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

小引世界是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不管你采取怎样 的生活方式,实际上都在进行人生的表演。至于演的是正剧还是闹剧,是喜剧还是悲剧,就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了。本来就是演员出身的罗纳德·里根,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第 40 位总统。1981 年 1 月 20 日上午,当这位 70 岁高龄的新总统宣誓就职时,他站在 华盛顿国会山前,眼帘映出京城华府的壮丽景观。在他的左侧,透过波托马克河畔的晨雾,耸立着杰弗逊纪念碑,山丘上有阿灵顿公墓。在他的正前方, 螺旋形的华盛顿纪念碑庄严地屹立于林荫道,倒映在一泓湖水中。对于这位来自遥远西部地区的演员来说,这确是非凡时刻。现在,这位老练、有号召 力的演员,施展浑身解数,呼吁讲坛前的人群和电视机旁的千百万观众,与他一起,重振美国雄风,共享“美国之梦”。美国人往往有这样的印象,似乎他们的总统都是从“演员选拔中心”的 地区办事处里产生的。如果说吉米·卡特的佐治亚州乡音和举止似乎常常使美国人想起他们关于南部农业地区的昔日场面;约翰·肯尼迪温文尔雅的幽 默、声调和风度看来很符合美国人原先关于波士顿上层社会的想法;林登·约翰逊身材高大、富于男子汉气概,有时又显得粗野,简直就是漫画中的得克 萨斯牛仔;理查德·尼克松让人想起加利福尼亚州的暴发户,情绪有点不大稳定、雄心勃勃、总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有些批评家却说他像洛杉矶的汽 车商);罗纳德·里根则代表人们心目中赖以构成加利福尼亚形象的另外一些方面。他是漂亮的电影明星,一个来自美国中部的移民,就像千百万其他 的加利福尼亚人那样,为了发财,30 年代来到西部,并带来了中西部小城市的保守主义社会准则。里根 1937 年进入电影圈,拍的第一部片子是《爱在空中飘荡》,后又以《金石盟》名噪一时。他是一名出色的表演者,不仅当过演员和电台播音员, 同时作为通用电气公司的流动推销员,曾在成千上万听众面前介绍自由经营管理制度的优越性。这样,通过完善的表演技能而使自己得到锻炼,直至担 任美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州的州长。他最大的本领就是善于把一种想法或感情表达出来。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里,他一直在喝彩声中独立奋战,他就是怀着 这样建立起来的信心大步登上舞台的。气球升上天空,听众欢呼雀跃,乐队奏起《加利福尼亚,我来了》的乐曲。他充满信心,面带笑容,挥动着双手, 等待着喝彩声平息下来。他在成千次这类公开露面的场合中受到了磨练,他的竞选演说同他从前为通用电气公司推销货物而发表的讲话中的简单道理没 有什么两样。如果说,里根在好莱坞被公认为二流演员,那么作为两届连任总统的他, 在政治舞台上的表演如何?也是二流?时至今日,人言言殊,莫衷一是。即使他离开了白宫,盖棺论定恐怕为时尚早。生活与舞台之间从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艺术真实地赋予各种角色 以不同的审美价值,供人类去静静思辨;生活平等地赐予芸芸众生灵魂曝光的千百次契机,任后世去细细评说。于是乎,艺术舞台五彩缤纷,人生舞台 千姿百态,英雄与俗夫,天才与平庸,坦诚与虚伪,忠贞与奸邪,真善美与假丑恶令人眼花缭乱。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一位总统,也是第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 正因为是演员出身,美国人民对他十分熟悉。但同时又使人有点怀疑,在他的总统生涯里,是不是每天都在演戏。里根心中的世界是以好莱坞作为中心 的。那些被好莱坞作为历史来传播的神话传说,竟然在实际生活中变成了对过去时代的解释。早在 1966 年里根首次竞选公职,有人问他将成为哪一种类 型的州长时,他妙语双关地回答:“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扮演过州长。”以后,他不仅扮演了“黄金州州长”,还扮演了总统的角色,并且是两届连 任。我们对里根其人其事实在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决非里根正史。它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他的出身背景、学生时代、播音员生涯、好莱坞沉浮、州长岁月、白宫内外、婚姻罗曼史、离开白宫以后的生活等各个侧面, 但愿读者有兴味读下去而又不失悔于浪费时间。里根爱尔兰移民的后裔——我也曾经是个穷人。——罗纳德·里根 推销员之子里根回忆说:“在爱尔兰,我们乘直升飞机前往蒂珀雷里县的巴利波林 村。我的祖父迈克尔·里根就是在 19 世纪中叶家乡遭遇极大困难之时,离家前往美国的。”美国记者罗纳德·凯斯勒写的《在白宫内》讲述了有关里根总统及其家 庭的许多有趣的故事。《在白宫内》介绍说,里根是最受手下工作人员喜爱的美国总统。在乘坐“空军一号”时,他总是先把头发梳理整齐再向驾驶人 员表示谢意。里根经常拿出自己的钱寄给向他求助的人。里根说:“我也曾 经是个穷人。”今日美国有 500 多万爱尔兰移民后代。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很多名人都 是爱尔兰人的后裔,包括肯尼迪总统和尼克松总统。1984 年 6 月 3 日,正值里根准备竞选连任下届总统,他却带着夫人南希·戴维斯访问爱尔兰去了。 原来,里根也是爱尔兰后裔。他到爱尔兰寻根祭祖,是效法他的两位前任肯尼迪和尼克松,既为了看看祖辈出生地,又可以借此争取国内爱尔兰人的选 票。里根的祖先生活在爱尔兰西部的巴利波林。当曾祖父迈克尔·里根 20 岁时,爱尔兰发生重大灾荒。于是离乡背井,逃到美国的伊利诺州,在一个叫做但皮科的小镇上定居下来。里根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坦皮科人。他是一个英俊的青年,大家叫他杰 克。杰克是个皮鞋推销员,他梦想有朝一日能拥有一家皮鞋店,店里摆满了 各式各样的皮鞋。但他的工资大部分都付了房租,加上喜爱“杯中之物”,因此始终未能发家,只能为别人推销皮鞋,甚至无钱给自己买双新鞋。1911 年 2 月 6 日,杰克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当今美国第 49 届 和 50届总统罗纳德·里根。不过,里根总统在回首往事时,并不把坦皮科作 为自己的家乡。他总说,他的家乡是迪克森。那是因为,1920 年,当里根 9岁时,父亲为了寻找“发家”的机会,离开了坦皮科,到处漂泊,最后在芝 加哥以西的迪克森定居。里根在迪克森生活了 15 年。他的一些人生价值观,就是在迪克森形成 的。