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1981 年减税措施和 1986 年税收改革法的推行,我来华盛顿执行的 使命已完成了许多。可是,在帐本的另一面,也就是在削减联邦支出和平衡预算方面,我的成就未能如愿。这是我在任期内最大的失望之一。我对人民 许下的诺言没有完全兑现。——罗纳德·里根1987 年 10 月 19 日,星期一,清晨,华尔街笼罩在阴霾之中。9 时 30 分,当、当、当——开盘钟声急促而又沉闷。道-琼斯 30 种工业 股票平均指数在荧光屏上一开始显示,就少了 67 点,出售指令像排浪一样涌来,此起彼伏的是一阵阵叫卖声。收盘钟声响了,在 6 个半小时之内,道- 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狂跌了 508 点,5000亿美元的股票票面价值——相当于法国国民生产总值——消失在这寥寥可数的当当声中。10 月 19 日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的道-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了22.62%,仅仅低于 1914 年 12 月 12 日下跌 24.39%的历史最高纪录,大大 高于触发 30 年代大危机的 1929 年 10 月28 日下跌 12.82%的幅度。翌日,美国各大报纸上,那黑压压的通栏大标题使人们恐慌:“黑色星 期一!”“10 月大屠杀!”“血染华尔街!”在华尔街股市狂跌的诱发下,世界所有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随之暴跌。10 月 19 日,伦敦的《金融时报》100 种股票指数下跌了 249.6 点,跌幅达10.8%;同一天香港的恒生指数下跌了 420.81 点,跌幅为 11%;20 日东京 的 225 种日经股票平均指数下跌了 3836.48点,跌幅达 15%,创一天跌幅的 历史最高纪录。华尔街股市狂跌为什么这样引人恐慌?股市狂跌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股 市狂跌是否将重蹈 30 年代大危机的覆辙?或者说,它将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纽约一位投资者曾发疯似地大声喊叫:“打倒里根!”里 根对这次席卷全球的股市狂跌负有什么责任?华尔街今昔 华尔街是曼哈顿岛南端一条狭窄的短街,勉强可容两辆汽车通过,步行六七分钟就可走完。华尔街及其附近一带,原先是印第安人的定居地。1664 年,印第安人把这块地皮以 25 美元卖给荷兰殖民者,荷兰人筑墙为界,华尔(Wall)街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后来,英国人从荷兰人手里夺走这块地方, 并改名为纽约。如今华尔街两旁高楼一幢紧贴一幢,晴天也只有一个多小时能看到太 阳。这里的房地产是全世界最昂贵的,一间 20 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月租金高达上万美元。买卖股票者忙得中午只能到附近随便买点食品充饥,因此, 食品摊贩的生意异常兴隆,一个“热狗”面包在别处仅卖 50 美分,在这里却 卖 1美元。如今,只要一提起华尔街,人们马上会将它同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联系起来。华尔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变成国际债权国以后成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华尔街通常泛指美国的全国金融市场,因为许多参与金 融市场活动的重要金融机构和商行都设在纽约市的这个地区,以这条街为中 心。按《华尔街内情》一书的两位作者之一杰弗里·利恃尔的说法,华尔街是商人、代理人和投资者聚集一堂,买卖有价证券,特别是股票和债券的市 场。股票指拥有企业的股份,债券指国内外企业及本国和外国政府长期债务的凭证。华尔街和其他地方的同类资本市场一样,都由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组成。初级市场是企业第一次向公众发售股份的地方,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够为 新老企业筹集扩大生产的资金。二级市场涉及到那些股票的价值,当股票在交易所的投资者中间进行买卖时,其价值除受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外,还随着 供求关系而上下波动。初级市场是企业家和风险资本家在需要为新企业筹集资金时要去的地 方,但是已建立起来的企业也依靠这个市场来筹措发展资金。发行新股票是美国企业筹集资金最常用的方法。1986 年仅纽约证券交易 所一处,就有 1575 家公司发行了 596.2 亿份股票,市场价值达21992.58 亿 美元;还有 951 家公司发行了 3611 种债券,市场价值超过 14.57 亿美元。公司经常把大约一半的收益投入到经营业务中去,而把另一半作为分给投资者 的红利。二级市场是大多数投资者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他们在交易所或场外交 易市场买卖股票和债券,目的是争取投资获得更大的收益。在二级市场,股票和债券的价值在不断交易的过程中时涨时落。正是这种上下波动,鼓励投 资者承担风险。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初级市场出售的股票供二级市场交 易,二级市场扶植了一批投资者去初级市场购买新股票。自 1929 年以来,华尔街已发生 9 次股市暴跌,其中 4 次暴跌之后美国经 济却有很大幅度的增长,3 次暴跌之后美国经济仅出现过短时期的下降,只有 1 次暴跌之后发生了经济大萧条,这就是 30 年代大危机。1929 年 10 月 24 日上午 11 时,华尔街股市开始暴跌,美国报刊称这一 天为“黑色星期四”,其源出于耶稣殉难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五”。股市暴跌引起了 30 年代大萧条:众多银行倒闭,不少老板与破产者跳楼自杀,血染 华尔街,1/4 的工人失业,200万人到处流浪,百业调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如果自股市开始下跌时算起,从 1929 年 9 月 3 日至 1932 年 7 月 8 日,道-琼斯工业股票的价值共减少了 89%,是现代史上美国经济在和平时期遭受的 最大的一次损失。美国《福布斯》杂志 1987 年 11 月评论美国过去 9 次股市暴跌的影响时 说:自 30年代大萧条以来,预言未日将临的人总是把股市暴跌看作灾难的前 兆,但是历史记载表明,过去 9 次股市暴跌只有一次引起了经济大萧条,据 该刊研究人员统计:1937 年 3 月 10 日至 1938 年 3 月 31 日所谓的罗斯福经济衰退时期,股市暴跌倒是精确地预测到了经济会下降。直到罗斯福政府开始采取凯恩斯刺 激经济的政策,经济才停止下降。在 1940 年 1 月 3 日至 1942 年 4 月 28 日的 28 个月当中,道-琼斯工业股 票的价值下跌了39%,在此期间,经济都继续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从 1940 年到 1943 年将近翻了一番,战争动员把失业率从 8.1%降到了 1.1%。