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传-17

的左臂上。随后,一行人乘汽车来到岸边轮渡口,渡过江到了南京城。 淮海战役结束后不久,刘伯承一度担任过南京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他对这座名城很熟悉。为了让聂荣臻能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他特意将聂荣臻 安排在城北一个招待所里,这个招待所原是加拿大驻中国的使馆,各方面的 条件都很方便。3 月的南京城,气候宜人。清新湿润的空气,使聂荣臻那操劳过度的身 心稍稍得到了松弛。在南京,刘伯承等人专门陪同聂荣臻来到雨花台烈士陵 园扫墓。一个星期后,聂荣臻到了无锡,住在一幢西式结构的别墅里。这幢别墅 属于曾被周恩来称之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少壮派”荣毅仁的伯父。因荣家的人大部都住在原来的老院子里,别墅是空闲着的,里面家具及其摆设 都完好无缺,井井有条。那时,党和国家还来不及在各地修建疗养院、招待所,组织上征得荣家人的同意,将这座别墅作为临时接待高级领导人的住所 了。聂荣臻特意到离别墅不远处荣家人居住的老式大院里,参观了荣家最初起家时磨面用的石磨盘。在这座半岛式的别墅里,聂荣臻感受到了一种特有的宁静和快慰。每天 晚饭后,他可以轻松地漫步在太湖边,尽情地观赏着这里的佳景,倾听太湖水拍打石岸发出的阵阵涛声。刘伯承和夫人汪荣华等,还陪同聂荣臻一起来 到了位于无锡市南端的鼋头渚。鼋头渚是因形如突入湖中的鼋头而得名,座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上。由于依山傍水,别具一格,被人们视为观赏太湖的 佳地。在鼋头上立有一块一人多高的青灰色巨石,石的正面刻有秦敦世所写 的“鼋头渚”3个大字;石的背面刻的是清末唐陀的手笔“鼋渚春涛”。聂 荣臻非常欣赏“鼋渚春涛”这四个字,于是,唐永健用借来的德国莱卡照相 机 为 聂 荣 臻 及 其他 人 在 石 刻 前 摄 影 留 念 。 {ewc 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522_1.bmp}在无锡停留了 10 天后,聂荣臻与刘伯承一行又到了上海。当聂荣臻看到 上海已不再是几年前那个浑浊不堪的“世界污水沟”,处处显露出勃勃生机时,对陈毅治理有方表示了极大的钦佩。陈毅专门安排聂荣臻住在原美国石 油公司驻上海总办事处的一座小洋楼里。这里条件舒适,环境幽雅,为聂荣臻身体的康复提供了许多便利。陈毅还和夫人张茜邀请聂荣臻到家中吃饭, 叙谈。在这期间,副总参谋长粟裕、市委副书记刘晓等人,也都来看望聂荣 臻。3 月底,聂荣臻离开上海,乘火车到了杭州。尽管这段时间聂荣臻的情 绪比较稳定,心情也很好,但是严重的失眠仍使他要靠药物的作用才能入睡。到杭州没几天,聂荣臻的血压突然升高,眼睛也充血红肿起来。唐永健立即 打电话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陈毅。陈毅接到电话后对唐永健说,等忙过了这几天,就到杭州去看望聂荣臻。陈毅还特地向杭州卫生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作 了交代,要他们照顾好聂荣臻。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得知这一情况,也从外地赶回杭州。由于治疗及时,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几天后,聂荣臻的眼睛 开始恢复正常,血压也稳定了。陈毅来到杭州与聂荣臻相见,俩人又是一翻推心置腹的交谈。陈毅见聂荣臻的病情已经好转,气色不错,便约聂荣臻一 起到西湖苏堤、白堤、玉泉、玉皇顶等著名风景区游览。他俩还一同拄着拐杖兴致勃勃地登上了避暑胜地莫干山。离开杭州之前,在陈毅的提议下,粟 裕、谭启龙、李运昌、李伯钊及刘晓夫妇、吴芝圃夫妇等 20 多人和聂荣臻一起乘汽车来到了天目山一个叫老田的地方。这里生长着不少柳杉树,而这些 柳杉树树龄在 1000 年以上的就有百十来棵。其中最粗的一棵树被清朝乾隆皇帝誉为“大树王”。这棵树需 6 人才能合抱过来。在这里,那一层层碧绿的 茶园,一蓬蓬翠绿的修竹,一汩汩清亮的泉水,更显现出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聂荣臻、陈毅等人,高兴地拥在一棵千年古杉树下拍照 留念。{ewc MVIMAGE,MVIMAGE,!12300580_0523_1.bmp}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聂荣臻的身体和精神得到了一些恢复。4 月 26 日, 他回到了北京。7 月 27 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至此,历时两年零 9 个月 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7 月,聂荣臻又与朱德一同到北戴河海滨疗养了一段时间,于 9 月初返回北京。疗养期间,聂荣臻一直在思考着兵役法和军官眼役条例的起草方案。这 两个法规草案最早是由苏联军事顾问帮助制订的。当时因为忙于抗美援朝,没有顾得过来,拖延了一段时间,待朝鲜战争的形势有所稳定后,才发现苏 联顾问起草的草案有许多地方与中国军队的情况不大相符。聂荣臻参与这项工作后,对此曾做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最后,决定由唐永健协助他完成草 案的起草工作。11 月,在连续参加了几次会议后,聂荣臻又召集各总部、各军兵种负责 人,一起研究关于组织编制问题的报告提纲。在 12 月 7 日至 1954 年 1月 26 日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聂荣臻参与了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 实行军衔制、薪金制、义务兵役制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并在会上做了《关于组织编制问题的总结》报告。以后,又出席了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几次总参 联席会议。不料,3 月份聂荣臻的病情出现了反复,实在难以坚持,不得不又停止了工作,到外地疗养。1954 年 6 月上旬,聂荣臻从外地赶回北京,出席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召开的第三十次会议。19 日,又出席了第三十二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聂荣臻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9 月 15 日至 28 日, 聂荣臻在全国人大第一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又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人大会议上,聂荣臻将兵役法草案、军官服役条例提 交大会讨论。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聂荣臻到会参加了小组讨论,并就大家提出的有关问题作了必要的说明。会议结束后,他根据各 方的意见,对草案和条例作了补充修改。1955 年 2 月 7 日,聂荣臻在一届人大常委第五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的说明,经常 委会讨论修改后,兵役法草案及军官服役条例于 2 月 15 日向全国公布。1954 年 11 月 9 日,聂荣臻被免去了代理总参谋长的职务,粟裕任总参 谋长。此后,聂荣臻便集中精力,领导军队的军工生产和武器装备等工作。第六十一章负责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1954 年 10 月,在中央军委第五次会议上,邓小平到会传达中共中央书 记处关于军委领导人的分工问题,确定聂荣臻负责军工生产方面的工作。邓小平接着宣布:分管某项工作的军委负责人,在有关范围内,可以找任何人 谈话或开会,需要什么资料或了解情况,各部门都必须提供。1954 年 11 月,军委决定成立总军械部。彭德怀在军委第十次会议上说: 因为总军械部与总参装备计划部、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军事工业部)联系很多,所以分工聂荣臻统一领导和联系这几个部门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了 聂荣臻不仅分工主管军工生产,而且也主管军队武器装备方面的工作。1956 年 6 月,聂荣臻担任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主任。彭德怀从 1952 年由朝鲜回国后,7 月起主持军委工作。