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传-6

了很久,最后通过了另一个决定——使用军队“帮助”匈牙利的工人阶级。 赫鲁晓夫问科涅夫元帅:“整顿匈牙利秩序和粉碎反革命势力需要多少时间?” 科涅夫考虑了一下,回答说:“三天,不会再长。”当时,中央主席团的全体成员都认为,应当尽快了结这件事。 赫鲁晓夫急忙去向中国代表团通报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决定。但由于刘少奇已准备启程,所以主席团全体成员一起到了机场,双方在机场举行了会议。赫鲁晓夫把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决定告诉了刘少奇。刘少奇回答说,此时无法 同毛泽东通话,等他一到北京,就马上把中方的意见通报过来。此后,赫鲁晓夫开始同东欧各国领导人协商。 赫鲁晓夫、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在布列斯特同波兰领导人哥穆尔卡、西伦凯维兹等进行了会谈,此后赫鲁晓夫又同马林科夫一起飞到布加勒斯特, 同罗马尼亚的乔治乌一德治、捷克斯洛伐克的诺沃提尼进行了会谈,接着他又到索非亚同保加利亚领导人会谈。没有人反对进行军事干预。不仅如此,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代表还提出他们的军队是否也应该参加行动的问题。但赫鲁晓夫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他的理由是,根据波茨坦协定在匈牙利驻扎 的军队足以平息这一骚乱。赫鲁晓夫甚至还开玩笑说,罗马尼亚人如此参战心切,是否因为他们过去参加过对 1919 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在取得了东欧四国的同意之后,赫鲁晓夫飞往南斯拉夫。天气简直糟透 了。飞机在狂风暴雨中穿行,赫鲁晓夫认为这是一生中最危险的一次飞行。他紧张得一夜未睡。飞机抵达机场后,他又坐上一艘小艇向铁托所在的布里 俄尼岛驶去。随同前往的马林科夫面色苍白:刚结束了一场令人心悸的飞行,现又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颠簸,对于平时坐车都晕的他来说,简直难以忍受。 但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匈牙利的形势瞬息万变,若不取得铁托的支持,事情不知向何处发展。小艇载着忐忑不安的赫鲁晓夫与昏昏沉沉的马林科夫到了布里俄尼岛。 铁托在岸边迎接了他们。双方拥抱、亲吻。赫鲁晓夫向铁托直抒来意,并告诉他苏联准备向布达佩斯派兵的决定。 赫鲁晓夫本来准备进行一场困难的谈判,但使他意外的是,铁托表示赞同。他只问了一句:“苏军何时行动?”赫鲁晓夫告诉他,就在近期。从 11 月 1 日凌晨起,纳吉的办公桌上有关苏军带着大量军用物资进入匈 牙利国境、包围军用机场、控制铁路要塞的报告越来越多。这使得纳吉、卡达尔等匈牙利领导人十分震惊,因为就在昨天,他还在同米高扬和苏斯洛夫 进行有关苏军撤出匈牙利的谈判。在谈判中,苏联特使还同意匈牙利进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政府以及退出华沙条约组织。米高扬甚至还宣布,苏联 政府和他本人都信任匈牙利领导人,他还担保,苏军不会再有新的。队进入匈牙利。纳吉立即召见了苏联驻匈大使安德罗波夫(1982 年继勃列日涅夫出 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向他询问此事。安德罗波夫答道:“不管表面上情况怎样,撤军工作仍在进行。”纳吉又向他问道:“如果情况确实如您所说, 那么匈牙利北部和东部的一些村庄送来的报告说,有 7.5 万名左右的苏联军 队和2500 辆坦克正开进匈牙利,这是怎么回事?”安德罗波夫没有回答。当 时,安德罗波夫或许是真的不知道。关于何时出兵一事,主席团会议并未作 出最后决定。当天下午,匈党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苏联的做法已经解除了匈 牙利对华沙条约的义务。据此,党向政府建议,匈牙利应退出华约组织,并宣布中立。”到了下午,从莫斯科又传来了苏联政府的照会:“苏联 10 月30 日宣言仍然有效;匈政府应指定一个委员会,授权它就退出华约所涉及的 政治问题进行谈判;再派一个委员会谈判撤军的军事和技术的细节问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报告表明,苏军的军事调动更加频繁。11 月 1 日下午 4 时,纳吉通过广播宣读了“中立宣言”,并致电联合国 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呼吁承认匈牙利为中立国,要求苏联撤退军队。在这危急关头,卡达尔解散了已经瓦解的劳动人民党,成立了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 党,卡达尔当选为第一书记。在苏联的支持下,11 月 1 日晚上,卡达尔等人与纳吉政府决裂,离开首都,苏军用飞机将卡达尔接到莫斯科会谈。赫鲁晓 夫要求卡达尔组织新政府。11 月 2 日,纳吉政府派代表团前往苏联总指挥部商谈关于苏军撤离问题,遭苏方逮捕。11 月 3 日,在索尔诺克成立了以卡达 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4 日清晨,苏军向布达佩斯进发,纳吉闻讯后,便向全国广播,宣告苏军正向布达佩斯进攻,目的是推翻合法的民主政 府。但是,这时的纳吉政府已陷入困境,它既抑制不了反革命势力的破坏,也阻止不了苏军坦克的推进。同日上午,卡达尔发表《告匈牙利人民书》, 宣布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并指出:“10 月 23 日,在我国掀起了一个群众运动,其崇高目标是纠正拉科西和他的同谋所犯下的反党反人民的错 误,保卫民族独立和主权。纳吉政府的软弱及钻入运动中的反革命分子的日益得势,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成果、我们的人民国家、我们的工农政权和我们 整个祖国的生存面临危险。这种情况促使我们匈牙利爱国人士建立了匈牙利工农政府。”他还宣布为了工人阶级和祖国的利益,请求苏军帮助粉碎反革 命势力,待秩序恢复后即同苏联商议撤军问题。11 月 4 日凌晨,猛烈的枪炮声划破了静谧的夜空,苏军坦克的轰呜声震 撼着布达佩斯。科涅夫元帅实现了他的诺言,确实只用了三天。 红衣主教明曾蒂逃往美国大使馆。 纳吉与其他政府要员躲进了南斯拉夫驻匈牙利大使馆。经交涉,纳吉于1956 年 11 月 22 日离开南斯拉夫大使馆并立即被苏军逮捕。 匈牙利的这一场事变使国家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220 亿福林,相当于匈牙利一年国民收入的 1/4;死亡约 4000 多人,受伤 者达 2 万多人,外逃人数达 20 万以上。匈牙利事件不仅使匈牙利受到了损失,还使苏南关系发生了新的分歧。 铁托在得知纳吉被捕的消息后十分气愤。他责成南斯拉夫驻苏联大使立即就释放纳吉一事进行谈判。大使米丘诺维奇会见了赫鲁晓夫,但赫鲁晓夫 不愿进行任何谈判。铁托在了解到赫鲁晓夫的态度后,对苏联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抨击,发表了著名的普拉演说。铁托在演说中分析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 的根源,对苏联的出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匈牙利事件是一场悲剧。他特别指出,苏联人在 20 大谴责了斯大林的行为和他的政策,“但是他们错 误地把整个事情当做个人崇拜、而不是当做制度问题。而实际上,个人崇拜是一种制度的产物”。铁托还认为,斯大林问题的根源“在于官僚主义的组 织机构,在于领导方法和所谓的一长制,在于忽视劳动群众的作用和愿望” 赫鲁晓夫对铁托的演说大为光火,通过塔斯社的一篇评论进行反击。他评论说,铁托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说成是“一定制度的产物”,这是反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是一种反动的言论。由于铁托的演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围绕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展 开了争论。