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全传-10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心目中的一面旗帜。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只有三个月时间,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 过是短暂的一瞬间。可孙中山在这期间为国为民所做的贡献,却是无法估量的。他的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平民化的生活作风,在历史上也一直被传为 佳话。推翻了清朝政府,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才合适呢?孙中山为此还颇费了 一番脑筋。很显然,清朝的官服和满族的服饰人们是不愿穿的,再将明代的汉族服饰恢复,也不合适。于是,孙中山亲自找缝纫师傅商量,提出设计思 想,做成了一套四个口袋的便服,称为“民国服”,自己带头穿上,很快流行全国,孙中山衣着十分朴素,春秋季节总是穿一套灰色的民国服。冬天到 了,也只是再加一件普通的呢大衣。在孙中山的影响下,临时政府的官员,无论官阶大小,都穿着同样的制服。孙中山的生活十分简朴,流亡海外如此,当大总统期间也如此。他年轻 时酒量很大,后来在海外生活拮据就把酒戒了。当大总统以后有时要出席宴会,为了表示礼节,祝酒时也只是微微沾一点。伙食上,他很随便,不讲究 吃喝,不准厨师做饭超过规定的标准,有时来客人吃饭才准许另加几个菜。由于他公务烦忙,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就在办公室吃点面包点心。有时忙 到深夜,饿了就喝一杯牛奶而已。孙中山的办公室在总统府西花园后面的一幢平房里。陈设简单,一张办 公桌,两把木椅,一个小书橱和一套沙发。就在这间普通的屋子里,孙中山签发了许多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民主革命的政策法令。他的卧室就在离办 公室不远的一所光线很暗的老式瓦房里。卧室里一张中国旧式棕床,一张三抽屉办公桌,地板上铺着草毯。由于新成立的临时政府财政紧张,孙中山规 定,从总统到总长,一直到一般职员,每人除供给自宿外,每月只发给军用券三十元。财政总长陈锦涛曾感慨地对人说:“我当了财政总长,还远不如 清代一个司员华贵!”孙中山虽然做了大总统,但他未曾给自己的亲属安排做官,也未曾在老 家置一点产业。广东党政军各社会团体在孙中山当大总统的第二个月,曾纷纷给他发来一百多封电报,要求孙眉当广东都督,教育总长蔡元培也认为合 适,表示支持。孙眉是最早的兴中会员之一,在檀香山时,为支援革命倾家荡产,对革命做过很大贡献,后来迁居香港九龙,仍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但孙中山认为孙眉当一个地方的大官不大适合,经营实业才是用其所长,便 给兄长孙眉写信,劝他不要当此大任。孙中山工作之余,喜欢到街上转转,或到附近的农村看看。借机体察民 情,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情况,但他出门不带警卫。有些同志担心大总统的安全,认为南京才光复,人员极其复杂,总统不宜一人出门。孙中山每逢人劝, 总置之一笑:“我在海外二十年,从来不害怕危险。临时大总统是人民的公仆,又不是皇帝,出门讲什么排场呢?”有一天,同盟会在南京召开大会,孙中山准备到会讲话。因为他独自步 行前去会扬,没有带卫士,门口站岗的士兵不认识大总统,将他拦在门外说:“今天孙大总统来开会,别人不许随便进去!” 孙中山笑笑,说:“孙中山总统不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吗?”卫兵有些不耐烦地说:“你赶快离开,要不给孙大总统知道了,小心挨打!” 孙中山和气地对卫兵说:“大总统是老百姓的公仆,怎能随意打人呢?” 说着,孙中山掏出名片给卫兵看。卫兵一见,慌忙立正敬礼。看到孙中山进门后,卫兵感动得流下眼泪。 民国初立,百废待举。总统府里经常召开重要会议。一次会议休息期间,孙中山刚在休息室坐下,侍卫队长郭汉章进来报告说:“大总统,有一位姓 肖的老人,八十多岁,特意从扬州赶来见你。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没有事,已经磨了半个小时了,卫兵们拿他没办法。”孙中山连忙对侍卫队长说:“那快请他进来呀!我不是说过多少遍了吗? 任何人想来见我都不要阻拦,何况还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快去!就说是我请他老人家进来!”一会儿,郭汉章扶着那位老人进了总统府,来到休息室时,孙中山已经 在那里等候。只见那位老人须眉皆白,手扶一根拐杖,身体看上去还结实。孙中山正打算迎上前去握手,那老人却急忙把拐仗一扔,跪下向孙中山行三 拜九叩之礼。孙中山慌忙把老人扶起来,挽着他的手请进屋里。老人有些昏花的双眼 不时地朝孙中山打量,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着。孙中山又亲自为老人端茶让座,询问家庭情况和扬州老百姓的生活,最 后才问老人的来意。老人说:“我没有别的事,只是想来见见大总统,看看民主共和同皇帝的朝廷有什么不一样。”孙中山和蔼地解释说:“老人家,民主共和与君主专制就像是黑白两种 颜色,完全不一样。在民主国家,老百姓是国家的主人。我这个大总统只是全体国民的公仆而已。总统在职一天,就要为全体国民服务一天。”“国民公仆?”老人感到十分新鲜,问道:“那么,这公仆还可以更换 吗?”“当然可以换。美国总统是四年选一次,我们今后也要这样办的。” 老人听了,激动地扶着拐杖走到孙中山面前,又问:“大总统如果离职不当了,那他做什么呢?” 孙中山握着老人的手,诚恳地说:“大总统离了职,就回到老百姓中去,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我孙中山随时准备去当老百姓!” 老人怔住了,两行泪珠从布满皱纹的脸上挂下来了。谈完话,孙中山把他送到门口,命令郭汉章派人用车送老人到旅馆去。老人告辞了孙中山,高兴万分,不停地小声述说着:“我真的见到孙大总统了!”“我总算是见到民主了!”南北议和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公使 团授意下,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接着,帝国主义又配合袁世凯,迫使清政府再三让步,终于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向他交出一切军政 大权。袁世凯是近代中国反动的封建买办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身于河南 项城的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其伯祖父、父亲、叔父都是镇压捻军农民起义 的刽子手。1895年,袁世凯接受清朝政府的命令训练新组建的陆军,从而逐 步掌握了军权。