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8

首先,松下以为,对劳工组织和双方关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工会与公司有对立的一面,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那就是企业发展、利润增加,使得劳工生活乃至全体国民的生活都有所提高。具体来说,双方又是制约和促进的。只有公司发展了,才能给劳工提供较高的工资和丰富的福利待遇、优美的工作环境;也只有给劳工提供了充分的生活保障等等,才能调动员工的热情和干劲,促进企业发展。因此,无论哪一方面,首先应该采取合作协调的、而不是对立的态度。松下说:“公司和劳工组织的目标毕竟是一致的,只是重点的选择不同而已。即使不同的地方对立,也要尽量使一致的方面互相协调、合力,这样对双方才有利。因此,经营者不仅要认识到双方‘和谐相对关系’的意义,也要诚心诚意地向员工说明,以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  关于协调劳资关系,松下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条秘诀,那就是力量均衡。他认为任何一方过强,都可能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行动上蛮横、专制。这样也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对立,进而采取消极行为,最终伤害到双方的利益。对于劳资的力量均衡,松下有过形象的比喻:  “劳资双方就像车子的两轮一样,一边大而另一边小,车子就无法顺利向前行进,所以两边的轮子必须同样大小。当一方较强的时候,最好去帮助较弱的一方,使其成长。力量相当的劳资,彼此和谐地相对,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劳资关系,公司得到发展,从业人员的福利也获得改善。”  松下提倡自由发言,鼓励毫不保留的建议,创造自由豁达的风气,以造就公司内部的人和,捕捉到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建议、设想,达到事业的成功。  在资本积累时期,员工只是干活的机器,是雇主的奴隶。那时,员工只有干活的义务,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现代的民主空气,已经打破了这种局面,而松下则在公司倡导更为自由的风气。松下以为,自由发言是其经营的秘诀之一。松下幸之助自己是一个自主的、坦诚直率的人,因此他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同样有自主性,同样坦诚、直率,从而在公司形成一种自由豁达的风气。在松下的倡导下,松下公司形成了自主自由的传统。  松下电器的传统是包括许多方面的,首先是不唯命是从。当然,这是相对的,因为松下公司对自己员工必须遵守公司经营理念的要求,近乎苛刻。在这一点上,松下先生是丝毫也不让步的。但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判断力作出反应,而不是采取消极的、但求无过的态度。松下说:“员工不应该因为上级命令了,或希望大家如何做,就盲目附和,唯命是从。”他认为,下属或员工完全这样做了,就会使公司的经营失去弹性。  其次,松下允许员工当面发表不平和不满。二战以前,有一位候补员工就向松下发表过不满。那时的松下电器员工分一、二、三等和候补四级。这位候补员工迟迟未获升迁,就直截了当地对松下说:“我已经在公司服务很久,自认为对公司有了足够的贡献,早已具备了做三等员工的资格。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接到升级令。是不是我的努力还不够?如果真是如此,我倒愿意多接受一些指导。但其实,恐怕是公司忘了我的升级了吧?”松下对此很重视,责成人事部门查处,原来还真是漏办了升级手续。接着,除了立即发布升级令外,松下明确表示,他很赞赏这种坦白的请求。松下鼓励大家把不满表达出来,而不是闷在心里,那样只能增加自己的内心痛苦,对公司也是不会有多少好处的。  再次,松下要求部属和员工如实坦白地报告外界对于公司的不满。尽管这些事情听起来是会让经营者伤心的,但松下还是如此要求。据传,有一次一个员工被批发商狠狠骂了一顿,说松下的电器质量不过关,“不如去开烤白薯店,别再制造电器了”。员工如实地向松下报告了。接着,松下就亲自拜访了这位批发商,表示歉意。批发商因为一时的怒气而发了一通牢骚,不想引得社长亲自拜访,很不好意思。自此以后,松下公司与这家批发商的关系密切多了。  最后,松下不限制员工越级提意见或建议。他认为那种逐级申诉的成规是不必遵行的,即使普通员工,也可以向他高高在上的社长反映问题,表述主张。由此,他提醒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干部,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并显示欢迎的姿态和支持的行动。  无论何种自由举措,全都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说到底也是为了员工和社会的福祉。松下说,公司既然是大家的经营体,就应该由大家来维护。只有毫不保留地建议,才能获得人和。而提案,充分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提案,正是事业成功的途径。  松下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越来越多地要求民主而否定权威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客观上更需要权威的社会。经营者要充分利用权威的说服力,号召力,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消除疑惧,突破难关。  在当今的社会,个人主义的旗帜高扬,权威早已受到挑战。那么,松下幸之助以权威为企业精神中枢的观点,是否还能站得住脚?  答案是肯定的。在美国那样的高度民主的国家,专家权威的意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政府一项议案能否通过,权威专家的意见举足轻重;世界顶级公司的新设分公司如何运作,权威咨询机构的意见足以左右方向;总统的权威,甚至比皇权国家的君主还要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权威人物是大家认可的、大家信任的。  松下以为,在公司的内部,照样需要权威,而且应该教导员工尊重权威,服从权威。他说:“就企业的经营而言,领导者和员工仍然应该明白,权威是公司的精神中枢。愚妄地否定权威,只会使企业落得一个四分五裂的结果。”“必须使大家有尊重权威的认识,并且依照权威的指示办事,这样对于工作的进展,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如此依赖和尊重的权威,当然不是一般人物。松下以为,权威是极少数的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是“专家中的专家”。在公司里有管理的权威,有技术的权威;此外还有一位确定理念和目标的精神权威,这样的权威,大概就是松下这样的人物了。  实际上,松下幸之助确实是松下电器公司的精神权威,是松下电器的灵魂人物。显然,松下这种权威是在不断奋斗和不断接受挑战中磨练出来的。久而久之,松下的这种权威被认同。不论是做社长、会长,还是退居幕后做顾问,他的权威都受到倚重和尊崇,即使高级干部也是如此。在松下当职时不说,就是在他退位以后,每逢重大决策,还是要请他最后定夺。特别是碰到困境或棘手问题,则更要求助于他了。可以说,松下电器从干部到员工,几乎到了视松下为神的地步。还是在他退职以后,松下电器做出了重大的人事调整,即任命山下俊彦做社长。这次调整没有走由副社长、常务董事提升社长的老路子,而是从新人中提拔了新社长。这一事情,当然是由松下最后拍板。这以后,松下得空到东京散心,不料到松下电器东京公司的时候,那里的工会干部整装迎接,表示工会对于新任社长一事的赞同。从这一点,松下看到了自己权威的存在。他很为这种现实而感到欣慰,也体会到了权威的重要和责任。  那么,权威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可以提供咨询和指导。