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可以在钓竿的另一端固定住一些像旗子状的东西,鱼一旦咬食鱼饵,钓鱼线便会随之收紧,并把鱼竿往下拉,而起固定作用的另一端,则会顺势上扬而笔直地抛入空中,作为鱼儿上钩的信号。动物想要在冬季的山区设陷阱捕捉到像鹿这样的大型动物,难度之高绝对不在话下,所以最好还是用陷阱来捕捉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如松鼠、兔子、狐狸、土拨鼠、在山林出没的大野兔、海狸、貂,或是黄鼠狼等等。如果来到最近曾出现过雪崩的地区,那就最好先行探测一番,这样永远都是相当值得的做法,因为在这种具毁灭性的冲击下,动物就像人类一样全都会沦为牺牲品。有一次我在阿尔卑斯山区,便发现一只已经腐烂的羚羊被埋在雪崩当中,足足埋了30厘米深。尽管羚羊的肉已腐败,且发出阵阵恶臭,但爬在上面的蛆则是既营养又新鲜,于是我立刻抓了一把当诱饵,并且又拿了另一把当成爬山时的点心。到了南北两极,我们的选择便会大幅减少,到最后就只剩下海豹和企鹅这两大类动物可供猎捕,可是在这样的海域,浮游生物和磷虾往往是产量丰富的两大族群。在极地一到了繁殖季节,海豹及其幼仔便成了最容易捕获的猎物,而且此时也是它们最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刻。在这个时节不时会有令人遗憾的新闻画面出现,比方说在对海豹进行选择性捕杀时,小海豹被乱棒打死的血腥场面便频频透过镜头映入眼帘。不过除了繁殖季节之外,它们都相当难以猎捕,因此想要顺利捕捉的话,就需要些技巧,才能在对方没有准备之下完成任务。其中最佳的策略便是在冰上行进时,趁着它们穿过小洞冒出头来呼吸的那一刻,用尖锐的矛猛刺,或是等它们进入梦乡时才痛下杀手。只是后一种趁睡偷袭的方法也并不容易得手,因为随着进化的脚步,海豹已可以凭着本能在入睡时一直睁着眼睛,并随时扫描海平面,看看是否有北极熊或是人类等其他掠食者靠近。只有因纽特人可以把猎捕海豹的技巧表演得出神入化:他们会顺着下风处悄悄靠近,等到更接近这些海豹时,就会在冰上爬行,模仿它们的动作,不让海豹产生怀疑。可是,身为门外汉的你,一定会发现整个过程充满难度。另外还要牢记一点:在北极会猎食海豹的还有北极熊,它们倒是不反对偶尔换换菜色,把你当成打牙祭的对象。不过如果你真有本事宰杀到海豹,那还是相当划得来的,比方说它们的皮可以用来当成衣服或是鞋子,油脂可以放在火上当柴烧。不过,海豹肉却必须好好烹煮才行,因为它们极易被旋毛虫寄生,而这种有毒的虫子会入侵我们的肌肉,引发旋毛虫病。至于海豹的肝脏和北极熊的肝脏,则应避免食用,以免摄入过量维生素A要了你的小命。1916年,当沙克尔顿和其他船员在海难后来到象岛(Elephant Island)的野角(Cape Wild)扎营时,曾作出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决定,那就是宰杀他们心爱的爱斯基摩犬果腹,等到后来又饥饿难忍时,海豹和企鹅便成为他们一行人得以存活下去的关键。《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4)其实自从他的“坚忍号”陷入北极的冰河并接着被浮冰撞毁,28位幸存者在北极待了近两年,最后悉数安全返回文明世界,一个也没少,这是多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传奇啊!简直把人类的英勇和坚忍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相较之下,屠狗、猎海豹和宰企鹅等情节,就不过是另外几则小插曲罢了,不足挂齿。海豹的肝脏和北极熊的肝脏,则应避免食用,以免摄入过量维生素A要了你的小命。记住,在为生存而奋斗的环境里,最后一定会被现实唤醒,把一切的偏见留在家里。