后由于镇压义和团运动有“功”,被提升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主持编练北洋军,成为清政府中最有实力的人物。1908 年,光绪、西 太后相继死去,袁世凯在官场斗争中失意,被逐回原籍养病。袁世凯是个大野心家。在老家彰德,从外表上看,他身着布衣,头戴笠 帽,经常在小溪边钓鱼,似乎已无心于官场权力。其实,他内心深处无时不在惦记着朝廷的动向,等待着重新出山的时机。武昌起义的炮声惊动了袁世 凯,他预感到时局有变,却一时拿不出一个万全之策。这时,他的一个故旧找来为他献计说:“袁大人何不乘机把清朝政府的 军政权力夺过来,然后以此与革命军抗衡。如果革命军方面推你一统中国,大业不就告成了吗?”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觉得此计正中下怀,觉得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到了。 但他却又并未立即起程北上。1911 年 10 月 14 日,清政府任命他为湖广总督,要他迅速前往赴任。袁 世凯在第二天上奏朝廷说:“因老毛病尚未好清,不能立即到任。”袁世凯以此作借口,是因为他知道朝廷对他仍然没有放权,如果革命形势没有更大 的发展,他是掌握不了多少实权的。这时,在前线为朝廷督师的是陆军大臣荫昌,袁世凯觉得如在荫昌手下, 自己的结局尚不可测。他虽然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但军事指挥的实权在荫昌 手中。革命形势果然发展很快。湖南、陕西、九江相继独立。湖北前线的清军 在汉口外围没有取得多大进展。清廷慌了手脚,只得在 10 月 27 日将荫昌调回,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给予湖北军务全权。袁世凯的“老毛病”这时便 霍然好了,立即进驻湖北,亲自督师与革命军作战,11 月 1 日,攻入汉口。于是,袁世凯在清政府内部的声望顿时陡增,朝廷只得把他看作唯一可 以依靠的南天柱石。在这几天内,山西、云南又相继独立,朝廷更为恐慌。就在袁世凯让北洋军攻入汉口的同一天,他被授为内阁总理大臣。 这时,狡猾的袁世凯仍然没有北上就职,他还要再看一看,如果他就任了内阁总理大臣,能不能有效地应付各方面局势。11 月 4 日,他派人在石家 庄刺杀了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消除了他的一个重要的心腹之患。同时,他又暗中派人与南方的革命军联系。他还想看一看,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英国政 府对他是否支持。11 月 13 日,袁世凯到京入朝,见了隆裕太后,表示效忠清皇室。15 日, 英国外交大臣致电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 与各国公正交往,并维持内部秩序和有利条件,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这一来,袁世凯心里就踏实了。16 日,他就公布了内阁名单,一些关键性的位置大多由他的亲信担任,如陆军大臣王士珍、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杨士琦等。这一来,清政府的大权事实上已经集中在袁世凯的手中。 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全部权力、控制住北方局势后,如何对付南方的问题便成为放在他面前的最头疼的问题。已成燎原之势的南方革命力量如何对 待呢?他知道,如果单用武力强行平定南方各省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不仅是因为他所拥有的以北洋六镇为骨干的军事力量难以完成这个巨大的行动;更 重要的是,人心已去,全国人民反对清政府,拥护共和的情绪如此强烈,决不是靠武力就能压制下去的。但是,如果不使用武力,又不可能使南方各省 屈从于他的意旨。因此,袁世凯绞尽脑汁,决定剿抚兼施,软硬并用。先依仗自己手中装 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队,集中给首先起义的武汉以沉重打击,给革命军造成压力,再通过各种渠道,同南方开始议和。在议和中,利用南方革命 党人的巨大声势一步一步地逼迫清廷退位,再以清政府退位为条件,换取南方各省对他的让步,乃至最后夺取全国的最高权力。袁世凯清楚,革命党不会轻易地接受他的要求,于是就施展了阴险诡诈 的反革命两面手,一方面在战场上发动猛攻,以武力相威胁。另一方面又虚伪地表示愿意与革命党人谈判议和。清军占领汉口后,袁世凯就命令各军停止前进,并写信给黎元洪商议和 谈。黎元洪覆信袁世凯,劝他赞助革命军,并表示:“如果你能与我们共扶大义,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你就可以担任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便 派道员刘承恩、海军正参领蔡廷干到武昌议和。黎元洪召集各部长、参谋在议事厅接见刘、蔡二人。但黎元洪当时并不 能完全支配湖北军政府的实权,革命党人中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第一次接 触没有什么结果。这是袁世凯预料之中的事。他决定进一步对革命军施加压力。11 月 21 日,北洋军第六镇渡过汉水,进攻汉阳,27 日占领汉阳。武昌局势十分危急。当袁世凯的部下冯国璋打算乘胜渡江攻取武昌时,袁世凯又打长途电话予以 制止。就这样,袁世凯以软硬兼施的反革命手法,加上英帝国主义又出面施加 压力,果然把软弱的革命党人诱进了他所布置的圈套,不少人被他的“和平”伪装所蒙蔽,主张与他妥协,以求早日结束战争,使革命早日“成功”。1911 年 11 月 30 日至 12 月 3 日,在汉口英租界举行的光复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上,在立宪派的策动和部分革命党人的赞同下,竟作出决议:袁世 凯如反正,即举为临时大总统。12 月 18 日,南方中央军政府外交代表伍廷芳与北方代表邮使部大臣唐 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市政厅开始谈判议和。谈判正在进行过程中,孙中山回国了。孙中山回国首先面临的不是率领 革命军对清政府反动势力继续作战,而是南北议和的局面。踏上祖国的土地,孙中山一开始对议和之事颇不以为然。他对袁世凯的印象并不好。他认为:“袁世凯是个巨奸大憨,把建立民国的大任托付给他,是靠不住的。” 但是,孙中山和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有早日实现共和与统一的愿望。因此,在内心深处,他又想利用袁世凯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避免流血,结束战争,建立民国。 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支配下,在他担任了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一面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并制定出北伐的计划,但同时,又委派伍廷芳为民国 全权代表,继续与北方和谈。