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十五年-2

准确的说,笔电新闻是人民日报社下的事业管理局下面的三产公司世达公司和新闻集团下的投资公司联合创办的一家公司,按照约定,这家公司给新成立的Chinabyte提供技术支持,内容由中方做主。双方各占50%的股份。  这条新闻发完后在国内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在海外,却引起轰动,外电以“世界上最大的右派默多克与世界最大的左派报纸之间的联姻”为题大肆渲染此事,一时间,风雨欲来,大兵压境,笔电新人面临夭折。  所幸的是,笔电新人当时在政策上并不违规,完全合法,只是属于新生事物而已,又有《人民日报》朱新民副社长和人民日报社事业发展局谷嘉旺局长在其中斡旋,给了当时笔电新人申诉的机会。于是,笔电新人一层一层的向上打报告,先是给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于右先署长,再是时任国家新闻办的曾建徽主任,再是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申诉报告甚至到了江泽民和李鹏两位政治局常委的桌子上。申诉的核心只有两点,一是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浩浩汤汤,不可阻挡;二是《人民日报》应该合理借助外部力量占据这个制高点。报告一遍一遍的打,虽然格式要求不一样,但核心就这两点,翻来覆去的说。最后,一路绿灯,放行。  从1995年年中到1997年1月开通,笔电新人公司上下有一年半的时间在为之奔波,先是等中南海的批复,之后是与电信申请服务资格许可、电信带宽等一大堆的琐事。但即便如此,Chinabyte在1997年的亮相,也绝对惊艳。无他,当时中文互联网上并无多少内容,更无专业的媒体人来操持生产内容,宫玉国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第一个做内容的人,也是第一个投身互联网的媒体人。  默多克希望进入中国  Chinabyte 投入不小,一开始就在北京外经贸信息大楼这样的豪华写字楼里办公。北京CBD地标嘉里中心建好,Chinabyte首批入驻,Chinabyte的员工一直都是在北京最贵的写字楼里工作,写字楼每平方米租金都是以美金计算。Chinabyte的员工一边工作,一边喝着最好的咖啡和茶,他们桌上放的餐巾纸也是最高级的那种,地上的地毯也很舒服,可以光着脚在上面走来走去。Chinabyte给编辑的薪水也很高,很长时间都是业界的最高标准。Chinabyte是一家给稿费的网站,每日更新,有大量的原创内容,当时的稿费就能给到每千字80元~120元,而且支付很及时。因此很多人给他们写稿子,很有影响力,也做了很多观念的启蒙。  宫玉国出身传统媒体,主编刘琪也是个资深媒体人,因此,他们把传统媒体的规范带到Chinabyte,在Chinabyte,有编辑方针、编辑手册,校对要仔细到标点符号。每次,发稿前,刘琪都要将稿件送宫玉国审阅,宫玉国签完字才能上网。  Chinabyte花的是新闻集团的钱,新闻集团给Chinabyte作价540万美金,对应首投合资公司270万美金,50%的股份。270万美金花完之后新闻集团给Chinabyte借款,前前后后又借了200多万美金的无息借款。之所以没有像瀛海威一样债转股,是因为需要遵守外资不能控股的规定,在合作协议里,也明确规定,默多克是技术投资,无权过问内容。对一个做垂直内容的ICP来说,这笔钱不算少。  Chinabyte的结局的确很可惜,它和瀛海威一样,是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之一,TOM.COM的高级副总裁冯钰、鲨威的两位创始人都出自Chinabyte;刘琪是中国公认的网络营销研究的先行者,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边城浪子高大勇是中国第一代个人主页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中国闪客运动的核心力量之一;还有张路,曾任《互联网周刊》副总编辑和《创业邦》的副总编辑,也是黑板报网站的创办者,十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互联网观察的第一线, 最近在做一个本地生活社区。  但Chinabyte一出生就是决定了其多折的命运,他更多是默多克敲开中国媒体市场的一个桥头堡而已。  有必要介绍下默多克其人,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报业乃至传媒老板,20世纪50年代初,默多克从临死的父亲手里继承过澳大利亚的一家地方性报纸,在此后短短的几十年里,他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和亚洲多个地方纵横驰骋,或者收购兼并,或者从头做起,建起了一个拥有多家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和出版公司的庞大的全球性媒体帝国。默多克的个子不高,只有一米六十出头,但接触过他的人都会为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强烈的进取气息和力量而感到有压迫感:他在专注时左眼很具威胁性的眯起来,象瞄准谁发射前那样,他在搪塞支吾时有咬紧牙齿的习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都流露起很强悍的一面。如果按照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而成就大事的人为枭雄这个定义的话,默多克当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传媒枭雄了。  关于默多克,一个广为中国人传颂的段子是,1997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出访澳大利亚前,接见了默多克。会面期间,朱镕基还一度让默多克相当尴尬。“我听说你为了在美国经营电视台还加入了美国国籍,”朱镕基说。“那你想不想也为了在中国经营电视事业而成为中国公民呢?” 默多克闻听面露苦相。不过他很快地随着被朱镕基逗笑的在场人士大笑起来。两年后的1999年6月,默多克以近70岁的高龄,毅然和共同生活了30年的妻子离婚,娶了不到30岁的中国女子邓文迪,成为一名中国女婿,这一举动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上至中南海,下到街头中国人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默多克在努力修复着他和中国的关系。  邓文迪主义  1993年8月,默多克这位澳大利亚媒体大亨以一段通信技术的进步将改变世界的讲话而为其惹了很多麻烦,就在他讲话前两个月,默多克刚刚在香港从李嘉诚手中买下了信号可以覆盖中国每个角落的免费卫星电视网STAR TV(星空卫视),1993年9月,也就是默多克发表上述演讲后一个月,中国出台了禁止私人拥有卫星接收天线的规定,默多克栽了一个大跟头。  默多克自此一直在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默多克给中国最大的残疾人基金会捐款,他还很积的为一些高层人士的子女出版他们关于父辈的回忆录,当然,这本身就很畅销,默多克为此支付了一笔天价的版税稿酬。默多克还命令STAR TV的主管停止向中国发送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节目,以此证明自己只想传送娱乐节目,而不是新闻。默多克还卖掉了《南华早报》的股份,1997年香港回归前,默多克取消了他的下属出版社出版前香港总督彭定康回忆录的计划。  当然,最重要的举动是默多克借笔电新人这一桥头堡的建立,新闻集团很好的建立起与中国对应主管部门的对话机制,而且得到在中国北京和上海开设办事处的特权,这一特权直到今天还被许多海外媒体所羡慕。  为默多克和中国相关部门做这些沟通工作的是两位澳洲人:布鲁斯?多佛和莱瑞?史密斯(中文名施朗然)。  布鲁斯?多佛和莱瑞?史密斯曾是新闻集团对华办事处的首席代表,这两个人也是Chinabyte的第一任和第二任总经理。  布鲁斯?多佛是新闻集团在北京办事处的第一任负责人,一直工作到1998年。离开新闻集团后,多佛曾担任过CNN国际新闻中心总编。2007年下半年,出任澳大利亚新闻网(Australia Network)首席执行长。多佛曾经写过一本名为《默多克的中国冒险》的书,可惜被新闻集团封杀,市面上并不多见。  施朗然则是新闻集团办事处第二任首席代表,他也是Chinabyte的第二任总经理,后来转任Chinabyte董事长,也代表新闻集团担任过网易的董事。2001年年底施郎然离开新闻集团,2004年年底出任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东北亚首席代表,澳大利亚中国大使馆东北亚经济参赞,主管着澳大利亚在中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及越南等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工作。