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全传-5

事,就是只想推翻清廷。这事业比做皇帝更伟大、更辉煌! 黎氏听了,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孙中山,像是不认识他似的,并带着惊叹的口吻说:“啊呀,没想到你还是个胆大包天的‘孙悟空’啊!” 孙中山不但要学孙悟空大闹天宫。一心推翻满清政府,而且他的性格亦似孙悟空活泼好动,喜欢嬉戏打趣,幽默调皮。熟悉孙中山的人,就干脆称 他为“孙行者”。136 有个化学老师叫何燎然,喜欢在学生面前大谈佛偈,常说什么“不 有而有,有而不有”,一副假道学模样。孙中山心里很不以为然,一听到这样的话,总是捧腹大笑,把个何燎然先生笑得莫名其妙。而在同学中间,孙 中山则常常学着何燎然的样子,说,“不有而有,有而不有”,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陈少白入学之后,与孙中山住一宿舍。在他们的房间里,除了两张 铁床,其他地方都堆满了书籍。他俩十分要好,一起读书,一同吃饭,晚上常常聊到很晚。彼此有什么问题,都一起商量解决。但是,这两个好朋友也喜欢互相戏弄,打来打去。谁吃了亏,谁就发脾 气)另一个也不相让,于是常常推推撩撩,以至用书本、杂物做武器,抛来掷去。他们的宿舍的窗口,正对着伦敦教会道济会堂的天井和厨房。因此, 他们抛掷的“武器”,便不时落到会堂里去,弄得道济会堂的人十分恼火。有一次,竟然连煤油灯也从窗口飞了出去,道济会堂的主持拿他们没办法, 只好亲自到学校去“告状”,请求老师对他们严加管教。然而,不管是学“孙悟空”闹天宫,一心只想推翻清廷也好,还是如。“孙行者”般活泼好动、 嬉戏打闹也好,都丝毫没有影响孙中山的学业。1888 年春天,就在孙中山转入西医书院不久,他的父亲孙达成因病去世 了。在父亲病重期间,孙中山赶回家乡,为父亲煎汤送药,整日守候在父亲的病床前,极尽为儿的孝敬之心。父亲去世了,孙中山十分伤心,大哭了一场。他站在父亲的灵枢前,为 自己不能挽救父亲的生命而内疚而自责,更激发了他学好医术救人性命的强 烈愿望和坚强决心。孙中山的学习更勤奋更刻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西医书院的几年里,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第一学年,获全年级第三名(应考者十三人)。化学、物理和生理学三 科成绩优异。第二学年,名列全年级第一(应考者九人)。 第三学年,主要在雅丽氏医院从事临床实习,工作积极,获得极佳的评价。 第四学年,名列全年级第一(因同学多未能逐年升级,应考者仅五人)。 第五学年,名列全年级第一(应试者四人)。在毕业考试当中,十二门课程有十门获优等,总成绩称“最优异”。1892 年 7 月 23 日,西医书院举行了第一届毕业典礼。孙中山以全校之 冠的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他的毕业执照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写着:香港西医书院掌院,并讲考各员等,为给执照事:照得孙逸仙在本院 肄业五年,医学各门,历经考验,于内外妇婴诸科,俱皆通晓,确堪行世。奉医学局赏给香港西医书院考准权宜行医字样,为此发给执照,仰该学生收 执,以昭信守。教务长康德黎博士,亲手把毕业执照发到孙中山手中。他在毕业典礼上 的简单致辞中,热情地赞了孙中山。称赞他的勤奋好学,称赞他的聪慧与才 智。康德黎博士为西医书院能培养出孙中山这样优异的学生而感到由衷的高 兴。毕业典礼之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特地邀请了五十人,举行了一 次庆祝宴会。这对于孙中山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荣誉。行医受挫二十六岁的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但是,这个高才生,却不能 在香港行医。原来,在香港医学局看来,西医书院的课程并没有完全按照英国的标准 设置,因此,它的毕业文凭就不能承认,它的毕业生也就没有行医香港的权 利。对此,孙中山愤愤不平,可是又没办法去改变现实。无可奈何之下,就 打算在香港开设一家药房,于是让陈少白代他草拟一份招股章程。康德黎博士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孙中山这样做很不妥,因为在英国,医 生的地位很高,是社会的“上等人”,做买卖的自然不能入流,于是,就亲自赶到孙中山那里,劝他不要这佯做。博士带点生气的口吻说:“用你的名字开药房?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要知道.你是西医书院第一 届第一名的学生,应该自爱才是。”孙中山无话可说,他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 计划。然而,康德黎对自己的得意门生也并不足劝劝就了事,他非常关心孙中 山以及另一名高才生江英华的前途,他利用自己的影响与地位,为他们四处奔走。最后请香港总督罗便臣驰书英国驻北京公使,托英国公使向北洋大臣 李鸿章陈述孙中山、江英华两人“识优学良,能耐劳苦”,“请予任用”。李鸿章给了英国公使一个面子,即覆函表示同意,说:二人可来京候缺, 每人暂给月俸五十元,授予“钦命五品军牌”。孙中山非常感谢康德黎博士的大力举荐。京城人多,各色人物都有,在 那里一定可以结交更多的有识之士,使他们与自己一样,向往并从事“医国 事业”。于是,孙中山改变了原来在香港、广州活动的打算,同意与江英华一道 上京赴任。康德黎博士见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心里十分高兴,就亲自带领两位得 意弟子直奔广州。到达广州之后,他们住了下来。因为是北上赴任,必须向李鸿章的哥哥 两广督李翰章领取军牌。这本是件小事,很快就能办好的。但他们上总督府求见,却被门吏挡住了,要他们三天后再来。他们只好等着,白白等了三天。 憋得孙中山一肚子气没处发泄。三天后,总算见到了李翰章。李翰章阴阳怪气,打了几句官腔,又对孙 中山、江英华教训几句,然后让他们去办理有关手续。手续十分繁琐,跑这跑那,跑得孙中山身上直冒汗。最后,衙吏还要他 们填写一张表格。孙中山拿起表格一看,表格要求填出一家三代明细履历。“这不是侮辱人格么?”领取军牌的是我,为什么还要填上祖父与父亲的情 况?孙中山原本就因为等啊、跑啊憋了一肚子气一肚子火,这下一齐爆发出 来。他把表格掷还给衙吏,掉头就走了。于是,孙中山想到了澳门。还是在西医书院读书时,有一年假期回家经 过澳门,曾经为当地绅士、镜湖医院董事曹子基、何穗田的家人治过病,那是久治不愈的一种病。