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又趋于恶化。赫鲁晓夫本想通过批判斯大林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进而削弱以马林科 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为代表的保守派力量。但是,批判斯大林所造成的后果却降低了他的威信,削弱了他自己的力量。在匈牙利事件平息之后, 莫斯科和西方就开始流传一种说法,说苏联最高层将发生变化,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将失去自己的职务。赫鲁晓夫将被任命为农业部长,马林科夫将再 次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莫洛托夫将领导党的工作。这些流言连赫鲁晓夫自己 都听到了。赫鲁晓夫的威望发生变化的集中反映是 1956 年 12 月党的中央全会。会 前,赫鲁晓夫一再透露,这次会议将讨论意识形态问题,他将在会上作主题报告。但是,12 月全会上讨论的是经济问题,而并非赫鲁晓夫所说的意识形 态问题。在会上作报告的是巴伊巴科和萨布罗夫以及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而没有赫鲁晓夫。会议通过了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方针的决议和关于改 进国民经济领导的决议。会议强调了国民经济领导工作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此决定,要大力改进计划工作,加强国民经济委员会在制定计划工作中的 作用,也就是要加强萨布罗夫和别尔乌辛所领导的机构的作用;同时还要扩大加盟共和国的权限。会议还决定,暂时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要增加住房 建筑,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饮食方面的投资。这次会议的决议表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萨布罗夫、别尔乌辛在中央的影响增强了,布尔加宁至少同他们采取了一致 的立场。在这种形势下,赫鲁晓夫从三个方面着手来扭转危局。 第一,从谴责斯大林转向肯定斯大林。1956 年岁末,在迎接新年的宴会上,赫鲁晓夫当着 1000 多名客人的面宣称他“是在斯大林领导下成长起来 的”,就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彻底性而言,他是“斯大林分子,并以此感到自豪”。1957 年 1 月 17 日,赫鲁晓夫在中国驻苏大使馆为中国政府代表团访 苏举行的宴会上讲话时说:“斯大林的名字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苏联共产党的每一个党员都愿意像斯大林那样,忠于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事业,忠于为工人阶级利益而奋斗的事业。”“但愿上帝保佑,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像斯大林一样的战斗。”赫鲁晓夫在各种场合颂扬斯大林, 试图努力改变他的反斯大林形象。其次,从 1956 年 12 月起,借 1956 年农业的丰收来宣传自己。1956 年, 苏联总共收获了 1.2 亿吨粮食,其中向国家交售了 5700万吨。其他作物也 获得了好收成,肉类供应也大大增加。赫鲁晓夫为此指示制造了数以吨计的勋章和奖章,亲自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去发奖,发表演说,渲染丰收的气氛, 扩大影响,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困为这一丰收是他领导的结果。第三个方面,就是接过口号,把已经开始进行的改进国民经济领导的工 作抓到自己的手中。同几年前利用农业问题逼马林科夫下台、利用外交斗争排挤莫洛托夫一样,现在他又接过中央十二月全会关于改进国民经济领导、 改进计划工作、扩大加盟共和国权力的决议精神,起草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改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组织》的报告,筹备召开了 1957 年 2 月会议。他在 报告中指出,目前由各个专业部管理工业和建筑业,不仅适应不了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要求,而且存在本位主义的恶劣影响。因此要寻求更加灵活的管理形式,要把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重心转到地方上,按地区原则管理。中央 全会根据赫鲁晓夫的报告通过了一项决议,委托苏共中央主席团和部长会议拟定具体的建议。3 月底,赫鲁晓夫提出的供最高苏维埃审查的提纲公开发 表,交全民讨论。5 月 7 日,赫鲁晓夫亲自向最高苏维埃会议作了报告。苏维埃通过了相应的法律。根据这项法律,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每 一个经济行政区设立一个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本区所属工业和建筑业。由于工业和建筑业下放给地方管理,因而相应地撤销了部长会议所属的 28 个专业 部委。通过这次改组,不仅中央大部分机构都被撤销,而且把原来的“苏联部长会议国民经济长期计划委员会”和原来的“苏联部长会议国民经济年度 计划委员会”合并改组为“苏联部长会议国家计划委员会”。这个机关只对各经济委员会提出建议,而无权进行领导。部长会议被架空,工业的实际领 导权通过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和地方党委完全落在赫鲁晓夫手中。因此,工业改组便成为促成布尔加宁、萨布罗夫和别尔乌辛同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 和莫洛托夫联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5 月 22 日,赫鲁晓夫在列宁格勒市召开的俄罗斯联邦西北地区各州自治 共和国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讲话时忽然提出一个口号: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肉类、牛奶和黄油的产量方面赶上美国。尽管 1956 年苏联农业大丰收,但肉类 按人均产量上只相当于美国的 1/3。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三四年内实现这一口号。而这个口号事先未经中央讨论。赫鲁晓夫这一置中央委员会于不顾、随 意发号施令的做法,终于使主席团的大多数成员忍无可忍了。主席团的大多数成员联合起来,要求召开主席团会议,正式解除赫鲁晓夫第一书记的职务。1957 年 6 月 5 日,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率苏联政府代表团离开莫斯科访 问芬兰,在那儿逗留了一周多。赫鲁晓夫的外出对于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来说不啻为天赐良机。他们将撤换赫鲁晓夫的行动计划部署停 当。6 月 14 日,赫鲁晓夫结束了对芬兰的访问,返回莫斯科。苏共中央主席 团成员、中央书记处成员都前往火车站迎接。在车站上,莫洛托夫告诉赫鲁 晓夫,定于18 日召开中央主席团会议,讨论关于列宁格勒建成 250 周年的庆 典安排事宜。赫鲁晓夫对事变毫无觉察。6 月 18 日,中央主席团会议在克里姆林宫如期举行。会议由莫洛托夫主 持。会议开始后,并没有讨论什么列宁格勒建城纪念活动的问题,甚至连会议的主角,列宁格勒市委书记科兹洛夫也未到场。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 莫洛托夫轮流登台发言,指责赫鲁晓夫的政策是“托洛茨基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在经济政策上是“唯意志论”和一意孤行。