并表示:在清帝退位、宣布共和的条件下,袁世凯可以继任总统。袁世凯的目的本来是利用革命势力威胁清政府以取得权力,因此,对孙 中山被选任为临时大总统极为恼火。他又耍了一手,一面峻使北洋将领姜桂题等四十七人联名通电,誓死反对共和,主张君主立宪;一面召回北方议和 代表唐绍仪,以中断谈判相威胁,企图迫使南方革命势力作出更大的让步。孙中山在创立民国、坚持民主共和的原则立场上毫不退让。1912 年 1 月 11 日,他下令出师北伐。13 日,革命军在津浦线上首战告 捷,在宿州等地击败清军,占领了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的战场上,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这时南京临 时政府刚成立,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手中没有实力,加之革命党人内部妥协思想占统治地位,使得北伐战争难以进行下去。这时,同盟会组织已经分崩离析,无法发挥重要作用。领导层的大多数 人都极力主张与袁世凯议和,结束战争。担任陆军总长的黄兴曾写信给胡汉民和汪精卫,担心经费无着,战争打不下去,赞成议和解决。拜倒在袁世凯 膝下的内奸汪精卫,更是别有用心地极力主张议和,甚至攻击孙中山:“你不赞成议和,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各方舆论几乎都赞成议和,妥协已成为一个潮流。帝国主义者都极力支 持和扶植袁世凯,把他看成是新的代理人。在政治上,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经济上不提供任何贷款,甚至不断调兵遣将,表示如果中国“内乱” 不止,就要实行干涉,催迫孙中山尽快与北方达成协议。由于中外反动派的相互勾结,加之革命党内外几乎是一致地要求妥协, 孙中山无力改变现状,一筹莫展,只有步步退让了。1 月 22 日,孙中山派胡汉民将议和条件提交各省代表会议复决,向袁世 凯提出了五条最后解决办法:“一、清帝退位,由袁世凯同时知照驻京各国公使;二、袁世凯须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主义;三、照会达到外交团或 领事团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孙中山即行辞职;四、由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五、袁世凯被选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才能授 受事权。”这五条议和办法,虽然不是袁世凯所想得到的全部,但却为他篡夺辛亥 革命的胜利成果提供了条件。宣统退位孙中山将答应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的条件公布后,袁世凯有些被动。 若不接受这些条件,又没有别的对付办法;若接受这些条件,清帝还没有同意退位,而且,要清帝退位还得费一番脑筋。气数已尽的满清王朝虽然明晓得大势已去,但他们决不甘心就这样退出 历史舞台。满洲贵族中的一些顽固分子坚决反抗,以良弼等人为首组织了宗社党,保护清室,阻挠共和。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北洋军将领联名通电,表示拥护共和,以此胁迫清 王室移交权力给袁世凯。正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良弼被炸事件。有一个叫彭家珍的同盟会员,带 了几颗炸弹,在良弼住宅附近守候。良弼回家时,彭家珍上前向他连扔了两颗炸弹,良弼当场重伤,两天后一命呜呼。彭家珍自己被碎石反弹击中头部, 受重伤牺牲了。良弼被炸事件使满洲贵族吓破了胆,也给袁世凯找到了逼宫的借口。他 私下威胁庆亲王奕说:“最近一段时间京城不断出现暴举,足以证明革命党的势力已进入朝廷的心脏了,这以后的祸变将防不胜防了。”时隔不久,隆裕太后又接到了北洋将领的联名通电。 至此,清朝皇室自感无力回天,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共同提出的优待条件,表示同意退位。优待条件是: 清帝退位后,尊号仍存不废;每年费用四百万元,由中华民国给付;暂时居住宫禁之内,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照常留用;宗庙陵寝,永远奉祀, 由中华民国酌情设卫兵保护;王室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等。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晨,清王宫东华门外,戒备森严。四个身体魁梧 的侍卫武官,穿着清一色的新军制服,佩着军刀,早早地便来到了乾清宫,笔挺地站立着。不一会儿,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绍 英、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学部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治、工农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等十名国务大臣进宫来了。 按规矩,他们先在乾清宫门内东南角上的廊子里落座,这里是王公大臣们入朝候旨的地方。过了好些时候,终于来了个太监,通报道:“太后已至后殿,请各位大 臣上殿。”十位国务大臣起立,习惯地套了套头上的翎顶和身上的袍套,从廊子里 出来,向殿里走去。他们走到离宝座一丈远的地方,横列一行,面向宝座站定。这时,只听见一个太监呼道:“请太后御驾!” 一会儿,从后殿走出两个太监,分站在宝座两旁。这时,隆裕太后才领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慢慢地上了殿。 众大臣忙向帝后跪下行礼,隆裕太后轻轻摆了摆手,说道:“不必行旧礼了,今天改改,行鞠躬礼罢了!” 于是,群臣站了起来,向帝后鞠了三个躬。隆裕很不自然地点了点头作为还礼。礼毕,隆裕落座在正中的宝座上,宣统皇帝溥仪坐在旁边的另一把 椅子上。胡惟德上前一步说道:“总理大臣袁世凯因身体欠安,未能亲自见驾,所以叫胡惟德带领各位国务大臣到宫里来给太后请安,给皇上请安。” 隆裕太后点点头,说了声:“好。”接着又说道:“袁世凯深受皇恩,为国家、为皇室也出了不少力,如今议和能使南北满意,做到优待皇室,支 撑局面到现在,也是不容易的。我和皇上按照议和的条件,把国家的大权大权,交出来,交给袁世凯去办共和政府。今天就颁布诏书,宣布退位。” 御前太监把最后三道诏书放在隆裕太后面前,她看了几行,泪水便糊住双眼。正在这时,太监总管小德张急匆匆地从养心殿门外跑进来,跪在太后面前享报道:“禀太后,醇亲王载沣、恭亲王溥伟进宫来了,他们一路破口大骂”“骂啥?”隆裕太后忙擦了擦眼泪问道。 小德张望了望太后和立在宝座两侧的十名国务大臣,欲言又止。