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6

松下体会到,责备别人或被责备,心里都不舒服,但最困难的还是“自责”。  责备他人并非一件容易或愉快的事。被责备的人当然心里不高兴,但责备他人,自己也不会快乐到哪里去。在这个社会上,假如能够的话,希望不要有互相责备的事发生。但由于人非神仙,难免有错,也就不得不责备,甚至也有被责备之后才顿然领悟的事。因此责备与被责备,也许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共同生活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注定的命运。话虽如此,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互相容忍,并且有努力沟通、堂堂正正去责问对方或接受对方反驳的雅量。动物由于天生的无知,只会互相斗狠,以牙还牙,最后打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但上帝已赋予人类“以爱代替仇恨,以体谅代替敌对”的睿智。这也许是说来不易的事,但希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悲天悯人的胸怀,要责备,至少也要在互相已尽力克服了困难与障碍之后。其实,最困难的莫过于责己。总而言之,这是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  松下指出,累积反省,就是累积实力,这比定上任何计划都要有成果。  当我们说人生在世常是惶惶不安时,回顾今夕昨夕,似乎每一天真是这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将岁月晃荡过去了。“动”或许是进步的一种方式,但是若无定则而动,等于是没有人生目标,也因为这样,人才会陷入深深的不安中。今后将何去何从?我们先要做些什么呢?  老年人首先感到不安的是年华的老逝,对年轻人来说,则是为无定的未来前途而感到焦躁。甚至在一家人之中,为成长中孩子的未来前途,也掺杂着不安与冀盼的复杂情怀。不同的人们沉潜在各种不同的想法中,做着各不相同的  计划;然而在此社会中,亦有浑浑噩噩、不做任何计划的人。我们首先该体悟的是,做事要全力而赴,尽力而为。不论是不是重要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做一番反省——反省今日我们所采取的出发点是否有所失误。  若是我们时时刻刻地累积着这种反省工作,并时时刻刻地今日为出发点,做修改矫正的工作,那么我们必定能一步步地朝“安心”之路迈进。  所以,我们首先该当做的,是比立下各式计划更重要的事——坦然地反省今日的是与非。  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却接二连三地发生,不愿它发生的事情,它们却依次而现。去年是这样,今年也一样如此。是谁在引发这些事情呢?既非马,亦非牛,马和牛只会听从人类的指挥吩咐而已,它们本身不会制造使人类感到困扰的事,困扰烦恼之产生,完全是由于人类本身的缘故。  寒风中穿着单薄的夏衣,迎风而立,举凡常人都会受凉感冒。若是不想着凉生病,最好是穿着与气候相宜的衣着。人伤风感冒了,并非是寒风的过失,怪只怪人们自己不留心穿着罢了。  所以,事有因,方有果。若是种下不留心、不仔细的前因,则事情不发生都不行。换句话说,应该发生的事,必定会发生。如果我们好好推敲这个道理,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如果你不希望发生那些事情,那么你我必须彻底地反省自己,是否存有这种马马虎虎、不小心仔细的态度。  过去那些欠缺周详彻底的做事态度,尤其是凡事不在乎的人,首先,请彻彻底底地思量一番,好好地反省反省。为了你我,也为了这个社会。  松下指出,守住中庸,就是守住幸福。  在社会上常听到有人喜欢暴食暴饮。这是由于贪图眼前的利诱与欲望,而做出越轨的事。欲望本来是人性的一面,也是社会的自然现象,但贪得过分,或索之无餍,都非好现象。因贪得过分而犯下严重的错误,破坏了社会的安宁,不但令人指责,并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此人今后还会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害了亲戚朋友。  因此最要紧的就是要“自律”。凡事不要做得过分或要求太多,也就是要秉中庸之道。这虽非一件易事,但应该努力修炼。其方法是借别的力量来控制自己,譬如语言、法律、权力,甚至武力。人类的历史,无异是上述事实的演变与重复,因此已引起不少的悲剧,这又是借外来的力量太多所致。因此最佳的办法是自己约束自己。人类今后向前迈进的,只有此路可行,因为这种方法是王道。虽然前途充满荆棘,但为了真正的进步,还是希望大家全力以赴。  自己以为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做,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你心理上有所刺激的话,你将会发现自己的努力仍然是不够的。  心理有所刺激是非常难得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要做得有条不紊,必须以心理上的刺激为基础。  现代人要兴建一座大厦,充分利用机器,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但是,那个豪华壮丽的大阪城,在当时事事不方便的时代,仅仅一年半的岁月就建造完工。这件艰巨的工程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期间内完成,主要的因素,就是那些筑城的工人领悟到:做得不好,将被砍头。有了这种以生命为赌注的认真态度,才能完成巨大的工程。这种惩罚的好坏另当别论,但一个人以生命为赌注的时候,感触也最多。  每一个人都认真工作,拼命工作。但是,当他在真正有所刺激时,却会静下来检讨自己的工作,这点更加可贵。松下感到,聪明人有时反而做不好简单的工作,因为他们先下了评语。  聪明反被聪明误,社会上这种例子太多了。  聪明人往往批判在先,未能专心于工作,得天独厚的智慧未能充分发挥,甚至简单的事情也无法做得好,久而久之,失去世人的信用。  相对的,有些人傻劲十足,择一固执,对于工作非常热心,这种人对工作是专心一意的。乍见之下毫无价值的工作,他们做起来却是非常慎重,全心全力地去从事。因此,这种人的智慧能够得到最高的发挥,他们的工作也非常顺利。成功往往是如此产生的。  工作是否成功,这是次要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致志于工作,要一心一意去做,要重视自己的工作。抱着这样的态度,必能开创新机运。  总之,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省自己是不是很慎重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松下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是以自我为中心,世界的灾难正是由此而造成的。如果人们能把自己的注意力转而投向他人,社会可能要纯净、美丽许多。  每个人要经常跳出自身反现自己,取出自己的心,一再检视它,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其实,对于国家也应如此。正确的自省总能使你进步。  大家知道,所谓自省就是反省自己,这是只有人类才能办到的事。或许牛马之类也会有自省的情况,但它们绝不可能像人类那样用自己的精神构造去自省。  自省可能是只属于人类的特权。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要身为人,就必须自省。因而,自省可以说也是人类的一种义务。对于这种自省,不管用词形式如何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必须严格要求。这样方可求得进步。  松下就是一个经常善于自省的人。他追忆自己的经历说:“我孩童时代,在学校、商店以及公司都受到非常严格的教养,而社会一般风气也都以自省为贵。但是,战后这种精神却渐渐开始没落了。于是,因为大家都不太尊重自省而引起了种种混乱,这可能是误解了民主主义的缘故吧。”  一般地说,自省心强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松下把这种检视叫做“自我观照”,其实质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私的。  