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天气,本来在云贵高原是清凉的,可是金沙江至会理一带却非常炎热,整天热得使人头昏脑涨。薛岳在会理下令官兵解下冬服,轻装前进。这一命令,致使部队后来攀越雪山时,不知冻死了多少人。5月19日,薛岳进会理城不久,便接到蒋介石的电报,说,共军主力此次渡金沙江进入川南,张国焘所率红四方面军渡嘉陵江西移,企图会合于川西另造苏区,此乃我军聚歼良机。现将川军刘元璋的四个旅归薛岳统一指挥。着薛总指挥晓谕各军官兵,人人洞悉80年前石达开率师十万尚败亡在大渡河的故事。今共军形势远非石达开可比,尤望各军师长人人效法当年骆秉章生擒石达开的壮志,与川军同心协力,在大渡河南北夹攻加以聚歼。薛岳不敢怠慢,没有在会理停留,命令部队直赴西昌。薛岳部在西昌休息了十几天,继续向北前进,经冕宁、越西,越大渡河到富林;然后分兵两路,一路沿大渡河东岸向泸定前进,一路经大相岭向雅安前进。部队经过大相岭时,山上天气很冷,虽六月天气,亦有积雪。薛部官兵皆是夏装,衣服单薄,哪里受得住,沿途冻死不少士兵。薛岳自己也只好披上马背用的垫毡爬过大相岭。过后清点人马,每连冻伤冻死的多则20余人,少则十余人;加上沿途逃亡、病、伤以及厌战自杀、枪伤、借故离队等等,每连剩下人数,最多不过六七十人,这真是拖死了中央军。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处在一个河谷地带,两岸都是几十里的高山,在这样的深沟里,大部队无法展开,极易被伏击消灭。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就在这一带,被清军消灭的,石本人也被捕杀。 文前内容 第71节:第十一章〓滇川迷茫,崖暖铁索寒(4)当薛岳先头部队五十三师到达西昌、泸定附近时,红军已于会理出发,以平均每日50公里的速度,只用了十天时间,便于5月24日赶到大渡河。 其速度之快,机动能力之强是薛岳部队无法可比的。而薛岳所指挥的四军,原也是以机动迅速而著称,现严格执行蒋介石的“边追击边修碉”的机械政策,每天的行军速度只有15至20公里左右,部队不仅疲惫不堪,而且作战积极性也不高,陷入困境。红军到达大渡河后,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成功指挥十七勇士在安顺场首先成功强渡大渡河,但由于只找到三只船,无法确保大部队在短时间内过河。为了避免重蹈石达开因在大渡河拖延时间而造成全军覆灭的悲剧,赶在薛岳的追击部队到达前顺利渡河,毛泽东决定派杨成武率红四团飞夺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杨成武率领先头部队以两昼夜的急行军,击败了守河的川军,沿大渡河上游避实就虚,出敌意表,于29日飞夺有名的泸定铁索桥,占领泸定。中央红军踩着这摇晃的铁索桥顺利渡过大渡河。蒋介石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由此破灭。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一时摆脱了尾追的薛岳的中央军,而川军主要扼守重要城市,以防堵红军进击四川的中心地带。中央红军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局面已经形成。为此,红军迅速绕过雅安,击溃川军杨森部六个团,直指邛崃山脉的夹金山。夹金山高居宝兴的西北,海拔4000多米,山上大雪纷飞,寒气逼人。6月12日,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爬过了夹金山,在大雪山下一个只有600多人口的山村——达维村,顺利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在懋功地区集中整顿。/对于这一切,薛岳似乎浑然不知,仍按步就班地在后追赶着。