施朗然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在政府供职时曾经给澳大利亚总理基廷访华当过翻译。施朗然除了中文讲得好以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谦逊得当,在处理政府关系时游刃有余,是位“中国通”。  当然,帮默多克与中国对话的还有他的中国妻子邓文迪,中国最著名的女人之一。  1997年年底,默多克前往香港视察旗下的星空卫视,星空卫视特意在山顶餐厅举行由高级管理人员参加的鸡尾酒会。身为普通工作人员的邓文迪本没有受邀参加这个酒会,但当天晚上,她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不请自来。  此时,默多克正独自在餐厅的角落里喝酒——也许没有多少人敢过去和大老板搭讪。邓文迪端着酒杯,径直向默多克走去,并且“一不小心”把酒洒在了默多克身上。在处理“意外”的时候,两人交谈起来。邓文迪清晰的头脑、敏捷的思维以及独特的东方情调,迅速获得了默多克的好感。两人一共交谈了两个多小时,令在场的同事统统傻了眼,因为默多克从来不曾如此赏脸与一名普通员工交谈这么长时间。更让这些人傻眼的是,两个人一见钟情,默多克邀请邓文迪成为他在中国的翻译。  1997年,默多克65岁。邓文迪27岁,高个子,细身段,聪明,精力充沛,积极进取。1998年5月,默多克和太太安娜离婚,他和邓文迪的关系公开了。  邓文迪向默多克灌输了很多有关中国的知识。默多克开始把她的观点向新闻集团的管理层转述,后者称其为“邓文迪主义”。在默多克的生命中,邓文迪是他此时的最佳拍档。她和他有着一样的进取心和对交易的热爱。她并不想让他慢下脚步准备退休。她想和他一道去征服世界。而且她和默多克一样每条血管里都流淌着机会主义的血液。她是广州一家国营工厂厂长的女儿,先是和一位在华工作的已结了婚的美国经理交往,并和他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得到了能在美国永久居住的“绿卡”。然后她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拿到了MBA学位。她在香港星空卫视实习,并最终成为全职雇员,负责在中国有线电视网络上推广星空卫视的音乐频道。1999年6月,默多克和邓文迪在他纽约港的游艇上举行了婚礼。之后,邓文迪从公司辞去了工作,但她依然是默多克在中国的大使。  Chinabyte船长宫玉国  新闻集团两任首席代表的更替,也很大程度上对Chinabyte的命运进行了变更。1998年之前,Chinabyte更多是依靠着外方的先期投资款运营,中方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1998年后,随着施朗然接替多佛执掌新闻集团业务,以及张震中等华人背景的高管进入新闻集团中国区的决策层,中方话语权开始大了起来。任命施朗然这样的中国通,请张震中这样的有华人背景的经理人参与新闻集团中国区业务的管理,以及邀请黄福盛这样的华人背景的人来担任Chinabyte的第三任总经理都可以看做是Chinabyte本土化的系列举措之一,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推动是在1999年扶正中方负责人宫玉国,任命宫玉国为Chinabyte 第四任总经理,也是唯一的一任内地出身的总经理。  不过,到1999年,Chinabyte和宫玉国都失去了重新寻回领导地位的可能,互联网的一年等于其他行业的7年,从1997年的领跑,到1998年被赶上,再到1999年的落后,Chinabyte很是可惜。其中最为可惜的是错失了1998年世界杯带来的商业机会。  1998年世界杯,四通利方网站负责人汪延到Chinabyte找宫玉国,商讨联手做一些事情,两个人将共同的对手定为国中网,两人谈得非常好,最后商定Chinabyte上的资讯,汪延可以拿到四通利方,四通利方BBS有什么好贴子,Chinabyte做导引,转到四通利方BBS讨论。  最后,世界杯网站评比,四通利方网站第一,Chinabyte第二,他们一起打败了国中网。Chinabyte落后了,但Chinabyte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1998年世界杯之后,四通利方的王志东意识到在中国做互联网有可能有大机会,开始对网站进行投资。1997年底,1998年初,是中国互联网从IT领域走向全社会的转折时期,世界杯后,Chinabyte本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将其世界杯网站变成一个体育网站,但Chinabyte没有做。而看到这个机会的王志东把新浪做成了中文第一门户,而国中网所在的中华网也借此加大对网络广告市场的力度,并抢先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  看到体育网站潜力的还有一个叫戴福瑞的美国人,时任新闻集团和Chinabyte商务拓展经理,1998年世界杯后不久,戴福瑞和马来西亚的道格拉斯(Douglas Khoo)等人创办鲨威体坛时,并选择了从北大毕业就连人带公司一起兜售给Chinabyte做搜索客(这个生意是IDG 促成的)的庄辰超做CTO,这家公司两年后卖给TOM,团队遂告解散。2005年,三人再次聚首,共同创立了旅游搜索引擎“去哪儿”,公司的中文名字也十分地道——蛇猴龙(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名字包含了三人的属相。由于道格拉斯创立的另外一家公司也获得了融资,他的精力主要放在那里,所以目前主要由戴福瑞和庄辰超负责“去哪儿”的运作。  但即便如此,宫玉国主政的Chinabyte那两年是Chinabyte发展最顺的两年,纠正了前任关于电子商务的路径,收缩了诸如娱乐和搜索等业务,重新回到ICP的路数上来。2000年,Chinabyte的网络广告达到80万美金,而那一年,Chinabyte的整个运营费用只有100万美金,平衡在望。  但终究是势比人强。1998年12月10日,默多克获得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中国各大媒体都在头条位置报导了这一新闻。新华社在报导中指出,江泽民“对世界媒体巨头鲁伯特?默多克先生近两年来为客观地介绍中国、加强同中国在新闻业务方面的合作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这标志着默多克和新闻集团进入中国获得官方的肯定和认可。再之后,默多克让自己的小儿子杰智来到中国,负责星空卫视业务。新闻集团中国的业务重点也从Chinabyte逐步转移到星空卫视业务上(其实从2000年起,新闻集团就做出全球业务从互联网撤离,转向电视的决定),Chinabyte逐步边缘化。更致命的是,《人民日报》本身也开始自己做网站,成立人民网,Chinabyte的金字招牌PDN(People Daily Network)开始名存实亡。  为避免Chinabyte边缘化,宫玉国想了很多办法。1999年3月,他拿着第三方给他们的估价报告,飞到上海找到上海老八股之一的爱使股份,将Chinabyte做价5000万美金,占爱使50%的股份,重组爱使。但这一方案没有得到新闻集团中方相关人士的认可。两个月后,中国股市上演波澜壮阔的5?19行情,宫玉国和Chinabyte只是看客。  刘长乐和默多克对等控制凤凰卫视  Chinabyte逐渐式微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默多克在获取与中国主管部门对话的通路上除了《人民日报》外,又增加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长乐。  刘长乐1951年生于上海,他的父母是随军来到此地的政府官员。1953年,他的家人移居北京。刘长乐的父亲是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部部长级的官员。1979年,越南自卫反击战打响前,刘长乐退伍,被分配到中国中央广播电台。刘长乐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有着很强的直播解说能力,迅速成为中央广播电台最受欢迎的主播。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长乐进入北京广播学院进行专业深造,他发现自己的一些广播节目成了教学的典范,到了1988年,刘长乐负责中国中央广播电台中所有的军事新闻报道。  这时候,刘长乐下海了,他在1990年被派到新加坡负责政府石油贸易工作。在新加坡,刘长乐开始了他自己与中国的石油贸易业务,并把在石油生意中赚来的钱投入到北京的房地产项目,获取了第一桶金。  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刘长乐也希望看到中国的现代化,赶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发达国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他潜心佛教,不是为了寻找信仰,而是要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核心。  