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宋耀如有很多有趣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广东人,平时说话讲 的是同一种方言,又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们先后都在国外接受过西方教育,而且又同是基督教徒。更重要的是,两人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对改变祖国命运具有宏大的抱负。因此,孙中山与宋耀如相以后,两人一见 如故。在相交过程中,宋耀如非常钦佩孙中山的政治见解和救国救民的伟大抱 负,他当即邀请孙中山搬到他在上海郊外新建的一栋房屋里居住,并尽其力量,支持和资助孙中山赴天津上书李鸿章,陈述改革国政的主张。不料,李 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置之不理。孙中山返回上海,忱然长叹,对宋耀如说道:“如今我才知道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中国是难以实施的,要想达到救国救 民的目的,不得不采取强迫的手段。”孙中山决定奔走海外,联络华侨,组织政党,募资金,再回国策划武装 起义。宋耀如对孙中山上书失败之事也非常气愤,十分同情和支持孙中山的主张。他多方疏通关系,与友人一道设法为孙中山代领了一张出国护照,并给了孙中山一笔盘缠,让孙中山出国到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型的革 命组织“兴中会”。时隔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的军队屡战屡败。宋耀如觉得革命 时机已趋成熟,便写信给孙中山,要他迅速回国,不要错过时机。孙中山接信后,就从美国回到香港,在香港开了一间挂着“乾亨行”招 牌的小商店,作为筹备广州起义的总指挥部兼补给站。次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逃往海外,宋耀如仍在上海继续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支持孙中山的工 作。1905 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宋耀如也加入了同盟会,并利用自己的印刷所,为同盟会印刷文件以及革命宣传品。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组织过近 十次武装起义,宋耀如都积极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筹集经费。床耀如共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宋庆龄排行第二,姐姐宋霭龄,妹妹 宋美龄,弟弟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宋耀如夫妇对待自己的孩子男女平等,一视同仁,都给予新式的、正规的、优等的教育。1893 年 1 月,宋庆龄 出生于上海,幼年时在上海中西女子学校读书,性格娴静、温雅,天资聪颖。1908 年,她留学美国,1913 年毕业于乔治亚州梅肯地方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文学系。在宋庆龄的童年时代,由于孙中山经常访问宋耀如,同宋庆龄也经常见 面。通过一些谈话和日常的接触,孙中山的为人和革命精神,在宋庆龄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七岁那年夏天,孙中山从日本横滨秘密乘船 到了上海。在上海停留时间不长,但曾几次与宋耀如讨论反清革命的问题。宋庆龄见到孙中山这一位不凡的来访者,被他和父亲的谈话所吸引。她听见 孙中山说:“中国非革命不可,我们要推翻现在的君主政体,建立一个共和的政府。 我国人民有权利选择管辖我们自己的人,选择制定法律的人。我们应该有一切的权利,我要为这个目的而生,为这个目的而死。”宋庆龄坐在一旁不声不响,听到这里,突然轻轻地应声说:“我也要同你一样。” 孙中山立刻对她说:“不错,庆龄,你当然可以帮助我,每个人都可以帮助我。” 宋庆龄小小年纪说出的这一句简单插话,使孙中山和宋耀如大吃一惊。宋耀如早就觉得庆龄与她姐姐、妹妹以及一般女孩子不一样,不大注意吃穿 打扮,而对周围的事情却具有超过她这个年龄阶段的机智和敏感。打这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孙中山更加尊重,逐渐发展成为对孙 中山的爱戴和崇敬,并将孙中山视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她经常说:“我要向孙中山那样生活。我一想起孙先生所讲的话,就忘记了一切,我一点也不 为自己担心,但却担心着中国。”由此看来,宋庆龄后来与孙中山的结合,并走上革向道路,而且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并不是偶然的。往事历历,当宋耀如一家三人来到孙中山面前时,他倦意顿时消失,感 到非常亲切,不禁喊出了宋庆龄幼年时的爱称:小罗莎。“孙先生,请你以后不要再叫我的幼名了,我已经二十岁了,是个大人 了。”宋庆龄微笑着说,脸上现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庆龄小姐什么时候从美国回来的?”孙中山让坐后关心地问道。“我是 8 月底到达横滨的,在美国已经大学毕业了。”宋庆龄回答。 孙中山又向宋耀如问道:“最近肾病好点了吗?”“好是好些了,只是坐久了不行。许久没来帮你处理英文信件了,最近 一直很忙吧?”宋耀如看着孙中山消瘦的脸庞,说:“我打算让庆龄帮帮你 的忙。”原来,宋耀如夫妇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也随同孙中山到了日本,帮 助孙中山筹集资金,处理一些英文方面的事务。宋蔼龄在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后,正式担任他的英文秘书。打那以后,宋庆龄在父亲和姐姐的陪同下,频繁出入孙中山的寓所。据 日本外务省档案记载,从 9 月 16 日到 9 月 25 日这十天时间里,宋庆龄同家人一起去看了孙中山七次。这样,宋庆龄很快地开始熟悉孙中山进行革命工 作的环境和需要。1914 年 3 月,孙中山腹部疼痛,生活不便,宋庆龄坚持要和姐姐一道去 孙中山的寓所进行护理。5 月以后,庆龄便单独前往孙中山住处,开始为孙中山承担更多的秘书工作。9 月,宋蔼龄回上海与孔祥熙结婚。这时,跟随 在孙中山身边的人不多,宋霭龄一离开,工作明显紧张起来。宋庆龄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对孙中山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决心以自己 的努力,为孙中山分忧。有一天,宋庆龄在处理好一批函电,整理好资料后, 对孙中山说:“孙先生,我考虑几天时间了,我想正式接替我姐姐的工作,给您当秘 书。”“你确实很适合做这个工作,但我却是个时刻和监狱、死神打交道的人, 你很年轻,应该得到幸福。何况我现在已经不是大总统了。像你这样毕业于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的优等生,不管是去大学任教,还是去企业任职,在美国 或日本都是极受欢迎的。”孙中山婉言谢绝。“您如果还是大总统,追随您的人一定很多,就不需要我的帮助了”, 宋庆龄固执地要求说,“正因为你现在处于最困难的时候,我才愿意义无反 顾地追随您革命!”孙中山十分感动地说:“我知道您从小品德高尚,富有同情心,可是, 我现在身无分文,衣食不能自顾,连栖身之所也难以固定。如果还有什么值钱之物的话,那只有这颗脑袋,袁贼正用重金收买它!您跟我当秘书,会时 刻伴随着饥饿、困苦,甚至生命危险!”