这一点,在技术权威来说,是最突出也是最易了然的。因为权威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他的意见往往比别人的意见成熟。就企业而言,除设计制造以外,财务、仓储以至于具体工艺操作,都有权威,这一部门的工作,都应该以他们的意见为准。  其次,权威可以解除疑惧,率领人们冲破难关。经营中,不免遇到有疑虑而举旗不定的时候,或者遇到多心过虑、前怕后忧的时候,这时候,就要权威站出来,解开疑团,或者仅仅是一声号令,率领大家前行。  再次,权威具有榜样的作用,可以增强企业的疑聚力。这更适合于那些精神权威。这种类型的权威,甚至就是企业的招牌。像松下幸之助那样艰苦卓绝的创始人,就是这样的权威。  权威如此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他本身也要具有伟大的人格,优良的品质和出众的才能。权威并不是脱离群众的,他也要采纳群众的意见。如此部属能尊重上司的权威,而上司也能采纳部属意见的公司,一切才可以顺利推动。松下强调:“在企业中,无论是工艺上的创新,还是传统精神的维护,都应该以权威的意见为衡量的标准。即使是经营管理者在人格道德上的修养,也应该以权威作榜样,走向‘止于至善’的目标。总而言之,要理智而不盲目地附和权威,有尊重权威的信仰,才能使公司的业务欣欣向荣。”  松下认为,大胆地把工作交给部属,才是造就人才的康庄大道,也才能获得卓越成效。经营者必须有这种气度,再配合以适当的技巧,才能调动部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是大胆地把工作交给部属,还是顾虑重重、小心翼翼呢?把工作交给部属有什么诀窍吗?  松下的回答很简单,就是大胆。松下不只一次地说,自己因为身体不好,总是把更多的事情交给别人来做。这固然也是事实,但更本质的是松下向来就有大胆地把工作交给部属的信念。为什么松下有这样的信念呢?  首先是看重下属的长处,所以才放心大胆地使用。每当考虑交付工作的时候,立刻就想“这个人一定行,就交给他了!”如此信任部属,他的能力才能培养起来。如果总是不放心,当然就无法放手。  松下以为,为部属的短处操心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发展的。他说:“能够看出部属长处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为人的短处而操心,远不如看其长处而加以任用,这样所能得到的好处,到后来还是比较大的。”  在松下的经营历史中,曾有过几次很是大胆的安排举动。比如,要生产电热器和收音机,当时公司内部没有专门的人才,松下便委派中尾来负责研制。正是如此的信任和激励,使中尾在不长的时间就开发出了这种新的产品。另外还有一个特别的例子,那是松下电器要在“金泽”设立一个联络处,苦于没有人手,松下大胆起用了一个进厂两年、20出头的年轻人,交给他300元钱,让他只身去开拓那项工作。当时,那位年轻人听了这安排,简直是吓了一跳。松下却鼓励他说:“你一定能够做到!”后来,那位员工还真是迅速就把联络处的各项工作准备就绪,迎接了新的人员。  当然,大胆地交付工作,不是撒手不管。松下还有一条“交给他又不交给他”的原则,意思就是:工作交下去了,但却不是抛开不管。他说:“经营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最后的责任要由我自己担当’的觉悟才行。”工作交了下去,但还要挂怀于心,要求下属提出报告;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指示和鼓励。不过,这并不是要过分干预。对他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人才。只有看到他即将脱轨的时候,才严格注视及时干预。  松下的这一套赋予职权和任务的诀窍,公司有教材总结为“上司赋予职权时的态度”,其大体内容如下:  一、委让权限会产生责任感。  设定目标以后,应该信任部属,必须大幅度地把职权赋予部属。  这些职权包括:对特定问题,可以做出决定(决定权);向别人发出命令,让他们去做特定的事情(命令权);自己能做特定的行为(行为权)。  二、目标必须明确,手段、作法可以灵活运用。  交代琐碎事情,会使人降低积极性,失去创造、设计的热心,到后来就不能发挥个人的独特风格了。  三、适当地助言与指导。  其要领一是上司要承担最后责任,全面负责,以便下属放心去干;二是及时指正、指点。  四、给与权限与把握权限的努力。  就是说,上司要尽可能地给予权限,下属则要尽可能地把握权限,不越权,事关重大时不忘向上司请示。  松下认为,善于勉励员工,是经营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勉励是前进途中的加油号子,是急流险滩中的准确号令,是危难时刻的乐观祝福,是凯旋门前的防空警报……  松下是严格的要求者,他不时地给下属和员工提出新的要求、指出新的目标。松下也是成功的勉励者,他的员工之所以有那样旺盛的士气,不论怎样困苦危难的时候都能保持饱满的工作热心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松下成功的勉励是分不开的。  对于如何要求员工,松下谈论得比较多。但对如何勉励员工,却较少谈及。不过,他留下的许多朝会、晚会训词以及新年祝词等等,无疑透露了勉励的秘诀。  一年之际,松下对全体员工发表讲话:  “去年一年真是多事之秋,困难万状。幸赖各位同仁奋发努力,终至安度难关。对此,我不胜感激。  “尽管如此努力,成果还是不怎么明显,各位同仁的报酬未能提高,也未能发出奖金,这是过去从未曾有过的事情。而且,人事的升迁也暂时冻结。导致如此的责任,理应由我负担。作为一个经营者,我实在感到汗颜,要向各位深切谢罪。“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终于能安度最坏的一年,迎来充满希望的新春,我也深感欣慰。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时要苦苦撑持暗无天日的境遇;有时却风光绝顶,无人能比。所谓人生的意味和深度可能就在于此。而我认为只有完全经验这两者的人才有资格谈论人生。我们公司这是首次有了这种经验,今后有资格讨论人生、社会、事业等种种问题了。  “这样看来,去年这最坏的一年,不一定是最坏的,反而可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年。我们如果经常能够从任何情况、任何时间去发掘光明,即使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可以转祸为福。我认为人人都应该树立这种完成事业的态度。希望各位能够体察实情,更为奋发努力。  “今天我将发表未来的经营方针,请大家检讨、研究。一旦确定,它将是今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具体方案。  “我重申刚才所说,如果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有新的决心,新的团结,新的奋斗精神,那么今年,必然是我们公司最有希望的一年。”  鉴于自己的经营理念,松下要求这种收音机必须是“外行人也能使用的收音机”。当时,和松下曾有合作的一家公司分家独立,把所有制造收音机的专门技术员工都带走了,而在松下电器的班底里,还真没有这样的专家。对此局面,松下指定研究室主任中尾哲二郎负责急速研制生产理想的收音机,中尾不知如何去做,至为困惑。这时松下勉励说:  “你们均属优秀的电机技术人员,电机也好,收音机也好,不是一脉相通的东西吗?今天连业余的工人都能装配收音机,其例不胜枚举。你们可以利用研究室的设备潜心研究,这比别人要方便得多;同时市场上也有性能比较好的收音机在销售,可以拿来参考。只要下决心,按计划在短期内拿出超过市场现有水平的产品,绝不是没有可能的。我想,关键在于你们有没有信心,我认为凭你们的技术,绝对可以研制出物美价廉的收音机来。所以,希望你们排除万难,赶紧着手去办才是!”  就这样,松下给中尾打足了气,上足了弦,指明了方向,又切断了后路,逼上梁山。果然,事实如松下所预言,中尾在三个月内就拿出了新收音机,而且在“日本广播协会”举办的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松下认为,经营者对于部下,应是慈母的手紧握钟馗的利剑,平日里关怀倍至,犯错误时严加惩诫,恩威并施,宽严相济,如此才能成功统御。  