做饲料时则把当时中国市场上的饲料老大打得节节败退。第二,聚焦原则。所谓聚焦原则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找准焦点,将力量集中起来,如果将力量集中在一堵墙上,就会碰得头破血流,如果将力量集中在很容易突破的点上,则能够很快得到发展。刘永好在创业初期,不管是养鹌鹑还是做饲料,都算是找到了正确的点,因为当时在这两个点上都没有太大的竞争对手。在饲料行业虽然有正大饲料集团,但他们找到了正大集团在价格上的弱点,在发展的先期,他们聚焦在成本优势上,并把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第一章 赤脚走出来的黄金路 三、学习和专注:成功的两大法宝(2)第三,重强避弱原则。任何一个强大的企业,都有它的弱点;而任何一个小企业都有它的强处。在创业之初,不要怕没有资金和资源,关键是要把长处发挥出来。假如刘永好在下海初期做电器行业成功的话,也许能成为中国的电器大王,但不见得在日后的发展中能把握住电器行业的竞争局势。电器行业与饲料行业的竞争对手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饲料行业,他们的竞争对手是眼光比较短浅、文化较低、资金短缺、生产缺乏科学含量、实行粗放式经营的农民。而刘永好因为受过高等教育,又爱学习,站得高,看得远,对市场本身及外部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刘永好始终牢牢把农业作为主业,这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追求简单原则。简单的就是完美的。饲料业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推广模式非常简单,就是“复制”。刘永好首先在新津县创造出“新津模式”,然后在全国各地不走样地推广,不再更改。该方法简单易行,见效快。第五,目标客户原则。刘永好能够成功,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目标客户——农民来进行研发和生产。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目标客户群,但却是非常有潜力的目标客户,因其数量非常巨大。他了解农民的需要,把价格降下来,让他们得到实惠。第六,把握时间原则。刘永好认为,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要懂得持久的战术。他在下乡插队时就练就了一种“农民种庄稼的心态”,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播种——施肥浇水——收获这样一个过程。关于这一点,刘永好还有一句名言,就是“越是要急着进世界500强的,倒下去的速度就越快。企业要想成功,需要长期的坚持,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第七,实验原则。这条原则实际上就是提倡学习精神。刘永好认为,做任何事情,没有人事先知道前面的路是对的还是错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大胆尝试,用开放的心态借鉴别人的经验,如果实验成功,就积极推广,不成功则立即停掉。第八,讲良心、重信誉原则。刘永好成功的一个极大的因素,就是他非常注重形象和声誉。因为他知道财富是人脉、信誉与企业经营能力的多项积累。失去人心就等于失去财富。这里流传着刘永好起步时的一个故事:当新津县养鹌鹑的农户日益增多,鹌鹑的价格也在不断飞涨,人人都在等待赚钱的时候,刘永好却做了一件事,他印了几十万张小广告,告诉养鹌鹑的农民兄弟:“别再炒了,鹌鹑不值这么多钱,再炒下去会倾家荡产的。”他用这种方式把当时炒作鹌鹑的泡沫压了下去,避免农民兄弟遭受损失。他以个人损失换取信誉的做法赢得了宝贵的声誉,在农民兄弟的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为他以后的经营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第一章 赤脚走出来的黄金路 四、抢占先机,独占鳌头凡是在商海中搏击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做生意讲速度。凡是独具慧眼,在竞争中率先发现商机、抢占商机的人,往往能够先于他人获得巨额财富。刘永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眼光超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个超前的尺度,用他的话说就是“速度超前快半步”。刘永好进一步解释说,就是在“别人没有‘下海’,我们‘下海’了;别人没有投资农业时,我们投资了;别人没有兼并收购时,我们已经兼并收购了多家企业;别人还没有在金融领域投资时,我们已经成为了民生银行大股东之一……”在新希望的发展过程中,刘永好频频出手,先是饲料业,再到畜牧养殖业、再到肉奶深加工业,从房地产业到金融证券业,从化工业到旅游业,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每一次,他都抓住了战略性、历史性机遇,且取得不错的战绩。1989年,“希望”自行开发生产的“希望”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面世,质量堪与泰国“正大”饲料相媲美,每吨价格却比泰国饲料低60元,一下子就打破了洋饲料垄断市场的局面,自此,新希望一举成名。这一次,刘永好抓住战略机遇进军饲料业,是因为正大饲料改变了中国养殖业的结构,市场需求很快释放,供小于求,且价格偏高,而中国饲料业却没有规模化和品牌化的企业。1998年,刘永好进军地产业,是因为中国房地产业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盘整,即将进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微利”时代,大部分传统房地产公司都谨慎观望、不敢出手,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又注定要爆发新的房地产需求浪潮,刘永好抓住了这一大好机遇。1998年,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可以认为是刘永好进入资本市场的标志。接下来他马不停蹄地闯进了银行这一对民间资本来说极具诱惑力的领地。进军金融业,是因为民营企业的资本需求空前旺盛,而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又不能提供也无法满足相对应的需求,刘永好抓住了这一机遇,民生银行应该是刘永好投资效益最高的,可谓名利双收。刘永好是民生银行的发起人和股东。早在1993年起,刘永好就联合了40余位政协委员共同提案,希望成立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家投资、主要为民营企业家服务的银行。这促成了两年后中国民生银行的成立。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正式挂牌,全国工商联主任经叔平任董事长,刘永好任副董事长。从1999年5月起,刘永好用了整整1年的时间,动用资金亿元,完成了对民生银行一些股份的收购,持股量达到亿股,成为占股的第一大股东。刘永好所涉猎的金融领地是民营企业家中最全面的:涵盖了银行、股市、保险、信托及基金。2000年11月,民生银行上市,刘永好、刘永行兄弟二人分别以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名义拥有民生银行股份20300万股,占民生银行总股本数万股的12%。2000年,美国《福布斯》评定刘氏兄弟财富为10亿美元,位居中国大陆50名富豪第2位。至此,刘永好这位赤脚走路的中国知识分子,一路走来,不仅在中国农村田坎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同时,也用他的精明踩出了一条亿万黄金路。1997年,刘永好进军旅游业,是因为中国的旅游经济蓬勃兴起,而与之相对应的旅游资源系统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无疑是一个大机会。就在整个2002年一年的时间里,新希望收购11家乳品企业,大举进军乳业,跻身为乳品行业的主流人物。刘永好生产乳品,从一开始起就从源头抓起,实行规模化、一体化生产,因而,就在乳品行业发生“三聚氰胺”事件的时候,新希望旗下企业生产的乳制品,经过国家、省、市三级的检查,均未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这使新希望乳品迅速赢得人心。与此同时,刘永好将产业链延伸到下游食品加工行业,新希望的“美好”牌肉制品已成为西南地区的“第一品牌”。从2005年起,刘永好开始大规模兼并重组各地农牧企业巨头。这一举措又让刘永好抢占了先机。