“孙先生,这些我都不怕!”宋庆龄坚定地说,“我愿随同先生革命, 唤醒东亚睡狮。就是刀山火海,我也敢闯。先生,请答应我的要求吧!”孙中山沉默不语。宋庆龄继续说:“我曾婉言劝我姐姐,希望她在您眼 下最需要得力助手的时候不要离开您,可是她”庆龄感情十分真诚,略微停顿一下,接着说:“先生,您是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您的建国主张也是 一定要付诸实施的。正是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我才来到您的身边,先生难道还不理解我吗?”“庆龄!”孙中山激动得热泪盈眶,猛地转过身来,紧紧地握住宋庆龄 纤嫩、白皙的双手,连声说道:“谢谢!谢谢你!”宋庆龄正式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后,更加勤奋地帮助孙中山工作,把 所有整理文件、处理函电、提供资料以及其它繁重的日常工作,都承担起来并完成得十分出色。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他看到孙中山数十年如一日,为 革命不畏艰险、不辞劳苦、不谋私利的高尚品德,不由得心中无限敬佩。在孙中山革命精神的感召和熏陶下,她对中国革命的许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革命的信心和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她与孙中山在一起 工作时,常常感到心中燃烧着一种火热的激情。她曾写信给在美国读书的妹妹宋美龄说:“我从没有这样快活过。我想,这类事就是我从做小姑娘的时 候起就想做的。我真的接近了革命运动的中心。”她还曾默默地自言自语说:“我能帮助中国,我也能帮助孙先生,他需要我。” 孙中山在一再失败的痛苦和流亡海外的孤寂生活中,也从宋庆龄的支持鼓舞和帮助照顾中得到了安慰。热爱祖国和献身革命事业的共同理想。使孙 中山和宋庆龄在患难中建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并且开始默默地相爱。这时,由于孙中山长期奔波海外和分居,已与原夫人卢慕贞协议离了婚。宋庆龄经过慎重考虑,决心与孙中山结合。1915 年 6 月,宋庆龄特地为 自己的婚事回到上海征求家人的意见。其时她的父母已经因为身体不好而回国内多日。当宋庆龄提出要和孙中山结婚时,遭到全家的强烈反对。他们一 致认为这门亲事是极不合适的,双方年龄悬殊过大。宋耀如觉得自己与孙中山年龄同庚,又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现在要做他的岳父,简直是不可思议。 姐姐和远在美国的妹妹得知此事,也大惊失色地表示反对,苦口婆心地劝宋庆龄改变主意。平时温柔孝顺、极重姊妹感情的宋庆龄,不为亲人们的压力和意见所动 摇,第一次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勇敢地与孙中山结合了。1915 年 10 月 25 日,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东京著名 律师和田瑞先生的寓所里举行了一场不寻常的婚礼。客厅的正墙上悬挂着一幅新的耶稣浮雕。孙中山和宋庆龄胸前戴着大红绸花,并肩靠在一起,接受 大家的祝贺。孙中山今天显得更加风度翩翩,英姿勃勃。端正俊秀的脸庞上,一双智慧有神的眼睛闪着幸福的光芒。他天庭开阔,挺直的笔梁下,两撇短 须微微翘起。今天,他身着一套崭新的咖啡色西装,衬上紫红色领带,似乎一下子年轻了十几岁。宋庆龄在美国读书时就是一个有名的东方美人,今天 显得格外迷人。她没有穿时髦的结婚礼服,而是头戴一顶宽边花帽,身穿一件浅绿色的薄呢大衣,外罩一件精心编织的毛线衣,惊人的美丽之中又显露 出沉静的气质。婚礼简单而又隆重。双方的亲属都没有人参加,只有中华革命党的少数负责人和日本朋友参加了这个朴素的婚礼。和田瑞律师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按照教会的程序和仪式,为这两位 献身革命的中国人主持了严肃庄重的结婚礼仪。“尊敬的先生,您愿意这位女士做您的妻子吗?”“愿意!”“尊敬的女士,您愿意这位先生做您的丈夫吗?”“愿意!”“愿上帝赐福你们,永远相爱,白头到老。阿门!” 宣誓以后,和田瑞律师带领一对新人在耶稣像前虔诚地画着十字,接着又让他们在婚姻誓约书上签了字。 当天下午,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新宿区百人町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家里,举行了茶点会。一直到暮色苍茫时分,他们才雇了一辆马车,来到青山原宿109 号的新房。 夜深了。在陈设简单的新房里,孙中山还在和宋庆龄娓娓而谈,说不完的情深意爱。忽然,孙中山走到书案前,从一个抽屉里取出一只红绸包裹的 精美首饰盒子,双手捧着,庄重地送到妻子面前:“庆龄,这是我送给你的新婚礼物!” 宋庆龄看见丈夫突然变得严肃的目光,连忙站起来双手接过。孙中山紧挨着妻子坐下来,低声说:“你打开看吧。” 宋庆龄揭开红绸,打开盒子,只听她“啊”的一声,睁大眼睛一时说不出话来。原来,盒子里装的是一支簇新发亮的袖珍勃郎宁手枪。“庆龄,没想到我会送你这么一件礼物吧。”孙中山把手搭在妻子肩上, 语重心长地说,“为了革命,我们的生命会随时发生危险。你看,这支手枪配了二十发子弹,前面十九发是给敌人的,最后一发是在危急时刻留给自己 的!”“我懂了,亲爱的”,宋庆龄靠着丈夫结实的肩头,用英语轻声而坚定 地说,“无论在什么时候,我绝不会当敌人的俘虏!”“也许,我不该在今天这个日子里说这些话”,孙中山脸上又浮现出和 霭可亲的笑容,说,“可是,正因为今天是个不寻常的日子,我才选择了这件不寻常的礼物送给你。从今天起,我们两个人的命运就紧紧连在一起了。 只有这件礼物,才能表达我的肺腑之言和海一样深的爱情!”宋庆龄听了,猛地站了起来,宣誓般地说:“先生,为了革命的需要, 我一定学会打枪!”宋庆龄和孙中山的结合,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此后的 岁月证明,这桩婚事对孙中山最后十年的革命活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袁尴凯称帝当孙中山在日本逐步展开反袁斗争时,大野心家袁世凯正在国内步步紧 逼地加强他的独裁统治。为了实现其最终的帝制野心,他决定首先要使自己成为正式大总统。于是便在 1913 年 10 月导演出暴力胁迫国会选举的闹剧。 袁世凯原来以为,他扑灭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的烈火,击败了国民党的军队,向全国发出了追捕孙中山、黄兴等国民党要人的通缉令,这 么一来,国会里的国民党议员一定会吓破了胆,服服帖帖地选他当正式大总统。可是,他派出去探听消息和拉选票的爪牙回来一报告,使他大吃一惊, 情况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众、参两院的绝大多数国民党议员压根儿不投袁世凯的票,而且这些议员中的大部分人还不为金钱所动心,爪牙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上几张票。 袁世凯这下子真慌了神。如果正式大总统选不上,他这张老脸往哪搁?更重要的是他蓄谋已久的皇帝梦将难以实现。恼怒之中,他想马上解散国民 党,解散国会,又感到不妥,因为总统尚未选举。没有国会的认可,总不能自封为正式大总统呀。“你们可有妙计良策,嗯?”袁世凯召集手下人商议对策,向在座的人 发问。大家七言八语,有的建议再多花点钱运动运动国民党的议员,有的则认 为时间来不及,还是想想别的办法。“我看”袁世凯急了,瞪起了布满血丝的眼睛,大声嚷道,“软的 不行,就来硬的!还是硬的好,干脆一点。”袁世凯的干儿子段兰贵马上附和干爹的意见,低声说道:“来硬的好, 我想让拱卫军出阵。”“妙!”袁世凯一巴掌拍在太师椅的扶手上,得意地站起来说,“告诉 弟兄们,事成之后都重重有赏。