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传达着人类最隐秘、最细腻的情感,让字字句句如密密的松林里流出的山泉,滋润我们的肺腑,洗涤我们的灵魂,充盈我们情感的池塘,让它泛起涟漪和波澜。语言累积了自它诞生以来的一切科学成就,从天穹深处星辰的细微变化,到深山里一株小草的药用价值,语言把一代又一代人探索科学真理的艰辛和欢乐珍藏起来,成为我们永久的财富。 语言让我们通过书信、无线电、电话、传真、互联网,与世界的各个角落保持着联系,为我们把亲情、友谊、关爱和问候送到人迹罕至的南极和北极,送到正在遨游太空的宇航员的耳畔……语言更让思维变得日益精湛、细致,让我们即使身居斗室,也可以去领略皑皑雪山的神秘和美丽、草原的辽阔和深远、海洋的浩瀚和博大……我们的思想乘着语言的飞船远行到苍穹的最深处,也循着语言的隧道回到宇宙洪荒的时代,去想象那曾经的寂寞和荒凉,那里,炽热的尘埃和气体正在宇宙的边缘凝结成巨大的星系,喷涌的岩浆和滔天的洪水碰撞了,气浪迸射,天昏地暗,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在天崩地裂般的呼啸中诞生…… People say, Language is the uniquely human possession. (有人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语言学家们写下一本又一本塞满图书馆书架的语言学专著,论述语言的每一个细微结构;词典编撰家们呕心沥血,编纂出一部部厚重如石的词典,古代的、现代的、金石的、音韵的、词源的……数不胜数,堆积如山。古文字学家们在字迹模糊的甲骨、泥板、羊皮和纸莎草残片上,用毕生的心血揣摩、猜测、考据、研究,去解读古人留下的天书般的奥秘。而互联网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词语,我们用着这些词语,就像品尝刚摘下的水果一样新鲜。 我不知道祖先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时代怎样熬过心灵的漫漫长夜,怎样向心爱的人倾诉炽热的情感,怎样与同伴分享生活的快乐,更不知道他们怎样牢记遗训,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顽强地生存。 我—— 那第一个从笨拙的嘴里发出的音节,那个模模糊糊的,却是震撼天地的音节,曾经使我们的祖先怎样地惊奇和颠狂呢?那个时刻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啊!数万年前,在非洲的丛林里,当人类的祖先第一次在一根兽骨上刻下一个V字形的记号时,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创造了一个开天辟地般的奇迹。五千五百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平原上,人类已经有第了一批启蒙老师,他们辛勤地教学生在泥板上书写和计算;此后,大约三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甲骨上刻下了他们最初的对神的敬意;差不多在同一个时代,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文字引领着那里的人们迎来了文明的霞光。文字成为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有力的见证,成为知识、信息和思想传播的最重要的工具。 我们拥有前人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字成果。我们诵读着古人留下的诗篇度过童年,我们借着前人写就的篇章和著作展开青春想象的翅膀,我们利用所有能够检索到的文献从事艰深的科学研究…… 我们学习外语——英语(English)、日语(Japanese)、俄语(Russian)、德语(German)、法语(French)、西班牙语(Spanish)、葡萄牙语(Portuguese)、阿拉伯语(Arabic)、朝鲜语(Korean)、塞尔维亚语(Serb)、佛兰芒语(Flemish)、意大利语(Italian)、意第绪语(Yiddish)、印地语(Hindi)、希伯来语(Hebrew)、斯瓦希里语(Swahili)、乌尔都语(Urdu)……我们汲取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所包容的思想、情感、科学、哲学、观念、信仰、习惯和传统……我们吟诵着雪莱、济慈、拜伦、海涅、歌德的诗章,我们阅读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川端康成、博尔赫斯的作品,我们浏览《圣经》(Bible)、《古兰经》(Alcoran)、《金刚经》(Diamond Sutra)……语言可以轻易地越过千山万水,渡过浩瀚的海洋,让世界最遥远的角落成为我们的近邻。 语言所储存的宝藏多么丰富啊!从古埃及人在亚历山大城建起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图书馆,人类的知识和文明在兵火和天灾中一次次遭受浩劫,却又一次次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在文人学士辛勤的笔下失而复得,终于成为今天汪洋大海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有人说,Language, like other aspects of human culture, is constantly changing.(语言像人类文化的其他方面一样,也在不断地变化。)我想英语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变化和进步非常快,在短短1500年的时间里,它就从一种落后的,甚至是野蛮的部落语言,发展演变成一种文明社会使用的语言。今天,在互联网上,在传播科技知识和传递信息方面,英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要走向世界,要与世界各个民族的人们对话与交流,理解和沟通,而英语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我们开启走向世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英语在线 English Online 英语在线 多年前的一天,我觉得生活好像忽然发生了变化,我开始用计算机工作了。计算机有好多种输入法供我们选择,全拼,双拼,五笔……把写好的文字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输入到文档里,然后进行编辑,再打印出来,装订好,这比过去手抄稿又快又干净。这样打印出一本长篇小说,看着厚厚一摞整齐的书稿,总是让人感到一种劳动之后收获的快乐。 没过多久,我使用了计算机更多的功能。除了写作,我还用Photoshop进行绘画创作,很快我又上了互联网。过去我每年都要订一些报纸杂志,比如,《中华读书报》、CHINA DAILY、《中国翻译》、ELLE、《百科知识》等等,看完的报纸杂志必须尽快处理,不然几天后桌上就会堆成小山。 