他们认为垦荒运动是在“冒 险”,把力量不适当地集中于具有冒险性的农业计划上,打乱了经济上的平衡,并且妨碍工业进步。他们称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是“右倾的农民路线”, 并说马克思主义者一向以工业化为出发点,而现行的农业政策会使苏联人民对发展工业失去兴趣。他们还指责赫鲁晓夫过分揭露斯大林,动摇了党在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一般运动中的威望。他们要求重新考虑苏共 20 大的所有决议以及所制定的国内外政策。莫洛托夫等人原以为此事轻而易举,因而已考 虑好对赫鲁晓夫去留的处理方案:如果赫鲁晓夫承认错误,将给他一个较低的职务,例如农业部长;如果他死不悔改,就把他逮捕立案。由于在大多数 人民心中,在构成中央委员多数的各州委书记当中,他的威望是很高的,因此,如果他下野后自由自在,会带来麻烦。赫鲁晓夫去职后,将由莫洛托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由马林科夫重新出任部长会议主席,谢皮洛夫升任外 交部长。会上,赫鲁晓夫断然拒绝了对他的一切指控。他为自己 1953 年至 1957 年期间的所作所为大加辩解,以自己在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在激烈的争论中,他得到了米高扬、苏斯洛夫和基里钦科的支持。而 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布洛夫、布尔加宁、别尔乌辛和萨布罗夫则结成了多数派,实力对比 4:7。在主席团候补委员中,情况则相反, 除即得利益者谢皮洛夫外,全部支持赫鲁晓夫。候补委员福尔采娃为了拖延主席团会议的时间,故意作了一个长达六个小时的发言。最后,主席团经过三天的激烈辩论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解除赫鲁晓夫 第一书记的职务。主席团候补委员受委托起草了撤换赫鲁晓夫、改组党中央书记处的决议。莫洛托夫甚至要求将决议立即交塔斯社广播,并且在《真理 报》上刊出。赫鲁晓夫则拒绝服从主席团这一决定。他声明说,第一书记是由党中央 委员会、而不是由主席团选举的,因此撤换第一书记必须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来决定,而不能由主席团来决定。他要求召开一次中央全会。莫洛托 夫对他说,我们对中央委员会的表决结果并不担心,但是主席团应当首先作出决定,而不必等到中央委员会之后再决定,因而开不开中央委员会并不重 要。但是,这项决议没有付诸实施。他们过于相信了中央主席团多数成员所通过的这一决定。因为四年前,他们也是在中央主席团的会议上解决了有关 权力分配的各种问题。然而,历史却没有重演。由于朱可夫和谢罗夫的不合作态度,逮捕赫鲁晓夫的方案宣告失败。第二个失败还在等着他们。 苏共中央主席团准备撤消赫鲁晓夫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在莫斯科的 21 名中央委员来到克里姆林宫,拥到主席团会议室 外,要求召开中央全会。中央主席团对这一要求置之不理。于是中央委员们向克里姆林宫递交了书面声明。声明说:我们,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已经得到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一直在开会的 消息。我们也知道,你们正在讨论有关中央委员会及其书记处的领导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党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若没有中央全体委员的参加,是不能决 定的。对我们党的领导问题,我们中央委员会委员不能袖手旁观。不过,声明还是不起作用。国家安全部和军队开始发挥作用。谢罗夫利 用情报网迅速通知所有的中央委员做好赴莫斯科的准备,朱可夫动用飞机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中央委员们接到莫斯科,效率非常高。在谢罗夫的率领下, 中央委员们来到了主席团的会议大楼。主席团被迫接见中央委员会代表。不过,主席团认为,赫鲁晓夫已被撤职,应由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和最高苏 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出面接见中央委员会代表。赫鲁晓夫则坚持说,他作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有权接见中央委员。米高扬表示支持,两人便一 同跟了出来。会见一开始,气氛便紧张起来。伏罗希洛夫一见谢罗夫便对他破口大骂, 谢罗夫也毫不示弱,一把拽住伏罗希洛夫的衬衣领子,威胁说如果主席团反对召开中央全会,那么全会也可以不经主席团的认可便召开,因为中央委员们决不允许秘密地决定党的领导人问题。这一威胁是很厉害的,布尔加宁等 人完全没有料到。因为大多数中央委员已经到达了莫斯科并且态度坚决。主席团被迫召开中央全会。苏共中央全会于 6 月 22 日正式开幕,会议一共开了 7 天。中央委员、候 补中央委员、中央检查委员会委员共 300 多人参加了会议。苏斯洛夫被推为会议主席,向中央全会汇报了主席团会议讨论的情况。第一次会议连续开了 35 个小时。全会听取了赫鲁晓夫题为《关于党内形 势》的报告。全会也为莫洛托夫安排了讲话,使他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莫洛托夫在会上作了《关于苏联的国际地位》的报告。赫鲁晓夫的报告得到绝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中央委员们以及各加盟共 和国和各地区的领导人都表示反对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组成的三驾马车的领导。刚刚担任领导职务的年轻人更害怕恢复三四十年代的集权 体制。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的计划终于以失败而告终。伏罗希洛夫、布尔加宁、别尔乌辛、萨布罗夫纷纷登台发言表示悔过。马林科 夫也在发言中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犯了错误。他们要求收回原先的提案和决定。然而,赫鲁晓夫的支持者们都不同意,他们提出要揭露“反党集团”。6 月 24 日举行了第二次会议。会议完全转到了揭露、批判“反党集团” 这一议题。中央委员会主席团进行了改组,全会撤消了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会书记职务和中央委员会 主席团候补委员及中央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全会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的成员有:勃列日涅夫、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朱可夫、伊格 纳托夫、基里钦科、科兹洛夫、库西宁、米高扬、苏斯洛夫、福尔采娃和赫 鲁晓夫。中央全会还通过了《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 决议》。决议指责他们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内形成“反党集团”。决议列举了他们的错误:反对党的路线,力图更改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出 来的党的领导机构;反对扩大加盟共和国在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以及在立法方面的权力,并且反对加强地方苏维埃在完成这些任务方面的作用;在农业 方面不承认有必要增加集体农民在扩大农产品生产方面的物质利益;顽固地反对为消除个人崇拜后果、消除以前违反革命法制的行为以及防止这种事情 重演提供条件的措施。决议谴责莫洛托夫反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反对改善苏南关系,反对缔 结对奥地利和约,反对目前条件下防止战争的可能性,反对和平过渡,反对与其他国家政治领导人建立个人接触,等等。谢皮洛夫在会上被斥为“政治 娼妓”。