对于部下和员工,应该如何统御领导呢?是严还是宽?是刚还是柔?松下的经验是,应该以慈母的手,握着钟馗的剑。也就是说,心怀宽宏,但处理起来则要严厉、果决,绝不手软。  慈母的手,慈母的心,是每一个经营者都应该有的。对于自己的部属和员工,要有十分的维护和关爱。因为,他们是你的同路人,甚至是你的依靠。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团结他们,达成目标。  但是,同时还必须严厉。这种严厉基于人类的基本特性而来。松下认为,有些人是不需要别人的监督和责骂,就能自觉自发地做好工作,不出差错。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是好逸恶劳,喜欢挑轻松的工作,捡便宜的事情,只有别人在后头随时督促,给他压力,才会谨慎做事的。对于这种人,就只能是严加管教,一刻不放松了。  松下认为,经营者在管理上宽严得体是十分要紧的。尤其是在原则和条规面前,更应该分毫不让,严厉无比;对于那些违犯了的,就应该举起钟馗剑,狠狠砍下,绝不姑息。松下说:  “上司要建立起威严,才能让部属谨慎做事。当然,平常还应以温和、商讨的方式引导部属自动自发地做事。当部属犯错误的时候,则要立刻给予严厉的纠正,并进一步地积极引导他走向正确的路子,绝不可敷衍了事。所以,一个上司如果对部属纵容过度,工作场所的秩序就无法维持,也培养不出好人才。换句话说,要形成让职员敬畏课长、课长敬畏主任、主任敬畏部长、部长敬畏社长、社长敬畏社会大众的舆论。如此人人能严以律己,才能建立完整的工作制度,工作也才能顺利进展。如果太照顾人情世故,反而会造成社会的缺陷。”  美国法律的严厉,给松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严重破坏社会治安,有时要判90年的徒刑。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鞭子重重地举起来了,打下去却比较轻。那些犯人在监狱期间,由于训练和反省,表现良好即可假释出狱。出狱的这些人,往往慑于法律的威严而能很守规矩。  “无论用人或训练人才,都要一手如钟馗执剑,另一手却温和如慈母柔荑,做到宽严得体,才能得到部属的崇敬。”松下如是说。  叱责部下,怕是每个管理者都有过的事情。有的人讲究叱责的委婉技巧,松下则不,他只是以设法纠正别人错误的诚意与热忱,当面斥责。松下认为,叱责也是培育人才的方法之一。  在现代的民主气氛下,骂人——不是街头无赖间的攻讦,而是因对方工作失误而来的叱责——被认为是要不得的。学校的师生如此,单位的上下级如此,私营企业的老板雇员也如此。即使是要叱责,也要讲一些技巧,即不当面批评别人,更不当面叱责人。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给被批评、叱责的人留了面子,于己于人都是有利的。  松下不讲究叱责的这种技巧,他总是发现问题就当面指出,发现错误就当面斥责。曾在松下公司任职、后任三洋机电副社长的后藤清一,专门写了一本《叱责经验谈》,记述了自己被松下叱责的事情。  一次是后藤担任一家新工厂头目的时候。松下吩咐当日留下五六个人加班,干完该干的事情。可是那些留下来的人都去打球了,后藤准备自己独自把工作完成。这时,松下来了,问道:“大家都到哪里去了?那件工作完成了没有?”知道工作没有完成,松下毫不客气地当面叱责了后藤,说他“太不应该,怎么连你也干这种事情。”后藤无言以对,再三点头道歉。  后藤的另一次被叱责,更为严厉。那是他未经许可便擅自提高了定额以外的产品的单价。晚上10点多了,松下把他叫到家里,当着亲戚的面,严厉地叱责他。由于过分激动,松下把炉火的火箸都敲弯了,亲戚的劝阻也没有任何作用,还让后藤把火箸弄直了以后再回去。就这样,本来有贫血病的后藤被训昏了。送他到家后,松下的秘书甚至叮嘱他的妻子注意其动向,以防自杀。  松下对后藤的这种不留情面的叱责,作用如何呢?是否起了反作用呢?后藤在书中也讲了他的感受。第一次被叱责后,后藤居然有些喜悦,松下的“连你也——”这几个字,着实让他感动,因为他从松下的叱责中知道松下对自己更器重一些。其实,这也就是叱责的技巧了。在叱责一个人时,使对方觉得自己的存在比别人重要,这种叱责是最有效的。第二次叱责之后的次日上午七点,后藤还未开始工作,电话就响了,是松下,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找你,只想问你是否还介意昨晚的事。没有?那就好了。”说完,就挂了电话。经此电话,后藤昨晚被叱责的阴影一扫而光,心情顿时开朗起来,精神抖擞地投入了工作。这又是松下叱责的技巧了,那就是叱责以后,及时地了解被叱责者的反应,确定被叱责者是否反省,此后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工作,是否对叱责有所误会。如果对方误会了,则设法消释;如果怀恨在心,松下就会觉得他和自己没有共事的缘纷;如果接受了,反省,抱持积极的态度工作,松下就十分高兴了,叱责的效果也起到了。  当面就地叱责犯了错误的部属和员工,是松下的一贯作风。他不以为所谓“留情面”是有必要的。松下认为,叱责的目的在于指出错误,也希望当事人从今以后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对于被叱责的人来说,这本来是应该感激的事情,何必背着人呢?同时,在场的人,也会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避免自己犯错误。再者,这也是使人进步、培养人的一种方法。  对于被叱责的人来说,松下认为,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很大的幸福。松下自己的亲自体验中,没有过这种幸福,因为他自小就没有年长的亲属,没有被斥责过。他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更多的机会被斥责,才能使自己充实、进步。因此,作为主管,不仅要注意适度的叱责、而且要有叱责到对方改正的耐心,就是说,还要继续不断地叱责,直至对方改正。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二 企业是人的事业二 企业是人的事业  松下认为,以人性为出发点,因此而建立起来的经营理念及管理方法,必然正确且强而有力。  经营管理是由人所进行的,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是人,从业人员也是人,顾客以及所有的交易对象都是人。经营管理可以说是人类彼此之间,为人类的幸福所进行的一种活动。因此,为了适当地进行经营管理,必须彻底了解“人是什么?”和“人具有什么特质?”换句话说就是必须了解人性,而正确的经营理念,也应该建立在对人性的了解上。  不仅经营企业如此,人生的经营、国家的经营这些特有的经营,甚至于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如此。人如果不能确切的知道自己是什么,其活动也就不可能是真正适当的。举个例子说,人类饲养牛马或其它动物时,若想找到最适当的饲养法,首先必须彻底地认识它。牛有牛的特质,马有马的特质,它喜欢什么食物,具有什么习性等等特质知道后,才可能饲养得很好。  人类也有天生的特质,只是人类不靠其它动物来饲养,而是靠自己的手,共同经营群体生活。所以,为了提高人类生活的品质,达到理想的形态,我们必须正确地把握人性的本质。  松下的经营理念,奠基于他自己对人性的了解。人类是万物之灵,在万物中是与众不同而出类拔萃的。人类顺应成长发展的自然法则,不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善于运用万物,无止境地增进生活福祉。只有人类才有这种天生的本质。  自古以来,人类一方面自认为是“万物之灵”,是坚强而伟大的;另一方面则认为自己微不足道。这是因为世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人。发展出今天这种高度文明与文化的是人类;不断地制造烦恼、纷争、不幸的,也是人类。所以在西欧,一般人认为人类介于神和动物之间,有象神的一面,也有不如动物的一面,兼有这两方面特质的就是人类。  当然松下不否认人类具有这种相对的本质。比方说,内心能够同时具有神及动物特质的大概只有人类,而且将这种具有各种特质的人类拿来综合观察时,人类还是不失其身为万物之灵的伟大本质。  用“万物之灵”来形容人类,或许有点高傲,但是松下所谓的“万物之灵”,是既具有主宰一切的权能,又具有慈悲和公正的心,负有支使万物的义务和责任的人,决不是单以自己的欲望或感情等恣意支配万物的。  