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最终引发了贝·布托当政后的这场政府危机。 为了反对人民党政府,迫使贝·布托下台,1989年6月,以伊斯兰民主联盟为主,联合全国人民党等反对党组成联合反对党,全国人民党主席古拉姆·穆斯塔法·贾托伊被推举为联合反对党主席。 早在9月中旬,联合反对党就在国民议会酝酿对贝·布托总理提出“不信任提案”。消息泄露后又称放弃了该计划,实则是在悄悄争取更多议员的支持。 10月下旬,参加人民党联合政府“全国移民运动”以人民党未履行在信德省维护移民利益的协议为由,宣布退出政府,加入反对党行列,使反对党在议会的力量猛增14席。联合反对党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遂于10月26日在国民议会对贝·布托总理发难。在11月1日就不信任案表决之前,4位反对党代表发言,众口一辞地攻击贝·布托政府的官员贪污腐败,任人唯亲,庸碌无为,对信德省社会治安恶化束手无措,整肃不力等等。 为了挫败反对党的不信任案,贝·布托总理取消了出国访问计划,委派其母亲、资深的不管部长努斯拉特·布托夫人代她出席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和联合国大会年会,她自己则坐阵国内指挥。贝·布托把人民党议员集中起来,进行战前动员,讲明利害关系,坚定必胜信心。贝·布托还命令暂停联邦政府内阁部长们出国访问,在国外的也及时召回,以确保议会表决时有足够的力量。结果,在国民议会表决中人民党议员不但出席率高,而且团结一致,倒戈或“跳槽”现象几乎没有,从而挫败了反对党对政府的不信任议案,保住了人民党的执政地位。 而反对党方面则显得准备不足。伊斯兰民主联盟领导人谢里夫虽然反对现政府的态度很坚决,但他只是旁遮普省首席部长而不是国民议会议员。联合反对党推出的全国人民党领导人古拉姆·穆斯塔法·贾托伊在议会中缺少威望。1988年大选时他在其家乡信德省落选,后在补选中才从穆斯塔法·卡尔(佐·阿·布托时代旁遮普省省督、首席部长)让出的旁遮普省的一个选区当选。 贝·市托总理在议会表决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称贾托伊不代表任何选区,并敦促他退出议席。理由是穆斯塔法·卡尔已归队人民党。 贝·布托还指称反对党利用黑社会贩毒分子提供的巨资收买议员倒戈。这是对反对党从精神上和道义上的致命一击。 此外,一些议员特别是独立议员不愿看到政府被不信任案推翻后,国民议会解散,他们需耗费巨资参加新的选举的前景。所以他们倾向于让贝·布托继续执政,以保持政局的稳定。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原因,才使巴基斯坦人民党在与反对党的这次较量中获胜,贝·布托内阁危机有惊无险。贝·布托总理在议会表决后对记者发表谈话,在提到反对党对人民党政府提出的种种责难和攻击时,她激动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同时,贝·布托总理当即宣布打算改组内阁,并吸收一些“温和的”和“冷静的”反对派人士加入政府,表现出她与反对党和解的姿态。 不久,贝·布托总理果然采取了行动。 11月11日,贝·布托吸收了在野党伊斯兰民主联盟的两名成员和俾路支民族联盟的一名成员入阁。 11月13日,巴基斯坦原有内阁成员为了表示对贝·布托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提出集体辞职,从而为贝·布托总理改组内阁辅平了道路。 一些国际观察家认为,这次“不信任案投票”,反映出巴基斯坦朝野两党的政治较量。“不信任案”虽遭否决,但反对党不会服输,这种较量仍会继续。 议会表决之后,全国人民党主席贾托伊又扬言,如果执政党不纠正错误,他就要再次发动倒阁运动。 另外一个情况是,“全国移民运动”已退出人民党的联合政府,这将使信德省人和移民之间的矛盾再次加剧。 总之,国际舆论界认为,反对党这次掀起的紧张的政治气氛已经弥漫开来,巴基斯坦国内局势还可能出现反复。但贝·布托总理充满信心地等待着下次斗争的到来。 贝·布托总理领导人民党政府刚刚处理完国内的政治危机,在国际上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好象是有意考验一下这位世界上最年轻的女总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贝·布托在国外遇到的挑战,仍然来自分治以来一直困扰印巴两国的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围绕着克什米尔问题,变奏着战争与和平的主旋律,成为印巴两国历届领导人最棘手、最感头痛的难题。由于克什米尔问题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对于印巴两国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两国历届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都十分谨慎,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印巴两国自独立以来一直争执不休的克什米尔地区,从1989年岁末以来,战云密布,狼烟迭起,局势不断恶化。贝·布托上台后已有改善的印巴关系因此重趋紧张。 1989年12月8日,印度刚刚成立几天的维,普·辛格政府就遭到严重挑战。信奉伊斯兰教的内政部长的女儿拉比尔·赛义德在印占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遭到反对印度统治的克什米尔解放阵线成员的绑架。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印度政府释放了5名被关押的该阵线的骨干分子之后,人质才被释放。 12月15日,印占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又上街示威,反对印度政府的控制,要求实行民族自决,结果演变成大规模暴力行动,造成数百人伤亡。事发后,印度政府匆忙调兵遣将,并在印占克什米尔地区主要城镇实行宵禁,局势才略有好转。 1990年1月Z0日,数十万穆斯林群众再次上街,抗议印度治安部队和警察全城搜捕,双方发生冲突,造成至少3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酿成该地区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流血事件。 噩耗传到巴基斯坦,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人纷纷举行声援集会。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领导人甚至宣称要越过控制线,对印军展开伊斯兰圣战。 2月5日,数千名巴基斯坦人在紧邻印占克什米尔的锡亚尔科特市举行集会后群情激忿,企图冲击印军控制线。结果,印度边防军开枪阻拦,打死打伤多人。