自从有了网络,我几乎不订报纸杂志了,因为我可以在网上阅读了,而且很多新闻都是即时的,特别是滚动新闻,每分钟都会自动更新内容,这比等着看报纸快多了。订阅的外地报纸一般要到第二天,或者更晚的时候才能看到,而在网上立刻就能浏览最新的消息。 我还在不知不觉中用e-mail给朋友写信了,过去那些信件越过高山大河,飞到朋友手上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国际信件的速度就更慢了,就是用特快专递(EMS)也要好几天才能收到。可是用e-mail发信,只要点一下鼠标,我的信刷地一下就发出去了。如果此时我的朋友正在网上,他们几乎在我按下鼠标的一瞬间就收到我的信了。他们还可以同时收到我发送的照片,过年的时候也许还会收到我自己制作的Flash贺年卡。 网络时代一切就是这么快捷方便,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将过去的很多人物和故事远远地抛给了历史,也将很多生活方式和行为永远地留给了过去。此刻,我想起一些文学巨匠故居里的书桌,书桌上的墨水瓶、鹅毛笔,还有他们用过的那些发黄而毛糙的纸张。他们生活在上个世纪,或者更早的时代,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用鹅毛笔写作,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也是用鹅毛笔写作,还有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在古旧的油灯下,他们握着鹅毛笔,写一段就要蘸一蘸墨水,那种方式不便而繁琐。 他们一定都写过很多信,那些信一般是由马车夫送到亲人朋友或是情人手上的。春天,马车夫坐在马车上也许会在一片新绿中吹起口哨;夏天,他将穿过暴风雨;在秋天收割过的土地上,他或许会有一丝迷惘;在欧洲冬天白雪茫茫的田野上,马车夫也许是忧伤的,那雪中的道路很漫长,长得让人看不到尽头。有多少人为等一封信而望眼欲穿啊!德国作曲家舒曼曾在信件里对他深爱的克拉拉说,我要捕捉蝴蝶,让它们做邮差,把我的信带给你——我要把我的信从巴黎发给你,让你急于要拆开,并让你惊讶,以为我在巴黎了。 后来一些年,人们依然在等待,我的书架上有几本书信集,比如,《马雅科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通信集》、《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还有西蒙娜·波伏娃给奥尔格伦的《越洋情书》。这些书信里充满了情人之间等待的焦灼和不安。卡夫卡在给密伦娜的一封信里说,这封信寄出后,我要等十至十四天才能收到回信……西蒙娜·波伏娃在一封信里有这样的表达,我必须又等一个星期才能收到你的下一封信,我又痛苦地感到你离我那么遥远……他们有的人一天因为想念甚至要写好几封信,去好几次邮局,有时候还因为受不了心灵思念的煎熬,跑到邮局去发电报。 我想,假如他们生活在今天,那种如同熊熊烈火一样的情感也许就没有如此炽热了,他们只要轻轻点击鼠标,想念就会立刻飞过千山万水。今天的很多恋人已经感受不到那种望穿秋水的心绪了,即使是一对异国恋人也不用经受难耐的期待了,也许网络时代再也不会出现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的悲剧了。 登陆各种网站,网络英语出现了,新的英语词汇出现了,这是在昨天的课本里没有的,比如: dotcom generation(网络的一代) e-fear or e-depression (网络恐惧或者网络忧郁) e-ticketing (电子订票) e-zines (电子杂志) homepage(主页) hotlink(热链接) intranet(内部网) hyperlink(超级链接) netiquette(网络礼节) netizen(网民) search engine(搜索引擎) 人们很自然地就使用这样的英语词汇和词组了。我相信,即使对英语不熟练的人也会因为经常上网而记住这些词语。 另外,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有些我们本来熟悉的词,现在也有了新的、不同的含义,比如说: save as box (存为文本框) default setting (默认设置) syntax error (语法错误) default email (默认邮件) full coverage (全部覆盖) 这样的词汇有很多,当然还有很多新的、具有诱惑力的词组,比如: participating in online chats (参加网上聊天) playing games with other netizens (和其他网民做游戏) surfing the Web (网上冲浪) 还有当我们浏览各种网站的时候,也会毫不费力地记住那些网站的英文名字,比如: www.thesaurus.com www.adventure.com/encyclopedia www.stuff.co.uk/toefl.htm www.college.harvard.edu www.listeningexpress.com www.dictionary.cambridge.org www.college.harvard.edu/admissions www.chinatranslate.net www.online-english.britishcouncil.org www.edunet.com/english/grammar www.the-tech.mit.edu/Shakespeare www.educationuk.org.cn www.planetenglish.com 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表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广大空间,而且是一个可以使用各种语言的空间。这是一个能够真正展现个人魅力和智慧的无限空间,我们可以在这里与素不相识的人讨论各种的话题,谈论有关时事、政治、经济、文化、考古、性爱、婚姻、天文、历史……在这里你可以无所不谈,也可以什么正事也不谈,只是天南地北地乱侃一气,或者如同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的那样 fooling about(无目的地闲逛)。你可以把被某位编辑漫不经心退回的稿件粘贴在某个网站的BBC(留言板)上,去赢得那些有眼光的网民的喝彩,或者就某个公众瞩目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当然,你的文章再精彩也不要指望会获得任何报酬,在BBS那里是没有人付稿费的。 英语已经是一种global language, 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能够熟练地在网络上使用英语,我们的眼界就会更加开阔,坐在家里的计算机前,就能够实现talk to the globe(同整个世界对话)。 我们的世界如此之快地变化着,特别有意思的是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它的变化总是比现实世界(real world)快得多。