人类必须自觉身为万物之灵是多么的伟大,并努力实践伴随而来的责任和义务。若能如此,人类就会逐渐脱离不幸或烦恼、纷争与贫困,而更显现其伟大和崇高的本质。  现在,如果将人类是“万物之灵”的观念,用在人们彼此的立场或工作上,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可以说,一个经营者就是其经营体的“王者”。他被赋予任意动用那里一切的人、物、资金等权限。但是,他对这些人、物、资金等,必须有爱心和公正,必须关照得十分周到,使他们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力;同时经营者负有使其经营体无限发展的责任。如果经营者欠缺这种对权限及责任应有的自觉,经营绝对不可能得到相当的成果。  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必须遵循顺应自然法则来驾驭万物,并被赋予权能和责任,以无止境地改善人类及万物的共同生活。而各个企业的经营者,也必须了解自己的权能和责任,换句话说,如果经营者能透澈地了解人性,从而建立经营理念,那么,由这个理念支持的管理方法,必定会强而有力。  松下指出,要发挥领导效能,根本上要先了解人性的尊严,否则无法将事情引至正确方向。  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都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尤其目前有关人性尊严的问题逐渐被重视。  松下曾接受一位记者的访问,当时他表示:  “不管在哪方面,我认为过分地竞争都是不好的。距今数百年前,有一位武将上山谦信,把食盐赠送给敌将武田信玄,这是一种崇高的行为。虽然双方彼此敌对,但并不是恶性竞争。在日本的武士道中,偷袭被认为是卑鄙的,如果意见对立,可以光明正大地挑战。在这个时候,对方跌倒,也要等对方站起来,不能趁机偷袭,或者对方的刀子掉了,也要等对方把刀子捡起来,这是正当的竞争。”  “现实的社会里,很多事情往往都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往往我们只看到一个表面现象,就想要掌握人的本质,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领导者能够透澈地了解此点,那么有助于领导将效能发挥到顶点。”  我们常听说:必须先了解人性的尊严,“企业就是人”这句话才能成为事实。假如不是真正地理解人性的尊严,而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还是无法将事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的确,员工在一个企业而非另一个企业工作,这是由许多特定因素决定的,员工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来实现这一结果。在充分的劳动力市场中,员工可以根据某些理由选择去某一企业工作,企业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物色合适的员工,这些做法体现了自由择业的原则。当选择被确定下来,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在这里,劳动力市场的交易以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确定作为结果,对于员工来说,企业要保证他的权利,他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也就构成了企业和员工的基本关系。  松下认为,员工权利的实现更多地受到社会法律法规的强制保护,义务在某种意义上主要是来自企业内部的约束,约束并非是强制性,而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更确切地说就是伦理承诺。尽管我们可以从严格的厂规厂纪和基础管理制度中,看到这一关系的强制的一面,老板有权辞退员工,严重违纪触犯刑律的可以用民事或刑事的责任起诉,但这一切并非基本的做法。一个企业如果每天都要处理这类事件,企业就更像是社会其他组织而非经济组织。因此,基本的方面还是在于员工内在的道德义务。  内在的道德义务源自对社会秩序和规范的认同和遵守。对社会秩序的认同并非是媚俗的境况,而是因为社会秩序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自然而然地演化而成。人们的社会行为不是由强制或公共权威所决定的,而是每个人都应用自己的知识,在普遍的没有具体目标的社会规则之内,去做要做的事。松下指出,内在的道德义务来自于个人的修养品格和在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律令。承认现实的道德律法并自我约束遵守之,这其实正是做人的准则的一个部分。内在的道德义务还由于在某一企业工作而自然而然地认同该企业的伦理规范,例如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员工从事的工作职业性质所决定的道德义务和准则。现时的职业道德理论,经常性地涵盖了内在道德义务的不同方面,也就混淆了职业化的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区别。职业化的道德反映了人的职业生存特点,是内在的道德义务的体现,而职业道德更多地是以职业性质作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  例如,忠诚这一道德信念就不是职业道德的伦理规范,而是职业化的道德的准则。首先,忠诚绝对是做人的准则。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忠诚。忠诚作为内在道德义务是人的本义促成的,因为我们不论是以何种方式跨进这一社会的,就像一滴水,无论是汇入大海、江河还是小溪,一旦汇入,就再也不可能和别的水滴分开了。忠诚是基本义务,即使在变革的社会时期,忠诚也是最令人敬佩的品德。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发生了忠诚的危机,将会出现致命的后果。  现代企业的员工关系就在于对员工基本伦理意识的培养和自觉形成,把人们对社会的责任用契约方式移植到企业中。企业和员工关系由于基本的伦理出发点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关系结构。国内外不少企业在自身的实践中总结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模式。  利益共同体是以物质利益作为员工关系的凝聚因素,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劳动,不断增加企业物质财富,同时也能够使职工的个人收入相应增加,从而满足员工生存的基本需要。在这样的企业结构中,人的行为始终是围绕物质利益目标而展开的。分配原则和制度成为员工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也是日常人际关系的重心。有利则聚,无利则散,往往造成企业内部不稳定和高频率的人员流动。  造成利益共同体结构的出现,有着深层的伦理背景。处于不同生存境况的人们在选择职业和企业时,对企业有着不同的伦理要求。如有些人急于改变生活现状,因此在企业尚不能完全保证其生存条件的前提下,要求企业实行利益共同体的结构,以保证做一份工拿一份钱。  命运共同体则是全力提升员工的价值信念和理想追求,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形成共同的使命感。职工对劳动成果的关心,主要不是自己能够从中得到多少物质利益,而是自己在完成崇高使命中获得的尊严,精神报酬高于物质享受。  松下电器公司,是恰当地运用这个模式而取得成功的典型。松下公司自1918年创办,在创业期间,就开始探索命运共同体之路,主要采取了两个异乎寻常的做法:一个是信任员工的个人品格,在当时原料和制法一般采取保密的方法,只传给亲友子女又时,松下却让刚进厂的小徒弟也能学到这些技术;另一个是当世界性经济危机蔓延时,企业普遍解雇职工,松下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职工非常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一个人也不能解雇,于是改成半日工作,工资照发。