大约在1993年,当默多克准备接手星空卫视的时候,刘长乐开始想办法在中国以外创办一家华语电视台。他的目标是这家电视台将面向全球华人,并且通过卫星将信号发送给中国内地。当时,唯一能够覆盖他的目标观众的卫星是亚洲一号,但是这颗卫星已经预订满了。1994年,刘长乐听说蒙古国家电视台准备放弃它在卫星上租用的转发器。而作为卫星的最大租户,星空卫视对转发器有优先取舍权。  刘长乐为卫星转发器的问题找到了星空卫视。刘长乐建立自己的频道的计划让星空卫视当时的CEO Gary Davey颇感烦恼,他担心刘长乐的频道会与星空卫视现有的两个华语频道竞争。但是星空卫视的经理们也意识到刘长乐非常了解中国的传媒行业和监管政策,这正是星空卫视所需要的。于是,刘长乐被引见给默多克,两个人开始了直接的对话,这两人非常相像,他们都喜欢吃辣的,做生意喜欢冒险,并且愿意为了长远目标放弃短期利益。他们很快发现是一路人,决定与对方合作。  最后的合作协议是:合资公司中有45%股权属于刘长乐,45%属于默多克,还有10%属于中央电视台在香港的一家公司。2000年,凤凰台在香港股市上市,央视公司的股份转让给了中国银行,公司还有15%的流通股。  1996年3月,凤凰中文台挟带着华丽的画面和快节奏的福克斯风格在沉寂的中国电视行业中爆发了,它还混合了星空卫视华语和电影频道的节目。  1998年3月19日,凤凰台火了。当时凤凰卫视正在现场直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的中国领导人记者招待会。新当选的朱镕基总理正在回答中外记者的问题。他打断了主持人,让主持人把话筒给了凤凰台记者、台湾人吴小莉,“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她的节目。”吴小莉立刻成了名人,而凤凰台也得到了现任中国政府首脑的非正式认可。坐在香港办公室观看新闻招待会的刘长乐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刘长乐同时兑现了他最初的承诺,开播了粤语和普通话的凤凰华语新闻台和娱乐台,对象是海外中国人。到2000年1月,美国和欧洲地区都能通过有线和卫星线路收看凤凰台,这主要依赖于默多克在全球的网络和协助。更重要的是,默多克和刘长乐还开始在海外捆绑播出凤凰台和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  默多克和刘长乐虽然在凤凰卫视中是合作伙伴,但是两人以及各自的公司还是逐渐向着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在刘长乐全力打造凤凰资讯台时,默多克则在海外忙碌,一方面做着他和文迪所生的两个孩子的父亲;另一方面也忙着收购DIRECTV,扩大他的全球卫星网络在美国的覆盖面,这项工作虽然复杂而漫长,但是很成功。但是默多克依然很关注他在中国的业务,他的公司现在上海一栋刚刚整修完毕的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洋房中。  星空卫视包括了华语版的ESPN和国家地理频道,以及星空品牌的音乐、电影和体育频道。新闻集团在中国的骄傲和成功是一档名为“星空”的华语娱乐频道,它的中文含义就是“群星满天”。星空频道在2002年开播,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综艺、剧集、情景喜剧、卡通和电影等,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美国的福克斯节目。星空卫视还在中国的电视台里面广交朋友,请他们为星空和星空卫视的其他频道录制节目。默多克答应在美国和欧洲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并以此换得了在毗邻香港的广东省的数家覆盖约200万家庭的有线电视网中直接播放星空的权力。这为默多克在中国国内电视市场中有了第一个落脚点。  麦戈文给了天极网500万美金  和默多克一样,另外一个全球媒体大亨,IDG的麦戈文在20世纪90年代加紧了对中国市场的进入,为此,麦戈文把一个叫熊晓鸽的湖南留美青年派回了中国做首席代表。  1994年春天,经当时新闻出版署梁衡先生的撮合,刚刚到中国拓展业务的IDG熊晓鸽与《电脑报》的常务副总编陈宗周在北京见面。第一次见面,熊晓鸽和陈宗周都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熊晓鸽对蜗居重庆内地却有国际化视野的陈宗周大为叹服,熊晓鸽后来到重庆讲学时回忆这次见面的时候脱口而出的是“想不到在重庆有老陈这么一人。”陈宗周则对喝完洋墨水的熊晓鸽能够入乡随俗、在政商两界游刃有余而大为赞赏,陈宗周不只一次在内部干部培训会上讲述熊晓鸽是怎么处理高官政要之间关系的经典小故事,教育他的干部们该如何向熊晓鸽学习为人为商。两个同时具备全球视野而又立足本土的媒体强人一见如故,虽然没有谈到融资这样深层次的问题,但已经开始讨论起双方的合作事宜。当时最开始达成的一个合作是,IDG给《电脑报》提供国际新闻的内容,对应的《电脑报》每年向IDG支付一定比例的版权费用,不过,由于《电脑报》是个面向计算机爱好者的普及性报纸,对行业的报道较少,因此基本没用多少IDG的电讯,所以这项合作名存实亡。  同时,IDG向《电脑报》开放它主办的在全球的各种计算机展览、会议,熊晓鸽曾多次邀请陈宗周到美国访问,陈宗周每次都会到熊晓鸽在波士顿的豪宅里住上一两天,两个人不断就计算机领域发生的大事小情交换意见,每次见面都相谈甚欢。后来,两个人一起在《电脑报》的月末版上开辟了一个《电脑时空》的栏目,将他们的谈话给更多的人进行分享。很长时间以来,这是《电脑报》上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  1996年10月,《电脑报》的常务副总编陈宗周和时任《电脑报》编辑部主任的黎和生应IDG的邀请去美国参加由他们主办的全球计算机年度大展Comdex。在硅谷,陈宗周和黎和生遇到了一位从山东大学硕士毕业,刚刚到美国创业的年轻人,在他那儿,两个人近距离触摸到了互联网可能存在的商业可能。这个年轻人将各个软件公司的软件编成目录,放到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推销软件。每做成一笔生意,可以从中提取佣金,每个月据此可以获得3000美元以上的收入。  这件事情对陈宗周和黎和生震动很大,以前的互联网存在于文章中 ,这一次他们亲身感受到互联网的威力。回到重庆,得到陈宗周的肯定后,黎和生立即着手建《电脑报》网站,他邀请《电脑报》当时的老作者张明伟和重庆互联网的资深人士黄毅刚,用了3个月时间进行筹备,1997年2月14日,《电脑报》网站m正式开通。cpcw四个字母分别取四个单词china、popular、computer、weekly之意。黎和生开始只是将cpcw定位成纸质《电脑报》的电子版,之后围绕怎么样更好的服务《电脑报》读者这一宗旨,cpcw率先向网友提供软件下载服务,随后很快开通了论坛,并迅速成为CNNIC评选的十大中文网站之一。  转眼到了1999年,已经连续三次获得CNNIC十大网站的cpcw开始成为很多投资商的追逐对象。  1999年6月3日,山城重庆,黎和生驱车赶往机场。下午5时30分,黎和生顺利地接到了自己的客人——深圳新天下公司的老板吴海军和他的朋友廖杰。廖杰是位在中国长大的美籍华人,身家不菲,坊间有说法称吴海军是廖杰在内地的重要生意伙伴。此番,他们特意从深圳赶来参加由《电脑报》主办的中国首届DIY(DO IT Youself,自己动手做)研讨会。  汽车平稳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行人聊起了互联网,互联网让廖杰两眼放光,黎和生心中一动,想起把电脑报社的cpcw网站兜售出去?在谈论中,廖杰对cpcw网站表示了相当的兴趣,表示了投资的想法。黎和生非常高兴,连忙向报社汇报了这一喜讯。陈宗周听到这个消息也很高兴,让黎和生先和廖杰谈一谈,看他们愿意出什么价。  当时的情况是,与电脑报同居一城的中渝集团也在和电脑报社谈投资cpcw的事情,中渝是重庆比较早进行高档住宅社区开发的房地产厂商,他们开发的加州花园在重庆很有市场,当时中渝也想做互联网,而且依靠着地利,不断进行游说。陈宗周希望货比三家,然后再做决定。不过, 与中渝的融资谈判陈宗周不是委托黎和生去接洽的,而是当时电脑报社的另一位少壮派,社长助理兼发展部主任李志高。  一件事情由两个人分别负责谈,多少有些让人难以理解,而这与当时电脑报社的负责人陈宗周对电脑报社的业务布局有关。陈宗周当时把整个电脑报社的业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媒体,主要是《电脑报》以及《电脑报》独资或合资的媒体,这一块陈宗周让黎和生来负责;另一部分是产业,主要是一些软件产业,包括苦丁香这样的教育软件公司、新四方这样的软件销售连锁组织,同时也参与投资了一些公司,比较知名的有金算盘软件公司和世纪鼎点,前者是中国第三大财务软件公司,后者由要文涛和他的几个清华同学创办,是国内在IPTV领域领先的技术提供商。这一块,工学博士背景的李志高管理起来要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但按照上述业务划分,cpcw网站却是黎和生和李志高都可以去管理的部门:从媒体的角度上说,cpcw网站作为电脑报纸介媒体的电子版,本身有媒体属性,而且一直在黎和生的管辖范围下发展;从产业的角度上说,到1999年,互联网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产业,各种商业模型已经出现,可以作为一个生意来操作,因此,让李志高来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黎和生与廖杰商谈期间,李志高也接到了陈宗周的电话,让他和自己一起赶过去,跟廖杰他们谈判。