哈哈”10 月 6 日,选举正式大总统这一天早晨,几百名军警、侦探、兵痞等人 穿上了从衣铺租来的便服,组成了所谓的公民团,直奔宣武门内国会街国会大门,另有一支便衣赶到国会后门。这两支队伍将国会团团围住,高喊:“今天不选出大总统,不准散会,不准离开会场!” 会场内,国民党议员和其它方面社团的议员又吵吵嚷嚷了一阵时间,才开始投票选举。唱票结果,袁世凯仅得半数票,按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 统得票必须满投票人数四分之三才能当选。这时已近中午,议员们想趁休息之时,到外面饭馆里吃点东西。刚走到 大门口,就被公民团的人挡住了:“进去,都给我进去!没选出大总统休想 回家!哼!”议员们一见这吵吵嚷嚷的阵势,特别是看到有的公民团成员便衣里面的 军衣领子、袖口,知道今日事态严重,想溜走肯定不行了。会场里乱了套,有的抗议,有的喝白开水,有的吃着早有准备的面包点 心。第二次选举,计票结果,袁世凯仅比第一次多了几张票,还是没通过。 气得袁世凯在电话里骂娘。这时,天气已晚,一些据理力争、要回家吃饭的国民党议员与国会大门 口的公民团争吵起来。公民团成员凶相毕露,有少数几个人从腰间掏手枪,威胁说:“进去!乖乖地投了袁总统的票,就可以放你回家。”晚上 9 点多钟,第三次投票。还没过一袋烟功夫,大会主席就宣布:“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 这时,许多国民党籍议员没等宣布散会,便一个个离开会场走了。袁世凯就是这样登上了正式大总统的宝座。10 月 10 日,在以前清朝皇帝登基的太和殿举行了正式大总统就职典礼,并在天安门举行了阅兵典礼。 接下来,袁世凯又视《临时约法》为障碍,于次年的 5 月公布了所谓《中华民国约法》,以取代 1912 年的《临时约法》。规定,总统总揽统治权,享 有外交、财政,军事、制定宪法、制定官规官制任免官员等一切大权。并撤销国务院,设立政事堂。年底,又槁了一个新的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 改为十年,连任不受限制,总统继任人,由现总统推荐,人名则暗藏于一个坚实的石室里面。选举时,只要将名单取出唱和一下就算通过。根据这些规定,袁世凯就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总统,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野心膨胀到这一步,袁世凯还不满足,一心想当皇帝,梦想恢复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1914 年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各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东方各国的掠夺,日本趁机扩大侵略中国。日本帝国主义 看出了袁世凯想当皇帝的狼子野心,1915 年 1 月,日本驻华公使谒见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说:“若开诚交涉,日本政府从此对袁 世凯遇事相助。”后来又对负责交涉的外交部次长曹汝霖说:“中国如想改国体复辟帝制,日本政府必将赞成。”说白了就是,只要袁世凯愿意接受卖 国的“二十一条”,日本政府就支持他做皇帝。丧心病狂的袁世凯,为了实现他的皇帝梦,竟在 5 月 9 日接受了这个条 约。日本政府与袁世凯的罪恶交易,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各大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广大爱国群众掀起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高潮,愤怒斥责袁世凯 及其走狗的卖国罪行。为此,孙中山指示中华革命党发表了第八号通告,揭露“二十一条”的 交涉真相,把袁世凯的卖国勾当和复辟帝制阴谋联系起来,号召革命党人坚 决进行反袁斗争。当1915 年初袁世凯正与日本帝国主义交涉时,孙中山便命 令胡汉民前往菲律宾,邓铿、许崇智等前往南洋筹款,并在国内发动武装起 义。10月,中华革命党派王皖峰、王明山在上海刺杀袁世凯的心腹、上海镇 守使郑汝成,郑的汽车行至外白渡上,他们扔出炸弹,将郑汝成当场炸死。12 月初,又发动了上海肇和军舰起义,被袁世凯的心腹用重兵镇压。 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和中华革命党发动的反袁斗争,没有遏止住袁世凯称帝的野心。相反,袁世凯在镇压了反袁暴动和爱国运动后,用国家民族的 权益换取了帝国主义支持,加快了复辟帝制的步伐。1915 年 12 月 12 日,袁世凯悍然发布命令,承认帝制。13 日,举行典礼,接受百官朝贺,准备于新 年元旦正式即皇帝位。12 月 13 日那天,天空阴沉沉的。早晨 8 点多钟,所有原总统府、政事 堂、各部头目和各军队师长以上的文武官员,还有社会上的名流、绅士,以及各国驻华公使馆外交官员,都聚集在中南海居仁堂门外,等候传进大厅朝 贺。9 时许,袁世凯的干儿子段兰贵喜形于色、神气十足地高声宣布:“洪宪皇帝登基,百官朝贺典礼开始!” 参加今天这个“旷世盛典”的文武百官都是早晨才接到通知,便慌慌忙忙赶来的。就要朝贺了,众人还不知该行何种礼仪,是三鞠躬的新礼,还是 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谁都吃不准。居仁堂大厅里,上首摆设龙案龙座,绣缎帷垫,一片金黄。龙座两旁均 无仪仗,只有平日贴身伺候袁世凯的几个卫士排列在座后两旁。袁世凯没有坐上龙椅,只是站在龙椅旁,左手扶着龙椅搁臂,右手掌向上,不断对朝贺 者点头致意。奇怪的是,袁世凯今天没有穿上赶制的龙衣,也没有戴皇冠,只穿着海陆军大元帅戎装,连那顶叠羽的元帅礼帽也没戴,就这么秃着肥大 的脑袋。文官武将事前暗暗约定了行三鞠躬礼,礼毕即退出大厅。轮到身穿褂袍 的满族及蒙古族王公、绅士上殿朝贺时,这些人纷纷下跪,行大礼,结果下跪姿势不一,叩首也很不整齐,大殿上恰似一群大花公鸡在啄米,此起波落, 有的还当场摘帽,得意洋洋地甩出一条盘藏在头顶几年的大辫子,真是无奇不有,丑态百出。到各国公使朝贺时,袁世凯赶忙讨好卖乖地堆起笑脸,不 停地朝洋人们点头致谢,一副奴才相。朝贺礼毕,文武百官、名流、绅士、王公贵族们,冒着凛冽的北风,一 个个站在居仁堂外,等候洪宪皇帝封赠颁诰。哪知礼毕后,大厅上空荡荡的,连万岁爷的影子都不见了。在堂外久候的文武百官和袁家的亲信,感到大失 所望,一个个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原来,今天一大早,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干儿子段兰贵就捧着皇帝衣 冠来到袁世凯的卧房,请他更衣,谁知几位机要秘书接二连三地送来各地报告革命军暴乱的急电,还有一份是孙中山在东京发表的《讨袁宣言》,吓得 袁世凯临时决定不穿龙服,改着大元帅礼眼,礼帽也忘了戴,就战战兢兢地走进居仁堂,龙椅也不敢坐,身在殿上,心又悬挂着那份《讨袁宣言》,封 赠颁诰的事也因吓忘得一干二净。远在日本的孙中山得知袁世凯称帝的消息,怒不可遏,他立即在东京召 开党的紧急会议,彻夜未眠,伏案疾书,愤怒地写下了《讨袁宣言》。妻子宋庆龄一边译成英文,一边打字。次日,天边刚吐鱼白,这篇讨袁檄文就由 日本朋友向全世界发布了:今袁世凯背弃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会,百姓无安宁了;解散 国会,国家无正论了;滥用公款,谋杀人才,使国家陷于危险地位;假民党狱,陷害无辜良民。有此四者,国无不亡,国亡则民奴既忘共和,即称 民贼,吾侪昔既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国民!今长江大河万里以内皆已暗受旗帜,磨剑以待。一旦义旗起呼, 义动天地犁庭捣穴,共戮国贼,指日可待。