当很多大老板在狂热的股市中骑牛上市,因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栽了跟头的时候,农业却给刘永好带来了稳定而持续增长的利润。因为,尽管金融危机使人们兜里的钱少了,但人们在“吃”上不可能不消费。刘永好从饲料业起步,到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再到入股民生保险,投资信托业,整合农牧业产业链,他掌握了农业资源、农产品资源、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抢占先机才能独占鳌头,刘永好不断捕捉商业信息,往往在他人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为自己的产业帝国夯实地基。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一、赤脚走过的青春(1)1982年,刘家四兄弟为摆脱贫困,相继辞去公职到农村创业,他们白手起家,从孵鸡、养鹌鹑开始,完成了1000万元的原始积累,并成立了希望集团。到1999年底,短短十几年时间,希望集团发展成为一个以饲料为主,涉足食品、高科技、金融、房地产、化工等行业,拥有140多个工厂的全国性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之一。回顾创业历程,刘永好说:“我们提出了一句话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顺潮流而动略有超前快半步’。什么叫‘顺潮流’呢?社会的发展是潮流,市场的需求是潮流,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潮流。当我们按这个潮流去做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略有超前就是顺这个潮流时一定要走在前面,要领先,走在后面就没机会了。要快半步,不能快一步,一步快得太多,有可能踩空脚。快半步,进能进,退能退,伸缩自如。”从白手起家到拥有一个总资产27亿美元(2008年中国大陆十大上榜富翁公布的数字)的以农牧业为主的多元化产业帝国,创下了民营企业家中无数个第一:第一批下海的民营企业,第一批私营企业集团,第一批走出国门的民营企业,第一批发起成立银行(民生银行)的民营企业;从他个人的经历看,他是第一批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民营企业家,第一个当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民营企业家,第一个当选全国政协常委的民营企业家,第一个当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民营企业家,第一批十大扶贫专员之一,民营企业的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笼罩着种种光环的刘永好,在谈到成功的原因时说:“如果我的成功能给人以启示的话,那么,我认为最大的两个字就是吃苦,我在20岁以前的经历,感受最深的就是吃苦教育,正是那些苦难,给了我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雄视任何艰难困苦的毅力和勇气。我觉得这一段经历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如果我今天取得一点成绩的话,和我吃苦、拼搏的精神有关。”1.拾柴火的少年童年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的时期,但刘永好恰恰相反。从记事开始,生活展现给刘永好的就是贫穷和苦难。刘永好的父亲刘大镛是重庆巴县人,出身于贫寒家庭,从小因陪地主家的少爷读书,结果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重庆高等工业学校。抗战时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地下党,抗战初期是名声享誉重庆的救亡宣传队——“暴风歌咏队”的指挥,后因身份暴露转移到了成都。之后他因与组织失去联系而参加了民盟。这一段历史在“*”中成了重大问题。解放后在新津县农业局工作,后任局长。“*”期间,刘大镛被打成叛徒、特务、走资派、牛鬼蛇神,遭到造反派的批判,并被遣送上山放牛。那时,刘永好只有十二三岁,他几乎每天都要上山给父亲送饭。每天中午到吃饭的时候,刘大镛就会不停地向山下张望,只要一看到刘永好,他就特别高兴。后来刘永好回忆说,当他每天打着赤脚,提着一个铝饭盒,走30里地,见到父亲,然后把饭打开,父亲吃一小半,自己吃一大半,那是他最幸福的时光——既能见到父亲又能吃饱饭。父亲不幸过早被病魔夺去生命,没能亲眼目睹刘永好的创业历程,这是刘永好深感遗憾的事情。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一、赤脚走过的青春(2)刘永好的父亲一生有很大的抱负,他总是跟刘永好讲要不畏困难,敢于去闯,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如果不是父亲当年敢闯才会赢的教诲,也许就不会有刘永好后来砸锅卖铁也要创业的举动。刘永好的母亲早年曾在黄埔军校护士训练班学习过,后来在新津县平岗小学任教。当母亲从小学教员的岗位上病退后,一家老少7口全靠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极为拮据。刘永好几兄弟的名字是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小时候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被过继到新津县顺江乡古家村陈耀云家,改名为陈育新)、刘永好,还有一个妹妹叫刘永红。合起来就是言行美好红,这几个比较“革命化”的名字,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兄弟几个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已经定下来了。刘永好解释说,是父母希望他们会说话,会做事,心灵美。刘永好排行第四,作为一个家庭中的最小的男孩子,他从小并没有得到一点溺爱和娇宠,更没有享受到丝毫“特权”。他从懂事那天起就帮助母亲做事补贴家用,是一个老实、肯吃苦的孩子。刘永好出生的四川省新津县距成都20多公里,被称为“成都南大门”。新津县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现在是全省的水产大县和蔬菜大县,也是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新津县全县90%以上的企业是民营企业。但在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县,农业靠天吃饭,整个县城没有任何企业可言。当刘永好十三四岁的时候,每天早晨必须在5点钟就起床,既不是读书,也不是背单词,而是早起拣煤渣,以补贴家里的生活。因为街边的一些小饭馆,每天早晨从5点起就开始生炉膛卖早餐。熊熊的炉膛燃烧起来,自然就会有许多煤渣掉下来,谁先去谁就拣得多,去晚了就拣不到了。因此,刘永好每天早晨5点必定会准时等候在炉膛前。最让刘永好高兴的是刮大风、下大雨的天气。那样的话,会兴奋得一晚上睡不着觉。因为大风把树叶吹落,可以捡不少柴火。特别是在涨水时分,大量的雨水涌入岷江,江面波涛滚滚,气势磅礴,壮观极了。不时还会有树枝或木头随着湍急的江水漂到水面上,这时,其他人家会因为担心大水会损害家中的物品,都躲得远远的,把家中的东西看得好好的,而刘永好则会和小伙伴们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游过去将木头搬回来。在波涛汹涌的江河中捡水柴、游泳,是刘永好最开心的事。就这样,年复一年,刘永好每天除了上学的时间,其余时间都要忙着拾柴火,他要将全家人一年烧火做饭的柴火拾够。运气好时,拾得多了,留够家用的,剩下的还要挑到集市上去卖。有一年夏天,他居然卖了元,这在当时来说,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这是他为母亲挣来的第一笔生活费。当他把这笔钱交给母亲时,母亲怜爱地摸着他的头说:“永好,这可是男人才做的事啊,你毕竟还只是个孩子。”刘永好自豪地回答说:“妈妈,我长大了,应该帮妈妈做些事了。”刘永好在20岁以前的生活十分艰苦,当时四川有段乡间民歌,可以反映出那段时期的艰辛生活:“今年的红苕硬是好耶,大窖小窖不够装,红苕拌起九斗碗耶,那才是小姑娘吃得口流水,老爷爷胡子带油花。今后我要结婚时,我还要用红苕办酒席来招待大家。”那时候,丰年的时候也才能吃上红薯拌饭,要是遇到庄稼歉收,其生活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刘永好来说,如果每天都能吃上红薯白米饭,他就非常知足了。那时,刘永好最渴望的就是赶快进入共产主义。