在 1961 年 12 月 13 日至 1962 年 6 月 26 日的 6 个月当中,道-琼斯工业 股票的价值损失了 27%,而经济却继续强劲增长。在 1966 年 2 月 9 日至 1966 年 10 月 7 日这 8 个月期间,由于投资者对约翰逊总统大炮加黄油的经济政策越来越担心,道-琼斯工业股票的价值下跌了25%。但是,即使当时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小威廉·马丁采取提高利率和紧 缩银根的措施,也未能使经济停止增长。在 1968 年 12 月 3 日至 1970 年 5 月 26 日这段时间里,道-琼斯工业股票 的价值损失了 36%。1970 年 5月美国经济正处于下降的谷底,据说自由派经 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思把当年比作 1929 年,并指出更剧烈的下降即将来 临。虽然 1970年剩下的时间里美国经济都在下降,但股票市场却出现了两年 的上升。在 1973 年 1 月 11 日至 1974 年 12 月 6 日的 23 个月里,道-琼斯工业股 票的价值下跌了45%,这次股市下跌后发生了经济衰退。在 1976 年 9 月 21 日至 1978 年 2 月 28 日期间,道-琼斯工业股票的价值 下跌了 27%,但美国经济仍在继续增长。山雨欲来风满楼从 1987 年 9 月初到 10 月上旬,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驱使华尔 街股票市场出现动荡。这些行动包括:9 月 4 日,联邦委员会将贴现率从 5.5%提高到 6%,10 月 7 日,美国七 家大商业银行宣布,将优惠贷款利率从 8.75%提高到9.25%。10 月 15 日, 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纽约化学银行和米德兰银行——又宣布将优惠贷款 利率提高到9.75%,这是在不到一年之内美国商业银行第六次提高优惠贷款 利率。随着优惠贷款利率的提高,国库券和其他债券的利率也相应上升,使投资者更倾向于从事债券投资获利而从股票市场转移资金。自 8 月下旬华尔 街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上升到高峰后,股票价格已开始下滑,利率提高诱发华尔街的投资者和投机者掀起了抛售股票的投资狂热风潮。一些评论家 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俗话说,你越怕啥,啥偏要找上门。1986 年 2 月,西方六国财长在巴黎 卢浮宫会议上达成协议,与会国家表示将继续协调政策,以稳定汇率。实际上美国、日本和联邦德国都没有各尽其职。1987 年秋后不久,西方七国财长 又在华盛顿聚会,美国财长贝克再次敦促与会国家在削减美国外贸逆差上助一臂之力,孰知日本“顾左右而言他”,联邦德国伙伴则未等散会就登上了 汉莎公司的回程班机。日本和联邦德国的态度引起美国的不满,特别是对联邦德国也将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大为不满。贝克宣称,美国不会坐视有贸易 盈余的国家也提高利率,甚至提到“美国将重新考虑卢浮宫协议”。10 月 18日早晨,贝克在全国电视节目中一语惊人:如果联邦德国不降低利率以刺激 联邦德国经济扩展,美国将考虑让美元汇价继续下跌。《纽约时报》10 月 19日评论说:投资者担心卢浮宫协议破裂将使金融市场更加动荡和脆弱,美元汇价下跌,贷款利率上升,世界经济将出现全球性的衰退。 正当华尔街股市开始下跌之际,10 月上旬美国军舰袭击了伊朗的两座海上石油平台。海湾局势呈现新的紧张气氛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卷入, 也影响了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投资,而把资金转移到黄金和其他债券市场。采用计算机程序交易,使股票市场投机性过热。因为当市场刚刚出现大 量出售(或购进)股票的苗头,电脑程序就会触发更大量的出售(或购进),使得交易的投机性加剧,形成市场一边倒。 以上所述,有的是诱发因素,有的起了火上浇油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风后下一定就是雨。因此,还要从股票市场内部找找原因。这次股市狂跌的直接原因是股票价格高估。80 年代初以来,国际资金流量急剧膨胀,股票价格大幅度上升。到 1987 年 8月25日,华尔街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从1982年8月11日的776.91 点上升到 2722.42 点,在 5 年之内上升了 2.5 倍。东京的日经股票平均指数 从 1982 年 8 月的7000 点上升到 1987 年 10 月的 26646 点,在 5 年里上升了2.8 倍。到 1986 年世界股票交易额已从 1980 年的 2.54 万亿美元增加到 5.82 万亿美元,其中美国股票交易额从 1 万亿美元增加到3 万亿美元。但是,近几年来西方股票价格上升并没有相应、坚实的经济基础。自 1982 年底美国经济复苏以来,除 1984 年增长6.4%以外,经济增长缓慢,1985 年和 1986 年经济增长率都低于 3%。在此期间,美国股票价格却大幅度上升,出现了股票价格上升幅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水平的极不正常的现象。例如,1987 年 8 月美国股票价格相当于企业利润的 22 倍。在 10 月份以前的一年内 平均每股股票的销价竟相当于其收益的 23 倍,为其帐面价值的3 倍多,达到 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水平。股票价格的变动与实际经济状况联系的 脱离表明,股票市场的繁荣兴旺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为什么会出现股票市场的虚假繁荣? 首先,集资者通过发行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直接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筹资的日益增多。据美国证券协会 1987 年 7 月的报告说,证券集资占世界金 融市场集资的比重已从 1982 年的 44.1%上升到目前的 87%。其次,企业兼并浪潮促进了股票投机活动。1974-1987 年出现了美国经 济史上的第四次兼并浪潮,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兼并活动达 3000 余起,年兼并总值突破 1000 亿美元,其中 50 起最大的兼并与收买股票的总值就达 900多亿美元。在兼并浪潮中,纽约市场出现了专营套购股票的投机商,他们买 进企业的大批股票,待这批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后便大量抛出,获取暴利。为了适应兼并融通资金的需要,“哄骗债券”(dunkbonds)应运而生。这种 债券风险很大,利率很高。“哄骗债券”在华尔街金融市场上大量流通,这是近几年来促使华尔街股市暴涨和暴跌的一个新工具。还有,西方国家的企业私有化趋势,也助长了对股票的狂热投机。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大量资金像洪水一般涌向金融市场,追求短期利润。投机活动越猖狂,股票越炒越热,股票价格也越升越高。