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杰共图之。袁世凯当日读到这份讨伐他的宣言,又气又急又怕,一边吹胡子瞪眼, 一边擂桌案跺地板。他令人发出密电,限时间,增赏银,要不惜一切代价捉 拿孙中山。1916 年元旦,是袁世凯宣布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的第一天。称帝 以来的十几天时间,袁世凯过得并不舒坦,各地反袁的呼声日益高涨,皇帝的宝座能否坐稳还很难说。这时,孙中山正针锋相对,密电指示国内各路中华革命军准备起事,于 是很快就爆发了讨袁护国战争。护国战争 袁世凯公然称帝,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愤怒,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以 及全国各地的反袁爱国力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 早在中华革命党成立后,孙中山就任命了各省的中华革命军司令,派干部深入各省进行联络策动讨袁工作,其中云南的发动工作颇有成效。云南的 军政骨干,多数参加过辛亥革命,富于革命思想,有比较浓厚的民主共和意识,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嫉恶如仇,早就在酝酿着反袁斗争。中华革命党云 南支部负责人吕志伊于 1915 年夏受孙中山的委派,由日本回到云南,秘密从事反袁的组织发动工作。他在云南军政界发展了一批中华革命党员,为云南 护国起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的准备。吕志伊在对云南的状况进行分析后,向孙中山汇报,打算首先争取云南 的实力派人物唐继尧将军,希望他对讨袁义举能积极支持,如果他坚决地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可以拥护他作为云南讨袁的领袖。孙中山对此表示赞成。 唐继尧对袁世凯的罪恶勾当也十分痛恨,他感到孙中山是全国人民公认的讨袁旗帜,便派人给孙中山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孙中山能“登高一呼, 使各地都响应”,还说,“继尧自入同盟会以来,受我公革命之训导,义不苟同,秣马厉兵,待机报国。云南全省人民亦都义愤填膺,誓不与袁贼共视 息”。唐继尧还表示,一切机宜,随时等候孙中山的指示。于是,孙中山指示李烈钧、熊克武等人,从香港赶到昆明,酝酿起兵。 这时,推倒袁世凯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也应运而生,这就是蔡锷。武昌起义时他曾在云南积极响应,担任云南都督,现在也下了打倒袁世凯的决心。 袁世凯对这位年轻有为的蔡锷将军既赏识又害怕,想了很多办法收买蔡锷,许以高官厚禄,蔡锷不为所动。袁世凯称帝前,将蔡锷请到北京,表面上是 商量国事,实际上是将他软禁,怕他回去闹事,蔡锷则借治病的名义,秘密地摆脱了袁世凯在北京对他的严密监视,巧妙地化装后跑出居所,到了日本。 在日本,蔡锷又写了许多假信给袁世凯的亲信,报告他游览和养病的情况,使袁世凯觉得他确实在日本。然后,蔡锷悄悄地回到了他的根据地云南。1915 年 12 月 25 日,也就是袁世凯称帝后的十多天,在革命党人李烈钧、 熊克武等人的支持下,蔡锷宣告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大家献血为盟,刺破手指,沥血于酒坛内。誓词是:“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共休戚。 万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渝此盟,明神必殛。”宣誓完毕,各人饮血酒一杯,然后焚化誓词,大呼“中华民国万岁”三 声。护国军由蔡锷、李烈钩、唐继尧分任一、二、三军总司令。第一军的讨 伐路线是出四川入武汉,当时朱德同志就是第一军第三支队的司令。第二军讨伐路线是经广西、广东、取道湖南、江西到武汉,与蔡锷的第一军会师, 再分兵向北挺进。唐继尧的第三军担任留守,负责粮饷供给。护国军在昆明校场誓师,发布了讨袁檄文。整个昆明市沸腾起来了,各 界人士纷纷组织起来,手举旗帜,参加游行。人们高呼:“打倒卖国贼袁世凯!”“拥护民主共和!”报名参军的人十分踊跃,十天内征召新兵达五六 千人。1916 年 1 月 16 日,护国军兴师出发,昆明市群众情绪极其热烈,商家门面,重要街道都悬挂横幅,市区主要路口都搭起了彩棚,自发涌出家门 的老百姓含着眼泪欢送护国军出征。海外华侨听闻云南举起了讨袁的旗帜,也以实际行动支援。南洋侨胞在此之前已经汇款七十余万,获悉云南独立后, 又电汇一百余万元。美洲华侨和澳洲的华侨也纷纷来电认捐,总数在二百万 元左右。国内群众和海外侨胞的拥护支持,大长了护国军的志气,官兵们士气旺 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袁世凯一看阵势不妙,急忙调兵遣将,派三个师的兵力取道重庆进驻沪州,另派两个师进入贵州,又电令川军的部队加 强川南一带的防守,同时派部队由广东进入云南,妄图以优势兵力,迅速扑灭护国战争的烈火。护国军中,有很多军官原先就是革命党人,四十八名将领中就有二十七 人是同盟会员、国民党员或中华革命党员,他们奉孙中山为领袖,在创造共和国的斗争中曾经浴血沙场。在这次护国战争中,这些将领更是身先士卒, 英勇作战。护国军在川南一带与袁世凯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在当地武装 力量的配合下,又得到贵州都督五万元军饷的支援,3 月下旬,势如破竹地攻占了江安、南川、纳溪、彭水、聂江等县,北洋军全线崩溃,护国战争取 得了重大的胜利。自云南宣布独立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人也开始发动了武装斗争。孙中山先后派朱执信在广东,居正在山东,程潜在湖南,于 右任在陕西,石青阳在四川,夏之麒、毛福全在江西,陈其美在江苏组织起讨袁的队伍,在各省部分地区迅速打开了局面。随着护国战争的进行,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反袁的高潮,除 云南外,贵州、 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不但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连他的心腹亲信 也开始分裂。先是黎元洪请求辞去副总统职,迁去东厂胡同,不再到公府议事,同时要求撤销武义亲王的爵称。徐世昌也请辞国务卿职,迁出了官邸。 还有其他一些官员也纷纷要求辞职或请假出京。护国战争正在进行中,袁世凯手下的五名将军准备联名通电,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这对他无异于当头 一棒。在云南等省宣布独立以后,一度十分热衷于怂恿袁世凯称帝的四川将军陈宦、湖南将军汤芗铭也先后宣布独立。在举国上下的讨袁声中,袁世凯自知大势不好,于 3 月 22 日被迫宣布取 消帝制,妄想仍然保持总统的地位。但此时全国反袁呼声不断高涨,各地纷纷发表通电、宣言,反对袁世凯继续当总统,并要求对他惩办。江苏的一个 社会团体在声明中说:“袁世凯已经构成谋叛之罪,丧失了总统资格,要等待国民组织特别法庭听受裁判。”在这样的形势下,1916 年 4 月 27 日,孙中山与廖仲恺、张继、宫崎寅 藏等人自日本乘坐“近江丸”轮启程回国,5 月 1 日抵达上海,亲自主持讨袁事宜。5 月 9 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第二次讨袁宣言》。宣言强调指 出:“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同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表达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 党人与袁世凯血战到底的决心,同时对那些类似袁世凯之流的野心家提出了 警告。