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心灵的宁静》-李普曼-3

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都是出于好意,他们是为了让死者的家属避免过度地悲伤,害怕他们的情绪突然爆发会伤害身心。同样,亲戚和朋友几乎使用了所有的谈话方式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这些做法的动机也是好的,为的是让他们不要总是想着死者,减轻一下他们那极度的悲痛。但遗憾的是,这些做法都是不恰当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错误的方式建立在了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人是不应该去惩罚自己的;沉溺于一种情绪当中对人是有害的;失去亲人的人应该保护自己,不要有什么绝望的念头;要掩饰自己心中的痛苦,要避免直接面对生活中最痛苦的事情。这样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反倒成为了一种禁忌。但在整个20世纪的上半叶,人们对人类的情感认识大体上就是这样的,而上面那些做法也是这种想法的反映。第54节:要将真相告诉孩子(1)  从一定的意义上将,当人们处于悲痛之中时,整个现代文明的虚伪性就暴露无遗了。现代人为了安慰自己,炮制出了一个完美无瑕的上帝,这说明文明已经对现实产生了十足的恐惧感。为了逃避痛苦,压抑悲伤,文明的精神也在不断的萎缩着,这是何等的可怕啊!  弗洛伊德坚信,如果没有通过恰当的方式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宣泄出来,这种情感并没有真正地消失,这是他在心理学领域上开创性的伟大发现之一。他指出,这些潜藏着情感,是精神失常和心灵伤痛的根源所在。它们因无处发泄,就以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来反击和抱负它的主人。现在,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这种关于情感生活的心理学说只能用来分析性欲。但林德曼博士关于悲痛情绪所做的试验表明,人的所有情感都需要有节有度地表现出来,不仅仅只有性欲才如此。任何一种情感过度压抑最终都有可能以精神的崩溃和失调收场。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面对失去至亲这一残酷的现实时,我们应当把当时的悲痛偶无保留地宣泄出来。当然,当我们不再感觉到痛苦了,我们也不要假装悲痛了。例如,当一位年迈的父(母)亲因患不治之症而去世了,我们就不会感到非常悲痛了。从一个方面看,如果我们确实感到极度的痛苦,我们不必害怕将其表露出来,或单信心对别人造成生命伤害,不要在传统习俗的压力之下压抑自己的情感。当然,也不要奢望能够迅速地获得别人的慰藉。实际上,痛苦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是最具治疗作用的,正常的悲痛如果不能及时地得到宣泄,以后就很有可能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别忘了,我们身体中的泪腺就是应付这段悲伤时光的。我们不但不要因为悲痛而感到羞愧,要深信痛苦并非像现在这样永久地折磨着我们,而且要学会向别人倾诉。通过与朋友和同事之间富有创造性的谈话,我们完全可以修复那已经破碎了的情感世界。我们不应该抵制来自社会交往的各种同情和各种刺激,我们应该学会拒绝对这一较慢的痊愈过程表示出厌烦的情绪。我们要加强身心上的锻炼,并充分地认识到,从悲伤的低谷中走出来,恢复宁静的生活需要经过好多阶段:不可忍受的痛苦期、悲伤期、空虚无聊期、抵制安慰期、厌倦生活期,然后在爱、友谊、社会竞争这些积极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应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生活发起挑战。  要将真相告诉孩子  如果悲痛的感情得不到很好的把握,不仅成年人的生活会变得扭曲,儿童也会如此。在死亡这一问题上,成年人常常会欺骗儿童,这种做法所酿成的人间悲剧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例如,一个父亲死了,抛下了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孩子。当进行葬礼的时候,母亲将孩子送到了一个不经常来往的远亲家中。这位寡妇母亲和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向这个孩子隐瞒实情。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在这个孩子的面前提及父亲的名字,如果是偶然提到了,也会迅速地转移到别的话题之上。对于父亲去世这一铁的事实,他们之所以保持一种欺骗性的沉默,是因为他们害怕孩子会受到伤害和打击:“他实在太小了,不能让他知道真相。”这个冬季无疑是好的,但整个隐瞒的过程会极度地扭曲孩子的情感,这又是多么的不行啊!第55节:要将真相告诉孩子(2)  以上的说法不仅仅是一些推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常常遇到这样的病例。这些病例充分地说明了,向孩子隐瞒真相是何等的危险,尤其是在悲痛和死亡这些重大的问题上更是如此。