三、成都整训,川甘重围身在山城重庆的蒋介石见红军神出鬼没,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天一个电报催薛岳。5月26日,他匆匆从重庆乘飞机到成都,并设成都行辕进行“督剿”,令川军主力全力进行阻击。薛岳也加快了行军速度,于6月12日渡过大渡河,6月中旬到达雅安。这一路急赶紧追,薛部总是比红军慢了一拍,虽未与红军有大的战斗,但由于长途跋涉,非战斗减员急增,部队再拖下去,非垮不可。眼看红军已会师,薛岳令各部驻在雅安附近一带整训待命,自己则偕总部人员进驻成都,晋见蒋介石。蒋介石见自己的中央军已疲惫不堪,也不便责怪薛岳,只是好言安抚几句,暂时不再分配给他新的追击任务,而是让其部作为机动战略预备兵团,在雅安一带补充新兵,充实弹药,逐渐整理军容,恢复战斗力。薛岳感谢蒋介石的“理解与宽容”,便让各部在会理、西昌、越西等沿途各地设立“落伍病兵收容所”,尽快把落伍的士兵收容回来,一面在致吴奇伟、周浑元的电令中强调:“各部到达成都时……严禁嫖赌吹,及严防逃官逃兵。”7月中旬,蒋介石在成都行辕召集薛部各军师的少校以上官佐讲话,慰勉一番:我国有史以来,军队长征,未有徒步二万余里者,有之,自二路军始,迹其转战赣湘黔滇川康陕甘八省,综合途径,将达三万里,所过如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大炮山,冷迹各地,荒凉险阻,多为前人用兵所未经,诸将士在薛总指挥,吴、周、孙、李各纵队司令官领导之下,忠勇奋发,或则壮烈牺牲,或则裸创再进,或则不避危难,争为先锋,用能扑灭赤焰,取得无上光荣,诚不愧三民主义之军队。从这段训话,可看出蒋介石对薛部的评价颇高,也从而奠定了薛岳在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地位。训话毕,笑吟吟的蒋夫人宋美龄当场犒赏了一些慰劳金。薛岳将这笔赏金分给所有营以上带兵军官,每人分得数百元不等。顿时,成都、雅安等地,成为中央军挥金玩乐的场所。第二天,蒋介石召集中央军师长以上人员会议,讨论新的决策。与会人员有薛岳、吴奇伟、周浑元、欧震、余华盛、谢博福、赵锡光、万耀煌、周华南和余华沐等。 文前内容 第72节:第十一章〓滇川迷茫,崖暖铁索寒(5)蒋介石分析道,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兵力最多不会超过五六万人,而分据千余里地区,处处布防,处处薄弱。/ 目下四川各路修碉围困封锁,赤区日渐缩小。区内气候奇寒,粮荒严重,红军在此地区生根不易,固守殊难,最有可能向西北转移。因此,薛部的任务一是堵截红军向西北转移,二是及时在甘南阻击红二十五军。蒋介石还特别强调,中央军官兵与川军比肩作战时应友好相处,毋存歧视态度,各部队长要以身作则,指导部署。同时,将第三路军第二纵队(胡宗南部)改归薛岳的二路军指挥。胡宗南部原是十九路军改编而成,有三个师,官兵多是广东人,机动能力强,薛岳指挥起来比较顺手。此时,薛岳在川甘边的堵截兵力相当于13个师,有10余万人。这是蒋介石入川以来的最重要的一次部署,一方面集中入川的中央军全力在川甘边堵截,企图和红军决一雌雄;另一方面派李韫珩进入西康接受刘文辉防地,企图将来与藏军对峙,显示中央军力已至边陲;同时将川康军改编为国军,逐步结束川军的割据局面。为了掌握甘肃地势,薛岳率部顶着酷暑烈日,8月13日自江油北行,于24日到达甘肃文昌、武都地区,与胡宗南部取得联络。这一路走来,尽是崇山峻岭,深谷湍流,羊肠小道,蜿蜒其间,尤为赣湘滇黔诸省未见。官兵们徒步行军,已感困难,军资运输,更成问题。薛岳不得不命令士兵,甚至雇用民夫,用肩扛背驮,确保粮食运往前方。一旦碰上下大雨,河水暴涨,运输跟不上,前方的队伍就得挨饿,有些士兵发牢骚说:“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饿死山谷。/ ”薛岳到达贫困的甘肃文县,由于粮食缺乏,也只好以包粟烤饼和稀饭充饥。在此情况下,薛岳、周浑元、吴奇伟、胡宗南等分别向蒋介石诉苦,请组织铁肩队运粮上前方。铁肩队有两个支队共两万余人,是蒋介石为追堵与包围红军专门组织的一支战略辅助队伍,也是他支持中央军的特殊组织。