因为母亲告诉过他,只要到了共产主义,“一周吃一次回锅肉,两天吃一次麻婆豆腐”的理想生活就可以实现。也许是童年时期企盼已久而又始终不得的缘故,麻婆豆腐和回锅肉始终是刘永好最爱吃的菜,至今不变。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一、赤脚走过的青春(3)这段人生的苦难经历,成为他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每当被问及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富的秘诀时,刘永好便会伸出两个指头说,“就两个字,吃苦。我在20岁之前的经历,感受最深的就是吃苦教育,这是人生最大的教育。有人说他读过MBA(即工商管理硕士),念过博士,但是,假如没有吃苦教育,人生就不算完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吃苦的历程绝不亚于读MBA和博士学位。这些苦难,给了我信念、力量,同时也赋予了我雄视天下克服困难和坎坷的毅力和勇气。”正是因为有了童年时期的吃苦经历,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打击,刘永好都以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轻松应对。2.记忆深处的鞋由于家境贫寒,在刘永好的记忆中,他在20岁前几乎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也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可以说,他是赤着脚走过了这段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一双像样的鞋可以说是这个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梦寐以求的东西,小时候赤脚成长的经历深深打在刘永好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在20岁之前如果说刘永好脚上穿的还算得上是鞋的话,那是一种自己制作的称为“凉草鞋”的鞋,就是去买或者去捡别人穿旧了或者是扔掉了不要的胶鞋,把它的鞋帮给去掉,在鞋底上穿几个洞,上面穿上几根绳子,然后拴在脚上。还记得那是在1966年深秋,当15岁的刘永好跟着红卫兵北上京城“大串联”时,母亲特地挑了一件家里最好的呢子衣服给刘永好。衣服是父亲1949年土改的时候在地摊上买的,据说还是英国进口的毛料,深蓝色的。衣服买来之后,父亲先穿了一阵,舍不得穿,就给刘永好的大哥穿。大哥穿了一阵,旧了,翻了个面就改给二哥穿。二哥穿得看不出颜色了,就染成黑色,再给三哥穿。三哥穿得搓揉得不成样了,就把它剪短后归刘永好穿。这样,一件衣服在父亲和三个哥哥手中辗转了17年后到了刘永好的手中,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样式也改了不知道多少遍,而刘永好却把它当成了宝贝。临行前,母亲又花了2角5分钱从旧货摊上为他买了一双已经开了裂口的解放鞋,洗干净后在昏黄的灯下一针一线缝好。这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第一双解放鞋。然而,这双他非常心仪的解放鞋,却令他陷于非常难堪的境地。在接受毛主席接见前,红卫兵必须经过严格的队列训练。有一天,在操练时,后排的一位同学不小心踩在刘永好的脚后跟上,只听见“哧啦”一声,鞋底和鞋帮“分家”了。刘永好一下子成“赤脚大仙”了。穿上“新”鞋的喜悦心情陡然之间荡然无存,代之以无比沮丧的心情,他的眼泪哗啦一下流了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上。没有鞋穿了,他就这样光着脚走在初冬的十里长街上,步行到天安门广场,作为当年百万红卫兵的一员,接受毛主席的接见。好在,在毛主席接见百万红卫兵后,天安门广场上遗留下数不清的被挤踩掉的鞋子,刘永好捡了两只破旧的解放鞋配成对穿上。谁知没穿几天,那双鞋的鞋底和鞋帮也“分家”了。他只好用麻线把这双鞋捆绑在脚上,穿着这双“鞋”,从北京一步一步走回新津县,走了1000多公里。刘永好进北京见毛主席,住在清华大学主楼的6层。在北京期间,刘永好因为没有相机,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接见的时候没照相,仅有一张照片就是在清华大学的主楼前照的。那是刘永好的一个老师带了一个相机,给刘永好照了一张。这张照片成为刘永好第一次到首都北京,第一次到清华大学照的照片,非常宝贵,至今还保留着。从这张照片上,就可以看到刘永好当时穿的“鞋”。那时,到清华大学上学是年轻的刘永好根本不敢奢望的事,他更没有想到的是,35年后自己竟然会出现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给同学们作演讲。2002年,当刘永好应邀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作题为《财富与梦想》的演讲时,还向学生们出示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一、赤脚走过的青春(4)在一次做客崔永元主持的《小崔会客》的特别节目时,刘永好手里特意拿着一双草鞋,这是去新津县文井乡调研时拿回来做纪念的。刘永好非常感慨地说,小时候特别穷,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根本不要奢望能穿上一双像样的鞋。而手上这双草鞋显然已经是时尚和工艺化许多了。刘永好的脚比较大,要穿45号大鞋,没有鞋穿的脚可以自由发展,不受约束。刘永好在上小学的时候国家还没有改革开放,那时候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进城当工人,摆脱下乡当农民的命运。由于学习勤奋加上机遇,刘永好在四川省德阳机器制造学校(后改名为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也叫四川机械管理干部学校)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捧上了“铁饭碗”,过上了衣食无忧、旱涝保收的日子。这在当时是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刘永好顺应时代潮流,毅然丢掉“铁饭碗”,辞职下海创业,这是从中国西部贫穷落后的山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创业之路,这是一条白手起家走出来的路,可以说是刘永好赤脚走出的希望之路。刘永好赤脚走出了人生路,同样,他也赤脚走出了创业之路。3.插队古家村1969年,刘永好18岁,正值青春的大好年华。这一年,是大规模的城市青年插队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第一年。这一年,刘永好刚好初中毕业,恰好赶上这场城市青年到乡村锻炼的人口大迁移。刘永好插队的地方,是成都市郊的新津县顺江乡的古家村,这里也是刘永好从小生活的地方。这里穷乡僻壤,没有自来水,也没有通电,就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当地的老乡们甚至开玩笑把这里说成是一个鸟不生蛋、兔不拉屎的地方。这里的农民每天从早干到晚,才能挣2角7分钱。他们这些从城里来的孩子连农民一半的活都干不上,能挣多少钱呢?生产队长照顾他们,给一半工分,也就是1角4分钱。这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很多青年“满腔热血”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准备在这里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但眼前的事实,却将他们满腔的热情化为一盆冰水。队里暂时给他们倒腾出一间房,里面有一张通长的大铺炕,能睡十几个人。中间用秸秆编成帘子再糊上牛皮纸隔开,男生女生各住一边。这些十几岁的城里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生活,怎么过日子,他们完全就没有独立生活的体验。他们领来的米会很快吃完,领来的柴火也会很快烧完,而用完了就一无所有,只好饿肚子。他们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睡在冰冷的炕上,日子一长,实在是有些忍耐不住。情况好的时候,一天三顿还能有米饭吃,但没有菜,只有跑到老贫农家借点盐,回来化成盐水,大家用盐水就饭吃。那时候,他们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上菜。有一天,集体户的户长对同学们说:“咱们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吃菜了,下地干活觉得浑身无力。