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传

戴笠传第一章 多面人戴笠中国的希姆莱一位外国记者后来这么回忆戴笠:一个隐面人,总是藏在房间的暗处,而其他人则处于一览无余之下。然而个别的几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当戴笠处于鼎盛时期见过他的西方人,却对他有强烈多彩的印象。“从一方面看,二战中没有一个人形象要比他更黑;而从另一方面去看,又没人比他更白,”几乎所有的人都被他锐利的目光所震慑。一个戴笠领导下的在敌后工作的OSS(美国战略情报局)人员说:“戴笠的身材中等壮实,外表粗犷强硬,有军人的干练。他的脸轮廓分明,尖锐的目光咄咄逼人,还有一张坚毅的嘴。”一个出生于中国传教士家庭的美国军官写道:“他英俊瘦长,有一双纤细优美的手,走起路来像是脊梁骨上了钢条,步子大而有力,像是中国戏台上的英雄人物夸大了的步伐。他那犀利审视的目光,像是要把人的五官和个性记下来以备日后之用。”对于40年代在中国的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戴笠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被普遍认为“不是中国的卡那瑞斯(Canaris)上将,而是亨利希·希姆莱”。戴笠给人的印象是聪明而有想象力,残酷而不择手段。他是中国国民党的希姆莱。他几乎是所有美国民主理想的敌人。在蒋的统治下,他企图通过铁腕来统一中国。他冷酷、狡猾而残忍。纳粹冲锋队头子的帽子不是轻易摘得掉的。那些将戴笠简称为T.L.的西方人经常把戴笠称做“中国的希姆莱”。那时在美国政府的情报圈子里,大多数官员都相信“戴笠将军以刽子手闻名;以他为首的‘蓝衣社’,是个类似盖世太保的组织,至少在上海是众所周知;对政敌他有自己的集中营;他不喜欢外国人,而且外国人很少有人见过他”。戴笠自己知道这个绰号,而且他不止一次企图向他的美国朋友们证实“他支持民主”。1945年4月3日,蒋介石检阅了中美合作所的“精锐部队”,即坐落在重庆外的歌乐山的第九部。那天晚上戴笠举行了一个奢华的宴会,耗尽了他从家乡浙江带来的200斤珍贵黄酒。歌乐山乐队学会了演奏“扬基歌”和“迪克斯”,而且当人群里的美国人为这些歌曲拍手欢呼时,演员们还准备演中国戏。这时戴笠突然打断了聚会,并坚持要说服美国朋友不要相信关于他的坏话。戴笠通过正式翻译刘镇芳语无伦次地说了半天,无非是想表明“他不是希姆莱”,而只是“总司令的戴笠,仅此而已”。第一章 多面人戴笠总司令的戴笠在戴笠所有的特点中,最突出的也许是他为自己的领袖效劳的意愿。他为自己选择的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是“戴雨帽”,其象征意思是“一个仆人”,即强调了这种动物般的甘做其主人蒋介石走狗的奴性,同时代表了封建观念中的相互尊敬。戴笠这么对别人解释自己的名字:“有一首古诗这么说:‘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沈醉是上海站的站长,戴笠的总务处处长,他指出其上司对蒋介石走狗般的效忠,说他乐意当蒋的“爪牙”戴笠自己的“犬马之劳”的说法似乎也透露出他愿意从主子那儿接受这种非人的待遇。然而,作为基于君臣互尊理想上的封建意识,这个说法也显示了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用意。“犬马”一词源于流传百世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卧龙)的隆中会。公元207—208年,衰颓的汉室后代刘备,在其军师单福举荐了诸葛亮,并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后,三顾茅庐,拜见这位年仅27岁的贤士。玄德终于在第三次拜访中见到诸葛亮(孔明),他对孔明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谦逊地否认了自己的才能。但经玄德再三恳求,他提出在西川咽喉地带后面(巴蜀,即现在的四川)建立一个基地的卓越战略,刘备可以从那里起家,最终征服北方内地,复兴汉室。当孔明一再自谦地拒绝玄德时,这位汉室宗亲落泪了。他哭道:“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孔明为玄德的诚挚所动,说:“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对诸葛亮来说,玄德的恳请是他决定当宰相的原因。对精通《三国演义》并极其仰慕“卧龙”的戴笠来说,蒋介石请他当特务机构的头子,一定在他心里引起了类似的效忠之心。但在沈醉眼里,戴笠甘当总司令的“犬马”则含有自我贬低的成分,而且这一点还影响到他的下属,使人性中本来高贵的品德变为一种对主子的敌人残酷无情的意愿。戴笠自己为能够“秉承领袖意志,体念领袖苦心”而感到骄傲。而在他的对手们看来,这种自负是戴笠狂热地效忠于蒋介石“有公无我,有我无公”信念的表示。就像所有专制政治的奴仆一样,戴笠是一个强和弱的矛盾结合。他作为蒋介石内部圈子里的人,大权在握。然而他对蒋的谦卑、对领袖的服从,最终又证明了他个性上的软弱。戴笠是最受总司令信任的下级和警卫,只听从总司令的命令。他替总司令作内部调查工作,并负责总司令的警卫。戴及其无处不在的特务组织,被认作是中外之间非正式“业务”成交的媒介,而且其效率很高。(共产党在重庆的联络人周恩来曾说,戴笠通过他的秘密组织控制着军事通讯、财务及外交事务。)……他的秘密警察组织在当时被用来抗衡“CC”派系控制下的党部警察,具体体现了总司令控制国民党最基本的政策原则之一,即在各势力之间通过制约达到平衡。他是后来国民党专制倾向的具体象征。作为蒋介石独裁的具体象征,戴笠也代表了国民党政府里最强大的组织之一:军事调查统计局。第一章 多面人戴笠军统1943年美国武官这么形容军统(MSB):这个组织并未列在中国政府机构的名单上,然而它却是中国最强大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它是中国军队内高层次的领导机构。它的领导戴笠先生(将军)也许比其他军事委员会成员具有更大的权威。实际上这个局是中国的特务机构,并且据可靠情报,它拥有20,000以上的男女成员。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打击共产党活动。不过所有的间谍和情报工作都是在它的领导下进行的。它的许多活动与军事行动委员会情报科有重复,而该科的副科长与这个局有直接的联系。该局还控制着上海和国统区以外其他地方的中国特务。戴笠是蒋介石原黄埔军校的军官之一,他通常被称为“将军”,但是据说他并没有正式的军衔。消息灵通人士说,在今天的中国,除总司令以外,他比任何人都要有权力。他被认为是唯一一个能与蒋介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见面的人物。所以,很难将戴笠作为中国最强大的秘密警察之一的头子所具有的个人影响与他和蒋介石之间的密切关系分开。在众人的想象中,他至少代表了独裁的阴暗面;如沈醉所说,他是总司令的一把利剑,而在百姓的眼中则是蒋的刽子手。事实上,戴笠可能享有的独立性来自于他本人所具有的威慑力,但是反过来说,这种威慑力几乎全来自于他与蒋的接近——加上他那些众所周知、无所不在的耳目与爪牙。像所有的警察头目一样,戴笠的威慑力来自于人们相信他的人无所不在。在中国和外国均有人认为:“众所周知,军统是中国的秘密警察,而且比起世界上任何间谍网来,它在特工人员的数量上要更加庞大,在地理覆盖面积上要更加辽阔。” 1946年,美国军事情报机构估计戴笠有18万便衣特工——其中4万人全天候地为他工作。这些着特别制服和军队制服的特工人员包括:7万武装游击队,2万别动军,以及美国海军认为具有15291名士兵的“忠义救国军”和在中国沿海为数4万人的有组织的海盗。这些加起来总数有325万的实际或潜在的人员在为这个秘密警察的头子效力。一篇提到戴笠是“中国的间谍大师”的文章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他的情报人员在活动,这些地方包括: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福摩萨、暹罗、马来半岛、南太平洋群岛、锡兰、缅甸和印度。到了战争的后期,戴笠的特务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战略上都可以说无处不在。他们在马尼拉有城墙环绕的区域里发送气象预报,一直到麦克阿瑟登陆。他们在南京、汉口及所有被日本人占领的中国城市内组建警察部队。日本人发现这些警察愿意合作,便让他们照常管理,却不知所有中国的警察都是戴笠的人。他们在日本空军内有一个单独的傀儡飞行队,接受秘密命令,将日军的轰炸机于9月15日转交给戴笠在西安城内的组织。而且在整个战争时期,在日本本土的东京皇宫里就有戴笠的特务。美国的读者——公开的与秘密的——对有关戴笠无所不及的特务网络的例子十分着迷。据报告,一位美国战略情报局的上尉在回到他坐落在福州西边的住宅时,发现他的翻译正在与两位身着深色长衫的陌生人说话,那两人一见他进来便离开了。这翻译浑身吓得发抖地告诉他这两人差点儿杀了他,因为他回到上尉的房间时正见他们在翻上尉的东西。他乞求上尉保护他。当上尉责怪他莫名其妙时,他又开始发抖,并说:“不,这不是莫名其妙。他们是老板的人。”这位军官回忆说:“于是我一夜没睡,整晚在膝盖上架着把该死的冲锋枪,因为那两个来访者是‘老板’的人。”另一个美国情报官在日占区执行秘密任务时路过一个小村子,在当地的客栈下榻。他与客栈老板一起喝着地方酒并成了朋友。于是这位美国人冒昧地建议他们去搜索所有顾客的行李。说到底,这难道不是客栈主人的“老板”要他干的吗?后来,当他们在醉意下搜索了旅店的其他房间后,美国人说他原以为这个小村子对于安置一个常驻的秘密警察特工来说太小了点。“多小没关系”,据说那店主这样回答,“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老板的特工。”当然,在一村一屯安插特工并不足以使戴笠赢得他所得意的普遍恐惧。他在外国人和中国人眼里的形象部分出于他残酷的名声。美国观察家认为:“许多中国人悄悄传说他用火车头内燃炉烧烤的方法来惩罚叛徒,而且他操纵了关押政治犯和其他犯人的集中营。”有些中国人,如蒋介石的对手李宗仁,他们对戴笠“作为一个聪明而含蓄的人”具有好感,但同时对他“笑里藏奸”感到震惊。尽管在他的组织里他偶尔会以漫不经心的样子出现,但据说万一有人不遵守他的纪律,他便残酷无情。戴笠的批评者们因此向外国人指控戴笠应对许多文科教授和其他进步人士的监禁负责,同时把他形容为“中国的法西斯分子”。第一章 多面人戴笠“亚洲的神秘人物”尽管他最终喜欢施刑,残酷本身却并不是他那威慑力的关键所在。他虽然杀了很多人,但并非病理性的虐待狂。他自己也并不喜欢这么做。他对杀手们下令行刺时,通常总是略与计划保持距离。他无疑为自己能在远距离外置他人于死地的权力有种变态的快感,但这正是一位神秘的复仇女神不可遏止的满足所在:死神既遥远又近在咫尺。于是,戴笠保持孤僻和神秘的能力使他变得无法预测,于是在人们的眼里变得更加奸诈危险。这种气质在小说《红岩》里对徐鹏飞的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讲述了内战期间军统(或后来的保密局)的情况。徐是重庆特务机构的领导,小说这样形容他穿行在阴森恐怖的总部大楼里:随着徐鹏飞的出现,整座侦训大楼立刻鸦雀无声,所有的部属,正以景仰的、谄媚的种种神情迎接他。徐鹏飞对于这些,不能不由衷地感到自得满足,渐渐露出一丝稀有的浅笑,但迅速地收敛住了。和往常一样,他不能让任何人猜透他的心思,只能叫人捉摸不透他的喜怒无常的性格。他故意迟缓了巡视的步伐,毫无表情地从纷乱的目光中穿过。他许多让人费解的特点与他不让人察觉他在场及保持隐名埋姓的奇妙能力有关,部分也与他不愿被拍照有关。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戴笠特别刺激美国记者们的想象力,因为他完全符合他们把他当做现代的富满洲大夫的形象。戴笠被认为是经历过战争的最神秘的人物。但那些知道他长什么样的中国人通常不这么看。据说近四亿五千四百万的人从没有见过他,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他从不公开露面,也不让记者采访,而且几乎从不让人给他照相。《柯莱尔斯》(Colliers)杂志管他叫做“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据说戴笠是个“具有可怕权力和声名狼藉的人”,他从不接受照相或采访。戴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甚至在政府官员里,都很少有人认识他;很少有他的照片。他在受到一些人赞赏的同时,又被很多人深深地仇恨和惧怕。一个中国官员在提到他时说,他“制造了这么一个幻象,好像他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可能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且,他无疑总是力图隐藏自己的踪迹。在二战时期的重庆,他一个人住——除了他的警卫们和连他在外就餐时都替他采购、烹饪和尝食物的白发仆人贾金南以外——这个秘密警察的头目故意地随意往返移动于三个住处间:曾家岩151号的公馆,上清寺康庄3号的一座小洋房和在神仙洞的另一座公馆。就在重庆城外,他在杨家山占有一座公寓,在松林坡有一幢房子,在歌乐山中美合作所总部的大礼堂后面还有一个临时的客房。他在西安、兰州、成都、贵阳和衡阳也各有一个秘密住宅;战后他又秘密地在上海、南京、汉口、天津、青岛、北平、郑州、福州、厦门和苏州买下了一些秘密住所(在那里他总放置一两部随时备用的车)。几乎没人知道戴笠准确的近况。他在中国到处有住宅和藏身之地,而他的路线和去处总是隐瞒着的。一个跟他一起旅行的美国人曾经告诉我“他从来不让任何人知道他从这一刻到那一刻将去哪儿,而且他在去任何一个地方之前,总是播散谣言。说他要去X地,然后他总是去了Y地”。在城市里他的人总给人打电话说他上路了,他们知道这电话会被窃听的;与此同时,戴笠去了另一个什么地方。正因为有窃听,所以他禁止他的办公室在电话上为他安排约见。美国人发现,他们约见他的要求必须封在信封里,而且答复也是以同样的方式递交的。他甚至能在别人的面前隐藏自己。记者爱泼斯坦回忆起在他去延安采访共产党之前国民党为他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由被美国人认为最受蒋信任的何应钦将军主持,国民党的日本情报专家王本胜也出席了,还有董显光。只是在会议结束时爱泼斯坦才记得还有第四个人在场,他在屋子的后面几乎没被注意到。那人黑黑的皮肤,胡子拉茬,虽然不见得阴险,但在爱泼斯坦看来有副癞蛤蟆样,他自然就是戴笠。深色的皮肤也是他给别人包括他后来的副手“玛丽”梅乐斯留下的强烈印象。从外表上看戴笠在许多美国人眼里与其说是中国人不如说是拉丁美洲人。他矮个子,壮实,深色的皮肤。有人说“他有点像巴第斯达”。他在战时穿得很普通:通常是黑马靴,普通的蓝制服,过时的欧式帽子。他外表中最突出的是他的双手。“它们奇怪但可爱”,一个美国人曾经这么对我说。“它们不比我的三个手指更大。你见他坐在书桌前,穿著丝织的中国长袍,脸上挂着狡诈的微笑,突然出现了中国瓷娃娃般的手。假如你在这之前就以为他是一个残酷的人,他此刻就显得更加阴险。”别人既能感到他的外表古怪畸形,又能感到戴笠为这个特点而骄傲。他衣着的暗淡单调更增强了这一点,同时使他更能有意地隐名埋姓。