但是,物极必反, 这种反常的股市狂升,迟早总要跌下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987 年 11 月 16 日,里根在美国人寿保险理事会谈到股市暴跌时说,上 个月股票市场猛跌为保证美国经济增长造成“一个令人异常担忧而又异常有指望的时期”。他说,金融市场螺旋形地运转是一个事实,但是美国经济是 强大的并且越来越强大,这也是一个事实。他宣读了一系列数字以表明美国经济是健康发展的,并且继续在发展。这次华尔街股市狂跌确实是在美国经济几项重要指标都看好的背景下爆 发的。到 1987 年初,美国的“孪生”赤字都出现趋于减少的迹象。8 月份美国外贸逆差比 7 月份减少 8 亿美元,到 9 月底为止的 1987 财政年度美国联邦 财政赤字为 1480 亿美元,比上个财政年度减少了1/3。1987 年头 3 个季度美 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年率达 3.6%。失业率降到 5.9%,为 80 年代以来的最 低水平。9 月的通货膨胀率只有0.2%,通货膨胀率仍被控制在很低水平。 到 1987 年 10 月,美国经济回升已持续 59 个月,成为战后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但是,这些经济成就是付出巨大代价而取得的——财政赤 字和外贸逆差急剧增加。“孪生”赤字不断膨胀使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缺乏信心,这是这次华尔街股市狂跌的根本原因。里根曾多次发誓要实现预算收支平衡。但是,里根入主白宫以来,一直 推行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用减税来刺激私人消费开支和公司扩大投资,另一方面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同苏联争夺军事优势,遂导致联邦政府的 财政赤字不断扩大。里根任期的前 7 个财政年度,赤字高达 11366 亿美元,比战后历届总统任期内的财政赤字总额高出 6878 亿美元。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又基本上推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 不应求,只好到货币市场上去借,特别是需要吸引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由于政府与企业争夺资金,致使贷款利率大大高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 高利率虽然有助于吸引外资(近年来每年流入美国的外资都在 1000 亿美元以上,部分弥补了财政赤字),但高利率和对美元需求的增加,却促使美元汇 价攀升。从 1980 年到 1985 年 2 月,美元的外贸加权平均值上升了约60%。 美元坚挺提高了美国产品成本,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 竞争能力,使美国在同其主要盟国进行贸易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1981-1986 年,美国外贸逆差累计高达 5291 亿美元。 由于连年出现“孪生”赤字,从 1985 年起美国已从世界上最大债权国沦为净债务国,1986 年净外债达 2636 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迄 今美国公私债务总额已超过 8 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仅联邦政府的债务已从 1981 年的 8000 亿美元扩大到 1987 年 9 月的 2.37万忆美元。正如美国《费城问询报》所指出:“里根的繁荣岁月是建立在空 前的借贷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一种危险的消费优先于投资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一直在以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享乐。”“孪生”赤字的巨大压力,使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在股票价 格过高的情况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触发股票市场的大波动。《纽约时报》1987 年 10 月 20 日援引世界著名企业家、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董事长李·艾科卡的话说,“必须停止借贷”,“我们不能靠借钱来维持轻而易举的成功”, 要避免进一步出现恐慌,“就必须立即削减政府开支和增加收入”。历史不会重演 这次华尔街股票价格下跌幅度之大、蔓延之快和冲击范围之广,均为 30年代大危机以来所罕见。它会不会导致 30 年代大危机的重演?这成为美国政 府、其他西方国家和金融界极为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一些经济学家相继发表文章预测,西方经济将发生类似 30 年代的大萧条,其中有的人预测,在 1990 年前后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华尔街股市狂跌,更增添了他们的担心:西方经济出现类似 30 年代的大萧条是在 劫难逃。但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次华尔街股市狂跌不会导致 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重演。这是因为:(1)经济背景不同。1929 年 10 月的股市暴跌是在经济增长过热、供过于求的情况已相当严 重、大批公司倒闭的背景下发生的。股市暴跌滞后于生产下降,然后股市暴跌同生产过剩危机相互影响,触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 机,史称 30 年代大萧条。这次股市暴跌是在美国经济持续缓慢增长过程中发生的。自 1982 年底美国经济复苏以来,除个别年份外,经济增长率较低,供过于求的矛盾还不尖 锐。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形势也是如此。西方经济还有继续增长的潜力和回 旋余地。(2)金融体系、机制不同。30 年代大危机以前,西方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活动一般不采取系统调 节和干预措施,基本奉行自由竞争、自由调节和自由放任的原则。例如,商业银行同证券市场活动没有界限和约束,股票交易商大量从银行贷款进行股 票投机,商业银行也直接参与股票市场活动。一旦股票价格暴跌,消费者到银行挤兑以及破产的债务人无力偿还对银行的欠款,导致大批银行倒闭和银 行系统的崩溃。1929 年的货币体系是金汇兑本位制,货币与黄金价格联在一起。在银行 和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货币当局采取紧缩信贷、卡断资金供应的不当政 策。30 年代大萧条后,西方国家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相继加强了对 经济活动的宏观干预。