当了八十三天短命皇帝的袁世凯并没有收敛自己的罪恶行为,他与他的 爪牙们对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怀有刻骨的仇恨。5 月 18 日,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重要助手陈其美在上海的日本侨民寓所里会客,不幸被袁世凯的爪牙刺 杀殉难。孙中山闻耗,亲至现场抚尸痛哭,悲愤欲绝。黄兴和海内外的革命党人、爱国志士闻讯后也都失声痛哭,一致愤怒声讨袁世凯的血腥罪恶。为了使分散在各地的革命军能够协同作战,孙中山在上海向各省的讨袁 军致电,要求各方面互相配合,协同一致,声讨国贼。并给正在日本的黄兴写信,详细述说了国内的情况,委托他筹款购买军械,希望黄兴到上海来, 共同商量大事。云南等八省将军的先后宣布独立,对袁世凯是个很大的刺激,等于是给 他当头一棒。尤其是四川陈宦和湖南汤芗铭这两人,一直受到袁世凯的宠信,他们竟也宣布独立,这简直如两把尖刀刺进了他的心脏。加之孙中山由日本 回国,袁世凯更觉得自己的未日可能真的要来临了。他渐感头重脚轻,不能自主,病倒在新华宫。洪宪皇帝的美梦成了泡影,原先打算好的太子继位的 戏当然更无法再演下去,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此时,北洋军内部围绕袁世凯转的已经为数很少了。他的心腹段祺瑞在 一旁冷眼相看,另一名亲信冯国璋也在南京与护国军暗通声气,其他的亲信和将军们也都各有各的打算,脚踏两只船。袁世凯在一片讨袁声中,已经无 力回天了。1916 年 6 月 6 日,袁世凯病情加重,请来了一位法国医生,又是抽血又是打针,忙忙碌碌抢救,仍然无效,一命呜呼去了!历史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袁世凯这个短命皇帝连同他那昙花一现的“洪 宪帝国”,终于在众叛亲离、楚歌四起和亿万人民的唾骂声中滚进了历史的 垃圾堆。首举护法旗帜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当了大总统,段祺瑞当了国务总理。但是,天下依 然没有太平,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依然没有完成。古老的天安门前依然是尘土飞扬,人力车夫拉车慢吞吞地走着,大街上的帝国主义分子则旁若无 人地昂首阔步。故宫里面,享受优厚待遇的末代皇帝依然接受百官的行礼。街头,间或见到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的年轻大学生中国的政局处在极其 混乱的局面之中。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由于失去了袁世凯这个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都在各 自寻找和培养自己的得力走狗,扩张侵略势力。在此情况下,中国出现了各派军阀割据的现象。北洋军阀系统中,皖系以段祺瑞为首,直系以冯国璋为 首,东北的奉系则以张作霖为首。段祺瑞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把持北京政府,控制了皖、陕、鲁、浙、闽等省;直系的后台是英、美帝国主义, 主要地盘有苏、赣、鄂三省,占据了长江流域的富庶地区。东北的奉系也得到日本帝国主义扶持,成为直皖两系之间举足轻重的势力。此外,各省也还 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军阀。除南方六省外,各省的军阀都直接或间接地处在北洋军阀的控制之下。南方六省的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各省,也由地方军阀 统治着,其中最大的势力是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和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这两个派系军阀都属于亲英、美的势力,滇系范围涉及云南、贵州,曾向四川 扩张过,桂系则占据了两广的地盘。在各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操纵下,各派军阀势力争夺地盘,扩张势力, 彼此争战不休,把诺大一个中国,搅得民不聊生,山河破碎!在北京,中华民国也只是一个招牌而已。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 之间,也发生了尖锐激烈的“府院之争”。“府”指总统府,“院”是国务 院。到 1917年春天,“参战问题”成了双方争执的焦点,黎元洪和段祺瑞之 间爆发剧烈冲突。段祺瑞提出对德参战案,黎元洪和国会坚决反对。其实,斗争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参战,而在于由谁主持参战,以便从中捞到可观的 帝国主义借款,借机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黎元洪利用国会和美国的支持,下令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指使皖系督军所在八省脱离中央,在天津 设立“总参谋部”。黎元洪为了对付段祺瑞,邀请张勋予以调停。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的名义,从徐州率领了三千辫子军北上,滑稽的是, 张勋并没有帮黎元洪的忙,而是干起了复辟的可笑勾当,他先逼迫黎元洪解 散国会,然后于7 月 1 日凌晨涌入清宫,与旧王公贵族和封建遗老一起重新 把已宣布退位的宣统皇帝扶上宝座,演出了一场复辟的丑剧。张勋一伙开历史倒车的丑恶行为,很快便陷入全国人民愤怒声讨的汪洋 大海之中。各地军阀对此当然不敢轻易表态。但张勋迫使黎元洪解散国会并使黎下台,倒帮了段祺瑞的忙。于是,段祺瑞看准时机,组织了讨逆军,宣 布讨伐张勋,成为反对复辟、再造共和的英雄。复辟的丑剧十二天后便破产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张勋逃入东交民巷的荷兰使馆。这场风波之后,黎 元洪下台,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段祺瑞重新上台任国务总理,把待了中央政 府大权。在此情况下,段祺瑞对德宣战已无障碍,便正式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参战为名,段祺瑞政府向日本进行大宗借款,组成所谓参战军,扩充皖系实力,实行“武力统一”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则企图通过段祺瑞的卖国政 府来实现它独霸中国的野心。孙中山面对如此浊波横流、变乱迭生的政局,不禁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本来,孙中山一直十分看重总统、国会、宪法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象征。他认为由各党派选举产生的国会是民国的重要标志,《临时约法》则是民国的 保证,约法与国会,是共和国的命脉。如果听任国会解散,约法废弃,则几十年为之奋斗的革命业绩,将全部毁于一旦,这是革命党人万万不能容忍的。 所以,孙中山王张对毁法横行的军阀独裁统治采取坚决打击的态度。于是, 便于1917 年夏天,发起了护法运动。7 月 6 日,孙中山偕同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等人,乘军舰赴广州, 建立护法根据地。7 月 17 日,孙中山到达广州。广东省省长朱庆澜、督军陈炳焜到黄埔江岸迎接,当晚,召开了欢迎会,孙中山发表了护法演说。