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2

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生财有道,巧立名目做文章贪污受贿都是没有保障的财富来源,招揽工程虽然基本上万无一失,却又是不一定什么时候进行才会大兴土木一次,唯有从根本上改革制度的层面上建立一种可以保证稳定的聚敛财富的政策,才是万全之计,和珅就在军机处内设立了密纪处,实行议罪银制度。议罪银制度大约开始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左右,此时把持朝政的正是和珅,议罪银制度就是由他首倡并推行的,设立议罪银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皇帝个人的收入,它不同于清朝自入关以后就对官员施行罚俸制,罚俸制是对有过失的官员的一种行政处罚,分别有罚俸一月、两月、六月、九月等不同的数额,最多的可达四年,罚俸的决定权在史部,款项由户部承追,罚得的银两也交给户部,而议罪银是非公开秘密进行的,它主要是皇上寻找机会让大臣们自行认罪交纳银两的制度,由特设在军机处内的密纪处来负责,所得的银两交由皇帝一个人支配,这项收入一直是由和珅掌握,据和珅在一份奏折中说:“臣和珅,臣福长安遵旨查办各处机关应交银两,并自行议罪银各两折自乾隆五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查明奏后,陆续存记之案,统计二十七件,现已解到二年,已交尚未完全者有十三件,未解到者有七件,交往浙江海塘工程备用者五件,分晰澹写清单恭请御览。所有稽久未经交纳者,除臣等别行查催外,为此谨奏。”由此可见,议罪银一直是由和珅代为催交,直接向皇帝负责,而和珅在其中私自留存了多少以为已用,就无人可知了。到了乾隆朝的后期,因为乾隆性喜大场面,花费颇多,又不能全部动用国库,议罪银就成了他依赖的资金来源,为官员罚银代罪的事情层出不穷,后来,以致于有很多官员即使没有犯什么过失,也先行自愿交纳一定的银两,以等日后犯了过失之时,两相抵消,据《史书》记载在乾隆朝后期13年的时间中,重大的议罪银案有68件,一年有就有5件,其中总督巡抚一类的封疆大史认罪纳银的共有37件,也就是说,整个清王朝的地方大员中,平均不到三个人就有一个自行交纳议罪银,而交纳议罪银的关键人物即是和珅,他的好恶和决定,直接关系到官员能否纳银抵罪,以及罚银的多少,的以几乎朝中的所有官员都向和珅献媚示好,谁能保证自己为官生涯中不犯点过失,如果与和珅交恶,那后果自是不堪设想,有的人在交纳议罪银的同时,会向和珅个人送去一定的银两,希望他能欣然收下自己交纳的议罪银,还有一些人即使被罚银罚的倾家荡产,还是对和珅充满感激,例如,两务府总管西宁,在管理内务府财产时,因一时疏忽大意,出现了漏洞,按律当斩,多亏和珅向他示意,可以交纳议罪银抵罪,西宁为了筹备银两,变卖了所有家产,弄的家道零落,但事后,他还是写信给和珅,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信中说:“天高地厚,深恩于生生世世矣,优充中堂,代奏。宁不胜感激切之至,谨呈。”这样的感谢很有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和珅也一定从这样的感谢之中得到了不少好处。虽然,议罪银的明义上是官员自知自己犯有过失,自行纳银抵罪,按《清高宗实录》上说,议罪银是“以督抚等禄入丰腴,而所获之咎,尚非法所难宥,是以酌量议罪,用示薄惩。”然而,事实上,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乾隆和珅一边,只要他们想让你交纳银两,随便安插一个什么罪名,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使是如上所说:“法所难宥”的大罪,只要交纳的银两足够多,相互抵消。各地官员往往按官职、薪俸的一次交的银子竟然达到了38.4万两,而其他的则多为几万两,经如前面提及的内务府总管西宁因为“办理不善,商人拖欠甚多”,交自行议罪银8万两,伊龄阿因为写奏折弹劾窦光鼐,后经查所奏不实,交纳自行议罪银3万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统计一下,每年议罪银大约共得银30万两,这笔收入中的绝大部分都由乾隆一人挥霍,而和珅从中所得,应该也不会少于这个数目。议罪银制度的设立,更加剧了乾隆朝后期,官员的腐化,使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人人自危,而那些行为不轨的官员则因为可以纳银抵罪,更加肆无忌惮,律法视为无物,所以,尹壮图才会写本议罪银章参奏议罪银制度的种种弊端,请求皇上停止实行,对尹壮图陈列出的各种现象,乾隆也不得不承认,他在上谕中写到:“尹壮图虑的此等情弊,奏请将罚银之例,永远停止,因属不为可见。”督抚中或有昧良负恩之人,以措办官项为辞,需索属员,派令倾助,而属员亦借以敛派,以为逢迎之地。此等情弊,不能保其必无。然而,因为这一制度保证了乾隆的芒淫无度,尹壮图的建议终于还是没有被采纳,制度一直延续到嘉庆朝。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外出巡视和伸因深得乾隆信任,每次地方上出现什么问题,乾隆总会派和伸和伸前往加以调查处罚,和伸也乐得做这类事,他一到地方,就是钦差大臣的身份,当地官员,无论官职大小,都要巴结讨好于他,他可以趾高气扬,从从容容的捞钱。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勤尔谨向乾隆奏报:"陕甘两省,年年不寸,大旱异于地方,又加上土地瘠薄,百姓贫困窘迫,若年年依靠国家,累及国库,臣等内疚,不如在甘陕实施捐监,全民交纳米麦,以此换得国子监生,得利应试之官。"也就是说,为了当地百姓能够活命,又不需从国库中调拨银两,只好命那些想取得监生资格的读书人交纳粮食,以此来换取监生身份,实际上就是把监生的身份明码标价向外拍卖了,乾隆明知这一办法不是长久之计,可是情形紧急,也就只好如此了,遂命浙江布政使王为望远处陕甘主持此事,并下了一道诏书说:"谁令本色报捐,该管上司,核实稽察,勿使滋弊,如仍有滥收折色,致缺他储及监索,科派等弊,一经发觉,惟勤尔谨是问。"此后,连续三年,陕甘奏报,连年旱灾,共有十五万人因损粮监生,从帐面上看,所捐的粮食已经超过了六百多万石,实际上旱灾是假,各级官员全都以旱灾的名义将捐粮侵吞,中饱私囊,就连乾隆特派去主持此事的御史王为望也贪污巨大,他在给乾隆的奏报中还遮掩事实,虚假汇报:"连年监粮太多,致使仓库充盈,装纳不下,拟另建新库二十座,特奏请皇上拨银。"乾隆拨给他十六万两银子,用于建造新库,没有粮食,建什么新库,这十六万两银子当即被各个贪官污吏瓜分干净了。来到陕甘,下车伊始,勤尔谨率几百名官吏豪绅迎接,场面隆重,气氛热烈,给足了和伸面子,和伸当时是得宠以来第一次出巡地方,迎来送往中感到了自己的地位和威风,可是这些只能满足和伸的一时虚荣,他最想要的还是银子,和伸一见当地官员的表情,就对陕甘捐监的事猜到了十之八九,决心要狠敲他们一笔,在为他接风洗尘的宴席上,和伸看似无心的随口说:"依下官看来,陕甘两省很是富足吗,为何勤尔谨大人会连年上报,说民不聊生呢?勤尔谨立刻明白了和伸不是那种刚正的钦差,心中暗喜,当下就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行事,他先为和伸送去了一名千挑万选出来的西域美女,和伸初尝西域女子滋味,惬意非常,一连几天都缠绵大卧房之中,哪里还顾得上盘查粮库,等到几日之后,他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只随后翻了翻几本帐本,到一个仓库中,抓了一把小米,就作罢了。说甘肃已经查明,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一知下面州县如何。勤尔谨劝他不妨在甘肃多休息几日,再下地方不尺,和伸当然慨然应允,当天晚上,在一顿令和伸大开眼界,豪奢无度的酒宴之后,勤尔谨命人给和伸送去了两只硕大的木箱,和伸打开一看,不禁目瞪口呆,里面堆满了西域生产的奇珍异宝,很多是他平生第一次得见,和伸已经有些乐不思蜀了,第二天见到勤尔谨等人的时候,不禁笑逐颜开,决口不提下各州县检查之事,随之便写了好了奏折,向乾隆保证,陕甘官员忠心为国,勤政廉洁,捐监之事,造福百姓,各地粮仓俱是充盈满溢,皇上尽可放心,然后,就带着勤尔谨送与的两箱珠宝,和美丽绝伦的西域女子回京复命去了,回到京城,上殿面君之后,乾隆嘉奖他不辞辛劳,直赴陕甘为国家操功,忠心可鉴,自然又是官职高升,和伸此行,真可以说是满 载而归了。这一次出巡让和伸尝尽了甜头,以后,每当各地出了重大纰漏,不待乾隆指派和伸也会主动请缨,他远赴云南,调查李侍尧的案件,出巡西部为乾隆建选行宫,每一次都让他志得意满,决不会空手而归,多次的出巡,也让各地方官都亲自领教了他的权倾朝野,贪婪无度,更多的人开始倚附于他,成为他的忠实爪牙。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该捞则捞,该缴则缴有清一朝,同周边各国的联系颇紧密,互相之间,使节往来频繁,各国送给乾隆皇帝的贡品也不可胜数,所有这一切,都是先经过和伸之手,才能送到乾隆面前,和伸对这些外国送来进贡朝廷的珍宝总是留一手,这样一来,许多藩属上贡皇帝的奇珍异宝,都成了和伸的镇宅之宝。乾隆七十大寿之际,西藏六世班禅飞骑呈来书信一封,信中说到:"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拳养之恩,不胜尽数,非他人所能比,小僧乃一出家之人,无以相称,虽每日祝寿文殊菩萨大皇帝,金莲座亿万年牢固,并命众喇嘛捧酒祈祷,乃时时企望观见大皇帝,恰值庚子年大皇帝七旬万万寿,欲往称祝,特致书大皇帝膝前,以达敝意。"六世班禅要趁乾隆七十寿诞之际为他祝寿,乾隆非常高兴,连忙命和伸修书回复,并让他监督在热河建造须弥福寿之庙,预备接待班禅,班禅到达热河之后,向乾隆进献了丰厚的寿礼,计有:南佐哈达、罗扎、鎏金、带宝床、宗咯珊瑚串珠、藏香、藏呢、普鲁、水晶、甘果等物,和伸经手之后,这些礼物几乎逐项减半,乾隆被蒙在鼓里无从知晓,还赞赏和伸接待有方,张弛有度。和伸对待商人的进贡也是分门别类,各有安排,那些无关紧要的珍宝、古玩,不妨进献皇上,让皇上觉的自己忠心一片,不顾私利,而那些真正珍奇的东西,自己则不妨留下,反正究竟如何皇上也无从知晓,结交的商人中有一个大珠宝商石远梅,他为人精明。为了能讨好皇上,讨好官府,决不吝惜钱财,经常捐银子,献珍宝,他的进献让和伸同他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从他那里为皇宫采买珠宝,石远梅等于是找到了天下最好的买主,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石远梅每次进献的财宝,都是经由和伸的手才进入大内的,和伸从他的进献中扣下了一颗稀世的大珍珠,剩下的多少都进献给皇上,乾隆见了非常高兴,既赏赐了石远梅,又夸耀和伸办事精干,可他不知道,和伸府中的那颗珍珠,远远超过了皇宫中的任何一颗,那才是真正的珍宝。和伸掌权二十余年,这二十多年中,经他手的进贡物品不可胜数,他究意从中扣留了多少,可以从嘉庆帝查抄和伸家产的清单中窥见一斑,在《清仁宗实录》卷37中记载:和伸"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和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真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其大置十六。"可见和伸家藏的珍宝竟然比皇室所藏更加丰富珍奇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甘当后台老板和伸为了敛财,除了经营房地产、高利贷外,还经营粮店、酒店、古玩店、瓷器店、灰瓦店、柜箱铺、工作铺、鞍毡铺、小煤窑,他购置了80辆大马车,搞起了长途贩运,虽身居高官,竟不顾名誉与商人为伍,这一点嘉庆帝也骂他是无耻小人。这些经营中,为和伸带来最多财富的,这是兼并土地,收取远远高出一般地租的租金,和伸拥有大量的土地,据传说,他有八千顷,也就是八十万亩的土地,而据有实施可考的清政府的档案记载了和伸能够收取地租的土地一共有一千二百六十六顷,这个数字与传闻中的相差比较悬殊,究竟哪个更为真实,现已无据可查了,不过,无论如何,和伸个人拥有八千顷土地毫无问题的。他的土地大都分布在河北一省,在北京南部以保定为中心,包括清苑、鑫县、易县、定县、青县、雄县等,另外甚至在东北奉天的锦州地区,也有他的土地。足以见他土地之多,之广,他的土地中,一部分来自乾隆的赏赐,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土地向来被看成是立国、立身之本,自古就有皇帝为大臣分封土地的传统,土地分给大臣,大臣可以收取这块土地上的地租,这被称作采邑,和伸是乾隆最宠幸的近臣,对他的赏赐不断,加官进爵的同时,也不忘给他大片大片的土地,让他的生活过得更加富足。另外的绝大部分,就是和伸自己出钱购得的,土地买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向来是一件大事,大部分的土地主,都不会轻易出让种的土地,但是,到了乾隆后期,社会上发明了白莲教起义,等一系列不安定的事件,众多的农民不堪地主的学生租税的压榨纷纷起来,反抗、抗捐抗租,这样一来,很多人都不愿再保有土地,急于出手,把它们换成更为保险、安全、便于携带的金银,地价随之大大下跌,和伸有天生的商业才华,他瞅准一时机,压低地价,用极少的钱买入了大量的土地,安排自己的亲信管理,收取极高的地租。买地过程中,他确实是做到了只认钱财不认人,不管是他的亲戚还是朋友的土地,他都毫不留怀的把价钱压到最低,最大限度地购进,他曾从舅舅明保手中,以不足原价十分之三的价格买到了他的土地,就连他夫人冯氏的祖父英廉的土地,他也没有放过。而且,他采买土地,并不采用普通的买卖方式,而是用所谓"典买"的方式,也就是说,土地主象去典当行当东西一样,将土地典当给和伸,而不是一次性购得,典当的价格自然要远低于市价了,原业的土地主可以在筹足银两支付高额的利息之后,再将土地赎回,在这期间,土地上的一切收益就全归和伸所有,原来的土地主,根本没有能力赎回自己的土地,这些土地就成了和伸的永久财产。