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标忙说:“岂能找寻常石工,此事非我莫属。” 梁启超惊道:“江大人还会这门子手艺?” 江标喜道:“我正愁挤不进维新三子之列,天赐我良机,三百年五百年后,后人看到这方菊花砚,也知道江某人曾与大名鼎鼎的复生、卓如、佛尘为过朋友。” 一句话,说得三人大为感动。梁启超忙打开屉子,找出几把大大小小的刻刀来说:“这刀虽不太好,还勉强用得,大人快一展绝技。” “刀子只要锐利就行,其他都可不论。”江标从中选了一把小的,用手指试了试刀口,点点头说,“就这把吧!” 说完捧起砚台就往袍服上一放,慌得熊希龄忙说:“莫弄脏了衣服,我去找一个围裙来。” 一会工夫,熊希龄从厨房借来一件干净布围裙,帮江标系好。江标将砚台夹在两腿之间,顺着谭嗣同的笔迹刻了起来。 江标从小跟着父亲学治印,练就了一手好刀法。只见他奏刀砉然,石灰骤起,不到半个钟头砚背上的朱漆全部不见了,代之以深浅粗细均为适度的一片阴文,大家都叫好。江标停刀,上下看了看,又在砚背左下侧上加刻四个字:江标镌刻。 “好!”熊希龄赞道,“石头绝,铭文绝,刀工绝,可谓三绝砚了!” 大家都笑起来。江标将菊花砚放到书桌上,边解围裙边说:“我这就算辞行了,还有许多地方都要去走走,就不坐了,后会有期。” 众人说:“大人启程那天,我们都会来码头送行的。”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19) 众人簇拥着江标来到大门口,彼此拱手相别。正要转身回屋的时候,梁启超突然看见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十分惊喜,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 五 谭嗣同举杯:我们对着苍天神明起誓…… “晳子,你什么时候来的?”梁启超高声喊着,同时伸出了一双大手。 杨度把手伸过去,笑着说:“我在这里等了好长时间了。来得不凑巧,刚到门房便遇到了学台大人,没法子,平头百姓只有让当官的。” “什么话?”梁启超咧开大嘴,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与黝黑的皮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门房不晓事,岂能让晳子你老兄在这里枯坐。其实建霞先生辞行,你进来,我们正好一起说话。” 梁启超松开手:“我来介绍一下。”指着杨度对身旁的人说:“这位是贵省湘潭举人杨晳子先生。”又把熊希龄、谭嗣同、唐才常三人也向杨度作了介绍。大家都抱拳,连声说:“久仰,久仰!”杨度指着站在身后的王代懿说:“这位是壬秋先生的四公子季果。” 代懿向梁、熊、唐鞠了一躬。梁启超慌忙回礼,深深一弯腰说:“岂敢岂敢。壬秋先生是廖季平先生的老师,廖季平先生又是康南海的老师,康南海是我的老师。壬秋先生应该是我的太太老师,只有我向季果先生鞠躬的礼数,哪有季果先生向我弯腰的道理!” 这番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弄得代懿脸红红的,又开心又不好意思。 “两位先生请进学堂说话。”熊希龄以主人的身份伸出左手,指向大门内。 杨度也不推让,拉着代懿走在前面,大家都一起走进布置整洁的会客室,工役给各人泡好了茶。谭嗣同首先开了腔:“久闻晳子先生参加了乙未年的公车上书,嗣同佩服不已,今日能在时务学堂仰见,真是幸会。” 望着这位身材虽瘦小却粗眉凹眼豪气四溢的名公子,杨度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谭公子名播海内,早有平原、信陵之誉,杨度倾慕已久,能在此处不期相遇,真乃天公作合。” 说罢,爽朗一笑。 梁启超高兴地说:“你们是惺惺惜惺惺,英雄慕豪杰,先喝喝茶,过一会我做东,就在这会客室里,我们痛痛快快地喝几杯。” 熊希龄忙说:“卓如先生是客人,怎么能让你破费,这次东由我来做。” 唐才常笑着说:“什么这次,你做了几个月的东家了。” “佛尘取笑了!”圆圆胖胖一脸福相的熊希龄笑起来,两眼眯成一条缝,“要说时务学堂的东家不是我这个提调,而是陈抚台,我这次只做东请晳子、季果两位贵客。” 梁启超摆摆手说:“平素都吃你们的,这次我还一次礼,不仅是请两位客人,还有一层意思。” “什么意思?”熊希龄问。 “等下再说吧!” 谭嗣同最是爽快,说:“卓如要做东,就让他做东吧!”又对着门口喊,“老余头!” 刚才倒茶的那位工役进来了。谭嗣同吩咐他:“你去曲原酒家订一桌菜,一个小时后要他们送到学堂里来。” 老余头答应一声出去了。 代懿说:“真不好意思,一来就打扰你们。” 梁启超说:“招待太太老师的公子,这是应该的。晳子,我前几天才从刘霖生那里知道你在衡州府跟随壬秋老先生读书,我到长沙三四个月了,你也不来看看我,也太不够朋友了吧!” “我在东洲很闭塞。”杨度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我也是上个月才知道时务学堂的中文总教习就是梁兄你。你看,我这不是从几百里外专程来看你了吗?” 大家又都快乐地笑起来。 杨度对熊希龄说:“秉三先生,你们时务学堂也真厉害,把我们船山书院学生的大头领都招来了。” 熊希龄问:“谁呀,谁是船山书院的学生大头领?” “刘揆一呀!”代懿说,“我们今天在又一村见到他,没来几天,就帮你们向市民鼓吹了。”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20) “是吗?”梁启超咧开他的大嘴巴,笑着说,“那个刘霖生呀,他比我还激进。我说大清可以通过维新变法而富强,他说什么,你们猜!” “他说什么?”杨度、王代懿不约而同地问。 “他说修修补补可能解决不了根本,最好是一锅端,学美国、法国和意大利。” “刘霖生吃豹子胆了!”代懿大觉意外。 “他这个想法其实也不怎么可怕。”梁启超收起笑容,“时务学堂两百多号学生,并不是刘霖生一个人有这个想法。你们二位是不是奉了壬秋先生的钧命,要把刘霖生锁拿回东洲呀!” 代懿看了杨度一眼,杨度忙说:“没有这回事,壬秋先生很大度。他对我说人各有志,不必勉强,还说要我们多看看多问问,把时务学堂的长处学过去。” “壬秋先生真开明!”熊希龄为王闿运的宽阔胸怀而感动。 唐才常对熊、梁等人说:“既然二位想多看看时务学堂,趁着曲原的菜未到,我就陪他们各处走走,你们都很忙,过一会再叙谈吧!” 梁、谭、熊一齐说:“那好,就偏劳你了。” 唐才常陪着杨度、王代懿先去看课堂。四个教室,有的在上课,有的在自修。一间有五六十个座位的教室里坐满了人,后面还站着十来个,一个蓝眼高鼻的外国人正在教授英文。代懿甚觉新鲜,在窗外伫立了好几分钟,又问唐才常:“时务学堂都学洋话吗?” 唐才常点头:“都要学的。要学习西方的好经验,不懂英文怎么行!” 看过课堂后,唐才常又带着他们看了看饭堂和寝室。饭堂里架着十几条长木板,木板两边是简陋的凳子。唐才常告诉他们,时务学堂里不论提调、总教习和分教习,一天三餐都跟学生们一道吃饭,吃一样的饭菜。杨度听了,连连称赞:“真正是师生平等!” “师生平等还体现在课后的操场上。”唐才常指着身旁的大土坪说。 杨度、代懿开始注意这块空坪,见前面有一个可容纳十多个人的沙坑,沙坑里铺着平平展展的沙子,竖着高高低低几个木柱框架。沙坑那边还有两个相距十多丈远的木框架,框架上钉着一个大木板,木板上只有一个铁圈圈。王代懿指着问:“那是些什么?” “那些都是学生们课后操练身体用的,名叫高低杠,人在上面翻上翻下,身体就强健灵活了。那两个钉着大木板的框框是篮球架。大家抱一个球,把它投进铁圈圈里,投中就算赢了,既练了身体,又培养了争上进的心思。” 杨度、代懿兴趣浓厚地听着。 “这些都是在学堂里任教的洋人教给大家的。一下课就没有师生之分了,大家一起玩,一起抱球,嘻嘻哈哈,快快活活的。” “真有趣!”代懿从心里发出羡慕。 “时务学堂是真正的师生平等,不仅体现在同吃同玩上,更主要的是师生可以平起平坐地讨论学问,学生可以反驳先生。” “有这样好?”杨度、代懿兴奋地叫起来。 所有的书院都维护着严格的师道尊严的古训,绝没有先生与学生同吃同玩的道理,更不容许学生反驳先生的怪事出现。王闿运课余和学生们一起散步聊天,已被视为最为开明最为平易的先生了,与这里相比,仍有十万八千里之差!怪不得不少年轻人愿到这里来。杨度和王代懿都在心里这样想着。老余头走过来说,饭菜已到了。 “好,我们去吃饭吧!”唐才常对客人们说。 会客室里那张简陋的木桌上铺了一条干净的白布,上面摆满了曲原酒家送来的十多碗精美可口的菜肴。为了照顾梁启超,菜都没有放辣椒,于是酒家另炒了一份湘味特重的豆豉老姜干辣椒。梁启超笑着对大家说:“湘菜样样好吃,惟独这盘家伙不能下咽。” 谭嗣同也笑着说:“湘菜若缺了这盘家伙,样样菜都不好吃了。” 杨度注意到酒席上又增加了一个清清秀秀的半大小伙子,梁启超忙介绍:“这位是我在时务学堂里最得意的一个学生,名叫蔡艮寅,字松坡,别看他年纪虽小,气魄却大得很。我特为叫他来陪二位。”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21) 杨度向蔡艮寅致意,蔡艮寅也站起来喊了一声“杨先生、王先生”。 