聂荣臻很尊重彭 德怀,经常向他汇报请示,彭德怀也总是热情支持聂荣臻的工作。1956 年黄克诚调任总参谋长以前,彭德怀有事,大多指定聂荣臻主持军委会议。在主 管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中,聂荣臻也得到彭德怀的有力支持,这方面的重要报告,往往是他们两人合署上送的。聂荣臻受命领导军工生产和军 队武器装备工作,不是偶然的。他任代理总参谋长期间,就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保障志愿军作战的需要, 1951 年 1 月成立了军委兵工委员会,周恩来兼主任,聂荣臻、李富春任副主任。聂荣臻在繁忙的工作中,对兵工生产做了大量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同年 4 月, 在侵朝美军对中国东北地区日益猖狂的挑衅情况下,为了加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政务院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聂荣 臻任主任、李富春任副主任。{ewc MVIMAGE,MVIMAGE,!12300580_0527_1.bmp}1952 年,中共中央决定,从 1953 年起,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 年计划,要求军事工业方面,也有相应的计划。为此。聂荣臻组织各军兵种领导人讨论了原有兵工企业的调整方案,作出了《关于兵工建设问题的决 定》。1952 年 8 月,这个方案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后开始实施。1952 年,聂荣臻还指示总参谋部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武器装备和 弹药消耗情况,以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武器弹药消耗情况,拟定了中国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对武器装备和弹药的基本数量需求指标。根据总 参谋部提供的数据,聂荣臻与当时的军委军械部长陈锡联等人研究了 5 年兵工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把人民解放军的需要与国家具备的经济和技 术条件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解决军队最紧迫的问题上。此后,聂荣臻主持了清理后勤库存军械问题的会议。他在会上提出,对库存军械: 还可以用的保存;能修理的抓紧修理,该报毁的决心报毁;有些没有弹药的枪炮,有陈列和研究价值的用作陈列和研究,否则报毁;没有炮的炮弹把弹 药倒出来利用。这些工作,要求 4 个月内完成。这样,到 1953 年上半年,军械库的库存得到了一次比较彻底的清理。1952 年 11 月,聂荣臻以总参谋部的名义,上报了 1953 年至 1957 年全 军所需陆军武器装备及储备武器弹药的计划。12月,由彭德怀主持,聂荣臻、 陈锡联、赵尔陆等人参加,开会审议了这个计划。会议根据当时朝鲜战争的形势和国内经济能力,以及兵工生产能力,适当压缩了轻武器及弹药的生产 数量,计划原则通过,交兵工部门组织生产。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使聂荣臻高度重视改善军队武器装备的问题。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在为我们人民军队做‘为虎添翼’的工作。”因此,接 受任务以后,他就以饱满的热情,在健康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立即投 入紧张的工作。1954 年 11 月,聂荣臻两次主持会议,研究空军的武器装备问题。出席 会议的有财政部长薄一波、二机部部长赵尔陆、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军械部部长陈锡联、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等。当时,中国空军已经装备了许 多米格-15 型歼击机,一批米格—17 型飞机已运抵中国,正准备装备空军部队,国防工业“一五”计划中关于生产飞机的部分,也正在顺利进行,大家 很受鼓舞。在会上,有人提出将歼击机发动机试制的完成时间,由原定的 1957 年 4季度提前 15 个月,到 1956 年秋季完成;活塞式教练机和歼击机的仿制 生产,由原定的 1956 年 9 月提前到 1955 年 9月完成;并且要求将米格-15 型歼击机改为米格-17 型歼击机,建立仿制技术基础。聂荣臻在会上肯定了大家要求搞得快点的愿望,但同时提出,要注意掌握基本技术。飞机的仿制, 由米格-15 改为米格-17,以后不作变动为好。后来,军委决定争取到 1957年能仿制生产出 20 架米格—17 歼击机,并且在 6 年内,要争取每年能大批 量仿制生产这种飞机。聂荣臻觉得要贯彻这个计划,必须增建新的飞机工厂。因此, 1955 年 4 月,他与彭德怀联名向中共中央报告,要求筹建第二歼击 机制造厂和喷气式轻型轰炸机制造厂,同时建造与这两个工厂配套的发动机和航空附件等工厂。这个报告很快获得批准,航空工业加快了建设速度。1956 年 8 月,米格-17 飞机仿制成功,聂荣臻很高兴,赴沈阳检查仿制和试飞情况,以后又主 持会议,批准定型,投入批量生产。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的航空工业到 1958年建成了 13 个大型企业,其中包括两个飞机制造厂、两个航空发动机制造 厂,以及与飞机制造厂配套的航空附件、仪表、电器等工厂。到 1959 年,已经从飞机修理发展到能成批生产活塞式教练机、运输机和喷气式歼击机,并 且开始了歼六式喷气飞机的试制工作。1955 年 1 月,聂荣臻又召集会议,研究海军 5 年造船计划问题。出席会 议的有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海军副司令员苏振华、罗舜初、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等人。会议分析了海军装备和造船工业的现状。当时共有各型舰 艇近 600 艘,吨位为 7 万多吨,但大多比较陈旧落后。聂荣臻在会上提出,着重对武汉、上海、安徽、广东的 4 个造船厂进行技术改造,使之能仿制生 产鱼雷快艇、猎潜艇、潜艇、护航驱逐舰等。后来这个方案形成计划上报,也获得中央批准。1955 年,中国建成了第一艘木质鱼雷快艇。1957 年,建成 了 1000吨级中型常规鱼雷潜艇。与此同时,第一艘猎潜艇也装配制造完成。 聂荣臻在向中央的报告中还提出,海军装备当时的弱项是鱼雷、舰炮、舰用雷达、声纳等,有些需要向苏联索取资料,再设厂解决,有的还有待研究, 自行建厂,研制解决。到 1960 年前后,中国的造船工业相继成立了船舶科学研究所、船舶产品设计院等科研设计机构,建成了舰船、动力、水中兵器、 导航仪表等 13 个大型企业,自行设计建造了反潜护卫舰和港湾扫雷艇等,为日后中国的舰船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是聂荣臻关心的重点。对这方面的问题,他充满 了紧迫感, 1952 年 11 月就曾对苏联顾问说过:朝鲜战争的经验证明,只要武器弹药特别是炮弹的供应充分,我们就能够打下敌人的第一线阵地,敌 方要进攻我们,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1954 年到 1956 年,他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陆军武器装备方面的问题。1955 年 4 月至 6 月,他深入到重庆、成都、昆明的 8 个兵工厂调查研究。 聂荣臻在视察中,要求各兵工厂做到: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求数量;搞好文明生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生产秩序;搞好协作,尽量降低成本; 对各种原材料,特别是稀有金属,要加强管理,调剂余缺,用料要精打细算;加强工艺研究,发挥技术工人的作用;驻厂军代表要与工厂领导搞好团结, 协商办事;加强保密、保卫工作,安全生产,特别是弹药厂,要严防事故。西南之行回到北京以后,聂荣臻立即召开兵工生产会议。在会上,他结 合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当前兵工生产应狠抓质量和成本,要重视各种原材料的代用研究。他指出,当前各兵工厂的木材利用率只有 20%左 右,子弹试射量太多,浪费太大,要切实地研究节约办法。在军械仓库建设、常规武器试验靶场建设、地面武器的生产和储备问题、 各种枪炮统一口径、大口径地面火炮及其弹药的生产问题等方面,聂荣臻都曾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办法。