和伸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里购得了清苑县王君贤,鑫县金铎、宝坻玉福、任邱玉全的土地与吉庆在北京西直门外白塔庵、耿杨在清苑县、文善在宛平县、隆善在易州,英林佐须下誉录官柏英在保定府城县的土地,另外,和伸还趁别人有求于他之机,向别人直接勒索土地,和伸被嘉庆帝治罪后内务府的档案中记录他的一件罪行,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贝子承译的家人霍三德到永泽产在奉天的田产收取地租。霍三德仗势欺人,向田庄的庄头许五德私自索要高额的地租,并且还当面向许五德要五百两银子,作为自己的开销,这些非分的要求被许五德严辞拒绝了,两人就为此事闹到了步军统领衙门,许五德怕霍三德因为贝子永泽的关系,打赢官司,就找到了和伸的亲戚恒德,要他去请和伸照应,并且应许下来,事成之后,送给和伸一万两白银,或是六十顷土地,和伸的威势谁能不怕,不久,霍三德就被判有罪发到黑龙江为奴了,和伸派人向许五德传话说,他不要土地,而要那一万两银子,许五德付不出银两,被逼无奈,只好将他自己承种的属于贝子永泽的三十五顷地送给和伸,和伸大概是怕日后会有麻烦,坚持要他写下文书,言明这块土地是卖给和伸的要侄子丰绅伊绵方才做罢。和伸在他掠夺回来的土地,派出家人疯狂的收租、逼债,他的地租比普通地主要足足高出一倍有余,使得租种他土地的佃农无以为生,忍无可忍之下只好起来反抗,拒不交租。比如,和伸对顺天府通州盛家屯庄王坦的盘剥。王坦原本是当地的富裕人家,清朝入关时候,他的祖带着十四顷有余的土地加入了内务府的名下,并且担任庄头,每年上缴地租七十二两,后来在乾隆三十一年的时候,王坦连同土地一起被朝廷赏赐给了贝勒府,这时的地租是一百零九两五分,家境还算殷实,一家人过着平静安详的日子,实然,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时候,和伸的家丁带着人来到田庄,宣布说这里的土地以及他们居住的房子全部被和伸的儿子丰绅殷德以二千八百两的价钱买下了,从此,田庄要向和伸交租,并且立刻另换了庄头,把王坦只改作了一般的佃户,分给他三顷二十余亩的土地耕种,整个田庄收取的地租,一下涨到了四百多两,比原来多了一倍还多,王坦因为家中人口众多,三顷土地实在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好一直拖延纳租,为此,还被和伸惩处,一直等到和伸倒台,按照清政府档案中的说法,他们一家人才:"喜得复无租,十年冤苦始能申述。"虽然地租的收入比不上和伸贪污收入的银钱多,但是这不但是每年固定不变的收入,而且庄园中的出产、诸如鸡、鸭、鱼、肉,以及各种干鲜果品,全都源源不断的送抵和府,相信,只要是读过了《红楼梦》的人都能想见其中的盛况。放高利贷,从事典当业,也是和伸敛财的手段,和伸放债的范围很广,不论是官员、商人、普通的百姓、还是他的至亲好友,他都毫不手软,而且必须要借债人能拿出土地或是房屋做抵压,他才会同意,和伸因为他强大的权势,做起这种生意来可以说是万无一失,即使借债人还上不欠款,和伸也乐得把他们的房屋、土地收归已有,和伸觉得这种行当敛财方便快捷,不需动什么脑筋,就会大笔的钱财涌入,所以乐此不疲,就连他的家丁向他借钱,他也要追加高额的利息,决不放过,这种高额的利息常常使得家丁即使在和伸家世世为奴也偿还不起。和伸的舅舅明保曾向他借钱15000两,白纸黑字写明借据,每月利息一分,光是利息就有白银6450两,本息共计达到了21450两,明保在和伸的逼迫下,不敢少一分的还给和伸。此外,和伸还经营典当业,当时的典当业极为发达,就连皇帝也身为几个当铺的后当,和伸这样的高官,从事此道,也就不足为奇了,据统计,乾隆初期,光是北京地区的当铺就有几百家之多,和伸当开有当铺75座,不但遍布京城的繁华街市,大道通衢,而且在今河北的保定地,通州等地也林次栉比的分布着,就带和伸的家人刘全,呼什图等人也经营着几十座当铺,有名可查的有:永庆当、恒兴当、合兴当、恒聚当、庆余当等等。在清人辑录的《和伸犯罪全案档》中清楚的记录了他经营的各种产业:"银号四十二座,本银四十万两,当铺七十五座,本银三千万两……。"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利润丰厚的收入,和伸敛财也有"海纳百川、不弃绢流"的气度,并不因为一些行业利润少而放弃不做,他还同时开设了柜箱铺、弓箭铺、粮店、酒店、古玩店、杠房、旅店,等多种经营项目,在敛财这一点上,和伸的确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也为此用尽了心机,几乎当时所有能想到的途径全被他涉足了。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开源节流,克扣家奴显吝啬人们追求金钱,是因为渴慕金钱所能带来的种种享受,西方人有谚语说:“金钱只属于那些能够享用他们的人。”如果财富不用来换取生活中种种实际的舒适与奢侈,那它们只不过是一堆无意义的数字,和珅可谓深谙此道的一个人。和珅的名字在史书中总是和挥霍无度连在一起的,他们一家锦衣玉食,山珍海味都吃腻了,便真的以珍珠佐餐,因为,据说珍珠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力,健身明神,益寿延年,所以,常常有人为了讨好和珅向他奉上珍贵的珍珠,以为他下饭之用,传说江南吴县有一位珍珠商人,名叫石远梅,每当他到扬州一带贩卖珍珠的时候,当地的地方官吏,富商大贾都会像迎接贵宾一样,纷纷不惜巨资向他购买珍珠,据他说,这些珍珠都是这些商人和官臣们买去奉献给和中堂的。在焦循的《忆书》中记载说“中堂每日清晨以珠作食,服此珠则心窃灵明。过目即记。一日之内,诸务纷沓,其胸中了然不忘。虽白手登记,不能如是也。珠之旧者与已穿孔者不中用。故海上采珠3人,不惮风涛,虽死不恤,今日之货,无如此物之奇也。”他把和珅的博闻强记归功于和珅每日服用珍珠,而且,可以看出和珅珍珠的要求颇高,已经穿孔的或是已旧的珍珠都是不能用的。等到石远梅在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又得到一一颗极其珍贵的珍珠时,却已经无人问津了,因为此时和珅已然倒台。不仅如此,和珅一家的衣着用度也是极其精致,相传和珅有一件衣服的钮扣,全部是用西洋小钟表作成的。除此之外,和珅的钱一大部分都花在修建豪华的园林庭院之上的,占地广阔,曲折精致的庭院就有多处,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现今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淑春园了,乾隆当年经常循幸圆明园,为了便于时时接见和珅就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时候,把紧临在圆明园旁边的淑春园赏赐给了和珅。淑春园原本也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和珅蒙乾隆赏赐之后,又斥资扩建了一番,修挖了湖泊,并将挖出的土堆成了小山和岛屿,使淑春园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园林,号称当时的第一私人园林,共有房屋1003间,游廊楼亭357间,气势之大,实属罕见。与贪婪相伴随的往往是吝啬,和珅对待自己和家人挥霍无度,可是对自己家的下人,奴仆们却极其悭各,只想着在他们身上也能加以盘剥,不肯多花一毫一厘,和珅的家仆除了几个心腹之人之外,都穿粗布衣服,每日竟大多以吃粥渡日,使得仆人们观对主人的锦衣玉食,常常怨声载道。这可能是贪婪的人的本性,他们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安逸与放纵,哪管别人的死活,在他们心中,自我永远是处在第一位的,自我的一切所作所为完全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准绳,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便放开手脚,无所不为,反之,则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先哲所谓的“义”、“利”、“公”、“私”之辨指的就是这种心态。可这些,对于和珅这样的人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和府服役竟千人和珅一生豪奢无度,在大兴土木,修建豪宅方面,更是不输他人,乾隆皇帝对他恩宠有加,经常赐于他地皮,让他建筑花园,于是一座座别致、精美的园林相继在京城的各各角落建成。和珅的第一所新居,是在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他刚刚由御前侍卫兼都统擢升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时,春风得意的时候建造的,乾隆帝在什刹海畔三座桥附近赐给他一块广阔的地皮,和珅在建设时颇为费心,整个工程亲自监督,他曾经派手下的心腹贿赂宫中的太监,把内宫宁寿宫的式样描摹下来,带出宫来,然后就命家人按照图形建造,并在家里修建了一座全由楠木造成的建筑,摹仿宫中的楠木殿,这件事,后来也成了嘉庆帝指诉和珅的一大罪状,当时的官员经过调查向嘉庆上奏说:“据呼什图供和珅盖造楠木房屋时,曾令伊入宁寿宫照烫式样等语。查呼什图入禁内烫一样,该总管太鉴并不阻止,辄行放入,应交总管内务府大臣查议等,因奏准抄出到臣衙门,臣等查得萧得禄,等均系总管太监,当呼什图擅入宁寿宫烫样时并不阻止,辄行放入殊属不合。请将总管太监萧得禄,阎进喜各罚钱粮二年,首领太监董世五、李进孝、高进喜、邓世忠罚钱粮一年。”嘉庆帝也在上谕中说:和珅民盖楠木房屋、奢侈逾制及其多宝阁,隔断式样,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和珅宅地西起李广桥,东至毡子房胡同,北至大翔凤胡同,南至合前海西南侧,分为左、中、右三路,在中路建筑物的两侧,是各有四五进院子的东西两路住房,而在三路院落的最后,是由一座横贯东西,等有40多间房屋,150余米长的“寿椿楼”连接起来的,楼有两层,气势宏伟,非常壮观。寿椿楼后面是同样可以分为为三路,将中西不同风格的园林融合在一起的后花园,散布着小桥流水,戏台亭榭,美不胜收。这两宅第的建造,耗费了许多人工和时间,单是动用的工人的报酬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和珅的精明就在这里了,据史家考证,和珅建造府第所支用的工匠不是招摹而来的平民,而是他控制的步军统领衙门的兵丁和巡捕五营的步甲等人。据考,最多的时候调来的兵可达一千多人。和珅动用职权,私自调用国家的军队来为他自己修建安乐窝,在劳力上不用花费一分一毫,即使是他盖房需要的木料、砖瓦等材料,也在部分来自地方官员的馈赠。也就是说,和珅几乎没有花钱,就得到了一座令王公大臣们垂涎三尺的豪宅,除了他的精明,唯一能证明的就是他的贪得无厌。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不可离的人物和珅侍君二十五载,成为乾隆晚年须臾不可离的人物,们及大臣,亲自与侍卫一起给太后肩舆,身为宰相,在朝上为老迈的皇帝接唾,伴君如伴虎,他却一直受到乾隆极度的信赖与恩宠,正是由于他把握了下级与上级周旋的“游戏规则”,他总结了侍君的十二条方略。2,对皇帝投其所好,体贴入微和珅被乾隆常识之后,得以经常陪待在乾隆身边。他的官阶也以令人罕见的速度攀升,乾隆四十年,和珅三等待卫被任命为乾清门御前待卫兼副都统,第二年就被破例提升为户部右待郎,这一年,和珅才只有27岁,不久,又被擢升为军机大臣。军机处是在雍正时期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主管全国几乎所有的重要政务,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大臣在清一朝乃是极高的职位,表明和珅年纪轻轻已经可以界入中枢政务,参与国家大事的决断了。人的尊严与威势会随着社会地位的提升而加强,朝廷中的军机大臣们往往极为看重自己的身份,即使向皇帝上奏,也要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孔子曾经说过:“人不重,则不威。”然而和珅全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凭借他自身的才华,他可能会在朝廷谋得一个不错的职位,却远之不足以实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梦想,要知道与和珅同朝为官的大臣中,很多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大学士阿桂身经百战,威风八面,而名满天下的刘墉更是出身名门,才高八斗,更不用说才华出众满腹经纶深得乾隆喜爱的纪晓岚了,和珅的才学虽足以立身,跟这些大臣们一较高下,自然还差了一截,要想胜过他们,他必须要独辟蹊径。和珅想到了汉哀帝朝的董贤。董贤是历史上有名的弄臣,凭借着英俊的相貌,迎合的本颜,深得汉襄帝刘欣的赏识,在仕途上一路飞升,他与刘欣整日形影不离,经常同吃同眠,有一次,董贤与刘欣同榻而眠之时,董贤在睡梦中枕到了汉襄帝的衣袖上,哀帝刘欣为了不惊醒董贤,竟然拔剑割袍而起,留下了“断袖而起”的故事。倘若能够尽享荣华,身为弄臣又有何妨。所以,和珅在乾隆面前,从不摆大臣的架子,总是以“奴才”自称,在生活细节上,更是对乾隆关怀备至,乾隆身体不适,和珅总能一望即知,立刻恭身上前,亲自为他捶腰,史书上记载:“皇帝若有咳唾之时,和珅以溺器进之。”就是说皇帝如果要吐口唾沫,和珅也会立刻捧着痰盂等候。他还常常给乾隆讲一些市俗的俚语笑话,把市井之中庸俗不堪的故事摎情讲给乾隆听,逗得乾隆开怀大笑,这些岂是一般的军机大臣能够做到的。封建王朝的帝王,尽管位极人君,贵为天子,但是,毕竟也是有情有欲的血肉之躯,也有做为普遍人的情感的需要,但特殊的身份,无恨的限制了他的这一需要,使他永远体验不到三五好友共望夕阳,把酒话桑麻的温馨,纵然,后宫三千佳丽,妃嫔如云,也没有平凡人家的夫妻之情,所以,紧紧围绕在皇帝宝座四周的是深深的孤独。