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女总理夫人”-默克尔》------------默克尔档案------------ 姓名安格拉默克尔 原名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 出生日期1954年7月17日 出生地德国汉堡 身高1米68 鞋码38号 毕业学校莱比锡大学 学位物理化学博士 博士论文《简单碳水化合物中元素反应速度常数的计算》 语言专长俄语英语 党派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职务德国政府总理 婚姻状况再婚。第二任丈夫约阿希姆绍尔,化学教授 爱好歌剧和音乐,山间散步, 爱吃的食品土豆汤,肉卷,红葡萄酒 最好的朋友妹妹伊蕾妮 崇拜的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居里夫人,德国经济奇迹之父路德维希艾哈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喜欢的电影演员好莱坞男影星达斯廷霍夫曼 欣赏的人美国前总统里根,俄罗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梦想的度假地夏威夷 最喜欢的颜色蓝色 格言力量蕴藏在镇定之中------------默克尔简历------------ 1954年7月1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牧师家庭 1973-1978年在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 1978-1989年在东德科学院工作。1986年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1989年参加民主觉醒组织 1990年加入基民盟 1990年12月当选联邦议会议员 1991年当选基民盟副主席 1991年1月——1994年11月任妇女和青年部部长 1994年11月——1998年9月任环保部部长 1998年11月当选为基民盟总秘书长 2000年4月当选为基民盟主席 2005年5月被正式提名为总理候选人 2005年11月22日出任新一届德国总理------------引言------------ 21世纪的帷幕拉开不久,世界似乎突然进入了“女性时代”。在尼日利亚、智利选举产生了女总统,在德国产生了女总理,在法国、韩国、美国……许多女性政治家准备竞选国家领导人。在爱尔兰、芬兰、拉脱维亚、莫桑比克、孟加拉、新西兰、菲律宾……也有女性执掌着国家。有人据此幽默地说,英语的History,该改成Herstory了。 在这股国际政坛“巾帼风”中,德国新任女总理默克尔是非常抢眼的一位。 她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理,她是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总理,她是来自前东德地区的德国总理。她的出现改写了德国的历史。 在35岁前,这位生长在东德的牧师女儿还与政治毫无瓜葛,那时她作为一名普通的年轻物理学家,还在实验室里摆弄各种仪器,她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但历史的机遇却使她与政治结缘,并以火箭式的速度,在政界迅速攀升,直至登上权力巅峰。在一个向来由头发灰白的男性执掌大权的国家,她不动声色然而又最终胜出,这是一个连好莱坞编导也艳羡的题材。 默克尔不是一个从政党底层拼搏到中心的战士,她既不能言善辩,在媒体面前更是欠缺魅力。与那些或者外表温婉美丽,或者充满个人魅力的女性政治家,如现为美国参议员、有希望问鼎总统宝座的希拉里,曾任乌克兰总理的季莫申科,菲律宾的阿罗约总统等相比,默克尔相貌平平,毫无姿色,加上她略带羞涩的性情,一些评论员甚至把她比作“圣女贞德”。也没听说她有什么健身、美容、时装之类的爱好,她唯一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用快步走的方式放松自己。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不起眼的女子,却一跃成为大国总理——她成功的秘密何在? 在她刚刚当上总理时,许多人只把她看作是个“过渡性人物”,认为她最多只能在总理位子上呆半年。但她一上任,却出手不凡,不仅化解了诸多国内国际难题,而且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默克尔旋风”,成为欧洲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她很酷。”比利时首相容克的评语可说代表了世界对这个女政治家的一种新看法。 现在,默克尔已经不容让人忽视地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如同《费加罗报》所说:“默克尔掌握权力的时候正赶上布什、希拉克、布莱尔和普京快要结束各自任期。这给了她打造自己风格的时间。” 不过,对于默克尔,人们仍有很多未解之谜:一个曾经的东德的少先队员、青年团员怎么会成为保守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的主席?一个总爱流泪的“科尔的小姑娘”又是如何变成成熟的政治家的?有人说她工于心计,老谋深算,也有人说她谨慎务实,直率坦诚,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还有,她的科学家的背景对她的政治生涯有何影响?她的家庭、童年、爱好、婚姻……又是如何? 就让我们走近默克尔,来认识这个世界政坛上的“熟悉的陌生人”。------------牧师的女儿(1)------------ 1945年5月8日,曾经猖獗一时的纳粹德国终于土崩瓦解,宣告投降。根据波斯坦协议,德国分为苏联占领区和西方占领区。到1949年,两个地区分别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分裂的德国成为二战后欧洲秩序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就在不少东德居民想法设法逃往西德时,1954年8月,一个叫霍斯特卡斯纳的福音教派的牧师却举家从西德的港口城市汉堡搬迁到东德勃兰登堡州的一个小村克未措。这里距离两德边境只有30公里。随卡纳斯先生一同搬迁的,有他的太太,还有他们出生刚刚6个星期的女儿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也就是后来当上德国总理的安格拉默克尔。 卡斯纳牧师是柏林人,先后在海德堡大学和汉堡大学学习神学专业。这次搬家,是因为他在柏林-勃兰登堡州的一个教区得到了位置。卡斯纳先生知道,在东德,由于意识形态原因,牧师的生活肯定不会那么容易。但卡斯纳先生随遇而安,安贫乐道。为了解决生计,牧师家也饲养牲畜,种植蔬菜。默克尔后来回忆说:“我父亲不得不学习挤羊奶,我妈妈跟一位老妇人学会了种菜。交通工具是一辆样子有些怪的轻便摩托车以及自行车。”虽然生活清贫,但卡斯纳牧师认同社会主义的理念,他决心创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会”。他不赞成教会与当局发生冲突,认为它们之间应当进行对话,而教民应当在既定的社会政治框架中平静地工作和生活。正如默克尔说的:“他希望教会能面对现实,而不总是远离生活。” 牧师一家在克维措生活了三年后,又搬迁到了滕普林。这是一个周围有湖泊和森林的小镇,距离柏林80公里,人口1万多,保留着中世纪留下来的城墙。在这里,卡斯纳创建了一所神学院。牧师并尽力帮助当地的残疾人。在默克尔的记忆里,她的童年是在一所宽敞的大房子里度过的。房子建在神学院的青青校园里,校园里还有一个残疾人教会学校。因此她的家中经常会有残疾人出出进进。默克尔说,那时她与残疾人有着完全正常的交往,并领悟到健康并不是愉快的唯一尺度。 卡斯纳太太是汉堡人,受过良好教育。在汉堡时,她是英语和拉丁语教师。但到了东德,因她丈夫的牧师背景,当局担心她的世界观会影响东德下一代,她因此而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只能呆在家里。卡斯纳太太的“下岗”对于她本人是一桩憾事,但对于她的女儿安格拉来说,却是大大的好事。母亲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她以及弟弟妹妹。当她们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总是能够出现在身边。 默克尔回忆说:“每天放学后我都和母亲聊一两个小时,把什么都讲给她听。我至今感谢我的父母,使我们在家里能有这样的机会。” 默克尔从小就很聪明,语言能力很强。她三岁时到汉堡姥姥家住了两个多月,回来后竟是一口地道的汉堡腔。但是她的身体协调能力较差,很晚才学会走路。学会走路几年了,还是很害怕下楼梯或下山。直到12岁时,为了下台阶时不致于有时迈步太多和高度不当,她每一次都得把要走的路预先想好。这也影响到她在学校的功课,她虽然文化课优秀,但体育一直很糟。她曾这样评价自己:“在体育课上,我是那种能在三米跳板上站一整节课,一直到第45分钟才开始跳的人。”她儿时曾梦想成为花样滑冰运动员或芭蕾舞演员,后来不得不放弃这梦想。 默克尔在家中是大姐,总的来说,是个乖乖女。但有时候也会发发脾气,那是因为弟弟马库斯和妹妹伊蕾妮招惹了她。像天底下的几乎所有母亲一样,默克尔的妈妈也爱絮叨。当母亲给她布置她不感兴趣的活儿,例如到菜园里摘菜时,难以忍受的默克尔就会大声反抗,会和母亲就这件连母亲也不愿干的活儿而展开“原则讨论”。 1961年,默克尔上学了。由于牧师家庭不被认为是好出身,所以她加入少先队遇到了障碍。这时,父亲告诉她,只有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母亲也教导她,要在学校取得最好的成绩,才能改变她因家庭出身而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而她的班主任老师多纳特也经常教诲她:“取得成就是义务。”小默克尔把父母和老师的话牢记在心里,刻苦学习,不久就加入了少先队。到了中学,她依然十分勤奋。她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是俄语,如她所说,这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富于感情,像音乐,又伤感”。她的旧日同窗还记得,她经常利用早上等学校班车的时间学习俄语。后来成为基民盟主席的默克尔曾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普京对默克尔能熟练掌握他的母语非常钦佩。默克尔也喜欢英语和各门自然科学。说来有趣的是,后来成为物理学博士的默克尔在中学时,物理曾经是她唯一得过不及格的课程,而其他课的成绩都很好。当然,这不包括体育。体育是默克尔最大的弱项。 默克尔自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保持桌面上没有杂物,以帮助她清晰地思考问题。。她说:“放学回家如果有一堆作业要做,我会把桌子上的东西都抛到地上,然后再集中精力思考做事的先后次序。” 默克尔从来不是个爱出风头的学生,她从不注意打扮自己,生活简朴,总是一身灰不溜秋的衣服,以致有的同学讥笑她是“灰老鼠”。在学校的舞会中,她总是当“壁花”。她中学时代的一个同班男生哈拉尔德勒施克说,他不记得她曾交过任何男朋友。他开玩笑说:“安格拉从那时起就是CDU(基民盟的缩写)的人了,她是‘未接吻俱乐部’(德文缩写也是CDU)的成员。”默克尔自己也说过:“中学时偶尔有过一点恋爱的感觉,主要是柏拉图式的……这方面我无论如何不是一个早熟的人。” 默克尔刻苦地学习,是因为在她心中有一个崇敬的榜样,这就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因为发现了镭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说过:“在捷径上得来的东西绝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默克尔显然从居里夫人的事迹中汲取了学习的力量。------------牧师的女儿(2)------------ 8年级时,默克尔获得优秀学生称号,并获得俄语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为此,她还得以乘坐友谊列车到了苏联。在那里,她买到了她的第一张披头士乐队的唱片。她还两次参加了华沙条约组织国家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默克尔在数学方面的才能给她的数学老师汉斯乌尔里希贝斯克留下了深刻印象。贝斯克回忆说:“我从来没有在数学班上见过她这样的女孩。她真的很少见——逻辑性强,分析能力强,注意力非常集中。” 