有时候,从网上回到现实世界中来,甚至恍若一种隔世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也许因为我们刚刚在网上浏览的还是英语世界,而现实是一个汉语的世界,我们必须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的瞬间。啊,我并不是说仅仅用英语一种语言,如果是那样也未免太单调了,文化永远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应该并存,共同进步,英语、汉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 随着网络生活空间的日益拓展,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就可以在网上收看自己喜欢的英语时事和体育实况报道,比如,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期间,我每天都要看US Central Command Briefing in Doha(多哈美军中央司令部吹风会),看发言人布鲁克斯(Brooks)怎么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 还有那位可爱的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Mohammed Saeed al-Sahaf )在美军开进巴格达城的时候还在对记者们侃侃而谈: There are no American infidels in Baghdad. Never! (在巴格达没有美国异教徒,永远也不会有!) 当新闻中心被炸以后,他还对记者说,No, I am not scared, and neither should you be! Be assured. Baghdad is safe, protected.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你们也不用害怕!请放心,巴格达是安全的,固若金汤。) 我偶尔也看看NBA明星赛,看看队员输球后,气急败坏的教练怎么在场地边顿足捶胸,甚至破口大骂。这时你会听到最地道的英语。我也会浏览国外最新的网络小说,看看那些网络写家们又制造出来什么新的“cool things”。 当然,网络还是学习的课堂,在那里你能找到想学的一切,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天地。我已经说了这么多有关English Online的事,实际上我要是再说下去,还会说得更多。有时候,我也收听在线英语广播,这是提高听力的好办法,我还下载了一些文件,比如VOA (Voice of America)Standard English,只要打开这个文件,很有魅力的美国英语就回响在我的周围。我喜欢它陪伴着我,虽然有些话题让人厌倦,比如有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没完没了,还有萨达姆·侯赛因的神秘失踪等等,但那却是世界的一种声音。 我也搜索一些英文的自然科学网站,看看马雅文化消失之谜,火星上到底有没有水,冥王星之外还有没有行星……还有世界上天文、地理、生物、医学、考古、科学探险的最新消息。 English Online,对我们就像一个百科全书式的、随叫随到的老师和朋友。英语原著的魅力 The Fascination of English Original 英语原著的魅力 像很多人一样,我最初学习英语时曾想,什么时候我才能读一本厚厚的原文书呢?那时候我还不太敢想将来能不能翻译一本厚厚的英文原著,我知道这需要时间,更需要丰富的阅历。可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读一本英文原文的书。第一本是朋友N送给我的旧书,是英国的长篇小说The Moonstone (《月亮宝石》)。我翻着词典,很费力地读,常常就读不下去了。那时候,我好像刚刚学完大学的第三册英语课本,其实我并不知道,学习外语,要达到能阅读原著的路程有多长。我曾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从26个字母、48个音标学起,然后朗读、书写,然后再听,再说。那时的我不知天高地厚,头脑中终日燃烧着不灭的学习激情,只想努力再努力。可是我学习的过程就像一条小路,曲曲弯弯,又坎坷又泥泞,我就是自己的探路人,一直跌跌撞撞往前走。 我用仅有的一本《英汉小词典》来帮助阅读The Moonstone,我学的短语太少了,所以总是把短语拆成单个的词来理解句子。每天晚上我都试着翻译一段小说,几个月后,重读那些“翻译”出来的字迹,我却不能把那个故事表述得清楚顺畅,很多地方都是驴唇不对马嘴,我甚至把史密斯的帽子给约翰戴上了。 于是,我不得不从头开始,一边又一遍地反复阅读,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才把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明白。The Moonstone是英国作家William Wilkie Collins(威廉·威尔基·柯林斯)的一部侦探小说,讲的是围绕着“月亮宝石”这颗举世无双的宝石展开的曲折离奇、惊险残酷的斗争。据说,这颗宝石原来戴在古代印度月亮神的额头上,是黄色的,因此叫月亮宝石。在公元十一世纪以前,月亮宝石一直在印度的神庙里,与月亮神一起,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膜拜。可是,公元十一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印度,从此,月亮宝石开始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劫难,它几经转手,最后落到了入侵印度的英国军队的一名军官手里…… 读了The Moonstone,我觉得,要学好一门外语,除了丰富的词汇,牢固的语法知识,还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读尽可能多的英文材料。那时候我的另一位朋友H曾说,我们学英语没有英语环境,怎么学得好啊?我说,正是因为没有英语环境,才需要下苦功夫学习,通过大量的阅读弥补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说,通过阅读来替代没有语言环境的缺憾。 当然,学外语光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除了自己的母语功底要打好,还离不开广博的知识,同时还要训练自己的综合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也是重要的。说到底,外语就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被用来传达某种信息、知识、思想、情感……学习外语还要有表达的欲望,再就是大量的阅读,阅读英语的书籍、报刊、文献、书信等等,积累丰厚的知识,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在拿起一本英语书的时候,有一种阅读的快乐。 