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7世纪,由于汉族人民和高山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开发,台湾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常受倭寇的骚扰。这个时候,欧洲殖民者的势力也伸展到东方来了,台湾这个宝岛成了他们的掠夺对象。 这些西方来的海盗们疯狂地抢掠台湾人民的财产,肆意地虐待甚至屠杀台湾人民。为了争夺资源,他们彼此之间也互相排挤。这些侵略者,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反对侵略者对我国领土的侵犯,我国的许多仁人志士,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 在17世纪早期有著名的沈有容"歼倭寇,退荷兵"的斗争。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福建浯氵与 ( 金门 )守将于寒冬腊月率军渡过大海,与倭寇展开激战,扫清了倭寇,使岛上平静了10年。明万历三十二年,沈有容又在澎湖以武力逼走荷兰侵略者。 但荷兰侵略者却盘踞在台湾本岛,共达38年之久。 郑成功对进攻台湾恢复本土的计划思之已久。当时郑成功表明了取台湾为根据地时,许多将领面有难色,但没有人敢反对。只是宣毅后镇吴豪曾到过台湾,说台湾风水不好,外地人去了会因水土不服而生病。 郑成功对他很不满。众人中只有协理五军戎政杨朝栋倡言东进台湾计划可行,郑成功对他大加赞赏。 于是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十日,督军来到料罗澳,只待顺风便传令向台湾进发。 郑成功的这次军事行动,可谓死地求生。从此,郑军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五章 光复台湾捍炎黄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只因它地处远离大陆的海洋中,时常受到侵略者的袭扰。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无数的炎黄子孙与侵略者展开斗智斗勇的激烈斗争。荷兰侵略者占据台湾达38年之久。郑成功率领郑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打败了洋枪洋舰装备的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属于中国领土的台湾,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炎黄子孙的尊严。 1、荷兰东印度公司 侵略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它虽然被称作"公司 ",实际上是荷兰殖民者向亚洲进行殖民侵略的国家机关。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台湾侵略的野心由来已久。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提督韦麻郎,率领3艘战船,趁着明朝军队撤换防务的机会,于七月十二日乘虚在澎湖登陆,这是荷兰最初侵占台湾的日子。韦麻郎占据澎湖,派人到福建要求通商,并伐木头修房屋,企图长期占领澎湖。 明浯屿守将沈有容主张坚决抵抗。因为荷兰人提出的条件是经商,因此先同其谈判,先礼后兵。这一次,福建出动了战船50艘,驶到澎湖,沈有容亲任谈判代表。沈有容义正词严地告诉荷兰人 "要通商, 不可以;要打仗,睁眼看看我们的战船". 韦麻郎知道澎湖不能占据,便请求沈有容"乞代奏通市 ",赖在澎湖不走。福建政府看到了这一点,不准奸商下海接济物资,否则处死。入侵者看到赖着不走只有饿死,而交战又不是明军的对手,便乖乖地在十月二十五日从澎湖撤走。 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又一次侵入澎湖,实行野蛮的抢地、抢物、抢人的政策。 他们侵入澎湖后,"掠渔舟600余艘,俾华人运土石助筑". 强迫中国人建造城堡炮楼,想长期侵占。荷兰殖民者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给很少的报酬。 长期的沉重劳役,使1500名劳工竟饿死了1300人。城堡建成后,他们又抢了270名中国人装入船中, 运往巴达维亚(东印度公司所在地,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途中因虐待而死和病死的将近一半,到岸仅剩137人。 为了公司赚钱,荷兰殖民者继续在澎湖抢劫人口,运到巴达维亚。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荷兰人在澎湖搜集中国人1150名,一半因疾病、饥饿及强制劳动而死,剩下571名中国人在运往巴城过程中死去473名,剩下的98人运达时又因病死去65名,生存者只有33名。由此可见荷兰殖民者是何等残酷、野蛮! 荷兰殖民者又要求在福建通商, 遭到拒绝。 福建巡抚南居益调兵10000人对付荷兰军1000人,经过半年的战争,最后将荷兰侵略者赶出了澎湖。 但荷兰军残部逃往台湾,暂居台南,这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养虎为患,使荷兰侵略者占据台湾达38年之久。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侵略者在台湾南部修筑了一个大城堡,叫做赤嵌城。不久,西班牙殖民者又来侵占台湾北部。为争夺台湾,荷兰人打跑了西班牙人,控制了基隆和淡水两个海港。南部沿海区域便落入荷兰殖民者的手中。 荷兰人强占台湾人民的田地和房子,收取台湾人民的地租。荷兰人每年从台湾输出蔗糖80000担,鹿皮50000张, 从中获利30万盾(荷兰货币称盾)。不只是这样,他们还向台湾人民征收人头税,汉人凡年满7岁的,不分男女,都交纳人头税4盾,仅此一项每年从台湾人民手中抢走33750盾。他们通过各种办法剥削高山族人,征收名目繁多的狩猎税。此外,还通过欺骗经营,掠夺各种物产。