除了体育,默克尔的功课门门优秀。她的中学同学埃尔克舒尔茨回忆说,老师总是把最高分留给默克尔,同学们因此嫉妒她,但她的人缘不错。 默克尔人缘不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总让别的同学抄她的作业。在这点上,正如她的数学老师说的,“要我说,她不是那种书呆子……”女同学们都亲热地叫她“卡西”——这是由她的娘家姓卡斯纳变来的。 也是在中学阶段,默克尔克服出身的影响,加入了东德的共青团组织——自由德国青年,穿上了共青团员的蓝衬衫。 在东德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给默克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她后来告诉媒体,她记忆里最深的是骑着自行车在乡村公路上行驶、邻居亨德里希太太给她的蛋糕、布满灰尘的沙地、树脂的松香、苏联士兵、虞美人以及她收集和整理的艺术明信片……《星期日图片报》的记者曾让她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段童年经历。默克尔说,那是圣诞节前和父亲一道到森林里去伐圣诞树。她说小时候最怕大马和发威的火鸡,“能有苹果水和两个炸肉饼是小时候感觉很幸福的事了。” 少女时代的默克尔活泼好动,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她曾和几个同学一起用帆船协会的一艘独桅纵帆艇几次去下勃兰登游湖。十年级后她常出门旅行,背着行囊,乘火车去过布拉格、布达佩斯、布加勒斯特、索非亚等地。 大体而言,默克尔的童年和少女时代是在“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中度过的,但其中也有着阴影。这道阴影随着她年岁增长,变得越来越沉重。这就是柏林墙!------------叛逆少女的“聪明的反抗”------------ 1961年8月13日凌晨2时,一道道耀眼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施工机械轰然鸣响……当柏林人从梦中醒来时,发现一道40公里长的带刺铁丝网沿着苏联占领区界限被匆匆布下。东德人民议院发布命令,用铁丝网封锁西柏林,切断东西柏林之间的来往。 这道铁丝网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柏林墙的前身。后来它改为混凝土墙,于1964年建成。1975年对柏林墙的最后一次工程竣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墙全长169.5公里,其中包括水泥墙板104.5公里、水泥墙10公里、铁丝网55公里。墙高约3.6米。沿墙还修建了253个了望台、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108公里长的防汽车和坦克的壕沟。此外,还有一接触就会发出信号的铁栅栏123.5公里和边防军使用的巡逻道100多公里。 柏林墙设有7个过境站,供墙两边的人员来往。 东德修建柏林墙的目的是为了防范来自西方的干扰和破坏,阻止国内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外流。但是高墙未能完全阻止人员的外逃。仍然有不少人铤而走险,还有人在试图越过高墙时丧生…… 柏林墙成为了东西方冷战及东西德间谍战的最前沿。 柏林墙也给默克尔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留下了沉重的阴影。 多年后,已经投身政治的默克尔说:“我要说明的一点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以及他(她)的政治动机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激情。童年时,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从汉堡来柏林看望我们一家。每次来和走的时候,父母和我都要到腓特烈大街的眼泪宫殿去接送。这对当时还只是个孩子的我来说,简直难以置信。我看到,随着祖母的年龄越来越大,妈妈开始担心是否还会有重逢的一天……” 而柏林墙更加重了她们的这种担心。柏林墙建起那年,默克尔7岁,正和家人一起在巴伐利亚州度假。8月11日,他们回到位于滕普林的家。在回家的路上,他们看到树林里堆放了大量带刺的铁丝。第二天,柏林墙边开始修建了。默克尔回忆说,在教堂里做祈祷的人们听说了这消息后,十分震惊,不少人放声大哭。 建墙后,默克尔一家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约定:只要墙一拆,就去西柏林的凯宾斯基饭店吃鲜蚝。可这个愿望随着岁月流逝,变得越来越渺茫。 随着柏林墙的竖起,东德加强了对来自西方的一切东西的防范,也加强了对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而默克尔由于有西德和牧师家庭出身的背景,所以也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某种压力。这使她忍不住要反抗,同时又变得非常谨慎。如果有人问到她的家庭出身时,她很可能会像朋友建议她的那样,含糊不清地回答,使“牧师”听起来像是发音相似的“司机”。 由于有西德的出身背景,在东德长大的默克尔总显得与周围的东德小伙伴们有所不同。默克尔回忆说,她小时候从来没有穿过东德生产的衣服。这是因为远在西德汉堡的姥姥和姨妈们经常带东西来东德看望她们。在柏林墙建起后,也还会大包小包地不时给她们寄来食品和衣物。因此她们家的生活比其他东德牧师家庭要好得多。十几岁的她穿的是来自西德的滑雪衫和牛仔裤,这让她的女伴们十分嫉妒。一位当年的邻居回忆说,那时牧师的大女儿总是戴着一顶宽檐的帽子,看着像个“小太阳”。默克尔的文具盒里有一支鹈鹕牌的自来水笔,那是西边的亲戚寄给她的圣诞礼物,这也让同学们羡慕不已。默克尔的同龄人中很多人喜欢听滚石乐队的音乐,而默克尔则喜欢披头士乐队。13岁时,默克尔拥有了自己单独的房间,这对渴望独立和自由的年轻女孩子真是太好了。她在小房间墙上挂上了一幅印象派画家塞尚的印刷画——这是她汉堡姥姥那里得到的。小房间从此成了她和朋友们聚会的好地方。 中学时代的默克尔有时也会表现出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特有的“叛逆”。八年级时,有一次她和同学们在森林里抽烟,被工厂的工人抓获,差点受到警告处分。当时学校不让学生穿牛仔裤,可默克尔还是穿,为此没少遇到麻烦……不过,默克尔的这些“叛逆”行为都不太过分越轨。她说,在一些很普通的小事上,她表现出反抗。她说,“进行些轻微的挑衅我觉得很有趣,可以释放心中的不满,避免患上胃溃疡”。但尽管如此,她说,“我不是一个反抗者”。 有一件事很可以说明默克尔从小就养成的这种谨慎性格。据哥尔特朗古特所著《默克尔传》一书,1968年,14岁的默克尔随父母到捷克度假,这一年,正是“布拉格之春”发生的一年。当她看到她所住的捷克人家的男孩把印有捷克共产党第一书记诺瓦特涅头像的邮票撕得粉碎时,她跑过去问是怎么回事。那男孩告诉她,现在杜布切克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印着诺瓦特列头像的邮票应该扔到厕所里去。8月20日,华约国军队开进捷克镇压“布拉格之春”运动。第二天,默克尔在厨房吃早饭时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从捷克回到学校,老师让孩子们讲讲假期里的经历。默克尔举手,要讲讲在捷克的“伤心经历”。但当她从老师的眼神里看出这事危险时,于是改变了原来要讲的内容。 1973年4月,默克尔就要高中毕业了。按学校要求,她和班上的同学们共同举行了一次文艺演出。节目有诗歌朗诵,合唱《国际歌》等。他们朗诵的是莫根施特恩的诗《哈巴狗的日子》:“……人啊,好好守护住你自己吧,否则,你也成了墙头的哈巴狗。哈巴狗,坐墙头,朝外看,不下来……” 这次会演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莫根施特恩是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而“墙”在当时是个敏感的词。学校开始调查这次事件有没有政治背景。他们怀疑牧师的女儿默克尔是事件的策划者。但同学们都很仗义,全班同学一起承认是大家的行为,并说明没有什么政治目的。事情最后以一封警告信结束:学校教育委员会严厉批评了所有参加这次演出的学生,给予他们警告处分。但是信中也有一句话:“学校的处分不记入操行评语。”这句话使得“演出事件”有惊无险地结束了——没有一个学生因此被开除,他们都毕了业。默克尔也一样。 默克尔在回答《默克尔传》的作者的提问时说:“在生活中我不是一名积极的反抗分子,也从未给人这样的印象。我采取了较为聪明的行动,决定不过分越轨,这包括我在某些他人看来完全可以反抗或必须反抗的场合保持了沉默。” 默克尔把她的这种“聪明的反抗”同样带入了她的大学时代。------------调制鸡尾酒的女大学生------------ 1973年,默克尔中学毕业,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她选择的是物理系。 在东德,牧师的孩子通常都会选择学神学,将来当牧师。但默克尔没有这样做。她说自己很尊敬父亲的职业,但自己一直想从事一种“世俗”的职业。她曾经非常想像母亲一样当个教师,但她从母亲的遭遇知道,作为牧师的女儿,这在东德是永远也不可能的,因此她连试也没有试。她也想过学心理学,但担心得不到推荐。很长时间里她也考虑过学医,但最终还是决定学物理。她说:“我对理论物理很感兴趣,很想弄明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想知道制造出原子弹的罗伯特奥本海默及其同事们都想些什么,还有很多。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是我被推荐了学物理。” 默克尔没有选择在柏林上大学,而是选择了远离父母的莱比锡,据她讲,这主要是想离开滕普林这个小地方,而在柏林上学还是离滕普林太近了。19岁的默克尔渴望着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 莱比锡大学是德国颇负盛名的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也是东德当时最大的大学。1953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35周年时,莱比锡大学改名为“卡尔马克思大学”,1991年恢复原名。德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莱辛曾在这里任教,莱比锡大学的毕业生中不乏大诗人歌德、哲学家莱普尼茨、音乐家舒曼和瓦格纳这样的名人。默克尔与这些名人为校友,是足以引以自豪的。 当时东德的大学生都有奖学金,所以她的大学生活没有衣食之虞。在大学里,默克尔继续保持着她勤奋学习的习惯。不过,在实验物理方面她的成绩不怎么突出。她说:“做实验不是我的强项,焊接我有困难。我的线路板也总是有问题。”这可能与她从小身体协调性差有关系。在中学时,她就怎么也做不好绘画和手工这些功课。体育课依然是她最发怵的。她的百米跑是补考才通过的。她自己解嘲说,估计是老师按错了秒表她才过关的。 默克尔在大学里也参加了共青团组织的义务劳动。这就是修整紧靠大学的古老城堡——莫里茨古堡,使它变为大学生俱乐部。默克尔回忆说,从1973年到1977年,她一直参加挖土。她说:“参加这样的挖掘也有着有趣的地方,但最终让人觉得这是卖苦力。我们小组不算是特别卖力的,别的组积极得多。”如今莫里兹古堡成为大学生周末聚会的好去处,但他们恐怕并不知道,其中也有着默克尔当年洒下的汗水。 在大学里,默克尔当上了青年团的文艺委员。她说:“我的工作是负责订戏票。” 在莱比锡大学的生活,如默克尔自己所说,是“以学习为主,基本无忧无虑的时光”。物理系每星期举行两次迪斯科舞会,男同学们安装了音响和放大器,而默克尔是负责吧台的。她回忆说,她常站在吧台后面调制“樱桃威士忌”,能挣不少钱。“每杯酒收取20至30芬尼小费。这样每星期我可以攒下20至30马克,足够付房租了。”她说调制鸡尾酒所需的配料是她白天乘电车找遍全城买来的。 默克尔上大学期间,发生了几件政治事件,一个是持不同政见的作家赖纳昆策被开除出了民主德国作家协会,后来离开了东德。昆策是默克尔最喜欢的作家之一。默克尔上大学时,经常参加基督教大学生联合会的活动,有一个周末,在曼斯费尔德皇宫的讨论会上,她曾与昆策见面。在她的印象中,昆策“说话声音很小,显然是心情沉重,但他仍然充满信心”。另外,就是歌手沃尔夫比尔曼因为“阶级背叛”和“有伤风化”以及到西德巡演,被开除了他的东德国籍。这件事在知识界引起了抗议。这件事也让大学生默克尔感到震惊。但是,默克尔遵循她一贯的谨慎风格,没有参加任何公开的抗议活动,而只是把自己的看法限制在真正信任的朋友圈子里。据《默克尔传》说,默克尔有一个朋友伍尔夫特,他是东德制度的批评者,曾被逮捕,后来去了西德。