“你尽管说吧!”隆裕太后口气很硬。“他们骂袁世凯是内奸,他们反对下退位诏书,要进宫来, 和太后对辩”“你给我派人截住宫门,不让他们进来扰乱!”隆裕太后斩钉截铁般地 说道。这样的口气,她还从来没有过。说完之后,连她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向优柔寡断,今天竟然能说出如此果断的话来。小德张刚应声而去,隆裕太后又接着看那退位诏书,眼泪又一下涌出来。 她实在不忍再看下去。她觉得,此刻手里拿的不是一张诏书,而是大清二百六十八年的江山,她实在不愿意把它奉送出去,但又无可奈何。她看了一眼 在她两侧垂手恭立的各位大臣,似乎他们都成了一只只猛兽,睁着贪馋的眼睛,看着她手里的诏书。突然,隆裕太后“哇”地一声痛哭起来,双手死死地抱住了那纸退位诏 书。整个宫殿里,充满了恐怖、阴森的气氛,空气似乎已经凝结,仿佛这是一座已经深埋地下千百年的皇室陵寝一般。胡惟德担心发生意外,不好向袁世凯交差。因为袁世凯与他们在一起绞 尽脑汁策划的逼宫行动,现在已经到了尾声。只要他把退位诏书拿到手上,回去交给袁世凯布告全国,他的使命就算完成了。如果中途有变,隆裕拒不 交出诏书,载沣和溥伟再冲进宫里一闹,把事情弄砸了,这便如何是好呢?隆裕此时也顾不得太后的身份和体面了,嚎啕大哭,呼喊着:“祖宗啊!祖 宗啊”小皇帝溥仪见状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哇哇”大哭起来。胡惟德虽然心急如火,恨不得将诏书抢到手里,但他未敢妄动,故作悲 伤地从眼里硬挤出几滴泪水,哽咽着对哭得死去活来的隆裕太后奏道:“太后,大局已经如此。太后能顾全皇室,顾全百姓,袁世凯和群臣、 百姓岂有不知,绝不会辜负太后的一番慈衷善意。况且优待条件已经确定,今后必然做到五族共和。敬祈太后保重。”隆裕太后非但没有止住哭声,反而哭得更痛心了,双手仍紧紧地把那纸 退位诏书捧在怀里,深怕被谁突然抢走。这时,民政大臣赵秉钧向胡惟德递了个眼色,用手指了指衣袖。胡惟德 恍然大悟,记起入宫前袁世凯交给他的一份孙中山发来的电报。他慌忙上前 一步奏道:“禀太后,这里有一份孙文发来的电报,臣差点忘了,该死!”“孙文的电报说什么?”太后倏地止住了哭声,抽泣着问道。 胡惟德念道:“今日经参议院同意,如 15 日下午 12 点以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此布。总统孙文。” 隆裕太后一听,顿觉山崩地裂,石破天惊。她浑身震颤,仆地而倒,胸前的退位诏书落到地上,胡惟德赶忙拾起来,捧在手上,大声地开读起来: 朕钦奏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将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 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人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 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 不懿欤!钦此。胡惟德读完诏书,未等隆裕清醒过来,便带着各位国务大臣向袁世凯覆 命去了。这份退位诏书,其实是由南京政府实业部长张謇起草的,其中的“由袁 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一句,则是袁世凯亲笔加进去的。共和政府不是由议会选举而是由清政府任命产生,真是荒谬到极点。 袁世凯的用心显然是想表示他的政权受自清朝政府,同南京临时政府无关。孙中山对这一点极为愤怒,致电袁世凯表示抗议。清帝的退位,宣告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满清王朝的终结。从秦始 皇以来绵延两千一百三十三年的君主制度也宣告结束。中国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宋教仁被刺清帝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接到了袁世凯宣布政见的电文。袁世凯假惺 惺地表示,“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 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当天,孙中山便向参议院辞去临时总统职务,并推荐袁世凯为下届临时 总统候选人。在辞职时,为了防范袁世凯背叛共和国,附有三个条件: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二、辞职后,俟参 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就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解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奠定颁布之一切法律章程。1912 年 2 月 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后又 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孙中山的这一决策,实质上是对袁世凯的妥协,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时代的要求来衡量,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错误。可惜孙中山当时没能看透这个问题。但他对袁世凯还是有所警惕的。除了提出自以为很有效的三项 办法外,他估计袁世凯不肯轻易离开他的巢穴,便亲自派蔡元培、宋教仁等人为特使,北上迎袁世凯南下。奸滑的袁世凯一面在北京热情欢迎蔡元培等人,一面又在北京制造“兵 变”,借口北方不安宁,不能南下。接着,帝国主义再次出面支持袁世凯,纷纷调兵进入北京,故意制造紧张空气。许多立宪党人、旧官僚都反对孙中 山提出的奠都南京的主张,革命党内部也有很多人附议立宪派的意见。上海十多家报纸,联名致电孙中山,主张建都北京。在帝国主义和妥协舆论的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再次让步,连中央临时政 府设置地点也迁就了袁世凯。4 月 1 日,孙中山正式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把政权交给袁世凯。次日,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民国临时政府从南京 迁往北京。至此,南京临时政府不幸夭折。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就这样被卖国贼袁世凯轻而易举地窃取了。南北“统一”了,但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统一了中国,而让地方大买办资产 阶级的代表人物“统一”了革命势力。辛亥革命实际上失败了!