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八十忆双亲_师友杂忆-2

一  一九一二年,余年十八岁,初往秦家水渠三兼小学校任教。其先由鸿声里远房侄冰贤介绍。冰贤为人忠忱直爽,年龄在余兄弟间,与先兄交甚密。然似心怀隐忧,遇饮酒必大哭不已,醒即无言,亦不知其何故也。冰贤乃秦家之婿,言其内兄仲立,性古怪,应前清科举秀才试,缴白卷出场,一时群传为笑柄。后在无锡城中习物理化学。归,长日闭门。能自制一磨墨机,机上缚大墨五六枝,一手转墨,瞬刻墨汁满砚。又自制一自动桨,置其往返无锡城中之船上。先于水渠中驾一长木板试之,屡招覆溺,后卒成。三兼小学校由其斥资创办,与其两弟分任课务,独需聘一英文教师。前任由无锡城中聘来,仲立不满意,已解聘。仲立常言,欲聘一人能与共学。倘宾四叔肯往,或可相得。先兄遂命余往。  余在常州中学时,先兄声一先生已在七房桥创办一又新小学。来读者皆七房桥族中子弟。学校自先兄为校长外,又聘一教师,亦先兄常州师范之同学,江阴人,已忘其姓名。其人先曾为一道士,后还俗遂进师范。年岁已长,于中国音乐诸器如箫如笛如笙如琵琶,皆所素习。余每自府中学堂归,小学校尚未放假,余晨夕必在小学中。及小学放假,余即移住学校。得暇常吹箫笛,先兄则喜笙与琵琶。某教师在校时,常三人合奏,如《梅花三弄》之类。余兄弟亦喜锣鼓,每于年假,集族中青年十数人合奏,大小锣鼓十数器,节拍疾徐,声响高低,皆由先兄指挥。族人闻之,皆争致夸谀。  又余既决意应三兼小学聘,念自此升学绝望,一意自读书。前在私塾时,四书仅读至《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此下即未读。念当读完《孟子》,再续及五经。一九一二年之元旦,余即一人在又新小学闭门读《孟子》。前在果育上国文课,每篇文字大约过眼三遍即能背诵。至是,自限半日读《梁惠王章句》上,至能全体背诵始归家午膳。午后,又去又新闭户读《梁惠王章句》下。如是七日,读毕《孟子》七篇。  余又在家中先父遗书中获得大字木刻之《史记》一书,有批点,有圈注。余读而悦之,后知其圈点批注皆移录归方评点本,并旁采《史记菁华录》等书。皆出先祖父手笔。又得小字石印本毛大可四书改错一书,尽日攻读,至下午日光渐淡,常携赴庭中读之。书中谓朱子注有如是多之错误,大为惊奇。自后知读清代乾嘉诸儒书始此。  二  新年初,余一人赴三兼学校任。舟泊离水渠外半里许。先到学校,在水渠外,一老仆应门,放置行李毕,即命老仆领余至仲立家。家在水渠内,渠广圆,乃一湖。仲立兄弟三人及族中数家皆居渠内。驾一桥,通渠外。夜间桥悬起,交通即绝。渠惟一口通太湖可直达无锡城。余叩门,由守门仆人直领至仲立书斋外,此斋直伸入渠中,三面皆水,俗称旱船。仆叩门,门启,仲立坐室内。余进入,即向仲立鞠躬行礼,仲立不离坐,微颔首。余念秦钱两家久系戚属,仲立妹嫁冰贤,余当为其长辈,惟其弟叔堆所娶,乃余近房姑母,则彼兄弟皆系余之长辈。舍此不论,余年十八,仲立已过四十,论年辈乃余父执,遂不介意。仲立座前一长桌,命余坐桌对面一椅。余与仲立椅皆背窗,窗外即渠。桌之一端,上悬"在水中央"四字一横匾。横匾后,四壁书架占室中三之。又后另一室,疑亦即书室也。  桌上放水旱烟管七八支,仲立言,汝能抽烟,可任取吸。因告余,上年一英文老师,乃从无锡县城中聘来,年老,半途自修,其英文程度恐不可信。君在常州府中学堂读英文,当可胜任愉快。因指桌上一药水瓶,上黏英文标签,问曰:君视之,知是何药水。余答,中国文字与英文不同,中国特别名词皆以普通文字拼成,如轮船电灯之类。英文乃拼音文字,遇特别名词亦皆用其语音拼成,与普通文字有别。余在学校,只习普通文字,各种药水皆系特别名词,余所不识。仲立告余,我习照相,此瓶中乃照相中所用显形药水也。又指一瓶问,余亦对不识。仲立曰:此乃我以涂金术自制成,投进铜圆,经时即变成金色。因指桌上一叠金色铜圆十数枚,曰:此皆由浸此瓶中取出。首次见面所谈,率尽此。余告辞起立鞠躬,仲立不离坐,微颔首。  余归学校,又来一寄宿生滕德奎,乃秦家戚族。远道自荡口镇东滕族聚居之地,名大坟上来。年长于余约可四五岁。学校在楼上,楼下惟老仆一人,其余皆空屋。楼上有两教室,一为高级小学班,一为初级小学班,学生共约五十人。余占一寝室特大,德奎另占一室。尚有一办公室,及其他空室。一大楼上下共住三人。楼外乃一荒园,老树两百左右,枝叶蔽天。入夜,群鸮争鸣其上,余不能寐。取携来之《昭明文选》,枕上读之,极倦始入睡。累一月皆然。初夜睡前,德奎来问余,能下象棋否。余答能。德奎因取象棋来,与余在办公室对弈。弈两局,德奎连败,乃深服余。服弟子礼甚恭,忘其年岁之长也。  嗣德奎又告余园中有狐魅作怪之事,绘形绘声,疑神疑鬼,如有其事,如在目前。而余此后亦确曾遭遇到。姑举一例。某夕深夜,余欲起床小解,开亮电灯,忽见床前地上两鞋,只剩一只。明是关着寝室门才上床,望寝室门依然关着,但床前那只鞋却不翼而飞,不见了。清晨遍觅不获,后见此鞋乃在帐顶之上。是必有衔之而上者,但究不知是何怪物。寝室既门窗紧闭,此怪物又何由而来。此类事,曾三数见。余告德奎,我二人讲狐魅并未开罪于他,但他却来作弄,余遂写一文,责狐不是。命德奎买些锭箔,余用黄纸朱笔恭写此文,命德奎焚之园中,以后此等事遂绝。德奎对余更是佩服不止。要之,此校园之凄凉寂寞阴森古怪之种种情状,亦由此可想而知。但自余言之,余当时只是一十八岁之青年,实际尚未足十七岁,即投入此一奇异环境中,而竟亦能磨练自己在此情状下度过,此亦实堪回忆,乃使余至今不能忘。  时余又喜读《东方杂志》所载《碎琴楼》一说部,后曾屡访其著者,久始知其乃一贵州人,然亦终未与其人相识。盖余在此凄凉之环境中,宜对《碎琴楼》之凄凉有异样之同情也。  三  开学后,仲立来上课,见余办公桌上置《文选》一书,问:君亦喜此耶。余答因读《曾文正公家训》,知读此,但不甚解。仲立面露笑容曰:余亦喜读《曾文正公家训》,君乃与我有同嗜。其两弟来,则必专择书中僻字奥句为问,使余不能答为乐。  一日,余去仲立书斋,入门鞠躬,仲立点头,微耸其身,若欲离座而终未离。桌上放一《东方杂志》,告余,君该社征文已录取,知之否。余答,尚未得通知。仲立披卷,指余名,知共分五等,首奖百元,次奖五十,三奖二十五元。余名列第三等。盖去岁底,家居无事,适见报载《东方杂志》征文,可任自择题。余题论民国今后之外交政策,大意言,英法侵犯我东南海疆,日俄霸踞我西北边陲,一可谋和,一必交战。《东方杂志》每期刊载所录取之征文一篇。后来信,言吾文涉外交秘密,不拟刊出。此为余投寄报章杂志之第一文。而今则无其存稿矣。  是日,仲立告余,彼在商务印书馆进函授学校,近将毕业,考试题皆寄来,须一一作答,甚觉忙碌,有一作文题,君肯代撰否。余答,当撰后由先生改定。题名言志。余退,归撰此文毕,于星期六下午交仲立长子,在校读书,与余同年,命其带归。翌晨,余亲往,入门鞠躬一如往例。仲立乃起座答礼,肃余坐。手择一旱烟管,用桌上一湿毛巾屡擦烟管嘴,手送余口,亲为燃点纸卷烧烟,礼貌谦恭,得未尝有。仲立先致谢余为彼代撰一文事,乃告余,君未来,冰贤告我,当为我介绍一共学之人,君真其选矣。因指室后书架上书曰:我虽毕生穷日夜之力何能尽读,每欲求一共学之人,以两人之力合成此业。君肯为我分读架上书,将书中大意告我,我可省再读之力。续加讨论,使我进步加速,君其允之否。余答佳。仲立遂于架上取一书,云:此书久欲读而无暇,君试先读,何如。余视之,乃严复译英人斯宾塞《群学肄言》。余答大佳。仲立又另取一书示余,书中各页眉端,多黏纸条,广狭长短不等,满纸皆工楷小字。仲立曰:我向例读书,遇不识生字,必查字典钞录,用薄糨糊黏上,如此。他日不需用,可逐条揭去,而不伤原书。君读严书,幸亦照此例。仲立所藏严书,乃金陵刻线装本,与此后商务印书馆印行者不同。  余返学校,读严书,一一如仲立言,查字典,黏贴纸条。读至一半,自嫌所查生字太多,惭以示人。并欲加速完工,不免轻慢,不再一一查注。既毕读,携书去仲立斋。仲立问余书中大意,及余读后意见,仲立听之不倦,时露喜色。余所言告一段落,仲立言,君真一善读书人。闻君语,甚胜我自读之矣。随取书,检某页某行,指一" "字,问余此字音义。余答当读"音",乃地下室也。仲立言然,并云:曾遍查《康熙字典》未得其字,只有"窨"字,解地窖。盖中国地下室仅一土穴,西洋地下室加木制,严氏乃特造此字耳。而余在书上无纸条,乃未查字典而以意会之,闻仲立言,大惭恧。然后知仲立已先读过此书,或将所黏纸条撕去,特以试余耳。岂不愧对。然仲立自此益亲余而加敬,屡赞余善读书,能见人所未见。盖仲立听余对此书叙述大意及读后意见,乃特加欣赏也。仲立言,今日起,当如前例,君试再取一书去。余言:愿续读严译,遂取架上严译穆勒《名学》一书。仲立益大喜。盖仲立虽爱诵古籍,更喜近代西洋新学说,彼亦或已先读此书,故见余取此而更大喜耳。余自读此两书后,遂遍读严氏所译各书,然终以此两书受感最深,得益匪浅,则亦仲立之功也。  自此,仲立与余交益密,余常至其斋,畅言必逾时。一日,仲立取架上浦二田《古文眉诠》一册,大字木刻,装潢精美。浦氏西仓人,介七房桥水渠之间。浦族与钱秦两族代有戚谊。仲立言,同是选几篇古文,何以姚氏《古文辞类纂》甚得后代推尊,而浦氏书视之远逊,两书高上果何在。余曰:此诚一大问题,幸先生教余。仲立作愠色,曰:我不知,故以问君,奈何反以难我。余谢失言,因曰:先生所问,余素未想及,然此实一好问题,他日研思有得,当再请益。事逾数年,余思欲窥姚选用意,当遍读姚选以外之文。遂立意先读唐宋八家。至王荆公集,而余意大变。凡余于荆公集中所尤喜者,姚选多不录。于是又念紫翔师荡口暑期讲习班所授,乃从治古文转治理学家言,为余学问辟一新境界。而其时,仲立已卒。余此后亦渐不谈古文。而仲立当时此一问题,实启余良多也。  四  仲立又告余,生平有三大志愿,一为创办一学校,教育宗族乡党之子女,即三兼小学。又一为附近农村创办一诊疗所,治病施药,不收分文。仲立先曾从学于上海丁福保仲祜之函授学校,又遍读丁氏医书数十种,遂通医术。广购药品,自任门诊,此尚在创办三兼小学前。后以事忙,不克兼顾,命其账房蔡君亦读函授讲义及丁氏书,并亲为讲述。积有年,蔡君亦通医术,遂代仲立诊疗所之事务。又一为创办一报馆。仲立极留心时事,而无意政治。特注意县邑中事。日读地方报,更留心。手执朱笔;批抹满纸,或施一大杠,或扑一大点,或批岂有此理,或批狗屁不通。间或施圈。每曰:贤奸不论,是非不辨;何以为人,何以做事。如此社会,岂不将沦丧以尽。恨不能逐日逐人逐事,一一畅论之。惟以居乡,办报不易。仲立曰:此一志愿,待他日终成之,以一吐胸中之积闷。仲立虽居乡闭户,其疾恶好善之情有如此。  仲立又尝导余观其书斋之前室,一方桌上放书四十大厚册。