大家分宾主坐好后,谭嗣同说:“八仙桌坐了七人,惟缺一方。” 梁启超看着门外走过一个人,忙说:“这空缺一方,非此人补不可!” 说着走出门外拉进一个人来,对杨度说:“你看他是谁?” “霖生!”代懿先喊了起来,接着杨度也叫了一声。 刘揆一高兴地说:“梁先生说你们二位在这里,我还不相信,果然来了。” 熊希龄说:“坐吧,就等你一人了。” 刘揆一大大方方地坐上空缺的一方。 还未吃饭,时务学堂的风气又使杨、王看到一件新鲜事:先生请客,居然还邀来学生作陪,哪个书院都不会有这等事! 梁启超举起酒杯说:“今天借招待晳子、季果两先生之便,大家能在一起喝几杯,是件很开心的事。在座的诸位都是湘中名士,刘霖生、蔡松坡虽是学生辈,但英气勃发,今后也都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今天也算个小小的群英会吧。来,为我们的聚会干一杯!” 梁启超说完站起,大家都跟着起身,互相碰了一下杯子,一饮而尽。席上惟谭嗣同年纪最长,三十三岁,蔡艮寅年纪最小,十六岁,其余六人全是二十多岁,都是热血青年,都是饱学之士,今日聚首,相谈十分投机。大家不拘形迹,不避忌讳,敞开心扉,袒露肺腑,酒席上一片肝胆相照热情激昂的气氛。 “卓如兄,你方才说这次由你做东,还有一层意思,是什么意思?”熊希龄问梁启超。他不大会喝酒,刚喝了两杯,脸便红了。 梁启超则是海量,他喝得最多,依然若无其事。他放下筷子,身子靠紧椅背,说:“我打算不久就离开长沙了。” “什么?你要离开长沙,到哪里去?”熊希龄大感意外,全桌人也都感到意外,都一齐把身子倾向梁启超,认真听他的下文。 “南海先生有信来,要我明春到京城去。” “是去会试?”杨度问,他已和夏寿田做好准备,参加明年戊戌科会试。 “不是的。”梁启超微微一笑,“我成天忙于教学,哪有工夫作八股文,考也是白考。我现在愈加看清楚了,以八股取士必定会遗漏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我这次准备再联合一批志同道合之举子,上书请求废八股文试帖诗,专考经史策论。” “这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谭嗣同双目炯炯地注视着中文总教习。 杨度说:“不考八股文也不是凭空臆造的,康熙年间就一度废八股专考策论,不少国士就在那时应运而出。” “晳子说得对。”梁启超很佩服杨度对掌故的熟悉。“当前国家多事,急需治兵御侮、实业理财之人,但朝廷却以诗文楷法取士,怎能得到应变救时之才呢?同时,朝廷取士,乃为万民立人才之标准,若不改变取士途径,天下读书人仍像过去一样以记诵圣人片言只语为手段,以空虚无用之起承转合为要务,对外不知兵事,对内不察民情,强国无方,富民无术,面对着虎视眈眈的强邻,便只有割地赔款的能耐,再无臣服夷狄的本事了,这国家不就亡在眼前吗?” 众皆点头,面容肃然。 “南海先生将于明春在京师成立保国会,向京师官绅士民大声疾呼亡国亡种之危险迫在眉睫,非群起而保卫不可。” “这是爱国的壮举,最好邀请一些王公大臣参加,作用就更大。”熊希龄插话。他是新翰林,已进入官场,考虑问题的角度容易转向上层。 “我看不必要。”出身下层的刘揆一说,“那些王公大臣都是些昏庸无用之辈,国家强不强,他们从不去考虑,只要自己的官位爵位能保住就行了。我看关键是要动员一批有志气的年轻士人,国家的前途在他们的身上。” “秉三和霖生的话都有道理。我为南海先生当助手,既去联络王公大臣,也去动员年轻士子,只要这两部分人感奋起来,中国就可以保了。”梁启超说话之间,颇有点踌躇满志的味道。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22) “梁先生,时务学堂刚搭起个架子,你就要离开湖南,真可惜,能不能晚点去呢?”唐才常伸开双臂,做了一个挽留的姿态。 “本来可以晚一点离湘,但我还要到上海去一趟。夏天在上海与汪康年办时务报,里面还有一点小纠纷,我得去料理下。”梁启超又喝了一口酒,接着说,“时务学堂,赖诸君的努力,已打开局面,我离开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龚瑟人说过,但开风气不为师。风气已打开,我的事情便基本完成。依我看,湖南今后应办的事情主要有三件。” “哪三件?”谭嗣同问。 “一曰开民智,二曰开绅智,三曰开官智,此三者乃一切之根本。三者皆举,则于全省之事譬若握裘挈领了。” 大家都点头。 梁启超继续说:“开此三智,在朝廷而言,则为大变科举,废八股而专试策论。在地方上则为大办学堂,不但省城办,州县也要办,都要办成我们时务学堂这个样子。过两天我要向抚台大人建议,从各州各县挑选三至五个有学问有维新思想的爱国士人,分批来时务学堂。时务学堂专设一个这样的班对他们加以培训,培训半年,让他们回去在自己的州县也办个小时务学堂。贵省的大政治家曾文正公生前曾有志培养一批好官种子,撒到各地去,让他们在各地培养好的风气。曾文正公的眼光很远大,可惜天不假年,没有办成功。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曾氏乡人,在培养创办开明学堂种子这件事上,实现文正公的遗愿。” 众皆报之以掌声。 梁启超说得更起劲:“贵省是一个文化渊源长远,人才层出不穷的地方。周濂溪创立的理学,惠泽我中华民族达千年之久;王船山博大精深,船山学说实为集儒家学说之大成;更兼以曾、左、彭、胡为代表的一批三湘子弟,经世致用,拯危扶难,为天下读书人挣足了风采。启超自懂事起,就向往这块地灵人杰之乡,这次能在长沙住了三个月,结识了在座诸位,实为三生有幸。” 谭嗣同起身举杯,说:“卓如先生说得好,我们为他的这番深情浮一大白。” “好!”众人均一饮而尽。 熊希龄说:“贵省地处海疆,得风气之先,哺育了南海先生这位当今圣人,也造就了卓如先生这样的大才。” “称我为大才不敢当,南海先生倒的确是个圣人。”梁启超面色庄重地说,“南海先生学贯中西,识通古今,最了不起的是他能从《 春秋公羊传 》中悟出了孔夫子原来是个最早最伟大的改革家。孔夫子的通三统、张三世的思想,两千年来一直如宝珠沉沙,不为世人所识,南海先生重新把这颗明珠挖出来,告诉国人,据乱之世已到尾声,升平之世即将来临,太平之世也将为期不远了。” 粱启超说到这里,心情十分激动,他挥起右手,俨然公车上书时涕泣演说的模样。 大家都静静地听着,杨度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康南海学问渊博,的确令我辈佩服,不过,通三统,张三世,乃东汉人何休的观点,并不是孔夫子提出的,为什么康南海硬要把它扯到孔子的身上呢?” 代懿也说:“是的,家父也就此事多次批评过南海先生。” 梁启超笑了笑,说:“孔子虽然没有明说过三统三世的话,但他的实质正是何休所解释的。南海先生指出这是孔子的思想,并不错,何必要拘泥于字面呢?” 谭嗣同接言:“南海先生的学说遭人诘难的不少,其实许多人并没有仔细读过他的书,只因他的书名起得诡异,便竞相指责。好比《 新学伪经考 》,若改名为《 旧学真经考 》,则人将倾服惟恐不及,哪里还敢诋毁。” 眼见杨度还想据理辩驳,熊希龄忙岔开话题:“卓如先生刚才说的办学堂开智识,的确是很有见地的主张。我再请问一下卓如先生,你认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弊病在哪里?” “中国最大的弊病在君权盛而民权衰。”梁启超不假思考地回答。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23) 杨度觉得这个问题很重大,但他素日思考得并不多,便说:“请言其详。” 梁启超侃侃而谈:“中国历来只有君主而无民主。君主者何,私而已矣。所为者一家一姓;民主者何,公而已矣,所为者民众百姓也。从秦汉以来,都把江山社稷看成是皇帝一家的私产。这样的皇帝,说穿了,不是圣上,而是民贼!真正的圣上,在中国没有,全世界也很少,近世只有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那才是真正有高尚品德的君主。国家事,本是众人之事,国家要强盛,就非要众人共负起责任不可,而责任与权利是密切联系的。眼下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实为中国致弱之根源。故争民权,行民主,乃今时救国之善图,而欲达此目的,非维新变法不可!” “卓如这话说得好!”谭嗣同放下酒杯,从容地说,“中国政治之坏,根本一点就是颠倒了君民之间的关系。其实生民之初,并无君,皆为民,后世举一民为君,才有君产生,故君为末,民为本。孔夫子一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位,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著《 春秋 》,主要是为了反对君本位而倡民本位的。孔子死后,其学分为两支。一支由曾子传子思而至孟子。孟子畅言民主之理论以继孔子之志。一支由子夏传田子方而至庄子,庄子痛诋君主否定君权。但后来这两支都失传了,荀况乘机而起,鼓吹法后王尊君位,遂使秦以后历代君主用这种假冒的孔学去行其奸。