为了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美国 1933-1935 年制定了证券交易法,严格区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职能,经纪商从银行贷款进 行股票投机的活动受到限制,商业银行不准从事股票等风险较大的投资业务。此外,美国还建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规定所有联邦储备会员银行都 必须参加保险,使客户的存款有安全保证。现在普遍采用的是浮动汇率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联邦储备银行积极 支持处于困境中的银行,能够避免交易所、企业和个人出现“滚雪球”式的破产连锁反应,防止银行体系的崩溃。(3)国际协调机制不同。30 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基本上是各自为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来越相互依存。随着在经济上失衡的加剧,西方国家在金融、贸 易领域的摩擦和矛盾越来越尖锐,但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协调也在加强。在这次华尔街股市狂跌后,其他西方国家都表示继续同美 国合作,协调稳定金融市场,这对股市狂跌后很快回升起了一定的作用,也 是不会导致30 年代大危机重演的一个重要力量。惶恐滩头说惶恐“血染华尔街”对美国人、对美国经济将有多大影响?大多数经济学家 认为,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心理影响甚于实际影响。1987 年 10 月 20 日《纽约时报》刊登的巴乃特的文章说,这次股市狂跌造成的“最大威胁是心 理的:人民和企业界感到自己穷了,因此将谨慎地减少开支,从而引起经济的下降和失业的上升”。从消费方面看,近年来美国每年私人消费开支增长率在 4%以上,成为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在 1987 年头 3 个季度,在股票价格大幅度上升过程中,私人消费开支趋于下降。这次股市狂跌将导致消费开支进 一步减少。这是由于,据统计,直接从事股票投资的美国人达 4700 万,占全国人口的 1/5。据梅隆银行统计,近年来美国人平均每百美元收入中,存入 银行的只有 3 美元,用于偿付各种分期付款或信贷的比例却达 17 美元。他们中间许多人还以股票作抵押购买了住房和汽车。如果不能按银行的要求增加 抵押资产,这些人就有可能失去抵押购买的住房和汽车。那些借了大笔钱在股票价格上升时买进股票的,更难免遭受破产的厄运。所有这些都将影响私 人消费开支,从而对美国经济走势产生不利影响。从企业投资看,1986 年美国非住房固定资本投资下降了 2.8%,1987 年 增长 2.3%,但美国经济仍在继续增长。这表明,由于产业结构和固定资本投资构成的变化,固定资本投资减少或增幅下降,不一定成为引起经济衰退 的决定因素。这次华尔街股市狂跌后,股票价格仍然偏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美元汇价下跌,美国商品的竞争力正在恢复,企业利润正在增加。只要 企业实际利润率保持在一定水平,投资者将继续增加投资(美国商务部预计,1988 年美国非住房固定资本投资将比上一年增长 7.3%),看来这次华尔街 股市狂跌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可能小于对私人消费开支的影响。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这次股市暴跌的冲击和影响下,1988 年美国经济 增长速度将放慢,但会不会发生衰退?有些人认为很可能。美国花旗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和顾问克利夫兰认为,“一场衰退正在到来,那是无法避免的”。 但笔者预测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这次股市狂跌固然是美国经济脆弱的一种反映,但是,美国经济还有强大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里根政府还有调 整政策的余地。美国无法消除危机,但只要采取正确政策,也有可能推迟或减轻经济衰退。1988 年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战后 40 多年来,在大选之年 出现经济衰退的只有一次。共和党也将利用其执政的有利地位,采取一切措施推迟经济衰退的到来。事实上,这次华尔街股市狂跌后,里根政府迅速采取了对策和措施。 里根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有:(1)削减预算赤字。华尔街股市暴跌后,政府同国会经过 4 个星期的激烈争吵,各自都做了 让步,并于 11 月 20 日就削减预算赤字达成协议。12 月 22日,里根签署了 国会通过的、旨在 1988 和 1989 财政年度内削减 760 亿美元的联邦政府预算 赤字的法案。根据这项法案,1988财政年度联邦政府通过削减开支和增加税 收等措施减少预算赤字 330 亿美元。1988 年 2 月 18 日,里根向国会提出了 1989 财政年度的财政预算,要求 将 1989 年度的财政赤字从预计的 1467 亿美元降到1295 亿美元,比格拉姆— 鲁德曼平衡预算法案规定的 1360 亿美元的最高限额还低。1987 年度美国联邦财政赤字比 1986 年度 2212 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减少了 近1/3。美国每年开支上万亿美元,有进一步削减财政赤字的余地。尽管实 现预算收支平衡很困难,但有可能逐步削减财政赤字。(2)通货膨胀率仍被控制在很低水平,有调整金融政策,特别是有调整 利率、汇率的余地。据劳工部公布,1981 年美国的消费物价上涨 8.9%,1982-1985 年平均 每年上涨 4%,1986 年上涨 1.1%,1987 年上涨4.4%。通货膨胀率低为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提供了余地。华尔街股市暴 跌的第二天,联邦储备委员会就发表声明说,它保证为遇到困难的银行提供足够的资金,以支持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同一天,纽约化学银行 宣布,将优惠贷款利率从 9.75%降至 9.25%。10 月 22日,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宣布,将优惠利率从 9.25%降至 9%。紧接着,第一芝加 哥公司、银行家信托公司及其他银行也采取了同样行动。(3)主要西方国家被迫同美国合作,采取协调政策。美国听任美元汇价下跌,对其他西方国家不利,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也 将殃及其他西方国家。因此,华尔街股市暴跌后,日本和联邦德国重申,它们将同美国协调经济和汇率政策。12 月 23 日,西方七国发表联合声明,再 次表示要共同努力使美元汇价稳定在目前水平。如果里根政府采取正确政策,其他主要西方国家又能够合作,在大选之 年不发生经济衰退还是可能的。里根政府预测 1988 年美国经济增长 2.4%有可能实现,这将对谁家入主白宫产生重大影响。