这种培养人的使命感,塑造人的尊严的做法给松下公司赢得了巨大的成就,历经大半个世纪而不衰,并且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器集团公司。这里,命运共同体的企业结构是其成功的重要秘诀。自50年代以来,它的成功模式成为各国企业效法的榜样。  采取命运共同体结构的企业大都是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一方面,命运共同体的完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它视改善员工生存的不同层次需要,作为实现共同体命运、形成共同使命的基础,积极地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提升员工的不同价值追求。这类企业往往有很强的凝聚力,特别是当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这种凝聚力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走向胜利。必须注意的是,对共同使命的追求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忽视了这一点,命运共同体就会出现消极的作用。  两种不同的结构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人们生存需要的价值目标和人们实际的生活方式。中心要求是以人为本,确立人是企业的中心,尊重人的生存愿望和价值追求,以显示人性的丰富内容。员工关系的伦理要求可以概括如下:  (1)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反映出员工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基本态度。首先要求员工做到敬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敬业才能创业,要把职业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事业。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提高职责的自觉性。  (2)优化人际关系。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等级的不同和员工在企业中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区分,以及围绕着价值目标的差异,会导致实际上的人际关系冲突,这是企业内部出现“内耗”的重要原因。优化人际关系就是要营造和谐、协调的企业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尊重员工的个人利益和社会人格。  (3)基本生存能力和文化品质。员工是以职业化工作实现自我生存的目标,因此必须具备足够的生存能力来完成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例如生产技能的掌握和熟练运用。基本生存能力是员工在受基础教育阶段具备的,还必须借助于工作中的实践经验逐步提高,以满足企业经营活动的最起码要求。企业总是有固定的学习和培训制度,都是用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员工应注重这些学习和培训活动,从而更好地实现生存目标。  现代企业的发展已越来越注重形象的塑造,企业的最高目标已不是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结合于文化的进步。因此,员工也应具备相应的文化品质,才能在企业的文化品味中实现自我价值。  现代企业家是指在企业财产所有权和实际经营权相分离前提下,在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特定的职业工作者。他们是现代企业员工队伍中最重要的群体,有着特殊的职业特征。一方面他们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管理者,和一般员工有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可以决定后者的去留和在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企业的雇员,受托于财产所有者的委托并代表后者,并且只能在委托的范围内开展一切经营活动。他们是企业内部的特殊职业者。  企业家群体的上述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的职业活动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但是企业家群体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老板”,而是企业管理职业活动者,也就有着更强烈的职业伦理要求:(1)企业家必须有着良好的个人品格和专业才能。“天降大任于斯人”,个人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就对职业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般来说,担当企业家的职责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在筛选过程中,对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考查总是基于下面几个因素的:较高的理论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坚强的体魄,超人的意志,良好的道德品质。  (2)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的职业特点。企业家的职业活动就在于实现经营管理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水平的创新,企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从而使企业不断获得新的活力,推动经济目标的增长和对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3)崇高的社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准。企业精神和伦理是通过企业家的行为来实现的,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源自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水准,在这里,企业精神和伦理对于一般员工存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而对于企业家却是职业责任义务。也就是要求企业家塑造企业形象时必须首先具备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水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精神和伦理目标。支撑着企业家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家的忠诚和信念。  (4)良好的公众形象。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应该具有能充分体现企业风貌和个人感召力的公众形象。也就是说,企业家必须善于领导企业。国外有学者总结出企业家有效领导的要法是指导和支持,就是能够给予员工有关工作方面,如工作结构、安排和技术的指导,能够支持和关心部属的工作。这两者的真正实现都必须建立在形象基础上。因为无论指导还是支持,必须是下属心服口服的接受。“得人心才得天下”,被动地由于权力结构决定的指导和支持,只能使部属机械地工作而不是富有创意地工作。