南海先生的功德,就在于恢复孔学的本来面目。” “复生兄刚才这番追根寻源最是有道理。”唐才常说,“总之一句话,今日救中国,舍维新变法,则别无出路!” 刘揆一也说:“各位先生都说得很对,中国只有变法才能图存,而且要大变,小变还不起作用。” “诸位仁兄!”谭嗣同解开皮袍,卷起袖管,霍地站起,朗声说,“中国若不维新变法,外则亡于强虏,内则亡于奸吏,亡国灭种,只在旦夕之间耳。我堂堂炎黄子孙,凛凛七尺男儿,眼见国家处于危亡之际,能袖手旁观吗?能只为妻子儿女苟全一身吗?能不奋发而起,拼却一死救亡图存吗?” “不能!”七个热血男儿一齐霍然站起。 “卓如,你到京师后,立即襄助南海先生把保国会建起来,只要北京的保国会一成立,我立即变卖浏阳老家的五百亩良田,在湖南成立保国分会,与你们遥相呼应!” 梁启超紧紧握住谭嗣同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复生兄!” 谭嗣同举起酒杯,大声说:“天下者,民众之天下;国家者,民众之国家。诸君,别看我们今天只是时务学堂的一群书生,来日我们都要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对着苍天神明起誓:我们八个人,不论日后抱何种政治观念,也不论是从政,治军,还是为学,一,要为中国的富强而奋斗不息;二,无论是谁,只要他的行为利国利民,其他人都要尽力支持;三,需要的时候,不惜为我们的事业而献身。是真正的男子汉,请干了这一杯!” 说罢,将酒杯举到桌子上空。大家都为谭嗣同的凛然正气所慑服,人人仿佛皆平添了十分勇气,一齐把杯子举起,哐啷一声碰了杯,烈酒灌进了喉咙。 六 王闿运妙解《 枫桥夜泊 》 第二天晚上,杨度和代懿到了赐闲湖,将《 经学通诂 》稿本还给了叶德辉。次日,二人到了市中心八角亭成衣店转了转。王代懿挑了一身满意的衣帽,杨度也给妹妹买了条镶有孔雀毛的红呢披肩。当晚,他们乘小火轮离开了长沙。 这一夜,杨度在小火轮上辗转难寐,他的内心很矛盾。湖南实行新政两年来,长沙市面上出现了兴旺景象,这说明新政是顺潮流得人心的。不过,除开长沙外,湘江上的各大口岸如衡州府、衡山县、湘潭县都没有多大的起色,至于沿途所见到的乡村,则更依然是往昔的凋敝、闭塞、落后,看来新政的推行将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时务学堂很有生气,梁、谭、熊、唐这些人,也的确是一批有才华的爱国志士。听他们的谈话,杨度很容易受感染,与他们相处,杨度觉得心胸很开敞,但放眼四望,士人中像他们这样的人毕竟太少了,废八股,倡民权,诋名教,能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吗?尤其是昨夜叶德辉那一番激愤的言辞,简直欲拍案而起赤膊上阵,与梁启超、谭嗣同决一生死。叶德辉是名士,学问渊博,声望很高,湘绮师也称赞他校勘古书态度认真。究竟是谁更有道理呢?杨度一时把握不住,他要好好听听先生的意见。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24) “四少爷回来了!”当杨度和代懿走进明杏斋书房时,周妈满脸堆笑地招呼穿戴一新的代懿,对杨度则只是随便地点了一下头。前两天,老头子很有感触地说起这两年对代懿关心不够,应该马上给他娶亲的事,周妈突然觉得把女儿嫁到王家来的事已有了八成把握。她格外殷勤地对老头子说:“代懿这孩子忠厚本分,他娘没来得及为他订下亲事,我早就跟你说了,要为他订亲了。二十二三岁的男子汉了,还没有一个老婆,他心里能不孤单吗?你要教书做学问,哪有太多的时间照顾他呢?把他交给他的老婆,你就放心了,安安闲闲地多几个孙子叫爷爷吧!”说得老头子对她更添了一分感情。周妈又进一步:“我说老头子呀,代懿体质单薄,从长沙回来后,他跟你一块吃算了,不要再吃大伙房了,大不了我多辛苦一点就是了。” 这时,周妈便拉着代懿到里面房子里,把代懿从头到脚仔细端详了一番,连声说:“四少爷穿上新衣后更体面了。”又说肩膀上的线缝得不匀称,要代懿脱下,让她扯掉再缝。代懿一向不喜欢周妈,见她异乎寻常的热情,心里反感,看在老父亲的面上,又不好意思一口拒绝,只得把衣服脱下,让她去缝,随手拿起父亲的一本书翻看,长沙之行,且由晳子去禀报吧! 书房里,杨度将这次在长沙所看到的新鲜事,选几件主要的说给王闿运听。王闿运左手拿起铜水烟壶,不时抽几口烟,间或也插几句话。杨度极善言辞,把时务学堂的办学方针,以及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爱国情操叙述得娓娓动听。 “先生,这是叶吏部送给您的二百两润笔费。”杨度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日升昌票号的银票。 王闿运接过,仔细地看了看,然后又用食指弹了弹纸面,把它收了起来,问:“叶焕彬近来在做什么事?有人告发他,说他私刻《 双梅景暗丛书 》,赚了不少昧良心的钱。” “可能有这事,我在他的书房里亲眼见过一本崭新的《 玉房秘诀 》。” “这个缺德的麻子,将来怕不得好死!”王闿运笑骂道。 “叶吏部告诉我,他现正在编一部大书,取名叫《 翼教丛编 》,是为了翼护名教、抵制邪说而编辑的。” “抵制邪说,是不是指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所倡导的维新改革呢?”王闿运放下水烟壶,神情似乎变得比刚才专注些了。 “正是的。我和代懿去见他,他问我们白天到了哪里。听说我们到了时务学堂,就拍案大骂起梁启超来,并要我们再不要去了。” “他骂梁启超些什么?” “他骂梁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居心叵测,以所谓维新学说来蛊惑湘人,致使无识之徒翕然从之。还说其实他们的学说不外乎推崇泰西,主张民权,效耶稣纪年,言素王改制,又倡君民平权,攻击三纲五常,其学乃扰乱社会之邪说,其人乃无父无君之乱党。” 王闿运听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没有做声。 杨度继续说下去:“叶吏部说,今日学术溃裂已甚。战国之世患在杨墨,孟子辟之;八代以降患在佛老,韩朱辟之。今日之世患在泰西,而无人辟之,并随声附和,以致异说横流,谬论蜂起,使我衣冠世族之礼义廉耻丧失殆尽。还说他一日在湖南,一日必拒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王闿运微微一笑,插话道:“好个铁肩担道义的麻子,他想以吴客执湘人之牛耳,未免狂了点!” 杨度弄不清先生这句话是褒还是贬,于是尽快回到《 翼教丛编 》这套书上来:“叶吏部说,他是激于义愤,联络几个同志编了这部《 翼教丛书 》,旨在尊圣教,辟异端,正心术,核名实,辨文体,端士习。” 王闿运又拿起了水烟壶,依然含着笑意说:“他还真有雄心大志哩!” “学生这次到长沙,听梁启超等人所说,心情激奋,听叶吏部之言,也觉得有道理。先生,您老认为维新变法有指望吗?抑或叶吏部捍卫名教的精神应值得钦佩?”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25) 王闿运含着烟壶嘴,好一阵子不做声,也不点火抽烟,半眯着眼睛,缩紧两道长长的浓眉凝思着。 “晳子,你这趟长沙去得及时。”王闿运终于开口了,“从我几十年的为学来说,我是绝对不能同意梁启超的君民平权的怪论的,这正是叶焕彬所斥责的无父无君之邪说。你想想看,中国将近四万万人口,满汉蒙藏回多族共处,若没有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君主统御,人人都来做主人,都来管国事,那岂不乱得一团糟!那还有什么体统,还有什么礼仪,还有什么国家?晳子,不管今后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是其他比康梁更厉害的口吐莲花之辈对你说,中国不要君主,要实行民主,你都千万不要相信。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说什么美利坚呀,法兰西呀,英吉利呀,这些国家我没有去过,也没有读过他们的书,他们或许可以实行共和制,实行民主制,但对于我们中国,我是研究了一辈子的,一部二十四史,我比谁都读得多。我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英明的君主,国家大权集中在一个英明有作为的君王的手里,国家就强盛,百姓的日子就安定,反之,国家之权分散在诸侯、藩镇、地方大吏手中,国家就乱,就衰弱,百姓也就会饱尝战乱离散之苦。” 杨度心里想:先生这段话太精辟了。是的,周武王强悍,诸侯皆俯首听命,国家安定强盛,到了末期,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国则无宁日。汉武帝雄霸,以武力征服四夷,大汉王朝的威名播于绝域。到了东汉末年,各州刺史纷纷自成势力,结果国家四分五裂,百姓苦不堪言。唐太宗英武,贞观之治彪炳史册,而后来的藩镇割据则把国家推向水深火热之中。