松下说,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地讲过错都非常少,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等等。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松下还举历史上的例子说:“人类的心自古到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我们看日本战国时代诸武将的兴亡史,可以看到那些武将们能否自我观照,大都直接关系到了他们的盛衰,这是非常值得记取的教训。又如希特勒,致力于重建德意志的热忱和能力是非常高明的,可是他从德国一个国家进而想插手掌握整个欧洲时,他的心就失去了自我观照,不但自己因此而毁灭,也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悲剧。”  因此,这种自省与自我观照不仅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整个国家也是如此。尤其在民主主义的时代里,不是独裁者一个人来决定国家的方向,而是由国民的意志反映来决定国家的方向,所以国家的自我观照,就只有靠每个国民的自省了。  松下认为,比较可以带来进步,但比较前要先了解自己独特、纯粹的自我,从而认清自我,发挥潜力。否则,比较之后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最后也只是落得个“自我”的虚名而已。  人出生时,那清澈透明的眼睛所见的天地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珍贵无比、难以得到的宝贝。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开始比较或被拿来与周围的一切作比较:我和谁比较起来较可爱?和谁比较起来较聪明?和谁比较起来更伟大或不伟大?日复一日,我们比较,也被别人拿来比较。不论是童年时代,上学时代、甚至踏入社会之后,无时无刻不在作比较。  但是,松下提醒我们的是,在不知不觉和他人的比较中,只想到以自己为重心,于是就变得骄傲,自满,陷入令人叹息的困境。最终,在不断的比较中,迷失了那自己独具的珍贵纯真的自我。  跟他人比较之后能够再向前迈进,这固然是进步的良好方法。但松下认为,在比较之前,不如先深深了解、看清自己那别人无法比拟的独特的自我。明白了自己所独具的特点,再和别人比较,向前迈进,那才是更加可贵的,也是更加有效的。因为比较的目的,是认清自己的特长,从而发挥潜力更加充实自我。  松下还提醒我们,可以与别人比较,但不可在比较中迷失自我,一味地去模仿别人,那结果,只是落得个“自我”的空名而已,真正的自我还是失却了。对于充分发挥个性的想法,当然会有人点头同意,可能持相反意见的,也大有人在。持这种想法的人,真可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年轻人应该放大眼光,挺起胸膛,心平气和地观察四周环境,一定会发现这个时代是多么令人向往,到处都充满了帮助我们成功的机会。所以说今日的青年们,可以抱有更大的希望。  相反的,有人总想以反面的态度,来衡量判断东西,认为社会情势并不好,以此为前提来判断事物,把自己拘束在狭窄而细小的范围之内,自寻烦恼。而以偏见来看世界,这是违反自然的。  每个人的容貌、体格都不同,如果有相同的,分辨不出来,不是就麻烦了吗?如果连太太也看错了,岂不是天下大乱?幸而我们只须一看,就知道谁是山田先生,谁是竹田先生,所以这种不同,是很好的事。说得更远些,“心”这种东西,是非常千变万化的,脸形是天生的,一经决定就不容易改变,山田君的脸不会变成竹田君的脸。可是心就不同了,绝不能说决定了,就永不改变,而是非常富于变化性的,也可以说是有向上性的。  就像人的脸形千变万化,心的变化更可说是千变万化的千倍以上,心就是这样复杂的东西。要把这种能自由变化的心统一起来,根本就不可能。  自由是人类最尊重的,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加上许多限制,会使人感到很困扰。世界上所有的人能够按其所好,依他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现,这样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如果将人朝同一方向强迫统一起来,将人类的尊严、人类的自由加以束缚,这是很不幸的。拿花来作比喻,花绝不会只是一种且一个颜色的,所谓百花齐放、百花争艳,这是自然的美景,有樱花、梅花、桃花、牡丹花……,人类欣赏它而陶冶了心情,该是多么诗情画意。  如果说只有樱花最好,其余的都不好,全部只准栽种樱花,那情形将会怎么样呢?就算是这种花多么好看,只有它一种,还是会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于觉得单调、凄凉。还是需要各种花朵的陪衬,才能显出其美丽。同样的,由于人心不同,欣赏花的感受也不同。同一种花,又因栽培方法的不同,会开出大小不同的花,这才能使人感到快乐。人心更是如此,各不相同,强迫一个爱樱花的人去爱桃花,这是万万不可的。  松下相信,人人有其个性,各人过着自己喜爱的生活,那就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生活,进而互相调和,而形成为社会生活,这乃是调和的人生观。如果硬是强迫人这样或那样,那是忽视人性本质的做法,万万行不得。人的希望也不只一样,就让他以各种方式实现其希望,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有百人就有百志,使人各得其志,这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最大的愿望。  松下认为,自己的身体,虽然可以说是自己拥有的,但仔细想来,却也并非是自己的。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以及内脏的功能,无一是照着自己的意志在工作的。  简单地说,身体是受惠于大自然而生活于世的,也就是说由上天所授与的,说得更明白,就是上天所寄托的。  因此金钱、工作以及财富,虽然是自己的所有物,但实际上是社会所授与的,也就是社会暂时寄托于你。严格说起来,所有你的东西,无论有形无形,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虽然想起来是有自己的东西,但那些东西也不过是暂时如此分配罢了。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无疑可看为身外之物,是上苍暂时寄托的。总之,有即是无,因此无论何物,不问其大小轻重,都应该予以好好爱惜。  自己的身体、金钱以及工作都应该好好地保持和爱惜,不可稍有怠慢,并且能慎重和有效地予以应用。  我们或许可以说,在这世界上,绝无任何事是仅凭一个人单独的力量可以完成的。我们全体人类,不论是在何种情况之下,总是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忙。  这种帮忙,有些是直接可由肉眼看出来的,而有些却是眼睛看不出,内心亦察觉不出的。不论如何,我们工作时,要是没有了这一份援助,是一日也不得改进的。  所以,我们只有时时怀着感谢的心情,为能有所长进而去寻求他人之助。无论是为自己个人,或是为这整个世界,我们皆须努力,以求事事更上层楼。  然而,我们若仅是守株待兔般地空空等候,是得不到别人帮助的。  我们要经常不断地鞭策自己,就算是空乏其身,也要竭尽全力地使力量全部发挥出来。而自己这份力量更会如神灵附体般地压迫着对方,使对方因应而做。  神灵附体,这不光是一句神秘不可解的话,那是通过一份真诚无比的作用,使自己的力量与对方灵犀互通,仿佛灵魂游移到对方身上。到达了这般境界,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他人的协助。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三 相互沟通:为人的润滑剂三 相互沟通:为人的润滑剂  松下认为,高明的人在于懂得欣赏别人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去挑剔他。对部属的业绩,最少也应以四分缺点、六分优点的态度去观察评价,这才是懂得欣赏部下的好上司。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固然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更主要的是,也不会有一无是处的人。