如果指导和支持是建立在领导者受人尊敬和拥戴的形象基础之上,情况就会大不一样,部属对上级的形象予以认同,在工作中才能积极配合,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体系运转自如,各方面积极性都能得到最大的调动,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目标。松下认为,企业和顾客的关系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获得了顾客,就能兴旺;失去了顾客,就断了生路。企业和顾客是以各种方式发生关系产生联系的,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有着基本的伦理准则。这也就是现代企业所形成的顾客观。不少优秀企业家在总结成功经验时,把这一顾客观归纳为“用户就是上帝”,“顾客至上”,称之为顾客第一原理。号称“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具有强烈的顾客至上的观念。他要求手下的业务经理和工作人员对自己顾客的名单必须有和生产单位一样精确的统计数字。他常说:“我们每天都要测量顾客的体温。”松下公司热心为顾客服务,随时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和改进意见。特别是遍布全日本的2.3万家松下电器系列销售点,就像2.3万枚探针,使松下公司始终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可见,只有顾客络绎不绝地购买和信赖企业的产品,企业生产才能扩大,资产才能增值,生产经营活动才会有良性循环。  其实,在顾客这个复杂群体中,包含了不同阶层、职业、生活习惯和消费兴趣等特点的公众,各个顾客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每一个顾客在使用某一物品后,他还会通过影响作用促进或抑制其他人的购买行为,从而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和收入。一个好的产品或一宗良好的服务,可以随着顾客信誉的提高,不断地扩大市场。相反,低劣的产品和服务会由于顾客的传播而名声扫地,甚至关门倒闭。  松下指出,顾客第一原理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了解顾客的需要和对产品的意见,提供优质产品和完善的服务,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视顾客,关心顾客,方便顾客也会给经营者带来成功的机会。  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应该确立以下伦理准则:  (1)提高产品质量是建立企业和顾客良好关系的基础。产品质量就是要保证产品特有所值物有所用。产品质量的竞争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主要的因素,没有顾客满意放心使用的产品,也就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物质基础,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2)要建立良好而周到的售后服务。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希望一个充满热情、友好的氛围,得到支持和帮助的环境。如果顾客购买的彩电出了故障,电视机厂家能热情地登门维修,帮助用户及时排除故障,恢复功能,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企业和顾客之间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交换。现在,绝大多数顾客在购买产品时,都把是否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作为选择产品的重要条件。顾客购买了企业的产品,只是和企业建立关系的开始,要维持这种关系并使之长久,结下深厚友谊,更多的是通过企业的售后服务来实现的。企业应主动关心顾客在产品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推介产品新功能的开发,帮助顾客保养和维修。只有良好而周到的售后服务,才能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松下公司正是这样的。  (3)要树立“顾客总是正确”的消费原则。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是企业特别是商业企业建立良好顾客关系的重要因素。市场的魔力使产品销售克服了“独此一家,别无他店”的现象,顾客购买产品总希望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这里的“称心”就不仅来自产品本身,也来自产品销售者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美国“旅馆大王”希尔顿对员工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无论旅馆遭遇多少困难,万万不可把心里的愁云摆到脸上。”他到下属旅馆视察时,向各级服务员(从总经理到实习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吗?  (4)利用宣传媒介,争取顾客信赖,是企业主动建立良好顾客关系的重要环节。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往往是通过宣传者沟通的,宣传者的威信对改变消费者的心理倾向起着重大作用。企业无需说服顾客购买其产品,只要利用信誉好的宣传影响,即可获得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誉效应。当然,生产者产品的优劣是消费者购买与否的前提,宣传者的手段则是诱导购买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导引消费者购买力的投向。  松下指出,“经营的理念”必须是根植于领导者的人生观,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如果它只是一种口号,那么再动听的经营理念,也不能发挥真正的经营效用。  就经营者来说,有白手起家的经营者,也有继承祖业的经营者,更有被雇用的经营者,但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经营者,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与原则。创业的经营者大多会真正根据自己的体验而产生其经营的理念,其他情况下的经营者,其隶属的公司往往也已经有自己代代相传的经营理念。即使如此,经营者也不应该照单全受,还是需要参照自己的个性斟酌及发挥才好。  不论是属于哪一类的经营者,都必须随时自我探讨,培养、健全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并且抱持以此为基础的坚定的经营理念,来发展自己的事业,这是最重要的自我要求了。  松下认为,企业应为提升大众的生活水准,多奉献一分力量。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面接受别人的服务,一面也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每个人都乐于接受而吝于付出,则整个社会将渐趋衰败。倘若所有的人,都能以各种方式回报这社会,所得的利益由每一分子均沾,那大众的生活水准就会提升,社会也就渐趋繁荣。  无论任何人,自己对别人服务的总分,一定要比接受服务的总分高,这应当成为个人以及公司的原则。这个道理想通了,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想什么,以及自己的责任所在。  经营景气时,每家公司行号都能顺利经营,无需别人的扶持,可是遇到普遍的不景气,大家都处于经营亏损的状态,当此困境时,松下电器公司就应把日常锻炼的聪明才智奉献出来,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的时候。  无论站在整个公司,各个部门或员工的立场,今年都要比去年做出更多的奉献,这就是在不景气的境况中最重要的课题。  