惨痛的历史教训不能淡忘!看来是要听先生的话,中国只能行君主制,不能行民主制。 “不过,我也不像叶焕彬那样,对梁启超、谭嗣同如此深恶痛绝,势不两立。”王闿运又转过头来,“虽然康有为以何休的话强加在孔子的头上,倡言所谓通三统、张三世,我历来不同意,也因此而不认康是我的再传弟子。但他们想通过维新,通过变法来使国家强大,用心也未必很坏。三代不同法,五世不同制,穷则变,变则通,这是自古以来传下来的真言。你所看到的长沙市面上的兴旺,也证明了只有变革才有生机。这些我早就有所预见。至于梁启超所说的废八股,专以策论取士的见解,我更加赏识。” 王闿运说到这里站起身来,在书房里踱了几步,引起了对往事的回首。这时代懿已穿上周妈重新缝好的马褂,悄悄地走到杨度的身旁,挨着他坐下。王闿运突然慷慨高谈起来:“历来治国大才都有自己一番真学问真本事,并非简单地模拟圣人,断章取义。其于科举考试则常常长于策论。借古人之旧题,融今天之时事,抒胸中之识见,画治国之策略,其人之才学器识究竟如何,读罢其一篇策论,大抵可见。所以当年欧阳修读了苏东坡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 》时,说老夫要让此人出人头地。欧阳公就凭那一篇策论看出了东坡是个大才。中兴名臣中,除曾文正、胡文忠和李少荃外,其他人大多数不是进士翰林,罗泽南、王璞山、李续宾、李续宜、刘蓉这些人连举人都不是,他们一旦带兵,就可以与古之名将相比;一旦治民,就可以担负一省之重任。至于左文襄,那就更不要说了,以一举人平发捻复西陲,出则将,入则相,古往今来少有几个人比得上,而他这个举人,也是搜罗遗卷才侥幸得到的,倘若不是徐法绩的求才苦心,他连个举人都中不到,可见这四书文是选拔不出杰出人才的。另有不少读书人以四书文取得科第后,则追逐禄利,不再读书,故早在明末顾炎武就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这话并非偏激之辞。” 杨度知道先生这番话其实是在发泄,发泄自己对没有中进士点翰林的委屈。他只是听着,不做声。代懿却从中获得了启发,高兴地说:“爹,这以四书文取士的方法的确不好,今后等废除了我再去乡试。”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26) “这是什么话?”王闿运瞪了儿子一眼,“十年不废除,你十年不乡试?二十年不废除,你二十年不乡试?” 代懿见父亲发起脾气来,便低头不做声了,心里想:原来老头子说的和做的不是一码事! “我的话还没说完。”王闿运态度平和下来,“以四书文取士是要废除,这是一回事,但能不能废除,又是一回事。他梁启超想废除就废除?我王某人想废除就废除?这还得要皇上的口谕允准才行得通。你们想想,皇上身边决策的,都是两榜出身的人,他们能同意废除吗?再说,全国数十万读书人成年累月在练四书文,作试帖诗,他们又何尝愿意废除呢?以此推开去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中其他条文也都难以行得通,因为他们要砸掉许多人的饭碗,这些人能甘心让他们去砸吗?所以古人说利不什者不变法,他们是汲取了许多教训的。” 王闿运停止了他的议论,杨度、王代懿瞪起眼睛望着,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明杏斋里寂静无声,只有偶尔传来厨房里周妈轻微的响动。 王闿运重新坐在藤椅上,抱起了铜水烟壶,咕噜咕噜地吸了两口,对他的长篇议论作了总结:“所以,我劝你们不要对维新变法抱过大的希望。晳子好好温习功课,按原来的主意,过了年后就启程进京。到京师后,一心应试,少参加康有为的保国会为好。” “晳子,你不是说令妹寄来了两首诗,想请我爹指教,拿出来看看吧!”见父亲的议论发完了,王代懿提醒杨度。 “哦,真的,我差点忘记了。”杨度从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来,双手向先生递过去。 “你的妹子也能作诗?”王闿运眼中射出欣喜的光芒。他平生最喜欢会作诗的人,尤其喜欢会作诗的女孩子。蔡夫人出身书香门第,在娘家就会作诗,结缡之后夫妻时常互相酬答。王闿运将此视为最美好的琴瑟之乐。莫六云原本不认字,嫁给王闿运后,他教她认字,到后来,六云居然也能作诗了。他的十个女儿自小便读《 唐诗三百首 》,个个都能吟诗。现在听说杨度的妹子也能作诗,他怎么不高兴! “我这妹子从小于诗文上就比较灵泛。她从来没有正正经经地上过学。母亲给她发的蒙,我有时给她讲解点古诗词,就这样自己把诗文的路子摸上了。不怕先生笑话,小时候我贪玩,她时常代我作诗文,竟瞒过了塾师。” “哈哈哈!”王闿运快活地大笑起来,说:“历来闺阁中多颖才,湘潭更有女子作诗的好传统。我看看令妹的诗写得如何!” 说罢展开诗笺,只见上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两首七绝: 宜春小苑雨丝丝,肠断秋风为柳枝。 纵使春归能再绿,也应憔悴几多时。 燕子飞飞绕玉池,上林花事少人知。 阳枝阴蕊皆无力,一任东风左右吹。 “作得好!”王闿运脱口称赞,又轻轻地拖长声调再念了一遍。“好诗,真正是好诗。有景有情,融情于景,言近而旨远,意显而寄深,难得,难得呀!” 见先生对妹子的诗评价得这样高,杨度心中欢喜,说:“先生如此表扬,舍妹知道后将感激涕零,今后吟诗作文会更用功了。” 王闿运的眼睛仍留在诗笺上,过了一会,慢慢地说:“诗诚然写得好,但略嫌苍凉了些。令妹乃一年轻女子,正处在如花似玉的岁月,对人世应抱欢愉憧憬的态度。王少伯说得好: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少女少妇应多有这种心态才好,若人未老而诗作得过于苍凉,就诗来说固然是佳作,但对人来说,总嫌太世故了些。” “先生指教得是。”王闿运这几句淡淡说出的话,对杨度很有启发,他似乎觉得此中大有可发掘之处,遂央求道,“先生,您能将舍妹的诗改一下吗?” “好,我想想,令妹的诗是值得一改的。”王闿运轻轻地抚弄着稀疏的花白胡须,沉吟片刻,然后从笔筒里抽出一支玉管狼毫来,在诗笺上略微改了几个字。代懿性急,走了过去,见父亲已收笔了,便把改动后的诗大声吟诵起来: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27) 宜春小苑雨丝丝,肠断秋风为柳枝。 莫说玉容已憔悴,来年婀娜待春时。 燕子飞飞绕玉池,上林花事少人知。 阳枝阴蕊皆颜色,最喜东风左右吹。 代懿惊喜地说:“这两首诗的意境全变了!” 杨度的感觉与代懿一样,也高兴地说:“先生真是妙手回春。” 王闿运抬头微笑,说:“七绝最是难作,费功夫,少大成。全诗仅二十八个字,一字无力,即不成高调,既不能有斧凿而显得做作,又不能过于流畅以涉滑调,意不新颖,则更无诗可看,故此虽小构,实难于巨制。我素来作得少,前人出色的七绝也不太多。唐人号称精于此体,王少伯被誉为第一。少伯七绝的确写得神。如《 芙蓉楼送辛渐 》、《 闺怨 》、《 春宫怨 》等大声如钟,小声如磬,神完气足,一字千金,堪称绝唱。但也不是篇篇皆佳,字字皆佳。如‘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一篇虽是名作,但在我看来,有想入牛角尖的味道。细细地推敲,‘色’字终嫌未稳,只可以承上之‘玉颜’而不可容下之‘带’字。我为它想了很久,思量着换一字,但苦于找不出更好的字来代替。你们看看,这就是作七绝的难处。一字略输文采,则全篇大受影响,连挽救都难于着手。” 王闿运松开抚须之手,作出一副无可奈何之态,仿佛名医遇到难症,大匠碰见绝活似的。 杨度专注听着,把先生的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想不到妹妹这两首平平常常的诗,竟然引来了先生论绝句的珠玉之言。以诗人自况的杨晳子,深感今日获益良多。 “刚才说七绝难作,因其字少之故;而正因其字少,读来理解亦不易。”王闿运今天说诗说得兴起,略停一会,又畅谈起来,“好比张继的《 枫桥夜泊 》,人人都说是一首好诗,千载以还,有名的诠者释者不下几百几千,在我看来都未得其意。” 杨度觉得奇怪,《 枫桥夜泊 》这首诗并不难解,为何先生说大家都未得其意,难道那二十八个字里面还藏有什么别的深意吗?“《 枫桥夜泊 》的深意是什么,请先生详言。” 王闿运缓缓地说:“这首七绝是写一个痴人在久盼友人时的心情。” “哦,是这样的!”代懿也觉得有趣。他从没有想到张继的这首惟一传世之作竟是痴人盼友! 王闿运浅浅地笑道:“做客他乡,无人理会,只得自己一人没趣地离开姑苏城。到了城外,他还在望有朋友前来送行。一直盼到夜半,望穿双眼。还是没有人来,远远地看到寒山寺的大钟,竟也不肯移动一步,只是把声音送到他的耳中。你们看,这个羁旅之人苦闷无聊到了何等地步!” 杨度、王代懿都睁大了双眼! “千余年来张继没有知音,到了大清朝才遇到王某人知道他的苦恼,我看他应知足了,谁要他只写二十八个字的绝句呢?” 王闿运说到这里,开怀大笑起来,杨度和代懿也跟着笑了。杨度走到书案边,说:“先生,这张诗笺我拿去,我要把它寄给舍妹,让她看到先生的墨宝,她会更高兴。” “拿去吧!”