所以,作为领导者观察自己的部下时,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各式人物,而且他们有着形形色色的优点和缺点。  松下说:“身为一个经营者,如果总觉得员工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来观察部属,不但部属不好做事,久而久之,他会发现周围没有一个可用的人了。所以,当他想要派任务时,一定觉得不放心而犹豫不决。”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动辄得咎,总是挨骂,他的情绪一定会大受挫折,信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一旦整个人在精神上萎蘼不振之后,就算有高超的智慧、才能,也将难以发挥。所以,经营者和领导者如果能从欣赏的眼光来观察部属的优点,那他的部下将因受人尊重而振奋,对上司交付的工作,也能愉快地去完成。如此,不但能发挥惊人的工作效率,甚至还能挖掘出优秀的人才。不只上下级关系如此,这道理对普遍的人际交往也是实用的。  松下说:“经营者或经营干部,绝不能自炫才能智慧,要知道个人的才能、智慧是有限度的。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有些人喜欢赞扬部属的优点,有些人喜欢挑剔缺点,比较之下,往往前者的工作推行都较顺利,业绩也不会太差。那些爱挑剔毛病的上司结果正好相反。所以唯有懂得欣赏别人的长处,才能领导更多的人。当然,我不是说只注意部属的优点,而忽略他的缺点。应该适度地指出其缺点,从四分缺点、六分优点的角度去观察,这样才是一个懂得欣赏部属的上司。应该假定每个人都有60%的优点,40%的缺点。如果反过来,假定部下有60%的缺点,而只有40%的优点,这个人显然不是个好上司。”  松下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是经过慎重的决策和艰苦的努力之后,因为某些不能控制的因素而失败,即使出现大笔亏损,也不要去责备部下,而应该去安慰他、鼓励他,这样必能使他反败为胜,将功抵罪。所以,领导者不能拘泥小节而忽略大事,用人亦如此,对部属的缺点应了解,但不可斤斤计较,重点在于发挥他的优点,这才是真正积极的方法。松下认识到,不论是白天上班的,还是夜晚值勤的,不论是流水线上作业的,还是办公室里起草文书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每一个人都值得感谢。人人靠大家,大家靠人人。  松下对于人情事理的体察,往往是细致入微的,而且也多能从中领悟些道理。  有一年,进入12月,年关临近。这时,街上大大小小商店里的主人们,都在冒着严寒买装货物,装点门面。正是他们的不辞辛苦,把年节的气氛装点、烘托了出来,把人们送进了岁末浓淳的景致里。商家的许多活动,比如清扫街面、更换橱窗里的装饰品,一般都要在商店打烊以后的晚间来干。他们那种顶着凛凛寒风的辛劳,松下是亲眼目睹过的。  松下也听说,在花都巴黎,城市的清洁卫生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的,以不防害市民和旅游者的日间活动。都市的清洁卫生,是清洁工人午夜的劳作换来的。  与此相同的许多岗位和许多行业,那里的人们都不能像大多数人那样日间上班。车站、机场、报社、邮局等等,都是如此。正是这些人的工作,才换来了大多数人生活、工作的顺畅和便利。  这些在独特岗位和行业工作的人,都是可敬的,应该表示感谢的。能够正常上下班的人,应该体谅他们。  同样的是,按照正常时间上下班的人,也在为社会做着贡献,也在为别人服务。社会的分工如此,虽有差异,但并无高下之分。他们也是可敬的,也是应该感谢的。  人类社会早已走出了自给自足的天地,来到了分工合作的时代。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别人,而自己也同样在为别人服务。每一个人都是应该感谢的。而自己的工作也同样有其价值和意义。  松下说:“为了促使社会文化进步、人类生活更富裕,就会有各色各样的工作方式。由此,大家就要抱着使命感,找出工作的意义,借这些工作相互辅助,相互服务,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松下指出,有缺点并不可耻,隐藏自己的缺点,不能与合作者彼此了解,这才是真正的可耻。  在这个世界上,绝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不会有全知全能的人。虽然智愚善恶的程度有些差别,但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既然每个人都有缺点,而又必须聚在一起共事,为了减少摩擦和错误,就必须取长补短。身为领导者若能设法弥补自己的缺点,发挥别人的长处,那么你所领导的单位虽不能做到完美无缺,至少也能将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松下说,一个企业家之所以能飞黄腾达,自然有他独特的条件,但必须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取别人之长,补自己所短。比如一个公司在招揽人才时,领导者要能够掌握他们的长处和缺点,积极地活用长处,并使部下能透视别人的长处,取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就会使得公司员工们在取长补短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优点和特长,公司的业务自然可能顺利地推进。同样的道理,一个领导者也不能是完美无缺和全知全能的,所以不应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掩饰,而应尽可能地让部属知道,并要求部下针对自己的不足给予适当的帮助。  假使一个公司的领导在各方面都没有卓越之处,又不能善用人才,仅凭自己有限的智慧和能力做事,便难免要陷入失败的窘境。反之,若能得到部属的全力帮助,则必定能完成他的职责。所以如果想通过部属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非得检讨自己的缺点,并让部属知道。  一般人往往顾惜自己的面子,以为让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尤其让部属知道,更会有损颜面。这些人往往认为,自己身为上司,缺点如果都被部属看透了,那么部属怎么会尊重我呢?可是松下认为,不必顾虑这么多。他以他个人为例说,从创业到今天,一直都让部下了解他的缺点,并且一再请求他们来指正,可是从未发现哪一个部属因此而不尊重他。他不但没有损失颜面,事业反而更加发展了。松下的自身体会确实很发人深思。如果他是一个要面子的人,不好意思在不懂时向部下请教,什么事都装得胸有成竹,部下便不会主动告诉他,这样便失去了互相学习、观摩的机会,他的公司又如何能得到发展壮大呢?反过来说,正因为他虚心学习,肯向大家请教,部属的丰富知识正好弥补了他的所缺,所以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浅陋而阻碍了公司的发展。  不管做什么领导,一旦知道部属的缺点时,就应该设法加以弥补,同时也要将自己的缺点让部属知道,并由他们来指正弥补。通常的情况是,优点愈多的人往往缺点也愈大。所以愈是优秀的领导干部,就愈应该留意自己的缺点,并且大胆地让人知道,才能有改善的机会。  松下认为,暴露自己的缺点,有时候并非坏事。对于相互合作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此,才能换取别人的信任和帮助,提高合作的成效。  有些事说起来也许会感到十分奇怪:人们的失败或不利,好多时候是因为自己未能把心中的烦恼和自身的缺点讲述或显示给别人,未能接受别人的忠告和帮助。简言之,就是自己回避、拒绝帮助。  按理来说,接纳别人的帮助,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可有时候事情却不是这样的。究其原因,就是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不仅把自己的烦恼和缺点埋藏起来,而且连自己的渴望和希求也埋藏了起来。由此可见,封闭自己是人生大敌,敞开心扉是走向成功之路。  松下认为,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无论多么努力和执着发挥出来的也还只是一个人的力量。靠一己之力,只能成就些小的事情,却无法成就伟业。因此,必须团结他人、集合众智、凝聚合力。要想如此,就非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可。