在谈判之前,陈宗周、黎和生、李志高三人定了一个cpcw作价500万美元的底价,也就是说,如果廖杰愿意出300万美元,就可以拿到60%的股份。  陈宗周将李志高介绍给大家之后就离开了,留下黎和生、李志高两个作为谈判的主力。谈判从午饭后开始,一直延续到晚上还没结束。黎和生想:cpcw网站从成立开始,最多的时候也才6个人,电脑报社的投入前后不到100万元人民币。因此他觉得在价格问题上还可以松动一些。李志高最初一直比较坚持,但经过黎和生的劝说,同意再降低100万美元,让廖杰以200万美元占60%的股份。但廖杰却一直没有表态,只是说:“如果你们缺资金,我可以先投几十万美元,以后再说。”最后,廖杰表示愿意投120万美元占60%的股份。这时已经是半夜两点了。但李志高坚决不同意,他们向陈宗周打了电话,陈宗周表示也不同意。谈判就算到此为止了。李志高回到房间以后,廖杰又专程来找了他一次。他说:“你何必这么坚持呢?”李志高说:“问题是我们的网站值这个价,你要考虑我们是真的要把这个事情做起来。”廖杰叹了一口气就离开了。  就在这次谈判之后,黎和生离开电脑报社和廖杰一起创办了百联网讯公司和100 OK电子商务网站。在黎和生离开电脑报社后,李志高接管了当时的cpcw网站,并成为后来天极网的CEO。  李志高,1967年生,湖北罗田县人,因受《红岩》影响,1984年进入重庆大学,1995年7月重庆大学光电精密仪器专业博士毕业,师从院士、著名的光电专家黄尚廉。毕业后被陈宗周几度游说,到电脑报社负责产业拓展方面的工作。IDG与《电脑报》在媒体领域合资未果后,两家于1996年联合投资创办了教育软件公司——苦丁香软件公司,李志高出任总经理。  由于苦丁香的原因,李志高与IDG的交往甚多,1999年IDG已经把兴趣转向互联网,对《电脑报》的网站也很感兴趣。因此,除了和中渝谈,《电脑报》也在与IDG谈,这两项洽谈都由李志高负责。  1999年8月13日,经过《电脑报》与IDG之间的一次互访后,陈宗周、李志高和IDG的周全、林栋梁在北京丰梁广场IDGVC的办公室里第一次面对面的坐了下来,就是在这次谈判中,双方经过协商,IDG追加投资cpcw100万美元,总投资为500万美元,占50%的股份;《电脑报》一方将当时已经赢利的软件邮购部作价100万美元投进来,加上原来作价400万美元的网站 部分,《电脑报》相当投入了500万美元,占50%的股份。  1999年10月,IDG第一期的500万美金到达重庆天极信息有限公司的帐上。在当时,500万美金的投资不算是个小数字,当时8848的第一期融资也只有200万美金,最大的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索易才50万美金。这应该是IDG当时最大的一笔首期投资。  天极为什么值这么多钱,耐人寻味。这一方面是因为天极当时连续三年成为CNNIC评选的十大网站,有知名度,有流量;另一方面,还在于IDG与《电脑报》1995年那桩错过的婚姻 给双方带来的遗憾无法忘却,这种遗憾在这次融资中起了放大作用;对应的事实是,熊晓鸽对于这个投资项目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求陈宗周担任天极公司的董事长。  天极和Chinabyte合并  而在2001年4月天极与ChinaByte合并的过程中,正是陈宗周的大力推动和一个从新闻集团派回的叫李映红的CFO的具体操刀,才使得这个合并最终大功告成。  李映红也是重庆人,随母姓,母亲李玉兰也是重庆的文化名流之一,母子两代人与陈宗周也多有交往。李映红少年天才,去澳洲读书前曾为重庆动物园的一名动物学家。  对于天极和ChinaByte在2001年4月的合并,李映红接受作者的采访的观点如下:  问: 对于chinabyte以1比2的比例与天极换股合并,宫玉国认为贱卖了,你对此怎么看?你是基于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有没有急于推动并购以获取表现的嫌疑?如果没有?  答:当时做出的对价是根据双方上一年的收入,天极因为有象马向群 这样的顶级销售,广告收入比chinabyte这边高出一倍不止。  正如宫玉国所认为的那样,没有我的介入,此事可能就很难促成,因为在之前新闻集团纽约总部的人也有介入,却没有任何进展。我一直认为,职业经理人就是这样,需要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吧。我当时在ChinaByte,后来在新闻集团,以至现在在宏盟媒体集团,行为准则一直如此,没有变化过。  另外,我当时对默多克家族及新闻集团抱有很深的感情,有着报恩的心态,也是我能在一片反对声音中把此事完成的原因。  不过,我的参与,更多还是受命行事,毕竟我代表着新闻集团的利益。我的介入能很快进展,主要还是因为我的重庆人背景,与《电脑报》和天极的陈宗周和李志高沟通比较方便,同时我提出的方案也比较容易为双方股东所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宫玉国基本上都知道,前期他基本上表示支持,只是最后在细节时,尤其是让原天极的管理层来主导合并后公司这个股东决定上他非常反对。但那个时候,已经不是他或者我能控制的了。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在对待离职和留下的CB员工方面应当是问心无愧的。包括宫在内的所有自己辞职的员工,同样得到了经济补偿。而同意加入合并后公司的员工,则得到占合并后公司总共3%的股份。  问: 新闻集团是不是在2001年对Chinabyte做出弃子的内部共识?是不是随着星空卫视的推进,新闻集团在中国的业务重点已经开始有所转变,包括你本人一段时间后去星空卫视任职是不是也说明了这一但?  答:新闻集团在2000年初就做出撤离互联网(而不只是ChinaByte)的决定。在我从澳大利亚回到北京前就已经直接以书面方式告诉我,CB有可能会与其他网站合并而导致我“下岗”。  新闻集团当时对中国的业务定位就是电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反而是错误的。如果他们坚持在互联网领域,也许今天在中国的业务就不是现在的样子。有时候,命运让人很难捉摸。  问:天极和Chinabyte的合并在当时是第一和第二的合并,其应该取得领先同行众多的领先优势,但事实却是,Pconline率先在香港上市,Cnet中国后来居上,Popop和It168也赶了上来,现在回头看来,没有取得1+1远大于1的合并效果,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呢?  答:也许,让原天极的管理层全面主导合并后的公司,可能就是合并工作有所遗憾的一个方面。但是当时两边股东的意思。新闻集团希望成为被动的投资者,并已经计划把我调回中国区总部任财务总监。  宫公开反对,并坚决不参与新公司,也间接导致了CB主要的编辑们都离职。这样,宫本人没有参与合并后公司,而我当时也只是持职董事兼CFO,并不参与日常管理。而大多数资深的编辑都离职。新闻集团背景在媒体领域的管理优势、编辑优势并没有在合并后的公司中有所体现。  新华社与中华网  在1997年,同样因为互联网,新华社和它积极参与的中华网走进了大众的视野。1997年6月,新华社全资子公司CIC在开曼群岛注册了一家叫中华网公司Cm.Co,主要从事门户网站及相关业务。这正是未来的上市公司中华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华社是荣耀与权力之所在。全国最优秀、最聪明的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他们写的报道引领着着大众的视野,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定期写一种叫内参的文字,用文字记录他们看到的,向相关部门汇报国内发生的事实。  新华社也有自己的三产部门,特别是随着中国股市的到来,新华社尝到了通过金融资讯赚钱的甜头。新华社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创办了两份非常成功的股市新闻报纸:《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  新华社在香港的业务也颇为赢利。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帮助新华社将它的宣传技术和分销网络应用于它的商业企业客户。消瘦、机敏,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公关合作伙伴的负责人马运生负责这块业务,有很长时间他曾服务于新华社,这让他能很好的成为第三方。  不过,新华社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中国市场对金融新闻资讯的需求爆炸中只是一个旁观者。当时全世界有4家公司提供全面的实时金融新闻资讯。三家是美国公司——道琼斯,Knight-Ridder和彭博,第4家是英国的路透社。