1989 年《世界报》一月号公布的美国经济状况: 项目 19801987国债 1 万亿美元 2.6 万亿美元联邦开支在 GNP 中所占%21%22.5%最高税级 70%28% 通货膨胀 10%4% 利率 16.5%10%美元对日元比价 213.8122.2 日本在美国直接投资 42 亿美元 147 亿美元 外贸逆差 314 亿美元 2029 亿美元 农产品出口 480 亿美元 270 亿美元 就业人数 9930 万11244 万失业率 7%6.3%国防开支 1467 亿美元 2936 亿美元 洲际弹道导弹弹头数 9400 枚 13200 枚 生活贫困比率%16%20%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数 2450 万 3250 万中导条约我们的许多欧洲盟国比较关心它们与东欧的经济关系,而较少关心收紧 套在苏联脖子上的绳索。——罗纳德·里根1987 年 12 月 8-10 日,里根和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会晤, 互以“罗恩”和“米哈伊尔”相称;在公开场合不时打趣,讲话中频频引用对方国家的谚语、典故,妙语迭出,气氛始终亲切、友好。会晤的重要成果 是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借鉴历史从 1945 年 8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50 年代中期的 10 年里,美苏关系 一直处于对抗、冷战状态。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提出了“世界大战不是不可 避免”的著名论断,美苏关系进入了既对抗又谈判的新时期。美苏关系变化的标志是两国领导人会晤。1955 年 7 月 16-23 日,美国 总统艾森豪威尔同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在日内瓦会晤,这是战后首次美苏首脑会晤。1959 年 9 月 15-27 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这是 1933 年两国建交后苏联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赫鲁晓夫同艾森豪威尔先后在华盛顿和总统休养 地戴维营举行会谈。“戴维营精神”一时被吹上了天,似乎从此就会天下太 平。1961 年 8 月“柏林墙”的建立和 1962 年 9 月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使美 苏关系突然紧张到了濒临军事冲突的边缘。此后,紧张关系延续了整整10 年。1972 年 5 月 22-30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莫 斯科会晤,双方签署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某些措施临时协定》。1973 年 6 月 18-25 日,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 在华盛顿、戴维营和圣克里门蒂举行会晤。苏联《消息报》对勃列日涅夫的美国之行评论说,勃列日涅夫在访美之前做了周密的准备。他在美国没有进 行什么即兴讲话,也没有与广大群众会面,但却同尼克松签订了若干协议,包括具有象征性重要意义的关于制止核战争的协议以及关于进行限制进攻性 战略武器会谈的基本原则的重要协议。评论说:“勃列日涅夫 1973 年对美国的访问是在求实的、乐观的调子中结束的。当时人们爱说‘缓和’、‘缓和 的不可逆转性’。但在当时已经可以感觉到,这种乐观情绪是过了头的。”1979 年 6 月 15-18 日,美国总统卡特和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晤,双 方签署了《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此条约一直未获美国国会批准,但双方均表示愿意遵守条约规定。1985 年条约期满,1986 年 5 月里根宣布美 国将不再遵守条约规定,并于同年 11 月决定突破条约的限额,部署131 架携 带远程巡航导弹的 B-52 轰炸机。1979 年 12 月,苏联出兵阿富汗标志着美苏缓和的破产,两国关系又趋 紧张。从 1982 年 6 月底起,美苏重开关于削减战略武器的谈判,但直到1984 年,两国领导人一直没有举行会晤。1985 年 3 月,米·谢·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在外交上,特别 是在美苏关系上,发动了强大的和平攻势。同年 3 月 24 日,戈尔巴乔夫写信给里根说:“我们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也不同,但是我们相信这不应当成为彼此仇恨的理由。每种社会制度都有存在的权利,它 应当不是用武力、不是用军事手段,而是在同另一种制度和平竞争的道路上证明自己的优越性。”戈尔巴乔夫 1985 年 10 月访问法国期间提出了关于美苏战略武器谈判的 新建议,10 月 31 日,里根在致戈尔巴乔夫的信里提出,在战略武器方面,美国同意把战略进攻性武器削减 50%的目标。里根的信最后说:“我期待着 我们的会晤并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在今后几年中使我们两国走上减少对抗、增加合作的道路。”“炉边对话”1985 年 11 月 6 日上午 8 时,里根乘坐空军一号从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起 飞。就在里根乘坐的飞机起飞前,苏联已经允许与美国人结婚的苏联公民到美国与配偶团聚。其中一名妇女 11 年没有见过她的美国丈夫。里根认为,“苏 联的决定是在首脑会议前夕发出的一个积极的信号”。里根回忆说:“从勃列日涅夫开始,我一直梦想亲自同苏联领导人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因为我认 为我们能办成我们两国的外交官由于权力有限而不能办成的事情。换而言之,如果最高领导人在首脑会议上谈判和交谈,然后两个人手挽手走出来说‘我们就此达成一致意见’,那时行政人员就无法破坏这个协议。在戈尔巴 乔夫执政以前,我从来没有机会来试验我的这个想法。现在我有机会了。”11 月 19 日早晨,里根在水花宫静候戈尔巴乔夫到来。有人报告说戈尔 巴乔夫的汽车已经到达,里根便匆匆赶到门廊,走下几个台阶去迎接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身穿厚厚的大衣,戴着帽子。里根没戴帽子,而且只穿了 一身西装。里根回忆说:“当我们第一次握手时,我不能不承认——正如玛格丽特·撒切尔和加拿大总理布赖恩·马尔罗尼预言的那样——戈尔巴乔夫 身上有某种讨人喜欢的气质。他的脸上和他的仪态中流露着热情而不是我在那以前会见过的绝大多数苏联高级官员的那种近乎仇视的冷漠。”11 月 19-20 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会晤,这是美苏关系紧张对峙 6 年 之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也是战后两国首脑的第八次会晤。这次会晤是里根于 1985 年 3 月首先提出来的,戈尔巴乔夫做出了积极的反应。7 月初敲 定了两国首脑会晤的时间和地点。真是天不做美。1985 年的欧洲冬天突然早临,零下十几度的寒潮冻得迎 接美苏首脑的瑞士仪仗队员在雪地中打哆嗦。戈尔巴乔夫也不停地用手巾抹擦鼻涕。评论家说,这似乎象征着美苏关系还没有到达真正解冻期。