正因如此,尽管他经常大宴宾客——尤其在重庆,他在公馆的马殿或虎殿里的宴会在美国人中以其精致的餐具、绝妙的咖啡和拿破仑白兰地而闻名——但他的生活其实相当简单。比如在南京时,他以对自己的生活条件不在乎而出名。他在鸡鹅巷53号的房子里用的是草织垫子而非地毯,他在上海法租界枫林桥附近租的一座两层楼房子也非常普通,跟当时他的那辆小斯特德贝克车一样不起眼。于是,虽然有人认为他发了大财,尤其发了战争横财,然而另外一些人认为他除了在与他人,包括手下人做交易以外,他从根本上对钱不感兴趣。一般人认为戴笠财产数额巨大,然而还是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他宣称为蒋介石政府无偿工作,这使他的个人收入变得非常神秘。有人说他的收入来自与敌人的秘密交易。美国空军飞行员曾说是来自鸦片,说他们曾从西面的成都起飞把水银运往北方各省来换取鸦片,然后交给戴笠。但正如其他人指出,蒋介石对任何与鸦片有关的人和物都毫不留情,而戴笠对蒋和他的各项原则的忠实向来是无可指责的。据梅甘主教记载,戴笠作为反走私机构的头子(当时挂名在财政部下),他所处的地位使他极容易了解(并获利于)非法交易和走私活动。然而,对当时中国的情况信息十分灵通的梅甘认为,戴笠自己并没有卷入任何这类活动。第一章 多面人戴笠猴王戴笠对机密和匿名的执迷使他的权力带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所谓的刀枪不入。《柯莱尔斯》杂志的那篇使他在美国传奇化了的文章一再提到戴巧妙地逃脱逮捕、定时炸弹及日本人的捉拿:“戴笠无懈可击的说法很快就成为他个人传奇的一部分。”另一个美国作家曾描述戴笠怎样“以其惯用的销声匿迹的方式”逃脱了敌人159个便衣的捕捉;即使在有报道说他死于飞机失事时,他仍然可能在与死亡游戏而不伤一根毫毛。 “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次戴笠的敌人想逮住或杀死他,而他一次次地捉弄了死亡,结果使他享有刀枪不入的传奇式名声。”尽管戴笠孤僻诡秘,他仍在社会各阶层有广泛的熟人和朋友圈子。其中大多数人对他有用,这些人包括老警卫队的人,也有重要的军官、银行家、海外商人、上海黑帮和四川秘密社会的头子们。《苏报》和《甲寅》周刊的主编章士钊也曾是他的好朋友,在1946年戴笠的葬礼上他曾经也写过赞词。有意思的是,他的一些朋友都是佛教或者天主教的教徒。在天主教徒中,戴笠的朋友包括中国的红衣主教田耕莘,法国在重庆的主教,还有中国天主教牧师于斌。其中他与于斌的关系可能包括业务上的接触。因为正是通过于斌,戴笠才得以在河南陕甘边界区的一个当地的天主教教堂里,开展起在军事委员会西北站控制下的情报收集活动。但是戴笠更大的朋友圈子则超出了简单的宗教或非宗教的划分,尤其是在他取得了名望后。他后来也同足球明星李惠堂,与招待会女王陈云裳,南京《救国日报》的头目龚德柏及京剧演员言慧珠建立了关系。在上海咖啡馆社会的所有成员中,戴笠最臭名昭著的朋友是唐生明,他经常陪同秘密警察逛妓院和赌场。戴笠在上海的浪漫生活也是他面目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唐曾说:“戴笠是个奇怪的人,他简直离不开女人的魅力。”也许这就是唐生明为什么一定让他的妻子徐来把电影明星胡蝶介绍给戴笠的原因。胡蝶后来在太平洋战争中成了这个特务头子的情妇。这些朋友,尤其是那些继梅乐斯将军关于中美合作所的回忆录问世后写出并在台湾出版的各种传记的朋友们,他们对戴笠的形象则有不同的描述。大批歌颂戴笠的书籍涌现出来,包括乔家才、毛钟新、刘培初等写的传记。一生致力于描述现代中国北方的《水浒》类英雄的台湾作家章君谷,在二手材料和对原军统官员采访的基础上编写了一部戴笠的传记,将这位秘密特务的头子描绘成一个“热忱的爱国者”,对领袖怀有“烈火”般的赤胆忠心。戴笠的头脑周密细致,冷酷无情地洞察到任何颠覆行为的蛛丝马迹,而对朋友和下级却待以慷慨宽容。在30年代后期,和戴笠接近的一位同事对章君谷这样形容这位秘密警察头子:戴先生这个人,实在是极理智,而又极富感情的,由于他自小流浪,接触面异于常人的广泛,同时,又因为他勤勉苦学,读了很多的中国古书,所以他能将儒佛侠精神,兼而有之。戴先生的部属,对他无不既敬且畏,即使受过他的处分,人前人后,从不埋怨、怀恨,甚至于直到他死后22年的今天,也依旧对他毫无怨言。戴笠所有的老搭档都强调他们的头目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和旺盛的精力。据说,他能够几天几夜不睡觉而一点儿也不显得累。而且即使累了,他也能立刻察觉出一个局势或一个人的动向,然后设法来充分利用局势。所以他手下的人相信,在任何情况下对这位秘密警察头子隐瞒真相都是徒劳,因为他能毫无例外地戳穿骗局。而且,他斩钉截铁的领导作风和雍容大度的气量,一再证明了他的果断、左右局势的能力和才干。国民党将军胡宗南用这样的话概括戴笠的个性:“雨农,这位自负为孙悟空的人,认为天上的月亮都捉得下来,几乎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他最大的长处是深谙人情世故,最大的缺点是任性、急躁,不能保守秘密。”尽管对戴如此谨慎地进行描述,人们还是无法将他在国民党拥护者眼里的英雄形象和他在死敌共产党中间的名声对上号(他的许多拥护者甚至认为,如果他没在1946年3月17日坠机事件中死去,中国共产党就不会在内战中取胜)。我们曾在《红岩》里见过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戴笠和军统的军官们是残酷无情的虐待狂的描写。戴笠一死,左翼记者们立刻指控戴暗杀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领袖这类杰出的政治领导人,强奸和折磨了无数个手无寸铁的妇女,并屠杀了成千上万反对蒋介石野蛮独裁的中国青年。“秘密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它对那些为自己的真实身份感到疑惑的男女们具有诱惑力,他们只有在秘密的遮盖下才感到安全……这将他们与一个由理性因果关系组成的实际的世界隔离开来,同时也许会使他们以为由于自己了解了他人不知的事情,就有能耐不受常人所受的限制而为所欲为。”每当我们提醒自己这一点时,对戴笠的这些截然相反的描述便无疑会产生怀疑。而秘密世界的特殊性可能正好解释戴笠充满疑云的形象,但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不应当使我们放弃去了解戴笠的义务,因为他起码代表了现代中国意识的某一个具体方面。特别是,在一场中国革命推翻了帝制,而另一场革命即将来临,如果我们把戴将军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只当做那个时代精神的一个折射,那么这个努力就不应当是个夸夸其谈的任务。那些政治动荡产生了一个由地下社会的残酷实践所导致,且饱受即将来临的震颤的革命想像力刺激的暴力文化。在所有这些历史的曲折中,戴笠只是他那个被扭曲了的时代的一个粗糙反射而已。第二章 打流江山戴氏江山县的戴家坐落在浙江西南边界、赣闽交界处的新安江源头。据信戴家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时期戴圣的后代。但据当代江山县地方志专家们的看法,戴家有案可籍的祖宗可追溯到晋朝(公元265-419年)的戴安道。他的子孙分散到江苏、两湖、安徽和浙江。在安徽休宁,原以元朝秘书修撰戴安德为首的戴氏家族于灾难重重的14世纪元明过渡期迁移到了浙江的龙游县。这一支家族的首领是戴天熊,他后来把家迁到了江山仙霞岭的龙井。在历史记载中,位于浙江西南的仙霞道是众所周知的“通往东南的战略要道”(东南“锁岳”)。那里层峦叠嶂,有如虎踞龙盘,历来被兵家视为天然屏障。龙井村就在通道下面和深绿色山野的南面,还因其东南面山脉渐少却峰峦林立,而在当时和现在都被视为土地肥沃、景色奇异之地。戴笠的曾祖父戴启明(1776-1865,字日明),在当地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争中赢得武德左射骑的荣誉称号而提高了其贫穷农民家庭的社会地位像所有在清朝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立功而在乡村升官发财的后代一样,戴氏们变成了当地的地主和高利贷者,成为一个小康之家。戴启明后来搬到了离仙霞岭20公里之外的保安村,因为一个算命先生对他说“得此地者昌。”戴启明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桢奎、顺旺、大猷在保安村安顿下来。二子戴顺旺(1813-1873,字骏才),便是后来戴笠的祖父。和父亲一样,戴顺旺也因效忠清政府而被授予晋升五级的荣誉。他利用这个荣誉,一面继续以高利贷赚够了钱置了200亩良田,同时在保安开办了一系列的产业,并获得了种茶、收木材和在附近山坡上采矿的权利。到戴顺旺死时,这笔可观的产业主要落到了在衢州府衙任巡警、挥霍无度的儿子戴士富之手。新安江各支流在衢州汇合,并经此南下至200公里以外的杭州湾。嫖赌成性的戴士富在生下两个儿子春风和春榜时,已耗尽了大部分家产。1920年他去世时,那原来的200亩地只剩下了20亩。那段时间家里的其他七个成员得靠戴母的劳动来维持生计。戴氏夫人是江山县贵族蓝氏家族的后代,为养活孩子,她开始替人缝缝补补。蓝夫人是个识字人,她毫不犹豫地承担了教育儿子的责任,尤其是对长子。长子生于1897年5月28日,在家谱上的名字为春风。戴春风(字子佩)原号芳洲,14岁进入高小,取学名征兰。后来他在30岁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时改了名字。下面,我们便开始用他的新名字戴笠。第二章 打流戴母戴笠的母亲在戴笠7岁时替他在当地的私塾里报了名。9岁时,私塾老师毛逢乙指点他通读了“四书”,次年戴笠便开始了习作。到11岁时,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使他已进了当地的小学,也使他养成了忠孝之心。当然,这种情况并非少见:这个其实没有父亲的孩子受到意志坚定的母亲的督促。来自土匪出没的浙江山区、有着显赫家世的戴母,肯定下了决心,要使这个衰落的家庭继续保持它温雅的外表。她显然不遗余力地让儿子上完了学,而且还不断地提醒儿子不要重蹈覆辙,像父亲那样当个衙门的巡警,软弱地对上司俯首帖耳。后来有许多人评论说,当戴笠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一个令人惧怕的人物时,他仍然对母亲十分孝敬。他母亲活到了80多岁。一个广为人知的戴笠孝心的象征便是他在仙霞岭下为母亲盖的别墅。戴母原来的房子被改建成一座精心设计的公馆,现在是保安的“文化馆”,里面还保持着一些罗可可式家具、精致的楼梯以及抗战时期用来装饰的华丽镜子。她在乡间的别墅用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名字“率性斋”,建在一个山顶上,由一队戴笠的人员看守,他们可通过私人电台直接与军统总部通讯联系。戴母的家丁有权免受逮捕,而且据共产党公布的资料,她用这些人来经营讼棍和包揽活动。这座别墅俯视着一个美丽的池塘及一旁那个被叫做“天雨亭”的亭子。戴笠常对手下的人说要向他母亲学习,学习她管理如此繁多事务的能力。每当戴笠的劣性失控发作而把手下人当做仆人一样虐待时,他母亲便会轻声而坚定地劝说他,于是他会立刻安静下来,压住怒火。看来,只有她能完全地控制他,而他同时也是母亲的宠儿。当戴笠的飞机在1946年失事后,没人敢去告诉她儿子的死讯。相反,他们告诉她,她的儿子代表蒋介石去美国谈判了。即使她后来猜出了真相的话,她也从来没表露出来,甚至在1948年毛人凤带领戴笠以前的助手们为她祝80岁大寿时,她也未动声色。次年她便去世了。第二章 打流嫖和赌也许戴笠在母亲眼里是个善良的人,但从少年时起他便是一个受人尊敬但并不总讨同学喜欢的“剽悍”的小伙子。虽然他很会装假充善,但早在他十来岁上小学时,他就被发现是个不守成规、嫖赌成性的捣乱分子。不过他是个天生的领头人物。1909年,戴笠离家进入了县立文溪高小;16岁时成了学校宣传卫生、提倡进步、反对鸦片和裹小脚的“青年会”的主席。戴笠的记忆力也非常强健,1913年他从文溪高小毕业时,是班上的第一名。次年,戴笠结婚了。年轻的新娘毛秀丛,其父毛应升是离县城仅有二三公里的枫林镇上的地主。显然,这个婚姻差强人意,起码它没有使戴笠的放荡不羁就范。从各方面看,他仍是个恶贯满盈的丈夫,吃喝嫖赌,直到引起了当地警方的注意。1914年秋,戴笠考取了浙江省一中,他在那里过了三个月。向来聪明的他赢得了老师的尊敬和同学们的忠心,但在1916年他因偷窃被抓住,被校方开除(次年他的儿子藏宜出生)。他在杭州的一家豆腐坊里干了一段时间后,便回到了山区的老家与家人团聚,那时他20岁。总而言之,江山对他并不比杭州更热情。戴笠对赌博的嗜好使他卷入了更深的麻烦。他把扑克牌玩得得心应手,而且这些年来学会了在洗牌时做手脚的诀窍,显然经常作弊。那时县警察常以在光天化日之下逮捕赌棍的方法来禁赌,为了避免罚款,地方上大多数成瘾的赌徒们常在夜晚聚集在夏口河对面的一块空场地上。为不被水浸湿,戴笠常用一只装稻米的滚筒划着过河。有一晚他因屡次作弊而被抓住,被打得鼻青脸肿(这大概是后来梅乐斯认为他被共产党的拳头打掉牙齿的真正原因)。为了保命,戴笠把偷来的扇子卖掉,凑足了路费回到杭州,在那里志愿报名加入了潘国纲指挥、总部设在宁波的浙江陆军一师。戴笠参军后继续赌博。他所受的军事训练,后来证明完全不合格。晚上熄灯以后,他会翻越栅栏到兵营外去和流氓、光棍们打牌。不管戴笠是否作了弊,他的确从打牌中赚了很多钱。他用这些钱请他的战友们吃喝(他总在手头放着一些酒,口袋里装些西瓜仔,身边有一些小吃),他还用这些手段与地痞们结交,而这些人最终又把他介绍给青帮分子。当这些夜间活动使戴笠遭到上司的惩罚时,他便当了逃兵。1918年间,他在宁波一带挣钱糊口,一直到他母亲来后下决心把他带回江山,在一个像样的民间学校替他报名入学。显然是在她的督促下,这个“了鬼”参加了衢州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并于1919年以榜上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但尽管有这个免费教育,戴笠无心成为一个小学教师。他经常在钱塘江上下游,从衢州至金华上游到下游及杭州和宁波一带转悠。到了1921年,戴笠利用他和青帮的关系离开了杭州去上海,在那里他在杭州的秘密帮会“师傅”把他介绍给了青帮头子,即当时上海城最有权势的帮主黄金荣。于是通过这些关系,在刘志陆、张啸林、王晓籁、向海潜、张子廉、田得胜、冯石竹、唐绍武、石孝先及范绍增横行的时代,戴笠成了那些臭名昭著的上海流氓和“打手”们的好友。对这些乱七八糟的帮匪们来说,戴笠只不过是又一个跑腿的而已。他在赌场当私人保镖或跑堂,且常常没工可做,总是想法赚点外快或找靠山来支撑自己的职业。不过,哪怕是俗艳廉价,他也总要保持衣冠楚楚。比方说,在杭州“打流”,也意味着得保持他惟一的一套夏装的整洁。因此他通常在西湖边找一块无人之地,脱下上衣和裤子来洗,然后把衣服晾在一块有太阳的岩石晒干,自己在一边替帆布鞋上粉,直到看上去像新的一样。第二章 打流旅居上海在上海戴笠力图保持同样的形象。每晚都洗身上惟一的那套西服,好在他睡觉时晾干,于是戴笠在人们眼里总是显得要比他的实际情况得体。事实上,他是靠在商务印书馆当职员的表弟张冠夫的供养生活的。张冠夫在1920年间在小北门地段租了一间小阁楼与妻子住戴笠就睡在这对夫妇床边的地板上。这一点造成了戴与表弟媳王秋莲之间的紧张关系。戴笠曾企图通过表弟在商务印书馆找工作,结果由于张太太的阻挠而没能得逞,而且她有一次还真让他吃了闭门羹。