他被解除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和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候补委员及中央委员会委员的职务。接着,最高苏维埃也作出决定:解除马林科夫部长会议副主席、电站部 部长的职务。解除莫洛托夫部长会议副主席、国家监察部部长的职务。谢皮洛夫外交部长的职务由葛罗米柯接任。卡冈诺维奇等人在政治舞台上绝非新手,他们深知“反党集团”一词对 于他们的政治生命意味着什么。斯大林对付所谓的反党分子的做法,他们都是身临其境,甚至亲自参与过。如今他们也落到这般地步,其恐惧心理可想 而知。中央全会闭会两天之后,赫鲁晓夫接到了卡冈诺维奇打来的电话。卡冈诺维奇在电话中恳求赫鲁晓夫宽恕,他说:“赫鲁晓夫同志,我认识您已经 多年了。我恳求您别让那些人以他们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对待人们的方式来处 理我。”赫鲁晓夫回答说:“卡冈诺维奇同志,你的话再一次证实,你们曾经想 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自己卑鄙的目的。你们曾经想把国家拉回到个人崇拜时存在的秩序上去,你们想镇压人们。你们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别人。可是, 你们错了。我们坚定地遵守并将遵循列宁主义原则。如果你们能像全体苏维埃人那样诚实劳动的话,你们将得到工作,你们可以安心地工作和生活。” 赫鲁晓夫遵守了诺言。“反党集团”的成员没有一个人被开除出党,更没有被处死,而是都被安排了工作。莫洛托夫的特长受到尊重,他担任了苏 联驻蒙古大使。马林科夫被任命为哈萨克共和国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水电站站长,卡冈诺维奇则被派往彼尔姆州索利卡斯克著名的乌拉尔钾矿联合企 业任经理。而谢皮洛夫则被派到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当政治经济学教授。“反党集团”被揭露后,在苏联社会上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赫鲁晓 夫给他们戴上“反党集团”的帽子,尽管是苏联共产党历史上的惯用手法,但对他们的处理,比起斯大林时期对“反党集团”的处理来,要开明得多。 可以说,自赫鲁晓夫执政以来,苏联社会有了一定的进步,纠正和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和政策。但是,正如铁托所言,问题在于制度。由于赫 鲁晓夫并未改变斯大林的基本制度,个人崇拜仍然像个幽灵在苏联政坛游荡,争夺权力的斗争在这之后始终未能停息。第 九 章登上权力的顶峰1957 年的六月全会以后,取得胜利的赫鲁晓夫在布尔加宁的陪同下,安 心地对捷克斯洛伐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后就去克里米亚休假。离上一次度假已经有九年的时间。这九年经历了太多的政治风浪,问题解决了不少, 该好好休息一下,让身心在南方和煦的海风中得到松弛。按照预想,10 月后还有几件大事要办。赫鲁晓夫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的职务。 作为一名国防部长,朱可夫比布尔加宁要称职得多。布尔加宁不是行伍出身,且对军事问题也不在行,但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初期却一直被提升,直 至元帅。有些人运气就是这样好,布尔加宁就是个典型。他一生从来没有指挥过任何军队。而朱可夫身经百战,在一些重大战役中屡建功勋,可圈可点 的就有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作为一个职业军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光是只会执行命令,他在军队建设、适应现代化 战争方面的设想也很有见地。比如,在精兵简政方面,他提出了限制司令员人数、削减军官的薪金、裁减军队以及规定军区司令的年龄,等等。这些建 议都深得赫鲁晓夫的赞赏。然而,一个人的优点发展到一定阶段则会引起别人的戒备,这就同一个 人的权力过分膨胀,会引起更高层领导的不安一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朱可夫是苏德战场上众所公认的苏联最优秀的指 挥员,然而战后却并未像布尔加宁那样受重用,而是被派到敖德萨和乌拉尔军区任职。原因无非是他的声望日隆、性格倔强。斯大林逝世后,朱可夫开始受到起用,从中央委员、中央主席团候补委 员一直到主席团正式委员。他的桀骜不驯的性格令赫鲁晓夫不能容忍。另外一方面,对于他在逮捕贝利亚以及反对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三 人的“反党集团”中的决定性作用,赫鲁晓夫不能不放在心上。他两次动用军队对赫鲁晓夫给予支持,他认为赫鲁晓夫是正确的,他这样做了。当莫洛 托夫希望朱可夫给予帮助时,朱可夫曾断然拒绝,并说:“没有我的命令,一辆坦克也不会动。”当然,当时幸亏朱可夫那样做了,否则,胜利的就绝 不会是赫鲁晓夫了。可是,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朱可夫像对待莫洛托夫那样来对待他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也会束手无策。朱可夫不只是个能征善战 的将领,还是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赫鲁晓夫开始理解斯大林当时的处境。斯大林战后能那样对待朱可夫,还在于他身边有个贝利亚,还有他所控制的 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的部队。如今朱可夫的权力已不可与当时同日而语,而是权倾一方;其次,目前也没有一个能与朱可夫匹敌的贝利亚式的人物;更 何况朱可夫的威望是以他的功勋为基础的,是坚实的、难以撼动的。总之,对这个人不能不防。朱可夫成为主席团成员之后,主席团的其他一些成员不时地来找赫鲁晓 夫,表示他们的关注。他们问赫鲁晓夫,是否看出朱可夫正在企图夺取最高权力。有人添油加醋地说,朱可夫在与军区司令的谈话中已流露出建立军政 府的意图。苏联绝不能允许南美地区那样的军人政府存在。“是的,”赫鲁晓夫对来人说,“我知道朱可夫在搞什么。我同意你们的意见,我知道我们应当做什么。他的不正当活动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解 除他的职务。”为了使解除朱可夫国防部长职务一事做得较为顺利,赫鲁晓夫采用了莫 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所使用过的方法。确切地说,他是受到了莫洛托夫等人做法的启发。他将朱可夫遣到外地,在他不在的情况下召开主席 团委员会议,做出决定后,再举行会议让朱可夫到场后通知他。为此,赫鲁晓夫安排了朱可夫出国访问。在赫鲁晓夫从克里米亚回莫斯科的前两天,即10 月 2 日,朱可夫去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进行长时间的访问。 赫鲁晓夫准备解除朱可夫的职务,并不是他整顿军队的第一个举措。在一年前,他已经解除了库兹涅佐夫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和海军总司令的职务, 并将他海军元帅的军衔降为海军中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下大力气、花大本钱建造水面舰只的做法不以为然。 他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海军已不再是决定性的了,空军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力量。因此在军备建设上,必须集中力量发展防御性武器,发展将敌人水 面舰只击沉的手段。赫鲁晓夫对海军不像对陆军那样熟悉。一方面,他在战争时期很难与海 军在一起配合作战;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机会去同海军熟悉,除非有特殊任务要同他们联系。赫鲁晓夫对海军重要人物的了解仅限于报纸、节日的观礼 台和招待会,总之,非常肤浅。他对海军开始有了较多的了解,是在斯大林逝世之后。