这次会晤的突出特点是笼罩着十分神秘的气氛,令人难以捉摸。按原计 划,每天都以里根同戈尔巴乔夫私下会晤 15 分钟为开场,然后举行双边正式 会谈。19日上午 10 时,两人在美国代表团总部所在地莱蒙湖畔一所 19 世纪 古老别墅——水花宫——台阶前会面,两人进入大厅后相互介绍了各自代表团的主要成员,然后各带一名翻译进入大厅边的一间小室私下会晤,留下代 表团的其他成员在大厅内等候。门关上后,两人相互默默注视了几秒钟,里根以主人的身份先开了口(第一天会谈由美方主持)。里根在问了戈尔巴乔 夫的身体状况后神情严肃地说:“你出身卑微,我也一样。我们都有妻儿老小。我们来这里,举世瞩目呀!”戈尔巴乔夫点头表示同意。里根最后强调:“美苏共同问题的核心是双方都不相信对方。因此,双方都应来一次信任的 飞跃。”戈尔巴乔夫接着说:“造成相互不信任的责任不在苏联。美国的政策听命于军界、工业界集团,它们竭力鼓吹扩大军费,对付所谓苏联的威胁,使美国对苏联抱有偏执狂。而您,总统先生本人也屈从于极端保守分子,对 苏联怀有偏见。”里根急忙反驳:“您掌握的情况不正确,也不全面,有误解,也有偏见。”两人争吵得难解难分。原先安排两人只是互相认识,会晤 不超过 15 分钟。但当他们走出密室进入大厅时已是 11 点零 4 分,两人首次私人会晤谈了 64 分钟。19 日下午,双方在地区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上仍然尖锐对立。沉默一阵 后,里根站起来说:“何必这么僵着,出去走走,呼吸点新鲜空气不好吗?”戈尔巴乔关说:“好主意,新鲜空气能产生新鲜主意。噢,外面冷,您得穿 大衣。”两人边走边谈了 5 分钟。随后两人在湖边小舍又举行了一小时的“炉边对话”。20 日上午,两位首脑的私下会晤长达 69 分钟。实际上,这一天他们只 带翻译的私下会晤近 5 个小时,因而大大压缩了两国代表团的正式会谈时间,这在历次美苏首脑会晤中都是罕见的。这次美苏首脑会晤,表面上气氛相当活跃。两人公开露面时总是笑容可 掬,握手言欢,而且总是说气氛“亲切友好”。实际上斗得非常激烈,双方针锋相对,舌剑唇枪。戈尔巴乔夫有时激动地指着里根的大鼻子提出质问。 里根有时也不能自制,像连珠炮似地一口气讲 10 分钟,竟忘了要译员翻译。美国官员透露说,他们两人争议起来就像“好斗的公鸡”。直到 21 日凌晨, 美方还在为会谈可能破裂制定方案。起草小组经过连续 30 多个小时的艰苦工作,到 21 日清晨 4 时 30 分才最 后写成联合声明。21日上午,里根来到国际会议中心,里根将戈尔巴乔夫拉 到贵宾休息室,他发挥了昔日演员的才能,导演了两人一起“向全世界亮相” 的场面。10时整,里根和戈尔巴乔大在近 5000 名记者前一起露面。10 时 21 分,会晤正式结束。的第四次会谈,从而结束了冰岛会谈。当里根和戈尔巴乔夫走出会议室与记者见面时,霍夫迪宾馆已笼罩在一片夜色之中。戈尔巴 乔夫上汽车前对里根说:“我想我们还可以谈,还有时间。”里根回答说:“我认为你并不真想谈。”两人在暮色中不欢而散,冰岛会晤以破裂告终。 会谈结束后,戈尔巴乔夫和舒尔茨在雷克雅未克分别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戈尔巴乔夫说,在会谈中,苏联提出了“大规模削减军备的一揽子计划”,作出了巨大让步,而美国却是“空手而来”,使这次会谈再次出现了“追求 军事优势的幽灵”。舒尔茨说,美国对会谈结果深为失望,苏联竭力要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 从而允许进行的核武器试验和研究限于实验室,其目标是扼杀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他说,里根在会谈中坚持“星球大战”计划,并为取得范围极 广、“重要性极大的一致意见方面作出了努力”,“干得非常漂亮”。里根向驻北约空军基地凯夫拉维克的美国军人及其家属发表讲话中说, 美苏首脑刚刚结束的会谈是“困难的、难以对付的”,但是,“我们都觉得举行进一步会谈是有益的”。从公布的材料青,冰岛会晤中苏联确实作出了“史无前例的重大让步”: 放弃了先前提出的把能打到苏联领土的美国中程导弹和部署在前沿阵地的武器都算作战略武器的要求,建议双方把每种战略武器都削减 50%;不再坚持 把英法的核潜力考虑在内的要求;建议彻底销毁苏美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同意苏联只在其亚洲部分、美国在其本土各保留 100 枚中程导弹弹头,而不算美国部署在日本等国的核武器;目前不再坚持要美国非暂停核试验不可,而 只提出对核爆炸的限额和当量、每年核爆炸的次数加以控制。由于苏联提出的这些建议“考虑到了”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双方在这些评论家们认为, 不仅仅因为雷克雅未克与华盛顿和莫斯科几乎等距,城市空气清新,没有恐怖活动的纪录,而且更因为双方都希望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以减少新闻界的 注意,有更多时间讨论日内瓦会晤后两国之间的不愉快和严重分歧。然而,消息一公布,这座人口不到 9 万、一向平静的小城市立刻成为世界舆论注意 的焦点。早在 10 月 3 日已有大批记者赶到雷克雅未克占座等候。消息公布的当天,该城所有旅馆的全部床位都被预订一空。这里所有旅馆共有 1600 个床 位,到距离美苏首脑会晤的日期还差两天,报名的记者已超过 2300 人。这里共有出租汽车 270 多辆,美国大使馆开口就定租 200 辆。雷克雅未克美苏首脑会晤能否取得积极成果呢?这还要从 1985 年 11 月 美苏首脑日内瓦会晤后的两国关系谈起。根据协议,下次两国首脑会晤该在美国举行。美方建议在 1986 年 6-7 月举行,苏联嫌太早,对己不利,便建 议在 9 月举行,美国嫌太迟,对己不便。表面上是双方对会晤日期扯皮,实际上背后大有文章,这就是美苏首脑日内瓦会晤后,两国关系一直呈下降趋 势。1986 年 2 月 5 日,里根发表国情咨文,一方面希望美苏首脑继续对话, 导致“更加稳定的关系”,同时又强调两国之间存在根本分歧,关系好坏取决于苏联是否能“减少威胁”,“遵守协议”。塔斯社当即指责里根的国情 咨文“令人失望”,采取的是“危险的方针”。6 月初,里根写信给戈尔巴 乔夫,建议7 月举行为两国首脑会晤作准备的美苏外长会议。会议原定在 5 月举行,后因美机轰炸利比亚被苏联取消了。8 月 23 日,美国逮捕了苏联在联合国工作的扎哈罗夫。一星期后,苏联 拘留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驻莫斯科记者丹尼洛夫。9 月 19-20 日,美苏外长在华盛顿举行会议,讨论了拟议中的首脑会晤 的准备工作及有关问题。19 日,美国国务卿舒尔茨陪同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驱车前往白宫,让他把戈尔巴乔夫的亲笔信交给里根。戈尔巴乔夫建议两 国首脑尽快举行一次临时性会晤,为正式会晤作准备。临时性会晤地点可以在英国或冰岛。里根当即将信件交给舒尔茨、里甘和国家安全顾问波因德克 斯特传阅,他们都主张接受戈尔巴乔夫的建议,可是里根决定先睡一觉再说,实际上他需要深思熟虑的时间。在 9 月最后几天里,双方终于找到了各自保全面子的解决方案。苏联宣 布释放丹尼洛夫和著名人权活动家奥尔洛夫夫妇,美国则宣布释放扎哈罗 夫。9 月 30日,美苏同时宣布,两国首脑临时性会晤于 10 月 11—12 日在冰 岛举行。10 月 9 日傍晚时分,里根飞抵雷克雅未克郊区的凯夫拉机场,在蒙蒙细 雨中受到冰岛总统和总理的热烈欢迎。里根离开华盛顿时在欢送仪式上说,他将和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坦诚讨论两国在削减武器、人权、地区冲突和双 边关系等重大问题上的分歧”。