首先,敞开心扉可以赢得信赖。要想让别人信赖自己,首先就要自己信赖别人,所谓以心换心。自己敞开了心扉,以坦诚、率直的心待人,就可以换取别人的信赖。集合众智、凝聚合力等,都要以这种信赖为前提。松下说:“彼此有了信赖,才能敞开心胸,而心扉打开后,彼此愈是更加信赖对方,因此,汇聚众智而成的大智慧,必然应运而生。”  敞开心扉,不仅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可以暴露缺点。对于自身的缺点,人们往往是羞于示人也惮于示人的,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有缺点,又怕别人抓住自己的缺点攻击自己。这对敌对的一方来说,或许必要,但对于同盟者来说,就大可不必了。历史上,联合作战者隐瞒各自弱点而造成失败的战例,不一而是。联合,为的正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假如大家都隐瞒着缺点、弱点,就等于是几个缺点、弱点相加,不仅发挥不了联合的威力,反而会比孤军作战更为糟糕。  敞开心扉,就要彻底敞开。这其实是显示一个人是否率直、坦诚的分水岭。如果全然敞开,很少人会不被你的坦诚而打动、感染,进而愿意和你交朋友,愿意和你合作。如果遮遮掩掩,别人不仅会认为你缺乏坦诚,甚至会以为你心怀鬼胎、别有用心。如此,其结果可能比封闭还要差劲。  敞开心扉,不是无能的体现,也不表示缺乏独立性。敞开心扉,是一种大智大慧,是人格力量和独特魅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它可以感染人、征服人。  所以,松下幸之助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敞开心扉吧!”松下指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有责任,此时应该自己先作检讨反省。如此,也就能带动别人反省、自责。一味地责诸众人,不仅会闹出矛盾,而且对改正、前进也无益。  世事复杂多变,不免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事情发生以后,许多人总是怨天尤人,恨不得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头上去,似乎如此就可以置身事外,如同没有发生错误一般。松下处事却不这样。对于错误、过失,分清责任当然是毫不含糊的,但同时还要检讨深层的原因,不能只看到表面,草草了事,那样还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倘若能透过表层,找到深层的原因,并加以改进,以后就可能不发生类似的错误。作为领导者来说,表面上的直接责任或许和自己无关,但深层的间接责任就可能和自己大有关系了。故此,责人之前要先责己。  了。这是一桩说小也小、说大也大的事情,松下拟在新的一年里整肃风纪,以新面貌迎接新工作,走好日本战后复兴的第一年。因此,他要求无论任何人,上班绝不能迟到,并决心以身作则。不巧得很,偏偏自己迟到了。  松下迟到有些客观原因。本来,他上班是由公司的汽车来接的。那天,他早早起来,赶往阪急线梅田站等车。可是左等右等,车总是不来。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他只好乘上电车;刚上电车,见汽车来了,便又从电车上下来乘汽车。如此折腾,到公司的时候一看表:迟到了10分钟!原来是司机班的主管督促不力,司机又睡过了头。  按照规定,迟到要批评、处罚的。分析此事,直接责任者是司机,间接责任者还有司机班的主管,他们两人都应对此事件负责,都应该接受批评。但是,松下又想,如此的情景,和战后日本总体形势的混乱有关,松散有日,乍一管起来,难免出错。不过,这种事情是迁就不得的,否则新年新貌的计划就肯定要泡汤。此外,下属犯这样的错误,也和过去自己督责不严有关,自己也应该负起责任来。最后,松下决定连同自己在内,大家一起受罚。  事情,分析了缘由,最后说:  “对于各位员工以及公司,我必须负起责任。现在我公布与此事有关的人员的姓名,每人减薪一个月。而我自己,身为总经理,也难辞督责不严的责任,因此,现在将本月薪水如数奉还公司,以表责己谢罪之意!”  松下认为,互相关怀,互相鼓励,应是处世待人的基本态度。只有具备这种心态,才能顺利地完成工作,而且也才可能迈向成功大道。  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此情况下人们也势必更加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和鼓励。这种关心和爱护既可使人得到安慰,又可使人增添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勇气。  松下在其《赠语年轻人》中也强调:“互相关怀,并且彼此为对方的工作打气,不仅是员工应有的心态,也应当是所有的人处世待人的基本态度。具有这种心态,才能顺利地完成工作,而且你也可能迈向成功大道。”  他还举了这样的比喻:有一位年轻力壮的科员跟一位年龄和他父亲相仿的科长在一起加班。到了深夜,这位年轻科员虽然经过长时间劳动也不觉疲倦,可是那位老科长就会感到精疲力竭。因此,假如年轻科员对他说:“科长,你可能已累了,让我来替你捶捶肩”,这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当然老科长可能会接受,也可能会婉谢,但即使婉谢,他心里也会很感谢,同时会感到很欣慰,并会打起精神,继续苦干,他还会反过来安慰那位科员,抱歉让他跟着这么累。这样,在平和的心境下,工作无疑会完成得顺利。  有本书上说,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未成名时,多次投稿都被退回,气得他要把书稿扔进火炉。好在他的妻子在旁赶紧阻止了他,对他说:“亲爱的,你再投一次吧,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他就再投了一次,结果果然被采用了,而且由此一举成名。  这类例子不少。可见互相关心、爱护、鼓励是十分重要的,这应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准则。  松下感到,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唯有顺其自然,不凭自己的好恶用人,容忍与自己个性不合的人,并尽量发挥其优点,才能造就人才。  不管领导者多么有能力或有信心,如果不善于培养或运用人才,事业是不可能顺利开展的。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也不可兼顾所有的事情。所以,领导者必须知道如何正确培养优秀的人才,这是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也深知其必要性。但是要具体实施,却十分困难,它或许比筹措资金更难。  对此,松下曾这样说道:“根据我自己的体验,用人之道,贵在顺乎自然,千万不可矫揉造作。该生气的时候就生气,该责备的时候就责备,越自然越好。不过,我觉得做到这样还不够,另一最基本的要求,是经营者本身对于经营的使命感,否则,即使你有意培养人才,也无法做到。唯有经营者用‘我经营这家商店或公司,是为某种目的’的使命感教导部属,才能发挥培养人才的效果。我觉得,一个人彻底认识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意义及价值之后,才能埋头苦干,并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这是松下的人才观。但有了使命感之后,还得明了用人的具体方法。诸如,找出每一个人的特长并加以活用,考虑如何做到量材而用、适才而用等等,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一点松下也早已看到了。他说:  “我今天所以有一点成就,可能是因为我在这方面略有所长。别人认为不怎么优秀的人,却常常让我觉得‘那个人不错,他不是有很多优点吗?’被别人认为只会发牢骚,令人头痛的人,有缘到我的公司服务后,却很认真地工作。在别的地方被认为是缺点的,在我这里反而变成优点。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在用人时,并不介意他的缺点,而尽量发掘他的优点,并加以运用、发挥的缘故。这并不是很难的事,但能不能做到,却是能否造就人才的关键。”  这确实是经验之谈。领导者若能场每个部下之所长,避其所短,还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呢?