不过,尽管有她的反对,张冠夫还是随着戴笠进入了情报工作系统,在1931年成了他联络组的一员,并在1937年接受了主管苏浙行动委员会经理处的中将及军统财务处副处长的任命。尽管有这些报赏,张太太仍旧看不起戴笠。她所了解的这个秘密警察头子是个瘪三,在她看来,他永远是一个扮作国王的猴子而已。而到了后来灯红酒绿的年代,轮到戴笠扬眉吐气的时候,他对张夫人十分鄙视,管她叫做毫无青春魅力的“黄脸婆”。与此同时,他用怂恿表弟纳妾,让他的妻子与一个年轻美貌的小老婆同居一个屋檐下的办法,来竭力折磨她。有人认为,1923年戴笠断断续续地与他的表弟和表弟媳一直住了一年。当他表弟去商务印书馆上班时,戴笠经常光顾上海小东门那儿的十六铺一带,他在那里的流氓中间小有名气。十六铺是个混乱的商业地带,出过像杜月笙这样的人物。而这个大名鼎鼎的帮会头子杜月笙正是在那时看出,那个年纪很轻的戴笠是个“人才”。关于这位青帮头子与未来的蒋的特工首脑的关系,万墨林的说法最具有权威性。他原来是杜月笙的机要秘书,后来加入了戴笠的军统。万在1928年报告说,当戴笠只有31岁时,他已作为一个情报员在为胡靖安工作了,他决定自己的未来成就取决于在上海地下社会中建立同盟关系。于是,戴笠拜访了当时的上海警备区司令杨虎,杨直率地告诉他:“你要在上海搞情报,就得跟一个朋友联系。”这位朋友,自然就是杜月笙了。那天杨司令带了戴笠来拜访杜月笙,戴先生身着整洁的西服……头发梳得平整光亮,一双明亮的双眼睁得很大,谈吐也得体。虽然他刚离开军校不久,而且只不过30岁的年纪,他在杜先生和杨司令面前讲起话来却既慷慨激昂又胸有成竹。尤其是,在简单的客气话后,他直截了当地向杜先生提出请求,而杜先生则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好吧。以后有事的话,你可以给我打电话。如果我不在,你可以让万墨林转告。”后来这三人成了结拜兄弟(戴笠比他们两人小8到9岁)。以后戴笠就把这个帮会头子称做“三哥”。总之,当戴笠的嫡亲表弟张冠夫得知他们的关系后,惊恐万状,马上把戴笠赶了出去,怕他与地下社会的关系连累到他家的安全。在那段“打流”的岁月里,戴笠经常回到江山山区。1922年,他设法弄到了仙霞乡学务委员的职位,这可能与他读过省立师范学校有关。两年后他28岁时,在保安村建立了军事组织“团兵队”。尽管这支自卫力量为保卫保安村而参加了打击孙传芳的同盟孟昭月的江浙战争,他们的活动主要还是以“清乡”为主,而戴笠在其中任主力打手。戴笠小小的武装力量在打击地方土匪上极为有效。戴笠经常自告奋勇,在漆黑的暴雨之夜,亲自爬越荆棘丛生或长满灌木的山坡,搜捕这个由地主组成的团兵队的敌人。戴笠的勇敢和坚韧是显而易见的,更不用说他身上的某种凶狠野蛮了。但是,保安村的自卫团最终还是无法击败孟将军的部队,于是戴笠再次决定离开江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碰碰运气。第二章 打流胡宗南胡宗南有一次来杭州时,戴笠有幸结识了他。在后来的年代里,胡宗南成了戴笠在黄埔毕业的国民党将军中至关重要的同盟。戴笠在讲起他与胡的结识过程时的口气,好像是在描述《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中的兄弟结盟一样,栩栩如生。一天他在西湖边灵隐寺入口处的一块岩石上晒那套由灰色军装改成的服装,一边光着身子藏在水里等着衣服晒干。一队学生由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领着走来,其中有人看见石头上的衣服和鞋子就上来捡。戴笠见了后叫喊起来,让他们把衣服放下。那位教师发现戴没穿游泳衣,便叫自己的学生把衣服放回岸边晒干。尽管这两个人没有交换语言,但对水中人的尴尬他们相互抱以微笑。过了一会儿,等学生和老师走了以后,戴笠穿上了衣服。等到有了机会,他便去当地的小学感谢那个叫寿山老师的周到。那个老师便是胡宗南。不久,胡便进入了黄埔军校,成了蒋介石宠爱的“天子门生”之一。于是,早在胡变成“西北王”、戴笠变成蒋的秘密警察头子之前,这两人就发现他们之间情投意合,更不用说他们的勃勃野心了。当时中国的师范学校注重中文、文学和历史,而不像北大或清华那类西方化的精英大学一样强调英文和数学。胡、戴二人如此谈得来,这难道不反映中国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青年的共同特点吗?胡和戴都受过当小学教师的教育,都不自觉地具有流氓知识分子特有的自负,他们认为自己的命运重大而洪福非浅,充满着传统文人的自傲,并在不同程度上相信顾炎武的“匹夫有责”论。他们自以为是,野心勃勃,却狂妄地“以天下为己任”。那些从大城市高校毕业的受西方影响的青年们往往能感到自己政治野心的阻力和障碍,而胡宗南和戴笠由于未能意识到他们的雄心将会受到的正常局限,他们各自在对方身上看出了自己对权力和地位无限的渴望。他们这种小知识分子意识和由于自己地位卑微而受压抑的壮志结合起来,使他们对实现权力的向往更加炽烈。加上他们并不是摇笔杆做学问的知识分子,所以他们比起大学教授这类高级知识分子来就更加愿意采用搞革命组织或军事训练等其他方式来表达个人志愿。难怪他们气味相投,一拍即合。戴笠的另一个重要机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天意——是他在上海与蒋介石的会面。虽然会面的具体时间不太清楚,但可能是在1921年。当时蒋正同包括戴季陶、陈果夫在内的一帮朋友在上海经营股票贸易市场,为孙中山集资。戴笠居然认识了所有这些人,而且他被这些革命派当做“小瘪三”。当他们需要人跑腿时,戴笠就受到差遣;当他们要泡热茶时,戴笠就被招进屋里。戴季陶很快就发现,这个竭力想讨好他们的跑腿跟他同姓,于是他开始问这个年轻人有什么生活目标。戴笠意识到这些人可不是一般的记者或生意人。由于那时名为“光棍”、实为革命党信使的人们来往频繁,戴笠便猜想他们是孙中山在广州的特工人员。但他不敢把这些说出来,于是他一开始回答戴季陶说:“只要我有饭吃,什么都行。”后来他终于告诉戴季陶,他那“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欲望是如何使他来到了上海过“打流”生活的,于是这个长者对“小瘪三”的态度开始变了。蒋介石注意到戴季陶对戴笠这么好,这个年轻人已经开始称老戴“叔叔”了,他也开始交给戴笠更重要的任务。当然,过了很久之后戴笠才成为总司令的亲信,但他们的密切关系可以追溯到这个秘密警察头子当年在上海街头“打流”的日子。不仅如此,虽然戴笠很讨厌别人谈论他的这些往事(而且谁这么做了往往便会倒大霉),他自己却喜欢讲那时他完全靠自己本事吃饭的故事。他谈起自己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的往事的时候,经常放声大笑。在他看来,那段日子是“陶冶”阶段,就像一件瓷器成形,一块金属受到冶炼一样。他惟一的遗憾是没有更快地看出蒋介石后来会晋升得如此之快,所以没有马上在这个未来的国民党领袖身上下他的赌注。第三章 投奔黄埔军校据说,戴笠厕身于国民党上层是由于戴与毛人凤的交往,纯属偶然。毛后来成了他的高级特工人员之一。毛人凤的籍贯是江山县吴村乡,是个地道的乡镇人。而且他还与戴笠同年,只比戴笠小7个月。他们两人还是文溪高小和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总之,毛在嘉湖高小当了一阵教师后上了复旦大学,从那里他又于1925年进了黄埔第四期,毕业后当了黄埔学生训练军秘书。1926年毛的父亲去世,他因此回江山参加葬礼,那时戴笠也在江山。同样据这个说法,他们因在县里同一个客栈落脚而巧遇。两人在表达了一通见面的喜悦之后便开始相互诉说起自己的近况,于是戴笠便了解到参加黄埔军校给人带来的机遇。据说毛鼓励戴笠报考,而且随后还帮他入了学。另一种关于戴笠进入黄埔的说法是,他年当30时从以前上海帮会的老板黄金荣那里得到一封给蒋介石的推荐信。据这种说法,戴笠带着这封信去了广州,以此获得了参加黄埔入学考试的资格。通过入学考试之后,他接受了三个月的入伍训练,然后被分配到黄埔六期骑兵科。第三种关于戴笠入黄埔的说法要有意思和精彩得多。据说,戴笠于1926年到广州见蒋介石——也许是备有黄金荣的信——他先去了广东大学(后来叫中山大学)见校长戴季陶。据说,戴记得这个“小瘪三”,并把他再次引荐给了蒋介石。蒋听说戴笠甘愿为他效劳,做他的“鸡鸣狗盗之徒”非常高兴。而戴笠虽已被黄埔六期录取,现在既然得到蒋介石的接见,他表示,为了侍奉他的新主子,他情愿放弃进黄埔。而根据戴笠自己后来的说法,蒋介石最初想把他当做“勤务兵”用。但是,戴笠想用其他方法使自己成为蒋的要人。于是,戴笠作为总司令的“犬马”,成了一块人工海绵,拼命吸收他认为蒋会感兴趣的信息。每隔几天,他就会把以摘要或单子形式写成的情报送到蒋介石的办公桌上。一开始“校长”看都不看就把这些报告扔进了废纸篓。戴笠会很耐心地把这些摘要拣起来,烫平后再放回蒋的桌子上。慢慢地,其中的有些内容开始引起这位领导的注意。据说,蒋开始意识到,戴所提供的服务完全是为他着想。于是,他“耳提面命”,使戴成了他秘密安插在黄埔军校学生编制中的机密情报人员之一。蒋介石对黄埔军校最关心的一个方面是学员们的思想意识状况。从根本上讲,学校的教学大纲意在为这批青年指出政治道德方向。这些青年往往来自于农村中农的背景,他们的幻想破灭,对现实不满。教学大纲的目的在于培养“经过灌输正确思想、遵守纪律的军官”。在1925年的一次演讲中,蒋对学员们说,中国人的主要弱点是缺乏对集体的忠诚,而中国人的散漫和无组织性是自宋朝以来不断受外国侵略的结果。但是校长对这个疾患并没有一个持久或全面的精神治疗法。军校的政治教育薄弱,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搞宣传的学员被派到国民党北伐军去了。另外,由于军事指挥和政治教育分家,培训部的教官们对党的思想原则缺乏深刻的理解。蒋在1924年对第一期的毕业生讲话中说,军队党代表的任务应限于解决管理问题;他们不应当根据意识形态来对教官们下评论。对蒋来说,最重要的是“做人”:懂得遵守纪律,服从营地和校园的规章,坚守目标,并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与管理(后勤和行政)相比,蒋介石更强调战地指挥,以这种方式赢得了学员们对他的忠诚。这种对管理的忽视——蒋介石从未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后来证明是他和他的军队的一个致命弱点。 “这个最终的缺陷显然使他无法认识到一个有组织、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对现代军队的运作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的重要性。像他同时代的大多数指挥一样,他的长处在于指挥军队作战。”因为,“老头子”——黄埔团体的人员这么称呼蒋——在军校占据特殊的地位:他既是一个广受欢迎的演讲者,又是一个能够与大多数年轻学员保持精神上和感情上联系的战地指挥员。蒋与黄埔最密切的关系要算他与第一期的“天子门生”们,尤其是与胡宗南这些从浙江来的人。胡自己因为身材矮小,险些未被黄埔录取(他须从廖仲恺那儿得到入学考试的专门许可)。但他一旦入学便干得非常出色:在北伐前夕,他就被提拔为营长。与此同时,他的朋友戴笠为成为一名骑兵军官而拼命学习。一进黄埔,戴的言行举止突然彻底变了。那个整天带着同学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家伙不见了。相反,戴笠变得沉默寡言,善于观察,少说多听,为与上司保持关系而不是为了在同伙面前夸耀而大肆收集信息。据他的骑兵教练许振亚回忆,戴许多时间都不在黄埔军校,而去广州珠江上游与政治要人交结。这位比烈马还难驯服的学生,他学骑兵,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就请假往上跑,自习时就写信,大家很怀疑他,怎么那么多信要写?以后才了解他是跑上头,通天到校长那里,写信也是送校长,来头大,谁敢惹?这些他应该为蒋介石准备的信,据说是针对总司令给他的两个命令:第一,汇报学生中的思想状况,尤其是那些参与共产党和左翼活动的“革命军人青年联合会”成员的思想;第二,监视学校的军官和指挥,以便汇报他们的个人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是否腐化。那时这些报告直接送到胡靖安手里,胡当时除了任蒋的秘书以外,还负责黄埔新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同时还是“孙文主义学会”主管政治思想的负责人。第三章 投奔实习特工尽管戴笠实际上是胡靖安的特工之一,但后来他宣称,不久他就直接亲自向蒋介石汇报了。1926年3月18-19日,停泊在黄埔军事总部附近的中山舰被共产党舰长挪到了广州。这个可疑的行动使蒋介石以为是一个左翼派的夺权阴谋,而他会被包围并强行押上舰艇。后来胡宗南、胡靖安和戴笠向他提供了关于国民党内部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共产党活动的报告,更增加了他的疑心。根据这些报告以及与广州公安局长吴铁城和其他关键顾问的谈话,蒋介石于3月20日早晨迅速地包围了军舰,逮捕了舰长(他也是海军局局长),解除了保卫苏联顾问们的警卫和共产党控制的香港罢工总工会的武装,同时宣布军事管制,并抓了50多个二师的政治工作者。等蒋的对手汪精卫一离开广州去欧洲,总司令立即对苏联顾问们道歉,说中山舰事件并没有涉及中共中央组织,而且他有意辞职——这当然没被接受。虽然他在一次对离开军队的共产党政治工作人员的讲话中说了,他对关于企图绑架他的阴谋的说法表示怀疑,但他在1927年4月后坚定地认为中山舰事件是共产党的阴谋。他的这种坚定也许是基于戴笠给他的报告,而这一点使戴笠在他的眼里变得更有价值。第三章 投奔清洗黄埔1927年4月,戴笠被分配到许振亚手下的国民革命军骑兵营一排。骑兵营驻扎在黄埔,三天前由蒋介石及其军特人员在上海开始的白色恐怖于4月15日波及到了军校学员。那天早上,学员们像往常一样起床、洗脸,然后来到操场做晨练。当他们来到操场时,发现周围的山头和公路都布满了武装部队。学员们没有自己的武器,他们的枪支在早先被收走了,于是他们警觉起来。这时,军校“团长”李亚芬打破了沉默,他宣布,从今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学生将分隔开来,并将被教授完全不同的课程。他说:所有的共产党都立刻站出来。然后他又指了指架在附近山头上的机枪。除了一个精神有疾患的湖北学生以外,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自认是共产党,全场静得只听见学生的呼吸声。最后团长说,学生们在同一个团体已有几个月了,大家都知道彼此的政治观点。因此每个单位的成员都应该立即指出他们中间谁是共产党。这便引起了一片混乱。但在命令一再重复之下,共产党学员们逐渐被孤立出来,而那个纵队的其余学员则被带回他们的宿舍。一旦其他学生离开,共产党员们便被逮捕,送到了南石头的集中营。其他纵队的学生那天早上的经历大致相同。第三纵队的一个学员回忆说,在让共产党员站出来的命令发出之后,由于他们拒绝指认谁是共产党员,团长就警告他们说:“要是你们不站出来,我们就要点名,你们反正得站出来。如果你们自动站出来,会大有好处。你们用不着担心。”每个纵队里被辨认出来并遭逮捕的共产党员的数目不等。在第三学生纵队里,只有8个人站出来承认是共产党员,据说在他们被交送宪兵手里并被投进在蝴蝶岗的监狱时,其他学生十分敬佩他们的勇敢。第二纵队里有150多人被捕,但在第三纵队里至少有200多名学生被抓了起来。当天晚上,所有被怀疑是共产党员的人都被带到虎门的鱼珠炮台枪杀了。据戴笠自己后来播散的信息,这些被杀的学员中有75个共产党员学生是他交给总司令的,为此他终身受到蒋介石的赏识。