由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冲突加剧,截止1990年4月,约有400人丧生,约I0万名印度教徒逃往印度其他邦,数以千计的穆斯林越过控制线到巴基斯坦避难。 4月中旬,印巴两国军队开始发生交火事件,双方均有伤亡。同时,印巴双方的舌战也在升级。印巴两国关系降到近Z0年来的最低点。贝·布托总理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战?是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一些穆斯林居民一直与当地政府存在尖锐矛盾。早在1989年12月,维·普·辛格就任印度总理后为施行民族和解政策,任命了一名穆斯林为内政部长,这在印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印度政府也采取一些行政措施,希望通过政治对话在宪法框架内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但是,这些做法收效甚微。 自1990年初以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要求自治或并入巴基斯坦的呼声日益高涨,并成立了“克什米尔解放阵线”等武装组织,该地区恐怖暗杀活动及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印度政府出动准军事部队和警察在部分地区实行了宵禁,并与示威群众发生数次流血冲突。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双方实际控制线两侧枪击与交火事件也有增加。1990年3月份连续发生三起印军向巴基斯坦声援印占克什米尔穆斯林斗争的边民开枪事件。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出现动乱以来,印巴双方互相指责。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支持和训练穆斯林武装分子,煽动叛乱。而巴基斯坦方面则矢口否认。印巴双方还围绕克什米尔事态的发展展开频繁的外交活动,阐述各自的立场,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 1990年年初,被穆斯林武装组织人员劫持的克什米尔大学副校长等三名人质被处死,印度国内舆论为之震惊。在野的国大党(英迪拉派)和支持政府的印度人民党均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政府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对巴基斯坦奉行强硬政策。印度人民党领导人甚至声言:“现在,印度应该做的是要把战争打到巴基斯坦领土上去!” 印度总理维·普·辛格2月5日表示印度准备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克什米尔。 4月,维·普·辛格总理连续向巴基斯坦发出警告,称巴基斯坦将为煽动叛乱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敦促印度人“在心理上做好同巴基斯坦开战的准备。” 针对印度方面咄咄逼人的气势,贝·布托总理沉着冷静,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在关键问题上毫不妥协。 1990年1月 21日,贝·布托总理强调,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自决权问题上绝不会向印度妥协。 4月初,贝·布托总理在纪念她父亲佐·阿·布托遇难11周年的群众大会上重申其父的诺言;“为赢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不惜同印度战斗一千年!”巴基斯坦外交部、国防部、陆军司令、空军司令都相继作了强硬表态。 与此同时,印巴双方都向克什米尔边境地区增调了兵力。据印度军方透露,当时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军已达24万人。印度一退役军官称,印巴在军事上已接近战争状态。一时间,战云密布,狼烟四起。 其实,印巴两国围绕克什米尔争端而发生新的争执,实际上都有着各自国内的背景。 印度1989年11月的大选中,国大党遭惨败而下野。但维·普·辛格领导的人民党在人民院共542个议席中,也只获得151席。他虽联合其他政党组阁,但在议会中也未获得压倒多数,受牵制因素颇多。新政府12月上任后正努力争取人心以便在1990年2月举行的10个邦的立法选举中获胜,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印占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的反叛活动加剧恰恰打乱了人民党的计划。 在巴基斯坦,贝·布托总理执政后,也不断遭到反对党的挑战。不久前,刚刚勉强度过了一场信任危机。最近,反对党不断指责贝·布托总理对印度和克什米尔问题的立场太软弱。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印巴双方围绕克什米尔问题而出现的紧张局面一时难以缓解,双方都不会轻易让步。 克什米尔,这只迷航的船只,究竟是漂向战争的深渊,还是驶向和平的彼岸,世界各国和印巴两国的人民无不注目年轻的贝·布托总理和维·普·辛格总理,看他们如何运用政治艺术,能否化干戈为玉帛,争取新的和平。 克什米尔地区形势尽管十分紧张,但印巴双方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 首先,印巴双方都有迫在眉捷的国内问题需要处理,两国政府的当务之急都是稳定内部,发展经济,巩固其政权基础。 其次,从军事实力来看,双方相差悬殊。印度武装部队拥有100万人,而巴基斯坦只有45万。在坦克、飞机、大炮和整个国防设施方面印度都明显占有优势。1990年2月10日,贝·布托总理在议会辩论时说,巴基斯坦不希望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同印度开战,但“对和平的热爱并不意味着将在原则上作出让步”。印度外长古杰拉尔也说,印巴就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三次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贝格将军4月初说,,巴基斯坦不想因克什米尔问题同印度发生战争。印度一位高级官员4月初也表态,印度不想在克什米尔争端上同巴基斯坦开战。 更为主要的是,国际舆论纷纷反对印巴任何一方铤而走险。美苏两国都在暗中努力缓和印巴之间因克什米尔问题引起的紧张局势,力促双方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尤其是南亚国家,对印巴关系紧张更为关切。1990年4月5日,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分别致函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和印度总理维·普·辛格,敦促他们以“最大的克制”阻止克什米尔局势恶化。