他告诫人们不要对会谈抱太大的希望。戈尔巴乔夫 10 月 10 日中午抵达,他在机场发表一项简短的声明说:“我 们准备寻求解决涉及全世界人民的紧迫问题的方法”,他说,“已经到了采取行动的时候了”。10 月 11 日,里根同戈尔巴乔夫在霍夫迪宾馆单独会谈。霍夫迪宾馆是1909 年法国领事建造的海滨木结构房子,正门面是耀眼的白色,屋前有草 坪,是在平淡自然风景中唯一独具特色的建筑物。这一天,美苏首脑在这里举行了两次会谈,并同意成立两个专门工作小组:一个讨论军备控制问题, 另一个讨论人道主义、地区问题和双边关系。10 月 12 日上午举行第三次会谈,历时 3 小时 35 分,比预计的时间延长 了 1 小时 35 分。下午举行了将近 4个小时的马拉松式的第四次会谈,从而结 束了冰岛会谈。当里根和戈尔巴乔夫走出会议室与记者见面时,霍夫迪宾馆已笼罩在一片夜色之中。戈尔巴乔夫上汽车前对里根说:“我想我们还可以 谈,还有时间。”里根回答说:“我认为你并不真想谈。”两人在暮色中不欢而散,冰岛会晤以破裂告终。会谈结束后,戈尔巴乔夫和舒尔茨在雷克雅未克分别举行了记者招待 会。戈尔巴乔夫说,在会谈中,苏联提出了“大规模削减军备的一揽子计划”, 作出了巨大让步,而美国却是“空手而来”,使这次会谈再次出现了“追求军事优势的幽灵”。舒尔茨说,美国对会谈结果深为失望,苏联竭力要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 从而允许进行的核武器试验和研究限于实验室,其目标是扼杀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他说,里根在会谈中坚持“星球大战”计划,并为取得范围极 广、“重要性极大的一致意见方面作出了努力”,“干得非常漂亮”。里根向驻北约空军基地凯夫拉维克的美国军人及其家属发表讲话中说, 美苏首脑刚刚结束的会谈是“困难的、难以对付的”,但是,“我们都觉得举行进一步会谈是有益的”。从公布的材料看,冰岛会晤中苏联确实作出了“史无前例的重大让步”: 放弃了先前提出的把能打到苏联领土的美国中程导弹和部署在前沿阵地的武器都算作战略武器的要求,建议双方把每种战略武器都削减 50%;不再坚持 把英法的核潜力考虑在内的要求;建议彻底销毁苏美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同意苏联只在其亚洲部分、美国在其本上各保留 100 枚中程导弹弹头,而不算 美国部署在日本等国的核武器;目前下再坚持要美国非暂停核试验不可,而只提出对核爆炸的限额和当量、每年核爆炸的次数加以控制。由于苏联提出 的这些建议“考虑到了”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双方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趋于接近。可是,话题一触及到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双方就开始了“真 正的交锋”。戈尔巴乔夫提出,只允许美国在实验室内研究和试验与“星球大战”计划有关的一切,而里根坚持将继续执行“星球大战”计划。双方各 持己见,互不相让,按戈尔巴乔夫的话说,“非常接近于达成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就被这颗地雷炸毁了。初访美国1987 年 12 月 8—10 日,戈尔巴乔夫访问美国,这是自 1973 年 6 月勃列日涅夫访美以来苏联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是戈尔巴乔夫首次访问美国。 戈尔巴乔夫访美期间与里根签署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中导协议。华盛顿会晤是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的第三次会谈,是两国自冰岛会晤失败 后进行一系列紧张谈判的成果。11 月 5—6 日,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维也纳会 谈,双方仍存在严重分歧。11 月 28 日,戈尔巴乔夫在新德里发表讲话,指责美国决定部署 131 架可携带核武器的 B—52 轰炸机。1987 年 2 月 26 日,苏联停止它于 1985 年 8 月开始单方面暂停核试验的 做法。2 月 28 日,戈尔巴乔夫在通过塔斯社发表的一项声明中表示接受里根早 些时候提出的关于单独就拆除欧洲中远程导弹举行谈判的建议,即“零点方 案”。3 月 4 日,美国在日内瓦提出拆除中程核导弹的条约草案。4 月 10 日,戈尔巴乔夫在布拉格建议拆除或削减中短程核导弹,并宣布 苏联停止生产化学武器。4 月 13—14 日,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提出所谓“双零点方案”的建议, 向舒尔茨表示愿意就消除中远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问题举行两国首脑会晤。4 月 27 日,苏联在日内瓦会谈上提出其“双零点方案”建议。6 月 12 日,在雷克雅未克开会的北约组织 16 国外长支持“双零点方案”。7 月 22 日,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全球性“双零点方案”,主张还要消除在 亚洲的中程核武器,这样,凡是射程为 500—5000 公里的导弹将全部销毁。但是,他坚持要拆除部署在联邦德国的“潘兴 I—A”式导弹,这种导弹使用 波恩的火箭和美国的弹头。8 月 26 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同意,一旦美苏双方签署消除中程核导弹 协议,联邦德国就消除“潘兴 I—A”式导弹。9 月 17 日,两个超级大国宣布,美苏将在 12 月 1 日之前开始就减少和 最后禁止核试验问题举行会谈。9 月 18 日,谢瓦尔德纳泽在华盛顿就中程导弹协议的主要原则达成“原 则性协议”,宣布当年秋季举行美苏首脑会谈。10 月 23 日,舒尔茨在莫斯科未能就消除中程导弹达成协议,戈尔巴乔 夫拒绝为美苏首脑会晤确定具体日期。苏联建议从 12 月 1 日起双方暂停部署中程核导弹,并接受为各种核武器所确定的最高限额,以便在全球削减 50% 的战略武器。10 月 30 日,谢瓦尔德纳泽突然访问华盛顿,随身带去一封戈尔巴乔夫 致里根的信。华盛顿被指定为举行美苏首脑会谈的地点,同时确定戈尔巴乔 夫从 12月 7 日起访问美国。11 月 23—24 日,舒尔茨和谢瓦尔德纳泽在日内瓦举行三个月来的第四 次会谈,双方达成了消除中程导弹的协议,并为 12 月 8—10日在华盛顿举行 的两国首脑会谈制定了议程。据美《时代》周刊报道①,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情况,即有位第三者从中悄 悄地斡旋,对促成美苏首脑华盛顿会晤起了一定作用,此人就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代》周刊报道说,该刊获得了尼克松 7 月在莫斯科会见戈尔巴 乔夫后给里根的秘密备忘录的副本,介绍了尼克松从事小心谨慎外交行动的情况。尼克松在莫斯科期间,长期担任苏联驻美大使的多勃雷宁对他说,戈 尔巴乔夫“政治地位很稳固,里根总统应抓住此机会同他打交道”。尼克松同意他的见解。尼克松对戈尔已乔夫说,里根现在“非常得人心,他现在的 公众支持率在任何一位连任总统的第二任期内是最高的”。里根“可以得到参议院对其签署的任何协议的批准”。这非常符合戈尔巴乔夫的口味。