松下不仅这样说、这样做,他还有更高的智慧和品格。他说自己还时常注意,避免因别人和自己性格不合而错过了人才。他择用人才一向正大光明,即使性格与己不合的人,只要工作能力很强,就好好地重用。这大概是他赢得部属信赖的重要原因。  总之,为了避免惨败,除拼命工作外,无论赞扬或责备部下,都应毫不做作地表现自己的诚意,才可使他们了解你。松下认为,如果一味强调对立,比如强调男人和女人各自的特征,说不定最后会打一场男人和女人的世界大战。美味并非源自某种物品,而是来自许多方面的调和。  糖甜盐咸,势居两极。要甜,自然加糖不加盐。事实上加少许的盐,那甜会更有滋味。所以如此,正在于对立中的相辅相承。  与己对立的人和事物,我们都希望远离而后快,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世间仍总是有那么多无法排除、挥之难去的东西,令我们苦恼烦躁。所以无法排除、挥之难去,就在于这些东西本不该排除、本不该挥去。  对立使我们感到自己的存在,对立成此世界。没有对立,不仅我们的存在失却光彩,世界恐怕也难以存在。  苦思如何排除对立面,不如想些办法去接纳、调和它们,如此才有成功人生,才可得天赐美味。  调和,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物之间,亦即万物互相调和而存在。如果月亮不知到哪里去了,太阳也失去了踪影,想要找回来,困难可就大了。幸运的是,毋需运用我们的能力,宇宙间已经拥有最好的调和。所以,我们能看着月亮写一首诗,或者望着明月谈情说爱。  调和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发展着的。分子发展的同时,分子与分子间也一面调和,一面发展。若说有“调和”这种东西,这股力量也需要发展。分子发展,调和的力量也发展……。这种情形存在于政治、社会以及所有现象之中。松下告诫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客观地判断他人的意见,千万不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部属给君主的诚恳谏诤,比上战场冲锋陷阵还有价值。  作为一位领导者,在推行一项新的计划时,一定要征求部属的意见,留意各方面的批评,因为那些批评,很可能就是推动这项计划成败的关键。因此,不能只是注意赞美的言词,因为那对把事情做得更完善是毫无帮助的。  一般说来,人都喜欢听好话,对于批评是不容易接受的,所以部属为了讨好上司,往往只讲好话,因此领导者就很难听到部属真正的意见了。一个经营者若不明了自己什么地方不对,或者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时,就应该多多鼓励部属提出批评,并听取部属的意见,这才是一位领导者所应具备的素质。  松下不仅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他还常常通过历史事实教育自己和后人。他曾举武田胜赖和织田信长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武田信玄未死之前,武田氏的力量是当时各诸侯国所敬畏的,可是传到武田胜赖时,逐渐没落了。因为他独自对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联军,而在长筱会战中全军覆没,不久,武田氏就被消灭了。  战前,一批信玄时代遗留下来的老部将,都纷纷劝阻胜赖说:这次战争,从各方面来看,我方都屈居劣势,应该固守城池,不可贸然出战。可是胜赖不但不听部属的忠言,反而对着武田氏的传家宝物——一面白旗和无盾铠甲——发誓决心参战。由于这两样宝物代表着武田氏至高无上的权威,于是大家都不敢再反对了。然而会战之后,武田氏的实力完全被消灭了。不久,德川家康吞并了武田氏。  据历史记载,武田胜赖是一位比他父亲信玄更勇敢善战的将领,一生打过几场有名的胜仗。但最终遭到如此悲惨的下场,完全都是因为他太固执己见,不肯采纳部下的忠言所造成的。虽然,从另一方面说,那位战胜者织田信长也曾有过固执己见,但两人坚持己见的出发点却有很大的不同。信长是面对今川义元不断的挑战与侮辱,最后才决心以战雪耻的。他以被动的、哀兵的心理去出战,所以得到大胜。至于胜赖则是在和平状况下主动向别人挑起战端,所以,在得不到情感支持的情况下,当然只有失败了。对信长来说,是因为臣下没有看见有利的一面,所以盲目反对,他独排众议而得胜;对胜赖来说,是因为臣下已经看出不利的一面,提出反对,领导者仍然固执己见,那就不对了。所以德川家康常说:“一位好的部属给予君主诚恳的谏诤,比上战场冲锋陷阵还有价值。”在古时,武士们在沙场建功虽然是最高的荣誉,但是以部属的身份对领导者诚挚地谏言,则更是难能可贵的。织田信长虽然在与今川义元的会战中采取独断专行的作风,但在他成功的过程中,并非经常如此;相反的,他经常听取老臣如丰臣秀吉等人的建议,所以才能逐渐壮大,成为日本战国时期有名的领袖人物。  松下的例子使我们认识到:身为领导者,要想顺利推行某项政策或统御部下,首先应该谦虚地去听取众人的意见,要随时注意部属的善意批评,并且让部属有被重视的感觉。如此,才能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为未来的美好前途而效命。这就等于是无偿地借别人的智慧来完成自己的事业。要知道,一个人的智慧再高,到底比不上一群人讨论的结果。所以不采纳别人意见的领导者,一意孤行,不但容易造成错误,也得不到民心支持。作为领导者,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判断他人的意见,千万不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拒人于千里之外,只能满足一时愚妄式的虚荣,其最后结果,必然使自己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越来越愚昧,从而被社会淘汰。松下指出,人类并无敌对、疏离的基因,文明也并非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所以如此,全在人们不珍惜自己、不尊重别人。  现代文明的特质,就是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可是,正如许多人所指责的:紧跟着科学与技术文明发展而来的,是重大矛盾的出现,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人与人疏远”、“人类精神的空虚”等。  具有悲天悯人胸襟的松下幸之助,以人类卫士的警惕、敏锐的目光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晚年松下政经塾的研究中,他洞悉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他指出,原因之一,由于机械进步,所产生的疏远;其二,由于科学管理化,所导致的疏远;其三,是由国家权力极度发展,所带来的疏远。此外还有许多可举的疏远要因,但以上三种,可以说是最大的原因了。到底有没有从本质上来解决人类疏远的方法,以及如何克服呢?  松下认为,人类本质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疏远”的基因。造成疏远的,不论是机械还是组织,正是人类自己集思广益,以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然而,这不该使人类不幸,而是使人类的共同生活更幸福、更愉快才创造出来的。这对国家与国家来说,也是一样。这些使人类彼此疏远的情形,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假如大家都能一致彻底地作如此的想法,人类的疏远情形,就会消失。  事实上,人类之所以有疏远情形,并不是科学在疏远人类,而是人类自己在产生疏远。换句话说,就是人类不珍惜自己。  假设在一个组织内原本有许多人,各自分担着任务,做着各人的工作。如果一旦介入了新的机械生产,为此,半数的人便失去了工作。此时,如果把这些人置之不顾,那人类就会发生疏远了。反之,如果给与适当的指导,安排高度技术的工作,如此必定皆大欢喜,整个组织也会呈现出理想的和谐,也就不会发生所谓的人类疏远的情形了。所以,克服这种疏远根本就不是由机械来决定的,而是由人类自己来决定的事。  为此,人类必须时时以幸福作为前提,且经常要考虑到:“为什么要制造这种新机械?”“那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之故”。若能如此,无论制造、装配多么优异的机械,也就不致造成人类疏远的情形了。  