中东一些国家对克什米尔局势亦持谨慎态度,伊朗还表示愿意为印巴两国调停克什米尔争端。 在各方推动下,应巴基斯坦倡议,印巴两国外交部长于1990年4月25日借参加联合国特别会议之机在纽约会晤,就克什米尔最近的事态发展交换了看法。两国外长会谈后发表了联合公报,达成了三点协议: 1.两国的军事行动总负责人应当继续保持接触; 2.双方都应当克制; 3.所有各级的通讯渠道应保持畅通。 印巴两国外长均表示应当缓和紧张局势,避免冲突。 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引起的新的紧张局势逐渐平息下来;但要彻底消除这个痼疾,对于贝·布托总理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贝布托传--第十六章 解职下台第十六章 解职下台 1990年8月6日晚。 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空气紧张,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总统伊沙克·汗表情严肃,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宣布: 1.解散国民议会和贝·布托内阁; 2.任命联合反对党主席穆斯塔法·贾托伊为看守政府总理; 3.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4.新的国民议会选举将于10月24日举行。 伊沙克·汗总统的这一决定突然而又出人意料,恰如晴天霹雳,立刻在巴基斯坦政坛激起波澜。 伊沙克·汗总统讲话刚一结束,巴基斯坦陆军部队立即接管了国家电台、电视台,控制了首都与外界联系的电话总局。伊斯兰堡街头一队队荷枪实弹的军人在巡逻,总统府、总理府、议会和其它重要日标都由军队把守。遵照陆军参谋长贝格将军的命令,驻扎在信德省的陆军第二军已开进动乱不已的卡拉奇和海德拉巴两市以恢复正常秩序。 与此同时,在伊沙克·汗总统的主持下,贾托伊宣誓就任看守政府总理。 古拉姆·穆斯塔法·贾托伊1931年生于信德省,是巴基斯州全国人民党主席,也是各反对党推举的联合反对党主席。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早年曾从事律师工作。1956年开始从政,在地方机构任职多年,曾当选西巴基斯坦省议员。1962和1965年,他两次当选国会议员。1968年前贾托伊为穆斯林联盟党员,1969年3月加入佐·阿·布托领导的巴基斯坦人民党。1971年12月佐·阿·布托当政后,他被任命为布托内阁的政治事务、交通和自然资源部长,后出任信德省首席部长。1977年佐·阿·布托总理被军事政变推翻后,贾托伊从1979年7月——1985年5月任人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信德省主席。1986年5月,他因与人民党并列主席贝·布托政见分歧,脱离人民党。同年8月,另组全国人民党并任主席。1986年12月,贾托伊在补缺选举中当选为国民议会议长。齐亚·哈克总统遇难后,在1988年11月举行的大选中,贾托伊竞选国民议会议员失利,后在补缺选举中才重新当选国会议员。1989年6月,全国人民党与伊斯兰民主联盟等组成联合反对党,反对贝·布托的人民党政府,贾托伊被推举为联合反对党主席。1989年11月,贾托伊曾与伊斯兰民主联盟主席纳瓦兹·谢里夫共同策划在国民议会提出对贝·布托总理的不信任提案,但遭到失败。此后,贾托伊作为联合反对党主席一直反对贝·布托的人民党政府。 贾托伊就任总理后立即下令对贝·布托政府的“腐败行为”进行调查,限制包括贝·布托及其丈夫阿希夫·扎尔达利在内的33名政治家和企业家出境。这些人被怀疑涉嫌“贪污、索贿受贿和策动暴力犯罪”。但贾托伊一再向报界表示现有的内外政策不变,要求人们保持平静。 这次贝·布托内阁被总统宣布解散显得十分突然,但实际上这是贝·布托执政Z0个月来与各方面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贝·布托自1988年12月执政后,与总统和军队逐渐产生了矛盾。由于矛盾难以解决,日益激化。 1988年8月17日齐亚·哈克总统遇难后,军队表示赞成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不干预政治,遂使1988年11月的大选得以如期顺利进行。贝·布托上台前曾与伊沙克·汗总统达成协议,表示在处理内政、外交等重大问题上与总统相互配合,从而取得伊沙克·汗总统对她组阁的支持,被任命为政府总理。同时,贝·布托与军方也达成了5点协议,包括不干涉军内事务和不削减军费,执行既定的阿富汗政策,在处理印巴关系上与军队协调一致,雅各布·汗继续留任外长等。因此,大选结果揭晓后,陆军参谋长阿斯拉姆·贝格将军表示军方在向贝·布托“移交权力的看法上无任何分歧”。 贝·布托执政之初,形成了她与总统、军队三方相互制约的格局。 但是,贝·布托在政权稳定以后,试图修改齐亚·哈克政府的宪法修正案中有关总统有权解散议会和政府,有权任命三军最高将领的条款,这导致她与总统伊沙克·汗产生了矛盾。虽然自1989年年底以来,贝·布托主动要求改善与总统的关系,但双方在内外政策上的许多分歧依然存在。 进入1990年,贝·布托总理与伊沙克·汗总统在对待“伊斯兰法”和处理信德省的局势上又产生新的分歧。 “伊斯兰法”又称沙里亚法。该法案旨在实现国家的全面伊斯兰化,一旦通过,伊斯兰法庭将具有干涉国家所有事务的权威。伊沙克·汗总统认为应立即实施“伊斯兰法”。同时,在穆斯林占总人口 96%的巴基斯坦,人民要求通过“伊斯兰法”的呼声也很高。而贝·布托总理认为“伊斯兰法”与“现代国家”和“民主进程”是水火不容的,至少应对“伊斯兰法”中歧视妇女等条款予以取消或修正。由于“伊斯兰法”在参议院已获得通过,在国民议会是否辩论该法成为总理和总统双方争论的焦点。 1989年10月下旬全国移民运动退出贝·布托的联合政府后,在信德省组织发起反人民党运动,而且愈演愈烈。由于卡拉奇和海德拉巴等大城市的治安形势失控,Z0个月以来,已有3000多人在种族冲突中丧生。各种刑事犯罪有增无减,正常的生活秩序遭到破坏。总统伊沙克·汗指责贝·布托政府采取的行动是“不怀好意的,计划不当,导致无辜市民遭受无法估量的损失”。陆军参谋长贝格将军公开声称,如果政府按宪法第254条授予军队司法权,信德省的治安很快就会恢复正常。贝·布托总理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一旦军队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将会导致军法统治。 另外,在与军方的关系上,贝·布托执政后,于1989年2月命令40多名陆军高级军官退役,并限制主要情报机构的权力;她还计划将陆军参谋长贝格将军提升为有职无权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引起了贝格将军和其它高级军官的强烈不满。贝·布托与军方矛盾开始激化。而在巴基斯坦,没有军方的支持,任何政府都无法维持统治。 其次,反对党联合起来,加紧进行反对贝·布托总理领导的人民党政府的活动。 