1955 年 4 月,彭德怀、聂荣臻在联名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对陆军武 器装备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到 1954 年底,兵工企业投入批量生产的有手枪、冲锋枪、步枪、马枪、轻机枪、重机枪。坦克用机枪、口径为 12J 毫米 的高射机枪、 82 毫米迫击炮、76.2 毫米野战炮、 122毫米榴弹炮等共 11 种。正在试制和即将进行试制的有 120 毫米迫击炮、37 毫米高射炮、 57 毫米反坦克炮、 85 毫米野战炮、152毫米榴弹炮。由苏联供给技术资料, 从 1955 年下半年开始试制的有新式冲锋枪、班用轻机枪、半自动马枪、 40 火箭筒、 14.5 毫米双联和 4联装高射机枪、 160 毫米迫击炮等。坦克工 业 1957 年能生产特 54 型坦克。生产能力,到 1957 年轻武器方面基本可以满足现役部队和储备 100 个师的需要。报告提出,陆军武器装备薄弱的是大口径炮和弹药的生产,以及军用牵 引和运输车辆的生产,建议建设或改建相应的工厂,予以解决。这个报告经过中共中央批准,成为陆军武器装备生产研制的行动准则, 大大加快了当时兵工生产的步伐。到 1959 年,兵器工业已经有 53 个直属大中型企业,不仅能生产各种制式轻武器和弹药,而且能生产大口径地面火炮 和高炮、中型坦克、牵引车等重型武器装备。1956 年春,聂荣臻主要精力转到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研制方面以后,仍然 时刻关心着军工生产工作。同年 6 月下旬,聂荣臻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军工生产问题。他在会上说:军工部门的生产以军为主,军品、民品结合; 民用生产部门以民为主,也要生产部分军品,并为战时能迅速转入军品生产为主作好准备。这个意见获得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同年 6 月 29 日,他在讨 论第二个五年计划内有关国防工业生产问题的军委会议上,重申了以上意见,获得会议同意。1959 年 9 月,新的中央军委成立。11 月 7 日,聂荣臻在第四次军委常委 会议上提出,为了加强军工生产的领导,建议成立国防工业委员会,为会议采纳。上报后, 1960 年 1 月 5 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个建议,任命贺龙为 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第六十二章参与领导制定 12 年科学规划1956 年 10 月的一天,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那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 代表大会以后,中央研究了一些领导人的分工问题,邓小平是来征求聂荣臻的意见的。他对聂荣臻说:“对你的工作安排,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 中央决定调陈毅同志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彭真同志工作太忙,中央想让他免兼北京市市长,你在彭真之前当过北京市的 市长,现在让你官复原职;三是,你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聂荣臻没有过多考虑,就说:“市长这个官我不想当, 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我们国家太落后,也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聂荣臻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军工生产和武器装备工作,与科学 技术有密切联系,可能的话,将来兼顾也可以。但还是请中央决定吧。”邓小平办事历来果断、干脆,他表示同意说:“那就这样定了,我上报中央批 准后任命。”1956 年 11 月 16 日,全国人大第五十一次常委会议决定,任命聂荣臻为 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从此,聂荣臻开始了为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奠基的征程。聂荣臻这样快的定下决心来抓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其缘由可以上溯 到他在中学读书时期。39 年前,聂荣臻来到江津中学,上的第一堂实验课,就是水在经电解后 实现氢氧分离而能燃烧的现象,这简直使他为之入迷。以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思虑着中华民族的命运。旧中国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国力 衰颓,倍遭列强欺凌。比照日本和西方社会的发展,聂荣臻悟出了一条道理:欲改造封建落后的中国,走向通往现代社会的道路,只有科学救国、实业救 国。因而到法国勤工俭学,试图搬回拯救祖国的法宝。然而留法勤工俭学、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列主义的传播,斗争的实践使聂荣臻进一步悟出一 条道理:中国只有经过社会革命,驱逐外国侵略势力、打倒军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才有可能建设现代经济,发展祖国的科学和文化,建立现代国防。1925 年 9 月,聂荣臻从苏联回国,20 多年,他在枪林弹雨中为之奋斗, 迎来了一个新中国。可以说,只有到了今天,他才有可能把理想转化为现实。聂荣臻主持科技工作的第一个重大活动,就是参与领导制定 12 年科学规划。 新中国成立了,但她在经济上仍然是贫穷落后的,渴望用科学技术迅速改变自己的地位。1955 年 1 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号召:“我国人民 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56 年 1 月 14 日,周恩来 总理在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宣布,国务院已经着手编制1956 至 1967 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 月 20 日,毛泽东到会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 学先进水平而奋斗。毛泽东、周恩来的讲话和号召,成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强有力的动员令。这一年的 3 月,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这 一工作,陈毅、李富春、聂荣臻负责具体的组织领导。4 月起,科学规划委员会陆续集中了全国各地各学科、各专业的 600 多位优秀科技专家荟萃京华,着手制订新中国科技发展 12 年规划。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对门类众多的学科专业制订一个发展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导这项工作的人,不但需要冷静的科学头脑,还要 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和气魄。伟大的中国革命所造就的那些革命家、军事家,历史地成为这一任务的当然领导者。聂荣臻回忆说,对这个规划的总的方针和要求,周恩来作了明确指示, 他说:“这个远景规划的出发点,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来,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 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根据世界科学已有的成就来安排和规划我们科学研究工作,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 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 12 年科学规划的讨论中,对于方针、原则问题,科技工作者们基本形 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一切都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从头摸索前进;另一种是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先学会世界上已有的科学成就,然后再在这个基 础上继续前进。