仲立告余曰:此先父四十年手书日记也。积一年订一册,无一日缺。叹曰:先人遗志,尽在此四十厚册中,每一展览,因念我兄弟三人承先人之遗产,乃不能承先人之遗志,不肖之罪,其何以辞。  暑假后,余再往,仲立忽病。告余:曾赴沪,求诊于丁先生仲祜,知为肺病。桌上一显微镜,嘱余视之,曰:此我痰中之血丝,君见之否。命余移椅远坐,勿相近,恐传染。又嘱余即离去,勿久坐。  一日,余又往,仲立告余,有一事相烦。仲立谓生平以不识英文字为憾,近方进一世界语函授学校,他日通世界语,庶稍补我平日之积憾。不幸今又病,但幸为时不久,讲义尚不多,拟恳君补读。此后每月讲义寄来,由君代读代应试。俟我病愈,再由君面授。君通英文,治此当不难。余急应之。遂携其讲义归。后仲立卒,余亦未终其业。  一日,余又往。仲立已卧楼上,不下楼数日矣。禁余不得上楼。余废然而返。及年假,余离水渠,赴仲立家辞行,坚请登楼一面。但仲立之家人一遵仲立命,坚不许余上楼,竟未获见。不久,仲立终以不治闻。余以十八岁幼龄,初涉世事,即获交仲立其人。实相处仅半载,而又竟未获最后之一面,亦未克亲往吊唁。至今逾六十年,两世矣。每一念及,怆伤依然。  五  仲立家账房蔡君,忘其名,乃附近一农民,精手艺,能劈篾制筐箧,皆精绝。携赴县城中,豪户皆争购。仲立召来,聘为账房,为收田租。又教其习医术,代主诊疗所事。又告之曰:汝今尚有暇,可试学古文,因授以曾巩子固《寄欧阳舍人书》一文,命试读。告以遇惬心处,如何当加圈,如何当加点。数日,蔡君缴卷,仲立大赏之。曰:君有宿慧,可治古文,盼勤加诵习勿倦,遂授以姚氏《古文辞类纂》一书。蔡君得闲亦来学校。暑假后,来更频。常以夜间来,辄语至深夜。有一子,亦在三兼入学,聪慧异常。一日,在船上,失身溺水。救起,蔡君为下药,心慌乱,误其分量,即毙。蔡君从此恍惚如犯精神病,屡劝之弗愈。临别前一两月始平复。忽有意自造一自动发电机,欲媲美舶来品而价廉。往杭州上海苏州电灯厂,访其工程师。归,自谓有把握。后闻其终有成,已在余离水渠一两年后。亦余平生所遇一异人也。  四、私立鸿模学校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  一  自一九一三年起,至一九一九年止,乃余十九至二十五岁,前后共六年半,余往来于荡口梅村两处。兹顺其先后为序,并篇述之。  果育学校校主华子才老先生卒后,由其长孙士巽绎之继任校主。与余在果育小学及常州府中学堂两度同学,年长余约四岁。果育用子才先生名。改名鸿模。  一九一三年,余不再去三兼,即转入鸿模任教。三兼学校高初两级仅分两班。余原则上任高级班,除理化课由仲立任之,图画手工课由仲立幼弟任之,其余国文、史地、英文、数学、体操、音乐等,皆由余一人任之。并兼部分初级班课,每周任课三十六小时,月薪国币十四元。仲立三兄弟则合任三十六小时。及来鸿模,规模较备,高初八年各分班。余仅任高三国文及史地课,每周二十四小时。较三兼减三之一,而月薪则增至二十元。  时果育旧师长惟理化教师顾君在,乃子才老先生之婿,为绎之姑丈,任校长职,余皆新任。有华澄波,乃常州府中学堂师范班同学,年近四十,任高级四年班国文课。以其班上每周作文课卷命余代改。课卷仅五六本,余必择其中一本详加改动,澄波即以此教班上诸生,为该题之模范作。  时余虽在小学任教,心中常有未能进入大学读书之憾。见报载北京大学招生广告,投考者须先读章学诚《文史通义》,余亦求其书读之,至形于梦寐间。一夕,梦登一小楼,所藏皆章氏书,有世所未见者。后二十余年,余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果得见章氏书之为世未见者。亦异事也。  余又读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因其为北京大学教本,故读之甚勤。余对此书得益亦甚大。如三皇五帝,夏氏备列经学上今古文传说各别。余之知经学之有今古文之别,始此。一时学校同事闻余言三皇五帝有相传异名之说,闻所未闻,皆惊叹余之渊博。实不知余之本夏氏书也。又余读夏书第一册,书末详钞《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等,不加减一字,而篇幅几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当时虽不明夏氏用意,然余此后读史籍,知诸表之重要,则始此。及十年后,余为先秦诸子系年,更改《史记》六国年表,亦不可谓最先影响不受自夏氏。  又夏氏书皆仅标几要点,多钞录史籍原文。无考据方式,而实不背考据精神。亦为余所欣赏。惟其书仅至南北朝而止,隋唐以下即付阙如。斯为一憾事。此后余至北平教人治史,每常举夏氏书为言。抗战时,重庆国立编译馆拟重印夏氏书为部颁教科书,嘱余审正,时余在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又细读夏氏书。列举其书中谬误,皆小节,如年岁地名等,显系夏氏钞录时疏失,凡一百七十余条。编译馆见余校正繁多,遂终止前议,此书不予重印。其实余素重此书,不意此书乃竟因余之细为校订而失其再为广播流传之机会,此亦人事因缘之甚难言者。  二  一九一四年暑,无锡县创办六所高等小学,梅村镇得一所,为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舍借用市区之泰伯庙。华澄波被聘为校长,邀余兄弟同往。  余在县四每周任课十八小时,又较鸿模任课减四之一。但鸿模坚不放行,乃仍兼鸿模课,每周一次往返。一年后,始专在县四高小任教。又四年,再回鸿模专任一年。  余两校兼课时,似已改为秋季始业。余每周乘船往返梅村荡口两镇,于星期四下午课后四时自梅村上船,历两小时近晚到荡口。翌日下午四时返。沿途湖泊连绵,秋水长天,一望无际。犹忆第一次上船,余坐船头上,读《史记·李斯列传》。上下千古,恍如目前。余之读书,又获深入新境,当自读此篇始。  县立第四高小第一年只办一年级一班。学生皆住校,余与学生同寝室。卧床在寝室门口,侧临窗。一夕,深夜,月光照床而醒。一足触帐外墙壁,忽念臂与壁皆形声字。辟属声,但臂在身旁,壁在室旁,凡辟声似皆有旁义。如避,乃走避一旁。璧,乃玉悬身旁。嬖,乃女侍在旁。譬,乃以旁言喻正义。癖,乃旁疾非正病。躄,乃两足不正常,分开两旁,盘散而行。劈,乃刀劈物分两旁。如是凡辟声皆有义,此即宋人所谓右文也。是夜在床兴奋不寐,连思得形声字十数例。翌晨上第一堂国文课,不讲课文,乃讲昨夜枕上所得。适县中派督学来校视察,进入讲堂后,竟伫立不走,听完余一堂课始去。余此讲未涉课文,离题漫述,而督学不以为忤。归后竟详细作一笔记报导,登载在县署所发布之月刊上。惜此督学已忘其名,亦在规格外赏识余之一人也。  时无锡与南通,同称为开明新县,两县亦竞相重视。县督学此一篇报导,亦为南通小学界教师所传诵。后数年,余偕数友赴南通考察,乃有人面询余,君乃往年讲臂壁右文之钱某耶。同行谓余,汝已名扬外县矣。  三  余在府中学堂时,即好围棋,先兄亦然。县四高小又聘一教师,从无锡城中来,亦余府中学堂同班同学,已忘其名字,亦有围棋癖。三人遂在学校东庑一小室中,特置棋盘棋子,并广罗晚明以下各种围棋谱,课余在此对弈,或摆谱。惟学校事无大小,须由先兄管理,彼甚忙,不常至。余与某君一得闲,即独去摆谱,或同去对弈,几乎每日必对弈一局。某君持黑棋,常败,但意终不服。弈益勤。后去城中任教,有弈社,社中有两国手,社友须出赀始得与对弈。越数年,某君棋大进,重与余晤,对局,某君改持白,余持黑,但胜余亦甚艰。余曰:君积年苦学,进步仅此。自此余乃弈兴大减,数十年不复弈。直至抗日战争时,余赴云南始再复弈。  又余自幼即抽香烟,在果育时,晚饭后,余随先兄同读一室,先兄必命余至镇上买香烟一包。归,先兄必赏余一支。自进府中学堂,乃有烟瘾。归家又抽水烟。及交秦仲立,又抽旱烟。及来梅村,一日上课,课文劝戒烟。余告诸生,余已染此习,已无奈何。诸生年幼,当力戒。下课后,终觉今日上课太无聊,岂得以无奈何自诱,他日何以教诲诸生。遂决心戒烟,竟形之梦寐中。后遂数十年更不抽。直待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长时,厌于常出席开会,始再抽烟。  四  余自三兼鸿模至梅村县四,朝夕读书已过三年。寝室中书架上所列书亦不少。同事皆称余博学。县四校舍为泰伯庙,正殿前一大方院,院中有古柏两行。西庑为教室,东庑为宿舍,南面为大门,右侧西边乃教师休息室。某日下午,遇学校假期,余移一躺椅置大门东侧向北走廊下卧读范晔《后汉书》,不记是何一卷。忽念余读书皆遵曾文正家书家训,然文正教人,必自首至尾通读全书。而余今则多随意翻阅,当痛戒。即从此书起,以下逐篇读毕,即补读以上者。全书毕,再诵他书。余之立意凡遇一书必从头到尾读,自此日始。  余又效古人刚日诵经,柔日读史之例,定于每清晨必读经子艰读之书。夜晚后,始读史籍,中间上下午则读闲杂书。余体弱,自辛亥年起,几于每秋必病。一日,读日人一小书,论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当努力讲究日常卫生。余时适读陆放翁诗,至其晚年作品,心中大奋发。念不高寿,乃余此生一大耻辱,大惩罚。即痛于日常生活上求规律化,如静坐,如郊野散步等,皆一一规定。又开始写日记,逐日所读书皆记上,不许一日辍。后遇余结婚,远近戚属皆先后来,上午竟未获读一字,下午又继续忙乱。自念今日之日记势将破例矣,适理发师来为余理发,余乃于此时间默默成诗两首,始释然自慰,今日之日记宜勉可交卷矣。此一习惯,直至余进入大学任教后,始有断续。  是年,余教《论语》课,适读《马氏文通》,一字一句按条读之,不稍疏略。念《马氏文通》详论字法,可仿其例论句法,即以《论语》为例。积年遂成《论语文解》一书。此为余正式著书之第一部。以稿邮送上海商务印书馆,得回讯,允为付印。出版后,当酬赠原著百部。余函商,能否改赠商务书券百圆,得允。书券亦随到。余又商之无锡城中一书肆,付以此百圆书券,由余随意选购,不限商务出版者。亦得允。余遂于经史子集四部中,择余所缺者络续购买。自此余学问又进。此百圆书券实于余大有裨益也。  又余购得浙江官书局本二十二子,依次读之,至《墨子》,开卷即觉有错误。心大疑,意谓官书局本不应有误。又见此书校注者乃毕沅,此人为清代大儒,不应不知其误,置而不问。姑再读之,错误续出,几乎逐页皆有。益大疑,遂奋笔从开始起逐条举出其错误处,加以改正,取名《读墨闇解》。积数日,所举已多,心滋增疑。《墨子》乃先秦古籍,迄今越两千年,何竟无人发见其书中错误,必当有人讨论及此。而学校同事中无人可问。