在荷兰侵略者暗无天日的统治下,台湾人民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 荷兰侵略者在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坚决反抗。 目加溜湾社、新湾社、麻豆社高山族同胞都曾进行过激烈的武装反抗,都被荷兰侵略者血腥地镇压下去。此后,他们加紧在高山族人民中间传教的办法,进行文化侵略,妄想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 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以郭怀一为首的英勇的起义是台湾人民最大的一次反抗荷兰侵略者的斗争。荷兰殖民军赶来镇压,郭怀一战死,起义群众坚持10多天斗争后被镇压下去。荷兰侵略者以惨绝人寰的手段对付起义群众,屠杀了8000名起义的汉人和无辜的妇女儿童,并采用肢解起义领袖的手段向未死的中国人示威。 事件平息后四年,负责镇压这次起义的荷兰头目孚尔堡,在给巴达维亚总部的报告中,坦白地承认他很害怕汉人与高山族人又来一次起义,并说常常为此整晚睡不着觉。他说 :"据我估计,台湾岛居民数目超过10万,除此之外,每天可以看到各式华人成群结队而来,他们很容易跟土著(指高山族)勾结发动阴谋。"他听说郑成功是郭怀一起义的直接支持者,更加害怕。他后来招认:他非常害怕这时正在东南沿海发展壮大的以郑成功为中心的武装力量。他说 :"当我在台湾,一想起可能将不幸落在我们身上的那个人(指郑成功)时,我的头发就不由自主地直立起来 。"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殖民者惯用的手段统治着台湾,台湾人民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气氛中。本土斗争的失败,使他们热切地盼望郑成功早日打回来,收复台湾,赶跑侵略者。 郑成功不负台湾人民的期望,正一步步地向台湾打来。 2、兵指台湾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二十七日,海风顺向台湾,郑成功下令大军开驾,向台湾进发,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郑成功的这一举动,虽是为了保存实力企图发展之举,但却也因此成为留芳史册的民族英雄。历史会选择一位英雄去建立伟大的事业,而历史又为实现它提供了条件。 郑军的战舰在海面上排开,旌旗蔽日,战鼓喧腾。400余艘战船满载着25000余名将士向东进发。 但东征的开始并不顺利,大师刚走到柑桔屿,海上便变了风向,郑成功不得不下令收兵回到澎湖(山时)内屿。 此次东征,郑军并没有多带粮食,因为何斌送来情报时说用不了几天就会到达台湾,到了以后粮米就会供应不竭。 何斌原来是郑芝龙的部下,在名义上是一名通事(即翻译),实际上暗中替郑成功管理在台湾的税务,受郑军户官郑泰委派,成为郑成功在台湾的代理人。 他暗中给郑成功绘了一张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军事部署图,并探知了一条经鹿耳门到台湾的秘密航道,为郑军攻克台湾做了很大的贡献。后来他替郑成功在台湾收税的事被荷兰殖民者发现,并罚了重金,何斌设计逃出台湾,乘船到厦门到了郑成功军营中。 郑成功为粮食吃紧非常着急,他下令户都事同游击等就澎湖36屿内向百姓派取行粮,以解决急需。 各澳长都被调来追取搜寻。但两天过去了,各澳长回禀说,各屿并无田园可种禾粟,只有蕃薯、大麦、黍稷等可供食用,一升一升地从各家凑集,一共才凑了百余石。这还不够大军一顿饭用的。郑成功对粮食吃紧大为紧张,他担心北风无期,长久等待会出问题,便在三十晚传令开船。这时北风不停,又下起了雨,茫茫海上大雾弥漫。 东征台湾本未得到所有将士的同意,此时更多的人对此更加怀疑。郑成功派人抓拿逃跑的军士,送到中军处分。有人劝说郑成功说候风雨后再开驾东征,郑成功以他的果敢帅才坚持东渡。大军行到三更后,只见云收雾散,天气明朗起来,船队已成为顺风行驶了。 从厦门赴台湾,中间一定要经过柑桔屿,它由东、西二屿组成,中间隔一水,是往来航行的标志。四月初一日黎明,郑成功的坐船已到达台湾的外沙线。这是横亘于台湾外的一道沙线,是在大海上浮起的一道长沙,成为进入台湾难以通过的一道天然防线。郑成功的船只鱼贯进入水域。辰明(早7-9点),郑军已来到鹿耳门线外。 经过探察,船舰大队于午后一齐进入鹿耳门港。 这是南北二汕之间的一个港道,水底皆沙,船不易通过。好在何斌已探过这一带的航道,又赶上涨潮时分,郑军才得以顺利地通过。 这天晚上,郑军船队到齐,停泊于禾寮港,并就在此登陆。这样,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几千名士兵已经完成了登陆。 自古以来,进入台湾大员湾入口处,有南北两条航道。南航道俗称大港,大船可以自由出入,但完全处于荷兰热兰遮城堡密集炮火的控制之下。北航道俗称鹿耳门,素有天险之称,它是郑成功选择进入台湾核心地区惟一的进出通道,进此通道,便可以直逼荷兰人守备薄弱的普罗文舍堡。鹿耳门是大员湾北端出口处的两个山头,两山对峙,状如鹿耳,故称鹿耳门。 鹿耳门港门狭窄,沙石淤沉,船航迂回,一向只能通小舟。再加上荷兰人事先在这里沉入破船,所以这里没有设防。可荷兰人却万万没想到经溪流和潮汐长时间的冲刷,港内已逐渐形成了一条可以航行大船的港道,这就是何斌向郑军报告的大港道。 当时持有"天险"的荷兰侵犯者头子揆一,站在赤嵌城的城楼上,用望远镜发现郑军居然渡过了"天险 ", 非常惊讶。 他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通过"淤浅"的鹿耳门而登陆。 郑成功大军兵临普罗文舍堡的城下,而且切断了它与热兰遮堡(赤嵌城)的联系,使荷兰人连连惊呼:"中国兵真是从天而降,从天而降 !"自此,郑军开始了与荷兰侵略者面对面的战争。 3、水陆大战显雄威 荷兰人见郑军如此顺利地进入港口并登陆,感到束手无策,面对如此强大的郑军一筹莫展。 这时所有的船只已被分派到各地去,只剩下两艘战船"赫克托"号和"斯?格拉弗兰"号,小帆船白鹭号和快艇"马利亚"号。这时在北线尾驻有荷兵1个班长和6名战士,在赤嵌城内有1100人和40名全副武装的军人。而郑军已切断了赤嵌城与普罗文舍堡的联系。 这天晚上,守卫赤嵌城的荷兰军官猫难实叮向郑军营地发炮,并焚毁郑军的马厩粮食。郑成功担心粮食被焚,特遣户都事杨英委同官兵看守堵御,第二天,由户都事杨英将粮食向各镇官兵发放,足够每人吃半月。 初三日,荷兰长官揆一见郑军北线尾官兵防备松,就派人向郑军冲来,同时在海面上也发动对郑军的攻击。 