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3

”徒儿,伤着没有?“  世友没有答活。  老僧急了,赶忙点亮灯宠。只见世友只出长气,双目紧闭,脖子上有五个手指印。师父潜然泪下,若是晚来一步,这孩子就完了。  老僧心情沉重,忙给小世友作按摩,点”人中“。过了好一会儿,小世友才渐渐地睁开了双眼:”师父,你怎么样?“  ”我好好的。“  ”那强盗呢?“  ”一个被打死,一个逃跑了。“  小世友面露笑容。  ”徒儿,你感到怎么样?“  ”没什么,只是脖颈有些发痛。“小世友说完,把宝镯拿给高义师父。  师父接过宝镯,问道:”怎么,就这一只啦?“  ”那一只俺没来得及掏出,包袱让他抢走了。“小世友把刚才的经过如实讲给了师父。  ”这都怪我!“不过,只要人好好的就好。师父悔恨交加,遂吟出四句诗来:  日有热与寒,月有圆与残,  银镯两分散,终归必团圆。  师父吟完,打起灯笼再去屋外看那倒地而死的歹徒,只见那大汉两脚朝天,手中还紧握着大刀。他满脸铁青,豹眼怒睁,腮边还有颗黑痣。老僧借着灯光细瞧,不禁大吃一惊:”这不是我师弟‘大鞋僧’吗?!“真是大水冲走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识自家人。  高义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又从头到脚细瞧一遍,一点不差,正是师弟。这时,他禁不住痛苦万分,泪如雨下。他一悔自己出手太猛,二恨师弟不该深夜做贼人!  小世友看到师父泪水沾襟,十分纳闷,问道:”师父,这是怎么回事?“师父高义长叹一声,向小世友讲起”大鞋僧“。  ◎古钟震鸣嵩山,天下第一名刹  铜子被盗,师徒二人又去前院找那秃头守门人问情况,这时庙中再也找不出个活人来了。  师徒二人感到这里不便久留,于是草草收拾行装上路了。  他们半夜出走,来到少室山脚,已天色大亮。  好一座名刹展在眼前!山上有苍苍郁郁的虬髯杉松,山下有翠翠青青的凤尾修竹,山前有软软柔柔的龙须嫩草,山后有古古怪怪的鹿角枯樟,分明是个神仙境地。古诗中云:”丰云楼上开窗户,万笏丛中望少林。云际梵音常缥缈,松梢塔影自森沉。“正是描绘了这种景象。  世友心情激动地跟在师父高义的后面,健步登上山顶。一座梦寐以求的少林古刹突兀在眼前。近看,只见红墙翠瓦,酱色琉璃剪边,绿色琉璃饰顶。真乃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少林寺果然名不虚传!”古钟震鸣嵩山,天下第一名刹“。你看那古寺北依五乳峰,南望少室山,群峰环列,松柏迭翠。门前,迸珠溅玉般的山泉,终年不息,淙淙流淌,其声如歌。  高义老僧领着小世友踏上少林寺大门的台阶。抬头只见门顶上方悬挂着康熙皇帝御书的”少林寺“三个金字门匾。古色古香,苍劲有力。山门两旁,石坊列阵,犹如士兵,威武雄壮。山门两旁还有侧门,门旁各有石狮一对,张牙舞爪,形态逼真,像一对武士审视着每一个来人。  师徒二人从山门(正门)进入寺院。正在这时,古钟响起,声音洪亮,如雷贯耳,像是在欢迎远方而来的小客人。  许世友转脸问师父:”钟声这么响,能传多远?“  ”五五二十五里。“高义幽默地翻了翻手背。  许世友听了,不觉吐了吐舌头。  步入山门,大雨道和东西两侧小马道立有石碑数十行。大小不等,千姿百态,俗称乌碑林。  步上碑林后面的石台阶,即到了天王殿的遗址。天王殿是少林寺最为壮观宏伟的一座殿宇。全殿有八角石柱十六根,石柱上雕有武士飞天、游龙舞凤;檐桩上雕有莲菊卷草、凤戏牡丹,以及孔雀穿花、鹤群闹莲等。殿前有”六祖手植柏“一株,俗称乌柏,风吹柏叶擦瓦,声如鸟鸣。  再进即是藏经阁,是存放佛经、书籍的地方,亦毁于军阀混战。保存几代的达摩面壁石亦与此殿同毁。  藏经阁之后为方丈室,也叫客庭。乾隆十五年,清高宗弘历游嵩山时,曾住此室,后人称为龙亭。面壁的光雪赢犹如一堵雪墙,故有少室晴雪之称。此乃登封县八大景之一。  达摩亭在龙亭后,也叫立雪亭。晚清建筑,内有达摩铜像。  最后一殿即为干佛殿。全殿青砖铺地,地面有深几寸的陷坑,俗称脚窝,是众僧练功所致,东西有配殿对峙,内有白衣大士铜像。他合拱双手,盘腿正坐,眉宇正中有一红点,双目似从沉思中醒来,嘴角含着淡淡的笑意,使人有似到西天佛国之感。  老僧高义边走边介绍,每个院、每座碑都有典故。小世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两只眼睛都不够使唤了。但见寺院虽经历代兵燹之灾,几次大火焚烧,仍保持着东、南、西、北四行大院,十八个门斗,十八座大殿。  他们来到和尚院,众僧已吃过早斋。此时,他们中有的散步,有的在浴太阳,还有两个年轻的和尚,一高一矮正在一棵古松下,舞剑弄脚,练习对打。剑光闪闪,龙腾虎跃。精彩的对打,使小世友眼花缭乱,暗想:今后,俺要练成了这个样子该多好哇!  许世友正看到兴头,老僧高义喊道:”快去用膳,这些玩艺今后有你学的。“  听师父说完,小世友不情愿地跟在师父身后,穿过东和尚院,进了斋院。  和整个寺院相比,斋院是简陋的。五间大房,五个锅灶,房间经过烟熏火燎,显得有些灰暗。屋内没有桌椅,和尚们吃斋用膳,大都是站着或半蹲姿势,不是寺院做不起桌椅,而是为了僧侣练功的需要,据说这是达摩方丈主持寺院以后留下的怪规矩。  此时,斋院里几个秃头小和尚正在乎拿扫帚,忙着打扫斋院。他们见师父和小世友进来,特别是看见小世友这么黑瘦,这么矮小,穿着这么土气,便停止了扫地,凑在一起,指手画脚,挤眉弄眼地”嗤嗤“暗笑着。许世友看在眼里,恶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谁知惹得那几个不大友好的小和尚倒笑得更厉害了。  ”有什么好笑的!“师父高义喝止了他们。几个小和尚找了个无趣,停止了笑声,又扫地去了。  ”圆兴,快端出两个人的斋饭来!“接着师父高义向内房忙于刷锅洗碗的主食僧喊道。  那位叫圆兴的主食僧,鼻子长得似胡萝卜,大而发红。他见高义回来,问了一声好,接着又向内房的粥僧吩咐道:”快给高义师父上饭!“  ”来了--“那粥僧拖着长腔应道。不一会儿,那身穿肥大白衣僧褂的粥僧便走出内房,手中托着一个方方正正的托板,上面放着两碗稠得同浆糊一般的细麦仁粥和两个玉米惨儿掺高粱面做的窝窝头,外加一小碟咸萝卜丝--这便是当时少林寺院的早餐。  ”师父安归,贵体康泰?“那粥僧把饭与菜放到桌子上,问道。接着,他又打量着师父高义身边的小世友,问道,”这位小客人。“师父马上接道:”我新接纳的弟子世友。世友,快给师父问好!“  ”师父辛苦!“小世友友好地向粥僧躬身捧手作了个揖。  ”免礼,免礼!快来洗一洗手用饭吧!“那粥僧道。  ”好,我去了。不够吃的,屋内还有。“粥僧走回内房。  小世友别看人小,在少林寺院第一顿早餐就吃下了四个窝窝头,外加两碗细麦仁粥。  饭毕。许世友兴致勃勃,由师父高义引进,前去方丈室拜见主僧(当时也称主持)妙兴。他是一寺之主,也是全寺院威严的象征。寺院样样事儿都得由他安排料理,作出决定,许世友入院当弟子,当然也少不了他的点头答应。不过既然是老僧高义同意,他也只不过是履行一个仪式罢了。  两人一前一后迈进了方丈门槛。偌大的方丈室,富丽堂皇,阴森威严,一进去,就感到凉飕飕的,连大声咳嗽也不敢,生怕破坏了这阴森、威严的气氛。西天如来佛祖的像正坐在莲花座上。抬起头也看不全他的脸,只看到一个微微闭着的嘴和胖墩墩的下巴。两边的大红蜡烛有碗口粗。佛像前的大供桌上供着色彩素雅的鲜花、长青树、如意玉麒麟。香炉里燃着檀香,香烟缥缈。寺院的老禅师--妙兴大和尚,刚刚做完禅务,坐在高耸的佛椅上。他身披赤紫色袈裟,赫赫威仪,严然像一位戎马边关的三军统帅。他身长七尺,面如冠玉,头戴僧巾;生就的一只鹰钩鼻子,和一双敏锐锋利的眼睛。与众僧不同的是耳边戴着一对黑色大耳环,飘飘然似有神仙气概。老僧高义上前寒暄了一番,又替世友作了介绍。老禅师双手合十,审视了一下地上跪着的农家弟子--许世友。小世友只感到那目光里有一种入木三分的穿透力,使他不敢正视,马上低下了头,只等主僧发话。  ”你叫什么名字?“  ”许--世--友。“  ”家住哪里?“  ”大别山,许家洼。“  ”家中还有什么人?“  ”爹早年去世,小妹饿死,家中剩老母拉扯着俺们兄妹六人。“小世友  口齿伶俐,略带童声稚气。  妙兴老禅师耸了耸身子又道:”家有家法,寺有寺规。入寺就受戒,受戒就要削发为僧,灭七情,绝六欲,不认爹与娘,你愿意受戒吗?“  ”这,这。“小世友支吾了。这叫他怎么回答呢?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他不能没有老娘、没有母爱。于是说道:”大师,那就收留俺做个烧火僧不行吗?俺能吃得天下苦,什么都能干。“  妙兴老禅师见此情景,不悦地瞪了一眼老僧高义,那眼神仿佛在说:”你是怎么和孩子说的,当初为何不把话向孩子挑明,让禅师为难!“  老僧高义立刻向世友解释:”孩子,全怪当初我没把话儿挑明。少林寺规就是这样,你就少一份孝母心肠,认可了吧!“  ”师父,还能叫俺见上俺娘吗?“小世友问。  ”好男儿,应该立志报国,不应儿女情长。我看你还是认可了吧。“师父高义又进一步劝道。  ”师父,俺一切听从你的,可在这点上,俺,俺。“小世友想不通,转不过弯儿来了。  ”不要申辩了!“妙兴大和尚抖开袈裟,厉声喝道,”那就放他回大别山吧!“说完欲拂袖离去。  ”主僧,且慢!“老僧高义心里十分着急,慌忙上前拦住妙兴:”这孩子年小倔强,让他再考虑片刻。“  妙兴大和尚叹了口气,勉强坐下来。  高义心想,这下他也许能同意了,于是,上前劝道:”孩子,你不要再任性了。既然远道而来,还是受戒的好,免得惹大师生气。“  出乎高义意料的是,小世友含泪的双目,向师父投来乞求的目光,他又跪在高义脚下,任凭高义百般劝说,怎么也不起来了。高义见没有办法,只好乞求妙兴主僧道:”大师一生大慈大悲,孩子年小性直,念他远道而来,我看就安排到我身边作个杂役吧。待老僧慢慢地开导于他。“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老僧出来讲情,就这样定了吧!