蒋介石接到薛岳等的请求后,命令铁肩队迅速行动,做好中央军的后勤保障,但因山高路险,气候异常,仍接济不上。反观红军没任何后勤保障,其长征是如何的艰难。为了对付红四方面军,薛岳把吴奇伟部和胡宗南部进行联防,构成川西北的“平松防线”,东起古江油关、西经平武八河场(属吴纵队),八河场以西经松藩、包座(属胡纵队)。胡宗南见红军主力动向不明,非常着急,便派出一个营向毛儿盖进行搜索式侦察。该营遭红军痛击而败撤后,胡宗南不仅不恼,反而高兴。他向薛岳报告说,已大致了解红军的准确地点,他们不可能走草地,一定走松藩,否则自取灭亡。薛岳因而建立层层封锁线,并做好藏族上层人士的工作,想把红军困死在松藩一带。9月中旬,由于川军第三路在叠溪封锁红区取得“成效”,红军粮荒严重,蒋介石在叠溪召开有各部队参谋长或高级幕僚参加的所谓“封锁会议”,相互交流作战经验。蒋介石除规定藏民区坚壁清野外,还恶狠狠地规定两条禁令:一是前线军民有偷运粮食到红区者处死;二是藏民有参加红军者以“通敌罪”论处。会议期间,薛岳接到蒋介石的秘书长杨永泰的来电说,红军日食野菜,久缺食盐,饥寒交迫,行将瓦解,希转告前线将领最后坚持,“完成八年茹苦含辛,安邦定国之丰功”。谁知没过几天,他又突接到胡宗南来电,该纵队骑兵团在草地边缘搜索,进抵巴西附近发现红军一部已过草地。薛岳慌了,一面电告胡宗南,速令伍诚仁的四十九师由包座向巴西方面出击,乘红军后续未到前进行猛袭,一面电告大昌加紧布防,别让红军跑了。蒋介石根本没想到红军会通过几百里无人烟的草地,进行大迂回运动。当得知红军如天兵般出现在班佑河边的巴西地区、大败胡宗南的四十九师后,他怒电薛岳、胡宗南将四十九师伍诚仁撤职,由副师长李及兰升代。 文前内容 第73节:第十一章〓滇川迷茫,崖暖铁索寒(6)红军将新编第十四师鲁大昌部守腊子口及花冈之线的部队击溃,进入甘肃境内。 胡宗南这才弄清红军先头部队万余人是红一方面军,而不是红四方面军,便急带第一师四个旅向甘南尾追红军。9月24日,薛岳在文县接朱绍良等来电,判定入岷红军为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已退回毛儿盖。次日,蒋介石电令,将胡宗南纵队调回甘肃天水,第二路军全部回师川西,限令薛岳于10月8日到成都接受新任务。在成都,蒋介石先后召见薛岳三次,除要他与张学良、刘湘交流对红军作战经验外,还命薛岳率第二路军八个师东开川、鄂边,进攻红二、六军团贺龙部。薛岳只好率部沿嘉陵江顺流而下重庆,完成川北陕南包围圈。谁知薛部尚未与贺龙红军照面,川西突然战事吃紧。/四、川西阻击,长追未果此时,红军内部,为北上还是南下,展开激烈的斗争。1935年8月初,中共中央在四川松藩县毛尔盖附近的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重申了两河口会议确定的集中主力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中共中央为贯彻此方针,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但担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却拒绝北上。由于张国焘的错误主张,造成红军内部出现分裂。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坚持北上抗日的主张,已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合,并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边区的“围剿”。而颇有个人野心的张国焘却于10月5日在阿坝另立“中央”,成立临时中央委员会,自任为总书记。他反对北上抗日的主张,命令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的一部分共八万多红军,向南开进,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实现其在川康边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并于10月7日发布了《绥崇丹懋战役计划》。