组建的“密查组”。其实,戴笠在北伐期间的情报工作也同样得到赏识。第三章 投奔军事情报工作北伐战争始于1926年7月1日。用戴笠自己的说法,他和黄埔的其他许多学员一样,在1927年4月15日的“清洗”之后奉蒋介石的命令离开军校,踏上国民革命军穿越福建和浙江的东进征途。因没有足够的马匹供整个骑兵队使用,戴笠所在连队的一部分人便分散坐船去上海,他们在那里又分成两拨,分别在徐州和苏州驻下。戴笠属于苏州那拨儿。但是,与众不同的是,戴笠的任务并不是骑马战斗,而是侦察和颠覆敌人。他的具体任务是先行于主力部队,通报敌方的军事情报和前线位置。一旦到达他早年曾经“打流”过的江浙地带,戴笠便显得得心应手,他源源不断地发回用隐形墨水写出的报告,供蒋披阅。总之,那些熟门熟户的地带引发了戴笠往日赌骗的习性,于是他旧病复发。1927年夏,当他和其他几个人来到上海为刚从前线回来的蒋介石买礼物时,他独自携款一走了之,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吃喝嫖赌去了。最后钱花得精光而不得不向表兄借钱买火车票返回营地。他被关了两个星期的禁闭,可一旦被释放,他又故伎重演贪污起来。为了逃避惩罚而奔往南京投靠胡靖安去了——胡1927年7月时正在筹建蒋的“密查组”。戴笠就向这位新上任的情报头子请求收他看护孩子,同时他告诉胡自己离开原单位是因为别人指责他帮助胡在黄埔清洗共产党学生。结果胡靖安把戴笠推荐到了短命的“密查组”里。当1927年夏末“密查组”开始解体时,戴笠发现自己又在上海“打流”,他又睡到了表兄弟张冠夫的家里,一边寻找任何能找到的机会。出乎他的意外,这竟然给他机会替老上级蒋介石效“犬马之劳”。当年8月13日,在北伐于淮河流域进展不利,政府在上海的集款遇到困难之后,蒋介石辞去了他的总司令职位。他在家乡溪口待了一段时间,于1927年9月途经上海准备去日本作战略性流亡。当戴笠得知他的老上司在法租界时,便去敲蒋的大门,自愿为他当保镖。这之后不久,蒋于9月28日去了日本。他在那里既说服了宋夫人让他娶她的女儿,又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达成协议,后者同意帮助他与共产党作战,但同时敦促蒋集中其势力于长江以南,而把北方让给张作霖和他急躁的日本专家们。与此同时,蒋在军队的主要劲敌唐生智在其他将军们的胁迫下流亡日本。汪精卫企图在广州召开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会,失败后,汪答应与蒋介石在上海会面,并讨论有关和解的可能性。在李济深被赶出城,张发奎与陈公博等汪精卫的其他拥护者们自立政府以后,汪精卫在11月7日采取了“护党救国”的行动,巩固了他的地位。但他在全国的影响却削弱了,因为党内如胡汉民和吴稚晖这类元老对他表示鄙视。自然,蒋介石的地位就相应地增强了。11月下旬,国民党领导们在蒋位于法租界的公馆里举行会谈。尽管会谈在1927年12月10日以了无结果而休会,但汪精卫被迫邀请了蒋介石重新担任总司令的职位。会谈一结束,广州公社便在12月11日爆发了起义,结果是汪精卫丢失了在广东的基地,而蒋介石则于1928年1月4日回到南京,开始重建他的军事联盟。5天以后他重获原来在国民党政府中的最高统帅地位。在蒋介石再次成为总司令,并由宋子文任财政部长以后,他显然想要利用这个新机会,尽可能地来铲除他在国民党内的敌人,并重组某些省一级的党委。1928年2月2日,在没有共产党和汪精卫的支持者参加的情况下,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第二届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接受了蒋介石的提议,决定所有的宣传均以孙中山“全国重建计划”(这是在孙受到共产党影响之前提出的)为基础,以全国和解及双方合作的精神来取代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在地方党组织解散之后重新登记党员,撤销在北伐中为统一战线而负责动员群众的各个部门(农民、妇女、青年、商人等)。新国民党只建立了三个部门:组织、宣传和党训。军委将由蒋介石委员长直接领导,而在军队内部将重新组织一个政治训练部,由戴笠的老资助人和朋友戴季陶领导。第三章 投奔“寻找靠山”那年冬天,戴笠到了南京,在首都的太平桥一带勉强维持生计。他从未读完黄埔的课程,所以也没有正式毕业。尽管没人确切知道他是怎么到了南京的,但大多数人谈起戴笠奇怪的上升都强调他很快在胡宗南那里得到了职位一事。1928年,北伐重新组织了力量,胡宗南担任了第一师第二纵队司令。戴笠投奔到他当年在杭州的老朋友胡宗南那里后,在他手下当了个小小的卫护官。后来胡推荐戴笠任职于黄埔校友会毕业学生调查处。黄埔校友会的前身是孙文主义研究会,在1926年6月北伐前夕,它有300个成员。当这个学会在1926-1927年的军事活动中解散时,蒋介石名义上是校友会的主席。蒋与统一战线的左翼决裂后,只有反共分子还留在其中。黄埔校友会调查处成为后来的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的核心部分,前者本身于1930年解散。这个组织曾是蒋介石军事训练体系中的安全机构。该体系最终包括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空军学校、炮兵学校、骑兵学校、工兵学校、轻重兵学校、海军学校和中央警官学校,再加上培养军官和干部的各种训练班。到了1935年,训练班多达100多个。为了让蒋放心,从一开始就显得有必要在登记和调查这些毕业生的毕业证书的借口下,跟踪他们的行迹。通过在黄埔校友会调查处工作(它后来成为中国革命同志会的前沿机构,而该同志会则是“蓝衣社”的关键部分),戴笠自然与一批没有工作的黄埔毕业生有了接触。只要能找到钱来支付活动经费,他们便乐得参与他组成的一个专门的情报收集机构。也正是在调查处工作期间,戴笠让总司令当时的随从副官胡靖安把他作为警卫队高级侍卫的候选人引荐给蒋介石。后来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个位子。利用与没工作的黄埔毕业生的关系网,戴笠开始收集有关受怀疑的人的非法政治活动的消息。他经常用有意刺激的方法,如散布有关蒋的谣言,来诱使别人批评总司令对政府的领导。一开始他并没有正式的渠道来向他的上司递送这些报告。据说戴笠必须用当年把情报摘要送到蒋的办公桌或车里的办法,即利用他作为蒋介石司令部门口警卫的位置,在领袖每次通过的时候把这些写有密报的纸条递上去。据说,蒋越来越依赖这位新侍卫来得到这类情报,而且不久,只要总司令看见戴站在那儿等他,他的车就会在大门口停下。另一种对戴笠有点儿贬低的说法是,这个未来的秘密警察头子在卫队里给蒋总司令当跑腿一类的差使。蒋的机要秘书毛庆祥后来回忆道,戴笠会每三天到警卫部食堂的后门处,通过厨师或值勤官递送情报。戴笠不敢过问对这些情报的反应,而毛庆祥一开始都不把它们送往总司令那儿。但过了一阵后,毛发现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内容值得引起注意,于是他开始把这些报告送蒋介石一阅。而蒋则对这些消息的丰富表示欣赏,并命令戴笠到胡靖安的侍卫队“情报小组”当一名情报员,同时,蒋还开始向戴支付除工资以外每月3000元的活动费。有了这笔经费,戴笠便得以雇用更多的情报人员,逐渐地在他自己身边组成了有名的“十人团”,即一个专门的,由他自己和其他年轻的官员和军官组成的特务组织。有人说,蒋介石越过所有人转向戴笠,是因为胡靖安的脾气凶狠且难以控制,使蒋对他失去了信心。几年以后,当戴笠成了蒋介石最有权威的特务头子后,军统为高级干部举行了一个宴会,胡靖安没有受到邀请。胡冲进宴会,破口大骂,闹得参加宴会的人不欢而散。他骂道:戴笠,狗婆养的,翻脸无情,如果没有当年我在广东提拔他一手,介绍与孙文主义学会的大头杨引之、贺衷寒、潘佑强等人见面谈过话,谁知道他是老几?老子毫不自私将名单开给他,否则他又哪里去找报功请赏的材料。这也许是一个原因,但同时蒋在对抗他的对手(例如,蒋在1930年发现自己面对由南方的改组派与北方“出笼骑虎”的阎锡山等军阀构成的联合阵线)时,他对戴的能力的信任不断增强。那年2月10日,阎给蒋发了一个电报,敦促他退休,然后又给他发了一系列的电文指控他腐化无能。次月,南京政府中受到阎控制的省一级机构都被他的人围困起来了。4月初,阎的山西军队占领了北平之后,阎宣告自己为反蒋总司令,冯玉祥为副司令。当冯和蒋介石的军队在河南打派系仗时,阎派出了由孙连仲指挥的轻骑兵队去袭击蒋在野鸡岗铁路站的总部。假如没有戴笠的军事情报,孙也许便会把蒋介石及其侍从一网打尽,但戴在最后一分钟把他的上司及其部下转移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要不是蒋允许戴笠和他接近,哪怕戴笠在平原之战中对蒋再有用,他也永远不会得到他最终得到的秘密权力。戴笠自然十分干练,但蒋更看重的是他的可信和可靠。蒋有一次在讲到戴笠时用他的字“雨农”来称呼他:“只要有雨农插手,我就放心了。”这番话的含义,也许连蒋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因为戴笠似乎能够用不同的办法使他的主子放松,使蒋介石松弛的一面表现出来。有意思的是,其他官员在见蒋介石时得非常小心他们的言行举止才行。甚至连一位将军白手套上的一个污点,都能使他被撵出去或者挨一顿训斥。但不知怎么,戴笠却能免遭这种肆意对待。当然,戴笠能够立即理解他上司的心情,并满足其随心所欲的各种蛮横要求。比如,要是蒋介石在他的面前赞美孔子和孟子,戴笠便会立刻鹦鹉学舌地开始谈论孔子的“仁义道德”。但从个人的风度讲,他经常是衣服皱巴巴的,穿得很糟糕,也不刮胡子,甚至有些邋遢。这给人的印象是,戴笠漫不经心的气质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好符合蒋介石的另一个方面——可能是他的一个内在而松弛的王国——而这一点,像曹圣芬这类随从是永远不许看见的。凭着如此接近领袖的机会,戴笠得以克服使他担忧的资历浅的缺陷——他曾对文强诉说,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早一点投靠蒋介石。说到底,他“投奔”的决定,填补了他同国民党元老和黄埔精英相比所显出的不足。1939年,当戴笠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党中央训练团警卫组组长时,总司令才发现他的门徒不仅没有从黄埔毕业,而且连国民党正式党员都不是!不久,总司令大笔一挥,就使戴笠成了以前黄埔军校六期班的毕业生,与此同时,“雨农”也被国民党领袖本人作为保荐人介绍为党员。至此,戴笠成了自己秘密世界的主人和指挥。第四章 十人团蒋介石的私人间谍机构据文强关于戴笠生平的叙述,戴笠在国民革命军中情报工作方面的晋升,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常规军事情报人员的能力。戴笠在胡宗南手下(第一军第二纵队)干时,他成了一个特别通讯情报单位的头目,这个单位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建于1928年1月4日,名叫“联络组”,后来在台北情报局编辑的戴笠正式的传记里,它被形容为所有后起的党和国家军事情报组织的“萌芽”。联络组由蒋的总司令部直接设立,总司令亲自任命戴笠为联络参谋,让他领导十个官员,后来调查统计局在军事委员会下成立之后,这些官员便成了核心人员。戴笠任联络官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1930年初执行蒋介石对唐生智行刺的命令。唐是湖南出生的军人,曾在1929年11月替国民党政府把冯玉祥赶出了河南,但他在次月去汪精卫那儿接受了护党救国军四路军总司令的任命,宣誓要反对蒋及其随从的军事独裁。最后蒋派出了他最优秀的间谍去搜集关于唐生智的军事情报并将唐阴谋暗杀。据说戴笠经峒岭进入河南,在洛阳停留之后,便沿京汉铁路去唐将军所驻扎的郑州,一路收集情报。得知戴在这一带,唐生智便悬赏重金捉拿他。戴笠一到郑州火车站就被唐的军警们发现了,并将他包围起来。然而,军警稽查处处长周伟龙毕业于黄埔四期,他也许在黄埔时认识的戴笠,对这个间谍的冷静和勇气感到佩服。戴笠恳求周伟龙“拥护校长佐天下”。周与戴笠结拜为兄弟,并把他藏在军警营地里过了几天,等到风声一过,戴便穿上了唐生智军警的制服,沿京汉铁路南下。在1928年至1931年之间,蒋介石惟一授权建立的正式秘密警察机构,是国民党改组后的中央总部的密查组。蒋的非正式特工很多,这是因为1927年之后在他自己支持下发展起来了各种秘密组织,蒋采取让这些组织各自为资金和权力互相争斗、互相制约的手段来对其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半正式的小组还是成立了,它的任务是对付共产党员,并从中央党部拨出秘密“特别经费”提供给它,利用它来控制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分子。密查组亦称“联合组织”,以陈立夫为首,他曾经领导国家军事委员会保密处,当过国家改组委员会的总书记。据波曼说,负责清除共产党员和有亲共嫌疑人员的调查组分为三个科,戴笠负责二科,该科受命对军方人员进行监视。正当1927年的清党开展之时,戴笠在总司令私人间谍系统里的正式职责与他的个人任务并不完全相符。到了1930年,他似乎已经开始在二科里,通过继续成为他秘密特工核心的十人团,来形成他个人的“机构”。这些黄埔的毕业生就像明清时期官员中的“幕友”,一开始都从戴笠那儿领工资。事实上,他们直到1932年蒋重建他的秘密特务组织时,才作为政府官员正式加入该组织。在那四年里,其人事稍有变动。1930年,其成员包括王天木、唐纵、张炎元、徐亮、胡天秋、周伟龙(唐生智的军警头子)、黄雍、马策及郑锡麟。后来最后的两个人要求退出,于是唐纵让刘恢先和裴西度取代了他们。十人团的正式名称是“调查通讯小组”,对于它斯巴达式紧张而严厉的工作风格,有过各种叙述。从中可以看出,它很少有时间从事军统在全面发展到后期时所特有的腐败活动。大夏天里,在南京这个中国最闷热的城市里工作的戴笠,会经常在十人团位于鸡鹅巷53号的总部连续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地工作,最多只是就着一杯开水咽下油条之类的点心而已。尽管密查组名义上归陈立夫统一领导,但它的各个部门之间竞争激烈。当戴笠和他的十人团在密查组设在鸡鹅巷的办公处活动的同时,另一个对手小组——它被认为是代表了陈立夫“CC”派的利益,也在瞻园路的办公处对国民党非军事人员中进行反共的调查活动。这个被称为密查组一科的小组由徐恩曾领导,同样由党中央总部的秘密资金支付经费。与此同时,另一个秘密警察机构在由江西南昌“剿匪”总部管辖的三个省份成立。而蒋介石于1931年也开始授命组建谍报科。次年,蒋在军事事务委员会的秘书之一邓文仪向总司令递交了一份计划,要求在“剿共”地区内三个省的保安行营里成立调查科,其总部归南昌保安行营领导。第四章 十人团邓文仪邓文仪那时29岁。他祖父是摆卖衣服地摊的,父亲是湖南醴陵的一家糖果杂货店的店主。当他还是个小学生时,便深受他的校长王英兆的影响,王是一个保定军事学校的毕业生:他使这个年轻的学生一头栽入了游侠剑客和盗匪的传统小说与史诗之中。王先生每星期两晚上要给学生们讲《水浒》的故事,描述和分析书中的人物及其个性,他们的武艺、社会背景和“绿林好汉”的正义行为。于是,在校长的影响下,邓和他的同学们逐渐地把《三国演义》、《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平西》、《岳飞传》,及《班超平中亚》等里面的人物视为自己的榜样。