不妨举道格尔·罗伯森(Dougal Robertson)的例子作说明,当他和他的一对双胞胎儿子驾着双桅帆船遨游时,船曾被鲸鱼所撞击,于是父子三人就此在太平洋上无助地漂流着。起初他还谨慎自持,把一切弄得井然有序、妥妥当当,不过随着情况日渐绝望,食物也更加缺乏,于是就改变了觅食的策略,到了最后,他更由被动消极的受害者,一跃成为积极主动的掠食者。有一只海龟被船的海锚缠住,他就一把抓住乌龟的嘴巴,并趁着它翻滚到船的甲板之际,用刀往喉咙一划,后来他劈开厚厚的龟壳,并扯掉里面的肉,这时血更是如泉涌般喷溅得到处都是。在他把生的海龟肉分食给两个宝贝儿子时,只见他从头到脚都被厚厚的一层温热的血液包覆,可是事后他说,就从这血淋淋的一刻起,便下定决心要活下去。或许,你也得培养出同样的“杀手”本能,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植物在若干0℃以下的地域,包括山区和北极的苔原地带等,或许可以靠着树木、花草和浆果类喂饱自己。有许多植物都是维生素C的极佳来源,另外,云杉的树皮可以烹煮,针叶可以泡成茶喝,而北极柳的嫩枝、幼苗、树皮、树叶及根部等,亦可以拿来煮食。值得一提的是,由云杉所泡的茶绝对美味可口、营养丰富,而且喝过后整个身子都会暖和起来,像我个人就曾多次以此提神醒脑。此外还要记住,所有苔藓或是地衣都是可食的,并且富含各种营养。可是,它们至少得浸泡20小时,等到把高酸性成分过滤掉后,才可以放在清水中熬煮。一般来说,可食的苔藓或地衣类植物包括有:冰岛苔藓:在北极十分常见。石耳:是一种多皮质的怪东西,酸性极强,常长在岩石上,叶片有点像莴苣。铁线莲:它往往是干的,并垂吊在松类等植物的枝叶上,因此最好当成火绒使用。不过在一切看起来都十分绝望时,倒可以拿它来当食物。驯鹿苔藓:外观很像是驯鹿的叉角,是因纽特人眼中的佳肴。如果偶尔碰上一只死驯鹿,就该立刻把它开肠破肚,不要犹豫,因为里面多半充满了半消化的可食苔藓。如果在因纽特人眼中这算是美味佳肴的话,那么你又何必嫌弃呢?只是应该把食用苔藓类食物当成最后的手段,一般来说,它的味道相当令人厌恶。相较之下,硬纸板反而比较有味道,只是缺乏营养而已。鸟企鹅之所以容易捕捉,乃是因为它们属于好奇心极重的鸟类,而且都是一大堆一大堆成群栖息在一起。在夏季,北极地区的鸟类都会脱毛,在这几个月里,我们就有丰富的食物了。乌鸦和白嘴鸦都是好奇心颇重的鸟类,又是食腐动物,堪称自然界的清道夫,到了0℃以下的山区,就可以捕食这两种鸟类。不过,我们得准备诱饵和陷阱(详见第1章),比方说可以把一根干燥且牢固的“钓鱼线”绑上带有诱饵的钩子,再悬垂在树枝或岩石上,并把另一端绑在木桩或石头上,其成效往往会超过预期。至于洞穴则是设陷阱的绝佳地点,不过要确定的是,自己所设的陷阱在数量上要足够多(十个左右),并以25%的“中奖率”计算收获。《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5)导航及行动在冰雪中不辨清方位前进是充满危险的过程,不管所处的是什么样的环境都是如此。地域的形态和所处的季节,会决定你得面临什么样的障碍,而在冰雪中这些障碍会更难以克服,而且掌握导航的基本技巧及迅速而轻松行动的能力等,都会遇到更大的挑战。我们要有冷静且充满智慧的头脑,才能正确地判定方向,并在行动上作出有效的决定。可是,寒冷本身却会让这些反应过程迟缓下来,在此同时,身体本身的功能,也可能不如温暖时那么有效率。有鉴于此,在离开较舒适的避难所,越过崇山峻岭或是景观全是一个样的极区之前,务必要先想出一套周全的计划。一般原则雪鞋在缺乏专业雪鞋的情况下,打算强行越过厚度极深的雪地,无疑是自杀之举。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拼命挣扎越过深度及腰的雪地,会让人精疲力竭,不但产生不了什么效益,也会让你浑身湿透,同时过程中更充满了危险,请相信我!我虽然也经常这样做,但只要有万全的准备,就没有问题!