“迪克森是我的一部分,”他常常这样说。事实上,他后来在好莱坞演得最好的角色是“质朴无华的、富有坦荡气质的乡巴佬”。这种气质就是迪 克森给予的。这种气质使他在 1980 年的总统竞选辩论中,与吉米·卡特的恭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里根以后即使在担任较重要的影片角色时,依然富有 迪克森这样的小地方气息。在他最叫座的影片《金石盟》中,里根扮演花花公子德雷克·麦克休。这部影片取材于作家亨利·贝拉曼的一部小说,内容 充满描述虐待、贪欲、乱伦和精神病等各种情节。贝拉曼用讽刺挖苦的手法,把《金石盟》作为对迪克森最精确的描写:“人人都说是一个好镇,一个洁 净的可安家落户的好镇,一个养儿育女的好地方。”对此,里根却信以为真。里根孩提时代有个绰号叫“达奇”,即“荷兰仔”的意思。那是因为他 呱呱落地时,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白胖胖的身体,体重 3.5 公斤。父亲杰克高兴地喊道:“这小家伙简直像个达奇!”里根小时候对于别人不叫他 的名字“罗纳德”而叫他“达奇”并不介意,每次都痛痛快快地答应。他自己几十年后写道:“我生下来就尖声叫嚷,把脸憋得发青,父亲嫌我吵得凶, 把我的屁股打得红一块青一块,所以我一向喜欢红、白、青这三种颜色。不过我初临人间时,父亲倒是很喜欢我的,他送给我一个绰号‘达奇’。”然而,达奇的哥哥尼尔并不喜欢他。尼尔希望有个妹妹。母亲生达奇时, 因为难产,需要请医生。可是坦皮科总共只有 849 人,根本没有医生。多亏有个外地来的医生。医生建议母亲不要再生育了。因此,达奇成了里根家里 的第二个孩子,也是最后一个孩子。尼尔希望有个妹妹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尼尔比罗纳德大 3 岁。他比弟弟记得更清楚,因为父亲酗酒,一家人过 着到处搬迁、穷困潦倒、极不稳定的生活。他记得他们兄弟俩挤在一张床上睡,还尿湿了床。尼尔谈到,他 7 岁时,星期六上午常干的事是:“家里给 我 10 分银币,让我到村林街和第 63 街拐角的肉市买煮汤的骨头。家里还告诉我向卖肉的要块给猫吃的猪肝。我们家并没有养猫。星期天丰盛的家宴上, 常常吃的就是炒猪肝。以后几天,我们就喝骨头煮的汤。妈妈总是把骨头放在锅里,不断地加添土豆和萝卜。直到星期六,我们才把汤里的骨头啃干净。” 时间长了,人们知道了内情。一次,有人问尼尔:“小猫长胖了吗?”尼尔笑着回答:“胖多了,谢谢你们。” 在坦皮科,里根家住的地方离火车站不远。尼尔经常带着罗纳德在铁路上玩耍。一次,他俩正要过铁道,一列火车突然停下来,挡住了去路。罗纳 德瞪着两只大眼对尼尔说:“从下边钻过去,敢吗?”尼尔答道:“当然敢。快!别让火车压着。”说完兄弟俩就趴在铁轨上向对面爬去。几秒钟后,汽 笛一声吼叫,车轮滚滚向前。这时在家门口向铁路旁瞭望的母亲,看到这个情况尖叫一声,跌倒地上不省人事。邻居忙把她抬进屋里。等她醒来,两个 儿子已气喘吁吁地跑进屋内。母亲又惊又喜,爬起来拿着扫帚把他们痛打了 一顿。罗纳德对第一次挨母亲痛打,始终牢记心间。不过他喜欢冒险的性格并 没有改变。罗纳德的母亲善良而懂文化,对都市生活十分向往。她经常出席诗歌朗 诵会,还参与城镇中歌咏比赛的筹办工作。她经常到医院或监狱演出,是个热心肠的宗教慈善人士。可以说,里根所以日后能在各色人物都在尽情表演 的社会舞台上大显身手,并且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其才干多半是从母亲那儿继承下来的。孩提时代过着贫寒生活的里根,对大都市的灯红酒绿既憧憬又反感。在 森严的家庭教育下,他笃信上帝,同时也培育起了热爱祖国、勤劳刻苦和为 人廉洁的价值观。贫寒的家庭未能使小里根沮丧。“我们过的虽是穷日子,可我们并不觉 得自己在受穷。”里根回忆说。他把自己的童年描述成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贝里·费恩式的田园生活。他发现了蝴蝶和鸟窝,在树林和沼泽 地探索黑夜的奥秘,并在那块隐蔽而又快乐的土地上沉湎于友谊之情,饱受过恶作剧的欢乐。像伏尔泰笔下的潘格洛斯教授那样,里根相信自己生活在“最最快乐的世界”上。甚至,与这位“荷兰仔”主宰全部生活的豁达天性 和乐观态度相比,潘格洛斯倒显得像个优郁寡欢的人。里根日后在共和党那些暗淡的日子里的许多政治演说都是以两个小孩的故事作为开场白的。这两个小孩,一个是忧郁的悲观主义者,另一个却极其乐观。父母带他们去精神 病医生那里看病,想让悲观的孩子快乐起来,使乐观的孩子能正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告诉他人生决非一帆风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悲观的孩子被锁在一间放着五光十色新玩具的漂亮 屋子里,乐观的孩子则被锁在一间装着成堆马粪的又脏又潮的屋子里。当父母返回屋子时,悲观的孩子正放声大哭,不肯去玩那些玩具,因为他怕把它 们弄坏了。而乐观的孩子正高高兴兴地铲着马粪。他对父母说:“周围有那么多马粪,在这附近的什么地方,准有匹小马驹。”罗纳德·里根始终是个希望找到小马驹的孩子,他相信只要努力探求, 就能获得成功,而且肯定会获得成功。不过,孩提时代的罗纳德·里根,表现得比哥哥尼尔·里根更为驯服。 尼尔在谈到弟弟时曾这样说:“他是那种文静的男孩,不会想到他会成为电影明星或政治家。他非常文静,能一连几小时玩铅制士兵,那时他专门收藏 铅制士兵。”文静的里根却颇有主见。一天,他发现父亲仰天躺在房前的走廊上,“醉 醺醺不省人事”。当时他才 11 岁,且只有一个人在场。也不知哪来的力量,瘦小的孩子竟把结实的父亲拖进了屋里,并把他弄上床。父亲呼出的那股自制威士忌的呛人气味扑面而来。这使他从小对酗酒产 生反感。几十年后,面对鲜花美酒夜光杯,里根很能自制,每次只喝一两杯酒。现实生活中的里根,比起他在好莱坞电影生涯中扮演的角色来,要严肃、 朴实得多。兴许美国人民至少从外表上喜欢里根这样的形象作为自己的总 统。里根童年的朋友约翰·克雷布特里说,他从未看见里根酗酒和骂街,仅 有一次例外。他说:“就我所知,他唯一的一次喝酒是他们一家到公园去的时候。家长为了答谢我们教他们的孩子游泳,送我们每人一瓶家酿的酒。我 们喝完酒,就步行穿过镇子。那年月,交通信号灯设在十字路口正中间,安在水泥桩子的顶端。里根喝多了点,他爬上一根水泥桩,坐在那里。执勤的 警长开着一辆老式福特车过来,问他在干什么。里根回答:‘小星星,眨眼睛,你说你是谁?’于是警长把他带走了,并罚了他 1 美元。”学生时代1916 年,5 岁的里根进了小学。1924 年春天,13 岁的里根进了迪克森高等中学。 他身材矮瘦,因高度近视戴着一副镜片很厚的角质架眼镜。由于视力不佳,里根不能打棒球,但不影响他玩橄榄球。他家就住在高等中学球场旁边 的堤岸上。早在小学时,里根就养成了溜进球场看迪克森高中队练球的习惯。那时他最羡慕的,就是穿一件跟他们一样的枣红间白的球衣。迪克森高等中学有一个轻量级球队。体重以 135 磅为限。里根当了队长。 三年级,他顶替了代表队中一位 180 磅的后卫队员,四年级时个子一下窜到现在的近 6 英尺高,体重增加到 165 磅,比从前多 30 磅。