今天咱们都停半天,去山上找野菜,回来再到老乡家借点盐,咱们用野菜醮盐水,改善一顿生活,饱餐一顿如何?”大家听了,都高兴得跳起来。留两名女同学在家做饭,其余的人都上山找野菜。十点多钟,上山找野菜的人就回来了,大家欢天喜地地美餐一顿,只见十几个人围在锅台边,每人手里拿着头号大碗,碗里的饭都是两碗扣在一起的,像小山似的,吃起来都碰鼻子。野菜醮盐水不知怎么就那么好吃,平日里叽叽喳喳的声音不见了,大家头不抬、眼不睁地往嘴里忙活着……吃完饭,有人提议,“户长,咱们休半天吧,大家痛痛快快睡半天。”户长也觉得浑身疲劳,于是就满足了大家的要求。这一觉不打紧,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还是贫协主席来敲门,把大家叫起来的。贫协主席是集体户的名誉户长,头一天没有看见这群孩子上工,就觉得很奇怪,以为孩子们累了休息一天,也是人之常情。第二天早晨上工,老户长见孩子们又都没来,便觉得不对头。急忙赶来,叫开门,见都躺在炕上不起来,便上前挨个叫。大家好容易支撑起来,把老户长吓了一跳。只见他们每个人的脸都肿得变了样,老户长问道:“你们干什么去了?怎么变样了?”有一个同学吃得少,中毒较轻,便把头一天的事说了。老户长一听,马上到外屋察看野菜,一看就喊起来了:“你们这些孩子,什么都不懂,这哪是野菜!这种山菜有毒,你们都中毒了!”说着,便往门外走去。多亏老户长发现得早,他找来赤脚医生,又用当地的一些土办法给大家解了毒,没有几天同学们都复原了。古家村虽然穷,但山里人心地善良、朴实。知青们得到他们很多照顾,那些往事都一一记在刘永好的心田里。他很早就暗下决心,等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让这些朴实、善良的山里人过上富裕日子。这个理想在他心里埋藏了多年,直到许多年后,当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刘永好顺应潮流下海创业,他选定的创业地点就是当年他插队落户、养育了他的古家村。因为,他熟悉这里的农民,他了解这里的农民。2002年1月26日,刘永好被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聘为管理教育顾问。2002年1月26日,刘永好被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聘为管理教育顾问。他在同该校几百名MBA座谈时,谈到了这段经历,他感慨地说:“我当了4年零9个月的知青,我觉得非常荣幸,因为这段经历锻炼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心态,锻炼了我的身体。在农村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使我了解了中国的农民,了解了中国的市场,懂得了艰苦创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是一定要上的。”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1)刘永好从1982年下海经商,亲身经历了国家对民营企业政策的变化,也饱受了许多创业的辛酸和磨炼。对于刘永好来说,吃苦受累的事他并不害怕,人们因为不理解给他白眼看他也无所谓。他最害怕的就是因为政策的变化使他辛苦创办起来的企业流产。因此,他说,在他的从商经历中,最要感谢的一个人,就是当时的新津县委书记钟光林,当时,是他批准了他们四兄弟搞科技下乡,带领农民致富,也是他在当时有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提出异议的时候,给刘永好吃下了定心丸。如果没有钟光林的支持,也就没有刘永好的今天。1.“第一台国产音响”流产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物质产品极度匮乏,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差很大。恢复生产,恢复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在1978年的时候,要搞经济建设谈何容易?一方面“要钱没钱”;另一方面,1000多万的已经回城和即将回城的知青,加上城市里原有的待业青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解决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方面,当时的国策是先引进国外资金“借鸡生蛋”。很快,可口可乐、松下、通用等国际知名企业来了,最早一批合资企业诞生了,作为当时利用外资的最大项目上海宝钢破土动工了。“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这是*1979年1月17日会见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弢、古耕虞5位工商业界知名人士说的话,这句话一传开,全国工商界为之震动。就在1979年1月17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上海的老工商业者以民间集资方式创办了“上海市工商办爱国建设公司”,后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紧接着,温州一个叫章华妹的小贩领到了据说是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执照,北京的刘桂仙在一个小胡同里开办了首都第一家个体餐馆。还有一个曾经在北京大栅栏街道办事处担任供销组长的叫尹盛喜的北京人,靠几千元贷款,带领一帮返城知青成立了“大碗茶青年茶社”,在繁华的前门大街上做起了买卖,若干年后,他将“大碗茶社”办成“老舍茶馆”,并在老字号林立的前门楼前站稳了脚跟。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又过了几个月,在*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一份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对个体经济要“引导、鼓励、促进、扶持”的8字方针。闸门打开了。蕴藏于民间的财富创造力和创业活力“哗”的一下喷涌而出。可以说,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策,为改革开放添加了源源不绝的、越来越强劲的经济动力。从1978年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省凤阳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当年,他们卖给政府的粮食,相当于过去26年的总和。从1979年开始,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就在城市改革还没有形成浪潮的时候,拥有8亿农民的广阔农村率先进行了历史性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副业、办实体,农民开始从土地中解放出来。1982年,国家号召科技兴农,农村又出现了新的一轮建设热潮。这时候,刘永好生活的古家村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了,政府鼓励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可以发展多种养殖,原来的社队企业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企业,农村已经出现了专业户,农民的手里开始有点钱了。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2)如果不是1980年春节发生的一件事,恐怕刘家四弟兄各自还守着自己的“铁饭碗”,稳稳当当地过日子。1980年春节,当邻居们都在热热闹闹地置备过年的食物时,刘家却显得冷冷清清,因为没有钱,心里早就打消了过年要吃好一点的念头。不想,二哥刘永行4岁的儿子偏吵着要吃肉。而当时肉太贵,实在买不起。为精打细算,刘永行就花6块钱去买了一只鹅回家打算过年。但等到晚上准备宰杀时,才发现鹅早跑得不见了踪影,全家找了一两个小时也没有找到,快到嘴边的肉“飞”掉了。刘永行不得已在路边摆了个修理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地摊,从初一到初七,短短7天,竟挣到了300多元钱。相当于10个月的工资。干一星期就能赚到10个月的钱,这种做法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四兄弟的心里炸开了花。刘氏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能不能办一家电子工厂呢?”促成刘永好兄弟下海创业的还有一件事,就是父亲刘大镛的去世。