大多数人同意第二种意见。聂荣臻是完全支持第二种意见的,认为这是能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而又符合多快好省精神的正 确方针。1956 年 4 月,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深入研究制订科学规划的一些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确定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为常设的科学技术高级协调机构,具体组织领导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工作。陈毅副总理被任命为 规划委员会主任,同年 11 月,聂荣臻接替了陈毅的这一职务。在北京西郊宾馆,参加制订 12 年科学规划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被科学 发展的美妙前景激动着。他们热烈地交谈,不时地感到一阵阵的兴奋。许多人废寝忘食,到处都充满着勃勃生机。摄影家摄下了一个历史性的镜头:周 恩来、李富春、聂荣臻、宋任穷、郭沫若等与制订规划的科学家们欢聚一堂,亲切交谈,大家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①这就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这年10 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经过 600 多名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努力和部分苏 联专家的帮助,基本上完成了规划的起草工作。10 月 29日,陈毅、李富春、 聂荣臻向中共中央报告:《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简称 12 年科 学规划)已经拟就,规划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 57 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616 个中心课题,并参照国际先进水平,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这 些中心课题的途径和措施。它给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勾画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在 57 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需要优先发展的12 个重点:(一)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二)喷气技术;(三)电子学方面 的半导体、计算机、遥控技术;(四)生产自动化和精密机械、仪器仪表;(五)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勘探;(六)建立中国自己的合金系统和新冶炼技 术;(七)重要资源的综合利用;(八)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九)长江、黄河的综合开发;(十)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肥料;(十一) 几种主要疾病的防治;(十二)若干重要基本理论的研究。军工研究方面,由航空工业委员会、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国防工业部 的有关人员参加,共同拟定了武器装备发展规划,作为 12 年科学规划的组成① 《聂荣臻画册》,长城出版社 1989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15 页。部分。1956 年 3 月 12 日,聂荣臻签发了《对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国防研究项 目的意见》。①这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武器装备发展规划。这个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初步确定的目标有:(1)在航空发展方面,提 高喷气式飞机音速的倍数。研究制造射程 100 公里的地对空导弹,射程 500 至600 公里的地对地导弹,空对空和空对地导弹。(2)电子科学方面,研 究设计发现敌人飞机、导弹,并能引导人民解放军飞机、导弹对其拦截、阻击的设备。寻找利用电磁波的新波段,超音波的频带、热波和放射线转化为 电能的设备与方法。研制能准确测定敌人炮兵阵地和军舰的设备。扩大红外线的作用距离,和研制利用红外线黑夜显示目标的设备。提高雷达作用距离, 缩小体积,增强干扰、抗干扰性能。发展多路的、自动化的、保密性能好的通信设备。发展超小型化的通信设备。发展保障飞机全天候起降的设备。发 展无线电技术侦察设备。电子计算机、电视机、雷达应用于军队指挥机构的综合研究。(3)热核子应用方面,应与原子能和平利用相结合,开展小型核 弹头和用作军用动力堆等综合性研究。(4)防化和军事医学方面,进行防原子、防化学和防生物武器的研究。(5)常规武器方面,主要是进行减轻火炮、 坦克等重量,提高质量、增大威力,便于运动或自行化等的研究。海军装备方面,提高舰艇航速、续航力以及水雷、舰用火炮、鱼雷威力等的研究。由于当时水平的限制,许多研究项目,只是提出了努力方向,大多不很 具体。现在回过头来看,甚至有些还是不切实际的,但总算有了一个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的奋斗目标。在聂荣臻直接领导制定部队武器装备方面的 12 年规划工作中,张爱萍作 为总参谋部主管武器装备计划的副总长,参与领导了这一工作。他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之一。1956 年 12 月,中共中央批准了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关于科学规划 工作向中央的报告》和《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 并批准聂荣臻任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中央在批语中说:“中央同意国 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 12 月 20日报告中的意见。”12 年科学规划“是国 家的重要文件,希望你们注意研究,并将意见告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从这时起,在这块产生了世界四大发明的中华大地上,广大科技工作者沿着 12 年科学规划指引的方向,开始了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迅跑。此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1958 年 12 月,聂荣臻在全 国地方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与有关专家谈话中指出:3 年前,中国在原子能、喷气技术、电子学方面还是空白,现在已经有了实验型原子反应 堆和回旋加速器。导弹、火箭、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进展顺利,即将开始研制人造地球卫星。1961 年 1 月,他给中共中央写了《关于 1961、1962 年科学 技术工作安排的报告》。报告所附的提纲中说:“预计在 1962年可以初步实 现原订的 12 年规划(实现 80%左右)。”①这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经过 全面检查,在 12 年规划内的 57 项重点任务中,有19%的任务已经基本达到 原规划 1967 年的目标;69%的项目,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国防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在导弹、原子弹的研制方面,成就 喜人。① 《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 1992 年 7 月第 1 版,第 390 页。① 1961 年 1 月 7 日,聂荣臻给(李)富春、(邓)小平并中央书记处的报告。翻阅着科学技术取得的累累硕果,聂荣臻就像当年指挥部队打了大胜仗 一样的高兴。