于是,小业主之子邓文仪,与中国许多受武侠小说吸引的青少年一样,怀着一种浪漫的决心长大——就像毛泽东那样,他决心做一个见义勇为、扶济贫弱、默默无闻、救国救民、任劳任怨、不为财色所动的正人“君子”,一个现代的“游侠”。他读中学时所碰到的经济困难更增强了他的这种决心。那时,他家没钱支付他在校的食宿。邓两次得徒步跋涉60里路回家,乞求父母给钱付费。但无论邓如何痛哭流涕,他母亲最终只能凑起一块钱来,于是他不得不学会赌博来攒够钱供自己上学。这只能加强他对“绿林好汉”们的敬仰和对小说里拜把兄弟“杀富济贫”的尊重。邓由于受到他们的启发,拒绝结婚,而且在中学毕业的前夕,进入程潜在广州的军事学校,“参加了革命”。一入校他便听说了黄埔军校,于是他成功地通过了黄埔学校的入学考试。邓加入了一个黄埔学生小组,其中有萧赞育和张镇(后来是蒋的军警头目)。这小组的成员被送到苏联去学习。他们是300个在中国招收的去莫斯科航空军事学院或中山大学上学的学生队伍的一部分。这些院校建于1925年,归属于共产国际远东部,专门培训中国人员。其中约有150人是在广州通过黄埔和其他指定的军事单位推荐,并通过竞争性很强的考试,被国民党招收来的。为了对抗亲共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孙文主义研究会”于1924-1925年在黄埔成立,邓文仪自己是其中的学生领袖,与贺衷寒、杨引之、酆悌及曾扩情一样,都属于“大头”。当他去莫斯科的申请被广州的国民党总部接受后,他被送进中山大学。作为一个学生领袖,他成了共产党争取的对象。尽管他是国民党支部的一个委员,并在贺衷寒为保持孙文主义研究会精神不衰的反共狂热激发下,继续秘密地与其他黄埔军校学员会面,但显然他的上级们还是越来越肯定他对共产国际的忠诚。在邓文仪到达共产主义大学后不到三个月里,他被选为“公社委员会”成员,当了“卫生苏维埃”的主席,而且担任女射击队的教练。他后来还被任命为班长和他所属的学生小组组长。1927年春天,当共产国际开始招募一支特别派遣队在M.N.若仪(Roy)领导下回中国时,邓文仪是中山大学被选中的40个学生之一。但当汽船由符拉迪沃斯托克抵达广州时,邓登上了岸,随即与派遣队脱离了关系,重新表明了他对国民党内蒋介石派系的忠诚。同年稍晚,邓文仪参军北上加入已开始互相争斗的革命军,并开始动员黄埔圈子里的军校生收集反共情报和研究在苏联买来的详细介绍契卡和GPU(国家政治管理局)运作的书籍,并以此来独立组建自己的反间谍机构。1927—1928年间,邓文仪建议把间谍股安置在保安处在各省的总部里,以便执行它的各种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反共军事活动,收集情报,调查共产党在军队和卫戍各部门的活动,保持对各纵队司令的监视,以及在非军事人口中间展开特务活动等。蒋介石最终批准了这个计划,于是在1932年早春,一个行动小组在邓文仪的控制下成立于南昌经堂巷内。邓文仪的调查科与密查组是两回事:与在首都南京的两个独立运作的部门不同,它是一个省一级的网络组织,虽然挂在三省内的卫戍行营,但有自己的正规地位。一直到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密查组一直是非正式、非官方资助的组织。“一二八”事变中,日本海军与十九路军在上海北都的闸北区持续交战三个月之久,摧毁了闸北。十九路军——该军的司令蔡廷锴一下子成了全国英雄和世界名人,蒋介石迫于向十九路军增援的舆论压力,命令王敬久和余济时领导的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在中央军事学院院长张治中领导下组成一个新的第五路军。第四章 十人团特务处但当八十八路军到达昆山,在南翔前线与日本人交战时,中国军队遭到惨败。当时的情况是,戴笠本人亲自向蒋介石汇报了噩耗:当八十八路军重新在常熟集中兵力时,整个部队和军官加起来总共不到4000人。总司令非常沮丧。这不仅因为他对日本军事力量的情报不准确,而且他对在这些军队里任职的黄埔军官估计和控制都不足。为了进一步了解局势,蒋介石命令戴笠成立一个特务处来加强他的非正式秘密特务组织。特务处设在鸡鹅巷。不过,这个新成立的处还不算政府正式的机构,而是在行政上与“蓝衣社”有关的一支“铁血队”。它被安置在向它提供资金的“复兴社”内。〖其任务是,在完善间谍业务和开展阴谋破坏的同时逐渐渗透到卫戍部队、警察和军警力量中去。然而,所有这些任务都没有以合法形式布置下去过。虽然蒋介石规定,所有的人事事务都得由他亲自处理,但他自己作为国民政府主席刚下了台,政府大权落到了广受尊敬的名义领袖林森手中,所以戴笠的秘密特务组织连执行其基本职责的权力都没有。尽管如此,戴笠还是掌握着一个正式的秘书处,有着固定的资金来源,而原来的“十人团”也发展到了100人以上的团体。这个新“特务处”的确得到了扩大,尤其是现在戴笠享有蒋介石的充分信任。正是在这个时期,沈醉加入了这个组织,当了上海通讯站的负责人,并学会了指导在他之后加入“行动署”的新手们绑架和行刺等技术。但尽管人员数目倍增,戴笠在卫戍部队和军事警察部队的网络虽然崭露头角但却咄咄逼人,然而特务处的行动还是受到阻碍,因为它缺乏逮捕和拘留嫌疑分子的合法权力。1932年3月18日,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届会议在洛阳召开,会议任命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了授予戴笠正式权力,并防止CC派和黄埔派互相之间的对立增长而削弱自己的情报机构,蒋介石决定使用他新的权力,在军委之下设立一个正规的情报局,以将这些非正式和秘密的调查部门组合在一起。3月下旬,在溥仪作为满洲国傀儡政府首脑登位后不久,蒋召集了他的高级军事顾问,共同决定组织一个“情报网”,“以便抵抗外国侵略,平定国家”。于是,“一个军事情报机构”便成立于1932年4月1日,那便是后来国民党军事情报部门永远要纪念的军统机构成立周年日。据台湾“国防部”1966年出版的年鉴,蒋介石在宣布成立这个“机构”之前,私下与戴笠在南京郊外的中山陵见过面。当委员长向戴笠宣布了他在这个机构中的新职位之后,戴虚情假意地推辞说,自己资历太浅,难以胜任。蒋安慰他说:“只要你有决心,其他的用不着担心。”据正式《年谱》说,戴笠于是便答应承担领袖交给他的重任,回道:从今以后,学生将不惜牺牲生命而为革命奋斗。假如我失败了,那么我将请求领袖处分。若是我胜利了,或者被敌人杀害,我将毫无遗憾。”《年谱》最后说:“蒋公壮之。”第四章 十人团调查统计局(BIS)事实上,戴笠扩大了的“十人团”,即原来的“联络组”,现在已成为一个正规的官僚机构。1932年春,蒋命令在军委内成立由陈立夫及其副手、南京警察厅厅长陈绰领导的“调查统计局。”于是三个处相继成立。第一处是原中央党部的调查科,即密查组一科,它设在特务处所在的瞻园路,由徐恩曾领导。这个处便成了党务调查处,后来成为陈立夫抗衡戴笠军统局的部门——中统局。第二个部门是戴笠设在鸡鹅巷的特务部,负责监视和调查军队。被提升为少将的戴,把这个部门当做自己的家,而他则是这个家的“家长”。他原来特务部的部下们管他叫这个组织的“老板”。第三处先是由丁默,后来由金斌领导,负责监查邮电检查局,后来并入特检处,办公处在江西路。统计局本应负责协调这三个处的工作。但实际上只有徐恩曾和戴笠派出了他们自己的人员到设立在南京西华门四条巷军委特务处总部工作。真正的工作是由各部门自己执行的,他们之间基本没有什么合作。后来蒋介石为了保持自己对这个组织的控制,任命自己的亲信郑介民和徐人翼分别为副处长和军委特务处的总管。郑介民曾是广东的一个冒险家,加入黄埔二期之前在新加坡开过一个咖啡店。他也是特务处的审查科长。唐纵任军委特务处书记时,反对军阀的云南绅士邱开基当了执行科科长。“十人团”原来的成员中,那些能够接受戴笠越来越严重的家长式独裁领导的人就在BIS二处呆了下来,而其他受不了新的安排的人便转到了蒋正在建立的秘密政权的其他位置上:黄雍当了调查科的副科长,梁干乔负责复兴社的培训,余洒度则成了国民党华北宣传队成员。二处现在有了具体的调查使命,它可以在“秘密领导公开,公开掩护秘密”的原则下利用军事委员会的权力来扩展它的业务。但它的扩展得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才行:它的前身已同军事或政府当局下属的执法部门建立了固定的关系。这一点可在原来由邓文仪按契卡模式在南昌组建的调查科里反映出来。邓文仪于1933到1934年间由于没有处理好徐培根事件而遭殃。空军署署长徐培根负责中央政府在南昌的机场。徐是个非常堕落的人,多年来一直盗用军款,后来到了1932年,他终于得想法掩盖自己造成的亏损以对付政府的审计员们。因为无法弥补亏空,他便决定销毁账目。于是他纵火烧毁了账本和一些军用飞机。徐被撤职后,蒋介石命令邓文仪的调查科调查此事。邓却一直磨磨蹭蹭。蒋一怒之下,在1932年把这事转交给了戴笠和徐为彬。他们调查出纵火的原因以及事后邓文仪直接对此事的遮盖。邓在1933年被撤去科长职务,而且完全失去了在三省“剿匪”区对调查科的控制,由戴笠接管。从此,一直到抗战开始,戴笠一直被总司令叫做“戴科长”,即邓文仪丢掉的那个头衔。对戴笠来说,这可是一个决定性的机会。首先,他所拥有的人员数目得到非同小可的增长:从145人到了1722人的另一种规模的单位。同时,戴笠占有了邓文仪多数或者全部的“骨干”:张毅夫(张严佛)、李果谌、袁寄滨、周声敷、王新衡和谢力公(谢少珊)。其次,他所管辖的新部门包括延伸到南昌卫戍部队控制的所有省份内的常务情报机关。徐州行辕调查科,武汉及中国中部每一个保安处的调查股,现在起码在名义上都归他控制。南昌行营调查科由戴笠接收后,徐州行辕调查科,武汉行营调查科,以及浙、赣、鄂、皖、湘、桂、黔、陕等省保安处谍报股(有的改为调查股或第四科)先后都归戴笠掌握。第三,在二处的监护下,调查科开始把新获的权力当做军委会的一种武器来使用:它开始派出特工向各种卫戍司令部的侦缉处渗透,并企图接管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公安局的侦探队。从此,戴笠特务系统透入了国民党的军事机关和地方保安系统,披上了公开的外衣。最后,戴笠作为安插在每一个公安机构或警察署里的情报或间谍部门的头目,其职权还包括培训特工“骨干”。因为蒋介石在1934年任命戴笠为他在浙江省警察学校的特派员。下面我们将会看到,他很快夺取了对这个组织的人事和培训班的控制权。这是蒋介石的情报机构第一次公开转变成广泛的合法控制网络。从此,他个人的安全机构得到了正式的权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业务内容还是由总统本人亲自控制。这不仅是因为这个机构的秘密使命必然地导致了蒋及其秘密警察之间既紧密又机密的关系。而且,是政府正规体制内一种团体的扩张——一个用当时的法西斯和长枪党的术语来说,是一种献身于美化领袖个人的军事化的团体,以使它在30年代能够以独裁加宗教狂的架式发挥作用。于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中华民国体制的内部运转情况,那我们不仅应当把我们的视线投向蒋的官僚控制系统的公开转变,而且还必须关注他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无形历史,而这一点导致了我们去探索“蓝衣社”本身。第五章 “力行运作”——蒋的共济会力行社力行运作社,或叫力行社,它如此机密,以至于在1932年到1937年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人们总是把它与其前沿组织相混淆,将其成员当做是“蓝衣社”成员,而它的活动经常与蒋介石特务部门的宣传伪装和情报工作有内在联系。然而,力行社却是那个俗称“黄埔圈子”里最重要的一个政治组织,它的成员们组成一个崇尚法西斯,并在最高领袖蒋介石领导下致力于执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军事团体。尽管它的存在被隐藏了40多年,但在其鼎盛时期,力行社控制了一个50万人员以上的周密的组织机构;“从新生活运动”到“中国童子军”,到大学的军事训练项目和高中的夏令营,秘密地动员了数百万人。现在,由于近20年来在台湾发表的回忆录,力行社的重要性得到公开认可,而它在“满洲国”和卢沟桥事件期间的政治作用也被充分认识。力行社的成立实际上是1931年夏天和秋季爆发的政治危机的结果,那场危机最后导致蒋介石放弃他在政府的职位,并暂时退休到浙江。1930年,冯玉祥、汪精卫和阎锡山的“扩大会议运动”失败后,国民政府决定通过召集国民会议、颁布临时宪法的方式,来采纳被击败了的反叛分子们的部分呼吁。胡汉民作为立法院主席,遵从孙中山关于一党专制是构成政治监护的基础的观点,拒绝支持这个受到新当选的“总统”蒋介石支持的提议。胡在宣布这个立场的同时,于1931年2月28日辞去了他的院长职位。蒋立刻下令对他进行软禁,在这个令人震惊的步骤之后又把他带到了南京附近的汤山继续扣押。国民党的元老们对蒋的不法举动感到愤怒。4月30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的4名高级成员——林森、古应芬、萧佛成、邓泽如——弹劾国民政府新总统。四个星期后,这些以及其他反对蒋武断独裁的人们——其中重要人物有汪精卫、孙科、唐绍仪、陈友仁和李宗仁——在“南王”陈济棠的保护下,于1931年5月28日在广州宣布成立他们自己的国民政府。在接下来的1931年夏天的三个月里,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整个国家在政治上被分成两半,而南北间的战争似乎迫在眉睫。蒋介石本人认为他和他的事业正受到严重威胁。他最亲近的随从——如滕杰和贺衷寒,对此也不得不表示赞同。滕杰后来成为力行社的第一任秘书长,是个有经验的学生运动家。他是江苏阜宁一个地主的儿子,在1925年的“五卅运动”爆发时,他曾当过在南通的美国新教会职业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就像发生在大多数教会学校的情况那样,那里的年轻人最坚定地反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当别的学校的学生代表团来校“串联”时,滕杰发现他自己的领导受到了想攻击校方管理的激进分子们的挑战。最后他决定,美国学校应该解散。于是在那个夏天他主持了一个会议,这个会议导致了全部学生退学。他在确保了这些学生们能够被其他学校录取后,在18岁时离开了南通,进入了上海大学的社会学系。1925年秋,上海大学是黄埔军校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招生中心。共产党的影响非常大,施存统是社会学系主任。滕杰非常敬仰孙中山,他在南通研究过孙的“三民主义”。尽管施存统在课上将马克思和三民主义进行比较,并贬低了后者,滕杰在到达上海后不久还是加入了国民党。滕杰很讨厌共产党学生,认为他们胆怯而虚伪,在他看来,他们搞统战都是假的。他坚信,国民党由于不如共产党那样诡秘,这对它组织学生很不利,当他悄悄地考入黄埔军校后,便带着这种看法离开上海去南方,参加那里的军事训练。北伐期间,滕杰在广州黄埔军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在中部地区接受了一段军事训练后,他便去了日本学习。这是蒋介石在1928年作出的打算的一部分:在他首次退离公职后,便系统地将黄埔毕业生送到日本去深造。蒋亲自在黄埔头六个班里挑选了五个学生。一年后另30个学生也被选送去。于是在1931年夏,有60多个“校长”的黄埔子弟进入了日本皇家军事学院和其他各种学校,包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的西点军校,蒋在那里学习过)、早稻田、炮兵和骑兵学校。