生存的要点在于如何发挥巧思,而不只是汗流浃背地拼蛮力,比方说利用周遭物品制作出适用的雪鞋,把全身重量扩散到一个较大的区域,而非单单仰赖那双靴子。我们要有冷静且充满智慧的头脑,才能正确地判定方向,并在行动上作出有效的决定。可是,寒冷本身却会让这些反应过程迟缓下来。即使只是利用到一些相当基本的材料,我们仍可以拿些长度适中且相当柔软的树枝,当场制作出适合的雪鞋。材料以柳树枝为最佳,只要把它们折弯,再把两端绑在一起,形成状似于网球拍的东西即可,至于其长度则大约一米。上述结构就是基本的鞋架部分,除此之外,还得来回编出一层支撑的网,像是帆布、皮革、芦苇编成的索,或是薄薄一层的树皮等,均可发挥出极佳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雪鞋的基本架构。当然,中央部分还得用十字形的支架加以强化,有效支撑我们双脚的重量。一般来说,雪鞋的设计大都是由我们所能取得的材料来决定的,可是不管怎样变化,指导原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应该在力量以及重量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有一些降落伞绳或细绳,就可轻易地把它绑在脚后跟上,然后绕回来再绑到支架上。这样可以将靴子放在最适当的位置上,同时脚后跟也可以很方便地抬起、放下。如果来到山林,就可以既快又轻松地制作出临时雪鞋,比方说折断两根长约一米的常绿灌木植物的树枝,并把两端绑在靴子的前方。开始在雪地里步行时,不妨从膝盖处抬高腿,让脚的底部保持水平,并以此方式迈大步前进,如此一来,当我们的脚往下踩时,雪鞋上的树枝两端就不会把我们绊倒了。在1846年到1847年的冬季,一支由81名美国人所组成的拓荒者,即大家所熟知的“当纳聚会”。他们一行人先是误信了别人的吹嘘之词,来到一条路途更遥远的“捷径”,接着又碰到暴风雪。在越过内华达山脉时,他们不慎受困于皑皑白雪之中,他们之中有一个叫做葛莱维斯(F. W. Graves)的人,出生于佛蒙特州,年轻时曾在山区中待过,因此成了一行人之中唯一知道如何制造雪鞋的人,于是靠着他独自一人制作的14双雪鞋当工具,其他一些幸存者才得以获救。《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6)我在阿尔卑斯山区时,便曾使用过这套技术,不但少流了很多汗,更让我有办法安全且迅速地穿越极深的雪区。我制作一双雪鞋总计要花上三个小时左右,由于我不是正式的制鞋师傅,所以这样的成绩也足以告慰平生了。在冰上行动在所有0℃以下的地区内,你经常必须跨过一片冰天雪地,比方说横越山区和南极大陆的冰河,跨过山区的河流和湖泊,或是跨越已成冰上世界的北极海。其实冰也像雪一样,会以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你的生活非得仰仗它不可时,便会发现它竟有许多种不同的厚度。在北极地区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所跨过的冰面竟然仅有数厘米厚,而且来到山区时,也经常需要越过这么薄的冰区。总之,学会如何分辨冰的种类以及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等,是一门必修的技巧,因为一旦判断错误,就往往会以生命为代价。从冰洞爬出永远都是一项困难至极的工作,尤其当你独自面对这样的局面时更是如此。一般来说,冰至少需要有五厘米厚,这时才可以考虑是否要在它上面行走。还有,肮脏且颜色阴暗的冰通常是较薄的,而灰白且颜色明亮的冰层,则通常较厚,生成的时间亦较久。由于雪本身会防止冰变厚,并形成隔绝的作用,所以,上层被雪所覆盖住的冰,往往要比直接暴露在外的冰层来得薄。在跨越冰层之前,务必备好树枝或尖锐的刀子,并利用它用力戳冰层三次,然后再判断是否可以放心大胆地走在上面。