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改变生存》

补遗云。因以世界相涉变化众生。则是动义。故动生声为初。一往六尘为伦次。义非定论也。亦可因色有声有法等方成六乱。经文且示一涂为言。一旋复者。约根尘十二次第。一翻旋转之相也。  乘此轮转颠倒想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孤山云。依而起曰卵生。含藏而生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曰化生也。如是四生。由内心思业为因。外胎藏湿润为缘。约藉缘多少而成次第。卵生具四。是以先说。胎生具三。湿生具二。化生唯一谓思业也。此依瑜伽所解。  真际云。前四生为总。次八类为别。从总开别故成十二。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资中云。动即是风。风即是气。故云和合气成。羯逻蓝者。入胎初位。准俱舍论胎中分位有五。胎卵未分。皆同此也。  孤山云。八万四千。非八万四千烦恼尘劳为其种类乎。然此类生以因感果。微细行相。唯圣尽明。止在总知唯妄所为。未可委究历事义趣。  熏闻云。羯逻蓝。余经或名歌罗逻。此云凝滑。或云杂秽。状如凝酥。  补遗云。此十二类生。先言世界虚妄等者。盖众生之心。多着境界而感其生成于颠倒。如初感外虚妄动。则受飞沈动类。下去准知。然列此十二类生。即是别明众生颠倒之相耳。所以上文众生颠倒其文甚略。受生之相皆因外感。故别明世界颠倒变化众生。以成上文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恐指依报能生情欲者为杂染也。如形显之色男女之态皆可欲之境。故曰欲颠倒。老氏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然后感己欲心。取彼之境。故曰和合滋成。  资中云。人怀正道竖首而行。违正从邪故生横类。  孤山云。遏蒲昙即第二位。胎卵已分也。  熏闻云。遏蒲昙此云疱。状若疮疱。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苕溪云。湿以合感。故云执着。合因暖气。故曰暖成。翻覆者飞伏之貌也。此约形说。谓飞动而伏走也。沇疏云违心背信翻覆任情。遂感此类。飞走不定。如蠛[蠓-卄+((並-(前-刖))-一)]昆虫之类耳。蠛[蠓-卄+((並-(前-刖))-一)]小虫似蚋。喜乱飞。庄子谓之醯鸡。昆虫温生寒死之虫。  资中云。蔽尸。或云聚血。或云耎肉。既不入胎。故无诸位。  熏闻云。蔽尸。即第三位。问何故动类唯指初位。欲类但言第二。趣类止云蔽尸。从假类去皆云羯南。答若有初位必具后位。若有第二必具初后。经文一往次第。且取一位配之。今蔽尸羯南既不入胎。故无前位。然而蔽尸须至羯南。羯南或由蔽尸。二往之意可会。又假类而下虽皆云羯南。其中非无具前三位及第五位。即钵罗奢佉此云形位。良由第五于诸类中阙具不定。唯有第四。其名最通。故障类等俱云羯南也。  补遗云。趣谓趣向。不可回之义。谓执重趣向。故受执濡滞。言和合暖成者。以湿滋气方有所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真际云。妄心浮伪。易夺不常。舍此取彼。故成其触。触谓触对。即根境和合也。  孤山云。羯南此云硬肉。即胎内第四位。才生即飞。故缺前位。  苕溪云。转蜕飞行。盖是化生取譬之象。列子云天地委蜕。下文纯想则飞。皆取譬也。是则转蜕譬故形之易蜕。飞行喻新质之轻举。无而忽有。理合在兹。脱此生彼如转蜕飞行。若雀鸽之化鸟鼠之变皆化生义。如转蜕之譬。和合触成者。虽则变化。必假根境相触为因。或阴阳之气触其故身。能变新质。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资中云。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坚执不舍。障隔不通名为留碍。精明显著。因此受生。故成色相。星辰日月吉者为休。凶者为咎。下至爝火蚌珠皆是此类。盖由世间或依报留碍。或义理不通。暗于知见。心希明着。积集受想。乃受精明。上至九曜。下及萤蚌。仍能休着及于他人。  熏闻云。爝火者。据庄子云。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释文云。爝音爵。然火也。一云权火谓小火也。字林云。爝炬火也。珠蚌中阴精。  熏闻云。着成者。着陟虑反。明也。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资中云。由迷惑不了。厌坏色相。思无边空。色尽心空。厌空绝想。乃至有顶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  熏闻云。问既云无色。何谓羯南。答应取一分细色通名其类。不可责同坚硬之状。当知此方亦化生之类。  补遗云。或有厌有着空。心存销散。不成真空明理。乃惑暗生焉。此外道因禅得生无色之类。然此上文。长水指今无色。不同无色界天。今言外道者。以邪心得生。不同正定。非久还坠。所以神咒功能中指为恶处也。又吴兴下文。以舜若多空神销今无色者。今谓既云八万四千其类充塞。亦可兼指风空神也。  真际云。空散销沈通指四空。  补遗云。