“妙兴说完,拂袖而去。  从此,许世友皈依佛门,开始了少林寺的杂役生活。  第五章:八年少林  ◎师父道:来人!给我打四十戒板!早有准备的弟子,手持戒板,在许世友的背上、屁股上抡将起来  少林寺等级观念是极其森严的。单说住房情况,方丈室、和尚院、杂役院,格调不一,面积不等,自然而然地把地位高低、人品贵贱作了精细区分。  杂役,又名务下人。在寺内任何人都可以驱使杂役,唯独杂役自己不能驱使别人--这是从首届主持跋陀就定下来的规矩,后来经过达摩的发展,一千四百年来,如同日月运行,江河东流一样不能更改。年深日久,人们也就渐渐习以为常了。  杂役活大致分三类:一是打扫殿院擦佛台;二是给师父洗衣倒尿盆;三是砍柴淘米择菜。师父为了照顾身子骨还没有佛台高的小世友,安排他专为师父倒尿盆。小世友可不这样要求自己。他是一个饥饿线上挣扎出来的农家弟子,来到庙字佛院,如同进了人间天堂,干活样样要强。凡是杂役的活没有他不干的。  每天清晨,当云板还没敲响的时候,小世友就悄悄起了床,从门后拎起扫帚,揉着惺忪而发红的眼睛,先跑到和尚院里扫那永远也扫不净的树叶儿。从前院扫到后院,又从后院扫到膳食房。使小世友感到吃力的是扫雪,它不像扫树叶那样轻巧,没有力气是不行的,常常累得他满身大汗,头上直冒热气儿。  因起得早,往往扫完院子,云板还未敲响。于是他又跑到千佛殿里帮助保福师兄擦佛台抹佛像。  当云板”当当“敲响,太阳东升,全寺院的人都起床后,他又趁师父们念经拜佛之际,逐个为师父们倒尿盆。活虽不重,可那臊气味儿却令人作呕。  每当师父念完经书,练功活动筋骨的时候,小世友又跑进了厨子室,替圆兴炊僧拣柴、淘米做饭。  在多种的杂役活中(有些不是他的活),要说使小世友最用心最费脑筋的还是擦佛灯。这佛灯传说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时,唐王不忘旧恩,除去赐田赐绫外,特意赐给的宝灯。它悬挂在千佛殿里老佛爷的头顶上,供众僧夜习武早念经之用。每年正月十五日五更里摘灯添油。这宝灯形状好看,顶呈八角楼阁,灯四周是一幅幅图画,画的飞人飞马,惟妙惟肖,转动起来,绝妙无伦。每当小世友点灯或擦拭时,师兄保福总是站在一旁嘱咐小心再小心。可是,小世友万万没有想到保福的悲剧偏偏发生在这盏宝灯上。  那是小世友来寺院后的第二年冬。一天,保福师兄因给宝灯添油,不小心,宝灯失手落地,油洒灯碎,全寺那唯一宝灯毁于一贯细心的保福之手。这一下子可惹出了塌天大祸。方丈妙兴大和尚气得顿足捶胸,僧值气得呱呱直叫,全寺院的僧侣无不指责他。妙兴大和尚不解恨,遂打了保福一百香板,继而逐出庙门。  那天下午,天空飘着雪花。许世友眼噙泪花,眼睁睁地望着保福哥蹒跚着走出庙门。有主僧在此,小世友不敢送行,这对于一直与保福情同手足的许世友来讲,是一件多么伤心的事啊!于是,他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儿,偷偷从后门溜出,翻山越岭,紧走慢跑,在青云峰盘山道上拦住保福。  原来保福也是大别山人,两年前,因家乡遭蝗灾,颗粒无收,保福的爹娘都饿死了,由他的堂叔出面把他介绍给了少林寺院,当了杂役。保福比世友年长六岁,而个头儿并不比世友高多少。他圆脸、大眼、光葫芦头,笑起来十分招人喜欢。平时说话作事,像个腼腆的大姑娘。他心肠好,特别知道心疼人。世友看见他便想起家里的哥哥仕德。因此,世友对保福总以兄长相称相敬。保福也视他如同亲弟弟一般,各方面都给以关照。常帮他洗衣服捉虱子。起初年幼的小世友提不动马桶,保福常常跑去帮他抬;小世友遇到不顺心的事儿,保福便去开导他、安慰他。二人形影不离,亲如手足。  这时,保福抬头瞅见在山道旁早已等待他的小世友,满头白雪,赶忙迎上去。小世友把保福的行装交给他:”保福哥,你的东西!“  保福接过行装,双手紧紧抱着小世友的脖子,在大深山坳里,二人痛哭了一场。  天空飘洒着洁白的雪花。长风撕裂着树枝。枯树上一群缩头缩脑的山雀停止了鸣叫。山风刮到这儿也不得不止住了脚步。二人哭了许久,不觉已变成了银色世界中的雪人。  天色不早,保福师兄首先松开了世友的脖子,并替他抖落掉身上的雪花,擦干了脸颊上的泪花,说道:”世友弟,俺走了,你要多保重。事因由俺干活不慎,铸成大祸,俺并不怨恨主僧。只是你要多汲取我的教训,做活不要粗枝大叶,小心再小心!“  小世友也带着哭腔问:”保福兄,你说今后咱们还能见面吗?“  ”能,能。只要青山长在,绿水长流,咱们的情谊就不会断。日子长着哩!等你回家,捎个信儿,俺去看你。“保福说到这里,停了一下,望望天色,对世友说,”师弟,你也该回去了。晚了,师父会怪罪于你的!“  ”不,俺不怕!“许世友从兜中掏出八个喜鹊蛋,塞进保福的手中,”这鸟蛋是俺专给你掏的,煮熟了,留在路上吃吧。“说着说着,两个人又哭了起来。  直到天色很晚很晚的时候,许世友才和保福师兄分了手,回到了寺院,可已过寺院关闭山门的时候。无奈许世友只能越墙跳进了院里,悄悄地来到了住室,谁知老僧高义查房不见他,正在焦急地等着他哩!许世友像一个逃了学的孩子,低下了头,等待严师的惩罚。  ”哪里去了?“师父喝道。  ”送保福师兄去了。“世友的声音很低,不像平素说话那样理直气壮。  ”你的上衣呢?“  ”脱给了保福哥。“  ”夜不归宿,该如何处理?“  ”四十戒板。“  ”来人!“师父提高了声音,”给我打四十戒板。“  早有准备的两个弟子,手持戒板,在许世友的背上、屁股上抡将起来。  一五一十,十五二十,整整二十戒板。许世友咬紧牙关,不躲不闪,不喊不叫,简直像个铁打铜铸的罗汉一样。在一旁的师父高义也深为小世友的这种宁折不弯、敢做敢当的精神所感动。他立即命令弟子:”住手!“  许世友抬头望了师父一眼,毫无怨言地说:”师父,你执行寺规,还有二十戒板,继续打吧!“  师父高义上前扶起世友,让他躺在床上,盖上被子说:”你睡吧。“  师父的话声很轻,透着父辈的慈爱。若不是两个持板的弟子在场,他那泪珠定会从眼眶中溢出来。接着,他转身对两个弟子吼道:”还不快出去休息!“  师父高义在世友的床前站了片刻。离去时,他的脚步是那样的轻。  此刻,交织在世友心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他说不清。虽然,他挨了师父的二十戒板,但他却对师父怀着一种感激之情。还有就是用他皮肉之痛换来了送别好友而得到的宽慰之感。人最大的享受,莫过于自己干了一件别人不敢于也认为自己办不到的事;再者,人的生活似波涛在奔涌,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坎坷、艰难、挫折不仅使人受到考验和锻炼,也给人留下永远不可忘怀的记忆。  ◎小和尚对他道:仕友,不好!师父找你不到,发大火了  处在深山荒野的名蓝(寺院)的生活是平淡无奇的,但感情的波涛却撞击着许世友的心扉,无时不在激起冲天的狂澜!  许世友从来不欺骗自己的感情,他珍惜友谊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小世友和保福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建立起的真挚友谊,如鸟儿的双翼、车的双轮。保福走了,他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创伤,他把怀念之情埋藏在心底,变得愈加沉默了。他永远忘不了保福对他的帮助,给他人生的启迪,尤其是亲口讲的那个难以忘怀、激动心扉的故事。他决心要做故事中主人翁--铉澄那样的人。  铉澄是隋末唐初人,父母双亡,因家贫入寺,和小世友干的是一样差役--寺院杂役,擦佛台抹佛像,给师父倒尿盆。他面目丑陋,一只眼睛,一只耳朵,蓬头跌足,在寺院作杂务数年殷勤,整日寡言。白天做杂务,夜间习武,人皆异之,莫晓其姓名。  三年后,西戎军攻破潼关。潼关告急。隋文帝无奈只得颁发榜文于全国,召募全国勇士应征。不久,榜文传到深山中的少林寺。众僧自知武艺不深,谁也不敢挂名出征。在这当儿,铉澄手持火棍,前去撕了榜文,道:”众僧不知我的姓名,我乃铉澄也,是齐天大圣投胎,专让我来到人间镇治西戎军的。“  隋文帝闻奏大喜,谕令兵部立刻准备粮草、武器、衣甲、马匹,并传谕铉澄前来天都长安(今西安)试看他武艺深浅。铉澄试练,果然出手不凡;再试谋略,不同凡人。文帝暗喜,道:”尔若能领兵荡平西戎,必将名垂青史。少林也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铉澄答道:”我没有奢望,若能报国,死而无怨!“说毕,文帝即拨精兵三万,送出朝门。  铉澄身坐军车,率领众兵,连日遄行,军威甚壮,不日到达潼关。  守城将领郭武和郭景已击败敌人数十次进攻,此时弹尽粮绝,正在焦急  之时,忽报大队援兵已到,令开门迎接。  翌日凌晨,铉澄由郭武、郭景陪同,登城布阵。这时,铉澄把郭武叫到跟前,手指城西王庄方向说:”你瞧瞧那一群人在干什么?“  郭武顺着铉澄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王庄祠堂墙边,有人抬着一顶大红花轿,后面紧跟着蠕动的人群,随口答道:”一顶大花轿,后面跟着一群人。“  ”你看有什么问题吗?“铉澄接着问。  ”娶亲是老百姓的常事,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铉澄沉思了一会说:”疑点就在花轿上。郭武,你说这样的花轿穷人家雇得起吗?“  ”当然雇不起。“郭武肯定地回答。  ”既然是富人家办喜事,就该有伴娘和傧相,就该穿红着绿,人群里偏偏一个穿花服的都没有。“郭武、郭景经铉澄一提醒,认真看去,可不,那些人大都穿黑衣,还夹有几个穿黄衣的。  ”既然是娶亲,为啥没有看热闹的小孩呢?难道王庄一个娃儿也没有?“铉澄又提出了疑问。  郭武、郭景也警觉了。  ”还有,当下正是秋收季节,老乡们忙着收庄稼还忙不赢,怎么会在这当儿娶媳妇、嫁闺女呢?“  经过铉澄这一番提示,大家终于明白了这是西戎军企图乔装偷袭。于是,铉澄来个将计就计,让一部分士兵由郭武、郭景带领继续在城楼上对阵,佯装不知。