试翻商务印书馆之辞源,于墨子下,竟得《墨子间诂》一条。读之,正余所欲知。然又疑书肆中不知有此书否,即作函寄无锡书肆询问。翌日,航船送来一书包,拆视赫然即孙冶让之《墨子间诂》。开卷急读,凡余所疑,孙书均已列举,更多余所不知疑者。至其改定错误处,则必有明证确据,取材渊博。回视余之《闇解》,乃如初生婴儿对七八十老人,差距太远。自念余之孤陋幼稚,乃亦自居于读书人之列,岂不可笑可耻。于是于孙书逐字逐句细读,不敢丝毫忽过。余之游情于清代乾嘉以来校勘考据训诂学之藩篱,盖自孙氏此书始。惟清儒多自经学入,余则转自子部入,此则其异也。然余读孙书至墨经一部分,又觉其所解释有未尽惬意者。盖余前在水渠读严译穆勒《名学》,于此方面亦略有悟入。乃不禁又奋笔从《读墨闇解》改写《墨经闇解》。逐条改写孙解之未惬意者。然孙解虽未惬意,正解亦非急切可得。乃逐条写墨书原文纳衣袋中,一人郊野散步,随手从衣袋中取一条出,随步随思。思未得,又易一条思之。积久乃得数十条,是为余写《论语文解》后第二部有意之撰述。然其时余已严定规律,每日必读新书,必求能日知其所无。架上书尚多未读,心中欲读书更无尽。不欲为此一端自限,妨余前进之程,乃终未敢恣情于此,勒成一书。惟此《墨经闇解》与《读墨闇解》之两稿,则常存行箧中,至今未忍抛弃。偶一检阅,当时孤陋幼稚独学无友之艰苦情况,犹涌现心头。既以自惭,亦以自奋。余之终幸得免于孤陋幼稚之境者,纵不足以自满,亦可得以自慰也。  及数年后,得读章太炎梁任公胡适之诸人书,乃知墨学竟成为当代一时之显学,孙书特其嚆矢。而余亦终于写出许多有关古名家墨经及惠施公孙龙诸人之论文,今俱已收集于近编《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之第二册。其先肇端,实在梅村此时也。余之读书,最先从韩柳古文唐宋八家入门,随即有意于孔孟儒学,又涉及古今史籍。墨学实非所喜,而耗精瘁神于此者亦复不少。不知者,亦或疑余为学追随时髦,哗众取宠,以博当前之称誉。而余之孤搜冥索,所由步入此一条艰险之路者,事有偶然。甘苦之情,又谁知之。故知学问向前,在遥远之进程中,自不免许多意料不及之支节曲折,错歧复杂,有违初心者。孔子言,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余之在当时,或可依稀仿佛于孔子志学之年矣。及今耄老回忆,果能有立而至于不惑否,则真不胜其惭恧与感喟之余情也。  时余已逐月看《新青年》杂志,新思想新潮流坌至涌来。而余已决心重温旧书,乃不为时代潮流挟卷而去。及今思之,亦余当年一大幸运也。  又忆某年暑假,余在七房桥家宅东边陪弄中,朱笔标点《宋元学案》。当时余已先读欧阳文忠公及王荆公诸集,对其收编颇不惬意,遂有意重编《宋元学案》。惟有此志,迄未成书。  五  越一年,暑假后,余因病迟到校。是年学校新聘一教师,为松江朱怀天,新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已先到校,与余两人同一寝室。室内惟两床一桌。夜间同归寝室,余告怀天,出校门有两路,一左向,过小桥,即市区,可吃馄饨饮绍兴酒,佐以花生塘里鱼,课毕,同事皆往,想君亦已随行多日。一右向,越围墙田野村庄散步塍间,仰天俯地,畅怀悦目。余一人率右行。君今与余同室,愿仍左行,抑改右行。怀夫立刻言,愿改右行。于是相视而笑,遂为友。怀天较余年轻一岁或两岁。  未一月,怀天忽得家讯,其母逝世。告假奔丧,旬日返校。夜卧,常梦中大哭而醒,或梦寐中大呼,由余叫其醒。连夜如此,累月皆然。而日间平居,乃绝不露哀容。余始识其纯孝由衷,深敬之。详询其家庭。怀天言,早孤,独一母。家贫,有一弟,不能养,乃由相识家领养,已易姓,惟常往来。其时怀天已成婚。怀天叙述其家况时,语语皆自其肺腑中孝悌真情出。至于其家庭具体之凄苦,实不足当其心中伤痛之万一也。  余与怀天自此相处益亲。黄昏前必相偕校外散步,入夜两人各自规定之读书时间毕,又同在院中小憩,始就寝。余与怀天均任国文一班作文课同在周末,必尽日夜批改完毕,俾可星期日偕出远行,或竟日,或半日,择丛林群石间,无人处,亦坐亦卧,畅论无所不至,迄夜方归。  怀天在沪求学时,最崇拜其师吴在公之。公之日常言行,及其讲堂所授,怀天时时为余称道,纤悉弗遗。年假后,怀天回校,携带佛书六七种,皆其师公之为之选定。盖因怀天丧母心伤,故劝以读佛书自解耳。余在教师休息室中一桌靠西窗,坐南朝北。怀天一桌在余座后,靠南窗,坐东朝西。怀天携来之佛书,余亦就其桌上取来一一读之。尤爱读《六祖坛经》。余之治佛学自此始。  第二年年假后,怀天又携来其师公之新撰之《宥言》一册,共八篇,皆申马克思共产主义。盖公之游学日本,其时日本有信仰共产主义大师河上肇,国人周佛海等皆出其门。公之衍畅其说,用庄子《在宥篇》,取名《宥言》。怀天持以示余,共读之。傍晚散步,逐篇讨论。余虽爱公之文辞,然力反其说。怀天则袒师说。余特写《辟宥言》八篇,怀天亦为《广宥言》八篇。余又为《续辟》八篇,怀天亦为《续广》八篇,相争不已。时中国共产主义尚未大兴,而余两人则早已辩论及之矣。  余告怀天,君治佛书,又遵师说欣赏共产主义,然则他年将逃世避俗出家居山林为一僧,抑从事社会革命为一共产党人。一热一冷,一进一退,君终何择。怀天曰,君尊儒,言必孔孟,我恐兄将来当为一官僚,或为一乡愿。余言此四者皆当戒,幸各自勉。  怀天恣性诚笃,一九一九年"五四",上海罢市,远近城乡皆震动。县四高小全校师生结队赴四围乡村演讲,怀天热血喷迸,声泪俱下。其平日与人相处,极和易,得人欢。故知其论学时虽有偏激,然其本源皆发自内心深处。惟当以一字形容曰"爱",爱国家,爱民族。虽言佛法,然绝无离亲逃俗之隐遁意。他日学问所至,必归中正可知。  时先兄方肆意陆放翁诗,朝夕讽诵,亦常作诗自遣。余与怀天,一晚,田塍间散步,告怀天,我两人平日以澹泊宁静自期,近来为《宥言》一书,争论不休,往日读书散步一番消散闲适意味,今皆失去。从今晚起,当将此问题暂搁置,不再争,可否。怀天曰好。余更曰,吾两人当另辟一途径,改向新趋。自今晚始,吟诗相唱和,如何。怀天又曰好。余遂即景出题告怀天,今晚归,即以"林中有火"四字各作四言诗四章,以此四字,押韵如何。怀天又曰大好。自此又为五言、六言、七言,古今绝律,或出题两人同咏,或一人成诗,一人追和。如是积月,怀天告余,今成诗日多,昔人皆各自成集,今我两人可合成一集,当先为此集命名。两人各试题名,终不惬。余忽得一名,告怀天曰,当可径名《二人集》。不仅纪实,亦期我二人能不分彼我,同跻于仁。怀天大惬意,书名遂定。  余与怀天又读鲍芳洲催眠术书而喜之,曾召学生作练习。后见报载鲍芳洲在上海面授,只一周即可毕业。余以惜费不往,后乃以积钱买了一部《资治通鉴》。怀天一人往,谓归来仍可两人同习。旬日而返,告余七日学习之详细经过。然怀天特喜新所学之自我催眠。时余与怀天寝室已分,怀天每天下午四时即在其寝室习自我催眠。余曾至其室观之,其术颇似静坐,只坐后自心内定历四十五分钟或一小时醒来,即能入睡眠状态,到时果醒,则此术已成。怀天体素羸弱,自言醒来体况觉大舒适,习久当可转健。余时正学静坐,已两三年矣。忆某一年之冬,七房桥二房一叔父辞世,声一先兄与余自梅村返家送硷。尸体停堂上,诸僧围坐颂经,至深夜,送殓者皆环侍,余独一人去寝室卧床上静坐。忽闻堂上一火铳声,一时受惊,乃若全身失其所在,即外界天地亦尽归消失,惟觉有一气直上直下,不待呼吸,亦不知有鼻端与下腹丹田,一时茫然爽然,不知过几何时,乃渐恢复知觉。又知堂外铳声即当入殓,始披衣起,出至堂上。余之知有静坐佳境,实始此夕。念此后学坐,倘时得此境,岂不大佳。回至学校后,乃习坐更勤。杂治理学家及道家佛家言。尤喜天台宗《小止观》,其书亦自怀天桌上得之。先用止法,一念起即加禁止。然余性躁,愈禁愈起,终不可止。乃改用观法,一念起,即返观自问,我从何忽来此念。如此作念,则前念不禁自止。但后念又生,我又即返观自问,我顷方作何念,乃忽又来此念。如此念之,前念又止。初如浓云密蔽天日,后觉云渐淡渐薄,又似得轻风微吹,云在移动中,忽露天日。所谓前念已去,后念未来,瞬息间云开日朗,满心一片大光明呈现。纵不片刻,此景即逝,然即此片刻,全身得大解放,快乐无比。如此每坐能得此片刻即佳。又渐能每坐得一片刻过后又来一片刻,则其佳无比。若能坐下全成此一片刻,则较之催眠只如入睡境中者,其佳更无比矣。余遂益坚静坐之功,而怀天亦习其自我催眠不倦。一日,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唤其停靠。余上船,坐一老人旁。老人顾余曰,君必静坐有功。余问何以知之,老人曰,观汝在桥上呼唤时,双目炯然,故知之。余闻言大慰。  六  时余七房桥家遭回禄之灾,屋舍全焚,乃又迁家至荡口镇。而先慈病胃,积月不能食。余与丁仲祜通信,求其开方疗治,病卒愈。余乃辞县四职回鸿模任教,以便朝夕侍养。时为一九一八年之夏季。此下一年,乃余读书静坐最专最勤之一年。  余时锐意学静坐,每日下午四时课后必在寝室习之。时鸿模亦有一军乐队,课后必在操场教练。余在寝室中可闻其声。其时国歌为《中华独立宇宙间》,歌中后半有一字,军乐教官教至此字,声快慢错四分之一拍。余因昔在府中学堂习昆曲,知此甚稔。其时余习静坐工夫渐深,入坐即能无念。然无念非无闻。恰如学生上午后第一堂课,遇瞌睡,讲台上教师语,初非无闻,但无知。余在坐中,军乐队在操场练国歌,声声入耳,但过而不留。不动吾念,不扰吾静。只至其节拍有错处,余念即动。但俟奏此声过,余心即平复,余念亦静。即是坐中听此一歌,只听得此一字,尽欲勿听亦不得。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若心中自恃有一长处即不虚,则此一长处正是一短处。余方苦学读书,日求长进。若果时觉有长处,岂不将日增有短处。乃深自警惕,悬为己戒。求读书日多,此心日虚,勿以自傲。  某日傍晚,家中派人来学校唤余回家。余适在室中坐,闻声大惊。因知静坐必择时地,以免外扰。昔人多在寺院中,特辟静室,而余之生活上无此方便,静坐稍有功,反感不适。以后非时地相宜,乃不敢多坐。又余其时方效伍廷芳练习冷水浴,虽严冬不辍。至是,亦悟其非宜,遂停止。  时华绎之以校主兼为校长。学校中新建一楼,绎之家富藏书,皆移楼上。楼门不轻启,绎之独交余一钥匙,许余一人上楼读书。惟上楼即须反锁其门,勿使他人闯入。余遂得多读未见书。藏书中有南宋叶适水心之《习学记言》,乃江阴南菁书院所刻,外面流传绝少,余即在鸿模藏书楼上读之。后到北平数年后,乃始有新刻本。余对程朱所定《四书》顺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孔曾思孟之排列,早年即抱怀疑,即受水心《习学记言》之影响。