伍尔夫特从西柏林给默克尔写信,那时默克尔已经参加工作,收这样的信会招来很大麻烦。因此默克尔通过间接途径告诉伍尔夫特,以后不要再寄信来。伍尔夫特接受了意见。柏林墙开放后,默克尔马上去西柏林看望了这位老朋友。伍尔夫特对默克尔的评价是:“无论是文化上还是政治上,安格拉都非常开放。我们是一路人,都对民主德国的制度持怀疑、批评的态度。”只不过,默克尔并不公开显露她的怀疑和批评,她采取的是“聪明的反抗”。例如,在一次马克思主义大课上,她因为做物理作业而被赶出了课堂。她后来说,她这样做就是要让人看出她对此缺少兴趣。默克尔的作为,正如她的老师戴尔所说:“我们必须在制度中生存,但保持人的本色。” 在大学里,默克尔遭遇了她的第一次爱情,恋爱对象是在平行班学物理的乌尔里希默克尔。乌尔里希来自弗戈兰,是一个厂长的儿子,比默克尔大一岁。默克尔是在上大学的第二年与乌尔里希认识的,二人常常一起出去旅行。1977年,23岁的默克尔与乌尔里希结婚。婚礼在滕普林教堂举行,新娘子穿的是她最喜欢的蓝颜色衣服。“我们想告诉亲友们,我们在1977年9月3日结婚了。”新婚夫妇用这样一张简单的卡片通知了大家。结婚头一天晚上举行了“闹婚仪式”,大约来了二十多人。按照习俗,大家要摔碎一些盘子碟子,认为清脆的响声会带来吉祥。但当大家把盘子摔在森林的湿地上时,却没有多大响声。婚后他们住在分到的一间简陋住宅里,卫生间与另外三家合用。他们的房租是20东马克,生活靠的是每人每月190东马克的奖学金。 大学第五年,默克尔开始做毕业论文。她的指导教授是哈贝兰德和戴尔。论文题目是《密介质中的双分子基本反应对反应速率的空间联合反应》。默克尔在科学院顶楼上布满管道的小屋里蹲了好几个月,完成了她的论文。哈贝兰德给论文的评分是“优秀”。论文由两位指导教授与默克尔共同署名,于1980年发表在美国的一份专业杂志《化学物理》上。哈兰贝德对默克尔的印象是:“从没有主动说过什么,只有问她才说。”而戴尔则称赞默克尔很正直,自信,导师要求太高时也会提意见,有主见,不喜欢乱七八糟的生活方式。她会计划安排生活,对事情的内在关系比人们想象的要清楚得多,知道自己要什么,做什么。 1978年,默克尔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她本想在高校求职,但“政审”未通过。在她的档案里,记着她收听西方广播、穿牛仔裤等“政治问题”。这都是大学的一些同学报告上去的。默克尔非常生气,可也无可奈何。最后她在民主德国科学院的物理化学中心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并且在那里一干就是12年。------------年轻的科学家------------ 物理化学中心研究所坐落在柏林鲁多大道两边的建筑中。研究所是早上7:15上班,因此,每天一大早,默克尔就从家坐轻轨电车到阿德勒斯霍夫站,然后沿着鲁多大道步行到她工作的214号办公楼。这使她养成了早早开始上班的习惯。 在12年的职业生涯中,默克尔始终是个小小的学者。获得博士学位后很久工资才长到1012马克,而高级鞋店里一双鞋就要320马克,一件大衣400马克。 关于在研究所的工作,默克尔自己是这样说的:“我在理论组工作过,工作开始时就是通读一本书,之后我要与一个作实验的女同事相互交流,并用数学公式对实验结果加以论证。”她说,那时她还不能参加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而是要设计新的研究项目。“这也是我攻读博士时间相对长的原因。我必须自己掌握很多很多东西。” 默克尔在研究所最主要的学术收获,就是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她在1986年1月完成了博士论文《简单碳水化合物中元素反应速度常数的计算》。她在前言中指出,碳水化合物在无氧高温下的转变目前和今后都具有重要的国民经济意义。 按照规定,取得博士学位还要交一份学习马列主义的论文。默克尔论文的题目是《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据她自己说,这篇文章遭到很多批评,说她把农民写得太多,工人阶级写得太少。 论文交上去后还有口头答辩。答辩结束后大家喝点酒、咖啡庆祝一下。有几个朋友专程从莱比锡前来祝贺,其中有一个是约阿希姆绍尔博士,他曾阅读并修改了默克尔的博士论文。他后来成为默克尔的第二任丈夫。 也是在科学院工作期间,默克尔结束了她的第一次婚姻。 大学毕业后,默克尔与丈夫乌尔里希搬到了市中心玛丽恩大街的一套小住房里,这里离柏林墙不远。默克尔在物理所,乌尔里希则在光学研究所,两个人上班的地方相隔不远,但两个人越来越疏远和陌生。 结婚四年后的一天,默克尔突然提出分手。乌尔里希回忆说:“有一天她突然收拾起她的东西搬出去了。她自己跟自己商量好了似的就作出了决定。”两个人没有多少家产,在分东西时,默克尔坚持要洗衣机,毫不妥协。让乌尔里希困惑的是,她不仅留下了洗衣机,还留下了他的姓——默克尔,从此没有改变过。 乌尔里希已再婚并有一个儿子。对于他和默克尔结婚的日子,他至今保留着美好的记忆:“我们常去旅行,常和朋友聚会,我们两人都喜欢大自然,常去远足。我们也常去看电影和话剧。我们都很重视和家庭的联系,常去看望双方的父母。” 但默克尔则对这段婚姻的评价不冷不热。她对记者说:“我的前夫和我,我们当然是相爱了,我们也设想了共同的前程。但在民主德国就是这样,只有结了婚才有共同的住房和工作。这就缩短了成家决定中的考虑时间。说起自己的第一次婚姻,我好像无动于衷,原因也许在于当时我们不应该那么快结婚,而应该再等一等。”默克尔甚至这样说:“我们之所以结婚,是因为当时大家都结婚了。这在今天听起来很蠢,但当时我确实没有以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婚姻。我对婚姻的真正意义并没有了解……” 对默克尔的这些话,乌尔里希说:“这话很伤人,我对结婚是认真考虑过的。”他揶揄道:“假如我们今天还在一起,我最多也就是她的保镖。” 不管怎么说,在离婚这件事上,默克尔显示了她一贯的行事风格:她会长久地、周密地考虑某事,一旦考虑成熟,就会果决地采取行动。如同她在跳水时,会在跳板上一直考虑45分钟,而一当铃响,她就会跳下去。就像默克尔自己说的:“我想,在决定性的时刻我还是勇敢的,但我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总是尽可能事先考虑周全。即兴的勇敢我没有。” 默克尔与乌尔里希分手后,需要找一个住处。她先是搬到同事家暂住。当时东德住房紧张。同事们在市中心发现了一套空房子。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这套一室一厅的房子的门撬开了,根本没有去问房管局。因为问了,反倒可能会被撵出去。研究所的同事们帮默克尔刷房布置。房子都弄妥了后,默克尔才去办手续。默克尔采纳同事的“妙计”,在警察局下班前几分钟进去,顺利地报上了户口。 后来这套“抢”来的住房要拆掉重建,默克尔顺理成章,申请到了一套住房,位于柏林的普伦茨劳贝尔格区。 回忆在研究所的日子,默克尔说:“开始的时候我在科学院感觉很孤独,我和丈夫住在柏林墙附近,每天走过这条路觉得很压抑,和莱比锡的学生时代相比很不一样。” 曾与默克尔作过同事的辛德赫尔姆在他的小说体传记《罗伯特游记》中,记载了几笔有关默克尔的情况。默克尔在书中化名为蕾特纳。“和我同一办公室的蕾特纳是不抱幻想的年轻科学家的楷模。几年了,她慢慢地作着她的博士,只有在骑上自行车去勃兰登堡漫游时她才焕发出一点朝气。” 在许多人看来,青年时期的默克尔专注于科学,而对政治不感兴趣。实际上,默克尔对政治的兴趣可说从孩提时就有了。据说在她8岁时,她就能说出西德总理的名字。在上中学时,默克尔对西德的政治很感兴趣,当时她就能背出西德政府内阁全体成员的名字。8年级时,她在学校厕所里捧着收音机,收听有关古斯塔夫海纳曼当选西德总统的消息。作为神学院院长的父亲有一个大藏书室,其中有不少当时的“禁书”。通过阅读这些书籍,默克尔的思想变得很活跃,只是她生性谨慎,不轻易表现。默克尔大学时代的教授回忆说,在政治问题上,“她从不表达自己的意见。”虽然默克尔尽量表现出对政治的低调态度,但有关她经常穿被政府禁止的牛仔裤,收听西德电台等,还是在东德国家安全局“斯塔西”(STASI)留下了案底。匪夷所思的是,“斯塔西”对“离经叛道”的默克尔产生了兴趣,在默克尔24岁时,“斯塔西”要求默克尔帮助监控邻居、朋友和同学。但默克尔婉言拒绝了。从那以后,“斯塔西”将默克尔看作是一个“不合作者”,开始对她进行秘密监控。“斯塔西”还说服了默克尔的一位密友充当“线人”。而这个“线人”提供给“斯塔西”的情报是:默克尔经常更换情人,她和每个情人的关系不会持续6个月以上。每次他到默克尔房子去时,都能够看到她的某个情人穿着她的睡衣来开门……这样的情报让人啼笑皆非。 并不是没有人注意到默克尔的政治家潜质。默克尔中学时代的政治思想辅导员就说过:“这孩子迟早会成为政治领袖!” 虽然默克尔选择了物理学,以一个科学研究者的面目出现在众人面前,但私底下,她对政治兴趣不减。工作之余,她阅读了大量对当时政治体制进行批判分析的书籍。她特别被路德维希艾哈德和他创立的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理论深深吸引。她还经常阅读英国共产党的党刊,在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的同时,也提高着她的政治判断力。 而这一切,默克尔都是在柏林墙这边——东边,默默地做的。自小就感受到家庭出身不好带来的社会压力,长大后更感受到柏林墙和“斯塔西”沉重的阴影,默克尔行事谨慎低调。除了偶尔的“聪明的反抗”外,她把对政治的热情冷冻在心里,而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原子和分子的研究之中。如果不是那一天,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历史大事件,如默克尔自己后来所说,她可能会“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 这个大事件就是柏林墙的倒塌!------------被唤醒的政治意识------------ 1989年,波兰和匈牙利刮起了“改革”和“自由化”的旋风。东德也发生了要求“自由化”的群众游行。东德执政的统一社会党分崩离析,昂纳克被迫辞职。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新上任的东德领导人克伦茨作出了开放柏林墙的决定。 11月9日,在宣布东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墙的那个晚上,约10万人潮水一般从柏林墙东边涌向西边。所有的护栏被挪走了,28年的人为阻隔消失了。 默克尔不是最早加入穿越柏林墙的人潮的人,虽然她已经从当晚的电视里知道了开放柏林墙的消息。她们家曾约定在柏林墙倒的那一天,一同到凯宾斯基饭店吃鲜蚝。在她知道了柏林墙开放的消息后,她只是平静地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一天来了。”然后像往常一样去洗桑拿。洗完澡后,默克尔这才随人流到了西柏林。她想从那边的电话亭给汉堡的姨妈打电话,但没有打成——一是没找到电话亭,二是她也没有西德马克。她回忆说:“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突然到了一家快乐的西柏林人家里,我从那里打了电话。后来还有人想去选帝侯大街。我就回家了。第二天还得早起上班呢。”再说,“也太乱,对我来说已经走得够远的了。” 第二天,她和妹妹伊蕾妮一起逛了选帝侯大街。 当时的默克尔似乎还没有随着柏林墙的开放,思想也开放起来。也许是由于禁锢得久了,加上一贯的谨慎,她还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几天后,默克尔去波兰出差,波兰同行对她这时候还离开德国出差感到吃惊。他们说,德国就要统一了。这次轮到默克尔吃惊了,同时让她醒悟。她承认,自己还没想那么远。 随着形势继续发展,默克尔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该做些改变了。长期隐藏在她体内的政治热情开始萌动。她决定参加当时非常活跃的政治运动。但具体应该参加哪个政党,她并不清楚。她起初找的是社会民主党,参加了这个党的一次会议,但感觉不好。她接着往下找,在12月,参加了“民主觉醒”组织。默克尔说:“我不知为什么喜欢这个组织,我有一种感觉,在这里可以有所作为。” 这年默克尔35岁,如她自己所说,柏林墙的轰然倒塌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从此她走上了从政之路。 “民主觉醒”组织是柏林墙倒塌后西德政界切入东柏林的一个团体,它起初的政纲显得有些混乱。它提出的目标是自由,分权,国家非意识形态化,财产所有制多样化但同时坚持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特征。它还提出“高生态要求的社会市场经济”主张,它也把德国的统一作为自己的目标。