1954 年,赫鲁晓夫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大庆,回国途中 在哈巴罗夫斯克作短暂停留,视察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所统辖的远东部队。库兹涅佐夫建议赫鲁晓夫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一下符拉迪沃斯托克苏联海军基地 的海军实战演习。赫鲁晓夫、布尔加宁和米高扬在库兹涅佐夫的陪同下登上一艘巡洋舰。 在观看沿海防御行动时,赫鲁晓夫感到不快:鱼雷快艇在近距离发射时,尽管硝烟滚滚,震耳欲聋,但却无一击中目标,实在是令人沮丧,如果真的发 生战争,赫鲁晓夫心中思量,敌人的驱逐舰岂不把这些苏联鱼雷艇打得一艘 也不剩?在下一个演习点,库兹涅佐夫向赫鲁晓夫展示了海岸炮台的对海上舰只 的模拟射击,尽管射击技术比鱼雷艇要好些,但给人一种过时的感觉,颇有日俄战争时期旅顺口的驻军向进犯的日舰射击的味道。库兹涅佐夫等一些陪 同人员看得津津有味,但赫鲁晓夫却无动于衷。他所想到的是另一幅情景:一架载着导弹的飞机向一艘军舰进攻,一枚导弹,只一枚,就将巨大的军舰 击沉。这是他在斯大林去世前看到的一部电影中的镜头。这一镜头始终牢牢地印在他的脑子中,与目前看到的实战演习形成强烈的对比。无疑,核导弹 的发展将使大型军舰成为敌人的靶子。在这个空对地导弹发展迅速的时代,发展潜水艇和配备有核武器的小型舰只才是海军军备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 赫鲁晓夫观看海军演习后所得出的结论。但库兹涅佐夫仍然坚持斯大林时期的决定:建造几艘大型的巡洋舰和驱 逐舰。一年后,他将一份关于海军建设的备忘录交给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将备忘录交给中央委员会委员们传阅,并邀请了方方面面的领导一起开会研 究。备忘录提出,自 40 年代未开始建造的数艘大型水面舰只到目前已接近完成,在一些新型的巡洋舰上已经装上了远程大炮,但还需军费数十亿方能完 成全部计划。与会者对备忘录作了简短的讨论。由于所需费用实在不是一个小数,赫 鲁晓夫认为还是慎重些为好,贸然作出决定,肯定是不合适的。他提议推迟到下周再作决定。中央主席团的会议每周都要开,时间延长些,有利于大家 对问题作较为细致的考虑。会议暂告结束。会后,赫鲁晓夫离开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时,发现库兹涅佐夫正在走廊 里等他。看得出来,他有话要说。听到了赫鲁晓夫的脚步声,库兹涅佐夫猛然转过身,对赫鲁晓夫大声地说:“对我的海军采取这样的态度,难道我还 能长久忍耐下去吗?”“什么态度?你在说什么?我认为我们对待海军的态度是很好的。”赫 鲁晓夫看到他这种态度,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吼道。“那么,为什么今天你对我的建议不作出决定?”库兹涅佐夫看到赫鲁 晓夫火了,便把嗓门降低了下来。在库兹涅佐夫看来,赫鲁晓夫与他是一辈人,因此说话随便一点也无妨。然而,在赫鲁晓夫看来,现在国家大事虽然 不像斯大林时那样一个人说了算,但他毕竟是党内的最高领导,即便没有斯大林那样的威望,对他总该尊重些。库兹涅佐夫不要自以为是那一行的专家, 就对别人发号施令,要主席团不加考虑地批准他的建议,那要政府做什么?想到这里,赫鲁晓夫回答说:“我们需要多一点时间来仔细地审查你的建议。” 接着,赫鲁晓夫又严厉地对他说:“库兹涅佐夫同志,注意,我们没有拒绝你的备忘录——我们仅仅推迟一个星期作出决定。为什么你就不能耐心点 呢?下次会议上,我们将要详细讨论这个问题,然后我们再作出决定。”谈话结束后,两人各自钻进自己的汽车,向不同方向驶去。 赫鲁晓夫被库兹涅佐夫的态度槁得心烦意乱。国防部的副部长怎能对党的首脑这样讲话。武装部队的一个高级代表难道可以认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 于主席团是正常合理的吗?难道他有权要求党的领导闭着眼睛在他的建议上签字吗?赫鲁晓夫越想越气。这不仅是对主席团的藐视,这也是对他、 对赫鲁晓夫的藐视,这些军人太傲慢了。一星期后,又召开了主席团会议。这时,赫鲁晓夫已认定库兹涅佐夫的 建议是不合理的,并准备了实质性的理由来反驳他。会上,赫鲁晓夫向库兹涅佐夫问道:“库兹涅佐夫同志,请你告诉我们, 如果我们拥有了你建议我们建造的全部舰只,这对我们同敌人对抗的地位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能够顶得住英美海军对我们发动的海上全力进攻 吗?”俸兹涅佐夫回答说:“不能,比起英国人和美国人,我们还差得很远。”“如果我们有了你所要求的全部舰只呢?”赫鲁晓夫又问。“还是这样。”“那么,投入这样的巨款有什么意义呢?即使我们批准了你的建议,我 们还需要花 10 年时间才能把你所要求的全部舰只造起来,到那时,美国可能更加远远地跑在我们前面,因为美国人有更大的生产能力。我看不出你要求 我们花的钱会对我国的安全有所助益。”会上,每个人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赫鲁晓夫总 结说:让我们把建设海军的问题无限期地推迟,而集中力量来发展我们的空军 和导弹吧。任何未来的战争都将在空中决胜, 而不是在海上;我们潜在的敌人拥有从空中来进攻我们的武器。因此我们首先应当考虑改进我们的反空降和 反击的手段。没有人反对赫鲁晓夫的提议,全体通过。 对于尚未建成的舰只,不再追加投入,而是将其拆毁。这一决议对库兹涅佐夫无异于当头一棒。他气愤地站起身,对赫鲁晓夫说道:“海军是不会 忘记你所做的事情的。”随后的一段时间,库兹涅佐夫的怨言不断传到赫鲁晓夫的耳朵里。主席 团讨论了库兹涅佐夫的行为。在赫鲁晓夫的提议下,主席团同意解除库兹涅佐夫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和海军总司令的职务,将其元帅军衔降为中将军衔; 提升戈尔什科夫海军中将为海军总司令,并接任库兹涅佐夫的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的职务,军衔改为元帅。朱可夫还在国外访问,赫鲁晓夫已考虑好了接替朱可夫的人选——马利 诺夫斯基。赫鲁晓夫认为马利诺夫斯基除了威望低一些外,在各方面都不比朱可夫差,比如在组织和管理武装部队的能力方面;甚至有的方面比朱可夫 还强,比如更冷静、更善于思考等。威望不如朱可夫,正是赫鲁晓夫看中的优点,是可取之处。戈尔什科夫 的任命也是如此。第二次大战时,戈尔什科夫只指挥过黑海的鱼雷艇和巡洋舰以及江河里的小舰队,资历远不如库兹涅佐夫。从现象上看,赫鲁晓夫这时将那些敢于与他分庭抗礼者,一律视为异已 而撤换。他要提升一批年轻的、资历不如他的、听命于他的人。政界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军界也要有点规矩。布尔加宁早在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时,就曾 提议赫鲁晓夫担任武装部最高统帅,主席团其他成员当然也就随声附和,并以决议形式通过。这一任命限于内部,和平时期暂不公布。既然他是苏联武 装部队的最高统帅,军队的几名司令若总是与他意见不一致,战争时期怎么领导。赫鲁晓夫的这些想法不无道理,但客观地讲,赫鲁晓夫无形中,或不 知不觉中在树立个人的绝对威望。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正是赫鲁晓夫自己搞起来的。他也正是在自己胜利之时,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朱可夫是在阿尔巴尼亚时被召回国的。下飞机后,他直接去克里姆林宫 参加正在举行的中央全会。朱可夫到达会场后,一些元帅、将军和政工人员纷纷登台发言,指责朱可夫。他们说他轻视军队中党的政治工作;要求政工 人员学习军事并达到职业军人的水平,理由是在战争环境中政工人员往往不得不承担起军事指挥员的职能;对人粗暴无礼,爱好虚荣,喜欢夸大自己的 成绩,等等。当全会作出决定将他开除出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并将给他安排其他工作 时,朱可夫当着科涅夫的面直截了当地问赫鲁晓夫,谁将接替他担任国防部 长。问题问的既突然又直接,赫鲁晓夫一时感到很尴尬。他不想得罪科涅夫, 但是不说又不行。他迟疑了一会儿。朱可夫再次问道:“你提名谁来接替我?”他不得不告诉他,已经决定由马利诺夫斯基接替他。“太不合适了,”已经被撤职的朱可夫毫无顾忌地说,“我认为你应当 改提科涅夫。”他像对手下人发命令式地喊着。赫鲁晓夫最烦老军人的这种态度,他们总把他当成几年前的他,态度一 点也不尊重。