王闿运拿起诗笺递给学生,随口问,“令妹多大了,嫁人了吗?” “舍妹今年二十了,只因眼界太高,至今仍待字闺中。” 王闿运望了一眼儿子,突然发现儿子在长沙买的这套新袍褂十分得体,人也显得比往日精神多了。这女才子二十岁,尚未嫁人,与代懿不正好是一对吗?他想起那年在石塘铺匆匆见过的一面,虽未看得仔细,但大致轮廓是不错的。不如叫她到东洲来一趟,让代懿看看她,也让她看看代懿。主意打定了,他笑着对学生说:“晳子,你写封信去,叫令妹到衡州来一下,让你的弟弟作陪,路费由我出。” “好,我这就去写信!”杨度对老师的盛情邀请十分感激,忙把诗笺折好放进口袋里,急忙告辞出了明杏斋。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28) 七 叔姬将初恋珍藏在心灵最深处 石塘铺远远近近的人都说,杨家的小姐杨庄与一般人大不相同。到了出阁年龄的女孩子,哪个不是大红大绿、花花朵朵地打扮自己,可杨小姐却从来只爱素色的衣裙,不擦粉,不戴花;别的女孩子成天在绣楼里赶制嫁衣,可杨小姐针线活一窍不通,却日夜书不离手,苦读诗文;别的女孩子到了十七八尚无婆家,便心神不安,变着法子暗示母亲替她寻觅。可杨小姐二十岁了,登门的媒人少说也有数十上百个,她却一个不答应,仿佛下定决心要当一世老闺女似的。这杨小姐真正是个怪人!话传到杨庄的耳里,她倒并不太介意。她心里很清楚,自己并不怪。 表字叔姬的杨小姐的确不太爱浓妆艳抹,花花绿绿的衣服很少,但她决不是不爱美,只不过她喜爱的是淡雅素净的美。她的服装并非一概素色,有几种小花小格面料的衣裙她也很喜欢。她的确醉心诗文,自负甚高,甚至幻想做当代的易安居士,至于说她对女红一窍不通,那真是大错了。 叔姬心灵手巧,针黹剪裁,描龙绣凤,样样拿得起,做得好。她还偷偷地做了一个鸳鸯荷包珍藏在箱子底层,只不过还没有人可送罢了。叔姬谢绝了一切媒人,固然是因为她的眼界高,看不起一般的男人,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是一个少女心中最深处的秘密,它只会永远埋藏着,决不可能袒露给世人。 三年多前,十七岁的叔姬与哥哥一起在归德镇伯父家做客。一天,伯父家里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的青年男子,说是专程从开封府来到归德镇拜访杨度。杨度生性好客,见此人老远赶来,便很热情地接待他,留他在总兵衙门里住下。原来,那人就是夏寿田。他这次漫游中原,住在父亲的朋友开封知府陈老爷的家里。陈老爷告诉他,归德镇杨镇台也是湖南人,他的侄子是个才子,于是慕名前来拜访,愿意交个朋友。夏寿田在归德镇一住半个月,天天与杨度谈学问,谈诗文,谈国事,叔姬也不回避这位同乡夏公子。半个月来,夏寿田丰神俊逸的仪表,超群出众的才华,谦恭诚恳的态度,在情窦初开的少女心池中荡漾起甜美的涟漪。她喜欢接近他。哥哥和他谈话的时候,她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听,听着听着,眼角便不自觉地转到夏寿田身上去了。 叔姬永远记得那一天。 那是一个九九艳阳高照的日子。上午,夏寿田对杨度说:“天气这样好,我们到城外去走走吧!”杨度同意了。 叔姬说:“哥,我跟你们一起去。” 杨度说:“城外路不好走,你一个女孩子,就别去了。” 叔姬心里很委屈,噘起了嘴巴。 夏寿田说:“她天天在屋子里也闷得慌,难得有机会去一次城外。你做哥哥的不带她去,她跟谁去?”又对叔姬说,“走吧,我们一起去!” 叔姬听了,进屋换了件好看的衣服,又匆匆把头发梳理了一下,跟着哥哥和夏公子一起出了城门。 哟,城外多美呀!野草泛青了,山花开放了,溪水欢畅了,鸟儿展翅了,这一派春光太迷人了。十七岁的闺中少女恍若八九岁的小女孩,喜滋滋,乐融融,她再也不像往常样一心听哥哥与夏公子的谈古论今了,她离开他们,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她一会到小溪边洗手洗脸,忘情地观看溪水中那墨点似的成群小蝌蚪;一会凝神谛听小树上雏鸟清脆的鸣叫声,这叫声是如此的稚气十足,如此的清亮悦耳,她觉得再美妙的弦歌也没有这样动听。她采摘了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红的、黄的、淡紫的、雪白的,她捧了满满的一怀抱。突然,她看到一只极大的蝴蝶正贴近一朵花蕊上。那蝴蝶翅膀一动一动的,黑黑的质地上分布着一个个大大小小湛蓝色的圆圈。阳光照耀下,那些蓝圈圈放出透亮透亮的光彩来。叔姬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美丽的蝴蝶,她想把它捉住,于是扔下花,屏住气,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靠近。看看可以捉住了,但她的手刚一伸出,那蝴蝶便飞了。叔姬不甘心,跟在蝴蝶后面追着跑着,那蝴蝶被吓得一直向前飞,再也不敢停下来。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29) “叔姬,你追什么?”杨度见妹妹向前跑,在后面喊着。 “蝴蝶,蝴蝶!”叔姬边跑边答。 “算了吧,一只蝴蝶,紧追它干什么?” 就在杨度试图制止妹妹的时候,夏寿田从后面赶上来,高声叫:“叔姬,先别跑,停下!” 叔姬止住脚步。夏寿田走近她的身旁,说:“你这样死劲追,它怎么会停呢?你应该站在这里不动,待它停住后再捉。你站好,我替你捉。” “你替我捉?”叔姬看了看夏寿田,又看了看远远地袖手不动的哥哥,一时心头对这位巡抚衙门里的大公子充满了感激。 这只蝴蝶终于又在一朵野花上停住了,夏寿田摘下头顶上的黑缎帽子,轻手轻脚地走上前。看看靠近了,他猛力拿帽子盖过去,一不小心倒在草丛中。叔姬惊叫:“夏公子,你跌着了吗?” 不料夏寿田却兴奋地说:“罩住了,蝴蝶罩住了!” 叔姬走上前去,只见夏寿田趴在地上,死死地压住黑缎帽子:“小心,不要让它跑了!” 叔姬小心地从夏寿田手中取出帽子,慢慢地打开一点。果然抓住了!蝴蝶正在那里扇动两只大翅膀,她忙用手指夹住。 “真好看,真是一只少见的蝴蝶!”夏寿田已从地上爬起,站在叔姬的身边,与她一起欣赏那只布满蓝圈圈的黑蝴蝶。 “血!”叔姬突然看见夏寿田的手臂上满是鲜血,再看看草丛,原来那里正有几块尖利的石头,一块石头上也沾满了血。 “不要紧!”夏寿田毫不在意地笑笑,从口袋里掏出手绢来擦着。 “痛吗?”叔姬心疼地问。 “不痛!”夏寿田摇摇头说,“这算得了什么!” “噢,把帽子戴上吧!”叔姬怀着疚意将帽子递过去。 夏寿田接过帽子,把它戴在头上。叔姬痴痴地看了一眼。她蓦地发现夏公子的发辫特别乌亮,男子汉的气概特别足! 日子过得很快。夏寿田要离开归德镇了,他与杨度相约明春京师再见。杨度高兴地与他拱手相别,却没有想到,站在一旁的叔姬心里正冒出一股强烈的失落感。夏寿田刚走的那几天,叔姬像丢了魂似的,坐卧不安,茶饭不思,原本平平静静宛如一池秋水似的少女的心,突然失去了平衡。她常常不自觉地向哥哥说起夏公子,而杨度又总是称赞午贻学问好,人品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听了这些话,姑娘的心中似乎有着某种满足。两个月过去了,杨度收到了夏寿田从江西的来信,他看完后满怀喜悦地送给妹子看,但只看了两行,叔姬的头开始晕起来,心突突地乱跳。原来,夏寿田的信一开头便以极其兴奋的口气告诉好朋友,他漂亮贤惠的妻子最近生了一个男孩,夏家添了长孙,阖府喜气洋洋。 这一夜,叔姬失眠了,泪水悄悄地流了一整夜。她此时才明白,自己已深深地陷入了一条不该陷入的爱河,两个多月来竟然生活在一个荒唐的梦中! 一个庄重而有才华的少女的初恋是那样的纯洁、痴迷、专注、一往情深:三年多了,叔姬始终不能抹去那半个月的情意,她偷偷地写过上百首无题诗。她只有借着纸笔,借着奇妙的文字组合来抒发自己心灵深处那一缕情思。可惜,这些无题诗无一首保留下来,她随写随毁,不愿意让别人看到。 岁月匆匆,叔姬已足足二十岁了。二十岁的姑娘尚未定婆家是极少见的,母亲李氏心里犯愁,哥哥也在替妹子留意,叔姬自己也开始正视这件事了。她有时想,这一辈子怕是再难遇到夏郎那样的人了,难道遇不到就不嫁人了吗?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女孩子好比一朵花,而现在正处在鲜花盛开的时候,再过几年就会凋谢成空枝了。那时即使遇到了夏郎那样的人,你看上了他,他会看上你吗?心里虽这样想,但媒人每提起一个人,她就会下意识地与夏郎相对照,总觉得相差太远了。一辈子的大事,太委曲求全了,心性高傲的姑娘总不情愿。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30) 前几天,哥哥来了家信,王闿运亲笔改定的诗笺也寄了回来。哥哥信中转述了王老先生对两首诗的称赞,还说老先生盛情相邀,并叮嘱妹子一定要来,决不能拂逆了王老先生的好意。捧着这封信,叔姬心里很激动。王老先生诗名满天下,能得到他的称赞,真正是无上的光荣。 她想起唐朝诗坛上的佳话:张籍揄扬朱庆余,陆贽称颂韩退之;王老先生便是今日的张籍、陆贽。