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四岁,另一个是五岁,他们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不幸去世了,他们的母亲是一个谨慎、腼腆的女人,认为过于悲痛的场面与社会行为准则是很不协调的,于是便将两个儿子送到了他们的一个叔叔那儿,不让他们看到葬礼的仪式。三个星期过后,两个孩子货到了家中,当然也就看不见父亲了。当他们问及父亲的时候,有人告诉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到了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了。这些人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孩子们不会继续地追问了。  实际上,孩子们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他们开始动用不成熟的想象力了。这两个孩子苦思冥想,。最终得出了一个可怕的推测:是他们的母亲将他们的父亲杀死了,然后将父亲的实体藏了起来。尽管他们并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这一可怕的想法,但是他们是带着这种想法长大的。在整个童年和青年时期,兄弟俩的头脑中总是缠绕着这个可怕的念头:父亲是被母亲杀害的。久而久之,他们都患上了严重的恐惧症。哥哥总是觉得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杀人凶手,而弟弟老是幻想自己将被别人谋杀。在兄弟俩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们的人格已经完全被扭曲了,极其的病态,只好被迫地接受定期的精神病治疗。但只有找到了他们精神错乱的根源之后,他们的疾病才有可能得到治愈。否则,他们的病根本就没有好转的希望。这个根源其实就是他们小时候失去父亲之后,没有被告诉事情的真相。  近来,我又遇见了一个更令人震惊、更令人不可思议的病例。一个17岁 女孩子患上了严重的溃疡性肠炎,被带到医院治疗,但在治疗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任何生理上的病因。经过深入地探究后才发现这个女孩的病因:在这个女孩3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了。由于这个女孩平时非常崇拜她的母亲,喜欢模仿母亲,无论母亲做什么事情,她都会跟在后面模仿。当她的母亲死后,她立刻地被送到了外地,当她回来之时,面对的是一个悲伤、冷清的家,再也没有人提及她母亲的名字了。她的外公外婆对待她父亲的时候像是在对待罪犯一样,在私底下说父亲是杀死母亲的凶手。于是,这个小女孩就成为了父亲和外祖父母之间矛盾的一个无辜的牺牲品。她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深爱着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没有人会知道她到底去那儿了。但从听到的只言片语中以及亲人们痛苦的眼神和愤怒的表情中,小女孩认为母亲可能做了对不起自己胃的事情,她母亲已经成为了一个罪恶的人,因此她的胃得到了惩罚。第56节:要将真相告诉孩子(3)  不久之后,这个3岁的小女孩就像她想象中的母亲那样患上了严重的胃病。通过治疗,胃病看起来是治愈了,但她的头脑中却无论如何也拼不起母亲那清晰的形象了,也不能与她的父亲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她想与过去一样去爱他的父亲,但她从外公、外婆那儿偷听到了父亲是害死母亲的凶手的消息后,就不知所措了。她的情感生活彻底地陷入了混乱之中,刚刚进入了青春期,就难以忍受这巨大的身体疾病和精神压力,彻底垮掉了,不久就死了。  倘若当时她的父亲告诉她,当时是因为母亲犯了一个错误,死于一场意外的事故的。以女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她,他们犯了怎样的错误,为什么外祖母会那么地伤心和愤怒,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发生了。如果这个小女孩对他的父亲是信任的,父亲也不是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放开和女儿一起痛哭一场,将情感宣泄出来,父女俩就会建立起新的友谊关系了。这样,女儿在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就有了一个可靠的知己了,就不会发生以后的悲剧了。其实,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儿童,也是能够经受得住灾难和悲痛打击的,但最令他们不可容忍的是那些谎言和托辞。如果那些成年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告诉这个小女孩真相,她是能够调整与父亲和祖父母之间的关系的,也是能够面对母亲去世这一悲惨现实的,那么悲剧就不会再发生了,但现在讲这些已经为时太晚了。  我明白,这些病例听起来有些不合情理。最起码,一个3岁或5岁的孩子竟然能够被他(她)早已忘记的一段痛苦经历折磨十年甚至二十年之久,这就很难让人相信。但是,在儿童期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恰恰会在他以后的一生中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这正是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事实证明,人生早期发生的一些事情不知道扼杀了多少正在成长发育的心灵。  