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霍元甲》是一部让我感动得夜不能寐的电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回答了一个无数中国人,特别是正在国际化的中国青年人思考的问题:今天的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眼光和胸怀来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影片中,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大背景下,霍元甲走上擂台,面对生死状,第一句话却是:“在擂台上以命相搏,是中国人历来的陋习,可是我们有另一种传统,叫做以武会友。”在那样屈辱的背景下,还能先反省自身的不足,然后再不卑不亢地面对强大的对手,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自信! 霍元甲战胜每一位对手,都不仅是用武力让对方屈服,而是用自己的风范让对方心服口服。他的目的,不是让别人输,而是让别人“服”。服并不意味着谁喊谁一声大哥,服意味着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意味着用人格的魅力去融化他人的偏见和执拗,用人性的光辉去照亮他人内心不曾见过阳光的角落。 影片对日本人的描述也是一分为二,非常客观的。和霍元甲比武的日本武士光明磊落,对霍元甲由衷敬佩,而策划毒害霍元甲的日本商会会长却是一个阴谋家。日本武士最后痛斥日本商会会长为了自己的赌局而侮辱了日本的荣誉,给日本人带来了耻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大大方方地在日本放映,却并没有日本人说它丑化了日本人的形象。 霍元甲在临死前,徒弟们怒不可遏,要去报仇。而他对徒弟们是这样说的:“你们要做的不是去报仇,仇恨只能生出更多的仇恨。我不想看到仇恨。最重要的是强壮自己。”归根结底,还是要自强不息,自身的强大才是最硬的道理。强大,靠的是实力,伟大,靠的是胸怀。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们,也是用这样的胸怀,来期许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第25节: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误会(1) 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误会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也问问周围所有骂小日本的朋友,大家都去过日本吗?和日本人交过朋友吗?我自己原来对日本的印象也不好,但扪心自问,我自己对日本的印象也大都来自道听途说,我没去过日本,没有一个日本朋友,甚至也没有采访过几个日本的政要和企业领袖。 如果一个美国人,从未来过中国,没有中国朋友,而只是在媒体上看到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不良言论,就断言中国不好,我们肯定不能接受。我们会驳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中国人一无所知,凭什么做出判断? 日本是一个离我们最近,但我们却最不了解的国家。中国大多数青年人可能对欧美的了解远胜于对日本的关注。当然,日本不是一个容易了解的国家,日本人也的确存在着两面性。但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日本并不比中国更难了解。问题不是可不可以了解,而是我们愿不愿意去了解。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著的《菊与刀》,赖肖尔(Edwin Reischauer)写的《日本人》,都是非常精辟的关于日本的著作。 凡是来过中国的外国朋友,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我说,中国要比他们想象中精彩的多,优秀的多。一次中国之行,往往会改变他们许多从小积累的对中国的不良或错误印象。而一次日本之行,往往也能改变许多我们对日本的固有看法。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去了一次日本,改变了从前许多过于简单、过于主观的判断。 在耶鲁给美国学生讲中国的时候,我经常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来概括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误解,以及中国人对美国的曲解。甚至一些在中国长期生活的美国朋友和在美国定居的中国朋友,由于生活的圈子相对固定,也都没能对一个国家有多角度的立体的理解,而是偏执于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体会。第26节: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误会(2) 中日之间更是如此。我经常听到有些在日本生活过的中国人,痛斥日本人的种种不是,听完之后,往往会激起我的一些反日情绪。事后想想,这些人如果一直在国内,也许也会连篇累牍地抱怨中国人的种种不是。我也认识很多在日本非常成功的中国人,一些甚至在日本把日本人驾驭的、欺负的连我都看不下去的中国人。 历史上,许多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最初都起源于相互的不信任,由于相互不信任,产生对对方行为的误判以及过分敏感的反应。这种不信任和误判会制造出相互敌视的氛围,继而相互激发,最终使基于误判做出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今天的文明人类,应该能够避免不信任和误判酿成的悲剧。为了让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可能,我们要努力消除这种不信任,防止误判的发生。 到了一个发达国家,服务员态度不好、司机不老实,我首先都会往“歧视”这两个字上想,接着就借着自己英语的优势,噼里啪啦地把对方说的无地自容,再借着自己对西方规则的了解,去找人家的老板投诉,然后觉得自己又为中国人出了口气(相比较而言,日本恰恰是我感觉投诉率最低的国家)。从凡尔赛宫的保安到悉尼机场的检疫人员,从美国的交警到奥地利的空乘,我记不清有多少次是因为自己或是为其他的中国人受到不正当待遇,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这些投诉,当然有很多是必须做的,也是完全应该做的。但冷静下来,我却经常发现,有些时候,这些我投诉的当地人,其实对本国人的态度也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人。就像我们在国内也经常遇到无礼的人一样。倒是咱们中国人,有时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容易产生自我心理暗示,产生联想。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老挝或是纳米比亚,自己也许就不会往那个方面去想了。第27节: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误会(3) 比如,日本人被普遍认为,虽然表面上很懂礼貌,但骨子里却很排外。对此,英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有同感,而我们却很容易把它理解成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独有的歧视。而日本的这种岛国心态,其他国家也有,比如英国人,直到现在还不把自己看成是欧洲人,对此,法国人深有感触,也意见很大。 另外,必须承认,有些不合理的事,即使是针对中国人的,往往也是因为咱们的一些同胞们,总不按当地的规则做事,给别人留下了太深刻的不良印象。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为中国人“出”口气,更需要用自己的修养为中国人“争”口气。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我们为之骄傲。但漫步在今天的西安街头,却已经很难寻觅到当年长安的清晰轮廓了。想看看长安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吗?去日本的京都吧。京都当年就是按照长安的结构、建筑和规划建设起来的城市。我们的长安,如今模糊朦胧,而日本的京都却保存完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个遗憾。 离开京都的那天,我打了一辆车。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哪里来的。中国,我答道。话音刚落不久,突然,《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冲进了我的耳膜。原来,司机的车载MP3上录了几十个国家的国歌,搭载哪国的客人就放哪国的国歌。高兴之余,当时我的一个想法是:多奇怪啊,《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背景,恰恰是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如果司机知道这个事实会怎么想呢?他还会放中国的国歌给我听吗?他是不是应该先替他当年侵略中国的爷爷们和那几个喜欢做秀的政客们向车里的几个中国人道个歉,再放音乐?也许,我想多了吧。 看着京都出租车司机脸上朴实简单的微笑,坐着被国歌围绕的出租车,穿行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就让我自信地享受这个美妙的瞬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