这种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心态的流露,他愈来愈难以容忍。他冷冷地答道:“这个决定已经作出了。”过了 5 天,11 月 3 日的《真理报》上刊登了十月全会的公报和《关于改 进苏联陆海军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决议》。决议中这样写道:我国陆海军的威力的主要泉源在于:它们的组织者、领导者是苏维埃社 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苏联共产党。应当永远记住列宁的这个指示:“军事机关的政策,像所有其他机关和机构的政策一样,应当严格地根据党通过它 的中央委员会发布的总的指示并在党中央委员会的直接监督下实行。苏共中央全会指出,近来,前国防部长格·康·朱可夫同志破坏了党关 于领导武装部队的列宁主义原则,他所执行的路线是收缩党组织、政治机构和军事委员会的工作,取消党、党中央委员会和政府对陆海军的领导和监督。中央全会查明,在格·康·朱可夫同志的亲自参加下,在苏联军队中开 始培植对他的个人迷信。一些阿谀奉承的人开始吹捧他,演讲、报告、文章、影片和小册子开始颂扬他,过分地夸大他个人和他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的作 用。为了讨好格·康·朱可夫同志,战争的真实历史被歪曲了,事实真相被曲解了。苏联人民的巨大努力,我国全体武装部队的英雄主义,指挥员和政治工 作人员的作用,各方面军、各集团军和各舰队司令员的军事艺术,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鼓舞作用被贬低了。党和政府对格·康·朱可夫同志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授予他苏联 元帅的称号,四次授予他苏联英雄的称号,奖给他许多勋章。他在政治上也得到很大的信任:在党的第 20 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中央 委员会选他为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随后又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但是格·康·朱可夫同志由于党性不纯,没有正确地理解对他的功绩的这种高度评 价,忘记了列宁要我们的党员谦虚的教导,狂妄地以为在我国人民和我国武装部队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一切胜利中,他是唯一的英雄。他粗暴地破坏了 党关于领导武装部队的列宁主义原则。因此,格·康·朱可夫同志辜负了党对他的信任。他成了在政治上站不 稳的人,无论是在理解苏联外交政策的最重要的任务方面还是在领导国防部的工作方面,他都倾向于冒险主义。由于上述原因,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撤消格·康·朱可夫同志苏共中央 主席团委员和苏共中央委员的资格,委托苏共中央书记处另行分配工作。整篇决议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几个词,说朱可夫“培植对他的个人迷 信”、“忘记谦虚”、“狂妄”、“粗暴破坏党关于领导武装部队的列宁主义原则”。然而,这些罪名安到任何人的头上,包括赫鲁晓夫本人头上, 都不会有太大出入。从决议可以看出,朱可夫并没有犯什么大错误,他甚至没有像库兹涅佐夫那样同赫鲁晓夫发生龃龉,但是他还是被剥夺了一切,甚 至比“反党集团”的下场还惨。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都分别被安排了工作,而朱可夫从此便赋闲在家,至死再没有给他安排任何工作。朱可夫被解职时提到的科涅夫,不久也被通知退休。赫鲁晓夫知道他对 提升马利诺夫斯基有看法。“让老帅们靠边站吧,不要再自以为是地指手画脚了。”赫鲁晓夫的这时想法就是这样。接着,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的职务也被解除,他的去职不像处理朱可夫那样大张旗鼓,解职的理由是“身 体状况恶化,不宜继续担任原职务”云云。至此,赫鲁晓夫完成了军队指挥机构的改组。紧接着朱可夫的去职,是 苏联十月革命 40 周年的庆典。在庆典纪念前不到一个月,苏联向宇宙空间发射了两颗人造卫星,这件 事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它证明了苏联在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苏联的人造卫星对美国的科学界、政界 和军界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影响。美国因此对教育体制以及中学和大学的课程 进行了修改。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太空计划的成功是对十月革命最好的献礼,反党集 团被铲除,朱可夫下台,这一年对他来说是有惊无险,好事成双。十月革命庆祝活动后,在莫斯科又召开了 12 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 人党的代表会议,此后 60 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又召开了一次通过《莫斯科宣言》和《和平宣言》的会议。毛泽东同志应苏联共产党中央和苏联政府的邀请,于 11 月 2 日率中国代 表团飞往苏联。飞机中途在伊尔库茨克稍事停留,赫鲁晓夫派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波斯别洛夫、副外长费德林专程从莫斯科飞往那里迎候。此前,毛泽东主席已让杨尚昆给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打过招呼,让苏联方面免除一切仪式。“接 的人不要多,也不要搞仪仗队,最好是一下飞机就走”。赫鲁晓夫心中明白,在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意见是相 当有分量的,丝毫怠慢不得。而且毛泽东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在某些方面与苏联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当天下午 3 点多钟,毛泽东走出机舱,赫鲁晓夫率苏联中央委员会及兄 弟党领袖胡志明等大约 500 多人前来迎接,仪仗队整整齐齐。礼宾仪式过后,赫鲁晓夫与毛泽东同车前往下榻的克里姆林宫。在车里, 毛主席开口说道:“我不是请你们不要搞什么仪式,少来人接吗?怎么还这 么隆重?”赫鲁晓夫解释道:“是啊,我们收到了尤金的报告,说您有这样的请求。 我们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不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了都是照惯例办的,您来了,像毛泽东这样的客人,礼遇是不能简化的。”毛主席说:“谢谢你们的盛情,我看共产主义实现了,这一套也就都没 有用了。”毛泽东第一次到苏联是在 1949 年。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毛泽 东为庆祝斯大林 70 岁寿辰,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到了莫斯科。火车到达莫斯科是半夜 12 点钟,列车在克里姆林宫自呜钟的敲击声中徐 徐驶进车站。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以及军政领导几乎无一例外地在雅罗斯拉夫车站顶着凛冽的寒风迎候。不过,真正的主人斯大林却没有到。他从 来不到车站迎客。毛泽东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站月台上受了凉,所以莫洛托夫领导的欢 迎仪式不得不简化,毛泽东匆匆检阅了仪仗队便驱车前往住地。祝寿是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的。世界各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主席团 就座,以便轮流登台发表词藻华丽的祝词。几乎所有的发言都是用俄语来宣读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他们干吗用俄文演讲,难道没有本国的语言吗?”