此刻的乾隆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当年鼎盛时期的老臣,一个个落叶凋零相继故去,朝廷中大多是新进擢升的官员,而乾隆的诸位皇子也是良莠不齐,亲情不在再加上孝贤皇后又先他故去,正感无比的孤独,和珅的出现无疑填补了乾隆皇帝情感上的空缺。自此,乾隆几乎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和珅,和珅也凭借着乾隆的宠信为所欲为。他是天子的弄臣,他可以在天子面前奴颜婢膝,人格尽失,可是,其他人谁又敢不拜倒在他的脚下。《清史稿》中这样描述得宠的和珅:“不附已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加以开脱或者是故意的拖延其事,等到皇帝怒气已过,才若无其事的提出来,以求不了了之。整个朝廷渐渐宠罩在和珅的淫威之下。和珅就是靠着在皇帝面前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做人的尊严,才换取了他自以为得意的大臣们的依附。这一点,连乾隆来使的英国副使斯当东也看在了眼里,他记载说:“和珅总是随着皇帝御驾后面。当皇帝停下轿子差人走过沟来向特使(马夏尔尼)慰问的时候,几个官员跳过沟去在前到和中堂轿前下跪致敬。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和中堂之外,没有其他大臣和皇帝亲人及跟等跟随着皇帝陛下,足见和中堂地位之特殊。”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掌握皇帝内心的秘密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内心世界最为复杂多变,而以揣测,可是,一旦你掌握了别人隐密的内心世界,就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控制在股掌之中,即便是拍起马屁来,也可以一语中的,不至于费力还不讨好,和珅凭借他多年在乾隆身边服侍,对乾隆的内心世界揣摩的一清二楚,每走一步都恰好落到乾隆的心坎上。和珅揣磨乾隆的内心世界由来以久,早在他还在威安宫官学念书的时候,就四处搜罗乾隆的御制诗作,加以研究,古人说:“诗言志。”一个人的心思,尤其是像乾隆这样贵为人君的人,每天都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举手投足都不得不有所收敛,内心世界往往被深深的隐藏在外表下,唯有通过他的诗作,在不经意中才可能透露出些得端倪,所以,和珅对乾隆的几万首诗都了解于胸,而且刻意模仿他的笔法,和珅经过多年的体味观察,了解到乾隆虽然被万民称作天子,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同天下任何一个普遍百姓一样,有着平凡的幸福和忧愁,也有普通人的种种小毛病,如强烈的虚荣心等,所以,和珅对待乾隆也许比其他人更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待,与他一起幸福,一起悲伤。亲情人皆有之,人必须先能“老吾老”然后才能“推而广之”以及人之老,同样,人都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乾隆对他的母亲和自己的众多儿女也充满了一个普通人应有的亲情,乾隆的母亲皇太后去逝的时候,乾隆被悲痛压倒,在灵堂帐跪不起,此时的和珅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样说一堆不着边际,无关痛痒的宽慰的话,而是默默的陪在乾隆身边,寝食不思,菜饭不想,几天下来,形容枯稿,面无血色。对待乾隆的女儿,和孝公主,和珅也像对朋友的孩子一样,在恭敬中透着关爱和亲切,他会在童心得到满足,作为父亲的乾隆也非常高兴,最后竟决定把公主下嫁给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为妻。和珅知道乾隆平生性喜铺张,所以,他多次巧妙安排乾隆巡幸江南,所到之处极尽奢华之能事,他还力主为乾隆扩建宫室,修造园林,多方筹集钱财扩建圆明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哪怕是圆明园已经成为一片废虚的今天,漫步其中仍然不难想见当日的奢侈与豪华,灵了更好的满足乾隆的各种铺张的需要,设计出了多项广开财源的措施。收得的银两,绝大部分供乾隆一人挥霍,减轻了国库的负担,乾隆还是一位“风雅”的君主。他性喜收藏古董,见了稀有的画册,墨迹,比多少金银都能令他高兴,和珅为此,利用各自机会四处搜罗,将各地的官员,富商进献给他的珍惜古玩,挑捡出好的进贡给乾隆。天长日久,各地欲向和珅行贿的官员也都知道和珅喜好古董多拿先人的遗珍来进献了,史书中记载: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京城内有佛铺子,互相买卖,朝臣用此作为贡献,皇帝说以赏赐朝臣,千秋晨朝,有进贡覆黄帕。架子,戴以金佛一座,长可数尺许,舁入阙中,闻户部尚书和珅所献。”和珅对乾隆的了解,在乾隆临终之际一件事中,最为鲜明的体现出来,乾隆末年,嘉庆初年,襄阳地区以齐林、王聪儿为首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起义写气势浩大,极大的震动了清朝廷统治者的统治,令已经禅位归政的乾隆整日寝食难安,耽耽于怀,即使到了他弥留之际,也念念不忘,不少清人笔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高宗纯皇帝之训政也,一日早朝已罢,单传和珅入见,珅至;则上皇南面坐,仁宗西向坐一小杌(每昭见臣工皆如此。)。珅跪良久,上皇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之有所语。上极力谤听,终不能解一字,久之,急启月曰:”其入何姓名?珅应声对曰:当(徐)天德苟文明。上皇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不更问讯一语,上大骇愕,他日密召珅问曰:“汝前曰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号在数千里之外,亦当无疾而死,故竟以二人名对也。上闻之,益骇,和珅亦娴此术。故上皇宾天后,数日即诛珅,”也就是说,乾隆禅位嘉庆之后,忽然有一天,单独传召,命和珅入大内进见,等到和珅进入后宫,发现乾隆面南而坐,而当时已登基称帝的嘉庆,则只坐在乾隆身边的一个小凳上,和珅跪在地上,过了很久也不见乾隆说话,乾隆闭着眼睛好像睡着一样,只是口中念念有词,好像在说什么嘉庆侧起耳朵,努力想听清楚,却终究无济无事,不明所以,过了一会,乾隆忽然睁开眼睛大喝到:“那久叫什么史字?”跪在地下的和珅不假思索立刻回答到:“徐天德,苟文明,乾隆不再言语,继续闭起眼睛默默念诵着什么,过了大约一个时震也打发和珅出来,其间没有同和珅说一句话,嘉庆大为惊愕,过了几天,密秘的传见和珅,问他说:上一次,父皇召你进宫,他说的是些什么,而你回答的那六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和珅应该是颇有些得意的说:太上皇背诵的是西域流传的一种秘密咒语,默诵这种咒语,被诅咒的人虽然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也会突然死去、所以,当时太上皇问及的时候,我用白莲教匪首徐天德和苟文明的名字来应对。嘉庆听说了,更加惊鄂,知道,和珅一定也擅长这种妖术,所以等到乾隆驾崩之后,没几天就诛杀了和珅,以免他再动用妖术,诅咒自己。由这件事,可以窥见和珅对乾隆已经到了心思一动,无所不知的程度,乾隆口中默然无声的念诵咒语他都听得出来,而且会立刻联想到乾隆所为何事,连坐在一旁的乾隆的儿子嘉庆帝都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和珅对乾隆了解到此,乾隆又怎么能不引他为左膀右臂呢。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敢说皇帝喜欢听的真话乾隆执政六十年创下了非凡的绩业,可谓一代名君,虽然他也有好大喜功,爱受人吹捧等毛病,但绝不是历史上那些昏暗无能的君主可比的,一眼就可以看出的虚妄不实的谀词,在乾隆那里不但沾不到便宜,还很有可能会换来一顿斥责,和伸深明此理,所以,他在乾隆面前评古论今,纵横春秋的时候,多是力求讲真话,让乾隆觉得满朝文武中和伸可算是一个勇于直言的骨干之士。当然,和伸讲的真话只限于乾隆爱听的范围之内。乾隆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甚为满意,认为自己执政久,成就大,影响深,而且身历四朝,眼通六代,亲见曾玄,在他执政期间,多次平定了西南,西北和东南等地少数民族的起义,加在一起,就成了他始终挂在嘴边的"十全成功"他还曾经六次下江南巡视,为确保中央政权对江南的控制,保证江南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他自认自己的文采,也绝不输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帝王,他平生性喜吟诗作赋,撰文著述。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有几万余首,可称历代之最,在他的主持下,朝廷还编纂了巨型的丛书《四库全书》,更可谓前无古人的功业。所以,他评价自己时曾说:"更懂思之,三代以上弗论矣,三代以下,为天子而寿登古稀者,才得六人,已见之近作矣。至乎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虽非大当,可谓小康。且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幸,令皆无一仿佛者,即所谓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礼乐政刑有未遑焉。其余四帝,予所不足为法,而其时其政,亦岂有若今日哉,是诚古稀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年逾古稀之际,回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自尧、舜、禹三代以下,年纪,超过古稀三年的皇帝,一共只有六个人。然而,说到国家的强盛,领土的广大,四方的邻国纷纷前来臣服,天下的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虽然现在还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了,但总可以称得上是小康之世了。而且,以前历朝历代亡国的原因,诸如,国家中有独立存在的强大藩国,外有蠢蠢欲动的强敌,朝中有僭越掌权的大臣,还有诸如外戚掌权、女优、祸国、宦官专政奸臣当道,等等原因,现在一件都没有。即使那六位年界古稀的皇帝中,元世祖和明太祖都是开国创业的君主,他们治下的礼、乐、政、刑都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其他的就更不用提了,相比较而言,自古以来真的是没有如今日一样的太平盛世啊,言外之意,乾隆自己是前无古人的千古第一明君。和伸对乾隆的喜好了如指掌,知道他喜欢与自己的祖父康熙帝,父亲雍正帝相比,就常在他面前,言语中肯的比较他们祖孙三代作皇帝的功绩,付得乾隆欢心。康熙帝在公元1667年他14岁的时候亲政,面临着顺治帝遗留下的诸多困难,朝中有权臣鳌拜,虎视眈眈,威胁皇权,地方上则有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子尚亡信。和缙南王耿以及其子耿继茂,孙耿精忠组成的"三藩",各霸一方,抗拒朝廷,康熙亲政不久,就设计捉拿权臣鳌拜,让人看到了这位少年天子的雄才大略,接下来,他调动各地兵马。攻打三藩,经过长久的艰苦的攻战,又平定了"三藩"的叛乱,最后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的时候,他又收复了台湾,真正统一全国。构成四海一家的升平局面,康熙在位时,中国又派兵抵御外辱,平定叛乱,在内政方面,康熙为了休养生息,也实行了一些旨在促进生产、安定民心的措施,如永远停止清军入关以来,满族贵族强行霸占土地的圈地行为,而对于农民自发开垦出来的荒地,由原来的三年后开始征租,放宽延长到六年,甚至达到十年。他还注意治理河患,改革赋役,等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问题,在他的统治下,国家一改明末以来的动荡,凋弊之态,开始变得安定富足,所谓的"康乾盛世就是从康熙帝统治的中期才开始的。"和伸在乾隆面前评述康熙的文韬武略的时候,往往讲述完上面的业绩,会特意的拿出乾隆的文采来与乃祖相比,不可否认,康熙处于清朝开国不久,刚刚入主中原,不失满洲贵族的骁勇强捍,却略输文采,犹其在吟诗作赋上,是不能同乾隆相比的,这样一来,乾隆不禁觉得自己在武功上毫不输于乃祖,而文采自然略盛一筹,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说到雍正,本为康熙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死后,雍正即位,是为清世宗,当时的雍正帝已经45岁了,经验丰富,精明强干,即位之初,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种种弊端,励精图治,史书上说他:"立志以勤先天下,凡大小臣功奏折,悉皆手批。"