孙中山经过详细诊断,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很快使病情有了起色。等开学返校再路过澳门时,孙中山又根据病情对用药作 了调整,终于使病人迅速恢复了健康。大家对孙中山的医术赞叹不已,赞他“妙手回春,华佗再世”,并热情地发出邀请,希望他毕业后来镜湖医院就 职。如今,香港难留,北上又不成,孙中山使决定去澳门碰碰运气。 孙中山到了澳门,来到镜湖医院。由于他在镜湖医院留下了好印象,立即被聘任为这个医院的主治医生。 镜湖医院是一家慈善医院,专用中医中药给病人治病。孙中山的受聘,使他成为这家医院的第一个西医医生,因此,医院打破了专用中医中药的惯 例,开创了中西医兼用的薪的格局。但是,受聘于镜湖医院,并不能使孙中山满足。他想自己开一家医院, 单独行医。而这个愿望,在孙中山到达澳门之后不久,就实现了。1892 年 12 月 18 日,澳门大街出现了一家中西药店。它是孙中山开办的。 为了开办这家药店、实现自己单独行医的愿望,孙中山四处奔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最后通过老朋友杨鹤龄,终于说通澳门豪富、杨鹤龄的七 妹夫吴节薇同意作担保还银人,向镜湖医院贷款本银二千元。才解决了开办药店的最根本的资金问题。中西药店的出现,结束了中国籍西医从未在澳门开业的历史、孙中山成 为中国籍西医在澳门开业的第一人。中西药店是办起来了,但是它的前途如何,却令孙中山十分担忧。他的 一些朋友也对孙中山能办好药店、收回投资持怀疑态度。一家颇有影响的医学杂志《中华基督教医学报》曾刊文指出,说行医治病,“在香港或者上海 这样的地方机会尚且有限,何况别处?”机会有限,并不是说中国人很少生病,而是由于迷信、愚昧和偏见在作 祟,使得很多生病的中国人,常常不是是求医而求神明,或者只相信中医而忌讳西医,甚至心甘情愿地投向巫婆和江湖骗子的圈套中。孙中山决心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精湛医术来改变人们的观念,纠正这种 不正常的现象。在这方面,他有过一次亲身实践。1892 年春天,在孙中山即将从西医书院毕业的时候,孙眉从檀香山汇来 一大笔钱,要给家里盖座新楼。为此,孙中山特地赶回翠亨,亲自设计建筑 图样,将1885 年孙眉所建的一所房宅加以扩建,建成一幢中西式结合的两层 楼房。新居落成,孙中山亲笔写了一副四字对联,张贴在大门两旁,对联云:“一椽得所,五桂安居”,表达了孙中山新居落成后的欣喜之情。这幢楼房, 就是今天供人参观的“孙中山故居”。这里要说的,是楼房即将竣工时发生的一件事。 建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为楼房砌一道围墙。几个被孙中山请来的工人,在工地上已连续干了一个多月。其中一位工人上长了一个久治不愈的大疮, 虽然疼痛,但他仍然坚持出工做活。一天,庭院外传来了“咚、咚、咚”的竹筒敲击声,工人们一听都知道 是来了江湖医生,都催促那位生疮的工人去找江湖郎中治一治。生疮的工人已备受折磨,听说来了江湖医生,就像盼到了救星一般,连 忙跑出去喊住那江湖郎中。其他几个工人也都放下手中的活,一起出来看热闹,看看江湖医生是如何治病的。江湖医生摸摸那工人的腿,又看看他的神色,知道那工人的心情很焦急,就说:“这个大疮有奇毒,再拖下去就麻烦了。我包你治好,但得付五两银子。” 工人们一听都一起嘘起来,“啊呀,这么贵呀!除个小疮就要花这么一大笔钱!你该不是敲竹杠吧?” 生疮的工人面有难色,再三恳求说:“医生你就行行好,便宜一点吧。”“不行不行,没有这么多钱,我是不会替你治的。”那江湖医生丝毫不 肯让步。工人们便一边嚷,一边帮着说,声音越来越杂,越来越响。惊动了正在 屋里看书的孙中山,他便走出院子来,想看个究竟。当问明白是这么回事之 后,就对那工人说:“我是个医生,你有病为什么不叫我来替你治?” 那工人见东家这样说,倒显得不好意思,不知如何回答。一旁的江湖医生却被激怒了,立即大声嚷道:”你小子竟敢与我抢生意,难道你以为我治不好他的病?老实告诉你”他顿了顿,从袋中取出飞砣,恶 狼狠地接着说:“我一飞砣打断你的脚,也能替你治好。” 话音刚落,他便把手中的飞砣晃了几晃,眼睛紧紧盯住孙中山。那飞陀是个酒杯大的园锥状铁球,连着铁索,是打人的一种凶器。 工人们都惊呆了,一起注视着孙中山,看他如何应付这种场面。却见孙中山转回身去,三步并作两步,飞快地跑进正厅,一转眼工夫又噔噔地跑了出来。大家都在纳闷,只见孙中山用左手的长抽遮住右手,比画 成一副开枪射击的架势,又听见他大声说道:“你那一点雕虫小技算什么。我一支‘对面笑’(手枪)打死你,也能 叫你起死回生。”工人们实在没想到孙中山还有这一手,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又一起把目 光投向江湖医生,只见那江湖医生吓得脸色苍白,手足无措,木鸡似的站着。孙中山的母亲、姐姐这时也都出来了,她们怕闯出什么祸事来,连忙上前劝阻。 那江湖医生见自己占不到什么便宜,便趁势溜走了。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看江湖医生走了,才好奇地问道:“阿弟,你从哪里弄来的手枪? 孙中山哈哈一笑,露出手指,把刚才那姿势又做了一遍,说,“姐姐,你看,这不是手枪吗?” 大家都一起开心大笑起来。孙中山立即为那工人治疮,并说:“我一分钱也不收你的。保证把你的 毒疮治好。”果然,那工人的毒疮不久就治好了。 回想起这一段经历,孙中山既获得了勇气;又获得了启迪。他深深懂得,面对人们的迷信、愚昧,只有用无畏的精神、高尚的医德和优良的医术才能 打开局面。孙中山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自愿充当镜湖医院的义务医生,不收取任 何报酬。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人们对医生的好感和信任。而对于自己开设的中西药店,孙中山更是“德”字当先,以优质、真诚 的服务赢得病人的心。他始终以一种友好而善良的态度为病人治病。收取费用十分合理公道,对一些贫穷者甚至赠医送药,分文不取。不久,中西药店的名声就传了出去。人们都知道中西药店有位姓孙的医 生、医德既高,医术又好,有了病,都乐意来中西药店找孙中山医治。孙中山的医术很高,尤其擅长外科手术。有一次在镜湖医院,他为一个 病人开刀,取出一块大如鸡蛋、重一两七钱多的肾石,这在当时,手到病除 是极其罕见的。而且,每逢有什么犬手术,孙中山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总是请康德黎博 士来帮忙。而康德黎总是有请必到,他乐于帮自己的学生。因为孙中山有一种“易于使人们注意他”的天性,“一种吸引人们亲近他的磁性”。由于有老师的帮忙,孙中山的手术做得干净利落,从未失过手。按当时 的习惯,医生做手术时,允许人们坐在一旁观看。