但他并没有陶醉,而是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他在上述报告所附的提纲中提出:中国的科技工作,要在贯彻“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埋头 苦干,勤俭建国”方针的前提下,必须切实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并且,同样要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把各项科研成果真正 拿到手。他还提出,要以科学技术战线为主,集中力量,全国一盘棋,争取“三年突破”以导弹、原子弹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技术。中央批准了聂荣臻的 请示报告。1962 年底,中央科学小组和国家科委再次组织了对 12 年科学规划实施 情况的全面检查。检查结果更加令人振奋, 12 年科学规划的 57项任务中,50 项任务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原规划 1962 年的目标,而且有些方面,提前完 成了。聂荣臻在办公室里,静静地看着中央科学小组和国家科委党组检查 12 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心中涌起阵阵激情。从主持全国的国防科学研究工作和全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到现在已经 7 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全 国的科学技术和国防尖端研究的整体情况,已经谙熟于胸,对国防尖端项目中一些关键性问题,就了解得更多。不仅如此,为了熟悉国外先进科技的最 新消息,他经常阅读国防科委送来的《科技动态》,新华通讯社编辑的《参考消息》。他还了解了美、苏、英、法、日、德等世界强国的科学技术动态, 和如何追赶他们的途径。聂荣臻看了 12 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后,得出了初步评价:中 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大体上达到了世界上先进国家 50 年代中期的水平,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可是,西方国家从 40 年代到 60 年代,又有了巨大的飞 跃,工业技术和军工技术都有了极大的进展。聂荣臻想:今后 10 年,对中国是至关重要的 10 年。在这 10 年里,至少要在关键性的几个领域里赶上西方 国家 60 年代的水平,并准备向 70年代过渡,否则中国将落后得太远了。1962 年,在周恩来和聂荣臻主持下,国家科委组织了科学技术专家 1 万 多人,着手制定又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许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提供了材料和意见。1963 年 10 月,《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毕。这个规划,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多彩的 画面和激动人心的远景。但是,3 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撕碎了这一切,并把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科技成果,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战线的各级 领导干部,推入了灾难的深渊。多少年过去了,当那喧嚣的“打倒”、“砸烂”之声终于飘然远去之后, 周围又都平静下来,聂荣臻还时常想起他组织编制的那个雄心勃勃的《1963—197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个规划长达 96 页,近 5 万字。聂荣 臻字斟句酌地反复看了好几遍,并用铅笔改了一道,又用红蓝铅笔标明重点和再作修改。这里面寄托了他多少深情?!当年这个规划所规定的在 1972 年以前就要实现的目标有 5 个:1.为农业增产提供各方面的技术成果,系统地解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科 学技术问题。2.重点掌握 60 年代的工业科学技术,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为发展重要的新兴工业,提高现有工业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技术成果。3.突破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关。4.加速发展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填补这方面重要的空白和薄弱部门。5.大力培养人才,充实现代化实验设备,形成科研中心,建立一支能够 独立解决中国科技问题的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12 年科学规划提前 5 年完成,而 10 年规划却被延误了至少 10 年,多么 令人痛心!想起这些,聂荣臻就深为惋惜。他觉得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本来正在逐渐缩小,可又被无端地扩大了。他这个指挥整个 科技战线的战略指挥员,正指挥部队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作战,可于胜利在望之际,却被突然地剥夺了指挥权。胜利的进军变成了退却,怎能不令他深 感遗憾呢!第六十三章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一)50 年代中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以非凡 的气魄和远见卓识,作出了中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的重大决策。1955 年 1 月 15 日,在中南海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 出现了这样 3个人:李四光、钱三强两位科学家和当时的地质部副部长刘杰。 出席会议的所有领导人,这天都成为最热心的听众。中国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向中央领导人含笑示意后,就开始对原子武器的 原理作了讲解。前一天,周恩来已经叮嘱过,要钱三强讲得详细一些,通俗一些。今天,周恩来又坐到了钱三强的旁边。重要的地方,他就要钱三强讲 得仔细一点:“三强,你再举个例子。”在坐的人听得都很专心。毛泽东坐在钱三强的对面。聂荣臻在长条桌另一边静静地听着。李四光让操作人员给大家演示盖革计数器探测铀矿石。当仪器在铀矿石 旁发出“嘎嘎”的响声时,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家都笑了。毛泽东拿着点燃的香烟,站起来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 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 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①毛泽东说的“这件事”,就是指原子弹。毛泽东沉着坚定而又十分自信 的语言,给了聂荣臻极深的印象。他像战争年代信赖毛泽东的每一个战略决策一样,深信中国一定能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从这一天起,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开始了艰巨而又伟大的历程。 为了加强对原子能事业的领导,这年 7 月,中共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工作。中央在成立原于能 三人小组的通知中指出:今后凡有关原子能事业,除中央指定的三人小组向中央负责对原子能工作进行指导外,其具体业务由以薄一波为主任的国务院 第三办公室管理。1956 年 3 月,彭德怀在第二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中国要搞核子武器 和导弹。②一个月以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 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当原子弹刚刚在人们的头脑里孕育蓝图的时候,研制导弹的要求不久也 提出来了。