松下感到,生产者的使命,在于创造人类无尽的资源,使贫穷在社会中消除。  什么是神圣与真诚的经营态度呢?这好比是自来水,经过处理过的水就有价值。盗取有价值的东西,要受法律处罚,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然而自来水既是经过处理,为什么乞丐打开水龙头盗饮,很少受到处罚?这是因为自来水虽然经过处理,但它实在太充足了。  你想:水能直接维持生命。经过处理后的自来水,因为太充足的关系,被盗饮多少也无所谓,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何启示?松下觉得,这启示了我们:“生产者的使命,是如何的重大和尊贵”。生产者的使命,在于能将贵重的生活物资如自来水一样,无穷尽地生产下去,逐渐消除贫穷。只要贫困消灭,那贫者所引来的烦恼痛苦也会消除。只要人类生活的烦闷得以消解,有了富足的物质生活,再加上宗教力量所赋予人精神上的平安,自然就有快乐幸福的人生。  松下认为,真诚的经营就在这里。他在参观宗教活动后,所获得的启示就是如此。他反思道,以往松下电器的经营,只不过是根据商业习惯的经营方式,这是自己意识的不明确。那么现在既然悟出道理来了,马上就要秉着这个对使命的体认来经营事业。松下电器最终的目标,应该朝着这条道路前进。松下于一九三二年五月五日,召集全体职员,阐明“真正使命”的经营方针,如此思考后所得到的真正使命,将来如何具体化,以至达成?松下的喜悦和兴奋心情,比之过去任何时期、任何经营计划的改良与创新都多出好几倍,而以后他也在这个崇高使命感的鼓舞之下,一步一步地建立了上述具体化的新方案。  做老实人,诚以待人,信以处世,是人类固有的美德。孟子说:“忠诚者,人之道也。”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以忠诚老实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道德准则。  曾几何时“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也曾蔚为风气,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然而,近几年来,情况却有变化。在有些人的心目中,老实竟被视为“无能”、“窝囊”的代名词,有人甚至断言。“老实人”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潮流,市场经济不怕“狂人”,就怕老实人。老实人果真不适应当今时代潮流、市场经济果真与老实人水火不相容吗?  身为成功大企业家的松下幸之助,以其亲身的体悟对此作了发人深思的回答:  “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老实会换来信誉,获得帮助,成就事业,时代呼唤着做老实人。”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三 珍惜缘份三 珍惜缘份  松下认为,微笑、招呼能溶化人的孤独,而且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初秋的太阳,已经不再象盛暑那般强烈。迎面吹来的海风和拍岸的浪花,令人感到几分寒意,禁不住用两臂抱紧那露出的肩背,从手中获得一些温暖。太阳下山的时间,是比夏天早了、快了。  海水浴场冷静得只能看到零落的人群。从提早打烊的海边冰果店,不时传来未关掉的扩音机的音乐。盛暑已逝,人潮不再,有谁还倾听这种烦人的音乐?  此时的松下突然感到难以抑制的孤独。此刻只要有人在附近,不问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他是多么盼望,能跟之打个带着微笑的招呼。同时,松下想,别人也必定回报他一样的招呼,这样就令人感到无限温馨,心满意足了。走回家的一路上,松下由衷地盼望跟所有碰到的每一个人,打个亲切的招呼。他们也许会感到很惊讶,但松下相信,他们也在盼望有人向他们表示温馨的人情味,而且一定会对这种招呼,报以微笑的回礼。  松下感到,“感谢”可以洒出满天的欢乐,因为这原本就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最大特权。  就连一个口齿不清的孩童在领受东西时,也会向人称谢。就算是背离世俗之人,在心中感受到温馨与亲切时,也会不自觉地拢起手来,以示感戴。  这并没什么理由,也不为什么。感谢之意,乃是人类自然流露的一种情意。不论我们如何学习一些称谢的话或客套的行为,当心中敬存那分诚挚的感谢之忱时,不需加以思考,我们的情谊已然表露在外。  当我们提到“感谢”、“谢恩”之类的字眼时,不由得令人兴起并不足以表达己意的想法。然而,每日在此一句“感谢”、彼一句“托福”之中,是多么丰富人们的心灵,并带给我们生活何等的恩泽与喜悦。  实在没有必要认为自己礼数不够,若是心存感激之忱,且能真诚地表露出自己的心意就可以了。  重要的是,道声“感谢”是飞禽走兽所不能,而惟独人类能做的。换言之,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感谢,原本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最大的特权。  所以,让我们大家重视这份拥有的特权。当我们领受到他人所给的欢乐时,要诚心诚意地说声“谢谢”。自己更别忘了时时给予他人帮助,让欢乐四处散播。  松下体会到,与任何人相遇,都是“缘”,其中有上天深意,故要用心去维护。  “人世上的一切,都有一定的因缘”,所以,就算与我们无意中擦肩而过的人们,也并非是完全无缘的。无论是他们中间的哪一位,或许都是在冥冥中与我们关系至深的重要人物,只是我们不能以肉眼一下就看分明而已。所以,我们该当面对微笑,态度谦和,怀着满心的温柔去与人相处。这些就是前面那句话教导我们的。那并非是毫无道理的,而是积前人无数的宝贵经验产生的金玉良言。  人世上的一切,都有一定的因缘。若是我们认真地思量这句话,必能对对方多付出些心意,而将世事反求诸己,使人与人之间灵犀互通。因为若是对他人视而不见,见而不思,就会在无意识中说话无礼,耸起肩膀,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  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扶持,不仅限于与自己同一个城市而居、同一国度而处的人们。汹涌的思潮如波涛般,一波一波而起,它超越了语言、超越了思想、超越了国境,广被四海而至整个寰宇人类,浩瀚无际。  今生缘定。要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抱持这样的看法,那么人与人之间,定能诚恳地心神互通。  懂得这个道理,或犹未体会出这道理的人们,让我们好好地思量这个问题吧。  松下说,诺言所以能成为力量,是因为守信用。  社会秩序乃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彼此能遵守约定的基础之上。与朋友订约会、订定借贷乃至于制定国家的法律等各种约束,莫不是为了使生活更有秩序、更加圆满。  因此,是否实践诺言,即成为衡量人类精神是否高尚的准则。不但如此,道义、道德也都表现在守约上。  倘若守约的精神日渐微弱,影响所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将蒙受其害。因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诺言。  松下指出,只有人类才懂得赞美,因此,不要吝于去表达这种天赋美德。  小孩拚命赛跑,被别人一一赶过去了。孩子跑到终点,父母拥抱着他的头,慰劳他。他能拚命地跑到了尽头,就已经值得赞赏了。汗水淋漓的孩子脸上,绽开了笑意,和父母互通心曲。  赞美的心情,是每个人都有的。对别人的认真努力,给与坦诚的赞美,是惟有人类才具备的天赋美德。没有这种美德,那么,人际交往会因之晦暗。  松下所说的不是勉强赞美,也不是容易被看穿的奉承话,而是坦诚的感佩与赞美。我们的心情就会因而开朗;而对方的脸上,也会绽开笑容,这是做人的本分。  松下认为,自以为是完美无缺,实际上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若不心怀谦虚宽容,必造成对立分裂。  确实是有完美无缺的理想境界存在。然而这种完美无缺的境界,在人与人之间探寻,大致是不可能求得的。  