自己则带领部分精兵进入阵地埋伏。  原来,西戎军多次攻城不效,便设下了这个计策。正当西戎军自以为得计,在离城西角打谷场不远的地方扔下大花轿,一窝蜂似地扑向城墙时,铉澄带领的伏兵四起,神兵天降,飞沙走石,灰尘蔽天。铉澄出阵,一人顶十,直向西戎军旋风般地扑去。西戎士兵互相践踏,死伤无数,终于完全溃散。敌兵逃到许虎竹坑时,炮声四起,火光冲天,西戎军的头目、扮演新娘的彭霸头,也被铉澄刺了个马上倒栽葱。西戎军大败,血染江河,尸骨遍野。此后,关于铉澄的本领在那一带几乎有口皆碑了。捷报送到朝廷,他也启程前往天都。一到长安,拜见了文帝,陈奏消灭西戎军的情况。文帝大悦,欲给他加官晋爵,留在宫中充任谋士,又赐宫女一人。铉澄跪下谢恩,道:  ”陛下,臣志愿清修,遵奉佛祖教诲,不敢违背。只因西戎兵入侵,爱国之心在胸,我才出寺从戎,现已把他们消灭,也该遵从佛祖的告诫,不敢安享尘世之乐,望回到少林寺去敬奉佛陀,通过诵念经文,洁化生活,除去杂念,以达到圆满和涅槃。“  文帝道:”你既不愿为官,足以证明你是道德高尚之人。现赐予一个三环翡翠杯和一个一斤半重的御赐印章。并将你功绩通告全国,以示奖励。“  铉澄叩头谢恩后,离开长安,返回少林寺,开始了武僧的生涯。  许世友暗想:铉澄和我同是寺院杂役,他能这样做俺为何不能呢!于是,他以铉澄为楷模,利用杂役之闲,背地里苦心钻研起少林武功来。  夏天,位于中原腹地的嵩山,人称”热老虎“,到了中午,一丝风都没有,太阳火辣辣地,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空气也仿佛凝固了,使人感到窒息。庄稼抵不住太阳的曝晒,叶子卷成了筒儿;树上的蝉叫得使人心烦。许世友在树荫下耍了几回棍棒,已是浑身大汗,脑袋像个热蒸笼了。他收下棍棒,心想:此时正是午休时间,俺何不到寺外洗个澡,然后玩个痛快!于是,他抬脚悄悄地离开了寺院。  寺外的少溪河是一条美丽的山间长河。河里鱼儿游水,清晰可见;河边有一棵大杏树,上面结满了又红又黄的大杏,令人发馋。小世友伸手扳下树枝,摘了几个,一边吃一边脱下袈裟,跳进河里。  杏树不是野生的而是俗家栽的。看杏的几个娃儿看见小和尚偷摘他们的杏,纷纷从草丛中钻出头来,立起身子,顿脚叫骂起来。那骂声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简直像一首歌:  小和尚,背箩筐,  拐个弯,我骑上!  小世友也不示弱,自幼出生在山里,野性惯了。你骂他,他也敢对骂:  小杂种,尾巴长,  爹吃杏,骂啥娘!  几个娃儿见他骂得粗野,便一齐跳进水里,双方打起水仗来。娃儿们依仗人多势众,围了个半圆形,向许世友身上拨水相击。许世友也以水还击。他拨的水用力猛,洒得高,使娃儿们睁不开眼睛。几个娃儿见用水也敌不过他,就跳出水来,回到岸边,捡起小石头朝他身上掷。  这给许世友棍技派上了用场。他跑到岸边,拎起棍棒,立时耍了起来,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石子儿被他的棍棒击落,简直像个魔术大师,弄得娃儿们个个都愣了神儿。他们见小的不行,就捡大的扔。许世友不慌不忙,不论他们扔来的是大石子还是小石子儿,均被挡落在身边。日头偏西时,脚下垒起了一尺高的石子儿。  ”世友,圆兴师父唤你淘米,到处找不见你,原来你在这儿和孩子们干仗!“突然间,一个小和尚立在了岸边,”师父发火了,我还没有见过他发这么大脾气。“  许世友抬头望望太阳,自己的影儿已转到了东面,心想不好了。”出必告,返必面!“这是当时寺院的规矩。自己不但背着师父出门,又摘了俗家的杏子,还和俗家的孩子们吵嘴干仗,这是佛门的戒规所不允许的。他害怕了。  他穿起衣服,收起棍棒,提心吊胆,急速回到了寺院。  师父圆兴严惩了他,但他却没把自己暗学武艺的事儿告诉圆兴师父。  ◎严师出高徒  转眼三年过去了。  冬去春来,大雁北飞,杨柳吐絮,桃花嫣红,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少林。练功场上的小草展出了淡芽,满寺的长青松露出了翠绿。绿的春天,绿的春风,绿的寺院。  三年里,寺院里的小杨树蹿了一截子,小世友也告别了泪水的童年,向成熟的少年迈进。三年,小世友吃了不少苦!耐了不少劳!他的吃苦与耐劳,得到了妙兴大和尚的好感,也换取了众师父们的信任。初入寺时,许世友迫切希望自己成为老僧师高义膝下的门徒,然而由于他不肯受戒,师父高义一直在生他的气,他只好一边干杂役,一边观看师父们练武,潜心习艺,以便等待师父高义接纳为徒。其实,高义老僧对世友的一举一动,早已看到了眼里,也想成全他,只是感到火候不到罢了。  这一天,许世友打扫完院子,到东和尚院给师父倒尿盆时,师父高义唤住了他。  ”师父,有事吗?“许世友止住了脚步,心里打起了鼓。  ”徒儿,我没有正式接纳你为弟子,你有啥想法呢?“  ”师父,这叫俺咋说呢?“直率的许世友感到无从说起,”俺有想法,又没有想法。反正俺不怨你,只恨自己。“  ”哈哈!“严厉的师父居然开怀大笑起来,笑得许世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大雁高飞还得平地起!三年前,你已经是我心中的弟子。只不过是怕方丈禅师不肯,没有举行仪式。今清晨我已与禅师说妥,接你为徒。这三年权作观察,也叫考验吧!哈哈。“  许世友激动得眼眶里闪着泪光。  家有家法,寺有寺规。按照寺院规矩:一个师父接徒不过十。而今老僧高义膝下已有十个徒弟。他还要再接纳许世友为徒,也是他的慧眼识真金。在他看来,许世友尽管年龄最小,排行居末,可他将是十一个弟子中最有出息、最有希望的。高义喜欢他的外憨内秀,早在三年前自己云游大别山时,就看中了他。而且入寺三年,小世友的一言一行,更增加了他培养世友的决心。”师父好当,而高徒难寻!“这是他积一生之经验。许世友绝非凡夫俗子,气质好毅力强,不仅有天赋,而且有抱负,考验三年,心里更有了把握。高义向世友说这些,绝非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感到表明态度的时机已成熟了,他不忍心再耽误孩子了。  ”多谢师父苦心,俺做梦都盼着这一天呢!“  ”千锤敲锣,一锤定音。你准备好门生帖,仪式就定在明天清晨禅后。“  师父接纳弟子必须举行隆重仪式,这是从少林第一届主持跋陀起就定下的规矩:徒儿欲投师学艺,必须写下门生帖呈交师父。师父还要接受徒儿的叩头礼,以示规范。  转天一早,清晨入古寺,旭日照庙林。老僧高义一改往常,换上了新袈裟,新刮的秃头映着亮光,脸膛红红的,精神矍铄,正襟端坐在千佛殿拱形的几桌前。桌上,摆着一个雕着双龙戏珠的香炉。炉香燃着,烟火缭绕。殿外正门悬着红绸绿绫,乐班和仪式僧站在门旁右侧。高义的十个弟子分列两行,从门口依次跪到老僧的膝下,以显示出师父的尊严。  霎时间,云板敲响,佛乐高奏。隆重而庄严的纳徒仪式,在一片欢快的礼乐声中正式开始。  ”今有弟子皈依佛法,受徒开始,鸣炮三响!“站在门口的仪式僧彬彬有礼地喊道。  炮声三响。许世友精神焕发,一身新装,手持”门生帖“--这帖不仅是他用手写出来的,而且是用心写出来的,在一位老僧师的引领下,跨过殿门槛,步入富丽堂皇的殿内,穿过师兄队列,跪到几桌前,随后三拜。老僧师高义一一还礼。  这一切完毕后,仪式僧又道:”宣读门生帖。“  许世友从肥大的袈裟袖中,取出门生帖,展帖诵道:”我情愿皈依佛门,甘拜高义师父门下为徒。小徒学艺中,灭七情绝六欲,安心佛门坐禅习武。如有不轨,为小人类,任师父处罚,也望众位师兄鉴之。“  高义老僧颔首微笑,显然他对膝下弟子的门生帖的措词是满意的。  ”最后一项,师父高义收帖授意!“仪式僧又道。  高义站起,耸了耸肥大的袈裟袖口,绕过佛桌,走至许世友面前,收下门生帖,遂又回到原座。然后,把十个弟子一一向许世友作了介绍。末了道:  ”豹的风采在表皮,人的成色在心里。老僧授徒,一是注重武技,二是器重武德。‘强身自卫’是我们武院宗旨。再者,少林寺院有句口头禅,叫做‘天天练,日日功;一日不练,百日松’。只望徒儿铭记在心。舍得汗水,休提苦累,天长日久必见真功!“老僧三言两语,干净利索,却发人深思。  ”弟子世友明白。“许世友再拜。  ”徒儿,这双筷子有咱寺院里的祖传神功。拿去,从明天开始,用它学夹苍蝇!“老僧高义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双铁筷子,随手交给了许世友。  许世友一步上前接过筷子,却面色茫然,心中不解其意。  ◎苦练出真功  收徒仪式结束后,许世友回到西和尚院,坐在床前,从袖里拿出那双铁筷子,认真端洋起来。  这双筷子是粗如粉条般的铁条截成的,上下一般粗,其长度和吃饭筷子一样。只不过这双筷子精光锃亮,熠熠生辉,从而可以推断,它浸透了师父的多少汗水啊!  这时,一只绿头苍蝇”嗡嗡“地从窗口边飞过来,顺着阳光射进窗口的光束,徐徐飞落在许世友带有汗味的枕头上。许世友心中一动:”俺何不一试!“于是,伸出筷子,轻手轻脚地去夹,谁知苍蝇身子太小,起飞迅速,两根铁筷还没有合拢在一起,那绿头苍蝇便”嗡“的一声飞跑了。  许世友并不甘心,他见苍蝇飞到了窗台上,三步并作两步,追至窗前。这一次,他的脚步还没有停稳,筷子还没有伸出,那苍蝇又”嗡“叫着飞到了窗外。许世友破窗而出,追到一棵树下。他性子有点急,一夹又是一次失败。最后,气得他动了武,拂袖打死了另一只绿头蝇。  许世友收起筷子,快快回到屋里,躺在床上,自己和自己生起了闷气。面对铁筷,他不解师父为何要让他练这一招?想着想着,随手甩掉了筷子。赶巧落在师父刚迈进门槛的脚面上。  原来,师父高义在授筷时已看出了他的心思,跟脚来到了他的住室,正赶上许世友要夹苍蝇,师父退了回去。此时,他又看到世友闷闷不乐地躺在床上,便迈步进到了屋里。  师父见筷子落在了自己的脚面上,躬身捡起,哈哈笑道:”徒儿,为难你啦。“  许世友见是师父进屋,立即跳到床下,脸”腾“地红了。  ”师父,俺。“  ”刚才我都看到了,看来你还不理解这筷子的分量。“接着师父讲起一段令他神往的故事。  相传北宋徽宗年间,少林寺有个小和尚名叫觉敏,他跟师父妙贵学筷功,整整学了三年。