今谓亦可别对四空。方允其类充塞之义。空指空处。以脱色笼故。散指识处。缘识生定未免散乱故。销指无所有处。销前识心故。沈指非想非非想处。到空之底故。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资中云。蹈迹附影之类。皆从意想所生。论因。或如外道凡夫祠祷神明。托附形象。终身奉事。志慕灵通。因果相酬。故生其类。  熏闻云。罔象犹云彷像。盖不真之貌也。庄子云水有罔象。释文云水神名。  补遗云。操心不实。故曰罔象。影附于人。故曰影颠倒也。凡此之类必资忆想。因既不正。死受鬼报。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资中云。外道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或习定灰凝。思专枯槁。心随境变。遇物成形。如华表生精黄头化石之类是也。  谷响云。晋张华字茂先。时燕昭王墓有妖狐。谓华表曰。我闻张司空多学。欲往干之如何。对曰。张司空博物君子也。非但损子。亦于吾。狐不听。刺投华。华与论天下人物。多为其所折。谓华曰。天欲雨。请辞去。华固留之。谓左右曰。我闻巢居知风。穴居知雨。不是狐狸即是者鼠。乃密令人斫华表。然而照之。为狐狸而去。梵云劫毗罗。此翻黄头。头如金色。因以为名。恐身死。往自在天问。天令于频陀山取甘子食。可延寿。食已于林中化为石如床。有不逮者。书偈问石。后为陈那菩萨斥之。其石裂矣。  补遗云。形如槁木。心若死灰。不合真如。只成愚钝痴暗人耳。传曰。心不则德义之经谓之顽。今以不合真理乃成顽也。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资中云。和合巧伪。改故作新。或假托因缘递为形势。资身养命业果相循。不从自类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有情身内八万户虫并是此类。相待犹言相假。凡染以己假他之谓。水母俗谓之虾蛇。一名蟦。形如羊胃无目。以虾为目。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况诅厌生其类充塞。  资中云。有一类生。因声呼召。引发性成。如虾蟆等以声附卵。  熏闻云。孤山引显识论云。雌孔雀闻雄者为鸣。于是有身。彼谓之声生。又庄子云。虫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注曰。虫以鸣声相应。不待合而便生子。故曰风化。论因。或是乐为淫声。习以生着。从自性类。不假他成。名非无色相。藉声诞质故曰无色。  补遗云。凡言性者。禀自然之质也。今相引假他而成性分。非颠倒是何欤。言非无色者。必先假自质也。言无色者。假声而生也。如长水曰。虽从声感。假自性质。如虾蟆等。以声附卵然后长养。非声则坏。  苕溪云。咒诅亦呼召耳。由物类相感。若厌祷而生也。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资中云。诬罔取他。约为己有。名罔颠倒。背亲向义。寄死托孤。忘本蒸尝。认彼宗嗣。是其因也。尝者祭也。尔雅曰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禴。新菜可礿。秋祭曰尝。尝新谷也。冬祭曰蒸。进品物也。罔者以无为有之谓。  苕溪云。以异质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蒲卢俗谓之蠮螉。取彼桑虫以为己子。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资中云。父母有爱。名非无想相。冤无有爱。故云无想。亦可枭镜有情。非无想也。附块抱树而生其子。乃无想也。  长水云。冤对相酬。连环不止。托至亲之父子发至冤之杀害。岂非怪哉。初生托质互有想爱。故云非无想相。后时成大父母遭食。故云无想也。  资中云。问既是冤对。无感生缘。何得用附而生。冤中有爱。答如畜猪羊。贪杀故养。岂非怨中亦有爱乎。  长水云。答托质须资爱想。杀害由乎先业。爱想无常。由业所运。始虽起爱后变成憎。故遭其食。  孤山云。按史记孝武本纪云。祀黄帝用一枭破镜。枭鸟名也。食母。破镜。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物祀皆用之。破镜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人误。或鸟字合是等字耳。  熏闻云。土枭见尔雅注。枭。不孝鸟也。自关而西谓枭为流离。其子适大还食其母。述异记云。獍之为兽。状如虎豹。而小始生。还食其母。故曰枭獍。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苕溪云。金刚般若卵胎湿化乃至非想。皆通三界。今十二类义必无殊。观乎现文。唯无色羯南。似通上界。其十一种。悉是欲界之相耳。此盖如来随宜所说。且就现前幽显可验者略而示之。幽如鬼神精灵等。显如鱼鸟龟蛇等。若以有顶外道解无色者未必然。将恐欲界亦有斯类。如舜若多神岂在四空乎。应知下文广谈七趣。秪由此中说相未周。前后相成。方见经旨。此中生数虽多。趣相则略。若以七趣一期观此十二类生。犹缺地狱修罗二趣。然余五趣亦未委明。大概且言迷真起妄。故有类生。破妄显真。故有诸位。迷悟相翻意在于悟。