经过几年的学习,我的英语有了进步。那一年的冬天,我住进医院,朋友N给我送去一本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The Great Expectation (《远大前程》),那是一个简写本。在病床上的日子很难熬,可是有了那本书,我好像感受到了冬天的阳光。借助一本英汉小词典,我发现自己居然能顺畅地读这本书了! 后来我的床头又放了好几本英文书,有简写本的Jane Eyre (《简·爱》),有Silas Marner (《织工马南传》),还有影印本的Anthology of American Short Stories(《美国短篇小说选》),等等。这些书让我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处境,进入小说中的世界,和那些人物一起快乐,一起痛苦,一起流泪…… 在Jane Eyre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简·爱与罗切斯特分别了几年之后,有一天她突然听到了远方罗切斯特的呼唤…… All the house was still, for I believe all except St. John and myself had now gone to rest. The one candle was burnt out, the room was full of moonlight. My heart beat fast and thick, I heard its movement. Suddenly it stood still to an inexpressible feeling that ran through it. The feeling was not like an electric shock, but it was as sharp and as strange. It acted on my senses: eye and ear waited while the flesh trembled on my bones. (整个屋子里静悄悄的,因为我知道,我和圣约翰都已经休息,除此以外,屋子里没有别的人。蜡烛已经燃尽,房间里洒满了月光。我的心跳得很快,很激烈,我听得到它的跳动。突然,它停住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蓦地涌上心头,它不像电击,它是撕裂般的,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它刺激了我的感官:我的眼睛和耳朵在等待,可是我的全身,直至我的骨头都在颤抖。) What have you heard? What do you see? asked St. John. I saw nothing, but I heard a voice somewhere cry: It did not seem to be in the room, nor in the house, nor in the garden. It did not come out of the air, nor from under the earth, nor from overhead. I heard it, and it was the voice of a human being—a known, loved, well-remembered voice – that of Edward Rochester, and it spoke in pain, wildly and urgently. I am coming! I cried. Wait for me! Oh, I will come! The distant hills echoed my cry, but all was lonely. (你听见了什么?你看见了什么?圣约翰问。 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可是我真的听到什么地方有一个声音在呼唤。 这个呼唤好像不是从房间里来的,不是从屋子里,也不是从花园里来的。它不是来自空中,不是来自地下,也不是来自天顶。我听见了,它是一个人的声音,一个我熟悉的、爱着的、记得清清楚楚的人的声音,那是爱德华·罗切斯特的声音,他在痛苦地诉说,声嘶力竭,迫不及待。 我来了!我呼喊着。等着我!我会来的! 只有远山回应着我的呼喊,那么孤单,那么凄凉。) 我被原文感动了,仿佛听见了十九世纪的回响,那是一个英国女人的呼唤,我并不觉得陌生,我听懂了她发自心灵的呼喊。 后来,我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英文原著成了我的爱好。时间长了,我发现理解力就自然提高了。开始的时候,我只能读简写本和注释本,那样的书因为有编者的加工,很多难句和长句变成了容易理解的短句,或者很多地方进行了删改,长篇小说变短了,很多关系到时代背景或者文化背景的地方也都加了注释。但是,读简写本和注释本是必要的,它既能为以后读真正的原著打下基础,又让英文理解力还不够的人增强阅读能力。不过,这种阅读还是学习的阅读,也就是为了学英文而阅读的,它与欣赏和翻译英文原著还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又是迈向欣赏和翻译阶段的基础。 文学作品包容和涵盖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广阔,比如英国作家E. M. Foster的A Passage to India (《印度之行》),丹麦女作家丹尼森的Out of Africa (《走出非洲》)。在这样的作品里,有很多地方涉及宗教、历史、民族传统等复杂的背景和现实,这是大多数自学英语的人感到最困难的。读这样的作品,是一种新的挑战。为此,我曾经用专门的时间阅读历史,特别是世界史,并且读了多卷本的《世界文明史》,《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史》、《西方哲学史》,还有《古希腊神话和传说》、《圣经》、《音乐的故事》、《文明的溪流》、《基督教的诞生》等等。 我读Bible(《圣经》)是因为在很多英文经典文学作品里,经常提到圣经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比如,西方人的姓氏有很多,可名字却总是那么有限的几个,像David (大卫)、William(威廉)、John(约翰)、Lawrence(劳伦斯)、Katherine(凯瑟琳)、Jane(珍妮)、Peter(彼得)、Martin(马丁)、Abraham(亚伯拉罕)、Richard(理查德),读了《圣经》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西方人取名大多用《圣经》里的人物的名字,难怪他们的人名这么少呢。 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我终于可以阅读英文原著了。 