在陆地上,汤马斯?贝德尔上尉率240人持火枪向郑军冲来, 企图驱逐在航道入口处的郑军。 之所以荷兰侵略者敢于用240人的队伍攻击强大的郑军,除他们的武器先进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原来,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郭怀一起义的时候,二三百名荷兰士兵把七八千起义者镇压下去了。 从此,荷兰侵略者就误认为,25个中国人的力量才抵得上一个荷兰士兵。汤马斯.贝德尔上尉是一个狂妄的殖民主义者,迷信"惟武器论". 他相信 :"中国人是经受不了火药的气味和毛瑟枪的响声的,第一次攻击后,只须其中少数人被射倒,其余的便将立即逃跑,造成全面的溃败".然而这一次这个狂妄的殖民主义者却因其狂妄而丧了命。他命令荷兰兵以12人为一排,排成整齐的方队,神气十足地走向郑军,当他们到达足够的距离时,便同时发射三排子弹。 郑军4000多人,在宣毅前镇陈泽率领下奋勇迎战。他看到侵略军这种呆板的战术,立即从主队中分出一小部分人,绕到小山背后,从后面攻击这支正前进的荷兰军。郑军士兵一个个奋勇作战,他们发出下雨一般的飞箭,对荷兰兵进行前后夹击。 荷兰兵刚才的那一点点"威风"都吓跑了,许多人立即放下来福枪,慌忙逃走,整个队伍崩溃了。自高自大的上尉想收拢他的士兵,重整队伍,但是他的士兵再也不听他的命令了。郑军趁机猛烈进攻,共杀了包括上尉在内的119名敌人。侥幸逃脱的荷兰兵,慌忙跑进海中,好容易才爬上了靠近海岸的领港船,拣得了自己的性命。 同时,揆一又派上尉阿尔多普带领200名士兵去增援,企图阻击中国军队。当他们赶到时,见有大批郑军上岸,打了一下就跑了,总算避免了被歼灭的命运。 在陆地上的战斗荷兰人遭到惨败,在海上战斗的荷兰人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遭到了惨败。 荷兰人出动了两艘战船 --"赫克托克" 号和"斯格拉弗兰"号,以此作为水上战斗的主力,又派出小帆船"白鹭"号和快艇"玛利亚"号,辅助两艘大船进行战斗。 荷兰军舰边开炮边向郑军船队猛扑过来。郑军方面迎战的是宣毅前镇卫陈广和左虎卫左协陈冲,他们率领帆船60艘迎战荷军。荷舰长约30丈,宽6丈,船板厚2尺多,中国人称之为"夹板"船,其实是用圆木制成的,甲板上有5个桅,帆樯可以八面受风,行驶迅速,不惧逆风,每艘装有大炮20至30门。 郑军的船只的大小仅为荷舰的1/3,只装大炮两门,在大洋中遇到荷舰,往往被他们利用风力和船重压沉。 荷舰虽大,火炮虽猛,但它却有在港内转动不灵和易于搁浅的特点。郑军船小,但它却有灵活、机动方便的优点。 郑军全体将士,发挥不怕死的勇敢作风,当最大、最重的"赫克托克"号一开过来,便有几十艘帆船蜂拥而上,从几个方面包围"赫克托克"号,向其猛烈开火。虽然不断有郑军的船被击沉,但郑军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使"赫克托克"号难以应付。郑军船队中有五六艘最勇敢的火攻船,满载燃烧物品,冒着猛烈的炮火,冲到荷舰近旁,把船紧贴在敌船板上,点起火种,士兵纷纷跳水泅回。忽然"轰"的一声,"赫克托克"号战舰的火药舱爆炸了,这艘荷兰军王牌战舰连同舰上100名水兵,一起葬身海底。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民长期同西方殖民侵略者在作战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著名的"火船战术".其他3艘荷舰见势不妙,急忙逃出场外。郑军勇猛追击,几乎俘获了"斯格拉弗兰"号,被它死命挣扎逃走了。经此重创,除快艇"玛利亚"逃往巴达维亚报信以外,"斯格拉弗兰"号和"白鹭" 号都仓皇逃到日本去了,再也不敢在台湾露面。 荷兰侵略者的陆战、水战失败了,郑成功的军队在洋枪洋炮的殖民主义者面前,显示了威风! 郑军的行动得到了中国台湾居民的热烈支持。在当地居民的协助下,普罗文舍堡的水源和供给都被切断了。郑军抓获了普罗文舍堡守将猫难实叮的弟弟。 郑成功很礼貌地接见了他,并将他送回普罗文舍堡,让他传话给猫难实叮,要求他们投降,并保证不加杀害。 荷兰人并不甘心退出台湾,在赤嵌城中他们经过开会,向郑成功提出两套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他们拿出一笔赔款给郑成功,郑成功得到赔款后离开台湾,并允许荷兰船只自由通航。如果郑成功不同意这一条,荷兰人可以退一步,让出已被郑军控制的台湾本岛,但郑成功必须答应荷兰人可自由地集中到台湾的港湾来。 荷兰人打的如意算盘是凭借荷兰海军在实力上的优势,郑成功不会愿意与东印度公司结仇,肯定会答应两条中的一条。但荷兰人还是做了战斗的准备,决心为保卫赤嵌城而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想放弃普罗文舍堡,加强赤嵌城的防守。 郑成功在赤嵌城外的郑军大帐中接见了荷兰军谈判使者。在荷兰使者送上书信说明来意后,郑成功说东印度公司考虑的只是他们的利益,信中所表示的友好是不可信任的。在荷兰公司的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友好的。关于郑军进攻台湾,郑成功说他没有任何义务向荷兰人解释自己行动的理由,但他也没有必要隐瞒进军台湾是为了更好地同满洲人作战。郑成功严正地说:台湾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人不需要它的时候,可以允许荷兰人借居,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客人理应把它物归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郑成功表示,尽管我们的人民屡次遭到荷兰人的虐待,但此次来的目的,不是同东印度公司的军队作战,只是为了收回自己的产业。荷兰人撤出台湾,可以带走自己公司的财产,就是拆毁城堡把枪和物资全部运回巴达维亚,也无不可。他要求荷兰人立即执行,这样荷兰人可以得到宽恕,否则郑军将不惜一切代价驱逐荷兰人,并且全部费用都要由荷兰人支付。郑成功警告荷兰人,如果违抗命令,一意孤行,将会自取灭亡。我们当着你们的面下令攻城。 郑成功限令他们在第二天上午八时前做出决定。如果还是坚持抵抗到底,则无须再来谈判。 在赤嵌城的荷军经过讨论,终于做出了坚决抵抗的决定。他们在城头挂起了大血旗,表示决不退步。 但荷兰人做出此举同时决定牺牲普罗文舍堡。