第四年师父喊他,说是汴京”罗汉炉“家,给少林寺打了十把方天戟。方丈吩咐,由他去取。觉敏走的时候,身上没携带什么武器,只带了一双练了三年的铁筷子。  觉敏从少林寺赴汴京,路过”虎牢关“的时候,正遇上金兵围关,关内被困的是宋朝将领程魁的人马,已经被围了七天七夜。觉敏过去在汴京讨饭的时候,在严冬里程魁曾施舍衣服给他。于是,他决心进关去见见这位恩人。  觉敏进关一看,官兵几乎是粮尽弹绝,有仓无粮,有弓少箭。他拜见程魁的时候,谈起战况,表示愿助程魁一臂之力。程魁见他是个小和尚,摇摇头,长叹一口气,说:”外面敌兵如虎,关内少粮缺箭,我们有枪有刀都用不上,你手无寸铁能提供什么帮助?“  旁边的卫士们也讲:”敌人弓箭凶狠,寨垛上不敢站人。关寨上人若一露头颅,敌人箭如飞蝗,嗖嗖射上来,十战九败,你歇歇吧!我们只有靠援兵来救了。“  觉敏向程魁再三请求,要到关寨上看看敌人阵势如何,程魁不依。觉敏决心已下,最后说出死而无怨的话,程魁才勉强答应他去观看阵势,但必须换上官兵衣服,不然,让敌人看见一个小和尚把关,太失大宋锐气。  觉敏按照程魁的话,换上官兵服装,什么武器也没带,只拿着一双铁筷子。登关的时候,程魁吩咐四个卫士护送,如果敌人射箭,要迅速把觉敏拉下关来。  觉敏走向虎牢关寨,刚刚站到寨垛口,还没顾上往下眺望,金兵的飞箭就嗖嗖射上关来。觉敏举起铁筷子像夹苍蝇一样,”叭!叭!叭!“支支箭都被他夹住,放在寨上。不到一个时辰,寨上收到两大堆锐箭。卫士们把这个喜讯报给程魁。程魁起初不大相信,决心登上关寨去看看,当他亲眼见到觉敏接箭如夹菜豆一般,拍起双手为觉敏喝彩。  等金兵鸣锣收兵以后,程魁与官兵们摆上酒席,为觉敏庆功。吃饭中,觉敏提议金兵很骄傲,可以乘机再接他们一次箭。士兵们却觉得敌人太刁,如若觉敏这样打扮再次上阵,怕敌人识破停弓不再射箭。觉敏和士兵们商量,共同出了个主意,由他饰成个大姑娘上阵,惹敌生气,还会捞到一批利箭。  确实如此,金兵看见一个穿红挂绿的女流之辈,在关寨上扭摆行走,立刻击鼓射箭。觉敏仍旧拿出铁筷子,”叭叭叭“一支支的利箭都接了过来。他上面接,士兵们下面搬,直到金兵鸣锣收兵。除去残箭,这次共收利箭万余支。  第三次敌人又击鼓攻寨了。觉敏穿上自己的灰布僧衣,一手拿着铁筷子,一手拿着佛珠,坐在关上,若无其事的在喃喃念佛。金兵一见是个秃和尚摆弄他们,眼都气红了,鼓擂得更响,箭发得更多,如飞蝗似雨点,左、中、右三方,一齐向他射来。觉敏呢,一边口念佛经,一边执筷接箭。从日出开始,直到日过午时,金兵才停止射击。这一次比前两次得箭还多。程魁见觉敏的武艺高强,留觉敏做了大将。  许世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恰在这时,一只芝麻粒大小的幼蝇飞进屋来,在师父的头顶盘旋着。  ”这只幼蝇能否夹到?“师父指着幼蝇向许世友问道。  许世友回答说:”甭说这么小的幼蝇,就是比这大得多的绿头苍蝇,俺也夹不住。“  ”看蝇!“师父提醒世友。话声完筷子到,只见幼蝇已夹到了筷头上,正扑拉着翅膀。  ”神功!“许世友瞠目结舌,摸了摸自己的大脑勺,无限钦佩师父道:”你这一招真叫绝!俺还没有看清是咋回事儿就夹住了。“  ”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僧凝目望着许世友,面目庄重,”超不过师父的徒弟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  许世友展眉不语。  ”你小小年纪,身单力薄,应该先练灵巧,再练桩功拳手,这是老僧特意为你安排的。“  许世友心中豁然开朗,立即跪下说:”多谢师父苦心栽培!“  ”明白了就好。“师父把筷子交给世友,说道,”快去练习吧!要知道,筷只表其力,心才达其意。只有心专、意到、筷到,出筷才快,才有透力。要记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是练不好任何功的。“  从这一天起,许世友开始了他最不寻常的艰苦训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他以师父高义为楷模,将父辈及所有他能记得的古今武林名僧的精神和品格铭刻在心,并经常默默以此自勉。  每天凌晨,是练功的最佳时机。他总是三更起床,悄悄地溜到院里,开始练手功。他来到一口满蓄清水的大缸前,挽好袖管,伸手去抓扣在水面上的光葫芦瓢。那光葫芦既圆且大,既滑且重,没有足够的力气是不行的。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不抓够一千次是不能停歇的。然后转过身来,随着东方旭日的冉冉升起,面壁而立,拿着筷子,对着墙壁上的模拟”苍蝇“去夹。夹啊夹,夹个不停,汗水涔涔。他对自己要求,不夹到一万次是不能停歇的。太阳出来后,吃过早斋,他又改模拟练习为追踪练习,随着苍蝇从垃圾堆里飞出,他勤快得像只蜜蜂,每天不夹够一千只活苍蝇,是誓不罢休的。每过一个月又逐次加码。这样坚持下去,年复一年。有多少次,许世友在终日的苦练中拚搏,耗尽了全部力量,练完后竟连回到几步之外的和尚院的力气都没有了,不得不由师兄们把他扶回屋去。也不知有多少次,由于狠练掌指功夫,求胜过切,手指红肿得如同棒槌一般,拿不住饭碗。尽管如此,每当他精疲力竭时,仿佛看到师父高义那犀利的、意味深长的、又饱含期待的目光,总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驱使着他挣扎着爬起来,继续以数倍于前的坚毅精神和力量,重复着那看起来是枯燥的单一动作。有时候,他口吐白沫,呼吸急促。也深感练功的艰苦,但心中又同时充满着一种无可比拟的幸福。因为战胜通往成功路上的任何一个障碍,都是向着自己追求的目标跃进了一步。  在这段日子里,师父高义眼见许世友脸庞消瘦、食不甘味,本来就深陷的眼窝更深陷了。他暗暗地赞叹这刚烈弟子的非凡意志。是意志战胜了磨难,又是磨难培养了意志。正是这种非凡的意志支撑着许世友,铸成了他特有和典型的性格,使他不达目的,死不罢休。在那常人难以经得起的考验面前,师父高义有时心中也升起几分怜悯和同情,可是作为一代名师的他深深感到:”纵观一生之经验,怜悯是武林之大忌。“为培养高徒,他没有把怜悯之情付之于教学之中。正是他对许世友爱之甚深,所以也就教之甚严。这种严教若换在其他弟子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但是,小世友竟以他惊人的毅力挺了过来。眼见他的技艺长进很快,犹如田野里的芝麻开花节节高,师父高义又为此感到无限的欣慰。  射虎不成重炼箭,斩龙不断重磨刀。师父高义除精心指导许世友练神筷技艺外,还将自己多年博采的少林、武当、峨嵋、太极、形意各拳之长,揉八卦之中的精心体会,全部无遗地传给了许世友。这就使得少年的许世友吃了偏饭,技艺突飞猛进。  师父精心传授,世友刻苦练习。师徒二人话说一起,汗流一起,天长日久,结下了深情厚谊,师徒情同父子。时间在练武场上迅速流逝。春去秋来,满山红遍,寺院里的花草树木,叶儿由嫩绿转青翠,又由青翠而渐渐地发黄变红;花儿由含苞而绽放,又由绽放而果压枝头。然而这些,对于专心致志练功习武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视而未见,不知不觉间,三年过去了。许世友不仅能夹住爬在地上的活苍蝇,还可以伸出筷子夹住天空中飞行的苍蝇。  一天,师父高义把许世友喊来,邀他到寺外散散步,谈谈心。实际上是准备验收一下他的筷子功。这一点师父没有告诉他。  师徒二人出了山门,沿着林荫小道,径直向中岳庙方向走去。许世友手拿铁筷子,像只欢快的小鸟在前面攀登引路。师父高义袖藏弹弓随后。不一会儿,师父故意放慢了脚步。第二人拉开了一定距离,突然间,师父高义取出弹弓,对准许世友的后心窝,”噌“的射出了一弹。这弹丸若是没有真本事抵挡,打不死也得跌个趔趄。许世友正在攀登之际,只听到背后”嗡“的一声作响,他以为是绿头苍蝇,身体一侧,执起铁筷子,”乒“的一声夹住了,放在眼前一瞅,嗬!是个青皮核桃大小的铁蛋子。师父高义紧赶两步,到了许世友面前,欣喜若狂地说:”功夫不错!“  还没等世友回过神来,师父又从怀里放出两只云雀:”快把它夹住!“师父的话声还没有落地,他腾身跃起,两只云雀扑拉着翅膀被夹住了。师父高兴地说:”明早改练刀功。筷功练准,刀功练巧。准中有巧,方能取胜别人。“师父说完,把手中的轻型风月刀递给了许世友。  许世友慌忙双手接过,看着那刀熠熠闪亮,欣喜之余又感到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他知道这将是又一个开端--一个再次走向苦与甜历程的开端。  ◎师父说:来,再显显你的刀功!许世友道:师父,恕俺献丑  第二天,天色微亮。  少林寺院第一个起床的人,已立在了师父高义的门前,在静静地等待着云板敲响,师父起床。他不是别人,正是血气方刚的少年许世友。此时,他热血沸腾。也许是心情过于激动,起得过早了点。昨天,他几乎整整一夜没有合眼。师父的考核和夸赞,使他对自己成为武林之才寄予了一丝希望。那希望不是缥缈的,而是就在自己的脚下。正是这种无形的希望又成了催他奋发进取的”桥梁“。他沉浸在无限的欣慰之中。这种欣慰之感又变成了他对师父精心培养的感激之情。许世友在回忆、感慨、期待中熬过了半夜,才矇矇眬眬入睡了。倏然间,他又想到早晨师父要他改练刀功的新课题。于是再也不能安睡,索性披衣起了床。开始他在后院活动筋骨,练走了几圈梅花桩步,出了一身热汗。然后来到师父门前。按当时僧门规矩,弟子学艺,须黎明即起,打扫庭院,活动身体,恭候恩师,这也是少林寺院的传统。  一个时辰过去了,云板还没有敲响,一阵山风掠过寺院,他感到身上有点儿发凉,于是,向练功场走去。  他还没有来到练功场,就远远望见一个人影儿在梅花桩上站定,恰如夜间栖落在枝头的苍鹰。只见他身穿白衣白褂,正练桩步,动作轻盈,进退如风。  ”谁?“  此人没有答话。  世友急步上前,抬头一看是师父高义,惊得他直吐舌头:”师父,你早!“说着,拱手施礼。  ”嘿嘿!“老人豪爽一笑,跳下桩来,说道,”三更起床练一个时辰的桩步,是我多年的习惯。这桩步是各门武功技巧的基础。刀功也离不开桩步!你提前起床,恭候师父,第一天就叫人高兴。“  许世友垂下了头,羞愧得不知说什么好。  虽然天色未明,好在月亮当空。高义透过朦胧的月色,看出世友的双颊潮红。于是,他笑着说:”来吧,抓紧时间,活动活动身骨。“  ”好!“许世友答道。  老僧师高义神清目爽,别看他年过八旬,神勇不减当年。他慈祥温和的目光,凝视着许世友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  许世友觉得身子发热了,便随手解开衣扣,甩掉上衣,袒露出发达隆起的胸肌。他先在桩木旁站定,舒展身腰,运气丹田。继而,踢脚摆手,空中腾跃,辗转龙头。从表面上看,他动作认真,全神贯注。实际上他却想起别的事来:”自入寺院以来,就听人们传说师父高义有一手不轻露的气功绝技,能‘飞檐走壁’、‘刀枪不入’,何时能传给自己就好了。只是师父平日不露这一手,想什么办法能从师父身上掏出这一绝招呢?“  ”徒儿,你走神了!“师父一句话,打断了他的遐想。好厉害的师父啊!许世友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  ”练功切忌神散。来,从头做来!“师父目光炯炯、咄咄逼人。  许世友又按照先前动作,重复了一遍。然后一个三百六十度的跟头,双脚稳稳落地,大气不出一口,毕恭毕敬地立在师父面前:”师父,请指教!“  师父满意地点头示意,指着身旁的七根梅花桩木说:”这梅花桩木你走过吗?“  ”走得不好,还请师父从头教来。“  ”不必谦虚。既然你已走过,就试试看吧!“  师父的催促,使许世友不好再犹豫了。于是,他”噌“的一下,飞脚腾起,跳上了桩木。  ”开练!“师父下了命令。  许世友略点了一下头,调整一下呼吸,开始走起”梅花桩步“来。初行如缓缓溪流,渐如疾浪翻滚。他追桩穿梭,忽东忽西,忽左忽右,脚掌翻飞,如履平地,活像一条夭矫的巨龙,在水中飞游。师父越看越入神,越看越兴奋,越看越惊奇!他举起右手,向下一摆动,喊了声:”停!“  许世友的动作,干净利索,戛然而止,面向师父恭听教诲。  师父高兴地道:”你已经登堂入室了。何时练的?“  ”俺在当杂役期间,学着师父的样子开始练的。“  ”铉澄,又一个铉澄!“师父高义在心里暗暗赞叹着世友。是啊,他从来没有当面夸人的习惯。此时,一向城府较深、性格内向的师父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了:”来,再显显你的刀功!“  ”师父,恕我献丑。“  ”别客气,你就来吧。“  许世友运了一口气,走起梅花步来,随步出刀,刀飞步舞,动作协调优美。刀光闪闪,呼呼带风;脚步点点,如凌空飞燕。只见他仿佛置身于敌人兵器包围之中,在贴身的七个敌人(桩木)中间,机警灵活,又追又闪,又刺又防,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无懈可击。那刀光忽上忽下,渐渐地模糊成一片翻滚的银波雪浪。  师父看了,不禁暗暗吃惊,喊住许世友道:”看来,这百日功夫,你只需十日练了。来,我来耍上几刀,你看如何!“  师父说完,一个鹞子翻身,单脚飞上了木桩。不要说别的,单说上桩这一招,足惊得许世友心潮翻腾。接着,师父挥起刀来,上刺风月,下斩蛟龙,右劈梅花,左扫残叶,搅得地上尘土飞扬,惊得栖落在树枝上的云雀飞起,又卷进了急剧的”舞刀“的旋风之中。  许世友目不转睛地盯着师父一招一式,哪怕微妙之处也看得真真切切,他不敢眨一下眼,生怕漏掉一个细微的动作。他炯炯双目似录像机一般,把师父的全部动作,优美姿态都录了下来。他似乎开始领悟出”刀枪不入“的奥秘来。  突然间,师父高义放慢脚步,蹿向左边,猛甩一刀,只听”咔嚓“一声,树冠离开了树身,被利刀齐脖斩断。  老人敛刀,大气不喘。  许世友屏住呼吸。老僧师那动作干净利索,大起大落,气吞山河,令他目瞪口呆。  师父高义随后翻身下桩,放声笑道:”徒儿,看清楚了吗?“  许世友频频点头,目光熠熠生辉。  这时,天色放亮,云板叩响。全寺院的僧侣在云板声中起床了,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练武生活。  师父高义仰望一下天空,郑重真诚地说道:”以我之见,刀功初练时,一脚一手,讲究配合,方可得心应手。当刀功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刀法总是一攻一守。伸的一变即为屈,吞的一变即为吐;吸的一进即为攻,逼的一退即为守。静如春水无波,动如江翻海啸;行刀有穿山洞石之情,落步有入地生根之意。行刀出脚的时候,心安定而神不慌,意狠辣而情不露。总之,以进为退,以静养动,故能克敌取胜。“  师父高义讲到这里,许世友点点头,表示略悟其意。  这时,二次坐禅的云板叩响,师父高义嘱咐世友道:”我要坐禅去了。你自己边练边体会吧。“  ”多谢师父!“  从此,许世友开始了远比筷功艰苦的刀功训练。他每天起早摸黑,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再加上他虚心求教,诚心诚意,好学不倦,师父高义把自己刚刚独创的”飞月刀“功也传给了他。在武林的园地里,他是一位永不知足的强者。好胜和进取是他用行动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他并不满足于已学的技法,心想,师父能创,俺为何不能呢?大胆创新是他不同别人的个性特点。  寺外少溪河旁,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也是许世友常去练刀功的地方。这儿山奇水秀。缓缓河水像一匹乳白色的巨幅丝绸在无声无息的微微抖动;两岸群山,影影绰绰,似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脉脉含情,凝眸不语。许世友来这儿练刀功已有好一阵子了。他耍完几套师父规定的动作,已大汗淋漓。于是他索性收刀躺在树荫下休息,很快进入了梦乡。不一会儿,树上的蝉鸣声唤醒了他。世友人小好动,抬头朝树上瞅去。哦,他不但发现了鸣叫的蝉,而且还有一只头呈三角形、腿像镰刀状的绿色大螳螂。在螳螂上方的树枝上又有一只觊觎的黄雀。许世友心里明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们间一场战斗即将爆发。绿色大螳螂向蝉靠近一步,黄雀眼睛眨了三眨。突然间,螳螂展出”双刀“向鸣蝉夹击而去,不偏不斜,恰恰夹住而且砍断了它的双翅,蝉被俘获了。而螳螂正在高兴之际,黄雀从身后扑来,啄住了螳螂的”双刀“。螳螂抱着蝉向黄雀头上砸去,黄雀松开了螳螂。几个回合后,黄雀擒住了螳螂。螳螂佯装死去,被黄雀带到树下的山石上。也许是黄雀麻痹了,只见螳螂突然展刀,直刺黄雀胸部,黄雀被刺痛了,放了它。乘此机会,螳螂鸣叫一声飞去了。聪明的许世友”心有灵犀一点通“。他暗自思忖:人如果也能像螳螂那样,突然发刀展翅不是也很玄妙吗?  从此,许世友天天清早练完刀功便来少溪河旁,细心地观察螳螂的寻食、飞鸣、击刀及跳跃等姿势和动作。仿效琢磨,反复推敲,终于悟出”螳螂刀“真功。接着,他又巧妙地将其师父所教的少林刀法融汇进去,以意行气,以气催刀,形成浑然独特的”少林螳螂刀“。  不久,洛阳城里有一家办丧事,特意请少林寺和尚去念经做斋。那时候世道混乱,土匪丛生。方丈和尚带着众僧去洛阳做佛事的第四天,从西南窜来一股流寇,约百人以上,包围了少林寺,扬言要劫少林寺武器财宝。大家都很紧张,许世友主动站出来指挥这场战斗。他把留守的三十名武僧,按武艺高低,分配在寺内各要害之处,抵抗匪徒。而他自己手执双刀,大开山门,立在大门口台阶上来对付匪徒。起初,匪徒见寺门大开,只有一个和尚守门,就满不在乎地手执武器往寺里冲。当他们走近许世友时,许世友打个转身,舞起刀来,三挑两戳,五六个匪徒死于道旁。匪徒一看势头不对,便推出他们的头领周端来。周端早年间在少林学过武术。论武艺,许世友哪是周端的对手,没经几个回合,就招架不住了。许世友很聪明,眼看要败下阵来,心想:自己螳螂刀不妨用来一试。就在这个当儿,周端抓住许世友一个破绽,飞起一腿,直朝许世友的脑门踢来。许世友倒退几步,一个踉跄,往后便跌了下去。  周端一见对手跌倒,便露出了笑容。刚靠近,只见仰天躺着的许世友,突然螳螂展刀,将周端双臂分开,两腿猛地一蹬。周端毫无防备,被踢在肩头,往后连连退了几丈远,才收住脚步。接着,世友跳起又是双刀夹击,取下了周端的首级。其余匪徒见头领被杀,个个吓得浑身打颤。他们喊着”天神下凡了!天神下凡了!“便纷纷逃去。  此后,许世友又经高义师父的精心指点,螳螂刀术大有长进。后来,他曾经用这个绝招,打倒了许多武林高手。  第六章:校场比武  ◎比武前夜,瑞雪飘落,师父带病传艺,许世友泪流满面  师父领进门,功夫在个人。  许世友每日求师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练起。哪十八般武艺?  刀、筷、锤、弓、铳、矛、鞭、钩、剑、链、挝、斧、钺、戟、棒、戈、枪、杈。  不觉光阴荏苒,几年已过,许世友把这十八般武艺,已练得十分娴熟。多亏恩师尽心指教,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到许世友十六岁时,初来寺院时栽下的小杨树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昔日可怜柔弱的农家弟子也成了寺院里的武林高手了。他,膀大腰圆,臂力过人,两条腿立在地上像两根顶梁的柱子,浑身的肉疙瘩露出来,像一块块硬邦邦的小石头。碗口大的杉树,他可以一气儿撂断好几棵。十二个铜板摞在一起,一刀劈下去,铜板分成了二十四片。他指似钢叉,叉人一下,能捅出五个血洞;抓人一把,能扒下一块皮肉。他又身轻如燕,五六米宽的壕沟,一跃而过;一丈多高的房屋,跃身上去,片瓦不碎。  一夜瑞雪飘飘洒下,苍松掩映的少林寺院,满院皆白。