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后,一心一意想投身实业建设,使祖国不断富强 起来。他声明,今后将以民国国民的身份致力于比政治还要重要的民生主义事业。解职后的第三天,他就兴致勃勃地周游各省,走遍半个中国,到过很 多城市和农村,进行调查访问和参观,号召军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建设新民国,使人民免除痛苦,得到幸福。孙中山的这些活动,反映了他为祖国 富强而斗争的强烈愿望,充分表现出一个革命者不谋私利、不图名位的高贵 品质。老奸巨滑的袁世凯为了麻痹革命党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再三邀 请孙中山北上会商国家的内政纲领。8 月 18 日,孙中山自上海乘轮船经天津赴北京。24 日,孙中山抵京。袁世凯故意隆重地按国家元首的待遇接待孙中山。他动用了天子出行的 御辇,派了豪华的卫队,到车站迎候孙中山入宫。接着,袁世凯又曲意相从地和孙中山进行了十三次会谈。孙中山开诚布 公地详细谈了自己对国内国外形势的看法,谈自己对国政大事的见解。每当孙中山讲话时,袁世凯总是洗耳恭听,待孙中山讲完之后,袁世凯又每每点 头叫好,赞不绝口,从未提出任何异议,更无反对之意,甚至连丝毫不满的神色都没有表露过。有一次会谈谈到农业问题。孙中山说:“中国以农立国,必须解决农民 自身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孙中山原先以为袁世凯对“平均地权”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因为他知道 袁世凯在家乡拥有大量土地,北洋军的高级将官也都购置了不少田产。谁知孙中山话音刚落,袁世凯立即以掌击椅,一跃而起,眉毛一扬,激动地说道:“孙公所言极是,‘耕者有其田’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嘛!” 对袁世凯在会谈中的这种态度,孙中山虽说不无揣摩,更非全信,但总体情况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觉得此次来北京很有必要,通过交谈,彼此了 解。尤其是袁世凯一再当面向他表示对清廷专制的不满和对共和国体的拥戴,对民国大业的维护与热心,使他感到有了这个思想上的一致,那么对于 国防、外交上的大计,对于各项民生实业建设,就可以求大同存小异。孙中山根本没有看出袁世凯伪善面孔后的杀机,几天之后他打电报给黄 兴,认为对袁世凯“绝无可疑之余地”,要黄兴也来京和袁会晤。9 月 9 日,孙中山接受了袁世凯给他的“全国铁路督办”的任命,决心在十年内修筑二 十万里铁路,使中国境内四通八达,成为全球第一强国。稍后,黄兴也接受袁世凯政府委任的川粤汉铁路督办职务。孙中山到达北京的第二天,8 月 25 日,同盟会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南北 议和的前后,同盟会已走向涣散,并发生了分裂,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作为同盟会实际负责人之一的宋教仁,为了实现“政党政治”,积极活动,以 同盟会为基础,与其它几个小党派合并改组而为“国民党”。25 日这一天在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对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不是很满意,为了顾全大局,他还是出席 了国民党成立大会,被推选为理事长。但当时孙中山表示不愿过问党务,便委托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自己则专心致力于铁路建设事业。孙中山对筹建铁路工作十分投入,几乎是全力以赴,日夜筹思,先后考 察了华北、华中的北宁、津浦和胶济等铁路线。10 月 4 日到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又设立了铁路督办办事处,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完成 了全国各地干线分布的设计,并着手筹措经费。1913 年 2 月,孙中山为了考察日本实业和铁路状况,同时进行筑路借款 等活动,偕同马君武、何天炯、戴季陶等人前往日本访问,先后到达长崎、门司、下关、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等地。3 月 22 日,孙中山一行兴致勃勃地在长崎参观。他们是昨天到达这个九 州岛西北部的秀丽的海滨城市的。此刻,他们刚刚参观了三菱洋行的长崎造船厂,正准备出席长崎市长的晚宴。孙中山时而低头欣赏公园里的绿树红花,时而举目远眺海面上沐浴霞光 的片片红帆,舒心地微笑着。“先生”,马君武扶了扶鼻梁上的近视眼镜,笑着说,“这次与您随行, 在日本走了不少地方,我发现到处都有您的朋友。”“是啊!我自组织革命党以来,途经和流亡东瀛不下十次之多了。”孙 中山很有感情地说。“可只有这一次是堂堂正正的,袁世凯给了两万元,让您以铁路总办的 身份来日本考察,日本政府对您敬如国宾,优礼有加。哈哈”何天炯见孙中山心绪特别好,便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日出日没,又过去一天”,一直没有吭声的戴季陶,望着海中的落日, 感慨地说,“我们此行考察,快满一个半月了。”听此言,孙中山不由心中一动,很快收敛了笑容,把视线从远处收拢回 来,深情地说道:“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弹指问,我辞去临时大总统,也快满周年了。” 马君武笑了笑,说:“这一年间,先生您的变化真大。人都说,孙先生过去是口不离革命,如今则是言必谈铁路,您的心思全扑在那两条铁轨上了。哈哈”“说得对。”孙中山听了后,眉一扬,眼一亮,会心地笑了。 正当他们有说有笑地进入市政府迎宾馆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邮使取出一封电报,双手捧着递到孙中山面前。孙中山看了一眼电报封面,满脸笑容,说道:“是黄兴来电,准有好消息!” 说罢,“哧啦”一声,撕开封口,抽出电文看了起来。忽然,孙中山笑容顿失,闪耀着红光的脸色刷地阴沉下来。他持着电文的手在微微颤抖。孙 中山目光平视,垂着手,脚步沉重地走出门外。急性的马君武快步跟了出去,低声问道:“先生,出了什么事?” 孙中山这才转过身来,将纸条递给马君武。马君武急忙展开,何天炯、戴季陶飞步凑上前来,看着电文——“宋教仁 20 日晚在上海车站遇刺,经抢救无效,于 22 日晨逝世。”“啊!”这噩耗如晴天霹雳,三人都惊得呆若木鸡。 宋教仁是一位有头脑的政治家,是改组后的国民党的实际主持人。他竭力主张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多党制政治。他提议实行责任内阁制,准备用 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 年底至 1913 年初,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国会大选时,宋教仁到处发表演说,提出总统可以由袁世凯担 任,但内阁必须由政党组织,还极力抨击现政府的种种失策之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人大获全胜,在众议院五百六十九个席位中,国民党独占二百六 十九席,在参议院二百七十四个席位中,也揽得一百二十三席。