他们放弃了救援普罗文舍堡的决定。在郑军的武力威逼下,无水的普罗文舍堡终于投降并献出其一切军用物资。司令官猫难实叮及其妻子与另外的400名士兵成了俘虏。普罗文舍堡终于成为中国人的自由地。 普罗文舍堡的丢失,使得赤嵌城的荷军更加紧张。他们一面向巴达维亚总部请求援助,一面将市区的大炮移到要塞之内,想从要塞里用大炮掩护市区,妄图抵抗到底。 4、全部收复台湾 郑成功派人到赤嵌城劝说揆一投降,揆一又提出送钱饷等物以求郑军离开台湾的办法,对此郑成功断然拒绝。 郑军将赤嵌城死死围住,虽然双方偶尔会有一些冲突,但面对勇猛的郑军,荷兰人最后只有乖乖地缩回到堡里。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行动,大大鼓舞了久受欺压的台湾同胞。一些人自动武装起来,袭击零星的荷兰船只,破坏他们的设备。特别是高山族人民,他们听到"国姓爷"来了,便将高山族地区的荷兰人抓起来,按照自己民族的习惯,把他们处死,群起清算侵略者的罪行,大家围着欢乐地跳舞。 郑成功对高山族人非常友好,当高山族的长老来拜会郑成功时,郑成功赐给他们各种物品。郑成功到蚊港等地观测地形时,又亲自慰问了聚居在这里的高山族人民。 在台湾当地居民的帮助下,郑成功很快找到了荷兰军在各乡储存的粮食,作为发给各将士长期作战的军粮。他们得到了粟米6000石,粮3000余石,大大缓解了缺粮之急,支持了对城堡的包围。 攻城遇到了荷兰军的抵抗,郑军采取长期围困战术,在城周围挖濠、筑墙,加强包围工事,并在城外每条街上都设起防栅,并挖了一条很宽的濠沟,在沟里设置了攻城工具和几门轻炮。郑军此时不急于进攻,而是在加固了城外的包围攻势之后,正好利用这段时间使军队得以休息和调整。 为了长期的计划,郑成功将一部分将士分配到各个汛地进行屯垦。命提督马信带兵驻扎于赤嵌城的街上继续围困,以待敌人投降。 这时,郑军从大陆开来的第二部分官兵也到了。这部分官兵的到来,更增加了郑军必胜的信心,同时也使尚未投降的荷兰殖民者更加心慌。 郑成功不断地给赤嵌城的荷兰人送去招降书,而荷兰人却仍表示拒不投降。这是一场信心与毅力的较量。在不断谈判的同时,双方都在准备最后一次决战。 荷兰东印度公司不甘心失掉他们多年苦心经营的这块宝地,接到报告后,迅速派出了由700名士兵和10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另外加上一些军用物资前往救援。 荷兰援军于西历7月5日离开巴达维亚,于8月12日驶达大员湾。 赤嵌城的荷兰人原以为来了荷兰大部队,都很兴奋。当他们看到只有700名援军时,大为失望,沮丧心情笼罩着每个人,他们对抵抗完全失去了信心。 长时间被困使士兵们疲惫不堪,士兵战死或染病而死的日益增多。他们除了采取守势,没有别的任何办法。 然而,刚来的荷兰援军很想试探一下郑军的实力。 闰七月二十一日(西历9月14日),经荷兰在台总评议会开会,制定出一套做战方案。他们打算首先把郑军驱逐出赤嵌城市区,并击毁在赤嵌城航道上的郑军船只。 闰七月二十三(西历9月16日),荷兰人按照预定计划开始行动。不料天公不作美,荷舰刚刚顺风势和潮水离开赤嵌城码头,便因为风停而不能前进了。 不久,风从反向吹来,荷舰无法到达预定地点了,当然无法对郑军构成火力进攻。但小艇的前进并没有停止,满载士兵的小艇冲向郑军船只。 失去大荷舰照应的小艇,遭到郑军猛烈的攻击,荷兰小艇遭到重创,伤亡累累,有3艘小艇被郑军缴获,其余仓皇逃到大船旁边。 郑军乘势追击,这时有两艘大荷兰甲板被潮水冲上浅滩搁浅,一艘被郑军炮火打碎,另一艘被郑军火船烧毁。不到一小时,以荷兰舰队惨败而告终。郑军缴获3只小艇,两艘大甲板船,杀死荷军1名舰长,1名副官,1名军曹和28名士兵,打伤不计其数。当然郑军也损伤不少,150人阵亡。 荷兰人在陆地上的军事行动,由于海战的失败,也没有成功。他们考虑第二天再在陆上发动一次对郑军的进攻,但由于运送作战物资等有困难,终于没能行动。 双方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 郑军一部分继续围城,另一部分继续开荒屯垦,但情况并不乐观。军队的供给问题日益恶化,军粮已经难以为继,官兵每天只能吃二餐。由于营养不良,疾病流行,很多人因此而死。士兵人心不稳,甚至一些大小船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走。近半年的围城,整个军队已经疲惫不堪,厌战情绪在蔓延。 郑成功严令军纪。这个时候,严格的军纪和主帅的信心毅力是至关重要的,郑成功以他坚定的信心和严格的军纪率领士兵继续围城,决心取得最后的胜利。 城内的荷兰守军情况更糟。由于疾病流行,人口已大大减少,剩下人的战斗力也大大衰弱。他们仅有的希望是公司总部派兵救援或满清政权到台湾来进剿郑军。 从巴达维亚前来救援的军队指挥官雅科布?考乌在北贸易风结束以前率了艘威力最大、航速最快的帆船另外加上两艘小船,打算到福建去与清军配合消灭留在大陆的郑军,并与清军联合到台湾攻击郑军。 然而考乌在进军福建的途中,因违反航海规律在水深35噚的地方抛锚,致使三艘船锚被风吹断,被迫返回台湾。而当这三艘船再返回澎湖时,考乌早已随另两条船驶向巴达维亚。于是荷军打算与清军夹击郑成功的计划破灭了。 巴达维亚方面的援军迟迟不来,堡内荷兰士兵们陷入了莫大的恐慌之中,他们几乎见到死亡在临近,有些人企图投奔郑军以求活路。 在投降郑军的荷兰人中有一名军曹叫汉斯?哲根?拉迪斯,他是斯托卡特人,曾在欧洲打过几次仗,很有作战经验。对于他的到来,郑成功大为高兴,他热情地款待了汉斯。 汉斯向郑成功介绍了城中的情况。他说自考乌逃走后,城中不仅损失了一些战士和物资,而且军队的斗志全垮了。城中可用兵力不足400人,而且疾病死亡仍在蔓延。他建议郑军不仅要封锁,而且要利用城中惊慌疲惫的状态连续攻击。他还说,城墙建筑并不坚固,用大炮轰击,用不了两天就会轰开。郑成功接受汉斯的建议,决定对荷兰人的城堡进行攻击。 在汉斯的引导下,郑军用28门巨炮猛轰城墙,十二月六日便把外堡城墙轰开,郑军冲进外堡。打败荷兰守军的时刻即将到来。 十二月六日晚,双方仍在激战,赤嵌城内火光冲天,如同着了火一样。 在城内,荷兰人评议会正在召开秘密会议,所有商务官员和军曹都参加了会议。面对目前的形势,他们提出了三种出路:一是向郑军发起一次拼死总攻;二是坐待郑军进攻;三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把城堡献给郑军。只有很少几个人建议发动总攻。长官揆一赞成待郑军再进攻一两次后再相机行事,并自告奋勇亲自协助防御以鼓舞军民。他认为巴达维亚的援军随时可能到来,而城中粮食还可以维持四五个月。