如果把冰层戳破了,那么那根树枝或刀子或许就成了极端重要的保命工具 可以把它们当成把手,给予自己充分的握力好顺利爬出来。如果河面结冰,那么越接近河岸的地方,冰层就越结实有力。如果要经过这样的地方,就得仔细搜寻一番,看看有什么岩石或其他物体突出于冰面之上,如果有的话,就表示它们周遭的冰层较薄,因为,这些障碍物的周遭会不断受到骚扰,同时漩涡更会来搅局。还有,如果怀疑河面高度在最近降低了,那也要十分小心,如果河流和冰的表面出现了落差,就会变得更加不稳定,这时如果冰层又出现裂缝的话,那更会带来致命的威胁。生存的重点在于如何发挥巧思,而不只是汗流浃背地拼蛮力。冬季在山区行动下山如果在下山时经过较深的雪层,就需要用一种称之为“踹步”的大步踏行方式,详细地说,就是步幅要大,并把重量置于脚后跟,走的时候身子略向前倾,让脚来得比平时坚硬一些,而且随着往前进行,体重的下压力量也会产生所谓的“立足点”。如果立足点太浅,便不妨加快速度,并增加下压的力量,不过如果来到融雪区域或是泥泞的雪地,脚步便有可能陷得太深,因而得减少下压的力道。在十分陡峭的斜坡上,那就不妨转过身去,面向斜坡,然后反着向下走,同时边走边把脚踢进雪里。上山要边走边把脚踢进雪里,让靴子的重量发挥出它的作用,并保持立足点呈现向下的角度。一般而言,最好让脚步呈锯齿状弯弯曲曲地往上行进,坡度越陡,锯齿的间距便越应延长。还有,上山时不妨取一根树枝制成雪杖,然后就把它当成冰斧一样使用。《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7)在移动双脚之前,便先把雪杖移到下一个位置,这样就可以在身体的重量移动之前,先获得若干抓力。避免滑落在前进时不妨以雪杖来当支撑,而且如果可能的话,再用一根安全绳把它一直固定在腰际,好随时备用。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把全身重量都放在了雪堆上的话,就永远别忘记:随时用雪杖来测试它们的牢固程度。除此之外,还要保持一颗戒慎戒惧的心,随时注意是否有岩石从上方滚落,或是出现雪崩的情况,并不时察验前方的雪,比方说它的形状、纹理及颜色等等。坑洼或是窟窿往往会在无意中泄露其“秘密”:下方可能有冰河的缝隙,而且一碰到颜色较阴暗的雪,就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在雪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起眼的洼地投射出阴影,因此,要尽量走在阳光下,而最好避开阴暗的天气,这样一来,就不至于对那些洼地视而不见了。尽可能在白天及早出发,以免在太阳长时间暴晒下,有可能产生雪崩的山坡或缝隙的外覆物会随着暖化而蠢蠢欲动。预防胜于治疗,这可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但如果真的不幸失足,那就要立刻用双手紧紧抓住雪杖的基部,让它滑过肚子的部位,再用力把它刺入雪里,把全身重量放在它上面,及时阻止下滑的冲力。如果没有雪杖,那就要像老鹰一样展开自己的身躯,并尽可能和地面保持更多的接触。尽可能在白天及早出发,以免在太阳长时间暴晒下,有可能产生雪崩的山坡或缝隙的外覆物会随着暖化而蠢蠢欲动。极地导航充分利用太阳来指点迷津在极区可能很难找到功能犹存的全球定位系统,而如果使用简单的罗盘来导航,其过程也很可能让你捶胸顿足。更糟的是,如果接近磁极的话,宝贵的导航仪器还可能就此变成只会不停旋转的推进器,发挥不了什么实际的作用。不过请放心,在阳光的照射下,太阳也可以成为绝对精准的导航仪器。用太阳导航的基本原理,就是地球会以24小时的时间旋转360度,平均下来一个小时会旋转15度,等于四分钟即旋转一度。从“天际导航的原则”中,我们可以知道,太阳大概是上午六点出现于东方,这时你的阴影则在西方。如果来到北极,那么正午时太阳会出现于南方,而你的阴影则指向正北(到了南极便完全相反)。不过到了下午六点,太阳就会来到西方,你的阴影便会落于东方。