雍正帝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给后世留下了一位勤勉有加的封建帝王形象,这一榜样对乾隆的影响也极大,乾隆在位时也是每日手不释卷的批阅奏章,即使是在他八十万寿节期间也不例外,雍正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实际的改善各种阻碍封建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减少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促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还实行了有名的"摊丁入亩"制度,将各种赋役统一划入田亩管理,减轻了农民负担,经过雍正一朝的积累和发展,清朝的物质财富变的更加坚实,为乾隆统治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把皇帝的亲人攥在自己手里为了亲近乾隆,和伸除了直接在乾隆面前献媚以外,还尽心尽力的关心、爱戴着乾隆的母亲、皇太后。因为乾隆对母亲的孝顺是天下少有的,是真挚的,封建君主为了将儒家的仁、义、忠、孝等美德推广天下,总是以身作责,为世人做出榜样,比如,皇帝每年都会的春季来临的时候,到某个祭犯的地方"亲自"躬耕,象征性的播撒几粒种子,举起鞭子,赶着牛车耕地。虽然,不过是象征性的行为,却充分表明了皇帝对耕作的重视和督促天下的百姓就可能此为法。同样,大部分帝王不管实际的情感如何,总会摆出一副父慈子的样子给世人看,好使万民有榜样可循。然而,乾隆对自己母亲的孝敬,就不只是做做样子了,他是真正的纯孝之子。乾隆留有下来的万余首诗作中很多就描绘了,母子之间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无限的热爱和依恋。这些诗作往借节日中母子相聚共庆为题材。比如一首题为《新正重华宫待皇太后》的诗中写到:凤辇临龙阁,新年第一祥。彤庭增喜气,绿野遍春光。欣答初韶令,钦称万寿觞。W兰百合,胜帖燕双翔。浮服孙曾绕,遐龄日月长,宫中行乐养,欲以在群方。诗中充分表达了新春佳节,乾隆与母亲和子孙们一起共庆一堂的欢庆场面,同时还写出了"遐龄时日月长"这样的句子,祝福母亲能够健康长寿。每年五月,石榴花开,端阳春佳节来临的时候,乾隆又总是陪伴着太后到圆明园中观赏龙舟。他的一首诗就记叙了这一热闹的场面:快霁天中景丽鲜,宜人都为利农田。轻阴乍晴招惊牖,永昼如迟竟渡船。斜叶焦云亭畔卷,低枝榴火沼中燃。五丝彩缕随风俗,愿比慈宁寿算绵。母子之亲跃然纸上。每当太后大寿之时,乾隆总是不惜财富的把寿庆办的隆重喜庆,场面宏大,让母亲满意、高兴。当时的一篇文章详细的记录了乾隆庆祝皇太后六十大寿时的情景,极尽人间能事:"十余里中各在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视市廛,绵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满卷屋,九华三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依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右惊,右盼复眩,游者加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其景物之工,亦有巧于点缀而不甚费者。或以色绢为山岳形,锡箔为波涛纹,甚至一蟠桃大数间屋,此皆粗略不足道。至如广东所极翡翠亭。广二、三丈,全以孔雀作屋瓦,一亭不啻万眼。楚省之黄鹤楼,重檐三层。墙壁皆用玻璃高七、八尺者。浙省出湖镜,则为广榭,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旁则小镜数万,鳞彻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千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奇观也。"这一大段繁琐冗长的描写,足以表现出当年祝寿的盛情也可以看出乾隆对母亲的挚爱。在历史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想要亲近什么人,如果能够由他亲边的人入手,对他尊敬的人表现出同样的,甚至更强的尊敬对他关心之人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往往会被引为同道,使人一见如故,由到奇效。每当皇太后寿延之日,和伸会与侍卫们一起,亲自抬着太后的风辇,乾隆看在眼里,心中不由更加看重,欣赏和伸。崇庆皇太后在乾隆六十七岁的时候,以八十六岁高龄崩逝,乾隆悲恸欲绝,当即剪发,服白绸孝衣,在舍清斋为太后守孝,终日不思茶饭。后作诗一首记录了太后故去之后的深切怀念:游岁黑甜何处乡,从容掖辇祗如常。孙曾侍宴到不代,歌舞行时娱一堂。忽尔醒来余寂寞,泛焉涕出切悲伤。因思向日即真者,非梦原都是梦场。和伸紧紧的抓住这一时机,表现出了太后故去,自己做为人臣的悲伤,与乾隆同误用同悲,陪侍在乾隆身边痛哭,把太后当成自己的母亲哀悼。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判断这其中有多少真诚的成分。然而,从以后乾隆对和伸的愈发宠信看来,这起码大大增加了乾隆对他的好感和信任。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事事想到皇帝的前面乾隆一生中曾因多次南巡,为民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逸闻逸事,传为佳话,可见,他是一位喜好畅游山水,好大喜功的君主,可是,如果说乾隆南巡只是为了领略江南的湖光山色,倒也不是。江南各地素以物产富饶、人文鼎盛而名满天下。经宋、明以来,朝廷屡次衣官南渡,若大一个中国的文化命脉得以在江南一隅延续不衰,江南的士风一直胜过北方。清军入关以后,所向披靡,唯有在江南受到了以书生文人为首的义军的顽强抗争。因此,才有了诸如"扬州十月"等惨不忍睹的屠城事件,后人有诗曰:"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颇掷处血斑斑。"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实是对江南的文人们伤透了脑筋,再加上清王朝自认秉承了传统华夏文化,对文物鼎盛的江南也未免心存思惮,多次开设"博学鸿词"等科,希望能够安抚士人。所以,乾隆南巡乃是继续清朝的政策,准确借机笼络人才和地方的豪强大户,消弥反清情绪,营造满汉一体的民族感情氛围。另外,自宋明以来"苏杭熟、天下足"即已成为民谣,江浙一带加上南巡必经的直隶,山东等省,全都是物产丰富的地方,是整个国家的粮仓,国家的命脉所在。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发展与否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安危,这些地方连年水患频仍,乾隆要趁南巡的机会省视何道,摒除水患,发展农业。这些道理,乾隆只是放在心中,并未向外人道及,和伸却早已了解于胸了。所以,他总是力排众议,屡屡劝乾隆南巡。乾隆于是就把南巡的事全部交给和伸办理,并让他扈驾南巡。每次南巡,乾隆最担心的是国库中的银子,他前四次南下,每次都花去了大约四十万两白银,所以,当他又准备下江南的时候,就有一些官员出来力阻,理由即是国库考虑,百姓疲羸,和伸最让乾隆感到满意的也是即在此。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80年)正月十二日,当乾隆以"观民省方,勤求治理"的名义,开始第五次南巡的时候,内务府只需要出御驾的日常费用,其他的绝大部分开销假,全交由和伸一人筹措和伸自然不会自己出这笔钱,他立刻传令各省的督抚,盐政、河督,命他们建造修葺行宫,抓紧时间建造龙舟,很快水路旱道俱已疏通,行宫园林也都建好了,各地的龙舟摆满了运河,迤逦几千艘。和伸自己未出一分一文,就假借皇上的威势,将一切置办妥当,博得龙颜大悦,全不顾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只知道赞赏和伸精明能干了。乾隆兴致勃勃的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南巡,所到之处,和伸与他形影相随寸步不离,御驾经过的地方,各地督抚以下的官员,全都跪拜接驾和伸站在乾隆的身边,显得更加威风凛凛,和伸又借此,向地方官展示了自己地朝中地乾隆面前非比寻常的地位。令地方官员们对他恭恭敬敬纷纷向他行贿纳贡。圣驾不久就来到的扬州,扬州自古就是繁华烟花之地,古人云"谁在各都,竹西住处,扬州自古繁华。"乾隆每次南巡,扬州都是必经之地,扬州的慧因寺,倚虹园,致清楼,怡情堂,清净寺等名胜,都是乾隆御笔亲提的匾额。和伸自然也不敢对扬州掉以轻心,亲自命扬州的官员,布置扬,使小城的繁华,更胜往昔,城里的大街小巷,全都铺上了锦毡,两边挂满了丝绸。圣驾一路经过,繁花映目,美不胜收,乾隆驻跸的高景寺行宫,出修葺一新,在行宫内新开凿了两个人工湖,堆了许多用太湖石彻成的假山,极尽江南园林之精美,整个修葺建造的费用,没有动用内务府的银两,全是在和伸的授意下由两准的盐商们"自愿"捐赠的,好大喜功的乾隆对和伸如此能干大为满意,面对着满园春色,把和伸嘉奖了一番。和伸一面借助皇帝的权威,令盐商们贡献出大量银两,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和伸的腰包,另一方面,对借盐商们的富有,讨好了乾隆看书不费吹灰之力,就左右逢源,受益良多,真可谓是诡计多端足智多谋了。第二章 如何作官妙法—和珅的为官之道精于办事,肯为皇帝背黑锅乾隆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晚年逐渐糊涂起来,这大概是中国帝王普遍的规律,他渐渐喜欢追求泱泱大国的皇家气派和豪华场面,却又要示人予以严谨勤俭,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想奢华,又怕人家说他挥霍,欲享受又不被人说贪图享乐。和伸为乾隆想好许多敛财的办法。甘心情愿的替乾隆背上奢侈的"黑锅",他们之间好象形成了默契,乾隆一百在朝堂上下令不要铺张,和伸便在下面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各地富商们加紧损贡。在和伸的主持操办之下,只一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国库中的银子也多了起来,在各种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和和伸创建了"议罪银"制度,凡有过失的官员,都可以纳银赎罪免去处罚,而"议罪银制度得到了巨额的银两,有85%供皇帝个人挥霍,不入国库,和伸等于是为乾隆个人建造了一个小金库,乾隆怎么能不高兴呢?乾隆有了银两,就在枯燥乏味的皇宫中坐不下去了,打起了南巡的主意,和伸知道皇上心中是极想能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考察一下自己御宇这么多年来,天下百姓的生活之所以犹豫不决,是怕被人冠以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名声,和伸便想出了一个主意为乾隆排忧解难,他向乾隆担保,说江南各地物产丰盛,官员和富商们久沐圣恩,早就一心图报,若皇上南巡,一应费用,江南的官员和富商们都愿捐献,可以不必动用国库,这样一来,那些说乾隆享乐的人就无话可说了。乾隆听了大喜,他何尝不明白其中的奥秘,只是和伸能如此为他着想,实在令人感动,当即决定令和伸全权安排南巡事宜,御驾即刻启程。和伸接到圣旨,向江南各地发出通知,言明皇上要巡视江南,各地官商要悉心准确,鼓励商人捐钱捐物,作为皇上南巡之需,虽然,公文中没有强求的意思,可是,此事既是皇上南巡,又是和伸的主意,官员们若是还想坐稳自己的位子,谁敢怠慢,纷纷不惜敌国本大兴土木,就怕让皇上不满意,有的人还想趁这一机会讨好皇上,以谋得升迁,他们又怎会甘心掏自己的腰包,弄到最后,各种负责还是转嫁到了百姓头上,百姓们被迫出工出钱疏通运河,建造行宫,修葺龙舟,将江南装扮的一派亮丽,在这亮丽下面却不知有多少百姓的哀叹。乾隆的南巡顺利开始的时候,他对一切都感到满意,江南秀丽的景色让他陶醉,心中不禁感叹,大清国在自己的统治下实在好不气派,比起圣祖康熙来也毫不逊色,在和伸的精心安排下,乾隆几乎没动用国库一分一毫就顺利、满意完成了南巡,还到曲阜祭拜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向天下人表明他尊师重道的仁德。乾隆将江南千百万百姓的民脂民膏都当成了和伸的功劳,对他越发喜爱,看出了他理财的天赋,任命他为户部尚书,把整个大清国的财政管理权都交到了和伸手中。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乾隆帝80大寿之际,和伸理所当然的成为庆典的负责人,按照当时朝鲜使者的记录:"皇帝虽令节省,而群下奉行,务极侈大,内外宫殿,大小仪物,无不新办,自燕京到圆明园外,楼台饰以金珠翡翠,假山亦设封院人物,动其机括,则门窗开阖,人物活动,营办之资无虑屡万,而一毫不费官需,外而列省三品以上大员,俱有进献, 内而各部院堂悉捐米俸,又以两准盐院所纳四百万金助之,方自南京营造,及其输致云。"乾隆愈是明令节俭,深深揣摩透了他心思的和伸就愈发加紧催官员损贡进献,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人觉得第三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和珅敛财之道敏于事而慎于言乾隆皇帝毕竟是一代名君,在他面前展现才华,并不仅是靠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敏于事而慎于言”,拿出真实才干,才能真正打动乾隆的心。和珅发迹之初,就遇到了一桩大案,他精明强干因此得以施展,可谓初试锋芒。事情由李侍尧而起,李侍尧,字钦斋,汉军镶黄旗人,他的祖上就曾是明朝的大将,到了他父亲李元亮的时候,还坐过户部尚书,李侍尧在乾隆初年曾被乾隆接见,先后出任军机处章京,热河副都统,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职,此人精明干练,颇有才略,史书上记载他:“短小精敏,过目成篇。