在1988年11月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人民党在237个席位中只获得93席,联合其他小党才构成微弱多数,而在参议院中则只占少数。所以人民党政府上台伊始就面临强大的反对党的挑战,执政以来一直步履维艰。 根据巴基斯坦宪法规定,国民议会必须有2/3多数票才能通过重要法案。而反对党联合起来,在议会内外处处发难,使人民党政府疲于应付,无法通过立法手段实现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目标。 由于人民党在1988年大选后举行的省议会选举中,在两个重要省份失利,使它对国家的有效领导受到限制.在四个省议会的选举中,人民党只在信德省取得胜利,另外在西北边境省人民党则与其它小党联合执政。但在全国最重要的旁遮合省和另一个省份俾路支省,人民党都处于弱势,政权落入了反对党手中。旁遮普省的人口和工农业产值都占全国的60%以上,俾路支省矿产资源丰富,但人民党对这两个省的事务却无权过问,这使贝·布托的人民党政府对国家的有效领导受到严重限制,根基不牢。 在巴基斯坦政界历来流行一种说法:任何政治家如果不能控制旁遮普省,最终难免倒台。所以贝·布托在1988年大选时的主要竞争对手、最大反对党伊斯兰民主联盟主席纳瓦兹·谢里夫在谋求组阁无望后,毅然放弃了他所赢得的国会议席,而选择了继续担任旁遮普省首席部长职务。因为根据巴基斯坦宪法的规定,他只能在两者之间选择其一。 1989年6月,各反对党组成反政府的“联合反对党”,由原人民党元老、现任全国人民党主席的穆斯塔法·贾托伊出任主席。11月1日,联合反对党在议会上又发动广一场倒贝·布托运动,对她提出不信任案。经过激烈较量,贝·布托政府勉强以12票的微弱多数险胜,保住了政权。1990年5月,联合民对党又发起要求贝·布托辞职的运动。12个月来不断集会,组织游行示威,要求尽快实施“伊斯兰法”,要求在骚乱严重的信德省实行军管.并指责人民党官员贪污腐化。 第三,有些人民党官员执政后贪污腐化,营私舞弊。同时人民党的内部矛盾增加,动摇了贝·布托的执政基础。 贝·布托在竞选中许诺要努力发展经济,消灭贫困和社会不公正,铲除腐败,维护社会安定等。但她执政后,由于安排了一些亲属和亲信居于高位,引起党内外的不满。 1989年,人民党元老、前旁遮普省首席部长穆斯塔法·卡尔脱党后重返人民党,期望得到重用,但遭冷遇,因而与贝·布托决裂。贝·布托被总统解职后,他被看守政府总理贾托伊任命为内阁部长。人民党总书记古拉姆·侯赛因因不满党的并列主席贝·布托的一些作法而移居国外。由于党内矛盾激化,有些人民党领导成员也公开指责贝·布托政府。 另外,贝·布托政府上台时许诺的一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福利项目,因无法兑现也引起人民和人民党基层群众的不满。 第四,社会治安和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1990年以来,巴基斯坦各省连续发生暴力事件和恶性案件。特别是在人民党的基地信德省,本地人和印巴分治时流入巴基斯坦的移民之间冲突连绵不断。 移民的政治组织“全国移民运动”在1988年大选前曾是人民党的盟友,并在1988年12月与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后因与人民党在一些政策上产生分歧,于1989年10月退出贝·布托的联合政府。全国移民运动倒向反对党后,攻击人民党违背结盟协定,与人民党的矛盾激化,从而导致双方的基层群众不断发生冲突,卡拉奇和海德拉巴等城市连续发生骚乱。人民党政府在平息这一动乱时,又偏袒信德本地人,致使事态日益严重,最后只得动用军队平息骚乱。 1988年人民党政府上台时就面临财政拮据等经济困难,上台后又被迫忙于应付反对党的挑战,无法集中精力搞建设。由于中央财政预算的45%以上用于军费支出,国债的利息支付又占30%左右,政府财政除了支付雇员的工资外,所剩无几。近年来,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由原来的7%降至4%,通货膨胀率从4.8%上升至11%。1989财政年度的外债已达到140亿美元,内债达到3280亿卢比,经济形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了。 对此,贝·布托也坦率地承认政府有失误。但她辩解说:“也许我们没有一个有经验的领导集体,否则我们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好些。我们不是天使……我们的成就大大超过了我们的失误。这些缺点和失误不能成为解散我的政府的根据。” 被解职后的贝·布托并未因此而沉沦。她一面抨击伊沙克·汗总统的决定是“不合乎法律的专断行为”;一面号召人民党党员保持镇静,坚持斗争,并称总统宣布的大选如能按期举行,人民党一定能重返政坛。 穆斯塔法·贾托伊任看守政府总理后,一再保证10月24日大选将如期举行。并说已下令给选举委员会,“为自由、公正的选举进行充分的准备”。 1990年10月的巴基斯坦大选,候选人将竞争国民议会217个席位,其中207个是普通席位,10个是少数民族议席。并为妇女保留了20个议席。 贾托伊的看守政府为了获得证据以剥夺贝·布托参加竞选的权利,8月7日就通知移民局禁止贝·布托、她的丈夫阿希夫·扎尔达利及她的公公哈金·阿里·扎尔达利等33人在看守政府对他们进行调查过程中出国。贝·布托在卡拉奇住所的私人秘书法希姆·英古尔,巴基斯坦毒品管制委员会地区主任阿迪·西昆德,商人阿里·卡兹米和祖尔菲·米尔扎,前信德省首席部长的特别助理穆斯塔法·库扎伊等5人首批被捕,罪名是贪污或走私军火。 8月12日,总统伊沙克·汗、看守政府总理贾托伊和军队高级将领三方磋商后,宣布只要贝·布托和她的一家离开巴基斯坦并退出政界,政府将不对她提出贪污指控。意即要贝·布托从此后告别政坛。因为他们认为,一旦贝·布托告别政坛,移居国外,人民党便会群龙无首,成不了气候,从而消除他们在政治上面临的威胁。 由于贝·布托没有像看守政府希望的那样离开巴基斯坦,8月下旬,受伊沙克·汁总统之命,看守政府在全国建立了11个特别法庭,准备审讯贝·布托以及100名前国民议会议员和贝·布托内阁的部长。 9月22日,看守政府向拉合尔高级法院起诉,指控贝·布托曾下令窃听其内阁部长和反对党议员的电话。此外还指控她贪污受贿和搞裙带风以及在1989年11月议会就不信任案投票中动用情报机构的经费收买议员。另一方面,伊沙克·汗总统又声称,如果贝·布托在预定于10月举行的大选中获胜,他依然准备同她分享权力。如果群众要她重新掌权,他将第一个欢迎她回来执政。但是总统又说他将就贝·布托发表反对武装部队的讲话对她提出诉讼。 贝·布托对来自伊斯兰民主联盟和看守政府方面的指责—一加以反驳,决不屈服。另一方面,她整肃人民党内部,积蓄力量,制定新的斗争策略,力争使人民党东山再起,重新上台执政。8月10日,在卡拉奇举行的人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成立了宪法专家季员会,准备起草对总统解散贝·布托政府和国民议会的行政诉讼状,然后递交给党的中央委员会讨论。该专家委员会有权决定是否向高级或最高法院提出诉讼。 8月18日,贝·布托回到伊斯兰堡后对聚集在哈哈尔广场上的群众说,指责她的政府贪污腐化是没有根据的。