道琼斯和路透社实际上是瓜分了中国市场,路透社的份额稍大一些。彭博的份额极小,Knight-Ridder则根本没有进入中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高潮。全国冒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交易所,它们什么交易都做,从大豆到钢铁。这给了路透社和道琼斯的实时金融新闻资讯有了需求。  尽管向每个终端每个月大约收费2000美元,这是一笔不菲的价格,但由于这两家海外通讯社的终端上有中国14家主要商品交易所和两家证券交易所的价格显示,因此,交易所和各种金融机构仍成百套的安装路透社或道琼斯的终端系统。这样这些公司的交易员就能像全世界所有金融公司的交易员一样日日夜夜地盯着屏幕,看到价格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事件和新闻的驱使下起伏跌宕了。  当然,新华社也看到了这一切,他们同样渴望获得金融新闻数据领域中丰厚的利润。于是,双方的争夺开始了。  当新华社陷入与路透社、道琼斯的争夺中时,马运生开始思考互联网可能是实实在在赚点钱的一种方式。他联合了两名在美国接受教育的香港企业家朱伯伦和叶克勇。朱伯伦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专业,他从事房地产销售和邮购市场业务。叶克勇是一名计算机工程师,持有沃顿商学院的MBA学位,在美国时曾在毕马威资讯公司的战略规划部门工作过。三人小组为新华社设想了一个计划,利用其政治背景获得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其计划是建立国中网(China Wide Web),它是一个与全球的国际互联网相隔离的网络。  国中网是一个封闭的用户组,必须在一家新华社的下属公司的控制下才能有偿访问,这家公司就是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China Internet Corporation,CIC)。CIC将过滤从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境内的所有信息,并把内容翻译成中文。由于中国对经济建设的关注,CIC的主要内容将是商业信息。CIC将在深圳建立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设施,聘用大量的中文翻译人员在其中工作。项目预计几年内将拥有100万名用户,营业额将达到数亿美元。新华社接受了这个方案。1994年,新华社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作为新华社的全资子公司。  在马运生和朱伯伦忙着获得关于互联网的诸多政治许可的时候,叶克勇则开始从香港大亨那里募集资金。叶克勇是一名短小精干的销售大师,国字脸,头发一丝不乱,穿着笔挺的西服,脚上一双Gussi皮鞋,他清楚地知道香港大亨们想要听到什么,他能给他们什么。叶克勇直接就把手伸到了他们的钱包中,轻松地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初始资金。  不过,这个计划还没开始,就流产了。1995年,中国电信开放了北京、上海、深圳多个城市的对外连入互联网的接口,年轻的中国企业家们也开始陆续创立了互联网服务提供企业,以及和雅虎类似的中文网站,国内的大学也建立了通向互联网的国际链接网络。  于是,已经吃进大量先期投资的CIC公司面临生死考验。在此关键时刻,新华社亚太分社社长张国良起了决定作用。在张国良的支持下,CIC公司借香港自由市场环境,在1996年进行了两个大动作。一是在百慕大群岛注册了一家CIC控股公司,并将部分股权出让给海外风险投资者;二是将公司的经营管理交给了投资者信任和选派的市场人士。虽然CIC的董事局主席仍由新华社来人担任,但从1996年10月开始,香港一位知名业界人士钱果丰成了CIC董事局执行委员会主席;而在此前的5月,这个计划的提出者、熟谙于通信传播界的香港商人叶克勇担任CIC董事局副主席。  叶克勇,拥有沃顿商学院的MBA学位,在技术、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都是一把好手,却一直郁郁不得志,关于他的郁闷,最精彩的报道来自于财经记者粱海丽写的文章《王干芝:与时代共浮沉》,文中描述了他十几年如一日的执著和坚毅,他做过软件,却一直运营不好,没有发展起来。最有趣的是叶克勇在中华网募集资金时候也找过王干芝,而一直支持叶克勇的王干芝这次说了不,引为终身憾事。  细读中华网公司的招股书便可知晓,叶克勇虽然没直接出任CIC的首席执行官,但他任董事的亚太在线有限公司从1996年开始正式对CIC提供“管理服务”,并由他执行。为此,CIC和中华网公司在1996到1998年的三年中,向亚太在线付出了47万美元的管理酬劳,这些还不包括理所当然的期权。  叶克勇努力把CIC打造成一家为中国提供国际商业资讯服务的公司。叶克勇是一个精明的有些夸张的商人,当CIC采购设备时,公司的最新动态中把供应商称为CIC的“合作伙伴”。跨国公司的经理人答复了叶克勇的来信,会发现他们自己的名字被冠以公司“顾问”列在公司宣传册上。在很多人看来,叶克勇咄咄逼人,有些手段过于功利。但支持他的人认为,叶克勇的做法虽然不符合情但多少还算合理,也没有太多可指责的地方,更重要是叶克勇是形势所迫,需要拉虎皮做大旗。  这边叶克勇在想着办法给CIC脸上贴金,另一边在钱果丰 的牵引下,一家活跃在亚太地区网络公司的华尔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也频繁“顾问”,介入其间。  再后面的故事是,中华网1999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成为第一家因互联网而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大连金州没有眼泪  在默多克、麦戈文等高歌猛进,刘长乐、陈宗周、宫玉国闻鸡起舞的同时,两家成为中国最具民间号召力,最受欢迎的媒体也在1997年因为互联网埋下了他们成长的种子,一家是一纸风行的《南方周末》,另一家是今天一呼百应的新浪网。  而连接这两家媒体的是一个人和他的一个帖子,这个人就是老榕,1997年11月初他在四通利方论坛上发表了著名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这个帖子详细讲述了老榕带他儿子小榕从福州千里奔赴大连,用细腻和富有深情的文字,记录了目睹一场中国足球历史上惨痛失败后小榕和当场观众们对中国足球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但又不离不弃的言与行  这个帖子发表的第二天,被当时的体育沙龙冠以编者按,论坛置顶。那时候,四通利方没有新闻,没有网刊,只有容许300个帖子的BBS。  一则让我们落泪的帖子  9月中旬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的预选赛开始以来,在《体育沙龙》的版主NelsonDon和Gooooooal 的带动下,我们和许多网友、版主一起努力,把赛场实况搬上了网。借这个机会,我们感谢所有参加实况转播的人,同时也感谢所有鼓励和支持过我们的网上观众。  10月31日,自从那场球结束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兴趣继续在网上搞直播,再也不想听任何人提起中国足球,甚至几天过去了,我们中没人愿意去《体育沙龙》的直播室清理那些过了时的网页,那里的时间依然静止在31日的傍晚……  然而两天前,当我们从睡梦中醒来,《体育沙龙》中的一则署名“老榕”的帖子却让我们每个人的眼眶红润了。没有想到,时至此刻不过48小时,这则帖子已经在我们的论坛中被阅读了两万多次,同时传遍了互联网网。  为了不让这个感人的故事随着成百上千过了时的老帖子一齐被删掉,我们把它转贴在这里。四通利方体育沙龙1997年11月 m/richtalk/ml   两周以后,这个帖子的主人老榕照例买回当时每期必看的《南方周末》。赫然发现,自己的那篇文字全部登在上面。占据了体育版的整版。当时体育版编辑李戎,亲自在上面写了一段编者按,大意是,他的邮箱,收到了60多份这个文章,要求他们转载,为了不影响当时还在比赛的中国足球队,他们克制着,到11月14日,中国队踢完了所有没有意义的比赛以后,才发出。这应该是中国的报纸第一次登载署名的ID不可考 的文章。  《南方周末》信息时代版的编辑吕祥也在《10月31日:大连金州的网上泪》的评论里写到:读罢这则帖子,编者同所有关心中国足球的网民一样,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样一则帖子,当然救不了颓败的中国足球,但它能够给予我们的,却似乎比足球更多。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可以贴帖子的地方多如牛毛。借助电脑网络这一廉价而高效的传播平台,人们可以把自身对生活的种种感受和理解张贴上网,让更多的人去分享、共叹或共鸣。熟悉互联网的人们都知道,网上讨论区充斥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琐碎、无聊而且浅薄的感叹和议论,而如老榕这样的即便从文学角度来看也堪称佳作的帖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老榕的帖子始于哪一家BBS或网站,现在已经无从查考,而且这一点也确实不重要了。