倘若自己今后能通过王老先生的揄扬,将诗名传播开去的话,那真是幸事。一心想做易安居士的叔姬姑娘,心中燃起了一簇幻想的火焰。再看看经王老先生修改后的两首诗,不但拓宽了原诗的意境,且炼字功夫也远非自己可比。诗坛泰斗之称,果然不虚!现在老先生居然邀请自己去船山书院,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当面求教的好机会! 叔姬把自己这几年的存诗都翻了出来,一首一首地吟诵着,慎重地选出十首自己认为满意的,又再将这十首诗逐句地推敲。良工不示人以朴。自尊心极强的才女一再告诫自己:千万不能在诗翁面前出丑。诗选好后,她又把文章找了出来,从中挑选了三篇。这样一个好机会不能错过,要多方面地向老先生请教。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她猛然想起,夏公子不也在船山书院吗?分别三年多了,她真想见见他。叔姬打开衣柜,将伯母送的那件黄底起小红花的洋布罩衫取出,套在棉衣上。她对着镜子照了照,觉得镜中的少女很美。过一会,她又把哥哥送的那条镶着孔雀毛的红呢披肩拿出来,披在洋布罩衫上。镜中的少女,更加光彩夺目了。 “姐姐,明天走得成吧?”正在叔姬对镜自我欣赏的时候,弟弟杨钧进来问。 杨钧今年十七岁,个头比哥哥略矮一点。他和哥哥姐姐一样的清秀聪慧,不过他的性格中秉承母亲的成分较多,温和恬适,不喜竞争,对国事兴趣不大,好的是书画金石之类的纯文人的雅事。前些年,哥哥姐姐去归德镇,他还小,母亲不放心让他出远门,他只好留在家里。杨钧没有出过远门,连县城也只去过两次,这次到衡州府去,对他来说是生平第一次远行。接到哥哥信的这几天里,他一直处在兴奋中,天天催问姐姐什么时候走。 “明天走。”叔姬离开镜子,对弟弟说,“你告诉娘,我们明天一早动身,赶中午的小火轮,断黑之前一定可以到衡州府。你去帮娘把给大哥的干鱼干泥鳅包好。另外,我送王老先生的两只腊兔子肉放在碗柜里,已包好了,你也一起放到袋子里去。” “明天一定走?”杨钧大喜,又不放心地补问了一句。 “一定走。”望着弟弟这副天真的模样,叔姬笑着点头肯定。 “好!”杨钧乐得手舞足蹈起来,忙向后面厨房奔去。 八 一阕《 玉漏迟 》,闺阁压倒须眉 黄昏时小火轮将杨家两姐弟送到了东洲码头。叔姬想起马上就要见到自己曾刻骨单相思的恋人,一颗心不觉怦怦跳了起来,脸上滚烫烫的。按照杨度提供的线路,姐弟俩很快找到了哥哥。出乎叔姬意外,与哥哥同住一间房子的不是夏公子,却是另一位身材高挑五官端正的年轻人。杨度对姐弟俩介绍说:“这是王老先生的四少爷代懿,表字季果。午贻也和我们住一间房,他下午进城去了,要明天才回来。” 听说夏公子不在,叔姬心里颇觉遗憾,但同时紧张的心也便松弛下来。代懿站起来,腼腆地说:“欢迎杨小姐和重子弟,我父亲今天上午还在问你们什么时候到东洲。” 可能是壬秋先生的儿子的缘故,也可能是本人的仪表态度的缘故,叔姬对代懿的第一眼印象十分好。她觉得他腼腆的笑容里包含着孩子似的羞涩,对于一个已成年的男子来说,这份羞涩显得珍贵。叔姬本能地意识到,站在面前的这个学子是个聪明而又本分的人。 这个时候,代懿也以一种好奇的眼光打量叔姬。这个被父亲赞扬的才女很像她的哥哥,尤其那道深深的唇沟和棱角分明的嘴唇,简直与乃兄一模一样。修长的眉毛,闪亮的眼睛,显得比乃兄似乎还要机灵。眼皮底下和两侧鼻翼上长着疏疏朗朗的雀斑,不仅不难看,反而更添几分俏丽。在王家四少爷看来,这个才女虽说不上美貌娇媚,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风韵。他的心头忽然飘过一丝异常的感觉。代懿很客气地为姐弟俩倒水洗脸,又到厨房去张罗饭菜。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31) 叔姬当晚在书院客房安歇。次日上午,杨度领着弟妹去拜谒壬秋先生,代懿抢先给父亲报信。王闿运竟然走出明杏斋,在银杏树下亲迎杨庄姐弟。这次他认真地端详了杨庄一番。叔姬端庄秀丽的仪容、朴素大方的装束,使诗翁甚是满意。王闿运见杨钧也长得清秀斯文,心里欢喜。来到书房,代懿又代替周妈,亲自为客人斟茶。杨度将妹子带来的两只腊兔子奉上。王闿运高兴地笑起来,爽快地收下了,说:“还没有行拜师礼哩,你倒先递交了束脩。” 叔姬乖觉,忙恭恭敬敬地向王闿运鞠了一躬,笑吟吟地说:“先生若不嫌弃,女弟子有礼了。”说着就要下跪,行拜师大礼。 王闿运赶紧离开藤椅,双手把叔姬扶起,笑呵呵地说:“鞠了一躬就行了,不必跪拜,我收下你这个女弟子了。” 重新坐好后,王闿运习惯地捧起铜水烟壶,慈祥地对叔姬说:“我们湘潭历来出女才子。左文襄的外姑和夫人的诗词,须眉男子也赶不上。前几天看了你的两首七绝,含蓄蕴藉,又胜过周氏母女。湘潭代代有才女,真令老夫高兴。” 叔姬说:“先生夸奖了,小女子从来未好好地读过书,偶尔的涂鸦之作,哪里敢望前人的项背。” 杨度也说:“湘潭真正的女诗人,首先当属师母,几位师姐师妹的诗也作得好。” 王闿运说:“要说读书,代懿的母亲和姐妹们书倒是读得不少,在诗词上的确也下过功夫。但说句实在话,她们都缺乏叔姬的灵气。古人说得好,诗词别是一格,不关乎学问。当然啰,在灵气的基础上再辅以学问,诗词自然会更进一步。” “先生,小女子这次来东洲,一则谢先生的奖掖关怀,二来还带了几篇诗文,想请先生再给我修改一下。刚才先生说得好,学问也是很重要的,小女子从小缺乏良师指教,书读得很少,今后该读哪些书,也请先生指点。” 叔姬口齿清楚,态度大方,令坐在一旁的代懿爱慕不止。 “好哇,你先把带来的诗文放在我这里,我给你看看,你不要急着回去,在东洲多住些日子,让你哥哥这几天陪你们姐弟到城里各处走走看看。初七初八两天,我要讲两次《 楚辞 》,你也不妨去听听。” 叔姬连连答应。 “代懿,你去吩咐小厨房做几样好菜来,我今天要请远客吃餐饭。顺便告诉陈八,船这几天归晳子掌管。” 杨庄姐弟受此殊遇,有点受宠若惊之感。 到了吃中饭的时候,周妈也不回避,径直坐在王闿运的身边。王闿运对杨庄、杨钧介绍:“这是周妈,她很厉害。凡求我的人都要先讨好她。” 周妈咧开大嘴笑了一下,杨庄、杨钧忙起身致意。杨度偷眼看代懿,发觉代懿脸上颇不自在。 吃完饭闲聊一阵后,杨度带着弟妹告辞了。代懿也要与他们一道走,王闿运留住了儿子。 “老四,你认为晳子的妹妹如何?”王闿运略带笑意地问。 叔姬的两首感事诗早已让代懿折服,现在又亲眼见姑娘端庄灵秀,更令他爱慕,听父亲这一问,已知用意,心里又惊又喜,吞吞吐吐地说:“她很好,的确很好!” 见父亲笑得怡然慈祥,代懿涨红着面孔,鼓足勇气请求:“爹,你跟晳子说说,要他同意把叔姬嫁给我吧!” 王闿运见儿子急得这份窘相,不觉笑了起来。正在厨房里洗碗碟的周妈,从老头子问儿子第一句话时便意识到不妙,她放下手中的活,尖起耳朵听书房里父子俩的对话。听到这里,她心里猛地一惊,再也顾不得自己的身份,冲出厨房,对代懿大声说:“四少爷,你怎么能娶刚才那妹子,她脸上尽是鸟屎,难看得不得了。周妈我替你找个好妹子,又白净又标致,保险比她要强百倍!” 代懿正在兴头上,被周妈这么一搅,又气又恼,一反平素表面客气的态度,吼道:“你晓得什么,我的事你有什么资格管!”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32) 周妈很觉没趣,愣了一下,满脸换上笑容,走前几步,温温和和地劝道:“四少爷,你不要着急,天底下好看的妹子多得很,你是大名士的公子,自己又是秀才,长得又体体面面,哪个妹子不喜欢你?实话告诉你吧,你父亲正在替你找一个绝色的妹子哩!” 说着,向王闿运递了一个眼色。王闿运完全不明白周妈肚子里的鬼胎。对她说:“你去洗你的碗吧,这事不要你搭言。我给老四找的,正是今天这个叔姬。” 周妈一听脸都白了,精心筹划多时的宏伟计划顿时破灭,她真想跺起脚把老头子数落一顿,但她人不蠢,知道自己到底只是一个下人,不是代懿的后娘,满肚子的不快只得强咽下去,于是闭住嘴,缩手缩脚地退回厨房。 代懿听了父亲刚才那句话兴奋至极,激动万分地问:“爹,您跟晳子说了没有?” 王闿运摇摇头,代懿心里一紧。 “晳子那里倒不要紧。”过了一会,王闿运慢慢地说:“叔姬是个有才华的女子,心里有自己的主见,眼角子也高。这样的女子,她的婚姻大事,做兄长的怕当不了全家,大主意还得要她自己拿,我担心的是她看不上你。二十出头的人了,举人也没中,诗词文章也只平平,你满意她,晓得她满意你吗?” 代懿垂手恭听着,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心里凉了许多,嘴巴轻轻地翕动着,嗫嚅了半天,终于硬着头皮求道:“爹,您老想个法子帮帮儿子吧!” 王闿运见儿子这副可怜相,甚是同情。知子莫若父。他深知儿子资质仅属中等,学问文章一般,又加之言辞较木讷,而杨庄天资很高,思维敏捷,能言善语,他真的既担心杨庄不同意这门亲事,又担心即使结合了,今后儿子也可能会受媳妇的欺负。转念一想,代懿毕竟是个秀才,好好再读几年书,中个举人也有希望,且人也还忠厚,大事做不成,保一身和妻儿应不成问题。何况叔姬的诗文的确胜过他的十个女儿,也胜过许多所谓的才女,他很喜欢她。他希望她能做他的儿媳妇,他甚至做过这样的准备,万一叔姬看不上代懿,不同意这门亲事,他也要说服她做自己的女弟子。