幼小的里根,常和大孩子玩球,混战一场。在他看来,打球是“一生中 最幸福的时刻”。现在,他长高了,具备了打球的适当身段和本钱,更是如鱼得水,成了球迷。橄榄球深深地触发了他天生的好斗性,与哥哥斗,与同 学斗,与世界斗。迪克森高等中学只有一个球队,可是这座学校却分成南北两个校园。里根上高中时,他家从镇的南部迁到北部。哥哥继续留在南校上学,里根则到 了北校。对此,他深感幸运,因为他迷上了北部的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克里弗的美人儿。这位漂亮姑娘是当地一位牧师的女儿。南北高校给了里根更大的活动天地,使他有机会结交朋友,发挥自己的 个性。达观快乐的里根很快在北校红了起来。他身材高大,仪表英俊,同学们 又对他体育运动的成绩表示欣赏。里根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胜利——他已在玛格丽特追逐者的队伍中压倒了 他的朋友、球队四分卫迪克·麦克尼克尔,成为她真正的男朋友。四年级时,里根当选为北校学生会主席。在年级集体合影的照片上,可 以看到一个英俊的小伙子,系着蝴蝶领结,脸上微露笑意。照片下端有他的名字和外号。那时候,习惯让学生在年鉴上留言,或叙述同学的品德,或描 写一个人的容貌。里根外号下面的留言这样写着:“人生正是一首华丽甜美的歌,那就奏乐吧。” 这是从里根写的一首诗中摘录下来的。他在这首题为《人生》的诗中这样写道: 我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竟然如此折磨? 人生本是一支歌儿, 而我们却把它当作拼搏。 烦恼袭来, 把我们包围,就像仪态万端的帆船斩浪劈波, 水花将它端庄的船头淹没。 当伙伴离我们而去, 为什么我们要悲伤抑郁? 正是为了赢得永恒的生命之歌, 他才奏起那忧郁哀乐。《华盛顿邮报》记者丹·鲍尔茨这样写道:“从梅因大街看出去的一切 是完全与世隔绝的。你将一生默默无闻。然而这里的学校却办得很好,教堂给人以支持,人们互相友爱。里根的成长比较顺利,生活非常愉快。它使你 感到,人们心地善良,倘若你投之以桃李,他们定会报之以琼瑶。罗纳德·里根身上就反映出这种气息。”里根自己说,对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是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大萧条粉 碎了他父亲的黄粱美梦——开设自己的“摩登鞋店”。大萧条迫使小里根半工半读。里根回忆说,1931 年圣诞节前夕,他和哥哥从学校回家,正好父亲 收到了一封挂号信。当流动推销员的父亲本以为收到的是一笔奖金,可是恰恰相反,打开一看,是一张蓝色解雇通知单。里根读初中时,经常交不起学费。为了积攒学费,13 岁的里根,每星期 六下午和星期日,去建筑工地当临时工,搬砖、运水泥、推土。干 10 个小时的活,才能挣到 35 美分。十几岁的里根在工地上,饿了啃块面包,渴了喝口自来水。这样一年干 下来,挣的钱除了交学费之外还有剩余。他把剩余的钱存起来,准备交下一年的学费。母亲每次在他干活回来后要给他洗涮满是汗味的衣服。她怕里根第二天穿着又脏又臭的衣服去上学惹人笑话。 里根中学时期的学习成绩并不很好。美国实行的是 10 分制,6 分及格,10 分满分,而里根多数功课在期末考试都是 7—8 分,9 分或 10 分的情况极 少。里根的成绩不突出,决非他头脑不聪明,主要原因是不用功。他哥哥说:“罗纳德头脑聪明,但不用功,所以学习成绩平平,当不上优秀生。” 他对学习并不重视,认为只要及格就行。相反,他把许多精力花在打球、游泳和演剧上,为此可以忘掉吃饭。 里根的体育爱好,一是打球,二是游泳。很小的时候,他就跟哥哥经常泡在家乡的水塘里,练会一套游泳本领。高中期间,他每个夏天的中午和整 个暑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罗威尔公园的游泳池里度过。不过,不是戏水,而是担任救生员,为的是挣学费。他坐在高高的跳台上,四处瞭望,一有险情,马上跳下水去。 救生员的工作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工资比较高。里根每星期挣 15美元。这对一个中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份好差事。挣的钱比在建筑工地当临 时工要多,而且不累。三年下来,里根不但凑足了每个学期的学费,而且还有 400 美元的积蓄, 为日后进大学作好了准备。里根后来在谈起当救生员的经历时说:“我在高中和大学期间,7 年中 在游泳池里救起过 77 个人。其中有的人感谢我的救命之恩;有的人连一声谢谢都不说就扬长而去。我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去救他们的,而他们却这样无情 无义!”1928 年,里根高中毕业后考进了伊利诺州的尤雷卡学院。这是一所基督 教徒办的学校,教授、职工和学员大部分是基督教徒。一般说来,这些人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人们称尤雷卡学院为“清教徒学府”。学院内的商店里不卖烟酒,广播不放流行歌曲,并有一项严格的规定:“学生不准吸烟,不准喝酒。违者先警告,后处分,再犯者开除学籍。” 同学平时都住校,离开学校必须请假。晚 9 时 30 分前必须返校。20 年代后期,美国流行爵士音乐,电影、话剧、歌剧中已不乏色情故事, 报刊也充斥黄色新闻。但是尤雷卡学院里禁止播放爵士音乐,也不准学生在校外看色情电影。里根循规蹈矩,严守纪律,只是学习还是平平,原因是他 在中学里的功课不够扎实。然而,考进尤雷卡学院的大部分是高中的优秀生,所以里根刚进校时读书很用功,唯恐被别人抛在后面。他刚入尤雷卡学院时,腰包里带着当救生员时攒下来的 400 美元,够一 年的学费。为了有足够的经费读完大学,里根当了校内清洁工,课余在食堂刷碗、洗盘子、扫地,一直到毕业前夕。学生时代的里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他不仅是学生自治会的主席, 领导学生进行罢课斗争,同时还担任了许多职务,挂有种种头衔。他在中学里常参加演戏,进大学后担任了尤雷卡学院戏剧社社长,就在他领头罢课结 束后不久,里根有机会观看了伦敦一个巡回剧团演出的《旅途终点》。他同剧中主角斯坦厄普上尉混得很熟。他对这位主角说:“我也以某种奇妙的方 式在台上。”此后,里根几乎没有错过上舞台的机会。他在取材于《侏儒希赖特》的一出喜剧中扮演角色,演得平平。以后在艾德娜·圣文森特·米雷 写的《阿利亚·达·卡波》中担任角色,演得很出色。他扮演一个最后被绞死的牧羊人。尤雷卡学院以此剧参加在西北大学举行的独幕剧竞赛,获二等 奖。里根本人荣获个人演出奖。该剧是一出反战戏,符合里根当时的和平主义思想。美国中西部当时是反对政府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孤立主义者” 的腹地。里根自己曾说:“我曾经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认为整个事情是个阴谋。”