有一年,我读了一本英文原著,是美国作家Carol Gino著的Rusty — A True Story (《露丝蒂——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身患严重癫痫病的护士露丝蒂,在同事卡罗尔的帮助下顽强战胜疾病的感人故事。露丝蒂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从小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长大后,由于她患有阵发性癫痫,受到别人的虐待,多次被送进条件极为恶劣的疯人院(nut house),与真正的精神病人和变态狂关在一起,身心受到摧残。后来,她通过努力,来到一家专门照顾孤寡老人的护理院担任了助理护士的工作,她以自己的勤奋、耐心和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爱赢得了同事——护士卡罗尔的关心和爱护,卡罗尔在露丝蒂生病时把她接回自己家里,对她精心照料,终于使她最终战胜疾病,回归美好的生活。 下面这一段是卡罗尔第一次见到露丝蒂时的印象。 A girl dressed in a green nursing assistant’s uniform stepped out from one of the rooms in front of me. Something in her stance let me know she was the one the nurse been calling. Rusty. She was attractive with blonde, short hair, which fell in place perfectly. I figured she must about twenty. Her uniform was immaculate, obviously pressed carefully, and her white shoes were not only polished but buffed to a high shine. She was thin, her arms muscular, not in a way a man’s were but as though she had worked hard. She wore her watch low on her wrist on a thick leather band, the face turned in. She began to walk quickly towards what was now a real commotion. (一个穿着绿色助理护士制服的女孩从我面前的一个房间里走出来,从她急匆匆的姿态中我知道,值班护士叫的就是她——露丝蒂。她长得很迷人,金发碧眼,短发很得体地披在脑后。我猜想她大约二十岁。她的制服洁净无暇,显然熨得很仔细,而她的白皮鞋不仅打光了,而且擦得铮亮。她身材苗条,可是胳膊上肌肉却很结实,虽不是像男人那样肌肉发达,但是看得出她很下力地干过活儿。她的手表低低地戴在手腕上,表带是很厚的皮带,表盘在手腕的内侧。她开始飞快地向那个现在乱作一团的地方走去。) 这就是露丝蒂。作者几句简洁朴实的话语,就把露丝蒂的形象呈献给读者了。她年轻美丽,有金色的头发;她制服洁净挺括,连白色的皮鞋也擦得铮亮;连她戴的手表也交代了,很厚的皮质表带说明她不富有……英语的表现力让我感叹,以前我总以为汉语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很有优势,可是读了Rusty,我觉得我的英语视野太狭窄了,英语在表现力方面有它很独特的地方。下面这一段里,有一些用法是我以前不了解的,特别是几个并列的短语,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The only constant in my life for all the years was nursing. No matter how harrowing and painful my regular life was, as soon as I walked on to a hospital floor dressed in white uniform, I felt like Cinderella at the ball. It was the one place I could be totally me. The place I could be as smart, as kind, as giving, and as real as I was capable of being. My patients and I had an understanding past words; we needed each other; we healed each other; and neither of us judged the other. There was no mask, no pretence, we were just human beings who because of circumstances had to learn to trust each other and so were allowed to really touch each other. And I had gotten used to that kind of closeness. Regular relationships compared to those special ones were like to trying to talk to someone through a glass barrier and trying to touch through a wire mesh divider. (在这些年里,我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只有做护理。不论我平常的生活多么可怕、多么痛苦,只要走进护理院,穿上白色的护士服,我立刻就觉得自己是舞池中的灰姑娘。只有在这里我才是完整的。只有在这里我才能轻松,亲切,尽我所能照顾病人。我和我的病人之间有一种相互理解的语言,我们互相需要,我们互相治愈对方。我们谁也不对谁评头论足。这里没有面具,没有伪装,我们只是人,因为各自的处境,我们学会了相互信任,也只有这样,才让我们相互体贴。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亲密的关系。这与平常的关系相比,是不一样的,那种关系就像要隔着一层玻璃跟人说话,隔着铁丝网跟人握手一样。) 这是Rusty这本书中的主人公Carol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她表白了自己作为一个护士对待工作和病人的态度。她已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病人联系在一起了。 要知道,在卡罗尔工作的护理院里,那些病人都是有攻击性的吸毒者、酗酒者,当他们疾病发作时,他们会拒绝治疗,甚至随意地打骂护理人员,把他们长长的指甲深深地抠进护士美丽的脸庞……可是他们得到的却是百倍的耐心、爱护和诚意,这些年轻美丽的护士们是用自己的心温暖他们,感化他们…… 露丝蒂本身也是癫痫病患者,这是一种随时可能发作,引起昏厥、休克、甚至死亡的疾病,而且,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可以控制它的发作,能够使用的都是一些精神药物,这会严重地损害她的健康。