① 《时代》周刊 1987 年 11 月 30 日一期。美方非常重视戈尔巴乔夫的美国之行。会晤前夕,里根同共和党内保守 派的一场唇枪舌剑颇为引人注目。华盛顿对首脑会晤、中导协议不悦的大有人在。各种保守势力利用各种场合竭力攻击中导协议。里根在首脑会谈即将 举行的 4 天前接受 4 家电视台记者的联合采访时说了一句颇有分量的话:这些人在思想深处接受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里根这句话 大大激怒了保守派,他们公开指责里根背弃了原则,为苏联的宣传工具所利用。但是,里根深知,在最近频繁的民意调查中,共和党内赞成中导条约和 改善美苏关系的人占绝大多数。一次民意测验表明,50%的美国人支持美苏两国达成销毁中程导弹的协议,反对者只占 8%,40%由于不了解协议内容, 没有表态。首脑会晤前夕,代表各种派别和主张的游行示威陆续不断。12 月 5 日中 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和平组织的成员约 3000 人冒着寒风,在白宫对面的拉斐特公园集合,然后手拉手组成一条“人桥”,从白宫一直延伸到 4 个街区以 外的苏联驻美使馆。在“人桥”的两端,各有一批儿童把鲜花送到白宫和苏联使馆。一名小女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她希望“消灭了小导弹后,再消 灭大导弹”。儿童们在苏联使馆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可是到白宫传递和平信 息的 10名儿童却吃了闭门羹。白宫人员因事先没有准备而措手不及,白宫发 言人对此表示遗憾。舆论界认为,苏联先得了一分。美国方面从 12 月 4 日开始发放采访首脑会谈的特别记者证,当天全国新 闻大楼 6 层过道里挤满了从世界各地赶来报道首脑会议的记者。据说,有6000多名记者报名采访,其中有远自孟加拉和坦桑尼亚等国派出的记者,说明这 次美苏首脑会晤举世瞩目。负责发放记者证的华盛顿外国新闻中心主任波普先生忙得不可开交,在短短的一刻钟里,接了 10 来个电话,急坏了围在边上 等待办证的记者。为报道这次会谈,美国四大电视系统更是不惜工本,投入大量人力,仅美国广播公司就投入 910 人。美苏双方在两国首脑会晤以前做了大量的争取舆论的工作。11 月 30 日—12 月 5 日,美国大小政府官员共向记者“吹风”11 次,美国新闻界向每个 采访首脑会晤的本国和外国记者发了它编写的一本厚厚的“背景材料”。苏联先遣队中有 20 名负责情况介绍的官员、160 名专家。他们到达华盛顿后, 在麦迪逊饭店一住下,便在新闻俱乐部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为了确保美苏首脑会议顺利进行,美国国务院、特工部、华盛顿警察局 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几周之内召开了 50 次会议,特工部许多工作人员日夜工作,加班加点。他们出动直升飞机巡视戈尔巴乔夫的汽车通行的道路。据记 载,1959 年赫鲁晓夫访美时从机场乘敞篷汽车进城;1973 年勃列日涅夫访美时还同尼克松一道在白宫草坪会见小学生;而这次戈尔巴乔夫到华盛顿的保 安工作真是严之又严。对苏联官员下榻的华盛顿 15 街和 M 街路口的麦迪逊饭店里里外外也都进行了检查。将放置在华盛顿纪念碑上的摄影机也要让经过 特训的警犬嗅审。“伟大的一步”12 月 8—10 日 3 天的美苏首脑会晤中,数 8 日最繁忙、最重要。这一天, 两国首脑签署了中导条约。里根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条约”,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戈尔巴乔夫说,这是走向未来的“伟大的一步”。他认为,“1987 年 12 月 8 日成为核威胁不断增长和人类生活摆脱军事化的分水岭”,但现在“就戴很多桂冠为时尚早”。12 月 8 日,里根在白宫南草坪为戈尔巴乔夫举行正式欢迎仪式。里根在 讲话中说,美苏两国政府和两国的制度之间存在着重大分歧,这些分歧不会因为双方的良好愿望——不管这种愿望是多么真诚——而消失。但是,两国 关系中目前存在的不愉快的现实不应该成为悲观的理由。相反,“它应该是向我们提出的一种挑战——一个使我们从对抗走向合作的机会”。戈尔巴乔夫在讲话中说,美苏之间在历史、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和文化 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分歧,但是,这些分歧“不应成为两国对抗、敌对和军备竞赛的借口”。他指出,将要签署的中导条约只是裁军道路上的第一步。 他到华盛顿来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实现下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在确保战略稳定的范围内达成裁减一半战略武器的协议”。他表示,他还准备同里根 就美苏关系的其他问题进行“极其认真和坦率的对话”。欢迎仪式结束后,两位领导人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举行第一次工作会 谈,主要讨论了人权、武器控制和削减战略武器等问题,会谈持续了约一个小时。会谈时,里根向戈尔巴乔夫赠送了一套与他自己相配对的衬衫袖口金 制链扣。链扣上刻着“铸剑为犁”的图案。据里根夫人南希办公室提供的清单,里根赠戈尔巴乔夫的礼品还有:一 只纯银的“费城碗”,碗的直径为 9 英寸,上面刻有里根总统的印章和苏联的盾形纹章,并用英文和俄文刻上了“赠给戈尔巴乔夫”的字样。南希送给 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的礼品是一个“斯图本”水晶蜡烛台。里根夫妇送给戈尔巴乔夫夫妇的礼品:一个镶有里根夫妇照片的藏青色皮相框,相片上有总 统夫妇的亲笔题赠,在相框上方的一枚金叶上盖有总统的印章。戈尔巴乔夫送给里根的礼品:一副带有刺绣的皮马鞍和一盒鱼子酱。赖 莎送给南希的礼品:一套水晶餐具和什锦巧克力。美国人民送给苏联人民的礼物:一个名为“全球和平”的伯姆瓷雕。7 只鸽子围绕地球盘旋飞翔。雕塑安放在一个镶有橄榄枝的圆形垫座上,用乌木制作的底座上镶嵌着代表七大洲的椭圆形瓷雕饰。苏联人民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一块位于底座中央的刨光石头。 根据美国的法律,总统和其他政府官员只保留价值 100 美元左右的礼品,必须把较为昂贵的礼物上交给政府。政府,确切地说是总务管理局再将 这些礼品的大多数捐赠给博物馆和档案馆,其余的拍卖。8 日下午 2 点 02 分(美国东部时间),这是引人注目的时刻:在军乐队 演奏《向元首致敬》的乐曲声中,美苏两国首脑并肩步入白宫大厅。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发表简短讲话后,一同坐在中导条约的签字桌旁,在厚厚的 条约文本上签字,双方在文字的 16 处签了字。这是美苏裁军谈判史上第一次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根据中导条约规定,在条约生效后的 3 年内(1991 年之前),美苏双方 将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共 2611 枚,其中美国 859 枚,苏联 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