但评议会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已经走到绝境,荷兰方面是注定要失败了。 在评议会的苦苦劝说和解释下,揆一终于让步,决定与郑成功谈判,在合理的条件下献出城堡。 荷兰人给郑成功送来一封信,建议双方停火。中荷两方开始谈判,经过五六天的协商,双方达成了18条协议。 按照条约规定,荷兰交出所有的城堡、武器、物资, 包括大炮150门,小铳40000支, 足够五个月食用的粮食和价值471000荷盾的金银珠宝。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双方在协议上签字,荷兰人正式投降。成千上万的群众潮水般地涌来,欢呼声经久不息,响彻宝岛上空。 从此,台湾人民重见天日,沦陷了38年的台湾终于被中国人民收复了。 收复了台湾,郑成功不禁感慨万千。这次不仅收复了国家的领土,而且使郑军获得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郑军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历经了许多的困难,牺牲了许多将士,终于有了一份回报。想想前景很难的反清复明道路,郑成功却又有说不出的痛。 郑成功面临清朝政权日盛、抗清运动日益走向低潮的现状,并没有气馁,他要矢志不渝地进行反清复国行动。他写了一首诗: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容, 菇苦间关不忍离! 田横是秦末齐国贵族,为了恢复齐国,他起兵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军所破。汉朝建立后,他率500人逃往海岛。汉高祖命他到洛阳,他在途中自杀,追随他的500人闻讯也在海岛自杀。 郑成功以田横自比,表明了他矢志忠于明朝、要把反清复明的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荷兰侵略者被郑成功逐出台湾以后,揆一带领着剩余的几百人回到巴达维亚,被东印度公司判处终身监禁,流放班达岛12年后被释出狱。于1674年回到荷兰,第二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以C.E.S之名,出版了《被忽略的台湾》一书,为自己辩白,同时也透露出一些史实。 荷兰殖民者的失败是必然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得到中国人的推崇也是受之无愧的。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的言辞值得我们去品味:"台湾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人不需要它的时候,可以允许荷兰人借居,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客人理应把它物归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第六章 勤政爱民振兴宝岛 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终于摆脱了在大陆遭受围剿的困境,可以在新的根据地从容地发展。然而郑军所面对的形势也不尽乐观,在大陆方面,清军仍在不断地向郑军在大陆的根据地进攻,"平海五策" 尚在实施中;在台湾岛,郑军面临着缺粮短饷的困境,尤其粮食供应尤其不足。郑成功在其生命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为台湾的稳定和繁荣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寓兵于农 发展农业 早在围困赤嵌城时,郑成功就曾分出一部分军队进行农业生产,以解决军需粮食。赶走荷兰殖民者后,郑成功更是注重农业的生产。加强汉族、高山族的团结,寓兵于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当时开发台湾、建设台湾的中心环节。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五月,郑成功改普罗文舍堡为承天府(今台南市),下设天兴(今嘉义)、万年(今凤山)两县,并任命官吏,清查田园人口,规定赋税。为了纪念他的家乡,使将士们不忘大陆,郑成功将赤嵌城改名为安平镇。于澎湖设安抚司。从此,台湾有了行政机构。此外,郑成功还在普罗文舍堡外原来的商业区设立四坊,管理商业,安定市场。 做了这些工作之后,郑成功迅速地展开经济建设,掀起了开发台湾的高潮,迅速而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的前进,做出了前人所未及的事业。 要解决郑军长期存在的粮食问题,促进台湾的繁荣,郑成功认识到必须从农业生产抓起。荷兰人投降后的第三天,郑成功带着何斌及官兵千余人,准备了10天口粮,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 他从新港以至半线等处出发,直到高山族同胞聚居的地点,进行了普遍深入的访问。他要研究台湾的农业状况及自然状况,并安抚台湾的人民。各地人民对郑成功的到来非常高兴,表示拥护郑成功。 过去高山族的农业生产是落后的。郑成功使散居在台湾西南平原的各社高山族同胞,学习和运用汉族的先进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向前发展得很快。 以前高山族同胞不知道使用犁耙、耕牛,也不会使用镰刀收割。稻禾成熟时,他们一穗一穗地拔。郑成功接受杨英建议,每社派去汉族农民一人,发给铁犁耙锄各一副,熟牛(耕过田的牛)一头,让汉族农民教给高山族同胞使用工具的技术。高山族同胞亲眼看到先进耕作技术的好处,都高兴地效仿,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郑成功访问了高山族各社之后,回到安平,第二天召集各位将领,开了一个军垦会议。他讲了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寓兵于农"的发展战略。 "寓兵于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秦始皇以前,兵民不分。人们有战争时当士兵去征战,无战争在在家耕田。