默克尔当时选中这个组织作为自己开始新生活的第一步,也许是看中了这个组织的勃勃生气,也许是其中的某些纲领,例如社会市场经济正好契合她的思想。默克尔曾说过,她崇拜的人之一是曾被誉为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的路德维希艾哈德,而社会市场经济正是艾哈德所提出并在西德大力推行的。 二战结束后,德国一片废墟。盟军占领当局估计,就算每天拉走1000吨碎石,柏林也要30年才能清理完废墟。面对凋敝的经济,当时盟军占领当局企图通过书面指令和指标分配来管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结果是经济状况不见好转,德国人只能靠包括一年4只鸡蛋在内的食物配给混日子。艾哈德在1948年出任西德第一任经济部部长后,便擅自宣布将旧货币换成新货币“西德马克”,取消物价管制,让自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盟军占领当局的一位将军非常恼火,威胁要将他关入监狱。艾哈德说:“你可以把我关进监狱,但你却没有办法把价格也关进监狱。”在总理阿登纳支持下,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在最初的阵痛后迅速起飞,西德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很快超过战后的英国。人们对艾哈德刮目相看。 艾哈德著有《来自竞争的繁荣》一书,1952年出版,原名为《大众的福利》。在其中,艾哈德讲述了他的既不同于古典经济学,也不同于凯恩斯学说的社会市场经济思想。“不管是在什么时期,自由市场经济都是不可破坏的济世良方。”这就是艾哈德的名言。默克尔了解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思想,因此,当“民主觉醒”举起这一旗帜时,立刻便吸引了默克尔。 当年“民主觉醒”的积极分子,如今的柏林议会议员阿佩尔特回忆说,当初,默克尔一个人到“民主觉醒”基层小组开会的地方,问能否旁听。阿佩尔特试着动员她加入该组织,默克尔同意了,说可以做点事情。 默克尔在“民主觉醒”里不声不响地做了不少工作,比方帮助安装好四处堆放的计算机,在还没有党报的情况下撰写传单。人们很快发现,在办公地不可避免的混乱中,默克尔科学家的严密逻辑思维和处变不惊的气度格外突出。一位当年的共事者说:“她是个少不了的人,走投无路时她总有办法,不起眼,但友善和蔼。” 在“民主觉醒”最初的日子里,总是穿着一条咖啡色灯芯绒裤子的默克尔给人的印象还像个大学生。逐渐地,她成为“民主觉醒”的新闻发言人。1990年3月,东德将举行人民议院选举。为了给“民主觉醒”搞竞选,默克尔在科学院请假,不再上班了。选举结果,“民主觉醒”只获得了0.92%的选票,在议会中,只获得4个席位。“民主觉醒”理事会对此感到震惊。至今人们还记得默克尔在新闻发布会上六神无主的样子。 选举的最大赢家是以基民盟为首的竞选同盟。新一届的民主德国政府将由东部基民盟主席德梅齐埃领导。而默克尔幸运地得到了一个职位:政府副发言人。这也许得益于她在任“民主觉醒”新闻发言人时给人们留下的良好印象。副发言人的职位给默克尔带来每月2500马克的收入,这让她兴奋了好久。默克尔在新职位上表现突出。一位记者评价说:“作为发言人她是东柏林最佳和最方便的消息来源,有问必答,声音不高,准确,重点突出。”默克尔一如旧惯,不注意穿着,人们还记得她身穿黑色百褶裙、黑上衣和平跟凉鞋的样子。总理德梅齐埃曾强迫默克尔去买像样的鞋和大衣,以便陪同他去访问苏联。除了穿着问题,德梅齐埃对默克尔的工作是满意的,他说:“谁应该在媒体中占多少位置,她都能够把握得很准确。她预先就提出如何把复杂的政治决策过程传达给公众的问题,实际上也等于提出了行动建议。……虽然是个牧师的女儿,但没有给人特别虔诚的印象。更像个大学生,会开怀大笑,有即兴幽默感。” 默克尔也不时陪同总理出访,去过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法国、伦敦以及去莫斯科参加四个战胜国和两德外长共同会议。在这次莫斯科之行中,默克尔出色的俄语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了使德梅齐埃了解苏联老百姓对德国统一的看法,默克尔在莫斯科地铁做了询问调查,并汇报给德梅齐埃,其中说道:“斯大林赢来的东西,戈尔巴乔夫正在丢掉。” 正是这次“2+4”莫斯科会议,扫清了德国统一之路上的最后障碍。默克尔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科尔的爱落泪的“小姑娘”(1)------------ 形势的发展比人们预料的要快,默克尔任职的东德新政府随着两德统一的到来很快就结束了使命。根据两德议会达成的共同决议,第一次全德大选将在1990年12月2日举行。 还在当政府副发言人时,默克尔就在考虑统一后自己的政治前途了。随着“民主觉醒”与东部基督教联盟的合并,以及1990年10月全德基民盟联合党代会的召开,默克尔成为了基民盟成员。对这一变化,默克尔在10月的党代会上是这样说的:“一年以前的今天,我还无法想象能成为东部基民盟成员,因为那时看不到独立政治活动的空间,同样无法想象成为西部基民盟成员,因为我怯懦地认为,柏林墙高不可攀,无法逾越。”但后来的事实表明,默克尔不但成功逾越了,而且还攀上了基民盟的巅峰。 从1990年10月3日起,默克尔不再是政府副发言人了,她在联邦新闻局得到了一个副处长的位子。但她并不甘于做这样一个“小新闻官”,她开始竞选联邦议员。结果,默克尔成功地获得了斯特拉尔松-吕根-格里门选区的直选席位,成为联邦议员,从此可以昂首进入国会大厦了。 《默克尔传》的作者提到了默克尔竞选议员时的一件趣事:在大选前一天的星期五,默克尔特地到波恩,找联邦新闻局的领导签订书面协议,保证她的工作岗位。虽然她已稳稳地在直选名单上了,但她还是要做到万无一失。——从中可以看到默克尔的精细和谨慎。 成为了联邦议员,还只是默克尔仕途鸿运的一个小序曲,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几个星期后,她被一位大人物慧眼相中,当上了联邦政府最年轻的部长。 这个大人物就是绰号“大块头”的德国联邦总理赫尔穆特科尔。 科尔1930年4月3日生于路维希港一个军官家庭,身高1.93米,是联邦德国历届总理中个子最高的,体重在120公斤以上。他在青年时代就投身于政治,1947年上中学时加入了基民盟,1969年出任莱法州州长,并当选为联邦基民盟副主席,1973年当选为基民盟主席,1982年出任联邦总理。在1990年的大选中获得连任。 科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一贯坚持东西德是“一个民族”,“互不为外国”。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科尔提出了逐步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对加快两德统一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1990年10月3日德国实现统一。12月2日,德国举行统一后的首次全德大选,科尔所领导的基民盟大获全胜,科尔成为统一德国的第一任总理,并获得“统一总理”的美名。 在考虑新内阁人选时,科尔希望内阁能够充分反映地区政治。据说当时科尔致电前东德领导人德梅齐埃,想为自己的内阁找一位来自东德的年轻女性,以作为东西德团结的标志。德梅齐埃向他推荐了默克尔。但这与科尔想象中的人选完全不一样。德梅齐埃说服科尔相信,默克尔“有智慧,擅长组织工作,有能力领导一个政府”。这样,科尔终于接受了默克尔。 也有另一种说法。据《默克尔传》作者说,科尔与默克尔第一次相识并非偶然,而是默克尔安排的。基民盟在1990年10月初在汉堡召开“统一党代会”。默克尔作为合并入基民盟的“民主觉醒”三名代表中的一名,请求一位同仁把她介绍给科尔。这样,在党代会召开的前一天晚上,默克尔与科尔第一次晤面。二人谈了很长时间,这次谈话显然给科尔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科尔邀请默克尔在全德大选之前前往波恩联邦总理府。默克尔回忆说:“我还记得,我到了波恩,先在科尔的秘书韦伯的办公室等候,一直到被接见。我们聊了一些关于选举的事,科尔显然对这次谈话很满意。” 凭着女性的直觉,默克尔知道一旦科尔当选,她一定会被启用,但具体会担任什么职务,她心里没底。结果,在新政府内阁名单中,她被任命为妇女与青年部部长。对这一任命,默克尔坦承:“事情的发生使人不知所措。”不过,她没有任何犹豫就接受了。1991年1月18日,默克尔宣誓就任这一她政治生涯中第一个重要职务,而这距她成为基民盟党员也只有几个月!距她投身政治也才一年多时间。默克尔在政坛上可谓是火箭式上升。人们常爱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人们也常说:成功需要贵人相助。默克尔这两条都占全了。 科尔显然对默克尔很偏爱。在内阁开会时,他经常会大声地问:“我们的小姑娘来了吗?”他指的就是默克尔。因此,默克尔也有了一个外号:“科尔的小姑娘”。 对于自己的青云直上,默克尔也保持着清醒。她像分析物理实验结果一样分析说:“我自己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我来自东部,是个女人,年纪又轻,我代表了党内三种少数群体。” 初入仕途的默克尔在波恩政界并不被人看好。《斯图加特日报》形容默克尔“有时候目光显得疲倦,偏爱下摆过于宽大的裙子和花色土里土气的衬衫,不喜欢擦脂抹粉,这让善于观察人的男士很快得出‘灰耗子’的结论”。《法兰克福汇报》甚至说她“一点没有部长的举止”,还发现“她在公共场合吸烟”!内阁里有人把默克尔视作“实习生”,对她毫不尊重。一次,一个老资格的内阁成员倚老卖老,当着记者的面,非要和默克尔坐在一张椅子上照相。面对这种过于亲昵的举动,默克尔只好尴尬地接受。 不少人认为默克尔当上部长,完全是科尔一手提上去的。这让默克尔十分恼火。她说:“如果一个人总被看作是另一个人派生出来的身影,真够让人伤脑筋的。我必须从开始就为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奋斗,不是让科尔,而是让其他人这样看我。从一开始起,整个舆论就干扰着我……我很想做些事情,但在我的位置上很难马上动手。”她甚至说:“我走过波恩城就在想,如果我不再是部长,谁还会向我打招呼?”尽管遭遇“欺生”,但默克尔也不气馁。她鼓励自己:你能解开数学中的整数,你就能和布吕姆(德国劳动部长)谈话。------------科尔的爱落泪的“小姑娘”(2)------------ 默克尔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为自己赢得人们的尊重。她毫不客气地先后撤了几个她不满意的下属的职。她想把急剧下降的妇女就业问题作为重点来解决。当下属说相关的调查研究要到1994年才能完成时,新部长勃然大怒:“新联邦州的妇女们等不到1994年!”她与各方面的专家座谈,以了解广泛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她谈话时神情专注,搞清了一个问题,马上就转入下一个。一位同事说:“默克尔在和同事讨论复杂的政治问题时就像‘政治动物’,有着本能的直觉,总能神奇般地指出立论的缺陷。” 默克尔很快适应了政界生活,在部长职位上变得游刃有余。在她任职期间,德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家庭和儿童的法规,例如新法律规定,3岁以上的孩子都有权利进入幼儿园,即德国的幼儿园必须为每个3岁以上的儿童提供入园位置。这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关乎千家万户,默克尔认为这是她当妇女与青年部长时取得的最大成就。 在对《德国刑法典》第218条有关堕胎规定的争论中,默克尔将法规政治上的可行性置于自己的信念之上。作为政府部长,她倾向于保护未出世的生命,禁止堕胎。但最终形成的法律草案是“同意有条件的堕胎”。在表决时,默克尔投了弃权票。这个法案与她的信念不符,她不赞同;但作为部长,也不反对这个违背她信念的法案通过。 默克尔在主持妇女与青年部时,于1992年1月制定了持续三年的100多项反暴力攻击项目。其中一项建议是默克尔针对当时青少年中不断增多的攻击外国人的暴力行为提出的。默克尔建议为学生开设“人类文化学”课程,要求电视台限制播出有暴力内容的节目。她还积极推动反对虐待儿童的运动。 1994年9月1日,男女平等法生效。这是默克尔克服重重阻力促成的。这个法律改善了在国家机构工作的妇女的工作条件,使她们能更好地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有效保护了在工作岗位上受到性骚扰的妇女。 1994年,基民盟、基社盟再次在大选中获胜,科尔在组阁时,任命默克尔为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部长。环保部所要处理的问题比妇女和青年部要复杂、棘手得多。物理学家出身的默克尔并不畏惧新职务的挑战。