在经营上、学问上、政治上,如果人们都能考虑到这些事,换言之,若能在人类公共生活方面考虑到这些事,人类的疏远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如果国家的执政者在行使权力时,都念及国民的幸福,以及人类共同生活素质的提高,那我们就可以断定,不致发生人类疏远问题。  松下说:“由于现在人与人之间彼此不敢信任,因此我鼓励大家必须相互合作,共同努力。”  事实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并不只是发生在日本,而是全世界的共同倾向。到目前为止,各种战事仍在世界各角落进行着,不只是有武器的战争,也包括了心理的战争。这些都会消耗物资与精神,使人心疲惫,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松下认为,现在大家都要深切地反省自己,同时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度,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具体地说,大家一向只以自己的利害关系来判断事情的是非,认为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事,对自己不利的就是坏事,这种情形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想法和主张,只会引起更多的冲突。  因此,大家应该要彼此信任,彼此谅解才对。而且,现在一般人的主观意识,也过于强烈了。虽然有主见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太过分的话,反而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事实上不论任何一方,如果感到不满,就应该设法用明智的方法去解决。首先是把问题说出来,摆到桌面上,大家一起来分析和讨论。其次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世事中的许多纷争,只要如此置换一下位置,同时又不是蛮不讲理,许多问题就都能解决。  人类的生命,可以永远延续下去,但是,现代人却很少活过百年以上。然而,每隔几年总会发生一些惊天动地、大伤元气的事情,实在对人类的发展无益。争斗固然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却把更可宝贵的时光浪费了。为什么不就此而止呢?  人类不能离群索居。在共同生活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事、物;如果想使大家活得更好,就一定要有“宽容”的心胸。  宽容就是以开阔的心胸容纳别人,原谅别人的过错。人们常常对自己的错误不自觉,却对他人的小小过失不肯原谅、大声指责,这都是缺乏宽容心胸的毛病。事实上,揭发别人的过错并加以指责,不但很难达到劝人改过的效果,反而会使彼此的沟通受到挫折。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培养宽容的心胸,彼此容纳、谅解,不固执己见。如果人人能做到这一点,大家一定能生活得更融洽、愉快,人与人的情感会更加深,每个人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质,使事业与生活都更称心如意。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四 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四 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  松下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松下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中庸之道并非松下的独创,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对于中庸,宋代大儒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另一位宋代大儒程颢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松下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显然是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吻合的,他抓住了中庸的主要内涵。  中庸之道何以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觉得,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按中国儒家的看法,就是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而搞“反中庸”,“矫枉必须过正”那一套,则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它非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不可。  照中国传统说法,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讲中庸之道的人,决不偏听偏信,在处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因而讲中庸,也是讲民主,反对搞“一言堂”。  讲中庸,不是搞折衷,放弃原则。因为中庸之道即是“正道”、“定理”,也就是原则,而正道只有一条,定理只有一个。讲正道、讲定理、讲原则,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不能把事物的各方面“折衷”起来,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  松下曾特别留意的一件事,就是世界各地的纷争不断。近六七十年来,人类在文化、知识方面,确实可以看到惊人进步的痕迹。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互相冲突对立,多少人遭到惨死,这也是以前所未有的事情。  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次大战的伤亡人数,据说已经超过天文数字。不仅如此,其间因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社会革命和暴动,又使多少人流血牺牲,更难以想象。更可怕的是,世界各国正竟相研究制造大量屠杀武器。  一九四五年春天,松下因公到东京的前一夜,东京刚遭大轰炸。举目尽是凹扭的钢筋,冒烟的残柱、瓦砾、焦土,而且,遍地横尸。战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残忍的事呢?眼见这种惨绝人寰的情景,松下沉思良久。  其实任何人都祈望能和睦相处,互相协助,过安和乐利的生活;也知道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争斗都是不对的,却仍不惜互相残杀、互相仇视,丝毫不见解决迹象,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原始的蛮荒时代,还可以理解,但在这种现代文明社会中怎么也会出现呢?  松下认为,原因之一,是大家在根本上都没有养成明确的人类观。人类实际应有的状态都被遗忘,才会发生互相屠杀的惨剧。  也可以说物质与精神两面的进步,并不一致。不管物质文明如何进步,如果精神涵养无法跟上,则问题便源源而起。在过去六七十年间宗教有之、道德有之、自由主义有之、社会主义有之,此外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尽管如此,冲突磨擦,照样层出不穷,实在是全世界人心的危机。我们对精神上的落后,必须作切实反省,我们已到了人类发展关键性的转换期。  俗话说“历史会重演”,我们都不希望人类的争斗会重演,而且我们也可以避免历史的重演。  为此,松下提出中庸之道以解决人类的诸多纷争。中庸之道在许久之前,就被先哲们提倡。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呢?松下认为,因为人性有容易偏离正轨、过犹不及的倾向。因此,要订定正确的生存目标,也非常困难。古时灌输给大家的观念,都是以家、社会、国家的大义为重,自己的事才是次要的。近来刚好相反,都是要先考虑自己的事。