父亲刘大镛因为长期心情压抑,病得不轻,刘家兄弟每人每月给老人5元钱,但最终还是没有挽住父亲的生命。当时刘永好的工资每月38元,与爱人工资加起来不到80元,着实不宽裕。我们不应该这样穷,我们不应当这样闲,四兄弟达成了共识。说干就干。雷厉风行,这是四兄弟的特点。四兄弟从小都是喜欢折腾点事的人,何况,对于学计算机的老大刘永言、学机械的四弟刘永好以及会修理家用电器的老二刘永行来说,生产电子产品是他们非常在行的事。大哥刘永言从小就喜欢科技知识和小制作,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会用牙膏皮和玻璃片自制显微镜和放大镜观看蚂蚁是怎样吃东西的,他自制的矿石收音机能够收听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小时候生活的古家村没有电,刘永言通过自己的钻研,做出了简易发电机发电,使小灯泡亮了起来。后来,在新津县还没有一台电视机的时候,他就组装了一台电视机。1973年,在国营906厂当工人的刘永言因为专业技术特别出众,被推荐上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二哥刘永行在1977年参加高考前在街道小修理铺修理收音机,是新津县首屈一指的修理师傅。刘永行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但由于家庭有“历史问题”,结果与大学无缘,录取到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刘永好因插队时在乡下表现出色,于1973年被推荐到四川省一所名叫德阳机器制造学校重点中专上学,学了3年,算是工农兵学员。当时他心里面觉得,工人、农民、解放军,有这样的一些群众组成的学员,心里感到特别兴奋,他每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第一次感觉到,读书是如此的快乐。德阳机器制造学校属于工科学校,那里的学生有很多时间在工厂里面实习,所以这段时间刘永好学会了很多有关机械的基础知识,比如画图、设计等,同时也进行了很多机械实践活动。他毕业后留校任教,教的是机械和电子,这两门都是他喜欢的课程。刘永好所在的学校四川机械管理干部学校经常要对一些大型企业的、中央级的企业的厂长经理们进行短期培训。刘永好担任的课程是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这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为了上好这门课,刘永好还买了一台计算机,为学校建了计算机室。为了帮助刘永好搞好教学,大哥刘永言带头,率领四兄弟一起动脑筋设计了一个音响,那个时候市场上根本就没有扩音器、音箱之类的东西,这样,中国第一台国产音响横空出世。他们给这台音响起名叫“新意音响”。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3)这时候正好赶上四兄弟萌发了下海创业的想法,于是,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创办电子工厂。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双方五五分成。这件事情很快报到公社。公社书记大发脾气说:“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样,刘氏兄弟的建厂美梦胎死腹中。后来,每次提到这件事,刘永好都深表惋惜:“我们失去了一次机会,我们的音响只能成为我所在学校校办工厂的一个产品。后来,这个产品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居然还被评为省级科技成果。如果当时我们做音响的话,现在我们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电器大王,说不准的。”尽管“第一台国产音响”没有获得“准生证”,但刘氏兄弟的创业激情却被点燃了。做一个受人羡慕的“万元户”,刘永好暗自在心底发誓。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能做什么呢?搞音响投资大,而且框框条条太多。思前想后,不如回到农村去,搞养殖业不需要太多投资,技术含量也低。更主要的是,农村已经有了改革开放的环境。2.脱公服下海创业的火花一经点燃就很难熄灭,四兄弟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谈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他们有时候甚至通宵都在商讨他们的“创业大计”。1982年8月的一天,四川省新津县一家小院里,刘家四兄弟正式举行决定自己命运的方桌会议。桌子的四方坐着刘家四兄弟:老大刘永言,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就职于成都906计算机所;老二刘永行,师范专科毕业,在县教育局工作;老三陈育新(刘永美),四川农学院毕业,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老四刘永好,省电大毕业,在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教书。他们是当地的知识分子,手里捧着人们羡慕的“铁饭碗”。按理说,命运对他们够垂青的了,可他们却偏偏不安分。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终于做出决定:“脱公服当专业户!”回乡创业,对于三哥陈育新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他从两岁时因家庭困难过继给古家村一位姓陈的农民家起,就一直是农村户口,1978年参加高考时他已经在乡下务农12年,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当时他以超出录取分数线3分的成绩考上了四川农学院。大学毕业后成为人人羡慕的国家干部,摆脱了农民身份,如今,才工作不到半年,这个满脑子农药化肥、猪仔鸡娃的农技员,又想回到那片熟悉的热土上挥洒青春热血。他提议说:“我爱人是农民,就让我先辞职回家试验,砸了锅也还能靠两亩承包田过日子。”在成都当老师的四弟刘永好也不示弱,他握着拳头激情澎湃地说:“我1977年参加工作时拿28元工资,现在拿38元工资,工作5年时间才涨了10元钱。我情愿冒点风险下乡当农民,也不肯安安稳稳干一辈子穷教师。人生不过几十年,年轻不闯几时闯?”这充满着浪漫色彩的话语,道出一个热血青年发自肺腑的决心。当时他们都太穷,没有创业的资本。找人借,谁能有多少钱呢?他们也曾经向当地信用社申请过1000元贷款,但在他们下海时的1982年,国家对民营企业贷款还没有任何政策,相关部门总是用“等一等,看一看”的态度推诿,贷款最后还是没批(关于民营企业贷款问题的相关政策直到10年之后的1992年才出台)。于是他们各自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物件,硬是凑足了1000元的资本,买了一些设备,又从县供销社购买了2000只小鸡。三哥陈育新在古家村成了家,有几亩自留地,他把住房改成育雏室,地里也种上西红柿、花菜、白菜等。他们种的庄稼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但因为土地少,在种植上扩大不了规模。于是他们就往养殖业上发展。这样,以陈育新名字命名的“育新良种场”呱呱坠地。三哥陈育新也就在乡下当起了“育新良种场”的场长。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族创业史就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中开始了。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4)当“育新良种场”的养殖和孵化走上正轨,鹌鹑、鹌鹑蛋和鹌鹑饲料在市场上已经供不应求的时候,1984年,陈育新率先提出辞职,以便把整个精力投放在他们的养殖和孵化事业上。“辞职”这个词,现在人们听起来已经习以为常,但当时私营企业命运难料,只有国营企业才有可靠的生活保障,那时人们要辞去有保障的“铁饭碗”,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也要承担很大的社会压力。陈育新作为四川省第一个提出“停薪留职”的人,在社会上自然也引起了很多非议。1985年,四兄弟的事业超常发展,二哥刘永行于是向新津县教育局递交请“备案除名”的辞职报告,准备与陈育新“共担风险”,并打定主意“如果失败,我和老三另找出路”。尽管教育局很长一段时间不批,但刘永行还是毅然走出来了。随后,1986年,大哥刘永言正式辞职全身心投入。刘永好因为在学校上班,时间比较自由,到1987年也正式递交了辞职报告。当时他们已经积累了1000万元的财富。因为三哥陈育新和二哥刘永行先行下海,按照四兄弟商议的结果,他们理应多得一些股份,但随后,他们自愿要求与其他兄弟的股份同等,放弃了原定他俩比别人多的股份。