秦始皇时,废除井田制,兵民开始分开:民,专门从事生产;兵,专管打仗。后来汉、唐、宋、元朝,屡年征战,军需要求很大,往往粮食问题没法解决。因此,善为将者,不得不组织军队自己生产。如诸葛亮在斜谷,司马懿在淮南,姜维在汉中,杜预在襄阳,都是处于两军对峙的时候,恐怕运转军需粮秣很困难,以致士兵饿肚子,所以都组织了军队屯田生产,这就是"寓兵于民". 元朝的分地立法,明太祖朱元璋设卫安军,都是处于天下太平时,军队粮米无法保证,因此军队里以)7/10 的人力从事农业生产,以3/10 的人力从事作战、警戒、战备执勤。 在台湾当前的情况下,郑成功提出"寓兵于民"的战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诸将领也知道这个战略对台湾、对军队的重要性,都纷纷响应。 郑成功开始实施"寓兵于农"战略了。他只留两个警卫部队守卫安平、承天二处,其余各镇,按镇分地,按地开垦。平时10人中以1个暸望、警戒,以四人耕田种地,轮流更换,这样,既无闲丁,也无逸民。 插竹为社,斩茅为屋,训练生牛犁田。丈量土地,划归版图, 照三年开垦, 然后定上、中、下三等,确定赋税。三年内的收成,只给公家 3/10.农闲时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便扶犁耕田。 为了更好、更规范地实现"寓兵于民"政策,郑成功颁布了八条命令,对田地的开垦与分配,林木坡地的保护和捕鱼经商等,都做了规定。他特别强调,军政人员搞生产建设, 一定不要与民争利,尤其不能损害高山族人民的利益。开垦的总方针是"己力经营 ",即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开垦荒地搞农业生产,绝不能强占他人的劳动成果。郑成功将八条命令刻版颁布,严格执行。 六月,郑成功分派各镇前往台湾北路、南路各地屯垦,发给6个月的粮饷,做为开垦费用。 官兵们一手拿刀,一手拿锄,使垦区的面积不断向台湾西部伞原的南北扩展,从前人迹罕到的地方,也出现了袅袅的炊烟,绿色的田园。这种军垦,使士兵同时又是农民,把兵役、国防和农耕三者结合在一起,有组织,有领导,有力量,较之个体农民,在解决一些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方面,较为有力。 他们开垦的田地,名叫"营盘田 ",屯名就是原来镇营的名称,有些地方的名称沿用至今。如高雄冈锋镇前营里,是前锋镇屯垦的。 在郑成功的民族政策指导下,高山族农民接受了汉族兄弟传授的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生活水平也比荷兰侵略者统治时期提高了很多。 郑成功在台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台湾逐渐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产粮宝地。 2、荒岛到宝岛的巨变 台湾岛当时总的来说还比较荒芜,有大部分的土地没有开发,对外贸易还不够发达,岛内治安情况也不尽人意。殖民地的历史给台湾留下了创伤。 郑成功在实行"寓兵于农"政策的同时,开始了全面建设台湾的行动。 郑成功迁移东南沿海的难民到台湾,使他们与台湾军民一同安家生产。 郑成功把荷兰侵略者赶跑的时候,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加上郑军官兵及眷属,总共只有十几万人,广袤的未开发的土地正待人民去开发。 而在大陆方面,清政府执行"平海五策"的策略,北起山东登州,中经江苏、浙江、福建,南到广东最南端的千里海岸线上的滨海居民,一律强迫他们迁到离海30至50里的内地,挖一条不到一丈宽的沟,插竹牵绳为界,凡是越过界沟的,抓到了就要砍头。这一地区成了无人区。 被迫搬迁的老百姓,只能到新的地方安家。清军把百姓搬不动、带不走的东西全部烧毁。已开垦出来的田地,出海打鱼的工具,统统被废弃。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因之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老弱死于沟壑,少壮流散于四方,真是成千上万。 郑成功对此非常难过,觉得是自己不愿投清而导致了父老乡亲受苦。他决定要将流离失所的人带到台湾来,帮他们盖房子,让他们开垦荒地自谋生路。通过在大陆的郑军的帮助,一批批难民来到了台湾。 在郑成功的领导和推动下,军垦与农垦不断发展,开垦面积不断扩大,米粮的生产迅速增加。 引入冶铁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各种手工业的发展。几千年来无人惊动的原始森林被合理地利用,造船业开始兴盛起来。晒盐方法传入台湾,为台湾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产盐区之一奠定了基础。甘蔗制糖业日后在国际市场上也独占鳌头。 郑氏家族以海上贸易起家,长期以来海上贸易的收入是郑军军饷的重要来源。除了粮米外,杉桅、桐油、硝黄、湖丝、绫等物以从大陆买入为主。所以郑成功非常重视海内外贸易。 在发展海内外贸易方面,郑成功不仅有经验而且有基础。郑氏家族长期的经商,不仅与国内许多商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海外贸易也很活络,这就保证了郑成功进行贸易兴岛的顺利进行。 郑成功鼓励官兵经营商业。当时与日本贸易受西方殖民者的干扰较少,获利却很大,郑成功对此非常重视。他对居住在台湾的日本商人以礼相待,尽量照顾他们的利益,发展与日本的贸易,保持友好往来。 台湾还与吕宋(今菲律宾)人民进行贸易。 通过多种途径的海内外贸易,郑成功打破了清政府"平海五策"的封锁,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因为在大陆没有竞争者的存在,使台湾成为寡头商,独享其利。 郑成功还特别重视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法纪。 为了开发和建设台湾,郑成功颁布了垦田、建军、建政各项法令,强调"法贵于严",规定"如有违越,法在必究。"部队刚登上台湾不久,有人告发,宣毅后镇吴豪,掠夺百姓银两,盗用和私藏余粮,据为己有。虎卫右镇陈蟒也有贪污行为,违犯了法令。郑成功派人调查属实,便召集文武官员,判吴豪死刑,撤职查办陈蟒。 后来,承天府尹杨朝栋,知县祝敬和斗给官陈伍合伙克扣军粮,受到郑成功的严厉处罚。