又余遍阅颜李书,亦在是年。  此一年,乃为余任教小学以来最勤学之一年。室中莳文竹一盆,日常亲自浇灌,深爱之,特为作一诗。怀天在梅村见此诗,意余心存抑郁,乃以盆中文竹自比。遂钞此诗,详述余近况,告其师吴公之,盖欲其师为余作推荐也。  又一年,余又转至后宅镇之泰伯乡第一小学为校长,怀天带领学生作长途旅行,从梅村来后宅,又转至荡口。先兄领其赴余家谒拜先慈。返梅村后来书,言我兄弟怡怡,常愿相随作一弱弟。近又亲到余家,真如回己家也。怀天是冬返松江,忽得其在上海时旧同学邀其赴南洋。怀天亦久蛰思动,遂决于暑假后辞县四职前往。忽以背生疽返家。初谓不严重,只自我催眠即可疗治,缓于求医,竟不治而卒。时余在后宅,遂至梅村,检其遗书。怀天有日记,余摘取其间要语,并余两人之《辟宥言》《广宥言》共四篇,及《二人集》,合并为一书,名《朱怀天先生纪念集》。除学校师生外,并分赠当时国内各图书馆。日记则由余保存。对日抗战时,余家藏书尽失去,怀天日记亦在内。不知其纪念集他日尚可检得否。  一九三○年余去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时吴公之在清华。然余闻其日常生活颇为消极颓唐,不复似往日怀天之所语,竟亦未与谋面。怀天之弟,余抗战时在重庆曾与晤面,然亦未获深交。  回念余自一九一二年出任乡村教师,得交秦仲立,乃如余之严兄。又得友朱怀天,乃如余之弱弟。惟交此两人,获益甚深甚大。至今追思,百感交集,不能已。  七  时在鸿模管事者,为须霖沛若,亦系果育与常州府中学堂两度同学。沛若胡须满腮,人皆谓其年长,然终不知其真年龄。沛若家在镇上开一店铺,以富有称。然沛若俨如一乡下佬,绝不丝毫有市井气。谦恭多礼,勤奋倍常。迟余一年肄业府中学堂,衣袋中常带英文字典一册,不论室内室外,得闲即取出读之。从开首第一字起,读一字,能背诵,即用红铅笔抹去。依次而下。有人得微窥之,已读至F,占全体字母四之一矣。  毕业府中学堂后,为华家管理一当铺,后遂转至鸿模,与余交往最密。旧历元旦清晨来拜年,余家悬先父、先祖父母、先曾祖父母三代神像,沛若一一焚香跪拜,始辞去。当时诸同学间,新年必相聚,然少行如此拜年礼。余念沛若年长,因赴其家答礼,亦一一瞻拜其祖先遗像。临辞,沛若坚留午餐,谓仅两人,可作长谈。又谓元旦家中有现成菜肴,不烦特加烹煮,余遂留。菜肴既上,沛若嘱余先上坐,谓今日元旦,我当先拜祖宗遗像乃进餐。拜毕就坐,沛若乃谓,我蓄意已久,欲拜兄为师。此不比学校教课之师。然恐兄不允,方顷之拜,乃我行拜师礼,在祖宗神像前作誓。幸兄勿坚辞,我已心师矣,必终身不渝。沛若拘谨而固执,余亦难与辩,只笑谓不意兄亦有诈。余亦惟有仍以同学视兄,兄其谅之。  一日,在学校两人坐廊上。沛若言,先生爱读《论语》,有一条云:"子之所慎,斋、战、疾。"今先生患伤风,虽不发烧,亦小疾。可弗慌张,然亦不当大意。宜依《论语》守此小心谨慎一"慎"字,使疾不加深,则数日自愈。余从此读《论语》,知当逐字逐句反己从日常生活上求体会,自沛若此番话发之。  一日,沛若又语余,自知性太拘谨,时读《庄子》,求自解放。顾资愚,领悟不深。暑假将临,愿先生在暑假中为我讲《庄子·内篇》七篇,使我有所从入。余允诺。沛若又言,先生专为我一人讲,殊嫌精力浪费,当约在校学生聪慧者数人,及旧学生升学在外暑期中归来者数人,合六七人同听讲,庶先生精力多所沾溉。余亦允之。是暑,在一楼朝夕开讲。沛若促诸听者发问,己必居最后,逐段逐节不肯轻易放过。约三四日始完一篇。将满一月,七篇方毕。回忆往昔紫翔师讲习班上课,真宵壤之别矣。然余对《庄子》七篇,经此讲解,乃知自所未解者实尚多。以后余为《庄子纂笺》及《论语新解》两书,每忆沛若与余讨论此两书独多。往日情事,如在目前。  自余离鸿模,与沛若少来往。沛若不久亦离鸿模。沛若乃独子单传,育两女,无子嗣。乃纳一妾,不育。又纳一妾。时社会风气己日开,方群趋西化,即荡口一小镇亦然。离婚再娶,乃人生正规,被认为开通前进。有妻纳妾,则是顽固守旧,封建遗毒作祟,乃伤情违理之事。沛若虽闭户自守,不与外界接触,但颇受外界之讥讽。余传闻得此,亦未与沛若通讯有所询问。沛若后与余再见,亦从未谈及于此。  余在北平,一日,得沛若书,告其次女毓寿毕业中学,考进协和医学院。当一人赴北平,恳余赐照拂。余亲赴车站接候,宿余家。医学院预科在燕京大学上课,开学后,余又亲送之赴校。越旬日,毓寿忽来余舍,面有不乐。余问之,言,上课第一堂即是解剖,讲台桌上一死尸,见之惊悚,昼不能食,夜不能眠,精神不支,欲退学。余谓此乃汝自己心理作用,当勿视为一人,亦勿视为一尸,心肺肝肠,一一如师言,当各别视之为一物。心境变,则外面环境自变,可再试之。毓寿如余言,终获毕业。留协和,后转回苏州行医,名噪一城。余抗战中回苏州,毓寿时来余家。一家有病,皆由其诊治。  抗战胜利后,余又回苏州,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长。时河南大学播迁来苏州,校长乃北大同事老友姚从吾,邀余兼课。课堂设在沧浪亭,《浮生六记》之旧宅。一日,课毕,方出门,沛若赫然站路边。告余,近亦迁来苏州,知先生在此有课,故特来相候。遂漫步同赴其家。知沛若已有子矣。一家三口,居两室,极逼窄。留午膳而别。自后遂多往还。  一口,在其窄室中,沛若问《论语》"孔子五十知天命",先生今年亦已过五十,敢问知天命之义。余曰,此乃大圣之境界,吾侪何敢妄加揣测。余只敢在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上用心。回忆自果育学校、常州府中学堂以来,改朝换代,天翻地覆,社会一切皆已大变。而吾两人今日在此檐下坐谈,岂不仿佛依然是往日情况。此亦可谓是吾两人之能立能不惑,但只可谓是一种具体而微之能立能不惑,又只是微之又微,微不足道。正如一万贯钱与一文钱,一文钱太少,太无价值,但亦同是钱。孟子谓"人皆可以为尧舜",罗近溪谓"端茶童子亦即如圣人",皆此义。倘吾侪能立能不惑,继续下去,亦可算得是吾侪之天命矣。孔子言:"天生德于予。"人之禀赋有高下,德亦有大小。大德敦化,小德川流,纵是沟读之水,只川流不息,亦皆朝宗于海。大海是其汇归歇宿处。此即是天命。沛若言,我闻先生言,暂时总得一解放,但不久即依然故我,总不长进。余言,余闻兄言,亦立时总得一警策。吾两人性情有不同,正好相互观摩,各自得益。勿妄自尊大,亦勿妄自菲薄。惟日孳孳,在安分守己中努力,如是而已。兄谓何如。沛若数十年来,从不谈国家大事,亦不论人物臧否,世局是非,尽只在自己日常生活上自愤自责。其敦厚而拘谨有如此。  沛若长女嫁苏州一豪富家。一日邀宴,其父其妹四人同席。入门一账房,一大柜台,乃收租处。进为大厅,宽畅大方,陈设甚雅。沛若已先在,姊妹特来行一礼,留坐,皆婉辞而去。及同桌共餐,意气言语亦皆拘谨,终不稍有发舒。余念其姊乃一富家主妇,其妹乃一名西医,其父无论在家出门皆是一乡下佬,亦从不对二女有严父态。然二女对其父则礼敬有加,为余在他家所少见。此亦沛若终生以礼自守有以致之也。  余离苏州今又三十年,沛若倘仍健在,则已九十左右矣。此一乡下佬,乃一资本阶级,不知其何以自处。此又另是一种天命也。怅念何竭。  稿成越数年,闻沛若已逝世。又闻毓寿已移居美国,但告者亦不审此讯确否。  五、后宅初级小学  一  一九一九年之秋季,余转入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校任校长之职。是年,余二十六岁。余自一九一二年起,先在三兼,即任高小课程,只兼初小之体操唱歌课。自入鸿模与县四,皆系高等小学,而余则任其高年级之课。余之决意转入初级小学,厥有两因。一因报载美国杜威博士来华,作教育哲学之演讲,余读其讲词,极感兴趣。但觉与古籍所载中国古人之教育思想有不同,并有大相违异处。因念当转入初级小学,与幼童接触,作一番从头开始之实验,俾可明白得古今中外对教育思想异同得失之究竟所在。二则当时大家提倡白话文,初级小学教课书已全改白话文体,而余在一九一八年曾出版一部《论语文解》,专为指示学生作文造句谋篇之基本条件而作。极思转入初小,一试白话文对幼童初学之利弊得失所在。此两念时在余心。  暑假前一日,余从鸿模去县四,欲与怀天一晤。是夕,泰伯市督学许君来县四邀安若泰去任后宅第一初级小学之校长。若泰乃余常州府中学堂低班同学。毕业后,留学日本,习法律。半途归,任初等小学校长。是年,转来县四任教。他日仍需赴日,领取毕业文凭,即可回国当律师。许君之请,若泰坚拒。许君请益坚,若泰终拒不允。  时县四诸同事皆同在一室中。余忽起立,语许君,余若肯往,君愿聘否。众谓余乃故作戏言。余曰,绝非戏言,乃真心话。许君曰,君若真心,我决无条件聘请。余曰,君无条件,余则有条件。许君问,何条件。余答,余若往,学校行政及课程编排,余当有绝对自由,君肯勿干预否。倘上面及外界有非议或斥责,君肯同任其咎否。许君答,一切可勿虑,悉随尊意。余曰,如此即可决。若泰告余,君勿轻作此决定。初级小学究与高级小学有不同。君无此经验,困难临头,必后悔。余曰,正为无经验,故去从头学起。余心已决,绝不后悔。若泰忽意动,曰:君果去,我亦追随。为君作一助手,君愿之否。余曰,此更佳,宁有不愿。若泰又曰,君与初级小学任教者皆不熟,学校有空缺,任我代聘,君肯勿过问否。余曰,此更大佳,即浼君代劳。此事遂一夕而决。  二  余与若泰既到校,若泰又聘来蔡英章,专教体操唱歌。若泰告余,英章直爽有胆量,肯吃苦,但亦肯听话,必可为君一好助手。又一人,乃后宅镇上一女性,旧任留校,课毕即离去。学校惟余与若泰英章三人,每事必会谈相商。余告若泰英章,余有一理想,当使一切规章课程尽融在学生之生活中,务使课程规章生活化,而学生生活亦课程规章化,使两者融归一体,勿令学生作分别观。若使彼等心中只分出一部分生活来服从学校之规章课程,另保留一部分生活由其私下活动,此决非佳事。两人皆同意,请谈办法。余曰,欲求课程生活化,先当改变课程,如体操唱歌,明是一种生活,但排定为课程,则学生亦以课程视之。今当废去此两课,每日上下午必有体操唱歌,全体学生必同时参加,余等三人亦当参加,使成为学校一全体活动,由英章任指导。若泰英章对此皆表赞同。  余又曰,欲使学校章则生活化,此事较复杂。首先,余意欲废止体罚,勿使学生视学校章则如法律,误认为一切规矩皆是外面加上之束缚。使规矩能生活化,岂不是教育上一大目标乎。若泰英章对此不表赞同。谓余仅谈理想,不顾经验。今日之初级小学,皆自六七岁起,最长不过十三四岁,童稚无知,群相聚,事态百出,有时非加体罚不可。余曰,纵童稚,亦得对之有理想。仅有理想不顾经验,此属空想。但只仗经验,不追求理想,到底亦仅是一习惯,将无意义可言。