只要作者不要求相关的权益,任何一条信息,哪怕只是个喷嚏,从上网的那一刻起,就立即成为全球的财富,其覆盖的广度和传播的速度是任何传统媒介都无法比拟的。   经由互联网上的反复辗转,老榕的帖子又被载上多家传统的媒介,其中包括《成都商报》、《中国足球报》和本期的《南方周末》。数字空间再返回我们的模拟世界,老榕在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面前的苍凉的悲哀,似乎又陡增了一些“时尚”的感觉。由老榕这么一则帖子的空间转换,可以说,网上传播的时代已在中文世界露出了端倪。感谢福州的老榕,以及他那刚要醒事的孩子,还感谢那些把老榕的帖子转给编者的网民们。当然,还要感谢那些为建网而辛勤工作的人们。   事情好象才开始。两周后,《南方周末》刊登了这样的文章:《足球不幸球迷幸——致老榕和他的孩子》,作者李公明。  我不是球迷,但老榕的帖子(11月14日本版)使我感动不已,使我平生第一次写下了关于中国足球的这点文字。过去人们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含泪读完老榕的帖子,我头脑里冒出来的一句话就是:“足球不幸球迷幸”。  有人会问:中国足球不幸,中国的球迷何幸之有?我想,在这样一种功利滔滔、性灵枯乏、情感虚假的岁月里,能产生老榕这样的文字、产生老榕和他的孩子的那种情感,这不是天大的幸事么?  在远离了那种史诗性的、充满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岁月以后,在被暴风雨荡涤的英雄情怀已日渐消失的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在人群中感受到同一种炽热的情感、呼唤着同一种声音、流淌着同一行滚烫的热泪——没有了集会中的狂欢和悲歌,哪里还有狂飙为我从天降?!  只有足球,中国的足球!那个令我们哭、令我们笑、令我们在可怕的冷静中领略可怕楸心之痛的中国足球,只有它可以让我们重温炽热的情感、刺痛麻木的心灵,让我们在网络上“倚拦看剑,泪洒英雄!”  我想,老榕的这张帖子已足以令当今书坊上那无数莺歌式散文羞愧无地。我还想到,它完全够条件成为我们语文教材中的一页:它叙事清晰、条理分明、文字朴素、感情真挚动人;更重要的是,它连接着两代人滚烫的心!但假如我是中学教员,我又会对它既爱又怕,怕的是我在教这一课时难以自制,为了我们涕泪横飞的中国!  足球只是一个流传的球,中国球迷是一片泪浇血灌永远的心!  1997年底,南方的媒介开始了延续到现在的“盘点”习惯。1997年,《南方周末》大盘点特刊《你们现在还好吗》,有这样一段:  主编寄语:老榕的感动   走过1997,我们有梦圆的欢欣,也有梦碎的痛苦。而执著于梦想的追求,使我们咫尺天涯,息息相通。   就在几天前,一位读者给编辑部写来了他亲历的一件事:在湛江开往海口的轮船上,百无聊赖的他买下了一份《南方周末》,尚未读完,就已经泪流满面。他把报纸递给正在甲板上追逐嬉戏的一群素不相识的少年,少年们看完报纸,也如塑像般陷入了沉思。   深深打动了这一群人的,是老榕的文章,那篇取自网络、感动过无数人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当轮船靠岸,各自东西,少年们也许很快就会淡忘了这不期然而至的邂逅,但是,在甲板上触动他们沉思的东西不会湮没。中国足球梦碎金州的那个夜晚,也许是老榕儿子10岁生命的历程中最寒冷的一夜,但就在那寒冷之夜的第二天早晨,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开始照耀着一种特殊的阳光,那就是理想和希望。   在这个特刊的一版,介绍了包括老榕在内的一些这一年在《南方周末》上出现过的轰动人物。老榕也是这些人中唯一没有提供照片的人。  老榕的真实身份是福州连邦的总经理,他最初上网的一个想法是更多的卖一卖他的软件,他最开始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告诉在讨论怎么用软件的网友,他那有正版的软件可以买。如前文所提到的,四通利方论坛一开始就是个给网友提供自己软件下载和讨论问题的地方,所以,商业感觉良好的老榕就跟着过来了。  这个帖子成就了球迷老榕,之后一连串的事件让其持续以网络大侠的身份出现。1998年3月,他曾经参与发起和组织了“网上救助绝症贫困大学生何婷芳”活动,成为中文网络上首例通过互联网发动各界人士救助的活动,使家境贫寒、身患绝症的女大学生奇迹般逃离了死神。1998年长江水灾期间,他又参与发起了网上希望活动,通过互联网募集救助资金,使数十位因受灾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1998年年底,老榕作为证人,出庭给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个关于IP电话经营的案子作证,在法庭上公开讲网络知识,这一举动更使老榕这位“网上大侠 ”声名大振,为此被《电脑报》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网民”。1999年1月,老榕来到北京,以王峻涛的真名示人,创建8848,之后是另外一番故事。  中文网站第一编辑陈彤  《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还成就了一个叫陈彤的网友,他在新浪上的ID是Gooooooal,一共6个o,每次输起来很麻烦,但很容易被记住。四通利方的老网友喜欢称后来成为论坛管理员的陈彤为钩儿,一旦犯了版规,陈彤总是第一时间手起刀落,刀下绝无冤魂。  这种网上做派和他线下做事为人一脉相承,其超严格的要求和粗暴直接的管理风格以及其良好的新闻感觉成就了一支强悍的网络新闻编辑管理团队。陈彤后来做了新浪的总编辑,执行副总裁,这是后话。  陈彤1967年出生人,籍贯河南开封,生于北京。中等个,圆脸,密黑厚实的头发总是遮盖他的额头,深邃的目光藏于眼镜之后,办事利索,雷厉风行。陈彤从小爱好新闻和体育,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他填写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工业大学的电子工程,第二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的国际新闻,基于他的爱好第三志愿则是中央体育学院的体育理论。结果他被第一志愿录取。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陈彤在中关村度过了数年同后来的生活相比颇为平淡的日子。1996年,他开始攻读北京理工大学通讯学硕士。  1997年4月,还在北京理工大学读研究生的陈彤上网第3个月,碰到了一个叫李嵩波的人。和他通了几封E-mail后,陈彤发现李嵩波的E-mail服务器是四通利方的,一问,李嵩波正是四通利方网站创始人。陈彤随即暗示,如果让他来做体育沙龙版版主,访问量保证提高10倍。李嵩波马上在中关村小饭馆里请陈彤吃了顿饭。吃完这顿饭,陈彤就成了四通利方体育沙龙版版主。  版主陈彤很卖力地在自己家中为四通利方体育沙龙干着,他像个园丁辛勤浇灌着体育沙龙。他用各种方式获取一手资料,然后再用不同的ID贴在体育沙龙里。发现有人主动提供赛场消息,许多网友都来体育沙龙贴帖子。陈彤把这种自发的行为组织起来,发动各地甚至各国的网友把体育信息发布到论坛上,到后来更多的网友自发地把看比赛的情况、感受发上来,有国外的网友把当地媒体的东西翻译上来,论坛办得非常红火。紧接着1997年十强赛就来了,文字直播、视频直播,陈彤和他的伙伴们全上了。  此时中国上网人数为10万,体育沙龙内的好帖,点击数也就几百个,所以,连陈彤自己也没太拿自己当回事。1997年11月中旬《南方周末》刊登老榕在体育沙龙的帖子《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使四通利方感到了自己的力量。见报那天,陈彤正在中关村一家小公司中给人帮忙,有人喊陈彤,“你的名字上报了。”当陈彤看到自己的网名Gooooooal印在报纸上的时候,十分激动,这是他的名字第一次登在报纸上,“而且,还是那么好的一张报纸。”陈彤马上给李嵩波和体育沙龙另外一位版主老尼打电话,李嵩波让陈彤马上买10份报纸送过来。四通利方从此觉得到了加大对网站投入的时候。  11月底,四通利方推出了体育频道竞技风暴。再之后,推新闻频道,再之后,陈彤研究生毕业被四通利方网络部的主管汪延邀请加入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成为这家公司第一个编辑。再之后,陈彤成为四通利方CEO王志东和夫人刘冰嘴里的新浪宝贝,再之后,陈彤掌管的新浪成为华文媒体中的强势品牌之一。  1998 极客当道  1998年中国波澜不惊,但1998年的中国互联网却无比精彩,在本书中,每到中国经济的低谷和紧缩之年,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经济之间都会出现跷跷板效应;而到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大好之年,中国互联网则更是热钱涌入,呈现出远热于中国经济的状态。