抬头望寺后群峰,都成了银盔银甲的武士;放眼观满院树木,也似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再看那株独立在师父高义窗前的腊梅,银树银花,冰清玉洁,展枝婷立,好似在为它那辛劳的主人把门守护。山区的天气是娃娃的脸儿,阴晴变化多端,夜雪晨霞,别具一番景象。霞光穿过茂密高大的松柏隙缝,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光束投射在一群正在扫雪的小和尚的光头顶上。别看三九隆冬,一个个光亮的脑袋,像出锅的蒸笼一样,冒着腾腾的热气。他们身后己扫出了一条长长的甬道,从前院延伸到后院,直通师父高义的门前。许世友比众师兄起得更早,他的身后已堆起了一座座银山。眼望着旭日东升,他才放下扫帚,和众师兄来到僧院,向师父高义请安,聆听师父近日练武安排。只见师父坐在病榻之上,说话声音颤抖,面色苍白,头上冒着淋淋虚汗。许世友看了心里一阵酸楚。他望望窗外,冰天雪地,一片凄凉。又看看病榻上的师父,有气无力呻吟的惨状,长吁了一口气,偷偷地背过脸去,用冻得略显发红的手面,揩去了眼眶中欲出未出的泪水。然而,这一切都被细心的师父看在眼里。他欲开口,突然一阵难耐的咳嗽。  师父年逾九旬,特别是入冬以来,几次高烧,抵抗力减弱,痨病复发。他越发感到日薄西山,力不从心,艺不应手了。一种不祥之感,像一个可怕的阴影出现在他的心底,也投射到众弟子的心中--他在这个世上恐怕难留长久了。但是,他很坦然,使他欣慰的是,身边的十一个弟子,如一株株小松树郁郁葱葱,雄姿勃勃,屈指数来,各有建树。尤其使他高兴的是那位年龄最小的弟子许世友,他功底扎实,天资聪颖,一点就通。非凡的意志,坚强的毅力,铸成他铁与钢的性格。虽然,自己洒在他身上的汗水不比别的徒儿们多,但是,他的各种技艺却高人一筹。眼看着一年一度的少林校场比武的日子将要来临,别的师父都坐立不安,而他却稳如泰山。他有王牌啊,那王牌就是许世友!  高义师父想到这里,心中有些激动,两颊微微潮红,他声音略显深沉地对身边的弟子们说道:  ”莫道蛇无角,成龙也未知。年度比武为期不远了,他们要抓紧时间苦练,任何侥幸的心理都是不足取的。常言道,‘学到知羞处,武艺才能强’。功夫硬是临场发挥的基础,只要功夫深,临场就不会手忙脚乱。这一点你们要切切记住!“  高义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微闭双目。  ”牢记恩师教诲!“虽然众弟子声音低沉只答一句话,却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同时也包含着对病中师父的几多安慰。一生为人师表的高义听了,禁不住泪水盈眶。  ”咳!只是我病魔缠身,不能与你们武场操练,一一指点,实实遗憾!“  许世友深情地注视着恩师的病体,感情的潮水在奔腾,他想张口说些什么,但嗓子里像是塞上了一团棉花球儿。  这时,人称”小机灵“的弟子走过来抢先说道:”师父,您就安心养病吧!往日武场上您最不放心的是我,我向您保证,今后再也不偷懒了,您不在场,还有师兄们向您作证哩!“  这个面色红润的小僧,就是师父的第十个徒弟,名叫”宝贵“。绰号叫”小机灵“。  ”人凭志气虎凭威。那好,你有了志气,下了决心,我就放心了。“师父被红面小僧的一席话逗乐了。枯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随后又说,”你们都快去练武吧!“  众师兄离开师父,逐个地跳出门槛。师父高义用深情的目光送出弟子。当他发现许世友用袖擦泪时,摆了一下手,说道:”世友,留步。“显然,他要单独和许世友谈点儿什么。许世友止足返回恩师榻前,叫了一声师父,等待他的发话。  ”你的‘偃月刀’练得如何了?“师父咳嗽一声。  ”师父,你昨日的点拨,俺领悟一二,练起来得心应手啦。“  ”那形意风火棍呢?“  ”也算有些进步!“  师父把十八般武艺一一点来,许世友对答如流。许世友说话从来是虚心竹子低头叶,从不有一说十。在这一点上,他不同于”小机灵“,师父也是深知他的秉性脾气的。他说的”可以“,那便是有了绝对把握;他说的”有进步“,说明了他在这方面有了新的探索和发展。他是位自觉性较强的弟子。他的创造性超过了所有师兄。他把师父的认真和严格,看成是动力也当成是压力。他对于师父的批评,不像别人脸一红就过去了,而是努力悟出自己的新目标。他希望师父多批评自己,然而师父的批评常常轮不到他的头上。对于恩师的严教严管,有的人则感到不舒服,不自在,总想在师父面前做个样子,而背后却自行其是。许世友最恨这种人。恩师对许世友抱有更大的希望,这一点,许世友心领神会。他不辜负师父的培养,只能以心还心,以技艺慰藉师父。  师父高义望着世友,颔首微笑,继而又道:”那形意九龙鞭呢?“  ”这里需有一点向师父请教,就是那‘搅空钩月’一鞭,怎么也达不到‘点叶穿孔’的程度。为这,俺昨夜几乎没合眼,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  ”依我看,这里有两个关键动作:一是跳涧,二是起鞭。跳涧讲究手脚协调,起鞭讲究眼力。此乃二要领,也是我多年来的经验和体会,不妨你也试试。“  高义说完从床上披袈裟坐起,似那窗前的腊梅舒枝展容。人虽到了风烛残年,但是雄心尚存。一提起教授弟子,竟忘了重病在身,顿时精神起来。  ”徒儿,速把鞭取来,让我作一示范。“  ”师父,你,你重病缠身,不能再劳累你了。你的话俺记得清楚,由俺自己练吧,俺会练好的。“许世友眼含热泪,慌忙劝止。  ”不,快把鞭拿来!“师父说一不二,他的话向来是吐地上一口唾沫就是一个钉,不容辩驳的。这并非是他的主观,而是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他言行的基础。对于一个弱者来说,生活的道路是艰难的,没有毅力战胜困难,就只好听其自然,最后连一个闪光的脚印也留不下。对于一个强者来说,他想的只有向上、进取,去做人们难以相信他能做到的事情。许世友只好按照师父的吩咐,转身跑到西和尚院,取来了床下的九龙鞭(也称三节鞭),递给师父那枯瘦而青筋毕露的手里,关切地说:”师父,你慢慢地来啊!“  ”好,咱们到外面去。“  许世友搀扶起师父,二人出屋,来到院落里。一股寒风掠来,师父禁不住打了个寒噤。  冬天的寺院,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大杨树上乌鸦不叫,白雪压得树枝向下垂着。只有师父房角那棵婷婷玉立的穿天杨的枝丫上,还挂着几片残叶儿,托着一团团雪,有气无力地在寒风中摇曳着。  二人来到树下,晨光给师父脸上添了一丝精神,却给小世友脸上抹上了一缕淡淡的哀愁。师父举目凝视,手指那树上正中的一片残叶儿,问道:”徒儿,你说那残叶有多高?“  ”俺看足有两丈高。“许世友的目光随着师父的手指望去,看罢脱口答道。但他心里明白,按照九龙鞭的技术要求,最高极限一丈八。不过师父素日教练,总是要超出基本要求的。只听师父喊了声:”看鞭!“接着是”叭“的一声,话落鞭响,那鞭绳宛如腾龙入云,直向残叶飞去,那残叶被红梢穗儿触动如同触电,顿时像受惊的蝴蝶,在空中打了个旋儿,翩翩落下,正巧落在了许世友的手中。许世友手托残叶,细细观瞧,见那松花蛋大小的树叶中心,有一个豆粒般大小的孔儿。他钦佩师父的点叶穿孔的技艺,欣然地说:”师父,俺懂了。“  ”那好,你自己去练吧。要记住,鸟靠翅膀兔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要动脑,还要动手多练,熟能生巧。不下汪洋海,难得夜明珠。“  师父说完,将九龙鞭交还给许世友。许世友一攥鞭把湿漉漉的,才知道师父病体虚弱,一用力出了虚汗。他的心骤然紧缩了一下,被师父的深情打动了。此时,他连一句感激的话也说不出。师父啊师父,他内心呼唤着,眼睛潮湿了。痛苦,他总当成心里的秘密;高兴的事儿他才愿意公开,让别人分享快乐。此刻他使劲地眨了眨眼皮,急步上前,默默地将师父扶进屋里,让他躺下安歇。  ◎寺以武威,武以寺名。寺僧之勇,名闻天下。许世友夺冠,奏名满寺院  雪融冰化,大雁北归。  春风吹进寺院,绿了枝头粉了花瓣;那方丈室门前图案式的花坛中,开满了鲜花,花儿争芳斗艳;碧桃以春天主人的姿态,蓬勃勃地倚墙绽放,一株株白艳艳娇嫩欲滴。徒儿们日夜苦练,迎来了少林寺的传统比武日。  迎春比武,是佛祖达摩留下的规矩。当时,尚武风气不依,初是五年一次,后是三年一次,到许世友入寺已是一年一次了。每年定在农历三月初五、花开蝶舞的日子。  三月初五这天,寺院煞是热闹。全院僧侣像过节一样,头天晚上就灯火达旦,香烟缭绕。半夜子时,香燃六路,徒儿们你喊我叫,早早起了床,拜了佛陀,恭敬了恩师,用了斋饭,就都到校场去了。  校场设在寺院后院绿树掩映、春草作毡的宽阔的练功场上。鸡鸣丑时,校场披红挂绿,布置得井井有条。场地北面为主持台,台上摆着一排古色古香的佛桌。上面放着一个白玉香炉,香炉前供着西天如来佛祖的铜像。在佛像上空悬有一条横幅,宛如彩虹搭桥。上写”迎春比武“,左联是”名师出高徒“,右联是”校场建奇功“。主持台西面,那带有喜庆气氛的花花绿绿的”雷鞭“,从长青树枝头垂落至地面。只要一点燃,将是隆重仪式的开场。在氖氢的碧色香烟中,少林寺院迎来了东方的晨曦。  比武,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为了在这一天逞雄显威,几百号弟子一直在摩拳擦掌,精心苦练。有谁知道他们为此洒下了多少汗水呢!他们决心将自己所学的技艺奉献给师父,同时也是奉献给一寺之主妙兴大和尚。今天,妙兴也穿戴一新,身披肥大的藏青色袈裟,正襟危坐在佛桌后面的长椅上。这位与众不同的大和尚,深眼钩鼻,寿眉修长,目光炯炯,精神矍铄,恰如一座紫铜雕像。他是少林寺院的第二十八代寺主,也是”罗汉拳派“和轻功的创始人。相传他能脚踩一片芦苇叶子飞渡大江。虽然这些传说难免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他的功底深厚,技艺精湛。此时,他正在认真审阅着二十一名比武人员名单。