1955 年 10 月,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障碍,飘洋过海从美国回国。在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赋予了他庄严的使命。1955 年 12 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火箭专业教授会教授任新民等,向 中央军委写信,提出了在中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①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被正式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 的议事日程上了。① 《当代中国的核工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 4 月第 1 版,第 14 页。② 《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卷,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7 页。① 《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卷,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8 页。1955 年冬,陈赓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设宴招待钱学森,得到中国可以 进行导弹武器研究的结论后,他就为此事积极奔走。1956 年元旦,叶剑英请陈赓、钱学森等到家里吃饭,席间又说起中国自行研制导弹的问题。大家谈 得很投机。临了,陈凑提议,立即去找周恩来拍板。于是,他们三人驱车直奔三座门。周恩来当时在三座门参加舞会,陈赓把正在兴头上的周恩来找出 来,让钱学森给他介绍情况。叶剑英、陈赓说明来意后,周恩来很重视,对钱学森说:“你们写个报告吧!”这就是钱学森意见书的由来,也是中国导 弹研究开端的重要步骤之一。1956 年 2 月,钱学森给国务院写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 见》。②这份意见书,进一步引起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3 月 14 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在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 设想。会议决定,成立导弹航空科学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航委),由聂荣臻任 主任。4 月 13 日,国防部通知,航委正式成立,除聂荣臻外,黄克诚、赵尔陆为副主任;钱学森、安东(兼秘书长)、刘亚楼、王诤、李强、钱志 道、王士光为委员。聂荣臻受命领导科技工作和研制“两弹”的任务以后,经反复考虑,他 认为首先是要组建机构和组织队伍,这是科学研究方面奠基性的工作,否则 一切无从谈起。1956 年 5 月 10 日,聂荣臻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 意见》报告。他在这份报告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陆、海、空军都已经逐步采用各种导弹作为制式装备,并且还在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 作。英、法等国也在大力进行各种导弹的研制工作。由于喷气技术、流体力学、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看出,各种导弹作为军队武器 装备有很广阔的前景。为适应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必须立即开始导弹的研制与培养干部的工作。要以最大的速度在几年内解决一种或一种以上导弹 的研制问题。为此,建议在航委下面设立导弹管理局,统一管理导弹的研制工作;建立导弹研究院,以钱学森为院长,尽快开展导弹研制工作;建立自 动控制、无线电定位等研究所,加速建立电子元器件研究所。接到这个报告后,中央军委 5 月 26 日上午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出席会议 的有周恩来、彭德怀、钱志道、赵尔陆、李强等,讨论进行得很热烈。周恩来在会议过程中,作了以下重要指示:1.导弹的研究方针是先突破一点,不 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研究和生产。2.研究导弹所需要的专家和行政干部,同意从工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军队中抽调,由宋任穷组 织一个小组,负责联系人才和收集技术资料,要说服更多的人,为研制导弹努力。军队更要起模范作用,要人要钱,首先拿出来。3.同意组建导弹管理 局,由钟夫翔任局长;同意钱学森为导弹研究院院长;局、院的副职干部由总政治部、总干部管理部配备;调人、组建机构等,由聂荣臻主持,召集有 关部门开会,研究解决。4.电子技术方面,可以先从培养人才开始,在西安设立军事通信学院。会议讨论通过了聂荣臻的方案,周恩来和中央军委还指定聂荣臻负责落② 《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卷,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9 页。实。导弹事业的壮丽前景,使他深受鼓舞,立即着手紧张的工作。5 月 26 日下午,聂荣臻就找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萧向荣以及安东、薛子 正开会,研究逐项落实措施。这 3 个人也是周恩来在会上指定帮助聂荣臻解决机构设置、抽调人员、研究机关用房等具体问题的。聂荣臻要安东尽快去 找总后勤部、空军、北京军区的领导人商量,为导弹研究院寻找院址,以便开展工作。聂荣臻对安东说,要向有关领导人详细说明导弹研究工作的重要 性,中央和军委领导的决心,请各单位发扬风格,把可能提供的房子让出来。几天以后,安东汇报说,各单位领导听说要搞导弹研究,都很支持。经 过协商,解放军一二四疗养院、北京军区一○六疗养院、北京空军四六六医院可以拨出来供国防部五院(即导弹研究院)用。聂荣臻听了很高兴。这样,导弹研究院在北京西郊黄带子坟找到了第一处院址。这里虽然荒凉,但经过 开拓者们的努力,现在已成为重要的航天事业研究基地之一。5 月 29 日,聂荣臻邀请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 院院长陈虚、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一机部部长黄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等国务院各部委领导 33 人开会,商量为导弹研 究院选调科技骨干的问题。会议在三座门召开。聂荣臻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特别精神,显得十分 高兴。这天的会本来是由周恩来主持的,因为他临时有事,便委托聂荣臻召集。 聂荣臻首先讲了一下中国发展以“两弹”为主的尖端武器计划。这些话,他用的时间很短。他要做的主要文章,在下面的话里:发展尖端武器迫在眉睫, 国际上的技术援助还没有落实,但中央下了决心要搞,当前急需的是各类人才,请在座各位大力支援,鼎力相助。聂荣臻讲完以后,会场上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沉默。这也给大家提供了思 考的时间,人们可以在心里翻翻自己的家底。会场上的沉默,被陈赓大将的发言打破了。他站起来明确表示,搞导弹 需要集中全国的有关技术力量,才有可能进行下去。为此,哈军工将抽出 6名教授支援航委。陈赓的表态,使聂荣臻非常满意,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陈赓是个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原则性强,在处理行政事务上非常干练的人。 陈赓表示了鲜明的态度之后,会议室里又出现了一阵沉默。后来,有人说:“搞尖端武器是重要,可是,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太少。每年只给我们 几个大学生。我们恨不得拿他们一个当三个用。老科学家是我们的老母鸡,大学生是新来的母鸡,我还指望他们给我下蛋呢!”会场上发出一阵笑声。 聂荣臻听了这活有些不高兴,认为这是缺乏全局观念的表现,但他没有批评。因为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个部门都感到科技力量不够,谁也不愿主动把自 己的科学家让出来,各单位把专业人才牢牢抓在手里,不敢有须臾放松。