有关训育方面,余愿一人任之,以试验余之理想,盼两君随时在旁相助。以两君之经验,随时随事相告,以助成余此一理想。遇有困难,再从长讨论,另作决定,如何。两人皆无言。  即日,余出布告,课毕皆须赴操场游散,勿逗留课室中。余随巡视。有一生兀坐教室中课椅上。余问,何不赴操场。彼兀坐不动如故,亦不语。余问其姓名,亦不答。乃召班长来问之。班长告余,此人乃杨锡麟,曾犯校规,前校长命其到校后非大小便即坐课室中不许离去。余曰,此乃前校长所命,今前校长已离学校,此命令亦不存在。汝当带领其同去操场。二人遂去。不久,一群学生围拥杨锡麟来余办公室,告余,杨锡麟在操场旁水沟中捕一青蛙,将之撕成两半。一人并带来此青蛙之尸体。余曰,杨锡麟因久坐课室中,汝等所知,彼皆不知。今获与汝辈同游散,汝等所知,彼亦可渐渐学而知之。汝等当随时随地好为劝告,勿得大惊小怪,彼犯一小错误,即群来告发。以后再如此,当罚汝等,不罚杨锡麟。诸生乃默默无言而去。  又有兄弟两人,乃后宅附近邹姓,系余之戚属。其家长亲送来上学。家长辞去,余命两人亦至操场。不久,群拥其弟来余室,其兄随之,群告其弟随手打人。余曰,他年尚幼,汝辈皆年长于彼,何足怕。他若再打人,汝辈可回手打他,我将不罚汝等。群欢然而散。其兄大哭,谓吾弟将被人打,如何受得起。余告之曰,汝勿忧。汝弟若不先打人,他人亦不会来打汝弟。汝惟好相护视,令汝弟莫再打人即可。此后亦无事。若泰英章在旁,见余处理此两事得当,皆大赞许,再不主张用体罚。  三  余上堂,好用两种测验。在黑板上写一段文字,令诸生凝视三数遍,撤去黑板,令诸生默写。又口诵一段文字,诸生默听三数遍,令其默写。如是数次,觉杨锡麟于默听后所记常无误,意其听觉必较佳。一日,傍晚散学,余独留锡麟。余弹琴,令锡麟随而唱。音节声调果皆祥和,温雅有致。余再弹,令其再唱。余忽停弹,琴声息,而锡麟出不意,歌声仍续,意态静定,有佳趣,余大加赞赏。问,明日唱歌班上汝能一人起立独唱否,锡麟点首。又问,琴声息,汝能仍续唱如今晚否,锡麟又点首。明日,上唱歌班,余问何人愿起立独唱,锡麟举手起立。琴声息,锡麟独唱不息。诸生皆惊,鼓掌声久不息。  自锡麟捕杀青蛙事被告发,诸生虽不再告发锡麟他事,然锡麟与诸生间,终若有隔阂。锡麟一人终被歧视。自此后,诸生再不歧视锡麟,锡麟意态亦渐发舒,视其前若两人。  时学校将开一游艺会,余告英章,好好教锡麟唱一老渔翁歌。英章遂常独留锡麟在校教唱,务期尽善尽美。又特备蓑笠,令锡麟披戴演习。临开会,锡麟一人独扮一老渔翁,登台演唱,琴声歌声,悠扬满堂,众皆默坐神往。老渔翁一剧毕,最得满座之掌声。而杨锡麟乃迥出他人之上。  余近年在台北,常晤后宅镇人老友邹景衡。一日,忽语余杨锡麟毕业后事。相隔垂六十年,当时后宅小学诸生,独杨锡麟一人尚在其同镇人口中得称道,真出余意料外也。  四  时泰伯市长为后宅镇人邹茂如,景衡父。景衡留学日本。茂如为人忠诚坦白,敢作敢为,一镇皆帖服。年五十左右,与余为忘年交。遇其在家,必来学校。于诸生家属多熟悉,纤屑皆谈。有一邹生,家一寡母,生则独子,在校课程皆列上等。在校外,则多不守规矩。其母甚贤,但亦无以教之。茂如告余其母子事。  年假,余返荡口,三四日即返校。校役告余,假中有两学生私进学校故犯校规,并举其名。其一人即邹生,另一人,平日在校亦多犯规事。时余记起读《汉书》诸名臣治郡之事。乃召其一人来,严问其私入学校事,此生直认不敢讳。余告之曰,汝与邹生同来,平日必常相聚首。余知其离学校多不守规矩。今命汝三日内,可常与邹生相偕,遇其有不守规矩处,即来告余。但决不可以此事告彼知之。余可减汝罪,不深究。该生欢然而去。隔一日,即来告。邹生有一叔父,开一猪肉铺。邹生在每日清晨上课前,即在柜台上代其叔收钱登账。待叔至,即来校。但日私取钱少许,纳己袋中,不入账,其叔亦不知。又昨日,我偕其在一糖果铺买糖果,铺主人回身取货,彼即在铺前摊上私取糖果一小包,铺主人亦不知。余告之曰,汝果能如余命,汝犯私进学校罪,可仅记一小过,不再深究。余因恐邹生不能如汝般直认己罪,故令汝告发其私。俾可从其他罪名加深处罚,亦免令汝当面作证。彼若屈服,直认其罪,亦可减轻惩罚,是汝亦已助了他一臂之力。此后汝当善遵师旨,勉为一好学生。亦当敦友谊,勿轻道人过。汝自思之。该生欣然而去。  余即召邹生来,问以私入学校事。邹生否认。余曰,只要己莫为,莫谓人不知。汝每日私取汝叔柜上钱,汝有之否。又昨日私取某铺糖果摊上一小包糖果,有之否。邹生大惊骇。余又告以,汝其他不守规矩事尚多,因汝在学校功课好,故暂不问。不谓汝竟不知改。汝亦勿谓汝叔父不知汝事,汝当向汝叔直道己过,并告以知悔改,汝叔对汝必加赞赏。汝近犯私入学校事,亦当仅记一小过,不深究。汝若不依余言,将受重罚,勿悔。是日,余对邹生倍加诲谕。邹生果如余言,向其叔道罪。其叔曰,此事我早知之,今汝悔改,真好孩子。遂每月额定其工作费,尤多过其私取。一日,其寡母特来校,告余,其子近日大变常态,能知孝道,不知由何如此,特来谢师。茂如亦来言,君等来,校风大变,皆三师善尽教导之功。一镇人皆称誉。  五  时学校预定在下学期可添聘一教师。有一鸿模毕业生,忘其名,极聪慧,余颇爱之。升学上海某商业学校,毕业归,任其乡甘露镇一初级小学校之校长。余与通函,约其转来后宅,未得复。年假归,元旦清晨,余自荡口步行至甘露,约可五华里。入门,某生方起床盥漱。坐定,余问,得余书否,何不复,岂无意来共事耶。某生无以对。余曰,果无意,亦必有一理由,何默不言。某生迟迟答曰,师即观今日此刻情形,已自知之,何必强生再多言。余曰,此语何义,余实不解。某生曰,今日乃元旦,师远从荡日徒步来甘露,生方起床,盥漱未毕。如此情形,生何敢来与师共事。如去,生多遭师责骂,师亦空自增闲气。生久思之,不敢来,亦无以复。幸师赐谅。余曰,生语余已明白。然生近日生活态度何以骤变如此,亦盼有以告余。某生曰,恕生直言,幸师勿责。生自就职以来,一日忽念,今年任一小学校长,明年仍是一小学校长,如此终生,成何意义。余曰,生当返思,六年前,生是一高小学生,进而为中学生,又进而为小学校长,升迁不谓不速,何以忽生此念。如余,六年前在高小任教,六年后转入初小。六年前与汝为师生,六年后与汝为同事。余尚未有如生想法,生奈何涉想到此。某生曰,生亦不自知其如此,故未敢以告师。余又问,生既不甘长为一小学教师,曾作何想。某生曰,生曾从沪买来一缝袜机,雇一女工,缝袜出售。得赢余,又买一机。今已有三机。待买得十机,便拟辞现职,自设一缝袜厂。余曰:生言差矣。今年为一缝袜厂老板,明年仍为一缝袜厂老板,终生为一缝袜厂老板,其意义又何在。人生岂能如孙悟空,摇身作七十二变。变来变去,还是一孙悟空。人总是一人,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掌心,人生亦有逃离不得处。生何避倦怠如此。某生言,六年前生亦知服膺师训,今忽生此妄想,一时自无奈何。待生回心转意,当愿常随左右。如此遂无结果而返。  六  是春,乃由沪上余两姑表兄弟介绍一湖南人赵君,忘其名,来教国语。教材由余与赵君洽定。若泰英章亦偕余同上班,国语课遂与体操唱歌课同为每日全校师生之共同必修课。而余之国文课则退居在后,不占重要地位。乃以作文课代之。  余告诸生,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作文只如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即为作文。只就口中所欲说者如实写出,遇不识字,可随时发问。一日,下午第一课,命诸生作文。出题为《今天的午饭》。诸生缴卷讫,择一佳者,写黑板上。文云,今天午饭,吃红烧猪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告诸生,说话须有曲折,如此文末一语。  又一日,余选林纾《技击余谈》中一故事,由余口述,命诸生记下。今此故事已忘,姑以意说之。有五兄弟,大哥披挂上阵,二哥又披挂上阵,三哥亦披挂上阵,四哥还披挂上阵,五弟随之仍然披挂上阵。诸生皆如所言记下。余告诸生,作文固如同说话,但有时说话可如此,作文却宜求简洁。因在黑板上写林纾原文,虽系文言,诸生一见,皆明其义。余曰:如此写,只一语可尽,你们却写了五句,便太啰嗦了。  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围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口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诸生各用苦思写出,又经讨论,余为定其高下得失。经半日,夕阳已下,乃扬长而归。如是,诸生乃以作文课为一大乐事。竞问,今日是否又要作文。  一日,遇雨。余告诸生,今日当作文。但天雨,未能出门。令诸生排坐楼上廊下看雨。问,今日是何种雨。诸生竞答,黄梅雨。问,黄梅雨与其他雨有何不同。诸生各以所知对。令互相讨论,又为评其是非得失。遂命下笔,再互作观摩。如是又半日。  余又令诸生各述故事。或得之传闻,或经由目睹。或闻自家庭,或传自街坊,或有关附近名胜古迹,桥梁寺庙。择其最动人者,或赴其处踏看,或径下笔。每作一文,必经讨论观摩,各出心裁,必令语语从心中吐出,而又如在目前。诸生皆踊跃,认为作文乃日常人生中一乐事。  如是半年,四年级生毕业,最短者能作白话文两百字以上,最多者能达七八百字,皆能文从字顺,条理明畅。然不从国文课本来,乃从国语课及作文课来。而作文课亦令生活化,令诸生皆不啻如自其口出。此为余半年中所得一大语文教学经验。  七  如是一年,余忽得病,就医城中,断为初期肺病,令休息疗养。若泰英章诸人乃绝不许余预闻校事,皆曰,萧规曹随,兄复何虑。茂如方规划创设一图书馆,馆址即在学校旁。若泰英章诸人强余迁居图书馆楼上。一人孤寂,日临许氏《说文》,学写篆体大字。病良已。茂如又命余偕镇上别一邹君游西湖,名为赴杭州上海苏州采购书籍,实以假余作疗养。其时,余能于半日间,徒步连登西湖南北两高峰,则体健可知。  在杭州购书时,得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石印本一册。图书馆购书,皆须木刻大字本,此书遂归余私有,为余八九年后写《刘向歆父子年谱》之张本。  此次购书归来,余遂日夜读以前未见书。一日,读《钱竹汀年谱》,至某年竹汀因病自撰年谱语,心大疑。念竹汀生平有许多著作,何竟一字不提。读及后半,始知竹汀许多著作,皆在其因病自作年谱之后完成。心又大奋。余尚年轻,病亦良已,以竹汀为例,此下正大可努力也。  是年春,余部署图书馆一切略就绪,遂行开幕礼。是为无锡县各乡市设图书馆之第一所。