他知道这名单上的高徒,是经过弟子之间的角逐,和师父们深思熟虑而筛选出来的。最后,妙兴的目光落在了”许世友“的名字上。他回想起八年前一位破衣烂衫的农家弟子,赤脚虎气地立在他的面前,虎眉豹眼,穿戴俗气,肚脐上还似有一个荷花兜儿。而今日却不同了。在此以前,就有不少风言风语送到他的耳朵里,说是”此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云云,这不能不令他刮目相看!  ”梆梆梆!“云板在晨晖中叩响。  老禅师挥袖示意身旁负责主持仪式的僧值鸣炮奏乐,仪式开始。霎时间,炮鼓齐鸣,乐笙高奏。那”二踢脚“、”冲天雷“、”百挂子“,噼噼啪啪地爆响起来,使整个校场洋溢着喜庆气氛。只见偌大的校场中,全寺和尚、僧值披红挂绿,列队整齐;四周还站有黑压压的炊僧、沙弥、务下人;周围山寨里的人,也从几里乃至几十里外赶来凑热闹了。他们中有的扯着孩子,还有的怀抱着婴儿,高高低低,花花绿绿,使校场更红火壮观。  爆竹响过,鼓止笙息。  碧色香炉后就座的老禅师妙兴大和尚,缓缓站起身来,目扫全场一周,干咳一声,庄严宣布:”少林迎春比武开始!“随后,又道:”去年冠首鲁本深出场!“  听到这洪亮的声音,再观妙兴禅师的神情,令人立即产生一种庄严神圣之感。沸腾的校场突然安静了下来,顷刻间连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清。  鲁本深手拎”开山双锤“,气字轩昂,身体挺直,双目仰视,旁若无人,雄赳赳地走到校场中央的梅花桩旁,似铁塔一般矗立在那里。全场爆发出一阵掌声。  鲁本深,鲁南菏泽人也。十二岁出家到今日整整四四一十六年。先后投三位名僧为师,深得少林真功。他使用的”开山双锤“,重七十八斤,练成绝技,成为少林一名派。他是少林校场”三连冠“的保持者,若闻真名,少林僧侣知晓不多;若问他的外号”鲁智深“,连务下人都没有不知的。”鲁智深“今年能否守住擂桩,继续夺冠,获取”四连冠“的美誉?在场者都根据自己所知的情况,作着不同的判断。  这时,只见”鲁智深“走至桩前,面目庄重,抱拳拱手一周。掌声中,他飞身跃到了”梅花桩“上。  接着公证人手持红黄旗,步入场内。老禅师取出事先已过目的对阵名单,一一展读:  ”真隆、铉清、海宽、湛福、祖德、守祯、照元、海龙、世友、如喜、海兴、净性、元荣、净明、清平、祖良、净智、真体、润普、程巨夫。“外加桩上站着的”鲁智深“共有二十一人,全部是由德高望重的名僧,经过反复比较,精心推荐出来的。与其说是弟子间的比赛,倒不如说是名僧间的较量更为确切。  巧得很,许世友在这二十一名对手中,恰排在中间第十一名,前后各有十名对手。  开始第一个上阵的是名僧圆铉的大弟子真隆,法号为圣沙弥。此人手持轻型”偃月刀“,重二十八斤,银光雪亮、寒气逼人,号称少林刀技的后起之秀。他的偃月刀,不但耍的花招灵巧,而且实用。很多名将,包括他的师父都曾败在他的手下。  真隆阔步跨入校场中央,和桩上气字轩昂的鲁本深相对而视。校场上催阵鼓擂起。随着公证人入场后”开比“的口令发出,二人各自拉开了架势。在一片鼓声中,不觉搏斗了十个回合。鲁本深见真隆有些气喘,乘机使出了他的拿手绝招”青龙探爪“,上锤掩映,下锤出击。那锤力逾千钧,真隆一时架挡不住,手松刀落。公证人立即挥旗宣布:”第一场,鲁本深胜!“  接着上场的是铉清。他是名师慧同的第十个弟子。单闻那”慧同“老僧的大名,足令人生畏了。此弟子铉清使用拿手武器--”形意风火棍“,和”鲁智深“交手不到三五个回合,抵挡不住”开山双锤“的重扣,便自动卖个破绽败下阵来。  场内大哗。  不少人连声赞叹鲁本深将老姜辣,不愧三连冠首。说话间,鲁本深越战越勇,又有七个弟子败在了”开山锤“下。其中有两个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是咋回事儿,稀里糊涂败下阵来。  ”下面就看许世友的啦!“  人们骚动起来。许世友是近年来少林寺院里一技出墙的红杏,有”神刀“、”神鞭“的称号,很多人对他寄托着希望。今天,能否战胜”鲁智深“,夺下桩台,观众在期待着。坐在佛桌后面的一寺之主妙兴老禅师,也禁不住”咚咚“心跳。  ”催阵鼓响了三通,怎么还不出场亮相呢?“有人耐不住性子。  原来,许世友正要出场,恰在这当儿,重病缠身的师父高义,从病榻上爬起来,手拄拐杖,来到了校场,为的是给弟子助威。本来,寺院郎中再三嘱咐,不让他在这种场合出现,免得心情过分激动和紧张,以至加重病情。可是,校场鼓声一阵阵爆起,他这位当年的校场老将,再也躺不下去了。他认为再这样躺下去,简直如拿刀剜他的心肝。虽然他未能按时入场,可也来得正巧,正是徒儿许世友将要出场。  许世友一眼瞅见师父抱病而来,心中不免几分激动,立即跑过去搀住师父,不无心疼地说:”师父,郎中不是说了,不让您来吗?“  ”躺不下啊!“高义颤抖着双手。  这时,催阵鼓又一次响起。  许世友束了一下腰带,手拎九龙鞭,向师父拜道:”师父,您还有何话吩咐?俺要出场了。“  ”武场之大忌,切莫慌乱。头脑冷静方是取胜之本,即使一时被动也能变为主动。要用心计取胜。匹夫之勇即使一时取胜,也算不得真英豪!“  ”师父,有您立脚助阵,徒儿俺如有嵩山作背。您的话,俺句句记下了。“  ”快出场吧!“师父催促道。  许世友叩拜了师父,旋风似的走进校场中央。他英姿勃勃,气字轩昂,气质不凡。观众的掌声四起,他抱拳一周,彬彬还礼。  随着,再次催阵鼓擂响,二人摆开了阵势,格斗开始。  许世友犹如猛虎下山,手举九龙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本深头顶”啪啪啪“就是三鞭,正如晴天霹雳,威震太空,把整个比赛引入了高潮。  鲁本深心里不禁打了个寒噤:”这徒儿着实可畏,后生不可小看。“但他毕竟是一位校场老将,他举起太白开山锤也不示弱,连击三下,”嘣!嘣!嘣!“以势还势,以牙还牙,那声势似泰山压顶,也不亚于九龙鞭的重威。  本深举锤,世友扬鞭,二人打在一起。两员将,四只胳臂不分上下,鞭来锤往不见高低;鞭声响,锤声落,鞭抽锤打,锤落鞭迎,互不示弱紧相逼;世友来了个”龙探爪“,本深来了个”虎下山“:世友来了个”鹰展翅“,本深来了个”鹞翻身“。鞭锤飞舞,各显其能。鲁本深受过严师训练,深得少林真传。他使用的这双锤,乃是名僧智隍的遗物。这开山双锤上下翻飞,如同闪电,左来左挡,右来右挡,一锤快似一锤。左抡门一扇,右抡一扇门。团团似旋风,见锤不见人。八面风不透,龙鞭难近身。  许世友心底暗赞:”真乃开山锤王,滴水不漏!如不小心,恐难招架。“他催马加鞭,鞭甩去,滚龙飞;鞭响处,如炸雷。指左不打右,难差一毫微。点在皮肉上,不死也落泪。  二人一来一往,相持了三十多个来回。许世友虽然鞭法娴熟,可架不住本深的绝技。和本深相比,世友毕竟年少力单,渐渐有些气喘。这时节,本深突然来了个”野马跳涧“,又使了个”双锤掉尾式“,以锤上掩,忽出一脚。世友正防,鞭长莫及。这时候,本深又快手疾眼,腾空一跃,双锤紧紧夹住了世友的九龙鞭梢。接着,后闪一步,重重一拉,把世友拽了个趔趄,踉踉跄跄向木桩倒去。只要手一着地,败阵即在眼前。  这时,师父高义和众师兄都暗暗为世友捏着一把汗。随即,场内又一阵骚动。  好马岩前不低头,危难方显英雄威。观江莫看水流急,要看水底万丈深。许世友即将身倾手着地之时,只见他手疾眼快,左手扶住了桩木,右手紧紧拽住了鞭棍,九龙鞭在空中扯直,双方拉力各有千钧。突然间,许世友猛一松手,鲁本深失去了平衡。  ”许世友胜!“公证人当场举旗判道。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许世友站在桩上,面露笑容。多少人向他投去了笑脸,多少人欢呼雀跃,多少人拍麻了手掌,多少人还没从刚才惊心动魄的场面中醒悟过来。这时,许世友的目光在众人丛中寻找着自己的师父。  片刻,大家也纷纷把目光投射到精心栽培许世友的师父高义身上。此时,高义老僧眼含热泪,激动异常。他身旁的十个徒儿更是个个喜形于色,尤其是那个名叫”小机灵“的红面小僧宝贵,他一面搀扶着师父,一面把目光投向世友,仿佛在提醒胜利者:”起头容易终梢难,千里征途在后面!“  此刻,立在”梅花桩“上的许世友也并不十分乐观。因为他还要与十个师兄较量。他居高临下,看得清师父、师兄们的眼神。他从师父的目光里,得到了一种信心、一种力量、一种暗示。这就是无声的语言,那暗示似是在说:”你那绝招‘恶虎捕食’还没派上用场哩!对手不强,万万不可轻露!“世友心里仿佛更有底了,信心百倍再应战。  随之,催阵鼓再次响起。  这次出场的不是别人,乃是如喜师兄,他出身于武林世家,手持龙头月牙铲。此人身材短粗,肩宽膀圆,好一派威风。许世友熟悉他的绝技,那便是”三盘落地“。心想:”只要破之,便可胜利。“两人对阵,只有两个回合,如喜见自己不是对手,便尽早败下阵来。这样,许世友又一鼓作气,连胜九人。最后,还剩一将。  世上万事,无奇不有。再说这最后一员虎将可不能小看,他乃是比武主持台上正襟危坐的老禅师、一寺之主妙兴的大弟子--程巨夫。  程巨夫身高八尺,面如锅底,力大如牛,是妙兴大和尚的得意门徒。他原是寺院里的一个烧火僧,妙兴见他有出息,便纳入门庭,精心栽培。与众僧不同的是,他手中没有正规武器,只有一根半截烧火棍,外加雕弓,背在身后。外表给人印象是猪八戒挎腰刀,邋里邋遏的,简直不堪一击。可他确是一位难对付的”怪人“!此人习武多在黎明前五更天,隐秘莫测,也不知他近年来又练了什么新招法?只知这人常创新招,使人难防!今日对阵,许世友感到不如对付其他虎将那样有底数!想到这里,他不觉向人群中的师父投去了一眼,谁知师父目光如火,正盯着他,好像在说:”不使新招,恐难对付!“这时,师父身旁的宝贵师兄也向他伸出了两个指头,意思是说:”千万不要忘了使用神筷子,对方是带着雕弓上场的。“  许世友心领神会,心中暗谢师父和师兄的及时提醒。  霎那间,催阵鼓响起。  程巨夫手持火棍上阵,直逼许世友而来。转而,他在空中突然变了动作,来了个转体一百八十度,背后弓开满月使出了暗箭。这是一般常人所料想不到的。因为他的主要器械是半截火棍。形是用棍,实则用弓,这是虚中藏实,以实避虚的手段。这一招是够厉害的,足可给人以冷不防。  