对此他是理解的。陈赓第二次站起来了,他对聂荣臻说:“聂总,选调专业技 术干部,我院准备再增加 3 至 4 名。”说完他就坐下了。会议室里不再有人笑。各个部委、科学院都表示尽力支持航委的工作,给航委提供用人方便。 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聂荣臻最后在讲话中还有一些感谢的言辞。会后,包括任新民、屠守锷、梁守槃、庄逢甘等在内的数十名高级和中 级科技人员,在经国务院批准后,很快到五院报到。人们从事国防科技的热情很高,把这看成是无尚光荣的事业。许多人甚至连调令都没有收到,接到电话就来报到了。以后又调入了蔡金涛、黄伟禄、吴朔平、姚桐彬等专家, 接收了当年分配的 100 多名大学毕业生,组成了中国发展导弹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力量。聂荣臻得知后,深感欣慰。4 个多月以后,为了解决五院科技干部奇缺的困难,聂荣臻又提出建议, 在军事工程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组建导弹专业,在通信学院、邮电学院、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置有关导弹的专业。建议得 到中央批准。这为日后苏联毁约,中国坚持导弹研制工作,奠定了技术力量 基础。1956 年 7 月,经军委批准,以钟夫翔为局长的导弹管理局(国防部五局) 正式成立。3 个月以后, 10 月 8日以钱学森为院长的导弹研究院成立,下 面设立了 10 个研究室。至此,中国的导弹研究事业开始起步。12 个月以后,聂荣臻鉴于航委和五局性质相同,都是管理机构,为了加 强航委的领导,减少层次,提高领导机关的工作效率,经他提议, 1957 年3 月中央军委下令,撤销五局,所属机构和人员合并到五院。1958 年 6 月 10 日,中共中央通知,为了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决定成 立直属中央政治局的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 5 个小组。聂荣臻为中央科学小组组长,组员有宋任穷、王鹤寿、韩光、张劲夫、于光远。聂荣臻在工作实践中感到,要统一领导光有党内措施还不够,必须在行 政上也采取有力措施。为此,3 个月以后,他向彭德怀汇报:鉴于国防科研工作已经广泛展开,各军兵种、军事院校、军队科研机构,都在大力进行国 防尖端技术和常规武器的研究工作。地方科学院的各研究所、高等院校、工业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和工厂,也都在积极配合国防科研工作,形势大好。 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矛盾,主要是分工不很明确和互相协作不够。单靠航委领导,已难以胜任,建议在航委的基础上,充实力量,改组为统一领导国防 科研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彭德怀表示完全赞成,要聂荣臻代军委起草向中 央的报告。1958 年 9 月 25 日,军委给周恩来并报毛泽东、中共中央的报告,由彭 德怀主持第一五七次军委会议讨论通过后上报。这个报告说:“国防科学技术的研究已经掀起了一个高潮,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 问题,有些相同的项目,几个单位都在设计和试制;各研究机构之间互通情报交流经验不够;试制赶不上设计;设计、试制和使用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 联系等。”为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统一组织力量,把研究设计、试制和使用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协调,并进行监督检查,“建议把原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的工作范围加以扩大,改为国防部国防科 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在军委、中央科学小组领导下工作”。10 月 16 日,中央批准了军委的报告。国防科委以聂荣臻为主任,陈赓 为副主任;委员由万毅、刘亚楼、萧劲光、陈士榘、宋任穷、赵尔陆、许光达、张爱萍、张劲夫、黄克诚、钱学森等 22 人组成。1959 年 2 月,新春伊始,聂荣臻与贺龙、叶剑英等人一起到广西的南宁 视察工作。其间,国防部五部部长万毅赶到南宁,向聂荣臻汇报导弹、原子弹的研究机构及其试验基地的建设情况。聂荣臻向万毅提出,五部的工作有 些与国防科委的工作重复,最好把五部与国防科委合并,便于集中统一领导,要万毅回京后向彭德怀、黄克诚转达他的意见。3 月,聂荣臻回到北京,又 当面向彭德怀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在得到彭德怀、黄克诚同意后,聂荣臻代军委起草了 4 月 20 日给中共中央的报告,经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后上报。报告 中说: 1958 年 3月,经中央批准,设立了国防部五部,在军委领导下“具 体考虑安排全军火箭导弹武器的技术工作,后来 5 月间又把原子弹的试验和储存工作交给这个部负责”。从一年来的工作看,五部的主要工作与国防科 委的一部分工作重复。同时,这两个部的机构都不健全。“为使工作趋于统一,组织机构比较合理,经过军委会议讨论,决定将国防部五部的现有机构 和成员全部合并到国防科委,并明确今后有关火箭导弹和原子能在军事上的利用两项技术的领导工作,在军委领导下统归国防科委负责。”4 月 23 日,邓小平在这个报告上批示:拟同意,请主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核示后退(黄)克诚。有关的 领导人都圈阅同意。新的国防科委仍以聂荣臻为主任,除陈赓外,又增加了刘亚楼、张爱萍 为副主任,五部部长万毅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同时,总参装备计划部负责常规武器科研工作的科研处也合并到了国防科委。从此,国防科委在中共中 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对国防科技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实践证明,这样做以后,对科技工作中的重大决策,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各方面 力量的大力协作等,都能够集中统一,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从而加速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在导弹研究机构建设方面,自 1956 年 5 月 29 日为五院选调科技骨干的 会议以后,到 1957 年,聂荣臻曾先后 18次召集各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会 议进行商讨:为五院继续选调科技骨干、党政骨干、大学毕业生;老科学家,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培养青年科技干部,向国外派遣留 学生、研究生学习深造;补充优秀的技术工人、复员战士,自办技校培养,以满足初、中级科研实验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需要;选调大批优秀的转业复员 军人从事后勤等科研保障工作。这些会议还研究解决了五院的机构设置、基本建设、开展大协作等等一系列问题。为这些问题,他向上级请示,向下级 布置的小会和个别谈话,次数就更多。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在科技队伍方面,到 1961 年,五院不 仅已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和研究骨干,还有大中专毕业生数千人,转业复员军人数千人。他们都是各级组织挑了又挑的优秀人才。这样一支队伍,为五 院建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机构设置方面,在聂荣臻的领导关怀下,经中央或军委批准:五院最初 成立了总设计师室、结构强度、空气动力、发动机、推进剂、控制系统、控制元件、无线电、计算技术、技术物理等 10 个研究室。1957 年 11 月,军事 电子科学研究院并入五院,与上述 10个研究室合编为五院第一、第二分院。1961 年成立第三分院。1964 年成立第四分院。这 4 个分院,分别从事各型导 弹的研制工作。