不久以前,当我们在乡村生活的时候,曾亲眼目睹了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7岁孩童的父亲在失去他自己的父亲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他的妻子便将他们7岁的女儿送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没有向他们透露任何事情的真相。这个女孩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父母半步,所以她预感到这次肯定发生了使命事情。同时,他也预感到,父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高兴快乐了。  当我问起为什么将这个孩子送走时,她的父母告诉了我他们的所作所为,并反问我为什么不赞同们的做法:“你是应该理解的,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为她着想。她太小了,是不能够承受这样的巨大悲痛的。”我告诉他们,以我的观点来看,这对孩子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应该马上将孩子接回来,大概地改善她一下,它爷爷已经去世了,父亲需要得到她的安慰,只有她才能够帮助父亲摆脱对死者的依赖,从而减轻痛苦。她应该充当一个“母亲”的角色,去安慰她的父亲。第57节:具备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这对夫妇听从了我的建议,并将女儿接了回去。女儿让父亲坐在地板上和她一起玩耍,这样,处于相同的氛围中,父女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为融洽了。她的父母们发现,在女儿被送走的这段时间内,女儿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结,脑子中诞生了一些可怕的念头,总是以为自己被抛弃了,感到十分地孤独无依。  我并非想说,家长们应当将亲人逝世的全部细节都叙述给孩子。在告诉孩子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要将死亡的神秘性也牵涉进去,对他们隐瞒一些东西还是相当有必要的。在告诉儿童关于死亡的事实时3,不要超出他们的你鼓励和理解范围,不要向他们揭示死亡怪诞和恐惧的一面。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万不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笼罩一篇恐惧的阴云。  但话又说回来了,在成年人的头脑中往往存在有一个很大的成见,即认为儿童承受不了悲痛和哀伤,因此,应该将他们保护起来,不要让他们接触任何与悲伤气氛有联系的事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儿童往往能够承受得起悲伤和眼泪,但他们唯一不能忍受的便是谎言和托辞。我们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应该允许他们以分享家庭的幸福一样去分享家庭的痛苦。儿童远没有我们平时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不会因为眼睛里流出几滴眼泪就一蹶不振,也不会因为被告知实情而身心崩溃。相反,将儿童从家庭圈子中隔离出去才是他们最不愿意去忍受的,因为他们在这个时候面对的是成年人的逃避,半真半假的托辞、冷漠的情感以及虚伪的面孔。  具备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至此,我已经详尽地说明了关于悲痛的方方面面。悲痛是人之常情,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会遭遇到现实带来的问题。尤其在我们处于的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这个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整个人世间存在的事实恰好应征了这么一种宗教直觉,即悲痛是人类都必须经历的,这是宇宙间的普遍真理,逃避只是自欺欺人,也必将自食其果。  世界是如此的美妙,使我们不得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在这儿我们科学地认识到了处于悲痛处境时的各种注意事项。这充分地说明了,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如果对自己的真情实感熟视无睹,将悲痛压抑下去,使其潜藏在自己的意识深处,上帝会因我们违背真理而对我们进行反击与报复。整个悲痛的过程也说明,我们在对别人真诚的同时也要学会对自己的真诚,这样才能获得在精神上的幸福和在心灵上的宁静。生活告诉了我们:“你要尊重你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顾虑外界的盘根错节;同时也要在所有的社交生活中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态,无论是对待老年人还是对待年轻人,都要一视同仁。要坚信自己是能够经得起生活中各种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打击的;要懂得,掌握着真理的上帝一定有办法治愈我们的创伤。尽管世界上不幸有了伤痛,但我们也能够精选良药,将我们的伤口奇迹般地抚平。我们要要相信生活,不要在它面前虚情假意,躲躲藏藏,这样就一定能够走出悲伤的困扰,将各种悲痛打翻在地。”