这就使得人们能亲眼目睹孙中山动手术时的风采,尤其是当人们亲眼看到孙中山从病人肚腹中取出肾 石时,都惊讶而且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孙中山行医不到两三个月,就声名鹊起,被人们誉为“国手”、“神医”。孙中山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上门求医的人数极多, 达到了“户限为穿”,也就是踏破门槛的地步。孙中山的声音越来越高,引起了澳门岛上葡萄牙籍医生的妒嫉。他们以 孙中山没有葡萄牙政府准予开业的证书为借口,开始是阻拦、禁止孙中山为葡籍人治病;接着又明确告知各个药房,除了葡籍医生外,不准为他国医生 开的药方配药。这样一来,孙中山的行医便遇到了严重的阻碍,他开出的药方,在澳门 竟拿不到药。他愤慨,他多方奔走,极力为自己争取应有的行医的权利,但是最终却没有丝毫的结果。“刚刚打开局面的孙中山猝然遭受挫折,面对无 可挽回的现实,他不得不摘下中西药店的牌子,关闭了店门,迁往广州,另 谋生路。借医“医圆”澳门行医处处掣时、备受窝囊气的孙中山,于 1893 年春天,将他的事业 转到了广州。在挫折面前,孙中山并不灰心,更不气馁,他有的只是愤慨,有的只是 不平,有的只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做到底的决心。当然,心挣之余,孙中山也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与惋惜。他给那么多人看 过病,解除过他们的痛苦,可是当他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却没有人敢站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更不要说为他伸张正义。孙中山知道他们都是些好人,一 些善良的人,他们只能把不平与同情埋在心底,却不敢大声疾呼地表达和发 泄出来。孙中山不禁感到孤独,感到一种被抛弃的悲哀。由此,他便体会到,医 术救人只能医体,不能治心,医术所济的范围、功效实在有限。在这困难的时候,他更怀念他的好朋友郑士良,他心想,要是澳门有像郑士良那样热心 干救国、忠诚于事业的人该多好啊!可是,这佯的人在澳门一个也找不到。行医既已受挫,又找不到志同道 合的知心朋友,对这样的地方,孙中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孙中山到了广州之后,在西关基洗创办了东西药局。为了扩大影响和便 于城内患者治病。又在双门底(即今北京路北段一带)的圣教书内设了一个医务分所。与此同时,他还在香山县石歧镇与人合资开设了东西药局支店。谁也没有料到,受挫后的孙中山,在广州的事业比在澳门时更为发达了。 开业之后,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尤其是孙中山医术精湛、服务态度又好,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 孙中山治病时,对病人十分亲切,态度也很认真。对于病人的要求,他总是想方设法,尽可能给予满足,对那些生活贫困的病人则特别优待。见到 这样的病人上门求诊,孙中山往往先冲上一杯牛奶,让病人喝了,歇口气,神气略定,然后才开始诊断。到最后,不仅免收诊金,而且赠送药品。病人 接受了这般优良的服务,自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在广州行医,孙中山由于三天两头来回奔跑,一会儿到西关,一会去双 门,一会儿又去石岐,实在是十分疲累。但孙中山并不因此懈怠,而是尽心尽意地对待每一个病人。一旦遇上什么特殊情况,他都及时地予以主动而热 情的处理,尽到一个做医生的责任和义务。一一次,孙中山从广州赶往石岐。将到石岐时,他远远地听到一个女人 凄惨的哭声。走近一看,在嚎陶大哭的女人的身边,直挺挺地躺着一个男人,一动也不动。孙中山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一边对躺着的男人作了一番观察。 那女人痛不欲生地说:“我与我男人一早来地里干活,没想到他就突然这样死了。丢下我们孤儿寡母,叫我们今后可怎么活啊!” 孙中山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忙和声细语地安慰那妇女,说:“别伤心,你丈夫并没有死。我是个医生,他的病我大概可以治好。”“真的?”那妇女止住哭声,既惊又疑地问道。“是真的。你去村里喊几个人,把你丈夫抬到我的诊所去。要快一点。” 那妇女答应一声,踉踉跄跄地向村里跑去。不一会喊来几个村邻,大家七手八脚把昏迷过去的男人抬到了镇上。、孙中山来不及喘口气;急忙拿起 针筒、注上药液,给那男人打了一针。、不一会儿,那“死”去多时的男人开始有了动静。只见他颤动了一下,发出一声长长而微弱的叹息,然后慢慢 睁齐了踉睛。像作了一场梦似的、惊奇地望着房间,望着面前的孙中山和泪 痕满面的妻子。那妻子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看看自己丈夫,那张熟悉的面孔上又 有了血色,再摸摸丈夫的手,温热有力。这是真的,丈夫还好好的,他死里 逃生了!那妻子扑通一声,一下跪倒在孙中山面前,连声说:“谢谢救命恩人! 医生的大恩大德,我们全家一辈子也忘不了。”孙中山连忙扶起那妇女,心里也热乎乎的。 没多久,孙中山便以他的医术和医德征服了病人的心,他的名声随之在广州、香山一带传扬开来。于是,找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两广总督衙 门的官轿,也常常抬着他延人府中为他们的家人治病。尽管孙中山对贫困者常常赠医送药,但由于找他治病的人相当多,开业 一年下来、孙中山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想想当时李鸿章授予孙中山。江英华“钦命五品军牌”,月俸才不过五十元,相比这下,这一万多元,该是多 么可观的一笔收入。可是,金钱并不能动摇孙中山从事“医国事业”的信念,他更不想把自 己变成一台赚钱的机器。无论是在澳门,还是在广州,孙中山通过自己的行医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因此,他并不满足做 一个治疗人体疾病的良医,他更为关心的是国家民族的“痼疾”,他要“借医术为入世之媒”,亦即通过行医,与社会各阶层人士广泛接触,甚至与官 绅经常往来,以了解社会的黑暗,了解社会上层的罪恶,从而寻找并开出“医 国”的药方。譬如两广总督李翰章,对于广东、广西的每个官职,都标出相应的价格, 然后明目张胆地加以出卖,由此而大发横财。翠亨村一个青年,并没有什么功劳,只是因为家中有钱和善于溜须拍马,短短几年里就提升到相当于西方 军阶准将的职位。