因此,若能知道太阳每小时会移15度的话,那么你的大致方位就永远难不倒你了。比方说在下午三点,若置身于北极,那么阴影会指向东北方(45度),而到了南极大陆的话,便会指向西南方。至于唯一需要注意的变化则是,如果置身于极区的最东部或最西部,便会由于纬度之故而需要进行一些调整。直线动作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方位,就尽量不要偏离你所选择的方向,以免再度沦为迷途的羔羊。这表示得确定自己是以直线行走,要知道一旦来到冰天雪地,那么在四顾茫茫下,你很可能发现周遭的景色几乎千篇一律,因此辨识方位会变得比想象中还要难上许多。风刮过雪地或沙地后,会留下呈皱褶状的明显皱纹,我们称之为“雪面波纹”。《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8)而且强风往往持续不停,所以它们到最后一定会硬化,而变得易于辨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确认自己的方位正确无误,就不妨在步行时注意相关的冰浪角度,并随着前进的脚步而保持该角度恒久不变。北极vs南极由于景观上的地貌使然,所以一般来说,北极的导航工作要比南极容易一些,说得更具体些,由于北极是海,所以在形成冰后会不断地伸缩、褶曲并弯成弓形,进而形成山脊和粗石堆。不过另一方面,如果水面结成了冰,那么在这种冰上活动便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离开避难所之前,务必要从自己所能找到的最高点上,看看周遭是否有任何可以辨识的东西,确定自己的方位。如果粗石堆就在附近,这就是一个有利的地点,对方向的指引颇具效用,更何况从这儿也可以看到前方的危险。一旦判定好方向,就得利用某个东西追踪远方的地平线。另一方面如果到了南极,那么在夏季时节每四天便有三天可以享受到阳光的照射。所以,利用太阳导航的话,要比使用罗盘还要简单许多。此外,也可以从岩石倒卧在冰河的样子确定自己的方位所在。比方说它们的阴影会遮蔽住冰,不过时间一久,它们周遭的冰便会融解,只留下这些岩石“高坐”在它们自己所形成的小小平台上。到了南极大陆,阳光主要来自于北方,所以,岩石也是倒向这个方向。如果附近只有一块倒落的岩石,那就不要根据它的样子下任何的判断,但如果有一堆岩石,而且都是呈同一个方向倾倒,那么很可能它们全都指向北方。在0℃以下的区域,一些该做及不该做的事该做的事一大清早就动身,但如果白天时雪一直在融解,那就等到黄昏再动身,在这些时间温度往往较低,而且雪比较坚固。另一方面,如果该地被冰所覆盖,就不妨趁着正午动身,因为这个时候路面相对不滑。仔细观察是否出现温度上的显著改变,因为此事关系登山活动的安危。在山区,雪崩的威胁是十分真实的,为了减少遭遇雪崩的可能,我们应该一大早趁着雪尚未经受太阳高温照射之前,也就是雪崩的威胁较低之际动身。越过不平坦的地区时,应利用雪杖让自己更加安稳,此外更重要的是,还得不住地查探雪地的情况,看看是否存在着隐而未现的东西、较薄的冰,或是隐藏在地下的溪流。如果跌落在冰里,就要立刻抓住一些东西,好把自己拉出来,这或许可以救你一命。随时注意天气,在天气变坏的第一个迹象出现时,便要立刻替自己挖个雪洞,或是找寻其他的避难所。越早搭建营帐越好,尤其当冬天日照时间缩短时更应该如此。在这方面,你永远没有犯第二次错误的机会。尽一切努力让自己保持干燥,在0℃以下的地区,寒冷可算是第一号杀手,如果肌肤接触到水或湿气的话,那么寒冷的效应就会变得更加强烈。湿透的衣物会把热气迅速地从体内传导出去,其速度约是干衣物的50倍之多。保持足部的干燥,即使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呈干燥状态,而只有双脚是湿的也绝非好现象,因此千万别忽略了“足下”的保养。