但仔细一想,古时所以教人无视个人,可能是为了要有效活用个人的尊贵,才会更爱国家、爱社会、爱家庭。由此演变到牺牲个人,才是美德。这种看法或许有点极端,但若是只爱自己,别的事我就不管,也是一种偏差。  既然自己那么尊贵,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就得保持美善的环境,街道整洁也会小心维持。不然,就等于没有爱自己。以此为出发点,才会产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公司、爱大家的社会精神来。  所以,自爱的精神,是与爱公司、爱国家的精神相通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颇。保持这种精神方面的平衡,我们现在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换期。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不是要伤害,不是要否定,乃是要互相尊重,共同繁荣。我们对此要多加深思。  松下指出,“中庸”不是将两者相加除以二,而是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目前世界上更多的是左右两派势力的冲突。因此有许多学者主张:要解决这种事态,最好多学习东方的“中庸之道”。  事实显示,左右极端对立,便会演变出各种事端。这或许可以视为一种进步的过程,然而事实上,由此所产生的损害或不幸是非常大的。所以,左右尖锐对立、争闹不已,未必是好事。  松下觉得还是不要拘泥或偏执于一种事物,而要寻出一条适当的路才好。自古说“过犹不及”,再好的一件事,倘若太过拘泥,则会产生弊害。以人的欲望来说,任其为所欲为固然不可以,过分压抑,也会使人痛苦,所以,适度的满足,才能使人幸福。政治也是一样,过分严格地限制,国民会感到压迫,太放松又会使社会上增多坏人,秩序大乱。  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把握人的本性,据此,不为拘泥不为偏执,寻求适度、适当的境界,这才是重要的。这也就是中庸之道的真谛。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那种两者相加除以二的办法,而是以人性为主体,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今日社会上许多事情,都有偏向一方的倾向,所以,一提中庸之道,便有模棱两可之感,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庸之道”,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我们应给予更高的评价才是。这样,政治就会变得更好,更有效率。  可惜今天尽管各方面都在阐述中庸之道,却依然到处进行激烈地争斗,这可能是口头上提倡者多,实际行动者少的缘故。  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松下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活的一体两面,偏废其一,都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  日本今后必须重视如何加强国家的综合性力量。不过这种力量还是要以“德”为支柱,因此,今后的日本应该朝向“精神大国”的道路走。  每一个国民都有健全的心理,朝气蓬勃地勤奋于每日的工作,创造精神与物质都富足的生活,并进而能积极为整个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国家及全体国民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  战后,日本的物资极为缺乏,因此大家一心一意地追求物质方面的改进,终于在经济方面有了高度的成长,甚至可称为“经济大国”;但另一方面,大家却忽略了充实精神生活,结果,社会上反复地产生无谓的对立或纷争混乱的局面,甚至遗弃孩子、放火杀人及其他的犯罪行为不断地发生。但很多人不仅不惊恐,还漠不关心。松下觉得,今后每个日本人都应该重视心理建设。惟有建设身心健康、“心物如一”的繁荣社会才配称为“精神大国”。  不过,不能为了成为“精神大国”,只把重点放在充实心理的健康而忽略物质的层面。因为人类本来就有“物欲”,为了提高人类生活的素质,必须先适当地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如果只重视精神生活,是不切合人性的。  当然,人类不会完全被“物欲”所左右,也有自行克制这种“物欲”的本能,有超越得失的精神。为了使日本及日本人迈向“精神大国”的境界,必须培养人类这种天赋的美德,使大家在生活、行动上充分发挥。  如此正确地把握人类的本性,既充实物质生活,又充实精神生活,以期实施“心物如一”的繁荣,就是今后日本及日本人应该追求的“精神大国”目标。  今日,世界各国都有物质方面获得相当满足,精神方面却落后的困扰。甚至居于领先世界各国地位的美国,也治安紊乱、物价暴涨,呈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处于这种世界情势下,日本及日本人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呢?应该做的事当然很多,但松下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不外是领先其他国家迈向“精神大国”的大道,并为各国作示范。如果今后日本能向“精神大国”大道迈进,充实国家的综合性力量,确立独立自主的精神,那么日本必能居于世界重要的地位,完成其神圣的使命,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及欢迎。  在今日一片低迷的世界局势下,如果日本想最先脱离这种混沌的局面并为其他国家示范,那么,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全体国民都应该彻底认识、理解这种态度,共同努力实现真正理想的日本国。  松下认为,以物质、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总有一天会过去的,因为人在本质上不是“物质的俘虏”。  今天已是只凭“经济大国”行不通的时代了。也许眼前能以充实的经济、物质力量,决定是非于一时,但是自今以后,这种以物质、金钱为中心而决定是非之方式,可能行不通了,因为不能这样做的时代已来临,如果长此以往以物质为中心的话,总有一天人类将会被物质所驱策。  为了避免成为物质的俘虏,我们需要改变物质万能的思想,认识天地万物皆为人类而生存的哲理。  迄今为止,人类总是担心物质不足,粮食不够,因此万事以生产为最重要,赴快生产衣料、建设房屋,盲目发展经济。结果产生了无比的物质进步与繁荣,出现了经济大国,这不能不说是意外的成功。可是,以后是否仍盲目地继续以这种方式去建设呢?松下认为不可以了,而且也是行不通的。原因是:以物质扩张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已经完结了。  如果我们能在此时,将“物质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转移为“人类精神思想升华为中心的目标”,将人类旺盛的精神力量复苏起来,这就是我们在此所言的“人类精神的复苏”,否则,只有经济物质的发展,便会踏上美国的覆辙。因此,我们应预期有第三思想的出现,我们还要准备应付这种时代的来临。  一千四百年前,佛教就由中国引进,然后将其吸收消化,缔造了日本的佛教文化。人的道德思想行径,亦由中国的孔孟思想传入,采其教义,加以日本化。更将其他外国的物质与新思想文化,引起日本,造成了现在的日本文明。  在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一艰巨的工作中,日本可算是最积极的,与他国比较,日本有着更进步的突出表现。也因为这样,日本由各国引进种种事物,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将其吞入腹内,消化为血肉,然后再产生新的思考方法,逐渐地独自缔造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日本民族的真正面目。  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在日本国民心中一脉相传的传统思想,松下相信将来也会继续流传下去,而且也一定会在日本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没有疑问的。