里根在担任戏剧社社长的同时,还担任了院刊的编辑。尤雷卡学院足球队是一个名队,自然少不了里根,尽管他算不上主力队 员。一年级时,他大部分时间是作为候补队员坐在一旁郁郁不乐,以致认为是麦金齐教练对他有偏见。麦金齐认为,里根没有速度,而且背上了高中时 打橄榄球成绩的包袱,但是擅长阻挡与堵截。他欣赏里根的勇气,因此把里根当作是“堵漏洞的”,并且使他在二年级的中途成为出色的后卫。里根在 尤雷卡队的一名队友是威廉·富兰克林·伯格哈特,大家都管他叫“伯吉”,是队里的中锋,在场的位置与里根并排。伯吉是黑人,在中西部,黑人经常 受到歧视。里根从父亲那里受到教育,憎恨种族歧视。1931 年,尤雷卡队外出比赛,中途来到一家旅馆。麦金齐先到旅馆安排。过了好长时间未回来, 里根便去问个究竟。原来,旅馆经理表示:不接待伯格哈特和队里的另一名“有色”队员,还说其他旅馆也不会接待的。教练十分生气,打算让全体队 员在大轿车里过夜。但里根却说,这会使黑人队员心中不安,大家都会感到不舒服。于是他建议伯格哈特和另一名黑人队员上他家里去住,因为这个地 方距他家只有 15 英里。多少年来,里根天真地相信,他与教练迅速编出来的掩饰之词骗过了伯格哈特和另一名黑人队员。他们只是告诉黑人队员说,旅 馆住不下那么多人,里根将带他们回家去住。里根还在尤雷卡学院“篮球啦啦队”任队长。每次比赛,少不了要这位 队长去帮助“加油”、“起哄”。社会活动使里根忙得不可开交。但精力充沛、虚荣心又极强的里根总是认真对待,因此颇得师生们的好评。他给人们 留下一连串好名声,人们认为同他结交是件愉快的事。而且,里根参加的这些活动,有些是有偿服务,从中得到一点钱,交下一学期的学费。里根的家境一直很困难。他进入尤雷卡学院的第二年,利用自己担任学 生自治会主席的方便,为哥哥尼尔在学院争取到一个助学金名额。他和哥哥从小一起长大,两人形影不离,一起玩耍,一起上小学,一起卖米花。哥哥 对弟弟的关心十分感激,起初决定去尤雷卡上学,后来改变主意,不去了。里根非常希望哥哥去念大学,回学校时,把自己的皮箱留在了尼尔屋里。晚 上尼尔告诉母亲说,里根的皮箱没带走。母亲最理解里根的用心,她流着泪对尼尔说:“尼尔!你应该感到羞愧。弟弟把箱子给你留下,是希望你改变 主意,让你给他送箱子去,进尤雷卡学院。”听母亲这么说,尼尔也难过得流泪。他何尝不想上学,经济危机使全家温饱都难以保障,怎么能再去上学 呢?那时候尼尔在一家水泥厂工作,他第二天上班后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老板。他和老板说此事的目的,原想争取老板的信任,表示他愿意在水泥厂好 好干。谁料到,老板却递给他一张解雇通知书。老板说:“如果你愚蠢到连上大学这件好事都拒绝的话,当然不配在我这里工作。”尼尔悲愤交加,跑 回家中大哭一场。第二天,他提着箱子进了尤雷卡。里根进入尤雷卡学院的第二年,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 持续了多年,使美国经济几乎崩溃,并很快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上称爆发这次经济危机或大萧条的这一天(1929 年 10 月 29 日,星期四)为“黑色星期四”。在里根的一生中,“黑色星期四”对他产生过很深的影响。它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最严重最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此后的 4 年中,资本主 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 44%,贸易额下降 60%,失业人数达 3000多万人。 美国的工农业生产下降 50%,全国 700 家银行破产,86000 多个商号停业, 大部分农场倒闭,国民生产总值从 1040 亿美元跌至410 亿美元。1931 年的圣诞节晚上,里根和母亲、哥哥等着父亲带回圣诞礼物过节, 哪知父亲进门后拆开挂号信,见是一纸蓝色解雇通知单。母亲抱头痛哭,父亲躺在床上唉声叹气。面对此情此景,里根十分伤心。从此以后,他周未从 学院回家时,总是用自己扫地、洗碟子挣来的钱,给父母买点吃的东西。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里根几乎总是泪水汪汪。难怪日后别人问他一生中对他 影响最大的事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萧条。”几十年后,当里根将自己的命运同失业的汽车工人和炼钢工人的命运连在一起时,那是他父 亲被解雇的经历在起了极大的作用。大萧条确实影响到里根的经济观点和政治观点,正像这场经济危机对生 活于这个年代的每个人发生影响一样。里根成长于这样一个时期,他跟他同代的不少青年人一样,都渴望得到物质上的成就,有点儿家底,以便在下一 次的危机到来之时,能使自己和家庭安然度过艰难岁月。因此里根力图注意节约。他有句口头禅:“重视 1 美元的价值。”但是,大萧条对里根最直接 的影响是,促使他在政治上与父亲走同一条路。小里根被罗斯福那充满活力的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罗斯福成为他的第一个政治上的英雄。他在收音机 旁倾听罗斯福对全国人民发表的广播演说——炉边谈话,并处处模仿罗斯福,包括他拿烟嘴的样子。当 1933 年 3 月 4 日罗斯福首次就职时,22 岁的里根背下了就职宣言的章章节节,其中包括新总统的警句名言:“我坚信, 世界上怕就怕有害怕情绪。”里根终生崇拜罗斯福,他的音调是罗斯福的音调,他的隐喻来自罗斯福。据说里根还是个恶作剧老手。有一次他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通上电, 这使他取得了加入“狄克”的资格。狄克的成员以酗酒、赌博、抽烟、性爱和跳舞等违反校规的事为荣。最受欢迎的消遣莫过于“开胃”,即带上一个 女伴、一床毯子和一个野餐篮子,到附近的一个墓地去,这里是尤雷卡的“恋人道”。里根和学校里一位数一数二的漂亮女生玛格丽特·克里弗交上了朋 友。1932 年暑期,里根结束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他拿到了文学学士的毕业文 凭。当他向母校告别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如果不是尤雷卡学院的培养,这个穷推销员的儿子,日后怎能爬上总统宝座!尤雷卡学院对他们学院出了 这样一个大人物也感到骄傲。1957 年,尤雷卡学院授予里根“荣誉博士”学位,1967 年又授给他“尤雷卡学院不朽校友”的殊荣。多年来,尤雷卡培养 出大批大夫、律师和牧师,这一点很具吸引力。在其卓越的毕业生名单中,除了里根外,还包括两名州长、26 名大学校长、33 名海外传教士以及联合国 人权宣言的起草者之一德沃德·桑迪弗、防震汽油的发明者保罗·克拉默、耶鲁神学院学生会第一任女主席乔伊斯·芬克。对于尤雷卡学院,里根终生难以忘怀。他毕业后返校不下十次。