而令人惊讶不已的是,他的每次提升,总要捎带上他那个在远地一个鸦片窟里当厨子的兄弟,原来,每次战役之后,他都臆造一些勇 敢的“事迹”,以他兄弟的名字报告上去,而上司也竟然信以为真,嘉奖不误。突然有一天,这个从来没有闻过火药味的厨子,竟从公报上读到自己的 名字,并且已经在清廷的军队里,得到了一个相当于上校的军衔。有一天,孙中山的诊所里来了一个病人。那病人从肩到时,从臀部到膝 盖,浑身上下,满是伤痕。孙中山看了之后很觉奇怪,就问道:“你的这一身伤是怎么来的?关节又怎么会变硬的?” 那病人一连声地叹气,又不住地摇头,久久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才稳住悲愤而委屈难耐的心情,说:“我这是被县衙门打的,是跪铁链跪的。”县衙门为什么要打你?为什么要罚你跪铣链?”孙中山又追问。 病人于是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孙中山。病人是个船夫。一天早晨,他正沿着河岸朝家中走去。突然,一队兵勇迎面而来。不由分说,抓 住他便拉到新会县县衙里,并立刻被按倒在地,屁股上挨了整整两百大板。打过之后,县官才拿着官腔问道:“你招是不招?” 船夫已被打得疼痛难忍、晕头转向,这一问,更使他如坠云里雾里,他看着县官,回覆道:“你们为什么要抓我?要我招供什么?”“你是海盗。为什么抓你,招供什么,难道你还不清楚。”县官似乎振振有词。“我是海盗?真是笑话,你们可以去村子里打听打听,我不过是个规规 矩矩的普通船夫,怎么就成了海盗!县老爷可不能冤枉我。”船夫听说自己被认定为海盗,知道那是罪该处死的,吓出了一身冷汗, 说话的口气倒也强硬起来。可这回答不仅不能使县官相信,反而激怒了县官,给船夫招致了更大的 苦头。县官顿时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大胆狂贼,竟敢狡辩!就让你尝尝跪铁链的滋味。”然后,一声吆喝:“来呀,铁链侍候!” 几个打手拥上前来,将船夫的膝盖按倒在锐利的铁链上。 船夫整整跪了一夜,直到次日中午才被放开,两个膝盖跪得鲜血淋漓。县官重新升堂,对船夫问道:“滋味不错吧!想清楚了没有,招还是不招?” 船夫十分坚强,使出全身的力气,高声回道:“我不是什么海盗,我没什么好招的!” 县官气急败坏,狠狠地下令道:“看来你还没尝够刑罚的滋味,来人,给他上竹杠。” 几个打手走上前,将船夫的双臂拉直,迫使他的双膝跪在地面上,然后将一根竹杠横搁在船夫的大腿上,两头各坐了一个打手。两个打手一起一伏, 竹杠像跷跷板似的上下摆动。阵阵剧痛传遍了船夫的全身,他立刻昏死过去。但是事情并没完。船夫被投进了监狱,等他身体稍有恢复,县官又给他 施刑逼供,然后他又是昏死过去。如此三番五次,将船夫拷打、折磨得不成人样。 到最后,县官又不明不白地,突然将船夫释放了,什么解释也没有。 讲到这里,船夫愤愤地说道:“为什么放了我?还是看我太穷,任凭他们如何用刑,我是一个铜子没有。有的,就是这条命。” 船夫的经历,使孙中山深为震惊和愤慨,这样黑暗的社会,这样的贪官污吏,人们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和说话的权利,人们的生命财产没有丝毫的 保障。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前不久亲眼见到的一幕。那是在方耀提督建立的屠杀场里。十几个刚被抓来、准备第二天处死的“犯人”在大声地呼喊:“冤枉啊,冤枉!” 提督的师爷却无动于衷,厉声训斥他们:“乱叫什么!你们若是好人,就不会到这个地方来。” 入提督府出诊正好路过那儿的孙中山,见到栅栏里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心里觉得非常难受。这样的人怎么会是犯人?又怎么够得上处以 极刑?就问那师爷:“这些人在送来之前,可曾经公堂审问过?”师爷根本不愿回答,但他知道孙中山是提督请来的医生,不便得罪,就 有些不耐烦地回道:“这些犯人都是由地方士绅送来的,确实是人人皆知的歹徒,哪里用得着审?”耳闻目睹的这一切,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的心:黑暗社会如此荼毒生灵, 他作为一个医生,又有何作为?他只能治好船夫身上的伤痛,却不能使船夫免于遭受那样的伤痛!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无辜的人被任意残杀,却不 能挽救他们的生命!可是,更重要的工作,更值得做的工作,应该是后者啊!孙中山决心要不遗余力地去从事那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医国”。广交志士孙中山行医广州不久,便声名远播,甚至被人绘声绘色地誉为神医。神 医之说自是表达了人们对孙中山的感激之情,他的医术高超确是有口皆碑,这里不妨引用一则当时刊登在广东中西日报上的鸣谢启事以作证明:孙逸仙先生学宗孔孟,业绍岐黄,合卢扁而擅专门,内治与外施并美; 统中西而探奥旨,针砭并刀割兼长。其平生医学精纯,业经大绅诸公合词称颂,登诸岭南诸报矣。余也不敏,质朴无文,偶惟牙齿之灾,竟稳晨宵之痛。 疾俨不伸之指,秦楚寻医:患同如捣之心,星霜屡易,诸医罔效,累月经时。境遇先生略施小技,力圭调和,著年成春;数月病源,一朝顿失。复荷先生 济世为怀,轻财重义,药金不受,礼物仍辞。耿耿私心,无以图报,谨将颠末,爰缘报端,用志不忘,聊摅微悃。不特见先生医学之精良,抑以表先生 人品之雅云尔。武泌谨启。由这则鸣谢启事可知,孙中山竟是一位各科全能的医生,连别人束手无 策的严重牙病,他也能手到病除。但是,黑暗腐朽的现实社会,使得孙中山不满足于只做个医治人体疾病 的医生,而促使他去履行自己的一贯理想与抱负,即更为坚定而迅速地去从事“医国”事业——推翻满清政府。可以说,从孙中山一踏上行医之途,他便是借行医为名,行“医国”之 实。他在行医过程中,一刻也没有忘记革命事业,随时注意交结有志之士,播下革命的种子。而到了 1894 年春,也即孙中山在广州行医一年时,孙中山 便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放在了革命工作上,俨然成了一名职业革 命家。孙中山这时的革命工作,主要是以行医为掩护,广泛交结各界的有志之 士,吸收他们为自己的革命同志。因为,要推翻满清政府,仅仅靠自己,靠几个人是决不能完成的。1894 年,一心想着医国事业的孙中山干脆卸去了管理药店的重担,一方 面请区凤墀的女婿尹文楷医生主持医务工作,一方面又把药店的财务经营交给一个伙计负责。无事一身轻的孙中山,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物色革命同志的 工作中去了。孙中山从伙计那儿提了一些钱,然后拎起医包,就踏上了外出交游的路 程。