第58节: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1)  有些人在残酷的战争中失去了至亲,对他们而言,后半生也许只有半条面包了。但直面现实,勇敢地吃下这半条面包,要比吃一整条上面长满了自怜和悲痛的绿毛、发霉和变质的面包要好的多。陷入自怜和悲痛之中而不能自拔才是对我们死去亲人的不尊敬。不要忘记,正是他们为了我们的幸福和前途而牺牲掉了自己。  也许,这算是一种补偿,一个失去某种官能的人,他的另一官能就会异常地敏锐起来。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勇敢地去开发我们的新兴趣,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对我们失去亲人这一损失的一种补偿。这也许是上帝人类最大的恩赐。上帝赐予噩梦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我们就能够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这种恩赐,这种结成新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不仅现在拥有,即使到了中年和老年也照样拥有。只要你还在呼吸,就不要荒废这种能力,它能够使你更加富有,更加风趣,更具有创造力和人格魅力。  倘使没有悲痛的存在,人类也许就不会做到以深刻的思想和严谨的态度去生活。根据动机心理学的各种新发现,宗教是这样地交会我们这些现代人的:要敢于直面悲痛并超越之。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些,许多心理上的疑难病症也就得到了治愈,困扰儿童和成年人的精神紊乱现象也会随之消逝。通过“悲痛递减法”的学习,人类一定能够越过冰冷冷的悲痛之巅,顺利抵达宁静的心灵港湾。  第九章 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  多元主义者认为,人并不是单一的自我,而是在许多的自我中穿行——一个幸福快乐的自我,一个悲伤忧虑的自我,一个发怒的自我。  一颗渴望有一个坚定信仰的心灵,面对世界的混乱和繁重的竞争压力,一定会追问:“人应该去信仰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而且提得非常直入,一般性的花言巧语根本无法解答;我们所要的并非是一个教条或者一些学说,而是能够在人生的战场上支撑得起的我们的信念,让我们对现实有足够的把握。这种东西可以称之为生命的核心理念,围绕着这种核心的生命理念,我们得以完善自我;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动力,以这种动力作为支撑,我们就可以展现我们个性的方方面面。  这种神圣的东西,如果它能够帮助我们的灵魂、神经、心灵和肉体——就像是坚忍的合金一样聚合起一切可能的潜在力量。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其他人说具有的宁静或荣光融入到我们生命的内核之中,那么一种长久的、超凡的、纯粹的安宁就极有可能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蓝图。第59节: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2)  呼吸英雄的空气  现代精神病理学的试验表明,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没有一个可以效仿的英雄去追随,那么人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内在的安全和满足。人类可以在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中生活,只要他们能够向那些理想人物看齐,从中得到更多精神上的养料。战争期间集中营中发生的事情就表明了,但被囚者不允许相互慰藉,不允许遵从他们群体中的那些刚毅之士时,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当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些可以称得上理想人格或者理想的生活模式时,即便他们被剥夺了物质上的只有,但他们也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忍和勇敢。读一下弗洛伊德的《战争与孩子》一书,就能看到了些在战争中最年幼的受害者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在废墟和苦难之中,凭借着某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原则,保持住自己内心风度和抗争精神的。  金钱——它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吗?不,是理想!是那些英雄、殉道者、导师、领袖和那些事儿能够与他们人格比肩的志向!这种精神力量才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睿智的、友好的或者同情的鼓励,人们就无法生活。我们都明白,没有对大人们的依赖,孩子就无法生活。但到如今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是,人们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寻找能够依赖的人和深信不疑的人。