历时十余日的该战役,红军击溃敌杨森、刘文辉所部共17个团,毙、俘敌约3000人,占领懋功、丹巴两城及懋功属之绥靖、崇化、抚边三屯和达维、日隆关等要镇。红军暂时的胜利,使张国焘头脑更加发热。他随即于10月20日发布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由于红军的英勇作战,该战役最初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红军先后夺取了宝兴、天全和芦山。对于红军在四川的军事行动,以刘湘为首的川军军阀采取的是与自己利益“无直接冲突时就自保实力”的方针。因此,他在军事部署上从川西北到川西南千余里战线上,都重在防堵。红军进入川西平原,成都告急,重庆震动。触动了刘湘的根本利益,引起了他的极大恐慌。为保障成都平原,他急调所有川军主力部队,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红军方面集中了17个团的兵力,共约2万余人。川军前线作战部队合计16个旅,共39个团及一些独立营,近10万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倾斜。由此,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在百丈关一线拉开了序幕。百丈关位于名山至邛崃间的大路上,是雅安通向成都的必经之地。这一带基本上是小丘陵,地势开阔,除了靠近百丈关的挖断山是横断公路的一座小山,其余无险可守。这样的地形适合大兵团作战,而不利于擅长游击战和山地攻坚战的红军。11月16日,川军以六个旅20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猛攻。红军指战员忍耐着连日作战的疲劳与优势之敌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方圆十余里内的水田、山丘、沟壑都成了敌我争夺的战场,杀声震天,尸横遍野……经过近五天的反复争夺,21日夜,红军撤离百丈镇。百丈决战是红军南下以来打得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恶战,也是红军南下以来从进攻转入防御的一个转折点。在该战役中,红军伤亡近万人,歼灭国民党军15000人。就在百丈关血战中,蒋介石在重庆设立重庆行营,进行统一指挥。为保卫成都,他不仅调动20万的川军来阻击,而且还于11月10日,急命薛部折回川西,参加应对红军的战斗。 文前内容 第74节:第十一章〓滇川迷茫,崖暖铁索寒(7)薛岳依令而行,命吴奇伟纵队从南充直开成都,周浑元纵队从甘南直开成都附近之新津。11月下旬,在成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副主任兼参谋长贺国光与薛岳长谈,详细介绍了他们掌握的红军情报和川军与红军作战的经过,并决定中央军六个主力师参加反攻序列,归四川“剿共”总指挥刘湘统一指挥。与贺国光谈话后,薛岳心里有了底。他回到指挥部对部下分析说:“自古以来事业成功者,都要得到天时地利人和。如今红军天时很坏,严寒将至,岷山已降雪,天寒无衣岂能久居?论地利,红军所据尽是汉彝杂处的山区,地瘠民贫,作战无粮何以为继?论人和,据贺国光说:毛泽东主张北上,张国焘主张南下,这显然是分裂征兆。 红军分散兵力,加之久战疲惫,同心协力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又加之弹药不足,虽因滇川军屡败使他们得到一点弹药,也不能久战。红军防线北自大邑、邛崃,南至荥经、汉源,区区一个方面军,数万之众扼守300里以上的防线,已到了强弩之末。中央军增援上去,当然旗开得胜。”部下听了薛岳这番见解,都点头称是。