她说:“……环保部涉及一系列自然科学问题,这正是我的强项。”她于11月17日宣誓就职。 在新职位上,默克尔这个“科尔的小姑娘”再次显示了她的强硬的一面。上任三个月,她就让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务秘书提前退休。面对人们的质疑,她干脆利落地回答:“在我的部里,我有权制定基本方针。” 每年运送核发电厂的核废料时,都会引发环保人士和沿线居民的抗议。有的人甚至卧轨阻拦。身为核安全方面的政府领导人的默克尔让防暴警察来护送核废料的运输。抗议人士和警察之间有时会发生激烈冲突。而默克尔毫不妥协。她顶着巨大压力走到抗议人群中,向示威者解释政府的核能政策。她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大部分人不喜欢这个法律,我们可以更改法律。但不能因为有人抗议就让步,更不能在暴力面前退缩。”默克尔为自己确立了“核工业支持者”的声名。在当时出现的一系列核泄漏事件中,她还学会了如何应付政治危机和丑闻。 “科尔的小姑娘”有着坚硬如铁的一面,但有时也会表现出“软弱”的一面。1995年上半年的一次内阁会议,讨论默克尔提出的限制夏季废气排量和机动车车速的规定。但建议遭多数成员反对,科尔也站到了默克尔的对立面,认为默克尔的提议欠考虑。默克尔深感在内阁中的孤立无援,竟无法克制地痛哭流涕。默克尔这一哭,举座皆惊。不管默克尔的哭泣是来自她的不懂掩饰的率真,还是有意博取同情,事实是默克尔的泪水最终推动了夏季废气规定的出台。 其实,默克尔这不是第一次落泪。还在任妇女和青年部部长时,有一次她和另两位政府男性高官去以色列访问。按照礼宾惯例,默克尔应该排在两位男士之前,但在机场,以方欢迎代表、德方大使以及记者,都涌到那两位身边,将她晾在了一边。默克尔受此冷遇,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当上环保部长后,联合国气候峰会在柏林召开。默克尔作为东道国环保部长主持这次会议。由于意见分歧,直到会议快结束前,似乎都很难达成一个共同协议。默克尔身心俱疲,在一次夜间会议上,默克尔又落泪了……这时她的一个同事低声鼓励她:“你一定要振作起来!”默克尔这才擦干眼泪,坚持把会开完。这次会议最终使130多个国家的代表达成了大家能接受的“柏林议定书”,默克尔后来把柏林气候峰会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最好的业绩之一”。也正是有了这个峰会的基础,1997年11月,在日本京都世界气候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默克尔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达成“京都议定书”中也自有一份功劳。 在就任环保部长时,默克尔极力想引入一个新税种,即环境税。但在她任期内,没有做到这一点。后来社民党上台,也想引入环境税,却遭到了默克尔的极力反对。默克尔何以如此“出尔反尔”?分析家指出,这说明默克尔越来越成为一个更多地从党团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政治家,与她早期的理想主义倾向越来越远了。 在任环保部长期间,默克尔遇到了一个强硬对手,这就是后来与她争夺总理宝座的施罗德。当时施罗德是下萨克森州州长。他与默克尔在国家能源政策方面有一次正面交锋,默克尔未占上风。默克尔怒气冲冲地对施罗德说,总有一天,她会把施罗德“逼到墙角去”!——当然,默克尔需要更多的时间等待,尽管她是那么迫不及待……------------基民盟的女统帅(1)------------ 有人说,默克尔涉足政治的偶然性就像那个时代的一个玩笑。但作为默克尔,从涉足政治那一刻起,就没有把它当作是一个玩笑。美国《新政治家》杂志这样探究默克尔:“她的本能,她对男人的不信任,她对阴谋的嗅觉,在她35岁东德解体之际就已经形成了。甚至连她的事业似乎都遵循着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五年计划。” 也许默克尔真的有这样一个个人的政治计划? 默克尔在成为基民盟党员后,曾这样解释自己表现积极的动机:“我只是想推动重建……对我来说,有三件事在德国统一后变得清晰起来——我想要进入议会;我希望看到德国迅速团结;我支持发展自由市场经济。” 从她自述的这三件事可以看出,默克尔渴望着权力,以实现她的政治理想。1990年12月,默克尔当选为联邦议员。她做到了自己想做的第一件事。但这只是她个人计划的第一步。她知道,要想在政界有所作为,必须首先在自己的党团内赢得最高权力,然后才可能通过大选,进而获得政府权力。所以我们看到,即便后来已经在科尔的政府里担任了部长,默克尔也没有停止她在基民盟党内的攀升努力——虽然她在这个党内的资历是那么浅。 默克尔的“个人计划”进展神速。在加入基民盟一年后,1991年12月,默克尔就当选为联邦基民盟唯一的一位副主席。这里面有她的不动声色的努力,也有着机遇:前任基民盟副主席德梅齐埃因为与前东德安全部门的关系问题被迫辞职,基民盟主席科尔对他的“小姑娘”的认可和厚爱。 1993年6月,默克尔又当选为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基民盟主席,从而拥有了真正的地方实力。 1998年,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组成的“红绿联盟”赢得大选,科尔和基民盟对德国长达16年的统治结束了,而默克尔也失去了联邦环保部长的职位,但在党内,她却赢得了新职位:同年年底,默克尔当选为基民盟的总秘书长。她之所以能得到这个重要的党内职位,是因为她早就看出科尔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她开始追随最有接班可能的朔伊伯勒。这样,当朔伊伯勒接替科尔成为基民盟主席后,在他的提议下,默克尔当选为总秘书长。人们不得不承认,默克尔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她能够把前进的脚步踩在最合适的点上,就如同她在做精确的化学实验一样。朔伊伯勒说:“与默克尔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位极富智慧的女性,她在从事政治中寻得快乐。她很有政治头脑,也有必须的政治铁腕,既具野心,又十分谨慎,而且她并不遵循波恩的老一套行为准则以及沟通规矩。” 朔伊伯勒的这段话很快又得到了新的验证—— 1999年底,基民盟卷入政治献金丑闻,舆论大哗。随着调查深入,科尔在媒体前被迫承认,他执政期间曾在瑞士开设有秘密帐户,接受财团的政治献金。但科尔以“人格尊严”为由,拒绝说出捐钱的人是谁。这种不合作的态度,遭到了广泛批评。 长期以来,基民盟一直是德国人心目中最干净的政党。献金丑闻使基民盟遭受重创,选民对该党的支持率一路下跌,基民盟处于崩溃边缘。 默克尔很快意识到,这既是一个可能完全毁灭基民盟的前途的危机,同时又是她夺得党内最高权力的机会。在经过周密考虑后,默克尔不但没有沉默,反而以铁面无私和一尘不染的面目出现,声言要把这一丑闻调查个水落石出,哪怕是会触及她的“政治教父”和恩人科尔。 这年12月22日,默克尔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公开批评科尔的行为损害了基民盟的利益,他应该向公众坦白捐钱人是谁,否则只有辞去名誉主席的职位。同时她还表示,基民盟需要内部改革,和党内过去的黑幕划清界限。默克尔写道:“党必须学会自己走路,学会自信,在将来即便没有像科尔这样的老战马……也能与政治对手战斗。我们党需要像青春期的少年一样,离开家走自己的路。” 这篇文章像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整个基民盟。而且她发表这篇文章,事先并未同党主席朔伊伯勒打招呼,是一种有违规则的、甚至是不忠实的行为。而且,这种做法,也有可能使得朔伊伯勒同科尔一同倒台,连带着让默克尔这个总秘书长也倒台。默克尔显然是承担着极大政治风险的。 事实上,当时也有许多人严厉批评默克尔,“背叛科尔”、“忘恩负义”、“投机分子”等指责一时不绝于耳。科尔也深感受到伤害,一直不能原谅自己的这位“小姑娘”,每当媒体采访时,他都拒绝对默克尔发表任何评论。 当然也有夸赞默克尔的,认为她能够“大义灭亲”,表明她是清廉可信的。 有人认为默克尔工于心计,攻击科尔就是如此。一个基民盟成员透露:“默克尔告诉过我,她的每一步其实是用非常科学的逻辑仔细精算过的。她很明白地说,她要科尔这个位子,但是她要自己一个人干,不靠男人。” 也有人分析说,事情其实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在这位物理学家的眼里,事情的对错就如计算公式一般,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情面可讲。 《默克尔传》的作者在采访默克尔时,问到关于和科尔的这段“恩怨”,默克尔说:“虽然我们在献金案问题上有过分歧,如果有人读过1999年我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写的那篇文章,文章最后的结论是:时间越流逝,大家越会清楚地认识科尔的功绩。这篇文章我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内心感激写的,当时也许大家没有感觉到。但同时我也坚信,在一件事情上进行争论是必要的。” 也许正是这种“没有心计”的“工于心计”,使默克尔成为了面临危机、“群龙无首”的基民盟的新的凝聚点,成为基民盟最后的拯救者。2000年3月,基民盟一致提名默克尔为基民盟主席的候选人,4月,默克尔以高票当选为基民盟新任主席。《明星》杂志为此所作的标题是:“女统帅,请您接管!”一位女性领袖!这在基民盟历史上是第一次。而默克尔走到这一步,只用了10年时间。《法兰克福汇报》的一篇文章写道:“默克尔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阻力,有时大张旗鼓,有时悄然无声。”默克尔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证明,她绝不是“政治花瓶”,而是“德国政坛的铁娘子”。 默克尔在当上基民盟主席后,誓言要重振基民盟的声望,并恢复其执政党的地位。2002年德国又进入大选年,默克尔有机会实现她的这一誓言。------------基民盟的女统帅(2)------------ 基民盟和她的姐妹党基社盟又一次结成大选联盟,准备挑战社民党和绿党的联盟。那么,该由谁来作为基民盟/基社盟推举的总理候选人?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基民盟主席默克尔,一个是基社盟党魁施托伊贝尔。从一开始,默克尔就坚持自己要当总理候选人,但在最后时刻,她闪电般地改变了主意,决定放弃与施托伊贝尔争夺候选权。她推举施托伊贝尔为总理候选人参加大选。她说:“联盟党的候选人应当让最有希望获胜的人担当。”默克尔作出这一决定是她审时度势的结果。因为民意调查显示,德国人似乎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一个政治资历尚浅的东德女人成为他们的总理。默克尔这一决定也是以退为进。她和施托伊贝尔达成协议,如果施托伊贝尔竞选失败,就推举默克尔参加下届联邦议会选举,同时支持她成为议会的党团主席。 这次大选的结果是,施罗德击败了施托伊贝尔。联盟党虽然失败了,但默克尔却因此得到识大体顾大局的赞誉,确立了她在联盟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 接下来,在默克尔领导下,基民盟在多个州的地方选举中获胜,使党内士气大振。2004年3月,默克尔又大力扶持克勒成为联邦总统,这使她达到了声誉的最高峰。她受到媒体的高度追捧。《时代》称:“科尔的基民盟已经转换成了默克尔的基民盟,现在该轮到中间这一代人掌权了。”《世界报》称:“联盟党内没有人可以绕开默克尔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默克尔和她的基民盟,现在就等待着四年一次的新的大选年来到,以便和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再行逐鹿。 而这个历史性的会战提前一年来到了。------------默克尔PK施罗德------------ 2005年5月22日,总理施罗德发表声明,呼吁将定于2006年9月举行的全国大选提前到2005年秋天举行。德国上下惊愕不已。因为这意味着施罗德如果大选失利,就将提前一年结束他的总理任期。 施罗德怎么了?对自己失去信心了吗?这个德国人心目中的魅力总理为什么会出此下策?有人甚至认为施罗德这是在“自杀”,“为自己准备葬礼”。 施罗德自有他的难言之隐抑或是策略考虑。 1944年4月7日,施罗德出生在德国北威州一个工人家庭,他还在襁褓中时,他那位在纳粹坦克部队当工程师的父亲就在战场上被打死了。母亲带着施罗德兄妹五人改嫁,靠着社会救济抚养孩子们。