我们渴望在圣徒和好友的言行中找到更高的标准和模式,并且这种渴望将永远存在下去。  但人类的灵魂不再为他生活中的理想人物所吸引时,他们的灵魂就像是罗盘失去了北斗星的指引一样,丧失了人生的方向感。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宗教领域中,这一理念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古希腊时代的英雄们和古希腊人的原则是一致的,就像雅阁教授在其经典之作《帕迪亚?希腊文明中的理想人物》中所说:“面临人生窘境,最有力的引导来自于早年英雄们的生活经验,来自教育中经常提到的那些模仿人物的历史定位。”普鲁塔克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挖掘伟大的先驱们所留给后人们的教育意义。他的伟人传记已经激发了各个时代,各个文明中的人们,至今仍旧滋润着人类的心灵。自从荷马时代以来,那些逝去已久的大英雄们的光辉业绩正是古代教育的基础。  不仅希腊人关注英雄在民族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希伯来民族也是如此。犹太教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家族长老的德行,反复宣扬立法者摩西及其不朽的继承者们的道德秉赋。人们甚至可以说,犹太教的教育也正是依赖于将那些值得效仿的英雄们的壮举代代相传,生动地叙述给每一个人,撒播到他们日渐成熟的心灵中。同样,基督教也认识到了耶稣的精神品质对圣徒们的理想起到了砥砺的作用。第60节:宁静是心灵的永恒归宿(3)  宗教确定了一个根本原则——“对上帝的效仿”,但在人类生活中也有着一个从未停止过的相似过程那就是“对人的模仿”。或许,这种自我确证的过程直到人、今天才被充分地承认,因为只有到了今天我们才晓得,这不仅是一个显意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潜意识的过程。但不幸的是,在这么多渴望受到英雄影响的人们当中,在向这些英雄和理想人物靠近之时,由于传统家庭教育的限制,而遇到了很多的阻力。  有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走上了忧郁的父亲或敏感的母亲的老路,他们不是充满忧虑、缺少安全,就是生性羞涩、四处遮掩。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变成他人的模仿者。由于对这种自身认同的发现,如今的宗教也面临着一个新的使命。宗教不仅应坚定不移地使人们从错误观念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而且应让他们从不健康人性的内在奴役下解放出来。无论我们受到了谁的影响,父母的还是兄长的影响。宗教都应当鼓励人们摆脱情感上的羁绊,并且吸引他们自愿加入成熟者的队伍之中,和那些人类社会中伟岸且不朽的人物为邻。  既然我们知道,人必须去效仿,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只有一个,我们是要接受父母的行为方式——那常常是狭隘的、错误的、很不完满的行方式——的约束呢,还是去寻找那些具有更高层次的行为模式?面临这种选择,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吸收那些英雄的生活方式中的精华吗?当宗教使人们从错误、混乱和无价值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后,同时激励人们在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层次向那些真正的英雄精神看齐之时,宗教就是在为人类的未来带来福祉。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英雄崇拜的本性,这种情感那蕴含着一个严肃的真理。假如我们可以被周围强悍之人的人格影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影响别人呢?是的,无论好坏,我们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一直是善良或邪恶的感染源,尽管我们自己对此浑然不觉。我们是健康也是疾病——既可以是尊贵的、神圣的健康,也可以是仇恨的、浮躁的、感染性很强的疾病,周围的人都受我们的影响。只要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影响他人。  这的确是一个崭新的使命,也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任务,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背负上道德的重负,我们的言行,连同我们的感情和脾性,都会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出现在世上,就会让别人以受益者或受害者的身份与我们发生接触。今天的我们真正构建着明天,下一代必将模仿我们,我们或者会受到他们的祈福,或者会受到他们的诅咒,动机心理学就提出了道德责任感这样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第61节:疏通堵塞灵魂的通道(1)  疏通堵塞灵魂的通道  深入地潜进人类灵魂的底层,我们会发现,受到心灵最深处那可怕的压力的挤压,情感的自流井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喷发。是精神病理学将这只井眼打通,是它为我们人类找到了一眼养料齐全的喷泉,但使用起来必须慎之又慎的喷泉。