露丝蒂的病一次次地剧烈发作,在上班途中的汽车里,在楼梯上,在浴室里……可是由于她坚强的意志和卡罗尔的悉心照料,使她固守着自己战胜疾病的信念。 在我看过的描写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小说中,Rusty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我觉得,读这本小说就仿佛在读一本英语的护理日记,在不知不觉中就跟随了英语最平实的表达。书里的那些句子,好像你一张嘴也能说出来似的,这是一种阅读的快乐。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长篇小说Silas Marner(《织工马南传》),这也是我读的比较早的英文原著,我那时简直被这个故事迷住了。织布工人塞拉斯·马南纯朴善良,勤劳节俭,可是他却到处受人欺凌,先是遭到诬陷,被迫远走他乡,后来辛苦积攒的钱又被人偷走。他于是变得心灵灰暗冷漠,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一间小屋子里,没有人和他交往,他也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可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除夕之夜,他却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惊喜…… This morning he has been told by some of his neighbors that it was New Year’s Eve, and that he must sit up and hear the old year rung out and the new rung in, because that was good luck, and might bring his money back again… (这天早晨邻居告诉他今天是除夕,他必须坐起来,听着钟声送走旧年,迎来新年,因为那样会有好运,说不定还会让他的钱失而复得……) When Marner’s sensibility returned he continued the action, which had been arrested, and closed his door unaware of the chasm in his consciousness, unaware of any intermediate change, except that the light had grown dim, and that he was chilled and faint. He thought he had too long standing at the door and looking out. Turning towards the hearth, where the two logs had fallen apart, and sent forth only a red uncertain glimmer, he seated himself on his fireside chair, and was stooping to push his logs together, when to his blurred vision it seemed as if there were gold on the floor in front of the hearth. Gold —— his own gold—brought back to him as mysteriously as it had been taken away! He felt his heart begin to beat violently, and for a few moments he was unable to stretch his hand and grasp the restored treasure. The heap of gold seemed to glow and get larger beneath his agitated gaze. He leaned forward at last, and stretched forth his hand; but instead of the hard coin with familiar resisting outline, his fingers encountered soft warm curls. In utter amazement Silas fell on his knees and bent his head low to examine the marvel; it was a sleeping child —— a round, fair thing, with soft yellow rings all over his head…Was it a dream? He rose his feet again, pushed his logs together, and, throwing on some dried leaves and sticks, raised a flame. But the flame did not disperse the vision; it only lit up distinctly the little round form of the child, and its shabby clothing. (马南的意识又清醒过来,他继续做着那个无法停下来的动作,开门、关门,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他知觉中的那个空白,也没有意识到这中间发生的任何变化,他只觉得光线渐渐地暗下去,他打着寒战,虚弱不堪。他想起来,他已经在门口站着看了很久了。回到炉子边,他看见那两段木头已经烧得塌了下来,只发出一点点模模糊糊的红光。他在炉边的椅子上坐下,弯着腰想把那它们再支起来。这时候,在他朦朦胧胧的视觉中,好像在炉子前面的地上有金色的东西。金子——他自己的金子——它像当初被人偷偷拿走一样,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被送了回来!他感觉到心在剧烈地跳动,有好一会儿,他都不能伸出手去抓住那个失而复得的宝贝。那堆金子在他焦虑的凝视中似乎在闪光,变得越来越大。他终于弯下腰去,伸出了他的手,可是,他的手指碰到的不是他熟悉的金币那种硬梆梆的轮廓,而是温暖的、软绵绵的卷发。塞拉斯惊呆了,他跪了下去,低下头去仔细察看这个奇怪的东西:这是个睡着的孩子——一个胖嘟嘟的、漂亮的小东西,满头都是那种柔软的黄色的卷发……这是一个梦吗?他站了起来,把木头往炉子里推了推,又扔进去一些干叶子和树枝,点着了火。可是火焰并没有让他眼前的景象消失,反而把这个孩子小小的、圆圆的外形,还有他破旧的衣服,照得更加分明。) 显然,这个婴儿是有人故意送到马南的小屋子里的,有人告诉马南,要让好运气重新回到屋子里,就要不停地开门、关门。马南在意识不清醒的时候没有发现屋子里发生了变化,于是,这个不幸的生命就被人丢给了这个孤寂和落魄的人。