原子能研究方面,组建机构和组织队伍的工作,开始主要是国务院第三 办公室负责的,聂荣臻作为原子能三人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也给予了多方 面的关心。首先,在他参与领导起草的 12 年科学规划中,把原子能研究列为第一项 重点任务;在 12 年国防科研规划中,提出了原子能在军事方面应用的具体目标。1956 年 11 月,原子能工业部(当时称三机部, 1958 年改称二机部)成立的时候,聂荣臻主管全国科研工作,他积极支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参与三机部的原子能研究工作。1956 年、1957 年,聂荣臻与陈赓多次商谈,确定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设立原子弹、导弹专业,以后报经军委批准,扩大成系,为“两弹”研究培养人才。1958 年 1 月,中央批准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 7 个原子能工厂和设计 所,急需大批人才。10天后,聂荣臻找赵尔陆、宋任穷、刘杰、安东等开会, 提出请兵器工业部为原子能工业部选调一些急需的人才,以加快原子弹研制 进程。1958 年 6 月 18 日,聂荣臻召集苏振华、罗舜初、张劲夫、刘杰、钱学 森、王诤、万毅、安东等开会,讨论研制导弹核潜艇的问题。聂荣臻在会上确定:由海军、一机部、二机部、五院等单位共同协商研究,提出研制核潜 艇的具体方案,由航委抓总协调。方案很快提出来了,聂荣臻认为可行,即 转报中央。8月,中央批准了核潜艇研制方案。以后由于国防科研任务过于 繁重,核潜艇研制暂时“下马”,只留少数人继续进行反应堆物理等方面的 研究。直到 1965 年4 月,经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重新“上马”。不久,又决 定将研制工作的重点,由导弹核潜艇改为鱼雷核潜艇。聂荣臻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始终予以关怀鼓励。“文化大革命”期间,研制工作遇到了极大困 难,他及时提出“只能提前,不准推后,要抓紧,要落实”的要求,并批准用中央军委“特别公函”的形式,要求有关单位的所有人员坚决保证研制工 作的进行。1971 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终于下水试航。1958 年 9 月,苏联援建的 7000 千瓦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 1.2 米直径的回旋加速器在北京建成,聂荣臻参与验收,并代表中方在验收合格证书上签 字,随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此时,二机部已成立了核武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的物理研究所已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受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双重 领导,以二机部为主。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加快了步伐。研制导弹、原子弹,要建立大型的试验基地。基地需要装备大量技术复 杂、精密度要求很高的仪器设备。由于试验这两种武器的特殊要求,试验基地又必须建在没有人烟或人烟极为稀少的大漠戈壁地区。因此,建设试验基 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亚于研制“两弹”。1958 年初,彭德怀、聂荣臻等人多次听取苏联专家关于建设试验基地方 面的意见。彭德怀一度指定聂荣臻为试验基地建设的总负责人,要黄克诚协助聂荣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同年 1 月下旬到 4 月,聂荣臻先后 4 次召集由 黄克诚、宋任穷、赵尔陆、刘杰、万毅、陈锡联、陈士榘以及海军、空军有关负责人参加的会议,研究综合导弹试验基地,核武器试验基地和仓库的建 设问题。会议商定了如下几点:1.成立特种工程指挥部,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 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从基地选址到设计施工都由这个指挥部负责;2.核武器试验基地和仓库设计由二机部负责,勘察、定位和施工由特种工程指挥 部负责,建成后由军队领导管理;3.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定位于甘肃酒泉东北的额济纳旗地区。以上三点,到 5 月 3 日,先后得到彭德怀、周恩来批准。6 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导弹靶场委员会,黄克诚仕主任。此后,经军委批准,以刚撤回国内的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为基础,组建了综合导弹试验基地的各级 领导和办事机构;以志愿军第十九兵团为基础,组建了核武器试验基地的各级领导和办事机构。经过工程技术人员和参与施工的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战,1960 年,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初步建成; 1962 年底,核武器试验基地在新疆罗布泊西北地 区初步建成。1957 年 10 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人类历史上 航天事业的新纪元。1958 年 5 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八届二次会议结束后不久,聂荣臻就组织张劲夫、钱学森、王诤等拟制 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的初步规划。1958 年 8 月,由聂荣臻主持起草的《十二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 告》中提到:“发射人造卫星,将使尖端科学技术加速前进,开辟新的科学研究工作领域,为导弹技术动员后备力量。同时,大型的卫星上天,是洲际 弹道导弹成功的公开标志,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向高层空间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一系列 的工作将被带动起来。其中包括高能燃料、耐高温合金和精密机械加工的技术、利用能源发电的新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应用数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的发展。这些话,都体现了研制人造卫星的决心。但聂荣臻又比较现实。上述报告中提到:“实施的步骤,首先发射探空火箭,开展高空物理研究工作, 解决遥控、遥测和观察中的一系列问题。”再进而研制卫星及其运载工具等。9 月、 12 月,聂荣臻先后两次在听取张劲夫、钱学森汇报时指出:中 国科学院要在研制卫星方面力争拿出一定的成果,但又要稳扎稳打,狠抓落 实。同年11 月,为落实卫星研制任务,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抽调技术力 量,组建了上海机电设计院,属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双重领导。1959 年 1 月,邓小平指示:现在发射人造卫星与国力不相称,要调整空 间研究任务。据此,中国科学院在向聂荣臻汇报后,确定了以探空火箭练兵的方针,由上海机电设计院从研制小型液体燃料火箭起步,再逐步研制人造 卫星。这样,中国第一枚 T-7M 型探空火箭的直径只有 250 毫米,起飞重量190 公斤,发射高度为 8 公里,于 1960 年 2 月首发成功。接着就研制 T-7 型探空气象火箭,进展也很快。聂荣臻于 1960 年 4 月到 上海,先与郭沫若到上海机电设计院看气象火箭。18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5
正序
倒序
聂荣臻传
聂荣臻传-2
聂荣臻传-3
聂荣臻传-4
聂荣臻传-5
聂荣臻传-6
聂荣臻传-7
聂荣臻传-8
聂荣臻传-9
聂荣臻传-10
聂荣臻传-11
聂荣臻传-12
聂荣臻传-13
聂荣臻传-14
聂荣臻传-15
聂荣臻传-16
聂荣臻传-17
聂荣臻传-18
聂荣臻传-19
聂荣臻传-20
聂荣臻传-21
聂荣臻传-22
聂荣臻传-23
聂荣臻传-24
聂荣臻传-2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聂荣臻传
聂荣臻传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