从悟说位。用酬前文阿难之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卍新纂续藏经第 11 册 No. 0268 楞严经集注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后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长水云。初辨渐次修行者。由前无明动彼静心。从细至粗遂成三相及二颠倒。又由世界和合相涉。根尘相对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类生差别。流浪苦海。如汲井轮。其犹空华于湛精明乱生乱灭。此皆尘劳烦恼污染真性不得清净。今欲转染归净返流复源。故立渐次修行以为对治。故喻云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乃至后贮甘露。由此渐次以立地位。  补遗云。此中指前十二类生。一一类中各具十二。取无明种子。正从思议一心流出说。虽云各具乃具足之具耳。次文真净明心具足等者。方是不思议具。按止观记事理二造。今此亦各各具十二类者。事造也。于事造中众生实造三世业果。也三世业果不出十界。于十界中十二类生。别在欲界人道及以异趣。各具者各造也。所谓变造。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正显变造之相貌也。然此事造。并由理具。故云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净觉云。净器喻伏惑行人。以上文令其立三渐次。除灭乱想。是则身器清净也。除去毒蜜喻除其助因。及刳其正性也。汤水如正行。灰香如助行。甘露譬所证之理。  补遗云。欲境可爱似蜜。令人堕狱如毒。正同四十二章刀蜜之喻。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孤山云。言渐次者。事渐理圆。不同偏教之渐也。谓断辛持戒从粗至细。破惑入位自浅由深。事虽有渐。而皆以菩提之心即理而修。无非圆行也。问此三渐次于天台六即中属何位耶。答名字中修。能成观行。及发真似也。  长水云。前问至何渐次得修行目。今此第二正明修行。故云真修以持声闻菩萨戒律。是无漏之学。不同断辛但除荤食。故标真修简前修习。  长水云。五种辛菜名为助因。以能资助烦恼业故。淫盗杀妄名为正性。以是生死根本解脱冤故。根尘隅对流逸奔趣。正是无明现行业用。是故除而去之。刳而空之。违而背之。苟三行渐着。功用渐成。六用不行返流全一。妙圆平等身心快然。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熏闻云。除其助因。除即断也。五辛是淫恚助发之因。故先断之。刳其正性。刳犹去也。淫杀等心是众生正业之性。故当去之。云胎卵湿化。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此义同焉。正助之正。性分之性。众生以淫杀是正业之性。彼五辛酒乃助业之性。违其现业者。由前渐次助修正行。能破六根现前惑业。应知第三更无他法。是故于此别名增进。  云何助因。  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携李云。四食皆所资益为义。段谓形段。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古翻经律多云抟食。其义则局。如浆饮等不可抟故。触谓触对。取六识中相应触。对前境时生喜乐故。思谓意思。取第六识相应思。于可意境生希望故。相应触及相应思。皆心所遍行中法。思想饮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暖等触亦名触食。此乃分通。非正食义。识即第八执持之相。由前三食势分所资。今此识增胜。能执持诸根大种故。若约三界辨之。段食唯在欲界。以色无色界无香味二尘。余之三食遍通三界。  谷响云。入腹变坏资益诸根乃名为食。若声尘望于耳根。是离中知。不能亲资益。故不为体。色尘但为三尘所依。无资益义亦不为体。故但三尘。  长水云。皆依食住者。食以资益诸根大种。心心所法能生喜乐相续执持。故有四种。段谓分段。以欲界香味触三正消变时有资益故。乃名为食。触谓根境识三和合。能引意识相应触起。触对前境能生喜乐。资益诸根及心心所故。思谓意识相应思。与欲俱转。于可意境希望偏胜。有资益义故。识谓八识。由前三食缘助势力。令此第八体有增胜。故能执持诸根大种。能与诸法为长养因。有摄益义。故名为食。  补遗云。成唯识论。一者段食。变坏为相。二者触食。触境为相。三者思食。希望为相。四者识食。执持为相。段食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以变坏时色无用故。触食谓有漏触。裁取境时能为食事。思食谓有漏思。希可爱境能为食事。识食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增一佛告阿那律。一切诸法由食而住。眼以眠为食。乃至意以法为食。涅槃以无放逸为食。皆所资养以为食义。  真际云。佛初出家。于外道边六年苦行。日食麻麦。知其非道遂即舍之。于牧牛女边受乳糜食。外道闻之生谤。佛成道后。为除自饿外道苦行。