因为关于情感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可怕事实:除非那股情感之流是自由酣畅的,否则就会堵塞灵魂的通道。是的,这对我是如此,对你也是一样,因为没有那颗灵魂不希望被自然的情感浸润。  在现代心理学的帮助之下,宗教必须能够认识到,它们在对待情感的态度上已经步入上一条可怕的歧路。近代的自由主义宗教也沾染上了近几个世纪的习气——理性主义。如果将这看做是对正统教会过多地诉诸情感的一种反应,或许这一方法是可以理解的。他们认为,那么多的传统信念都是游弋于情感之海,控制人类命运的却是迷信或某种神秘教义。但是,为了反抗这种毫无原则的情感主义,他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用冰冷的、抽象的理性之柱搭建起了寒气逼人的人类大厦。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代宗教介于这二者之间,一面是很浮躁的情感,一面这是冷冰冰的、理性化了的信仰。  但是,对情感的恐惧和排斥不仅仅是自由派宗教的特点,也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从17世纪以来,人们对情感不是充满了恐惧之感,就是满怀鄙夷之情,而对抽象的理性却像圣物一样顶礼膜拜。正如怀特黑德与芒福德所一直强调的那样,在这一时期,情感和品质被贬低到了主观和偏见之中,而现实则应该由原子、分子、电子和数学公式来加以说明。这种对人类情感的贬抑包含着可怕的错误,所以后来竟然很少有人看到我们的生命已经变得非常失衡。每个人都在毫无人性的理性学科的的驱策之下,而毫无人性的科学也对感觉和感情肆意地嘲弄轻视。只有客观才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人们都开始羞于将主观情感引入到人类的理性王国。  难怪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浅薄,人性变得越来越僵硬、迟钝、麻木不仁!还能有别的可能吗?当人类将纯粹理性变为神物顶礼膜拜之时,人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结果就是,感情容易成为邪恶之人或残暴统治者们的劫掠品。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独裁者们都曾认清了这一事实:人类正由于食用了这些抽象的拙劣食品而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变得营养不良,于是,他们手提以鲜血锻造成的武器侵入了人类情感的领地。他们认识到了,在抽象死板的物理学规则中,人类的精神食量已经变得饥不择食,人们不再被看做是具有创造性的、有诸多官能的、能经受住愤怒情感滋润的人,而是变成了冷冰冰的机器。第62节:疏通堵塞灵魂的通道(2)  这个真理应该是很明显的了:假如人类情感没有合理的疏散通道;如果道德宗教都满足不了人们的感情需求,诸如种族民族主义的不道德情感便会将他们的狂想宣布为唯一的真理。  宗教必须帮助人们去清洗那些拒绝情感发泄的通道。这种拒绝究其历史根源是可以理解的,但人类生活若要重新获得完满和自由,必须要有新的方法。以弗洛伊德为先驱的精神分析学对宗教这一领域的作用深有研究。在弗洛伊德以前,人类将情感看做是自身天性中非常原始和幼稚的一个方面,这已经是最公允的看法了;但自弗洛伊德之后,情感就成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理性之母,成了艺术、科学和宗教之源,这已经成为常识了。  人们或许可以在口头上逃避感情,但绝不可能在行为上也逃脱感情。正是精神的力量让文化的每一个方面,使文明的每一次创新都生机勃发。情感并不是让人类羞涩的东西,更不是什么辅助性的、次要的东西,而是人类生活中非常合理的存在,是人性中最尊贵和最成熟的部分。  当然,情感不能任由其随便发泄。它必须被规范起来,必须加以引导,但再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生命庙宇中的奴隶了。无论我们是否能够认清,情感都贵为生命的国君;虽然你常常意识不到,但它仍旧是一国之君。自由派宗教该深刻地认识到这一条真理了,只有将这人性的生气系于理性之上,一个崭新的、自由的幸福时代才会降临到人世间。  犹太教的早期牧师们就自觉地发现了情感在以色列人集体生活中的作用。犹太教的创建者运用情感来稀释人们的躁动、愤怒和迷幻。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犹太教的重大节日的隆重场面吧!元旦和赎罪日是一个倾诉罪孽的日子,部族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带着平和的内心以求净化。没有谁强迫人们说出他们的缺点、不足和罪孽。帐棚节是一个庆祝丰收的喜庆节日,人们载歌载舞,成群狂欢,以表达对天的遵从。还有一些节日这让人们发泄那些带有征伐欲望的情感,让他们的愤怒和仇恨得以化解。正是通过这种语言上的发泄,他们再次重归内心的平和。逾越节是用来纪念摩西时代,表达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安息日这样的节日则是用以表示接纳“律令”。在犹太人的日历中,用倾诉情感的方式来获得内心宁静的节日安排是如此系统,足见其充满了古老民族的智慧,这样的节日安排如今被精神病理学家称之为情感的宣泄与升华。  在默默地祈祷中,在欢快的歌舞中,在家庭的节庆和宗教的典礼上,犹太人一起倾诉了他们内心的渴望与情感,共同寻找到了心理上的健康,由于这种充满智慧的调节情感的办法,他们也一起得到了巨大的内心平静,并抵制住了外界的诱惑。在黑暗的年代中,犹太教的圣日和各种节日就成为了将犹太人从困境和屈辱中解救出来的良药。