第一次 返校是在 1941 年 9 月 16 日,当时他是一位电影明星。1947年里根又一次返 校,并开始出任尤雷卡学院董事会董事。里根在竞选总统期间过得最愉快的 一个夜晚,也要数重返母校的那个晚上了。那是 1980 年 10 月 17 日,在一片“达奇”、“狄克”和“我们要里根”的欢呼声中,这位 1932 年的明星毕业生落落大方地回校参加庆贺大会。大会 如此热情洋溢,这使好莱坞有可能在一部影片中以悲壮的圣母玛利亚橄榄球队英雄乔治·吉普这个角色来创造里根的形象。播音员生涯 学生时代是美好的。尽管里根家境贫寒,但他沉浸在尤雷卡学院那愉快和欢乐之中。然而,他最终还是告别了这块传播知识的绿洲,踏上了生活的 征程。可是,前途何在?里根虽有壮志却报国无门。1932 年,正是经济大萧条 的最高峰。4 个人中就有 1 人失业。而在里根家乡迪克森小天地的中心芝加 哥,每2 个人中就有 1 人失业。迪克森原是一个以饲养奶牛为主的市镇,可 是奶价惨跌,挤出的奶还不够付工钱。相邻的爱荷华州农民禁止输进任何牛奶,只允许给医院送奶。于是,奶商从农民那里以 2 美分一夸脱收购牛奶, 然后以 8 美分售出。那是一个充满恐惧、失望和阶级分化的时代。里根的父亲失业了,他所向往的时髦鞋店已成泡影。哥哥尼尔工作过的 水泥厂也倒闭了。全家的经济来源,就靠母亲在迪克森玛丽商店里当缝纫工。后来,家里只得把在林肯道 226 号的大部分住房转租出去,以弥补微薄的收 入。全家挤在一间屋子里,境况凄惨。面对此情此景,里很多么想找到一份工作,以摆脱困境啊!里根到处活 动,心里总是怀着一线希望。他开着父亲的旧汽车去各处询问,结果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以往,里根常遇到一些热心人,对他说:“小伙子,想工 作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的。”如今,真的需要帮助了,这些人到哪里去了呢?当然,他们中有的是爱莫能助,自身已是“泥菩萨过河”,哪有力量 来帮助里根!一天,父亲打听到蒙哥马利百货店的体育用品部招聘一名售货员,周薪12.5 美元,每周工作 6 天,外加 3 个夜班。可是里根晚了一步,这份差事被 另一位尤雷卡学院毕业的年轻人夺走了。他只好回到洛韦尔公园,干点救生员和其他零星工作。一次在河边度假游乐场,他遇到了昔日的戏剧教师弗雷 泽,他鼓励里根把眼光放远一些。“你为什么不在公众广播方面一试身手呢?你在这方面可是颇有天才的 呀!”弗雷泽建议道。可是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跻身其中。他跟堪萨斯市的一位富商席德·阿尔 茨舒勒谈起这个问题。这位富商娶了一个迪克森姑娘作妻子,每年夏天都要回迪克森度假。里根教过阿尔茨舒勒两个女儿游泳。作为酬谢,他给里根提 出了建议,可他本人跟播音工作毫无关系。他劝里根随便在哪个广播电台找上一个最次的工作干,只要能插足广播事业就行。里根决定试一试,便步行 到芝加哥。当时,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广播中心。晚上,他寄住在尤雷卡同班同学的兄弟会宿舍里。白天,他奔波于几个 电台之间,希望能露一手作为体育播音员的本领,可谁也没有看上他。当时成千上万的老手也在寻找工作,而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全国 广播公司(NBC)芝加哥分台的一个秘书很同情里根,她告诉他,到芝加哥来找工作是失策,不如到小地方的电台找个工作。里根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乡。 他十分沮丧和悲观。他很快了结了与玛格丽特·克里弗的罗曼史。他事后对朋友说:“我们的整个爱慕关系未等到瓜熟蒂落就夭折了。”在学院里,他们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以致院长在他们的毕业典礼上一反常规。按老规矩,毕业生之间要用长青藤串起来,然后剪开,以示分手。而院长向里根和 克里弗微笑着,没有剪断他们之间的长青藤。只是,在现实中“长青藤”未能持久下去,它经不起严霜的摧残。毕业后,克里弗回到家乡一所中学任教。里根却忙于在各个电台之间奔 波,把其他一切束之高阁。在去芝加哥进行失败的尝试之前,里根曾步行去看过她一次,他们的谈话已不投机。她是个恋家的人,而他却一心想出人头 地。第二年,克里弗跟她在法国上学的姐姐到欧洲旅行,遇上一位英俊的外交官詹姆斯·戈登。他当过律师,出身于弗吉尼亚的豪门之家。他俩一见钟 情,克里弗把订婚戒指退给了“荷兰仔”。“荷兰仔”心力交瘁。在密西西比河以西 75 英里的爱荷华州达文波特市,有一家 wOC 电台。在 里根来到这里的前一个月,wOC 曾登报征聘一名播音员,而且刚刚从应征者中选用了一名颇有前途的人。电台经理彼得·麦克阿瑟耐心地告诉里根,这 里再也没有名额了。里根为错过招聘而深感懊丧,他伤心地对麦克阿瑟说:“不能到电台工作,怎能成为体育播音员呢?” 也许,里根的伤感语言打动了电台经理,他答应让里根试一试。于是,里根便即席广播一场球赛,就是一年前尤雷卡队战胜西伊利诺队的那一场。 广播时,里根乘机把自己说成是比赛中一个堵截成功的队员。其实,在真正的比赛中,他的堵截是失败的。没有想到,麦克阿瑟听完里根的即席广 播后,深感满意。他当场给里根 5 美元和下周未从迪克森到达文波特的来回交通费,让他广播爱荷华大学的一场橄榄球赛。麦克阿瑟告诉里根,假如他播音成功,就让他再播另外三场比赛。 里根的广播十分成功。麦克阿瑟立即聘用了他,并把每场比赛的报酬从5 美元提高到 10 美元。 可是,球赛季节过去后,里根又没事干了。他在迪克森艰难地熬过了两个月,急切地盼望得到一个正式播音员的工作。麦克阿瑟这位伯乐没有忘记 里根。他不断地与里根保持联系,在圣诞节还专门打电话向他问候,鼓励他 不要泄气。1933 年的日历刚翻过去没有多少页,麦克阿瑟再次与里根通电话。他告 诉里根说,WOC 电台可以聘请他当正式播音员,月薪 100 美元。里根喜出望外,立即接受聘请。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志愿,何况报酬不低。在当时,一个 机械工人 1 小时工资才 63 美分,电话公司的技工周薪才 16.36美元,农业工 人的月薪才 16.5 美元。里根春风得意,22 岁成了 WOC 电台的一名新播音员。尽管他当时除了播 音外,什么也不懂,但他性格开朗,有着一副动人的嗓子,能给人以温暖和激情。他的嗓子是他的最大天赋。对此,后来有人形容说:“该低沉时低沉, 该高昂时浑厚,当要谆谆善诱时,悄悄地像耳语一样,即使不靠内容,也能动之以情他爱自己的嗓音,待之如宾。他让你感受到一种殷勤的款待。 正是这副好嗓音使他在迪克森出类拔萃,远避大萧条之害”WOC 的姐妹 台 WHO电台的节目主持人马尔图·曼因评价里根说,不管是在麦克风前或在 别处,仪表堂堂的“荷兰仔”都称得上是“一个演讲家和一个人物”,“当他一进来,就会引起你的注意”。正是这些,让麦克阿瑟这位伯乐相中了,并预言他将是一位出色的演讲 家。其实,麦克阿瑟在里根第一天来工作时,给他来了一个“突然袭击”。