乃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正觉正说余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言正觉正知。佛返问之。食有几种。外道不能答。因说四食。云云。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苕溪云。此举段食之损益。欲除五辛之助因。以五辛能发淫恚。犹毒死之食焉。有资益义皆名为甘。不正消变。能坏身心。皆名为毒也。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孤山云。五辛者。楞伽经云葱蒜韭薤兴渠也。兴渠正云兴宜。慈悯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悯冬到彼土。不见其苗。则此方无。故不翻也。当知此五。辛而复荤。是以制之。故请观音云。五辛能荤不得啖。若辛而不荤则非所制。如姜之属。  苕溪云。应师云。兴渠出乌茶娑他那国。  长水云。此五性热气荤味辣。修行者食能杀法身。如食毒也。故须断之。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孤山云。以修禅福故暂生魔天。以毁戒罪故终堕地狱。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正性。  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苕溪云。如律中五果之属。皆须净人以火净之。然后得食。防坏生故。  熏闻云。五果。一核果。如枣杏等。二肤果。如荜苃桑椹梨奈等。三壳果。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果。如香茅苏荏等。五角果。如大小豆等。以比丘之法。不得自手坏生。若有所须。语净人言。汝知是汝看是等。净人解者。以火触之。此名火净。律中更有瓜净揉净等。今且言火耳。以细况粗。生果尚须净食。何况食肉伤慈之甚。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长水云。涅槃经说。菩萨观爱有九种遇患。一如债有余。二如罗刹女妇。三如妙衣茎有毒蛇。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楼迦子。七如疮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  熏闻云。此中诫犯。于四重中略诫前二。又于二中偏诫淫欲。是知刳性之意斯为本欤。法华云。诸苦有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智论云。世间无不爱乐五欲。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救济。复次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荒迷无所省觉。深着自没。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今经最后垂范。序中起教以此为别缘。至今修行此为偏诫。愿诸有学勿轻圣言。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苕溪云。比丘四波罗夷。尼复加四波罗夷。谓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触。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共期等八事。七不得覆他重罪。八不得随举大僧供给衣食云云此无正译。义当弃也。从众法绝分为名。如彼死尸众所不受。众法绝分者。四人已上凡作羯磨不任僧用。故四分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此当持戒。  资中云。如十轮经学行次第。若不先学小乘即学大乘无有是处。乃至无力饮河池。讵能吞大海。后行菩萨清净律仪。即梵网所制也。亦应如地持及璎珞所说三聚戒相。谓摄律仪戒十波罗夷。摄善法戒八万四千法。摄众生戒慈悲喜舍。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苕溪云。不淫。故无相生。乃至不妄。故不还宿债。以大妄语贪其供养故。约位言之。应在外凡观行之中。  不淫等。以相生相杀等如次配于四重。亦可无相负累及不还宿债。皆由不偷劫也。但上句在因下句属果。并前淫杀不行。即无三种相续。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资中云。比如法华现身所得六根清净。即相似位也。  熏闻云。得大神通游十方果者。别而言之。此属身根。即如意通。若总说者。六根清净皆神通故。智者指法华并普贤观及菩萨处胎经。皆以六根而为六通。然则佗心宿命漏尽同是意根净也。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现业。  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应知此中蹑前六根净人。粗垢已落。