3.从人民教师到市场小贩最初的创业是艰辛的。他们刚到古家村的时候,连一把剪刀都舍不得买,而是找了两块废钢自制;没有孵化箱,他们就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然后到工厂租用工具自己做,大年三十晚上他们兄弟四人竟在一起敲废铁桶制作孵化器。为了建工厂,刘永好从成都买来一拖拉机旧砖,而古家村道路狭窄,连拖拉机都无法进村。旧砖被卸到两公里外,刘永好带头,几个农民兄弟帮忙,手抱肩扛,愣把一车砖给搬进村。那一天是1983年的12月8日,天气异常寒冷。当有人向他重新提起这个日子的时候,刘永好显得异常兴奋:“你们好厉害,我差点忘了!”当真能忘得了吗?创业之初是如此的艰辛,一切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那时,刘永好既是司机、养殖员,又是销售员和决策者,每一道程序、每一处细节,他与兄弟们都必须亲力亲为。当真能忘得了吗?在古家村,刘永好首先种了一季良种番茄,产量高出了同村的其他农民5倍;后来又饲养良种鸡,孵化良种鸡雏;渐渐地又扩大规模,自制了一套可繁育两万只种鸡的设备。当真能忘得了吗?还记得他们自制的孵化器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因为买的是处理的电子器件,稳压器就冒起了烟。第二次使用时,就在小鸡孵化到将要出壳的头一天晚上,由于白天太劳累太疲倦,睡得太沉了,结果夜里电压过高,他们买的处理产品继电器又烧坏了,将要出壳的小鸡全被烧死。当他们的第一批电孵鸡终于出壳时,刘永好高兴得像个孩子。但有了自制的孵化设备,并不等于就有了钱。不说别的,光是种鸡蛋的收购就够折磨人的。那个时候国家恰好进口了一批良种鸡,分散给成都周边各个县,每个公司大概有十几只,然后又分散到各个农户家里。刘永好听说后,决定找到这些农户,用比市场高一倍的价格收购这些良种鸡孵出的鸡蛋。收购很辛苦,最初,他天都要骑上自行车,带一个竹筐子,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地方去寻找这些良种鸡。因为他收购的价格高,有的人听说后会谎称他家养的是良种鸡,跑很远的路过去看,发现不是,然后又找,确实找到了,就跟农户签订合同,买他的鸡蛋。以后每隔两三天就会过来转一圈。有一次收购了200多个蛋,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途经田坎的时候,一只狗突然蹿出来,朝刘永好狂吠,刘永好没理它,继续往前骑,结果这只狗就扑过去朝他的脚后跟狠狠咬了一口,一阵剧痛使刘永好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倒在田坎里,全身湿透了,200多个鸡蛋只剩一个是好的,其他全部摔坏了。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这次刘永好真的给气哭了。一是哭这几天挨家挨户收鸡蛋的辛苦全白费了;二是这些收鸡蛋的钱是向亲戚、朋友借的;三是他们的一些鸡已经订出去了,正等着收鸡蛋回去孵小鸡。刘永好气愤极了。捡了一块砖头向那个狗扔过去,感觉还不解恨,又骑着车去追狗跑了好大一圈,愤懑的心情才渐渐平息了下来,拿着仅存的一只鸡蛋回到家中,已经快凌晨6点了。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5)最初创业之时,如果说身体上的辛苦还能够忍受的话,遭人白眼却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谁能理解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去做,却下乡来当农民呢?这四兄弟准是想钱想疯了。当然,也有人对他们深表同情的。有一天,刘永好正在市场上守着两筐无人问津的雏鸡发愁,突然来了好几个年轻人要买100只雏鸡。刘永好非常高兴,在收钱时却突然愣住了:这几个买鸡的年轻人就是他以前教过的学生啊!“你们在工厂上班,买这么多小鸡做什么?”“刘老师,我们已经观察很久了,看见一直没有人来买你的鸡,知道你丢掉工作当农民不容易,我们想帮帮你。”一席话顿时让刘永好心中产生一股暖流,是啊,当老师虽然挣钱少一点,但旱涝保收,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也很受人尊敬,毕竟,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啊。辞职下海创业,现在的自己,跟鸡贩子没有什么区别,有时为争摊位,还要同其他鸡贩子怄气、争吵。刘永好最终还是谢绝了几位学生的帮助,他感谢他们的关心,但认为自己不需要同情,认定的路就要走下去。自下海创业以来,饱受了磨难和挫折,饱受了委屈和白眼,但这是自己认定的路,他感到无怨无悔,虽苦犹甜。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终于把两万只雏鸡全部卖掉。不仅收回了成本,还了欠债,还净赚了几百元钱呢。从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到值得学生同情的市场小贩,这中间不仅有身份上的差距,也有心理上的差距。这是刘永好商业人生的第一次磨难。这使他的创业心理逐渐成熟。他的脸皮变“厚”了,内心也更加坚强了。付出总有回报,第一年,刘氏兄弟把当初的1000元变成了3000元;第二年,把3000元变成了1万元。到了第六年,1000元钱已经变成了1000万元,那时是1987年。这是他们创业的“第一桶金”。当然,这是正的收入。他们也有负的收入,他们有过把1000元变成500元的经历。4.第一笔“大”生意经过一年的辛苦,四兄弟“合资”的良种鸡孵化场终于有了可喜的进展,孵化的小鸡开始供不应求。1983年4月的一天,资阳有一个叫尹志国的专业户找到他们,一下子下了10万只小鸡的订单。这可是笔大买卖,四兄弟顿时被喜讯冲昏了头脑,他们立马四处借钱,购买了10万只种蛋。想到这一批生意做下来,会有良好的收益,兄弟四人开始编织他们的美梦。尹志国带来一张信汇单,当天到良种场拉走了两万只雏鸡。但过了几天仍然不见款到,场里的工人赶紧去催款,工人去后感觉有些不对劲,忙回来报告。他们赶到信用社询问,才知道尹志国在汇款问题上耍了花招。可是,当他们赶到尹家时,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凄凉景象:满屋子的死鸡,满屋子的苍蝇。尹志国的妻子哭诉说她的丈夫把鸡拉回家时,用塑料薄膜盖着,因温度过高,鸡全部死了,自家孵房孵的鸡也因技术问题全部死了。她那只有几岁的儿子,瞪着惊恐的眼睛看着他们。听尹志国的邻居说:尹志国这几天几次想上吊自杀。“下单的人已经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让我们饶了他。看到这个样子,我们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剩下的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而我们又没有饲料,这时候又是农忙季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我们真的是绝望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刘永好依然心有余悸。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6)意想不到的灾难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把四兄弟的事业推向绝境。当初集资的1000元钱全花在设备上了,拆了也不值几个钱。为了买种鸡蛋,他们已经欠了不少的债。这边欠款还不上,那边又成了呆账收不回来,而预定的8万只鸡还在陆续孵化出来,滞留的这些小鸡每天要吃价值上百元的饲料,哪有这笔开销?眼前这种局面,是谁也没有料想到的局面。四兄弟才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灾难”,什么叫做“精神压力”。怎么办?四兄弟再次召开碰头会,商量着究竟是从岷江的桥头上跳下去,人死账清,从此一了百了,还是隐姓埋名远遁新疆,像那躲债的尹志国那样?那次会议,显得异常的悲壮,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慷慨气势。最终,他们还是决定留下来,不逃难、不躲债,正视现实。好在他们手里有的是种鸡,剩下的就是如何把种鸡变为现钱的事。8万只种鸡要在短时间内一下销售完谈何容易,当地市场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雏鸡。四兄弟再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火速到城里销售,只有坐等破产。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劈毛竹削篾片编竹筐子。以后的十几天,每天都是这样:每天凌晨4点起床,风雨无阻,蹬上3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距家40公里以外的成都浆洗街农贸市场卖鸡雏。