孙中山走了很多地方,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只要遇上可以交谈的 人,他就向他们揭露和抨击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宣传推翻满清政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旅费用完了,他又回药店去取,然后重新踏上交游征途。他四处奔走, 风尘仆仆。有时找不到合适的住处,他便在农民家里过夜,或在大树下歇息;肚子饿了,便喝一口凉水,吃一口自己所带的干粮。真可以称得上是风餐露 宿,不辞辛劳。累一点,苦一点,他并不觉得受不了。他吃过苦,受过累,能习惯,能坚持。尤其是当他想到,他的苦累是为了使广大的劳苦大众尽快 地摆脱苦难时,他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备感幸福。为了交游,孙中山受了很多苦累。为了物色同志,孙中山更是煞费苦心, 动了不少脑筋,花了不少心血。这期间,由于伙计不善经营,竟把孙中山的诊费收入统统投入了买卖,现金不足,使得孙中山的日常开销也难以维持。但孙中山并不介意,因为,对他来说,最要紧的是“医国事业”。 广东水师广丙军舰管带程璧光患有胃病。他听说孙中山医术高超,便亲自登门求孙中山给他医治。 孙中山交游去了,不在店中。尹文楷医生接待了他,并愿意替他医治。可程璧光不肯,他执拗地说:“我只相信孙先生。待他回来时,请通知我一声。”说完就走了。 过了几天,孙中山回来了,尹文楷将程璧光的事告诉孙中山。孙中山这时已不大接受医务,无暇替人治病,可一听说程璧光是位海军人才,估计今 后革命必有大用,就马上答应了下来。第二天,孙中山拎着医包,亲自上了程璧光家。程璧光胃病又在发作, 疼痛难忍,听说孙先生送诊上门,又惊又喜,连忙迎出门来。一见孙中山的 面,便爽快地说:“鄙人小病,何劳先生屈驾送诊。实是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孙中山连忙还礼,诚恳地说:“程先生是海军军官,长年坚守舰上,为国效力,落下胃疾,我等理应为守卫疆土的勇士尽一点绵薄之力。” 程璧光听了孙中山这一席话,更受感动,连忙把孙中山让进屋里。孙中山打开医包,立即给程璧光切脉问诊。仔仔细细地观察、检查了一番。同时,孙中山又不厌其烦地向程璧光解释他的胃病的起因及必须注意的 事项。“程先生的病是因饮食不正常而起,饱一餐,饿一顿,自然有伤肠胃。 今后,一定得注意定时定量进餐,不要吃冷辣食物。”程璧光望着孙中山,眼中透出感激的光。只见孙中山开好药方,又建议 道:“程先生除了吃药之外,还须进行辅助治疗。以后每天清晨须到野外散 散步,吸吸新鲜空气,增强胃部的活动机能,这样才可望彻底治愈。”程璧光连声称谢。只听见孙中山接着说道:“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清 晨必定散步半个小时。如果程先生没有散步的习惯,我可以陪程先生。”“不敢当,不敢当,孙先生工作繁忙,怎么能耽误先生的宝贵时间呢!” 程璧光连忙谢绝。“不必客气。散步对我也有利。就这么定了,明天早晨 5 点半,咱们东 郊见。”第二天一大早,孙中山便来到了东郊,过了一会,程璧光也来了。两人 沿着野外的小路,并肩漫步,呼吸着清晨的凉爽而散发着清香的空气,两人的精神都不觉为之一振。他们边走边聊,显得越来越投机。“程先生,听说你是程奎光的哥哥,是吗?”“是的,奎光是我的弟弟。”“噢,我和奎光先生早有来往,他可是个很有作为的人啊。”“孙先生过奖了。”程璧光并不知孙中山这句话的真正含意。“不,不。奎光先生确实是个很有作为的人。如今我们这个国家黑暗如 墨,已走向了穷途末路。奎光先生对目前的现状极为不满,乃至有志于改变这样的黑暗社会。这不是大有作为又是什么?”程璧光听了,大惊失色,怔怔地望着孙中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孙中山停了停,又接着说:“以程先生的阅历与见识,肯定会接触到这个社会更多的黑暗和腐败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想必程先生也是反感的, 不赞同的。是不是?”一席话说到了程璧光的心里。他想起了自己所亲见亲历的许多事,不禁 愤愤地说:“这世道确实太不像话了!”孙中山不想一次说得太多,又看看时间已经不早,便打住话头,说:“我 们明天再聊吧!”此后一段时间,孙中山天天陪程璧光散步。俩人相处得越来越亲近。孙 中山通过聊天,纵谈时事,批评社会,不断地向程璧光灌输革命思想。程璧光则在与孙中山的交往中,被孙中山的伟大人格和崇高抱负所打动,内心深 处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激情,终于成了孙中山的好朋友。孙中山就是这样不辞辛劳而真心实意地去物色、结交各界的革命同志。 从澳门到广州之后,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陆续结交了左斗山(基督教徒、店主)、王质甫(传教士)、魏友琴(教员)、程璧光(海军军官)、程奎 光(海军军官)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新朋友,并且经常聚集在一起,在广州圣教书楼后座的礼拜堂及广雅书局内的南园抗风轩(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 南馆)等处谈论时政,谋求救国办法。在广交新朋友的同时,孙中山开始考虑如何发动革命等一些具体事宜与 问题。一次,他在香山轮船上就与陈少白商量“将来有机会的时候,预备怎样造反”。要造反,必须学会使用武器。于是,孙中山在自己的家乡,亲自 试验炸药的威力。在翠亨村孙中山住的楼上,有个小陶缸,里面装着白色的药粉。家里人 都不知道它的用途,只是姐姐孙妙茜按照孙中山的嘱托,偶尔把它拿出来晾 晒一下。一天,孙中山回到家,从陶缸里掏出一些药粉,搁在一块白布上面,小 心地包扎好。然后走出家门,来到刻有“瑞接长庚”的闸门旁,把布包放在一块大石头上,仔细地看了又看,最后挥手让乡亲们退后。乡亲们都十分奇怪,不知孙中山在搞什么名堂。忽然听到孙中山说:“看 看炸药的威力怎样!”人们一听,都赶忙躲得远远的。突然间,只见火光一闪,轰隆一声巨响,在翠亨村上空回荡。等硝烟散 去,人们跑去一看,发现在那块七尺多长、一尺多高的长石上,现出了一道 新的裂缝。这火光,这响声,这裂缝,成为孙中山开始实施革命行动的标志。 与此同时,孙中山的几个老朋友也开始行动起来。陆皓东将翠亨村的田产变卖,与尤列等合资,在顺德县北水乡创办兴利蚕子公司,作为联络会党的秘密场所。 郑士良到处奔走,广泛结纳会党,联络防营,取得了显著进展。第三章革命征程闭门修书1894 年 1 月底,孙中山悄悄回到了故乡翠亨村。 到家之后,他便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铺纸研墨,奋笔疾书,做起文章来。 孙中山是要上书李鸿章。