滕杰被送到明治大学,该校专门为中国学生设立了一个政治经济系。两年寒窗苦读,滕杰大都花在上野图书馆里,这之后他于1931年7月下旬回到了中国,那时中朝边境由于万宝山事件而紧张起来,使得日中战争很有可能全面爆发。在回国之前,滕杰希望与日战争的可能性将能使全中国联合起来。相反,他发现民族被分裂得支离破碎,政治跟他离开前一样的腐败,政客们一心只为谋私利。若要动员民众,那就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组织来成立一个真正强大的政党,它应当具有获得群众支持的能力。由于想到了共产党在“五卅运动”期间地下指挥学生组织的成功例子,滕杰起草了一个用黄埔毕业生作为骨干来建立一个绝密组织的计划。这个新组织将以“民主集权[来]联立一个具有统一意志,铁的纪律,分工明确,有自愿行动能力的强大组织”的原则来联合军民中的优秀青年。滕杰怀揣这个计划,去见朋友曾扩情。曾被分配在南京中央党部的军事处,听了这个想法后很兴奋。作为实行这个计划的第一步,他请了九个朋友吃晚饭。所有的客人都是黄埔的毕业生,其中两位湖南来客酆悌和邓文仪,是一期毕业生。他们的湖南身份非同小可。来自湖南的黄埔军校生都充分意识到家乡辈出像曾国藩和左宗棠这样的军事家的传统,因此他们感到自己尤其应当在拯救民族的事业中担任领导角色。在酆悌和邓文仪的协助下,计划得到一致通过,而且大家还都同意举行第二次晚餐,到时候每人再领一个人来。当他们第三次聚会时,到场的人有40多,其中有在南昌主管反共“剿匪”宣传运动的官员贺衷寒。第五章 “力行运作”——蒋的共济会贺衷寒贺衷寒是黄埔内部圈子里的湖南派领袖,生于1898年长沙附近的岳阳。他的家境小康,本人在乡村的家里上过私塾,12岁时他已读完四书五经。接下来的两年中,他开始阅读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著作。他白天跟着老师背诵《左传》,夜里自学《资治通鉴》。14岁时,老师让他通读了梁启超的所有著作,发现这个学生能够提出自己都无法回答的问题。结果,贺衷寒于1913年进入了当地的一个新式小学,开始接受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育”。1915年贺衷寒转入湖南省在武昌的一所特殊中学,他的作文能力在那里受到注意:他关于旧社会邪恶的文章经常被展示在高中的墙报上。1917到1919年,他在武昌的一家新闻社当学生记者,在“五四运动”中被选为学生领袖。1920年冬天,董必武和陈潭秋在武昌组织了一个马列主义学习小组,贺衷寒是里面的学生成员。次年他与一位湖南的马克思主义者去上海,在陈独秀办的专门学校里学俄语。1921年9月他被选为东方劳工(Toilers of the East)代表大会代表。当年下半年,他与张国焘前往莫斯科赴会。那一次他在苏联逗留了7个月,但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他于次年回到中国,对苏联政治制度的“进步”印象很深,但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前夕苏联生活的“苦”感到沮丧。于是他得出结论,共产主义革命的策略不合中国国情。回国不久,贺衷寒便接受了武昌中学的一个教书位置,像同乡的另一个教师毛泽东一样,他投入了动荡的湖南政治之中,成了武汉“人民通讯社”的一名记者。1923年通讯社关闭,贺衷寒到了长沙,创办了一个“平民通讯社”。该通讯社的成立正值省长赵恒惕在长沙被谭延恺赶下台,于是贺衷寒得以在他的报刊上发表革命宣传文章。他的宣传小册子之一是有关工人领袖黄爱和庞人铨被杀事件,并激烈抨击赵恒惕。军阀赵恒惕重掌长沙政权以后,下令逮捕贺衷寒。要不是两位省议员设法营救,他几乎死于狱中。出狱后,他回到了岳阳。父亲让他在家教书,但贺衷寒觉得政治义务为先,于是离家去了南京,打算上那里的东南大学。然而,1924年春,他听说广州的革命派正在为黄埔军校招生,于是他离开上海去参加那里的入学考试。最后,贺衷寒以复试中险些落榜的成绩,于1924年5月进入了黄埔第一期。在黄埔,贺衷寒是第一个起来反对青年军人联合会刊物上出现的反孙中山言论的人。贺还与缪斌一起在1925年12月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1926年初,贺衷寒第二次访问苏联,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了常规训练。他在苏联的经历,再加上他在“孙文主义学会”里积极的领导角色,更坚定了他反共的信念。他认为社会主义缺乏“人道”精神。1928年1月他和萧赞育一起从苏联回来后,蒋介石授命他指挥在杭州的军校生军事训练中心。在国民党总部对南京市进一步限制后,贺与萧获得蒋介石的许可去日本,贺在日本与滕杰成了寝室室友。他们从1929到1930年在一起住了有一年多。在那段时间里,他出版了两本批判汪精卫和改组派的书。1931年2月,贺衷寒奉命回国,接管南昌部队司令部的政治宣传部门。贺衷寒参加滕杰的第三次晚餐纯属偶然:“九一八事变”不久,他正巧从南昌到达首都。全国上下到处爆发了抵制日货和示威游行等活动,成千上万的学生汇集到南京,要求国民政府和广东的分裂派联合起来,一致抗日。10月14日,蒋介石释放了胡汉民,并答应在上海举行谈判以联合双方。但学生抗议仍然不断。到了12月初,南京实行军管,上海有一万五千名学生在示威。在这种情况下,滕杰要求贺衷寒支持他们成立“筹备处”的呼吁便十分中听。贺衷寒意识到,如果他们真的希望在军校学员中建立一个由“志士”组成的地下网络的话,那么他作为黄埔国民党学生运动中的老资格成员,又是一个身兼反共宣传重任的官员,他的支持将对他们的成功举足轻重。但尽管在国难之中,贺衷寒还是非常谨慎。他很知道蒋介石多次表示反对黄埔学生形成任何政治团体,曾说:“这些黄埔学生缺乏政治经验,所以不能有效地从事任何政治活动。”贺衷寒还顾虑到校长可能会对背着他搞的活动产生误会,但滕杰向他保证,自己会在“筹备”工作完成后向蒋介石汇报整个事件过程。最后,贺对提案表示同意,并建议滕杰为秘书,他的妻子陈启坤为秘书助理。邓文仪从他的书店里捐献了300元作为经费。他们还在南京康济医院附近的二廊庙街上的一幢木房子里的二层楼上租下了三间屋子。康泽(一个28岁的单身汉,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四川农民家庭,家里穷到了未婚妻家与他退了婚)搬到了楼下作掩护,于是“筹备处”开始投入工作。滕杰的“筹备处”诞生了,这可以说是适应了以组织方式来解决国难这一普遍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初的情况与六年前的“五卅运动”很像。随着与日本的危机加深,全国上下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团结一致,爱国热忱高涨,令人想起甲午战争后各种“社”和“会”纷纷复苏、1919年日本在凡尔赛取得外交成功后学生联盟接连创立的局势。而在学生和知识分子紧急组织团体和同盟来动员舆论的同时,蒋介石的弟子们也想通过资助监护性协会成立的方式来解决国难。第五章 “力行运作”——蒋的共济会右派动员当然,在1931—1933年间的蒋介石与1895—1898年间的康有为或梁启超之间作比较并不恰当,因为前者的弟子们是政府军校的毕业生,而非具有学位的文人。还有,煽动年轻人的狂热无疑是受了当时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运动的影响。刘健群在1931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个全会上发行的一小册子里建议成立蓝衣社,他写道:“国民党应当遵循意大利墨索里尼黑衫党组织的榜样,完全服从领袖的命令,并让它的成员穿蓝色衣衫作为他们意志的象征。”尽管外人尤其是日本人能够很快地把那些动员工作与外国法西斯背景联系起来,但在这运动中有一种很强的本国色彩。在滕杰和贺衷寒的眼里,他们这种动员工作像上世纪末的改革派运动一样,表明爱国领袖能够组织青年“志士”联合救国,以此引起大众支持。这跟他们到底是CC派看中的平民学生还是以原黄埔军校毕业生为骨干的军事干部无关。后者已经在黄埔同学会中形成一个核心。这个同学会继承了已被解散了的孙文主义学会的反共传统。除了向成员们分配工作以外,它还鼓励成立像“立志社”这一类的俱乐部。立志社的总部设在南京黄埔路上的一座清宫式的楼里,该社的名称使人本能地想起16世纪哲学家王阳明强调行的教学。这类俱乐部既现代又具有传统特点,既带有西方或日本极端民族主义青年团体的色彩,又体现了帝制时代后期学院和社团中学者兼绅士的传统。“筹备处”的传统色彩是通过它的名称力行社体现出来的。力行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有力的行动”,它出自《中庸》。该组织的全称如贺衷寒提议的那样,为三民主义力行社。在后来的五个月里,它的创建人开展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在筹备处二楼的办公室里开会起草这个秘密组织的章程和纲领。这些人员全部是二三十岁,生于清末,先接受过传统古典教育,民国初期又进入现代学校,又都是黄埔一至六期的毕业生。据邓文仪的儿子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但大部分来自长江流域,尤其是“各省的乡间和小城市”,而这些地区“仍保持了是好是坏的中国传统社会情况——从好的一面讲,这批人曾亲身体验过其真正的价值,故有保存之义;从其坏的一面讲,他们也深知其弱点而急于谋求改革”。作为黄埔的毕业生,这些军官们经受过军事训练,养成了在集体行动中注重效率、在个人日常生活中讲究果断的意识;他们接受服从命令和等级制度的必要性。他们也是在国外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这些创始人中间,除了桂永清曾在德国受训,其他人均在日本或者苏联学习过。 “九一八”事件后,日本警察的镇压使大批的前黄埔学生从日本涌回国。他们中许多人参加了龚德柏和另一些人在贺衷寒的朋友加同学萧赞育领导下成立的“旅日学生抗日救国会”。龚德柏的《救国日报》接二连三地发表社论,呼吁中国人“抗日锄奸”,而且尽管龚本人并没有参与力行社的活动,但许多“筹备处”的成员利用了他的报纸作掩护,假装成是它的编辑或记者来开展他们自己的工作。显然,蒋介石的这些弟子们首先想到的是积极争取用军事防卫来对抗日本,而蒋却正在否定这种政策,因为他已逐渐认定,当务之急是要安抚日本,以便争取时间消灭共产党。蒋的政策直接与全国特别是继续呼吁抗日的学生们的情绪背道而驰。在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在1931年12月6日召集了大规模示威。那天学生们召开代表大会,请来了上海所有各大学的代表和南京和北京的两个代表。会议结束时,这两个外来代表遭到十来个当地国民党员的攻击,而公安局的便衣人员对此则无动于衷。北京代表被绑架到一辆车里带走了。学生们认出了有一些是国民党的暴徒,便于12月9日在市政厅前集合,要求释放他们的北京同志,并惩罚国民党暴徒。市政府为了自我保护,宣布实行宵禁,但最终无法阻止抗议者:他们捣毁了国民党总部,迫使蒋介石的党徒市长张群辞职。八天后,12月17日,部分是迫于学生压力,蒋介石辞去了国民党政府主席的职位,回到奉化老家。尽管蒋可能对他的心腹随从谈起过制定解决国家危机方案的重要性,但他对成立力行社的计划仍一无所知。筹备处的成员们想等预备工作完成后才向他请求批准成立这个组织。但当滕杰听说有走漏消息给校长的危险时,便决定给陪同蒋在奉化的秘书邓文仪发一个私人信息,要求他立刻汇报他们的计划。总司令由于受必须动员人支持安内政策的信念左右,作出了相当肯定的答复。当时在他面前摆着一系列关于成立“救国”社团和协会的提案,而他显然认为,力行社的计划是手头“对付国内外危机”的方案中最有希望的一个。与此同时,在蒋和年轻的黄埔肄业生戴笠之间建立起一种特别牢固的关系。后者前来慰问这位未来的总司令,离去时充满着对他领袖威力的敬畏。那时蒋和国民党军队领导人向所有离校的黄埔学生提供了回校完成学业的机会。戴笠是军校第六期骑兵班肄业的学生军官。戴笠对于是否以一个普通军官身份回校,感到犹豫。他觉得无论如何,自己的前途在蒋那里。于是为留在蒋的身边,向他提供消灭敌人所需要的情报,戴笠决定接受“没有毕业的黄埔六期生”的名义头衔。这是戴笠作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它显示了戴对蒋的绝对忠诚,以及他对领袖俯首贴耳的情愿。第六章 创建力行社准备工作蒋介石在短期流亡中,与汪精卫达成了妥协,准备重返原职。1932年1月17日,蒋介石宣布他将重新执政,四天后他回到了南京。2月29日,军事委员会重新组成。一周后,3月6日,蒋被指定为政府主席。在这关键的两个月里,力行社从纸上谈兵变成了一个由300个效忠蒋介石的分子组成的最高机密组织。它的成员后来成为具有50万人以上的新的国家政治力量的核心,被普遍视为像复兴社这类前线组织的成员。由原来的力行社变成一个重要政治力量的过程,是从一份会议通知开始的。那份通知发给现被称为“护党救国筹备处”组织的三个领导,要求他们在1932年1月22日,即蒋介石回到南京的次日,到他的办公室开会。这三人是康泽、滕杰和贺衷寒。在见校长之前,他们先与秘书邓文仪在前厅碰了头。这四人共同决定,在见到蒋时他们将头一次不用“校长”称呼他,而以一个全新的、首次在他面前使用的头衔“领袖”向他致敬。按照计划,他们被领进去,门一关上,他们便尊称蒋介石为“领袖”。然后,他们详尽汇报了力行社的计划。邓文仪作了记录。蒋介石一开始对这个新称呼没做评论。相反,他很仔细地听汇报。但听完后,他说:“你们为什么不继续叫我‘校长’?你们知道在现在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这个计划非常合适。不过,你们都太年轻,太没有经验,我怕你们失败。让我来领导你们。”他后来建议,召集筹备处的所有人员到他城外的陵园别墅开“谈话会”。他们自然都言听计从。会议安排在2月最后一周的一个晚上。至于那个“领袖”的称呼,蒋自那时起就被他最亲近的随从们这么叫了。14年后,戴笠曾回忆起当时的经过,并自吹自擂了一番。如果他的回忆可信的话,蒋介石在中山陵别墅与准备期的干部们召开首次会议之前,开始为在力行社本部内建立“特务处”采取掩护措施。据戴笠自己说,他与总司令之间关于成立特务处的密谈,是于1932年2月26日晚上8点在中山陵公园举行的。用戴笠自己的话说,当时“我接到并接受了领袖关于建立特务处的命令”。戴笠继续写道:次日,有一个人(他拒绝说出此人是谁)前来对他说,他,而非戴笠,受蒋介石命令将负责这个新处的人事和财务。但当戴笠就此向总司令提出抗议,并要求辞职时,蒋向他保证,该处由他全权领导。当3月下旬特务处在复兴社内部正式成立时,戴笠被任命为它的头目,郑介民被指定为他的副手。第六章 创建力行社陵园别墅会议“筹备处”在2月的第一次会议是在一天晚上的7点召开的,共有25人参加。会议地点设在距明孝陵一里以外,位于中山陵右下坡松林中蒋的小别墅里。除了滕杰以外,还有黄埔一期班的贺衷寒、潘佑强、酆悌、孙常钧、杜心如、桂永清、邓文仪和萧赞育;二期班的葛武启和蔡烃军;三期班的周复、康泽、韩文焕、李一民、黄仲翔、邱开基和骆德荣;四期班的娄绍恺;五期班的干国勋、彭孟辑和易德明;及六期班的戴笠、刘诚之和陈祺。三名筹备处的人员:一期班的胡宗南和曾扩情及四期班的叶维,因为其他任务而没有出席会议。这些人在一个宽大的长方形的屋子聚会,里面散放着各种沙发和木椅。蒋介石坐在屋子西头的一张中型书桌后面靠墙的一把藤椅上。邓文仪坐在领袖右面茶几边上的一张小沙发里,准备作会议记录。在滕杰将所有人,包括那三个不能出席的人点名之后,蒋介石抬起了眼睛,逐一看着每一个人。