她发誓说要与她的政治对手作斗争。贝·布托指责看守政府设立特别法庭是针对其丈夫和一些朋友,并宣布他们将拒不到任何特别法庭去对质,但将到任何普通法庭对质。她表示自己与贪污腐化无任何牵连,自己也决不会离开巴基斯坦。1990年10月24日,对于贝·布托来说,是她政治生涯中最沉重的一天。素日端庄秀美的脸庞消瘦了许多,她的心也处在痛苦、郁闷中。 10月24日,巴基斯坦举行了建国43年来的第5次选举。全国共1330竞选人参如国民议会217个席位的角逐。 10月25日,选举结果揭晓。以贝·布托领导的人民党为主的由三党组成的人民民主联盟遭到惨败,在国民议会中仅获45席;以穆斯林联盟为主的伊斯兰民主联盟却获得105席;其余席位被独立人士获得。在随后举行的省议会选举中,人民党仅在贝·布托的家乡信德省获胜,在100个议席中获得46席,居领先地位,而在其他三个省所得议席都远远落在伊斯兰民主联盟后面。 这一结果不仅出乎贝·布托的预料,也是许多分析家所始料不及的。大选前人们曾普通认为人民民主联盟同对立的伊斯兰民主联盟两大对手旗鼓相当,难分伯仲,选举中必有一番激烈争夺。 贝·布托10月24日在信德省拉卡纳老家参加投票之前很有信心地说:“尽管预言并不妥当,但我相信人民党将取得压倒性胜利”。她的母亲努斯拉特·布托I0月19日在美国纽约代表女儿接受一项妇女领袖奖时也表示,如果当局剥夺她女儿的参政资格,她准备出任总理。然而,事实却是残酷的,人民党所得的选票比1988年选举所获得的93席少了一半还多。其失败之惨,令巴基斯坦国内外人士膛目结舌。 在这次大选中,尽管贝·布托同母亲努斯拉特·布托及丈夫阿希夫·扎尔达利一道再次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但至少有15名原人民党的内阁部长在此次选举中落马。相反,伊斯兰民主联盟几乎所有重要领导人都在选举中获胜。穆斯林联盟领导人、前总理居内久和现任看守政府总理的贾托伊在1988年选举中均在家乡信德省各自的选区惨败,而此次却都击败了人民党候选人。伊斯兰民主联盟主席纳瓦兹·谢里夫和前总统齐亚·哈克的长子伊贾兹·哈克更以遥遥领先的票数轻取对手。伊斯兰民主联盟的一位发言人称选举结果“比他们预料的最好结果还要好!” 然而,这次选举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尽管有十多万军警在全国各地维持秩序,但暴力事件仍有发生,致使至少9人丧生,60多人受伤。选举是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的,这与1988年大选形成了鲜明对比。 选举结果公布后,贝·布托指责以伊斯兰民主联盟为主的看守政府利用职权,操纵选举,并对选举中发生的舞弊行为感到愤怒和震惊。她说,伊斯兰民主联盟阻止人民党成员前往投票,公然在警察眼前更换投票箱,选举结束后又迟迟不公布统计结果,这次大选有严重的舞弊行为。 6支国际观察小组应邀观察了巴基斯坦这次选举。总部设在美国的“国家民主协会”派出了一支由来自17个国家的40名成员组成的观察组。它在一份初步报告中称:“观察员们获悉选举中发生了一些严重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致严重影响选举结果。”“总的说来,选举是自由的、有秩序的。” 在这次选举中,人民党遭到了惨败,使贝·布托通过选举重新上台执政的希望化为泡影。 人民党在1990年大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首先,贝·布托政府在它执政的20个月中,巴基斯坦的经济情况不但未见好转,反而有恶化的趋向;加上种族骚乱失控,社会治安恶化,人民普遍产生了失望和不满情绪。 其次,贝·布托政府上台后不仅未能克服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弊端,而且人民党的许多官员被裹挟其中,加上任人唯亲,使许多原来拥护人民党的选民大失所望。 第三,以伊斯兰民主联盟为主的看守政府抓住人民党要员贪赃枉法的把柄大做文章,并设立特别法庭追究贝·布托政府的责任,使人民党从竞选一开始就在声势上和政治形象上处于劣势。 第四,由于上述原因,许多人对选举产生厌恶感,认为谁上台都一样。特别是在人民党实力雄厚的农村,很多人根本未参加投票,这使人民党丧失了许多选票,处境非常不利。 第五,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对民选总理贝·布托被总统解职颇为不满。美国一方面威胁不能取消贝·布托的竞选资格,否则将影响美巴关系;另一方面,布什政府又以巴基斯坦核计划目的不清为由于10月1日暂停对巴基斯坦本年度约6亿美元的援助。伊斯兰民主联盟抓住此事大作文章,激起了全国的反美情绪,并把责任推到人民党身上。结果,美国对巴基斯坦政府施加压力反而给人民党帮了倒忙。 伊斯兰民主联盟在时隔两年之后能以较大优势击败人民党,报了1988年大选败在人民党手下的一箭之仇,主要原因在于它充分吸取了1988年大选失利的教训,在选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和严密的部署。特别是注意了加强这个由9个政党组成的联盟的内部团结和协调,积极联合其他党派和独立人土,结成反对人民党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在80%的选区内都能推出统一的候选人与人民党角逐。 此外,贝·布托政府被解散后,伊沙克·汗总统任命的临时政府内阁成员均是伊斯兰民主联盟的人,而且联合反对党的主席贾托伊还被任命为看守政府总理,使伊斯兰民主联盟能够利用执政的有力地位开展竞选活动。他们猛烈抨击贝·布托政府的腐败行为,特别是建立特别法庭对贝·布托及其主要内阁部长进行调查,还逮捕了贝·布托的丈夫阿希夫·扎尔达利和两名部长,对倒戈的人民党要人委以重任,从而使人民党受到沉重的打击和分化瓦解,战斗力大大降低。 大选结束后,踌躇满志的伊斯兰民主联盟主席、曾在1988年与贝·布竞争总理职务失败的年仅41岁的纳瓦兹·谢里夫,在11月3日举行的国民议会全体会议上,以2/3的多数票被推举为新的政府总理。 1990年11月9日,谢里夫总理组成了以伊斯兰民主联盟成员为主的新内阁。新内阁由18名部长和2名部长级总理顾问组成。当晚,新内阁在总统伊沙克,汗主持下宣誓就职,开始执政。至此,从8月6日伊沙克·汗总统解除贝·布托总理职务时开始的历时3个月之久的巴基斯坦宪法危机,终于告一段落。此后,国内局势逐渐趋于平静。 伊斯兰民主联盟和纳瓦兹·谢里夫经过两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如愿以偿,上台执政。但是,摆在新政府面前的任务仍然是十分艰巨的。 首先,在政治上实现全国的团结仍困难重重。人民党虽然因种种因素而在大选中失败下野,但它在巴基斯坦仍不失为一个有实力的大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由于在竞选中两大集团相互攻讦留下的裂痕难以弥合,因此,人民党成为在野党后采取什么政策对政府将具有巨大的牵制作用,影响政局的走势。另外,执政的伊斯兰民主联盟是由9个政党为反对人民党而组成的,它们虽然在反对人民党上意见一致,但相互之间的观点、信仰和利益相差很大,在推翻人民党政府这一共同目标实现以后,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便暴露出来。