原来,在 1893 年冬,孙中山与陆皓东、郑士良等人聚会,讨论救国的方 法。大多数人鉴于“外患之日起”,主张“治标”,“偏重于请愿上书等方法,冀九重之或一垂听,政府之或一奋起”;与众多人的意见不同,孙中山 主张“治本”,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经过连日讨论,最后大家都同意孙中山的主张。虽说孙中山主张“驱除鞑虏”以救国,但在他的头脑里,却也存在着不 妨先维新改良的愿望。孙中山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物色到的革命同志仅十人左右。在这有限 的几个人当中,除了程奎光、程璧光是海军军官外,其余的都是些白面书生。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孙中山不禁自问:仅靠这几个手无寸铁的秀才, 造反能成功吗?能够迅速拯救中华于水火之中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孙中山想到,倘若朝廷中有既识时务又掌握大权的人,首肯并实行 自己的救国主张,也未尝不是挽救贫弱中国的一条好途径。就像一个人生了大毒疮,治疗的办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开刀割除,剔秽去腐;一种是投以 药石,使它自行排脓,长出新肌。前一种办法干脆彻底,但代价很大。后一种办法效果虽然慢一些,但较为稳妥。毒疮终究是要排除的,在动刀之前, 为什么不投以药石治一治?如果证明药石无效,再动刀切除也为时不晚。那么,朝廷中谁是那既识时务又掌握大权的人呢?孙中山略一思索,“李 鸿章”三个字浮现在他的脑中。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朝中手握重权的汉族大臣。他经营“自强求富”的洋务、海军几十年;对教育又热心,是自己就读过的香港西 医书院的名誉赞助人;对人才也是赏识的,他曾经同意自己上京候缺。记得在西医书院的毕业典礼上,康德黎博士热情称赞李鸿章是“中国之俾斯麦”。 想到这里,孙中山的眼睛不禁一亮:俾斯麦,是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他推行“铁血政策”,先后发动多次战争统一了德国。在出任德意志帝国宰相期间, 他又确立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如果李鸿章真是这样一个有志于国家强盛的俾斯麦式的铁腕人物,对于多灾多难、贫弱不堪的中国来说,那将是多 大的一件幸事啊!孙中山于是打定主意,给李鸿章上书。说不定这个“俾斯麦”能采纳自 己的意见,玉成己志,贫弱的中国或许就有救了。主意已定,孙中山什么人也没告诉,就悄悄地回家了。他要把自己的主张、见解好好整理一番,要写 出一份有分量的国事陈情书来。夜已深了,翠亨村的人们早已入睡,家人也都已安歇,孙中山却仍然坐在铜质煤油灯前,一边思考,一边不停地写着。“然而犹有所言者,正欲于乘可为之时,以竭其愚夫之千虑,仰赞 高深于万一也。窃尝深惟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 写到这里,孙中山手中的笔不觉停了下来。“在于什么呢?”他苦苦地思索着,多少往事一齐涌上心头。 一天,孙中山给一位穷困潦倒的秀才看病。闲聊之中,孙中山感觉到那位秀才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不但国学很好,博古通今,而且涉猎极广,天文 地理都懂。孙中山甚是钦佩,但心中又觉奇怪,“这样有学问的人,怎么会弄到这步田地呢?”于是问道:“先生的学问如此渊博,处境怎么又这样窘迫呢?” 秀才满脸的无奈表情,他苦笑一声,愤愤说道:“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先生见到的是我一个,其实,比我有才华而潦倒的人,何止成百成千!” 孙中山确实不大明白,他瞪大眼睛,再问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秀才深深叹了口气,缓缓答道:“是因为人不能尽其才。 这佯的不正常现象,自古以来就有,像古代的屈原、贾谊、杜甫,既有才学又有抱负,可有谁真正能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呢?到了今天,这现象就 更为严重了。”孙中山听了,感触甚深。 想起这件事,孙中山激动得热血沸腾,“这种埋没人才的现象不改变,国家如何能强盛?”他觉得房间的空气像要凝固了一般,就站起身,走到窗 子前,双手推开窗户。一阵凉风吹来,使孙中山感到舒服了许多。他从窗口往外眺望,外面是灰蒙蒙的一片,只看见几棵衰败而苍老的树影,在深夜的 风中瑟瑟颤抖。在树影的后面,被黑暗所笼罩着的,孙中山知道,那是他辛勤劳作过的土地。说起那土地,孙中山又想起了一件事。 一天,孙中山在家休息,应邀到邻村出诊。他出得门来,走在田间的小道上,看见好些土地野草丛生,一派荒凉景象。他联想到官府苛捐杂税,压 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只能在痛苦中苦苦度日。他心里十分难受:多好的土地啊!为什么要撂荒呢?怎样才能不荒芜,多打粮食,让人们能吃饱一点呢? 孙中山边看边想,低着脑袋,信步走去,不知怎的,他竟不知不觉转回了家中。家人一见,便问:“你给人看病,这么快就回来了?”“啊?我还没去哩。”孙中山像从梦中醒来,连忙稳住心绪,往邻村赶 去。有一次,孙中山打算从韶关坐船到英德去,因为错过了开船的时间,只 好去搭货船。从韶关到英德,通常的船费是五六钱银子。孙中山为了赶时间,愿意出二两银子,可即使这样,那些船夫仍不肯让孙中山搭乘。因为他们害 怕载了旅客,河道上的水警会强收贿赂,甚至扣留船只,任凭孙中山如何恳求,也不敢答应。到最后,无可奈何的孙中山只好假说自己是英德知县的亲 信,可以保证免受水警的勒索。这时,一位船主立即表示,只要孙中山给四两银子,就愿意让他搭船。 孙中山这才上了船,虽然他赶路的要求实现了,焦急心情暂时平静了,但是随之却激发起他对国家的一种更为灼热的焦急之情。他坐在船头,感慨不已: 过省有关,越境有卡,处处敛征,节节阻滞,商贾怨毒,货物不畅,中国怎能富得起来?假如中国效法西方国家,关卡无阻碍,保商有善法,多建造轮 船、铁路,那么,货畅其流,商贾云集,财源日裕,国家如何不强盛?想到这里,孙中山许多模糊的想法变得越来越清晰,逐渐形成了一幅完 整的治国蓝图。他兴奋无比,连忙回到桌前坐下,新坐在椅子上。他提起毛笔,饱蘸浓墨,略一沉吟,飞快地接在后面写了下去:“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 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廓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船利炮坚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经过十多天的闭门写作,凝神推敲,一篇长达万言的《上李鸿章书》完成了。 