而细惑未除。故曰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苕溪云。因不流逸由断客尘烦恼也。旋元自归渐入如来藏理也。尘既不缘下此又进破根本无明。前属似位。但云不多流逸。今取真证。乃是根尘泯亡。逆无明流纯一真性。微细生灭六用不行。十方下。先显依报净。有法有喻。次显正报净。有自有他。自则三德圆证。他则诸佛同体。  熏闻云。琉璃譬国土。明月喻真性。获大安隐即涅槃也。大经云。三德具足名大涅槃。皆现其中者。谓极果之德入分真之性也。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熏闻云。忍谓忍可印持决定无缪。即能证智也。无生法从所断惑得名。若约所证。亦名寂灭忍。  补遗云。法华玄文明圆位断伏中云。就事为无生。就理为寂灭。又方证为寂灭。让果为无生。记云惑是事法。故约惑灭得无生名。名为就事。此惑若灭必证实理。故约所证名为寂灭。当知始从初住终至妙觉。一一无非惑灭证理。维摩疏。因经初叹菩萨逮无所得不起法忍。释云。不起法忍即是大无生忍。亦名寂灭忍。问下叹净名但言无生。当知不起法忍秪是无生。何用寂灭释不起法忍。答在因让果说名无生。若通论无生。秪是寂灭之异名也。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长水云。夫论地位者。皆是诸佛菩萨亲证境界。约断伏次第发真妙用功用浅深。以立位次。起信论云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以分地前地上及究竟位。华严经。智度论。约入大海。辨功用浅深。但迟速有异。分根性利钝。如涉长途非无里数。诸大乘经若就平等法界无佛无生。则无地位可立。若依心生灭门有迷有悟。炽然修证差别不同。  孤山云。华严最初顿说。位次宜委。方等部中则唯璎珞。般若部中则唯此经。是则四味各有一经委悉明位也。前三经皆兼别圆。今经唯圆。以开显故。当知下文结益虽借小果之名。论其妙行所阶同一圆位耳。前云地位中间无诸委曲。斯之谓矣。  苕溪云。此中别指初住以上名为圣位。若下文云。以三增进故能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则通取十信也。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上二渐次。且约粗细前后分别。若圆修者。岂不以违其现业为创心发观之本欤。夫现业之体既属无明。非中道正观无以违也。圆人所修尚无先空次假之理。何有断辛而不持戒。岂有持戒而不修中。当知三种渐次说有先后。若得意者同时而修也。故第一渐次。即云修菩提者永断五辛也。当知菩提无渐次。渐次取菩提。菩提名觉。非中观而何。又下文总结诸位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以此明之。孤山云。事渐理圆犹是一往。譬如沧溟太霄讵有涯量。由操舟举翮之异而里数生焉。此下干慧地等。即后二渐次之所阶也。  补遗云。三渐次乃入位方便。约位秪在名字即中。以下入位初是五品故也。又下云。由三渐次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经言真位。故五十五。若兼似极。通五十七。皆目渐次也。而第二便云得通游界。第三即云获无生忍者。皆将后所证显其功能。以示浅深之相耳。其实三种渐次秪在名字位中。观成方入干慧。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苕溪云。欲爱干枯者。且从粗惑言之。若通说者。即圆修三观。顿伏五住。乃观行成相也。根境不偶者。此与上文尘既不缘等名义虽同。粗细诚异。现前残质不复续生者。由欲爱干枯。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故此身若谢来报不生。人法二执了无实性。故曰执心虚明。即惑成智。体具寂照。故曰蓥十方界。蓥或作莹。彻明也。大品十地初名干慧。天台于圆教十信前立五品位。且曰义推如大品干慧地也。五品位者。一随喜。二读诵。三说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法华分别功德品。格量后四品功德。随喜品格量初品功德。噫智者隋时此经未至。而所立名位悬契佛心。非圣人孰能是哉。  补遗云。此干慧文。正接前三渐次。位前既持戒刳其正性。此言功成。故得欲爱干枯耳。残质不生者言此行者观力明着。必能入相似位。或证无生。故示此身乃分段末后之生。故言残质。必入十信。故言不复续生也。例如家家。以由圣者起大加行。必无不断大品惑而命终者。故下文云。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苕溪云。以观行心缘中道理。相续无间流入初信。  熏闻云。智者云实心系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止观义例释此一偈。通于观行相似。以入分证。  补遗云。彼释曰心若系境境必系心。心境相系名为实缘。复由后心。心心相续。心心相系。名迭相注。即是心注于境。境注于心。心心境境念念相注。如是次第刹那无间。自然从于观行相似以入分证。故云入实。  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苕溪云。