见属僚,数语即辩其才否。拥几高望,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从皆悚惧。”说他有过目成篇的本领,接见下属的时候,只几句话就可以从中看出下属的才干如何。因此,乾隆对他颇为倚重,曾先后委以重任,历任两广、湖广、云贵三省总督。这样的难免恃才傲物,再加上年高位重,更是看不起别人,尤其像和珅这样暴得高官的青年,他从未放在眼里,据史料记载,李侍尧因“年老位高,平日儿畜和珅,珅街之。”和珅为人就心胸狭小,怎能忍受这些每日里就想着能寻找机会,教训李侍尧一下。不久,机会就来了。曾任云南粮储道与贵州按察史的海宁,库存和珅关照被解除旧职调任沈阳奉天府尹,他上任之前,特意到和珅府上拜望,感谢和珅把他调离了西南蛮荒之地,连同丰富的礼物一同带给和珅的,还有李侍尧在云南贪脏受贿的消息,海宁求见和珅之后,对和珅说:“当今圣上对纳贿,贪赃深恶痛绝,几番下圣谕要官员洁自自好,奉公守法,可那李侍尧在云南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他有心要向皇上参奏李侍尧,又恐怕自己官卑言轻,起不到什么作用,不知如何是好,所以特来向和珅求教,说完还向和珅呈上了他平日搜罗的李侍尧受贿的证据,和珅听罢大喜,立刻把海宁夸讲了一番,并鼓励他不必畏李侍尧的淫威,尽管上奏,一切都有他照应。第二天早朝,乾隆处理完当日的政务,正准确退朝,和珅跨出一步说道:“云南粮储道并贵州按察使海宁有本要奏。”乾隆一向对远道而来的官吏较这宽容,就命他上殿奏本。海宁来到殿上,跪拜乾隆之后,把自己书写的奏折呈递上去。乾隆读罢勃然大怒,说他对李侍尧在云南贪脏营私早有察觉,只是念他征战多年,立功无数才网开一面,孰料他竟然愈发不成体统,当即命和珅赴云南查清李侍尧贪赃一案。和珅到达云南之后,先向李侍尧宣读了圣旨,将他暂且革职,然后就再不过问此案,游山玩水去了。因为他明白,云南必竟是李侍尧的地方,他在此地经营多年定然耳目众多,根柢深厚,寻找他贪赃的证据,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他先装作懦弱无能,不思公务的样子麻痹李侍尧,暗地里派出得力家人细心查访。这办法果然奏效,几天下来,他就收集到了一些证据,然而,这些证据全都不怎么重要,远不足以置李侍尧于死地,和珅不肯就此罢休,开始打李侍尧的大管家赵一恒的主意,赵一恒身为李府的大管家,所有财物交易必经他手,如果能敲开他的嘴巴,整个案件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和珅命人绑来了赵一恒,严刑逼供,赵一恒起初还拼死抗争,拒不招认,后来终于奈不住痛楚,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待,和珅有了坚实的证据,心里就有了底,踏实下来。他把赵一恒交待的事项笔录下来,又命人召来了云南李侍尧的属下的大上官员,当得他们的面宣告了赵一恒的供述,一桩一件全都清清楚楚,那些原来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见和珅已然掌握了全部证据,自己顽抗下去也毫无意义了,还不如从实招来,也许还能保全自己呢。于是他们纷纷倒戈一击,出面指控李侍尧的种种罪行,就连那些曾向李侍尧行贿的官员,也申明自己是迫于李侍尧的淫威,被迫行贿的。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和珅才提审李侍尧,他就在总督府的在堂中央摆下公案声势逼人,李侍尧来到公堂后还有恃无恐的强辞争辨,和珅见状,命人将赵一恒带上公堂,让他当面与李侍尧对质,和珅每问一句,赵一恒就机械的回答一句,李侍尧的心也就往下一沉,等和珅问完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李侍尧已经感到大势已去,放弃所有希望了。史书上写到李侍尧认罪时说:“他自任得道府以下贿赂不讳。震怒谕曰:‘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思婪索、朕梦想不到。’夺官,逮诣京师。”乾隆接到和珅的奏折,见海宁弹劾李侍尧的本章句句属实,恼怒非常,命和珅把他带回京师治罪,和珅有意置他于死地,几经审问,和珅上奏:“拟斩监侯,夺其爵以授其弟奉尧。”后又建议将他侍尧“斩立决。”乾隆感念他曾屡立战功,又颇有才干,不人忍心就这样把他杀了,就不批准“斩立决”的决议,让和珅等人再行商议,有江苏巡抚闵鄂元领悟了乾隆的本意,上书奏请道:“侍尧历任封疆、干力有为,请用仪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乾隆遂最后判李侍尧“斩监侯”,将他囚禁在刑部大牢之中,籍没了他的家产,虽然和珅没有达到将李侍尧斩首的目的,却向乾隆展示了自己办事的才干,可谓不虚此行。第三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和珅敛财之道给皇帝买名 替圣上立。"德。"和伸之所以让乾隆对他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还在于他能为乾隆着想,抓住时机替乾隆换取好的名声,替他立"德",这对于把自己的名声看的比什么都重的乾隆来说,无异于一剂最贴心的良方。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年迈的乾隆皇帝已有85岁高龄,按照他年轻时许下的诺言,他准备在这一年,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永琰,乾隆皇帝在九月初三日,发布上谕说:"朕寅绍还基,抚绥方夏,践阼之初,即焚手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六十一载了数,其时亦未计年庆围甲子。……朕诞鹰大宝,会六十年矣,……兹天恩中锡,竟获周甲纪元,寿跻八旬开五,精神康健,不至倦勤,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属国,实皆不愿朕即归政,但天听谁聪,朕志先定,难以勉顺群情……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用昭付托,定制孟冬朔须发时宪书。其以明年丙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在这篇详细、冗长的上谕中,乾隆回顾了他做皇帝以来的成绩,说明了之所以要禅位的来龙去脉 ,也表示出他当太上皇后,实权依旧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愿望。上谕发布之后,举国上下开始准备第二年元旦的禅位归政,大典,因为禅让的典礼开据可依,如何办得隆重,庄严、冠冕堂皇显示出乾隆帝的仁君风范,着实让和伸伤透了脑筋一直到了大年三十才把大典的礼仪制定好,交与乾隆帝圣裁,其中,最让乾隆满意的是和伸提仪的"千叟安",所谓"千叟宴"就要召集官员,缙绅,中七十以上的高寿老翁在皇宫中举行酒宴,与皇帝同乐,中国古人就有"仁者寿"的话,试想一下,近千名白发垂*的老者济济一堂,同庆同乐,既可以看出乾隆归政禅位、年高德勋,又可以表明在乾隆帝统治的六十年中,四海升平、百姓都得以长寿,为了能筹划好这次千叟宴,和伸简直操碎了心,正月时节,北京城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到时候若大的一个宫殿中,空空荡荡如何取暖,无疑是一个大问题,和伸别出心裁,调来了1550多只火锅,举行火锅宴,这一设想,实在妙不可言,不但可以保证殿内的温度,而且,火锅里燃烧的煤炭,沸腾的浓汤都会更好的烘托出喜庆气氛。正月初四,千叟宴如期按照和伸的安排在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声势浩大,果然不同凡响,单凭这一壮观的景象,和伸的名字足以载入史册了,和伸的这一安排为和伸赢得了天下盛誉,令乾隆大为满意。乾隆一生报负极大,不只是想留得当世的盛名,还希望能够万世不朽,古人曾说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乾隆帝觉得自己德行足以广被天下,功绩也是一百代无双,就想在"立言"上也作出一番成绩,他不仅要超过他的祖父,康照帝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大业,而且要超过以前的历代君王编出的"功德",他模仿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以致明代的《永乐大典》的体例,偏纂了一部《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书,它共收录书总计3470种,79016卷,36078册,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一部,它收录的书中,除了皇室原有藏书外,遍征海内各大藏书名家,收集珍本善本,要求各家都把家中所藏的书籍进献给朝廷,以修《四库全书》,至今,我们翻检各地著名藏书楼的史志时,多可以看到于乾隆某某年献书几何的记录。这套书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起,至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始初步完成,共经历了十年,其间,《四库全书》修纂馆的总裁几易其人,能够负责《四库》修纂的必须是众望所归的饱学之士,因为,《四库》馆总裁绝不仅是虚挂其名的事,要切实的能够对书籍的入选与否,版本的择定等一系列事务作出决定。这些非饱读诗书,泛滥经史的大学者不足以担当,起初,由大学士于敏中任总裁,著名学者朱简参与编纂,给以支持。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于敏中病故,《四库》馆总裁一职由大字士英廉接他,但他负责的时间不长,到了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的时候,和伸受命担任总裁,当时的档案中记载:"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十五日,内阁奉上谕,和伸著充四库馆正总裁。饮此。"和伸的学问自然不能胜任这么重大的职责,不过,他为人机智,精明,而且,他知道,乾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极其重视,当作生平中的一桩大事,和伸办起事来理所当然投入了十二万分的小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何况还有学富五车的纪晓岚充任副总裁在一旁协助呢。然而和伸在担任正总裁后,编书之余,多项上书建议乾隆严加查缴书籍,对有违碍,悖逆字句的书籍一律加以销毁。即使是编入《四库》的书籍中,很多也做了删削或修改,去掉了几乎所有违逆的词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库全书》本的各种图书,都是经过一番清洗后的洁本,究竟修纂《四库》功过如何,实在是不好判断。可以确定的是《四库全书》确实为乾隆的业绩中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一直到今天,还被人经常使用。而这一笔中也确实包含了和伸付出的率劳。和伸一生中除了充当《四库全书》总裁外,还监督,负责修订了很多图书,如《开国方略》《日下旧闻考》、清《之通》、《热河志》、《石经》、《太清一统志》 等,为乾隆皇帝在立言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上一页 回第三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和珅敛财之道学会使用麻醉剂世事变换,是没有人能预料的,即使深得乾隆宠信如和伸者,在皇上面前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会被斥责和怪罪,不过和伸在这种时候,总会提前给皇帝来一针麻醉剂,使乾隆不知不觉中就站在和伸一边,这样,许多棘手的问题都被和伸成功的应付过去了。前面提到的和伸遭遇的九次险情,无一不是如此。户部司务安明,因得罪新到任的户部尚书,被免去司务之职,后来经过处心积虑的巴结讨好和伸,才得以官复原职,可是他作官心切,竟然把父亲故去的消息隐瞒不报。这件事被户部尚书知道后,就写成文书弹劾安明,同时也弹劾和伸,说他在官员京察竟然没有发现安明的大逆不孝,保荐他做官,犯有失察的责任。和伸得到爪牙的密报后,连夜赶写了参奏安明的奏折,然后,气定神闲的上朝去了。户部尚书在朝堂呈递了奏折,向乾隆奏明这件事,乾隆质问和伸说:"和伸,果有此事吗?"只见和伸不慌不忙的跪下说道:"启奏皇上,确有此事。奴才早已写好了参奏安明及向皇上请罪的奏折,不料,户部尚书已先奴才一步向皇上禀明了,请皇上治奴才不查之罪。"说完,从怀中掏出了写好的奏折,这一切在乾隆看来,实属巧合,和伸一定是早就准备要弹劾安明,自己认错的,不然怎么连奏折都写好了呢?看来,和伸此前确实是不知实情,禀公办事的,如果要怪罪的话,只能怪安明为人奸诈,着于欺瞒,和伸能过则勿惮改,实在是勇气可嘉,忠心可鉴,这么一想,乾隆不知不觉中就中了和伸的麻醉剂,心里的天平大大的向他这边倾斜,众大臣们再申辩什么,乾隆也听不进去了,他待大臣们反驳完和伸之后,不假思索的表示,这件事就不用再争了,和伸应该是受到了安明的蒙弊。舅果他是有心庇护安明,又怎么能主动参奏他呢。而且他的奏折是和你们同时呈上的,绝不是为了推卸责任,事后所为,当然,和伸失查,是他的过失,不过就不必惩罚太过,罚他降二级留用即可?安明被凌迟处死,全家籍没为奴,而和伸只受到了降二级的处罚,乾隆对他的恩宠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因为这件事更加深了。每当和伸被皇上斥责的时候,他总能找到不同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乾隆派和伸到甘肃去调查当地捐监的实际情况,和伸到了甘肃之后,整日美酒佳丽,花天酒地,收授了数不清的奇珍异宝,自然,对当地官员虚假上报,行为不轨的举动视而不见了,根本不有展开调查,就向乾隆写了一份奏章,把甘肃的官员们大大夸奖了一通,乾隆也就信以为真了。