他的桃李满天下,做大官的,做大学问的人都不少,但他们尽是男子,倘若能培养一个当代的李清照出来,对以育人才为后半生大业的王闿运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值得自慰自豪的成就!壬秋老先生决定在这件大事上帮儿子一把。 下午,夏寿田从城里回来,一见到杨庄,便如同见到亲妹妹似的,问这问那,关怀备至,又把刚买回来的上等宣纸拿出一半来送给杨钧。夏寿田的热情使叔姬既感温暖,又自叹命薄。当夏寿田以兄长的身份直接问她定没定婆家的时候,一片真诚无邪的赤子之心,终于使感情深沉的姑娘彻底醒悟过来:这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今生与夏郎无缘又有缘,无缘做白头偕老的夫妻,却有缘做互相敬慕的兄妹。这毕竟也是人生一件幸运的事,值得庆贺,应当知足。她决心终生将以对待自己亲哥哥的那份感情来对待夏郎,关心他,体贴他,以此来酬答自己最美好最纯洁的少女初恋。 一连几天,夏寿田陪着杨家兄妹游览衡州府的名胜。他们凭吊了理学鼻祖濂溪先生讲学之处莲湖书院,参谒一代大儒王船山的故居王衙坪,登石鼓嘴之巅一睹蒸湘交汇的壮观,攀回雁峰之顶饱览湘南山川之秀美。在青草桥头,当四人抚栏远眺的时候,夏寿田独自吟诵了当年秦少游作于此处的《 阮郎归 》: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淮海居士这首词,一如他的其他羁旅词作一样,婉约清丽,幽怨多情。多亏夏公子记得这样清楚,我记性不好,记不全。”叔姬静静地听完全词,由衷地发出赞叹。 “要说记诵功夫,午贻兄当数船山书院第一号。”杨度接过妹子的话称赞。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33) “你们莫打岔,听我说。”夏寿田望着杨氏兄妹说,“我由秦少游想到苏小妹,由苏小妹想到她的哥哥弟弟,又由他们苏氏一家,想到你们杨氏一家。你们兄妹恰好也是三人,又个个都是俊才,将来一定不会让苏氏一家专美于前。” 杨钧拍着手掌笑道:“午贻哥哥说得真有趣,好像偷听了我哥哥的话似的。去年我哥哥回来,对我和姐姐说,我们发愤努力,要学苏氏兄妹,还要立志超过苏氏兄妹,不要让后人一说起来就是苏家的兄妹如何如何,也要让他们说杨家的兄妹如何如何。” 杨度笑着说:“真个是童言无忌!幸好我们说的是古人,没有碍着今人的事。倘若私下说的是今日的名人,小三子这么一兜出来,那就惹麻烦了。” 大家都愉快地笑起来。 夏寿田说:“叔姬,今后若有幸遇到秦少游这样的夫君,你也要难他一下哟!” 说得杨庄脸红起来,无话可答。 杨度说:“只是叔姬至今尚未遇到秦观式的郎君,午贻,你要为叔姬留意才是。” 杨庄拉着杨钧的手背过脸去,指着远处的一座宝塔,对弟弟说:“那就是哥哥常说的珠辉塔。” 杨钧向远处望去。他们的背后,响起夏寿田的声音:“你刚才说的事,使我倒想到一个人来。此人虽不及秦少游的风流才华,却也长得一表人才,能诗善文,勉勉强强可以配得上叔姬。” “谁?”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夏寿田故意大声地说,“你看代懿如何?” 一听说“代懿”二字,叔姬一颗芳心怦怦跳起来。 “代懿?那当然很不错。”经夏寿田这一提醒,杨度也觉得王代懿的确跟妹妹是很好的一对。 “有四个字,加之于代懿的头上,他可以当之无愧。”夏寿田接着说。 “哪四个字?” “诚实君子。” 远望佛塔的叔姬一直在倾听夏公子和哥哥的对话,“诚实君子”四个字,牢牢地记在她的心里。她相信夏郎识人的眼光,更相信夏郎为自己好的一片真心,但是,她没有嫁给王代懿的想法,因为她对他的才学并无所知。何况,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个世界上,除开自己的亲哥哥,还有哪个男子能比得上夏郎的才气和风度! 叔姬没有料到,第二天上午哥哥就把这个问题明白地提了出来。 杨度告诉妹妹:“昨天夜晚,王先生亲自对我说,他很喜欢你,有你这个女弟子,他很高兴。” 叔姬满心欢喜说:“王先生这样看得起我,我却还没给他行正式的拜师大礼哩,我这就去如何?” 杨度看着妹子这副虔诚神态,会心地笑了。叔姬转念一想,产生了顾虑:“我这个女弟子当不成了。” “为何?”杨度觉得奇怪。 “王先生在这里做山长,我给他做女弟子,难道也能像男人一样离家住书院吗?”叔姬说到这里,扑哧笑了一声。 杨度说:“看你急得这副样子,我还没说完哩!王先生说,他希望你做他的女弟子,更希望你做他的儿媳妇。” 叔姬脸刷地红了,头低了下来。 杨度继续说:“王先生有四个儿子,都是蔡夫人所生。长子代功、次子代丰、三子代舆均为秀才出身,学有所成,只可惜代丰在那年由四川回湖南的途中得急病去世了。现在只剩下老四代懿未成家。代懿在兄弟中最得父亲的宠爱。我和午贻与他同住一个房间也将近两年了,对他很了解。人虽不及王先生那样聪明绝顶,但也有中上之资,今后中进士是很有希望的。最为难得的是代懿诚实忠厚,这点午贻的看法和我一致。所以他昨天当着你的面提出了代懿,虽有点笑笑你的味道,但我想,午贻还是把它当作一件事的。” 叔姬仍然低头默默地听着,不做声。 “叔姬,你今年二十岁了,早就到了说婆家的时候。”杨度知道妹子难为情,并不催她表态,又自个儿说下去,“父亲早逝,母亲足不出户,你的终身大事,自然是要做哥哥的我来帮你考虑。”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34) 一股暖流在叔姬的身上滚过,她感激地望了哥哥一眼,很快又把目光收回到自己那双没有绣花的鞋尖上。虽然父亲去世的时候杨度还只有十岁,但全家包括母亲在内都自然而然地把他当作家庭的主心骨,叔姬更是习惯性地听哥哥的话。王先生亲口提出,夏郎也有这个意思,哥哥也完全赞同,代懿又一表人才,况且成就了这桩事后将可以天天聆听到王先生的教诲,诗词文章必然会大有进步。答应吧,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今生与夏郎既不能圆夫妻梦,难道真的一世不嫁人吗?二十岁了,二十岁的姑娘真的早到了讲婆家的时候了。 叔姬独自默默地在心里思索着,一则出于少女的羞涩矜持,一则对代懿的学问文章究竟没有底,她始终不说一句话,上牙咬着下嘴唇,有时又换过来,下牙咬着上嘴唇。像是猜出了妹子的心思,杨度说:“我晓得你不做声,是不知代懿的肚子里究竟有几多卷诗书。你是个心高眼高的人,怕将来夫君不争气,自己在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 叔姬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这点你要放心。你想想看,父亲文坛盟主,母亲能文善诗,舅父供职翰苑,这样的血脉下来的人还会蠢吗?” 哥哥的话的确有道理。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虎父无犬子。代懿纵然再不济,也不会蠢到哪里去,叔姬的心放宽了一大步。 “我想,你是没有亲眼见到代懿作的诗文,不踏实。王先生昨夜说,要代懿把自己平时的习作拿出来,请你来修改修改。” 叔姬听哥哥说了半天的话,直到这时才抿着嘴唇甜甜地笑了一下。 下午,杨度从代懿手里取来一部诗文稿送给妹妹。叔姬接过文稿,见封面上题着两个端秀的楷书:音,心里说,这两个字用得好。音,即刚出壳的小鸟的鸣叫声音,典出于《 庄子·齐物论 》。将自己的诗文比作音,这是很雅的谦虚。翻开封面,里面夹了一张窄长的纸条,纸条上有两行字。上行写着:叔姬学姐雅正。下行是:学弟代懿敬呈。姑娘心里又说了一句:好个谦谦有礼的学弟! 这里端端正正地抄录了代懿所作的二十多篇古风、律诗和绝句,外加五篇古代人物论:子产论,苏秦论,乐毅论,晏婴论,赵括论。叔姬以审阅者的眼光将每篇诗文都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最后她掩卷叹息:自己不过才作了几首小诗,写了几篇短文,便自封才女,看不起别人,真个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代懿所作的诗文在自己的数倍之上,却谦称音,相比起来,岂不狂妄了吗?她提起笔来,也写了一个短笺:“古人云,不临江海,不知水之深也,不登岱岳,不知山之高也。今日读《 音 》,乃知学兄之高明也。” 杨度看了这张短笺,知妹妹已应允,这两年来压在他心头的一桩大事总算了却了。一旦定下这门亲事,他与先生之间,便由师生之谊进到姻戚之亲,先生的满腹学问,尤其是他独得骊珠的帝王之学,将会更加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想起妹妹今后的家庭幸福,想起自己今后的前途辉煌,杨度心里甚是得意。王闿运知道后很欣慰,至于代懿,则更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又过了几天,杨庄和弟弟要离开东洲回湘潭了。先一天下午,夏寿田做东,邀请王闿运父子为叔姬、重子饯行。王闿运示意夏寿田也请周妈,周妈心里很不舒服,找个托辞推掉了。席上,王闿运很兴奋,连连饮酒,谈笑风生,不断地夸奖叔姬送来的诗文写得好,诗有灵气,文有识见,要不了几年,便可以成为闺阁中独步天下的人物,说得叔姬心花怒放。