简单的说,在中国经济低迷的时候,互联网起对冲的作用,在中国经济向好的时候,互联网成为放大器。这一现象,全赖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下半场的同时,又是全球化对中国推动的最重要的手段。  回到1998年,中国互联网极客背景的公司都在这一年内集中创办或爆发。丁磊的网易公司的创办时间虽然是1997年5月,但真正有业务进来,还是1998年3月拿下163.net的免费电子邮局系统。1998年留给丁磊的应该是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吧。  这一年春节一过,鲍岳桥、简晶、王建华联合创办了中文网络游戏平台联众,一年后,联众作价500万卖给海虹股份控制的中公网,成就5?19行情最鬼魅的一幕。  这一年的11月11日,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五人联合创办一家叫腾讯的公司,其最初所在地是深圳华强北商业圈后一栋名为华强北创业园的小楼里,今天,腾讯拥有自己的办公大楼,其市值在很长时间位居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的位置。  几乎在马化腾创业的同时,这一年的10月,自称是方正最好的高级程序员的周鸿祎从新疆方正回到阔别10个月的北京,他也决定自己创业,他决定做一个中文网址的小东西,为了好推广这个小玩意,他给这个小玩意起了一个名字“3721”,取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意思。很形象,也与其怪招迭出,不按常规出牌的做派相吻合。  和丁磊、马化腾、鲍岳桥一样,周鸿祎最开始给自己公司注册的时候也是注册成软件公司。而反过来看,这一年冒出来的日后搅得整个互联网江湖翻天覆地的都是这样一群软件背景、程序员出身,有极客气质的年轻人。  这多少有些巧合,但细一想其实有其内在的逻辑在里面,经历了1995年的基础建设,1996年的海归归来,1997年的新媒体实践,1998年本就该是极客当道。  还有一个特殊的极客群体——黑客开始浮出水面,这缘于这一年官方不愿意提起,但在民间情绪激烈的东南亚某国出现的排华事件。而来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馆误炸事件更诞生了一个新名词——红客。  真实动机的揣测已经不重要,客观上,对于民族情绪的附庸,以及爱国旗帜的高扬,促成了中国黑客的急速成长。那两年,黑客技术就像日后的的blog(博客)一样流行。“报效祖国”成为年轻触网者最惯常的口头禅。不过,2002年4 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告制止有组织的攻击行为。“红盟”至此一蹶不振,只沦为少人问津的网页。而滔滔直下的网络安全产业,令昔日的黑客们竞相转型,别无他顾,势终究比人强。    那些玩个人主页的玩主们  如果你是1998年上网的网民,那你一定知道一个叫Carboy的个人主页。  Carboy大名杨震霆,喜欢玩车,所以人送外号Carboy,这个人兴趣很广,也曾玩过音响。  1996年,杨震霆去广州数据分局申请了个互联网帐号,但是杨震霆不懂怎么设置,根本上不了网。于是去电脑城狂找书,找着找着发现有人在议论互联网,很在行,就这样结识了他身边的这个高个子的海南人——后来网易的创始人之一周卓林,当场求教,回来后,杨震霆还是不会,于是给周卓林打电话取经,打到手机发烫,倒腾了20多次才上了网。上网后第一个去的地方是微软,这是为证实自己在网上的确出了国;第二件事情是E-mail周卓林,告诉他“我已经上网了”,结果很快收到周卓林的回信,这个回信让杨震霆兴奋不已。  兴奋过后,Carboy想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上网,象自己这样有偶遇的并不多,于是,他做了个教人上网的个人主页,这个网站很受欢迎,很多人一上来就看这个教人上网的个人主页很多人一上网就看这个教人上网的个人主页。  还有一个叫边城浪子的,他的个人主页也相当的受欢迎。边城浪子大号高大勇边城浪子大名高大勇,他当时有多个个人主页,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以《丁丁历险记》为主题的那一个,但影响最大的是一个叫回声资讯的个人主页。高大勇虽是东北人,但个小,很早入行,设计方面才华横溢,曾在很多公司待过:瀛海威、Chinabyte、新浪、中国旅游资讯网、听听电子商务网,最后只剩下了自己创立的“回声资讯”和“闪客帝国”。不久前,他甚至离开了“闪客帝国”这个家园,“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因为高大勇的原因,当时Chinabyet的设计部要求部门里每人都要做一个个人主页,于是有了另一个很著名的个人主页——滕燕和她的“渔人码头”。当时做的比较好的女性个人主页很少,“百合”的“素心阁”在当时做得名气很大,滕燕和她的“渔人码头”是另一个。  1998年2月春节期间,滕燕搬了一台公司的电脑到家里去,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出了一个主页,叫“渔人码头”,主人的ID,叫做“兔子”。再后面,女性个人站长中出现了一位叫白云的佼佼者,白云现在在广州居住,在电信系统里施展她的才华。  兔子和边城浪子两个人有段时间走到了一起,1998年一年的时间,他们两人双双离开单位,合作开了一个工作室,做了一个名叫“城市边缘”的网站,两个人的想法是要把它做成一个松散的小产品,一个小团体,把自己的作品都展示在上面,有活找到就一起做,做制作网页,网站设计之类的活,很SOHO。不过,这个SOHO工作室并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到1999年开春,他们倆就各自又重新成为上班族。再后面的故事是两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单飞。  当时网易个人主页中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下载类的,另一类是读书类的网站。其中下载类个人主页最出名的有三个人,一个是张伽,一个是高春辉,另一个是华军,他们三人都在CFIDO飘荡过。而读书类最受欢迎的是喻明汉做的黄金书屋。  个人主页多了,就开始有人点评,最开始是一个叫王晨昀的上海年轻人,他做了一个叫晨昀品网的栏目,王晨昀做这个栏目的时候不满20岁,王晨昀后来在梦想家等上海本地互联网公司都有过从业经验,如今的王晨昀也是上海互联网的中心人物之一,上海大规模互联网聚会的主要召集人之一。  比王晨昀更有名的是一个叫Need工作室。这是由两个暨南大学男生组成的组合,一个叫Neso,一个叫Red,两个人各取自己的两个字母,组成一个Need的组合,给予人帮助的意思。这两个人,Neso(欧胜)懂技术,尤其对服务器端很熟悉,Red(姚鸿)则是个超级大玩家,在网页设计上超有天分,评价他人网站的工作室Need联合广州本地的一个叫嘉星的ISP,做一个叫嘉星品网的品牌,专门品评网站。这两个人后来一起创办了中文热讯,成为当时广州继网易之后又一大热站,并很快拿到IDGVC投资人杨飞的投资。  姚鸿和中文热讯后来连人带公司被卖给梦想家,再后面的故事,梦想家没能成就梦想,姚鸿回到了广州,在广州太平洋电脑城度过一两年郁闷的网管生活后,姚鸿又一次拿到了杨飞的投资,成立POCO公司。  广州帮  中文热讯除了继续做品网外,还针对个人主页用户推统计排名和调查系统、邮件列表等等。  为中文热讯提供技术支持的是一家叫博大的公司,博大公司的CEO朱粤曾经担任过嘉星的副总经理,和姚鸿本就认识,他们一起推博大的产品。写下博大系列产品的是嘉星当时的CTO——吴锡桑,一个外表象温兆伦的帅气潮汕青年,他也是暨南大学毕业的,读书的时候,吴锡桑就写下著名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飞鹰,拿过全国比赛的大奖,也在小圈子内得到盛誉,并成功的进行商业化,这种种的一切,让他名声大噪。  吴锡桑进博大本是为自己的海外签证做过度的,签证拿到手,他也想出来,但觉得挺对不起朱粤,因此,给朱粤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已经写下Foxmail、但当时在家赋闲的张小龙,接自己CTO的位置。博大的母公司英泰教育是家实力雄厚的教育集团,并且在A股上市,他们不仅看中了张小龙本人,也看好他写的Foxmail,最后花了1500万元人民币买下了张小龙和他的Foxmail,张小龙一夜成名,《电脑报》的编辑廖丹直称张小龙为第二代程序员的旗手,张小龙的声望和影响力直逼第一代程序员的领军人物求伯君。但博大之后盲目扩张,很快陷入被动,面对残局,张小龙接替朱粤当CEO,虽然励精图治,但终于没有成为下一个金山。  2005年开春,刚在香港上市的腾讯宣布他们的第一个收购动作——买下博大,张小龙和他的20名员工成为腾讯广州分公司成员,张小龙担任广州分公司总经理。  张小龙也是广州互联网的超级资深人士,他喜欢组织车队做当时很稀少现在很流行的自驾游,比如去湘西、桂林等地方。张小龙喜欢打桌球,其技术接近专业级,吴锡桑的桌球技术也不错,但更多时候,是帮张小龙从球袋里把球捡出来,然后摆好,然后在一旁插着球杆等着张小龙失误。  