遗弃者是为了解脱自己心头的重负而放弃对这个小生命的所有责任。可是,遗弃者也许没有想到,这个婴儿却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一颗冰冷的心,复活了一个几乎已经死去的灵魂,使他重新获得了生命。从此,两点微弱的生命之火就在风雨飘摇之中不停地燃烧,成长了…… 女作家艾略特用独特的描写、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可怜的织布工人平凡而苦难的人生,让人不禁流下同情的眼泪。读这本书的英文原著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在阅读中我仿佛就生活在马南的世界里,这就是英语阅读的魅力了。 我喜欢读英文小说,特别是在有些翻译作品质量不高的情况下,读原著或许是一种好的选择。但是,读原著是要费力的,费力地读书,是不是违背了艺术享受的初衷了呢?我觉得,即使最好的翻译也不可能把原著的全部内涵展现出来,毕竟谁也代替不了原著者的母语表达啊!所以,要想真正感受英语文学的魅力,还是要读原著。未来的浪潮 The Wave of the Future 未来的浪潮 有一次,我浏览了一个英语网站,是介绍时尚的,里面有pop music,fashion,art and design, shopping, 等等。在一个栏目里,专门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那些句子都很有意思,也许应该说,这就是pop English。比如: I’m dying to see you. (我非常想见你。) His fortune was nasdaqued. (他的财富缩水啦。) Ive got a pretty tight schedule today. (我今天的日程排得很紧。) Gee! Why is life always so rushie-rushie? (唉!为什么生活总是这样匆匆忙忙啊?) I didnt sleep a wink last night. (昨天我一夜没合眼。) I dont have the foggiest idea. (我一点儿也不明白。) Think nothing of it. (别放在心上。) Give me a break! (你饶了我吧!) I am not myself today. (我今天什么都不对劲!) Don’t beat around the bush. (别拐弯抹角的了。) It’s up in the air. (这事儿还悬着呢。) 啊,这样的英语简洁明了,我很喜欢,它们比起教科书上的那些正式的英语,更让人感到亲切。我想,语言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进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实用。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经受冶炼,很多精彩的语言也就涌现出来,还有很多艺术家、作家对语言进行辛勤的研磨和提炼,更有语言学家和词典学家把这一切记录下来。生活永远是语言的源泉,而生活每天都在更新,新事物、新思想、新时尚总是不断涌来,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 在今天的世界上,时尚越来越引人注目了。因为时尚首先是最新的,新事物总是吸引那些目光敏锐,善于捕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过去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里,新事物要被人们接受,总要经过一段曲折,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流行一时的喇叭裤,太阳镜,还有后来流行的牛仔裤,都曾经引起过争议,人们街谈巷议,媒体上也有批评和嘲讽。 但是,既然时尚是最新的潮流,那就是阻挡不住的。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互联网迅速地拉近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全景式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风行于世界的各种时尚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我们的视野,继而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时尚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追求和享受,各种各样的时装杂志,时装表演,时装展销等等,引领着时尚的潮流,而英语在这种时尚潮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沟通,引进,识别,推动。 快速进入我们生活的时尚好像是音乐,比如很早就被介绍进来的jazz music (爵士乐),让听惯了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人们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历史和民族特性的表现形式之一,爵士乐与其他一些音乐种类和形式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宝库。随着爵士乐、country music(乡村音乐)、rock music(滚石乐)、 blues(布鲁斯音乐)、hip-hop(强节奏的摇摆音乐),还有其他形式的pop music 也盛行起来,通俗歌曲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流行。还有各种现代舞、踢踏舞、拉丁舞、桑巴舞等等,也都被人们喜爱,成为我们的时尚,于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了,我们艺术享受的形式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其实,时尚更多的是反映在服饰上,人们在穿着上总是追求最新的风格和式样,特别是在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求新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始终处在这股潮流之中。不久前。我看到一篇英语对话,就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求新的时尚心态。 Connie: Look at this catalog, John. The ski parka is on sale. 考妮:约翰,你看这个目录。滑雪风衣正在促销呢。 John: Whats on your mind? You have one already. 约翰:你在琢磨什么呢?你已经有一件了。 Connie: But I bought it a long time ago. 