老先生又告诉女弟子,送来的每首诗,他都对个别字作了改动,要她将改动前后的字认真对照比较一下。他捋了捋花白胡须,笑着说:“叔姬送来的十首诗中,要数《 咏菊 》那首写得最好。”转过脸望着叔姬说,“你把《 咏菊 》背给大家听听。” 叔姬红着脸说:“这里都坐着高手,我哪里敢卖弄。”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35) “我来背!”杨钧抢着说。 “你能背得出?”王闿运觉得挺有趣。 “背得出!”杨钧颇为自豪地说,“姐姐这十首诗,在船上我看过,随便背背就背出来了。” 见姐姐不反对,杨钧琅琅背道:“百卉俱摇落,孤芳判独奇。不因春竟艳,桃李非曾疑。寂寂出崖侧,寒飙日夜吹。莫惊霜露冷,自有九秋姿。” “果然好得很!”代懿首先唱颂歌。 “叔姬的诗的确比在归德府时又长进多了。”夏寿田说,说后又含笑望了一眼叔姬。 不料这一眼,却把叔姬的脸羞得通红通红的,她赶紧低下头去。 王闿运说:“这首《 咏菊 》好就好在有风致,把菊花孤芳自赏的神态写活了,有陆放翁咏梅词的韵味,却又比放翁更旷达。放翁说‘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风格自是高,但显得凄凉,哪有叔姬‘莫惊霜露冷,自有九秋姿’的境界!” “先生过奖了。”叔姬很高兴,这两句诗正是受了王先生的启迪而修改的。 “文章诗词,既是言志抒情的工具,又是文字的艺术。”老头子今天兴致极高,不觉滔滔大论起来,“这些年一班浅薄子弟迷信泰西,说泰西这好那好,连文字也比我们中国的好。其实,这班数典忘祖的后生子,对祖宗所留下的文字奥妙一丁点儿也没探到。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好!”全桌后生子一齐欢呼起来。夏寿田满斟一杯酒递了过去,说:“为先生的故事,我再敬一杯!” 王闿运接过杯子喝了一口,抹了抹嘴巴说:“苏州的园林甲天下,其中有个园子更是建得好,亭阁楼台,山石流水,一 一布置得十分得体。园子刚建好,正遇上了乾隆爷第四次下江南。前三次乾隆爷来苏州,看了拙政图、留园、西园,对苏州园林之美赞叹不已。苏州知府想,这次要让万岁爷看个新园子才好。得知这个园子就要建好了,便传令园子的主人,要他准备接驾。这家主人便日夜赶修,终于在圣驾来苏州的前夕将园子建好了。但有一件事却一直定不下,那就是园子该取个什么名字为好。请宿学高才拟了几十个,主人都不太满意。于是有一个人便说了,何必搜肠刮肚了,不如请万岁爷题个名字,御笔生辉,随便题两个字都是好的。大家都说这是个好主意。过几天,乾隆爷御驾亲临园子,主人竭尽全力殷勤接待。皇上在园子里游了一整天,为其清幽别致的美景所陶醉,真有点乐不思归了。趁着这时,主人捧了一张纸、一支笔跪在皇上面前说,万岁爷,此园刚建好,尚无园名,求万岁爷赐一个名字。乾隆爷说行呀,提起笔就在纸上写了三个字。大家满怀喜悦凑过脸去看,谁知这一看,都哑了口,做不了声。” “写了三个什么字呀?”杨钧到底是小孩子,沉不住气,急着问。 王闿运微笑着说:“原来乾隆爷写的三个字是:真有趣。” “这怎么可以做园子的名字呢?”代懿也忍不住了,说,“叫皇上再题一个吧!” “谁敢这么说?皇上若是生气了怎么办?”王闿运瞟了儿子一眼,说,“正在众人都为这三个字犯难的时候,大学士纪晓岚想了一个好主意。他笑着对乾隆爷说,万岁爷这园名题得好极了,只是这园子的主人家财万贯,什么都有,而臣却两袖清风,缺的是一个‘有’字。万岁爷把这个‘有’赏给臣吧!乾隆爷哈哈笑了起来,说,想不到你还这么贪心,好吧,这个‘有’就给你吧!后来,当园主人将乾隆爷御笔‘真趣’二字制成金匾高挂园门口时,苏州满城文士才子莫不一致称赞皇上这两个字真是题得含意深远,韵味悠长。” 杨度说:“比起‘真有趣’三字来说,这‘真趣’二字完全是另一番境界了。” 夏寿田说:“纪晓岚真有点石成金的功夫。” 王闿运笑着说:“你们看看,这便是中国文字之妙。把三个字合在一起,便是一句最浅最俗的话;把它分成两处,一则涵盖宇宙,包罗万象,一则趣味蕴藉,古朴典雅。泰西文字能有这个长处吗?”众人都说:“那绝对没有!”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36) 叔姬忙斟满一杯酒,说:“先生这个故事又好听又有教益,女弟子敬您老一杯!” 王闿运乐呵呵地接住,说:“我今天喝得太多了,这杯酒若是别人敬,我一定不喝了,但这是叔姬姑娘敬的,我非喝不可。” 说罢一饮而尽,大家都叫好。王闿运醉意蒙眬地对代懿说:“你代我向叔姬姑娘回敬一杯。” 当叔姬连说不敢当的时候,代懿已把她面前的酒杯斟满了,双手举起说:“请叔姬学姐喝了这杯酒。” 叔姬看着代懿脉脉含情的双眼,脸轻轻地红了,忙接过杯子,低头浅浅地抿了一口。 这时酒保端来一大碗鸡腿红枣黄豆汤。王闿运见了这碗汤,想起一件事来,说:“今年初夏蚕豆熟的时候,锦同亲手摘了一筐蚕豆,托人送到东洲来,同时还附着一阕《 玉漏迟 》,要我步她的韵填一阕给她。我一直欠了这笔债未还。今日在座的都是才男才女,又在酒酣耳热之时,除重子年幼豁免外,每人都代我填一阕《 玉漏迟 》回赠锦同如何?” 话刚落,代懿便高声附和,又问:“锦同用的是哪个韵?” 王闿运说:“她用的是萧豪韵,韵脚依次为早、了、小、调、好、到、恼、扫、晓、老十个字。你们都要步她的韵。” “行!”代懿答得很爽快。 夏寿田心想,他一向不大填词,今日为何这般踊跃?见老师兴致高,便也不去多想,忙答:“遵命。” 杨度最爱作诗填词,酒过三巡后,早已诗兴大发,恨不得借酒家的白壁粉墙来逞才使气,听先生这么一说,正中下怀,说:“我还补充一点,以半个钟点为限,超过了罚酒三杯,作好后请先生评个高下,得魁首者,各人都向他鞠一躬。” 众人都说好。叔姬也很快活,她暗自下定决心要夺个魁首,在这群须眉男子面前显一显巾帼手段。 见弟子们都很踊跃,老先生很高兴,笑着说:“《 玉漏迟 》本是十韵,按理,你们只要十个韵脚相同就行了。但锦同下片第六句结尾一字为‘笑’,今天大家都很愉快,于是我再加一个规矩:每人下片第六句最末一字都要来个‘笑’。” 众人都笑起来说:“好!” 杨钧机灵,很快从账房里借来四支笔,四个砚台,四张白纸,一人分发了一份。他站在这个后面看看,又跑到那个后面瞧瞧,看他们如何构思,如何落笔。王闿运一言不发,端坐在上席,犹如平日在讲台上监视学生的作文一样。 夏寿田掏出怀表来交给杨钧,让他负责看时间。杨钧刚报“一刻钟过去了”,杨度便交了头卷: 好春蚕事早,竹外篱边,豆花香了。自挈筠笼,摘得绿珠圆小。城里新开菜市,应不比家园风调。撄笋较甘芳,略胜点盐刚好。 曾闻峡口逢仙,说姊妹相携,世尘难到。今日相煎,怕被豆根诗恼。寄与尝新一笑。想念我晨妆眉扫。风露晓,园中芥荃将老。 王闿运看后微笑不语。这时夏寿田也写好了: 飞鸿来不早,碧池新涨,绿荷开了。消夏闲吟,正拂浣花笺小。军将打门传送,刚谱得红闺新调。谁唱定风波,墨向盾头研好。 堪怜十四琼枝,似四摘瓜稀,仙凡颠倒。且向深山,聊避六根烦恼。偶得开颜一笑,便一抖胸中尘扫。清镜晓,提防玉关人老。 王闿运看后也只是笑笑,没有做声。 见哥哥和夏郎都交了卷,叔姬有点急了,便不再多斟酌润饰,也交了上去。王闿运连忙放下夏寿田的词看叔姬的: 湘城花事早,杜宇声声,又春归了。一水迢遥,还忆凌波纤小。畦畔盈盈细觅,想当日寻梅风调。翠袖弄芳菲,旖旎春园兴好。 依依湘绮楼边,似五府元都,俗尘难到。豆蔻新词,却被曹家妹恼。对月嫦娥应笑,空伫望碧天如扫。情未晓,天若有情将老。 “好词,好词。”王闿运连连称赞,又以手指叩击桌面,抑扬顿挫地再吟诵了一遍,点头感叹,“朱淑真、李清照一流也。” 《杨度》第二章 帝王之学(37) 代懿早就写好了,他有意不抢先,在父亲称赞叔姬的时候,他也把词递了上去。杨钧看了看怀表,说:“好险,再晚交一分钟,就要罚你三大杯!” 代懿对杨钧扮了个鬼脸。 春城花事早,摘豆条桑,筠篮编了。对使倾筐,翡翠琼珠圆小。咏絮才高七步,更谱出清新词调。堂上旨甘余,佐我盘飧尤好。 当年艳说逢仙,叹兰蕙凋零,仙山难到。护惜同根,泣釜燃箕休恼。投笔书生可笑,怅满地尘氛难扫。春露晓,莫道倚栏人老。 王闿运只略微浏览了一下,便把它和其他三张合在一起。夏寿田问:“先生已看了答卷,高下已分出来了,今日会盟,执牛耳者为谁?” 王闿运摸着胡须说:“我先不说,你们各自交换着看看,看你们的眼力如何。” 说完把四张纸一齐交给夏寿田,夏寿田又分给众人。叔姬先看的一阕正是代懿的,打头一句便让她吃了一惊,心里想:这不有缘吗?五个字竟有四个字相同。再读下去,觉得代懿的词写得真是不错,尤其是“春露晓,莫道倚栏人老”,很有点宋人的风致,于是对代懿的好感又添了一些。而代懿看的,又恰好是叔姬的,不待看完,便鼓掌高叫:“我不再看别人的了,今日的盟主就是这位巾帼英豪!” 说得夏寿田、杨度忙凑过来。夏寿田边看边说:“我同意代懿的评判,我们都认输!” 杨度看后,也觉得妹妹的这阕的确写得缠绵婉转,置于南宋婉约派词中,定可以今混古,自己的比不上,嘴上却说:“你们别把叔姬抬得太高了,我看还是午贻的格调高朗些。” 叔姬听他们评来评去,自己一直不做声。杨钧说话了:“还是请王先生裁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