世友只听”嗖嗖“风响,他正要防棍,谁知箭来,不偏不斜,不斜不偏,直向他眉宇正中飞来。多亏师兄早有提醒,他把铁筷子放于前胸,早有所防。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掏出筷子,急忙一夹,夹住了箭尾。若再迟一步,便是倒桩败北。  程巨夫这一暗箭虽然没有射中,但也给许世友来了个下马威。此时,坐在主持台上的妙兴老禅师,心中不免有几分得意,开怀笑起,深为徒儿的这一招叫绝!  全场出现了开赛以来最扣人心弦的场面。  不少人窃窃私语:”看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许世友过了正月十五,难过正月十六。“不少人看到许世友虽然夹住了巨夫的暗箭,脚步却有点慌乱,又道:”你瞧吧,他不输才见鬼哩!“  再说程巨大乘许世友立足未稳之际,早使出了”出爪亮翅棍“。此棍贴身,打出急如炮火,许世友回鞭不及,差点儿跌下桩去。人们把心悬到了嗓子眼,在场外站脚助阵的师父高义的心,如同系在万丈悬崖之上,他与弟子是荣辱与共的呀!  实际上,许世友并不是没有解数可施,只是他在防中窥探着对方的新招,力求像师父说的那样:”心不慌,脚不乱,后发制人方为英雄好汉。“  突然间,在这嘈杂的武场中,一声干咳传来,无心的人未必听得到,有心的人却如雷贯耳。这声音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师父高义。这干咳宛如一副”镇静剂“,使世友马上镇静下来。顿时,许世友觉得身有师父作背,手有师兄助力。说话间,他突然来了个”凤凰单展翅“,继而又来了个”恶虎扑食“,挺起双腿,遂施绝技。谁知这火候适当,把个程巨夫直挺挺地蹬倒在地。接着,他直立在桩上,露出了庄严又不可冒犯的笑意。  没容程巨夫清醒过来,公证人当场宣判:”许世友全胜!“许世友礼貌地向观众拱手施礼。  四周掌声雷动。  嵩山伏在他的脚下;少溪河流水哗哗。  许世友一个”鹞子翻身“下桩,跑至师父高义面前,跪下:”感谢恩师栽培!“这时,众师兄也都纷纷围了上来,如同众星捧月,个个高兴得难以言表。高义挥袖抹去泪水,扶起世友道:”徒儿,快把巨夫扶起。我的弟子不仅要武艺高强,还要讲究武门道德。“  许世友闻后,立即跑回校场中央,将自己踢倒在地的程巨夫扶起。程巨夫正在羞愧之中,见世友如此友好,十分感动。二人携手揽腕,转身走向主持台前,向一寺之主妙兴老禅师拱手致礼。  此时,妙兴禅师虽也感到自己的徒儿败在他人之手,脸上无光。但转念一想:”同是我少林弟子,这也是全寺院的荣誉啊!“遂向许世友贺道:  ”少林武技名显于世,寺以武威,武以寺名。寺僧之勇,名闻天下。你为寺院刷新了九龙鞭的纪录。金佛玉牌佩戴在你的胸前,你是当之无愧的!“  许世友双手接过金佛玉牌,全场又响起了掌声。  ◎恩师之死。遗憾啊,天大的遗憾!后悔啊,莫大的后悔  许世友夺取校场魁冠,喜煞了师父高义,实现了他的一生夙愿。  比武终了那天,德高望重的师父高义被众师兄们扶回东和尚院休息。当晚,高义由于极度兴奋,破例开了酒戒,饮了半斤烧酒。入夜,高烧又起,病情加重,昏迷不醒,一连几日茶饭未进。  弟子夺冠,无形也提高了师父高义的身价。病中,全寺院名僧都来看望了他,包括一寺之主妙兴老禅师。妙兴禅师亲自听了郎中的口述,连连摇头叹气,遂吩咐众师兄加强护理,又指示务下入做好寿衣寿棺,为他准备好后事。  人到死前,总要返阳。表面像是大病减轻,实则是离死神不远。一日清晨,师父高义从昏迷中陡然醒来,睁开双眼,连声唤着:”世友,世友,你在哪儿?快到床前,让师父摸摸你的额头。“  ”师父,他不在。你稍等,我去寻他。“守候他的红面小僧宝贵说道。  高义颔首。  宝贵如离弦之箭般地飞出东僧院。前院寻到后院,后院又寻到校场,皆不见师弟的影儿。  宝贵急得满头大汗。于是,他又顾不得寺内不得喧哗的戒规,索性用手握成了个喇叭形儿,扯起嗓门,满院喊了起来:  ”许师弟,师父唤你--“  周围的五乳峰响起了他那带有童音的回声。然而,回答他的却是栖落在古松上老鸹的几声凄叫,几声悲鸣!  这时,许世友正坐在寺院外的少溪河边的小柏林里,面对潺潺山泉,掩面抽泣呢!--他哪里能听到师兄的喊叫呢!  原来,许世友为师父高义打好了开水,送到榻前。他看到一连多日昏迷不醒的师父头蒙白色湿布,呼吸急促,梦话不断,他悲痛已极,不忍心再看下去,便留下宝贵,自己夺门而出,跑到了寺外,放声哭了起来。  他心里堵得慌,他不光为师父病入膏肓而哭,另外,昨晚他得到师兄保福捎来的家信,说是母亲想儿心切,染上了重病,非得儿子世友回来便不能见好。  许世友听到这个消息,如雷轰顶,心忧如焚。真是祸不单行,只有一哭为快。他面前的山泉水像是懂得他的心情似的,静静地流淌着,打着旋儿,带去了他的泪水和悲伤。他多么愿意变成山泉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随水东流,早日见到阔别八年的老母啊:然而,师父又重病在床,奄奄一息。师徒如父子,他怎忍心离去!师徒情,母子爱,交织在一起,让他何去何从呢?他的脑子乱糟糟的,如同乱麻一团,理不出头绪。  在许世友的经历中,还从没有遇到过这样糟心的事儿。心里真憋得慌啊,很想找个人说说。他想到了保福,若是他在,一定会想个万全之策;他又想起了能帮他拿出办法的师父高义,可师父却昏迷不醒了。辗转思索,他才真心体味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俗语的含义来。许世友虽是在少林寺八年,真正贴己连心的,说得来谈得拢的,掰手算来,寥寥无几。真可谓是”天下广结识,知心有几人?“是啊,八年的学艺生涯虽长,却是十分紧张的。不是他不交朋友,而是他没有闲暇,不是他不会交朋友,而是他把心用在了他的事业上了。即使在此时,他也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  如果他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交际上,他将不会成为今日的许世友、少林的武林高手!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应该把它们用于学习本领、从事的事业上,才是走了正道儿。只有庸人才会让时光白白流逝。武艺学到手,本事长在身,如同大树把根深深扎在大地上一样,会使自己获得更旺盛的活力,做能驾驭自己的强者。在这一点上,他是能想得开的。  ”妙兴禅师曾夸奖过我,也许他能理解我,找他去!“许世友想到这里,于是跳起身,拍拍屁股,走过松林,涉过小河。  他刚刚上岸,就看见那位红面小僧宝贵火烧屁股似地迎面奔过来。  ”哎呀师弟,可找到你了!快,师父已醒来,正喊你哩!说不准有什么真经绝技要传给你。“宝贵边说边拽着许世友直奔东僧院。  东僧院的门口己围了一群人。  当他俩匆匆跑到师父高义的床前,谁知师父已经双目紧闭、寿终正寝了。  他们呼叫着师父的名字,根本不相信师父会去得这么快、这么仓促!  ”师父,世友回来了!“宝贵喊道。  ”师父,俺在这儿!“许世友也随着宝贵叫道。  ”师父--师父--,回来吧--!“  一声呼喊一声泪,连声呼喊泪淋淋。他们俩喊哑了喉咙,可师父高义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喊声了,永远永远闭上了眼睛。  ”师父,你去得为何这样快啊,为何不等一等俺许世友!“许世友不觉失声甸哭起来。悔之莫及,他顿足捶胸。  遗憾啊,天大的遗憾!  后悔啊,莫大的后悔!  ”许世友啊,你是名师的骄子,你不该迟回一步!“亲人的埋怨声,比刀子剜心还疼啊!许世友嚎陶着,用手一把一把地抓着自己的胸口。他想把心肝掏出来展示给闭目安息的恩师!然而一切悔恨都无济于事,错过的机会不可复得,失去的永远失去了,只能留下终身的遗憾和痛苦!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6
正序
倒序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2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3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4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5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6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7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8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9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10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11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12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13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14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15
《许世友外传》作者:陈廷一-1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许世友外传
许世友外传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