1957年中学毕业后,施罗德在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卖瓷器。他当时说了一句后来在德国家喻户晓的话:“我一定要从这儿走出去!”施罗德靠上夜校读完了高中,并于1966年进了大学学法学。1976年施罗德成为汉诺威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1963年,施罗德加入社民党。1980年施罗德当选为联邦议员。有一天晚上,他和几个议员同事喝啤酒回来经过总理府,他隔着铁门向里面大叫道:“总有一天,我要成为这里的主人!” 1990年5月,施罗德成为下萨克森州州长。少年时,施罗德曾对母亲说:“妈妈,你等着,总有一天,我要用奔驰车来接你。”当上州长后,施罗德开着银灰色的奔驰车,来接母亲,为她庆祝80岁生日。也就是在当州长时,他与时任环保部长的默克尔发生第一次面对面交锋,让恼怒的默克尔说出要把他逼到墙角去的狠话。 1998年的德国大选中,施罗德击败已连任16年总理的老牌政治家科尔,出任总理。四年后,击败基民盟和基社盟联合推举的总理候选人施托伊伯尔,成功连任德国联邦总理。 按规定,施罗德的任期应该在2006年结束,但是,由于在地方选举中,基民盟步步进逼,社民党节节败退,特别是5月份,社民党在它的老根据地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北威州)的地方选举中惨败,让基民盟一举夺走了社民党占据39年的大票仓。施罗德看到形势不妙,这才孤注一掷,在德国宪法许可的范围内提出提前举行大选,以免到2006年时,一切都已成为定局,就回天无力了。施罗德此招也是想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在他看来,对手并没有准备好自己的总理候选人,只能推出默克尔。而默克尔则太容易被自己击败了! 也许,与施罗德相比,默克尔真的有着太多的劣势。 默克尔只是在柏林墙倒塌后才涉足政治,在政府内担任的也只是一些轻量级的职位。而施罗德的政治资历则比默克尔深得多,除担任过州长外,在总理位子上也已坐了七年,政治经验丰富。 施罗德口才出众,个人魅力十足,德国媒体曾评论说:“他玉树临风,斗志昂扬,又显得机智老成。”施罗德是很多德国女性崇拜的偶像,她们可能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投票时会乐意投给仪表不凡的施罗德。而默克尔其貌不扬,长相平平,缺乏个人魅力:属于中年女性的并不窈窕的身段、街坊大妈式的胖乎乎的圆脸、一头红发剪成像个多嘴的小听差一样……她也不擅言辞,甚至不会微笑。有媒体挖苦说,她的笑容好像是生挤出来的。与施罗德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相比,默克尔话很少,在讲话时,她看起来像是一个忘记了讲话提纲的人,似乎需要尽力集中注意力。她对此解释说:“是的,我有时候皱着眉头,看起来像是在发脾气或者不赞成某件事,其实这不过是因为我在沉思。” 施罗德号称“传媒总理”,从年轻时起就是一个天才的表演者和鼓动家。在他36岁竞选议员时,他的竞选广告十分吸引人:“与您的候选人作一次骑车旅行吧!”这一广告甚至为他吸引来了一位年轻女士希尔特鲁德,她狂热地追随他,最后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附带说一句,施罗德有三大爱好:黑色西服、古巴雪茄和“漂亮老婆”。他至今已经结过四次婚,为此还得到一个雅号:“奥迪总理”。因为施罗德送给四任夫人的结婚戒指摆在一起就像是德国著名汽车奥迪的四环标志。施罗德曾自嘲道:“我每过12年就得换一个妻子,但在这12年里我是忠诚的。”而默克尔则不善于在记者面前展示自己,她拒绝传统的政治作秀,诸如在镜头前亲吻小孩,对选民说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话。她更多的是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抨击德国的毛病和对手的弱点,不怕得罪人。竞选活动中常见的集会、强烈音乐、啦啦队的狂喊等,她也非常不适应。与施罗德更乐于展现自己的私人生活不同,默克尔一直非常小心地掩盖自己的个人世界,因此,默克尔在许多德国人眼中更像是一个未解之谜。对此,默克尔自己解释说:“那些有机会走进我的私生活的人,他们会了解到我性格中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很遗憾不能让民众更全面地了解我,但我很自豪,将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分得清清楚楚。” 此外,默克尔是个女人,而且是个离过婚的、来自东德的女人,这使她可能不会吸引更多在价值观上比较保守的德国选民。而施罗德在德国政治的“男人俱乐部”里得天独厚…… 一方是有着传奇经历、魅力十足的男性政治老手,一方是人生磨砺不多、外表平庸的女性政治“新手”,难怪施罗德要提前向基民盟扔下白手套了。 但是施罗德也许不知道,“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家”(钱钟书语),他也并不真正了解默克尔。她既是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富有智慧的政治家。她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简单碳水化合物中元素反应速度常数的计算》,而在政治方面,她同样擅长“简单男性政治家中元素反应速度常数的计算”。有人分析说,基民盟的姊妹党基社党曾想尽办法反对她,说她魄力不够,难胜重任,而基民盟内有一部分人内心不愿接受这样一个来自东德、又离过婚的女人,可是她竟然把基民盟内老奸巨滑的政治家、大银行家、财团总裁摆平了,让所有的反对者都五体投地,说明她的能耐绝非一般。默克尔经常被她的对手低估,而这恰恰是默克尔制胜的法宝。她的身上具有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品质,这就是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手腕。一位知名记者曾说过,默克尔“不动声色”的行动方式是“引人注目”的。正是这种不动声色,使她扫清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迅速地成为基民盟主席、总理候选人,站到了德国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下。 一位德国政治专家说:“如果施罗德是一名短跑选手,默克尔就是一个跑长跑的。”《经济学家》杂志说:“她特别懂方法论,决策之前会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熟悉她的人都称她是学习机器。自1991年被科尔擢升以来,她应该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事实上,默克尔这个当年科尔的“小姑娘”已经变身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面对施罗德,她会毫不留情地出击,实现她15年前的誓言:把施罗德“逼到墙角去”!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德国政治正处在一个“换代”的过程中。默克尔和她的同事代表着新的一代德国政治家,基民盟成员沃尔夫说:“这是一代新的、更为坦率的德国政治家,他们不是仅仅在那里为选民描绘一幅美丽的蓝图,而是踏踏实实地在解决实际的问题。”而社民党和绿党则仍然代表40年前兴起的、以追求自由化为目标的社会群体。而这一群体现在大多已经超过50岁。与之相比,基民盟的选民60%以上都在40岁以下。现在的德国年轻人大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就业和经济问题上。而就业与经济问题是施罗德政府最大的软肋。 面对施罗德提前大选的宣言,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联盟党总理候选人的默克尔在5月24日发表竞选宣言,她说:“人们相信谁能改变德国的命运,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在这方面,我们充满信心。” 默克尔与施罗德的选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艰难的选战(1)------------ 默克尔面临着她一生中问鼎总理宝座的最佳机会:民意调查显示,她所领导的基民盟及姊妹党基社盟始终保持着大约50%的高支持率,而75%的被调查者说,他们根本不在意未来德国领导人的性别。 但是,默克尔也必须面对这样的质疑:71%的德国人认为女性担任总理要比男人面临更多的困难。此外,默克尔也必须适应选战的需要,改变她那“冷冰冰的科学家”形象。 刚踏入政坛时,默克尔在电视镜头前的形象常常成为人们的笑料:穿着土气,从来不化妆,一头西瓜皮似的中性短发,而且最不能让人忍受的是,她的嘴角总是向下垂着,似乎从来不会笑。曾与她共过事的的一位前东德官员说:“我父亲有一个形象的描述,说有一种不用香水的女人,而他刚见到默克尔时,就发现她就是那种典型的不用香水的女人,没有自己的专门的香味的女人。”早在2000年3月,德国《星期日画报》就这样嘲笑过默克尔:“她的蘑菇头真可怕,脖子周围居然没有头发,刘海简直就像被剃光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嘲笑默克尔的穿着,甚至连她的丈夫绍尔也忍不住对她说:“你看看人家,那件运动衫挺棒的。” 但是现在,人们惊讶地发现,一贯素面朝天的她也化起妆来,服饰也变得鲜亮起来。她也学会了——笑。 7月1日,联邦议会就政府不信任案正式讨论,默克尔代表反对党发言。在这个重要时刻,她出现了重大口误,竟然将自己的盟友自民党的名称FDP误说成了SDP(社会民主党),引来哄堂大笑。但默克尔并没有慌乱,而是面带自然亲切的微笑,纠正口误后继续发言。 默克尔的新闻发言人事后说,从电视效果看,这是一个有助于她形象的好事。“最重要的是,她终于笑了。现在,笑容是决定性的。” 默克尔也努力改变她十年没变的发型。 46岁的女发型师马尔蒂娜阿奇特曾经夺得过国际发型大赛冠军。她说:“就在今年2月布什总统访德之前,默克尔女士特意来我这里咨询。为了让她在‘乔治小伙’面前露脸,我为她精心设计了发型,并且给了她许多美容方面的建议。是我把她以往直挺挺的刘海烫弯,使其活泼又富于女人味。”据马尔蒂娜说,6月份,默克尔再度请求她为自己的形象支招。 另一位发型师、61岁的瓦尔兹曾经给包括施罗德在内的许多大牌人物做过头。他说,大约一年前,他在征得默克尔同意后,就开始能慢慢着手改变她的发型。“此后每隔四周她都会来找我剪发染发。”他还抨击马尔蒂娜说:“她也许曾用吹风机帮我的客户(默克尔)吹吹头发,但可没帮她剪。到处都有那种想要伺机出名的人。” 这两位发型师都把默克尔发型的改变归功于自己。不管他们二人如何争执,默克尔发型变得好看了是事实。对此,默克尔也调侃道,当她翻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的回忆录《亲历历史》时,发现她和希拉里之间有着“许多有趣的”相似之处,“其中包括媒体对我们换发型一事的大量报道,尤其是在希拉里成为第一夫人的时候。这让我想起许多有关我外表的热烈讨论”。 她曾经说过:“政治归政治,我不会为了政治改变自己原本的容貌。”但是,为了赢得选战胜利,默克尔也不得不打起“魅力牌”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她变成了“一个爱美的女人”(媒体语),展现出了一个女性政治家特有的魅力。她也坦承:“是的,我染过发。”有好事者把她2000年时的照片与现在的照片相比,发现默克尔形象大变,皱纹少了,脸部光洁了,明显年轻了许多。人们猜测,这是实施整容的结果。 当然,要赢得选举,个人形象只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要提出能够吸引选民的政纲,要在政治方面打败对手。 近年来,德国经济发展迟缓,当年拉动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如今却成了拖欧洲经济复苏的“大拖斗”。施罗德政府在2003年提出“2010年计划”,试图扭转德国经济的下滑局面,但两年多来成效并不明显,民众的耐心逐渐耗尽。默克尔及其基民盟认为,过于丰厚的社会福利和没有弹性的劳动制度是德国沦落的根本原因,因此,她主张减少社会福利,减少工作保障,消除由企业与工会所签订的大锅饭式的薪资制度和团体契约,降低所得税刺激消费,也主张调降公司税,刺激企业增加聘雇,并放宽雇用与解雇规定。一句话,“我要改革!” 在1998年的竞选中,施罗德曾经指责科尔执政16年,给德国造成了高失业率。他表示,如果他上台后,失业率还是比科尔时代高,那么在他任期届满以后,他就“不配再被德国选民选为总理”。但是施罗德执政7年,德国经济并不景气,2005年的失业人数甚至超过500万人。