判处杨朝栋死刑,祝敬下军,陈伍撤职。虽然杨朝栋是忠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事业的得力骨干,也深得郑成功器重,但郑成功没有徇私,还是以法令为第一准则。 郑成功严格执法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只有严格执法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使法真正产生应有的作用。以种种理由超越了法,只能使"法将不法".在郑成功严格执法的带动下,台湾军民遵纪守法,蔚然成风。 郑成功也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应用。郑成功以"惟才是举"来作为考察人才的依据,而不在乎对方的门第、资历。对于有才学的人,郑成功非常重视。对于各方面的人才,郑成功都加以充分应用。 由于郑成功重视人才的选拔和运用,这种态度得到了其子郑经的继承,在郑军占据台湾的20年间,使"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郑成功全面建设台湾的行动,显示了郑成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学家。全面建设的行动,及有很强的现代意识,大大超越了与他当代的一般政学家的水平。 3、台湾人民的拥戴 郑成功能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以及在军垦、社会秩序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除郑军的作战勇猛、军纪严明以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郑成功及其部下能够与台湾人民保持着鱼水深情,得到了台湾人民的大力支持。 在郑军收复台湾的大军刚到澎湖时,海上接连刮了几天的风暴,眼看军中的粮食越来越少,无法坚持到台湾。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情况,纷纷主动把自己家省吃俭用的番薯、大麦等食品送到军队里来,有利地支持了郑军攻打台湾的行动。 郑成功的军队有着严明的纪律,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任何人不得与民争利,甚至不能拿百姓的一个番薯,违者严格按军纪处罚。郑成功本人,更是以身作则,为全军做出榜样。 郑成功收复台湾期间,荷兰侵略者到台湾人民中,特别是高山族同胞中,造谣惑众,诬蔑郑成功军队到台湾来,如何抢劫金银财宝,如何为非作歹等等,使一些高山族同胞心存疑惧。郑成功用爱护台湾人民的实际行动,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高山族同胞坚定地相信郑成功的军队是一心为了台湾人民的。 据说郑成功在围困荷兰殖民侵略者孤守的赤嵌城期间,为了加强军队和高山族同胞的团结,有一天,郑成功不辞辛苦,来到了高山族同胞聚居的村社巡视访问,一路上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他们来到村社,高山族的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捧着茶果酒浆,把他们迎进村来。郑成功与高山族村社首领相见礼毕,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四个年轻的女子,各自捧着一个盘子,随着乐曲走了过来,这四个盘子里,一盘是黄橙橙光灿灿的金子,一盘是白花花亮晶晶的银子,再一盘是嫩绿的青草,还有一盘是赭色的土。女孩子们恭恭敬敬地把这四样礼物给郑成功送上,请求郑成功接受。 原来这是高山族村社首领辨不清郑成功大军到台湾的来意,用金、银、草、土四样礼物来辨明郑成功要什么不要什么。 郑成功深知其用意,便通过翻译何斌,十分诚挚地对大家说 :"本藩进兵赶走荷夷红毛番,为的是收复我们中国的领土台湾,使台湾人民生产发展,生活改善,过上不受外国侵略者欺凌、压迫的好日子,不是为了金子,也不是为了银子 。"说罢,郑成功便叫随从收下那两个纹着青草和土块的盘子,把放金放银的盘子让她们端回去,并送给高山族同胞一批耕牛、农具以及布匹等物,作为回赠礼物。 高山族村社的首领和群众,见郑成功的军队的确是为了保护台湾人民的利益而来的,很受教育和感动。国姓爷不爱金银爱百姓的故事,便很快在高山族同胞聚居的村社广泛流传开来。 还有一次,郑成功领着将士,来到终年云雾袅绕、山岩峭壁、白色如云的玉山脚下。一个将领向郑成功报告说 :"这山上盛产美玉,要是把它占领,就不愁发不出军饷,也不必组织大家搞什么垦荒种地了 。"玉山盛产美玉的事,郑成功早已听说。这一带的高山族同胞,为了保卫玉山,不被荷兰侵略者抢去,同手持洋枪洋炮的红毛番争了30多年,打得侵略者只能馋得流着口水,眼巴巴地望着玉山发愣,却什么也捞不到。郑成功有心看看这块宝地和探望勤劳勇敢的高山族同胞,便领将士们上了山。 山路上,山花烂漫,莺啼燕啭,满山尽是乌杉银桦,鲜桃翠李,遍地长着香花甘草,青蒿黄藤。郑成功为这一路美景所陶醉。可随行的将士们却发现,这山上只有灰褐色的岩石,没有什么美玉。 这时遇到一位长须老者。老者对众人充满着敌意。当得知这是郑成功率人来观看时,老人急忙冲向前去,亲切地说:"国姓爷,你让我们盼得好苦呀,今天果然到了!"老人急忙转过身去,拿出一把小头,砸碎身边一块岩石,随即很快地敲去石皮,竟是一块殷红如血、晶莹洁润、玲珑剔透的玛瑙石!老人把它捧到郑成功面前说:"国姓爷,现在我把它交给您啦!"原来,几十年来,高山族人民用猎枪和弓箭,打退了荷兰侵略者的多次抢夺,鲜血染红了白玉,尸骨化作了石皮,毛发长成了草木,把满山美玉掩藏起来。现在郑成功来了,他们要把这玉山献给郑成功。 郑成功说:"这玉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是用高山族同胞的血汗换来的,我们不能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老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说:"国姓爷,你真是我们山里人的知心人呀!"他打口哨把其他人叫来,大家围着郑成功欢呼起来。此后,玉山上的高山族人全力拥护郑成功的各项措施,成为高山族人与汉人交往的楷模。 