孙中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顿觉轻松。北上求见 孙中山在家一门心思撰写《上李鸿章书》,却急坏了他的朋友陈少白。 孙中山回家后,药店的事务全由伙计管理。那伙计等了几天,不见孙中山回来,不知如何把药店维持下去,就给当时在香港的陈少白捎了个信,说“孙医生失踪了,药局开销很难,收入不敷,只剩十几块钱了。请即来药店 帮忙。”陈少白接到信,立刻赶到广州,果然不见孙中山的影子。于是就留了下 来,替孙中山维持店里的事务。可是一连等了十多天,仍然没有一点孙中山的消息。陈少白也不禁着急 起来,孙中山到底上哪去了呢?到了十六天头上,孙中山突然出现在药店门口。陈少白一见,又喜又怨, 没好气地问道:“这么多天,你上哪去了?你知不知道,把我都给急死了!” 孙中山满脸笑容,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什么对不起!我问你,这些天你到底干什么去了。”陈少白似乎怨气 未消,非要问个明白不可。孙中山一扬手里的纸卷,高兴地说:“写这个去了。”说着,他打开纸 卷,递给陈少白。“你看看,帮我修改修改。” 陈少白接过纸卷,一眼扫去,“上李鸿章书”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他抬头看看自己的朋友,一丝敬佩从心底升起。 陈少白也不再说什么,拿起《上李鸿章书》就进了房里,认真地读起来。读着读着,他不禁深深地为孙中山的见解所折服,心情也越来越激动,甚至 大声叫起好来。陈少白对《上李鸿章书》作了点文字改动,又再读了一遍,便怀着兴奋 与满意的心情出来同孙中山说:“我们应该尽快把这篇东西送到中堂大人手 里。”“是啊,是要快一点,越快越好。”孙中山对陈少白的建议深表赞同。 但是,要会晤李鸿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他们又都不是官场中人。因此,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上书计划,孙中山不得不四处找人,疏通障碍,走起了迂回求见的道路。 孙中山了解到前任澳门海防同知魏恒和盛宣怀的堂弟盛宙怀熟识,就请魏恒给盛宙怀写信,再请盛宙怀写信,常信往见盛宣怀,然后,再由盛宣怀 介绍会晤李鸿章。盛宣怀 1870 年入李鸿章幕,深受李鸿章信任。孙中山估计,如果能得到盛宣怀的推荐,会晤李鸿章应该不成问题。孙中山按照计划,立即行动起来。他先去求见魏恒,又拿着魏恒的信求 见盛宙怀;盛宙怀也不推辞,即为孙中山写了一封致盛宣怀的信,并且将魏 恒的信一同附上。1894 年 2 月,孙中山和陆皓东从广州乘轮船,一同前往上海。孙中山之 所以请陆皓东与自己同行,一方面因为陆皓东是他最好的朋友,一方面则是因为陆皓东对上海较熟。他们还要在上海找些熟人,写些引荐信,然后再去 天津会见李鸿章。孙中山和陆皓东到达上海之后,立即去拜访了郑观应、王韬,请他们协助引见。 王韬原是太平天国的状元,在当时很有声名,曾创办香港《循环日报》,又是上海格致书院院长。他一向重视洋务,主张改良。王韬十分赏识孙中山, 亲自执笔为《上李鸿章书》润色。然后,他给李鸿章幕下一个相识的管文案的老夫子罗本禄写了 165 介绍信,想通过罗的帮忙让李鸿章会晤孙中山。郑观应与西医书院的创办人何启是中国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这两人 都对孙中山产生了深刻影响。孙中山之所以有改良救国的愿望,不惮周折上书李鸿章,与他们两人的影响不无直接关系。对孙中山影响最直接的是何启。孙中山就读西医书院之日,正是作为学 校名誉秘书、法医学和生理学教师的何启大力主张维新变法,为中国改革救亡大声疾呼之时。孙中山既有志于改造中国,醉心西学,关心时势,景慕何 启便是很自然的事。在西医书院读书期间,孙中山利用课余假日,经常往来香港、澳门;每 年寒暑假从香港回家乡,亦必经澳门。每到澳门,孙中山常去拜访郑观应,与他畅怀交谈,议论时事。郑观应十分赏识孙中山,曾收孙中山的两篇文稿 辑入其主编的《盛世危言》之中。当时孙中山关于改良农业、注意培养人才的主张,正是受了郑观应思想的启发。现在,孙中山又带着他的《上李鸿章书》来见郑观应。郑观应一看,欣 喜之至。立刻提笔给老朋友盛宣怀写了封介绍信,信中的言辞十分恳切朴实,对孙中山的赞誉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信是这样写的:敝邑有孙逸仙者,少年英俊,曩在香港考取英国医士,留心西学,有志 衣桑生殖之要术,欲游历法国讲求养蚕之法;及游西北各省履勘荒旷之区,招人开垦,免致华工受困于外洋。其志不可谓不高,其说亦颇切近,而非若 狂士之大言欺世者比。兹欲北游津门,上书傅相,一白其胸中之素蕴。弟特敢以尺函为其介,傅其叩谒台端,尚祈进而教之,则同深纫佩矣。郑观应放下毛笔,又看了一遍,然后将信郑重地交到孙中山的手上。孙 中山非常感动,一边接过信,一边连声道谢。郑观应地却诚恳地说:“孙先生此去是为国家奔波,是为民尽力,这样 的精神实在可敬可佩。应该受谢的是你们。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孙中山、陆皓东告别郑观应,搭上了去天津的轮船。孙中山的衣襟里揣 着好几封介绍信,心里热乎乎的。迂回求见的道路看来十分顺利,求其帮忙的几个人都热心引荐,这不禁使孙中山对必能见到李鸿章充满了信心。 轮船在大海上上下颠簸,它虽然行进得很慢,但是,却是在一步一步靠近目的地。坐在船舱里,孙中山的头脑里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演习会晤李鸿 章的情景,一遍又一遍地温习要向李鸿章说的话;又设想,如果李鸿章拒绝自己的建议,该如何为自己申辩,该如何去说服李鸿章接纳自己的意见。孙中山一面想着,一面又不时地与陆皓东说上几句。陆皓东也十分兴奋, 不断地为孙中山出主意想办法。商量着求见时的一些具体细节。就这样,他们竟在不知不觉中到达了天津。第二天,孙中山和陆皓东便见到了盛宣怀。当时,盛宣怀正在天津筹办 东征转运。他很客气地接见了孙中山和陆皓东。孙中山先拿出几封介绍信,交给盛宣怀。盛宣怀读过,对孙中山很有好感,就要拜读《上李鸿章书》。 孙中山忙把自己的手稿递了上去。盛宣怀读着读着,不禁赞叹道:“好,说 得好!”于是,盛宣怀在信封上批上时间和“孙医士事”的字样,热情介绍孙中 山去见李鸿章。紧接着,孙中山又去找了罗本禄,呈上王韬的介绍信。罗本禄让孙中山 回去等着,他将立即向中堂大人呈报。请孙中山过两天再来听回音。孙中山到达天津的时间,是 1894 年的 6 月。