圆妙开敷。即见惑先落三谛似显也。次三句妙圆等释成上句。谓从干慧真妙圆心。重发此位真妙信心。心与理冥。故曰妙信常住。  补遗云。次二句初信。正断见惑。兼除四思。  苕溪云。信心住者。信为能住。理为所住。如无著立十八住判金刚般若始终地位。亦何必初住方受住名。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念心中舍身受身即分段生死。一切习气即思惑正使。下文明五不还天所断欲惑亦名习气。又应通指二死为舍身。总目五住为习气。以上文云过去未来无数劫中故。若尔则习气之义。不可取大论垢衣香器为喻。第三云二乘虽破三毒不了了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余气仍存。又第三云。如乳母衣久故垢着。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存。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补遗云。至是乃出识阴区宇。精进心中。从真妙圆重发真妙明了诸妄。然后获此妙圆纯真。进趣真净。  苕溪云。化变也。变诸妄习纯成真明言其精也。唯以下示其进也。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补遗云。慧心中心精至智慧者。真精发化。精性成就。不待执心然后纯是智慧。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定心中执持至常凝者。前言智慧。此言智明。智受觉明。湛而不流故曰寂湛。妙而无作故曰寂妙。此定心也故曰常凝。周遍寂湛谓定之用。寂妙常凝谓定之体。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获法心者。按圆位至此。断三界思尽。即六根清净之正位。配璎珞属七住。对大品当佛地。约婆沙齐三十四心。智者云。三藏佛位。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既是发真断惑之大节。故特示云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补遗云。恐取六地齐罗汉。七地道观双流入假化物。故与如来气分交接。若取断惑大节。秪成声闻气分交接。又颇合护法之名。  熏闻云。气分交接者。以似证之理即诸佛性。虽未真证。而觉了智与佛潜通。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苕溪云。回向中觉明保持即护法心也。上气分交接。则自心他佛相应相冥。今回佛慈光向于佛境。则与我智明相对相照。故曰犹如双镜等。回前觉明在佛光中。所谓回因向果也。向佛安住释上句也。己智佛光两法相对双镜义也。又约十方如来对照亦然。故曰其中妙影等。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戒心中回向既成同佛常寂。常寂之体。即是无上妙净明心。安住此心。正防无明微细之患。故得戒名。  荆公云。前言以妙力回。浅矣。此言心光密回。深矣。前言妙影相入浅矣。此言获佛妙净深矣。所谓密回者。机括独运非粗浮所见。经言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今慧心在定心前。戒心在定心后。此所谓定非发慧定。乃超过慧境。周遍寂湛寂妙常凝者也。此所谓戒非生定戒。乃获佛常凝无上妙净。无为性戒者也。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愿心住。准天台圆教。未断无明生同居者名为愿生。正符此文。又说十信出假利益众生。今游十方。亦合其义。真道应生同居未断无明。似道或愿或通来生同居。今此随愿能游十方。止观诸教出假。圆教下根出假云。十信六根净时。即遍见十法界事。若是入空。尚无一物。既言六根互用。即是入假位也。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苕溪云。智者以璎珞十心对十乘观法。法华玄文。善修平等法界。乃至善修无著。即入愿心。约圆初住具明十德。住三德一切佛法。乃至第十信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章安云。应是转似为真一住具十。今云真方便者。谓真家之方便。又真即方便。皆以中道心修。故十用涉入圆成一心乎。准本业璎珞经。欲入初住。修前十信心。经一劫二劫三劫得入初住。是住中增长百法门。所谓十信心心心有十。今云十用涉入即百法之谓矣。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治地住中。如净下二句释治义。以前下二句释地义。心中发明。谓去惑染故得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之义。非治不至此也。以前妙心智也。智以照理。如履地然。此释地义也。  苕溪云。能证心如琉璃。所显性如精金。治理也。依前心地。以观治之。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修行住者。上治地由境得名。今修行从智受称。境发于智。故云心地涉知等。以智遍修。故云游履十方等。