那天,电台想转播爱荷华大学的一场橄榄球赛。里根原先以为一定由老播音员播音,让他先见习一番,做点辅助工作。哪知到了现场,这位经理对转播 节目作了简短的介绍之后,突然宣布:“现在由罗纳德·里根对今天的橄榄球赛作实况报道。”里根慌了手脚,心里怦怦直跳。幸亏他在大学里有过播 音经验,于是定了定神,硬着头皮走到扩音器旁,拿起话筒开始了解说。起初,里根心情紧张,但很快就镇定了下来。他把听众当成尤雷卡学院的学生, 这样也就不害怕了。事后里根才知道,他的这次“现场实况报道”并不是直播,电台编辑部还要经过加工剪辑。“突然袭击”只不过是对里根进行一次 考试。尽管里根有副好嗓子,并有播音的天才,但他在起初阶段还是相当努力 的。他没有受过播音员的正式训练,他在播送文稿时不如播送一场球赛那样妙趣横生、得心应手。他掌握不好如何在节目中插播广告的诀窍。多年后, 里根写道:“广播的秘诀在于把朗读念得如同聊天一样。我至今还不能第一遍就把手稿念好。那时我真惭愧。我自己明白,听众当然更明白。更糟的是, 就连节目供槁者也明白这一点。我无法使节目轻松自如,富有吸引力。”为了提高播音水平,里根反复听自己的播音。他发现,如果能熟读稿子, 并且在播出前大声反复朗读,那么播音时就会显得自然、明快。里根的播音水平,很快由弱变强,以后他成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推销员。如果说,嗓子是里根的天赋,那么,他朗读的自然流畅则是他勤学苦练 的结果。这里使人想起了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 2%的灵感,98%的 汗水。”年轻的里根由于对电台内内外外的复杂关系无知,差一点断送了他在 WOC 的事业。每天,电台都要播放由当地殡仪馆提供的风琴音乐。这是殡仪馆作为免费插入广告的报酬。里根不知道内情,提出他“鲜明的天性一听到 殡仪馆同名曲《只有你的眼睛与我同饮》联系在一起时就反感”。有关方面十分不满,决定解雇里根,他的工作将由一位教师接替。多亏这位教师不愿 在那个艰难时期放弃一个有保证的职业而去接受一个随时可能被解雇的工作,便没有轻易答应。他要求电台签合同,电台不肯签,教师便重操教鞭。 这才使里根保住了饭碗。后来,WOC 电台在得梅因的姐妹台 WHO 建成了一座 50 千瓦的全频道发射 台,WHO 的负责人把里根调到了得梅因。在那里,里根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体育播音员。里根播讲橄榄球赛、游泳和田径赛,不过最出色的是转播芝加 哥棒球赛。在电视问世以前,根据电报重编广播节目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在这项艺术中,播音员要根据简练的电报文字描绘一场比赛。里根凭借自己构 想细节的天才,使听众在听他的广播时恍若身临其境。人们根本不会相信里根并不在现场。除了他的播讲天才外,会打棒球帮了大忙。里根接连播了 600 多场比赛,其中最得意的,却是电报线路突然中断的 一次。由于电报线路中断,播到一半时无法继续下去了。他灵机一动,编造比赛实况,里根在播讲时,有些地方以不变应万变,有些地方却变化无常。“当时传来一张纸条,通知说‘线路中断’。好吧,我就让球飞向球垒。 我必须迅速作出判断。当然,我可以告诉听众,线路出了故障,请大家先听听音乐。但是在那时,至少有七八个播音员在播讲同一场比赛,我不想失去 听众。所以赶紧想方设法。于是,我就让比里把一个对手罚下场我让他 在第 3垒罚下场,对两个小伙子为争球而拼搏进行一番描绘,又让他在对手 差 1.5 英尺而未能跑到本垒得分时把对手罚出场。在接连犯规或满垒方面我确实创造了世界纪录,只是没有人登记这种纪录!我开始冒汗了,当时控制 室内的监听员库里坐直身子开始打字字条从窗口递了出来。我一看真忍俊不禁。因为纸条上说,‘吉里吉斯第一击因打出高球被接住而出局’。” 这位播音员真是神了!工作之余,里根常到德雷克的狄克兄弟会作客。这里跟尤雷卡一样,来 往的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友会教徒。有时,他也会跟德雷克的女孩约会,但在熟悉他的人看来,他腼腆而自制。得梅因一家旅馆的经理保罗·麦金是里根 的好友,他介绍里根认识了珍妮·苔丝德尔。她是位漂亮的姑娘,十分讨人喜欢,刚从尤雷卡学院毕业。她认为,这位“荷兰仔”除了自制之外,还是 个颇有舞台风度的人。他开朗而富有才干。不过,当他们来往了整整一年后,以苔丝德尔说的“甘苦交加”的破裂而告终。她和当地的一位律师结婚,里 根还参加了婚礼。30 年代初,经济大萧条同时又带来了农村的严重干旱。尤其是 1934 年, 久旱无雨,庄稼干枯,牲口饥渴而死,尘暴蔽天,遮没了太阳。气温经常高 达华氏100 度,平均气温也在 82 度以上。《得梅因纪事报》连篇累牍地报道 高温热死人的消息。人们睡在屋顶上或太平梯上。如果有钱,就挤进派拉蒙剧院,享受空调。WHO 电台也有一座带空调的厂房,但却经常漏气。人们走 进播音室时就可以闻到外溢的氨水气味。里根很快在中西部闻名,被争相邀请作饭后演说。那时,一些社团、企 业或政治组织经常聘请能言会道的人在宴会后就某一主题发表演说,以争取 支持者。里根洁身自好。电台的许多同事都不知道他居住何方。他跟一位比他大 好几岁的女士威廉斯是知交。她说:“在我的公寓里,他吃的蛋比谁都多。”她还说,里根爱吃意大利通心粉。她认为,与里根交往事事处处都是赏心乐 事。他们一起去德雷克教堂作礼拜,当时威廉斯是星期日圣诗班的领唱人。当罗斯福总统来到这个小镇时,威廉斯赶快跑去通知里根。她自己对政治并 不那么关心,可是里根却因为看到他所崇拜的偶像一眼而无限兴奋。不久,哥哥也从尤雷卡学院毕业了。里根帮助他在 WHO 电台找到了一份 差事。到 1936 年,里根的薪水已加到每周 90 美元。他省吃俭用,一心想有一 辆折篷式的小卧车,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年轻的女郎觉得,里根坐在车里格外英俊——灰色的卧车,褐色的头发,褐色的苏格兰花呢衣服,褐色的雪茄。好莱坞沉浮最后,当你置身辩论时,你就发现你简直无法调动所有这些情况,无法 能言善辩。我并不因此常常感到灰心,倒是颇为自己的公开演说才能感到自豪—— 我毕竟是个老演员嘛。——罗纳德·里根 里根和历任美国总统大不相同,他由演员登上总统宝座,无疑是美国电影界的一大盛事。里根夫妇早年都是好莱坞风云人物,所以每当他们到戴维 营去度周末,都要看两三部自己以前主演的电影,以重温昔日风光。里根爱看科幻片和西部片,这与他鹰派老大的风格非常一致。里根还经常喜欢对保 安人员讲述他在好莱坞当演员时的故事。如果说,里根当播音员时就梦想有朝一日能登上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宝 座,恐怕不符合事实。他甚至没有想到涉足政治。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他并不满足于得梅因的飞黄腾达。在旁人看来,他已少年得志。可他自己却已把目光转向得梅因以外的世 界。对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人来说,好莱坞有着磁石一般的吸引力。 