直到甘肃爆发了苏四十三的起义,乾隆派阿桂领兵前去镇压的时候,阿桂才将捐监的实情禀报了乾隆,乾隆知道实情后,当面质问和伸,和伸两眼一转,计上心头,对皇上说:"奴才到达甘肃之后,确实细细核对过府库帐目,并没有发现什么虚假不实之处,现在想来,一定是奴才无能,受了蒙蔽,那些粮仓,未必即是捐监的粮仓。"乾隆不信,追问他竟没收取贿赂吗?和伸装做非常不安的样子说到:"奴才确实收下了勤尔谨送与的四颗宝石,都因为这几颗宝石,异常夺目,奴才想,公主若是佩戴,必是好看,奴才这才收下,现在已经在后宫公主处了。现在回想,奴才当时是有些托大,被甘陕的官员稍一吹捧,就有些飘飘然了,那帐本仓库必定是他们假做的。肯请皇上治奴才不察之罪。"说完,双膝跪倒,请求皇上治罪。乾隆一见他这样,心中倒开始不忍起来,和伸讲的也不无道理,想必是那些奸滑狡诈的地方官,趁他年青气盛,捉弄于他,他又初次办案,没有经验,被人蒙蔽也是有的,既是无心犯过,就不能全部怪罪在他头上了,这么大的一桩案件,就被和伸三言两语推了个干净。可见,和伸的麻醉剂,妙用就在于抢在乾隆正式发难之前,先给他造成一种与已无关的假象,要么自己早就发现了别人举报的案件,要么自己就是被人蒙在鼓里,总之是"人不知而不罪"。这样,重大的责任就可以推脱干净了。剩下的类似不察之罪的小过失则不妨应承下来,不但不会有什么损失,反而能给乾隆留下好印象,而麻醉剂之所以能屡试不爽,每见奇效,则是因为乾隆皇帝心中无论何时总是偏袒和伸,别人在他面前告和伸的状,他的第一反应是和伸得恩宠太多,遭人嫉妒了,实情如何先存在几分疑惑,等到和伸稍加辩解,就立刻觉得他说的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对他的话马上深信不疑,纵使铁证如山,乾隆的想法也很难改变了,这种情形,在御史曹锡宝弹劾和伸管家刘全一案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和伸的管家刘全,跟随和伸多年,也经由各种途径,积攒了大笔财富,于是在日常的吃穿用度上不免奢侈起来,他在家中建造了远远超出一个管家所应有的房子,一家人出入所用的车马,也不是管家应有的,这些,引起了御史曹锡宝的注意,他经过一番调查,向乾隆呈递了一份奏折、弹劾刘全用度逾制,想通过这件事扳倒和伸,和伸起初对此一无所知,等到他从曹锡宝的同乡吴省钦那里得到消息后,即刻派人找来刘全,命他火速回家,将一切不合规矩的东西统统销毁,拆掉逾制的房屋,毁掉不应配置的车马,隐藏转移不应穿戴的衣物,然后,他便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说他知道了曹锡宝弹劾刘全的事,非常气愤,马上拷问刘全,刘全知否认有这些不轨之举,而他自己,虽然平素多有过失,对待家人却从来十分严厉,家人常因生活过于俭朴暗地里埋怨他,却从没出现过过于奢侈之事,料想刘全即使果真如曹锡宝所言,多有逾制之举,也是背着他做的,他对刘全的所作所为并不清楚。这样,一方面把他自己开脱出来,既然他平日对家人甚严,那他的家人应该不会胆敢在外招惹事非,另一方面,也为开脱刘全做好了铺垫,乾隆听了和伸的话,马上就信以为真了,是因为逃税不成,公报私仇。这件事以曹锡宝被革职查办而告终,乾隆裁决到:"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证为正言陈奏,姑宽其罚,改革职留任。"就这样,在和伸的能言善辩面前,乾隆失去了往日的明查,被他的麻醉剂弄的是非不明,不辩黑白。第三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和珅敛财之道广结天下关系网络“结网天下,雀无所逃”,在复杂的关系社会里,不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就难以成大事,和珅深明建立天下网络的重要,在利益的驱使下,和珅在朝廷内外各省上下结交了大批同党和亲信,在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过程中,他运用了社会交往十大原则。1.人至察则无徒古人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即是说,太清澈的水中是不能有鱼生存的,而人对别人要求大过苛刻,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追随,每个人都在性格和生活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是缺陷。如果,对人要求尽善尽美,则根本不会有朋友,和珅深知聚集在他周围的多为贪慕钱财,虚荣的小人,对这类人更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能为自己办事,忠于自己,其他的事情就随他们去罢。和珅的众多党羽之中,四川总督文绶之子,国泰是一个最为卑下、顽劣的小人,他从小生长在锦衣玉食的温柔乡中,养成了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性格,脾气暴烈,不学无术,清人洪亮吉在他的《更生文斋文甲集》中说国泰:“性暴戾,妻子仆隶皆若一日不可共居。”“国盛怒时,或至扑妻子、刃仆隶。”这样一个人就连他的妻子都到了不能与他共居一日的地步,换做别人,是无论如何不会与他结交的,和珅不管这些,他看重的是国泰每年节庆时必不会缺少的对他的进献,还有国泰对他的一片忠心,由于和珅从不轻视国泰,国泰对他也确实大有知遇之感,尽心尽力为和珅张目。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监察御史钱沣弹劾国泰贪婪无套。乾隆派刘墉与钱沣一起赴山东调查查此案,和珅对国泰的不法行为了解于胸,就想帮他蒙混过关,他使用了欺骗的手法,让阿桂和福康安联名,请求皇上把国泰调进京城作官,了结此事。因为乾隆深感不妥,半信半疑,才派和珅随同刘镛一起去山东调查,查案过程中,和珅多方掣肘,百般刁难,干扰案件的进行,最终要不是钱沣无意中劫获了国泰给和珅的密信,真不知后果如何。和珅对他的舅父明保也是如此,和珅自幼丧父,家境困窘,他的后母又对他与和琳兄弟二人不好,和珅曾带和琳投到舅父明保门下,希望他能念在和珅生母的情分上,收留他们兄弟,即使不能收留,也想求他能资助他们兄弟进咸安官学读书,当时的明保,家境殷实,为人极其吝啬,是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对和珅兄弟根本不念旧情,冷酷的将他们扫地出门,还恶语相加,和珅虽然年幼却很有志气,打那以后,再也没有登过明保的家门,后来,和珅发迹,飞黄腾达,明保厚颜无耻的带着礼品来拜见和珅,又向他提起了甥舅之情。若是按常理推测,和珅必定不会再理睬明保,也许换了小腹鸡肠的人,还会动用手中的职权,对他加以报复,可是和珅考虑到自己现在是用人之机,如果恶带明保,传将出去,自己会留下睚眦必报的笃名。以后就没有人再来投奔自己了,所以,和珅尽弃前嫌,收下了明保的礼物,仍待之以甥舅之礼,他还不顾明保年老体衰,庸陋无能,向乾隆上书保荐他为官使他当上了知府。明保从此紧紧依附于和珅,频繁出入和府,并经常向他借钱挥霍。和珅也都任他放纵,不加制止,其他的人见和珅对明保都能这样宽容,也就放下了心中的疑虑,放心的投奔和珅来了,和珅的难得糊涂,大为奏效,为他赢得了遍及天下的耳目和爪牙,建立了深厚的关系网络。第三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和珅敛财之道培植党羽,恩惠并重交结党羽,仅示之以恩远远不够的,如果,他们从和伸那里得不到实际的利益,天长日久,必然人心思变,所以,在恩以待人,救人于危难之机的同时,还要遍撒甘露,广施实惠,这样,才能令人看到希望,死心塌地的守在和伸身边。和伸在咸安官官学中学习时的老师吴省兰、吴省钦兄弟,青年时即游学京城,其少有的才华、博闻强记而闻名京师,被选入宫学任教,然而,他们兄弟却能由科举正途出身,谋得一官半职,不甘心清苦的教师职位终老一生,其时,和伸已经升任大学士,主管京畿的科举考试,任主考官,吴氏兄弟得知这一消息,毕恭毕敬的到和伸府上拜望,一见面就对和伸大礼参拜,口称老师,和伸心知肚明,他们为何会这样,也不推辞,就把自己当年的老师收为了学生,等到京畿举行乡试的时候,和伸想方设法从乾隆身边的太监口中得知了皇上亲自出的考题,《清朝野史大观》中详尽的记录下了和伸猜出考题的全过程:"乾隆已酉科乡试,内监捧回书发不定期到内阁时,|探问帝命题时情状,内监言:"上手被《论语》第一本将尽矣,始欣然微笑,振笔直书云云。|沉思良久,遂知为或乞醯一章,盖乞醯二字中嵌乙酉字在内也。乃密与属下门生。"和伸得到了试题,就密报给了他的诸多"门生",其中也当然包括新投入和伸门墙的吴氏兄弟,吴氏兄弟本就博学多才,加上预先得知考题,轻轻松松的就中了科举,顺利踏上了仕途,和伸对于他们可谓恩重如山了。从此,他们兄弟对和伸更加是忠心耿耿,和伸在他的众多门生中对吴省钦、吴省兰这两位也最为满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听话,而且还因为他们有满腹的学问,这兄弟两的学问无论是在朝在野,人尽皆知,办起和伸交待给他们的事情来,总是颇有手段,都会让和伸心满意足,所以,和伸对他们常常有心提拔,和伸掌管科举多年,深知科举是一桩财源广进的肥差,便想办法点吴省钦为直隶府的学政,让他主管乡试,吴省钦何尝不明白主考的威势,他上任之后,就亲自考察起考试的生员,来拜访这位学政大人的生员,怎敢空手而来,都尽其所能的带着丰厚的礼物,吴省钦对着一份份礼单心中暗自衡量比较,至于生员学问如何,那有心思去问。吴省钦在直隶府学政位上,贪得无厌,公开舞弊,几乎是名码标价的收受贿赂,他把各个生员送银的多少记录在册,按银取名,一名胸无点墨的生员以一万两白银的价格换得了乡试第一名,那些十年寒窗出身贫寒的书生,原本指望能经由科举,一朝成名天下知,可谁料想,金榜一出,眼睁睁的看着那些有钱人榜上有名,自己虽然满腹经纶却只能名落孙山,满腔的愤恨无处发泄,相传,曾有胆大的考生在考场门口贴了一幅对联,讥讽吴省钦:上联是"少目焉能识文定",下联是:"欠金安可望功名",横批:"口天欺天"。联中暗藏了吴省钦的名字,上联的"少目"合到一起恰是个"省"字,下联的"欠金"合在一起是个"钦"。而横批中的"口"和"天"合起起又是一个"吴"字,上联骂吴省钦根本不识学问,就像是没长眼睛一样,下联则说科举考试只认金银不认人,没有银两就不用指望能金榜题名了。众考生的不满借这一联表达的淋漓尽致,然而,不管吴省钦的行为激起了多少民愤,只要有和伸为他在背后撑腰,他的学政的职位,还是可以安安稳稳的坐下去,他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利用科场舞弊收取数不尽的金银。和伸对他,既施之以恩,又施之以惠,在给他谋得官职的同时,又给了他大把大把赚钱的机会,吴省钦怎能不感恩戴德,肝脑涂地呢?当然,吝啬的和伸决不会舍得动用自己的银两,他的施人以惠,也无非是慨皇上之慷罢了。第三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和珅敛财之道各路朋友皆派用场战国时的四在公子,广结天下豪杰之士,即使是鸡鸣狗盗之徒也决不捐弃,一样的敞开大门,这样才使得他们麾下门客众多,各具异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和伸在这一点上,也颇有古风,为了能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畅通无阻,左右逢源,和伸从不在乎自己朝廷大员的身份,广泛交友,与各界人士都有着深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他以后的人生历程中被证明大大的有益,为他带来了各种便利。和伸的家奴,除了刘全是与他们兄弟从小在一起生活,关系紧密之外,其他的大多是和伸后来发迹之后,招来的家丁,这些家丁出身复杂,有多少原本是市井流氓,跟随和伸之后,仗着和伸的权势,更加胡作非为,曾经有监察御史谢振定怒烧和伸之车的故事流传下来,谢振定,字一斋,湖南湘乡人,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的进士,他为人刚直不阿,早就不满和伸的横行不法,他在担任京师巡视东城御史时,一天正同手下的官兵在街上巡视,忽然看见一辆建造,规格远远超出许可的马车疾驰而来,他马上下令命人将车上的人带来,来人来到谢振定面前,不但不认错,反而破口大骂,呵斥谢振定,旁边的护卫,告诉他,这个人是和伸的手下,他的姐姐还是和伸的一名爱妾,平日横行惯了,劝谢振定还是不要招惹他为好。谢振定听了这些话,更加痛恨,立刻命人将和伸的手下绑了,痛打一顿,而且还把他乘坐的逾制车辆一把烧了,围观的百姓连声喝采,谢振定从此留一了"烧车御史"的美名,和伸的手下大多都是这样,蛮横无礼,视律法如同儿戏,和伸用他们用的也就是他们的野蛮强暴,每年收获的季节,和府的家丁就带着众打手和一本本的帐目到属于他的田庄中收取远远超出普通地租的一倍有余的租税,租种土地的佃户稍有不满,他们就会大打出手,行同强盗,和伸经营的当铺,高利贷等营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这些人才能够万元一失,日进斗金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向来有所谓的"大、农、工、商",把社会分为尊卑不同的四个等级,商人一直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即使是一个一文不名的读书人,在腰缠万贯的商人面前也丝毫不会觉得气短,古语又有:"学而优则仕",官员被认为是"士"阶层中的精英,更是不屑于与商人为伍,虽然,到了乾隆朝,中国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有限很大发展,可在官员心中传统的价值判断还是没有改变,很少有官员愿意结交商人,和伸却不管这些,他看中的是拉拢商人的好处,最直接的是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到了清朝,社会中的商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富商有的早已是富可敌国,而政府对商业的发展还是采取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加以限制,商人们却愿意结识朝中大官,不惜用大笔钱财换财交易中的种种便利,和伸曾主管户部,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手中的职权与商人们结合在一起,倾刻间就可以化作源源不断涌入的金银,仅这一点,和伸就从他的商人朋友们那里获利良多了。