这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的前夕,李鸿章在芦台督师练兵。先是盛宣怀向他报告了孙中山求见的事,并请求中堂大人接见孙中山。李鸿章把眉头一皱,问道:“孙逸仙是个什么人啊?”“是个二十多岁的医生。”盛宣怀回答。 李鸿章冷笑一声,说:“这样年轻的医生,也懂治国?真是天大的笑话!”盛宣怀忙说:“孙医士写的陈情书我看过,确实很有见解。” 李鸿章却有些不耐烦了:“我现在哪有时间来见他。以后再说吧。”然后是罗本禄呈上了孙中山的陈情书。李鸿章既已知道这事,也不看孙中山写的是什么,就交待罗本禄:“这事先搁着,等打完仗以后再说吧。” 孙中山和陆皓东兴冲冲地去讨回音,罗本禄把李鸿章的答覆告诉他们。孙中山一听,简直惊呆了。他失望之极,就像一盆冷水从头灌下,浑身上下一片冰凉。 而这冰凉,倒促使孙中山从改良的梦想中清醒过来。创建兴中会孙中山求见李鸿章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这对孙中山是个极大的打击。 但这又是值得庆幸的,它使孙中山对改良救国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而从此踏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孙中山、陆皓东辞别罗本禄回到旅舍,心情都非常沮丧。他们默默地对 坐着,什么也不想说。过了许久许久,孙中山突然对陆皓东说道:“既然我们无事可做,我们何不来番游历,先转转天津,然后去京城看看朝廷的虚实 动静?”对于孙中山的建议,陆皓东立刻表示同意。 于是,孙中山和陆皓东便携手在天津和北京考察社会和政治形势,并且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他们在天津考察到李鸿章的底细,知道他是由“军功”而升官发家的。然后又凭着戈登和其他外国人的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从而扶摇 直上,提升为总督、大臣,以至尊为傅相。他们在考察中了解到李鸿章中饱私囊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敲榨 勒索那些请求提升任命的各地文武官员的钱财。他们在天津考察到贪官污吏是怎样影响和阻碍中国抵御外侮的工作。当 时,炮舰的官员实际上享有走私的专利权。一个海军青年军官告诉孙中山,他已经愤然辞去了职务。原因是他不得不签署一个几吨煤灰的受货单,而这 受货单是作为购进火药来订约和付款的。孙中山和陆皓东在激愤和不满中又来到北京,而京城“政治之龌龊”更 甚于天津,“百倍于广州”。1894 年 7 月 15 日,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对从朝鲜返航 的清舰“济远”、“广乙”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8 月 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年正好是西太后六十寿辰。她从正月便开始准备盛典,根本不把对 日作战放在心上,却命令各省府县先期到京点景。孙中山、陆皓东考察到,从京城西华门到西郊颐和园,沿途搭建彩坊、戏台、乐亭等共六十余处,花 掉银钱无数,朝廷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孙中山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乡村政治,乃中国政治中之最清洁者, 愈高则愈龌龊。”从考察当中,孙中山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到朝廷的黑暗与腐败,更坚定 了他要推翻满清朝廷的决心。他感到不能再延误时间,应该抓住中日甲午战争这一有利时机,迅速行动起来。孙中山决定到檀香山去,在那里创立一个革命组织,“纠合海外华侨以 收臂助”,然后回国发动起义。1894 年 10 月,孙中山在游历了天津、北京等地后又回到上海。他请求 郑观应的帮助,弄到了出国护照,从上海启航,经日本抵达檀香山。到达檀香山之后,孙中山开始着手组织革命党。他先往茂宜岛去见大哥 孙眉,将自己的打算全都说给大哥听,并请求他的支持。孙眉这时的思想已有了很大转变。他被孙中山的反清政治主张所折服, 也被弟弟炽热的救国之心所感动,当即表示支持孙中山,并准备拨家产变卖 相助。孙中山得到大哥的支持,精神更为振奋,他满怀豪情,在檀香山华侨中 极力鼓吹革命。檀香山是广东华侨集中的地方,华侨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比较雄厚。他们 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香山县和香山附近各县,不少人与孙中山一家有同乡、戚属、同事和朋友关系。他们对孙中山甚是敬佩,纷纷响应他的宣传和 主张。正当孙中山组织革命团体的活动迅速进行的时候,日本分兵两路,大举 进犯中国。11 月 7 日攻占了大连。这天恰好是西太后的寿辰,她在皇极殿接受寿礼,大搞庆贺活动。到了 22 日,旅顺又失陷,日军在旅顺野蛮屠杀当地 居民,欠下中国人民的血债擢发难数。消息传来,华侨们义愤填膺。 孙中山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游说,觉得成立革命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1894 年 11 月 24 日,在檀香山正埠的卑涉银行经理何宽的住宅里,召开 了兴中会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孙中山、何宽、李昌、邓荫南、宋居仁、许直臣、侯艾泉、钟木贤、夏百子、李杞、刘卓、刘寿、刘祥、程蔚南、郑 金、郑照、黄亮、黄华恢、卓海、李禄、李多马、林鉴泉、曹采、陈南等二 十余人。孙中山坐在桌子的中间,手里拿着事先拟好的《兴中会章程》。其他二 十多人围着长桌坐着,一个个神情严肃,激动无比。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7
正序
倒序
孙中山全传
孙中山全传-2
孙中山全传-3
孙中山全传-4
孙中山全传-5
孙中山全传-6
孙中山全传-7
孙中山全传-8
孙中山全传-9
孙中山全传-10
孙中山全传-11
孙中山全传-12
孙中山全传-13
孙中山全传-14
孙中山全传-15
孙中山全传-16
孙中山全传-1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孙中山全传
孙中山全传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