大选开始后,默克尔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再把施罗德当年的承诺翻出来,质问施罗德的记性为何如此不好?默克尔说:“看看德国周围的国家,当年北欧的失业率要远远高于德国,现在连北欧的失业率也已经低于德国了。”与默克尔的指责相呼应,基民盟在攻击社民党的一张海报中写道:“500万人失业!每15分钟就有一家企业倒闭!德国需要更换政府!” 针对施罗德失败的经济政策,默克尔宣称:“这个国家需要工作,而我们就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政党!”默克尔为此开出的药方是“在分配蛋糕前,先把蛋糕做出来”。她说,如果德国的企业家认为在德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太高,纷纷把企业迁往东欧或者亚洲等地区,那么德国的失业率还会提高。如果要提高德国的就业率,就必须首先改善德国企业的生存环境,留住德国企业家,吸引国际投资。 面对默克尔咄咄逼人的攻势,施罗德也不甘示弱。一方面,他对默克尔关于他“记性不好”的批评装聋作哑,另一方面,他则指责默克尔的“药方”是为德国高收入人群而创造的政策。施罗德同时极力夸奖自己的外交政策,认为德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没有跟着美国跑,而是奉行了和平政策,为德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威望。 施罗德还在个人声望上做文章。他主动出击,把矛头指向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施托伊贝尔。施罗德在老家汉诺威举行的户外竞选集会中说:“施托伊贝尔先生的强硬策略和乏味、默克尔女士的领导才能缺陷,不适于把国家团结起来。” 施罗德这一招果然见效。虽然民意调查显示,社民党的支持率为28%,仍然远远落后于基民盟41%的支持率,但民意调查也显示,施罗德的个人支持率上升至46%,而默克尔的支持率稍逊一筹,为39%。 美联社就此评论说,施罗德不愧是一名“老谋深算的”竞选高手。 在施罗德与默克尔唇枪舌剑的交火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就是施罗德夫人、41岁的多丽斯。这位施罗德的第四任妻子被称为“欧洲最有权的领袖夫人”,她经常给自己的老公出谋划策,首开欧洲夫人干政的先河。据说施罗德这次提前大选的决定,就是在她的促成下作出的。这次,看到丈夫与默克尔厮杀得难解难分,多丽斯又按捺不住,披甲上马为老公助阵。她多次在公开场合抨击默克尔。她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没有子女的默克尔根本就体会不到为人母的艰辛,这从默克尔当年担任妇女与青年部长时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中就能看出来。多丽斯说,正是由于当时的儿童保育措施不到位,才导致那一代人有40%都没有生育孩子。她说,在帮助女性兼顾家庭和工作方面,默克尔做得很失败。“一个不懂得关心女性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总理?”她还举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支持自己的说法。她说,默克尔在任时的政策让作为一个单身母亲的她生活得很困难。在1997年与施罗德结婚前,作为“单亲妈妈”的多丽斯在担任新闻记者的同时还独自照料着女儿。------------艰难的选战(2)------------ 对于多丽斯的指责,默克尔并没有作出回应。民意调查机构认为,多丽斯的言论不太可能影响民众的投票结果。唯一对多丽斯作出表扬的是施罗德。当有人暗示他的夫人有多嘴干政之嫌时,施罗德马上为夫人作辩护,说他的夫人不论是以政治题材记者身份还是以公民身份对政治发表看法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他为此感到自豪。“我夫人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说的就怎么做……这也是我爱她的原因。” 且不管多丽斯的发难,默克尔继续着她向总理宝座的冲击。她采取“挖墙角”战术,成功地将施罗德的核心经济顾问、西门子前董事长兼CEO皮埃尔挖到了自己的竞选班子中。此前,她还任命了前宪法法庭法官基希霍夫担任影子内阁的财政部长。但是,就是这位基希霍夫给默克尔带来了麻烦。不久以后,基希霍夫开始鼓吹单一税率,试图在将来对年收入2万欧元以上的所有人群统一按25%的比率征税。社民党抓住机会,称基希霍夫的单一税率模式存在不公平,在给富人送大礼。这一失误使得默克尔最初的领先优势开始滑落。 9月4日,施罗德与默克尔举行大选前的电视辩论。此次电视辩论是德国有史以来第三次总理候选人之间的辩论。辩论由德国四名王牌主持人主持,德国四大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有2000万个家庭收看了这一电视辩论。 在90分钟的辩论中,双方围绕经济改革政策进行了正面交锋。 施罗德抓住默克尔的税务顾问基希霍夫不放,大加抨击。默克尔不得不表明,25%的单一税率并不是自己的想法。她指出,基民盟支持的是税率累进制,“任何超过这一界限的想法和做法都不在竞选范围内。” 施罗德为自己向富人追加3%的所得税计划辩护,指责默克尔的税制改革“不公正”,称默克尔的“财政概念是真正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将会加大财政赤字。他说,默克尔忽视了德国在过去三年里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国的事实,而这正是他进行结构改革的成果。施罗德还重申了他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立场,说“这是一项使德国成为中间大国的政策”。 默克尔则辩护说,她倡导的税制改革是为了消除纳税漏洞,让人人都公平纳税。她表示,如果当选,她的首要任务将是促进就业,减少失业人口。她说,只有成为经济强国,德国才能在世界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可靠伙伴。 辩论后的民意调查显示,施罗德不愧为“传媒总理”,发挥出色,成为辩论赢家。一位选民说:“我的忠诚属于基民盟,但我没法不喜欢施罗德——他是个战士。”根据德国电视一台在辩论结束后对2000名电视观众的随机电话调查,55%的受访者表示认为施罗德更适合领导德国,认为默克尔更适合当总理的占37%。 尽管施罗德占尽风头,但54%的受调查者表示,默克尔这位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性总理候选人在辩论中的表现要好于他们的预期。 当然,一场电视辩论并不能决定大选的最终结果。民调显示,只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此次电视辩论将改变他们在大选中的选择,8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因此改变他们的决定。 这场电视辩论结束后,细心的媒体突然发现,默克尔在辩论中几乎原封不动地抄袭了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0年竞选总统时发表的一次讲演中的几句话: 25年前,里根在演讲中说,美国公众需要在他和竞争对手卡特之间作出选择。他说:“你们现在过得比四年前好吗?现在我们国家的失业率是比四年前高还是低?如果你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想应该选择我还是卡特将是一个很容易做出的决定。” 而默克尔在电视辩论中也是这样问德国公众的:“我们的国家现在比七年前好吗?现在的经济增长更快吗?失业率更低吗?如果你们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我想你们是选择我还是施罗德将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里根接下来说:“如果你们持不同的观点,而且不希望我们的国家继续沿着四年前的路走下去,那么我可以成为你们的另一个选择。” 默克尔的话是:“如果你们持不同的观点,而且不希望我们的国家继续沿着七年前的路走下去,那么我可以成为你们的另一个选择。” 这一“抄袭”事件一公布,社民党立刻攻击道:“默克尔这样毫无顾忌地抄袭里根的讲话,与她这个人的人品很般配,她正在欺骗德国选民。” 处境尴尬的基民盟发言人不得不承认:默克尔在面对2100万电视公众发表的辩论结束语中“显然是受到了里根演讲的启发”。 与经验老到的施罗德相比,默克尔显然火候不够。接二连三的失误,使默克尔失去了一些得分。更重要的是默克尔过于激进的改革姿态吓倒了许多选民,使得施罗德的社民党已克服了竞争初期的劣势,拉近了与基民盟的距离,逐渐把基民盟一度领先两位数的优势缩小至9个百分点。施罗德甚至敢于梦想后来居上,赢得第三次连任。 形势对默克尔变得严峻起来,也许她的政党联盟再难保证赢得单独组阁所需的选票。但默克尔坚持自己的竞选原则,不愿修改迎合选民。正如有媒体说的,在这一点上,默克尔科学家的性格显露无遗:黑白分明,不存在中间道路。------------大象的婚礼(1)------------ 2005年9月18日,德国第16届联邦议院选举正式举行。 基民盟、社民党以及其他各个政党都摩拳擦掌,声称“最后一分钟也要为每一张选票而战。”德国民众的参与热情也很高,有近78%的选民参加了投票。 施罗德和他的夫人在他们住处附近的投票站投了票。施罗德夫人引用施罗德的话说:“如 果太阳笑了,那就是社民党造成的。”这天德国各地果然天气晴朗,阳光普照。 中午过后,默克尔在丈夫绍尔的陪同下,在柏林参加了投票。默克尔投票的地点是柏林洪 堡大学食堂。她在那里受到了选民的鼓掌欢迎。那里挤满了记者。她在一片闪光灯下投了把选票投入投票箱。 作为挑战者,默克尔无所失而希望有所得,因此采取了攻势。在此前17日法兰克福汽车 展上,默克尔呼吁德国企业界给她支援。转场到波恩,她对大约7000名听众呼吁:“请投票赞成变革,因为德国需要未来有前途。” 但选举的结果却让默克尔十分郁闷:她领导的反对党联盟(基民盟/基社盟)只得到35.3% 的选票,仅比社民党多出0.9个百分点。而在5月份的民意测验中,默克尔高出对手整整20个百分点,直到几天前,还领先6至7个百分点。联盟党的一位工作人员纳闷道:“我们怎么会在两天内丢掉7%的支持率?” 政治分析家们也大跌眼镜。因为大选前德国政治的走向比较清楚,默克尔一方被普遍看好,但结果却是两大主要政党均被削弱,大选没有真正的赢家。为何会如此?有人将默克尔痛失好局归因于她政治经验不足,个人魅力也不够强,在电视辩论中丢分太多;也有人认为是默克尔方面对选情过早估计乐观,宣传和组织工作有所松懈,以致最后选情大跌;还有人认为是施罗德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老练的竞选技巧,硬是将社民党从失败边缘拉了回来,同时将默克尔的联盟党也拖下了水。 但根本的原因,是选民对这两大党均存在狐疑,或者说,它们各自的政策都没有得到主流大众的认同。虽然德国人对施罗德不满意,但对默克尔也一样不那么放心——说不定还不如施罗德呢?犹犹豫豫的结果,选票就投成了这个样子——没有哪一个政党取得了胜利,也没有哪一个政党认为自己失败了,形成了一个没有结果的选举结果。 这一选举结果使得无论是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还是默克尔领导的反对党联盟均未能在议会中占有过半数席位,所以必须选择与其他三个党派结盟,才能凑够席位组建政府。根据德国法律,新议会必须在30天内开会选出新总理。这样,留给两党与其他党派谈判的时间只有一个月。 德国共有五个主要政党,都以一种颜色作为自己的代表色。基民盟是黑色,自由民主党是黄色,社民党和左翼党是红色,至于绿党,则色如其名。历史上,德国政坛一向是“黑黄联盟”对“红绿联盟”,现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四色杂陈。 为了赢得组阁权,施罗德和默克尔互相展开了一场策反之战。 由于在选举结果刚刚公布时,基民盟和社民党就已经排除了和新成立的左翼党联合组阁的可能,因此,剩下来可供选择的联盟方式就有: “牙买加联盟”。这就是默克尔的联盟党与其传统的盟友自民党联手,同时策反原与社民党结盟的绿党,这样就能构成足够组阁的议会多数席位。这三党的颜色黑、黄、绿在一起,恰好与牙买加国旗的颜色相同,因此被称为“牙买加联盟”。 “交通灯联盟”。这指的是以红绿色为代表的社民党与绿党说服以黄色为代表的自民党加入,形成与交通灯颜色相同的红黄绿三党联盟来组阁。 这两种联盟的共同点都是由一个大党联合两个小党共同执政,总理职位由联盟中的大党领袖出任。这也是默克尔与施罗德摆脱对方,顺利登上总理宝座的最佳途径。但这两种组合的难度在于,都必须策反一个原来与自己为“敌”的小党,使其改换门庭。 施罗德的社民党率先行动,想点亮“交通灯”。