没有想到的是,农贸市场的个体商贩们个个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初来乍到的刘永好来说,想在他们中间夹个塞简直是门都没有。他磨蹭了一天,也没有找到安身之处。但带出来的鸡雏是不能再带回去的。白天不让他摆摊,晚上也没地方睡觉,刘永好向一位好心的看门老大爷借了一张板凳,坐了一夜。第二天,他终于靠诚恳和执著打动了别人,得到了一块地方,才把带来的鸡雏卖出去。其他兄弟也和刘永好一样,一连十几天,天天去农贸市场叫卖,他们用土喇叭扯着嗓子叫卖,嗓子喊哑了,人也累瘦了,每个人都掉了10几斤肉,碰到下雨天摔得跟泥猴似的。但8万多只鸡雏也竟然全部卖完了,最后竟也还赚了1万元。5.面临夭折刘氏四兄弟在创业之初,为了确保创业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拉社会主义后腿”,曾跑到县里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钟光林,问“回乡创业要不要得?”钟光林很开明,爽快地回答说:“没啥子问题嘛!”只是随即又附加了一个条件:“你们要带起10户专业户。”一年之后,到1983年底,育新良种场达到了孵鸡5万、孵鹌鹑1万只的规模,并带出了11户专业户,完成了县委书记交给的任务。四兄弟的养鸡场风头正旺,他们走在了农村致富路前列,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那些仍然还很穷的乡民们。他们的事业一尝到了甜头,就动员古家村和附近的村民一起来走科学致富之路。在他们的带动下,新津县在那几年靠着养鹌鹑这一条致富路,硬是把原先的贫困帽子甩掉了。县里形成了以运输、编笼、饲料及肉蛋加工等专业分工为特征的“一条龙”生产配套体系。至今,养鹌鹑这一传统优势行业还在新津县保持着,每年饲养鹌鹑400万只,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鹌鹑王国。1986年11月,全国的“星火计划”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到正在大力发展着养殖业的古家村来视察。他看到这个过去很穷很落后的村子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一幢幢的新建小洋房掩映在绿树与翠竹之中,村中新修了街道,车来人往,人们的脸上是自信与幸福的微笑……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7)宋健看到这些,心里很激动,就在刘家四兄弟的养殖场办公室里提笔写下了一行大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振兴寄希望于新一代企业家。”临走时,这位领导人再三地叮嘱兄弟四人,“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我希望下一次见你们时,你们已干得更出色了!”刘家四兄弟当时感动得涌出了眼泪。他们没想到国务院领导会这么器重他们的事业,会对他们办养殖场给予那么高的评价。他们希望这条致富之路能够就此在他们的脚下延伸开去。天有不测风云,尽管希望集团风光无限,却面临了一场濒临倒闭的危机。1988年至1992年,在*南巡讲话前夕,国内左倾思潮泛滥一时,许多人还在民营企业究竟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县里的领导不来了,中央的领导更不来了。刘氏兄弟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仍然专心做自己的生意。事实上,当时民营企业并没有开放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进入市场要承担更多的道德压力。早期的民营企业发展没有贷款,没有经营执照,只能借国有企业的牌子进入市场,就是所谓的戴红帽子。很多民营企业往往只能靠来路不明的贷款起步,一开始资产负债表上就已经负债累累了,一起步,就要冒着资产随时被收归国有的危险,还要顶着非法集资等罪名(如贿赂银行、挪用公款、注册资本不实或抽逃资本金等)。尽管在1987年,国家刚刚修改同意了《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个体工商户的存在。在1988年修改的《宪法》中也明确写道“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也就是说,国家已经立法承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但在当时,私营经济究竟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一时之间还是人们争议的话题。1989年,私营企业从一年前的20万家锐减到只有9万家,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也锐减了360万人。私营经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关部门找到刘家兄弟,说他们的经营违背了国家的有关法律,雇用的工人数量过多。按当时的规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聘请的人不能超过8个,而希望饲料公司聘用的人先是10个、20个,后来增加到80个,甚至已达100多人,属于剥削,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按照有关规定将关掉希望饲料公司。也就是在这期间,刘氏兄弟突然间感到买原料和运输受到了限制,到其他地方办事也受到了限制。这场灭顶之灾让刘氏兄弟感到非常震惊,也非常不甘心。经过这几年含辛茹苦的创业,希望饲料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注入了四弟兄太多的心血。无奈之下,他们又找到曾经关心和支持过他们的县委书记钟光林,要求将希望饲料公司捐给国家,只要不被关掉。当时,钟光林沉思了一下说,我没说过要收你们的企业,你们干你们的嘛。我相信你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你们搞的是养殖业,搞的是科技兴农,而且带动了很多专业户。后来,在钟书记的帮助下,在有关部门的斡旋下,希望饲料公司终于得以生存下来。到1990年元旦,希望饲料的月销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000多吨,大大超过了成都正大有限公司。到1993年达到15万吨,一下子跃居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第一位。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二、创业:艰难的起步(8)直到如今,每当谈起这段曾经面临夭折的历史,刘永好依然感叹不已:“从创业时自筹的1000块资金到干到1000万元,我们干了6年,这6个年头真辛苦!那个时候尽管国家的政策允许我们试一试,但是限制还蛮多。首先,雇工不能超过8个人,超过就是资本主义。6个雇工就是社会主义。其次,银行不给贷款,土地不能买卖,公司不能组建……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让希望能够活下来,即使是无偿送给政府。”6.希望从这里诞生刘永好清楚地记得,“希望”二字最早是老父亲殷殷教诲时常说的词。1979年,父亲刘大镛因病离开人间。临终时给刘氏兄弟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想为国家多做点事,但是没能如愿,而你们大有希望。”是啊,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国家、个人怎能没希望?新津县原是四川有名的穷县,但是,1983年,当地的银行却发现:一些原先赤贫的农民竟跑来存款来了,而且一下就是200元,当时城里一个人的月工资也就几十元钱,农村尽管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尤其是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农民的收入远远赶不上城里人的工资收入。因此,作为存款来说,200元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200元钱的来路可真值得怀疑啊。银行于是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了刘氏兄弟这个创业典型。1986年,刘氏兄弟创办了专门研究饲料的科学研究所,取名就是“希望”。1989年,刘氏四兄弟为“希望”注册了商标,1991年,组建成都希望集团。刘永言为董事会主席;刘永行为董事长;刘永美为总经理;刘永好为总裁、法人代表。