早在10月27日,就有一个政党指责联盟领导人自私和丧失原则而愤然退出伊斯兰民主联盟。因此,新政府稍有不慎,随时都有散伙的可能。 其次,在经济上巴基斯坦面临的难题更是积重难返。巴基斯坦的通货膨胀率1990年已达15%以上,外债约为160亿美元,本年度应支付的到期债务和利息额高达30亿美元,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此外,海湾危机更使巴基斯坦困难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巴基斯坦有上百万人在中东各国作工,仅在伊拉克和科威特就有十多万。每年汇回国内的劳务收入达20亿美元。由于海湾危机,劳务工人为躲避战火纷纷逃回国内,巴基斯坦劳务收入大幅减少。大批劳工返回后又增加了国内的失业率,加重了社会矛盾。巴基斯坦每年消耗的石油70%来自科威特,而且是以每桶15美元的优惠价格购入的。由于科威特被伊拉克吞并,这个石油进口渠道被切断了,巴基斯坦在进口石油上至少要增加 10亿美元的开支。面对这些经济困难,新政府倘若拿不出应对新招,人民得不到实惠也会很快失去对政府的支持。 再次,在对外关系上,巴基斯坦长期以来与美国关系十分密切,但由于美国布什政府对贝·布托被解职十分不满,于10月1日以巴基斯坦的核计划目的不清为由暂停对巴基斯坦本年度约6亿美元的援助,使巴美关系僵化。新政府在外交上的重要课题就是迅速修复与美国的关系,说服美国恢复军事和经济援助。此外,在阿富汗问题上、克什米尔紧张局势上、巴印关系上、海湾危机问题上新政府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前景不容乐观。 巴基斯坦在经过长期的军事管制之后,虽然从1988年起恢复了议会民主制度,开始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多年来遗留下来的政治、经济、种族矛盾以及社会弊端决非短期内可以解决,巴基斯坦前进的道路上依然荆棘丛生。因此,纳瓦兹·谢里夫总理11月7日在首次对全国的电视讲话中,告诫巴基斯坦人民要准备应付即将到来的艰难时刻。并表示他的政府决心努力使国家走出政治、经济困难,获得新的发展。 贝·布托领导的人民党与纳瓦兹·谢里夫领导的伊斯兰民主联盟在选举中的争夺已告失败,但贝·布托与对手的较量并未完结。人民党在巴基斯坦仍有广大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不失为一支颇具实力的重要政治力量,对巴基斯坦的政局仍能产生重要影响。 大选结束后,贝·布托正面临着特别法庭的审讯。自8月6日伊沙克·汗总统解除贝·布托的总理职务后,迄今为止已对她提出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以用任人唯亲等七项指控。由于专门设立的特别法庭未能在I0月24日举行的大选前对贝·布托结案定罪,使她仍得以参加大选并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但日后贝·布托一旦被判有罪,她将被剥夺议员资格,并在7年内不得从政。面对这种威胁,贝·布托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正直的,对她的所有指控都是不实之词。她积极准备应诉,要在法庭上战胜对手。 大选的失败和审判的威胁,并不能使贝·布托消沉。对于年仅37岁的曾是伊斯兰世界第一位女总理,也是世界上经选举产生的最年轻的女总理的贝·布托来说,她的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她的政治前途光明辉煌,她没有任何理由悲观失望。她那坚韧不拔的性格,执政两年积累的从政经验,富有战斗力的人民党,都是她宝贵的政治资本。 贝·布托曾与之有过一面之交的邻国印度著名的女政治家英迪拉·甘地夫人,也曾有过竞选失败后下野的经历。但个性顽强的英·甘地夫人,下野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三年后就东山再起,重柄朝纲。这对贝·布托来说,是个极好的榜样。她的当务之急,就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修正错误,积蓄力量,重整队伍。作为人民党的领袖,领导这个最大的反对党监督政府,宣传争取人民,树立新的形象,等待时机,重新赢得人民的信任,再度上台执政。 贝·布托下野后,一直坚信她总有一天还会重新登上权力的顶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为她深知,成功永远属于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人。 她继续奋斗着,期待着……贝布托传--第十七章 东山再起第十七章 东山再起 1993年堪称多事之“秋”。中东和谈、波黑战乱、日本政局动荡、莫斯科十月事件……国际“热点”不断出现,又不断转移,头绪繁多,令人应接不暇。 然而,巴基斯坦人对所有这些似乎不太关心,因为他们国家政坛上的一幕一幕,已足够他们忙乎的了。对于贝·布托来说,这一年是她东山再起、再展风姿的关键一年。 年初,巴基斯坦政坛潜在的危机趋于表面化。谢里夫总理深知自己的地位面临威胁,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放出风声:要修改宪法第八修政案一废止总统解散议会和政府的特别权力。 巴基斯坦宪法第八修正案是1985年齐亚·哈克总统在任时制订的。这项修正案授予总统全面的权力,规定总统有权解除总理职务,解散议会和任命三军首脑。伊沙克·汗总统正是根据这项修正案,在1990年解散了国民议会,解除了贝·布托的总理职务。 纳瓦兹·谢里夫在1990年时,作为反对党领袖欢迎总统解除贝·布托的总理职务。因为这使他有机会在大选中赢得胜利,登上总理宝座。然而当他执政以后,他发现自己和贝·布托一样受到总统这项特别权力的威胁,于是他改变了立场。他说:“如果真正希望建立议会的权威,尊重委任给总理的权力,那么第八次宪法修正案就必须有所改变。”随后,他建立了一个由司法部长加富尔负责的内阁委员会,负责对第八宪法修正案进行审查修订,并到其它政党中进行宣传鼓动,寻求支持。 正在这时,巴基斯坦政坛上颇受尊敬的资深政治家、穆斯林联盟主席穆罕默德·汗·居内久在美国病逝。之后,在谁来接替居内久主席职务的问题上,穆斯林联盟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1993年3月17日,谢里夫在未经党内充分协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自己为党的主席候选人。他的这一举动加深了他与穆斯林联盟中另一位重要领导人总统伊沙克·汗之间的矛盾。由于两人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日趋激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谢里夫政府内就有I0名高级官员相继提出辞呈,其中包括伊沙克·汗的女婿和居内久的儿子。 