停了一会儿,他说:“党国现处于非常危难中,特约你们来谈谈,听取你们各个人的意见,故不采正式会议形式,重在听取你们每个人发表的意见,说话不限时间。”虽然蒋并没有规定会议程序或发言人顺序,但按照黄埔校友的聚会习惯,通常是班次早和年长的成员先发言。于是,一期班最年长的贺衷寒领头,然后依次是孙常钧、潘佑强、桂永清、杜心如、酆悌和萧赞育。每个人讲了20分钟至半小时的话。在讨论过程中门外没有设警卫,而这是非常罕见的。带枪的戴笠会不时地起身在室内和楼外检查。他显得警惕、认真而镇定。据干国勋回忆,蒋介石坐在那里沉默不语,非常仔细地听着,还不时地用一支蓝铅笔记笔记。偶尔没有听清楚,便会轻声地问一两个问题,好像尽量避免打断发言人的讲话。他显得冷静而耐心,这与他通常对他们的严厉、生硬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他差不多是请他们发表意见,让每个人把话说完。讲话从晚上7点进行到11点。桂永清讲得最长。他刚从德国途经苏联,穿过张家口和北平回到南京。他汇报了欧洲和中国北方对“一·二八”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的反映。11点时,蒋站起身说,那些还没有机会发言的人将在次日晚上同一个时间和地点继续发言,便与邓文仪一起离开了。其他人乘来时的原车回南京。在返回的路上,没什么人说话,但每个人都带着“兴奋”的神情。次日晚上6点,这组人在二廊庙街“筹备处”外面集合坐车去蒋的别墅。戴笠和滕杰坐第一辆车,到达之后,先仔细地检查了房子周围和会议室内部。等蒋介石和邓文仪一到,会议便按程序进行,发言也接着开始。那天晚上邓文仪第一个发言,接着是葛武启、蔡烃军、周复、康泽、李一民和韩文焕。桂永清作了简短的插话,他想把何应钦的一个弟子介绍进来,接着邱开基讲了话。他们第二次会议的发言一直进行到晚上11点。第三天晚上娄绍恺第一个发言,然后是干国勋、彭孟辑、易德明和戴笠。据干国勋回忆:戴笠在那三个晚上工作得很辛苦。而其他人除了发言以外都能够静静地坐着休息。他是唯一负责警卫的人。他一刻也没有歇过。他只是在轮到他发言前坐了两分钟。这是他唯一的休息时间。他已经三十出头了,双眉浓重,两眼很大,有一张方嘴。他穿一件灰白色中山装。他站在屋子中间发表他的意见。他的讲话简练而有力。他讲完后谦虚地请领袖和他所有的“老大哥”给予“指教”。时近午夜,虽然外面一片寂静,装束整洁、戴着眼镜的滕杰站到屋子中间,声音响亮地宣布,在他看来,他们应当加强自己的组织,在领袖的指引下重振革命精神,用从内部消灭异己、在外部抵抗日寇的方式来“死里求生”。他坚信,“我们若能掌握形势,那我们必将成功。”滕杰认为,历史已经证明他们不可战胜。在广东,他们仅以几千人马,便能够联合同盟,消灭比他们多达10倍的敌人。他们一不怕向敌人输送大量武器和钱财的英帝国主义者,二不怕在他们中间充当“苏联傀儡”的共产党人,统一了广东,完成了北伐。如今凭着30万人大军,占着几个省份的要地,他们何不能联合盟国、动员友善力量来“剿共”抗日呢?滕杰在对他们的事业表示了极大的信心后宣布,他们一定能够继续孙中山总理未竟的事业,完成革命,建设国家,气壮山河。这是惟一能够安抚孙中山和革命烈士们的亡灵,实现整个民族希望的道路。在滕杰召唤祖国精神和革命烈士亡灵的慷慨激昂的言词后面,存在着一个简单的信息:中国人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能够在粉碎内部敌人共产党的同时,赶走日本侵略者。但蒋介石并不想听这个信息。内政已经开始转向对他有利,而且在汪精卫被任命为行政院院长后,蒋即将成为军事委员会的主席。从这个制高点出发,蒋认为他能够集中全力消灭共产党,甚至不惜暂时对日本人让步。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很快就变成了一种政策:安定在先,抵抗在次。而对蒋来说,“戡乱”的成功完全取决于确保他最亲近的随从彻底同意执行“安内”政策。此刻,针对滕杰热情洋溢的讲话,蒋介石先强调了日本人对中华民族带来的极大危险。他言简意赅,直接针对听众,毫无夸夸其谈。他说:日本军阀准备侵略中国已五十年了,其陆、海、空均已现代化了。一旦战起,我们官兵在前线,几不能抬头瞄准射击,只有挨打牺牲。牺牲完了,只有后退,退到最后再无可退之地,亦无可用之兵时,便只有订城下之盟。城下之盟一订,便是亡国灭种。蒋介石继续说,在满人统治中国的268年期间,犯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类暴行,又大兴文字狱,颁布了虐待汉人的各种法律。而日本人在过去的50年里在朝鲜和台湾的暴政比满清王朝有过之无不及。不幸自孙中山去世后,“革命的责任落到了我的肩上。据我对我们自己和敌人的了解,我必须不负我们的总理和烈士们、国家和人民的期望。”蒋介石强调,日本人凭着现代化的军队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而中国人则完全缺乏防御能力。所以,那些成千上万反对他的退让政策、颂扬第十九路军的英雄们在上海的自杀性抗战的中国人,完全是陶醉在个人英雄主义的状态中。其实,他们中间没有一人自愿去前线。而中国此刻正需要“无名英雄”来“实干,硬干,快干,苦干”。蒋介石对他的弟子们说,他的确有30万人的军队。假如他惟一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受人仰慕的“民族英雄”,而不顾民族危机的更大的历史性后果,那么他很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他个人的荣誉比起革命的成功和人民的安全来微不足道。为了自己的声誉而牺牲国家,那便是背叛总理和革命烈士们的英魂,是将危机转嫁给后代。蒋宣称:“我所能做的是忍辱负重。”[我]决不轻言作战,和平未到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争取准备时间,所谓最后关头与和平绝望时间:就是敌人不顾一切进攻,非逼我们订城下之盟亡国不可的时期。凭着这一席话,蒋介石似乎完全赢得了听众们的心。这些黄埔毕业生被他的真心实意深深感动,他们全都站了起来,表示对这番教导的敬服。那时已是次日凌晨,蒋让他们在早上8点到南京黄埔路的立志社办公室再来见他。第六章 创建力行社科举—考试选拔2月28日上午8点,这些人在立志社门外集合。康泽和贺衷寒以及其他十来个人没有出席。与前次一样,这次会议也没有设警卫,仅戴笠一人负责保安。戴笠在门口与他们会面后,便把他们领进了楼房东侧的一间长方形教室里。在面对他们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孙中山的遗像,两边悬挂着一副对联,上面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下面是一块黑板,黑板前有一张写字台,后面是一把藤椅。一排小型带木椅的双屉写字台围绕着正前方的写字台呈马蹄型排列。这些黄埔的校友们就像教室里的学生一样按年龄依次排列入座。这时,身穿蓝色长袍的蒋介石在邓文仪的陪同下进来,向大家致意。在这次会议上,滕杰尤其像个班长:当蒋进来时,他喊“起立”,在蒋让他们坐下之前他向蒋汇报到场的人数。蒋瞥了一眼名单,然后在黑板上用白粉笔写道“知难行易,力行哲学”。接着,他开始讲话。他不时地提到《孙文学说》和桌上的其他一些著作。讲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话题是孙中山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的发展。讲话完了之后,滕杰给每人发了一张纸,让这些前军校生在上面写下自己对这个新组织领导的选择。选票被滕杰收集起来后装进一个信封里封好,然后交给蒋介石。接着“领袖”发了两个考试题目:“论裨斯麦的铁血政策”和“试述合作社之意义”。他规定每人在其中选一个题目并用文言文或白话写一篇论文,长短不论。论文规定在次日上午8点交。次日,2月29日上午,这些人回到了那个教室,把论文交给滕杰。仍穿蓝长袍的蒋介石在邓文仪的陪同下准时进来,滕杰把20多份论文交给了坐在写字台前的蒋。蒋戴上眼镜,开始看这些论文,一边在上面写些评语并打分。除了易德明的论文蒋认为不合格以外,其余的他交给了滕杰发还给作者,同时让这些以前的学生考虑他给的评语和分数。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他们在前几个晚上会议上的言谈、仪表、在黄埔的班期、经历,以及他们在选举中得到的票数,蒋便依次给每个人授予在新组织中的职位。然后,“领袖”和他的弟子们走到了立志社的大会堂,那里挂着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他们和“领袖”一起手拉手地围成一圈。蒋宣布:“这个组织将被命名为三民主义力行社。”接着每人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书面誓言,并朝着总理遗像神情严肃地站了起来。他们举起了右手,宣誓道:余誓以精诚,力行三民主义,恢复革命精神,复兴中华民族,牺牲个人一切利益,服从命令,严守秘密,完成革命建国任务。如违誓言,愿受严厉制裁。谨誓。接着,每个人又在按有蒋介石印章的誓言上用右拇指按上手印。然后这些纸被滕杰收集起来,庄严地烧掉,就像为了祭神而烧纸钱一样。他们又拉起了手,最后聆听蒋介石的讲话。他说:“大家从此要更加精诚团结,不达目的决不终止。我现在预祝大家成功。”于是,“三民主义力行社”在一个体现了帮匪结拜兄弟仪式和文人科举制的综合仪式中诞生了。第六章 创建力行社核心与边缘这个在右翼运动和国民党秘密组织内部形成的蒋介石个人小集团,从一开始起就同革命军人同志会、革命青年同志会、复兴社,以及臭名昭著的蓝衣社这类“外围”组织混淆得一塌糊涂。蓝衣社从未正式作为力行社的工具而存在,但在官方文件里却被这么认为,且被认为带有自己的特征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力行社的成员尽量对其存在保守秘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其真相。此秘密性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看:(一)是人事上的秘密;(二)是组织上的秘密;(三)是活动上的秘密。其实,三者是互相关连而不可分的。从人事上看,对外绝对不准泄露自己的组织身分,就连对自己的家人也不得泄露,否则受纪律的制裁。不在职务范围的同志,亦须尽量避免接触,减少泄露身分的机会,故团体内高级干部的姓名,不是所有同志都能知道的。力行社成员由于隐藏在其他前沿团体里,在公众眼里他们是“蓝衣分子”:一群类似法西斯的狂热分子和恐怖主义暴徒,正式组织是“复兴社”。其实,力行社有着自己独特的身份,通过广为人知的复兴社来行动,在宣传、警察和特务部门中秘密运作,促进蒋介石的事业和三民主义。力行社与其他前沿团体的混淆,也与国难期间各种核心组织和外围组织的繁多有关。例如,1933年,在蒋介石的鼓励下,CC派成立了一个“青白团”,6个月之后它又与自己的前沿组织“国民党忠实同志会”合并。而到了1937年,总共有三个不同的组织以“复兴”为名:黄埔的复兴社、CC派的民族复兴大同盟,以及汪精卫派的民族复兴会。甚至在黄埔圈子内部,还有复兴社的一帮成员想让人们以为他们是最接近蒋介石的,宣称只有他们的组织才是真正继承孙中山革命的先锋。在这方面,力行社的实际成员也非常夸张,特别是在解释他们的组织和戴笠秘密特务之间的关系时尤为如此。如果将力行社视为在其前沿团体中筑巢的话,那么特务处便是它孵化的产物,尽管这一点使力行社的创建者们非常不快。从力行社成立的一开始到1938年夏天解散的6年中,特务处一直非常独立。早在1932年夏末,戴笠便已经开始通过提供更高效和有把握的间谍和监视工作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而他的特工是力行社的成员们无法向“领袖”提供的。第六章 创建力行社特种队戴笠的独立性使力行社的成员们十分恼火,他们后来也赞扬这位秘密警察的头子,但他们坚持认为作为国民党的“特种队”,他们的作用亦非同小可。虽然雨农将军之忠勤,及其一生对国家之贡献,固右仰皆知,但在力行社那个时期,他是推行四大运动的一支奇兵,也就是效忠领袖及力行社整个组织,实行三民主义各项建设的一份有效之助力,而赞帮国民党能由中央以至地方切切实实地贯彻了其决策。也为国民党政府由中央以至地方,能使其政治得以有效实施。这种旗帜应分明,主客必须有别,庶力社这个组织,能承先启后导致国民革命运动三度进入高潮,不令人误会其为特务组织也。事实上,说到底,力行社在为蒋介石和国民党组织的宣传活动上,还是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甚至可以把力行社的出现,看做是整个黄埔培训出的一代宣传家的转向。这一代人曾在北伐结束后、“反共剿匪”宣传还没有全面展开时暂时失去过自身的重要性。眼看着那些南下的外来户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机关要职,成了新“北洋官僚”,而他们自己则遭到排挤,蒋的这群弟子们必须努力制造一种自己的运动来动员公众支持蒋和他的内战,以在国家政治力量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我们撇开其捍卫者夸大的赞誉之辞的话,力行社的创建者们也成绩斐然。虽时间只有短短的6年,但其组织已于无形中控制了整个中国社会,且亚、欧、美三洲华人聚居之处,也都有其构成分子分布其中。它成立时只有20余人参加仪式,在6年中却发展到10万人(包括“革命军人同志会”会员和“中华复兴社”社员)。虽然如此,力行社却一直不为众人所知,后来被误认为是蓝衣社,又逐渐受到那个给戴笠带来更大历史性声誉的特务处的排挤。第七章 力行社与蓝衣社外围组织1932年3月1日,在宣誓成立力行社的次日,力行社的创始人们在南京黄埔路的办公室开了一个干部会议。开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领导班子并成立外围组织。贺衷寒主持会议,邓文仪宣读了蒋介石定的该组织干事名单。干事会将成为该社的常务领导班子。该社第一年的常务干事兼书记是总书记滕杰。次年由贺衷寒接替,第三年由刘健群担任。除书记处以外还有四个部门:郑介民负责的总务处,萧赞育下面的组织处,康泽领导的宣传处,以及先由桂永清、后由戴笠指挥的特工处。1933年1月,从各外围组织来力行社的代表变得越来越多,又一个检察会成立了。它负责指导分支机构的工作、执行纪律、审查账目和主持新成员入社的宣誓仪式。其成员听从干事会指挥,但他们有权在组织内关押和枪决不法分子,而甘他们的秘密报告可以直接呈送力行社书记处。为执行保密原则,他们都宣誓不泄密,干部们决定建立两个前沿组织。第一个是革命军人同志会,潘佑强为常务干事和总书记。这个同志会很快就办得非常成功,其会员也迅速增加。许多人认为它之所以得人心是由于胡宗南的资助,该同志会被当做是“浙江圈”(包括戴笠)在军队里的一个臂膀。结果,革命军人同志会很快被解散了。1933年春力行社成立代表大会后,蒋介石以它会干扰军队里的正常指挥系统为理由,命令废除革命军人同志会。但他授权在力行社总部内成立了军事处,并任命杜心如为其头目。第二个外围组织存在的时间与力行社一样长,它叫“革命青年同志会”,是力行社的一个“内层”。葛武启任常务干事和总书记,干国勋负责组织,康泽管宣传,刘诚之调度总务。革命青年同志会是力行社最早的掩护组织:它的名字被用来招收新成员,在它的资助下,许多力行社的特务活动得以在其他组织和机关里展开。大多数成员是黄埔的毕业生或其他右翼组织的中层干部。另外还有包括大学教授在内的高级知识分子,以及党组书记、科长、处长、局长和厅长这类的中层官僚。