吴锡桑帮张小龙进博大,张小龙也投桃报李,有一天给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出国的吴锡桑电话,问有个项目做不做,张小龙所说的项目,是当时21CN医林的系统集成项目,吴锡桑一看好象不难做,于是接了下来。这个项目大概能赚20多万,吴锡桑跟人合伙,大概自己能赚10来万。这个项目做完,吴锡桑想法变了,还是不出国了,觉得还是国内机会多。正在这个时候,陈仲文找到吴锡桑,说两个人一起合作开个公司吧,于是有了仙童数码。陈仲文是中文热讯的另一个创始人,这个人很有一些生意头脑,因为热讯和博大合作很紧密,由此,陈仲文认识了吴锡桑。  于是,陈仲文负责找钱,吴锡桑做技术,仙童数码就这么做起来。仙童数码也是是2000年前后红极一时的MyRice 的关联企业,由此吴锡桑认识了MyRice的三个创始人之一的朱贺华。朱贺华是个香港银行家,后来去了汇丰银行,若干年后朱贺华负责给盛大做投资顾问,中间正是通过吴锡桑牵的线。  吴锡桑是个头脑灵光的年轻人,1999年5月,他在《电脑报》上看到记者赵琼写的关于鲍岳桥三个人创办的联众卖给了海虹的文章,吴锡桑感觉到网络游戏的机会来了。于是,他鼓动在加拿大拿身份的梁宇羽中(MICRO)赶快回国来,陈仲文、吴锡桑出钱,吴锡桑担任总经理、MICRO负责开发程序,三个人联合创办了天夏,开发图形MUD 游戏《西游记》。  2000年年底的时候,吴锡桑偶遇回到网易担任丁磊特别助理的周卓林,并向周卓林推荐了天夏和他们在做的图形MUD游戏《西游记》。周卓林也喜欢游戏,特别是MUD,在周卓林的建议下,丁磊亲自来天夏的办公室看这款游戏,丁磊也觉得不错,但一直没表态。走的时候,扔下一句:等我开完董事会告诉你们决定。  丁磊给出的决定是全资收购天夏,包括MICRO领衔的整个技术团队。收购的时候,吴锡桑没有选择留下,也没有选择拿网易的股票,而是拿了现金后自己离开 。之后,吴锡桑带着其他几个不愿意进入网易公司以及从仙童数码就跟随自己的程序员,一同创办了独立游戏开发工作室火石。火石后来卖给了中信泰富旗下的光通,成为光通与全球著名游戏公司EA进行对口技术合作的重要筹码。  吴锡桑喜欢上水木清华,他与同是水木清华网友的周鸿祎也有很好的交情,正是在周的帮助下,从IDG出来成为鼎辉投资新合伙人的王功权从中信泰富手里帮火石赎身。王功权在后面关于周鸿祎的章节还有出场,这是个喜欢诗词歌赋的神人。  如今吴锡桑独自掌管火石,其代表性产品《水浒Q传》曾与金山联合运营,获得不错的成绩。吴锡桑现在也是开发和运营两条腿走路,他内心希望自己能成为网络游戏2.0的旗手,他的资历和经验的确会要求他保持对自己比较高的期许。  MICRO在开发完《大话西游一》后也离开了网易,继续前往加拿大做移民监(也顺便找个高点卖手头的网易股票)。2002年,MICRO重新回国,与他在天夏的两个老搭档胡志辉、徐康一起创办了广州网游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战国II Online》等产品。  丁磊在社区收获创业伙伴  互联网广州帮中,当时名气最大,后来也最成功的是丁磊。  如前所言,丁磊是BBS的鼻祖级的玩家, 1996年他离开工作一年的全球数据库软件提供商Sybase广州公司后,加入广州最早的互联网ISP公司之一的飞捷,就马上用火鸟系统 架了个基于公众互联网上的BBS系统(CFIDO不是基于公众互联网的,水木清华是基于教育网的)。后来撑起免费中文电子邮局163.net的何国勇、李伟斌都是飞捷上的常客,当然还有Carboy。早期广州互联网的另一个热站热讯的几个创始人姚鸿、欧胜、陈仲文也在飞捷上玩。飞捷虽然不是丁磊自己的公司,但当时广州的网友们还是喜欢来捧这个来自浙江小伙子的场。  丁磊和周卓林是在飞捷BBS上认识的,两个人都是系统端的高手,因此,不免相见恨晚。根据周卓林的描述,开公司是两个人的主意,两个人是在丁磊当时住的淘金路的一居室里讨论开公司的想法的,名字网易也是两个人的联合作品,当时丁磊说新公司要做互联网,一定要有个“网”字,而周卓林认定新公司要让网友上互联网更容易一些,一定要有个“易”字,于是,合起来叫“网易”。网易公司注册资本50万,都是丁磊出的钱,占70%,周卓林技术入股,占30%。之后周卓林三进三出网易,股份的事情终成空谈,网易IPO上也没有周卓林的名字。今天的周卓林过着和丁磊全然不同的生活。  网易免费邮箱系统的最早开发者陈磊华和丁磊也是在BBS上相互认识的,高手一过招,就知有没有,丁磊邀请陈磊华一起做免费邮件系统的开发,陈磊华说,他一开始是想要股份的,而“丁磊对我说,你是学生 ,不好给你股份。他还说,给了你股份,你就不努力了,可以坐享其成了。那个时候,我还没听说过股票期权的说法。” 不过,丁磊答应系统卖出一套,给提20%。这让陈磊华在没毕业前就已经赚了将近百万。  同样是在BBS上,丁磊收获了他1999年杀向北京的最早班底——杨海和黄志敏。  杨海网名蓝海,是水木清华病毒版的斑竹,他也是享有盛名的毒岛论坛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国民间反病毒领域的技术发烧友和民间意见领袖之一。  黄志敏则是汕头人,这个人是中国最早开网吧的那一拨人,他也是CFIDO上的资深人士之一,和丁磊在网上相互认识的时间较长。黄志敏网名Sting,周卓林网名Wing ,丁磊网名Ding,三个人单从名字上都有相同的后缀,很是有趣。  丁磊北上北京,黄志敏主动请战,成为网易的先锋官。丁磊后来也来到北京,他和黄志敏一起租2000元/月的房子住。之后,黄志敏离开,辗转3721、263等公司,目前自己独立创业。  网易聊天室也是中国最火热的聊天室之一,后来《大话西游》出来,有一部分网友还习惯认为是聊天室加了动画功能。  丁磊一开始也看中域名注册和个人建站这块业务,他几次去找当时的广州电信数据分局的局长张静君,希望把数据局这块业务转给他,但张静君没有同意,因为这是广州电信旗下广州视窗的命根子,虽然张静君知道丁磊很能干,但张静君也知道该支持丁磊到什么程度。这也间接成就了丁磊,如果真给了丁磊,网易将会是另一个万网或中国频道,虽然也很成功,但绝对不是今日的网易。  网易的免费服务  丁磊最终看中并成功获取自己第一桶金的方向是免费电子邮箱系统,不过,由于免费邮箱系统的开发需要时间,因此,他和他的创业伙伴周卓林最早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先开通了其他免费服务,他们觉得,互联网时代,网民需要一个房间和信箱,这是最基本的服务;于是他们于1997年5月创办的网易先后推出免费个人主页服务和免费邮箱服务,一炮走红。  在前面的章节中,丁磊都有出场,在1995年的章节中,他被提及是电信系统里最早接触互联网的那批人之一,在1996年的章节里,他是最早玩Cfido和最早用火鸟BBS在Chinanet架设BBS的人,一个很纯粹的网虫;在这一章里,丁磊开始展示其充满激情的一面,在日后的章节中,丁磊还将频繁出现,他的通透,他的远见,他的视野,当然还有那么一点点浙江人特有的精明,都一一展现,他和马化腾是本书中出现字数最多的人物,这与他们现在足够成功有关,也与他们本身对互联网的理解到位有关。  “我们一起给互联网做点事情吧。”若干年后,丁志锋还记得丁磊在1997年给他讲的这句话,本是华南理工学生,正在做创思工作室的丁志锋正是被这句极具使命感的话打动,什么条件都没谈,就答应了创思和网易一起推免费电子邮件杂志的相关事宜。创思电子杂志也成为当时与索易电子杂志齐名的两大电子杂志之一,丁志锋现是某无线运营公司的创办人。  丁磊不仅激情满怀,同时也很专业。网易创业之初能拿到电信级的服务器和带宽,与张静君的支持有关。张静君后来接受我的采访时回答到热情和专业是丁磊打动张静君的最重要的原因。  1997年5月的一个下午,丁磊来敲张静君的门。张静君坐在局长的位置上,看到的是一个高高瘦瘦,走路大步流星,说话有条不紊,很有激情和志向的年轻人。丁磊非常强的说服力感染了张静君,让张静君觉得,这是个人才。  丁磊来之前先给张静君打了一个电话,说自己是飞捷公司总经理助理(注:这时的丁磊虽然已经决定自己出来和周卓林一起开网易,但网易远不如飞捷出名,所以依然用飞捷的招牌) ,说自己可以为ChinaNet做点事情,很希望能面谈一次。张静君没太在意,但还是答应让丁磊到办公室来找自己。  丁磊带着一份五六页纸的报告来见张静君,报告的名字叫《丰富与发展ChinaNet建议书》,在张静君看报告的时候,丁磊就开始不停地讲自己有搜索引擎、PUSH技术、BBS架设等技术,讲这些技术可以解决ChinaNet上中文信息贫乏,用户上来就“出国”的问题。  丁磊口才很好,又有备而来,他说的正是张静君想力图改变的,他说中了ChinaNet当时的要害,张静君们此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张静君不知道怎么去推动,这时候的电信是个睡狮子,需要有人激活它,张静君希望和丁磊联手。丁磊讲了一个多小时,张静君将五六张纸的建议书留下。丁磊给张静君的感觉是这个小伙子很热情,很专业,她甚至想起了1995年9月前来广州帮助电信局接入Internet的田溯宁,穿着衬衫,打着领带的田溯宁也充满热情,给张静君讲了很多她之前没听过的名词,给她启蒙,看张静君没听懂,接着再讲第二遍,不厌其烦。她觉得丁磊就是下一个田溯宁。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沸腾十五年
沸腾十五年-2
沸腾十五年-3
沸腾十五年-4
沸腾十五年-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沸腾十五年
沸腾十五年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