只要是人,都不会被塑成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因此,一个人的想法、做法,在某些方面总有缺失。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就算是其人有过,也不可对他过分地苛责。  若是我们具备了这种正确的体认,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谦虚温和的气度,并且有一颗宽容包涵万物的心。  如此这般,我们才会怀抱着互相胼手胝足、同心协力的态度。  总而言之,人们通常总基于自己的立场来考虑事情,做事情时总会产生必求其完美无缺的错觉,于是乎以为自己高高在上,惟我独尊,对别人也要求达到此完美无缺的地步。然而,在此情况下,只会发生彼此恶意地作对、争斗,以致于彼此感情破裂。  诚然,人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有彼此调和的必要,这个道理不正蕴含了迈向繁荣、发达的一条康庄大道吗?  当火警响起时,人们纷纷急赴火场。他们不仅仅是救火消防队员而已,商人、职员一旦得知他们重要的主顾遭受祝融之灾的话,可能比消防队员还要早一步赶抵现场,将火扑灭,将家财安然搬出,并帮助那不知所措的家人安定下来,努力地整顿善后。这纯粹是一种诚心诚意的奉献。  松下认为,昔日的商贾、店职员具有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与气质,他们不是那种光会盘算你买不买他东西的人。这不单单是因为他们会如此想而已,而是长久以来,他们受到老主顾的照顾,而产生一种由衷的感激。于是不论何时,为了重要的主顾,他们都愿意挺身伸出援手。这情形不仅限于买卖,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上,昔日也是根深蒂固的。时代更替。日本从明治、大正、昭和到二次世界大战后,不论是商贾之做法态度、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因日常受到照拂而生出的由衷感激,为了重要的老主顾,随时随地都愿意挺身而出的诚心的奉献精神,希望不论是在买卖生意上,或人与人的交往中,永远不会被丢弃、遗失。  松下感到,物质的力量再大,看不见、也拿不到人  “心”。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已将尊贵的“心”忘掉,已将物质视为生活的中心,认为只要有物质的力量,就可以解决人的所有问题。至于说到“眼睛看不见、手也拿不着”的“心”所具有的伟大力量,也许有人还不能确信,因此,人们在长时间养成的习性下,还是依赖着物质力量。  在善良人的心目中有眼泪,在充满赤诚与鼓励的言语中产生勇气。人为物质缺乏而彼此争执时,“心”的力量能加以改善。它更能使人们互相安慰、互相帮助、互相生存,而变成了“喜悦的历史”。信任人心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松下指出,心与心之间没有契约或法律规定,只有互谅互解,才会有默契。  人在欢喜的时候,对于周围人的祝福之意,会自然地展开笑颜;而在悲伤的时候,对于安慰与怜恤之言,更会感激得刻骨铭心。  不论任何人,都有这种坦率之情的。所以相互间必须体谅对方的心情,坦率地表达对对方的安慰之情,在那一瞬之间,就能两心相通的。没有特殊的理由,而且,也没有契约或法律规定;只有互谅互解才会有心与心之间的默契。  人们相互间的生活,如果都能以这种坦率而互谅互解之心去联系,那么,人们每天将会感到灵活自如、柔和舒适,而对于人类的伟大,也会感到得意洋洋。  然而,这想法行不通,也是事实。因为一失掉坦率,就会被小我所囿,一被眼前的得失占据思维时,还能谈什么互谅互解呢?只有互相伤害对方的心,造成悲惨的现象。  这种伟大的互谅互解之心,只有人类能拥有,所以,希望人类更能负起这种荣耀。  松下认为,坚持道德上的是非原则,而严历地责备别人或谦逊地接受责骂,是心存公义的人应尽的义务。  “挨骂”并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即使了解自己确有不是之处,人类仍然不喜欢挨骂。因为厌恶受骂,而希望不受斥责,是人之常情。  其实,当我们斥责对方的时候,内心也会很不舒服。因为想避免不愉快,而认为最好不要责备任何人,也是人之常情。  倘若人与人之间,为避免受到太多的情绪纠缠,而对每件事都采取苟且敷衍的态度,既不谴责他人,也不愿接受别人的责骂,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的世界呢?久而久之,大概会因为姑息成风,而使整个社会陷于懦弱无能吧。  假公济私去谴责别人,当然不应该;但是,由于坚持某种道德上的是非原则,而严厉地责备别人,或谦逊地接受责骂,则是一位心存公义的人所应尽的义务。松下认为,无论严斥别人或接受别人的责备,都要具备一颗诚恳的心。  松下指出,舍弃、抑制自己,对方才能发展生存,自己也因而得以发挥。  生命是可贵的,每个人都必须尊重它。  而许多人往往只知自己的生命可贵,却忽略了别人的生命也是可贵的,因此造成了许多自私贪婪的事件,使大家都遭受不幸。如果人们不能抛弃过于自我本位的思想,社会将无从繁荣,人类更无以发挥与生俱来的特长。  有时候人需要不顾自己,礼让对方;抑制自己,让对方发挥长处。如此才能使对方与自己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进而产生和平与幸福。这就是社会繁荣的背景,也是人之所以可贵的地方。  松下感到,只知责备对方的人固然愚蠢,妄自尊大、自命不凡的人更是不智。  人类社会是个互相帮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扶持,才能成就事业和维持生活。若要相处融洽和谐,必须处处谨慎。而最要紧的,莫过于以睿智的心灵,去了解周围各人的长处与短处;以温煦的心情,让对方的长处充分发展,并弥补他的缺点。  人类不是神,要求他人做到尽善尽美、全知全能,是最愚蠢的事。严以求人,只如责备对方的人固然愚蠢;妄自尊大、自命不凡者更是不智。只有帮助别人,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也只有得到别人的协助,自己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如果缺乏这种认识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百万之群,也无异于一群乌合之众。  人身上所具备的长处与短处,是与生俱来的。至于要让这些特点,造成社会的繁荣或贫困,就得看每个人心理上的准备是如何了。  松下认为,想多得,就要多给。争先恐后地给予,会有意想不到的享受。  有“给予”就有“接受”,这是永远不变的法则。换句话说,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并且也从别人处得到相称的东西,只有这样,生活与生命才能维持下去。  想多受惠,就得多给予。不付出而只知享受的人,未免太自私了,社会上如果都是这种自私的人,将无繁荣可言。“给予”用最浅近的话来说,就是服务,就是以自己所有的东西,对社会人群做最大的服务。聪慧过人者施展其才能,心地善良者奉献其温和态度,饱学之士凭借其学问,商人依靠其交易,各自竭尽最大的服务。  只要细心观察,必然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宝贵天赋,将它充分发挥,就是服务人群的最好途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2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3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4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5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6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7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8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9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