他指 出:“中国的共和,已经实行了六年,但老百姓并没有享受到共和的幸福。 其主要原因是掌握共和政权的人实行的是假共和,仍然以专制的手段对付老百姓。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共和,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和陆军,对军阀实行武 力。”此后,孙中山通过上海、天津各报馆电邀国会议员南下护法。海军总长 程壁光与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林藻怿联合通电拥护护法,并于 22 日率海军第一舰队由浙江省吴淞口开赴广州。部分国会议员也相继到达广州。桂系军阀陆 荣廷和滇系军阀唐继尧也想利用孙中山的威望对抗段祺瑞,附和护法。8 月 25 日,孙中山在广州召集了由一百三十名议员参加的“非常国会”, 议决组织护法军政府,军政府设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9 月 1 日,非常国会会议根据《军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出孙中山为大 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当天下午,在黄埔公园举行了隆重的大无帅 受印典礼。正当孙中山等候陆荣廷、唐继尧来广州任职的时候,陆荣廷自广西、唐 继尧自昆明分别发来电报,表示不接受元帅之职。原来,这两个人既想借孙中山护法的旗号以图自保,又不愿意与北洋政府完全决裂,以图留有圆转的 余地。孙中山心急如焚。陆、唐二人不肯就职元帅,对护法的军事实力来说, 明显受到极大削弱。在电催久等之下,孙中山下定决心说:“我不能再等待了!”他告诉朱执信,“马上与非常国会联系,我决定于 9 月 10 日,就在尚 未修复完工的士敏土(水泥)厂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正式就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9 月 10 日那天,晴空朗朗,广州珠江波涛翻滚。孙中山身着特制的大元 帅礼服,手持大元帅指挥刀,乘军舰前往位于珠江南岸的士敏土厂就职。虽然这里仍处在紧张的修缮之中,但经过几大的突击修整,可以看出军政府就 职典礼的气氛:台上挂着醒目的横幅,两旁各悬挂一面五色大旗,原来破败的小礼堂陡然亮堂起来。典礼仪式简单,礼堂也很简陋,气氛沉寂庄重。孙中山没有顾及这些条 件礼仪之类,声音朗朗,喜气洋洋地宣读了就职宣言,好像是在庆贺一个盛大的节日。仪式完毕,孙中山来到小礼堂左边的一块空地上,身后不远是刚修建起来的围墙,脚下是零乱的石头和土块,就这样让摄影师拍了照,留下 了难忘的镜头。军政府成立的当天,非常国会还选出了各部总长如下:内务总长张洪伊, 外交总长伍廷芳,陆军总长张开儒,海军总长程璧光,交通总长胡汉民,财政总长唐绍仪。孙中山又以大元帅名义任李烈钧为参谋总长,林藻怿为海军 总司令,方声涛为卫戍总司令,李福林为亲军总司令,章太炎为秘书长,许崇智为参谋长,李耀汉为筹饷总办,廖仲恺协助管理财政。这样,一个与北 洋反动政府相对峙的广东革命政权建立了。遗憾的是,陆荣廷与唐继尧一直不肯与护法军政府合作,使这个无“军” 的军政府陷入困境。孙中山为了力求能在广东站往脚,只能对他们一再让步,委屈求全。他主要的依靠力量是程壁光的海军和与桂系军阀矛盾重重的驻粤 滇军以及粤系地方军队。军政府成立后,财政十分困难,仅靠华侨有限的捐款来维持正常开支。桂系军阀对孙中山实行财政封锁,企图扼杀军政府。孙 中山手中没有掌握军队,广东省长朱庆澜愿意交出亲军二十营,但遭到了桂系军阀的强烈反对。孙中山在广东各界的支持下,经多方周旋,最后任命了 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带领这支广东部队进入福建,躲开了桂系军阀的 猜疑和压力。就这样,孙中山在西南军阀并不合作的情况下,于 10 月间召开了军事会 议,决定出师北伐,勇敢地向北洋军阀挑战,以谋求革命的统一。北伐军挺进湖南,与北洋军队激战于湘南一带,开始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不久便处 于胶着状态。陈炯明率领的部队在闽西南打了一些胜仗,攻占了部分县城,部队也由原来的几千人扩充到二万人左右,到这时,孙中山才算有了一部分 军队。护法战争开始后,段祺瑞政府命令直系军队进入湖南与护法军作战。段 祺瑞工于心计,他认为这一招既可以借直系军阀力量消灭护法军,又可以利用护法军削弱异已势力,使双方消耗兵力,自己则坐收渔人之利。冯国璋则另有打算,他想与南方军阀周旋,排挤段祺瑞的皖系势力,夺 取中央政府权力,于是便提出“和平统一”的口号,与段祺瑞的“武力统一” 唱反调。在冯国璋的命令下,直系军队在湖南实际上并不积极进攻,他们不想为 段祺瑞卖力地打仗。加之直隶、江苏、湖北、江西等地的直系督军联合通电,主张与护法军政府和平解决。段祺瑞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被迫辞去了国务总 理的职务。燃而,段祺瑞并不死心,他又找到日本帝国主义做靠山,指使他的部下 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兵进关,对冯国璋进行武力威胁。此外,他也仿效冯国璋的做法,唆使皖系督军团通电要求段祺瑞复职。冯国璋迫于无奈,只得 再任命段为国务总理。段再次上台后,皖系占了上风,又大呼“武力统一”的口号,反过来再 次压迫直系军阀对南方作战。直系的曹锟、吴佩孚在湖南打了胜仗,攻占长沙,段祺瑞却任命皖系军阀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借机扩大皖系的地盘。曹、 吴二人对此当然恼火,便按兵不动。西南军阀本来就不是真正支持孙中山的护法主张,他们所以动用了一部 分军队参加了“护法战争”,不过是对付段祺瑞威胁的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他们一方面打仗,一方面又与直系暗中勾结。吴佩孚借机在湖南衡阳与佳系军阀达成和解,湖南战事平息了。 这时,桂系军阀便不肯再按照孙中山的号令继续北伐。他们觉得孙中山这个大元帅成了他们与北洋军阀勾结妥协的障碍,于是反过手来,拆军政府 的台,并图谋排挤孙中山。桂系军阀还将海军总长程壁光视作眼中钉,非要把它拔掉不可。一天,程壁光乘艇横过珠江,在刚抵海珠对岸码头时,陆荣 廷派来的凶手向他连开数枪,程壁光当场倒在血泊之中。程壁光被暗杀,使孙中山的革命力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对西南军阀来说,除掉程璧光不是最终目的,他们的根本目的是排斥孙 中山。他们勾结直系军阀,内外呼应,反对孙中山。唐继尧、陆荣廷直接提出要改组军政府,把大元帅一长制改为七总裁合议制。孙中山对此寸步不让。他打电报给唐继尧,表明了对北洋军阀不能作丝 毫让步的坚定态度,同时督促各军要坚持北伐,讨伐段祺瑞。孙中山还约请了全体国会议员到军政府谈话,严厉地提出质问:改组军政府这件事是关系 全局的大举措,国会怎能不事先征求军政府的意见就突然提议?这种做法符合情理吗?孙中山态度坚决地表示:根本反对改组军政府,即便改组后当选 为总裁,也决不赴就。在桂系军阀和其他政客的收买操纵下,1918 年 4 月 10 日,非常国会通 过了改组军政府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5 月 4 日,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辞去大元帅职,并于 5 月 5 日发表了 辞职通电。孙中山在通电中迫述了一年多来护法的过程,斥责桂系军阀们说:“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 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故军政府虽成立,而被举之人,多不就职,即对于非常会议,亦莫肯明示其尊重之意。”西南军阀们的阴谋得逞了。