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孤山云。生贵住中。分真智与究竟智等。名行与佛同。分证理与究竟理等。名受佛气分。如中阴下以喻显之。究竟权智如父。实智如母。任运相合如自求父母。密齐果德如阴信冥通。斯则禀佛遗体初托圣胎也。自求犹言自然求之也。中阴非久居之地。其势必自然求之。不待教也。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阙。名方便具足住。  孤山云。具足住中如胎已成等。此喻虽在真因而自行利他之相同佛不缺。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正心住中。容貌喻应用。心相喻理智。  补遗云。左传曰。人心不同犹若面焉。心不同面亦不同。由心之不正也。心同面同。由心之正也。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孤山云。不退住中。色心互融不相妨碍。故曰合成。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资中云。十身灵相即卢舍那也。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虚空身。此十种身如随色珠。显现自在。菩萨虽未如佛。分得此相。  熏闻云。彼谈十身。一一具十。乃成百身。荆溪以四身摄之。谓化摄业报。智即报身。虚空属法。余皆应摄。孤山复作三身收之。谓虚空即法。智即是报。余皆属应。又云若约空生大觉。国土依空。则虚空之身亦宜属应。彼文问。既属三四。何故十身皆名舍那。答以别圆地住所现之身正是实报。余身皆是此身转变。从本受称。故曰舍那。又卢舍那者。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患都尽。故称净。众德悉圆。故云满。十身虽异。净满是同。然于同中须知别相。不可三四混而无甄。故荆溪云。彼通云身。故云十身卢舍那。别释如来。故不应云业报国土佛等。  补遗云。法华文句记云。若欲通收彼经十身。应开为四云云。虚空属法者。维摩疏弟子品阿难章释空声。云空声者法身之声。如普贤观之所明也。然法身无色。华严如何云现。此经如何云相。荆溪料简。法无应有。应即法身。何求异也。吾今此身即是法身。若尔则何独虚空为法身耶。须知如虚空性遍一切故。故以虚空为法身也。十身通云舍那。记主意谓一从本受称故。二净满义同故。十身外相胜劣自分。既称舍那。名为净满。既净且满。宁非尊特。外相一一无分齐故。起信所谓随所示现即无边。既名为报。岂非尊特。记主意隔而不融。四明意融而不隔。得意失意不在兹乎。准华严八地方现十身。今八住具足者。正显今圆已齐彼别也。何以十身释童真名。良以十身舍那翻净满义。童真无染与净满相当矣。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法王子住。从理起用。故云形成出胎。绍隆佛种。故曰亲为佛子。前第五住名入胎。此云出胎。皆就名制义。非地位当然。自初住来已入圣胎。就垂化边已名出胎也。前名生贵。故云入胎。此称王子。故曰出胎。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项住。  灌顶住云。表以成人堪行佛事。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彼法云地名灌顶菩萨。今此十住亦分得也。然圆教分真以来悉有应用。论其智力不无优劣。故初住百佛世界现十界像利诱众生。位位竖入。倍倍增胜。经中所明各就一义。若论一位具诸地功德。则十义俱遍。十住既尔。下去皆然。  补遗云。太子出则抚军入则监国。即分委之义。表谓表仪。即弱冠之义。男子二十有成人之礼。取譬灌顶。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长水云。欢喜行有二义。一具足妙德故欢喜。二十方随顺故欢喜。随顺又二。谓能化随顺及所化随顺也。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无瞋恨行者。自觉不为无明所违。故无恨。觉他不为众生所拒。故无瞋。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孤山云。无尽行中。种类出生。化十界身化复作化也。穷未来际益物无尽。竖遍三世。横周十方。离痴乱中。妙智了达尘沙法门异名别说。同归一理。故离痴乱。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善现行中。同中现异。达理即事故。异相见同。达事即理故。  同中现异达理即事。于义已足。何须更明异相见同。达事即理。须知并由理具方有事用。不明理具。则非善达。  补遗云。于性中现相差别。则同中显现群异。于相中见性无二。则异相各各见同。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
正序
倒序
《行动改变生存》
《行动改变生存》-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行动改变生存
行动改变生存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