在美国“天使之城”洛杉矶的郊外,用 9 个巨大英文字母拼成的HOLLYWOOD(好莱坞)大牌楼耸立在山丘上。这块宽达 150 米的醒目标志似乎在骄傲地 告诉行人:这就是世界电影城。好莱坞集中了 20 世纪福克斯、米高梅、哥伦比亚、华纳、联美、派拉蒙、 环球以及雷电屋等美国 8 大电影公司以及它们所属的制片厂、洗印厂、电影机械厂等。每年圣诞夜,好莱坞大道上总是挤满年轻人。这些都是做明星梦的人。 在大道的十字路口中央,埋有一颗银星。据传说,只要在午夜零时整踏到这颗星的人,日后都会成为大明星。难怪人们争先恐后,都想准时踏到这颗星。 里根急于踏到这颗星。一旦在好莱坞走红,不但有高额的薪水,而且能驰名四海。他思忖着自己上大学时在戏剧方面的表演才能,他的志愿和爱好, 他得奖时那种令人激动的场面,加上这几年在电台练就的功夫以及自己的外貌、风度等等,觉得自己有条件成为一名好莱坞电影演员。1937 年春,他真的时来运转。WHO 电台让他去加利福尼亚,报道芝加哥童子军的春季训练。动身前, 麦金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得梅因女郎乔伊·霍吉斯。霍吉斯曾在 WHO 电台工作过,后来是好莱坞华纳电影公司的演员。霍吉斯邀请里根到南加利福尼亚时 去她家作客。里根不失时机,应约前往。霍吉斯建议里根扔下他那副角质框眼镜,并 答应第二天把他引见给她的经纪人比尔·米克尔。米克尔的同事中有许多大明星,包括当时最走红的男星罗伯特·泰勒,他在《魂断蓝桥》中饰男主角, 大受影迷们青睐,还有贝蒂·嘉宝和当时不大出名的简·惠曼。里根向米克尔信口开河地吹起他的经历来,把尤雷卡戏剧俱乐部说成是股票公司,说他 的周薪是 180 美元。但米克尔居然看中了这个信口开河的乐呵呵的小伙子。有一种说法是,并不是米克尔看中了里根,而是他当时正忙于同一位朋 友叙旧,想打发里根。于是,他拿起电话,对华纳公司的监制人兼导演马科斯·阿尔诺说:“我向你推荐另一个罗伯特·泰勒,他此刻正坐在我的办公 室里。”马科斯·阿尔诺不知道里根和米克尔是什么关系,接了电话,还以为里 根是米克尔的朋友。再加上他看到里根体形健美,仪表不凡,声音宏亮,便 决定让他试镜头。在试镜头中,阿尔诺找了个适合里根表现的题材,让他表演一个来自中 西部的爽快青年。里根试片之后,等了几天没有消息。他以为没有希望了,因为他自己也 觉得,试拍的镜头“糟透了”。哪知道他收到了华纳公司打来的电报:“试 片通过,寄上周薪200 元的合同”里根高兴得手舞足蹈,下边的电文还 没看,就赶紧着手去报到的准备工作,直到晚上平静下来才看电报的其余部分。这天晚上,里根兴奋过度,一夜没台眼,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前往洛杉矶。从此,加利福尼亚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里根在《爱在空中飘荡》一片中扮演无线电播音员。这是一部揭露犯罪的片子。里根扮演一个正义的播音员。由于揭发当地商人同投机贩子狼狈为 奸,他在商人的压力之下被降职。最后,投机贩子上当,在麦克风前招供了。里根赢回了工作,也赢得了特拉维斯。因为里根本身就是一位播音员,因此 演起来得心应手。这部片子为里根日后演绝大部分“好小子”的角色定下模式,也为他后来扮演高尚的播音员或记者奠定了基础。在谈到早期成就时, 里根念念不忘这部片子和另一部片子《九条命也不够》。他说:“我常常扮演一个喷气式报人,他揭露的罪恶远胜于一部测谎器。”他说他当时惯用的 办法是抓起电话筒喊道:“给我接采访部,我得到了一个轰动全城的消息。”作为当时好菜坞 8 大电影公司之一的华纳兄弟公司,创始人是杰克·华 纳。他十分赏识里根那摄影机般的记忆力和乐于接受指令的品格。他发展起来的流水线式的影片生产,非常需要像里根这样的青年演员。华纳公司的商 业性影片部,更是以挣钱为目的,高速生产影片,不顾艺术质量。一个演员如果能像里根那样很快记住台词,不啻是棵摇钱树。里根的随和性是他的另 一财富。起初,他并没有因为未在影片中担任主角而不安,他宁可在小片子取得成功后再在大片子里担任角色。这些品质有利于他立足华纳公司。这里 明星济济,他们都拥有里根所具备的上镜头的全部安全系数,只是很难打交道。里根在 1938 年连续拍摄的 8 部片子的最后一部,是《莱特兄弟》。这部 片子取材于艾迪·阿尔伯特在百老汇演出的同名话剧。尽管有大明星压阵,里根仍然博得好评。他扮演的是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生丹·克劳福德,跟院 长的女儿谈恋爱。扮演女儿的是简·惠曼。一年半后她成了里根的第一任妻 子。1939 年,他又不停地拍片子。其中包括与蓓蒂·戴维丝、杰拉汀·菲兹 杰拉德和汉弗莱·波盖特合拍的一部片子《黑暗的胜利》。到了 1940 年初,里根已经成为一个愉快的 B 级影片领衔演员。他熟练地 掌握了演员这一行当的技艺:如何站立、如何打扮、如何亲吻一个女孩子。昨天的中西部有名的体育新闻播音员,今天又在好莱坞渐渐有了名气。1940 年是里根个人生活出现突破的一年,他与惠曼喜结良缘,并同她合 拍新片《莱特兄弟和孩子》《莱特兄弟》的续集)。尔后,华纳兄弟公司试图再次利用里根和惠曼的结合,让他们俩在《来自得克萨斯的天使》这一喜剧片中扮演夫妻。然而,该片并未引起多大的轰动。他俩从此在银幕上各奔 东西,再也没有合作过。这一年,里根在《空中谋杀》中完成了特工潘克罗夫特的丰功伟绩。根据当时的标准,这是一部富有刺激性的好片子。但这种 角色却削弱了里根的形象,他第一次决定为追求一个角色而斗争。后来在拍摄《所有美国人》一片时,里根争演乔治·吉普。华纳公司为这一角色物色 过 10 个演员,可没有一个像橄榄球运动员。里根想演这个角色几乎快想疯了。吉普是圣母玛利亚队的天才球员,年纪轻轻死于肺炎。里根觉得这个片 子有可能使他摆脱他已定型的二流片。他拿出自己身穿尤雷卡学院橄榄球队球衣的照片,给公司主持商业片生产的布赖恩·福伊看。福伊深受感动,但 他告诉里根还得去说服《所有美国人》的制片人海尔·华里斯。里根于是去见了帕特·奥布赖恩。里根 1937 年继《爱在空中飘荡》后在《D1 号潜艇》 一片的演出中曾与帕特同台。1938 年又在《布罗克林来的牛仔》一片中与帕待合作。帕特那时已经是一个大明星了,他喜欢里根,熟知里根的运动员经 历和兴趣。在帕特的极力推荐下,里根终于得到了吉普这个角色,帕特扮演 罗克尼。尽管吉普这个角色比较单调,里根还是把它演活了。41 年后,当里根和帕特在圣母玛利亚队重逢拥抱时,满怀激情地回顾了 这部片子。那是 1981 年 5 月 17 日。里根总统自 3 月 30日在一次未遂行刺事 件中被刺伤以来,首次离开华盛顿外出。这次里根拒绝助手,亲自为圣母玛 利亚学院庆典写讲话稿。他要讲的就是《所有美国人》中的罗克尼。“现在,我要又一次谈论这部影片,帕特和我,还有圣母玛利亚队,都 在其中,它讲到美国的事。”“罗克尼从小跟着父母从挪威来到美国他在圣母玛利亚学院的一个 运动项目中,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这个运动项目至今仍是独一无二的美国玩意儿。