另外,乾隆帝每次出巡,修建宫室,奢侈铺张的行为和伸为了不动用国库的银两,总是号召各地官员,富商积极捐献,这时,结交商人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和伸一声号令,富商们就会纷纷解囊相助,为和伸在乾隆面前赢得了无数恩宠,乾隆皇帝后期第五、第六次南巡,和伸就是把出行的花费,修建行宫,疏通河道,迎驾接待等大小一应事务全部交给江南一带的富商筹措资金,才能既不动用内务府的一分一毫银两,又让乾隆玩的心满意足,尽兴而归的,有些富商也因为讨好和伸,得以入朝为官,扬州的大盐商伍如龙,就是一个例子,他在乾隆第五次巡牵江南的时候,寻找机会接近和伸,不惜血本一次就经和伸送去了二十万两白银,谋得两淮盐政的肥缺,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命官,为官过程又甘心充当和伸的党羽,为和伸作了很多别人无能为力的事,和伸自己还经营着各种店铺包括当时几乎所有可以赚钱的行业,这些经营也离不开各地商人的协助,单凭和伸一已之力,是无论如何难以维持的。和伸自从把学富五车的吴省钦、吴省兰兄弟收到麾下后,就如虎添翼,他们兄弟为和伸出了不少奸诈的主意,吴省钦出任直隶学政,主管乡试期间,营私舞弊按考生进献的银两的数目排列名次,做的过于明目张胆,被李调元抓住了把柄,要向皇上弹劾他,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锦州人,乾隆朝进士,曾任考功员外郎,授广东学政,此人是乾隆一朝有名的才子,为人正直,是一位骨梗之士,他得知了乡试的内幕之后,就撰写了一份奏折,向皇上揭发吴省钦,孰料,奏折先落入了和伸手中,和伸也不禁也有些担忧,因为吴省钦出任学政是他一手保荐的,吴省钦若是出了差错,他也逃脱不了干系,和伸急招吴省钦前来,商议对策,吴省钦想出了一条毒计要治李调元于死地,和伸见他设计的天衣无缝,万无一失,也就放下心来,叫他放手去干了。吴省钦设下了一个圈,抓住了京城钱库守护头目的把柄,要挟他们去偷库银,两个小头目陷入了别人手中,无可奈何,只好趁夜在守库兵士的饭盒中下了蒙汉药,将他们麻醉,潜入钱库,胡乱窃出了一包金银,交给吴省钦,吴省钦又派出心腹手下,将装有库银的包裹趁李调元家人不备丢入他的花园中,隐匿起来,这些准确都做好后,他便告知告府,说钱库被盗,有人发现,李家家人由钱库旁经过,鬼鬼祟祟,形迹可疑。知府带兵到李府中查抄,轻而易举的就找到了隐匿的包裹,打开一看,果然是失窃的库银。知府当即喝令手下,兵丁不等李调元辩解,就把他捆绑起来押入大牢。和伸借机马上向乾隆上奏这件事,要求对李调元处以大辟之刑,置他于死地,乾隆素闻李调元才华盖世,有心袒护于他,免去他的死罪,改判为流放伊犁,可叹,堂堂才子,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被人陷害,落得家破人亡,这件事,由吴省钦一手策划、安排,和伸没有费一点心神,就除掉了敢于同自己做对的人,而且是如此干净利落,不能不承认是和伸的广泛交游为他带来的便益。第三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和珅敛财之道征服异已以狠为先古往今来,凡要成就大事者,很重要的一点要办事果断决绝,不能有"妇人之仁",像和伸这样的巨贪之人,作起事来更是心狠手辣,决不手软,尤其是对待那些敢于与他作对的人,常要置人于死地方才安心。和伸当道时,常有人因为胆敢对和伸不敬落得失官弃职,家破人亡的下场,山东博山县知县武虚谷,即是一例,武虚谷又名武已,河南偃师人,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出任博山县知县,当时的和伸身兼步军统领一职,负责维护京师一带的社会治安,社会上一度盛传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率众起义的农民领袖王伦尚在人间,和伸便以搜捕王伦,以绝后患为借口,纵容后下兵士四处横行,骚扰百姓,不但在京师一带胡作非为,有时还跑到王伦的起兵地山东一带寻衅滋事,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的时候,刚刚出任县令的武虚谷就遇到了和伸派来搜捕叛匪的官兵,他们在乡间随意殴打百姓,掠取钱物,搞的民不聊生,武虚谷派人将他们拘捕到县衙,不料,这些人以官差自居,傲慢无礼,见了武虚谷也不下跪,向他暗示自己是和中堂的属下,谅他一个小小县令也不敢怎样,武虚谷义正严辞的说:朝廷派你们来是为了抓捕逆贼,却不是让你们来滋扰百姓的,你们到达我县,胡作非为,还有什么可说的,然后命众衙役将这群人痛打了一通,赶出博山县,和伸知道这件事对武虚谷怀恨在心,连这个小小的县令也不放过,没过多久就寻了一个借口,革去了他的官职人,把他发往东北为奴了。和伸对待武虚谷这样一个小小的县令,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所以,对他的报复也不会处心积虑,赶尽杀绝,可他对待江南巡抚海成,则是无所不用其极了,海成身为江南巡抚,自恃官商,从没把和伸放在眼里,他到京城述职的时候,在军机处见到众位大臣,作揖打手,态度随和,唯独不理睬进入宫机处不久的和伸,而且言语间多有不敬,语中带刺的讥讽为了升官甘当佞臣,还故意让和伸听到,和伸正处于发迹之初,周围的人都对他有些瞧不起,海威的行为,正好击中了和伸的痛处,和伸暗下决心,一定不能放过他。机会不久就来了,海成治下有一个名叫王锡侯的文人,屡次参加科举不中,眼见入仕无望,就放弃了做官的想法,安心呆在家中著书立说,他苦苦钻研十七年,著成了一部《字贯》自以为是一部较之《康熙字典》更为完备的字书,偏偏王锡侯得罪过同族的一个名叫王汝南的无赖,想借这本书报复于他,王汝南借《字贯》前言中说此书超出《康熙字典》之上的话,一口咬定王锡侯悖逆,诬蔑贬低圣祖康熙皇帝,一张状纸告到了县令那里,县令不敢独断,上报巡抚海成,后又上报给了乾隆皇帝,乾隆责令海威严查此案,海成细读了之后,认为这只不过文人之气,惯于夸大,并不是有心悖逆,算不得什么大案,仅革去了王锡侯的举人名份,并没有把他怎么样,乾隆看完海成的上奏,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不再追究了。如果,王锡侯所著的《字贯》后来没有落到和伸手中的话,这件事就会这么不了了之了。和伸在翻阅军机处卷宗时,看到了这一案件的始末,顿时喜笑颜开,找到了陷害海成的办法,他在《字贯》一书的"凡例"中发现,王锡侯竟然把圣祖世京等帝的库讳和乾隆皇帝的名讳都写了出来。同其他的字一样排列。这在封建社会中是绝对不允许的。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讲究"为尊者讳",随着皇权的完善和加强,避讳的制度也越来越严密,不但皇帝的名字不许言说,书写,有时,就连音同字不同的字也不能用,到了清朝,因为满族人的名姓冗长,字数繁多,原本对避讳已经不太追究了。可是因为清朝以异族入主中原,在江南又遇到了文人的暂死抗争。对文人们的一举一动颇为反感,避讳之事又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件大事,怕得就是父人对朝廷不敬,因此,和伸拿着《字贯》一书,禀明乾隆时,乾隆看到。自己同皇考的名字竟然一般无二的开列在书中。勃然大怒,要对王锡侯处以极刑,和伸眼看时机已到,对乾隆说:"王锡侯大逆不道,理应问斩,想那巡抚海成,对《字贯》中如此悖逆不道的地方,竟然视而不见,分明是有意袒护,无视朝廷,像这样的官员又怎能继续留任在朝中为官,如果不严加整治恐怕长久下去,官吏多会效仿,都对朝廷不敬了。大清的威严何在。"乾隆正在火冒三丈的时候,如何受得了和伸 的挑拔,顿时迁怒于海成,强下诏书,立即拘捕王锡侯,斩立决,全家抄没,妻儿流放官卖,江西巡抚海成,有意庇护,无视朝纲,拟斩侯,另有江西的藩台,臬台也昏聩不察,罪责难逃,革职为民永不述用,海成因为自己的言语不慎触怒了和伸这种险恶毒辣的小人,竟然惹来了杀身之祸。类似的事情,和伸一生中不知干了多少,连朝鲜的使臣也有记载,据朝鲜李朝的史实中载:陕西一个书生,因对和伸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的恶行多有耳闻,又亲见官场昏暗,民不疗生,不顾个人安危,直言为乾隆上书,向他说明和伸的种种恶行,上书虽然幸运的到了乾隆那里,乾隆却根本不理不采,对和伸依然是坚信不疑,宠幸如常,和伸派人打听到这个书生的下落。竟然将他全家满门杀死,给他家带来"赤族之祸"。倘若我们能站在和伸的立场上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和伸这样狠毒也是不得以而为之,想他,出身卑微,发迹也是靠了不光彩的手段,尽管官职高高在上,却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如果他发迹之初,不对不敬他的人痛下毒手,给他们来一个下马威,他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而等到他后来,多行不义,激起众怒的时候,也只能用严酷的手段让别人投鼠忌器,不敢对他轻举妄动,不然,他也许早就论为阶下阁了,不过,和伸还是不够明智,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多行不义必自毙,天下的公理,又怎是狠毒能遮挡的住的呢?三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和珅敛财之道化敌为友相安共事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真正的友谊是不掺杂一丝一毫的功利心在内的,而一旦我们对朋友是有所为而来,那就不是友谊,而是为了利益了,所以有人说,当我们最需要朋友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最不需要朋友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朋友能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在利欲重心的世界里,人不可能有永远的朋友,只会有永远的利益,人有进会为了利益,轻而易举的变敌人为朋友,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总之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利益,和伸对福康安一打一拉,即是如此。与和伸同朝为官的朝臣中,真正能与他抗衡的除了阿桂就是福康安了,他出身名门,父亲博恒是乾隆朝名臣,曾官至大字士,赠郡王忠勇公,姑母是乾隆帝的孝贤皇后,福康安由云骑尉起家,屡屡战功、历任、云贵,四川,两广、闽浙各地总督,后又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实权职位,更被乾隆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嘉勇忠税公和郡王贝子,是名符其实的位极人臣,和伸与他相比,未免稍为逊色了,和伸因此不免嫉妒福康安,总想着寻个机会打击一点他的气焰,便一手导演出了和琳弹劾李天培私用漕船,拖运木料的闹剧,事情发生在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七月,福康安因为忙于安南战事无法托身,正赶上他家中兴建庭院,于是就修书一封,请湖北按察吏李天培代为购置木材,并帮他托运到北京,谁知,李天培竟然用私自用朝廷的漕般为福康安把木料运到了北京,和伸侦察到李天培托运的木料竟是福康安的,而且,漕运船因为托运这批木料,致使河道雍塞,航道迟滞,觉得这是一个打击福康安的大好机会,于是唆使笔琳写本章弹劾,李元培、乾隆对件事极为重视,派出了阿桂查清此案,阿桂对和伸的诡计心知肚明,决心消尔此事。于是向乾隆启奏,说福康安对这件事实不知情,而且念他功勋卓著决心要严办这件事,亲自下谕判定,湖北按察使,李天培被革职充军伊犁。福康安因安南作战有功,从宽处罚,罚总督俸禄十年。公俸禄十年。公俸三年,就连阿桂也因为办案不利,受到了处罚,福康安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打击,不啻和伸当头一棒,从此之后,就对和伸心存间隙了,但也领教了和伸的手段,在他面前再也不敢大意,总是谨小慎微的,以免有什么把柄落入他手中。和伸料想自己在乾隆面前的地位,还是不能与福康安相比,单是福康安的赫赫战功,自己就不能他万一,只要能打击一下他的气焰,让他对自己心有忌惮也就行了,以后难免还有要用到他的地方,过于针锋相对,反而对自己不利。和伸就在日后的一举一动中,有心拉拢福康安,福康安也不愿与和伸这样无的不为的小人交恶,也表面上和气的同他交好,尤其是同和伸的弟弟和琳关系亲密,形同好友,和琳就借势多跟随在福康安身边,做为他的副手,随他南征北战,福康安打起仗来,经验丰富,威风八面,每次都胜利凯旋,和琳跟随他,不用出什么力气,冒什么风险,就可以坐享其成,几年下来也立了不少战功,乾隆六十年,朝廷接到奏报,说贵州铜仁府大寒营苗民起兵造反。湖南等地的苗民也起兵响应,一时声势浩大,几不可挡,乾隆立刻命福康安,同和琳一起率大军征剿,福康安先后被封赏进公爵,贝子、食田、貂尾桂卜等,和琳也被赐为等宣勇伯爵,太子太保等职,官职同福康安一起水长船高,坐享其成,后来,白莲教也在山东掀起起义,汉民同苗民一起抵抗官军,福康安、和琳大军虽然得到朝廷增援,但既要瞻前又要顾后,逐渐变得步履涯艰,福康安不甘心一世美名毁在苗匪身上,不惜率领一支孤军深入苗民腹地,被四面八方赶来的苗民包围,他左冲右进,竟然擒住了苗民的头领之一吴八月,却也失掉了朝州城就在他准备率军收复朝州城的时候,突然眼前一花,摔下马来,扶回营中,竟然不治身亡了,噩耗传到朝廷,举朝震惊,和伸向乾隆表示过一翻哀痛之后,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还望皇上早日任命将军接掌帅印。