4月17日,谢里夫总理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指责伊沙克·汗总统对他玩弄阴谋诡计,企图搞垮他的政府。他还发誓决不辞职,并公开向伊沙克·汗挑战,要在议会内外与之较量。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宪政危机中,最大的在野党人民党主席贝·布托采取了静观和相机行事的态度。此时,她正在伦敦度产假,享受得到第三个孩子后作母亲的愉悦。虽然她刚刚于3月份生了孩子,但她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却不允许她自己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也不允许她和孩子在雾都多住几天,因为国内有更多的事等着她办。4月17日,这位人民党领导人提前结束产假,从伦敦匆匆返回国内。 贝·布托回国后的第二天,总统伊沙克·汗接见了她。总统希望在与不安分的谢里夫的斗争中,得到贝·布托的支持。而突然被推到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上的贝·布托则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三个条件:解散国民议会;在3个月内举行大选;解散省议会。伊沙克·汗表示接受后,贝·布托则表示愿意支持总统。 伊沙克·汗总统在得到了贝·布托的支持后,迅速对谢里夫采取了行动。 4月18日晚8时左右,荷枪实弹的军人突然出现在首都伊斯兰堡街头。他们迅速封锁了各交通要道、广播电台、电视台、议会和总理府等重要部门和场所。晚10时许,伊沙克·汗总统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解除谢里夫的总理职务,理由是他管理不善、任人唯亲、贪污腐败。同时宣布任命穆斯林联盟领导人之一,折衷派人物马扎里为看守内阁总理,包括贝·布托的丈夫阿希夫·扎尔达利在内的4名巴基斯坦人民党成员出任内阁部长。 4月19日,伊沙克·汗总统又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并在90天内举行新的大选。贝·布托对总统未能完全履行已答应她的三项条件,迟迟不解散省议会大为恼火,甚至暗示人民党可能退出看守政府。而伊沙克·汗总统则强调省议会“只要是继续按宪法行使职责就不能解散。” 巴基斯坦共有4个省,即信德省、伸路支省、旁遮普省和西北进境省。其中旁遮普省的重要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是全国最富裕、人口最多的省份,半数以上的联邦议员由该省选举产生,并且该省对联邦政府的财库贡献也最大。因此可以说,得旁遮普省者得天下。由于旁遮普省政权控制在伊沙克·汗总统所属的穆斯林联盟手中,所以总统无意解散省议会。 4月25日,旁遮普省议会一部分支持谢里夫的议员倒戈,省首席部长、谢里夫的盟友维内被罢免,而由支持总统的瓦图取而代之,这对谢里夫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4月26日,在阿斯拉姆·贝格将军退休之后接任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的阿布尔·瓦希德将军,第一次就巴基斯坦政治危机发表公开讲话,宣布“军队将在这场政治危机中严守中立”。 谢里夫被罢免总理职务后,大为恼火。他宣布总统的命令是“违反宪法的、非法的和不道德的”,并到全国各地开展反对总统的抗议活动、他还和前总统阿尤布·汗的儿子、现任国民议会议长的戈哈尔·阿尤布二汗分别向最高法院提出起诉,指控总统违反了宪法。 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对这桩总理状告总统的前所未有的公案进行了整整一个月的审理。5月26日,最高法院作出裁决,以10票对1票裁定伊沙克·汗总统4月18日解散国民议会、罢免谢里夫总理职务的行为“超出了宪法赋予他的权力范围”,宣布立即恢复 国民议会、总理及内阁的地位。法院同时宣布,执政仅39天的马扎里看守内阁政府从宣布裁决的当天起失去继续存在的法律基础,但看守政府所作出的一切决定仍有法律效力。 最高法院裁决总统令无效,恢复被解散的国民议会和政府,这在巴基斯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最高法院的裁决在巴基斯坦引起各方的不同反应。伊沙克·汗总统的发言人称总统“非常尊重国家的司法机关,尊重最高法院根据宪法程序作出的裁决。”伊沙克·汗总统尽管对最高法院的裁决没有公开反对,但私下里却开始对谢里夫采取报复行动。他命令穆斯林联盟势力最大的旁遮普省和西北边境省省长解散省议会,以削弱谢里夫的权力基础。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4个省中人口最多的省,全国1.2亿人口中半数以上居住在该省,大部分政界和军队将领均来自该省。谢里夫当选总理前一直任该省首席部长。伊沙克·汗的这一举动对谢里夫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谢里夫获悉最高法院的裁决后,立即在内政部长乔杜里·侯赛因的寓所主持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接着他又率领亲信数百人去清真寺作祈祷,感谢真主,感谢人民对他的支持,赞扬军方在国家发生政治危矾时保持中立。 最高法院恢复谢里夫总理职务的裁决,使贝·布托陷入窘境。她自己就是被总统罢免总理职务的;但为了尽快上台,却又支持总统罢免谢里夫,结果却遭到了失败。她的这一举措招致了颇多的非议。闻知最高法院的裁决后。贝·布托立即从卡拉奇飞赴首都,要求按原定日期举行大选。 印度、孟加拉国等邻国领导人纷纷对谢里夫复职表示祝贺。西方舆论认为。最高法院的裁决“改变了巴基斯坦残破的司法形象”,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5月27日下午,在巴基斯坦国民议会恢复后的首次会议上,谢里夫以123票赞成,2票弃权,零票反对的结果,赢得了议会的信任。以人民党为主体的人民民主联盟和谢里夫在穆斯林联盟中的反对派恰塔派的议员们抵制了这次会议,没有出席。 贝·布托在这次总统与总理的权力之争中始终站在总统一边,最高法院的裁决对贝·布托的政治声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过去她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深受选民的拥戴,但如今她的政治前程似乎有些虚无缥缈了。 贝·布托近一年内接连走了好几着错棋。 1992年7月,她曾以42名人民党议员集体辞职相要挟,力图迫使谢里夫政府举行新的选举。后来,她考虑到国民议会共有217名议员,自己的人民党势力还比较弱,目的难以达到,也就悄悄地放弃了集体辞职的打算。 1992年11月底,贝·布托乘火车进行全国范围的旅行,想通过组织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示威向当局施加压力。