5 月 20 日,他们操纵了国会非常会议,根据 所谓的修正案,选举出唐继尧、陆荣廷、岑春煊、伍廷芳、林葆怿、唐绍仪、孙中山七人为军政府政务总裁。孙中山虽然也被选为总裁之一,但实际权力 已被西南军阀所篡夺,再也不可能贯彻他的“护法”主张。5 月 21 日,孙中山怀着悲愤和黯然的心情离开了广州。孙文学说问世孙中山的护法运动,由于没有群众基础,加上他自己毫无军事实力,只 是利用南北军阀的矛盾,采取联合南方小军阀反对北方大军阀的办法进行斗争,结果在南北军阀的夹击下失败了。于是,孙中山被迫离开了广州,再次 来到上海。1918 年 6 月 26 日,孙中山经日本返回上海。抵达上海码头时,很多归 国学生、新闻记者和各界仰慕孙中山的人士前来欢迎。人们见到孙中山离开上海南下护法仅一年时间,须发已经斑白,纷纷议论起孙中山忧国忧民的奋 斗经历,对他更加尊敬。孙中山虽然护法受挫,但精神仍然饱满,他热情地与迎接他的人握手致意,风度翩翩地回答记者的提问,没有一点灰心气馁的 神色。这时,宋庆龄因为父亲病危,已经先期来到上海。5 月,宋耀如病故, 宋庆龄办完丧事后,就留在上海为孙中山落实回沪的有关事项。孙中山回沪后,先与宋庆龄在环龙路(今南昌路)63 号往了一段时间,不久便迁到了莫 利爱路 29 号(今香山路 7 号)。这所房子,是 1917 年的时拿大华侨赠给孙中山的。当时,加拿大有四位 华侨前来拜见孙中山。他们从卫士长马湘口中得知: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大总统,连住房都没有,每月要付六十五元房租。几位华侨大为震惊,回 去后召开股东会议,提议集资为孙中山购置一所住宅。再次来访时,他们向孙中山说明了来意,孙中山却说:“送房子给我吗?不可!不可!”孙中山连连摆手,“我怎能接受你们 这样重的礼物?”几位华侨恳切相劝,说:“您这样的伟人,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总 得有个住处吧。”劝了很长时间,孙中山感到盛情难却,不便再推辞了,便收下了这所房 子。在这所幽静的住所里,宋庆龄始终伴随着孙中山,给了他生活上无微不 至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孙中山由于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曾患有比较严重的胃病,经过宋庆龄的照料,身体日益健康。胃病也渐渐地好转了。 有时,孙中山因在家里呆了几天,心情烦闷,便与宋庆龄出来散散步,但每次上街,孙中山心里都不痛快。出门所见,满目疮痍。黄浦江上行驶的, 停泊的,几乎都是挂着外国旗帜的轮船。马路上五花八门的汽车在横冲直闯,没有一辆是中国造的。大街上,外国人在趾高气扬地评头论足,目无一切, 仿佛高人一等,而不少中国人却衣着破烂,满脸菜色,扶老携幼地沿街乞讨。海关的钟声叮叮咚咚地响着,但中国的关税却不能自主,海关也是洋人把持 的。一种说不出的愤懑之情沉重地压在孙中山的心头,他有时仿佛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有一次,孙中山不知不觉地来到外白渡桥,桥下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公园,孙中山想进去闲坐一会儿。一抬头,只见公园门上挂着一块刺眼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孙中山仿佛遭到电击一般,不觉浑身一震,热血直往脑门上冲。他悲哀地呻吟了一声,宋庆龄赶紧扶住他,以免他跌倒。 他什么也不想再看了,喊了一辆人力车,闷闷不乐地回家去了。这段时间里,孙中山每每想到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 中,真是忧心如焚,实在有说不出的痛苦,想到自己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革命事业,虽然推翻了一个专制暴君,但一转眼又产生出无数的专制强盗。他 一心追求的是要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但现实情况却是“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今后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应该依靠什么人?走什么样 的道路呢?他一时尚未理出头绪来。他打算利用这段时间,认真地读一些书,从理论上系统地深刻地思索一些重大的问题。孙中山一生爱好读书,青少年时代求学时是这样,革命受挫折或失败时, 他仍然能调整情绪,坐下来从容不迫地看书学习,研读有关革命书籍,并能融会贯通,得其要领。在莫利爱路这所房子里,孙中山买来了很多新书,连同他原有的藏书, 将他的书房兼工作室塞得满满的,室内四壁挂满了各种地图。每天清晨,宋庆龄经常陪伴他打网球,锻炼身体。早餐以后,孙中山便开始办公,有时接 待来人,在一起讨论革命理论。晚上,则是孙中山读书的时间,几乎每天都看书、看报或写作到深夜。看书报时,孙中山特别喜欢铺开中国山水、运河 图,弯腰勾出渠道、港口、铁路等。有时看书累了,便要宋庆龄给他读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著名科学家写的书。孙中山读书的范围很广,在国防问题上,他精心收集了成套陆军、海军 的年鉴;在经济学方面有许多关于财政和货币的书籍;在技术方面有各种工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书籍;地质学的书籍也占有一席之地。此外,还有很 多文学作品,外语手册、指南和修辞学著作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恢复和身体调养,孙中山认真读书思考,他意识到, 仅仅依靠暴力手段进行革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理论上加强革命党人的心理建设,提高素质。还是在护法运动开始的时候,孙中山曾在广州全省学界欢迎大会上作过《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著名演说。经过反复琢磨,他觉得这个问题的重要 性越来越突出。因为革命党内有不少人认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正是革命的大敌,它能夺人之 志,惑众之心。要继续革命下去,就必须要驳斥“知易行难”的谬论!孙中山认真回顾了自己几十年的革命经历,认为不是“知易行难”,而 恰恰是“知难行易”。当初,他曾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多次托人疏通日本政府,请求它支持中国革命。谁知道结果总是和自己的愿望相反,日本 政府先是支持袁世凯,后来又扶植段祺瑞,目的就是想独霸中国。武昌起义胜利以后,他曾奔走呼号于英、美、法等国,然而这些列强根本就不支持中 国革命,即便表态也只是空头支票。在对待袁世凯的认识上,开始也看不清这个独夫民贼的真面目,多次受骗上当,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篡夺。这些事实, 都深刻地说明要探求革命的真知是多么困难啊!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在宋庆龄的关心照顾下,于 1918 年至 1919 年间, 在上海发奋读书,闭门著书,写成了《孙文学说》,即《知难行易学说》,作为《建国方略》之一的“心理建设”。《孙文学说》是孙中山一部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哲 学思想,在这部哲学著作中,他集中了很大的笔墨,历数了“知易行难”说的种种罪状,详尽地论述了“行易知难”的道理,热情地倡导“知难行易”、“以行求知”的实干哲学。