当时的情形,最适和接替福康安挂帅的,就是和琳,于是嘉庆元年五朋,乾隆和新登基的嘉庆帝一起来热河避暑山庄拜和琳为帅,继续征讨苗民叛乱,从此,七省军队由和琳一人指挥,和伸兄弟一文一武,一将一相,成了不可动摇之势。这都在于和伸善于尽弃前嫌同福康安搞好关系,借助他的威势,让和琳飞皇腾达,试想,如果和伸同福康安一直水火不容,互相争斗,和琳如何能有挂帅之日。第三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和珅敛财之道控制科举,师生之谊笼络人和伸自己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可他并没有因此而看低科举的重要性,他知道:皇上选拔官吏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科举。而自己要控制官吏,培植心腹,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也必须要控制科举,因此,他主动接管国家的文化事业,先后担任教习庶吉士、经筵讲官,翰林院掌院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和殿试读卷官及兼任廷试武举发策等职务,通过掌管这些职务,和伸便可控制官吏,借机安置自己的亲友、党羽安放到要害部门,而打击排斥政敌。仇家和一切看不上的人。后来,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整个科举可以仅凭和伸个人的好恶随意进退科名。《清史列传》中《和伸》条记载:乾隆五十四年,山西举人薛载熙赴京考取进士,几经周折后,脱颖而出进入复试,但在复试当时,薛载熙却被告知自己已被除名、无资格参加复试,他不知所云,忙向众人打听,有人告知,是和中堂主持复试大局,是否自己得罪了和中堂。薛载熙一想,自己也没招惹和伸啊,最多是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去拜访过和伸,难道这也会得罪和伸?不错,此举就已让和伸很不满意,和伸希望入考的是顺从自己之人,不顺从者一律以各种借口除名,不让其参加考试,当然更不会有金殿会试的资格了。薛载熙只顾自己读书,而且平日里远在山西,哪会懂得个中关窍?因此和伸道:"此人就其学问而论,尚属可以中取,试卷文理无大疵,惟诗粗率,奏请停科"。若在平时的话,薛载熙就此可以回家了,不过这次和伸碰了个软钉子,因为此时正值乾隆母亲皇太后八十岁寿诞,乾隆心情俱佳,在和伸的奏折上批复:"尚可加恩宽免,交与和伸与诸考官再行商议。"在讨论中,哪有不听和伸的?和伸谓:"以薛载熙试卷复与中卷不符,难保无代倩情弊,请追革在案。"复试与中卷不符,本属份内之事,可和伸就以此为借口打发老了薛载熙,本来载熙中举的消息已传回山西,可是回家后却孑然一人。薛载熙发奋攻读,但他也知道:只要和伸在位一天,除非自己去巴结讨好他,否则此生无望再中举。他不愿巴结和伸,只有韬阴养晦,静候和伸去世或倒台。他每日焚香诅咒和伸,或许是他的诅咒有了效果。和伸在十年后轰然倒台,他心想自己的机会来了,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薛载熙在北京苦等嘉庆出外巡视,终于等到机会了,一日,嘉庆出游,薛载熙拦驾哭诉冤枉,嘉庆也曾听闻此事,认为"薛载熙斥革本非皇考之意,和伸办理此事,实属从刻。"故嘉庆帝"命试以诗",薛载熙十年磨一剑,果然非同凡响,嘉庆听了薛载熙的诗句之后,以为"诗句较前稍胜,著加恩赏还举人。"总算给薛载熙平了反。其他事例举不胜举,据清人沈祥年《借巢笔记》记载:沈祥年的祖父本来在丁未(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科春闱中,已列入殿试前十名。和伸见此人文才飞扬,便想拉拢他,沈祥年之祖父早已听说过和伸之恶名,心想自己已入殿试前十,凭自己本事当可谋得一官半职,而且他厌憎和伸人品,所以当和伸请他到家中叙谈后,沈祥年之祖父借故推辞,和伸一看此生竟不给自己面子,这种读书人臭脾气,一定要好好医治一下,于是又向乾隆启奏,乾隆同意让沈祥年祖父"抑置归班",这样沈氏的殿试名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取消了。通过这些手段,和伸让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知道:自己一言可以令其中举,自己一言可可废其举人,于是乎,善钻空子的士子在考前都会馈赐和伸以重金。以求考试无忧。乾隆六十年,乾隆欲禅位于嘉庆,为了大赏天下,庆祝二帝的"交接"形式,故颁令连续三年会试,读书人十年寒窗盼来了这次好机会,纷纷摩拳擦掌,力图在此次会试中榜上题名,所以各方士子都纷纷投靠在和伸门下,或是以名画珍玩,或许以重金,都以为自己必中无疑,和伸见天下士子尽入我手,也心安理得地收入各种礼品,可是风云突变,乾隆为了显示自己对嘉庆的宠幸,命嘉庆选取会试考官,嘉庆推辞再三,还是拗不过父皇的旨意,只好点左都御史窦光鼐任会试主考官。让可让天下士子都傻了眼。自己白花花的银子岂不是掉进水里了?和伸本人更是生气。他还是想继续插手科举考试,可窦光鼎不给他面子,他只好去两个副考官那边打主意,可一来两位副考官资历尚浅,无法成为窦光鼎的掣肘,二则副考官洪亮吉丝毫不给个人面子。和伸一计不成,一计又生,诬告洪亮吉诗中影射攻汗大清、希望借此整垮窦光鼎,自己重新当上主考官,可乾隆不愿再兴文字狱,这一计划也没有成功。和伸也毫无办法了。到了发布皇榜的时刻,又出现了怪事,此次状元,榜眼居然是兄弟俩,状元王以衔还是一个瘸子,这种怪事平民百姓都会怀疑有鬼,和伸当然不会放过诬陷窦光鼎的机会,于是他挖空心思给窦光鼎安置罪状。编写好罪名后,和伸便向太上皇乾隆启奏:臣以为窦光鼎长期在浙江为官,为了培植亲信,所以点录王以衔与王以钨两兄弟为状元榜眼,两人皆浙江人氏,其必有鬼。乾隆一想,也是,兄弟二人同榜,而且乃状元榜眼,此事非同寻常。于是派当时已名闻天下的大才子纪昀(晓岚)重试。和伸却先挑毛病说王以钨卷"疵累甚多!"不允许他参加复试。王以衔得以参加考试,不料此次王以衔也夺得第一名,乾隆万分惊奇,和伸也异常失望,因为他本想借复试再起一场文字狱: "光大狱以倾窦(光鼎),复试日使卫士环列讥察之,无所得"纪晓岚天下第一才子,也没人能反驳他的结论,故"和伸与诸大臣瞠目相视,因奏曰:此次阅卷诸臣,皆秉公认真,亦无私弊,如有失当,何始易置。"乾隆也想看看王以衔究竟有无才华,便与其来金殿钦点,乾隆亲自出试刁难王以衔,王以衔应对自如,乾隆甚喜,钦点其为状元,并叹曰:"若此则彼王兄弟联名,或出偶然,科第高下,殆有命焉,非人意所能测也,何必易置。且既拆弥封而再易置,则转不公矣。"若非如此,窦光鼎与其他主考官又要遭遇一切暴风雨似的攻击。这事引起朝野大哗,"胪唱之曰,舆论翕然,盖以二王素著才名也。"和伸要打击一部分不听话的人,也要提拔一部分听话之人,对自己的亲友,对愿意俯首投靠的人和伸无一不立马录用。师生关系在封建时期是很紧密的。同时也形成了派系等小圈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达官显贵便豢养了许多门客。众多士人便向主子执弟子礼,和伸也很会利用这层"师生"关系,用门生情谊来笼络各地士人,除了反身拜其为师的前老师吴氏兄弟外,和伸还有众多"门生",虽然年纪大多较和伸为长,但几乎都尊其为师。汪如龙就是拜在和伸门下的,汪如龙本系世代书香,祖父于康熙时放过道台,父亲于乾隆初年和当时知县,后来辞官归隐,追随名闻天下的郑扳桥习书画,汪如龙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惜科举多次皆名落孙山,而家中余钱无多,乃弃文从商。成为江南大贾,和伸随乾隆南巡时,受尽汪如龙尊崇,而且,很会讨皇上欢心,和伸有意拉拢他,道:"你我俱为读书人,又同科场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起共创大业吧!"汪如龙也知道自己如能入得和伸门下,不但荣华宝贵,权力美色皆入己囊中,于是道:"学生有先生为师,真乃如沐春风,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先生?以后祈望先生多加照顾,多加栽培。"和伸满口应诺,通过此种方法,和伸拉下不少人马聚集门下,宛然有战国孟尝之风。第三章 千里为官只为财—和珅敛财之道为人狡黠,敢攀皇室姻亲和伸为人狡黠,他知道如何挽住乾隆的心,要讨好一个人,去讨好他喜欢的人更为方便直接。和伸知道,要巩固乾隆对自己的宠爱,使自己官运亨通,与皇室结成姻亲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这么一来,既能赢得主子的宠爱又能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地位尊崇。于是,当和伸长子诞生后,他欣喜若狂,因为正好这一年乾隆最小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也先自己长子而诞生,随着固伦和孝公主日渐成长,乾隆以其貌类己而极其宠爱。和伸下定决心,一定让长子娶到乾隆最宠爱的小公主,于是经常带长子在宫中行走,乾隆一见和伸长子虽年幼,但眉清目秀,与和伸的俊朗长相别无二致,活脱脱一个小和伸,心里喜欢,便于乾隆四十五年赐其名丰绅殷德,丰绅二字在满语中是有福泽的意思,乾隆希望丰绅殷德福祉长远,就把自己的小女儿许给他为妻,"待年行婚礼。"和伸这一步棋走的极其正确,也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公主受尽乾隆宠爱,乾隆甚至说如果公主是男儿身的话,他必立其为储,虽然如此,公主从小喜着男装,善骑射,或许是乾隆的语言起了作用,《清史稿.公主表》中记载:"主,高宗少女,素所钟爱,未嫁赐金顶轿", 和伸也更喜欢十公主,常常说笑话逗她发笑,给她买一些小玩具如小鸡小狗的。即使奉乾隆之命出使外地,也要带回当地的风物回来供公主赏玩,是以小女孩只要一见和伸,就会飞奔上去,扑进和伸的怀抱。后来,公主与丰绅殷德订婚,公主与和伸就更亲了,"常呼和伸为丈人。"乾隆见和孝公主如此愿与和伸亲近,也深感自己把公主许配给和伸长子丰绅殷德是个英明的决定。因此,他放心让和伸带领公主游观。"主呼和为丈人,未知其故。"据推测可能是和伸的小诡计,公主年幼,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而且世俗之事皆不懂,又信赖和伸,于是和伸便教她叫自己为"丈人",经常这样叫,乾隆必以为公主心仪和伸之子,为了公主的幸福,乾隆会赐婚于和伸长子,让和伸成长为公主真正的丈人,和伸狡黠无耻到连小孩子的天真都会利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固伦和孝公主13岁时,被册封为固伦公主,并开始留起头发,准备下嫁,留头发是满族风俗,未婚女子出嫁前都要留起头发,意为该女子马上要结婚了。此时,乾隆也赏她绫罗绸缎、珠宝玉器。乾隆五十上年(1789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宜婚嫁,年仅15岁的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举行了婚礼,乾隆异常高兴,不仅赏赐大量土地和庄丁给公主,而且还赏赐了大量嫁妆给公主,我们可以到一份长长的清单于此:"红宝石朝帽顶一个,嵌二等东珠十颗。金凤五只,嵌五等东珠二十五颗,内无光七颗,碎小正珠一百二十颗,内乌拉正珠二颗,共重十六两五钱。金翟鸟一只,嵌硌子一块,碎小正珠十九颗,随金镶青桃花重挂一件,嵌色暗惊纹小正珠八颗,穿色暗惊纹小正珠一百八十人颗,珊瑚坠角三个,连翟鸟共重五两三钱。帽前金佛一尊,嵌二等东珠二颗。帽后金花二枝,嵌五等东珠二颗。金镶珊瑚头箍一围,嵌二等东珠七颗,重四两七钱。金镶青金方胜垂挂一件,嵌色暗惊纹小正珠二十四颗,守碎小正珠二百四十九颗,珊瑚坠角三个,重四两五钱五分。金镶珊瑚顶圈一围,嵌二等东珠二颗,重五两四钱。鹅黄辫二条,松万背云二个,珊瑚坠角四个,加间三等正珠四颗,四等正珠四颗:双正珠坠一幅,计大正珠六颗,二等正珠六颗,加间碎小正珠六颗,金钩重一两七钱五分。金手镯四对,重三十五两。金荷连螃蟹簪一对,嵌无光东珠六颗,小正珠二颗,湖珠二十颗,米珠四颗,红宝石九块,蓝宝石两块,锞子一块,重二两一钱。金莲花盆景簪一对,嵌暴皮三等正珠一颗,湖珠一颗,无光东珠六颗,红宝石十二块,锞子一块,无挺,重一两五钱。金松灵祝寿簪一对,嵌无光东珠二颗、碎小正珠二颗,米珠十颗,锞子二块,红宝石四块,蓝宝石二块,碧牙么二块,重二两。碎小正珠小朝珠一盘,计珠一百八颗,珊瑚佛光塔、记念,银镶珠背云,嵌小正珠一颗、米珠四颗,小正珠大坠角,碎小正珠小坠角,加间米珠四颗,金圈八个,连绦结共重一两八钱五分。碎小正珠小朝珠一盘,计珠一百八颗、珊瑚佛头塔、记念,银镶珠背云,嵌色暗五等正珠一颗,小正珠大坠角,碎小正珠小坠角,加间米珠四颗,银圈八个,连绦结共重一两四钱五分。珊瑚朝珠一盘,青金佛头塔,金镶绿碧牙么背云,碧牙么大坠角,松石记念,碧牙么黄蓝宝石小坠角,加间色暗暴皮五等正珠四颗。珊瑚朝珠一盘,催生石佛头塔、铜镶宝石背云,嵌锞子一块,绿晶一块,松石记念,红宝石大坠角,红宝石小坠角二个,蓝宝石小坠角一个,加间无光东珠一颗,小正珠三颗,饭块小正珠十四颗,珊瑚蝠二个。青石朝珠一盘,珊瑚佛头塔、记念,铜镶嵌背云,红宝石四块,碧牙么一块,蓝宝石二块,碧牙么大坠角,红宝石小坠角,加间假珠四颗。催生石朝珠一盘,珊瑚佛头塔,记念,松石背云,黄宝石大坠角,碧牙*小坠角,加间饭块小正珠一颗,碎小正珠三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和珅
和珅-2
和珅-3
和珅-4
和珅-5
和珅-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和珅传
和珅传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