组织内层的所有骨干或书记要么是力行社成员,要么是在该社通过支会扩大后的中央级干部。革命青年同志会的总部设在南京中央军事学校明瓦廊大院内校友信息局的调查处里面。革命青年同志会一度有两万成员,经过“民主集中”和预算制度得到加强。该会的每一层经费由上一级拨给。总经费由会员费补贴,但主要资金来自军事委员会的一个特别部门,并由蒋介石亲自审批。该组织每一个层次的地方机构显然都是军事委员会下属调查局的通讯处,负责调查军事委员会中央各学校毕业生,同时又与黄埔校友会挂钩。所有省市的分支机构的门上都挂有通讯处的牌子,它有权向本机构工作人员颁发身份证。不过,书记们和各组的头目能以参谋一类的军事头衔公开活动。每个分支机构都有代名。选定的代名须经省一级或中央办公厅的批准,然后便可在所有的通讯中使用。高一级的组织会以“弟”称呼低一级的组织,下级组织则以“兄”称呼上级组织。“长”和“少”,“核心”与“内层”很快在一起控制了军政官员们参加的国民党军政培训系统中关键的意识形态灌输项目。力行社和革青会的成员参与步兵、炮兵、工程兵和军需部门干部的政治培训,并彻底渗透到内政部领导下的地方人事管理的会议以及在庐山为党的高级干部和军政人员举办的夏季培训项目当中。力行社的成员们还指挥军官高等教育纵队;1932年,有600名学员毕业于该纵队为中央军事学校头六个班举办的为期六个月的培训课程。力行社和革青会的成员还进一步控制了军校附设的军官训练班的领导。这个训练单位的四个纵队在1932年8月合并后有1700名干部,其级别在中尉至上校间,他们离开原单位来此受训一年,其忠诚不渝可在他们的班歌“领袖歌”中略见一斑:大哉中华,代出贤能,虽有变乱,均能复兴,蒋公中正,今日救星,我们跟他前进,前进,复兴,复兴。纵队有三个德国顾问,其毕业生大都回到原职位,小部分留在军校,成为教导纵队的成员。第七章 力行社与蓝衣社复兴社力行社建立的最重要的附属组织是复兴社。1932年7月,在任觉五担任革命青年同志会的总书记时,这个第三外围组织被补充到力行社——革青会的组织结构里。一天干事们到设在南京三益里4号任觉五住宅里的办公室来开会。那天闷热得出奇,会后,一组与会的干事爬到楼顶上纳凉。任觉五吹着凉风,随口提议再建立一个外围组织:以现在各界青年人士要求加入组织者多,未便不顾,为了保密并其分子之品性考核,是否即以“复兴社”名义吸收,作为第三级组织?干事们正式将任觉五的建议列进了力行社下次会议的议程里,那次会议通过了这个建议,并把它提交给蒋介石。蒋也表示赞同,于是复兴社很快就诞生了。据干国勋说,复兴社名声很大:[因为]概无干部组织及办事处所与经费,其事务一律由青会办理,因这层分子吸收时不甚严格,人数日益加多,遂因“民族复兴运动”之名而驰名于世。卫星组织的成员由内向外自动属于力行社的成员。但在其他方面,越是接近内部核心,越是得到严格控制。作为一个相对保持距离的卫星组织,复兴社相应比较容易加入,只要有老会员或前会员的介绍即可。申请表很简单,入会仪式由十来个人一组在蒋介石的像前进行。在南京有几次蒋介石亲自到场接受宣誓,每次有300到600个人参加入会的宣誓仪式。另一方面,如果复兴社的人员被提名为革命青年同志会成员,他必须由所属组织的大会赞成通过,然后在此人的名字送到最高领袖那儿审批之前,得经过力行社的审查。再上一级层次的程序同样如此:“但[想加入力行社的]青会会员,必须经力行社会议通过,呈领袖核准后,才提升再宣誓得为社员。”复兴社没有任命干部的权力,但它的高层次干部在政训处则保有委员的职位。至于它的内部管理,复兴社由一个干事会控制。但其实权则掌握在由会长蒋介石直接指定的书记长手中。在总书记(一般来说是滕杰)下有管组织、宣传和培训的组或处,它们分别由周复、康泽和桂永清领导。自然,特务处由戴笠掌握。省市一级采用同样的结构,它们的基本分支单位一般是小组,一般每周开一次会议。除了股和分会偶然聚会以外,全社大会很少开。所有的决定都是自上而下地贯彻,也没有全会或由代表们参加的核心会议。支部周会的内容是根据上一级组织的书面指示。通常这些会议是关于国内和国际政治事件、重大宣传要点、地方组织的活动,以及对共产党嫌疑分子和“CC”圈子嫌疑分子的调查等。每次会议之后,支部负责人得写一个报告送到上一级。情报汇报会越过分会支部而直接送到中央组织。复兴社从中央总部到分会的每一级组织,都是与革青会内相对的同一级别机构挂钩的。它们间互相包含,革青会的负责人也是复兴社的负责人。不过有人曾试图将这两个组织的会员区分开来。革青会的人互相以“挚友”称呼,而复兴社的人只能以“好友”相称。复兴社和革青会的人只要每月的收入超过200元,就应该向组织上缴10%(几乎没人履行这个义务)。但在违反组织纪律的情况下,复兴社的成员只会被开除,而革青会的人则会遭到软禁,有时甚至会被枪决。事实上,两个组织的会员经常重叠,而革命青年同志会的支部和复兴社支部之间的区别也往往含糊不清。一个在省级任两个组织的书记的人解释说:“除了有内外层之分外,实际是一个东西,即以‘复兴社’这个名称来代表这两个组织,也是完全可以的。”从总体上看,这个团体由三个层次组成,力行社为“核心”,另两个组织做外围。〗这三个组织一起构成了一个等级平行的结构,并从首都通过各级官僚机构和职业团体到各省,柱形地自上而下展开。在它活动的高峰期,这个三环结构一共有50多万成员,外围的人在被吸收为内部成员以前,并不知道内层人员的存在。最核心的部分总是在力行社,它的名字有时被简称为“力社”,其中八、九十个积极分子一直主要由黄埔毕业生组成。也有一些非军事人员被邀请参加,如中国驻意大利的外交官刘文岛,他与意大利法西斯有很好的关系。要是连革命青年同志会和复兴社的成员都把自己各自的“内层”和外围笼统地叫做复兴社的话,那么便难怪一般公众把它们整个的结构一起叫做复兴社了。另外,人们总是不加区分地将复兴社与无处不在却无影无踪的“蓝衣社”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混乱的原因,是某个被推荐给蒋介石加入原本的复兴社的“外人”,自称亲手创建了单独的蓝衣社。1932年2月下旬,在蒋介石的官邸里召开的第二次“筹备部门”的晚会上,韩文焕刚讲完话,桂永清突然打破了通常的论资排辈的惯例。按理说应该轮到邱开基发言,但他还没开口,在前一天晚上滔滔不绝讲述其欧亚之行的桂永清突然举起了手。他说他要在众人面前向领袖推荐一个“人才”。此人是何应钦的秘书——贵州的刘健群将军,跟何将军一样担任过战争部长,是中央政治院特务委员会成员,也是蒋介石在军队里的忠实支持者。第七章 力行社与蓝衣社刘健群对这些原黄埔军校生来说,刘健群是个外人。虽然有许多人认识并尊敬他,但他从来没有上过军校,而作为一位非军事人员,他仅持有“相当于”少将的头衔。不过桂说:“他是一个忠实的党员和爱国者,他对护党救国有具体的建议。我们必须得到并使用他。”这时蒋介石点了点头回答说:“请他明天早上8点来军校谈话。”介绍刘健群参加他们的组织工作,使力行社的创建者们与臭名昭著的蓝衣社彻底混淆了起来。这个混乱延续至今,主要是由于日本媒介长期以来,不论是特务处的行动还是一些自发的爱国抵抗活动,都无一例外地把力行社及其外围组织的活动统称为“蓝衣社”行动的缘故。确切地说,这个混乱一开始是由刘健群自己造成的。他为了在蒋介石的右翼支持者中得到认可,迫不及待地要在这个准军事组织的建立上表功。1933年1月力行社建立11个月之后,刘健群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这些说法。当时他在北京,任华北宣传队队长。他在会上散发了三篇自己的论文,其中包括题为《中国国民党蓝衣社》的文章。他曾于1931年10月在南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让人传阅过此文。它呼吁成立蓝衣社“作为强化党的内部组织的一种努力”,同时指出,有太多的国民党员成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刘接着说,关于这个建议中的社团有一些争议,有些人偏向“青年团”,另一些人则喜欢把它叫做“布衣团”。刘觉得都不太合适,“前者可能被误解为共产党的青年团,而后者又不太完整,因为还有丝一类的其他国产料子。”由于国民党把青和白视为党的颜色,而且既然蓝制服被定为国民党成员的制服,同时又是自古以来老百姓的正规服装,于是刘建议把“中国国民党的蓝衣社”用来做他的新组织的名字。这些建议既含有本土文化成分,也含有民众意识:土布象征爱国,西服则表示文化背叛。“该社的成员必须处处使用国产货,而那些参加社里正式大会的人,必须穿中山装。”那个记者招待会很可能确实开过,因为刘在力行社权力机制中建立自己的地位的同时,也想在蒋介石的亲信中提高自己的身价。在桂永清把他引荐给蒋介石之后,刘健群又被贺衷寒和滕杰介绍进了力行社的内部圈子里。通过他们的正式推荐,刘健群被邀请加入该组织的第二层内,成为革命青年同志会名符其实的一个会员。现在,刘健群想用自称在18个月前督促蒋介石建立蓝衣社的方法,既增强他自己的权力基础,又在力行社的核心与外围机构中获得更高的权力。事实证明他的努力非常成功。一年之后,1934年4月,刘健群从北平的政训处被调到南京的复兴社总部当书记。与此同时,在酆悌涉嫌1935年11月对汪精卫的暗杀企图后,刘再次被任命为力行社常务干事。尽管刘健群在力行社的职位是秘密的,但他的复兴社总书记的位置想来在众人的眼里起到了强化复兴社和蓝衣社的作用。而这一点激怒了力行社的核心成员,他们后来对这种把他们的运动与法西斯蓝衣运动混为一谈的说法表示十分不满。革命青年同志会常务干事、力行社的创始人之一干国勋,曾说刘健群这类后来的人只属于卫星组织,被有意排斥在最高层或最核心层以外,并被禁止做任何把力行社与他们自己的组织平起平坐的联系。干说,这类外人出于无知或恶意,把力行社与蓝衣分子混为一谈。[他们]仅将其后虚设之三级外围“复兴社”与绝无之“蓝衣社”,挂一漏万地连在一起写出,虽然他可能迎合一般不明其真情实质的一些好奇者心理,但却难免影射其有“法西斯”和“特务组织”性之谬误。干国勋的观点现在看来不太可靠,因为刘健群尽管不是创社人,但在力行社核心组织里却是他的上司。对力行社其他成员来说,刘健群在蒋的最机密团社里身居总书记的高位,也许强化了他们与蓝衣分子的沟通感。当然,外界继续把它们混为一体,这得归结于刘健群在国民党积极分子中显而易见的重要性。第七章 力行社与蓝衣社新卫星组织神秘的力行社与复兴社及蓝衣社之间的关系,由于其他卫星成员而强化。他们中间有许多是黄埔校友中的年轻一代,他们知道,这些组织中起码有一些是在1932年3月1日左右,由蒋的一群在宣传、军训和情报部门里地位显赫的亲信建立起来的。他们知道有一个力行社,认为这个组织是建立在三个原则基础上:蒋介石为其长期的最高领袖;黄埔毕业生为其骨干;它的成员必须遵循三民主义原则,运用共产党的组织技术,并培养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他们认为,建立和组织力行社的实际责任交给了创始者当中的五个人:贺衷寒、酆悌、滕杰、周复和康泽。他们意识到,这个组织完全围绕着包括这五人在内、共55人左右的“核心组”转。其中包括桂永清、袁守谦、邓文仪、萧赞育、易德明、李一民、蒋忍坚和戴笠。他们听说力行社里有些人每周在蒋介石位于明瓦廊的官邸开会,听“校长”讲授“力行哲学”,并研究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组织。在日本人确信了这个组织的存在之后,它和蓝衣社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这一方面来自于刘健群的新闻发布会,另一方面是傅胜蓝的文字。傅出版了一本叫做《蓝衣社内幕》的书,他在其中讲到蓝衣社是一个秘密特务组织。傅是共产党员,他被康泽说服后于1933年加入了力行社的外围组织。后来他转而效忠于汪精卫的伪政府,抗战时他以合作分子的立场当了杭州市长。他关于蓝衣社的书被日本在上海的军事警察用来做教材,训练替他们秘密服务的中国人。与此同时,据刘健群说,惟一为人所知的是蓝衣社成员的身份是绝对保密的:为了达到立刻铲除封建影响、消灭赤匪和抵御外侮的目标,除了国民党中央总部和其他政治机构的工作必须以正式的方式来进行以外,蓝衣社的成员们得在各省、县和城市秘密地开展他们的活动。尽管蓝衣分子应该去“发动群众运动”,但他们奉命为“秘密特工”的职责做准备,而且永远不能向他人透露他们是国民党的人。的确,正如后来上海市政警察别动队所说,在蓝衣社存在的七年里,人们对其细节知之甚少,原因是那些宣誓入社的人“禁止向外人承认是蓝衣社的成员或透露其秘密,否则将处以死刑,这也是惟一的惩罚手段”。无须说,蒋介石对蓝衣社的存在从未公开承认过。刘健群,在一向宣称是他提议创办力行社的同时,在正式场合则必须向媒介说没有成立过这么个组织。当他被《北平晨报》的记者问到蓝衣社是否已经成立时,刘回答说:1931年秋,我曾建议以促进对三民主义原则的普遍尊重为唯一目的来改组国民党。蓝衣社的成立与国民党紧密关联。现在蓝衣社将有它自己超越国民党以外的教义。我们从它最初的名称可以立刻理解这个组织的宗旨——蓝衣社,而非蓝衣党。我的这个计划只是对国民党的一个建议。我实际上并没有参加任何有关这类的运动。有关这个组织的活动,我无法回答任何问题。1933年1月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这个记者得出结论说:“从刘先生的话来看,我们仍旧无法确定这个社是否存在。”但可以确定的是,新闻界、外国情报机构以及警方从此以后便开始把复兴社(包括在其背后的力行社)的活动与他们中间的右翼或法西斯蓝衣分子的活动视为一体。比如说,在1933年4月成立的中国童子军的背后是谁?自1917年以来中国就有童子军运动,那时经亨颐成立的中国童子军参加了战后的世界童子军大会。但在30年代的中国童子军搀入了许多军国主义的成分,而且与1932年7月成立的国民军事教育组关系密切。军校毕业、当了该教育组组长的赵范生,以及任国民军事教育组教务部门头头的杨克敬,都曾经在全国童子军总部里担任过部门的头目。在力行社创始人干国勋的帮助下,赵和康两人起草了一个附有表格和预算的计划,以在全国培训童子军军官。在蒋介石批准了这份计划之后,有160名学生被招来接受干部培训。其中三分之一是军校生,其余是已经在各省当童子军军官的人。六个月的培训目的是培养军官和教员们“为加强和扩大组织,增进智力和体力能力,提高觉悟,坚定爱国和革命的意志,并向这些青年们提供一些军事知识,而改革中国童子军”。与此同时,力行社又建立了一个外围组织,叫做“力进社”,它负有向童子军渗透的具体任务。到了1933年4月,力进社的成员达300人,所有的人都是新中国童子军在各省市的干部。力行社其他新近成立的“卫星”组织,是为了控制中国的非汉人的活动,他们包括在国外参与爱国运动的成员。这些活动由民族运动委员会协调。该委员会是由力行社创办者们于1932年4月,为援助“少数民族独立运动”而成立的。这个民族运动委员会曾秘密地援助黄埔第四期班的朝鲜毕业生陈国斌领导的朝鲜义烈团。这个组织与金九的朝鲜独立党是两回事,它在胡汉民被软禁的矛山深处的一个庙里组织了绝密的“朝鲜革命训练班。”每一期约有100来个学生入学,学期为六个月到一年,他们受纵队里原籍朝鲜的军官和教员们领导。后来,到了1936年,这个部门由康泽领导,并经过武昌转移到了重庆。训练班主任陈国斌,在1945年后希望美国能够支持他的朝鲜义烈团,但他与李承晚不和,而最终在美国人那里失宠,随后便销声匿迹了。类似这样的训练行动,在日本人的眼中无疑是可恶的蓝衣社卷入他们殖民地事务的又一个例子。其实,它们属于戴笠的特务部负责的地下情报活动,所以力行社与特务处之间并不总是界限分明的。第七章 力行社与蓝衣社力行社的特务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戴笠传
戴笠传-2
戴笠传-3
戴笠传-4
戴笠传-5
戴笠传-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戴笠传
戴笠传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