应当说,薛岳的判断还是基本准确的。百丈关战役结束后,红军撤退到了天全、芦山、宝兴和名山的蒙山、莲花山、四包山一带驻防,以巩固天全、芦山、宝兴、丹巴、懋功等地区为中心任务,在这一带与敌相持。该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红军在兵员、粮食、被服等方面都发生困难。/ 红军经常以野菜、土豆充饥,以棕榈制成衣服来抵御高原隆冬的严寒。有不少人因饥饿、疾病而牺牲。同时,天全、芦山、宝兴、丹巴、懋功等地区多为藏族聚居区,由于历代反动政府的长期大汉族主义统治,民族隔阂甚深,再加藏族上层反动分子对藏民的欺骗恫吓,都使红军在此开展群众工作遇到极大困难,红军难以在此建立根据地。根据重庆行营的命令,薛岳反攻红军的计划分两期:首先在年底以前解名山、雅安之围,打通川西荥经、雅安、汉源一线交通;然后在1936年1月,实施第二期反攻计划,收复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将红军主力逼到雪山以北。一场恶战由此展开。12月中旬,薛岳命吴、周两纵队相互配合,向荥经的红军发起攻击,并让在遵义之役吃败仗的五十九师师长韩汉英立功赎罪,打先锋。当时大雪弥漫,韩师两个主力团经两昼一夜的战斗,在付出伤亡200多人的惨重代价后,于12月24日首先占领荥雅线上的观音铺附近据点。红军打得很顽强,薛岳见久攻不下,将预备队九十二师加入战斗,方攻克。位于五十九师左翼的第一纵队九十师欧震部,仗着有强大的炮火掩护,向吉子冈的红军攻击。这里是红四军许世友的防区,陈昌浩找许世友布置任务,要他在峡口一带阻击敌军。许世友认为:敌人来者不善,守峡口至少要三个团。陈昌浩不以为然,认为薛岳是稳扎稳打,堡垒政策,不会一下把主力用上来,红军在峡口摆一个团就够了。许世友只好服从命令,把三十五团调上去。谁知战斗打响后,才发觉国民党军用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对红军阵地猛攻。在激烈的炮火下,三十五团寡不敌众,团长、政委和大部分战士都牺牲了。许世友打过许多恶仗,还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痛的失败。红军防线被连续突破,许世友不得不边打边撤,退至天全、紫石关一线。在此期间,薛岳得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是黄埔一期毕业的,还想做“策反”工作。他让六十师师长陈沛、六十一师师长杨步飞、九十二师师长梁华盛和一师师长胡宗南这四个黄埔军校出身的师长联名写一封劝降信给徐向前,并派人四处送信给红军。这个阴谋自然落空。1936年1月上旬,重庆行营电令川军“剿总”指挥部和中央军第二路军所辖各军发起第二期反攻,限令薛岳迅速打通荥经至泸定沿线,企图在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前消灭红四方面军。 文前内容 第75节:第十一章〓滇川迷茫,崖暖铁索寒(8)薛岳命令逼近蒙顶山红军主阵地前沿。 吴奇伟纵队占领冷水场,打通荥经到泸定的交通。为解雅安之围,薛岳即以九十二师为先头,向冷水场搜索前进。1月20日,大雪纷飞,九十二师先遣支队到达竹子坝时,得悉红军已占领冷水场以北、天全之隘口吊尸岩阵地。冷水场近靠冷水河,水深难以徒涉,场北山地在100米以上,绵亘好几里,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第二天,九十二师师长梁华盛命五五二团林卧薪部到达竹子坝后,即向冷水场攻击,其第五四七、五四九两团在后跟进。五五二团先头营营长唐启率部仰攻不久,即被红军击溃。该团战斗仅半日即溃退下来,几度组织进攻,仍未攻下,营长唐启阵亡,全团伤亡百余人。战至入夜,红军北撤至北路口扼守。从1月11日至2月上旬,双方对峙,互相派队游击,没有激烈战斗。 2月上旬,为解雅安之围,薛岳命令一直作为前敌总指挥部总预备队的六十一师进攻飞仙关。飞仙关是雅安北至芦山、西至天全必经之地,南临雅河,水流湍急,就是严寒水深也在一米左右,渡涉不易。