然其时,有一大不愉快在余心头者。时乡里初小毕业生,除士绅子弟多远出升学外,余多镇上小商人家子弟,毕业即留家,在商店中服务。或茶肆,或酒馆,或猪肉铺,或糖果摊,极少再升学者。余虽绝少至街市,然闻此甚不欢。念余在此教读,心力交瘁,积年读书工夫亦多放弃,而所得仅此。果是作一番试验则可。若久淹于此,恐违余志,遂决意离去。  八  余来校之第一上半年冬季,一夕,余与若泰英章三人聚谈。时李石岑自欧留学返国,以哲学名,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主编。每作一文,必以大一号字登首幅,其余皆小一号字排。余告两人,石岑文亦自语简意远,较胜他文。余当试投一稿,看其亦能用大一号字刊之首幅否。二人亦加怂恿。余撰一文,长可三百许字,题名《爱与欲》。投去。是为余生平在报纸上投稿之第一篇。越日,余文果以大一号字在《学灯》首幅刊出。若泰英章两人大加揄扬,促余续为文。题已忘,忆是论希腊某哲人与中国道家思想之异同。稿既成,寄去,不数日,又以大一号字登《学灯》首幅。乃为《学灯》上刊载大一号文字李石岑外之第一人。若泰英章倍加兴奋,又促余撰第三文。时《学灯》忽刊一小条,曰,钱穆先生请示通讯地址。两人更兴奋,谓兄自此获知于当代哲人,通讯久,当有前途可期。余复函,写后宅镇第一小学地址。若泰英章曰,君学问高出人一等,然奈何愚蠢若此。余问,何愚蠢。若泰曰,当待通信久,乃可让彼知君底细。若如此寄出,我敢打赌,必无通讯希望。余曰,行不改姓,坐不改名。所作文字与所任职务乃两事。宁如君所想,余不愿打赌,但亦不愿不以余真相明白告人。若泰曰,图书馆址即在侧,不如用图书馆字样,彼或疑君乃一宿儒,如此或可有通讯希望。余不从,并附第三文去。不久,此文改小一号字体,刊入青年论坛中,亦终无来信。若泰曰,果不出我所料。因告余,倘不信,可续投他文,将决不会再用大一号字登首幅。余似又寄第四文,续登青年论坛。自是遂绝不再投寄。  后十许年,余已任教北京大学。暑假还苏州,时李石岑以婚变,其新恋人在苏,石岑亦来。某君召宴,余与同席。两人初见面,石岑尚忆余名。一见即问,君今在北大,尚作文言文否。余答然。此下遂别作他语,绝不及以前事。同席人亦不知余与石岑有此一段经过也。  九  若泰于余投稿《学灯》之明年春,去沪上晤其常州府中学堂同学施之勉。旅馆夜谈,纵论一时作家名学人。之勉首举余名,曰,在《学灯》见此人文,文体独异,惜不悉其人资历,及今何所在。若泰曰,此人乃我辈常州府中学堂旧同学,近在后宅,与余同一学校。惟已改名,故君不知耳。之勉时在厦门集美学校任教务长。告若泰,我此去,必加推荐。若泰归告余,兄不见知于李石岑,今终见知于老同学施之勉。不久当可得来讯,吾侪相聚恐不久矣。然直至夏季,之勉亦终无来信。  余与若泰英章同赴后宅满三年一夕,蔡英章忽言,吾三人如此寂寞相处,何可久耐。他日我蔡英章三字当以大标题刊报端,作第一条新闻,则我愿足矣。余与若泰竞笑之。在国民革命军北伐前,英章任职某学校,竟在乡里中集众演说,获罪处死,亦可惜也。若泰去日本,获文凭返国,不详其究竟。  六、厦门集美学校  附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一  一九二二年秋季,余辞去后宅小学及泰伯市立图书馆长职,转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任教。此校在前清时名俟实,为无锡杨氏初创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极有名。民初,改为县立。  余到校未盈月,忽得厦门集美学校来电,又来聘书。是为余初获中学聘。时余得月薪二十四元,而集美则为月薪八十元。余意欲应聘,遂持原电呈县一校长,恳另觅替人,俾可去职。校长力加挽留。余归寝室,念已受聘,未获替人,岂可速去。如是忐忑有日。一夕,忽一同事来余室,诧问余,闻君已得集美聘,并已向校长辞职,何以仍留校上课不去。余告校长坚留,不便速离。某同事言,此乃校长对君之礼貌。闻其已洽得替人。君不行,将反使校长为难。君当再度向校长请辞,惟弗提请觅替人事。只言辞便可。倘别有问题,我可再约同事一二人为君陈说。余闻言,心下大解舒。遂再辞。于中秋假期前离校。是为余任教小学之最后一校,亦为任期最短之一校。  在家度中秋节后,一人赴沪上,搭海轮赴厦门。余自一九一二年起,在秦家水渠、荡口、梅村、后宅四处小学,辗转十足年有半,余年亦二十有八岁矣。  二  余初次渡海远游,长风万里,水天一色,时登船尾,晚观日落,晓观日出,尽日观赏。第三天傍晚,船抵厦门。知集美有接待处,然一人携行李数件,天色已黑,恐上岸后寻访为难。同船一人,乃留学生,问余,厦门大学有熟人否。余云有。彼云,不如径往厦大借宿一宵,明晨再来访求集美接待处较便。遂为余雇一小艇,回驶向港口,黑夜望岸上灯火,惟闻桨声,深以为乐。艇泊一沙滩,艇夫肩余行李前行,余后随。至一处,艇夫大声呼叫。厦大有人来,接肩行李,余又随行。不久,进入厦大,至某相识宿处,已不记其姓名,留宿一宵。翌晨,访集美接待处,送上一小轮。港汊纡回,四望景色极美。轮上十余人,疑皆集美学生。群操闽南语,不知其所云。  抵校,无围墙,无校门。径往校长室。校长叶采真见余来,大欣慰。即送余至为余预定之寝室。在一楼上,室极宽大,三面皆窗,惟一床,大觉安适。此室为余与之勉两人同居。之勉另赁一屋在校外。是日下午来,与余初不相识,一见如老友。之勉小坐而去。  三  余所任,乃高中部师范部三年级同届毕业之两班国文课。翌日,即上课。同授曹操《述志令》一文。时余方治中国文学史有新得。认为汉末建安时,乃古今文体一大变。不仅五言诗在此时兴起,即散文为体亦与前大异。而曹氏父子三人,对此方面有大贡献。惟曹氏此文,不仅不见于《文选》,即陈寿《三国志》亦不录,仅见裴松之注中。故首加选讲。校长时在课堂外徘徊。授此文既毕,校长即夕盛宴,列席者皆本学期新聘同仁,余居首座。隔日,之勉来告余。君初到,不敢骤以告。君所任两班课,前任一人年逾五十,乃一老名士,西装革履,教白话文,今方返南京,自办一学院。一人乃南京第一高等师范旧同学,年三十左右,戴瓜皮帽,穿长袍,教文言文。两人年龄老幼相差,而意趣新旧又别。年老者趋新,年幼者守旧,而两人皆各得其班上学生之推崇佩服。一旦均以事辞职而去。学校拟聘一新人兼此两班课,骤无把握。去年我曾向校长推荐君,校长询问已详,多经考虑,终不接受。今遇此难关,来问我,君前年所推荐者,若来同时任此两班课,能保其胜任否。我答非特胜任,又必有出色过人处。今兄来,校长连日不安,自得两班同学佳誉,心大喜悦,特来告我。闻已邀兄盛宴相款,故我亦敢详以奉告。  余之首授曹氏此文,正在当时文学上新旧两派争持之间。而曹操为人,同学间亦初不知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如此一特殊地位。故两班学生骤聆余课,皆深表欣服。此亦殊出意外也。  四  集美校址广大,校舍恢弘,高楼丛立。校主陈嘉庚兄弟乃集美村人,随其父经商南洋。其父破产,依南洋侨商惯例,其子可不偿父债。陈嘉庚兄弟家业续起,乃遂步清偿其父旧欠。债主皆云,此间例,父欠子不偿,可勿尔。两兄弟谓,已有盈裕,偿债不害此下之经营。于是信誉日隆,业务日扩。  又南洋旧例,出赀兴学可不负税。于是在其故乡集美村,先创一小学,聘无锡名教育家侯保三任校长。此后学校日扩,有中学、师范、女子中学、商船、水产、农业六部。嘉庚仍不自满,决心办大学。以大学经费大,恐非独立所能胜任。乃不在集美村旧址,另办新校于厦门,名厦门大学。初意欲广揽众力共任之。而南洋侨商群谓,陈嘉庚回国兴学孰不知,旁人相助,彼独享名,复何意义。遂皆袖手。厦大仍由陈嘉庚独赀支持。  陈嘉庚兄弟轮年必归集美一次。一日,陈嘉庚返集美村,至校长办公室。门仆见其村俗,禁不许入。嘉庚言,我乃校主,欲见校长,请赐通报。门仆惊惶入告,校长出迎,一校传为佳话。  余漫游学校各部分,皆高楼矗起,惟校长办公室乃一所平屋,最不受注意。最先小学旧址犹在,屋舍更简陋。而校主住宅亦在学校内,更是一所普通平民屋。陈嘉庚兄弟回国,即住此。嘉庚有一子,在校读书。有一自行车,往返住宅与学校间。又畜一马,星期日驰骋学校内外,为健身运动。其所异于其他同学者惟此。  五  施之勉乃余常州府中学堂低班同学。余在校,虽不与相熟,而亦曾知其名。之勉毕业后,又升学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受其师柳贻徵翼谋之称赏。时集美教师多来自南北两高师。之勉曾任教务长。  时集美同事住校者皆单身,之勉则携其新婚夫人沈韵秋女士赁一小屋,居村中。余每星期日必至其家。之勉体弱多病,又因家贫负债,欲求节省清偿,日以进薄米稀粥,以盐拌水豆腐佐膳。其夫人则贤惠有加,侍夫治家,食淡攻苦,绝无应酬。之勉年方过三十,俨然一恂恂儒者。而其夫人则纯如一旧式之闺秀。又有无锡同乡与之勉南京高师同学蒋锡昌,时亦在集美任教,必与余同至施家。  每逢星期日,余与锡昌同赴厦门,又常同游鼓浪屿。尤好游其两公园,一在山上,一在海滨。滨海者有曲折长桥架海上,更所爱游。返厦门,以叉烧包当午膳。买猪蹄一,海参几条。归,竟往施家。与之勉三人畅谈。其夫人炖海参蹄髈至极烂,供晚餐。余与锡昌必饱啖至尽。之勉则极少下箸,仍以盐豆腐薄米粥为膳。如是,每星期不变。其夫人之炖治海参蹄髈,亦每膳小变。一如天下之至乐,乃无过于此者。  余离集美越一年,锡昌亦离去。锡昌乃无锡乡间一富农,不脱农人本色,乃绝无富人气味。常自其乡来城访余于第三师范。遇雨,则穿其家中自制之油鞋,鞋底钉声硁硁,终不见其穿皮鞋。余两人常在无锡公园中畅谈尽半日。锡昌好道家言,著有《庄子哲学》一书。余后曾采其说入余著《庄子纂笺》中。  之勉离集美,在家养病。余在三师时,亲访之其家施家宕。同游其附近之唐平湖,其时顾颉刚《古史辨》方问世,余手一册,在湖上,与之勉畅论之。余离三师至苏中,之勉来三师,一校同事几尽为其南京高师及中大之同学。抗战军兴,之勉在重庆界石之蒙藏学校任教。余自成都至重庆,亲访之。其幼子方积年病在床,几不起,一家生活益清苦。之勉则以其时成《秦会要》一书。  胜利还都,之勉助其师柳翼谋重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又返无锡,任县中校长。余在江南大学,常去其家。后之勉来台,随其长子在台南一农场,余又时访之。其时之勉生活则清苦更甚于往常。及之勉任台南成大教职,余又得屡与相聚。之勉仍多病,即饮水亦有定时定量。其夫人治家侍夫一如往昔,而之勉终能在贫病中著述不辍。后其夫人亦时病,之勉从成大退休后,又随其长子至台中中兴新村。