考妮:可那是我很久以前买的。 John: Yeah right! One year is long? 约翰:啊!一年就是很久了吗? Connie: You dont understand! This was last years style. 考妮:你不懂!那是去年的款式。 John: I think it still looks perfect even though it has gone out this year. 约翰:我觉得它看起来还是很好,只不过今年不时兴了。 Connie: Thats because youre not a woman. 考妮:那是因为你不是女人。 在这股潮流的引导下,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从穿着蔓延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每当一个新款的手机上市,它就会出现在时尚女孩儿的胸前。时尚心态也驱赶着大公司不断地推出新奇别致的新款式,在激烈的时尚竞争中,大百货公司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争奇斗艳——时尚成为消费潮流的先锋。 时尚还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现在一些大城市的Starbucks咖啡馆里坐满了年轻人,就连咖啡馆外面临街的桌子边也坐满了人,看来,Starbucks coffee就像当年的MacDonald一样,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我想,说不定哪一天Starbucks这个词会变成一个咖啡时尚的代名词,被收入哪本英语词典呢。 现在,时尚已经开始引领我们,引领着我们的度假计划,引领着我们的家居风格,引领着我们的服装式样,还有我们的美容美发……而英语则多多少少也引领着我们与人交往的方式,引领着人们的言谈、举止和意志表达。 美国的9.11事件那一时刻,纽约——这个很多人心中的天堂瞬间变成了地狱,9.11也因此会成为一个特殊的词记入英语的新词典。同样,2003年8月14日,在美国纽约和加拿大部分地区的大停电也成为一个新的词语:New York Blackout。纽约的年轻人甚至上街去买与这个事件有关的T恤衫,那些T恤衫上印着这样的字: WE SURVIVED 9.11 AND NOW THE BLACKOUT WHAT NEXT NYC? (我们经历了9.11 现在又是 大停电 纽约的下一个是什么呢?) 这就是流行的英语,brand new or up-to-date English(最新的或最时髦的英语)。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和人们的所思所想紧紧相连,并可能对今后的生活产生长远的影响。 在这个正经历着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世界上,一个地方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或许会对整个地区甚至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总是及时地反映着这种全球化潮流中所发生的最新变化,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我们不去关注英语的变化,特别是每天都在产生的英语新词,说不定有一天,我们翻开英文报纸,会发出一声惊叹,怎么有这么多生词啊?不久前,我在美国的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Pop culture remains a vibrant source of new words, with such additions as, (流行文化始终是新词汇的一个活跃的源泉,其中的新词汇有: Dead presidents (paper currency) (纸币) Frankenfoo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 (基因工程食品) Headbanger (defined as both a hard rock musician and a fan) (强节奏的滚石乐歌手及其歌迷) Longneck (beer served in a bottle with a long neck) (用长颈瓶装的啤酒) McJob (low paying and dead-end work) (收入低并且累死人的工作) 另外还有: cocooning (喜欢大部分时间呆在舒适的家里) congestion charging (英国的司机想要进入交通拥挤的市中心,要交塞车费) gap-year (英国的学生从中学毕业到上大学之间有一年的空闲) hot-desking (办公室职员不用自己的办公桌,而用一张别的空桌子) rat-run (方便司机避开拥挤道路的便道)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词汇,该怎么办呢?我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断地跟踪英语的新变化,永远不要像下文中的那位男士那样,被一个女孩子说成out-dated, 而要永远keep yourself in style。 Do you know what girls think about? The girl in the dialogue tells you what she thinks about…. (你知道女孩子们在想什么吗?对话中的这个女孩告诉你她在想什么…) Julie: Her dress looks funny. (朱丽叶:她的裙子看上去真滑稽。) Daniel: I wouldnt say that. It looks fine to me. (丹尼尔:我可不这么想,我觉得挺好看的。) Julie: Are you kidding? Shes behind the time. That style went out last year. (朱丽叶:你在开玩笑吧?她已经跟不上时代了。那种款式去年就过时了。) Daniel: Oh, come on, as long as it looks good on her. (丹尼尔:哦,算了,对她来说还是挺合适的。) Julie: Wow, youre really as out-dated as she is. (朱丽叶:喔,你原来跟她一样过时啊。) Daniel: Youre darn right. Im out of style. So what? Whats the point of keeping yourself in style? (丹尼尔:你也许说得对。我过时了。那又怎么样?你自己这么赶时髦,有什么意思呢?) Julie: No wonder you never buy me a new dress. (朱丽叶:怪不得你从来不给我买一条新裙子呢。) 哈,朱丽叶这么一说,我真想马上去新开的VeriStyle专卖店,买一件最漂亮的时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