东欧的哈希德派宗教和中东的巴勒斯坦人也都以他们各自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不仅使他们能够倾诉自己的悲惨遭遇,也给他们提供了表达对上帝和生命敬仰之情的机会。由于受到偶像崇拜的理性主义的魅惑,现代犹太教在很大程度上也经常忽略当代犹太人在感情方面的生活,使得情感的土壤日益贫瘠。第63节:心灵重归宁静的重要法则  既然弗洛伊德指出了情感是人力所无法压抑的主导力量,那么将这一能量引入宗教的时候已经到了,宗教应该将教堂变成人们可以重新统合情感和理智的场所。通过宗教的方式,信仰者也能够远离那些具有破坏行的能量之源,而将其转化为重建伦理与精神,化为滋润什么的点点露珠。  心灵重归宁静的重要法则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求内心的平和,渴望我们的心灵能够重归宁静,在此过程的终点,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宗教与心理学竟然是有着殊途同归的妙处。  两种不同的体系均强调宽容和平和(既强调我们自己内心的平和,也强调我们与他人关系的平和)。人类结成了兄弟间的情谊,哥哥民族都普遍地融合——这一几千年前以色列的先知们就曾教育过我们的道理——也正是现代心理学家们的目标所在。宗教宣称上帝要统合人世间的一切,而心理学则从人类自身中挖掘出来了统一与和谐,二者是可以进行比照的。这仅仅是二者之间可沟通的领域中的一个方面。  数千年之前,犹太教就对今天个人与社会社会所置身的黑暗境地有所觉察,这个如先知般敏锐的宗教确实能够对未来有所洞见。而精神病理学家进一步加强了宗教对未来的这种自觉式智慧,因为心理学坚持认为irenlei只有对未来充满希望——在这破碎的现实中还蕴含着未来发展的种子——人类就可能续存。  先知般的宗教强调信仰在获取个人幸福和内心平静中的重要性。在这里,在宗教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可以参考的方面。心理分析除了要求人们培养一种成熟的信念外,似乎没有别的什么。这种信仰是对人类大同观念的认同,是对依照现实而非遵从快乐原则生活的信念,是对与人类为伴与人类连成一体的信念,而这一切的人脸都有别于宗教的信念。  弗洛伊德已经指出了,人类的生命要比看上去晦暗、惨淡的表面现象要丰富的多。将生活的表现当作是生活的全部,这种看法是何等的荒谬与无知!精神病理学家的先驱们已经揭示了生命的内在现象。虽然我们从来看不见所谓的潜意识,但它确实一直在其中起着作用。同样的道理,尽管我们、从未看见过上帝的样子,但上帝的感召力却在我们当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并且从根本上支撑着我们。二者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他们都是隶属于这个茫茫宇宙中的最为真实的东西——之所以说真实,可以由它们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影响说留下的踪迹中得到证实。  宗教永远这样地教导我们,在这个上帝创造的世界中,真理是必需的,准则与理想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以上的这些论述,我们已经看到了,心理学恰恰证明了很多的宗教观念。我们终于认识到了,情感生活中的某些错误观念会逐渐地打破我们的整个精神生活,而如果我们要用爱和勇气去战胜悲伤和死亡,那么我们就必须去向他人,也想自己坦白真相。第64节:译者后记(1)  宗教中关于人性和宇宙的言论不仅仅是乌托邦式的臆想,也是关于人类真实本性的最好说明。宗教来到人间,带着丰润的希望——这是一个基于真理、兄弟般的爱、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仁爱和宽容的坚定原则之上的世界。而心理学正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以一种科学的、严谨的公式,而非圣歌和祈祷者的语言——去加强和证实这些宗教信仰。  现代心理学通过对人类心灵的微妙把握,理应帮助宗教修正某些观点。对人类本性是恶的观点本应被消除。宗教必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在承认错误之后,要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创造一个生活更幸福、心灵更自由的人类社会儿努力。同样,宗教还必须放下身段,借着精神病理学提供的工具,去敲击人性的神秘之门——为什么人类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却仍然离幸福平和如此地遥远。  这一秘密借助着当今心理学的新发现就可以部分地得到解释。如果他被一种不切实际的欲望驱使而倍感痛苦,如果他从不明白自爱的艺术,而是受困于一种强制的、贪欲的、永不知足的野心之中,如果他的内心一直被阴暗的恐怖气氛说笼罩,而不能坦然地面对痛苦,不懂得如何去超越痛苦,不愿意负担起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使命——这样的人又如何去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又怎么为自己、为他人营造出和谐的社会呢?  这样人又如何会懂得人世间应有的平和,如何地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呢?  正是借助于心理学,我们才有史以来第一次理解了情感的抑制和混乱是多么妨碍人类将生活的理想转变为现实!我们的知识已经足以解放如今仍旧备受各种困扰煎熬的人们!