迄今,凡是日本所得到的东西,都已经悉数日本化了,以后得到的东西,一定也会将其日本化。由于这种情形,松下感觉到,日本是在过去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之间,从他国吸取各种有益的东西,可能以后就不会是这样了,日本以后要产生新的事物,提供给他国或其他民族。……  松下认为,将来会成为这样的时代。那么也许称它为“第三的思想”,或者其他各种名称都可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心里有所准备,促进这个新时代的早日来临。  松下指出,希望和欲望,都是人生的利器,个人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都要依赖二者。希望是人们所必须抱持的,欲望则要有某种程度的控制。  松下感到,以人类渺小的智慧,不管如何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依然很多。  犹豫不决,是由欲望而产生的。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希望面面俱到,才会犹豫不决。这时只要把这些迟疑不定的想法抛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要冷静地考虑自己的才能,选择适合本性的工作。松下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自己很难了解自己的才能,当然也有人具有自知之明,但不知道自己本质的人终究比较多。这时候,就要听自己所信任的人的意见了。松下对于自己不懂的事,都诚心诚意地请教前辈。年轻人有所不了解时,要请教父母;父母不知道的事,还要向父母的朋友请教,然后冷静地加以考虑,一定能找出一条可行之道,一旦决定下来,就能产生希望。回顾过去半生,松下觉得他很少有犹豫不决的经历。因为他一件工作接着一件不断地做,这一次这样做,下一次要那样做,这样是好是坏?适合自己吗?认为适合于自己的就做,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别人。被请教的人是第三者,没有利害关系,所以看得清楚,会提供给他客观的意见。他把这意见仔细分析一下,觉得应该完全按照这意见做时,就照做;觉得对于这意见不十分明了时,就再度请教,如果听到三次相同的意见,那么不管怎样,他会立即作出决定。  否则,不论自己一个人如何伤脑筋,不懂的事依然不懂。所以有许多可信赖的前辈,实在是人的幸运。不过前辈的意见若是强调野心或欲望,这种忠告就不能接受了。  不但如此,松下认为年轻人非抱着理想或希望不可,对个人的欲念,则要给以某种程度的抑制。  当然对利害关系做某种程度的考虑,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完全被利害关系左右也不行。任何人做一件工作,都会先想到薪资或待遇问题,但松下觉得此时更应该先仔细考虑: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选择学校?或毕业后选择工作的场合?进入大公司,不见得就幸运,这要因人而定。有的人在大公司很称职;有的人在中小企业反而会有更好的发挥,获得珍贵的经验,变成一个成熟的人。  人生一世,理想和希望是必须的,但欲望和野心也是可以有的,但却要控制,不能任其膨胀。实际上,欲望和希望,野心和理想相隔的仅是一个“度”,超越了,就可能转化成对方。因此,即便是在构筑理想和希望之时,也要踏实一些。松下认为,不为名利所动,在适合你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倘若为名利地位而去干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必然惨遭失败,从而剥夺了自己的工作乐趣,也会给社会造成损失。  松下说:“明智光秀没有顾虑到与主人织田信长在个性上的配合,种种作为与信长背道而驰,终于遭到失败的命运,我认为这是野心作祟所致。丰臣秀吉非常了解信长的性情,他以适合他的个性作为,得以生存下去。秀吉不断地协助信长发挥他的个性,因为他了解唯有这种做法才是共存共荣之道。”  松下在当学徒的时候,喜欢阅读章回小说和历史传记,对于日本历史上的人物多所了解,而且往往能从中得出些经验教训。对于光秀和秀吉,松下作了如上的评价,并且总结说:“如果因利欲薰心,而忘了自己的个性与判断能力,经常会丧失自己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假如你有升官或提高薪俸的念头,可是你的工作能力不被人们认可,你必定不能如愿以偿。”在松下的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他认识一位以前曾经在某公司当中坚干部的人。有一天,另一个公司希望他去担任社长的职位,他跟朋友商量,“你认为如何呢?”那位朋友高兴地回答道:“你要当社长吗?太好了。这么一来,我也可以沾你的光呀。”于是他接受了朋友的意见,毅然赴任。经过一两年之后,事情愈来不对劲,同行的业绩不断上升,可是,他的公司却到达非缩小营业不可的地步。追究责任时,他终于被迫辞职,遭到了完全失败的命运。仅仅二年时光,他便断送了社长的职位。松下分析说:落得如此下场,是他缺乏当社长的适应能力所致。假如那个人继续在原来的公司担任中坚干部,会比当社长幸福多了。可是,当时他却认为自己可以胜任社长的工作,他的朋友也基于友情,不加思索地要他赶快上任。然而,他本人及朋友都没有仔细考虑适应性的问题,所以造成了这种后果。  社长具有独特的权责,在社会上具有非凡的地位,收入也相当的可观,可是自己要先考虑是否能胜任那种职责。假如他认为目前的工作非常适合自己,并且能抱着浓厚的兴趣拚命地工作,那必定不会遭致失败的命运。所以认识自己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就不会遭受那种挫折。即使听见任何花言巧语,也不会去做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只要你认为目前的工作适合自己,无论地位如何,你会感到那种工作具有价值,而拚命地工作,然后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刀匠制造了名留千秋的宝刀而永垂不朽,那是因为他非常适合从事刀匠的工作。每个人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即是造成社会繁荣与安定的基础。人人知才适用,才可能创造安和乐利的社会,过着更美好的生活。依照世俗的观念,你因工作而得到崇高地位,受惠的人可能不是你本人,甚至你可能称不上是一位成功者,但是从工作中得到的乐趣,却只有你自己才能感受到。  假若你发现工作适合自己的能力和个性,而拚命地工作,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当然,若能不侵犯别人,不羡慕别人,以服务别人为份内的工作,更是能让别人快乐而自己也快乐的人生。  松下指出,金钱为人所欲求,这并不是什么过错,不过,有支使金钱者,有被金钱支使者。不为物所支配,是古今中外圣贤慧哲的教言,后人当谨遵而行。做金钱的主人,不是什么高尚的口号,而是每一个人幸福的要诀。  对于金钱和物质,许多人看得很重。他们把财物据为己有,宁肯放着,也不愿让其发挥作用。有一些人则与此相反,把金钱和宝物当做暂时寄放在自己身边的东西,社会需要时则愉快地交出去。松下就是这后一种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2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3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4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5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6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7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8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9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作者:严欢-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