斯大林不满地问庆 典的主持人。嗓门相当高。“请问,斯大林说了什么?”坐在一边的毛泽东转过脸来问当时还只是 翻译的费德林教授。听完费德林的翻译后,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话说:“哦,知识多了也 害死人。我就不必担心啰,反正一个俄文字也不懂。”主持人结结巴巴地对斯大林说:“我们的来宾事先准备的都是俄文槁, 现在不好改了。”轮到毛泽东发言时,他请费德林同他一起走上讲台,以便他讲完后可以 立刻翻译成俄文。剧场里发出热烈欢呼。听众对来自中国的领袖表示欢迎,对他这种不同 于别人的发言方式表示赞赏和敬佩——它象征着友好和尊严。会谈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孔采沃别墅进行的,而且常常是在深夜。会谈时, 斯大林坐在大桌子的顶头,接下去是严格按名单次序排列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的位置紧挨着斯大林,只有翻译坐在中间。中国代表团按名单 依次坐在毛主席旁边。一会谈话题广泛,没有严格议程,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双方在无拘无束的谈话中就军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问题交换看法。《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基本条款便是在这种气氛中达成的。1950 年 2 月 14 日,苏中双方的外交部长维辛斯基和周恩来签署了条约,斯大林、毛泽东、苏共中央和中共中央的政治局委员都出席了签字仪式。在军事战略方面,条约规定,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以制止日本帝国主义复活,制止日本以及在直接或间接的侵略行为中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就是说,如果其中一国遭到日本 及其盟友的侵犯,另一国将立刻提供军事援助或其他物质援助。根据条约,两个邻国愿根据联合国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普 遍安全。双方还表示,愿本着真诚合作的精神参加一切保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行动,为加速其实现而贡献全部力量。双方相信,加强苏中两国的睦 邻关系和友谊,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双方同意本着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原则,在涉及苏中双方共同利益的一切重要国际问题上互相磋商。缔约双方承诺,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来发展和巩固苏中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相互提供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实现必要的经济合作。除中苏条约之外,毛泽东和斯大林还就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 协定内容达成协议。苏联政府同意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 无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签订对日和约后,苏军将撤出双方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并将 该地区的工程建筑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晚不得迟于 1952 年末。中国政府则偿付苏联自 1945 年起为恢复和建设上述工程所支出的费用。双方还决定,一俟对日和约缔结,立即研究大连港问题。不久,大连就 移交给中国。苏联政府还同意向中国提供贷款,以支付苏联给中国提供设备和其他物 资的费用。双方协议贷款额为三亿美元,年利优惠毛主席在苏联待了近两个月,办成了很多事,双方都很满意。第一次苏联之行给主客双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毛主席临别前在莫斯科车站讲话时 表示,中苏两大国人民在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充分了解与深厚友谊,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通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是牢 不可破的。这种团结,不但必然要对中苏两大国的繁荣产生影响,而且必然要对人类的未来、对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产生影响。签约是中苏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晤谈的顶峰。所签协议无论就其意义还 是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签约实现了列宁的预见,也实现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理想。毛泽东的第一次访苏在中苏友好的历史上,在中国历史上,在苏联历史 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次出访苏联,与第一次不同,具有更为鲜明的国际性,数十个国家 的共产党人聚集一堂。在离开北京之前,毛泽东已经了解到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上所发生的事 情。赫鲁晓夫上台以来,苏联一直不太平。真可谓“按下葫芦,浮起瓢”,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赫鲁晓夫有胆量,敢去碰斯大林,尽管他们采取的万法 不好,可是“揭了盖子,搬掉了多年来压在人们头上的大石头”。他同时还认为赫鲁晓夫这个人也能捅娄子,在内外的某些事情上可能日子不太好过,“多灾多难”。就在苏共 20 大之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以《论十大关 系》为题作了讲话。讲话中多次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千万不能盲目跟着苏联跑。他在讲话中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 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 戒。”“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 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 货币不稳定。”在谈到同农民的关系时,毛泽东指出了斯大林时期的问题所在,他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 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 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毛泽东在苏共 20 大后,虽然没有从正面对苏共中央提出批评,但从他的 谈话中,已经可以看出他对赫鲁晓夫的一些做法是不赞成的,中苏的分歧,实际上,从这时已露端倪。毛主席这样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 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 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过去我们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处 也去学比如,过去有人因为苏联是设电影部、文化局,我们是设文化部、电影局,就说我们犯了原则错误。