如果不幸淋湿了,就要立刻把它们弄干,在经常挑战高度的登山客之中,足部或脚趾出现冻疮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现象,而且随着环境的变暖,其痛苦势必更加难耐,因此有时候最好一直将严重的足部冻疮保持冷冻的状态,直到抵达安全的地区再作后续的处理,至少这意味在此之前,你还有办法靠着冻结的“残肢”行走。《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9)要小心较薄的冰面,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尽量避免走在这样的冰面上,即使非走不可,也要缩着身子缓步前进,或是匍匐蠕行,尽量把身体的重量向外伸展出去。其基本原则就是,不时用手上的雪杖用力戳三下,如果一切都安然无恙,那就表示可以放胆前进,但如果在猛戳一次或两次之后,冰层便应声而裂的话,那就立刻离开那个鬼地方。可以利用河流来导航,比方说在某些地区,一到了冬天河流就冻结起来,且其厚度动辄达数米,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利用它们当自己的重生之路。不该做的事不要让自己在行进时大量流汗,也不要耗费十分宝贵的体液。如果把衣服弄湿了,水分便会随之冻结起来,并迅速把热气从体内传导出去,进而加快降温速度。冬天在山区活动时,请不要在山脊的背风侧下行走。因为雪檐(冻结在岩石边缘的雪块)往往会被风吹到一些突出于地面上的巨大拱形结构上,如果再有声音振动的话,就会导致它们崩落。请不要尝试在暴风雪中到任何地方去,不管是往上攀爬或是往山下走去,都不是妥当的做法,更别说要辨识基本方位了。这时会因雪白反光而产生方向不清的现象,甚至引发暂时失明,因此通常是不可能辨别清楚东西的。除此之外,跌到缝隙处或是跌落冰层下方的可能,也会因而大增,而且在这种情形下,几乎不可能判定出地形所具有的特性。不要试图跨越被雪所覆盖的溪流。不要在冰山上徒步旅行,因为冰山的绝大部分都是潜伏在水下的,当它开始融解时,经常会有突然翻动的倾向。冰至少得有五厘米厚才行,才可考虑是否要在它上面行走。大自然的危险 冬季的山区雪崩雪崩往往会要人命的,而回避它的秘诀,即在于充分认知到哪些情况会引发雪崩。绝大多数的雪崩,都发生在斜度为30度到50度,或是斜度更大的山侧。还有,如果在过去24小时内降雪超过12厘米的话,也会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形。如果陷在降雪量惊人的山区高处动弹不得的话,那最好静待一天后再出发,只要还有这样的选择,就不必急着动身。要随时留意一些迹象,看看能否从其中发现到它们所泄露出来的线索,比方说过去曾在哪些地方发生了雪崩,以及日后又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发生等等。如果树木在较高处的分枝有扯裂的迹象,那就可以表明这地方在过去曾发生过雪崩,如果最近的降雪量碰巧又十分惊人的话,便应该避免前往这些地区活动。在出现雪檐的地方,雪往往会被吹到一些突出物上,而在山脊的背风处,它们就宛如被冻结的层层波浪,如果经过这些地方,也是十分危险的。还有,落在呈凸面状斜坡(就像隐形眼镜的外侧)上的深层积雪,则最容易引发雪崩,没什么岩石或树木方便抓住落雪的陡峭小峡谷或是斜坡就是最容易发生雪崩的地点。最后,更要留意面向北方的陡峭斜坡,如果过去在雪崩后出现过典型的漏斗状地形,那就表示一旦降雪,这些地方可能每天都会出现雪崩。如果脚步声会让雪应声碎裂,那就表示有一大团雪处在压力之下,因此会容易引发雪崩。中午过后,如果太阳的热度直接照耀在可能会出现雪崩的地点,那就应该避免在这个时候经过该区,而是要停留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因为在那儿被雪埋葬的可能性并不高,要一直等到该区被阴影所笼罩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