这次胜利非同小可,它预示着国民党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执政党,宋教仁作为执政党 的党魁,大有组阁的希望。一心要搞专制独裁的袁世凯对此又急又恨,他害怕宋教仁登上国务总理 的宝座,自己就会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总统。因此,他一面去电催促南下活动的宋教仁来京,一面却唆使一只黑手伸向宋教仁。3 月 20 日这一天,天空阴沉沉的,毛毛细雨一直下个不停。上海火车站 里,宋教仁正坐在摆设得颇为排场的议员接待室里,他准备乘晚班火车到北京,距离剪票进站上车的时间,大约还有二十来分钟。前来送行的黄兴、陈其美、廖仲恺以及其他上海各界知名人士正在热烈 地交谈着。廖仲恺坐在接待室门口,看到接待室往进站口的拐角处,鬼鬼祟祟地飞快闪过一个人影,心中顿生疑云,警惕地用手肘碰了碰宋教仁,侧身凑进他 的耳边说道:“教仁兄,那边好像有坏人。” 宋教仁不以为然地朝门外瞥了一眼,轻声答道:“这类事,防不胜防。”进站的铃声响了。宋教仁提起身边的一只小皮箱,对黄兴等人说道:“诸兄,请留步,望多保重,等候我的好消息!”“教仁兄”,黄兴拉着宋教仁的手,深情地说道,“到了北京,莫忘了 给孙先生写封信,据日程,他明天可能就要到长崎了。”“一定,一定。不过,我想等国会闭幕之时再写,到那时,我要向他报告一个他意料不到的特 大喜讯,让他也高兴高兴。”宋教仁一边说着,一边大步走出接待室。在黄兴、陈其美、廖仲恺等人的陪同下,宋教仁匆匆向验票口走出。接 待室到验票口不过数十公尺远,刚走到一半,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只听见宋教仁惊喊一声“有人刺我”,小皮箱“啪”地掉在地上,宋教仁双手捂 住腰部,随即栽倒在地上,鲜血从风衣里淌了出来。火车站内警笛四起。巡捕们发现了一个持枪的人,正趁大乱之机夺路而 逃。巡捕奋力追赶,凶手抢先开了两枪,击倒两个巡捕后,冲进一条小巷,消失在迷蒙的夜雨之中。宋教仁被刺身亡后,袁世凯起先散布谣言,说此事是国民党内部矛盾所 致,后来又装腔作势地电令江苏都督程德全严加查办。不久后,刺杀宋教仁的实情完全大白:由于谋杀宋教仁的凶犯相继被捕,在他们的家里搜出了国 务总理赵秉钧、内务部机要秘书洪述祖与谋杀犯来往的电文、信件多件,还有赵秉钩寄给谋杀犯的密电码一本。赵秉钧致凶犯的一封信中说:“密码送 请检收以后,有电直接寄国务院可也。”原来,指挥策划行刺宋教仁的不是别人,正是国务总理赵秉钧,而主使 赵秉钩的,正是袁世凯。宋教仁的被刺,如一盆冷水浇到了孙中山的头上,他从长崎立即赶回上 海,当晚就在黄兴的住所开会研究对策。当他听完黄兴关于宋教仁被刺的经过以及宋案初审的情况后,语调低沉而缓慢地说:“袁世凯之所以敢于如此胡作非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革命方略不行。 这其中,我将临时大总统一职让袁,乃是我犯下的最大的政治错误。从袁世凯的行为来看,他是想彻底铲除南方的革向党,推倒民治、恢复帝制。现在, 暗杀教仁只不过是他的阴谋的第一步,向五国财团借款打内战便是第二步,往后,肯定还有第三步、第四步看来,我们革命党人非用武力倒袁不可 了。”孙中山的话像一阵风,激起了在座人心中的波涛。大家原只想到宋案, 未想到动兵讨袁,再举革命之计。“上海及南方备省党人均持以法律斗争为主的讨袁对策,况且目前凶犯 已经在押,罪证确凿,法律斗争极为有利,攻势也强。”黄兴说着,扫了一 眼在座的人。“不不,依我之见,对于袁世凯,是非用武力不可,我们应该立即组织 军队。”孙中山语气很平缓,态度却十分坚定。“先生”,黄兴略为迟疑了一下,说道,“本党所掌握的军队不仅数量 少,且有一大部分尚在训练之中,势单力薄,难以与北洋六镇作战。我仍主张法律惩袁,逼袁下台。”“各位,我认为,在今日之中国,对于像袁世凯这样一个独揽军、政、 财大权,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盗逆贼来说,法律是制裁不了他的,甚至动不了他的一根汗毛。”孙中山强忍着心中的痛楚与忿满,说道:“我们 不能一错再错,只有揭旗讨袁,举兵北伐,才能救党拯国。”孙中山此时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把政权让给袁世凯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然而,这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深夜,孙中山怎么也合不上沉重的眼皮,脑子里一直平静不下来。他坐到桌旁,拧亮台灯,展纸挥笔,含着眼泪写下了 悼念亡友宋教仁的一副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孙中山把笔搁在笔架上,小心地提起墨迹未干的挽联,轻轻地挂到墙上 去。他在心里谋划着行动方案,不禁出声怒斥道:“人面兽心的窃国大盗!翻云覆雨的巨奸大贼!我马上组织军队,非去 袁不可!”兴师讨袁刺杀宋教仁的枪声惊醒了孙中山。孙中山之所以对袁世凯妥协,一方面 是迫于客观形势,另一方面是由于认识不足,对于像袁世凯这一类的政客的斗争经验不够丰富。现在,当袁世凯凶恶的反革命面目暴露无遗时,他便立 即丢掉幻想,准备兴师讨伐袁世凯。但是这时的国民党与辛亥革命之前的同盟会已不一样了。国民党充满了 投机分子和封建官僚,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人民。孙中山武力讨袁的主张,在国民党内部还有不少分歧意见。正当国民党人对武力讨袁还在犹豫不决的 时候,凶残的袁世凯却先下手了。他不经过参议院通过,就向帝国主义五国银行财团签定了借款二千五百万英镑的合同。他知道孙中山和他已是水火不 容,便借款用来扩充军队,对付革命党人。同时决定先发制人,借口国民党的几位都督曾通电反对借款,不服从中央,于 1913 年 6 月,先后撤免了国民 党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企图使反袁的革命势力在政治上陷于被动的地位。接着,袁世凯又拟定了军事计划,分三路大军南下:第一路由京汉线南 下进军江西;第二路沿津浦路南下进军南京;第三路由汴梁经颓州方面进攻 安庆。至此,孙中山已经完全清楚地看到了袁世凯的挣狞面目,只能义无反顾 地和袁世凯决裂。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国民党内部和其他方面的革命力量不得不同意孙中山的主张。于是,孙中山当机立断,在责令袁世凯辞职的同 时,通电各省起兵,发起了武装讨袁的“二次革命”。1913 年 7 月 12 日,李烈钩在孙中山的指示下,于江西湖口宣布独立, 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二次革命”爆发。