他们没有料到,苏联不久也改设文化部, 和我们一样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我们国内也有人跟着转。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 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三七开的评价比较合适。斯大林对中国作了一些错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 抗日战争初期的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都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起来,对我 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1949、1950 两年对我们的压力很大,可是,我们还认为他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这是公正的。“社会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 继续努力学习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从毛泽东的这些讲话中,可以看出他对赫鲁晓夫政策措施,正在观其行,见其效,为了维持中苏友好关系而没有公开点名批评。但他提醒全党同志注 意苏联人的做法,要多加分析,不能盲从。毛泽东向苏联打招呼,不希望有隆重的接待仪式,也是从中苏关系不同 于 50 年代初这一角度出发的。毛泽东已经预感到赫鲁晓夫一系列的自作主张、贸然行动定会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苏关系带来危害。毛泽东希望两 国关系降降温,以便在必要时向赫鲁晓夫进一言。在 60 多个国家党的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做了即席演说。他在讲话中说,“赫鲁晓夫这朵花比我毛泽东好看”,可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荷花虽 好,也得绿叶扶,我看赫鲁晓夫这朵花是需要绿叶扶的”。“一个和尚两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毛泽东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会议代表阐明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要团结,要有一个领导中心的思想。哥穆尔卡对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在波兰十月事件中的表现仍耿耿于怀, 不赞成提“以苏联为首”的口号,毛泽东对他讲道:“要不要有人为首,这不是我们单方面的事。帝国主义有个头,我们也要有个头,一旦有了事,总 得有个人召集一下。就拿这次开会来说吧,苏联不出来,我们怎么办?苏联有多少力量?你我有多少力量”在毛泽东的劝说下,哥穆尔卡等东欧一 些国家的兄弟党消除了一些怨气。毛主席在这次会上,为赫鲁晓夫解决了不少难题。毛主席也已看出,苏 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已十分勉强。赫鲁晓夫执政以来在国内国际上的所作所为,并未树立起较高的威望,今后共产党国家之间,党与党之间的 关系能够维持到怎样一个程度,已经不容乐观。对于容易捅娄子的赫鲁晓夫,毛泽东好言相劝说:“你这个人脾气大, 说话伤人,这很不好,不能这样。”“各个党都有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什么不同意见,能讲出来不是坏事,要慢慢讨论,着急不行。”赫鲁晓夫承认说:“我是有这个毛病,不过你要知道,有些事我很生 气”毛泽东问到苏联共产党中央主席团的情况时,赫鲁晓夫泛泛地回答说一 切都还不错,主席团成员正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工作。不过,同志们认为布尔加宁的工作不能令人满意,已经有人提出给他调换工作岗位的问题。赫鲁晓夫准备把曾经在六中全会对他发难的人一一替换掉的想法早已有 之,但他为做得隐蔽些,需要些时间。他做此事还担心兄弟党们对他的做法不理解,所以还必须事先吹吹风,尤其是对毛泽东,因为毛泽东已经责怪他 在处理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三人的问题时没有打招呼。布尔加宁去职一事若再不说,事后毛泽东定会责怪他。赫鲁晓夫说:“我们这里将由柯西金接替部长会议主席职务。不过,大 家还是希望由我来掌管全局。”赫鲁晓夫所说的由柯西金来接替布尔加宁的想法,纯属虚晃一枪,伏罗 希洛夫已几次提议让他担任部长会议主席了。他不是不想接受,而是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在一年前的 20 大上他刚刚批评了斯大林一人身兼两职,现在他 步斯大林的后尘,别人会怎么想?赫鲁晓夫只是想拖上些日子,如果再有人提起,就可顺水推舟,接任该职。毛泽东对他的话没有表示赞成,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告诉赫鲁晓夫, 他正准备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接替的人有好几位,而且都够条件。对于毛泽东的这番话,赫鲁晓夫感觉不是滋味。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是很 敏感的,他能听出毛泽东话中的弦外之音。赫鲁晓夫对毛泽东愈发戒备。他想起在会议期间,每当他向毛泽东谈起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如何出生入死、 向斯大林提出妥善方案并屡遭拒绝的事情时,毛泽东总是不以为然的样子。赫鲁晓夫预感到,他和毛泽东之间终会发生磨擦,同中国人的冲突恐怕难以 避免。为了引开话题,毛泽东问赫鲁晓夫对“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有什么想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是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 11 次(扩 大)会议上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这 篇讲话在1957 年 6 月 19 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想必赫鲁晓夫已有所闻。 赫鲁晓夫回答说:“毛泽东同志,我们简直弄不清楚你们提的这个口号是什么意思。花有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花,讨厌的花,甚至有毒的花。” 毛泽东向他解释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 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 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为 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他们看作毒草。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 对于毛泽东话里面的哲学思想,辩证法,赫鲁晓夫不愿多想,他对百花齐放的理解很直接;百花齐放就是在文化艺术中要允许不同的倾向发展,意 在鼓励人们更加公开地表现自己,以便将那些开放出来的颜色或气味不正的花统统摘掉丢到垃圾堆里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3
正序
倒序
赫鲁晓夫传
赫鲁晓夫传-2
赫鲁晓夫传-3
赫鲁晓夫传-4
赫鲁晓夫传-5
赫鲁晓夫传-6
赫鲁晓夫传-7
赫鲁晓夫传-8
赫鲁晓夫传-9
赫鲁晓夫传-10
赫鲁晓夫传-11
赫鲁晓夫传-12
赫鲁晓夫传-1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赫鲁晓夫传
赫鲁晓夫传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