郑成功还组织部队,为台湾人民进行水利建设。 保证农业生产的丰收。郑成功不相信龙王送雨的迷信说法,用开渠引水的办法把山里的水引入农田,解决了台湾天旱时缺水的困难。台湾人民更加敬重郑成功了。 此外,郑成功关心台湾人民的身体健康,组织部队医务人员深入村社,为群众治疗各种疾病。 郑成功及其带领的军队,尊重台湾人民,热爱台湾人民,帮助台湾人民,与台湾人民建立了鱼水相依的深情厚意,赢得了台湾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郑军在鹿耳门登陆时,"有几千中国人迎接,用车辆及各种工具帮助军队非常迅速地登陆 ",郑成功巡视高山族村落时"南北路土视闻风归附着接踵而至",可见台湾人民拥护郑成功的热烈程度。 4、洪荒留此山川 郑成功退走台湾,在清廷看来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清廷一直用扣押在手的郑芝龙作为一张王牌,迫使郑成功有所顾忌。郑成功坚持不降,在清廷眼中,郑芝龙便渐渐失去了作用,郑成功退走台湾,清廷更把郑芝龙视为无用之物。郑芝龙的家人向清廷检举郑芝龙在狱中私自与郑成功通信的事,清廷以此为由,杀死郑氏一家11人。 郑成功起兵之初,有"大义灭亲"、"杀父报国"的誓言,但毕竟父子亲情,很难割舍。郑成功常常叹息忠孝不能两全,只能以忠为根本。当郑成功听到了郑芝龙的死讯,顿足捶胸,悲痛不已,望北而哭。 当郑成功在台湾接受荷兰殖民者投降时,永历帝在缅甸被缅人献出,交给吴三桂。第二年,康熙元年三月, 吴三桂将永历帝押回云南, 四月十五日,吴三桂奉清廷之命将永历帝及其太子用弓弦绞杀于云南府。明廷宗室的最后挣扎,至此宣告完结,多少义士反清复明之梦无法再圆了。当郑成功得知这个消息时,虽然不相信这一定是真的,但已感觉到了反清复明斗争的渺茫性。而清廷的"平海五策"仍在实行,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五省沿海地区人民因被迫迁移而饱受颠沛流离之苦,郑成功知道了这些后心情更加沉痛。 这时留守在厦门的世子郑经,与他的四弟的乳母--20多岁的陈氏私通,生下一个孩子。郑经谎报是侍妾生的,向郑成功报喜,郑成功见得了孙子,正好这时又打了个胜仗--收复南澳,双喜临门,好不高兴。郑成功除了奖赏台湾、金门、厦门各地的文武官员外,对夫人董氏、郑经及陈氏母子也各赏赐金银花。 郑经的妻子唐氏的祖父--明朝尚书唐显悦写信给郑成功揭败此事, 引用儒经"礼称人母, 乳母同一 ",质问郑成功 :"令郎与乳母私通而生子,不闻责备反而赏赐,治家如此,何以治国 ?" 郑成功见信气得几乎昏死过去,马上派人手持令箭,命郑泰到厦门监斩郑经及陈氏母子三人。对夫人董氏,因治家不严,也命斩首。郑经在一些大将的怂恿下,公开抗命,径自使用郑芝龙的封号,自称"平国公 ",拥兵自重,不发一船到台湾。郑成功见儿子和大陆的将领拒命妄为,气得暴跳如雷。 皇上惨死,父亲被害,儿子拥兵叛父,大陆沿海百姓流离疾苦,这一连串的打击,对这位钢铁般的英雄,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十几年的征战,落得如今局促在东南的海岛上。郑成功心力交瘁了。 五月初一,郑成功得了风寒,一下病倒了。开始时,他还强挣扎着起床办公,与文武官员议论国事,以至于大家竟未发现他有病。他还是照常每天登上将台,用望远镜暸望澎湖方向,盼望大陆能有船来。到了五月初八,郑成功照旧登台暸望。回到书室后,他命人取出冠带,端端正正穿好,又命人取出《太祖训》,放在案上,然后恭敬地向《太祖训》行礼。 《太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的一部书,书中为子孙后代规定了许多禁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为的是大明皇朝长治久安,万年永固。如今大明江山已落入清人之争,复明路程极其渺茫,面对《祖训》,郑成功真是百感交集。 他坐在胡床上,让人上酒,他翻开《太祖训》逐章阅读,读一章就喝一杯酒。读到第三章时,郑成功长叹一声:"自从国家飘零以来,我枕戈泣血17年了。现在即将离开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啊,天啊,为何忠臣如此难当 ?"郑成功知道自己就要离开人世了,他把别人送给他的药抛在地上,顿足抚肩,大呼而逝,死的时候双手捂着脸。 这一年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五月初八。 郑成功死时双手覆面,表现出其感到无颜去见九泉下明朝先祖的心情。 一代将星殒落了。郑成功一生短短39年,从一个年轻士子成长为一代名将。他本来可能在和平环境中成为一名文士,或以文采名扬四海,或以政绩显赫官场,也或者碌碌无为而老死牖下。而时代将他呼唤了出来,使他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军。 他自觉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企图力挽狂澜,扶起倾颓的明朝大厦。他以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才干创造出了辉煌的事业。但这辉煌如同长天中的一道闪电,转瞬即逝了。郑成功南北转战17年,但他的事业却似乎刚刚开始,然而却嗄然而止了。 郑成功可以取得一个个局部的胜利,但整体的失败几乎是在战争还没开始就已经确定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明朝的天数已尽,气数已绝,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这大势是众多因素决定的,它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偶然的因素。 历史大势造就了郑成功这样一代英雄,又注定他的必然失败。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留下了壮丽的故事、不屈的气节让我们去品味、感叹,他用自己的崇高品格树立了一个人间楷模。 郑成功逝世后,郑经继承父业苦心经营,但内讧不断,清廷又不断进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郑经被迫放弃厦门,退至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