15 日,江苏宣布独立,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7 日,安徽宣布独立,柏文蔚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18 日,上海、广东分别宣布独立。 但是,辛亥革命后的国民党,革命性已大不如以前了。对于孙中山的决定,有的并不支持,有的则是阳奉阴违。李烈钧在湖口打响讨袁的第一枪后, 孙中山一再电令广东、湖南出兵援助,可是陈炯明和谭延闿却多方借故,一直按兵不动,致使江西的革命军在北洋军水陆夹攻下,很快丢失了重镇湖口。 南方各省虽说都相继宣布独立,但各地讨袁军犹如一盘散沙,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和统一的指挥。加之他们不肯发兵北上,独立等于中立。 袁世凯却是蓄谋已久,早已调兵遣将,举兵南下。帝国主义也积极支持袁世凯,德国还派了军官,帮助对付讨袁大军。这样一来,讨袁大军无论在 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不占优势,一连打了好几仗都遭到了失败。孙中山最为痛心的是南京失守。他对南京十分重视,认为南京乃是极为 重要的战略要地,一旦战争爆发,南京是双方必争之地,国民党军只要能守住南京,必将能影响全国讨袁的战势,鼓舞讨袁的士气。所以还在江西独立 前,孙中山就曾派他的表弟朱卓文几次去南京,联络第八师官兵,动员他们做好讨袁的准备。湖口枪声打响后,孙中山曾要亲自到南京去,领导南京独立事宜。当时, 南京的局势已经十分险恶,张勋的辫子兵已从山东逼近扬州,冯国璋所率领的数万人马也从津浦线追来,南京已经两面受敌。黄兴闻讯赶来,见孙中山果真要亲自前往南京,连忙劝阻:“先生,南京目前十分混乱,你不能去。”“时局危急啊!”孙中山望着面前的战友,深知他是出自爱护之意,说 道,“南京乃是袁贼必争之地,如果失守,‘二次革命’就等于失败,我们的一切努力也将全部付诸东流。所以,南京的存亡关系全局,务必死守。”“先生”,黄兴被孙中山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他紧紧握往孙中山的 手,说道,“你不能去!我去!我去指挥南京的保卫战”黄兴到了南京后,强迫江苏都督程德全打起讨袁旗帜。程德全不赞成讨 袁,便以到上海筹饷为名,离开了南京。南京独立的第二天,驻守徐州的第三师被张勋的部队击败,向黄兴告急。 黄兴本来心情就很沉重,因为他刚接到一个密电,报告了驻守扬州的徐宝珍第四师已被北洋军收买,倒向袁世凯了。这样一来,南京就陷入了四面受敌、 众寡悬殊的危险境地。黄兴抽调了第八师的一个混成团赶赴徐州增援,在徐州外围与张勋的辫 子兵接上了火。激战之后,张勋的辫子兵节节败退。正当乘胜追击之时,该团又突然接到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发来的急电,要他们赶快回头保卫南 京,因叛徒徐宝珍正在向南京逼近。该团只好撤退赶回南京。这时,辫子兵卷土重来,徐州城陷落。黄兴见徐州陷落,对坚守南京孤城失去信心,于 7 月 28 日被迫离开南京。南京城在张勋辫子兵的践踏下,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安徽的反袁军事行动,由于内部的纷争而自行瓦解,柏文蔚出逃。福建、湖南、四川的独立,不久也宣布取消。 孙中山听说广东讨袁军起事后,乘了一只德国轮船赶去指挥战斗。不料船到福州,就听说广东军阀龙济光宣布站在袁世凯一边对付讨袁军,广州军 事也失利了。孙中山只得在福州转船到台湾,换乘日轮再次到日本。这样,“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便完全失败了。8 月 8 日,孙中山到达日本门司港。日本的山本权兵内阁,事先已接受 袁世凯的要求,不准孙中山登陆,并要逮捕他。次日,孙中山乘的日轮达到神户港。神户水上警察署的事务长带警官队登船搜查。船长是孙中山的旧友, 他机警地把孙中山藏在船长办公室的一间小屋里,船长问警察长:“什么事?”“船长,我们来搜一个姓孙的船客。”“姓孙的?这佯的船客我们没注意到。”“中国的前总统逃亡在这条船上,船长不能隐藏呀!”“不会。”船长举起一只手摇了摇,接着说,“孙总统我认识他,他从 前以国宾身份来日本时我见过他。如果他乘这条船,我不会注意不到的。”船长随即打开办公室的门让警官们进去。他镇静自若地说:“请先坐下, 我拿名册给你们查对,如果还有怀疑,那就请搜查。”“船长,我们一方面查看搭客名单,一方面还要搜查,用不了很长时间。” 警察长说。警官们在船上查了三个钟头,甚至连锚库都搜查了,也没搜出姓孙的船 客,只有船长办公室和那间小屋是例外,因为要搜查船氏办公室,必须有指挥所的命令,而且船长又事先请他们喝了茶。孙中山有惊无险,过了这一难关。袁世凯在孙中山乘船离开福州时,就发出密令,要驻日大使馆组织暗杀 团,在孙中山抵达日本时加以暗害。刺客们赶紧活动,四处探听孙中山到达 日本的确切日期。日本友人宫崎寅藏、萱野良知、犬养毅等知道了这个消息,挺身而出, 保护孙中山。他们向先期到达日本的廖仲恺、何香凝等革命党人作了转告,还临时组织了“刺客击退团”进行防范。当孙中山到达东京时,日本朋友们 亲自陪同,何香凝等人一起赶到火车站迎接,保护孙中山先生安全地下了火车。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日本首相山本仅兵同意孙中山在日本留居。“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更加肆无忌惮了。他狂喜地庆祝着自己的 胜利,接二连三地干出了一系列反革命勾当:国会在袁世凯的军警包围下,选举袁为正式大总统,俄、法、英、日等十三国驻京公使相继发出照会,承 认袁世凯政权;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会中国民党籍议员的资格;通缉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廖仲恺等人;解散国会,停止参、众两院议 员职务;解散各省省议会;颁布新“约法”,废除《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等 等。亡命在日本的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听到这些消息,无不义愤填膺。在国 内,“民国”已是徒有虚名,“共和”的气息已经荡然无存了。连日本记者撰写的北京通讯中也写道:“国会这个称之为中华民国公民行使权力之机关, 民主共和国体之象征,已经因其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举行会议,已是名存实 亡了。”这时候,孙中山他们不仅因为政治上的失利和军事上的失败而负上沉重 的心理压力,在生活上也是艰难备尝,甚至连衣食都发生困难。平时,孙中山经常吃红薯,喝红薯汤,生活极其俭朴。这一年冬天,东京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有钱的人家围炉烤火,而革命 党人竟不能出门。孙中山目睛革命党人流亡异邦,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自己身为党的领导人却又无力援助,深感内疚。他在给南洋革命党人写的一 封信中描述道:“流亡日本之革命党人,经济困窘,衣食亦多不能顾。连日大雪,在东京之亡命党人中,竟有不能向火而致疾者。