在大选结束的第二天,施罗德便向自民党发出组阁谈判邀请。然而他的主动示好换来的却是自民党主席的兜头一瓢凉水。该党主席威斯特维勒表示,他的党只可能参加由联盟党领导的执政联盟,任何与宿敌社民党联合的可能性都不在考虑之中。其后,不死心的社民党还想尽办法要与自民党接触,自感身价倍增的自民党主席明确地说,社民党的“最新邀请”已成为对他的“不道德的折磨”,明确予以拒绝。这样,施罗德打算组建“交通灯联盟”的幻想只能胎死腹中。 在默克尔方面,则试图组建“牙买加联盟”。默克尔向绿党发出组阁谈判的邀请。绿党虽然一贯指责黑黄两党是反生态保护和反社会福利的“冷血”政党,但开始并没有拒绝邀请,同意举行谈判。这使默克尔方面看到了一线希望。但是,随后举行的组阁谈判只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就宣告破裂。默克尔会后表示,双方分歧太多。虽然默克尔还不想就此关上对话的大门,但绿党两主席之一的比蒂科菲尔则明确表示,由于默克尔不打算放弃她们的“新自由主义、激进市场主义和反生态政策”,“我们认为没有任何可能再作进一步会谈”。 自民党和绿党这两个小党都坚决拒接两个大党抛来的橄榄枝,是因为他们害怕一旦为眼前利益而背叛自己的政治理念,今后将被自己的选民彻底抛弃,因此甘愿沦为在野党也不妥协。 “交通灯”熄灭了,“牙买加旗子”也打不起来,这样,就剩下了最后一种选择:以红色为代表的社民党与以黑色为代表的基民盟/基社盟联盟党组合为“红黑联盟”,组成“大联合政府”,两党共同执政。这种联盟在议会中将占据70%的席位,是一种最稳定的政治格局。这也被称为是两个大党的“大象婚礼”。尽管两大党在选战中争得你死我活,但双方提出的施政方案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联手也有一定共同基础。在德国历史上,大联合组阁也曾经出现过一次,那就是1966年基民盟和社民党结成了大联合政府,并一直坚持到1969年。德国媒体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这是唯一的也是最佳的办法”。 但这个“婚礼”要举行,也很困难。 在大选结束的当晚,施罗德双手相握,高举过头顶,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说:“您真的认为本党会与默克尔夫人谈判吗?默克尔夫人要想当总理的话,就得不到(与社民党的)联合。” 而默克尔也针锋相对:“议会第一大党才有资格组建政府。我会想办法与社民党对话。”言下之意,总理非她莫属。 在与其他党派谈崩后,联盟党和社民党就共同组建大联合政府的可能性进行了意向性磋商。由于施罗德和默克尔在会谈中依旧坚持表示,自己应该成为下届德国总理,此次会谈没有达成具体协议。不过双方还是商定将举行第二轮磋商,没有把门关死。------------大象的婚礼(2)------------ 究竟应该由谁来出任总理,成了组建大联合政府的头道难题。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总理人选问题,而是两党均不愿承认自己在大选中失败,是很关乎面子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人提出了一个“以色列版本”,这就是大联合期间,施罗德和默克尔都退居幕后,不出任总理,由社民党和联盟党轮流坐庄,由各自另选人各任两年总理,就如同1984年以色列佩雷斯领导的工党和沙米尔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达成的协议那样,轮流执政。 但是这个版本很快就碰壁了。在大选后举行的联盟党议会党团会议上,默克尔再次以98%的高票当选议会党团主席,表明了联盟党对默克尔的坚定支持。而施罗德凭借其党内威望,也是无人可替。德国媒体认为,把施罗德和默克尔这两个总理候选人撂在一边,对这两个党都无疑是一场“政变”,是很难行得通的。 看来,红与黑,还得谈。而要打破僵局,只有遵循政治的黄金法则:妥协。 在经过长时间的拉锯式的谈判后,联盟党和社民党这两头德国政坛“大象”,终于在10月10日最终达成“结婚”协议:联盟党领导人默克尔将出任下届总理,取代执政七年的施罗德;而社民党以放弃总理职位为筹码,获得8个内阁职位,超过联盟党的6个内阁职位。 具体的权力分配是:社民党将获得外交、财政、劳工、司法、卫生、运输、环境和发展部8个部长职位,而联盟党成员将入主经济、国防、内政、农业、家庭和教育等6个部,基民盟秘书长出任总理府部长。 施罗德与默克尔之间马拉松般的总理之争结束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德国选民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教授尼德迈尔说:“德国已经陷入僵局3周了,我们经不起更长的停顿,现在是主角们停止争论的时候了。” 默克尔终于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名分,就要完成她个人计划最辉煌的一笔。在10月10日举行的联盟党记者招待会上,默克尔笑得是那么灿烂,数月来因竞选紧张而带来的疲惫一扫而光。当年,她曾誓言有朝一日把施罗德“逼到墙角去”,如今她做到了。 一位女记者向默克尔提问:“(您即将就任德国总理)您现在的感觉好吗?”在全场欢笑中,默克尔微笑着回答:“我现在很好。”但随即表情严肃地说:“但摆在我面前的任务艰巨。” 默克尔说的是真心话。她深知,社民党与联盟党建立红黑联合政府,虽然解决了总理危机,但将在今后的运转和政策制定以及执行上产生新的问题。联盟党与社民党在税收、劳动政策和医疗保健问题上分歧严重。社民党更注重社会公正和公平,顾及穷人的利益,注意缩小贫富差距。但是这几年德国经济不景气,失业人口居高不下,联盟党因此主张减少税收,削减社会福利,给企业松绑,放松关于解雇工人的管制,给企业更加宽松的运行环境,以此来激活经济,带动就业。但这些政策在搞活经济的同时,对中下层人士及失业者却构成了威胁。现在两党虽然组成了联合政府,但也许只是意味着两党斗争场所的转移,而不是结束。如同分析家指出的,“大象的婚礼”是“没有爱情的婚姻”。 由于默克尔对社民党作出了巨大让步,内阁中许多重要职位由社民党担任,这样,默克尔想要推行的一些计划,很可能会因为社民党部长的反对而夭折。德国《明星》杂志幽默地称默克尔为“无权女王”,并在首页上刊登了一幅默克尔扶正自己头上的王冠的电脑制作照片。 另外,按照德国法律,默克尔的新政府还需经过议会批准。议会的表决时间是11月22日。虽然一切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但世事如棋,谁知道届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默克还须耐心等待一段时间,看命运的天平究竟能否偏向于她。------------“女总理夫人”(1)------------ 11月22日,是默克尔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天。 早晨7点刚过,默克尔就离开了她位于柏林市中心博物馆岛上的家,前往议会。她穿的是一套优雅大方的黑色西装,并佩戴了一条精致的红宝石坠金项链。当社民党一位议员看到默克尔的打扮时,脱口而出:“黑色西服配红色项链,这是大联盟政府的颜色呀!” 上午10点,在德国议会大厅里举行的不记名投票正式开始。默克尔始终面带微笑,表情轻松地同其他议员一起投票。她的父母和兄弟则坐在旁听席上紧张地等待结果。 614名议员参加投票,投票结果是:在有效的611张选票中,397票赞成、12票弃权、202票反对。议会议长拉默特在计票结果公布后说:“亲爱的默克尔女士,您是德国政府首位民主选举的女总理。对女士来说,当然,对一些男士来说,您的当选都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拉默特的话引起会场里笑声一片。默克尔则笑着回答:“议长先生,我接受选举结果。”已成为“下岗总理”的施罗德颇有风度地第一个走上前来祝贺,默克尔微笑着伸出了胜利者的手。随后,掌声、欢呼、鲜花、拥抱迅速包围了这位51岁的新总理。 397票赞成的结果,也创造了德国战后八任总理所获得的联邦议会确认票数之最。但有些扫兴的是,有51位红黑联盟的议员选择反对默克尔。“这不算是个很好的结果,”默克尔的总理府办公厅主任说,“但也不算太坏。” 下午,14时,默克尔参加了总理宣誓仪式,她高举右手,面对德国《基本法》宣誓就任新一届德国总理:“我发誓,我将致力于德国人民的福祉,增加收益,规避损失,遵守和保护《基本法》和联邦法律,认真履行我的职责,并对每个人主持公道。” 15点11分,在夏洛藤堡宫,德国总统克勒将深蓝色的委任书郑重地一一交到默克尔和她的15名内阁部长手上。并鼓励他们采取可持续的政策,“把已经开始的改革坚定地推行下去,并赢得人民的信任”。 17点零7分,约400名总理府工作人员在总理府大厅台阶前依次站立,迎候新总理默克尔,并向前任总理施罗德告别。默克尔感谢施罗德所做的工作,她称赞施罗德政府所推行的《2010年改革议程》等一系列改革计划具有里程碑意义。施罗德将同事们送给自己的一束黄玫瑰递给默克尔,并祝愿默克尔好运。 晚上,默克尔召集新政府成员举行了第一次内阁会议。 她说:“四年后评价(大联合)这个政府成不成功,要看它在失业和就业岗位问题上有没有取得进展。”她说,真诚与民众打交道将成为大联合政府的标志。她表示,大联合政府将开始非常努力地工作。 至此,默克尔,这个来自东德的物理学博士,正式成为了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理,也是最年轻的总理。 默克尔全新的总理生活就这么开始了:每天早晨7:30上班,9点和总理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开例会;下班时间通常不会早于22点。据联邦新闻局公布,默克尔和其他政府工作人员一样,每月的1号领取工资,总收入是17000欧元,其中基本工资是15000欧元,其他各种补贴2000欧元。 顺理成章的,新总理应该搬进总理府居住。德国总理府位于斯普里河岸边,在德国国会大厦的斜对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首脑办公地之一,占地面积相当于20个足球场,2001年建成,共耗资2亿多美元。与这幢9层的现代化建筑相比,美国的白宫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英国的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邸则完全可以放入它的侧楼里。因其主楼呈四方形,南北两侧的窗户像滚筒洗衣机的门,因此柏林人戏称这座建筑为“洗衣机”。 虽然默克尔当年在离婚时,争要过一个洗衣机,但是现在,她却不想要“洗衣机”了。默克尔却表示,她将只会在总理府办公,不会在总理府内的豪华公寓过夜。她和丈夫将继续住在市中心自己的公寓里。她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说:“我想我会继续做土豆汤并过一种正常的生活。总理职务不会完全改变我的生活。” 虽然不住在里面,但按照传统,新主人将按照个人喜好来重新设计总理办公室的装修风格。由于施罗德当初将办公桌牢牢地镶嵌在地板上,如果要搬走,就会在地板上留下几个坑。看来,不管默克尔乐不乐意,恐怕只能接受前任的办公桌了。总理办公室大约142平方米。蓝灰色办公桌上摆放着3部电话,每一部都配有同声传译听筒,方便她与外国首脑“热线”沟通。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她可以触摸桌子下面的报警器,保镖会立即出现在眼前。女总理有9名保镖跟随左右护驾,司机每星期会把她的衣服送去干洗,专门的理发师定期为她整理发型——省得别的理发师又去争功,总理府大厨为她烹制拿手的烤猪肘配豌豆泥。 不过,在总理府办公也有可能会让新主人窝心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它那设计得很艺术的厕所。这厕所三面都是玻璃,固然在方便时能看得见外面的风景,但外面也能看见里面。当年施罗德就抱怨过:“任何人有一个望远镜就可以在外面看到我。”现在,女总理在里面“办公”,恐怕就很不方便了。不知她会如何解决这问题? 由于默克尔决定继续住在自己的公寓里,德国政府着手对她家进行装修,并将所有玻璃换成80毫米厚的防弹玻璃。虽然默克尔家离办公室不远,可以步行上班,政府还是为她配备了三辆有车载电话和传真的防弹汽车。此外,一个下辖三架空客A310、六架挑战者喷气机和三架直升机的空军飞行编队将随时听从女总理调遣。女总理可谓威风八面。 不过,对这位新总理的称呼似乎有些麻烦。德国政府礼宾司建议称呼默克尔为“女总理夫人”,直译成中文已有点语病了,但礼宾司官员强调这是对女性总理的尊重。据说,将来若是写给女总理的书信,正确的抬头应该是“尊敬的女总理夫人”。至于国际间的公文,正确的抬头则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女总理夫人、博士安格拉默克尔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