其夫人长期卧病在医院中,余夫妇又亲访之。其夫人卒不治。余题其墓碑曰:艰难缔姻,刻苦持家。贞德弥励,幽光永嘉。盖道实也。  今之勉乃鳏居,仍著述不辍。今年已八十九,而体健转胜往时,亦其积年谨慎清淡所致也。忆余生平所交,惟之勉为最亲亦最久。而生活之清苦,亦惟之勉为甚。余尝一日问之勉,读《论语》何章最感受亲切。之勉举《饭疏食饮水》一章以对。今已不忆是何年事,当逾五十年矣。然之勉毕生安贫,殊堪后生之佩仰,惜不能一一详述之。  六  余在集美,寝室既宽静,教课又轻减,乃一意肆力于读书。图书馆距余寝室不远。校长屡告余,图书馆事,盼时加指导。又告余,已告图书馆长,当谨听规划。余疑之勉前年推荐,时必受若泰意见,言余为图书馆长,不言余为小学校长。故集美校长乃存有此印象。然余未以询之勉。惟图书馆长视余落落,余亦仅借书即离去,不逗留。犹忆在集美所读,以《船山遗书》为卷帙最巨。余在梅村已成习惯,读书必自首迄尾,通体读之。不抽读,不翻阅,读《船山遗书》亦然。遇惬意处,加以笔录。后在北京大学写《近三百年学术史》,船山一章所用资料即本此。又读其注《楚辞·九歌》,言屈原居湘乃汉水,非沅湘之湘,尤有启发。后在《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中详论之。又为《楚辞地名考》,《周初地理考》,《三苗疆域考》,最后为《史记地名考》,余之注意古史地名迁革,其起源在此。后余又撰《庄子纂笺》一书,亦从船山注庄发其义。  余在集美又好作海滩游。预计每日海潮上下之时刻,先潮涨而去,坐大石上迎潮,潮迫身而退。独有一唱歌图画教师,今已忘其名,亦好来迎潮,每与相值。彼好述其师李叔同后出家为弘一法师者之言行,纤毫备叙。余闻此等语,真如在世外,非人间,令人神往,诚当年余游海滩一异遇也。  七  年假后,余再往学校,风潮骤起。学生对学校多所请求,校长拒弗纳。学生益坚持,久相持,不决。事闻于校主。校主告人,我请了校长,学校事一切由其作主,我决不过问。校长遂由此绝不作退让意。时同事中,有两人,与余而三,愿出面居中作调停。同学已接纳,校长派人来言,学校自有主张,幸勿介入。最后乃激起公愤,群议散学。一晨,学生召集一大会,惟学生素所敬重之教师皆邀请预会,相聚言别。其中实多事前在背后对诸生鼓荡或赞助此风潮之人。余亦被邀列席。学生一一请诸师临别赠言,亦请余,余辞。诸师皆言,学生反抗学校,走向光明,乃教育之成功。学生屡屡鼓掌不已。及正午十二时,赠言方毕,将散会。余听诸同事言,心有感,不耐久默,起立求发言。主席邀登台,余一时兴奋,直言不忌,大意谓诸生反抗学校,走向光明,如谓是教育成功,亦即是学校之成功。果学校教育失败,诸生今日散去,前途恐无光明可期。诸生回家后,恐诸家长暑假后仍会令诸生回校,到时诸生当忆余此刻所言。倘诸生决意不返,宁无继续来此求学之人,则学校仍是此一学校。否则学校空留此一堆壮丽美好之大建筑,寂寂无人,诸位与此学校或久或暂,均已结合有此一段姻缘,思之岂不可惜。学校纵有不是,诸生岂宜争一时之义气,出此下策。诸生骤闻余言,皆默坐无表示。余又谓,此刻诸生不鼓掌,但亦不发嘘声,此乃诸生之良心显露。请皆认取此刻,归后细思之。余退。有学生欲登台发言,主席大声叫,大会已毕,勿再发言。会遂散。学生邀余作团体照者,又十余起。  时校长派人在会场后面窃听。散会后,即派人来余室。言余在会场凡言校长不是处,校长皆一一诚心接受,下学年当力求改进。随又派人送来下学年聘书,余拒不纳。又派人来,余言,厦门海轮已先定席位,明晨即起程。来人坚不许携带行李。不得已,留行李两件,私下托锡昌随后带回。余以中秋节后前来,以端午节前离去,是为余在集美一学年之经过。及上船。鼓吹此次学校风潮诸同事多同轮,途中与余均绝不谈风潮事。  下一学年,余乃转至无锡第三师范任教。然仍两度续得集美聘书并蒙电召,余皆婉辞。一九四九年,余来香港,有人告余,集美校长叶采真亦来香港,闻君来,不日当来相晤。然亦竟未会面。前后相距,则已近三十年矣。  七、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  一  一九二三年之秋季,余转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任教。学校旧规,任国文课之教师,必随班递升,从一年级至此班四年毕业,再回任一年级。全校应有国文教师共四人。余应聘时,四年级国文教师为钱基博子泉。余之去三师,即其所介绍。子泉提倡古文辞,负盛名。曾私人创一定期刊物,忘其名,按期出一纸四面。余读其创刊,即投稿解释易坤卦直方大三字,获载其第二期。及是,闻余自集美回,遂来相邀,余即应之。三年级国文教师为吴江沈昌直颍若,年较子泉尤长。喜诗,尤爱东坡。为人谦和,以诗人兼儒家风。二年级国文教师急切未洽聘得人。余任一年级又暂兼二年级课。一年后,有新人来,余遂专任初教之一年级班,并为其班主任,直到该班四年毕业。此刻在台北之糜文开,即为其时班上之一人。曾随外交使节赴印度,留住多年,爱读泰戈尔书,有译本,并与其夫人台大教授裴普贤女上同治《诗经》,颇有著述。  时子泉已在上海圣约翰及光华大学任教,因任三师四年班课,欲待其班毕业,故仍留校兼课。每周返,课毕,余常至其室长谈。时其子钟书方在小学肄业,下学,亦常来室,随父归家。子泉时出其课卷相示,其时钟书已聪慧异常人矣。子泉家近三师,彼一年离校后,遇其返,余亦常至其家。其双胞同胎弟基厚孙卿,亦甚有名。故余与子泉兄弟及钟书相识甚稔。及余去清华大学任教,钟书亦在清华外文系为学生,而兼通中西文学,博及群书。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钟书毕业清华后,留学英伦。归,又曾一度与余同在西南联大任教。后随其父同任教于湖北省之国立某师范学院。然与其父为学意趣已渐相异。  抗战胜利后之某年暑期,余赴常熟出席一讲学会。适子泉钟书父子俱在,同住一旅馆中,朝夕得相聚。余告子泉,国难尚未已,国共思想斗争,学校风波仍将迭起。余此下决意不再在北平天津南京上海四处任教,暂避至较僻处,俾可一意教学,避免此外之许多麻烦。子泉即转面告钟书,汝听宾四叔言如何。江浙钱氏同以五代吴越武肃王为始祖,皆通谱。无锡钱氏在惠山有同一宗祠,然余与子泉不同支。年长则称叔,遇高年则称老长辈。故余称子泉为叔,钟书亦称余为叔。时子泉决意仍返湖北,而钟书则改在上海任教,两人对时局意态不同。两人同治文学,而意态亦不同。钟书亦时称余言以微讽其父。然余在中学任教,集美无锡苏州三处,积八年之久,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余离大陆不久,即闻其卒于湖北。惜哉。钟书去北京初闻其任毛泽东英文秘书。最近见报载,始知系传闻之误。  二  自子泉离三师,颍若最为三师国文课之老师。其同乡有胡达人教英文,极具中国学人风度,绝不见有洋派气息。喜饮茶,善自烹煮。午后,余与颍若必聚其室,同品茗。后又有南京中大毕业之某君,亦来教国文课,亦吴江人,亦常同在达人室饮茶。唯余一人,每茶必至。达人最喜饮太湖碧螺春。自备一小炉,自煮水,用盖碗,泡三次而止。达人对一切烹煮皆有讲究。或同赴惠山品惠泉茶,或同至公园饮茶,言谈有风趣,余尤乐与之游。  三师同事中,又有常州府中学堂同班同学郭瑞秋,江阴人,曾游学日本。其寝室与余贴相接。书架上多日本书,有林泰辅《周公传》,蟹江义丸《孔子研究》,余尤喜爱。因念梁任公言,自修日本文,不两月,即能读日本书。余亦遂自修日本文。识其字母,略通其文法,不一月,即读瑞秋架上此两书。试译《周公传》部分,后付商务印书馆出版。及为《论语要略》,述孔子事迹,亦多得益于瑞秋架上之蟹江义丸书。日本自明治维新,而汉学亦开新境界。中国自新文化运动起,古籍遂成国渣,疑古非孔,新义迭出,两国相异在此。然今日日本书亦尚日语化,其新出汉学书,余亦不能再读矣。  一日,瑞秋邀余至其江阴城中家吃河豚。俗言,拼死吃河豚。余心戒之,以询。瑞秋言,彼有姑母,最擅烹河豚术。已先请在家,可勿虑。路上行一日,到瑞秋家已入夜。桌上放河豚,余仅略下箸,心终不释。乃亦不感其味。翌晨,瑞秋引赴市上,见满街满室皆河豚,心始释然。归午餐,始大啖,并感其味之美。晚又尽情大啖。江阴又出刀鱼。瑞秋又一次自其家烹治携赴学校,余觉味较河豚尤美,更嗜之。瑞秋为人极素朴,绝不留意饮膳。河豚刀鱼乃江阴乡土味,瑞秋为人亦深具乡土味。一乡人嗜之,故彼亦邀余啖之耳。  三  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北平之翌年春,一日,前后宅小学同事国语教师赵君自沪上来,特约至其旅馆相晤。赵君告余,彼已加入国民党,此来乃特邀余入党。赠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一书,曰,君试读之,我下周再来听君意见。下周,赵君又来,重在旅馆相晤。问余读此书否。余答,已读过。并告赵君,余读此书,震动佩服,迥出读其他现代人一切著作之上。赵君曰如此君应可即日入党。余曰,此事余已细思,他日余学有进,当对此书致力阐扬。苟入党,则成为一党人,尊党魁,述党义,国人认余为一党服务,效力有限。余不入党,则为中国人尊一中国当代大贤,弘扬中国民族精神,一公一私,感动自别。余意已决,幸勿再劝。赵君怅然别去。后闻其常在上海街头公开演讲,以积劳卒。距相别不一年,后余著《国学概论》一书,以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为殿。或讥《三民主义》乃国民党之党义,何得编入《国学概论》中,不伦不类,君将作何意图。余亦急切无以作答。然余之悉心读《三民主义》,则自赵君始。  余前在果育小学投考常州府中学堂时,得识华叔勤。及在鸿模小学任教,叔勤特命其二子自城来从学。余离鸿模时,叔勤幼子抽刀割手指,血书请学校坚留。后彼兄弟转学沪上,肄业某大学。余在三师,一日,忽其幼子来,劝余进同善社,余却之。彼坚劝不已。谓得师一人入社,功德胜劝千万人入社。余无法开导,只言再说。越数日,又来,请益坚,几不容余吐一语。乃严辞命之出。偕之至校门,告门房曰,他日此人来,勿许其进入。叔勤幼子聪慧英锐,有绝人之姿。不谓数年间迷信当时盛行之同善社,一变至此。亦可惜也。  余初兼二年级国文课,班上有两生,后皆加入共产党。余离大陆,其中一人服务北平教育部,一人绾江苏省政务,皆有名。此两人,与余师生之谊亦皆甚挚。其绾江苏省政者,犹常派人至余苏州家中问候。余今连带忆及此四人,则一时人心之纷歧,人才之奔溢突出,无共同之趋向。而国事之艰,社会人事之乱,亦可由此推想矣。  四  三师又规定,每一国文教师,随班递升于国文正课外,每年必兼开一课。