望南洋党人速筹款相 助,以解困境”处在这样的逆境中,许多革命党人都垂头丧气,对革命的前途表示了深 深的忧虑。孙中山则不以为然,对革命前途仍然充满信心。他苦劝革命党人,振作起来,恢复同盟会时期百折不挠、屡仆屡起的革命精神,继续为革命事 业而奋斗。他告诫他的同志说:“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恶消长之天理,则 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即使及身而不能成,四万万苍生当亦有闻风而兴起 者。”这时,孙中山痛感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党内人员复杂,良莠不齐, 没有战斗力,革命难以进行下去,决定改弦更张,重新组织一个革命党。孙中山召集流亡东京的革命党人开会讨论此事。孙中山首先说:“现在国民党的人,多已丧失了革命锐气,一味只知贪图富贵荣华,既 怕反对列强,又怕节制资本,今后恐难有大作为。”到会的人听孙中山这一说,都点头表示赞同。孙中山又提议说:“我打算撤消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以团结中华有志之士,再图 革命。”接着,孙中山又宣读了他草拟的党的总章,规定党员入党必须立誓对领 袖绝对服从,并在誓约者名下加盖指模。黄兴听到这一条规定,不大赞成。他说:“先生拟定的誓约这一条,依我之见,不仅多余,且有不妥之处,党员 入党并非为某一领袖服务,而是效力于革命事业。”孙中山平心静气地解释道:“这一条规定,我考虑了多时。回顾自同盟 会以来的多次举义,尤其是讨袁之‘二次革命’,不少同志独断独行,各行其事。在南京临时政府期间,我虽身负总统之职,但南北议和,我不得不让 权;定都北京,又促我让步,教仁血案,我力主兴师讨袁,又不听从,迁延时日,以至于开战即败。这一系列血的教训,鉴于以往散漫不统一的弊病, 此次建党,特别强调服从党魁命令,并须各具誓约。”廖仲恺等人则同意孙中山的主张。1914 年 6 月 22 日,在东京召开中华革命党第一次大会,到会者有八省 逃亡日本的革命党人,孙中山被选为总理。7 月 8 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筑地精养轩召开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到 会者三百余人。孙中山在会上宣誓加盟,正式就任总理职务。他公布了手书的《中华革命党章程》,规定党的宗旨为“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扫 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在宪法颁布前,“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党员完全负责。”并规定按入党时间的先后,将党员分为首义、协助和普通三种,各有不 同的政治权利,即在起义以后到宪法颁布的时期内,首义党员有参政执政的优先权利,协助党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普通党员只有选举权。由于许多革命党人因反对按指印、立誓约,而拒绝加入中华革命党,原 同盟会中的一些重要成员,如黄兴等人也没有加入。会议讨论决定了领导机构:总务部长陈其美,党务部长居正,军务部正副部长为许崇智、邓铿,政 治部正副部长为胡汉民、杨庶堪,财政部正副部长为张静江、廖仲恺。设支部于国内外各地,国内支部专事组织武装讨袁,海外支部负责筹款。中华革命党建立后,孙中山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武装斗争方面。他继续 四处奔走,筹措军费,组织力量,策动讨袁起义。孙中山这种不展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为革命事业而英勇奋斗。革命伴侣宋庆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流亡日本,这是孙中山革命生涯中最 困难、最感孤独的一段岁月,在这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孙中山得到宋庆龄 的巨大支持和鼓舞。1913 年 9 月的一天下午,孙中山正在闷热的屋子里看报、写文章。一位 中年男子带着两个气质不凡的年轻姑娘来到孙中山的住处,一进门就叫起来:“孙先生,你猜是谁来了?”孙中山放下手中的报纸,抬头一看,原来是老朋友宋耀如和他的女儿宋 霭龄,还有一位姑娘似乎很面熟,不禁仔细打量起来,只见她身着合体的西式服装,两只眼睛明亮有神,她向孙中山恭敬地鞠了一躬,问候道:“孙先生,您好!”“小罗莎!罗莎蒙黛!”孙中山猛然认出面前这位美丽的姑娘,就是老 朋友宋耀如的二女儿宋庆龄,禁不住高兴地叫起来。七八年未见,他心目中那个聪明怜俐的小女孩,已经变成一个亭亭玉立 的大姑娘了。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友谊,看到宋庆龄,不 由得想起了与宋耀如从相识以来的件件往事。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字耀如,是个虔诚的基督教牧师,又是一个民主 革命者。他早年随同他的舅父到美国波士顿谋生,后来依靠亲友的资助,进入田纳西州万德毕尔特大学神学院读书。1886 年毕业后,即归国在上海从事宗教、教育和实业方面的工作。他在 上海协助组成第一所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在从事对非教徒的传教活动的同时,还创办了一家印刷所,取名“美华书馆”,出版大量中文圣经,并秘密 印刷过不少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小册子。1994 年春天,孙中山为了谋求民富国强,偕同乡密友陆皓东来到上海, 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在上海一个基督教布道团任布道者的宋耀如。当时宋耀如不满三十岁,由于他出身贫穷,懂事之后,在美国求学与事业上屡遭外国 人的歧视,加上他回国后常在苏州地区巡回传教,目睹了江南一带老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从而对满清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不满情绪。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7
正序
倒序
孙中山全传
孙中山全传-2
孙中山全传-3
孙中山全传-4
孙中山全传-5
孙中山全传-6
孙中山全传-7
孙中山全传-8
孙中山全传-9
孙中山全传-10
孙中山全传-11
孙中山全传-12
孙中山全传-13
孙中山全传-14
孙中山全传-15
孙中山全传-16
孙中山全传-1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孙中山全传
孙中山全传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