但在许多地方,参加集会的群众比预料的少得多,她又不得不取消了原来的计划。 这些不成功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贝·布托的威信。 在这次的总统和总理的权力之争中,贝·布托游移不定的立场更招致了很多非议,有人甚至说她采取了机会主义的做法。 1993年1月,伊沙克·汗总统不顾总理谢里夫的反对,任命阿布尔·瓦希德将军接替退休的贝格将军担任掌握军队实权的陆军参谋长。谢里夫对此极为恼火。为了在与总统的权力之争中取得胜利,谢里夫打算修改第八次宪法修正案,剥夺总统任命军方首领及解散议会的权力。为此,谢里夫谋求与贝·布托合作,请贝·布托担任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双方经过一个月的讨价还价,谢里夫答应尽快举行新的大选,贝·布托则允诺在议会支持谢里夫的修宪动议。但当谢里夫与伊沙克·汗的矛盾日趋激化时,贝·布托却始终缄口不言,静观事态的发展,以收渔利为盼。 在伊沙克·汗总统罢免谢里夫总理职务后,贝·布托又很快站到总统一边,与总统就重新选举达成了默契。她这种为了尽快重新掌权,左右逢源的做法,使她的声望大跌。 最高法院做出裁决后,虽然谢里夫恢复了原职,伊沙克·汗总统的地位也没有因法院做出了不利于他的裁决而发生动摇,但巴基斯坦政坛格局已非旧观。最高法院的裁决实际上预示着新一轮权力较量又开始了。 虽然在权力之争的第一个回合中失利,但伊沙克·汗总统仍拥有不可忽视的权力基础。军方虽恪守中立,但不希望总统与总理把局势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陆军参谋长瓦希德将军于5月31日分别会见了总统和总理,希望他们和平相处。 谢里夫复职后,于6月6日召开由他的政治盟友和几位高级部长参加的会议。会上部长们要求弹劾伊沙克·汗总统,因为他违反了宪法。 6月29日,巴基斯坦国民议会通过决议,支持谢里夫总理关于对旁遮普省实行紧急状态的议案,决定由联邦政府直接治理该省。但拥护总统的旁遮普省政府拒不交权,指责国民议会决议违反宪法,剥夺了省的自治权。联邦政府委派的执政官、首席秘书和警察总监均无法到任,造成了该省实际上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这使得中央和地方关系极度紧张。 形势的逆转,给处于窘境中的贝·布托带来了转机。首先,谢里夫重新掌权后,地位仍然空虚,实际上无法有效地行使权力,无法对反对党人民党给予有力反击。其次,谢里夫复职后和伊沙克·汗总统不仅未能化解矛盾,反而争斗更加激化,这也给了人民党东山再起的绝好机会。再次,军队在总统与总理的争斗中采取中立,陆军参谋长瓦希德将军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出现动乱局面。这使人民党可以通过和平手段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 7月4日,贝·布托致信谢里夫总理,重申人民党解决当前危机的三点方案:1.成立全国拥戴的国民政府;2.改革选举机制;:3.宣布大选日期。 7月5日,包括人民民主联盟、全国民主联盟和伊斯兰民主阵线三大反对党联盟在内的多党会议向谢里夫政府发出最后通牌,限4天内宣布举行大选,否则反对党将发起旨在倒政府的“长征”行动。 7月11日日,贝·布托宣布将组织数以万计的人民党支持者从各省向首都伊斯兰堡进军,在首都举行示威抗议活动,要求谢里夫辞职,提前举行大选。 身处困境的谢里夫呼吁贝·布托进行谈判,但遭到了贝·布托的拒绝。 以人民党为主的反对党频频向谢里夫政府发起冲击,无异于火上浇油,使总统和总理因权力之争引起的国家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紧接着,在全国最大的城市卡拉奇市接连发生暴力事件。政府紧急调动宪兵和保安部队,并出动100多辆卡车、坦克和装甲车在首都街头巡逻,以阻止示威者进入伊斯兰堡。 在国内政局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的时候人们焦灼地再次把目光投问了军队。 在巴基斯斯坦历史上。军队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行军管的时间要比文人当政的时间长得多。自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以来,军人执政达25年之久,军队的立场历来是巴基斯坦政权更迭的重要因素。军队现在虽然还政于民,但关键时刻军方说话还是管用的。 在1993年的这场政治危机中,军方先是持超脱态度,主要是因为内部意见不一致。新任陆军参谋长阿布尔·瓦希德将军倾向于总统。7月2日深夜,他驱车前往总理府,“建议”谢里夫辞去总理职务。但其它一些高级军官大都支持谢里夫政府以及他的温和政策。在总统、总理的长期斗争中,军官们对从政者表示失望,但又厌倦干政。由于反对党威胁要进行全国规模的示威活动,局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使军队不得不从后台走到前台,开始公开干预僵持不下的政治危机。军方连续几天召开高级将领会议,以统一意见。 7月15日阿布尔·瓦希德将军把贝·布托接到总司令部,要她取消进军首都计划以避免流血冲突。贝·布托则慷慨陈词,提出只要政府答应提前大选就可以停止进军。二人达成了一致意见。 随后,阿布尔·瓦希德将军又劝谢里夫总理同意提前举行大选以打破政治僵局。谢里夫表示,如果总统下台,“我们什么都可以接受”。 球踢到了伊沙克·汗这边。为避兔流血冲突和军队接管,维护巴基斯坦的民主制度,伊沙克·汗总统决定体面退位。 7月17日,总统、总理、陆军参谋长三方举行了两轮会谈。最后,总统、总理都同意辞职,并决定提前举行大选。总统和总理之间历时半年多的权力之争的结果是龙争虎斗,两败俱伤。 7月18日深夜,谢里夫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他说,鉴于政敌的攻击,他不可能再执政了,因而决定辞职,准备接受举行选举的挑战。他指责阴谋破坏经济改革的“一伙上流社会的阴谋家”和反对派威逼他下台。谢里夫声称,他还将继续在各条战线上与政敌“进行一场公开的战争”。 紧接着这个消息的是另一个爆炸性新闻。 7月19日凌晨,伊沙克·汗总统举行简短仪式,宣布解散国民议会和省议会,于10月6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10月9日举行省议会选举。伊沙克·汗还宣布,由世界银行前行长、经济学家莫伊·考莱希在谢里夫政府辞职后出任看守政府总理。伊沙克·汗说:“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并坚信有助于解决政治危机,我决定自愿辞去总统职务。”他辞职后,按照巴基斯坦法律规定,由参议院议长瓦西姆·萨贾德出任代理总统。 伊沙克·汗任命莫伊·考莱希为看守内阁总理使全国大为吃惊,国为他已有许多年不在巴基斯坦政坛活动了。这些年他一直在新加坡做顾问。显然,军方挑选了他是因为他没有政党偏见,各方都能接受他,还因为认为他有能力通过与美国及世界金融组织的关系,挽救巴基斯坦颓败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