他在《孙文学说》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行开始的,“先行后知”是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为了通俗地说明“知难行 易”的道理,孙中山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十件事为例来深入浅出地论述。比如饮食,这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遍,人人都会做而必须做的事。婴儿一 出生就能吃奶,不需要教。但是要真正懂得饮食的道理,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生理学、卫生学、医药学、化学和物理学以及科学的烹调技术等许多 专门知识。即使科学发达,也难以完全搞清楚。可见,行是容易的,知是比较难的,而且是行在前知在后。孙中山在书中列举实例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一切发明创造,都是身体 力行的结果。他把自己的学说,归结到一个“行”字。“行”了才能发明创造,才能科学进步。他认为那种先求知而后行的主张,实际上是取消后者, 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而放弃了一切。孙中山强调的“行”,就是“实践”。因此,他的“以行求知”的认识 过程,是他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同时,他也注重知对行的反作用。在《孙文学说》中,他又列举了很多说明“知”的重要性的例子。比如人们掌握了电 学的理论知识,就能以此制造出奇奇怪怪层出不穷的电机,为世界上各行各业所用。进行革命事业,也要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如果革命党懂得 了革命理论,又掌握了一个好的方法,那未,革命一经发动,便能够成功。这就是他所说的“知而更进于行”,“知之则易行之”的道理。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还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武器,阐述人类 认识的总过程,指出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由物质进化而来的。孙中山在这部哲学著作中,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与革命斗争紧密结 合起来,号召革命党人破除心理上的大敌,坚定信仰,勇于实践,早日使革命取得成功。他坚信,历史的潮流是滚滚向前的,民主革命必将获得最后的 胜利。孙中山的这种坚定的信念,在革命处于困难的低潮时期,许多革命党人面临信仰危机或产生动摇的情况下,起到了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孙文学说》一书完稿于 1919 年 4 月。当孙中山兴奋地脱稿联系出版时, 却遇到了不少困难。他先与上海商务印书馆联系,可商务印书馆认为北洋军阀政府的言论出版太不自由,担心此书出版会带来麻烦,婉言推辞了。孙中 山十分气愤,只得自己掏钱,找华强书局给予印刷。书稿的清样出来后,孙中山与宋庆龄十分认真地校对了三次。6 月上旬,《孙文学说》终于问世了, 上海《民国日报》在显著位置上对该书作了介绍,题为《破天荒之学说,救国之良药》。《孙文学说》脱稿以后,孙中山又以巨大的精力写成了《实业计划》一 书,即《建国方略》之二的“物质建设”。早在 1912 年,孙中山为了振兴中国的实业,奔走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已经比较系统地思考过中国的经济 发展问题。时至今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西方经济萧条,面临解决过剩资本的出路问题,而中国要进行经济建设,迫切需要资本。因此,孙中 山认为可以采用国有方式和借助外资,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样,就必须要开发资源,发展实业,改变中国落后的手工业生产,进入工业化社会,这 是中国存亡的关键。在《实业计划》一书中,孙中山提出了交通、都市、水力、工业、农业、 造林、移民等方面的庞大建设计划。他希望在十年至二十年内修建十万英里的铁路和一百万英里的公路,建立和发展包括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水泥等在内的大工厂、大企业。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孙中山还提出建立渤海湾、 杭州湾和珠江口等三个巨大的海港。同时,治理河流,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林、牧各业,发展纺织品、食品加工、印刷等多种轻工业,提高人民衣、 食、住、行的生活水平,以及移民于东北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 等。孙中山提出,吸收外资来发展实业,主权必须操在中国人手里,要以维 护国家的独立为前提。发展实业的目的是使中国尽快富强起来。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一书,不仅需要参阅大量中外图书资料,还要 绘制各种有关的地图和统计图表。宋庆龄多次陪同孙中山到四川北路购买需要的书籍、地图和绘图器具。宋庆龄有时还帮助孙中山查阅英文资料,打字 和抄写英文原稿。《实业计划》一书凝集着孙中山的无数心血,体现了他热切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强烈愿望,描绘了一幅具有宏伟气魄的经济发展蓝 图。从这些细致明确的计划中,人们可以看出,孙中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1917 年,孙中心曾经在上海写成《民权 初步》一书,即《建国方略》之三的“社会建设”。这本书,最早名称是《会议通则》,这是一本关于民主政治的专著。后来为了名实相符,就将书名改 成《民权初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与《民权初步》三本书,合起来称为《建 国方略》。随着这部重要著作的产生,孙中山对未来的设想越来越清晰了。然而,现实与孙中山的设想之间还有着巨大的差距,革命党人组织涣散、毫 无生气的状况依然如故,军阀之间的争斗厮杀也未停止,经济建设的资金和人才更无着落,但孙中山坚信,革命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建国方略》中的 计划也一定能够实现。尽管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由于种种局限,还有一些缺憾或消极的东西, 但是后人应该看到,在历尽艰险之后,他仍能矢志不移地忠于他的信仰和事业,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在上海集中精力著书期间,表面上是“不理外事”,实际仍然关 注着局势的发展。这时,国内外都出现了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 变化。就在孙中山感到十分苦闷孤独的 1919 年,中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5 月 4 日早晨,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们,勇敢地走上街头,高举起民主 和科学这两面大旗,和北洋军阀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通过了宣言,其中写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