1992年,“希望”在重庆建立了第一个分公司,不久,*南巡讲话发表,“希望”又比别人抢先了半拍,实现了在全国市场的大突破。这一年,四兄弟和平分家:老大刘永言主要从事电子工业,老三刘永美(陈育新)从事房地产行业,老二刘永行和老四刘永好共同经营饲料行业。1995年,“希望”又再次有新突破,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分区治理”,刘永行主持“东方希望”,刘永好坐镇“南方希望”。1997年,刘永好剥离南方希望集团中部分资产并追加投资,以亿元注册资本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希望集团”。集团所共有的品牌“希望牌”饲料系列,以品质优良、服务周到而风靡大江南北,占据全国饲料市场份额的10%以上,成为中国民族饲料工业的佼佼者。此时,新希望集团已不再是传统的家族企业,而成了产权明晰、职责分明的现代企业。1999年,新希望集团全年销售量增长14%,利润总额取得历年最好成绩。2000年,新希望实现产值近40亿元人民币。为此,刘永好在2000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2000亚洲之星”。新希望集团亦获得中国企业协会授予的企业杰出管理奖。新希望集团现有上万名员工,在全国遍布近百家企业,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建有数家工厂。新希望的产业范围已涉及饲料及食品、房地产、金融与投资、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国际贸易等领域。刘永好带着他的“新希望集团”,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坚实,不仅为主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大踏步地成功地实现了产业转型。他希望他的新希望集团形成“七八千人搞饲料,年利润两个亿;七八十人搞房地产,年利润两个亿;七八个人搞金融,年回报至少两个亿”这样的产业格局。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三、发展之道:“经营”三层次(1)“到现在,仍然很难想象经过那么多风风雨雨之后,我终于见到民营企业得到这么广泛的认同,我很自豪我的企业拥有今天的成果。”作为中国首家民营企业集团总裁,作为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家,刘永好在回顾创业历程的时候感慨良多,简短朴实的语言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作为20年屹立不倒的企业,刘永好一直在关注民营企业的成败兴衰。他的一个理论就是要学习失败,只有失败才能教会人不再失败。在民营企业中,确实存在各领*三五年的现象。他认为,从总体上来说,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因为市场经济早期,机会很多,一些人抓住机会,短期内崛起很正常,但是由于产业周期性、过渡性,或者产业选择本身出了问题等原因,造成每隔3~5年一次调整。对于那些遭遇“滑铁卢”的企业,刘永好认为有几点值得反思。第一,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也就没有核心竞争能力;第二,有的企业是抓住历史的机遇迅速成长起来的,但当时代给予的机遇不断变化的时候,还试图去按旧有的思维定式去运作;第三,有的企业创业做得很好,但内涵性增长不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动力。总结新希望集团20年来的发展历程,刘永好则不断强调“脚踏实地”4个字。至今,他依然认为自己做得还不算成功。他说,“成功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有很多企业都说,我们要在多少年内达到世界500强,我听到很多这样的话。在15年前、10年前、5年前,我都听到过这样的话。可是,现在说这句话的企业都已经没有了。越是要急着达到世界500强,倒下去的速度就会越快,你朝着这个目标不是脚踏实地地去做的话,往往就奠定了失败的基础,失败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毕竟,你在进步的时候,别人也在进步。”刘永好认为做企业要有危机意识。他在2006年8月18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和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06年上海论坛”的演讲中说:“20多年来能够在市场上拼搏,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实力,并且能够得到社会认同的企业不多,我为我们的企业能够成为这样的企业而感到骄傲。”“假设再过24年我还能够站在这儿,我们的企业还能够站在这儿,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都还能够站在这儿,那么中国的经济就大大发展了。”2006年8月18日,刘永好应邀出席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06年上海论坛”,并作了题为《上海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天堂》的演讲。刘永好用三个层次的“经营”,来概括新希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之道。第一个层次是产品经营。刘永好说,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必须有自己的产品,而且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做产品,不然就会产生“泡沫”。他说:“希望集团是依靠饲料做起来的,现在还在做。以前在国家计划干预和市场自发调节的‘双轨制’的条件下,有很多倒买倒卖的机会,我们都没有做;房地产热时,证券热时,我们也有很多机会,我们都没有做。我们用了近20年的时间一心把饲料这件事情做大、做好,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品牌经营。刘永好说,品牌是企业做好的保证,产品要实现飞跃,必须以品牌为支撑。“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这句话在四川是家喻户晓的。刘永好的饲料事业被人戏称为“从鸡屁股里抠钱”的行业,而他对于广告的投入却是大手笔,近几年来,集团的广告宣传费几乎年年都上亿。第二章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三、发展之道:“经营”三层次(2)第三个层次是资本经营。刘永好说,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手段。正是在资本运作层次上,新希望的发展令许多人难以置信,尤其是对于像饲料行业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来说。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与饲料业的利润越来越低,1999年全国有万家饲料厂亏损,2000多家倒闭。刘永好说,当时就可以预见,饲料业将出现如彩电、空调一样的价格大战。这时候,企业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战略选择变得至关重要。从1996年开始,新希望集团聘请了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等组成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企业的未来进行战略研究。在分析了国内外企业成败的案例后,刘永好决定向香港首富李嘉诚学习,抓住时机搞多元化经营,使资本得以迅速扩张。“一个行业一旦由垄断走向开放,会迎来一个迅速膨胀的短暂时期,这是历史赐予的机会,时间不多,机会也不多。”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刘永好看问题非常具有前瞻性,他看到了市场的空白,抓住了难得的机会,成功进入金融领域。根据刘永好的判断,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迅速成长的部分,确实迫切需要一个为它们提供服务的银行,一旦设有这样的银行,肯定回报可观。因此,在民生银行从1993年提案起,到1996年成功组建,再到2000年的上市,整个过程,刘永好一直眼光超前,最终成为民生银行的最大股东,现在每年有几千万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