第一年为文字学,第二年为《论语》,第三年为《孟子》,第四年为《国学概论》。子泉颍若各自编讲义,余亦循例。第一年文字学,讲六书大义,以篇幅未充,未付印,今已失之。近日偶为及门某生谈及,如形声一部分,本宋人右文义,即就在梅村县四小学,讲壁字臂字推广阐说可数十条。即如或字,从口乃指民众。从戈乃指武装。口下一划,乃指土地。故或字即指民众土地主权三项。加一口则为国字,增一土旁则为域字,实则或字中涵有国字域字义。至少亦可谓或字中本涵有群字义。群中必分别包有个人,个人在群中即成或。但后人用或字已忘去其含有群字义,则便不能阐说或字之本义,只认或字为人与人相别义,如从心即为惑字。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彼此不相知,即为惑。而其从口从戈从口下一划之或字原形,遂成不可说。而国字域字亦不能说。又如禺字左从阜,即为隅,各居一旁不相通。从辵为相遇,从人为相偶。偶必两人,然既两人为偶,即必有偶然一人如此,一人或不如此。两人相偶,即可有偶然。如群中必有或,无或不成群。禺从心为愚,不知人相偶之必有偶然,是愚也。此皆深切人情而又具有日常人生中之一番深意存在。由此可见中国古人造字精妙。从中国文字学即可推阐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由来,其深义有如此。但于禺字原义则仍须阐说。此或禺两字,似不在余当年之旧讲义中。但当年旧讲义必多类此之例。余除阐说形声字外,于会意字,于转注假借字,又多有新义发挥。惜今都已不可复忆矣。不知往日三师旧学生中,亦仍有藏此讲义者否。今僻在海外,亦无可访求矣。  第二年,编成《论语要略》一书,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三年,编《孟子要略》,后在苏州为友人某君取去,惜已忘其名,此书遂由另一书肆出版。此两书今皆收入余之《四书释义》一书中,由台北学生书店再版。自余考孟子年代,遂继此而为《先秦诸子系年》,则于转苏州中学后开始。第四年为《国学概论》,讲义仅成一半,亦于转苏州中学后完稿,亦由商务出版。余前在梅村县四高小曾先成《论语文解》一书,至是成此四稿,始为余正式从事著述之年。然此四稿,皆由学校课程规定而来,初亦未敢遽以著述自任也。  余在三师时,又值奉天军南下与孙传芳军冲突。余家在乡间亦遭劫。余居乡偶成《公孙龙子解》一小书,特以消遣忘忧。是为余在梅村县四成《墨经闇解》后之继续工作。后足成为《惠施公孙龙》一册,亦由商务出版。今所能记忆者仅此。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学校改组,余遂离三师,转赴苏州中学任教。在三师适四年。  五  余在三师时,又相识两人,为余终生所难忘。一为常州孟宪承。毕业南洋大学,赴美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光华大学,与子泉同事。一日,子泉偕其来三师,介绍与余相见。三人同坐会客室,子泉默不语,悉由余两人谈话。时宪承方将转北平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宪承告余,出国前,国学根底未深。此去当一意通体细诵《十三经注疏》。俟阅读此书毕,庶对国学或可稍有所窥。余闻语深为感动。《十三经注疏》常在余案头,然余迄今始终未通读其全部。每念宪承言,心终不能释。此后余与宪承晤面极少,然当时此一番话,则时在余心头也。  又一人为唐文治蔚芝。为余生平交游中之最年高者。长南洋大学时,孟宪承即出其门下。蔚芝在无锡创办国学专修馆,即在二师之对门,仅一水之隔。专修馆旁,即为孔庙。子泉亦曾在专修馆兼课。余读蔚芝书,有一节语大受感动。大意言,死者尸体入殓盖棺,以至下窆掩土,一时时,一刻刻,瞬息有变,永不可追。而乃至于人天永隔。描写人子临丧,哀痛之情,字字生动,语语入微。似在其讲《小戴礼·祭义篇》。窃谓本人性,论孝道,古人多由婴孩言,蔚老此文由成人言,细腻亲切,前未之见。然余自以后生小子,未尝敢轻率进入国学专修馆之门,一施拜谒之礼。不记以何因缘,于余离二师前,乃一度晋谒于其无锡城中水西门之私邸,时蔚老精神甚健旺,相谈近两小时。又不忆当时所欲请教者何语,蔚老之所告示于余者又何语。惟忆蔚老告余,彼之双目失明,乃在前清戊戌政变时。哭其友袁爽秋,流泪过多,自后遂不复能治。视力日退,以至于失明。其在国学馆讲授,悉由记诵。遇记诵不谛,乃由一助教同在讲台上侍立蔚老旁,随时提示。此助教亦即馆中之教授,并为学校事务之实际主持人。余之晋谒,似亦由其作介。临别,蔚老乃赠其全部著作两大包。此后余曾几度晋谒。抗战后,蔚老病卒于沪。其气度风范则常留余心目中。所谓虽无老成人,犹有典型。若蔚老真为余生平所遇一近代中国之典型人物也。  八、苏州省立中学  一  一九二七年之秋季,余年三十三岁,转入苏州省立中学任教。校长汪懋祖典存,苏州人,留学美国归,曾一度为北平师范大学校长。转来苏中。三师旧同事沈颍若胡达人诸人皆被聘,余即由达人所推荐。  苏州自吴王阖庐夫差以来,两千五六百年,为中国历史最悠久一城市。城内外远近名山胜迹,园林古刹,美不胜收,到处皆是。余在苏中三年,游历探讨,赏览无遗。惜为本书体例所限,未能一一详述。窃意此城,自余当时所见,倘能一一善加保护,其破旧者则略为修葺,宋元明清近千年之历史文物,生活艺术,远自宋代之至和塘沧浪亭起,直迄清末如俞荫甫之曲园,吴大澂之愙斋,依稀仿佛,一一如在目前。举世古城市,当无一堪与伦比。惜乎近代中国破旧开新,其抽象方面之学术思想犹尚有图书馆所藏古籍,可资搜寻。其具体方面实际人生,则毁弃更易,追究无从。此实一大堪惋惜之事也。  二  余初来苏中,即觉校风与无锡三师大异。三师风气纯良,师生如家人,四年未遭风波。余来苏中,任其最高班之国文课,并为全校国文课之主任教席,又为所任最高班之班主任。一日,班中同学来余室,谓学校前遇欠薪时,任课老师为同学所尊仰者,必告假缺席,不赴校上课。其依然上堂来授课者,必为同学所卑视。今先生授课极受同学尊崇。乃近日学校欠发薪水,先生独上堂不辍,同学同表诧异,不识何故。余闻言,亦大诧,谓,学校欠发薪水,乃暂时之事。诸生课业,有关诸生之前途,岂可随时停止。诸生惟安心上课,勿以此等事自扰。诸生闻言,各默然相对,无语而退。  忽一日,又来余室,告余班中已决议罢课,派代表去南京催发薪水。余谓,此应由教师向学校,学校向政府催发,与诸生何预。诸生谓,学校催发,政府不动心。必由学生催,始有效。余告诸生,汝辈尚年幼,未涉社会人事,何知政府之内情。幸勿妄听别人言,轻举妄动。诸生谓,同班公议已决,定期罢课,特来相告。遂退去。至期,果罢课。余亦归乡间。上书校长,引咎辞去班主任一职。待罢课期满,余再返校。典存亲来余室,力恳万勿辞班主任职。并言诸生去京返校,已面加斥责。诸生皆表示此后必诚心听训诲,不敢再有违抗。明日,余乃召班上诸生面加谕导。诸生皆表悔悟,恳余仍任其班主任。并言以后每事必先来请示。自此余与典存过从益密,学校风气亦逐有改进,与初来时迥别。时诸生所称请假缺席为学生素所崇拜之诸师,尚多留校任教者,态度言论亦迥然与前相别。  苏州中学乃前清紫阳书院之旧址,学校中藏书甚富。校园亦有山林之趣。出校门即三元坊,向南右折为孔子庙,体制甚伟。其前为南园遗址。余终日流连徜徉其田野间。较之在梅村泰伯庙外散步,尤胜百倍。城中有小读书摊及其他旧书肆。余时往购书。彼辈每言昔有王国维,今又见君。盖王国维亦曾在紫阳书院教读也。  一九二八年春,是为余任教苏中之第二学期。方壮猷曾毕业于清华大学之研究所,并为胡适之《章实斋年谱》作补编。一日,自沪上来苏州相访。告余,顷正为商务印书馆编《万有文库》,尚有两书,一《墨子》,一《王守仁》,未约定编撰者。余告以可由余一手任之。方君谓,出版在即,能勿延时否。余告当尽速一周成一书,可乎。方君欣然,遂定约。余即在是年春成此两书。今皆印《万有文库》中。后《王守仁》一书又略加改定,付台北正中书局印行。  又是年夏,应苏州青年会学术讲演会之邀,讲《易经研究》一题。今此稿收在余之《中国学术思想论丛》第一编。时老人张一麟仲仁亦在座。讲毕,仲老与余握手甚赞余之国语音吐明白。其实余之国语尽皆吴音,惟不杂土语而已。仲老久于京宦,与袁世凯不合而退。其国语顾不如余,加以赞赏,亦可笑矣。余在苏州与仲老亦时相往返。及抗战军兴,仲老以唱编《老子军》遍传全国。一九四一年,余自沪赴蜀,小住香港,仲老时寓九龙汉口街,余特往拜候,并同在仲老常往之香港某茶楼,两沙发,一小几,对坐品茗,作半日之长谈。及余长住香港,每过茶楼旧址,辄甚念此老不已。  三  余来苏州得交吴江金松岑天翮,侨寓在此。松岑乃《孽海花》一书之最先起草人,后乃由他人续成之。松岑以诗名,亦擅古文,有《天放楼集》行世。其时,应安徽省政府聘,为安徽省修通志,时时为余道江慎修戴东原不绝口。又介绍其戚属中一幼辈来苏中,私人从余专意学《公羊春秋》。其人文秀聪慧,惜今忘其名。出赀自办一杂志,似名《原学》,惜今亦记忆不真矣。余有《荀子篇节考》一文,刊《原学》之第一期。自谓有创见,言人所未言。但今无此杂志在手,因此亦未能将此刊文入余近所编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此杂志不发售,分赠各图书馆。将来当犹可查觅也。  余之第一妻亡故,松岑为余介绍其族侄女,毕业东吴大学,有校花之称。年假中略通书札,春季开学,余即如约去松岑家,在书斋中晤面。松岑偕女父避去,余与女对谈逾时。后其女告松岑,钱先生为师则可,为夫非宜。松岑遂又介绍一女弟子,亲从受业者,在外县任教。松岑去函,女弟子答,钱君生肖属羊,彼属虎。羊入虎口,不宜婚配。松岑又失意。及余续娶,乃请松岑为介绍人。松岑兀傲自高,不落落预闻世俗事。苏州城中学人多著籍称弟子,独与余为忘年交。余在厦门集美无锡三师苏州中学三校,校内敬事者有钱子泉,校外敬事者有金松岑,皆前辈典型人也。  四  余在苏中除完成无锡三师讲义《国学概论》一书外,一意草为《先秦诸子系年》一书。时北平上海各大报章杂志,皆竞谈先秦诸子。余持论与人异,但独不投稿报章杂志,恐引起争论,忙于答辩,则浪费时间,此稿将无法完成。故此稿常留手边,时时默自改定。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钱穆:八十忆双亲_师友杂忆
钱穆:八十忆双亲_师友杂忆-2
钱穆:八十忆双亲_师友杂忆-3
钱穆:八十忆双亲_师友杂忆-4
钱穆:八十忆双亲_师友杂忆-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