师长杨步飞命郑武团强渡雅河,向飞仙关攻击,该团兵力尚未展开,团长郑武就带头冲锋,被红军一轮子弹扫来,击伤,经多人抢救未果,淹死在河中。该师又派出两个主力团,经几小时苦战,拿下了飞仙关,并连夜筑碉,防止红军逆袭。在各路敌军的联合进攻下,红军处境日见艰难。三个月的恶战,红军的有生力量消耗过大,得不到补充。去年9月南下时,红军有八万多人,此时已锐减到四万人,损失近半。指战员们都意识到:再打下去会把红军损失殆尽。面对现实,张国焘也承认“难以在此与敌长期周旋”。于是,红军制订新计划,于2月15日后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再次翻越夹金山,经达维、懋功、丹巴向西转移。 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一语中的:“毛泽东同志说过:南下是绝路。后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正确论断。‘吃一堑,长一智’。我对毛主席的远大战略眼光和非凡气魄,是经过南下的曲折,才真正认识到的。”同年6月30日,由红二、六军团一路征战,终于在甘孜于红四方面军会师。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一带胜利会师。自从红军撤出川西后,蒋介石见薛岳部疲惫不堪,让其整补,未再下令穷追红军的任务。薛岳率部留在雅安、荥经一带整训,并奉蒋介石之命,修筑川康公路。是年6月,薛岳完成了雅安环城路线,正准备继续延伸时,发生了“两广事变”。他奉命将筑路任务交给川军,自率部离川,镇守贵州。薛岳率部由江西至甘肃,穷追红军万里,其主要任务是想全剿中央红军主力。虽然,这万里追踪,薛岳也十分卖力,吃尽了苦头,并给中央红军很大的威胁和杀伤力,然而,历史证明,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连蒋介石也承认“六年含辛茹苦,未竟全功”;薛岳更是把当年“未灭共产党作为最大之憾事”。当然,尽管没有“剿灭”红军,但“长追”红军,也成了薛岳一生的资本。后来,薛岳将其随军日记编写成《剿匪纪实》出版。尾声中留下了“书后杂感”,写出了他对沿途各省的印象,不妨录之两段:溯余于[民国]二十二年,迄今恰满三年,中经湘黔滇蜀秦陇诸省,大小百数十战,驰驱二万余里,触于耳目,所怀万端。余自唯戎马半生,尚鲜成就。谬承委座知遇,使得戮力行阵,数年间所获之知识与经验至夥,古人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笔记之余,窃为私幸。这一段“杂感”,确实是薛岳这次“长追”的最大收获之一,因为这一路走来,他对所经六省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风俗、山川、地理、交通和名胜古迹等,都有调查研究,并有笔记;同时,还结识了不同阶层的人物,这为他指挥抗日大战役、主政黔湘粤省政,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虽然“剿共”任务没有完成,但薛岳借“长追”之机,成功帮助蒋介石完成统一西南的任务。在红军长征前,西南各省军阀割据一方,蒋介石的中央势力很难插进。薛岳借追红军之机,堂而皇之地直入大西南,并且调动西南党政军力量共同“剿共”。由此,他成功地赶走了王家烈,收编了黔军,完全控制了贵州;与龙云金兰结盟,利用龙云的滇系对付桂系;统一收编了川军,压制了刘湘,扶持了杨森等新川军将领,中央的影响直接到达边陲。这正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而且客观上也为抗日战争时期把大西南作为大后方打下了基础。蒋介石曾在自己的反省录中写道:“川、滇、黔因此而统一,完全入于中央范围之中,国家地位与世隔绝民族基础,皆能因此巩固。”本书精华已连载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