作为一个教练,他并非只是教年轻人如何玩球,他确实认为,一 个人的最高贵的工作莫过于培养人的性格,而这也许就是他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传奇人物的原困。没有哪一个与橄榄球有关的人曾获得过他这样的地位, 获得过他在我们民族中所占有的独特地位。不只是在体育运动中,而且是在我们整个社会结构中。“如今,我还常常听到一种幽默的说法,‘为吉普赢那么一场’。后来, 我也听到支持我的经济计划的国会议员们这么说。让我们来看看这话的含意吧。罗克尼可能曾利用吉普的临终之言赢一场球,但是在罗克尼说出乔治·吉 普的临终遗言之时,吉普逝世都已 8 年了。“后来他在比赛半场间的休息时间把这桩事告诉一支失败的队伍。这支 队伍是他所指导过的唯一因争吵不休、互相妒忌和勾心斗角而撕得四分五裂的队伍,老队员正要挂鞋告别运动生涯,但却不懂得或体会不到一场球赛的 经验教训的真正价值。他们中没有人知道乔治·吉普是何许人,当吉普为圣母玛利亚队踢球时,他们还是小孩。罗克尼正是对这样一支队伍讲起这个故 事。故事给他们很大激励,他们摆脱个人怨恨,为了一个他们从未听说过的人,为了共同事业,同心协力去争取难以取得的东西。“当我们拍这部片子时,听说一个正在比赛的队员说过这样的事,我们 确实很怕把这一情节收进影片。那个带球冲进端线的队员受伤了。当他被抬出球场时,还听到他说:‘吉普,这是我能为你赢得的最后一个球。’“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场球赛。但今后也许会有人要谈论它——我们担心的是,它可能促使人们伤感,然而这并非事情的本旨。让青年人有点 体验,又有什么不好呢?让他们对一些事深有感触,能想到为他人而献身,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在我们所有人的一生中都可能多次遇到比我们现在更伟 大的事业,但他们不一定是在球场上。”里根的这番讲话,近年来被美国不少报章所引用。 由于《所有美国人》打响,使里根有机会在《圣塔菲大街》和《坏蛋》中担任重要角色。《圣塔菲大街》是一部反映美国不光彩历史的影片,里根 在影片中扮演乔治·古斯特尔将军。《坏蛋》则是一部闹剧,由擅长抢镜头的华莱士·贝里和莱昂内尔·巴里摩领衔主演。里根日后在激烈的竞选活动 中那些最出色的表演,就是取材于这部片子的。1941 年,里根参加故事片《金石盟》的拍摄。这部影片是根据亨利·贝 拉曼的小说改编的。里根在影片中扮演男主角、运动员麦克。麦克同一名医生的女儿恋爱,医生叫高登,他反对女儿和麦克结合。麦克在一次车祸中双 腿受伤,住在高登工作的医院里。残忍的高登为了阻止女儿的婚姻,在麦克昏迷时,以“保护麦克的生命”为理由,切去了他的双腿。麦克在病床上醒 来之后,发现自己没有了双腿,惊呆了。他大声疾呼:“我身上的其余部分到哪里去了?!”观众看到这个场面,无不洒下同情的泪水。“我身上的其 余部分到哪里去了”成为美国人人皆知的一句名言。以后里根写自传时,便把这句话作为他自传的题目。《金石盟》是里根的最佳演出。《金石盟》的成功演出,把里根带到了明星王国的边缘。所不幸的是, 影片摄于 1941 年底,当它于次年上映时,日本人已进攻珍珠港,美国陷入了战争。里根也就被卷入战乱之中。日本人袭击珍珠港,一夜之间美国被惊醒,整个国家团结起来,投身反 法西斯的战争。1942 年 4 月,里根奉召入伍,因为眼睛近视,不能参加作战。经过一段 短期服役后,被调到陆军航空兵第一电影小组。里根拍了 3 部这样的片子:《加登尼亚·琼斯先生》、《后炮手》和《为了上帝与祖国》。在《为了上 帝与祖国》里,他扮演一个随军牧师。1943 年,里根从航空兵电影小组调出,在《这就是陆军》中担任角色。 这是一部成功的战时音乐片,作者欧文·伯尔林自己出现在银幕上引吭高歌:“啊,我多么讨厌早起!” 一个崭露头角的好莱坞新星,正在通往一代明星的征途上,却去从事军训片的制作,这就预示着里根充其量只能停留在 B 级电影演员的水平上,他 的“二流影星”的帽子看来是戴定了。尽管如此,里根生命中的黄金时代是在好莱坞度过的。他在演员生涯中 锻炼了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好莱坞,如果你不会唱歌或跳舞,你最后就要当饭后演说家,所以他们让我当了饭后演说家。”这种“饭后演说 家”的锻炼,对他日后竞选州长和总统实在是太有帮助了。他常用影坛轶事来增添演说的魅力,用电影语言来谈问题,用电影艺术的比拟法来表达政见。30 多年来,他的生活是一个演员的生活,是典型的演员生活。他两度结 婚,娶的都是女演员,他的孩子或是在好莱坞出生的,或是在好莱坞收养的。从第一次试拍镜头到 1967 年就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里根一直是好莱坞的孩 子,好莱坞的公民,好莱坞的发言人,好莱坞的保护人。在早年从政生涯中,最能激怒里根的莫过于说他是个平庸的演员。而且, 还有最怕触动的“痛处”——在好莱坞拍了那么多片子,却“从未有过一个女友”(这种评论,美国青年是感到丢人的)。里根反驳说,“我经常有女 友”,他拿出一份他所“结识”的女星名单:《金石盟》和《讨人喜欢的姑娘》里的安·莎莉坦、《浪荡子》中的普里斯拉·兰尼、《哈根姑娘》里的 莎利·邓波儿、《海龟之声》里的埃莲娜·派克、《获胜队》里的多丽丝·达伊、《琼斯海滨的少女》里的弗琴妮亚·玛瑶、《蒙大拿的牛女皇》里的巴 巴拉·斯坦威克、《约翰爱玛利》中的帕特里斯娅·妮尔,等等。当然,还有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惠曼和南希。里根 1945 年从部队复员时已是 35 岁。他重新回到了好莱坞,还是在华 纳兄弟公司拍片。战后他连续拍了 10 年的片子,大部分情况是当配角,声望日衰。1945 年,里根拍了《急切的心》,这是以二次大战期间的缅甸为背景在 英国摄制的影片。当时英国政府为了重整战后国家经济,不允许任何美国公司转移在英国的资金。许多美国电影公司为了运用它们在英国银行的存款, 只好在英国拍片。此片上映后获得好评。于是华纳公司趁热打铁,又让里根接连拍了好几部片子。可是片子出来卖座很差,公司对里根的票房价值失去 信心。公司原先答应里根扮演西部“牛仔”骑马打枪的影片,结果换了当时走红的明星埃洛·弗林。里根对这种不讲信用的决定十分恼火,而公司方面 也决不让步。里根是这样估价他的演员生涯的:他毫无顾虑地承认,他拍的一些片子 是失败的,但对他整个银幕生涯的批评,却一直很敏感。在多数情况下,他对他的电影事业讳莫如深,虽然有时不免流露真情。他曾以轻蔑的口吻说:“《纽约时报》真不是个玩意儿,老把我说成是二流演员。”他经常滔滔不 绝地谈到与他合作过的一流男女影星,说他们对他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好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里根
里根-2
里根-3
里根-4
里根-5
里根-6
里根-7
里根-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里根
里根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