让我们努力从自身做起,让我们将这些新道德的训导铭刻在心头上吧!  不要对任何来自心灵的冲动感到恐惧。  要超越内心的焦灼,要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勇气。  直面痛苦,毫不妥协。不要否认内心中的悲痛,也不要为之徘徊不前,而要学会超越痛苦。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帮衬和同情会助你战胜痛苦。  永远尊重真理,尊重事实的真相,对他人要宽厚、仁慈。通过追求真理,你会得到自我拯救。  反观自己的内心,搜寻那些幼稚性格的蛛丝马迹,切莫害怕成熟与只有。不要懒散怠惰,不要迷信权威,不要屈从于那些社会中所谓的万能领袖。做为人类中的光荣一员,要永远地和人类群体站立在一起。  译者后记  你是否经常感到身心疲惫?  你是否觉得生活中有着难以承受的压力?  你是否常常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  你是否对过去的事情无法释怀?第65节:译者后记(2)  你是否无法化解心底的怨恨?  相信大多数读者会对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几个持有或多或少的肯定答案,如果你在每一个问题的回答中都能发出自信的“否”字,那么我很庆幸地告诉你,你的人生将是幸福的。因为你的心灵是宁静的,在你的内心中始终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寄托,这种寄托将为你带去无限的力量,足以充当你建造未来人生大厦的支柱。  宁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一次生命的升华,是一次精神上的飞跃,也是一架通往人生最高境界的天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被称为印度独立之父的圣雄甘地,尽管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在牢狱中度过,但由于他内心的宁静和恬淡,始终能够处变不惊,最终以“非暴力不抵抗”的政策赢得了印度的独立;在甘地之后,无论是打破南非种族制度的曼德拉,还是争取美国黑人民权的马丁?路德?金,无论是推翻韩国独裁统治的金大中,还是努力争取缅甸人民福祉的昂山素姬。他们都至死不渝地坚守着“心静”这一重要的心灵法则,在看似激烈的正义与邪恶之的较量中,保持着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  当然,这种宁静并不是上述那些伟岸的政治家才具有的专利品质,对所有那些胸怀人生理想,并期待着用满腔热情去兑现的人们来说,都应该具备这种品质。当你遭到挫折并对前途心灰意冷时,需要用宁静的心去对待,这样,你才能重新振作起来,乐观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当你斗志昂扬,深信成功就在不远之处之时,亦要用冷静的心态去对待,这样才能谨小慎微,赢得最终的胜利。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心灵的宁静会在狂风暴雨的激烈气氛中给我们留得一份清醒和自在;在天寒地冻的午夜,温暖我们那冰冷的手心;在炎炎的烈日中,为我们撑起一把遮阳伞;在万物绝迹的沉寂里,给我们果敢的翅膀,在黑暗中身轻如燕。宁静的心灵是我们精神上的至高财富,只有心灵宁静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高尚者。  本书的作者约书亚?罗斯?李普曼,是上世纪初美国一位家喻户晓的犹太牧师,有着多年传道经验的他,对人们的心理世界有着深刻地看法。他认为,保持内心的安宁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一个人的幸福所在。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难题,以及如何去正确地解决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以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作者用自己的宗教知识结合现代心理学的丰硕成果,探寻了诸多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绪的根源,并得出了一条振奋人心的启示,即任何人都具有使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任何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  在这儿,我并非想要这本书改变你的想法或思考,这本书中的每一行字都是希望可以将你引至比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境界。我希望李普曼的这本书可以引领你到达某一个静止点,如果你是一个渴望心灵宁静的人,一个正在追求心灵宁静的人,一个因为没有心灵归属感而产生心理障碍的人,那么,请你勇敢地翻开本书吧!只要你勇敢地翻开此书,你就一定会产生面对自己,面对社会的的勇气,一定会踏上让心灵重归宁静的道路。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不一样的人生《心灵的宁静》-李普曼
不一样的人生《心灵的宁静》-李普曼-2
不一样的人生《心灵的宁静》-李普曼-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心灵的宁静
心灵的宁静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